军事价值

2024-07-03

军事价值(精选六篇)

军事价值 篇1

关键词:军事法,价值,军事与法

在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双重时代背景下, 军事法学的研究应该对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进程做出积极回应, 解决实践中的理论难题。军事法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在军事法学研究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课题, 牵涉了军事法的概念、定位、原则、体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也直接影响到了军事法学的未来走向。军事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和人们对于军事法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本文将对此做一简要论述。

一、法的价值、军事价值和军事法价值

(一) 法的价值和军事价值

所谓法律价值, 是指包含着人的价值预期的法律在与人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的作用, 表明了法律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 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惜的部分。法的价值不仅包括对实然法的认识, 而且包括对应然法的追求。通说认为, 法的价值种类有:自由、秩序、利益、正义、效率等。

军事价值本质上是指军事与主体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 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军事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但是军事价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客观历史性, 即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发展:战争时期, 军事价值表现得非常明显, 作用巨大, 是显在的;和平时期, 军事价值表现不那么明显, 是潜在的, 它以威慑、遏制的价值形式得到确认。尽管如此, 无论争取战争的胜利还是和平时期阻止战争的爆发, 事实上都是追求建立或者维护一种军事秩序。当然并不像法的价值那样天生从善, 军事价值追求的秩序可能蕴涵着自由、公平和正义, 也可能恰恰是这些价值的反面。

(二) 军事法的价值

军事与法是手段与手段的关系, 二者之间不能厚此薄彼。而军事法兼具军事与法的双重属性, 其价值自然包括了二者的价值内涵, 即一方面军事法应该维护军事利益和军事秩序, 一方面则应体现自由、正义等法的价值。笔者认为, 多数情形下, 这两种价值在军事法的视野中并不矛盾。由于军事的价值本身带有两面性, 片面强调其价值的至高无上, 绝对无益于社会的发展, 甚至可能带来灾难。而军事法恰恰可以提供一整套制度的体系, 作用于军事权产生、实施的全部过程, 既有助于增强军事权, 又有助于防止其滥用。在一个专制的国家, 武力为上, 强权统治, 法律的确只能是军事的附属而沦为摆设。在一个文明的法治社会, 法却可以使军事理性发展而不越雷池, 成为保障人民自由和社会正义的福祉。因此, 上文提到的军事价值和法的价值, 都统一于军事法的价值。

二、军事法价值的内涵

(一) 关于军事法价值的主要学术争议

对于军事法的价值问题, 学术界的争议很大, 但人们对于军事和法的关系问题的探索研究的不断进步, 使关于军事法价值的争论焦点渐趋明朗。分歧的焦点在于:军事法的价值到底是需要在法与军事的价值冲突中做出选择, 还是根本不存在军事与法的价值冲突, 军事价值就是军事法的核心价值。

笔者认为, 无论如何浓墨重彩地强调军事法学自身的独立性, 都不可否认的是它始终脱不去军事和法的意蕴。所以, 军事法的价值必定不可能超出军事价值和法价值的范畴。

(二) 决定军事法价值的要素

要明确军事法的自身定位, 首先要解决军事属性和法的属性何者为第一属性的问题。所谓欲清其流, 先正其源, 其实只要我们深入追问军事与法的本质, 便不难回答。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这是古人对军事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 军事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暴力手段, 是作为整体的政治的一部分, 因而, 一般来说, 政治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 军事必须从属和服务于政治。而法的产生与实践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有关, 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但必须注意, 法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具体来看, 军事与法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 从本质属性上看, 两者政治基础相同。军事和法作为维护政治利益的两种重要手段, 自然不能摆脱政治因素的制约。一方面, 军事与法同属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服从、服务和受制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尽管军事不像法律那样发挥直接作用, 但它通过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经济建设提供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另一方面, 从纯粹的阶级性分析, 二者都必须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为维护其有效统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 从产生起源来看, 两者有相通之处。在“刑起于兵”的古代法制史中, 军事与法本合于一体, 并无特别区分, 所谓“大刑用甲兵”, 意为最重的刑罚是实行军事讨伐。这种军事与法相统一的历史现象充分说明, 军事与法的存在有共同的历史渊源, 具备相互统一的历史基础。

第三, 从相互作用来看, 两者关系密切。首先是法对军事的作用, 一方面, 为了维护政治权力的极至地位, 必须巩固和促进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和发展。战斗力不仅依赖于每个个体的努力, 更需要科学合理的秩序来维护。完全忽略秩序中个体利益的存在, 军事将达不到预期目标。法可以解决军事秩序中一些权利与利益的冲突, 为个体利益的实现和秩序的维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 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军事的无限扩张, 有助于避免军事脱离基本正义目标。因为作为人类最极端的对抗活动的专业承担者, 军队所具有对抗能力自然应当是所在社会各种组织中的最强者。法则可以提供一种标尺, 避免军事陷入极度专制的权力误区而沦为少数人摧毁正义的工具。军事对法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法的实现需要军事的支撑。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为保证法律的严格实施, 国家以强制力为后盾对守法行为予以肯定, 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军队作为暴力属性的武装集团, 则为国家强制力提供最有力的物质基础。所以, 法和军事更多的体现为手段与手段的关系, 二者在国家机器中同时运行, 互为补充。

三、军事法的价值选择

然而军事法的价值是否存在冲突呢?答案是肯定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军事追求的秩序和法追求的自由、正义的冲突。这种现象可以说在军事法的领域内比比皆是。就理想社会而言, 必须形成一种涵盖、平衡各种价值冲突的社会宽容, 军事法恰应担此重任。笔者认为, 军事法应该按照如下原则进行价值选择:

首先, 价值位阶原则。法理学认为, 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性需要, 它是法的价值的顶端;正义是自由的价值外化, 它成为自由之下制约其他价值的法律标准;而秩序则表现为实现自由、正义的社会状态, 必须接受自由、正义标准的约束。法的其它价值, 则低于上述的基本价值。所以, 尽管军事法中, 秩序的重要性较之普通法大有提升, 但是, 片面地强调秩序, 忽略人的自由和社会正义, 也是不可取的, 最终将有害于秩序的形成。所以, 维护军人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正义, 是建立军事秩序的客观需要, 自然是军事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 平战区分原则。军事法的军事属性决定了其价值选择也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由于军事利益是集团利益, 军事的成败往往决定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所以, 相对于平时, 战时的军事法价值选择必须有所不同。突出表现在特定的情形下, 允许牺牲别的的价值维护军事秩序, 即“秩序优先, 兼顾其它”。这是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的要求, 也是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的要求。

第三, 比例原则。这是指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须侵及其它价值时, 不得逾越必要的程度。当我们选择了某一价值而舍弃了另一价值时, 这种价值舍弃必须有所节制, 必须符合谨慎、必要的原则, 必须把被损害的价值降低到最小程度, 而这些“必须”正需要军事法制度设计的合理与有效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山新.军事法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2.

[2]张文显.法理学[M].法律出版社, 2007.

[3]曾志平.论军事权[J].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6.

[4]柴迪迪.军事法价值初探[J].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5]陈鑫.论军事法的价值[J].法制与社会, 2007, 08.

[6]宿晓.军事法价值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6, (1) .

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军事改革 篇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等国在完成机械化军事变革的同时开始探索信息化军事变革,并大力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体制创新,实现了军队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长期战争的考验,也逐渐成长为诸军兵种齐全、具有联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日益巩固,人民军队建设发生质的飞跃,建立了包括核技术与航天技术在内的独立完整的现代国防工业与国防科技体系。但是由于中国的国防投入有限,军队建设基础薄弱,军事技术仍然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人民战争理论如何具体应用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实践,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国防与军队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军事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高科技的今天到底是什么主宰了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场真正的现代战争。

战争是军事理论和军事装备最好的试验场,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撑下,空中力量、海上力量、情报信息、特种部队和常规地面部队快速行动,作战效能成倍提高,对伊拉克实施了一场多维一体的闪电式突击。他们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这种突击是通过把先进的信息力与强大的火力密切结合,以高度一体化的信息火力战,迅速瘫痪了伊军整个作战体系。这些新战法和高技术科技武器的运用再次确立了以制信息权、以网络为中心的军事思维的重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度重视。

纵观中国的周边情况并不乐观,台独挑衅,日本钓鱼台,存在领土争议的印度,南海主权纠纷的东南亚国家,美国不断强化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频频围绕中国进行各种类型的联合军事演习,就在今年6月底以来,中国周边就非常热闹,正在或已经举行了三场大规模军事演习,在战略态势上给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新挑战。形势错综复杂,新军事改革已经成为军内的热门话题,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对中国军队的传统强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陆军一再强调建立信息化攻防兼备部队,海军开始向各大洋远航并不断有建造航空母舰的呼声,空军也向攻防兼备的建设方向进军。没有强大的军力做支撑又如何捍卫祖国的统一和尊严!新时代,新危机下,新军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抓住机遇进行信息化军事变革,不仅是解决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若干重大矛盾、改变相对落后状况的唯一出路,也是推动国防和军事系统全面转型、有效履行军队历史使命、赢得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胜利的根本途径。中国军事变革的必要性

中国的军事变革是在军事思维方式转换下的必然要求

世界新军事革命正在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军事体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实践方式的变化,传统的军事思维方式已难以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军事思维方式的变换必然导致新的军事变革。高技术战争对传统军事思维方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技术战争对传统军事思维方式的实践基础造成强烈冲击;二是高技术战争对传统军事思维方式的要素和结构的强烈冲击。因此,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调整为以制信息权为军事思维的重心。军事思维方式的变化和调整是军事变革的先导,军事变革是军事思维方式变化下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军事变革是人类战争形态第三次时代转型的必然产物

军事变革通常发生在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出现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对人类战争形态的时代转型和阶段划分,江泽民曾指出:“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从中国漫长历史不难看出,千百年来,中国好像并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变革,在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热兵器向机械化转变的历史关头,中国均错过了军事变革的良机,所以才有了近代屈辱挨打的历史。而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军事实践是以工业时代的战争为背景,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总体上是机械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从电工业时代推向了信息网络时代,世界军事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战争形态随之出现了第三次转型-机械化战争形态开始转向信息化网络化战争形态。所以,世界各国不断调整军事战略,使其适应在信息网络时代下的高科技战争。这种转型促使世界新军事变革波及的范围不断扩展,变革的力度逐渐增强,同时也对中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的时代转型,也为中国的军事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军事变革是以军事技术变革为基础条件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带动和改造传统的机械化军事系统。使我国不会错失历史机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变革。

中国军事变革的途径

人民解放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加强质量建设,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

在中国现代史中,恐怕没有哪个军校的地位可以与黄埔军校相提并论。黄埔军校为中国的现代军队贡献了最多的元帅和将军,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更接近培训班的性质,并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军校。为什么一个军事培训班居然会培养出比正规的军事院校还要多得多的人才呢?其实,从人类的历史中不难发现,所谓的人才往往会在某种具体环境下形成集团涌现的现象。以秦末小小的沛县为例,居然出现了刘邦、萧何、曹参、樊哙等多位名人,而此后近2000年中,沛县几乎被历史所遗忘。类似的例子还有近现代史中的湖南,历史上湖南名人很少,所谓“不知有国家天下者”,但到清末则成了“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名人辈出,甚至形成“军无湘军不算军”的神话。但无论如何,黄埔军校当属典范,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现代军事的发展之路。或者,黄埔军校的成功真正说明的只是一点:用现代军事理念武装起来的军人注定会比其他军人更优秀,即使他未必拥有更好的天赋。

要创新我们的思维,大大的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当于西方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强项,但也有很多弱项,比如我举个例子,世界上的有两个绘画巨匠,一个是中国的徐悲鸿,一个是西班牙人毕加索。徐悲鸿画马画的好,毕加索喜欢画牛,正面的、反面的,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徐悲鸿画马栩栩如生,外国人没有,毕加索的合是不拘一格,正面也画,反面也画,他甚至八字形车坐,拿到最高的殿堂里,还提供了艺术思维,他的思维影响了整个世纪后,思考在信息化战争下强军的过程中,就要多用毕加索超常的全部的立体思维。当年赫鲁晓夫和和美国进行冷战的时候,美国强大的航母对苏联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赫鲁晓夫提倡发展航母,海军四邻不同意。那我们发展什么,我们发展和潜艇。现在美国在搞全球的导弹防卫系统,防卫中国,防卫俄罗斯,但俄罗斯的导弹有机枪的突破能力,你搞防御体系,你俄罗斯有能力也搞,他们还是过去的思维。你有盾,我有茅,它们的作战系统很完善,如果从我们的角度上,从另外的角度突破的话,你有的我让你没有,这样的发展思路是一种超越和跨越的思路,要比那好的多。

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信息化军事变革的酝酿和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着眼于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建设信息化军队,并不断进行军事理论创新,中国的军事变革也与各种理论创新相伴而行。海湾战争后,我国对新军事变革、信息化建军、信息战争等问题的理论认识上升到全新的高度。伊拉克战争后,我国更是认识到先进的军事理念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

到底什么是信息话呢?先举个例子:1.某位士兵在A区发现有埋伏,但是没有重型武器,通过视频将情况报知总部,总部经过传送位臵,确定士兵方位,调用侦查卫星,将侦查情况返回到士兵和指挥部处,经过讨论认为确实有埋伏,需要通过远程打击火力消灭,根据士兵发回的坐标,协调远程空军进行精确打击。空军驾驶员可以在飞机上通过士兵的侦查设备,观察打击目标特点。2.与某大国发生战斗,处于前沿的军舰已经锁定目标,但是已经没有导弹了,这时在海岸附近发射远程战术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导弹自动由地处前沿的军舰进行导航(而非导弹发射基地进行控制),最终摧毁目标。以上可以体现了。信息化作战的特色,每一个人在信息系统中都是一个节点,拥有特定的数据编号,可以反馈战场信息,并在系统中反映出来,系统根据节点的反馈问题,并且借助其他节点对目标进行打击,并且根据系统评估,可以暂时交付节点一些远程打击武器的控制权、导航权、先决权。在某个特定时刻拥有指挥权,调动权。也就是说战场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系统的触角,成为战场神经。同时根据战场的突变性,又可以成为战场的决策者,控制者。

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我军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目标。战争形态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衍生物。人类所经历的冷兵器、火器、机械化等战争形态,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战争领域的产物。在人类日益步入信息化社会过程中,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也使信息化战争成为战争形态演进的必然趋势,其主要表现是:武器装备趋向智能化,指挥控制趋向自动化,以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战开始登上战争舞台。

我军现在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尚不具备全面转向信息化建设的条件,必须同时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机械化与信息化,是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建设与发展的特征。机械化的标志是以机械大工业为基础,主要依靠飞机、舰艇、装甲车辆实施机动和作战;信息化的标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实现武器装备智能化和指挥自动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也决定了在短时期内还不可能全面建设信息化战争所需要的作战体系。我们必须将信息化与机械化融为一体,同步推进,走适应新军事革命发展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发展之路。

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 人民解放军把武器装备作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依托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适应国家安全需要,不断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炸弹仅占总弹药的约8%;而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约40%和70%。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将基本上全部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美军装备越来越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正向智能化和一体化发展。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装备了大量无人作战装备。美空军在这次战争中配备了“捕食者”、“暗星”和“全球鹰”等各式无人驾驶飞机,其中“捕食者”无人飞机除了执行低空照相任务外,还加装了激光制导武器,用于对敏感目标和伊拉克防空力量严密的目标进行精确轰炸。美海军装备了远距离环境测量装臵、“鲸鱼座”和“海洋探险者”等多种小型无人潜水器,对复杂海域进行探测并排除水雷。美海军陆战队装备了100多套K8城市机器人系统以及约200套陆战型“旅鼠”无人地面车,用于城市巷战。美陆军装备了MPR-800型多功能机器人,能完成地雷探测与排险、灭火、监视、清除放射性沾染等工作。

为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走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整体优化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新型信息化作战平台和精确制导弹药,研制新型电子对抗装备,着力增强精确打击能力和信息作战能力,努力缩短与世界军事强国武器装备之间的差距。

在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庆典上,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了一大批精良的武器装备,99式主战坦克,歼10战斗机,歼-11重型战机,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

实施人才战略工程

科索沃战争正是本世纪下半叶几场高技术战争的代表作,可用以下几句话来概括:电子战武器首当其冲,精确制导武器大开杀戒,战略轰炸机远程出击,隐身战机冲锋陷阵。在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充分发挥其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优势,采用“不接触”战术,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但是,处于劣势的南联盟军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并成功地击落了包括美军最先进的F-117A隐形战机和无人驾驶飞机在内的几十架北约战机,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战绩,与海湾战争中伊军的表现相比,不能不说有天壤之别。其原因之一是南斯拉夫有一支素质很高的职业化军队。虽然南斯拉夫最终在北约的强大压力下作出了让步,但是南军的表现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在“不对称”战争中,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一方,只要人的素质过硬,仍然是大有作为的。我军要想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以弱胜强,就必须着眼高技术战争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以求的在高技术战场上形成我军的人才相对优势,以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

2003年8月,中央军委制定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提出力争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拥有一支懂得信息化战争指挥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指挥军官队伍,一支善于对军队建设和作战问题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能够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能够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士官队伍。人才战略工程分两个阶段实施:2010年前使全军人才状况明显改观,作战部队人才建设大幅跃升;2011年到2020年,实现人才建设大的跨越。

加强联合训练

若干年前,美军在作战实践中发现了三军联合行动的魅力,便开始探讨通过联合训练获得联合行动的能力。经过联合训练的初步实践,明确提出了“发展联合训练能力”的军事训练转型设想,其主旨是通过构建联合训练的新模式,既实现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等各军兵种之间的高度融合,又使常备力量与后备力量之间、军队与政府各部门之间、本国军队与盟国军队之间实现全面融合。

这一设想的意义非同一般。从后来的战争实践看,美军正是依赖于军事训练方式的全面转型,保持着压倒性的战场优势。世界近期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伊拉克战争,美军联合行动能力小试锋芒。到了阿富汗战争,美军的联合行动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当人们从电视画面上清晰看到美军特种兵手持海事卫星电话,呼唤空中梯队对刚刚发现的目标实施追踪打击时,便真实感受到联合行动的力量。人民解放军适应现代战争的主要特点和样式,加强各个层次的诸军兵种联合训练,提高联合作战能力。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联合对抗新模式。由于我军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起步较晚,加之各种条件和矛盾的制约,联合的理论和实践都刚刚起步,尤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推进和发展深度的联合。

一根价值1亿美金的军事“天线杆” 篇3

军方要求该天线能在狂风频发,且冬天最低温度达20℃的情况下,依然能正常工作,同时还要求安装时,天线离地面必须有10米高的距离。这一要求使得军方能派遣士兵小分队步行将天线杆运往不同的战略要地。

这就意味着天线杆必须足够轻便,这样才便于士兵运输,同时天线杆又要非常坚固,这样才能在无人看管和维修的情况下正常工作,不会被大风吹倒,或被大雪压断。

但要命的是,偏偏雷声公司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很少遇到这样低的气温,所以公司的工程师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加拿大北部寒冷的冬天,天线上由积雪而冻结成的冰,会导致天线杆上的负重不断增加,最终“咔嚓”一下折断。

等工程师发现这个问题时,天线杆的设计已经进入了尾声,交付的日期也近在眼前。雷声公司立即召開紧急会议,商讨如何解决眼前这个大麻烦,最终形成以下几种方案:

第一种,将天线杆增粗加厚,以便能承受更大的负重。可是,这样一来,士兵搬运和安装它们时就更费劲了。

第二种,在天线上增设一个融雪设备,不让天线结冰。但是,问题就在于天线不通电,无法融化雪。

第三种,通过震动,将天线上的雪花震落。可是,天线杆不会自己震动,需要加装一个振动设备。

第四种,给天线罩上一个防雪罩。但是,这个罩子必须在天线杆上生根,这样会增加天线杆的负重。

第五种,放弃天线杆,使用其他方法把天线固定在空中10米高的某个指定位置。但是,在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一种能让天线悬浮在空中的办法,更不用说还要保证它静止不动。

天线杆必须既轻又重,这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事情。雷声公司苦恼极了,如果放弃合作,不仅要损失8000万美元,而且还要赔付近2000万美元的高额单方毁约费。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叫亨特的工程师突然站了出来。他说:“天线杆的自身重量和承重量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它自始至终都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它只有在天线上有了积雪和结冰之后才会变重。”

看着大家一头雾水的样子,亨特继续说:“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设计出一根在搬运时轻便,而在安装后变得坚固的天线杆就行了。”

亨特的解决方案是,把天线杆的表面设计成凹凸不平状,这样雪花便很容易黏附上去,形成冰。而冰又是一种非常坚固的材料,结了厚冰的湖面连一辆坦克都能承载住,“让冰把天线杆变得更加坚固!”

结果,这种方案果然奏效了。实验时,天线杆被一层层厚实的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大冰树,完全能承受住结了厚厚一层冰的天线,而且还不需要添加任何辅助的外在设备和投入。

原来制造问题的始作俑者——冰,恰恰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工程师亨特跳出了解决问题的固化思维框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物联网军事应用价值研究 篇4

1 物联网在军事应用中的价值

在未来战争中,物联网将遍及每一个环节,从通信侦察系统到后勤保障系统,从军事科学试验到军事装备工程,每一个国防要素都可以接入到物联网中,使每个要素及作战单元都处于全信息和全数字化状态。物联网扩大了未来作战的时域、空域、频域和能域,对国防建设各个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引发一场划时代的军事技术革命和作战方式的变革。

1.1 物联网将促进战场感知精确化

物联网提高了获取目标信息的精确性,拓展了侦察的时域和空域,能有效引导火控系统实施精确打击,并能显著提高毁伤效果评估的准确性。

传统技术条件下,战场上的每一个作战单元没有赋予固定标识,无法进行精确定位,无法参与整个指挥控制系统的交互。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大到卫星、导弹、飞机、舰船、坦克、火炮等装备系统,小到单兵作战装备,每一个作战要素都可以连接到物联网中,使每个要素及作战单元都处于全信息和全数字化状态,并与指挥控制系统实时交互,形成完备的战场态势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战场感知的精确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把过去在战场上需要几小时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处理、传送过程,压缩到几分钟、几秒钟,甚至同步;实现战场实时监控、目标定位、战场评估、核攻击和生物化学攻击的监测和搜索等功能;并通过大规模部署来有效避免侦察盲区,为火控和制导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定位信息。

1.2 物联网将推动武器装备智能化

智能化武器受到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资予以研究与开发,其巨大的军事潜能和超强的作战功效,使其成为未来战争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未来的武器装备通过接入到物联网中,借助物联网的感知和处理功能使其具备一定“判断”能力,智能化水平更高。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节点将实现全域交互。这种交互不仅存在于节点同服务器之间,还存在于节点之间。在这些技术支持下,具有一定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智能武器将变成现实。

1.3 物联网将加速后装保障灵敏化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后装保障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物联网为真正实现动态自适应后装保障提供了解决途径。

物联网可以实现后装保障“静态”到“动态”,“粗放”向“精细”转变。目前,后装保障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却在局部又有闲置浪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方式上“静”多“动”少、“粗”多“细”少,难以满足用户的多变需求和资源的精确配属。通过物联网可随时获得在储、在运、在用物资的当前信息,在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向作战部队提供数量适当的装备与补给,避免多余的物资涌向作战地域,造成不必要的混乱、麻烦和浪费。同时,能够准确感知、实时掌握特殊物资运输和搬运方面的限制,对操作人员技能、工具和设施的要求,物资更换和补充时间等。能根据战场环境变化,预见性做出决策,自主协调、控制、组织和实施保障行动,实现自适应性的后装保障能力。

物联网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补给线的安全性。基于物联网的后装保障体系,具有网络化、非线性的结构特征,具备很强的抗干扰和抗攻击能力,不仅可以确切掌握物资从工厂运送到前线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提供危险警报信息、给途中的车辆布置任务以及优化运输路线等。特别是可以把后装保障行动与整个信息化战场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后装保障与作战行动一体化,使指挥员随时、甚至提前做出决策,显著增强保障行动的灵活性和危机控制能力,全面保障后装运输安全。

2 传感器军事应用与物联网

目前,物联网的最初形式——“传感器网”比较有代表性的军事应用和研发项目有“沙地直线”系统、C4ISR系统、遥控战场传感器系统(Remote Battlefield Sensor System,简称REMBASS-伦巴斯)、网络中心战(NCW,Network Centric Warfare)、智能尘埃(smart dust)、Smart-Its项目、行为习性监控(Habitat Monitoring)项目等。

2.1“沙地直线”计划

2003年8月,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实施的“沙地直线”计划[5]就是典型的物联网应用。以此计划,他们开发了战场探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项目——“沙地直线”系统,该系统可由飞机大规模空投部署到战场上,实现对各种目标的探测、分类和跟踪。这个项目研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是“超大规模智能尘埃节点”,具备探测、计算和通信功能,这个系统能够散射电子绊网(tripwires)到任何地方,以侦测运动的高金属含量目标。该系统还配置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可从光、机械、热、电场、磁、化学等6个方面来发现并判断战场上的车辆、武装人员和非武装人员及其位置信息。一旦某个或多个传感器节点发现目标,便经过无线路由迅速将数据传递给无线网关;再由无线网关转发到卫星网等无线网络,最终传送到情报分析中心。“沙地直线”计划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C4ISR系统

C4ISR系统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技术,“为现代化战争设计一个集命令、控制、通信、计算、智能、监视、侦察于一体的战场指挥系统”[6]。C4ISR受到了军事强国的普遍重视,并斥巨资研发。

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的最初形式,同时也是C4ISR系统中监视和侦察的主要手段。它由低成本、随机分布的感知节点组成,其自组织性和容错能力使其不会因为某些节点的损坏而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这一点是传统的传感器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应用于恶劣的战场环境中,承担包括监控兵员、装备和物资,监控冲突区,侦察敌方地形和布防,定位攻击目标,评估对敌打击效果和己方损失,侦察和探测核生物、化学攻击等多样化的任务。

在战场上,指挥员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部队、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供给的实时情况。C4ISR系统部署的传感器网将采集相应的信息,并通过汇聚节点将数据送至指挥所,再转发到指挥部,最后融合来自各战场的数据形成完备的战区态势图;传感器网络也可以为火控和制导系统提供准确的目标定位信息;在生物和化学战中,传感器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探测爆炸中心,为部队提供宝贵的反应时间,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己方伤亡;传感器网络还可避免核反应部队直接暴露在核辐射的环境中。

与独立的卫星和地面雷达系统相比,传感器网络军事应用的潜在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

1)节点随机分布,多角度和多方位信息的综合有效地提高了信噪比,这一直是卫星和雷达这类独立系统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之一;

2)低成本、高冗余的设计原则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抗打击能力;

3)节点与探测目标的近距离接触大大消除了环境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节点中多种类型传感器的混合应用有利于提高探测的准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

5)多节点联合,形成覆盖面积较大的实时探测区域;

6)借助于个别具有移动能力的节点对网络拓扑结构的调整能力,可以有效地消除探测区域内的阴影和盲点。

3 小结与展望

物联网是传感器(网)、互联网和应用系统高度融合而成的网络,互联网只是物联网的组成部分。物联网赋予互联网“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以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相联。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信息系统实时感知、实时控制的问题提供了支点,拓展了侦察和作战的时域、空域,为提高军队体系作战能力提供了有利的途径。但是,传统的信息系统体系不会因为物联网的出现而消失。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物联网技术和其它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互相融合并朝着感知更加灵敏、操作更加灵活、安全更加可靠的方向发展。

摘要: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对现有军事系统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本文从战场感知、武器装备和后装保障等三个方面对物联网的军事应用价值进行了讨论,并结合美军的“沙地直线”计划和C4ISR系统,研究了物联网的基础网络-传感器网的网络结构、组织形式和具体实现,分析了物联网在军事应用中的潜优势,展望了物联网技术在未来战场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军事应用,战场感知,武器装备,后装保障

参考文献

[1]Daniel Giusto,Antonio Iera,Giacomo Morabito,Luigi Atzori.The Internet of Things:20th Tyrrhenian Workshop on Digital Communica tions[M],Springer.2010,preface.

[2]Frederic Thiesse,Florian Michanhelles,An overview of EPC technology[J].Sensor Review,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06,26(2):101-105.

[3]ITU.ITU Internet Report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http://www.itu.int/internetofthings/.Nov2005.pp2-3.

[4]新华社.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R].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5/content_13103677.htm,2010.03.05.

[5]Kadrovach,Brian A.A Communications Modeling System for Swarm-Based Sensors[J].Defense Technical Information Center.2003.12.

[6]C4ISR Architecture Working Group(AWG).C4ISR Architecture Framework[R].Version2.0.USA:US DoD,18Dec,1997.

军事理论作业---古代军事思想 篇5

10091910132

黄丽妮

化学师范1班

1.关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三大兵书(还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2.《孙子兵法》的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3.《孙子兵法》读后感

通过阅读本书,对于其中孙武的各种战略思想,我都很佩服,说得既符合战争实际,在战争中能给予战争者指引方向,另外,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很好的运用这种战略思想,从而使得自己在工作中出色,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生活中得到好的哲学思想。现举几个我印象深刻也比较有自己的感想的观点和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所学所想。

(1)战争指导者在开战之前,以及在战争中如何筹划全局,说明谋划战争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还探讨战争胜败的各种条件。他开篇强调的是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开战之前的谋划,认真探究,周密的部署,而不能随意兴师开战。还强调了敌我双方在对于客观条件的研究,判断和认真谋划,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谋划周密的战可能胜利,谋划不周可能失败,但是茅屋谋划则注定要失败。所以我们应当把握住各种条件,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研究。

我认为,我们也可以将这个思想应用在商场和事业的打拼,一个公司要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先我们要对整个市场的形势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分析,再对于自己公司所处的地位和公司本身具有的优劣之处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市场调查,对整个行业的其他公司的产品和公司理念进行调查汇总,比较敌我的地位和优劣,从而制定可行的产品方案。

(2)孙子提出了用兵之前,决定胜负的5个基本因素,探索战争的胜负形势。我们要看一个国君的政策是否能上下一心;双方的将帅谁的素质更好才干更高;是否占据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看军队的纪律是否严明;武器的装备情况;看部队训练是否有素,更具有战斗力;还要看奖惩是否公平。对于这七计的综合研究以后,才能判断谁具备胜利的条件。

我觉得,奖惩严明和公平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就是三国中的曹操,他很强调论功行赏,他会把每一次作战得来的财务都赏给有功的战士们,对于无功的人从来不滥加奖赏,所以将士们都争相立战功。从不会有人无功受禄,从而激起战士们的立战功的决心和动力。最终他成就了魏国。

另外,在企业单位,一个集团的领导者的素质很重要,它将决定这个集团能否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众多的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我知道的一个成功的事例,便是苹果集团的发展之路,在苹果集团漠视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它处于低谷,是乔布斯的回归,使其重整山河。他充分发挥了他的机智和他胜人一筹的领导才能,对公司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专心研制自己特色的新产品。最终,苹果得以延续并脱颖而出。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已是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历史上许多的战争都是在对手失去了戒备或者是在其意料不到的时候地点,果断的采取行动,突施袭击,使敌人判断错误,计划错误,最终得以胜利。这个可以说是孙子“诡道”谋略的最重要的宗旨,也是兵家出敌制胜的奥妙所在。

我认为,这个在商战中也能被广泛的应用。它的核心就是个“奇”字,即,我们要学会去捕捉对方的思想挪点,利用对方的惯性思维,抓住对方的死角,反常用兵,出奇制胜。所以,我们常常在商战中看到,经营者们都会绞尽脑汁,面对不同的形势,采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希望通过“出其不意”来占据优势,这是兵家之胜也。

(4)“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在战争中强调的是“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军事理念。拿破仑就这个问题就说过一句话;“我也许会失去一场战斗,但是我决不失去一分钟”。特别是进攻作战,军需消耗巨大,运输任务艰难,久战不利于战局。会劳民伤财,造成国家的经济负担,拖久了会导致“钝兵挫锐”,给人以可乘之机。

我认为,就竞争实质来看,核心的问题就是时间的竞争。就我知道的,有人曾经说过:“时间是稀缺的资源,如果管理不好,就什么耶管理不好”。所以成功和失败都是时间的概念。战争是如此,我想,企业间的竞争也应该是如此。在如此瞬息万变的商场中,如果时机抓的不准,稍有缓迟,即有可能将自己陷入不利的情况,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商场中速战速决的思想体现的十分的明显。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场中,一个企业想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只有对技术和市场等环境的变化作出很快的反应,才能保持在不败之地。

(5)“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孙子在这里提出的是用“怒”和“货”激发士兵在战斗中勇敢作战,缴获敌人物资的手段。高明的将领不仅善于激发部队对于敌人的仇恨,使大家同仇敌忾,在战场上勇往直前,而且善于利用敌军的物资,奖赏立功者,以激发斗志,提高战斗力。

我认为,孙子对于“怒”和“货”的论述正反应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企业是通过人来运转的,“办企业就是办人”。在不同的管理模式、激励模式下,人的潜力,特别是一群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要通过何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大凡陈宫的企业在这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们用了多种激励政策来刺激经营活动的飞速发展。

„„

其实,《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军事价值 篇6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主旋律,审美意象

从20世纪80年代初第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敌营十八年》诞生至今, 我国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已有32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早期还是近年来的军事题材电视剧, 它们在肩负着弘扬主旋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 也在敏锐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积极应对文化挑战。2000年后的中国电视剧在承接80年代末纪实性审美文化和90年代视觉审美文化的基础上, 更加多元化地发展了自己, 深入到对人的命运和心路历程的表现上。

军事题材电视剧同样如此, 这就使人们对生活和历史的反思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层面, 在这种电视剧生态环境下, 军事题材电视剧也在不断尝试创新与改变, 其中较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将关注的镜头从宏大的历史革命背景转向了微观角度下“我”的世界。这种变化在颇显特点的电视剧片名中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 如《我的团长我的团》《我的兄弟叫顺溜》《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及《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等, 无处不在的“我”开始替代“我们”成为主流意识呈现的载体。本文试图分析上述一系列以“我”为视角的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 厘清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主流意识呈现方式的嬗变历程。

一、成长的“我”: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

传统军事题材电视剧中, 主人公往往天然地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 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更多地将镜头摇向了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 着重呈现主人公成长历程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些电视剧作品中, 主流价值观的内涵不断被丰富与完善, 并显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和蓬勃的生命力。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直击当代部分年轻人对人生价值感到迷茫的现状。该剧选取了三个“90”后年轻人作为故事的主角, “军二代”何晨光, “混二代”王艳兵, 以及“农二代”李二牛。导演有意突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所带来的价值观冲突。主流价值观并不是轻易地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 而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是在一次次戏剧化的冲突后激发出来的。这使得他们从一名普通战士蜕变成为“枪王”狙击手的成长历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单纯的抛弃艺术虚构的‘自然主义’或者剔除真实生活的‘唯美主义’都将无法赋予人物性格张力, 只有冲突与矛盾的存在, 才能给人物足够的生命力”, 该剧中直指现实的矛盾设置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

当今社会, 随着人们思想的日益多元, 主流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面对这样的挑战,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只有更加深入、细微的去挖掘, 主流价值观的内涵, 才能使之获得最大化的认同。当没有了杀声震天、枪林弹雨的宏大战争背景, 当我们面对的只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和繁琐重复的生活时, 当强调个性的时代对传统军旅价值观念提出了冲击与挑战时, 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需要做出与时俱进的有力回答。

二、从“我们”到“我”:寓共性于个性之中

“英雄”人物的“非英雄性格”和“非英雄行为”在近年来的电视剧中日渐多见。传统语境下的英雄特征逐渐被隐匿于主人公“非英雄性格”和“非英雄行为”的背后, 通常伴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发展渐渐显露。或许英雄存在的时代、成长的背景都不再相同, 但他们对信仰, 对真理的共同追求, 却从不曾改变过, 将这种共同的追求寓于个性化的性格成长特征下, 使得主流价值观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子弹上膛》选取了更具有时代特点的大学生士兵作为表现对象。这些士兵身上有着“80”后大学生特有的性格特征。诸如良好的教育背景, 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等。与早期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相比, 他们的思想是活跃的, 生活是多彩的。比如主人公庄焱的原始参军入伍动机竟然是因为追随女友小影;他作为一个学习绘画的大学生, 身上那种“超然”的所谓艺术气质与严谨的军营生活也形成的鲜明反差。但个性鲜明的庄焱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 始终呈现出一种对人生价值个性化的探寻状态。在探寻中, 他一次次地超越自己。

再者, 他的身边围绕着一批以“配角”形象出现的官兵, 他们言行中所体现的主流价值观也不断地感染着庄焱。在个体和集体的碰撞融合中, 我们看到了庄焱生动出彩的个性, 但实际上, 导演归根结底还是想表达的是属于“集体”的共性特征。庄焱在结束新训后遇见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用自己面对人生、面对困难时无言的坚持, 对庄焱产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

作为另一部战争题材电视剧, 《我的兄弟叫顺溜》也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主人公形象。用剧中人物翰林在向来队采访的女记者描述主人公顺溜的话来说, 就是“个人主义和流寇残余”。但这种性格并不妨碍顺溜最终成为一位具有感染力的英雄。剧中顺溜的鲜明性格特征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展现在观众前面, 顺溜的个性十足, 但并不让人感觉突兀。“黑乎乎, 壮实实, 一双一笑就弯没了的眼睛, 却会在摸到枪后透出孩子气的霸道和自信”的大众化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受众对他的性格接受程度, 他对战争的认知代表着战争中的大多数普通民众, 战争结束后, 顺溜的一句“这仗怎么说不打就不打了呢?”五味杂陈, 代表着很多被裹挟进战争中的普通人的心声。电视剧借顺溜及他的故事, 对人性、人心、人情提出了新的关注和思考。站在国家的立场上, 战争在日军签署投降协议的那一天就宣告结束, 但是对一个民族、以及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 一场自我反思及自我救赎的战役才刚打响。

三、历史中的“我”:英雄主义与传奇色彩的淡化

在传统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中, 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慢主义色彩容易被过度渲染。“国家立场”“集体主义”“使命与荣誉”, 通常成为传统战争题材剧用来诠释主流意识最多见的三个元素。这种激情燃烧的言说方式带有特定的时代印迹, 却难以契合当代年轻人欣赏习惯。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一反常态, 对主流文化中“国家需要”与“个体生命意义”的关系提出了审视, 启发我们对战争更为深刻的思考。它将镜头对准在传统电视剧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平凡人。一群主人公都来自溃兵收容站, 他们每天以不饿死不病死为生存的最高目标。这群缺乏战斗经验的士兵们, 在被整编后空投参加了第一次滇缅抗战, 历经了种种死亡的亲历考验后, 逃回与日军隔江对峙的怒江东岸, 成立了一个“军团”, 他们用自嘲戏谑的口味称自己为“炮灰团”。最终在无后援、无退路、无粮食、无弹药的绝境下, 他们通过极其惨烈残酷的战斗攻克了日军坚不可摧的南天门工事。

该剧最大的亮点, 就是从个体生命价值角度来思考爱国主义的历史和现实, 进而完成了对战争中人性描写, 以及战争中人的生存价值与国家需要等主流意识的哲学思索。以生命价值为切入角度, 选取生命个体为视角来展示战争的全貌, 真实的展现战争中普通人的绝望与希望、抉择与转变, 比起以阶级视野或政治角度表现历史的传统现实主义手法来说, 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 提供了新的历史角度。

上述几部电视剧均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主流意识呈现方式的主要改变:主流意识潜行在极具故事性的个人成长历程中。无论是在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戏剧化表现, 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艺术层面的拓展, 跳出了英雄人物“脸谱化”, 故事情节“套路化”的窠臼, 敏锐地捕捉来源于生活的矛盾与冲突, 戏剧化却不失真实地呈现主人公不断蜕变的人生历程, 以及在这一成长过程中个体主流价值观的逐渐形成。

上一篇:新民歌下一篇: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