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2024-04-21

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共9篇)

篇1: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谈谈在自己的工作中如何进行心理教育的设想。

虽然我只是一名数学科任教师,但在我的工作中,心理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我面对学生的准则,我深信每一个人的价值,深知每一个成长的艰辛,所以,每一个孩子我都尝试去理解他、信任他、帮助他、支持他。

首先,心理教育在我的每一节课中。数学,是一个让很多人又爱又恨的科目。无数的孩子想学好它,无数的孩子却在它这里体会到失败、伤心,甚至绝望。在一次考试之后,面对孩子们那愧疚的眼神,我对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吃馒头,吃了一个以后,还没饱,于是吃第二个,还没饱,又吃第三个„„一直到吃完第五个馒头,他才吃饱。于是他捧着肚子说,早知道直接吃第五个就好了。”孩子们都笑了。我问他们:“你怎么知道你今天的不及格不是那第一个馒头?你怎么知道你第几个馒头就能吃饱?只要你坚持走下去,前路一定有属于你的第五个馒头在等待你。而且,人间美食如此之多,为何一定要吃馒头?万一你怎么都吃不饱,将来改吃包子也行啊。”全班大笑。无需多言,一种积极面对的心态,一种乐观看待的视角,一种灵活变通的智慧,早已悄然进入他们心里。

其次,心理教育在我的每一作业评语中。学习心理的指导必不可少:“记住不要盲目从众哦!”“摆脱定势思维,你会做的更好!”“记忆的诀窍在于及时的复习!”还有青春期心理的关注:“头发从未被风吹的凌乱,字迹总是被心搅的不安”“打扮可以换来一时关心,优秀可以换来一世关注”还有心理卫生的关注:“试卷撕了可以重来,青春去了不再回来”“否定什么都别否定自己,忘了什么都别忘了学习”。事实证明,这些饱含心理教育的评语很受学生的喜欢,他们常常给我热情的回复,成为我进取的动力。

最后,心理教育在我的关注和言语中。科任老师虽然不像班主任那样和学生有着全方位立体的接触,但是也必须要承担为人师者的责任。学生课堂走神可能隐藏着有家庭不和的深层矛盾,学生成绩下降的也许预示着青春期的强势来临,学生反常的对抗也许是对你厚此薄彼的严重不满。所以,这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谈心、留言、甚至一个眼神,都是对他莫大的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处于“自我”概念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在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过程中艰难的前行。成长本就是涅槃,曾经浴火重生的我们,怎能袖手旁观,怎能无动于衷呢?

篇2: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一、开展京剧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京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它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相传的精神纽带。京剧唱腔宣传忠孝节义、大公无私、积极向上的内涵,唱腔反映出民族是非观与道德标准,剧中人物形象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起到楷模作用,具有民族美学意义。京剧音乐旋律来源于各地民间民歌,受南北音乐文化流通影响,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在“西皮”“二黄”声腔基础上,吸收昆曲、秦腔、地方小戏及民间小曲的腔调,从而构成京剧音乐综合、多重的特点,京剧音乐的形成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京剧音乐审美教育课程将对学生认知民族文化及戏曲音乐起到重要作用。

二、京剧音乐风格的特殊性

(一)京剧音乐的“程式性”

“程式性”是京剧音乐的突出特征。京剧乐队按听众的审美需求建立了“文武场”,并在百年实践中积累出有关声腔、板式过门、伴奏、曲牌运用的规律。京剧声腔以“皮黄”为主,西皮腔明朗欢快,带有喜悦激动的特色。二黄腔平和舒缓,适用于叙事、抒情等情绪。两者相互和谐,形成“西皮之清丽缠绵,二黄之神味隽永”之韵。京剧是戏曲中最成熟的“板式变化体”,其有完备的板式体系特征,如“慢板”:4/4节拍,一板三眼,旋律迂回复杂、拖腔较长,用于人物内心矛盾、忧伤、感叹之时。京剧音乐板式多达10余种,每一音乐结构、过门、锣经及适用情绪各不相同,其规律高度体现了“程式性”。另外,在京剧传统演出中,常由乐师演奏曲牌为剧情衔接、渲染气氛进行处理,因此曲牌在应用场合与功能意义上有一定基调与程式,如曲牌“小开门”用于皇帝出场;“榜妆台”用于酒宴聚会;“哭皇天”用于灵堂祭祀;“工尺上”用于迎送宾客。可见,曲牌具有稳定严格的程式框架,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有着巨大的民族意义和审美特征。

(二)京剧音乐的“即兴性”

京剧形成之初,“口传心授”是唱腔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并无乐谱记录。唱腔旋律经由几代人或地域间的传习,难免会发生变化。相同传统剧目的相同唱段,由不同地域或不同演员来演唱,旋律“过门”也是各不相同、千变万化的。而中国京剧音乐与西方交响乐截然不同,我们不会找到两段完全相同的唱腔、板眼或是“过门”的旋律。一方面,由京剧传统伴奏中没有统一、标准、固定的乐谱所决定;另一方面,与乐队琴师常需根据舞台突发情况,因地、因时、因人的变化而作“即兴”演奏也有一定关联。

(三)京剧音乐的“趣味性”

欧洲戏剧的表演舞台,需布置出符合剧情的真实场景及道具。演员通过在实景中的表演加强观众对剧情的理解。而中国京剧表演舞台布景不采用实物道具,剧情变化由演员的表演塑造出来。首先,京剧乐队承担着许多描绘舞台环境的任务,如在呈现风雨雷电、婴孩啼哭、马嘶雁鸣等效果时,由乐队“文武场”来模拟特定环境。其次,乐队中各乐件音色不同,展现的音效及趣味也不同,如小锣运用特殊音色,常配合小花脸、小花旦等诙谐活泼的人物出场;大锣声音低沉,常配合沉着干练,有社会地位之人出场;铙钹与某些节奏结合之后,可暗示人物勇敢机警或急促的赶路。再次,音乐中有诸多有趣的“锣鼓经”:“急急风”用于敌我双方交战的场景;“圆场”用于行走或翻山越岭;“四击头”用于亮相等。

三、高校审美教育现状及实践方案

篇3: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一、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与艺术教育现状

1. 人文素质日益下降

随着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推进, 我国的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影响, 造成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所授课的学生的调查发现, 有80%的学生对待学习音乐是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一角度反映了学生本身只求把专业课程学好的思想, 对于部分高校来说, 更关心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 而忽略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 忽视了国家和学生的长远利益。

2. 功利主义盛行

随着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大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手段很多, 慢慢地, 他们就对单调的、模式化的、没有效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渐渐地感到厌倦, 其中有不少人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或社团组织的活动, 而是热衷于娱乐消费, 忙自己的事, 即使参加了校园文化活动, 为的也是在综合素质测评、评先选优时加分。功利主义的盛行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不断调整当中。

3、低俗文化泛滥

随着网络的普及, 校园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网络不仅使大学生拓展了思想空间, 也为低俗文化的泛滥提供了条件, 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学生之间传唱的是一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 一些经典的校园民谣、传统的音乐文化慢慢淡出了大学生的视线。

4、艺术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开设了艺术教育类的课程, 但是由于部分人的重专业轻艺术的观念影响, 有些高校的艺术教育还流于形式, 学校领导不重视, 于是没有设置相应的机构, 有的学校专业教师配备不齐, 教师素质偏低, 或者经费投入不足。对于学生来说, 在中学阶段, 由于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 在艺术教育方面就出现了断层, 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外语和计算机这些公共课是最重要的, 而且对以后的就业也有用, 所以学生理所当然地把课余的时间花在这些课程上, 上艺术选修课, 成了一种消遣, 混个学分而已。

二、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要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途径和手段很多, 但由于京剧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方面起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最有效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

1、京剧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京剧是中国文化土壤上滋生的一朵精神奇葩, 是流行于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京剧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 它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 融汇了各个地方剧种的精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京剧的历史悠久, 从形成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不仅包括了丰富的剧目, 众多的流派, 还有人才辈出的京剧艺术家, 具有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史上, 没有第二种文艺形式比京剧更富有艺术价值。

2、京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1)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来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国门, 加上媒体宣传的强烈冲击, 流行音乐、网络歌曲已经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如果不及时进行因势利导,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会日趋薄弱, 京剧艺术教育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京剧的剧目内容浩繁丰富, 很多剧目都具有很强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例如欣赏传统京剧中的《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苏武牧羊》, 现代京剧中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等等, 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从《铡美案》中的包拯, 我们看到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的化身, 从《空城计》中, 我们看到的是临危不惧的精神。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优秀的剧目和唱段, 塑造了高尚情操和崇高道德风范的典型形象, 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2) 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把传统民族文化纳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的意识。京剧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 具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有着极为浓厚的人文底蕴与丰富的文化价值, 包括唱念做打、角色分行、舞美化妆、流派艺术、表演艺术、器乐知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 学生要想真正理解京剧作品的内涵, 就必须对剧目所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比如要欣赏《群英会》、《定军山》, 就必须熟悉《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欣赏《霸王别姬》, 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楚汉相争的那段历史, 此外, 虞姬的扮相和唱腔也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所以, 大学生在欣赏京剧的过程中, 不仅能够获取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 同时也拓宽了人生的文化艺术面, 使文化素质在音乐欣赏中得到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加和社会压力的增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表现为感情冷漠、精神空虚、人际疏远、生活无趣等状况, 心理学家认为, “艺术是心灵的体操”, 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纠正。因此, 可以借助于京剧艺术教育, 善于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京剧中的许多剧目都具有忠孝仁义的美德内容, 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精神、理智、情感和感觉等多方面达到和谐与统一。如传统剧目《锁麟囊》, 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 能让学生感悟到人间的真善美, 从而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还可以通过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勤学苦练、奋发成才等生平事迹的介绍, 使学生受到人格上的教育, 形成意志坚强、勇于进取、积极乐观的优秀品质, 达到真与善的相互统一。

(4)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京剧艺术是一门美的艺术, 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脸谱、服饰、唱腔、动作、道具、布景, 内涵, 可以说京剧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例如京剧的脸谱以精巧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细腻的线条、勾揉抹的手法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又神态各异的艺术形象, 从千姿百态的脸谱中显示出贵与贱、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 给人强烈的戏剧审美效果。京剧的传统服饰, 集中体现了形式美, 严格遵从对称、比例的原则, 把服饰的外观造型、色彩和寓意综合为一个整体, 无论是蟒袍、霞帔还是青布衣衫, 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京剧的唱腔迂回婉转, 从不给人突兀之感, 阳刚之美和温婉之美尽在其中。京剧的动作, 堪称中国传统戏曲中显现优美特征的典范, 一举手、一投足, 均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如梅兰芳大师在表演《贵妃醉酒》时, 精心设计了杨贵妃醉态、醉步、醉姿, 以及赏花、掐花、闻花等细节, 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美丽的形象。所有这些, 无不体现了京剧的博大精深的美学魅力。通过京剧艺术教育, 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认识京剧, 得到美的熏陶, 从京剧中发现美,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三、高校京剧艺术教育的建议

1、在高校开设京剧艺术选修课, 将京剧艺术教育纳入正轨

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教育部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 作为时代的天之骄子, 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 没有理由拒绝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京剧需要这些高素质的年轻人的弘扬和传承。目前一些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已经开设了各具千秋的京剧艺术类选修课, 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一喜人的举措应该在全国的地方院校中得到普及, 只有真正把京剧艺术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 才能得到师资、课时、经费上的保障, 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授和培训。

2、加强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京剧进大学课堂, 也许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师资问题。多数高校的上京剧课的教师都是兼职教师, 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京剧唱、念、做、打的培训, 他们对京剧的认识和表演京剧的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 介绍一些京剧的基本常识还可以, 如果要介绍一些唱腔和身段就没法进行示范了。因此, 可以聘请一些京剧的专业演员到高校开展教学活动, 或者在当地专门设立一个培训机构, 聘请专业演员对高校的音乐教师进行培训, 使任课的音乐老师具备较专业的基本功和基础知识。本人在一次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 尝试邀请了一位接受过科班训练的京剧辅导老师给学生讲解和示范京剧的知识、唱腔和身段, 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 , 课后学生写了感想, “想不到京剧原来是这么美的;”“第一次京剧近距离接触京剧, 感觉很新鲜”……,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我意想不到的。

3、精心选择京剧艺术教育的内容

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普通高校京剧艺术教育的教材, 因此明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编写相关的教材, 迫在眉睫。从现有教材来看, 京剧虽说作为国粹, 但在音乐欣赏课本中所占的篇幅, 仅仅一个章节, 甚至有的教材点到为止。这对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京剧来说, 仅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京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京剧艺术教育的内容, 达到传承国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 可以由浅入深, 先选择一些运用京腔京韵素材写成的京剧歌曲, 如《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 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京剧与现代音乐思维的有机结合的同时, 体会到一种浓浓的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的感情。如《唱脸谱》就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激起了对脸谱艺术的好奇和学习的兴趣, 而不久前在汶川大地震中由京剧艺术家集体演唱的京剧歌曲《我是中国人》, 则唱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精神。随着学习的深入, 选择一些现代京剧剧目, 则能增进现代青少年对过去革命传统精神的了解。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活动, 营造良好的京剧艺术氛围

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我所任教的大学校园学生社团的演出, 惊喜不已, 这是京剧爱好者协会自己组织的一场广场文艺活动, 当学生有模有样地唱着《苏三起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 我不禁为他们学习京剧的热情感动了, 因为在南方, 这样的场面是不多见的。过后我一打听, 原来是来自河南的一位大学生, 从小学习京剧, 喜欢京剧, 凭着自己的特长和胆识组织起一个社团, 把喜欢京剧的爱好者集中起来, 一起探讨、交流、排演剧目。这是大学校园里推广京剧艺术的很好的一种形式, 可以增强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向更多的学生宣传、弘扬京剧。开展京剧艺术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学校还可以邀请京剧名家开设专题讲座, 或者在周末时播放京剧艺术片, 举办京剧知识比赛、脸谱展览等,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京剧、认识京剧, 营造良好的京剧艺术氛围, 使京剧在大学校园里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结论

由此可见, 京剧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京剧的传承和发扬, 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担当重任。因此,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 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在普通高校实施京剧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京剧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建议普通高校通过开设京剧选修课、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精心选择京剧艺术教育的内容, 成立京剧社团, 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 推进高校的京剧艺术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关键词:未来课堂 国际汉语推广 设想

一.研究背景

课堂作为实施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它传授知识为主的功能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但是,课堂却可以改变它自身存在的物理形态。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作为培养学习者以汉语作为交际能力的未来课堂,如何有效构建教学模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将未来课堂教学应用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关键。未来课堂趣味性、针对性、包容性的优势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助力改变现有的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构建的相关基础

技术不能自动改变教学效果,真正影响教学效果的是教师选择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要创建能够适合未来课堂教学活动和体现未来课堂设计理念的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了解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将未来课堂有效的应用于汉语国际推广中。

早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使用黑板和粉笔,在借助纸、笔、卡片、标本、图画等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第一代教学媒体。70年代初美国提出视听法,课堂教学主要使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录像机等视听工具,它们成为第二代教学媒体。教学模式自然进入视听媒体教学阶段。80年代计算机开始走进校园,由于计算机兼具视听觉及互动性,非线性等特点,全面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也开始走向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也相应进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第三代媒体教学阶段。90年代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教育部实施的一系列网络办公模式,课堂教学也随之进入网络教学时代。第四代教学辅助工具有计算机延伸为互联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日益普及,个性化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流行,课堂教学进入了全面数字化学习阶段。第五代教学辅助工具也进入了无线设备阶段,具有无限上网功能的手提电脑,手机,PDA等走入课堂,课堂进入了全面数字化学习阶段。

三.未来课堂应用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必要性

现阶段,并不是每一位有志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汉语教师都有条件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也不是每一位想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都能有经济实力和客观现实条件来到中国学习。即便我们的老师走出去了,他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多种多样的具有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的需求;即使想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来到了中国,他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完全掌握。语言的学习,尤其是作为最古老的文化承载者的汉语的学习,更是需要学习者在漫长的潜移默化中逐步掌握。所有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障碍、在面对未来课堂时都会迎刃而解。

与传统课堂相比,未来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欲望。未来课堂可以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根据不同国家学习者的水平、能力、需要的不同选择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将每一个语言点、知识点、文化形式设计成动画、故事、甚至电影,将现代课堂所用的讲授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给予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情景——探究式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研讨性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虚实结合——远程协同模式等相结合,充分发挥未来教学课堂的优势。未来课堂具有以下几大特点:知识可视化;互动教学;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创新思维。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未来课堂教学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际汉语推广教学具有很多契合点,只要我们应用的得当、合理,就能够让未来课堂为汉语国际推广服务。通过可视化的影片,微视频等吸引外国学生眼球,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降低其学习汉语的门槛和各种客观困难,让任何想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随时、随地的利用时间学习汉语知识,吸收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教学的效率。这样一来,很多初级阶段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现代技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学到基本的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降低他们学习汉语的成本,也能降低他们学习的焦虑感,消减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异国他乡进行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

篇5: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随着网球运动热潮的风靡,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在体育课设立网球课程,针对传统网球教学的弊端,本文简要介绍了四种网球技术的练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初学者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提高自己的网球技能。

关键词 网球技术练习网球教学 大学生

网球作为一种运动形式,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是贵族休闲娱乐的常见运动项目。在我国,网球最初是极具专业性的,不像羽毛球或者篮球的普遍。近些年,随着我国杰出的运动运不断在国际型的比赛中屡屡获胜,网球在国内也掀起了一股流行热潮。我国各大高校在体育课中,陆续开设了网球的课程,由于网球运动的特殊性,对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提高网球教学成果为目标,提出一些网球技术的练习方法,以供参考和学习。

一、念动练习

在网球的教学过程中,念动练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练习手段。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运动意识引起相应的运动反应,通过回忆或者想象运动项目,引起肌肉的变化,从而唤起运动者临场感觉的过程。可以看出,通过念动练习,在运动感觉的运动知觉的基础之上,建立网球动作学习和实现的心理因素,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念动练习的过程可以类比为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实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内容用实验手段是无法验证的,因此需要教师假定实验情景,学生根据想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物理教学的内容繁杂,若一一用实验进行演示,繁琐且无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想象简化实验。念动练习和物理教学是同样的道理,网球教师调动学生对发球、接球和击球等动作的想象,在心理上实现对这些动作的条件反射。

当然,念动练习的成功,首先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网球练习的基础或者观看了大量的网球比赛,其次,在进行念动练习时,在放松的前提下,应保证脑中所想是正确的动作形象。

二、基本功练习

基本功的练习和掌握,对任何运动项目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网球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自我学习,练好基本功,以下主要介绍“对镜练习”、“挥拍练习”、“排球练习”和“对墙练习”四种练习方法。

(一)对镜练习

对镜练习是自我检查和纠正最好的方法,可以练习很多技术动作。在镜子里可以观察到自己球拍的挥动位置,太高或者太低,可以调整以获得正确的姿势。真正在球场上进行对打时,可以回想在镜子中的理想动作,从而实现自我纠正错误的动作。

(二)挥拍练习

挥拍练习是指有拍无球。从发球开始,随着发球上网稍微的停顿,准备第一次的截击,然后向前移动,进行第二次的截击,之后后退,打高压球,可以小步或者侧步快速的进行移动,保证动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进行这些动作的时候,练习者可以试着喊出这些动作的名称。

(三)拍球练习

用球拍进行拍球练习,可以很好的练习手和眼的配合,也可以练习自己的球感,这个练习方法虽然简单,但要实现连续弹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四)对墙练习

对墙练习在网球的练习过程中,是最为常见,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墙练习,练习者可以提高自己对球的控制感和灵敏度。由近到远,由轻到重对墙练习,逐步适应。该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初学者,对于高级球员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球技。

三、快易网球教学

快易网球教学在国外发展已有20年左右的时间,是指初学者可以快速、高效、简单的掌握网球的基本技能。通过设定的游戏,将网球学习融于游戏中,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快易网球教学不同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起主导作用,是完成任务的主角,教师只是参与者的身份,在步伐的移动中,学习者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网球技能。

即使对于初学者,也希望可以参与到网球比赛中,快易网球教学针对初学者这一心理状态,其主要的教学手段既是“对打”的方式,初学者通过借助小场地和低压球,享受到网球的乐趣,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四、球星案例教学

球星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很新颖的网球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一个过去或者现在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这样的环境,分析、讨论事件,也可以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可能的表现。

球星案例教学的案例主角均是一些有名的球星,例如费德勒、纳达尔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分享球星的成功故事,分析他们的重大比赛,往往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普及一些基本的网球基础知识。

若网球学习者可以将念动练习和球星案例教学有机的进行结合,将自己想象成为自己喜欢的球星,并在特定的比赛中进行战术的分析,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网球技术水平。

五、结束语

网球技术的练习方法繁多,在实际的教学或者练习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为有效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把握练习方法的核心,轻松的掌握网球技术。

参考文献:

篇6: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京剧音乐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从戏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历史故事中汲取精神营养。

2,通过学唱京歌《唱脸谱》的引入,了解京剧的起源,脸谱等音乐文化知识。

3,赏析传统京剧《猛志在胸催解缆》,能够辨析京剧的行当,唱腔等,根据学生嗓音情况学唱片断。

4,结合所学的京剧知识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

教材分析

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音乐艺术宝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以京歌《唱脸谱》作为导入,巧妙地把京剧音乐与通俗音乐演唱风格融为一体,意在让学生从陌生到理解,逐步接受感受和热爱祖国的京剧文化,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是根据历史故事文成公主为原型而创作的,在了解京剧的脸谱行当唱腔的同时,京剧中鲜活的历史人物也唱出了拥有灿烂文化传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京剧音乐的唱腔乐器伴奏,请同学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京剧音乐的元素及代表作品。(例周杰伦《霍元甲》零点乐队《粉墨人生》等)

教学重点 学唱京歌《唱脸谱》,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脸谱行当腔等知识。

教学难点 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学唱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片断。

教学过程

1,老师清唱一段《唱脸谱》请同学听听这唱的是什么音乐 同学们立即能答出是京剧(课件展示今天的课题内容京剧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发扬)

2,请同学完整的欣赏《唱脸谱》并寻找里面的京剧元素。

3,京剧的起源历史(展示课件)

4,学唱京歌《唱脸谱》,仔细体会曲中唱到的脸谱人物及刻画的性格形象。(播放视频《唱脸谱》)

5,辨析《唱脸谱》中所表现的历史人物形象及刻画的性格形象

6,在演唱《唱脸谱》中,导入京剧的花脸唱腔正是脸谱所刻画的个性形象

7,京剧的四大唱腔生旦净丑,引入京剧藏戏《猛志在胸催解缆》播放视频,辨别是那种唱腔

8,结合所学的唱腔再来分乐段唱腔演唱《唱脸谱》(展示课件曲谱)

9,让学生在现代的流行音乐中找寻有京剧音乐元素的作品,老师展示周杰伦《霍元甲》零点乐队《粉墨人生》

篇7: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在观众回答:“你是通过哪些非语言因素来明白人物和剧情的?”问题中,所供选择的非语言因素有“音乐和唱腔的旋律、演员的面部表情、演员的姿势、演员的手势、演员的眼神以及锣鼓的节奏”。从数字统计来看,观众们认为演员的手势对他们理解人物和剧情起到的作用最大,63.2%的观众选择了此项。其次是音乐和唱腔的旋律以及演员的姿势,有52.6%的观众选择。再次是演员的眼神,有48.2%的观众选择。随后是锣鼓的节奏,有42.1%的观众选择。最后是演员的面部表情,有33.3%的观众选择。(其实在京剧表演中,演员的面部表情是表现人物情绪和性格的重要手段,但之所以在问卷中并未体现,是由于在问卷调查中观众观看的剧目多是武戏,所以较为细腻的心理刻画就相对较少,而且热闹的武打场面也冲淡了观众对细小之处的注意。)在调查中,外国观众们认为手势对他们理解剧情和人物的帮助最大。在京剧中,手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细微的手势变化表示着剧中角色的种种心情变化,不同的手势表示不同的意思,比如用中指指自己心口表示表白心愿;双手食指亮开划一圈再合并比喻成双成对;中指和食指交错轻敲脑门,表示若有所思……这次调查的结果也不禁令我们想起当年梅兰芳先生访美的时候,他的手势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当时美国的艺术家们还专门为梅兰芳先生的手拍照和塑像,表达了他们对梅兰芳先生“双手表现力的惊叹与折服”①。时隔多年,笔者所调查统计出的结果依旧印证着手势在京剧表演中的巨大作用。

由于东西方戏剧观念不同,西方重写实而东方重写意,所以西方戏剧较少注重演员身体的功能,多用对白来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中国京剧则更偏爱用外形的动作,特别是手的姿势来外化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演员们“依寻人的心理反映,找出动作的根源,整理出一套可以共通的动作语言,不借口说,而能更广面的,不受限制地和旁的民族交通而畅行无阻。”②由于这种中西方戏剧中对手势运用的不同,外国观众便对京剧中演员手势运用的种类之多、造型之美产生了兴趣。外国观众对京剧表演中眼神运用的关注,是因为眼神的使用是中西艺术中的一个差异。希腊罗马的雕像中常有“有眼无珠”的现象,而这在注重眼能传神的东方,是绝不会出现的。在京剧演出中,眼神是传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主帅。艺人说“做戏全凭眼,情景在心生”、“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可见眼神的重要性。而且,从完整的京剧做工方面来看,绝大部分身段动作和脸上的表情,都是需要得到眼神恰如其分的配合才可以产生“传神”的效果。但这在西方的戏剧中则不太被重视,所以外国观众看到京剧演员的目光流转,就颇感兴趣。

在回答“您是否喜欢京剧的脸谱、服装?”这一问题中,有89.5%的观众选择了喜欢,不喜欢或不是很喜欢的总共也不到4%。这说明外国观众对于京剧的脸谱和服装是有兴趣的,脸谱谱式的夸张与多变,服装的华美与艳丽,确实给了外国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在回答“您是否可以通过服装看出人物身份?”的问题中,有57%的观众回答“可以”,有20.2%的观众回答“不能”,有11.4%的观众表示可以看出一些,可见大部分观众是可以从服装上看出人物身份的不同的。但能读懂脸谱和化妆的观众则并不多,如在问题“您是否可以通过脸谱和化妆了解人物性格?”中,有43%的观众表示可以,虽是大部分,但这个数字仍然没有超过半数;有27.2%的观众认为无法理解;18.4%的观众可以理解一部分。由于做问卷的观众中,有一部分是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在看戏前,老师给他们讲过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所以有的人在此题旁边写到:能看懂的是因为之前老师讲了,若是不讲也不明白。如此看来,若调查的都是一般观众,表示能够看懂脸谱和化妆的观众百分比又会降低。还有观众写到,他旁边的朋友认为台上的小生是个女人。可见,京剧的脸谱和化妆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的。也有观众在问题旁写到:虽然不懂,但很喜欢。这也说明了脸谱和化妆对于引起外国观众对京剧的兴趣确实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外国观众对于京剧服装的不同款式表现不同的人物地位和身份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这从服装表面的华丽程度上就比较容易看出来。比如凤冠霞帔和青褶子的华美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不过,对于服装上的纹样,不同的文化会则会对其有不同的阐释。比如京剧服装上的龙纹样。在中国,龙是帝王的象征,受人尊崇;而西方的龙则被当作是邪恶的化身。不过随着文化的全球化,西方观众也渐渐了解了中国龙的寓意,所以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龙也有了正面的形象,成为了正义慈悲的化身。京剧脸谱不容易读懂。首先是因为脸谱的图案是夸张、变形的,突出显示人物性格且带有某种程度的象征和寓意,如果不了解该人物的性格和事迹,便很难将脸谱的图案和这个人物联系在一起。其次,是脸谱的颜色。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等,所以同样的颜色词便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京剧脸谱无论是图案还是色彩,都是蕴涵着一定意义的审美符号,只有了解了色彩与图案符号的意义,才能对各种脸谱进行深度的审美。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了解脸谱的象征意义,有助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而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影响对京剧表演的欣赏。二十年代初,有一些美国议员在北京看戏,梅兰芳“饰妇女,体态声容无不酷肖”他们看出来了,“又一人状似强徒,貌极狰狞,声极粗厉,面涂黑色,一望而知为狡猾之人也。反之,善人之面则涂白色。故中国戏剧中,人之善恶可以其面色之黑白而衡断之”③,这话却恰恰说反了。④所以,对脸谱理解的偏差是会影响观众对整出剧目的理解的。由此可见,不管是服装还是脸谱,在京剧中被观众理解的时候都是通过其表象与象征意义共同作用的。而这里的“象征意义”就与社会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对同一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所以,外国观众要想真正理解服装、脸谱的含义还需要去了解他们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

京剧中非语言要素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从问卷及以上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外国观众对京剧中非语言因素最感兴趣,而且理解京剧主要也是依靠其中的非语言因素。由于这些非语言因素有一定的共通性,且避免了因语言不通而引起的交流障碍,所以利用京剧中的非语言因素进行京剧跨文化传播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然而,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在跨文化沟通中,非言语沟通是最容易产生误解的部分,因为非言语信号的编码和解码充满了灵活性、不确定性和情境性。”⑤在戏剧的观演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就是观众的“解码”阶段。由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编码过程,“无法从简单意义上决定或保证观众将如何解读”⑥,所以观众产生误读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受众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差异,“包括观念差异———政治观、阶级观、价值观、美学观等;背景差异———文化背景、艺术修养、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环境等;个性差异———气质禀赋、兴趣爱好、特定氛围等”⑦,所以人们对同样的非语言符号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产生误读的现象。比如有观众在问卷旁边注释到:他身边的朋友以为台上的小生是个女人。在京剧中,小生这个行当多用来表现年轻的男子,不带髯口(胡须),扮相清秀、英俊,与老生和花脸都不同;在唱念时采用真假声结合,假声听起来较为尖、细、高,显得比较年轻,由于旦角(除老旦)的唱念也是用假声,所以容易使外国观众产生混淆,而懂戏的观众则可以听出小生和旦角(除老旦)的假声实际是不一样的,小生的假声比较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很清脆,但是并不柔媚。外国观众会把小生当成女人,一方面是由于他缺少看戏的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他的印象中,舞台上扮相清秀的,用假声的一般都是女人,有了这样的心理定势,就很容易产生误读。当然,在跨文化传播的情境中,产生误读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编码者和解码者并不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但是我们应尽量让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可以对同一个概念产生同样或是类似的反应,减少京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现象,这是论文的下一部分要讨论的问题。

不难理解,“不同的文化结构势必会带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与欣赏观念上的差异。史雷格尔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是按照自己的不同风尚和不同规则,创造它所喜欢的戏剧。一出戏,是这个民族创作的,很少能令别的民族完全喜欢。’”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戏剧风格,必然存在差异。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观众无法完全理解京剧的故事、程式动作、服装造型、音乐等方面,也无法从戏曲中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在跨文化传播中,差异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差异会使一部分观众无法接受京剧,但差异也可以被用来打动观众,因为“文化交流中往往首先从注意对方迥然有异的东西开始。”⑨虽然存在语言差异,但外国观众依然可以看懂京剧,这就说明其中的非语言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这些丰富的非语言因素支撑,我们就不必担心外国观众会接受不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就可以用突出强调京剧与西方戏剧差异的方法,给外国观众心理上造成冲击与震撼。就心理学层面而言,受众都有好奇心,喜欢接受新颖的、罕见的信息。京剧是与西方戏剧迥然不同的戏剧样式,大多数外国观众看京剧也是因为对它好奇。所谓“强调差异”,就是为外国观众提供原汁原味的京剧,用与他们的文化完全不一样的艺术形式给他们冲击,在碰撞中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传统京剧剧目多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外国观众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本就不熟悉,所以有些东西再怎么解释,没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调查问卷中回答“无法理解京剧”的观众中,多数都写的是因为不了解故事。此外,没有共同的生活经验也是外国观众看京剧表演时产生迷惑的原因。民国初年就曾发生过一名外国观众将演员的“洗马”动作当作“打扫房间”,第二次又将“敲钟”的动作当作“洗马”的事情。而他的仆人———一名普通的中国观众却不但能领会“洗马”的全部程序,还能指出这匹虚拟的马是黄色的。⑩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将京剧演出中的一些元素进行适当的改变,创造出与外国观众共有的意义空间。最容易进行改变的就是京剧表演中的非语言要素,我们可以将京剧中传统的程式性动作稍加改动,变成外国观众所能理解的动作,如适当增加一些西方人常用的动作,就会使他们感觉更容易接受。但要注意的一点是,笔者所说的“改变”,是在强调差异的基础上改变,是在保持京剧原貌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当改变。创造共通的意义空间,并不是把京剧排成西方话剧,也不是使京剧变得不成为京剧,而是要想办法在保持京剧特色的基础上使观众更容易接受与理解,达到审美共鸣。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新鲜感、奇特感要有,亲切感、熟悉感也不可缺少。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即在强调差异的同时,又要在舞台演出中创造出共通的意义空间。

在京剧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非语言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语言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观众虽然可以通过非语言因素看明白故事,但这种“明白”是模糊的,要想深入理解人物情感还是不能缺少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构成京剧跨文化传播这个完整的系统,在此系统中,这两部分相互联系,彼此分工与合作,使整个系统具有新的功能。所以,我们也要把握好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按照合理的方式结合,促进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在问卷中有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看懂的?你为何没有看懂?”据统计,观众能看懂的原因归结为有英语字幕的帮助以及通过看演员的动作,其中通过动作来理解的更多一些。看不懂的原因归结为他们本就不熟悉故事,再加上语言的障碍,所以看不明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馈,我们可以看到,非语言因素在京剧跨文化传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说明了真正理解京剧,是既要靠非语言因素又离不开语言因素的。

在京剧跨文化传播中,翻译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京剧资料、演出说明书的翻译可以帮助观众了解京剧艺术的特点,熟悉舞台剧目的故事内容;演出时字幕的翻译可以协助观众理解舞台上进行的剧情。翻译是否到位,也会对外国观众理解和接受京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成功的京剧跨文化交流是一定要兼顾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因素的。

篇8:论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高校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多学科、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高校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高等学校已经超过2500多所。目前,在我国的9亿多劳动者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已经有1亿多人。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成、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近5000年的历史。茶经济不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必将对加强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推广的必要性分析

1.1 在高校中推广茶文化,有利于高校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一直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芒。茶文化从上古时期到现在已经有4700多年的历史“,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就记载了:神农氏为解决人们的疾苦,寻找良药而遍尝百草。一天之中尝了数十种植物,最后知道茶叶可以解毒治病。茶叶从此得以流传开来。中国的茶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释家的思想融合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茶文化也融汇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工学、美学、医学和伦理学的思想精华,渗透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推广,丰富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增加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有利于他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2 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有利于激发广大高校学生的爱国情怀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西域人民带去了中原出产的丝绸、瓷器、铁器、茶叶等特产,对于丰富西域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加强中原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七世纪,中国的茶叶传到英国,立即得到英国皇室的喜爱。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把中国的茶叶誉为是继中国的“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的“第五大贡献”。中国的茶文化已经在日本、韩国、英国、秘鲁等世界100多个国家得以传播,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让高校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努力学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3 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有利于广大高校学生强健体魄,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神农尝百草,知道茶叶可以解毒治病。茶圣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就记载了茶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明目利尿、降脂减肥、解酒消食、止渴生津、降血压、抗老防衰、防治癌病等作用。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不朽巨著《本草纲目》中,收录了有关茶的药方有17个,涉及内、外、儿、妇科。民间偏方中利用茶作为药用者更不胜枚举。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可以使高校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前,部分高校的学生养成抽烟、喝酒,甚至吸毒的恶习,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可以使大学生们少喝酒、不吸烟、不吸毒,有利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1.4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情操

中国是礼仪之邦,这在茶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通过学习茶道,可以对广大学生进行礼法教育,孔子曰:“人无礼,无以立”。通过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可以是高校学生养成文明、谦和、礼让、友爱的传统美德。而一杯香茶苦尽甘来的感觉,又让人们感觉先苦后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情操。使高校学生成为具有美好行为和高尚品德的人。

2 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推广的不利因素分析

2.1 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意识不强,缺乏兴趣

首先,由于对茶文化的宣传和重视不够,人们对茶文化的了解还知之甚少。其次,由于我国的茶叶的种植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茶叶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的部分省份比如福建、浙江、云南、江西等省,而北方的省份如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极少有茶叶的种植。因此,茶文化知识的普及较南方的省市相比较而言就落后得多。最后,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意识不强,一些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因此,茶文化知识在大学之中普及的还不是很好。

2.2 一些高校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视不够。

由于茶叶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因此,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在全国各地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高校尤其是北方的高校对茶文化的普及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宣传力度不强,普及不够广泛,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当前,由于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加深,各个行业都处于恢复时期,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很低。由于茶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还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再加上一些高校急功近利思想的存在,所以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还不尽人意。

2.3 茶文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改进

目前各大高校的茶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茶史、茶法,多停留在以史论史,以事论事的层面,缺少符合时代需要的茶文化知识。茶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茶文化教学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教育,多数学生在学习之余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与茶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很难体会识茶、泡茶等知识技能带来的乐趣。而仅仅依靠文字表述难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谈不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4 茶文化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缺乏

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茶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太高,茶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还不太明显。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茶文化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相关的教学设施不配套,这势必影响茶文化的课程设置,这些都影响了茶文化的推广。另外,相关的师资力量也比较缺乏,由于各级政府对茶文化的重视不够,从事茶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力量不足,茶文化教学的相关专业还处在选修课的层次,一些高校根本就没有茶文化相关的专业设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茶文化在高校中的推广。

3 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推广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厘清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

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厘清茶文化教育的目标,这是茶文化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的重要依据。一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茶文化,二是要根据时代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优秀的传统茶文化进行优化和吸收,这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整合能力与文化创新能力,也是为了确保茶文化具有时代特点和实用价值,从而促进茶文化在高校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在茶文化的教育价值方面,茶文化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与知识体系,但是高校茶文化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与典籍解读能力的提升。教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为非功利性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茶文化教育应当提倡与学生情操陶冶和生活丰富之间的联系。只有如此,茶文化在学生修身养性以及个人品格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才能够得以加强。

3.2 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茶文化本身内涵丰富,内容广泛。要想使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得到普及和推广,首先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做好文章,必须让茶文化知识的教育进课堂,让高校学生对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有清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校学生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才能学好茶文化知识。可以把茶文化知识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计入年度总学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讲述必要的茶文化知识之外,还要适应青年学生的特点,讲解一些历史典故、人文趣事等,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可以把学生们带到茶楼等场所,让学生们边观摩,边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茶文化的精髓。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为高校茶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强化茶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是发展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需要,因此,高校要不断丰富茶文化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提高茶文化知识传播与教育的力度。

3.3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广茶文化

首先,要加强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政府的投入是稳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作为投入的主体,政府在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上有着直接的责任。其次,要拓宽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对于高等学校,可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利用校办企业带来的收入解决办学经费的不足和困难。同时,政府可尝试着推行高等学校募款机制,强化社会捐赠意识,吸收社会对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捐赠,使之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此外,高等学校还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力量,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和项目经费,为茶文化的推广注入资金。

4 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对于丰富世界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和经济交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推广茶文化,对于促进广大高校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都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推广前景远大。

参考文献

[1]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5):11-14.

[2]朱海燕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篇9: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推广京剧的设想

关键词:现代文明 民俗习惯 生活习俗

贵州境内聚居了苗、水、侗、布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又以苗族居多。群山之中散落着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少数民族村落。这些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自然村寨不仅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质朴勤劳的苗族先民,同时也孕育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苗族文化。音乐、绘画、刺绣、蜡染、雕刻、银器、干栏式建筑等众多不同形式的文化载体使得苗族这样一个无文字的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延续。构图形式丰富色彩明丽大胆的苗绣不单单只是服装上的配饰,这其中还记述了苗族的历史、神话以及劳作耕种民俗习惯。然而灿烂的苗绣并未在现代文明中找到自己容身的一席之地。苗繡逐渐从常见的生活用品逐渐变为阳春白雪的收藏品。兴许在不久的将来,想要一睹苗绣的风采只能到博物馆才能寻得它的踪迹了。当下苗绣的传承很大程度上是专家学者著书立传通过文字形式去叙述苗绣的历史文化及工艺制作,鲜少有研究者真正掌握苗绣的制作工艺。传统意义上的苗绣是苗族妇女们农闲时的劳作手工,亦是服装、床幔等生活用品的重要来源,而当下农村的年轻女性大都因为外出务工或上学读书已远离苗绣制作,掌握苗绣工艺的苗族妇女们也都渐渐老去,也就是说当下苗绣的研究仅限于保护,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推广,更不用说将其作为日常用品运用于生活当中了。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做到传承发扬苗绣文化,笔者认为除了宣传推广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将苗绣元素融入产品设计等贴近人们生活的领域以此普及苗绣文化,更应该从培养设计师的高校教育抓起。贵州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除贵州民族大学外其他高校并无专门开设关于苗族文化普与推广的专业课或与苗族文化有关的专业。贵州高校服装专业除英语等公共课外,服装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服装理论课程,这其中包括服装概论、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效学、服装消费心理学、服装市场营销学等。二、服装创意类课程,主要课程有服装效果图、服装配饰学、化妆形象设计、服装色彩学、服装图案设计、服装展示设计等。三、实操性课程,主要由以下几门专业课组成,服装制板、服装CAD、服装工艺、立体裁剪。从以上服装专业课程设置分类不难看出苗族刺绣文化的相关内容并未在课程中得以体现。往往服装专业课程中苗族刺绣文化只是作为案例分析或作品赏析在课程中作为“配角”匆匆而过。

笔者认为贵州本土高校的服装专业发展与苗族传统刺绣的保护与传承完全可以达到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双向共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传统苗绣文化元素对于贵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是可以起到推动作用的。当下贵州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形式上与国内一流服装设计院校保持一致但却未能发挥位居贵州的地理优势。这所谓“地理优势”是指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这其中也涵盖了苗族传统刺绣文化。对于贵州高校服装专业而言,传统苗绣无论从构图、用色、纹样亦或是工艺上都有着值得学习研究借鉴的不可估量的价值。苗族刺绣的构图形式丰富多样,这其中又因苗族支系、地理位置、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传统苗绣特有的构图形式法则,如苗绣中常用的“花中有花”、“正中寓奇”等构图法则对于服装设计当中的面料、纹样、配饰、设计创意等方方面面均可借鉴。表现生活场景、神话传说、花鸟鱼虫、民风习俗的传统苗绣纹样在部分服装设计作品中已崭露头角,比如贵州籍服装设计师林雪飞在其婚纱礼服设计作品中已有运用,且在国际展会中受到业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传统苗绣面料独特的织造工艺对于服装材料学亦是值得探寻的新材料发展方向。

其次,传统苗绣文化元素对于贵州本土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创新是得天独厚的助力。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引入传统苗绣文化元素,对于传统苗绣的保护与传承亦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贵州本土高校服装专业在引入了传统苗绣文化元素后,培养出的服装设计师们在他们的作品中亦可让古老的苗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们承载着苗绣元素的作品不仅仅是市场流通的商品同时也是将苗绣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引导大众了解、接受、喜爱传统苗绣文化的重要载体。贵州本土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出的充满活力的设计界新兴生力军们必然在他们充满活力的设计作品中让古老而厚重的苗绣文化得以延续与重生。这样的传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超越了博物馆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苗绣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避免了古老民间艺术陷入曲高和寡只能躺在博物馆的尴尬境地。

结语

上一篇:新宁民风民俗名人文化下一篇:2018砖砌围墙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