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

2024-05-09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精选十篇)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 篇1

一、我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的目的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逐步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促进学生个体自由、和谐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为了学生,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宗旨。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随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需求量的增大, 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我们的毕业生由于自身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上的认知偏差, 从而出现了与企业文化素质要求不合拍的现实问题, 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设定发展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除了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上进行改革外,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适应社会能力尤显重要。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推行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举措, 因为综合素质学分制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而且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 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 能够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 促使学生成人、成才。

二、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的设定及特点

1.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的设定

我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准职业环境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身心素质、综合能力素质、文化艺术素质、技能与创新素质等六个一级指标 (下设22个二级指标) 进行全面的、规范的、科学的、实用的成才评价体系, 是依照企业管理运作模式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技能提高和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的体系。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创新意识的培养, 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1) 思想政治素质学分的设定。思想政治素质学分由政治信念、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表现和政治学习竞赛等指标组成, 其中政治信念、政治理论学习为必修学分, 思想政治表现和政治学习竞赛为奖励学分。

(2) 道德品质素质学分的设定。道德品质素质学分由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观念、宿舍文明、劳动态度和突出事迹等指标组成, 其中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观念、宿舍文明、劳动态度为必修学分, 宿舍文明还含有奖励学分, 突出事迹为奖励学分。

(3) 身心素质学分的设定。身心素质学分由早操、军训、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及竞赛等指标组成, 其中早操、军训、心理健康为必修学分, 体育活动及竞赛为奖励学分。

(4) 综合能力素质学分的设定。综合能力素质学分由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等指标组成, 均为必修学分。

(5) 文化艺术素质学分。文化艺术素质学分由文化艺术活动和文艺竞赛及作品发表等指标组成。

(6) 技能与创新素质学分。

2.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的特点

我院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坚持了定性与定量、纪实与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建立科学公正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地说来, 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 真实性。真实性体现在:第一, 综合素质学分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品德、智能、体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第二, 它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德智体发展情况。无论是品德素质的定性描述, 定性转化为定量计算, 智育方面的学习竞赛的计算, 还是身心素质方面的成绩计算和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计算, 都建立在原始资料收集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之上, 它体现了测评方法的科学性和较好的准确性。

(2) 方向性。综合素质学分分为必修学分和奖励学分, 鼓励学生在达到日常管理要求的前提下, 获得规定的必修学分的基础上, 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 从制度上保证其参加必须的教育活动, 达到最基本的发展目标;同时,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讲座、各种知识竞赛等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扩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可比性。测评计算结果的显示更加清晰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表现, 因而可比性非常强。学生即可以横向比较自己与同班同学的表现, 也可以纵向比较自己在不同时期的综合表现。这更有利于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 评价他人, 形成健康的心态。

(4) 依赖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是以学生行为事实和成绩数据为依据, 借助计算机进行操作, 离开事实根据将一事无成或是毫无信度。而事实靠人的观察了解获得。因此, 凡涉及到测评体系中数据都要准确收集包括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在内的信息来源者, 而且也要依靠这些人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踏实工作才能完成, 结果才会真实有效。

三、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工作的方法、对策

我院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度以来, 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信息反馈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此项制度表示认可, 但是不管从制度的制定, 制度的实施步骤, 还是测评结果的统计分析, 测评结果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理想和不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 如何更好地推进综合素质学分制, 现提出几点建议:

1.应建立测评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保障体系

目前, 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工作已全面展开, 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还未真正建立健全这项工作的组织保障体系, 因而造成这项工作的实施有些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存在结果不公开, 不受重视等一些现象。因此, 为顺利开展综合素质学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应该建立“校领导—学工部专人—二级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的测评组织体系, 从加强领导, 科学规范制度, 严格测评程序, 增强监督意识等几方面入手, 上下一致, 互相沟通, 全方位地重视测评工作。除此以外, 还要明确提出综合素质学分工作的总体上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包括宣传工作及培训必要的测评骨干等, 以便使测评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地全面展开。

2.应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对制度的合理健全提的希望最大。当然, 相当一些原因是学生的直觉, 但从制度 (实施细则) 的分析来看, 仍需我们进一步完善。如何把握测评中各指标体系, 合理设计分布各指标体系, 以及如何设计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怎样使二级指标更易于操作, 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需要我们改进。

另外, 要建立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控制网络。这是提高其测评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学生素质原始资料靠人力来进行运算、处理, 操作复杂, 工作量很大, 难以达到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必须借助计算机, 建立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控制网络, 才能减轻人为操作压力, 保证信息的快速处理和传递。另外, 计算机的操作也可以避免或减小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测评不公正问题。

3.综合素质学分制的实施应突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 更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高职学生如果仅仅具备“做事”的能力, 满足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 将很难出色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 同时也将会深刻地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仅仅以某种 (些) 技能去适应岗位要求, 只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却很可能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 创业更需要有基本的企业文化素养, 这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 在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学分指标设计上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和侧重点, 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应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创新、企业行为规范与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等作为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具体实施上, 可以逐步探索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三条基本途径: (1)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并进行企业文化的模拟教学; (2) 所有学校在各门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3) 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内容增加对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和训练的内容, 并以此作为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中直接对接和双向贯通的重要桥梁。

4.规范日常管理, 做好各项工作的详细记录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的依赖性特点可以知道这项工作是以学生行为事实和成绩数据为依据的, 而事实靠人的观察了解获得。因此, 一方面, 要建章立制, 进一步规范严细各项管理工作;另一方面, 凡涉及到测评体系中数据都要准确收集。因此, 包括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在内的信息来源者, 都要高度负责地、真实无误地提供相关信息和数据, 而且要注意保存, 测评结果才会真实有效。

5.坚持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与综合素质学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和管理方法, 但大量的更有效的工作是对人才的一贯教育和培养。综合素质学分结果将大量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学生工作者以及院领导, 更重要的是上述人员要根据这些信息, 抓住关键,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专项教育, 使学生各方面素质朝好的方向转化。只有将综合素质学分与日常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综合素质学分才能显示它的价值, 使我院有目的的培养人才落到实处。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综合素质学分制, 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几年来我院实施综合素质学分制的效果看, 对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综合素质学分二级指标的设计上、突出职业素质特点上以及相应的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上, 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因此,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 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测评理论与经验, 才能完善综合素质学分制度, 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能力, 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 篇2

(1)重视学生课内外结合,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制作和各类竞赛(含实验竞赛)活动。凡在参加竞赛中获奖的,均在实践性环节中注明,并记入相应学分,类计计入总分。其中国家级三等奖以上者记3学分,省级三等奖记1.5学分,二等奖记2学分,一等奖记2.5学分;

(2)为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凡在班级中担任干部2年以上者,将计入0.5的奖励学分;

(3)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一篇奖励一定的学分。其中校级刊物记0.5学分,市级刊物记1学分,省级刊物记2学分,国家级刊物记3学分;

(4)利用暑期或假期等时间参与制作一定的社会调查报告等记1学分;

(5)鼓励学生参与动手进行电子制作,凡制作有详细记录,并调试成功记0.5学分;

(6)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凡在教师科研活动中担任实质性工作的,由教师出具相关材料,记入0.5-1学分;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 篇3

【关键词】学分制 学年制 综合测评 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04-02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质量制度。学分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不受学习年限的限制,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总量即可毕业,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计划。

综合测评是对在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素养的全面考察和评价,在学生评优评先、党员发展以及就业等工作中提供了评价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信息,是学生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毫无疑问,综合测评对促进高校学生评价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时期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综合测评体系的弊端

通常所说的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主要是指选拔性学生评价,它最直接的评价方式就是考试,用外在的统一标准给学生进行鉴别和分级划等,分出高低优劣,而且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和目的。这种评价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忽略,对评价的结果比较重视,而对学生在各个阶段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却被忽略,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极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传统测评中,教师并不是为了关注学生的进步与优点,而是为了控制学生的行为。教师习惯于对学生拟定一个评价的统一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学生的诸多品质、真实性水平难以如实地反映出来。对学生采取单纯的考试评价方法是导致评价只侧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学生的政治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缺乏有效的评价,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专注对知识的识记与背诵,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空谈。

二、学分制的实施给综合测评带来的新问题

学分制条件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的分数。即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只是不同的是各高校对于不同指标规定了不同的比例。虽然这种测评方式也从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考察,但是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创新与创业能力等内容,在评价体系中未予足够的重视,或是评价指标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素质。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估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全面统一的学生综合测评方法,现以郑州某高校(以下简称HK学院)的综合测评体系为例,分析如下。

(一)测评指标不合理

传统综合测评中,缺乏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考察。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并明确提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但是,在一般院校的综合测评指标中,都缺乏关于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考察的指标。在大学校园对社会精神文明有贡献的学生个人应该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让精神文明从校园传播入社会的每一个岗位和角落。

(二)测评方法纯粹化

各高校完全数字化评估实质上难以体现学生实际素质结构,最为突出的是对思想品德的评价和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绝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测评过程中采用8—10个二级指标,用语言直接描述,描述的语言都比较空泛,在测评的过程中,测评人员很难对每个同学的思想品德的情况进行区分,结果造成大部分同学的思想品德的分数基本相同,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同一条件下共同完成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专题报告,导致考核结果没有差异,没有起到测评的效果。

(三)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学校实行学分制,成绩考核采取学分绩点制就应该充分体现学分制的特点。而在HK学院的智育方面中的绩效考核这一项仅仅包括对固有的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考核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对智育获奖加分的评定;另一方面在体育考核中单单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项,忽视了体育课程和竞赛的获奖加分这一指标。此外,还存在考核指标内容设置单一化和课程总评成绩考核指标不合理等问题。HK学院的学习成绩占总测评成绩的80%,德育成绩占总测评的10%,体育成绩占总测评的10%,各项指标所占比例差额悬殊、分配不合理,不能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合理性。这种不合理不能引起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主、社交和创新能力。

三、学分制条件下综合测评面临问题的对策研究

在学分制条件下,综合测评带来了新的问题,而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基本上还是沿袭学年制的综合测评评价机制,这样给原有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机制带来了极大冲击,进而向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研究并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高校学生综合测评组织的重构

高校学生综合测评进行改革最首要的环节在于综合测评组织的重构,综合测评的有序及高效进行受综合测评组织的领导能力影响,综合测评组织的重构有助于提高其领导能力。在综合测评过程中,可以引进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改变以往的部门管理模式,使得与综合测评相关的各个部门,如教学部门、就业部门、学工部门等都参与到综合测评流程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测评的作用及效率。

(二)基于学生行为特点的激励机制的建立

激励在心理学上是指发动和维持动机达到目的心理过程,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其激发起点是不断提高单素质内涵的需要。这种精神需求,对青年大学生说要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来得更为强烈。尽管大学生行为是随其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但如果我们这样做,仍然有利于把握大学生的行为倾向,以便据此来预测、控制和引导他们的行为,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激励作用。

(三)设计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

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一般主要由各个院系的辅导员主持工作,不同院系辅导员的态度和能力实际情况有差异,必然会采用不同的绩效考核指标、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的方法。在考核指标方面,要转变单一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合理的增设考核的内容。在具体编制绩效考核标准时,要尽可能做到:标准要明确、定量要准确;手段要有效、内容要全面。此外,考核必须具有即时纠正的手段。考核不仅仅是确定绩效状态,更重要的是进行及时纠正。因为没有及时纠正偏差的手段,考核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四)构建系统的综合测评体系

从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入手进行分析,构建完整无漏洞的测评体系是衡量综合测评准确化最为有效的基本方法。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素质和特殊素质两部分。

第一,完善基本素质评价指标。设一级指标4项: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二级指标可设置思想修养、社会公德水平、社会实践能力、文化艺术活动、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技术创新能力、身体健康水平和社会心理适应等指标。扩展综合测评体系,增设多个基本素质指标,有利于测评的科学化、准确化。

第二,增设特殊素质评价指标。在特殊素质评价指标中要特别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指标加分比重,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的、综合的素质培养,促进综合测评体系完整化、科学化。

第三,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每学年参加适量的学生团体活动、勤工俭学、学术报告及文体活动,鼓励学生有组织的参加省、市及国家举办的各类比赛与活动。但要注意所有第二课堂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并按照学校的各种规章有序进行,不能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第四,在测评环节的具体操作中,可以把基本素质指标、特殊素质指标划分到综合测评的德育考核部分,尝试采用新方式进行评价,比如可以采用由辅导员和同学互评两种方式相结合,各占德育考核的50%,以使测评结果更加准确化。

改进后的综合测评指标分配体系在记分的处理和核算上更为复杂,也许需开引用新的计算软件或者开发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但只要增强综合测评系统的科学化,增加测评程序的透明度和测评过程的公平性,新的综合测评评价体系就一定会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并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阿男.关于建立和完善学分制的若干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李彬.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吴燕鹏.关于高校学生综合测评流程再造的思考.科教文汇.2011.06(下旬刊).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 篇4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读书工程,技术创新

课外培养计划 (第二课堂)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基本途径, 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精神, 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现显性课程 (课堂教学) 与隐性课程 (课外教育)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训练, 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除了关心对人的素质发展与完善特别起作用的某些课程 (即显性课程) 外, 还关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几乎在各类课程中都可能存在的相关内容;二是在课程展开之中存在的, 不同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态度、信念、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三是广泛存在于学校生活之中的隐性教学资源 (亦构成隐性课程) , 这也是素质教育所关心的内容。很多高校从2008年起,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综合素质教育学分, 将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读书工程、公益服务、拓展性职业技能培训与技术创新活动等统一纳入课外培养计划, 学生在以上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成果, 以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记载。为配套综合素质教育的学分制, 很多学校也制定了“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读书工程实施方案 (试行) ”和“职业技能创新活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实施办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素质教育以一种新的形式体现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也以一种新的形式反映了学生的能力。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的管理在实施的几年时间里, 从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总体情况来看, 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参与各项校园活动的积极性, 一定程度地让学生离开电脑网络, 参加更加多的专题讲座、校园活动、小组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 同时也促使学院开展更多的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读书工程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 通过读书活动体会读书的乐趣。在这个以电脑网络为主的时代, 学生主要是以电脑阅读为主, 给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看一两本书, 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职业技能创新活动通过课外教学的形式, 鼓励技能创新, 提高学生的兴趣, 增强参与意识,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科技进步和办学要求的不断提高, 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都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新变化, 产生一些新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 高校应增强责任感, 不断研究新办法, 解决新问题, 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稳定发展。

1. 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不高。

虽然出台了一套综合素质学分管理的文件,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比较混乱。学分的统计是由学生自己提供材料, 提出申报, 由班级的综合素质拓展小组负责统计, 上报学生会的学习部汇总, 最后由教务处确定学分, 公示给学生。整个流程是比较流畅的, 但是由于可以获得学时学分的项目比较多, 学生提供的材料比较杂, 而材料的审核主要是由班级的综合素质拓展小组负责, 由于小组组员都是自己的同学, 对于材料的审核比较随意, 有时候有些学生同一个材料和可以在不同的项目里获取学时或学分, 或在不同的学年里申请学时或学分, 从而造成重复获取。从毕业的学生来看, 有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可以达到10个学分以上, 超过所要求的学分几倍。而对于超出的学分按0.5的倍数可算入专业选修课的学分, 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学生选报专业选修课的积极性。因此, 学校在制订实施方案的时候, 应该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方案既要简洁, 又要具有操作性, 更要简化程序, 整合项目内容, 具体的项目应该避免重复获取学分。

2. 教师在执行素质教育学分记载过程中, 规范性不强。

在整个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记载过程中, 由于管理文件比较多, 有些教师对一些文件的学习有时候不够到位, 认为综合素质学分不是课程学分, 没有课程学分管理那样严格和规范, 因此在操作过程工作, 有时候不是很规范, 例如有些学生参与了一个项目的培训, 可能只是用了几个小时, 但是有些学生写了十几个小时, 指导老师也同样签名确认。在综合素质学分的管理上, 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因此参与度不是很高。但是教师其实是整个活动的执行者, 如果执行者没有认真执行相关规定, 最后整个规定就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综合素质教育的文件和实施的办法, 让教师清楚其重要性, 清晰实施的方法和步骤, 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 尽量避免教师乱打分和给学分。

3. 读书工程项目中, 管理有欠缺。

在读书工程项目中, 导读老师对选读书目的导读指导不够, 有时候是流于形式, 学生未能真正领悟到书中的精神或知识, 未能和导读老师一起领悟读书的快乐。在整个读书工程项目中, 教师对选报书目的积极性不高, 学校的鼓励措施不强, 未能引导教师推出更多更好的书目给学生选读, 学生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学分而读, 最后就是整个效果比预期相差较远。对于读书工程项目, 学校应该给予更大的力度支持, 使教师能选一些好的书目和学生一起共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每本书目应该规定选读的学生人数, 避免人数过多, 教师没有办法组织好读书过程。在教师导读过程中, 尽可能多地组织集中读书分享活动, 共同体验读书的乐趣, 避免最后只是通过一份读书报告就给成绩的读书项目。

4. 素质教育在激励学生技术创新上作用未显著。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素质教育的高水平表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不断开发人在创造性方面的潜能, 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拓展, 是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学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参与拓展性职业技能培训与技术创新活动, 但是高校在技术创新的文化建设和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方面做得还不够。从这几年来看, 学生的技术创新性活动还是比较少。要创新不易, 如果单单靠学生自身的能力还不够, 学校应该从更多的方面进行改革, 给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同时应加强校园内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文化育人, 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5.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小组的管理有待加强。

在整个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管理上虽然成立了管理小组, 但是管理小组的作用很有限,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学校和系部的管理小组都已经成立, 可是有时候可能一两年也没有组织过一次会议, 对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未能及时进行处理和修改。管理小组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停留在会议或书面上, 未能落到实处。因此学校成立的管理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 而不是只是一个文件的小组, 管理小组应及时总结实施的情况,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提出解决的办法, 对实施部门反馈回来的意见要及时处理, 不要一个问题反馈了无限次, 最后还是一个问题。

6.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宣讲, 让学生了解具体内容和操作流程。

由于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项目很多, 以至于很多学生到快毕业的时候也没有弄清楚这些学分的组成, 对具体的申报流程也不是很清楚, 有些学生甚至连班级中有综合素质拓展小组都知道。有可能是学校的管理比较多, 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又是一个新的东西, 所以在宣讲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一两句话就带过, 学生的印象就不太深。因此学校的执行部门应该加强宣讲力度, 让学生知道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操作流程。同时综合素质教育的学分应每一学年上报一次和公示一次, 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具体情况, 同时学生之间相互监督, 避免到毕业的时候出现一些没有获得足够学分的情况。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素质教育的提出, 是时代需要、教育发展的必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出好的人才。素质教育直接从人才规格入手, 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形成新世纪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而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教学过程还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过程, 当然综合素质教育不是为了学分, 最终目的只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但是将综合素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给予必修学分记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 是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和表现,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又一举措。因此做好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的管理, 对做好学生的综合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楚廷.素质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0) :63-63.

[2]许兴苗.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探究[J].西部科教论坛, 2008 (04) .

我校综合学分制改革意向的调查报告 篇5

1、我校将以综合学分来衡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与进步情况,学生的综合学分将与学生推荐就业和获取毕业证挂钩。对此,你的原则意见是

A、赞成 □                                                           66.3%

B、无所谓 □                                                         16.0%

C、反对□                                                            12.3%

D、没考虑清楚 □                                                     5.4%

2、综合学分制是建立在对学生学业、操行、能力及特长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基础上,与过去单纯按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相比,你觉得

A、更为全面科学□                                                    35.1%

B、可能会准确真实些□                                                47.7%

C、或许更模糊混乱□                                                  9.3%

D、说不清楚□                                                        10.5%

3、综合学分制体系中,由于课程成绩并非是获得学分的唯一和全部途径,这样可能会使你对课堂学习

A、更加重视□                                                        18.0%

B、同样重视□                                                        55.3%

C、重视程度下降□                                                    21.2%

D、不再重视□                                                        5.5%

4、如果通过劳动实践、参加社团活动、做些好人好事、各类竞赛获奖,甚至因为遵章守纪,也可以相应地获得一定的学分,你认为

A、这种学分不好拿,但我会去争取□                                    53.9%

B、这种学分太难拿,我肯定放弃□                                      5.6%

C、这种学分容易拿,我尽量要多拿 □                                   33.3%

D、这种学分容易拿,但我并不想争取□                                  7.2%

5、实行综合学分制,将规定学生必须在校完成一定数量的学分方能进入推荐就业程序,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这会对你在校的品德养成、学习成绩、能力提升等方面

A、有很大促进作用□                                                 59.4%

B、可能会有点作用□                                                 31.7%

C、没有什么作用□                                                   4.7%

D、说不清楚□                                                       4.2%

6、综合学分制落实后,将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就业先后及就业岗位有关,你觉得这么做

A、有道理,且可行□                                                 64.1%

B、有道理,不可行□                                                 18.7%

C、没道理,但能行□                                                 10.9%

D、没道理,行不通□                                                 6.3%

7、综合学分制中,将部分课程(活动项目)设置为选修课。你在选修时优先考虑的事项是

A、该门课程设置的分值高低□                                         13.6%

B、该门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                                         10.0%

C、该门课程未来作用的大小□                                         38.5%

D、我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小□                                         37.9%

8、在综合学分制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文化课都将分别分成两部分,即必修的基础部分和选修的提高部分,你对这三门提高部分课程的态度是

A、三门提高课都选修□                                              41.5%

B、只选修其中一、两门□                                             36.3%

C、一门提高课都不选修□                                             5.2%

D、没考虑清楚□                                                     10.7%

9、如果综合学分制下每学期所有课程和实训总学分为30分(不包括额外的奖励学分),你认为每学期平时操行表现分应该设为多少分?     分

A、(0,5)                                                          9.4%

B、(6,10)                                                         13.8%

C、(11,15)                                                        22.2%

D、(16,20)                                                        21.4%

E、(21,30)                                                        30.2%

10、如果以下四项内容获得的学分完全相同,你将会按                的顺序选择。

A、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两周,通过考核。

B、选修某门选修课,完成28节课堂听课,成绩合格。

C、竞选成为学生干部,任期内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

D、参加某项技能大赛,获得市级三等奖或学校二等奖。

E、参加文艺体育类比赛,获得市级二等奖或学校一等奖。

F、参加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获得初级证书。

G、在实训车间学习某项技能,时间一周,通过考核。

H、参加军训或学校的劳动,为期两周,表现尚可。

排在前面的依次为:A、H、B。

11、你认为在你所获得的总学分中(不含奖励学分),课程(实训)学分与平时操行分两者的比例应该为多少合适?

A、>2                                                               12.2%

B、(1.5-2)                                                          24.0%

C、(1-1.5)                                                         22.1%

D、≤1                                                              41.7%

12、学校实行综合学分制改革,你觉得是否有必要让家长了解并且发表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A、有必要,因为家长一直很关心我□                                  72.0%

B、有必要,因为家长从来都不关心我□                                4.8%

C、没有必要,因为家长无法发表意见□                                9.6%

农民学分制学历教育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田间地头;学历教育;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0-0088-02

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观念陈旧落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市场信息闭塞、管理落后等制约农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是农业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零敲碎打的临时性培训、发放资料、不定期的技术咨询等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研究新的教育培训模式,实现让广大农民接受教育的目标。

1 改变农业职业教育现状,创新培养模式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如何才能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使农业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让广大农民接受教育的目标,是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于2009年开始尝试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学分制学历教育(这在辽宁省是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其教学特点是:农闲时,组织学员到教学点集中上课;农忙时,学校教师到各乡、村分散讲课,现场指导,把学校办到的“田间地头”,做到学习、农忙两不误。这种培养模式解决了农民上学难的问题,对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2014年3月14日,教育部、农业部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各地区遵照执行,并将招生重点确定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 a,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这是结合涉农专业招生形势和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现状提出的,使农民学生学分制学历教育走上了正轨。

2 结合区域特色,动态调整专业方向

抚顺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具有丰富的中药材、山野菜、野生动物等特色资源。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树立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努力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确定了动态的、适应市场的职教方针;形成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的紧密对接。由大农业教育改为特产农业教育,围绕产业办专业,贴近农民办职教,使农村、农业、农民与职教融为一体。

近几年,先后针对农村所需要的动物疾病防治员、农业技术员、生产资料及种子销售人员等实际情况设置了养殖、种植、现代农艺技术等专业,开办了针对农民的学分制学历教育。并与各县农发局、动检局共同建立了立体式农村职教规划图和活动网,年均招收全日制在乡农民学生1 000余人,现已成为辽宁省东部山区特产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基地,造就了一大批扎根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 改革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推倒围墙办职教,对农民学生实行“边学边做”的学分制培养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在此模式下所招收的学生均为在乡农民,他们正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但他们的文化基础良莠不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差,多数人满足于现状、懒于学习,或者由于年龄的限制没有机会进入学校完成系统的学习过程。

根据调研和走访,为农民学生确定了3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一是在农闲时间,教师到乡、村办学点集中授课;二是农忙时,学校教师到各乡、村分散讲课,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三是组织学员到校参加专题培训或利用远程教育课堂进行授课。通过3种不同的授课形式,完成教学计划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并以学分制评定学生的成绩,成绩合格颁发毕业证书。

3种教学形式在授课过程中有各自的教学侧重点,分别讲授不同教学模块的内容,解决不同的问题。教学点授课结合当地的“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内容进行授课,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学点针对的方向不同,保证所教的知识能够用得上;到各乡、村的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手把手教给学生规范的实际操作技能,随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在农业生产实际情境中,将学习活动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到校培训和远程教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生产实际自行选择,以满足农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

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4 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以培养中等复合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围绕当地的“一村一品”生产项目对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强化对乡或村重点产业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行“边学边做”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使学习活动和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同时按照学生所获得学分进行评价考核,确保教学计划符合国家要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环节相结合的新型课程体系构建,大幅度调整和减弱了学科型、理论知识主导的状态。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将原来的一个大课程体系,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与岗位实践能力相对应的小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实际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区域特色,例如:养殖专业中的小动物疾病防治、肉鸡的饲养、蛋鸡的饲养等;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中的当地主要药材的栽培技术、山野菜栽培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设施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教学形式,强化“农学结合”,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

nlc202309020312

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设计,以区域生产的实际要求为教学目标,按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了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适应了农民学生的特殊需要。

5 理论实践结合,师生素质共同提高

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必须首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生产实际,以期更加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否则将无法完成教学过程。这样一来教师的授课任务重了,但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却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其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增强了,也使教学真正走出了课堂、走进了农村、走近了农民,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学生既跟随教师学习农业理论知识,又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过程,在理论的指导下规范了技能,在生产中结合遇到的问题又强化了理论,真正做到了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学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民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差的特点,注意培养其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良好的行为规范、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6 结语

农民学生学分制学历教育是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定专业,根据生产需要定项目,按照生产环节定内容,半农半读的全新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与生产环节的结合,真正体现了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史惠民.对农业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运城高专学报,2000(2):92-93.

[2] 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34-835.

[3] 石鑫炯,金允昌,沈秀芬.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03(4):27-29.

Abstract: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es "three rural issues"(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This articles advocates farmers'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of credit system to those surplus rural labors. It moves classroom to fields, achieves the maximum function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chool serving economy and society. It combines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pecialty and industry, reach the goal of educating farmer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field; academic education; credit system

学分制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篇7

一、转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念

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尊重人才培养规律, 既体现总结性评价, 更要突出发展性评价, 树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要把学生的发展性和个性差异作为评价的重点, 突出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关键信息, 实现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个体内差标准的统一, 学生人文素养评价和科学素养评价的统一,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并通过评价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要建立动态的评价机制, 实时反映学生的最新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价, 使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评价,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要改变用一把尺子、一种成才方式来衡量所有人的评价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个性化的成才观念,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要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选择机会, 包括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 并且为将来自主择业的需要,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或跨专业选读课程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 应具有多维度、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点。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学生的共性, 更要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察学生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新型发展。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个层面, 贯穿于学习、活动、社会交往的全过程, 从学生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侧面、多渠道全程采集学生的各种信息, 力求评价的全面、准确。同时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选择课程, 培养并发展学生个性。自主性的源泉是自己的内部的需求, 特别是其中的“独立需求”[1] 。要通过评价使每一位学生明确自身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方案,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学分制的实现形式是选课制, 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学科规律, 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学习进度, 打破了原有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完全一致的状况, 使得评价指标高度一致的现有评价体系无法体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情况。因此, 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上必须体现学分制的这一特点。

首先, 评价的目标难度要适度, 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达到评价要求, 真正起到评价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其次, 在评价指标设置上, 既要注重智力因素, 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在考查学生知识获得与智能增进的同时, 在评价指标中要有机地增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再次, 要根据学分制的特点, 实现评价指标的量化。智力因素的量化指标要将现行的以统一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习成绩为主改为以基本学分为参评资格、以学科成绩加权平均绩点为主的指标体系;要结合不同学生所选课程及课程属性分别予以考核和评价。对思想政治、实践和创新能力、身体健康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指标, 也要逐步量化,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最后, 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特征, 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和个性发展;对学分制条件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限等新情况要设置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指标。

四、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

在学分制条件下, 应改变现行单一的评价方法,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多元化和科学化。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要坚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与终身评价相结合, 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要尝试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改变过去简单地以“一纸试卷定乾坤”的做法, 如采用书面考试、课堂观察、访谈、作业分析、口头测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实施评价。要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与运用科学思想来提升评价水平, 积极开发利用多功能“在线评价系统” (整个评价系统可分为“在线自测系统”、“形成性测评系统”、“网络考试系统”) , 逐步实现评价的开放化、即时化, 保证评价的质量。既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评价要素, 又要延伸到校外学生行为, 如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创业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等, 拓展评价空间, 使学生得到全面评价。要排除主观印象及个人情感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确保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符合实际。

五、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分制条件下,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也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既要有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科任教师, 还要有家长、同学及相关人员的广泛参与。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组织形式, 由不同的评价主体组织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导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 学生导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评价, 发掘学生的不同特质和潜能, 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 指导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 切实转变学生在评价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 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自我评价, 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使学生通过评价, 及时准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进而明确努力方向, 实现奋斗目标, 使评价过程真正起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

六、进一步健全学生激励机制

首先, 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 注重对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鼓励, 防止单一物质刺激对学生身心发展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各种进步及时给予及时的奖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改变现行激励制度主要局限于对极少数优秀学生的奖励的状况, 增设“进步奖”等单项奖励, 使更多的特别是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努力提高自身学业水平。

其次, 以行为转化理论为指导, 采用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的激励措施。在完善奖学金、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制度的基础上, 对于在科技创新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参与各类重大竞赛活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 给予学分奖励;对于评价特别优秀的学生, 在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科学研究、选修课程或选择专业、推荐实习和就业单位、免试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等方面予以优先推荐。同时, 重视负强化的作用, 实行淘汰制, 对于经评价在各方面均处于末位的学生, 给予留级、降级或不予毕业的处罚, 促使广大学生努力学习, 提高整体学业水平;而对于违反校纪校规、触犯法律的学生, 及时予以处罚处理, 提高警示教育效果。

再次, 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 采取与之相宜的激励措施和手段, 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物质激励、评估激励等, 使学生在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 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 更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2] 。

参考文献

[1]吴铎, 罗国振.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 篇8

一、对现状的反思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而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凸现许多问题:

1.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符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变化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不够,不重视人才的素质教育,缺少对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以及对终身学习培养的要求不够。

2. 知识结构不合理

人才培养方案和知识更新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据统计,部分地方性高校工科类专业的基础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54%,专业基础课为26%,专业课为20%,而其中实践性教学课程内容的比例不足20%,这在“大众教育”的环境下,地方性高校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

3. 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综合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与经济体制变化和发展相适应,并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目前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缺陷主要表现在:(1)学生从业意识差、动手能力不强,学生难以跨越从理论到实际的鸿沟;(2)地方性高校普遍仍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形式,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群体意识差;(3)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不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4)对实践性教学缺乏强有力质量监控制度和措施;(5)教材单一,缺乏特性,人才培养不能体现个性化,难以适应以劳动力市场为配置的社会需求。

二、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1. 明确办学定位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是高教性、地方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所谓高教性是指不论何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需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规格;地方性是地方性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地方政府的支持紧密相关,只有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能适应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才有基础和空间;综合性一方面是指学校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另一方面是指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只有这样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应用性则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一大批能直接参加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 确定人才目标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任务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的合格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培养方案的设定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一致,要与培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相适应。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通过专业系列课程的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具有坚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熟练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3. 构建创新型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注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原则进行制订。在具体操作过程,要坚持以下5个原则:

(1)坚持全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教学计划的制定既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尽可能适应学分制的要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和造就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3)充分体现课程整合、体系优化的原则。根据近年来国家进行的几次专业调整和目前国内人才就业市场的变化,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知识结构设计,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实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优化,杜绝“因人设课”的现象。

(4)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毕业生的从业意识和工作适应性。既要使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提倡构筑多专业基础平台,保证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增加选修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努力培养“宽口径专业人才”,以增强毕业生的适应性。

(5)加强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进程,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关系;突出学生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课教学适当减小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

(2)课程结构设置

(1)课程结构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也即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个平台,每个平台又包含多个模块,详见表1。

(2)控制总学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动手能力,增强办学适应性。总学分参考设定:理、工、农、经、管科类一般为160~180学分;文、法类一般为150~170学分;5年制医科类一般为230~250学分。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3个平台的学分比例可以设为3:4:3,或者为3:3:4。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必修和选修课程两者比例争取达到7:3,有能力和资源的学校可以提高到6:4。设立理论、实践、课外3个教学环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学分占总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实践教学环节4年(5年)不断线。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提供多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选修课程。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

1. 突出个性培养

实行学分制管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实行主辅修制与双专业、双学位制。努力创造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与环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特别要注意的是正确处理学生的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不要片面追求“全面”,尤其是对待所谓的“倔才”“怪才”的学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在学校的育人环境中创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也只有在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2.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类招生,按需分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我校部分学院按学科门类招生,按照大类设置共同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招生时不划分专业,实行分段培养:第1阶段通识教育,即公共大平台课程;第2阶段是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教育,第3阶段是专业平台教育。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在同类招生学科中,在2年级末实行转专业制度,各专业年级优秀学生可进行二次选择。

3. 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了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外,我校通过对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如对一些工科专业采用“3+1”,以及医科类采用“3+2”的培养模式,即工科在校内学习3年,在对口企事业单位学习1年,5年制医科专业在校内学习3年,在临床医院学习2年,结果表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4.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大学课程教学应强调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制订的培养方案增加研究型、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同时要积极推进讲授、讨论、作业、实践、教材、考核等课程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要加强考试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提倡“讲一、练一、考三”。要重新审核课程考核类别,减少闭卷考试课程门数,提高综合考试要求。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1.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去执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认识不到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质,那么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质就无法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谈起,也无法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矛盾,所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先导和前提。

2. 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首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只有把创新精神运用到课堂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教学和科研工作才会有创新性成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教学质量监控力度,完善实践性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

要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必须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改革和教学,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让学生早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更有得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不断地深入地探索。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实现纲领和措施,所以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必须要构建好科学、合理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效果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缓解,有利于地方性高校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地方性高校普遍面临着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现状,通过分析地方性高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结合笔者所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改革和实践,对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J].新华文摘,1999,5:154

[2]马万华.扩招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状况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9~74

[3]卢雅红,陈启元.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4]张波,朱晓辉.大学生就业现状的问题探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4~6

[5]Martin.Trow. Elitedand Mass Higher Education:American Models and European Realities[C].Contribution to the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Processes and Structures[C].June12~16,1978,Dalaro,Sweden4~5

高职教育实行学分制的探讨 篇9

一、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种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产实际, 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必须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 实行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多样性、多层次、多规格人才需求的特点。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些要求:一方面,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学习多种多样的选修课,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 掌握某一职业的相关知识, 提高其就业适应性;另一方面, 在学生早修满学分的前提下, 可以提前毕业, 把握各种成才机会。

二、实行学分制的几个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学分制, 开放多种类、多层次的选修课, 必然会对传统的单一学科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及其发展动态, 而且要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的以及其他新兴领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以保证所开设的选修课系列化、规范化、模块化和微型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去高等院校进修, 或者聘请专家学者在校内举办各种培训, 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生产管理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

2、建立选课制度。

实行学分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主要是学生常常选修那些课时少、兴趣型、教师要求较轻松的课程, 以此来获得较多学分, 而忽视那些基础性的、不易掌握的课程, 结果出现虽然取得了足够的学分, 但在知识结构方面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的情况;另外, 在许多学生中有60分万岁的心理倾向, 原因是学分制在最终表现形式上是某门课程考试通过后所获得的学分数, 而与学生考试成绩无关, 学生学得好坏没有的得到有效反映, 容易滋长懒惰心理, 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学课制度。 (1) 要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对某一大类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 确定出必修课的种类、数量以及必须修满的学分数, 以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同时要确定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2) 在学分的计算上要体现出考试成绩和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权重, 即:实际学分数=规定学分×成绩×权重, 以避免学生盲目选修课程。 (3) 打破专业间的壁垒, 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 打通各个专业的学习渠道, 使高职教育向复合型、多技能方向发展。 (4) 加大选修课的课程门类, 如果选修课的数量不足, 学生就无课可选, 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是保证学分制正常运行的关键;选修课的内容应涉及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新兴科学、艺术科学和体育科学等多方面。

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实行学分制后, 教学管理会因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变得复杂化, 工作量也会成倍增加, 比如如何解决选修课与选修课之间、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上课和考试时间安排问题, 不同时间入学、不同时间毕业的学生档案管理问题, 不同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问题等。

要改革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 采用现代的管理模式, 包含现代化管理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工作网站这一形式, 建立校园网络, 使各系的计算机与学校教务管理中心的终端相连接, 通过开发和配备各种教学管理软件, 使学校在教学计划、排课、考试、学生成绩登录、学籍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4、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初探 篇10

学院实行学分制教学强调调动培养对象的学习主动性, 尊重培养对象的个性差异, 注重目标管理, 允许学生打破专业和年级界限, 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选课, 充分发挥其灵活性,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了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 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主要好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从学习到毕业打破了年级学制的限制。学院学分制参考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年限, 但不受年限的严格限制, 可以适当延长或缩短学习年限。学有余力的学生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可申请提前毕业;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 也可待以后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再毕业;学院设置了奖励学分的制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参加各级技能竞赛获得一定的学分, 学生学分达到所规定的学分课申请提前毕业。第二, 通过设立选修课, 有利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补充。采用选修制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矛盾, 使无限、多样、变化迅速的知识通过选修课及时传授给学生。第三, 通过自由选课制度,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培养的个性化, 有利于因材施教。学分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表现出自由的选课特征, 使学生既可以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 又可以设计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2]第四, 通过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 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结构完整, 又突出了学生的兴趣选择。教学采用选修制, 让学生在必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之外, 再自由选修其他课程, 研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学生的个性必然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五, 通过学生选课程、选教师, 引入竞争机制, 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 激发教学工作的活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调动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学院刚刚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 到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育思想转变不快, 教师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应采取统一思想认识, 广泛宣传, 使全体教师认识到位, 迅速转变观念。[3]第二, 学院制订与学分制配套的教务管理方式与教学方法不够健全。a.在教务管理方式方面, 学院缺少相应的教师考核制度, 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从注重过程管理转向注重目标管理。b.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求更新教育内容,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转变师生教育角色, 从而改变教学方法。第三, 教学计划没有达到优化程度。a.学院实行学分制以来, 各个专业依据学分制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 但是现有教学计划与传统教学计划相比, 在本质上没有完全区分开来, 缺少相应的弹性机制。b.缺少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需要的必选课和自选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存在重必修、轻选修的状况, 必修课的比重过大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c.课程设置分层次、模块化程度不够, 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应根据不同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结合学分制特点修订学分制专业计划。第四, 缺少与学分制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学分制管理不只是教学部门的管理制度, 学院应根据学分制教学改革建立相应的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配套制度和配套措施改革。第五, 教学基本设施建设跟不上学分制教学要求。学院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以来, 在学生机房、实训室、实验设备、多媒体教学等多个方面存在不足现象。要保证实行学分制实施要有充足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 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和设备不仅数量要增加, 并且对教学设施的多样性要求也提高了,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和改造, 配备数量足够, 规格各异的教室和专用学习室, 重视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增加图书馆的藏书, 加大教学设施的开放度, 提高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总之, 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诸多因素, 我们只有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 不断地对其研究总结, 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它的作用, 不断克服它的不足, 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摘要:实施弹性学分制教学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哈尔滨技师学院制药专业实施弹性学分制教学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 就职业教育实施学分制的有关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制】相关文章:

综合素质教育06-01

综合素质小学04-17

教师综合素质04-28

综合素质论文05-14

综合素质档案05-01

外语综合素质05-09

综合素质建设05-18

综合素质教育论文05-11

中学教育综合素质07-29

历年综合素质习题04-08

上一篇:学校后进生的转化下一篇:谷氨酰胺转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