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走进课堂

2024-06-29

京剧艺术走进课堂(精选十篇)

京剧艺术走进课堂 篇1

京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它盛放于东方, 流传于西方, 将一个个传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走遍每一个角落。时移世易, 当中国打开关闭已久的大门时, 外国文化蜂拥而至, 以压倒性的优势驰骋华夏, 在中国现代化的棋盘上, 外国的棋子跑的正欢, 西风浩荡中, 作为中华文化之国粹的京剧, 又将何去何从?

从今年3月至明年7月, 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 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智取》、《甘洒热血写春秋》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则新闻一发布, 就引起了不少争议, 当然争议的焦点无非在于用行政强制手段来推广国粹是否合适。

京剧, 于国人而言, 大多不会觉得陌生, 但是真要让大家讲出个门道来, 可能很多人都会哑口无言。然而, 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京剧却成为那些老年人, 甚至是很多目不识丁的老年人最为热衷的文化项目之一,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古老的京剧必得在相对显得古老的人群中流传, 还是因为只有那些历经沧桑的老年人才更能感悟京剧在那二百多年时间里所历经的坎坷与磨难!

京剧现在之所以没有在青少年当中获得认同, 关键有两点: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青少年人的欣赏兴趣发生了变化。青少年是最具叛逆性格、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 对于旧事物总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包括京剧在内。二是京剧的内涵过于博大精深, 学起来太麻烦, 没有经过几年的专业训练, 根本唱不好。这不像很多流行歌曲, 只要多听几遍, 稍微有点乐感的人基本都能哼出个调子来。

从现在我们对于流行的定义而言, 京剧曾经也是举国最为流行的大众娱乐活动之一。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 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 此后, 许多徽班相继进京, 最著名的还有四喜、春台、和春, 与三庆合称“四大徽班”。徽班后来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相互影响, 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 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 逐渐融合、演变, 发展成为京剧。其代表作《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等, 亦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 上至皇室贵胄, 下至黎民百姓, 大概都会顺口来上那么几句。尤其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当红色思潮遍及全国的时候, 除了赞歌和军歌之外, 京剧更是成为举国上下几乎可以算是唯一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这些堪称经典的京剧样板戏, 成为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喜好, 也整整激励了一代人。

京剧, 现在对于很多人的欣赏品味而言, 可以被归入高雅艺术一类。然诚如以上所述, 可以说在80年代中期以前, 京剧还并未被当作高雅艺术来看待。只是因为随着受众群体的逐渐萎缩, 京剧的流行地位日益被现代音乐、曲目所取代, 在一不小心之间就成了高雅艺术。

但是, 缺少观众的艺术也是缺少生命活力的, 所以教育部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重大举措, 就是希望通过一种行政的手段来强制扩大受众。那么, 在对象的选择上, 中小学生无疑就成为首选对象, 因为中小学生是最具可塑性、也是最容易被塑造的。并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 往往是整个家庭的教育, 如果中小学因为设有京剧课程而需要考察或考试的话, 对于京剧的学习势必成为一种家庭作业, 那么这么多中小学的家庭就必然会成为学习、宣传京剧的最有力场所。很多家长就自然而然在无形中接受京剧, 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用。

或许有人会认为用这种教育行政手段来保护、弘扬京剧有点行政干预过重的味道, 因为兴趣爱好的培养和形成, 更多应该源于个体自身的内在意愿。然无论按照教育学、或是心理学的说法, 兴趣都是可以通过外在途径培养的, 关键是要给予人们更多接触某种事物的机会, 京剧自然概莫例外。其实, 在南京, 京剧进课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99年, 成贤街小学就开始了京剧教学的尝试, 并先后开设了少儿京剧艺术团, 成立了京剧学习网站, 并请来了专业的京剧演员和老师对学生进行培训。2005年学校还把京剧纳入了必修课的范围。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 将京剧纳入教育范畴也并不是国人的独创, 在梅兰芳大师将京剧传播至国外的时候, 美国某大学就将学生有没有欣赏过京剧作为考察项目之一。有某位大师也说过, 人天生而有艺术细胞, 或许京剧进入课堂, 还能激发一部分青少年人对于京剧的兴趣和喜好, 培养出一批京剧表演艺术家、乃至京剧艺术大师也未可知。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值得我们去学习, 去探索。无论其手段是否完全合理, 在西方文化如此盛行、几至泛滥成灾的今天, 我们应该对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采取一定的保护手段, 这也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我们没有必要为之感到不好意思。京剧, 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百科全书, 源远流长, 独具魅力。学生们通过听唱、模仿、合作、创造来感受和体验京剧的表演形式——四大功夫:唱、念、做、打;通过教师范唱、展示生活中脸谱饰物拉近学生与国粹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名家唱段, 展现艺术本身的魅力, 让国粹变得不再那么令人不可企及。京剧是古老的、传统的, 但她的身上却同样可以被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充满青春和活力。

再退一步讲, 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的京剧进入课堂后, 即使无法达到培养广大学生学习、欣赏的兴趣, 但是也可以通过阅读京剧作品来增长历史知识, 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了解, 激发民族自豪感。并且, 京剧表演艺术界不乏具有高风亮节、民族气节的爱国演员, 如梅兰芳大师在1937年祖国大片土地沦陷后蓄须明志, 不再演出, 以示其民族大义;程砚秋深居农圃, 坚决拒绝演出等。这些, 更是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对学生们有效地进行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同时, 学生们还会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中, 得到美的享受, 拓宽自身的视野, 陶冶自己的情操。

当然如果还有人觉得不服气的话, 我们还可以反问, 很多人对于现代流行音乐的接受, 恐怕有不少是得益于路边那些音像店不厌其烦的反复播放某些歌曲所致。所以对于很多歌曲, 我们可能没有好好去学着唱, 但是一旦这个旋律响起, 可能就自然而然地会哼上几句。这种接受行为应该也可以被称作是一种被迫接受行为, 其根源在于音像店招揽顾客的商业性强制。至今, 我们没有任何人对于这种商业性的强制表示异议, 那么, 为了保护、弘扬我们的国粹而利用一下教育行政强制手段, 未尝就不是一个在不得已而为之情况下的并不算差的办法。我们也期望教育部的这一试点工作能够取得成功, 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从而也使得我们的国粹能够被更多的国人所熟悉和喜欢, 诚如《说唱脸谱》那首歌所唱的那样, “民族艺术一代一代往下传”!

世界的大舞台百花争艳, 愿我们的传统文化, 那朵美丽的奇葩----京剧艺术, 在百花丛中, 芬芳争艳。

摘要:当世界在谈论中国的京剧, 就如同人们在讲述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那样耳熟能祥。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历史的长河中, 曾繁盛一时, 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篇2

让剪纸艺术走进课堂

江苏省扬州大学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许燕

【摘要】剪纸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剪纸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合理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在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熏陶中获得美感,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了一份力量。

【关键词】剪纸艺术;剪纸教学;兴趣;审美;创新

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绽放着瑰丽光芒。扬州剪纸是我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影

响深远。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美术课堂开展剪纸教学,让学生走近剪纸艺术,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启发独立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也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一份力量。如何有效开展剪纸教学,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尝试:

一、播种“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剪纸艺术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剪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于学习剪纸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观察、赏析是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着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在网络中搜集各式各类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观察赏析的同时感悟剪纸不同于绘画的神奇魅力。

农家小院中的蔬菜瓜果,晴天丽日下的花鸟虫蝶,平凡生活中的温馨细节等,无处不洋溢着自然的和谐与生活的美好。大红色的喜庆气氛和多色叠彩的绚丽晕染着学生们天真纯朴的心灵,令学生禁不住啧啧赞叹,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尝试,学生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师为他们开启通向剪纸艺术殿堂的大门。

成功地播种了“兴趣”这颗种子,还要适时加以培育,使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何让一张纸在剪刀下魔术般幻变为一幅独特的画,可以先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探寻。如出示两幅简易的《蝶恋花》,分别为阳剪和阴剪,学生在观察交流中会发现剪纸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看起来“线线相连”,即为阳剪,一种仿佛“线线相短”,即为阴剪。教师适当地点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探究中收获喜悦,在喜悦中递增信心。

剪纸教学还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小学生童

趣盎然,适宜教学简单常用、趣味性强、装饰味浓的作品。如教师示范剪一只可爱的小兔,请学生开动脑筋,给她找个好朋友,学生纷纷出主意,有的说再剪一只放在一起,有的特别热心说多剪几只让她们开心做游戏。教师将手中的纸对折,剪出同样大小的兔子,打开便是一对。再将同样一张纸折多次,便剪出了一串,学生在惊喜中会认真观察和思考:一对小兔是怎么剪的,折纸有什么学问?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折一折、剪一剪,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对称式的剪纸方法,同时自由式和花边式的图案也是有趣味的教学内容。教师只需在教学中适时地启发和指导,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剪纸技法。

二、收放自如,建立“有序”的课堂秩序

课堂教学的和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良好的

情绪会使一个人的感知变得敏锐,记忆获得增强、思维更加灵活,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与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难免会出现矛盾。如教学中,教师一旦出示新的作品,请学生思考其剪纸技法时,学生立刻会积极参与讨论,这时可能会出现各抒己见,争执不休的情况,在实践创作中,还有可能会出现自由结对讨论合作的情形。剪纸艺术需要创新,需要张扬个性,这就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于课堂上的“有序”与“无序”要做到适当地调控,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让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作品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十分有利。

三、指导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剪纸教学中不可缺

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在交流讨论中说出作品中的剪纸符号和结构元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学习对比四瓣形折叠法和五瓣形折叠法剪纸《桃》,让学生观察思考采用不同的折法剪纸的效果有何不同;同样是剪纸《小羊》,在身体部位分别采用花瓣形和月牙形的剪纸符号,让学生说一说美的感受又有什么差别;出示阳剪《蝶》,引导学生观察线与线之间是如何灵活连接的;出示阴剪《雀》,指导观察羽毛部分怎样用水滴形,柳叶形,锯齿形等剪纸符号有机组合的。在观察和对比中增强学生对剪纸结构和符号的视觉敏感,以达到创作时实现剪纸内容的丰富与精致。

四、浇灌“新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剪纸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剪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1.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并积极尝试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如教学剪纸《百花争艳》,教师描述春天的美景,用童话般的故事形式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问学生愿化作花园中的什么花,有学生说琼花、迎春花、桃花,有的说愿化作蝴蝶、小鸟,花园里才热闹。教师用投影的方式出示各种鲜花嫩草和蝶蜂飞鸟,学生参考图片资料任意运用剪纸符号剪制,都想用最精美的作品为花园添彩。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组合粘贴,汇聚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百花图》,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2.归类技法,同中求异。在剪纸教学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剪纸的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学生需要欣赏和临摹很多传统剪纸作品,如有表现花卉的《和和美美》、《金秋菊香》等,有表现鸟禽 的《喜鹊鸣春》、《雄鸡高唱》,以及十二生肖,红双喜等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将同一系列剪法的事物归类集中,探寻相同的折叠规律,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规律和技法后,可以自主设计创作同题材的剪纸,如在传统荷花剪法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想象自由地表现荷花的花、叶、茎、藕的构图布局和连接要点,并对他们的创意及时给予肯定,通过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大胆创作的实践活动能激发他们感受美、创作美的情趣。

3.融入童趣,剪出新意。剪纸的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剪纸内容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剪纸形式表现。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对任何美的事物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喜爱。教师将他们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事物进行归类,如水果类、卡通人物类、服装类、玩具类等都可以用剪纸形

式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水果十分感兴趣,教师让学生大胆地剪出各自喜爱的水果,单个的水果易于表现,学生很快就能剪出形象逼真的桃、梨、苹果、香蕉等,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请学生在一张大纸上将水果组合拼装成盘,学生在创作时势必要考虑水果的摆放和阴剪、阳剪技法的穿插。同时,卡通人物也是学生钟爱的剪纸内容,可以将服装的创作融合到卡通人物的表现中,如给白雪公主设计几款漂亮的连衣裙,学生会将花卉图案灵活运用于服饰创作中,学生对于类似的尝试实践兴致盎然。此外,抽象符号也是学生喜爱尝试的形式,将十字形、锯齿形、螺纹形等剪纸符号随意组合穿插,用多瓣折叠的方式能剪出很多极具现代感的作品。

总之,剪纸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用灵活的双手剪出美好愿景的同时也促进了身心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在美的境界中逐渐成长为具有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让艺术审美走进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多媒体技术 艺术审美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以达到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品读就是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艺术与文学是相通的,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教学、使艺术与文学和谐地融为一体,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艺术和语文课堂有效结合,能使文字、画面和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打开学生感官的窗户、思维的阀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热情,从而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自控能力较差,上课铃响后往往需要2到3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这样无疑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及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让学生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呢?最为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躁动的心平静下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心理学上认为音乐通过其音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节奏舒缓温柔抒情的音乐有助于缓解紧张急躁的情绪。于是在一堂语文课之前,我尝试在课前几分钟开始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舒缓的音乐一响起,就马上吸引了好几个在教室外聊天嬉闹的学生。等学生们陆陆续续回到教室,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时,整个教室正回荡着古筝名曲悠扬、美妙的旋律,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们躁动不安的情绪逐渐被转移了。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都已经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从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音乐是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果能在课前播放与当天的教学内容相近风格的歌曲,不仅为紧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营造艺术氛围,而且能引导学生进入相应课文的审美意境中,从而收到良好的候课效果。

二、在教学中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风格和意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催化剂。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自我约束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兴趣会唤醒他们学习的主动意识。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如能借助音乐图画等艺术手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例如《一剪梅》一词,李清照的时代与我们今天的相差很远,而夫妻相思这种抽象的情感对于仍然是孩子的学生们来说也无法真正体会。如何让学生体味理解本词的意境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以《一剪梅》为歌词的歌曲《月满西楼》在课堂中播放,学生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缠绵凝重哀婉惆怅的曲调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他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结束,学生都感觉意犹未尽,强烈要求再播放一遍。两遍过后,当我让学生来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时,他们已经能通过曲调的风格感受到乐曲中传达出来的夫妻分别的缠绵悱恻、哀婉惆怅之情,从而较准确把握了这首词的意境。因此学生们回答踊跃,课堂气氛热烈。下课时我又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请大家回去学唱这首歌,明天上课时大家一起来合唱。”学生高兴的说:“没问题,学唱歌可比背诗容易多了。”第二天,当我要求学生将歌词默写出来时,学生们无一例外的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通过音乐,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利用图画的直观的效果,巧妙解决教学难点

思想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手段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

诗歌表达手法中的工笔和白描这两种手法,源自于中国画的两种技法。这两种手法对于没有美术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更谈不上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辨别这两种手法。在讲解这两种表达手法时,我并没有着急讲解这两种手法的概念,而是将事先从网络上下载的两幅画(一为白描画,一为工笔画,见下图)用幻灯片的形式投影出来,让学生先比较一下这两幅画的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合信息后得出结论:工笔画的特点是颜色浓重,精密细致,一丝不苟;而白描画是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朴素简洁。在此基础上我再将这两种画法延伸到诗歌表达手法中。工笔,其实就是指对形象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白描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结合具体的诗作的品读分析,学生就很顺利地了解和掌握二者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并通过巩固练习学会在诗歌中辨别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手法。由此可见,如能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直观感受,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更能使之顺利地突破学习的难点,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通过艺术表演等方式再现经典文学作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在感官的前面”。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要尽量的直观。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从而以鲜明生動的形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名著作品。这些作品韵味隽永经久不衰,是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但是由于有些名著所写内容距现代生活遥远,给人陌生感,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高中教材中选入的戏剧单元,虽然都是戏剧史上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但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阅读到干巴巴的文字剧本,无法真正体验到戏剧表演的魅力,故而学习兴趣不高。考虑到戏剧具有舞台表演的特点,在教授这个单元时,我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学生表演的环节,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先在班级里挑选出一些学生,要求参演学生在表演前先揣摩人物的性格以及相应的手势、口气、表情等,并在表演中体现出来,表演完后再让全班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对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这种新颖活泼的课堂模式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许多学生主动要求参加表演。为了演好角色和做好评论,学生们课前都主动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准备。学习时通过教师的点拨和点评、同学的表演,最后都能较为顺利的准确理解作品内涵。艺术表演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直观形象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通过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体验到了参与学习过程的快乐,对戏剧等经典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真正落实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标。

实践证明,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展示语文课堂中的艺术魅力,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艺术审美教育与语文课堂的结合,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资源,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构建了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大面积提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京剧艺术如何走进小学课堂 篇4

一、京剧进校园的现状

京剧这几年不受大众的重视,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和相关单位忽略了向社会大众进行普及和传承。很多孩子出生以后, 接触到的都是各种动画片、流行音乐等一些卡通形象, 比如喜洋洋灰太狼、熊大戏二, 歌曲听的多的也是FBOYS等青春偶像歌手。孩子们平时接触京剧艺术的机会本身就很少;另外, 虽然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戏曲频道, 每天定时播放一些经典的京剧, 但是由于京剧自身的艺术特点, 它的唱腔比较高昂, 但是节奏很慢, 唱、念、打, 有时候一个词唱老半天, 这让现在这种快餐文化也是格格不入。京剧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艺术, 它包含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武术、杂志等多门艺术, 对小学的学生来说, 京剧是爷爷奶奶喜欢看的。何况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来注意力就不够集中, 京剧唱腔难度大, 唱词比较难以听懂, 这都给学生欣赏京剧铸了一门隔离墙。如今, 在小学校园的音乐教师队伍中, 会戏曲会京剧的老师太少了, 大部分都是艺术相关专业毕业的, 比如声音或者舞蹈专业的老师, 老师自己本身就是外行, 如何教育孩子呢?作为试点学校的北京实验二小, 他们的京剧进课堂活动在学校开展的不错, 一些学生坚持学习京剧, 通过学习京剧的唱词、学京剧的唱腔和身段, 通过几年系统的学习, 让孩子们了解京剧的精神, 从而真正热爱京剧。而学校的京剧老师全部是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外聘的专业演员。如今, 在很多学校的青年教师中, 懂京剧, 还会唱京剧的人凤毛麟角, 通过外聘的方式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也不失一种借鉴的方法, 然而, 对一些地方上不具备这样的软件条件, 京剧进校园困难重重。

二、京剧艺术如何走进小学课堂

(一)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教师在课堂的时候, 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比如可以先找一段流行歌曲给学生听, 现在很多流行歌手的歌曲里面都融入了京剧的元素, 比如陶喆的《苏三说》, 周杰伦的霍元甲, 王力宏的《盖世英雄》里面有些歌词就融入了京剧的元素, 听完歌曲以后, 可以问学生, 这首歌里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然后老师再对这首歌进行分析, 里面哪部分有京剧的元素。只有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地方式, 给学生营造学习京剧的氛围, 培养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才能更好的将京剧传承下去。

(二) 京剧与其他艺术的结合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表演艺术,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京剧的魅力, 学生可以将一些其他的戏曲或者艺术融入到京剧课堂上来, 比如川剧变脸艺术, 川剧演员随着剧情的推进, 在舞台上借助动作的掩护, 能够快速地将一张张脸皮扯下来,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 (紫金铙钵) , 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这种表演形式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欢。在美术课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绘制自己喜欢的脸谱, 然后制作成脸谱, 学生可以根据脸谱所代表的角色, 和其他学生组成一个小剧团, 然后进行表演, 学习可以分组表演, 然后由全体同学打分, 看哪一组表演的最好, 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体验式的教学, 更能让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三) 讲故事吸引学生

京剧剧目大多数根据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或者人物改编的, 因此每一个唱段或者每一个剧目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故事对学生以及我们当代人仍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比较活泼, 如果单纯的说教, 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 老师在课堂的时候, 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京剧剧目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说京剧名篇《空城计》空城计讲述的三国时期, 魏国的司马懿带兵攻打蜀国的街亭, 结果诸葛亮派马谡驻守, 马谡纸上谈, 守城失败。于是,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 诸葛亮无兵迎敌, 但沉着镇定, 打开城门, 自己带着一个小童在城楼上弹琴唱曲。结果, 司马懿怀疑这是诸葛亮的计谋, 不敢贸然进城, 于是引兵退去。最后司马懿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 赵云赶回解围, 最终大胜司马懿的故事。著名的京剧家马连良将这个诸葛亮这个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音乐老师可以在教学之前, 先给孩子们讲述这个京剧背后历史背景和人物, 让孩子们对剧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在欣赏京剧的时候, 虽然未必全部能听懂, 但是可以大致了解整个剧目意思。

三、结语

京剧是一门融表演、演唱为一体表演艺术, 它以独特的魅力享誉全世界, 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他不仅仅只是一门戏曲艺术, 更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具体表现。通过京剧进课堂的方式, 让学校感受到京剧的艺术魅力, 让他们更好的了解和传承我们优秀的历史文明。

参考文献

[1]尹雪峰.让京剧艺术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J].魅力中国, 2010, 07.

让戏曲艺术走进音乐课堂作业四 篇5

当前的现状分析:现在的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杂志中都能接触到各色各样的音乐,他们钟情流行音乐,特别是DJ摇滚音乐,而对戏曲音乐持“拒之门外”的态度,我觉得原因多方面的:首先是戏曲本身的原因,“听不懂,拖的太长,半天也不知道唱些什么”。相反流行音乐一听便是普通话,加入现代的编曲,富有时代气息。听惯了流行歌曲,哪有兴趣去听他们认为只有爷爷奶奶们才会唱的戏曲呢?现在的音乐教师呢,比较关注视唱、声乐、钢琴,很少去接触戏曲,当然有些教师自己本身对戏曲也没有兴趣,何谈把戏曲音乐教授学生呢?

因此,戏曲教育怎样走进音乐课堂,走进学生的心里呢?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戏曲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教法:

一、盈造浓厚的戏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提高学生欣赏、演唱戏曲音乐的兴趣呢?在欣赏之前,应该寻找学生熟悉或喜欢的内容作为切入口。

我在教学欣赏初三“京剧”经典片段时,我就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了作业,让学生收集京剧的脸谱,搜集相关的京剧知识。在课前展示脸谱后我就开始介绍京剧脸谱的色彩意义、脸谱和人物的关系,并告诉他们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紧接着就开始介绍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生、旦、净、丑”。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脸谱,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戏曲剧目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特点,结合前面欣赏过的脸谱来自由创作想象。几十个学生画出了不同的脸谱,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演示行当的动作,让他们真切的参与体验、主动探索感受其中地乐趣。让戏曲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

二、讲究方法,学习戏曲唱段

现在我们学习音乐严格忠于原谱,从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等方面学习乐曲。而戏曲音乐从谱面上看旋律往往简单而重复,但其追求轻、重、缓、急,唱腔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味美、微分音、装饰音的运用大都无法通过视谱来体现,尤其是语言,地方语言的运用是戏曲韵味美的一大特点,这也是视唱法无法体现的。如果戏曲音乐也像平时唱歌那样严格地按歌谱来学唱,那么其韵味将荡然无存。

我在教授戏曲时,一开始学生就大力反对。后来我采用跟唱法,如我在教唱《花木兰》的选段《谁说女子享清闲》时采用先词后曲,并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我范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学生很快就摇头晃脑唱得津津有味。学会以后,再要求他们视谱,他们也愿意了。上完课我又问了一个问题:“豫剧到底好听还是难听?”“好听!”“好听在哪里?”“拖腔的地方唱起来特别有韵味。”在教唱京剧《智斗》的的最后一句时,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老师的演唱与动作的结合,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所在。采用这种先词后曲和口传心授的方式,适当加入动作的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多媒体视听合二为一的效果,促进学习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如在戏曲课堂中,我让学生欣赏京剧视频《我坐在城楼观山景》,学生被诸葛亮的镇静和智慧折服,又被演员高超的武艺倾倒,演员的劈叉、踢枪,筋斗,引来学生的阵阵喝彩。观看川剧《情探》时,被那一秒能换一张脸谱的的变脸绝活所折服,只听得课堂的阵阵欢呼雀跃地声音。

四、立足本土戏曲,了解地方文化

在上初三《梨园春秋》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有那些地方戏曲以及戏曲的主要特征外。还应让学生搜集本地的戏曲文化,关注地方特色,激发对本土戏曲的热爱。所以我就把从网络带来的尤溪传统民乐“十番” 村民演出《小腔戏》视频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的很认真,因为里面有本尤溪县的方言,他们感到很亲切。我告诉他们“十番” 村民演出《小腔戏》是尤溪至今保存的稀有剧种, 并且成为福建省民族艺术委员会的保留曲目。它的唱腔柔中有刚,刚中寓柔;文戏武做,武戏文唱;其舞台语言以尤溪方言为主,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独具特色。这些知识的传授,在无形中让学生开阔了戏曲艺术的视野,对地方文化有了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戏曲艺术的掌握。

京剧艺术走进课堂 篇6

一、京剧艺术走进小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虽然京剧自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完全脱离徽调而独立在戏坛上只有二百多年,但它形成的历史悠久,生活的土壤深厚。从京剧的形成、发展来看其特征:京剧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譬如,京剧的身段表演各式主要出于昆曲,京剧的服装是参考了唐、元、宋、明、清几个朝代的服饰而制定的;京剧的行当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等。从艺术角度来解释,京剧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由演员表演故事,集舞蹈、歌唱、说白、音乐、武术,甚至杂技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于一身,是土生土长的神州沃土的奇葩,是炎黄子孙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京剧不仅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国外影响也很大。当年,梅兰芳先生将京剧传入美国时,美国某大学曾把是否欣赏过中国京剧作为考察学生文化知识程度的标准之一,可见京剧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在沉醉于京剧艺术的辉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京剧艺术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危机,现代生活的冲击、听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及倾向、观众面的狭隘,尤其是孩子对京剧不感兴趣等,都直接影响到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如果京剧不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那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即使是国粹也同样会受到自下而上的威胁。许多音乐教育者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小学阶段就在新的课改课堂中引进京剧艺术的欣赏,其目的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为中国京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京剧艺术教学牵手信息技术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在选取本次活动的课题时,我一开始并没有选择“京剧”这一课题,主要考虑京剧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否太深刻。因为京剧欣赏教学的要求与一般民歌欣赏、器乐欣赏的目标差异不大,只是曲调不同,学生没有从欣赏京剧的角度欣赏;学生不了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基本的京剧知识,所以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无形中就远离了京剧,无法和老师形成共鸣;儿童的精力旺盛,喜欢活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冗长的唱腔和难懂的唱词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但是最后让我决定以“京剧”为课题,是我想尝试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用一种专业和游戏娱乐的混合式让京剧艺术走进低年级学生,让他们感受和体会我们祖国的国粹。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由于自己对京剧的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上网查阅资料,走访京剧、戏剧老师并欣赏京剧影音资料。这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是艰苦并丰富多彩的,通过这段时间,我增长了很多知识并拓宽了思维和视野,最重要的是让我真实和深刻地体会到做一位音乐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需要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和高度的艺术修养。正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充分准备,使我对这节课充满了自信。但是上课需要的是互动,光老师讲京剧不能达到上课的要求和效果。因此在课前我除了请学生先自己查找一些关于京剧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个初步的了解和铺垫外,我还借助了信息技术手段,力求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让京剧走进音乐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

三、通过信息技术,让京剧艺术根植音乐课堂

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还有一项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提高。多媒体技术正是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技术及多维动画技术于一体的多源信息载体,因而对于音乐教学的适应性非常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声与画在课堂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拓展了教学空间,其对学习积极性、拓展知识面等都可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单纯地用语言和板书的形式来授课,效果可想而知,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京剧这一艺术形式根本无法让小学生接受。相反,我借助了信息技术这一载体,通过声、画、音、动的结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京剧,知道了京剧的一些基础知识,更紧密结合“做”、“打”两种行当并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予以呈现,因此,整节课给学生的感受是好玩、有趣、生动、灵活。因为我不仅让学生感受了京剧,体验了京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这一载体让学生走进了京剧。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立梅教授对于这节课作了详尽的点评。除了高度的肯定以外,也对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说,这节课内容很丰富,但是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应该再往深度挖一挖,从点上下工夫。对此我深表感谢,这是我本次活动的又一大收获。

让教学艺术走进政治课堂 篇7

一、自主学习

古语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 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这都说明, 传授给学生知识, 不如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 这样才能达到“教, 为了不教”的目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起主导作用, 是引导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讨论, 发表见解。当然这也不代表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 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如: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或居住小区周边的环境问题, 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对回答身边的环境问题不困难, 但提合理化建议就不易说全面了,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引导解决此类问题要从国家和个人该如何做, 如何健全法制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入手。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学习, 讲究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比如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以及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 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等。

二、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但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时, 合作学习不应该理解成狭隘的课上讨论学习, 合作学习还包括学生在课下与伙伴、教师、家长、同学等的交流, 学生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获, 应该都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因此, 合作学习应该渗透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活动的主体, 每个人在完成共同任务中都要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要把握好运用合作学习的时机。尽可能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的感性认识、直觉经验较为丰富的内容和案例。在此基础上, 要做好合作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 在流程和细节上预测教学过程, 为合作学习的实施做好准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适度调控与适时介入显得尤为必要, 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看法, 并且要记录好学生的发言, 即他们认识见解的汇合与升华。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自信心, 赋予他们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会失败后的反思。

案例:某教师在讲授第二单元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二框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 他先由学生分组共同制作非公有制经济的表格, 允许学生参阅学习资料和配套练习, 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学生在分组制作前提下, 相互交流, 后由小组代表上讲台发言。教师鼓励他们上讲台, 讲得好的、分析透彻的、有条理的、不照搬照套、有创意的及个别典型案例的, 都给予表扬, 对于讲错了, 偏离主题的, 及时指正。有些胆小的学生很紧张地走上讲台, 经过一次的展示, 两次的展示, 逐渐有了自信, 喜欢上讲台去讲, 看到这些学生面带笑容, 挑战胆怯, 进而取胜、成功, 有了成功的体验, 该教师也由衷地为他们感到自豪。

最后由学生自主观察第40页“牛耕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温室”情景图案, 思考两个问题: (1) 结合图案及所见所闻, 谈谈对我国生产力现状的认识。 (2) 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什么关系?

发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 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提高他们的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分析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并善于运用周边资源, 通过种种途径提升能力, 为学生自身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

三、角色扮演

在政治课堂中实施角色教学, 可按如下步骤操作。

(一) 确定好教学的即时对象。

打破以往政治课教学中基本上每框题一课时的课时安排, 实行单元整体教学的办法。借助以前单元达标教学时代划分单元的办法, 根据实际情况, 把每课、每节或几课、几节确定为一个单元,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都基本上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这一步可由教师在备课中完成, 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二) 熟悉课文内容, 初步进入角色。

每开始一单元的学习, 可用一课时或几课时的时间, 让学生一边阅读 (一般是泛读, 重要处精读) 这一单元的内容, 一边置身于课文内容中细细体会, 并搜集或回忆日常生活知识, 进行形象化思维, 直至在心目中编制出形象生动的课文剧本。然后再让思维进入“心目剧”中的角色, 进入那种状态, 去感知生活, 创新生活。

(三) 深入研究, 提出典型性角色问题。

学生在熟悉一个单元的内容并达到把它初步角色化、形象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确定几个最好囊括该单元内容的、便于把形象化思维引向更深入、甚至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也可以确定几个简易的问题, 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为“角色问题”。然后, 教师再组织学生们讨论、交流各自确定的问题, 把教师确定的问题也拿去一块交流, 让大家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 如有必要, 就让定得差的学生重新确定。

学生自行或在教师指导下建立的角色问题类型, 一般说来, 包括表演小品、短剧, 写评论、写感想、搞演讲, 搞模拟法庭, 组织新闻发布会, 对某某角色进行心理透析, 以及模拟某种人物对某事进行角色思考等。无论是在熟悉课文时, 还是在面对角色问题时, 几乎都应该先让学生自行进入情境, 进入角色, 自行尝试认识或解决问题, 这是布鲁纳的发现法给我们的启示,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学生自行认识或解决问题一般分为两步:先是单个学生独立解决, 解决不了的再由多生合作解决 (如通过学习小组) 。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角色思考”的时间, 要事先培养学生的快捷反应能力, 要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各类资料, 千方百计挖掘布鲁姆所谓的“适当的先前和现时条件”。

如果学生自行认识课文或解决问题难度较大, 教师就应该像数学课上讲几个例题一样, 做好示范, 让学生模拟解决。如果学生还是不能认识好课文内容或解决好面对的问题, 教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启发诱导。这时的教师就如同一个导演, 指导学生进入角色, 进入剧情, 去感知、体验、思考那情那景。

进行角色教学就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征, 探讨如何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教师要多运用启发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欲望, 教会他们学以致用, 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让民间艺术走进课堂 篇8

萍乡——古之吴楚通衢, 今为赣西明珠, 历史悠久, 人文蔚起。吴楚文化的相互浸染, 构成了萍乡风格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它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宗教与民俗风情为一体。尤其是萍乡作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其傩文化魅力无穷。逢年过节, 人们就会穿起傩服, 戴上千姿百态的傩面具, 唱起傩歌, 跳起傩舞;或舞起龙灯, 耍起狮子, 庆祝节日。那欢快热闹的锣鼓令人心旷神怡, 精神振奋。还有那丰富秀丽的刺绣, 各式各样的剪纸、编织、风筝、旱龙船、蚌壳灯也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这些民间艺术就是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我们成立了地方课程研究课题小组, 对它们进行了开发和利用, 用它们来充实我们的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可估量的效果。

一、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

学生来自社会, 他们在学校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长大后去报效社会。民间艺术能培养他们的生活情趣, 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将来才能更好地去生活、去报效社会, 才能终身快乐。那么我们怎样去开发和利用这些校外艺术课程资源呢?这是我们课题研究小组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提出了一些很具体的、可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法。

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 去注意自己身边的民间艺术活动, 去感受民间艺术气氛, 并让他们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所看到的场面, 然后根据不同的课程分别利用。

美术课, 我们让学生说说舞龙灯的情景, 说说龙的形象:身子长长的, 一双圆圆的大眼睛, 张着大嘴, 还有一对龙须……龙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有红的、金的、花的、青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自己设计的龙, 最后师生对作品进行共同评价。

音乐课, 我们让学生学一学舞龙时的锣鼓经, 可先让学生用口模仿敲打鼓的声音, 然后老师板书节奏, 让学生读节奏, 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节奏。再动手敲一敲, 敲出那欢快的节奏, 感受欢快的气氛, 体会舞龙时的喜庆。

民间艺术来源于社会又进入了现代课堂。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它, 进一步认识了它。这将会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 了解生活, 从小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把这些活生生的校外课程资源引进课堂, 充分利用, 学生们对自己身边喜闻乐见的内容又怎会不想学呢?

二、民间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基本动力, 是学生学好课程的前提。例如,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 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有一次教学生学习课本的活动与联系时, 我灵机一动, 将传统艺术《蚌壳灯》的旋律引进课堂, 并提出要求, 看哪组学生学会旋律, 看哪个学生先记住每个音符的唱名。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 且学得快、记得牢, 然后分组, 找代表进行表演。

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开动脑筋, 将民间艺术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阅历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更浓厚, 更能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

三、民间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民间艺术数不胜数, 如“扎故事”就独具古老的艺术魅力。所谓“扎故事”, 就是将四、五岁的小孩装扮成历史故事人物, 然后将其固定在特制的木架或竹竿上, 让人们抬着走。看热闹的人们一看便知道这个造型是出自哪一则故事的。我们可以将这个古老的艺术引入课堂, 让学生继承、发扬, 并在其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让学生考虑“扎故事”如果不用小孩, 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谈出自己的看法, 然后动手制作。可引导学生用蜡、橡皮泥、废旧的药瓶等物品代替小孩, 制作成故事中的历史人物;利用铅笔屑、健力宝、娃哈哈等做装饰物;用碎布头缝制小动物如老虎等, 然后仿造“扎故事”的造型, 制作出一个个课堂的“扎故事”艺术品来。这样, 一来让学生了解这是通过创新民间艺术继续发展, 二来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了历史名流人物, 让他们尽情想象, 飞到自己理想的境界。

新课改下的“京剧走进课堂” 篇9

一、现状

当前京剧虽有“国粹”美誉, 但却享受着“戏院门前车马少, 场内座位空席多”的待遇, 流行歌曲等以其洪流般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我们的“国粹”:观众年龄层的老化、观众群的断层。如今, 很多孩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兴趣, 远逊于流行文化。他们知道R&B, 不知道京戏;知道四大天王、四大天后, 不知道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但挽救京剧、振兴京剧、弘扬民族文化只靠戏剧界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2008年3月, 教育部选择部分省市开展音乐课“教京剧”试点工作, 从小学到中学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让京剧走进音乐课堂。“京剧搭台, 教育唱戏”, 培养学生热爱和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和艺术, 本身的意义不容忽视。传承文化, 是教育承担的一项重要作用。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目的

“京剧走进课堂”是培养欣赏者而非表演者, 通过接触以激发孩子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适当安排教学内容,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掌握浅显的京剧知识, 借助京剧艺术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提高他们欣赏京剧的水平, 从而成为京剧艺术忠实的观众和听众。

三、准备

1. 先补课,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具备音乐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音乐教师, 大多数人缺乏专业戏剧知识, “京剧进课堂”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 音乐教师应补戏曲这门课程, 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京剧艺术谓为深刻, 为了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如要了解京剧, 京剧流派, 优秀的传统剧目, 京剧的历史, 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角色, 京剧表演四功:唱、念、做、打和京剧演出的经典节目, 京剧的“板腔系统”:“西皮”、“二黄”, 等等。音乐老师, 虽然受过专业声乐训练, 但是用唱歌的发声方法来唱京剧显然无能为力。京剧的唱腔和独特的韵味需要好好琢磨, 还可以请教专业的京剧演员, 也希望有关部门组织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2.“京剧走进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接触京剧、体验京剧, 了解京剧剧目的知识。

通过学唱京剧选段、京剧剧目的欣赏等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多样性课外活动来启发学生的京剧兴趣, 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首先自己喜爱京剧, 然后作为引领者带领学生在京剧艺术的花园, 体验京剧艺术之美。

四、存在问题

通过实践, 笔者认为“京剧走进课堂”不应该只是音乐课这一门课的教学任务, 而应是语文, 音乐, 美术, 体育, 历史这些课的共同任务。中国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充分发挥各自艺术成分并相互配合, 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生活故事的舞台。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解释京剧曲词、道白的文学性;历史课上可以选择传统曲目辅助教学;音体课上可以结合各自课程特点对京剧乐器、化妆 (角色的扮相、脸谱的画法) 、服装 (各种角色的行头) 、道具的作用进行解释。

让戏曲艺术走进课堂融入教育 篇10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 弘扬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 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戏曲艺术既包括时间艺术 (如音乐) , 又包括空间艺术 (如美术) 。和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相比, 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戏曲是以唱、做、念、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它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杂技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因素, 各种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 成为帮助和加强表演、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手段, 从而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 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进一步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又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 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 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 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和大学音乐教学, 出现了歌唱性质教育的单一局面, 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 而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 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 有些大学音乐院校的学生对西方音乐很有兴趣, 学习了许多西洋唱法及作品, 对外国的音乐家也了解许多, 而对中国的音乐杰作知道不多, 尤其是对我国戏曲艺术了解甚少。中国戏曲经历了远古时代至今, 从中国戏曲的源头、发展, 到京剧的传承与改良, 从宋辽金时代, 宋人的“杂剧”, 金人的“院本”到宋元“南戏”, 以及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及近代式京剧的形成。经历沧桑和剧变, 它活跃在广大城乡, 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 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流芳百世。明清时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记》、洪升的《长生殿》等。现代评剧《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无论是名家还是名剧, 我们都缺乏了解, 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 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此, 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采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结果不尽相同。时下, 从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非常重要, 通过戏曲艺术教学, 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 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这里凝聚着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美学思想精髓, 有极富传奇色彩的美丽传说, 有久唱不衰的美妙音乐, 还有令人惊叹不已的戏曲武术……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 为弘扬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对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即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和世界各国的戏剧相比, 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它涵盖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门类, 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戏曲是通过音乐、舞蹈、语言来表演故事, 所以特别讲究舞台的节奏性;中国戏曲包含的舞蹈杂剧、话剧等要求很高的艺术因素, 演员需要严格的技术训练, 对白、唱腔、一招一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 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腔、名段, 如:“金沙江畔”、“牡丹仙子”、“夺印”、“刘巧儿”等不知不觉会所学生带入优美的境界,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的艺术鉴赏和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的学习要把赏析、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 还可以通过看光盘演示、听音乐、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 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只有这样, 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让学生亲自担任角色进行表演, 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重视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做人, 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 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容忽视, 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 特别是像“林海雪源”中的杨子荣、“红灯记”里的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 通过学生传唱和表演, 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普通文化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 传统戏曲同样具有教育功能, 如歌颂民族英雄, 杰出爱国将领的剧目有:《苏武牧羊》、《杨门女将》;舍己救人的剧目有《赵氏孤儿》、《包公》……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目有《将相和》、《打渔杀家》、《借东风》等, 所有这些戏曲教育都丰富了音乐艺术教育,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的提高, 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 在中小学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即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加强教师自身艺术修养, 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音乐教师绝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种种原因, 现在人们接触这类艺术形式的机会少了, 尤其是学生们对它们更是感到陌生。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教师因为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没有足够的认识, 或者说因受个人兴趣爱好的局限而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些教学内容, 实际上就是使学生失去了认识宝贵的艺术瑰宝的机会,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并在教学中对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帮助学生了解戏曲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使他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例如在戏曲音乐《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候, 我首先演唱了一遍。由于这首歌曲短小生动, 又兼有京剧和歌曲的风格特征, 加上我风趣的模仿, 所以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我便抓住时机, 利用这首短小的歌曲给大家介绍京剧的有关知识, 使他们对京剧的风格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又播放京剧《智斗》给学生欣赏, 启发学生在欣赏和哼唱的过程中, 充分感受歌曲中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和浓郁的风格特征。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民歌戏曲音乐都是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更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以上这些手段, 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随着录音机摇晃着脑袋, 一边跟唱, 一边品味着其中的韵味, 表现出他们对戏曲音乐的浓厚兴趣。

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中的一件大事。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做到自身重视, 更好的、积极的、努力地为戏曲艺术教育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首先确立热爱、喜好戏曲音乐的典型, 让典型带动一般, 先进行戏曲基本知识的普及工作;其次、欣赏与演唱要同步进行。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 并渗透思想内容, 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 然后让京胡、手风琴、板胡伴奏带等交错进行伴奏, 重点对优秀传统唱段进行教唱和练唱, 也可以排练一些小折子戏等。再次、尝试举办中小学生戏曲知识竞赛和中小学生京、评剧

票友比赛, 让更多的学生逐渐热爱, 爱唱戏曲。让戏曲走进课堂, 让戏曲融进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 中国戏曲通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1.

[2]周育德, 中国戏曲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1983.

[3]周贻白, 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4]俞人豪, 音乐学概论,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5]朱峰玉, 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 艺术教育, 2006 (1)

上一篇:课堂中的气氛下一篇:聚苯板外墙保温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