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2024-05-23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篇1

一、激情引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是推动学生求知的源动力。成功的教学需要积极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巧妙导课, 点燃诗心。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用情趣教学法导入古诗,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成就学生思维的灵动和创造的张力, 达到“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如学习《赠汪伦》一诗, 在导入新课时, 讲述了李白“受骗上当, 临桃花潭, 饮万家酒”的故事, 学生对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有了切实的了解, 学习诗文的兴趣油然而生。

2. 音画结合, 创设情境。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 借助多媒体优美、生动的音乐进行古诗教学, 可以烘托意境, 渲染诗歌的内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准确理解诗意, 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草》一诗时, 老师在音乐《永远的草原》那优美的旋律中绘声绘色地描述辽阔原野上的草一岁一枯荣的景象, 学生闭目倾听, 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 亲眼目睹了草的无限生机, 心也奔驰在原野上陶然欲醉, 不由自主地吟诵起诗句来。

3. 动手画诗, 妙趣横生。

有诗必有画。古诗中诗人往往将所描写的外物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丽意境。读诗作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既领会了诗情画意, 发展了形象思维, 又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如教学《鹅》一诗, 初读了古诗就要求学生作画, 形和神都不具备。理解诗意后再作画, “曲项”、“浮绿水”、“拨清波”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绿”、“红”色彩鲜明, 一只美丽、欢快的大白鹅跃然纸上, 栩栩如生。古诗在学生的画中灵动起来, 学中有趣, 趣中有美, 美中有物, 妙趣横生。

4. 表演再创造, 其乐无穷。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 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教学中根据诗文进行表演, 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如袁枚的《所见》一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表演再创造, 活泼可爱的牧童活跃在课堂上, 传统文化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演绎中焕发勃勃生机, 课结束, 趣犹存。

二、读诵吟唱, 其乐融融

古诗句式整齐简单, 音韵优美和谐, 语言精练, 琅琅上口, 易于诵读。南宋朱熹谈到古诗朗读时说:“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永久不忘。”古诗诵读采用范读、领读、独自朗读、学生与学生合作读、师生表演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及意境美, 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望庐山瀑布》一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 朗读时采用叠读的形式 (即:老师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学生跟读“三千尺”) , 瀑布飞泻直下的磅礴气势在师生一唱一和中灵动了, 学生陶醉其中情绪激昂。“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 在一次比一次慢的朗读中学生仿佛飞到了九天, 置身于银河中, 飘飘欲仙, 如痴如醉。

诗歌, 诗歌, 配乐可歌。采用古诗新唱的方法, 在欢快的旋律中学生唱之舞之, 其乐融融, 古诗真正活了起来。经典的种子根植在了学生的心田, 增强了文化积淀, 丰厚了文化底蕴, 提升了审美情趣与能力, 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悟境生情, 趣味无穷

古代诗歌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 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 无不蕴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生动的景物描写融合着抒情言志, 构成了诗的意境。因此, 在古诗教学中启发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如教学《绝句》一诗,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明丽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 活泼灵动的画面更令人心驰神往。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可爱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说着什么, 唱些什么?白鹭飞翔的动作又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心情怎样?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催化了情感, 与诗人心灵碰撞, 欢快愉悦洋溢在脸上, 美美的情趣荡漾在心头。

四、拓展延伸, 诗兴盎然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 而古诗学习是无限的。依据课内教材内容, 适当而有效地拓展诗文, 为古诗学习带来广阔的空间, 将学生的视野引到姹紫嫣红的古诗百花园中, 古诗的芬芳将无声地涵养学生的身心, 催化智慧, 培育人格, 塑造灵魂。如教学了《春晓》, 拓展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咏柳》、《绝句》、《春日》, 春天的勃勃生机牵引着学生走进大自然, 拥抱大自然, 赞美大自然, 触景吟诗, 诗兴盎然。再如教学了《静夜思》, 让学生搜集李白其余的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燕山雪花大如席”, “黄河之水天上来”,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诗仙的作品让学生的思维驰骋在异彩纷呈的神话里, 比赛吟诵, 怡然自得。

平时教学激活学生的积累, 让他们在“温故而知新”中体验古诗用时趣无穷。如教学《美丽的小路》, 激发学生依据古诗《悯农》谈感受, 学生诗兴大发, 随口吟出:“除尘日当午, 汗滴花下土。谁知美丽路, 人人须爱护。”在简单的应用中既巩固了知识, 更使知识得到了迁移, 能力得到了锻炼, 形成古诗阅读的良性循环。

古诗学习也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与古诗美丽相遇, 思维动起来, 想象飞起来, 语言活起来, 古诗学习将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教学也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激情引趣, 读诵吟唱, 悟境入情, 拓展延伸, 其乐无穷。古诗学习应成为学生的快乐之旅。

小学低年级教师古诗教学心得 篇2

小学低年级教师古诗教学心得

今天听了两节二年级语文课,教学内容是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草》。两位老师都认为低年级学习的古诗内容太简单,课堂教学没什么可安排的。其实,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除了要继续重视字词教学外,课堂上还可以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1、朗读训练

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

2、想象说话

低年级选学的古诗多为五绝、七绝,语言精炼,浅显易懂,对于诗句的意思只要大概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即可。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古诗学习方法(运用工具书、借助图画、逐字理解后连词成句等等)之外,还可以抓住诗句中的留白创设情境,开展想象说话训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积累的语言描述想象出的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例如本课中,“离离原上草”一句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春天草原上的美景,身处草原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触到什么,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可以让学生想象小草面对熊熊的火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春风看到重生的小草又会说些什么?

3、写话练习

优秀的古诗往往诗中有画、诗中有文,给学生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等练习提供了很好的题材。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适当地提示、指导能帮助孩子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

以上的活动可以根据每首诗的内容、特点灵活安排,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提示现代汉语的运用水平。古诗教学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不能以背出诗句、说出诗意为主要目的,尽量避免串讲死记的教学方式,使古诗学习充满乐趣。

古诗文教学心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老师的教法改革,探索一套有利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1、激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采用“激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2、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力求做到:

⑴吟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引发感悟:

自查自悟是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邻居。这样,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诗文的情意熏陶。

⑵吟诵与赏析相结合,丰富感悟:

利用专题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的录象与录音,让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动情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并滋生出许多感悟。在欣赏的同时,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可以整体系统,也可以点点滴滴,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感悟。

⑶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交流感悟: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

⑷吟诵与运用相结合,深化感悟:

首先,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赏景吟诗,观物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其次,让古诗文运用于习作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学生在习作中用诗时,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这样就为萌生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创造了条件。如何引导吟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②创设情境法:

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

③分类吟诵法:

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④综合吟诵法:

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3、明诗意: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这个训练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4、赏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学生要诗情画意地学古再现意境是关键。

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篇3

一、以多种形式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讲,兴趣则是他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我认为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之间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使学生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1.以故事导入。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故事对学生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读或编说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我就引用了关于骆宾王七岁作《咏鹅》诗的故事,孩子们听的很入神,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的兴趣。

2.以画导入。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教学《江南》、《村居》、《所见》等,在教学中,我利用PPT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图画,引导学生先从图中领略古诗的大致意思,给学生美得感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 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 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低年级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名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多种读的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在训练中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创设语境,想象画面,积累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但是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阅读量少,要让他们从精练、跳跃的诗句中体会到诗中之情更是难点。所以,让学生结合实践对熟读的古诗去感悟和体验,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1.利用低年级学生爱表现的特点。熟读了《村居》后,我问孩子们:“你知道古时候的孩子们最喜欢干什么呢?”引导学生看图说,接着再用诗句说。我又说:“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群爱放风筝的小朋友,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给我听一听吗?看谁背得最快?”小学生都想争做第一,所以大家都情绪高涨的背诵起古诗来。

2.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诗中情境。诗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还可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动笔画简笔画,把诗中的景物画下来,进入自由的空间,乐在其中。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孩子们更为要不要画“黄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不要画,因为诗中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有人认为要画,因为诗中说“儿童急走追黄蝶”。且不论谁对谁错,这样都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更好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3.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如熟读了李白的《静夜思》后,我就创设:中秋节到了,远在上海工作的爸爸非常想念家乡,它就吟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学生争先恐后地吟起来;如熟读了孟郊的《游子吟》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诗人准备出远门了,妈妈在昏暗的灯光下给他缝补衣服,真是……(生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篇4

一、明确古诗教学目标, 注重积累精炼语言

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古诗无论从语言, 还是从思想内涵看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品,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品中的精华———小学低年级教材选编的古诗比重较大, 通过开展古诗教学开启一扇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窗口,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多多积累精炼语言, 突破识字量的制约, 为日后成长中反刍地感悟语言积累了经典材料, 厚积薄发。同时古诗教学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热爱中国语言文字艺术, 并受到个性化的情操熏陶, 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低年级学生记忆能力较强, 教材中的多数文本学习后都能背诵下来, 那么选择古诗作为诵读、背诵的文本, 积累的就是经典的语言。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古诗教学目标, 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 记忆力强的特点,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积累经典名句, 培养低年级学生“出口成章”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通过《古朗月行》古诗的学习, 学生积累了对月亮赞美的词语和生动的比喻: 月亮像白色的玉盘, 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同时, 还有效帮助学生诵读诗句, 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构建自主体验古诗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理论“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积极构建自主体验的古诗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笔者在低年级古诗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教学效果良好:

1. 多种形式品读入情

语文教师通过反复的朗读, 向学生渗透字音字形。可采取多种品读方式: 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入情。

2. 通过识字感悟入境

低年级学生通过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简单理解字义, 教师要结合字词在古诗中的运用和书上的注释简单感悟诗文大意, 带领学生进入优美的古诗情境。

3. 创情设境欣赏运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创设优美情境教学古诗: 利用音乐欣赏古诗、研讨配画再现古诗、激发兴趣书写古诗、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4. 背诵积累自主感悟

背诵积累整合感悟, 这是古诗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教师要开放课堂, 放飞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深切感悟古诗的意境、语言、音韵和形象的优美, 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文学习中, 能力与素质均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三、把握教学重难点, 提高低年级古诗教学效果

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 想象力也还不够丰富, 因此, 古诗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求体会古诗中的情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而不是如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求理解诗句意思, 感悟古诗意境, 将古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述出来或用图画描摹出来。比如, 《赠汪论》这首诗, 在长春版教材低年级下册出现了, 在人教版的高年级教材也有, 但是不同的年级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不同, 因此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不同。

1. 重在阅读表露自己的情感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来指导、训练学生读。在读的实践中达到正确、流利,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表露出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读中体会古诗的停顿规律、语气、语调等。如: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这首五言诗的停顿规律是“二三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和领读尤其重要, 而不是简单评价: 某某同学读得真好, 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 事实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很少有学生能知道阅读的质量高低。而如果有了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和领读, 就会使学生直观地感觉到: 原来“这样读”是感人的! 在此基础上再去诵读才会使学生有个性化的感悟。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 就容易达到背诵古诗的目标, 而不是学习完古诗再留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

2. 借助插图体验古诗意境

低年级古诗教材中都配有鲜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插图,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背景图, 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自然景物特色, 从而体验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如《咏鹅》这首诗, 插图非常形象生动, 与诗文描写的内容十分吻合。在教学中观察图画、描述图画内容的说话训练基本上再学习古诗, 再体验古诗的意境, 效果往往更好。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给图画图上颜色”一题, 更是有趣。它不是简单地涂颜色, 是学生在对古诗的个性化理解之后, 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涂颜色。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经验的一种呈现。涂色之后, 如果再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涂这样的颜色, 那就是对古诗更进一层次的深化和感悟。

3. 以古诗为载体认字、识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 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都是关于识字教学的界定。以颜真卿的《劝学》为例, 这首诗短短的28字, 要求认识10个生字; 认识1个偏旁———“又字旁”; 了解“首”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首的字理识字图; 会写7个生字。诗歌中除了以前学习过的汉字, 其它字在本课都得到了识记, 可见本课承载的识字任务之重。识字教学中要求多认少写, 要求认识的字“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它的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而这恰恰是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难点之一, 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能够把课文很熟练地“说”下来, 而不能把课文认读下来。而古诗往往字数不多,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更容易落实认读目标。也因为古诗易背诵, 落实识字目标自然会降低难度。

综上所述,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系统性, 也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语文教师要“把脉关键, 呈现重点”, 构建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古诗教学课堂,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到读书的方法, 提高学习的能力。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 理解能力较弱, 想象力也不够丰富, 因此, 低年级古诗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要求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能自主体验古诗中的优美情景, 借此诵读古诗, 启发小学生飞翔丰富的想象翅膀, 获得初步的中华优美古诗词文化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教学效果,重难点,感悟

参考文献

[1]胡兰.对古诗词主题同构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福建教育, 2007, (7) .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教学反思 篇5

小学语文五年级《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本课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巧妙,耐人寻味。教学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参和备课手册,也研读了这首诗。发现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应”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大概”,另一说法是“应该”。那么联系全诗,选择哪种比较贴切呢,在办公室的.时候我们就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大概”比较合理,这样解释整首诗也顺畅,教学中,学生虽然也都把“应”解释为“大概”。

但我想,我们课前的讨论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让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学准备,不至于发生后才来想这个问题。另一首诗《绝句》中,同样也有一处不明之处,就是关于“杏花雨“,备课手册上也有两种解释,一为杏花开时下的雨,一为杏花的花瓣飘落下来,似雨点。我认真看了书本,发现书上的插图中是这么一副场景:此时正下着毛毛细雨,一个和尚正在过桥,桥东是一片杏花林。根据图意,到底是哪种确切呢?我引导学生们也展开了讨论,因为课上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最后,大家发现,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定格诗人过桥的这么一个场景,如果诗人走进杏花林,那透过杨柳吹来的风就吹到诗人的背后了,而不是吹到脸上的。所以,还是把”杏花雨”解释为杏花开时下的细雨比较合适。在教学或学习中,我们发现了问题,于是我们把问题拿出来,大家一同讨论,不管是教师与教师的讨论还是教师与学生的讨论,还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都学会了细致观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研究课本。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制定 篇6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合理的定位,进而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在小学低年级,我们教学古诗词还可以仅着眼于“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那么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应把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摘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

什么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就是说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了“读背默”和知道词句意思这几个最基本的认知性目标之外,还应该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笔者认为,以下三个依次提升且彼此关联的目标尤其重要:入境、移情、品味。

一、 入境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古代诗人智慧的产物,它的创作有其规律与特点,用钟嵘《诗品序》的话来说,就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一句话,古诗词的创作讲究心物感应、情景相生。反过来,理解古诗词也可以由此入手,所以,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要想让学生真正实现“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标,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适时引导学生走入古诗词描绘之境——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后续两大目标的必由过程。

但需要我们弄明白的是,这里所说的古诗词描绘之境并非仅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意境,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提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这三境是有层次性的,物境最浅,情境次之,而意境最深,对于学生的理解难易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一旦把入境作为教学目标,就可以由浅入深,依次引导学生由物境再到情境,最后进入意境,如此才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最佳路径,也是他们理解与感悟古诗词的最有效方法。

如教学《渔歌子》这类古诗词时,我们就必须把引导学生入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一旦有了这个目标,教师就会引导学生由进入物境开始: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这对学生而言通常不难,他们很快能“看到”青青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流动的江水、水面的桃花、垂钓的渔人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你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相对而言,渔人垂钓的情境学生也不难进入。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可以说,这种渐次引导学生进入三境的过程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学生进入三境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收获。所以,我们必须把入境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制定下来。

二、 移情

之所以要把“移情”作为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因为相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这些积累对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们可以将其作为垫脚石从而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对教师而言这些积累将会避免在教学中出现 对牛弹琴式的无奈,让移情成为可能。此外移情是入境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入境达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通过想像把自我情感移入到对象之中,产生代入感,达到我非我的境界,从而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这就实现了移情。

对古诗词教学来说,能不能引导学生实现移情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该首古诗词教学的最终效果。还是以《渔歌子》教学为例,如若学生一直徘徊在物境之中,那他们只能看到白鹭、桃花等一个个孤立的景物,而无法把它们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如若他们一直徘徊在情境之中,那他只能看到一幅毫无生机的钓鱼图,而无法感受到它的神韵。只有学生真正走入意境之中,他才能心与物应,实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效果——这时他就是那渔人,那种垂钓的悠然自得必然会油然而生,让他们感同身受。可以说,这才是我们教学《渔歌子》这类古诗词时渴望达到的效果,因为一旦学生实现了移情,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实现一半了。

三、 品味

我们教学古诗词是为了使学生学为所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学生仅实现了入境与移情,达到我非我的境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引导他们跳出古诗词的困囿,达到我还是我的境界,以便回头认真审视与品味这首古诗词。

品味是对所学古诗词的一种回味与赏析,它包括对古诗词中字词、韵律之美的品味,如教学《渔歌子》时,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说它用得好?当然,品味还包括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的品味,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创作这首古诗词的主旨进行品味:你觉得作者通过这首词想向我们表达什么?诚然,如钱钟书所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对古诗词表达主旨的品味通常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甚至是前人对这一古诗词的评述等,只要我们引导有方,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有所体察。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真正引导学生去品味了它,才可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全部要求。因而,我们确立“入境”“移情”“品味”这三大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并努力去达成它们,就是为了能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达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篇7

一、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特点

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分析并了解当前古诗词教学特点。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逐字逐句地对古诗词进行翻译,让学生们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却忽视了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意境。在这样的误区下,古诗词只是成为了枯燥的文字符号,而完全丧失了本身的意境美。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而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背景没有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使得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事实上,古诗词的学习,除了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之外,还要求学生对古诗词描述的情境展开想象,体会创作者的情感;其次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真正学习到古诗词的精髓,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古诗词中, 主要包括抒情和叙事两大类,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古诗词,都是以精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词中,语言的运用、意境的表达、形态和音律呈现出相互协调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古诗词的这些特点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1.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在掌握古诗词特点的基础上,学生需要体会作者借助古诗词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就需要对作者在创作时的背景有所了解,要知道作者所处的时代兴衰, 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境遇,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到该作品大致抒发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学生要逐字逐句地理解作者使用这些字句的真正意图,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心境的不同,不同的字都会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和写作时候的心情来对字句进行推敲,以把握每个字所表达的不同感情效果。还有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总结古诗词的每一种题材所抒发的感情规律,比如根据每个季节的特色,作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比如秋季代表的是一种比较萧瑟的情调,作者描写秋天一般抒发的都是较为悲凉的情思。在五年级上册中张籍所作《秋思》中,里面写到“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通过这样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将写家书的人心中的千言万语又唯恐难以说尽的心态形象地描绘出来,表现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无限思念。又比如描写新年的,则更多是表现了欢快和奋发向上的情感,在六年级下册的《元日》 中,王安石通过描写新年热闹和万象更新的景象,借此表达自己革新政治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而要深刻理解这些古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需要教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古诗词是根据作者的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创作的年代距今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跟现在具有很大的差别,学生要想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意境,而这个意境不是随意地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在这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诗词中每一个事物所表达的意象都是不同的,而整篇古诗词就是将这些不同的意象结合成一幅画面,教师要将学生们带入到这个画面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徜徉,设身处地地感悟作者的心境。比如在六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中,在前两句诗中,描写了“寒雨”、“楚山”这两个景象,烘托出了送别朋友时的孤寂和凄寒,然而对于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学生很难感悟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在后两句诗中,冰心玉壶则与之前的孤山形成了照应,将作者光明磊落和表里澄澈的品格通过诗中的场景表现出来。教师可播放一些有助于学生想象的音乐来促进学生对场景的再现,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感悟诗词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此外,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多媒体中的图片和视频能够将诗词中的文字转化成更为直观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二维世界营造一个意境,帮助学生们理解。如在《春夜喜雨》 中,教师就可在多媒体图片中展示一幅成都夜雨的景象,让学生将画境和诗镜充分融合起来,体会当时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之情。

三、结语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拾隅 篇8

一、用心揣摩, 认真体会, 在研课中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做到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必须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的修养。

1. 要博览群书。

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生产和交通工具等, 都跟现代大不一样;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 也不同于现代人, 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 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2. 要学会鉴赏。

文学是以具体细微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的。这种感性形象不是直观教具式的模型, 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教师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所以, 教师一要加强诵读能力的训练, 在诵读中体会诗词的意思, 在诵读中体察诗词的意境, 在诵读中体验诗词作者的情感;二要加强赏析能力的培养, 掌握古典字词生动形象的特性, 明确古汉语短小精悍的特点, 理解古典诗词意蕴深远的特色。

3. 要厚积薄发。

有量的积累就会有质的飞跃。教师要经常阅读古诗词, 增强国学文化素养, 从小学教材和课标推荐的古诗词入手, 由作者、主题、体裁向广度延伸, 构建自己的古诗词文化板块。

二、拓宽渠道, 突出主体, 在教学中落实古诗词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 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学古诗词时, 教师运用设疑激趣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诗经·采薇》时, 我对《诗经》先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介绍, 然后说:“在艺术上, 它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 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这样评价它:‘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刘熙载《艺概》这样评价它:‘雅人深致, 正在借景言情’。这些评价都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这段话中的‘它’就是我们将要学的四句诗。”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运用小组表演、绘画展示、谱曲吟诵等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突出。

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理解古诗词字词意思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语句意思的途径, 要鼓励学生在体会古诗词意境和体验情感的同时提高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例如, 在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时, 教师可让学生尝试自己通过查阅工具书, 初步了解诗句意思;再通过诵读, 进一步理解整首诗的意境;通过品味, 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在关键处强调或在学生困惑时释疑。

3. 达成教学目标要全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 语文教师要自己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并正确地把握三维目标。一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 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不是简单的几何相加, 而是在古诗词教学的一体化过程中实现的。二是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如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三是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取综合的方式, 不能仅靠一张试卷。四是在分析上, 要综合理解, 而不是肢解分析。五是在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观上要允许多元解读。

三、连点成线, 合面成片, 在板块中构建古诗词知识结构

古诗词的学习如果各自为战, 不能系统地进行教学, 就会事倍功半;如果围绕一个知识板块来构建, 进行整体有序地教学, 就会事半功倍。因此, 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对同主题、同题材、同作者作品的整合。

1. 同主题作品的整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 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秋”主题来说, 教了《天净沙·秋》, 在感受秋意之圣的特点后, 可以和《天净沙·秋思》比较一下, 感悟秋思之祖的妙处。在比较中,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整合资源, 主题凝聚, 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2. 同题材作品的整合。

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 同是写“雨”的作品, 杜甫的《春夜喜雨》, 写出了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则写了夏雨来得突然。

3. 同作者作品的整合。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 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后, 教师可带动学生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如《清平乐·村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四、重视诵读, 渐入境界, 在意象中体验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明意悟情,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古诗词, 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 在朗读中体验情感。

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 试读古诗, 了解作者; (2) 自读古诗, 读通诗句; (3) 熟读古诗, 理解意思; (4) 诵读古诗, 体会情感; (5) 研读古诗, 欣赏借鉴。通过这五遍朗读, 必然会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会得更深。

2. 在想象中领悟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 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产生移情和共鸣, 由此及彼, 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才能入境悟情。例如, 在教学《春夜喜雨》时, 教师应抓住一个“喜”字,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产生联想, 使文字转化成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3. 在情境中加深情感。

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 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 理解古诗词必须先“入境”, 只有“入境”, 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例如, 白朴的《天净沙·秋》, 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 而白朴本人, 就好像是拿着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 拼出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教师可创设情境, 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 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4. 在练习中“检测”情感。

学古诗词少不了巩固练习, 而巩固练习如果不注意精心设计, 则往往枯燥乏味, 反之, 则能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如于永正老师教学古诗《诗经·采薇》时, 在结束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 回到家里, 谁愿意把新学的《诗经·采薇》背给姐姐听?”在学生背完后, 又让其背给妈妈、奶奶听。通过教师相机的点拨,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表现。

五、内外结合, 迁移运用, 在实践中巩固古诗词的学习效果

教材只是个凭借, 其选编的古诗词是有限的, 教师要在教学古诗词时, 要注重课外的拓展, 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都是有益的。欲达此目的, 要做到“四多”:

1. 多收集。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将古诗词相关的材料准备充分, 以便于对古诗词的创作有个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例如, 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时, 就必须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这样才能体会到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多交流。

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 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中, 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 学生可明白这首词写于夏天, 突破了教学难点。

3. 多拓展。

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一堂课后, 学生应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 更是情感的延续。例如, 教学《诗经·采薇》时, 我对诗中“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这种有特点的词语进行拓展, 让学生积累了更多ABCC类型的经典词汇。

4. 多运用。

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 探访历史, 与古诗词作者对话,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与人对话、演讲、作文中恰当引用或剪辑应用古诗词。如开展综合实践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古诗词中的词句对假想的一名沉湎网吧的少年进行规劝, 诸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等诗句就会被学生运用。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适切性

一、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 “适”指恰好, “切”指切合、符合, 整体上解释就是教学的开展要恰好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从一般含义来说, 适切性指某件事或某种物体与所置身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相关性, 通常情况下表现为恰当、合适或者适当等特征。适切性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和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相适应, 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起一定联系;二是指课程内容不仅要符合全体学生的需要, 还要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并与学生不同生活环境中积累的经验相联系, 适应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挖掘出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此外, 在古诗词教学中,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当前的年龄特征, 对于教学内容的难度要掌握好, 这样的教学才能满足需求的适切性。

二、教学应适切学生

建构主义者在自身提出的理论中强调, 学生在没有进入课堂教学时, 已经积累了日常生活中一些知识, 形成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不能忽视这些经验, 而应将儿童已有的经验联系新知识, 作为教学的参考, 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对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对古诗词的学习, 理解诗歌意境是关键, 因而对诗歌情境的创设很有必要, 如此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鉴赏能力。学习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信息资源, 将知识蕴藏在情境之中, 让学生通过探索进行自身知识建构, 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已有的经验等因素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

(一) 适切年龄段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好奇心最强的时期,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好奇心正是促进学习的动机。学生的好奇心越强, 学习的动力就越大, 学习的效率自然就会越高, 所以教学要适切学生的年龄特点, 利用小学生独有的强烈好奇心,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诗歌所蕴含的情境, 通过情境激发小学生对于诗歌这种文体的好奇心, 进而推动整个诗歌教学的进程。需要注意的是, 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长时间集中, 所以在诗歌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的时长要合适, 不然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 适切认知度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人从出生到成熟, 其认知结构在不断变化, 环境是影响重构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 是对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组的过程, 思维较以前更有弹性。但这一时期的学生还不能做到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相联系。这一时期的古诗词教学, 教师要注重事实性的训练, 利用环境刺激学生的已有认知, 教师要提供诗词环境, 给学生互动的机会。同时, 古诗歌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纠正学生原本对于诗歌的错误认识。利用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 将诗歌描绘的情景再现给学生, 将抽象的词句变为具体的景象, 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 适切学生背景

学生家庭背景也是教学所要考虑的, 学生所处环境对其自身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在一个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里, 父母的文化水平高, 见多识广, 在他们的教导下, 孩子知识面得到扩展, 学习的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在普通家庭中的孩子, 一般会有更多自由, 日常生活更为丰富。如果班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 有着不一样的信仰和生活习惯, 这时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前, 一定要对孩子的背景进行了解, 使得教学有针对性。例如, 教学《秋思》时, 如果班里有学生去过洛阳城, 可以请这位同学谈一谈洛阳城秋天的景象, 这样就能够从学生角度进行合适的诗歌解读。洛克认为, 学生兴趣高并且想学时是他们学习的最好时机。教师的讲授有时没有学生思考重要, 因而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分析学情, 了解学生背景, 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导入诗词教学,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教学因素的适切性

针对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 教师素质提升很重要, 特别是古诗词教学, 学生生活中接触不到, 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更大, 因而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能力的适切性是促进诗词教学效率提升的因素之一。

(一) 教师能力的发展

学校是教与学的场所, 学生进入学校是为了学, 教师在学校是为了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需要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需要关注他们能力和水平的发展, 只有教师不断地学习, 才能够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 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学语文教学中, 古诗词的教学不同于其他课文教学, 因为古诗词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接触到的知识, 因此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入手, 了解学生在低年级时打下的古诗词鉴赏基础, 在此基础上制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是对原有经验的提升, 同时也符合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 进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三) 教材内容的选择

古诗词教学要深挖教材内容, 教师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效果会更好。小学的古诗词教学, 阅读能力是培养的关键, 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教学时, 由于所描写的景物简单, 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但教师要全面理解教材, 明白这一首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在简单的景物描写下蕴含的丰富感情。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知道需要做哪些精心的准备, 才能保证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同时, 还需要通过教材, 挖掘出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不仅授学生以“鱼”, 还授学生以“渔”。

四、提升适切性的措施

(一) 教学素质

学习知识是没有穷尽的, 活到老学到老, 这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 知识在更新, 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 经常参加培训, 通过不断“充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充电不应该是没有目标的, 而是要根据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寻找能够使学生在诗词学习上更进一个层次的方法。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挖掘诗词中与现代生活相关联的部分,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切合他们的发展需求,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 教学反思

如果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 就认为教学任务完成了, 这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学很重要的部分。教师在每次古诗词教学后, 都需要反思自己教学中哪些点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哪些偏离了学生的接受范围, 这样才能总结出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以便下一次教学中吸取教训, 使教学更符合学生需求。

(三) 课件制作

现今, 多媒体课件成为重要教学工具,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与教材内容面对面。特别是古诗词教学, 多媒体课件能够帮助营造诗歌意境, 因此在教学开展之前, 课件制作工作必不可少, 但一些老师为了省事, 直接从网上下载, 这是不提倡的, 课件制作上只有教师亲力亲为, 才能使制作出来的课件与学生实际接轨。例如在《石灰吟》的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依教学目标制作课件, 还要考虑到学生对于石灰的制作过程可能全然不知, 在课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而在课件制作时, 可以制作一个短的石灰炼制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石灰炼制的不易, 这对于理解整首诗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此外, 教师亲力亲为制作的课件, 其对所使用的课件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在具体教学中也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教学效率会得到提升。

五、结语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篇10

在教学中, 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 视觉传入, 声带发音, 听觉监听, 大脑辨别等不断循环往返的过程。诵读者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 体会就越深, 意义就越明白,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也。那么, 文言文的诵读有什么意义呢?

一、通过诵读, 正音识字, 规范语言

诵读古诗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古诗文中有大量文字障碍, 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异读字等等,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 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 认清字形, 辩明词性, 读准字音, 才能很自然地掌握其含义, 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 为日后独立阅读古诗文做好准备。

当然, 诵读古诗文时, 读音一般应以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 不必也不应拘泥于古音, 对方言土语更应规范。

二、利用诵读加强背诵, 积累名篇

古诗文中的名篇, 语言精练、优美,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是学生积累语言较好的材料, 也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手段, 我们必须让学生花大力气去诵读, 熟读成诵, 进而达到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这样积少成多, 从而使学生不但在名篇中思想得到提升, 而且在作文和做人时“有米下锅”。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意图, 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借助诵读理解内容, 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之精妙, 可以培养语感, 增加积累, 涵咏感悟。短文章整体读, 长文章逐段读。可以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也可以读句读, 读感情, 读意境。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 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因为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 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他们贮存了许多可以借鉴、可供取用的东西, 需要时可以随手拈来, 对日后独立阅读古诗文作品也裨益甚大。

四、运用诵读培养兴趣, 提高审美情趣

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 但学生学古诗文的目的旨在批判地继承,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文篇目, 均为历代名家之精品, 其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文美、音韵美, 只有通过诵读的再创造, 让口耳开放起来, 让心灵开放起来, 在诵读中去感悟玩味, 不断“反刍”, 不断加深, 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 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才能为作品所感染, 直至爱不释手, 掩卷遐思;也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学生全部精力, 积极愉快地接受学习任务。优秀古诗文作品会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启发有着深厚的教育熏陶的作用。倘若通过诵读感受, 更细致入微, 更感人至深, 更了然于胸, 更溢于言表。学生也正是从这诵读中, 心领神会, 获得极大满足, 达到审美目的。

五、借助诵读检查学习, 检查理解程度

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也可检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通过学生诵读时对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的处理, 可测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叶圣陶说:“这些规章, 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 所以依照规律诵读, 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实施呢?

1. 语文教师本身必须提高语文基本素质, 练好语文基本功。

将备课时老师的范读录在磁带上, 在课堂教学时播放给学生听,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以老师有感情的诵读去感染学生, 同时为学生做出范读的表率。

2. 在课堂上, 要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 从而提高诵读效果。

可以教师先范读、领读, 然后放录音, 学生跟读, 接着学生单读、男女生分组赛读、分角色诵读, 全班大声齐读、轻声自读, 快速读、慢速读等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

3. 诵读中, 应注意抓好两头。

对诵读条件好的学生, 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诵读才华, 让他们有发展的机会。对诵读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则要做到起点低些, 要求严些, 训练实些, 方法科学些。要学生先做到声音响亮, 把音读正确, 进一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 然后再把句子读通顺, 做到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 教给他们一词一句地按词读, 要训练他们把词和句读清楚, 能让人听明白。

4. 诵读中还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

不评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简单笼统的评价对学生毫无意义, 讽刺挖苦式的更不可取。正确的评价应包括: (1) 明确指出学生诵读的优缺点; (2) 分析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 (3) 及时鼓励, 保护诵读的积极性。

上一篇:魅力舞台下一篇:最优励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