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效应

2024-05-16

正负效应(精选十篇)

正负效应 篇1

1 “限塑令”颁布的背景

1.1铺天盖地的塑料产品

从上世纪末至今, 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以其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运用, 并且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我国, 塑料已经完全的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仅如此, 在各行各业中塑料都展示着它的优势, 不论是高端技术行业, 还是农业、工业, 细小到生活环节它都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正是由于塑料的优异性能和无以伦比的市场竞争力, 才使得塑料制品的发展、应用出现了‘疯狂’的野蛮扩张。正是这种疯狂的扩张, 让人们不得不正视塑料制品。

1.2环保的要求

长期以来, 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 大量废旧塑料被随意的抛弃, 又无法自然分解, 形成了遍地白色的景象, 被称为“白色污染”, 这种污染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 是继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后的又一环境公害。如今, 当环保已经变成一种公众常识,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塑料的优与劣。

1.3资源的浪费

塑料来自上世纪50年代, 随着石油化工技术的进步, 带动了以石油化工衍生物为原料的塑料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而出现。并且, 每当需要1吨塑料时, 我们必须消耗3吨的石油。而我们知道,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目前, 全球石油资源供应日趋紧张, 作为现代社会工业发展血液的石油资源必将是各个国家尽力争夺之物, 其供给短缺将成为未来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塑料袋尤其是超薄塑料购物袋的大量应用和频繁废弃, 加快了石油资源的消耗速度。

2 “限塑令”颁布后的正负效应分析

2.1 “限塑令”的推行成效

2.1.1 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减少明显

在“限塑令”推行之后, 社会各界都积极的响应。在各大超市, 塑料袋都是有偿使用, 并且备有各种其他材料的购物袋供消费者选择, 在这个经济杠杆的作用下, 很多消费者都会自备购物袋。并且很多商家在商品中会附送购物袋, 推行这个环保的政策。在各大商场中, 商家会主动提供给购物者纸质或是布质的袋子, 来提高他们的品牌效应。在这些有利于“限塑”的行为的支持下, 塑料袋的用量和“限塑令”颁布前相比已经大大的减少。

2.1.2 有利于全社会“限塑意识”的形成

“限塑令”颁布后笔者曾做过调查, 不同地域, 不同年龄段, 甚至不同行业的公民, 或作为消费者、商家、管理者就“限塑令”的出台实施表现极大的理解, 在随机在街头对消费者访问时, 几乎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愿为环保事业尽己之责任”, 并在现在生活购物中, 已经在尽量少的使用塑料袋。无疑“限塑令”颁布让国民对塑料的污染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种认识也将会形成一种“限塑意识”, 这是我们向环境保护迈出的重要一步。

2.2 “限塑令”颁布后的负面效应

2.2.1 不同商家的不同应对

“限塑令”的颁布实施对商家来说是一种挑战, 不同的商家应对措施也不尽相同。对于大型超市和商场来说, “限塑令”所起的作用还是较好的, 这些商家会对塑料袋定价或者使用环保袋和无纺布袋, 这也是因为这些商家资金充足, 他们在管理上统一, 并且他们需要维护自身形象;在看中小零售商, 这些商家对“限塑令”的贯彻已经打了折扣, 为了降低成本, 他们往往会继续使用塑料袋, 但是不主动提供给消费者;而对于那些农贸市场, “限塑令”的实施并没用影响到什么, 他们还是继续的使用, 对他们来说, 本身就是薄利的市场, 没有足够的资金还支持, 为了降低商户间的竞争“限塑”根本就不现实。

2.2.2 管理部门的“无能为力”

一项政策的出台实施, 监管一定要做到位, 才能相配合使其发挥出他的效果。“限塑令”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不同部门间的相互配合、监管才能发挥其作用。首先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在源头上抓起, 彻查违规生产和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塑料袋。但是, 在我国, 生产企业很多都是作坊式的, 很难完全的从源头控制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其次, 在销售、使用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在现阶段查处困难。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 塑料袋使用的市场庞杂, 很多是小市场、小摊点、小商场, 而管理部门的人力有限, 在如此广的范围内要查处, 人手就够;第二人们已经形成了对塑料袋依赖的态度, 需求量不减, 这种习惯不改变, 工商管理部门很难做到依法办事;第三, 在具体执行上亦有难度, 根据“限塑令”的规定, 0.025mm该如何衡量, 用怎样的方式检验没有具体的造作规定, 而具体的处罚措施也没有明确, 为了维护安全稳定, 罚款又不可行, 并且流动的推车、小摊无法管理。这些困难都让工商管理部门无从下手。

2.2.3 消费者的抵触

消费者是对消费人群的通称, 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可成为消费者, 而这些人对“限塑令”的认识都会不同, 所以对其的执行程度也会不同, 就如年老者会选择自备购物袋去购物, 而更多年轻人会觉得麻烦, 不在乎的程度会比年老者深;男人和女人也存在不同的想法, 现在世面上的购物袋设计多女性化, 这使得男性在选择时会避开这些购物袋而选择塑料袋;而不同区域经济不同者的做法也会有所差别。并且, “限塑令”效果显著并不等于国民的环保意识已经完全的养成, 出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由于价格的心理周期所致。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价格若贵, 则选择不用, 如若价格到了也接受的程度, 塑料袋还是会继续使用, 而当消费者适应现在的这种消费模式, 习惯塑料袋的价格而接受使用, 那么塑料袋的用量是否会不降而升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尤其对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塑料袋“很方便 ”, 当然会出现该买还是买的状况。虽然大部分人理解“限塑令”, 但是还是有人认为其破环了人们的生活规律, 是一项扰民的政策。而用什么替代塑料袋做垃圾袋也是现在国民的一大困扰, 由于没有了垃圾袋来源, 垃圾收集运输单位和环卫部门也陷入了如何处理“暴露的垃圾回潮”现象的困扰。

在分析了“限塑令”实施的正负效应之后, 我们可以看出, “限塑令”从颁布到实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何保持它颁布以来的效果, 如何更好的继续实行都有待于我们深入的思考, 正如其在制定时细节考量不足, 没有广泛的意见征求, 并且在消费者的心理没有得到疏解的情况下, 其又扩大范围, 因此引起了消费者的质疑, 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社会是否为环保意识的养成提供了价值认同和制度保证, 在现在这种已经取得效果但是问题呈现之时, 相应的制度应该怎样跟进, 以舒缓消费者的心理, 让其自觉执行“限塑令”。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好的解决, 也许我们真的将面临现在许多学者所担忧的问题, “限白”变成“白限”, 让我们认真的思索, 来为“限塑令”打好“补丁”, 寻求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刘军科.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

[2]边顺龙.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创造条件[J].上海塑料, 2001, (2) .

[3]刘英俊.对塑料“白色污染”的认识及治理对策[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1, (3) .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 篇2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

 

【 作 者 】罗海滢/蒋学刚

【作者简介】作者自注 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现在解放

军第一军医大学政治部政治研究室工作。――罗海滢

作者自注 9 月考入中山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攻读信息管理自动化硕士研究

生学位。――蒋学刚

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

【 正 文 】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人类

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何对网络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层面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

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这不仅是当今人类所面

临的一大课题,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网络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1.网络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

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一大批相关技术,如微电子、激光、生物、空间、海洋工程等

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进而使科学技术作为第

一生产力的地位比以往更为突出和重要,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

程,并成为决定性要素。而信息作为社会经济、科技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使

用也因网络而变得更为容易。在宏观上,网络使得国家经济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和

科学的信息基础上,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近年,西方各国经济普遍

陷入衰退,在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上徘徊不前。如在美国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

情况下,公众要求振兴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信息高速

公路计划”,大力投资于以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中心的电信业、信息服务业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来拯救美国经济。巨大的投资换回不菲的收益。第二季度

美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Web广告收入就比第一季度增长83%。而为数众多的网络产品生

产企业已构成美国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保持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王牌。美

国的动作和表现,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经济振兴的

新起点和进入世界经济列强的捷径。网络在微观上的作用,使企业可以围绕信息流来

组织生产和经营,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

信技术后,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网络使人的劳动方式发生质变。人类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劳动工具

为中介、劳动对象为客体的几个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以往或传统的生产劳动

过程中,劳动主体总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直接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生产力水平越

低,所付出的体力劳动越繁重。然而,网络正在改变着这一切。首先,计算机网络使

人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于往返的工厂、写字楼和住处之间,它使人们获得了解放,

可以在家中上班。其次,计算机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把我们思维的任务接管过去。在生

产过程中,产品设计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产品加工可用计算机来控制,产品装配过程

有机器人柔性化装配系统。而在一个工厂里,各台分机又是与总机相连接成整体的网

络系统,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协调处理。这样由于网络进入生产过程,人们可以逐步

地从生产过程中超脱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从不超脱

过渡到超脱,从代替体力劳动到代替脑力劳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3.网络开辟了电子化政府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化政府”的

设想成为现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以用电子方式行使管理事务的职能,并开发深层

次的电子政府信息系统。政府的网上公告牌,将第一时间发布政府的法令和政治新闻

,各种政府电子出版物和各种网上讨论组可为社会提供信息完备、索取方便的资料库

;而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整理反映到政府首脑处

,利于其制定和调整政策。电脑网络使政治家不可能把社会封闭起来,从而方便了群

众监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电脑网络也改变了传统的投票方式,即利用网络,选民

能在投票前审查候选人的生平和政治立场,电子投票既轻松又花费少,这都可以鼓励

选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而政府也比较容易经常举行选举和公民决议,从而使政

府与公民之间联系更密切。

4.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脑网络切入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四通八达的高速电子网络将向人们提供可以想

象得出的任何服务。如在家庭中,电视机将变成网络终端电脑,再加上电话机,通过

联网就可以享受电子邮件、电子付款、特别新闻节目、统计资料检索、居家购物、视

频点播、可视会议等服务。网上大学、网上图书馆、网上会诊等都已成为现实。

二、网络切入社会的负面影响

1.网络使政治斗争更趋激烈。世界性网络热潮的兴起无疑是科技和社会的巨大进

步。

但是,表现在政治生活方面,网络日益成为政客们善用的新的政治工具。美国正

是看中了网络中信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必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文化特征这一

点,通过网络,美国就可以把其意志源源不断地传输到成千上万个用户面前,利用信

息网络的超国界性,达到打破国界限制进行政治渗透的目的。谁都知道,未来社会信

息就意味着权力和财富,谁控制了信息的发布和传输,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世界。

因此,信息产业的竞争也是一场或明或暗的政治斗争。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的政治团体、甚至政府都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意识

形态的渗透和宣传,并对持不同政治立场的团体或政府进行攻击和颠覆。在网络上,

意识形态的冲突既变得“隐蔽化”,又变得复杂化,各种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

发布自己的政治观点,形成网络信息多样化的态势。网络上各种思想并存尖锐对立,

形成网络信息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硝烟,但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2.网络使世界性贫富分化加剧。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不可估量的。信息+经营=财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认的一个经验公式。但是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得以实施,又是建立在各国已有的坚实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

这样,将在世界范围内以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形成两大阵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迅

猛发展的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好的国家,其社会总产值将成倍增长,综合国力

越来越强;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好的国家,其经济

发展更加被动,甚至社会总产值会相应大幅度下降。于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形

成新的世界性贫富两极分化。

3.网络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信息网络的国际化趋势,势必造成地方文化、民族

文化的萎缩,甚至消失。世界上几百种语言也将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因为全球计算

机网络和通讯系统正在增强英语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操其他语种

上网者可能会发现

,如果要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掌握英语是必备的通行证。最终,英语将成为大多数人

的母语。这样,以英语为语言载体的全球网络文化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大,而网

络文化中所携带的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观点也冲击着非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

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逐渐征服当地文化,最终形成一种以西

方文化为主的全球网络文化。如何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发展

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4.网络造成人类退化危机。人类退化危机起因于群体意识的淡漠。“人是社会的

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

谈,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达到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并结成各种群体,使之得到

发展和巩固。随着电脑网络的全球性开通,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没有了空间障碍,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成员间的直接交往逐渐被间接交往

所代替,感情的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越来越松弛,最终导致各种群体的解构。未

来社会家族观念淡薄,邻里形同路人,同事关系简单,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面临退化的

危机。

人类退化危机还表现为人种退化危机,从人类进化角度看,人种的形成除受生产

力与自然环境影响外,隔离、迁徙、人种混杂等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全球

电子信息网络建成后,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种的进化将会朝反方向进行。一方

面,人类由于工作和生活对电脑的依赖,会使人身体出现退化的危机;另一方面,由

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学术交流、文化交流以及其他交往都越来越

多地依靠各种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介,从事间接交往,不同人种的混杂现象越来越少,

人类将进入永久的隔离状态。如此繁衍后代,将导致人种的纯化,配偶血缘关系越来

越近,“杂交”优势消失,人种质量下降,最终可能出现人类生存危机。当然这是非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正负效应分析 篇3

[关键词]外资银行正负效应

2006年12月11日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意味着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在华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稳步增加,业务品种和经营地域不断扩大,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并与中资银行广泛开展了业务合作和股权合作。外资银行已发展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支持中国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正面效应

1.鲶鱼效应。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金融改革,但是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业务范围、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还比较落后,银行业间的竞争还比较微弱。外资银行进入强化了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外资银行实力雄厚,在长期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成熟的经营方式、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必然对中资银行产生巨大的竞争压力,从而迫使中资银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给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引资效应。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资金、信誉和技术基础,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巨额资金,使资金来源多样化。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本身就属于FDI,外资银行在我国开设分行或独资银行,必须投入大量资本金或运营资金,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来源;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具有促进作用。外资银行利用在注册国与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合作关系,可以及时向子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的各项服务,降低了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交易成本。这实际上相当于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

3.示范效应。 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技术外溢,将使我国银行更快掌握先进的业务技术,提高资金使用率;另外,外资银行进入,会大量招募当地人才,这有利于我国学习和掌握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创新产品,为中国培养银行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4.稳定效应。外资银行的存在,会对东道国的金融有稳定作用,形成稳定效应。当东道国发生金融危机,资金短缺时,外资银行可以利用自己广泛的国际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从而对东道国输入资金,缓解资金短缺问题,降低危机的冲击力。当经济面临外部冲击时,东道国国内银行可能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情况,而此时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从境外调拨资金来满足东道国经济运行中对资金的渴求。

二、负面效应

事实上,外资银行进入是一把“雙刃剑”,一方面可以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助推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演变成危机重重的“炸药筒”。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潜在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1.我国银行业面临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竞争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在期盼多年得以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外资银行会设法 “猎取”中资银行体系中的优秀员工和业务骨干,利用高薪、出国培训及优越的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高素质人才加盟,使本就稀缺的国内商业银行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削弱国内商业银行竞争力;二是客户。外资银行信誉卓越、服务质量上乘,且大多是混业经营,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保险业务于一身,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外资银行会利用这些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资源争夺战,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三是业务。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与中资银行抢夺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而且还向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进军。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定削弱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

2.弱化货币政策效应。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等筹措资金来抵制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弱化货币政策。同时,外资银行本币和外币业务限制放开后,增加了中央银行正确界定和解释货币与信贷总量的困难,削弱了货币当局制定和测量政策目标的能力,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

3.增加金融监管难度。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银行业将呈现混业经营发展趋势,这对我国的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挑战。首先,外资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运营资金不到位、将境内资金调入国外套利、少缴或漏缴存款准备金、转移利润逃避税收、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中国金融监管水平低下,如果对这些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其次,外资银行进入带来许多为我们不熟悉的金融创新产品和金融工具,这使得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增加。

三、应对措施

在银行业对外开放全面展开之际,中国银行业必须花大力气加快银行业的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缩短乃至弥补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尽快提高自身竞争力,把外资银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1.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服务市场、内控防范、人力开发等方面进步很大,以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银行业应进一步加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资产质量,充实资本准备,增强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迎接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严峻挑战。

2.正确处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战略关系。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战略关系应当是业务上有合作、服务上有竞争、体制上有融合。中资银行有网络、客户、关系优势,外资银行有技术、产品优势,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盈。除了竞争之外,中资银行更应充分重视、研究与外资银行的合作。

3.完善监管法规体系,统一监管。行业监管部门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迎接全面开放所带来的挑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审慎性监管法规体系,加快与《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新资本协议》等国际监管标准的接轨,实现中外银行机构的统一监管。

参考文献:

[1]舒晓峰江利:外资银行进入的正面效应探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2]许南王忠生:试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经济效应分析[J].海南金融,2005

试析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地摊经济,正效应,负效应

一、引言

“地摊经济”一直是备受争议和关注的问题。所谓地摊经济, 是指一种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 很多学者都把它归纳进灰色经济的范畴。地摊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 其灵活性和方便性给人们的生活起居带来了诸多便利, 同样因为它并未纳入正规化的发展轨道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弊端。客观认识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 寻求地摊经济的发展出路, 是规范、引导地摊经济的前提。本文运用在南京仙林、浦口和合肥大学城对地摊经济的调研资料, 对此作粗浅的分析。

二、调研概况

城市人群需要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服务, 这为小商小贩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阶层生存前提, 更重要的是, 对于小商贩来说, 从事这一行业是他们基本的谋生手段。对此, 我们以合肥大学城、南京仙林和浦口大学城为调研地, 以地摊贩、大学生、附近居民、城管, 以及辖区政府为对象展开了调研, 其中, 对合肥的调研为期一周, 南京的调研持续五天, 共完成了420份有效问卷及问卷分析。

据调查了解, 从事地摊经营的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 另一部分就是进城谋生的农民。他们相对处于城市的底层, 属于典型的低收入群体, 从事地摊经营可以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手段。地摊云集的集贸市场上, 每一个摊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 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否, 都与地摊经营有着密切联系。

三、地摊经济的正面效应

1. 吸纳就业

从事地摊经营所需成本少, 门槛低, 对于就业困难的群体来说, 地摊的流动费用低, 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 不用租赁店铺, 只需要少量资金就可以经营运转。根据笔者在南京和合肥大学城的调查结果来看, 42.37%的摊贩从事该种经营的原因是对该行业的经营比较了解, 18.64%的摊贩拥有优越的进货渠道。这些都有力地说明, 这是一个他们可以得心应手的行业。2013年, 我国的总劳动人口数量将达到顶峰, 首次超过10亿人, 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有大量无业劳动者, 为了生存需要, 地摊经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场所。允许城市存在地摊经济, 实际上就是给无业劳动者、低收入群体一个通过自身劳动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置身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 我们认为地摊经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解决外来人口的生计问题, 拓宽就业渠道。

2. 满足多层次需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人们的家庭环境、职业性质、个人能力、行业特点等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个人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了不同的消费层次。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相对比较低, 对商品价格的需求弹性较小, 因此对于同一种商品,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较低廉的价格。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 有46%的消费者表示, 去周边摊点消费的原因首要的一点就是商品的价格便宜, 并且81.18%的消费者对驱逐所有摊贩持否定态度。价廉物美的地摊商品购买方便, 正好迎合了这部分人的消费需求, 缓解了他们的消费压力, 减少了生活成本的支出。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之下, 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 社会福利供给显然不能满足一个家庭的生活的全部需要。据调查显示, 56.67%的地摊主是由于生活所迫, 想通过地摊经营要获取更多的收入补贴家用, 因此从事地摊经营能够为不少家庭增加收入来源, 能够满足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 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4. 方便居民生活

我们在对居民的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居民对地摊经济的存在持肯定态度, 如果将所有的摊贩都驱赶, 82.14%的居民表示将不能接受。在离市区较远的居民小区摆地摊, 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售卖各种日用品, 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可以在劳碌之后, 下班途中顺便就以较低的价格买回蔬菜水果;有些老年人上下楼不方便, 儿女又不方便照顾, 一个电话瓜果蔬菜就可以送到家门口, 对于地摊商贩和附近居民来说, 都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双赢。

5. 补充市场层次

大中市场倾向于满足中高层次的消费者, 忽视了较低收入人群的无风起浪, 自然会给收入较低的群体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而地摊经济的存在恰恰能够满足低收入群体的生存需求。如此看来, 地摊经济确实有效发挥了对市场层次的补充作用, 是对经济发展的完善。

6. 丰富城市文化结构

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指出, 一些不入流的经济形式, 却是多姿多彩的经济马赛克。地摊经济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摊点上摆放的物品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无论是生活区还是旅游景区, 地摊经济都能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随心所欲的去处。在调查中, 16.47%的消费者也认为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街头文化而存在, 可以转换思路, 化弊为利。在韩国, 小摊被称为“道路文化”, 很多韩国摊主将小卡车改装成“包装马车”, 出售各种寿司、日用品、服装, 西方国家的街头, 也有各种各样精美的工艺品, 他们让地摊经济融入生活, 走进了文化, 具有浓浓的情调。对于城市而言, “雅俗共赏”的文化结构也是三教九流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四、地摊经济的负面效应

当然, 我们在看到地摊经济下正效应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地摊经济带来的问题, 其负效应也是地摊经济饱受争议的关键所在。

1. 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压力

在众多摊贩聚集的地方, 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首先, 地摊商贩的自身经营会产生许多垃圾, 一些商贩环境卫生意识淡薄, 只顾盈利, 给环境卫生整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例如, 我们在合肥大学城调查时发现:在摊贩分布的地方, 地面洒满油污, 还有没来得及清理的成堆的垃圾, 令人不忍目睹。我们还了解到, 有51%的摊贩选择将垃圾随意丢弃, 或者根本就不会顾及自身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此, 很多居民都抱怨摊贩们的经营是小区门口脏乱差的直接原因。

其次, 一些消费者素质不高, 在消费过程中, 也会将废弃物随意丢弃, 是环境污染的直接祸根之一。居民一方面享受着地摊灵活方便带来的好处,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忍受着地摊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我们都清醒地知道一个城市环境的综合水平高低, 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能否光鲜亮丽, 不光是宽敞漂亮的大马路, 更离不开这些市井百姓经常光顾的地摊市场的干净整洁, 所以, 如何兼顾整治地摊的环境污染和发展地摊经济的便利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2. 导致交通秩序的混乱

地摊经济多自发形成并繁荣于居民区、学校、医院附近等人群聚集、人流量相对较大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市场需求量大, 能够产生更多的经营收益。在利益驱动之下, 小商贩往往选择道路两旁的空地摆摊设点。由于存在诸多便利及商品价格低廉, 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蜂拥而至, 类似的马路市场也就应运而生。我们调查的合肥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等无一不是如此。以我们所在的南审浦口校区为例, 在学生下课和居民下班时段, 由于道路狭窄加之摊贩在道路两侧摆摊, 拥堵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市场外溢, 人流、车流混杂, 秩序混乱, 造成交通堵塞, 严重者还会引发交通事故。另外, 无序的地摊市场扰乱了附近百姓和学生的正常生活。

3. 影响城市治安, 增加城市管理维护的投入成本

目前, 各地设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是地摊市场的主要管理者, 但是由于两者目标的差异, 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 措施不配套, 工作方法不得当, 以及地摊经营者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原因, 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已经屡见不鲜。以广州为例, 据报道, 既有小贩拒绝配合民警工作, 辱骂并踢打保安行为, 也有城管怒掐摊贩脖子的暴力执法事件, 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在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这显然是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 如何处理化解两者的矛盾是我们需要理性面对并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派生而来的是:地摊经营给城市整体生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冲击, 都会成为增加城市管理费用支出的直接原因。诸如地摊市场的环境维护需要增加环卫人员和环卫设备的投入;维护治安管理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增加的这些城市管理与维护成本是不可小视的。结合我们对浦口地区的城管之调查, 城管部门每天需要耗费的工作量和成本都相当可观。但是随着近几年各方的努力, 摊贩们经营越来越规范, 每个星期被城管处罚的次数越来越少, 以合肥大学城为例, 如图:

其中从来没有被处罚的A选项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70%, 1~3次的占有19%, 3~5次的为8%, 更多次数的仅为5%, 可见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处罚的频率与次数上, 而是在双方的态度和解决矛盾与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上。

4. 假冒伪劣商品盛行, 侵害消费者权益

地摊上, 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 因价格低廉, 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我们不能否认, 的确有一部分商品就是兼具了物美和价廉之优点, 但同样不能忽视的是, 也有一部分商品质量低下, 属于假冒伪劣产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假冒伪劣商品堂而皇之地在地摊市场大量流通, 劣质商品真的是无孔不入。很多摊贩在大学城附近都是经营熟食类商品的, 大约占我们调查总人数的54.62%, 有的经营者在制作这些熟食的过程中为了减少成本, 使用的好多原料都是廉价劣质的, 长期使用, 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诚实的基本原则, 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 知情权, 也不同程度地扰乱了经济秩序。消费者也纷纷表示, 对食品类的商品犹为不放心, 以南京市浦口区的问卷为例, 大学生群体中有53.85%的学生表示对摊贩销售的商品很不信任, 存在很大程度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说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是罪魁祸首, 那么这些地摊在无形当中也成为了帮凶。地摊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那些进不了正规商场的假冒伪劣商品, 往往通过地摊这种经营方式流向市场, “污染”经济。从表面上看, 百姓得到了小实惠, 孰不知, 他们的消费权益正受到肆意侵害。

5. 不公平竞争现象发生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 持有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店铺的商家都在抱怨地摊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冲击。同样一种商品, 虽然进货价格, 商品质量都大同小异, 但是因为这些商家需要交付店铺租金、水电费、各项税款等, 其经营成本随之会大幅增加。相反, 地摊商贩由于经营灵活、投入成本少, 又没有各种税费支出, 经营成本与正规门店经营者相比要低了许多, 竞争优势明显。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对于中小型摊位, 启动成本大约1万~2万元就能满足, 在较为繁华的地段, 价格也只会高出2000元~3000元左右, 甚至在某些管理不严的地方, 无需收取摊位费。对商家而言, 店铺要取得利润, 其同一商品的销售价格必须高于地摊商贩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 他们当然会以最优选择法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同质商品。可以说, 两类商贩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地摊商贩们抢夺了店铺商贩相当一部分客源, 对正规经营的商家和行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6. 国家税源的流失

地摊经济流动性强, 由于门槛低, 经营者进入或者退出市场开展经营均相当便利, 这就给管理带来了难度。如果说一些人为了生计进行小本经营, 可以免缴税费的话, 那么, 那些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收入可观的地摊经营者本来应该缴纳的各项税费, 在本人不想缴、税务部门不易征缴的经济环境中大量流失。税收是影响经济活动成本的重要因素, 如果逃税成为可能, 或者放任自流, 那么大家都会趋利而行, 经济管理混乱就会又增加了一个隐患。对于地摊经济的税收情况, 我们尝试着到某税务局调查了解, 希望能获取相关数据, 但是正是因为这是税收管理方面的漏洞, 这些数据难以准确提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统计数据的失真。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支撑国家经济正常运行, 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关键。如果逃税漏税之风盛行, 其结果是扰乱经济健康发展, 影响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给我们的社会改革造成不良影响。

五、兴利除弊, 规范引导地摊经济

综上所述, 地摊经济既有显而易见的正效应, 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负效应。清醒地分析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 是我们破解经济发展问题的必须, 寻找扬长避短的解决策略也是我们进行这次调查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以下笔者对探索地摊经济出路提出若干管见。

1. 把握方向, 合理引导, 兴利除弊

对地摊经济不能全盘否定, 要给地摊经济一个发展空间, 这是地摊经营者、广大居民的期望所在。这应是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待地摊经济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和坚持的原则。首先, 要承认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次, 坚持以疏导为主。像大禹治水一样, 采用疏的办法, 而非鲧治水以堵为主的做法。事实证明, 不讲实际效果, 一味以堵的方式进行管理, 只能引发更多的问题。三是要多管齐下, 形成合力, 采取有效措施兴其利而除其弊, 使之在不断改进中得到健康良性地发展, 真正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一支生力军。

2. 加强宣传教育, 引导地摊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

很多商贩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 为了养家糊口, 才选择了摆摊经营谋生。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居委会等可以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卫生管理、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等知识,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不断提高地摊业主的经营素质, 有效预防破坏环境和城管冲突不断, 以及销售劣质商品等不良经营行为。从而使文明经营, 依法经营, 规范经营成为地摊经营的主流趋势, 也可以为地摊业主自身长远的发展, 寻找一个更好, 更稳定的工作提供一个契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地努力。

3. 加大政府投入, 为地摊经营提供良好环境

首先,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地摊经营市场的调查, 摸清底数, 包括经营规模、经营时间、经营品种等, 为规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次, 搞好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地摊市场统一到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区域。为了消除地摊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缓解城市管理成本的压力, 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为摊贩们统一规划经营用地, 将他们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既不妨碍城市正常秩序及居民的日常生活, 又能接近消费人群, 极大便民, 摊贩收益较好等多方共赢的地区。果真如此, 就为摊贩们的规范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定的空间, 又便于监管部门统一有效地施行管理, 充分发挥监督和引导的功能。再次, 政府要合理安排资金, 把促进地摊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民生问题来抓, 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优化环境, 形成特色, 为地摊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 为地摊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不同区域城管对地摊的治理截然不同, 有的放任自流, 但有的接近严苛。两种极端的管理做法都不能适应地摊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

一是可以建立地摊经营者登记制度, 这种登记不同于行政审批, 而是一种信息公开, 既可以让消费者了解经营者的信息, 也可以为管理者有效管理提供便利。

二是规范地摊业主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时间。对那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 要加大整治力度, 要不见收效不收兵。如随意将垃圾丢弃, 随意占位摆摊等现象, 就要明文规定相应的处罚办法, 促进其文明经营;同时规定经营时间, 不得影响居民休息生活, 大家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生活环境, 经营环境。

三是加强商品质量监管。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 将那些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缺乏诚信的商贩坚决予以取缔, 清除出地摊商贩群体, 不给扰乱经济秩序, 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劣等商品以可乘之机, 这样, 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地摊商品的水平和质量, 让地摊商贩获得更理想的经济收益。

四是加强税收监管。在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合理确定税收征收标准, 既不能加重经营者负担, 又不能放任税款流失, 兼顾国家、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这样的地摊经济才是社会和百姓共同呼唤的阳光地摊经济。

五是规范管理标准。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条例, 具体规定相关管理办法和处罚措施, 保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这也为城管和商贩减少冲突与矛盾提供了必要条件。

5. 积极创造条件, 探索建立地摊经营者的自律管理组织

地摊经营者自律组织是实现市场管理的有效补充, 它以发挥政府监管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通过在较为成熟的地摊市场进行试点, 逐步完善, 再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方明连.“考公务员热”催生地摊经济[N].云南日报, 2011-3-15.

[2]庹旋.城市地摊经济浅析[J].湖南农机, 2010, (5) .

[3]胡星, 李彪, 叶娟, 王晓丹, 向琪.校园地摊经济的教育效益及发展对策探讨——基于湖南高校的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 2012, (2) .

[4]在校生高泽宇的地摊传奇[J].当代职业校生, 2009, (10) .

[5]张青云, 李菲菲.中国地下经济成因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9) .

正负效应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运动;正负效应;有效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具竟争力的人才资源要素之一是高品位的心理素质,即完整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心理素质在人才成功中的权重指数越来越大,对于中学生这一正处于青春期的群体而言,与其说是成绩与智商的竟争,不如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教学实践证明,加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够为强化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正能量,所以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锻炼对心理健康积极的效应

1.锻炼的情绪效应首先锻炼能够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体育锻炼能给个体带来诸如愉快、自信、自豪的情绪体验,经常运动比不常运动表现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是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近些年来,体育运动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经常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抑郁和焦虑,人们在获得体育锻炼的生理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理效果。另外,锻炼能够减少应激反应和紧张。

2.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考验,因而能培养人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人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的目的。体育活动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均很强的运动,活动中需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改善人际关系通过群体的体育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受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们产生亲近感受,在身体活动中,彼此可以不必用语言做媒介即可互相交往。由于这个特点,身体活动时可以制造出一种与主要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的日常生活不同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每个人心情开朗,解除戒心,互相间产生亲近感,从而改善了人际关系。

(二)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

1.由于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引起的自信心下降运动能力较强者都会获得运动愉快感和良好的成就体验,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运动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但是,运动能力较强者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很少有运动成功的快感,尤其是那些天生身体素质差者,相反他们更多的体验是无助、受挫。因为即使他们经过努力,水平提高了,也不会受到重视,那可怕的评价标准已经给他们打下了自卑的烙印。久而久之,这些同学不敢面对困难,自信心下降。

2.由于运动过度造成损伤后对意志品质的影响一些耐力性和比较艰苦运动项目对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过度训练尤其是产生运动疲劳或损伤的学生不仅会产生逆反心理对运动失去兴趣,而且严重时会造成焦虑、紧张、不安、逃避、推诿等不良的心绪。

3.由于运动项目内容组织形式选择不当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水平很差的运动项目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释放压力、改善情绪,反而会产生焦虑、怯场等情绪反应,更加重了心理负担。经常参加这样的项目会使人变得遇事踌躇,内向封闭的性格。继续沉溺于此类活动,会使学生失去原有的个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削弱对自我的约束、导致冲动、无理性的行为。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运用

(一)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通过体育理论课、实践课,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通过体育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因素,了解体育运动心理学常识,让学生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等,使学生做到自我诊断,自我治疗,提高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情绪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明朗、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美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温暖的情怀,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三)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即是竞争。体育教学比赛不仅是学生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身体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发挥内在综合作用。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之间友好的交往、珍惜友谊的品质和健康,良好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分析成功和失败原因,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应有意识的充分利用和发挥体育运动的特殊功效,改善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与运动,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05)

[2]李国金,王云,藏威.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J].四川体育科学,2007,(04)

[3]常军.浅析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长治学院学报,2008,(05)

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正负效应分析 篇6

1 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正效应分析

1.1 娱乐创造经济价值:

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和商品的双重制约。作为商品, 电视媒体制造出能够满足大众口味的的节目并以

品, 角色之间的转变使得微电影的发展更加随意, 去中心化也就更加明显。

另外, 从微电影的叙事风格角度分析, 去中心化色彩也十分明显, 微电影更加重视对个体日常生活的表达以及对个体话语的表达, 不管微电影的题材是反映大的社会背景还是细微的生活情节, 都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电影刻板的、说教的叙事模式。甚至对一些传统的电影, 曾经一度缺乏话语表达权的受众也有了解构电影的机会, 以《无极》为例进行分析, 在这部影片上映时, 胡戈就将镜头进行了重新的剪辑, 推出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在吸收作品自身抵制性的风格的基础上, 展现出了大众的一种认同意识与态度[3]。微电影的发展从早期网络电影开始, 给了观众充分的选择权与话语表达权, 而手中的场域总是包含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 因此这种不同文化层次与文化模式之间的互娱乐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吸引受众的眼球, 从而提高了收视率, 进而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与此同时, 优秀的电视节目还可以吸引众多广告商投资, 从而获得高额的广告费, 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都用以支撑下一轮的节目运作和满足媒体人自身的经济利益及其他的公益活动的需要。

1.2 娱乐能够传承文明、实施教益:

在我国, 电视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 这也是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宗旨和方向, 因此, 以保证社会利益为第一目标, 而具有娱乐性质的节目作

动与对立, 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多元边界文化的繁荣。

3结论

通过上述对微电影内涵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微电影从草根日常生活出发, 取材生活, 进行创作者自身情感的抒发。随着微时代的发展, 微电影必然会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作品呈现形式而发展起来。分析微电影的未来发展,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创意性, 如何选择创新性的主题, 使情节在短短的几十秒到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是微电影制作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要对微电影的剧本、题材以及拍摄等进行资信的斟酌。另外, 还需要充分利用目前信息的开放属性, 打造微电影产业链, 推动微电影的系列化发展。短小精悍的微电影要实现自身的规模利益, 首先必须要创新产业链条, 增加微电影的盈利点, 其为电视媒体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以娱乐为主要目的, 但仍将教育和导向功能加以强化, 担负起提高大众文化品味、提升民族素质的责任。回忆我国娱乐节目走过的历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 以《正大综艺》和《综艺大观》为代表的综艺节目, 到以《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娱乐节目再到以《幸运52》《非常6+1》为代表的益智博彩类节目, 再到以《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为代表的真人秀节目。电视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文化视角转向大众文化视角, 摒弃了说教与劝诫

次, 网络运营商还可以主打智能手机与视频网络, 以拓宽微电影的播放平台。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储存及其开放属性, 推动微电影与文学、艺术、广告等的结合, 推动多元信息的有效配置与整合, 进而推动微电影实现自身的深入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凯.微电影的发展特征诠释及前景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 2012, (5) :138-

[2]康初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微电影广告发展探讨[J].新闻界, 2012, (15) :45-

[3]郑军, 王以宁, 白昱等.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6) :265-267.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66) 的方式, 转而用一种轻松、刺激、愉悦的娱乐化方式去传承文明和表现文化内涵。

1.3 娱乐能够缓解受众压力, 给予消遣:

娱乐性质的节目对受众来讲有着需求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而且由于其内容浅显、形式轻松活泼简单、偏重于“软性”, 对受众的文化素养没有过高要求, 与此同时, 娱乐性质的节目带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与受众心理上有着接近性, 而电视又主要针对的是大众, 而不是高端受众, 所以, 其节目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趣味。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讲, 看电视首要的是解闷, 然后才是解惑、解气, 使他们在观看完电视之后有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而没有心理上的负担。当今这段时期, 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以及现代社会造成的人们情感的混乱和失落, 都促使人们在大众媒介中寻找精神慰藉。

2 电视媒体娱乐功能的负效应分析

2.1 娱乐幻化成教育和思想塑造的形式, 压制了受众的理性和反思:

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在给我们带来快乐、制造幸福感的同时也值得我们警醒, 有时人们是从现实生活的困扰解脱出来, 求得一时的快乐, 在狂笑中去欣赏生活, 使得人们很少去思考, 只是在接受快乐的同时去忘却烦恼。而实际上, 屏幕上的俊男美女、调侃说笑与电视媒体本身的舆论引导和提高审美品味的初衷南辕北辙, 使得受众远离了社会的真实和生活的意义, 远离了深刻, 远离了审视, 远离了批判, 这样使得受众的思考能力下降, 正如尼尔.波兹曼预言的那样:“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 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 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 总而言之, 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 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 那么, 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 文化灭亡的命运在劫难逃。”

2.2 娱乐成为一种霸权文化, 垄断了人们的视觉:

当娱乐成为人们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时候, 使得人们只专注于娱乐, 脱离了现实。在娱乐性质的节目中,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被看的, 在娱乐的世界中, 政治、经济、宗教、教育以及爱情等都可以作为商品被消费, 这也是对文明本身的一种挑战。作为商品, 就具有商品性, 具有经济价值, 然而, 因为谋求经济效益, 被文化产业生产为一种霸权文化, 是一种垄断人们视觉和思想的商品, 从而出现了大众文化消费的专制化和霸权化。受众的文化需求被剥夺, 娱乐成为一种霸权, 一种虚幻的生活方式, 这意味着受众只能汲取一种文化养料, 限制了人们的欣赏和满足,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议程设置功能在发挥作用, 即大众媒体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 传媒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样使得受众在大众文化的消费中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接触表面浅显的娱乐内容而取代了接触高质量的文化内容, 而媒体也限制了人们接触其他文化的可能性, 从而使得受众失去了选择性, 使得文化环境变得单一化而不是多元化, 使受众失去了自主性。

2.3 娱乐导致节目内容低俗, 缺乏内涵:

有些娱乐性质的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 为了迎合受众某种趣味去片面地迎合某些受众, 出现了缺乏道德和内容低俗的节目, 使得大众文化环境出现了不良的气息。如一些电视上的娱乐访谈节目用黄段子、暧昧的言语以及不良的镜头去吸引受众;有些节目, 窥探明星和名人的隐私, 充分发挥了狗仔精神, 使得明星或名人当众出丑;有些节目颠覆传统, 违反道德, 通过恶搞, 发觉丑闻、丑态等等, 其负面影响是逐渐突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

(1) 社会责任缺失严重: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给受众提供娱乐休闲, 但在突出娱乐功能的同时, 也应遵循道德价值观, 兼顾节目的社会效益。然而, 当前娱乐节目中却不乏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 如一是某些娱乐节目喜欢拿孩子“开涮”, 包括《快乐大本营》等一些娱乐节目中, 把孩子的天真无邪作为取悦观众的笑柄;还有一些选秀节目, 与社会价值观不符、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观念, 一些评委或者嘉宾说话尖刻庸俗。娱乐性、休闲性是娱乐节目之本, 但也要体现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赢得观众的信任与支持。

(2) 人文关怀缺位:电视娱乐节目除了给受众带来娱乐, 也应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怀。然而, 在电视娱乐节目蓬勃发展的同时, 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主要表现为:肆意侵犯公民的人格和隐私, 如《康熙来了》等节目拿名人的生理缺陷和隐私开涮;以恶搞、整人娱乐观众, 如《非常周末》在现场捉弄毫无准备的嘉宾, 使嘉宾无法充分地参与到节目中来, 甚至会对嘉宾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大力渲染、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 肆意的诱导参赛者为了获胜耍弄各种各样的手段。电视娱乐节目一旦偏离人文精神的轨道, 就会使电视的价值取向走向媚俗和趋众, 使观众产生厌恶感、恶心感, 最终威胁到节目本身的生存。

事实上, 娱乐并不是庸俗浅薄的代名词。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要致力于提升品味和质量, 做到“通俗而不庸俗, 娱乐而不愚民, 平凡而不平庸”, 将娱乐和人文内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 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是一个好东西, 然而, 这是电视的特性所决定的。报纸可以深刻、书籍可以深刻、电影也可以深刻, 惟独面向最大多数观众的电视无法追求绝对的深刻。快速变换的画面无法让人静下心来思考, 就算有人真的会思考, 电视也将更倾向照顾那些不会思考或不想思考的多数人。“娱乐至死”四个字更多地表达了在这个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趋势, 至于能不能到“死”的地步, 还值得商榷。波兹曼在这一点上显然高估了电视, 而低估了受众的理性, 人类也许不会一味地满足于娱乐, 人类有追逐娱乐的天性, 而人类也有保持理性的良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 .

[2]尼尔.波兹曼. (美) 《娱乐之死.童年的消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7) .

危机传播中网络论坛的正负效应 篇7

一、危机传播中网络论坛的正负效应

(一) 危机传播中网络论坛拓宽了舆论传播的自由度, 却致使网络牢骚与网络谣言盛行

网络论坛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垄断舆论的模式, 把普通民众由“幕后”推到了“台前”, 网民受众向传者身份的转换, 使得人们无论是获得信息、发布信息还是发表言论都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平等, 这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在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度。不过, 在这个问题上, 网络论坛实际上也并非一个理想的公共领域, 因为虚拟环境中的匿名发言难以培养起公民深度的道德自信心, 特别是在现在的转型中国, 现实中的各种矛盾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政策不当、黑社会霸权等社会危机的存在, 致使网民的心理与社会实践产生了冲突, 社会意识与现实的不平衡导致论坛中产生了一些与正常的舆论传播相悖的现象,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网络牢骚和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

学者王天意认为, 网络牢骚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网民抑郁不平的情感在网络空间中的表达, 是不满情绪在网络中的宣泄”。[1]这意味着网民在发牢骚时受情绪的影响较深, 发出的帖子自然恶语相加的倾向颇为明显。当危机性事件在网络论坛中发帖进入传播流程之后, 网络牢骚便会升级, 在一片质疑声和批评声中, 矛头直接指向了党和政府的决策、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对党政主体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 使得本来就有的“危机”雪上加霜, 附带上了社会以及政府的信仰危机、信任危机。

在网络论坛里, 如果说网络牢骚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噪音的话, 那么网络谣言绝对是洪水猛兽。2011年3月12日, 日本发生里氏地震引发的“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言在网络论坛中甚嚣尘上, 结果在国家打破谣言的快速行动之下, 闹哄哄的“抢盐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网络论坛是一个非现实的社区组织, 各种诉求的网民可以通过电脑上网也可以利用手机上网汇聚在论坛中, 这样随时随地发布和转载危机信息就成了网络论坛的一大特色。谣言是一种畸形的舆论, 当它插上翅膀横行于网络的时候, 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是我们难以控制的, 再加上人们“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驱动, 其产生的社会恶果比一般的谣传更为可怕。“谣言止于智者”, 因此, 在网络谣言面前, 我们要敢于证实、揭露它的不真实性, 以最快的速度澄清谣言, 把其社会危害减小到最低。

(二) 危机传播中网络论坛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受众的基本权利, 却导致网民行为异化

受众在传播的过程中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其中最主要的是传播权、知情权和接近权。网络论坛突破了传统媒体对受众基本权利的限制, 遇到危机事件时, 它把网民推到了前沿阵地, 让网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变为传播过程中的主体, 传统媒体时期网民无法享有的权利, 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人们可以利用论坛发信息、表情义、论时事、评政局、揭真相、追责任。

人类创造了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反过来又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危机传播中, 网络论坛影响力之所以能够存在,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民对自己权利的把握和追求。然而,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网络论坛里网民并不都是听之任之的“乖乖仔”, 很多人不乏“离经叛道”之举, 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行为异化现象, 最为严重的一是群体极化, 二是无序问责。

群体极化是个人在群体中受群体无意识大范围积聚后走向疯狂举动的一种极端化的反应。网络论坛的便捷和无限扩散性质, 让过去现实生活中难以聚合的个体轻易地集合起来, 让过去依靠口头传播为主的信息在网络中呈爆炸式传播, 所以,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网络论坛里的群体极化更容易形成, 且更难控制和把握, 这在2008年的西藏拉萨“3·14”暴力事件、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邓玉娇案”、“罗彩霞事件”里得到了印证。正如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所指出的:“毫无疑问, 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讲到这里, 网络对许多人而言, 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 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 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

网络问责是近年来网民民主意识提高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途径, 但是, 当这种问责脱离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之后, 网络论坛成了肆意发泄情绪的场所, 非理性的、偏激的、夸大的言辞, 让本来就有“危机”的事件变得更加恐怖, 造成网民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慌。再加上现在民众与官员之间本来就有的“仇富”、“仇腐”、“仇官”心理, 但凡帖子涉及官员和政府的, 网民在网上的言行很快就会失去理智。网民无序的问责状态为引发更多网民对政府官员的无端猜忌和指责创造了条件, 也为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反对社会政府的组织、极端恐怖分子和外国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信息、制造社会混乱、攻击和诋毁执政党创造了便利。

二、危机传播中网络论坛负效应的消除策略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 媒体的传播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如果我们对网络论坛在危机传播中产生的负面效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那么, 势必会促使其扩大化, 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论坛实现危机管理, 让危机事件在稳定中一步步转“危”为“安”。

(一)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信息的传播在没有被大众广泛关注之前, 大都有一个在网络论坛上酝酿、发酵的过程, 这就为我们进行危机预警和预控留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时间。故而在危机传播对策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或控制在破坏性最低的阶段。政府或者企业组织甚至网络论坛要建立危机预测和预警系统, 平日里就要关注论坛上涉及的或有可能引发危机的言论, 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可能发生的危机, 在危机酝酿阶段就把问题解决掉, 避免网络论坛作用力发挥之后给自己带来被动局面。具体的做法一是建立与监测公司的合作;二是畅通信息传输通道, 遇到突发性负面新闻讨论的话题能迅速反映上报相关部门, 并制定果断措施, 制止网络论坛中的危机言论进一步发展;三是实现政府、企业与网络论坛的联动, 让网络论坛中的编辑充当自己的耳目, 遇到涉及相关政府和组织机构的危机话题, 互通消息。毕竟危机传播在网络论坛中仅仅是一个起点, 随后才会进入大众传播领域。从这个角度来说, 网络论坛较早地将危机信息显露出来, 比政府和企业组织自己天天盯着网络论坛要好得多, 而且网络论坛自己就能够很好地承担“社会预警”的功能, 给我们留出了更多的预警机会。

(二) 议程设置, 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强调大众传媒在“影响人们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上的强大作用。在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时期, 进行议程设置的往往是传播权的占有者和控制者, 公众的意见很难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传统媒体正是通过这种特权有效地引导着社会的舆论。如今, 网络论坛成为网民自由公开发表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 网民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 对于这一点, 网络论坛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网民赋予某些事件的“显著性”, 将事件作为议题设置, 在没有约束和控制的情况下, 产生“议题”偏差的几率会加大, 出现负面效应的可能性也会升高, 这就要求网络论坛积极地掌握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承担维持网络论坛和谐发展、净化论坛空间、建立网民文明上网的社会责任, 保障网络论坛议程设置的健康有序。为此, 网络论坛一要结合新闻媒体提出的议题强化自己论坛的议程设置;二要加强对把关岗位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训, 严格过滤论坛的帖子和言论, 同时, 对负面议题还要及时做出反应, 积极主动地处理问题, 对事情进行释疑解惑, 统一思想, 抢占先机, 不刻意回避。

(三) 规范网络论坛, 全面提高宣传工作水平

网络论坛属于公共领域范畴, 要受到公共秩序的制约, 不是“绝对的自由”。目前, 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 相关法律法规却还不够健全, 网络论坛必须通过自身的规则去规范网民的言论, 以避免违反宪法、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出现。危机事件发生后, 作为管理主体, 网络论坛要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 不能在危机发生时放任网络上绝对自由化的言论传播, 要对危害性帖子进行控制和加以引导。这里所说的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和引导不是隐瞒危害信息, 而是从解决危机、保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立场出发, 策略性地发布消息以及与新闻媒体沟通, 以期将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特别是当网络论坛中已经发现网民有异化行为时, 应该采用技术或相关管理条例限制约束网民发帖, 要求他们遵纪守法, 不得污言秽语, 不得进行刷屏、恶意顶帖、恶意灌水等影响他人阅读的行为, 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 实施议程设置, 达到传播目的。

(四) 发挥省级重点新闻网站论坛的整体效力, 占领新闻网站论坛的舆论阵地

目前, 我国省级新闻网站从无到有, 形成了完整的省级新闻信息网络平台阵列。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红网、东方网、千龙网、四川新闻网等一些省级重点网站通过数家传统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 异军突起, 成为我国新闻网站中的劲旅。但是在风云多变的互联网领域, 大多数的省级重点新闻网站的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其实, 省级重点新闻网站有着先进的舆论引导理念和经验, 具备兴办网络论坛的实力, 有广大的地域性网民为其提供舆论由头, 其舆论阵地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如果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都能够积极合理使用本地网络论坛, 实现所有媒体论坛的联合, 那么在危机事件中就会为自己赢得舆论先机, 实现市场竞争。

三、危机传播中网络论坛的发展趋向

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社会价值层面分析, 网络论坛在危机传播中的社会发声功能和舆论放大效应都是值得重视和运用的。网络论坛在影响力形成时产生的“双刃剑”我们绝不能忽视, 关键在于怎样用好这个工具。从目前网民对网络论坛的热诚上来看, 网络论坛在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上还是担任着先锋的任务。不过, 自从网络自媒体如博客、微博在互联网诞生后, 很多的“危机门”从微博客中爆出, 像海尔“博客门”、“唐骏学历门事件”等等, 似乎在一夜之间, 网民们不再喜欢跟着论坛“人云亦云”, 反而喜欢在“各说各话”中发泄“心中不平”。当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出现的时候, 网络论坛的影响力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这促使网络论坛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 开发和融合更多的多媒体形式, 积极迎接已经到来的竞争。

如今, 很多的网络论坛都走向了社区。未来的网络论坛将会成为一个混合物, 既能满足网民大众化的需求, 又能促使个性化的张扬。在未来的危机传播中, 网络论坛还要继续不遗余力地“为民请命”, 最大限度地开掘自身的影响力, 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也是网络论坛拥有长久生命力的魅力之源。

参考文献

正负效应 篇8

一、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原因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疏导压力很大

1.货币供应量高位增长。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不断增长,直接推动了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受07年央行强有力的货币回笼等紧缩政策影响,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18.45%,比10月小幅下降0.02个百分点,但总体看,07年全年尤其是下半年货币供应一直维持高位增长态势。

2.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及对冲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07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2663亿美元,超过06年全年2473亿美元的增量;前三季度增加367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3亿美元。截至07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1%,比6月末41.6%的同比增速上升了3.5个百分点。我国高储蓄率下的经常账目大规模顺差是外汇储备增长迅猛的重要原因,这也决定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外汇储备的高增长压力依然较大。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致使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基于被动投放基础货币量增长的事实,07年央行明显加大了对冲流动性的力度。首先,年内10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共计5.5个百分点,冻结资金约1.8万亿元;其次,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启动以特别国债为质押的正回购业务;其三,市场化发行央票与定向发行央票相结合,共发行央票4.06万亿元,并发行5期定向央票共计5550亿元。总体看,07年全年央行共回笼资金约6.94万亿元,净回笼量2.63万亿元,比06年增加了约1.38万亿元,总体上较好地对冲了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扩张。但持续大规模的对冲将加大未来的对冲压力,同时致使央行的对冲成本不断上升。其一,大量的到期央票会弱化央行的对冲效果。例如,由于前期发行的央票大量到期,使得尽管07年4.06万亿元的央票发行量创下历史新高,但对冲到期的3.61万亿元巨额央票后,实际仅回笼资金4300亿元,资金回笼效率由06年的38%降至10.6%。其二,利率上升导致央行发行央票的成本上升,公开市场操作的成本加大。

3.资产价格大幅攀升。在流动性过剩和实际负利率的双重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导致07年股市和楼市交易活跃,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股市方面,截至07年12月29日,两市上市公司达153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158%。房地产市场方面,07年3月份以来,国家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指数)连续9个月一路上扬,11月末升至106.59,比10月末上升0.85点,同比上升2.67点,创两年来的最高。同期全国70个大中城市月度房价同比增幅亦直线上升,11月涨幅达10.5%,继续刷新两年涨幅新高,前11个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3%。自07年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有关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及12月中旬央行进一步明确了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以来,受房地产信贷紧缩效应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交易量下降、前期涨幅过快的地区甚至出现房价下调的现象,可见严格控制房地产信贷快速增长是有效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一大关键。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达1.65,处于国际最高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在1.5左右,发展中国家在1.3左右);二是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益扩大,达11万亿元之多。流动性过剩对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是过多的流动性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会推动投资过度扩张,埋下通货膨胀的隐患;进入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领域,会推动形成资产泡沫,影响社会稳定发展。二是流动性过剩尤其是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节节上扬,意味着经济发展对银行体系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加剧银行系统的风险。三是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相当部分源自外汇占款过多投放,使央行不得不频频动用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被动对冲,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冲成本也日趋增大。四是流动性以外汇占款投放方式为主,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对居民带来的最大不利影响是,房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节节攀升,一方面会加大居民的支出负担,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资产泡沫化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泡沫破灭会使持有这些资产的居民蒙受巨大损失。

(二)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随着世界人口的大幅增加,住宅建设用地增加,以及荒漠化的影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又导致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减缓。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这“金砖四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对能源和粮食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中东局势动荡尤其是美国的对“两伊”霸权主义政策,导致国际石油供应呈现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上金融衍生工具期货的兴起,对石油价格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石油期货价格一路飙升。而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其他替代能源价格的上涨,由此转向对生物能源的旺盛需求,而玉米等粮食是生产乙烯,乙醇等的主要原料,因此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并进一步引起粮食价格上涨,养猪饲料价格上涨,养猪成本价格上涨导致猪肉价格上涨,进一步导致猪肉的替代品牛奶、鸡蛋价格上涨,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知识,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即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普遍、明显的上涨。如果一般价格水平如果连续6个月上涨就认为是通货膨胀。而一般价格水平通常用三个指数来衡量,即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 GDP平减指数。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日见加大。07年11月份CPI同比上涨6.9%,涨幅创1996年12月以来新高。前11个月,CPI累计同比上涨4.6%,比上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从10月份开始,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一改以往增速总体上在低位徘徊的态势,当月上涨3.2%,11月份更大幅上涨4.6%,创下自2005年9月以来27个月的新高,通胀受成本推动的压力显著上升。我国CPI连续九个月突破3%警戒线,2008年达到8.7%,考虑到国际原油及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涨速加快,国内以肉禽为代表的食品价格上行压力仍较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税制改革步伐将加快以及居民通胀预期普遍增强等因素,未来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胀的压力不容忽视。

二、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正面效应

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与上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不同,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而导致的,是在国内生产能力还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典型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而目前的通货膨胀是在我国产能过剩的条件下出现的,是由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导致,是典型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当然也与我国需求的过快增长有很大关系。90年代的通货膨胀是在我国开放程度还不太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国外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很弱。而现在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很高,进口量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国际能源价格以及初级产品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对中国的经济冲击很大。再加上如今金融市场的繁荣,能源期货的疯狂炒作,进一步助推了物价上涨的预期。

为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再创明确释放出货币政策从紧的信号。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适时运用这一政策工具,能有效调控信贷的增长。在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继续过剩的情况下,利用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经济是最佳选择。存款准备金率收缩的是商业银行的过剩流动性,能够起到抑制商业银行放贷冲动,防止信贷投放过多的作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针对的是商业银行,而不是百姓以及其他经济体中过剩的流动性,因此,不会影响居民消费,不会影响启动内需。而如果上调存贷款利率的话,则只是把社会闲散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如果商业银行因此流动性过多,就会产生信贷投放冲动,将进一步推动经济走向过热。央行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即上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就是为了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通过上调利率来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抑制企业过度投资,通过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紧缩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来减少市场流动的货币,也抑制企业扩张投资的企图。企业投资减少,相应减少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随之降低,这是需求管理政策的应用。提高利率也抑制资金在股市楼市的过度投机,资金从而回流银行。

银行流动性过剩突出地表现在广义货币M2的过快增加以及M2/GDP的比值的巨大值。而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来自国内,又来自国际。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缓解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具体来看,加息有利于减少市场上过多的货币流动,而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可以平衡中国的国际收支,进口成本相对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升高,从而更有利于中美之间的国际收支平衡。而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进口成本缓解国内进口成本上涨而推动的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的出口还是远高于进口,因此国际收支还是呈现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还是很大,而升值的代价就是我国的外汇储备象冰山一样在融化,我国的财富在人民币升值中悄然向美国转移,美国凭借着强大的金融经济实力,拥有资本的国际定价权,而对外大量输出美元来转移国内的经济矛盾,将次贷危机的负面效应向中国转移。同时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大量的国际游资来赌人民币升值,这种输入性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面临外忧内困的境地。而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来抑制国际的投机行为,但是由于我们不知道美元会升值多少,会升息多少,所以人民币一次性升值缺乏坚实的现实基础。

三、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

鉴于2008年的雪灾,有些学者质疑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他们认为对于南方受灾地区来说,更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启动灾后重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不会导致当地资金紧缺。所以央行实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能会对南方地区的经济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其他政策比如财政倾斜等措施来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生活。中小企业对于升息比较敏感,而国有企业则由于“预算软约束”对利息缺乏弹性,因此升息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打击不可小视。投资减缓将导致经济增长趋缓,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每降低两个百分点,就业增长率将降低一个百分点。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会加大就业的压力,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必将导致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因此就业压力增大的预期不可忽视,以防经济出现“滞胀”的局面。

而升息和人民币升值都将对我国的贸易出口形成压力,升息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地价上涨的压力,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而企业如果提高产成品的出口价格来增大利润必将降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再加上人民币升值,使得国内产品的出口价格升高,出口面临不利的困境。而升息,升值又会加大国际游资对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增大资本项目的顺差,这也是从紧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

上调存款利率,不利于鼓励消费,影响启动内需;上调贷款利率,还会增加普通百姓住房贷款经济负担,有可能酿成房贷风险。在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要防止由于准备金率过分上调,收缩商业银行过多流动性,造成商业银行突发短暂性流动性不足,带来突然支付风险。美国次级债危机中金融机构一夜之间由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吃紧是最为深刻的教训。央行、商业银行本身都要对此密切关注和检测,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及时调度资金、妥善处理。

其次,央行要处理好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给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带来的影响。15%的准备金率,就是说,商业银行每吸收1个亿的存款,有1500万被央行冻结。而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三个月就达到了3.33%,而被冻结的15%准备金,央行按照1.89%支付利息,利差严重倒挂,增加商业银行利息成本,影响其效益。同时,一旦商业银行一时资金紧缺,可能被迫高息从市场拆入,这部分高成本资金,也对经营构成影响。

此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对楼市造成一定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被冻结了,贷款资金不足了,必然减少住房开发以及个人按揭贷款,对住房需求和供给都会有一定影响。

四、从紧货币政策应当避免经济硬着陆

探究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 篇9

一、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面效应分析

1、新闻的接受者愈来愈多

根据有关资料现实, 微信世界范围内活跃使用人数达到了高达5亿, 发展速度经人。而随着微信迅猛的发展的大背景下, 大量的传统新闻媒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纷纷在微信上进行公众平台的搭建, 通过对微信的活跃使用人数的利用, 增加了新闻传播的途径与形式, 在平台上进行新闻信息的及时推送, 现在, 微信公众号愈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 截止到2016年, 微信用户有五分之四的人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关注, 其中, 大多数人主要选择公司以及新闻媒体进行关注, 占总关注人数的70%以上, 上述的数据也间接的表明:传统媒体开设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新闻传播, 确实使新闻接收者得到了增加。

2、高质量新闻的及时推送

高质量新闻主要体现在文字的言简意赅, 层次清晰, 有理有据, 最好还能对传统的不良现象展开批评, 引导舆论向正确的走向前进, 对社会中的正能量进行弘扬与传播。在这个互联网时代, 属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无论是互联网上, 还是社交平台上, 都充斥这大量正面的或是负面的信息, 面对着大量的负面信息, 民众一边抵制, 一边希望新闻媒体可以对负面新闻加以甄别, 并净化新闻内容, 为人们推送更多的高质量新闻。微信新闻公众平台, 就是新闻媒体界利用网络抵制负面新闻的有效方式, 新闻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上, 发布大量的优质新闻并进行及时推送, 保证微信公众用户对优质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就得以了解。

3、利用微信平台, 促进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新媒体的出现, 给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为了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新闻媒体通过微功平台与用户进行交流与沟通, 弥补传统新闻单项传播的缺点。比如,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有一档早间新闻节目《第一时间》, 这档新闻节目, 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搜集与整理网友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与观点, 同时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 可以扫描二维码完成对用户的送给送书活动, 进而利用微信公众号增加了新闻接受者。

4、完成对目标人群精确定位

微信公众账号有通过后台对用户进行分组与地域控制的功能, 对上述功能的运用, 可以实现对新闻的精准推送, 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推松的信息到达全部是主动选择关注的微信用户。这些用户对媒体公众号选择关注, 从侧面使新闻媒体完成了对目标人群的精确定位。与传统的新闻媒体相比较, 极大的提升了新闻传播效率, 使新闻对接受者来说, 更具针对性。而对于新闻用户来说, 这种方式可以排除大量用户不感兴趣的新闻, 便于用户对感兴趣的新闻进行了解, 从而节省了大流量的十年。比如, 某报社的微信公众平台利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对新闻进行推送, 这种方法既可以强化新闻的容量, 又可以令用户点选单独链接, 对新闻进行甄选。

二、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负面效应分析

1、新闻“娱乐化”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 时代如何变迁, 新闻都应用保持一种严谨的风格, 但是, 现阶段受社会上娱乐至上的思潮的影响, 一些新闻类微信公众平台, 挂羊头卖狗肉, 打着新闻的幌子, 在平台的新闻报导中, 新闻的严肃性得不到体现, 新闻标题与内容严重的娱乐化。例如, 当下大量的微信公众平台新闻内容中都会出现一些网络用语, 即使在反腐的相关报导也是如此, 新闻内容的娱乐化, 是劣质新闻的一种体现, 甚至会影响到公众的新闻鉴别力, 随着时间的迁移, 对微信新闻的整体质量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新闻娱乐化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说到社会责任感缺失,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责任感。曾有一位老资历的新闻工作者这样说:新闻这笔可以挽回财产损失, 可以拯救生生命, 可以彰显公平正义, 可与铲奸除恶, 树立英雄形象。新闻工作者, 一直被人们誉为“无冕之王”, 这是因为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导, 有可能影响着很多普通大众的命运走向, 甚至对整个社会的舆论产生影响。虽然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新闻的传播方式与传播途径大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但是新闻对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是永远不会变的, 这就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 当下的新闻性的微信公众平台,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社会责任感缺失, 被市场利益蒙住了双眼, 片面的追求微信平台关注度的多寡, 新闻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 这样的微信新闻传播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同时, 也影响了新闻在公众中的传统形象, 动摇了新闻在人们心中的高尚地位。

3、新闻同质化, 影响新闻质量

所谓的新闻同质化, 指得是微信公众号中新闻的来源、内容与品质存在雷同性。另外, 不同新闻平台的新闻编辑在新闻内容、题目与整体上, 均体现出一种同一性, 其原因在于, 各平台投机取巧, “借鉴”其他平台的新闻内容, 进行新闻编辑, 这就造成了新闻受众在雷同的新闻中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的新闻传播, 是将“旧”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 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恢复了新闻搜集整理与传播的本质, 使得新闻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更加的规范。另一方面, 新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 使得新闻接受者对新闻的关注流于表面, 而部分新闻媒体为了迎合新闻受众, 使得新闻的质量降低。面对这些负面效应, 需要相关专家学者仔细研究分析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正负效应 篇10

舆论监督是指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播手段, 对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 进行揭露和批评, 在全社会形成普遍性的看法, 借助舆论力量使其得以纠正, 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目前, 我国舆论监督方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是进行舆论监督的主要载体之一, 在日常的舆论监督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部分网络事件为例进行讨论, 阐述网络监督的重要意义、负面影响和政府、公众以及媒体自身在这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如何规避网络监督中的暴力行为和消极影响。

从网络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

1.网络民意在司法监督中对现有制度的合理冲撞

2006年4月21日, 广州青年许霆与朋友郭安山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款, 许取出17.5万元, 郭取出1.8万元。事发后, 郭主动自首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而许霆潜逃一年落网。这一案件被关注源于某网站发表的一片名为《柜员机“犯晕”千元当一元吐, 男子恶意取款判无期》, 仅仅几天时间就被各大网站竞相转载。在许霆案中网络民意显示了强大的力量, 网友们失控地“炮轰”, 最终将专家学者、法院法官、银行高管、最高人民法院领导、甚至全国人大代表全部卷入了该案的大讨论之中, 讨论从案件本身上升到现实社会中法官道德、执法方式、立法缺陷、银行管理、社会公平等等方面的大讨论, 大众的不满情绪被许霆案彻底激发。当“许霆案”进入重审时, 很多网站都打出了“网络民意推出的重审”这样的标题。许霆一案显示出, 网络媒体正成为司法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2.反腐新形势, 网络反腐的胜利

网络反腐, 本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的新形式, 是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但是, 2012年, 网络反腐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成了这一年网络世界中的一大标签, 可以说是掀起了网民监督权力的风潮。

人称“表哥”的陕西省安监局原局长杨达才, 因在车祸现场笑”引起网友注意, 刚开始被“人肉”出戴十几块名表, 继而陆续有网友将其“手镯”和眼镜乃至皮带在网上一一呈现, 某知情网友称, 杨达才的眼镜疑似价值十万以上, 后来被陕西省纪委查出存在严重违纪问题, 被撤销党内外职务。“表哥”事件的出现和发酵, 是网络监督自发性出击的一次胜利, 网络平台使网民有了更多的监督途径, 为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网络监督正在演变为媒体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发挥主导作用。

3.官民网络互动“试水”

“躲猫猫”原是一种起源于希腊的儿童游戏, 大家再熟悉不过, 但是这一词汇从2009年起曾一度风靡网络。2009年1月28日, 云南省玉溪北城镇一名叫李乔明的男子在晋宁县看守所被关押十余天后离奇死亡, 晋宁县警方给出的答案是李乔明是在与同监室的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 不慎撞上墙壁而死。2月27日, 官方调查结果正式公布:李乔明系牢头狱霸以玩游戏为名, 殴打致死。“躲猫猫”瞬时成为网络流行语。

在公信力危机面前, 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质疑面前, 在广大网友的争取下, 云南省委宣传部和网友完成了一次艰难的“历史使命”——首开了网友受邀参与重大调查的先河。虽然由于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 调查结果令网友并不满意, 但是在“官民沟通方式”上这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首次, 它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度的障碍, 广大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 扩大了广大网民的政治参与权利, 可以说这是官民沟通的一次试水。

从网络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的负面效应

1.低俗现象泛滥成灾

凤姐, 原名罗玉凤, 因在网络上高调征婚和一系列“雷人”言论, 引发网友的争相围观而爆红网络。事发当时, 网友一边在捧, 一边在骂, 各种意见在网络上进行激烈交锋。其实, “凤姐”并非是网络世界中以丑为美, 不知廉耻的代表中的个例。在“凤姐”前后, 还有大家熟知的虐猫事件, 艳照门, 兽兽门等各种“门”事件, 这些事件的当事人及幕后推手为了某些利益, 不惜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 以惊人言论和其他方式来达到自我炒作从中谋取利益的目的。这些事件显示出了整个社会的病态, 网络将这些负面影响不断扩散和传播。想要改变网络“低俗文化”的现状, 一方面需要整治和净化网络环境;另一方面, 需要从根源上着手, 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报道, 着力于社会文化的正面引导, 而非简单粗暴的叫停和封杀。

2.键盘暴力

2007年北京一位女白领写下死亡博客之后跳楼自杀, 随后她的博客被打开, 博客的内容也就是该死者的死亡原因得以公布。随即, 大旗网刊登了《从24楼跳下自杀MM最后的日记》专题, 将死者丈夫的姓名、照片、工作单位、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全部个人信息进行了披露, 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当事人的正常生活被打破, 其父母也遭受到了网友的骚扰。事件当事人也间接转化为受害人, 他们最终不得不寻求法律的帮助才得以保证自身的人身安全。

针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负面效应采取的措施

1.政府举措和引导

可以说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好的话利国利民, 用不好就会后患无穷。虽然网络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但网络监督也不是万能的。面对网络监督, 政府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迎接, 化被动为主动, 担当起引导者得角色, 而不是选择沉默或逃避。政府应该完善网络舆情的监控体系, 建立专业的舆情监控团队, 从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给予保障, 保障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正常运作;完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保障信息通畅, 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另外, 针对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政府还要加强后续处理, 尤其是那些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 一定要加强网络监测的技术力量, 及时对网络犯罪进行有效打击。

2.网民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警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网络上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对我们网民的自身素质和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网民自身的素养,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坚持正确的判断力和决断力, 不致轻信网络谣传和以讹传讹, 才能保证自身的辨别能力不受网络信息的影响。由此可见, 网民素质在网络事件的爆发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 我们更应当吸取以往的经验, 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决不利用网络来宣泄个人情绪, 发布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他人, 提升自身的言行对网络产生的影响的认识, 规范自身在网络上的行为, 促进网络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

3.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自律

上一篇:健脾益肺下一篇:3DS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