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软件技师人才

2024-06-11

卓越软件技师人才(精选五篇)

卓越软件技师人才 篇1

1 校企合作模式下卓越软件技师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培养计划的企业态度不积极

在新形势下,高校和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身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渐树立加强合作、协同发展的意识。尤其是对于软件技师人才这种极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培养计划,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学校主要负责传授给学生全面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而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积极呼吁企业加强合作,但是大部分企业一种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并不高,即使合作也只是表面上简单的合作,尚未上升到战略地位。

1.2 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校虽然拥有许多高学历的教师,但是这些教师绝大部分仅仅只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严重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导致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毫无实践操作技巧,无法真正培养出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同时,高校仍然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教师的唯一标准,长期受这种压力的影响,导致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学术发展,更加忽视了自身实践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是阻碍当下校企合作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的一大阻力。

1.3 学生尚未转换自身的角色

高校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一时面对如此宽松的学习环境难以适应。为了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来调整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优化现有的知识结构,选择事半功倍的学习策略。然而,在实际高校生活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厌烦心理,对高校生活失去信心,一心埋入学习中。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认为只有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才是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强调的实践学习毫无兴趣,将之视为无用之举,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项目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校企结合的大背景下融入项目教学法能够进一步规避常规校企合作中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围绕项目展开,确定教学过程中需要和讲授的理论;其次,为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内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先带领学生亲自操作项目,接着讲解与项目相关的理论,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践,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显著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然后,实行分组教学、小组评审与课堂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训;最后,建立相应的项目开发平台,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打破了以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地位,教师再也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改善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基于项目学习的校企合作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校企深度合作

在项目学习模式下,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围绕项目,项目实施已经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训环境对实际教学效果也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集中力。然而,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离不开学校与企业的通力合作。由此可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的参与热情,进行深度合作是提高项目学习的基础,是将学生培养成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拓展合作的渠道,加强与知名软件企业的良好合作,实施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提高项目学习的培养效率与质量,实现学生软件技能的不断提升。

3.2 建设校企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软件教师与企业专家在项目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软件技能,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软件技师,必须充分结合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建立理论兼具实践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项目学习的培养方案制定上企业专家应该全程参与,提出独特的见解与意见,有效确保了教学与行业的紧密结合。同时,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出高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全职实践,不断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另外,专家可以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企业需要的复合型软件技师人才。

3.3 开发实践案例库

在卓越计划培养阶段,为了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项目学习的最终目标,必须实行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企业实践环节。在项目学习的要求下,将学生以小组方式划分开,进行真实的模拟实训。教师应该积极指导,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对于软件技师这种十分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开发实践案例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多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真实项目案例,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为实践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案例。首先,设置基础案例库。在该案例库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如Java Web应用编写能力。引导学生熟读用户说明书,掌握基本的系统设计方法,学会开发各种模块,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案例库。其次,提高案例库。在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Servlet技术和Java Bean技术。通过相关的案例代码,不断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软件理论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软件实际操作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软件技能。最后,企业级应用案例库。该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逐渐熟悉并且掌握企业级应用开发的各种流行框架技术,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成为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显著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可能性。

3.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项目学习模式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校企合作是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校内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软件综合实力,但是其教学效果往往没有校企联合培训来得明显。因此,积极采取2+1 的教学模式,前两年在学校中帮助学生打好软件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软件工程技能,最后一年组织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实战。一方面,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实施新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学校教学中时刻结合企业对软件技师人才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融入合理的教学内容,将企业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归纳到教学内容中,不断完善学校的理论教学体系,在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号召下,学校的教学重心逐渐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意识到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增设了实验课程,不仅丰富了软件技师人才培养的形式,而且打破了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学校对软件技师人才的培养主要划分为三大方面:基本技能掌握、综合能力运用以及工程实践创新,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的软件综合实力,促使学生真正成为企业所需的复合型软件技师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实习阶段。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进入企业正式工作之前必须接受一定时期的培训,在掌握企业所要求的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实习。实习期间,学生应该深入项目的每个环节,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熟练掌握企业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另外,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毕业论文,结合校内外导师的指导,顺利完成最后的学业任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培养卓越软件技师人才的众多教学方法中基于项目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仍然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不断丰富学生软件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软件技师人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急需大量优秀的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因此,校企加强合作,制定联合的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积极作用,不仅丰富学生的软件理论知识,而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卓越的软件技师人才。同时,在项目学习的引导下,增强了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可行性,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培养了一大批对社会有贡献的软件技师人才。

关键词:项目学习,校企合作,卓越软件技师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

[2]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

卓越软件技师人才 篇2

关键词:卓越技师 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平台+模块 技师资格

课 题: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大专+技师”电气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597;2015年度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毕业制作(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XJG201503011。

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011年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根据区域经济需要,在全国率先启动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即“专科学历+维修电工技师资格”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时既能够取得专科学历证书,也能够取得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在新生中选拔品学兼优并具有技能潜质的学生,组建卓越技师班。根据学生的学力基础,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量身订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了新的路径。

一、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原则和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2014年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优化原则和思路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四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因材施教,坚持共性教育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五是把专科学历教学内容、维修电工技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融入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1.广泛开展调研,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

专业调研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基础性的工作。在理清优化原则和思路的基础上,2014年成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方优化项目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主要分四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和教育部及山东省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文件,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和研究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规范、新技术。

(2)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人才需求情况,了解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岗位对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3)开展毕业生跟踪调研,掌握学生成长成才和职业发展规律。

(4)到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调研,学习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在调研结束后,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胜任电气控制系统及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2.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行业企业对高端产品、高端技术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制订“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由素质教育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组成。素质教育平台主要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人格。专业平台课程是适应岗位共性要求,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专业方向模块是针对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和规范要求,开设面向不同岗位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奠定基础。岗位拓展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实行学分制,适度增加教学时间

实行学年学分制,基本学制为三年。学生完成3408学时,取得137学分,才能颁发毕业证。根据卓越技师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我们适度增加了教学时间,重视实践训练,卓越技师每周六加课训练技能,利用寒暑假增加两周以上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9.62%。

4.制订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

企业一线实践专家和校内骨干教师合作制订课程标准,通过深入分析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5.把毕业设计改为毕业制作

毕业制作课题公布后,学生自选指导老师,每名教师1个课题一般指导5~7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制作完成实物化作品。

6.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实施过程化考核

改变了一次技能鉴定取得技师资格的传统做法,实施技师职业资格过程评价规范。按照“专业课平均成绩的权重为50%,毕业制作成绩的权重为20%,毕业技能考核成绩的权重为30%”标准进行考核评价。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1.推行一体化教学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院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

(1)发挥校中厂作用。学院实习工厂(济南第六机床厂)主要产品2M9120工具磨床、可转位刀片及五轴数控精密磨床,具有结构复杂、零部件品种多、精度高等特点,为卓越技师培养提供数量充足、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岗位。

(2)与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3)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一体化课程及教材,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2.注重立德树人,提升职业素养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课程化、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教学”三位一体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的职业素养。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在教学实践中实行7S管理,在教学环境中营造职场氛围,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规范、安全的岗位行为习惯。

3.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山东省泰山行业领军人物姜和信等3名能工巧匠,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过程,同时,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技能水平,传承技能绝活。

(2)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安排青年教师到工作站参加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生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

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成效

通过优化卓越技师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卓越技师学生有45%左右取得技师资格,其他学生取得预备技师资格。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到89.2%,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81.3%,薪酬比普通高职生高约30%。卓越技师在山东省形成了特色品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坤.“大专+技师”电气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与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

[2]王进军.高职院校“大专+预备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9).

卓越软件技师人才 篇3

一、卓越技师培养方案的确定

基于项目实战软件专业卓越技师培养方案是将“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有机集合,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建立“校中厂”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辽宁地区软件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 培养方案以培养面向中小型企业的软件蓝领工作岗位为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从事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支持与系统维护等工作, 了解软件开发流程, 掌握软件技术文档编写能力, 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基于项目实战软件专业卓越技师培养方案包含以下内容:

1. 探索软件专业“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教学模式。

本着“互惠互利, 有效共赢”的宗旨与企业合作, 把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和能力需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加强深层次校企合作,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结合企业和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 探索对于技术研发型企业或工作岗位适宜建立“校中厂”合作模式, 由企业提供设备和项目, 教师和工程师互派, 学校提供场地, 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过程, 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2. 建立基于项目实战的卓越技师培养方案。

根据学生学习状况, 选择适当的企业真实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开发过程, 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累项目经验, 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3.

制定合理的分层次教学方法, 制定卓越技师选拔、考核和管理办法。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 进行自主报名, 考核选拔的过程。由于近年来高考人数逐年减少, 高职学院招生分数逐年降低, 虽然生源数量基本稳定, 但学生的基本状况变化较大, 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和就业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计算机专业大类中, 选择部分学生定向开展高技能职业能力培养, 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突出其卓越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满意就业。

4.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 互派互助, 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和软件项目开发。

二、方案的实施

基于项目实战软件专业卓越技师培养方案的实施,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校企合作”进行, 企业参与方案的制定、学生选拔、教学实施、成果审核各个环节。

1. 教学内容确定

结合地区软件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 与丹东海纳科技有限公司、丹东一达软件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分别与国内软件开发部和BPO业务部进行洽谈, 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讨论, 最终确定以国内中小软件企业的软件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卓越技师班采用“1+1+1”模式进行, 1年的传统学习, 1年的校内项目实践, 1年的企业项目实践。

根据学生学习状况, 选择适当的企业真实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开发过程。培养方案以加强职业体验和岗位经验为目的,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坚持“必需, 够用”的原则, 内容和课时安排要适当。教学必需围绕项目开展, 项目复杂度根据教学阶段进行选择, 使用常见项目作为教学项目 (会员管理、OA系统、进销存系统等) , 理论内容随着项目经验的增加逐步加深难度, 实现教学生产一体。

2. 学生管理

卓越技师班选拔人数不宜过多, 以20人以内为宜, 建立良好的选拔与淘汰机制, 保证学生队伍的优秀。技师班学生专业不变, 毕业时按原专业颁发毕业证书。卓越技师班教学成绩和原班级课程进行置换, 每学期由技师班任课教师进行成绩认定。学生参与项目证书由学校统一发放。

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对于不能保证教学秩序, 不能完成项目任务的同学, 进行劝退处理。经过技师班管理委员会开会讨论, 技师班负责人征求学生本人意愿, 可以在下一个学期回到原班级学习。原则上以教育为主,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期淘汰率不大于10%。

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体验岗位责任, 建立岗位轮转机制。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岗位任务, 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各组轮流体验不同岗位任务, 每个小组的工作任务不同, 分别负责需求调研、代码辨析、软件测试、现场维护工作。组内职责也各不相同, 每个学生都担任一个阶段的组长, 负责和项目经理沟通、组织协调本组完成任务, 增加责任感。

3. 教学过程实施

在项目教学开展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第1级阶段, 作为知识储备阶段采用头脑风暴法, 通过大量的讲座、习题测试使学生迅速掌握基本语法和基础知识。第2级阶段, 通过WIN-FORM项目开展教学, 使学生了解在框架下编程的基本方法。在分组教学的前提下, 学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 相互学习相互鼓励, 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掌握控件编程和面向对象编程的方法。第3级阶段, 在WEB框架下进行程序设计, 完成项目任务, 学生学会基本的WEB系统的编写方法, 同时加强文档阅读和书写能力。第4级阶段, 学生作为程序员跟着项目经理参与项目调研、框架搭建、编码、测试等工作。第5阶段, 学生自己完成项目, 并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技术。

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 任务分配、质量监督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初级阶段, 任务的分配以小组共同完成为主, 让学生以通过讨论、检索等方法解决问题, 掌握技术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在第3阶段以后,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下发给个人, 明确每个人的工作任务, 让每一个人独立完成, 提高学生的单兵能力, 防止推诿、复制现象。安排一个小组作为软件测试组, 其他两个小组作为软件开发组, 各自完成自己的岗位任务。不同的项目各组的角色实施轮转, 让每个学生适应不同的岗位。为了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达到教学目的, 项目经理 (教师) 严格进行进度控制, 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

4. 考核与晋级

技师班教学的考核 (教师和学生) 及教学管理工作打破常规, 不拘一格, 机动灵活。强化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管理, 注重以技能水平的考核, 即学生在各个阶段或毕业时的专业水平 (理论、技能) 的综合考核或者是用人单位的真实反馈信息为基本评价。使用校内专业技术等级进行评定各个层次的教学效果, 一共分为5个级别, 4个岗位, 每个级别合格后进入到下一级别学习阶段, 达到4级符合岗位需求, 允许毕业上岗。教学等级表如表1所示。

5. 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方法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提高的过程。教师掌握基本教学方法, 如项目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教师必须同时掌握多种教学手段, 能够制作和应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仅仅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技能, 能承担起项目经理的角色, 完成项目的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 鼓励专业教师多做科研项目, 多做课题,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可以通过学习进行, 而最直接的学习就是校内学习。可以安排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其他教师, 在某个方向达到较高的水平, 最终实现开发团队和教学团队的建设。

三、实践成效

基于项目实战软件专业卓越技师培养方案的实施, 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 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促进了零距离就业目标的实现。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分层次教学开展做了前期的探索。以软件专业为试点, 逐渐推广到其他信息技术类专业, 先后建立了依托企业的广告艺术卓越技师班、围绕大赛的网络信息安全卓越技师班。本项目的研究为高职层次大专业分方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本方案的实施过程, 建立了一个教师、工程师、学生结合的软件开发团队, 既建设了教师队伍, 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卓越技师班的教学项目经过整理, 建立具有典型专业技能的企业项目实施资源库, 可以转化为其他班级的教学内容, 甚至可以转化为社会培训的教学内容, 增加社会服务能力。

4.

组建了具有全真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校中厂”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 提高了学生满意就业率。部分卓越技师班的学生已经能独立参与企业项目, 实现提前就业。

5.

卓越技师培养方案实施的一年中, 学生先后获得了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辽宁省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软件专业卓越技师培养方案的建立与实施, 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突出学生项目开发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它有利于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能有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倩, 欧阳骥.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3, (3) .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4) .

卓越软件技师人才 篇4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 (可用Java, C++, Vb等工具开发编写代码) , 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可在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软件 (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文化娱乐产品和控制系统等) 开发的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工作。因此, 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软件进行的工程化的开发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技能。然而, 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对于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1 当前教育存在的现状

首先, 很多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基本定位不准确, 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倾向于“科学家”式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不断的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但对工程的特色不够突出。在课程体系中, 科目繁多, 力求知识覆盖面的广而博, 占用学生大量时间, 却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实践时间大大缩减;而在教学过程中, 更侧重于理论灌输和技术描述, 却忽视了工程应用。致使学生缺乏工程实践机会, 不具备基本软件工程体系概念和工程实践能力, 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很好结合。然而企业需要的是技术成熟、具备项目经验的、可以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工程师型的人才, 而不是空有完备理论知识的科学家型的人才。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人才资源存在缺口, 而学生却找不到工作的供需矛盾。

其次, 很多高校的培养模式落后, 仍滞留在所谓的“精英教育”模式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于高精尖级的理论教育与研究, 脱离实际应用与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发展, 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不能结合当前产业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 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缺失,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无法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 造成了就业必须进行再培训的尴尬局面。

2 软件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探索

2.1 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市场、面向大中型企业, 具有解决大型、复杂管理问题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基础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人才。在理论研究方面, 要求系统扎实的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 专业知识, 具备应用编程语言进行软件设计的能力;掌握常见的软件测试工具, 胜任各类软件的测试工作。在工程应用方面, 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大型软件工程设计、开发、组织、管理, 培养的是软件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1]。最终实现面向企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型人才的培养。

2.2 改革专业培养计划

在进行2年基础课程教育之后, 应针对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对应的专业培养计划, 引入计算机主流技术,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到实用的专业知识, 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 为了使毕业班学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从而提高就业率, 需要通过当前市场对软件技术人才需求进行调研, 将最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来。增加实训课程,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企业级的实践环境,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及团队意识。以《软件工程》理论授课为基础, 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来自企业的成熟案例, 以项目为先导, 学生分组实现为前提让学生充分熟悉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项目管理、软件测试、后期维护等完整环节。通过小组的周期合作,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及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实施以“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 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螺旋式提升能力的培养途径[1,2]。

2.3 改变授课方法, 培养工程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是主体, 往往将教学的重点倾注在知识的传授中, 强调理论教学, 却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更多的是“被迫接受者”。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产生“断层”。随着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的实施, 更多的改革意识是在教学中使学生为主体, 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 而客体为教师, 仅为学生必要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重于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 尽可能作到因人施教;并且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在案例的选择上, 将产业实际案例进行嵌入, 模拟实际产业开发环境,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缩短就业差距。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以问题、案例、实物为中心, 努力做到教、学、做的统一[3]。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于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自学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发挥企业优势, 探索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为解决企业与毕业生之间日益严峻的供需矛盾, 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高校的专业培养机制的改革指明了校企合作的方向。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让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高校与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共同设计修订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方案, 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实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通过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将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培养方案中。对于高校来说, 通过企业参与的培养机制,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于企业来说, 不仅为企业拓展了业务, 更有助于企业从培训学员中选择人才, 有利于学生“提前”就业, 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状态[4]。

3 结束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企业对工程类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解决目前软件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如何规避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是教育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探索“卓越计划”的具体实施方式, 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探索面向企业需求, 具有创新性、实践性的工程化人才是工科院校培养的主要目标, 对缩短专业学生就业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国家出台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 针对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校专业情况, 探讨专业改革方案, 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新模式, 为我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式进行合理化探索。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国平, 戴长英, 祁鑫.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探索与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1 (S1) .

[2]赵建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点思考[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 2011 (33) .

[3]郭香敏, 刘宇.卓越工程师意识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职业技术, 2011 (9) .

卓越软件技师人才 篇5

关键词:软件工程,卓越,培养模式

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号召, 培养一批适合我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2012年6月,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在大家的期盼下正式颁布实施, 为了让卓越工程师计划得到广泛关注和有效实施, 省教育厅联合省软件行业联盟以及相关企业、高校制定计划并遴选了试点专业。

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时入选省卓越工程师计划, 入选该计划不仅对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是对我校这两个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的肯定。但是, 按照国家和江苏省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原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必须在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使得重新设计的专业培养方案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一、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2009年到2016年, 我国软件产业销售始终保持25%~30%的增长率, 从业人口超过250余万, 软件行业的人才缺口达到每年30万以上。然而, 由于我们起步较晚, 我国软件产业在国际所占比重较低, 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而且也晚于邻国印度和日本, 这一形势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大国地位极不对称, 因此, 国内软件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3]。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不断发展, 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需要的数量以及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作为国家高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 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人才, 这就要求学校和软件企业在产学研方面进一步深入合作, 以期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软件卓越工程师这一目标努力。目前, 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普遍理论能力强, 但动手能力较弱, 而企业需要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联合企业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引入企业的优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与实践时间, 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卓越工程师。

国内的软件人才与国际的软件人才差距是多方面的, 以市场为导向来培养软件人才一直以来是根本差距之一。我国部分重点高校成立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缩小差距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些软件学院所做的工作对我们在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尤其是他们在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引领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 势必推动高校在软件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创新, 促进高校改革现有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职业道德好、理论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与进取精神的软件人才。

2012年,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发[2011]4号)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号) 的文件精神,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苏教高[2012]6号) , 经省江苏教育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共同努力, 启动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 (苏教高[2012]9号) 。

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江苏师范大学自从更名以来, 更加着力于服务江苏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学校的工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秉承学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 定位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强烈工程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力能力, 除了与国际著名厂商通过共建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外, 还与江苏省的众多IT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获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三、四年级) , 就深入到企业, 感受企业工作氛围, 参加项目开发, 经过半年以上的实习,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一直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为了适应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 自2009年开始,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陆续设立“软件开发方向”、“嵌入式软件”、“软件测试”三个选修方向, 实行IT人才的分类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开展了“153工程”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 、“数字企业园”、“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贯彻实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并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方面积累多年的经验, 我们制定如下培养目标和思路。

1、培养目标

(1)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修订与完善目标

在参照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中国软件工程学会2001年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以及IEEE SWEBOK、IEEE CC2001SE、美国ACM和IEEE于2004年底联合发布的软件工程课程指南SE2004等文档的前提下, 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修订与完善[4]。

(2)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目标

针对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知识, 掌握人文社科基础、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精神, 较强的实践能力;经历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等软件工程训练;能够参与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以及维护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了解本专业的起源、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软件工程合格人才。

(3) 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培养的实施方案目标

采纳我校软件工程专业“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根据“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具体将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技术基础培养, 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 第二阶段为个人素质培养, 培养学生个人软件分析、设计以及实现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团队协作培养, 培养学生与团队合作开发软件的能力, 第四阶段是对前三个阶段融会贯通的综合训练[5,6]。

2、培养思路

(1) 修订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以满足江苏省以及国内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 以满足软件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要, 参照目前企业对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人才的要求, 引进企业优质课程资源以及软件实践经验, 并结合本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特色, 修订和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2) 制定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

本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 即3年理论学习, 1年岗位实践。理论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 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 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引入企业优质课程, 学生在机房上课, 采用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 模拟企业软件开发的真实环境, 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真实软件项目, 学生通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阶段的训练, 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并且快速融入企业的真实开发环境。岗位实践是指学生用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 直接参与企业软件项目开发, 完成与企业普通员工相同的工作, 适应企业软件工程师岗位, 学会与同事沟通和团队协作, 融入和接受企业文化, 从而逐渐实现从大学生到合格软件工程师的转变。

(3) 制定与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培养的实施方案

企业实施方案设计过程中, 始终秉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宗旨, 将与提高动手能力相关的实践融入到各个学习阶段中, 打通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实习以及毕业设计, 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选修课, 通过一系列选修课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一专多能”的合格软件卓越工程师, 也为将来毕业后选择合适的岗位做好前期准备。建立双导师制, 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兼顾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 做到全面发展, 为毕业设计和找工作做好准备。

三、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软件产业发展需求为指引课程设置, 以软件行业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构建“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 培养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软件类卓越工程师人才[7]。

公共基础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自然人文知识水平以及语言知识水平, 包括阅读、写作以及外语交流。素质教育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8]。

模块是指本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特色模块是为了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同时顺应了国内外软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 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社会需求, 选修专业方向特色模块课程。通过特色模块学习, 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专多能”的软件卓越工程师人才。

插件是指本专业特色实习实训课程, 把软件行业的新标准、新知识通过实习实训以插件的形式插入到培养方案当中, 满足企业对特殊人才的需要, 促进软件卓越工程师培养。

1、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组成。通识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英语、人文、社科、职业生涯与发展和艺术等知识单元;专业基础课程有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导论等;专业课程按1+1+3个模块展开, 包括模块1 (专业必修课) :UML理论与实践、软件体系架构、软件质量控制与测试、设计模式、软件过程与管理等。模块2 (公选专业课)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信息安全基础、大型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图像处理与三维动画设计、数值分析、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算法设计与分析、J2ME应用开发等;模块A (软件开发方向) :Java面向对象核心技术、Java Web开发 (JD-BC、Servlet、JSP、XML、Java Script、AJAX) 、Java高级框架 (Struts、Spring、Hibernate、EJB) 、Java 3G开发 (J2ME、Android、WAP) 、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Android高级开发技术、C#程序设计、Web编程 (ASP.Net) 、Dot Net Framework技术、Dot Net Windows应用开发、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模块B (嵌入式软件方向) :嵌入式开发技术、C++编程、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移动终端 (手持设备) 软件开发、STL标准库、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UNIX环境开发与调试工具、UNIX脚本编程;模块C (软件测试方向) :软件测试原理、软件测试方法、面向对象核心技术、Web开发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软件测试流程及文档写作、自动测试与测试工具、配置管理工具、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

2、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采用了“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即学生毕业时至少要具有1年企业学习经历、参与5个企业实际项目、编写3万行程序代码。

根据“153工程”的培养理念, 具体将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技术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开发软件工程项目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第二层次为个人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成熟个体, 第三层次为团队能力培养, 目标是使学生适应在基于团队的现代化环境中进行软件项目研发, 第四层次实现CDIO能力的综合, CDIO即: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软件工程专业在设计企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始终以CDIO能力综合培养的思想为指导, 将培养目标的四个层次分解到培养方案的设计中, 构建了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 (项目实战) 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见图2) ;制定了兼顾深度与广度、素质与技能的课程选修原则, 保证学生所获得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具体实践课程中, 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方法和手段, 保证“153工程”理念的贯彻与实现;以基于“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校外导师) 的学生工程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组织软件工程研发小组,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工程创新, 以加强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环节。

(1)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实训、程序设计综合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

军事训练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学习、个人体能训练、军姿队列演练、射击打靶、个人体能训练等, 达到国家对大学生要求的军事水平要求和个人体能要求。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训主要包括掌握各种计算机硬件性能以及使用方法, 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 掌握各种电子电工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子测试技术和实验方法等。

计算机应用综合能力实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网络应用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及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处理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 Point等软件的应用。通过实训, 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软件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目标是通过对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 真实模拟软件企业项目开发设计流程, 训练学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综合使用软件开发技术, 培养从分析问题到解决实现软件解决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以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激发软件开发积极性, 强化职业素养, 兼顾软件工程, 数据库等学科知识为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要达到以下目标:掌握软件开发过程, 实践软件开发过程, 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了解主流的软件分析设计丰富, 能够熟练地使用分析设计工具;实践主流的软件开发工具 (VS, JAVA) , 掌握主流的开发语言及主流数据库 (SQL SERVER) , 完成一个B/S模式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践部分软件管理过程, 包括项目计划与跟踪, 软件配置与变更管理等;实践软件开发技术文档的编写;体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IT职业素养;强化相应角色训练, 达到企业对员工在技术上对相应角色的要求;课程设计过程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项目设计能力、编码能力、排错能力和协作能力。

(2) 企业实践教学环节

本培养方案采用“3+1”的培养模式, 即累计3年的校内学习, 1年的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熟悉企业环境, 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 适应企业软件工程师岗位。企业实践教学采用“软件项目驱动”的方法, 即采用适合教学的典型项目, 使用企业实际的软件和硬件实验环境, 结合企业软件过程管理流程, 使得学生参与完整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以及维护工作, 从而达到企业需要的软件工程师水平。此外, 企业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使得学生能够在就业时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一年级暑假到知名软件企业进行认知参观实习, 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具体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提高学生对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寒暑假到知名软件企业开展在岗实习, 熟悉一般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流程, 了解开发真实软件项目所需的知识结构, 掌握与企业人员沟通协作的能力。

第四学年为企业学习阶段, 采用双导师制, 学校和企业各指派一位导师, 两位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习, 并指导毕业设计。根据本专业特点和当年的企业用人情况, 以海辉软件、欧索软件、东软等国内知名IT企业为主体,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

企业学习阶段, 主要包括两方面学习内容, (下转第142页) 企业培训内容和专业培训内容。企业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教育、生产技能培训、产品研发与企业学习等, 这部分内容主要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导师负责实施。专业培训是针对具体企业研发生产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 并通过毕业设计 (含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为后续的发展打好基础。专业培训可以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在学校相关平台和企业工作平台完成。

企业学习包括企业培训和专业培训两个方面。企业培训主要包括企业文化培训、生产技能培训、规章制度培训等, 由企业导师和企业人事部门共同制定培训方案。专业培训是指与企业实际研发生产所需的专业知识培训, 并通过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形式展示培训成果, 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培训方案。

目前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已通过验收, 正积极的为江苏乃至全国软件人才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本文根据教育部与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在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 研究软件类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江苏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以期能够推动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江苏师范大学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爱侠, 骆德军.“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文汇, 2014, (10) :73~87.

[2]吕庆文, 曹蕾, 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 2013, (1) :71~76.

[3]刘祥颖.集群式产学研合作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4, (21) :98~100.

[4]林连南, 左宝河, 刘嘉伟.“三位一体”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5, (2) :1~11.

[5]王进科.面向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的校企联合实训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1) :34~68.

[6]宗欣露, 徐慧.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层次化渐进式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3) :156~157.

[7]杨夏妮.基于Competition-CDIO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2) :49~51.

上一篇:四巧下一篇:医院库房会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