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

2024-05-17

小学古诗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古诗教学 篇1

一.赏读古诗, 走进诗境

1.音乐伴读: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 如果在课堂上, 适当地运用音乐,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 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 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 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

2.绘画引读:有些古诗, 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在学习古诗的时候, 将“诗”与“画”结合起来, 诗配画, 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 画一幅或几幅图画, 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 我一边吟, 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 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赏析图画时, 不少学生发现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 身在金色菜花的海洋里, 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 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嚼字品词, 悟诗情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 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 因此,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 才能使学生“悟其神”, 会其“意”,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如古诗《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 很富有哲理性, 难以讲清。有位教师教学时, 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图片, 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从正面看、从远处看、从侧面看、从近处看, 呈现出了各种不同姿态和魅力, 再通过出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小朋友反复读古诗, 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重视拓展, 将古诗活学活用

我市解放小学有位教师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是这样启发学生写诗的:

师:诗中送别的场景如此感人,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送别的画面, 朋友转学, 亲人远行……你们会在什么地方送别呢?

生 (七嘴八舌) :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机场……

师:在依依惜别之时, 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请你们学学作者, 写一首送别诗给他们。

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 纷纷模仿古诗, 开始自己的古诗创作。交上来的作品, 也各有特色。这样的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 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小学古诗教学过程 篇2

知识目标: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学情分析:《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重点、难点: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 -锄禾》。(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师:UU—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课件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课件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课件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课件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课件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教师及时指导。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生字朋友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和我们来玩拼字游戏,你们愿意吗?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有一些字和笔画的卡片请每组小朋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字。(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拼字)

五、课件演示五个生字朋友,教师进行总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詩歌;教学方法

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诗的王国",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因此,语文学习中,古诗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中国的诗词讲求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还蕴含着诗人自己的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但是要做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于诗词的感受力和热爱,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诗歌本身的特点有效果的安排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背诵古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于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有自己的如下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1 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我会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

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比如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我让学生诵读的是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对于学生来说这首诗没有多少的生字,容易识记,而且通过字面的意思也能比较透彻的了解诗歌的主要大意就是男女之间的思慕之情,容易理解。而且读起来韵律和谐,也有一种美的感受。

2 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3 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4 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小学语文第二册古诗教学建议[J];云南教育;2002年Z1期

小学古诗教学 篇4

一、以读入境

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 可见读的重要性。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 而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知诗人、释诗意, 最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读, 是最能表现情感的方式。“于激昂处激昂, 于委婉处委婉”, 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好诗不厌其读”,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交错, 独具韵律美和节奏美, 读来朗朗上口, 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读的时候, 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姿体语言, 完全由他们的兴趣出发, 抒发内心的感受:或摇头晃脑;或拈须吟哦;或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引吭高歌”。例如:李白的《静夜诗》“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明”和“霜”形象地将皓月当空的夜景写得生动真切, “月”色如此之明, 心里却如秋霜般的清凉, 诗人对月思乡的心境通过这些词语得以实现。这首诗中“光”、“霜”、“乡”这三字押韵, 且句内平仄交错, 句间平仄相对, 充分显现了语言的音韵美。通过吟诵、品味, 读出这些字的情, 读出这些字的味, 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就信手拈来了。让学生先读, 然后会背诵, 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 正如“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二、以释解意

看注释, 解诗意, 小学的古诗教材, 在每首诗的后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注释, 学生可以通过看这些注释, 或通过查字典查出不理解词语的意思, 尝试理解诗意。

抓字眼, 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 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省略、倒置、古今异义等,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明诗意。首先是在理解时保留诗句中古今通用的词语及人名、地名、物名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三月”、“扬州”、“长江”等名词和“孤帆”、“唯”等古今通用的词语在解释时要保留。其次就是补充、增添诗中留白或省略的成分;然后就是更换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不同的字词或调换成另一个词。如“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烟花”古今意思差别较大, 在诗中的意思为“原野云烟缭绕, 百花盛开的景象”;接着就是适当调整古诗句中词语的先后顺序。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远影”, 应调整成“孤帆影远”, 即“孤帆影远碧空尽”;再者就是将各句中的已解释的词语按现代语法翻译成通顺、连贯的语句。如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可连接成“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最后就是浓缩的词语要展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应展开成: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以悟入情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想象诗中蕴藏的意境, 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

诗, 是诗人在生活中拮取的几个最有感触的画面, 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读古诗的根本是要“入境”。古诗的意境小学生体会起来是很困难的,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相关诗句引进课堂, 再进行内容的重组、比较, 再让学生体会, 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如《春日》, 诗中没有一句是对春天景象的描述, 有的仅仅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的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拾得东风面”, 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我首先让学生想象“泗水之滨”有何景物?接着, 用课外积累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说到“山”时, 学生就引入“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说到“水”时, 学生不禁吟出“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说到“花”时, 学生想到了“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说到“树”时, 学生恰到好处的用上“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说到“草”时, 学生有吟诵起“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这样学生把这些景物组合起来, 就能感受到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

四、以拓提升

古诗中精炼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很多, 里面包含着作者的深刻的生活感受, 思想容量大。在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 阐发其中的“理趣”, 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如讲《小池》一诗时, 要引导学生抓住“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深入探析, 明确它不仅是表现“小荷嫩叶刚刚出水”的神态, 而更是表明了这样的“理趣”:新生事物刚刚露出苗头, 生命力十分旺盛, 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

小学古诗教学 篇5

——小学古诗词教学谈 宣汉县三河学校

杨秀斌

诗词所包含的审美和精神世界气象万千,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启悟,感受到瞬间对永恒的顿悟,梦幻对现实的超越。但这些都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尽力把学生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火花。正是这种审美、怡情中的创造思维训练、科学的右脑思维开发,孩子们从诗词中听到了昆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了鸟儿的飞翔,溪水的流淌;闻到了青草的气息,野花的芳香;甚至会感悟到离合悲欢的人间话剧,苍莽宇宙的神秘浩渺,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继而敞亮了人生的道路。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从小就对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品——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笔者认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一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般的寂寞尴尬境地,呈现出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就传来这朗朗的诵读声。这是我搞的一项特殊活动,就是学生在介绍自己姓名的时候,还要背诵上学以前学过的古诗。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加上老师夸张的表扬,他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在孩子们尝到成功甜头的兴奋中,我规定今后每天晨读古诗几分钟时间。就这样,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选取从古至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让孩子们朗读背诵。学生日日夜夜,天天读,周周读,月月读,年年读。从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孩子们畅游在中华古诗词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每天那习惯成自然的诵读成了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童年阶段是最好的记忆时期。“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每日的诵读既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记忆能力,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名篇。

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我坚信,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精品,会同空气一样毫无痕迹地从学生的口中渗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而且融会凝聚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意境,并将成为他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除了加强积累,我还注重诗词教学中的开拓训练

1、家庭自学充分利用家庭的有效时间学习古诗是巩固拓展古诗词学习的良好途径。目前小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学习的科目又多,再加上有些同学在校外还要参加一些音乐、英语、美术等方面的特长进修,因此,古诗文扩展教学的内容大多要靠学生自己挤时间自学完成。在这点上,教师的调度很重要。于是我周六、周日的作业少留一些,寒假、暑假的作业少留一些,以便留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让孩子学习古诗文。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了更多的古诗词。而且学生们大多养成了每晚向家长背诵古诗的习惯。

2、单元辐射学习。即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例如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出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门山》;由贺知章的《咏柳》引出另外一首《绝句》;由杜牧的《山行》引出另外一首《秋色》„„这样,由于新出现的诗与教材中的诗是同一体载形式,所以学生都学得比较扎实。

3、组织诗歌朗诵会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使有一技之长的同学有了用武之地。

4、诗配画和诗化作文。每周从背诵的3首古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就这样,每周我都能欣赏到孩子们依据诗词的意境表现出的繁花锦绣般生动的“美”。另外,每周还要求选一首改写成小作文,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学生们有的利用电脑多媒体设计出所想象的画面,有的上网互读改写的作文。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在头脑中加工、物化,既训练了想象力,又培养了绘画能力、作文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5、诗文集锦。让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并贴上自己的照片,附上最喜欢的一句格言警句,再适当配上插图,贴在日记本上。

6、给诗人写信。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封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诗坛群星灿烂。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及成才的事迹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感受认识或者鉴赏评价。有的学生写道:“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谭嗣同,您够男子汉!”“李白,你的铁棒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杜甫爷爷,我从未看见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不停叫着的‘知了’吗?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自己。‘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这种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既理解了诗人不同的精神境界又发表了新时代学子的看法。这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成了学生精神家园,他们怎能不欢喜呢?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16-01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小学古诗教学 篇7

一、深情朗诵,逐字解析,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讲究字数的对称、音调的平仄、句式的搭配,处处体现着语言美。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两句最后的“晓”字和“鸟”子在音律上就很搭配。还有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比喻的句式将庐山瀑布的壮观用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去诵读这些饱含语言美的诗句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1)通过不断诵读,体会语言音调的合理搭配,培养学生的韵律美。(2)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句式的作用,例如,学生在朗读排比句时,可以感受排比句感情洋溢、气势强烈的作用。(3)朗读可以矫正学生发音,对于小学生声线的发育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古诗中蕴含的意境美、绘画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的增长,大部分小学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过去的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美、绘画美只能从老师的描述中或者课本的插画中略知一二,不能准确地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现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幽静隽雅的世外桃源等。例如,在讲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西湖的美就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诗句描写的西湖美感。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感受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美、绘画美,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情感也有了感情基调上的准备。学生在直观地体会美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对于诗句中的美丽景色有了切实的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合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生通过体会诗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提高了自己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则需要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美。古诗的情感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山行》等都是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2)抒发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古代战火纷飞,不少诗人都要经受战乱带来的离别之苦,抑或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得已加入战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诗情充沛的诗人只能通过古诗去表达。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表达的是对于家乡的思乡之苦和对亲人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出塞》则表现出爱国的情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富足安逸,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体会到残缺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3)热爱生活,钟情于自然之美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通过描写安静祥和的自然风光,表述自己寄情山水、与世无争、追求平凡才是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各类古诗,健全学生的情感美,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是人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寓于古诗词的讲解中。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美学教育融入各科课程教学中的要求。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气质,文学修养。通过小学语文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倪雪婷.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2).

小学古诗教学策略谈 篇8

一、重视古诗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其丰富的背景资料: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加以研究,就能够很好地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古诗的背景资料,体会古诗的内容、情感和思想。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如果课前学生搜集、查询了作者的有关资料,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就会知道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了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样就为学生体会诗境做好了铺垫,学生也就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二、反复吟诵诗句,让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得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体会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三、精心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境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知识,激发真的情思,学到活的语言,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果。”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1. 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沉浸在语言描绘的情境中,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2. 紧扣语言赏析,使学生进入

情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香炉”是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其究竟,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

3. 以图配诗,使学生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文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 想象漫游,使学生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时,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再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

以上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策略,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求,使学生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小学古诗教学新谈 篇9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朗读,直观想象,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一、利用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以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如教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于是两人结为好友, 临别时, 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 范读、学生领 读、教师 学生讲读、 指名朗读 和熟读成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直观想象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扫除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理解障碍,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诗人的感受和理解。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增强形象性的感知,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升华情感,陶冶情操。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义,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表象的积累提供丰富的素材,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的创造性地思维的培养提供可能。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爱国主义 情感教育 一直是学校德 育的主旋 律。“位卑 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他在《示儿》一诗 中写道 :“死去原知 万事空 ,但悲不见 九州同。王 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2.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是人类社会面临 的严峻课题。 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白居易在《赋得古 原草送别 》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 荣。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出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出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出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展现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强调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篇10

关键词:情境,品味,诵读,创新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吟古诗,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但是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 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 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 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 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 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达到积累祖国语言, 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古诗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古诗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 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 有的雄伟壮阔, 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 景象万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变人心中之境”。由此可见,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 拓宽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 以激发学习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 爱看动画的特点, 可将有关古诗改为有趣的故事, 做成动画课件, 配上对白和音乐, 这样可以刺激儿童的感官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赠汪伦》时, 可以用故事引入, 讲述“李白受骗桃花园”的故事;如教学《所见》时, 可做成动画片, 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 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 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快就体会到了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还可以以画配诗, 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 如教古诗《锄禾》时, 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 去画炎炎的烈日、挥汗如雨锄禾的农民、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米饭, 去画有滋有味用餐的小朋友。画完后, 再让学生叙述自己所画的内容, 这样, 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从而使他们如见其景, 如见其物,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达到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交融。

二、品味语言, 感受语意

古诗是语言的精华, 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 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 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 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语言, 首先应该品语言的音乐美。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 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 平声仄声交错组合, 跌宕起伏, 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间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诗中“小”、“草”、“好”、“媪”押韵, “东”、“笼”、“蓬”押韵, 诗句中平仄相对, 充分显示出古诗的音韵美。其次也要品味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 因而诗人在用词上非常精确, 一字一词均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既把春天的色彩感觉, 让人满目绿色, 春天气息感受无遗。又有动感, 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 吹过, 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这些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所以, 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 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 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 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三、诵读感悟, 挖掘情感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 如“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之道;“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的感怀伤世;“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这是时代的强者迸发的耀眼光芒。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 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 读准诗的节奏, 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 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读准诗句的节奏, 才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读出语气和语势, 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如“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 描绘诗中的景象。“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 述说汪伦对李白的深情厚谊。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图文结合, 让学生的思绪随文飞扬,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庐山的雄伟, 瀑布的奔腾, 让他们从整体上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 再通过诵读, 逐句体味, 感受诗中美的景色和语言的内涵, 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

四、发挥想象, 有所创新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教育无论在时间上, 还是在空间上都要进行拓展, 古诗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鼓励学生不应局限于古诗本身, 应有所创新。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 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 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鸭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 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 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展现在脑海中, 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 绘制简笔画:近前的“枯藤老树昏鸦”, 稍远便是那“小桥流水人家”, 再远处只见一疲惫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那暮色秋风中一步步的行走……一静一动的景象, 就全然笼罩在那暮霭渐起的夕照中。这样就使他们如见其景, 如见其物,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达到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交融。还可以在写中创新, 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 就可以让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或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创新, 如在教学《回乡偶书》时, 就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作者回乡时的情景。这样寓教于乐, 在表演中孩子会有所创新, 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意, 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 也可以让他们试着去仿写一些诗歌。当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可以举办一些活动, 如召开古诗欣赏会、办诗文手抄报等。这样学生从背诵、欣赏到作诗, 会体验到学习古诗的乐趣, 从而爱上古诗。

上一篇:建筑企业市场开拓研究下一篇: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