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总结

2024-06-22

深入总结(精选十篇)

深入总结 篇1

1. 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有要求。

1月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的一篇反映阜新转型情況的文稿上作出重要批示:“阜新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其形成的经验应予总结, 以资借鉴, 使其达到发挥示范作用的初衷, 并应协调有关方面继续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于李克强副总理的上述重要批示, 我们应认真贯彻。

2. 现实需要这样做。

从2001年12月14日, 阜新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笫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至今已有10年半的时间;从2011年年初阜新开始创建转型示范市, 至今已有近一年半的时间。现在需要对阜新转型作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总结, 以利再战。

3. 近年来, 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辽宁日报等主流媒体对阜新进行的转型试点和创建转型示范市进行了大量正面报道的同时, 有一些非主流媒体对阜新转型存在误读, 有一些不实的报道, 需要我们予以澄清。

比如, 5月14日, 《中国经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阜新教训:“人治经济”贻误转型时机》的文章。报道方式是记者报道加国家级专家访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1) 阜新转型基本上是“看见什么抓什么, 有啥吆喝啥”。 (2) 转型成果和其辉煌时期相比, 还差得很远。阜新经济总量曾在辽宁排在七八位, 而现在, 尽管转型已超过10年, 但经济总量仍处于辽宁靠后的位置。 (3) 阜新进行“示范”的条件尚不成熟, 在短期内还难以支撑“示范”之名。澄清以上误读, 也需要深入总结转型经验。

二、阜新转型的思路是根据阜新市情和市场需求确定的, 不是搞“人治经济”, 也不是“看见什么抓什么, 有啥吆喝啥”

开展转型试点以来, 阜新转型思路相继进行了四次调整。笫一次, 2001-2003年, 阜新选择以建设农业园区和专业养殖小区为切入点,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 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确定为阜新的接续主导替代产业。2002年8月9日, 朱镕基总理对阜新这一时期的转型思路作出批示:“看来阜新的发展方向找对了。”第二次, 2004-2005年, 阜新把转型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构筑“四大经济板块”, 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再造煤电行业新优势;把现有产业中的优势产品做成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县区经济。把转型的目标确定在构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经济新格局上。笫三次, 2006-2010年, 阜新把转型的主攻方向定位在建设三大基地, 即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基地、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培育液压装备制造、现代皮革、板材家居、铸造、氟化工、新型材料等“六个重点产业集群”上。第四次, 2010年末至今, 阜新提出要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 并强调要按照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体制机制三方面转型, 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开放创新、生态立市、文化兴市五个战略, 努力建设新阜新、大阜新的要求进行全面实施。

上述转型思路都是根据阜新市情确定的, 也是根据市场需要确定的。阜新既不是搞“人治经济”, 也不是“看见什么抓什么, 有啥吆喝啥”。

三、阜新转型确实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己具备了创建资源型城市示范市的条件

同转型前相比阜新在十个方面有了显著变化。

1. 在经济基础上。

从2001-2011年的10年间, 阜新地区生产总值由70亿元增加到460亿元, 年均增长16.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4.52亿元增加到现行体制的50.1亿元, 翻了三番多, 年均增长27.1%。截至目前, 阜新在三大基地建设上,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已培育和引进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30户, 带动全市形成了生猪、乳业、食用菌等16个农业产业化链条;新型能源基地建设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80万千瓦, 风电装机容量稳居辽宁省第一位。同时, 华能彰武10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也有望近期上马;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的年产40亿立方的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在“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上, 已建成达产的企业有571户, 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已达139个, 全市多元化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2011年阜矿集团经营收入比2000年增加了100多亿元。这样的经济基础对阜新来说是空前的。

2. 在职工居住条件上。

转型前, 阜新矿区由于采煤沉陷, 有2.9万户近10万人的房屋处于危房状态, 另有上千户矿工还住在日伪时期的劳工房里。转型初期, 阜新市投资11.8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 新建5个楼房小区和5个平房小区, 总建筑面积92.9万平方米, 有18333户采煤沉陷区居民得到搬迁安置。从2005年开始, 启动了全省面积最大、任务最重、困难最突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有15.3万户棚户区居民喜迁新居。转型十年, 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7.9平方米提高到22.4平方米。

3. 在职工就业再就业上。

转型前, 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5.6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6.7%, 城镇登记失业率在7%以上。转型以来, 阜新把创造就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优先目标和最大的民生问题, 在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民营经济, 扩大城乡劳务输出等10个方面拓宽了就业渠道, 十年转型累计实施实名制就业再就业61.4万人次, 城乡劳务输出150万人次, 城市登记失业率由7%下降到3.9%, 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4. 在社会保障建设上。

转型前, 阜新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转型十年, 阜新已构筑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制度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20.4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1.2万人、81.7万人、23.05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历时五年基本完成, 帮扶城乡贫困群众30余万户次, 扶贫、开发净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7.17万人次。

5. 在交通状况上。

转型前, 阜新交通闭塞。转型以来, 开通了阜新至上海、至北京的旅客列车, 新建了锦州至阜新、沈阳至彰武、阜新至铁岭、阜新至朝阳4条高速公路, 开工建设了巴新铁路和盘锦至阜新、彰武至通辽高速公路, 使阜新区位优势明显提升。

6. 在生态环境上。

转型前, 阜新农村遭风沙侵袭, 城市污染严重。转型以来, 阜新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城市环境、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年转型, 阜新森林覆盖率由21.7%上升到32.1%,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 城市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由144天增加到337天, 全年6级以上大风天数由转型前的62天减少到41天, 沙尘天气由31天减少到11天。阜新成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

7. 在人的精神面貌上。

转型前, 人们精神低沉, 人心思迁。现在全市干部群众精气神足、心气顺, 人人想干事业、思赶超、求跨越。一些干部、群众“白加黑”、“五加二”已常态化。对一个转型城市来说, 这是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8. 在政策优势上。

转型前, 阜新主要享受的是省里支持“三辽”地区的政策。转型到今天, 阜新可以同时享受转型试点市、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循环经济试点市、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和循环农业示范市等七方面的政策优惠。

9. 在人气指数上。

转型前, 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各个部委领导来过阜新的屈指可数。转型十年, 先后有李岚清、温家宝等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国家部委负责同志有30多位、300多批次亲临阜新视察。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经常来阜新指导转型工作。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 把阜新作为重点, 并把阜新纳入沈阳经济区, 设立阜新经济转型专项, 在园区基础设施、产业项目贴息等方面强力支持, 为阜新转型发展提供了保障。阜新的人气指数得到空前提升。

1 0. 在“试点市”、“示范市”的品牌效应上。

“试点市”是一大品牌。阜新现在创“示范市”, 是含金量更高的一大品牌。这两大品牌都是阜新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其品牌效应已经并还将对阜新的跨越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上述情况不仅说明阜新转型的成果是明显的, 也说明阜新市创建示范市的条件是具备的。

四、阜新转型为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阜新十年转型, 有一些作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1. 更新旧观念, 强化新理念。

转型试点以来, 坚持强化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统筹发展、集群发展和“两型”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发展五大理念, 以理念为魂, 引领转型。

2. 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转型从解决职工就业和改善矿工居住条件入手, 把解决老百姓生存性民生、发展性民生、安全性民生“三大民生”问题贯彻始终。

3. 坚持多元发展, 撑起阜新经济新格局。

十年转型, 阜新的产业依次走过黑黄绿三种色调:从转型之前的依赖煤、电, 到转型前三年依靠现代农业走过难关;继而, 靠风电、煤化工及相关链条这些更具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 最终绘出“绿色能源之都”的新蓝图。

4. 坚持四个重视, 即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重视城市

环境建设, 重视群众生活环境改善, 重视矿区环境整治, 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型城市。

5. 坚持市、矿、校在转型中融入一个经济板块。

阜新市、阜矿集团公司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生于结合, 死于分离。转型试点以来, 阜矿集团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科技创新中作出了贡献。市、矿、校在转型中形成了推进经济转型的整体合力。

6. 坚持靠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三力融合推进转型。

转型之初, 阜新市就强调, 政治是集中了的经济, 经济是集中了的文化。并引入文化力这一新理念, 注重以政治力、文化力促进阜新经济转型。党的十七大以来, 阜新市注重强化文化对转型的引领和推动功能, 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

阜新的上述作法, 不仅为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也为资源成长型城市和资源成熟型城市的转型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五、阜新转型在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同时, 也存在经济总量偏少, 在省内排序偏后问题, 但对此应作客观、辨证的分析

阜新十年转型虽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但就经济总量在省内的排序而言, 阜新至今仍处在全省各市的末位。对此, 我们不应回避, 需要正视, 但应作客观、辨证的分析。出现这样问题, 原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阜新转型的起点过低。阜新转型是在“矿竭城衰”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在转型试点之前的2000年, 阜新经济总量仅有65亿元, 人均GDP仅为3391元,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1%;“九五”期间, 全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 比当时的中国西部地区还要低2.2个百分点;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4.2亿元, 人均218元左右, 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5%。阜新财政是辽宁省14个市中唯一一个市级和七个县区全部享受省补贴的市。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5.6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36.7%。由于阜新煤矿长期以来只开采不填充, 有10余万人生活在100多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上。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特困群众占城市总人口的25.3%, 农村特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5%。经济社会矛盾突出到极点, 阜新被称为“辽宁最不稳定的地区”。阜新当时要解决的是生存、稳定和发展三大任务。阜新在这样基础条件下启动转型, 工作难度之大, 是局外人很难想象到的。

二是阜新转型以来在主攻大项目上力度仍然不够大。转型以来, 阜新在大项目上有了突破。2010年, 在国家的支持下, 总投资达245.7亿元的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达产后, 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百亿元。但类似这样的大项目, 仅此一项。这对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阜新, 显然是太少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阜新经济总量在辽宁排七八位, 关键在“一五”时期, 国家把全国一百五十六个重点建设项之中的四项, 即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五龙竖井、新邱竖井和阜新发电厂改建摆在阜新。其中,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和阜新发电厂改建两个项目, 按其规模算, 当时均数亚州第一位, 使阜新一举成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基地之一。转型以来, 阜新仅上了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项目, 同“一五”时期一次就上了四个大项目相比, 显然在上大项目上, 力度是不够的。

三是阜矿集团在上大项目上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阜新煤炭日趋枯竭, 阜矿集团利用自身优势, 2006年赴內蒙上马了白音华露天煤矿项目。该矿可采储量有10.4亿吨, 是阜新海州露天煤矿从投产到破产总产量2亿吨的5倍。按规模讲, 现在一个白音华露天煤矿等于五个阜新海州露天煤矿。阜矿集团这一重大举措, 不仅多次受到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 也是阜新转型的一大亮点。但阜矿集团这样的大项目, 只能在增加阜矿集团经营收入上见到成效, 而在经济总量上却不能计入阜新。因此, 在提及阜新经济总量在省内的排序时, 应作客观、辨证的分析。有的媒体仅以阜新经济总量在省内排在后列就全盘否定阜新的转型成果, 这对阜新是很不公正的。

摘要:本文根据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最近的重要批示精神, 对阜新这座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笫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十年转型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其形成的经验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 这对国内同类资源城市实施转型很有借鉴意义。同时, 本文还有针对性地澄清一些媒体对阜新转型的误读, 这将对全面、正确认识阜新经济转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深入基层大走访总结 篇2

安阳县把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大走访”活动作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抓手,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排查矛盾纠纷,解决问题办实事,在为群众服务中创先争优。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倾听群众呼声

县委研究决定在全县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下基层大走访”活动以来,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深入基层,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为争创经济前十强,构建和谐安阳县贡献力量。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征求调查问卷、设立意见箱等多种渠道,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反映群众愿望。一是关注民生,问需于民。截至目前,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征求意见129条,走访群众家庭350户,解决问题189个;乡(科)级及以上党员领导干平均下基层走访慰问群众(企业)12.3户(家),村基层党员干部走访慰问群众、企业平均在16.7户(家)。市县驻村党员干部分别建立了“民情日记簿”,详细记录群众反映的上学、出行、看病、征地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多方走访,问计于民。深入走访各领域社会群体,及时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共走访了300余名率先致富的种养殖大户、企业业主等,倾听创业致富经验,共谋致富之路;走访了1000余名老党员、村干部和群众代表;走访了

18个下派村,找准落后原因,因地制宜,共谋发展大计。自大走访活动以来,全县共召开民情民意座谈会50场次,参加座谈的群众3500余人,征集意见建议900余条。

二、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党的政策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传到基层、落到实处。进村入户进行专题宣讲,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远教平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深入宣讲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市十次、县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等各项政策,广泛宣传支农惠民的系列政策措施,解答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全县共组织开展主题宣讲活动200场,参加学习群众1万多人次。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关注民生热点,为群众排忧解困办实事

广大党员坚持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本职责,以群众的需求开展服务。一是访贫问苦送温暖。经常性走访“五保户”、特困户、有重病人户、“留守家庭”等困难群体,了解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大走访活动期间,共为300多名困难群众送上帮扶款10多万元。二是主动服务解民忧。县规划局赴善应、柏庄等6个乡镇开展“规划下乡”活动。解答群众在城乡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62条。完成3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49

深入的思考 深入的挖掘 篇3

在这个新栏目中,本刊记者将出现在一个个文化热点的第一现场,将揭示一个个新鲜复杂的焦点问题,将深入到一个个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中去,将选取各行各业和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从普通亲切的平民视角出发,把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一处处美丽变化汇集成《文化月刊》上的一帧帧动人风景。

这个栏目将致力于反映所有关心文化旅游发展的人们的心语、心声和心愿,反映全国各地城市文化旅游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思维、新气象,也希望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用最宝贵的情感、最美好的热情告诉我们您的建议和需求,我们将陆续把其中的精彩内容浓缩于版面,让大家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起分享和传阅。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前进的路上美不胜收。伴随着骀荡的春风,沐浴着淅沥的春雨,我们又站在了一个充满生机、朝气和挑战的新起点。开设一个新的栏目,打开一个新的窗口。我们愿用胆略、激情和辛勤的汗水,全力为读者奉献有“营养”有内容有新意的新闻和观点。除了深入的思考,还有深入的挖掘;除了深深的爱,还有深深的情……平和而不失锋芒、敏锐而不失冷静、友善而不失勇气、淡定而不失力量,这是“深度报道”所期望的那个“深”字。

谢谢您的关心,谢谢您的爱护。相会有缘,后会有期,难忘今天,相约明天。打开这本杂志,您是我们的知音。合上这本杂志,您是我们的朋友。让灿烂的岁月变成嘹亮歌声,让崭新的梦幻呈现缤纷五彩,让每一个角落的火炬都点燃,让每一朵蓓蕾的芳香都能迎风怒放。珍惜这一份文字情缘,珍惜这一块小小的园地。浅浅的,唇边有微笑;深深的,心上是祝福。带着思索,带着梦,带着浪漫和温情,我们和我们的“深度报道”,一起来到您的身边。追踪社会热点,展示文化底蕴,探索真理,反映真相,深挖猛料,生产激情——

“深度报道”,敬请关注!

亲爱的读者:请将您关心的文化旅游中的热点、问题和思考告诉我们。

您的关注,就是对我们的支持;您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

深入总结 篇4

目前, 甘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欠发达的省情实际,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探索, 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有许多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就是要客观总结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 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真正把握发展规律, 创新发展思路, 明确发展重点, 提高发展质量。

过去的一年, 全省农牧系统紧紧抓住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深入调研, 总结提升, 形成了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有建议、有深度、有价值的优秀调研成果。这些调研成果内容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等多个产业, 聚焦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土地流转、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热点问题, 是省市县三级农牧部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通过对工作实绩突出、产业发展典型的地区进行实地探寻、综合研判,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牧系统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经验, 从不同侧面分析了全省农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从不同领域提出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调研成果的作用, 方便全省农牧系统广大干部学习交流和相互借鉴, 省农牧厅组织专家对2013年调研成果进行了评审, 并将优秀调研成果收录汇总, 由甘肃农业杂志社编辑出版发行。

深入学习发展观总结 篇5

发展观活动工作总结

XXX地税局按照县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安排,在机关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机制”主题,结合单位实际,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长治久安固根基、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顺利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3个阶段6个环节的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

在县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之后,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一是及时召开局务会,班子成员深入学习了县领导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相关文件,并就如何结合我局实际贯彻落实进行研究部署,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明确了目标。二是成立了伊吾县地税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局长任组长负责抓全盘工作,对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职责进行了明确。三是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我局的实际,制定了《XXX地税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并于X月X日召开了动员大会。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XXX地税局在学习培训期间坚持两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领导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党员干部切实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意义入脑入心,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精心设计课程,安排了五天的集中学习。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必须参加每个课时的学习,实行点名考勤制度,无故不得请假,保证了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组织全体党员重点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精神、自治区和XX地委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指示精神、地委书记XXX在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引导大家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县委决策部署上来,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收获、新进展。

(三)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突出问题

XXX地税局紧紧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机制”主题,以“问计基层群众,共谋科学发展”大调研活动为载体,采取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围绕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机制特别是横向岗责体系建设、地税文化建设、制定促进我局科学发展和服务科学发展等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了专题性调研课题。在调研前,XXX地税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调研活动实施方案,局领导亲自抓好工作落实。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2场,与纳税人进行了11人次谈话,听取了企业单位的意见建议;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1次,研讨会1次。在多方面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就如何解决制约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讨论,进一步找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对征求的16条意见建议经过认真查找原因,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5个大的方面,即: 一是干部管理存在“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二是干部业务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部分干部工作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税收信息化建设设备配置不到位,影响到税收征管工作开展;四是纳税服务工作还需不断深入,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还需提高;五是地税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在学习调研活动中,局领导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入企业,认真剖析问题,顺利完成了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后,召开会议对调研成果深入交流,研究部署如何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进展的动力。

(四)紧扣活动主题,认真开展讨论

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环节中,局领导十分重视。在深入调研成果转化时,就开始着手研究,提前部署。XXX地税局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召开了党员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针对确定的讨论主题,采取了形式多样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讨论活动中能够坚持会议交流与书面交流、重点发言与自由发言、中心发言与补充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内容既有正面内容,也有反面事例。我们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坚持做好三个结合,即:一是把反分裂斗争再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二是与调研报告的再讨论再修改相结合。通过讨论,对调研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三是与做好当前税收工作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了两促进、两不误。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五)广泛征求意见,诚恳开门纳谏

透过现象 深入本质 篇6

一、什么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众所周知,“作文的分析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有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就是作文的分析。本质的东西寄存在现象之中,通过现象反映本质。如果离开了现象,本质的东西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作文也就枯燥无味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写现象是不好的,没有现象怎么会有本质?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现象这一层次上,因为这一层次是初级的,还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让现象反映本质,凸现本质,这样,我们观察现象才有意义。

二、 怎样才能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1.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

在自然的存在中找到必然的合理。例如北京禁放烟花爆竹,我们面对屡禁不止的现象,要找到宣传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和管理处罚不到位等问题。既然存在这样几个不到位,当然就会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分析清楚“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

2. 探究并揭示现象的共同特征。

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随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无异于儿戏。

例子的论证价值体现在它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例子才是典型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才有说服力。如果罗列一些事实,不去凸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不作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一大堆例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反而会以例代议,冲挤了说理。

3.探究并揭示现象的特殊意义。

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这种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在写作训练中,要注意强化议例能力训练。有些同学往往举完例子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举完例子正是说理的好时机,要紧跟上议例。议例就是说理。有的同学说:“我不会议例。”其实只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这些例子本身说明了什么?然后自己回答,形成文字,就是议例,就是说理。

总之,要想达到高考语文要求的“深刻”的目标,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在作文训练中,要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自己深入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

【题目展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的中国人也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的零件。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忙里忙外。人们在忙中收获了无数,也在忙中失去了很多。外国人评价说,中国人已经不善于或者不乐意放慢生活节奏了。你认为呢?

请以“忙”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忙,看似简单,其中却大有学问。忙,是人生的一个步骤。每个人所忙的事务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不能碌碌无为地白忙,要忙就应当忙得精彩,忙得不亦乐乎。人生如同一张地图,我们一直在自己的地图上行走,眼前时不时地就出现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走向哪儿?面对那纵轴横轴相交的十字路口,我们该怎样选择?静下心来分析一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坐标轴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让自己的忙变成瞎忙。

在写作此文时要注意:①要重视图解题目及提示语。如果行文停留在列举大量“忙”的现象这一层面,不能突破现象,凸显见识,文章就会失去重心和支撑点。②视野不能狭窄,视角不能单一。学习忙、工作忙,忙得丢了友情、淡了亲情,这些固然可以写,但多了就致人审美疲劳,更何况还有为数不少的滥情之作,自己都打动不了,还想让别人买账。③表现生活、学习的忙碌,提醒精神休息的必要,重点要写出精神的内涵及精神于人的重要性。④要辩证地谈。忙是必须的,但要学会忙中偷闲,这个思路的行文会很稳,但四平八稳不会是太好的文章。⑤以“忙”为行文依托,融入多元思考。如写得与失的关系,写忙与闲的对比,写对名利与精神的选择等等。不过,要注意不能偏题。

【经典范文】

汝佳文

“忙忙忙,盲盲盲,忙得我已经失去了方向……”我们就这样唱着流行歌曲慢慢长大,并看着周围的大人庸庸碌碌、忙里忙外地变老了。自己偶尔停下发一会儿呆,凝视窗户里盛着的星空,也会被斥为偷懒躲滑,不得不赶紧埋头看书,直到昏天黑地……

学生时代不应是人生播种的季节吗?为什么我们这么辛勤,收获了看似成千上亿的分数,却总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我想这大概因为我们正身处一个浮躁的时代吧。为了避免人言、事故的伤害,我们忙着锻炼口才、强身健体以保护自己;为了避免被超越、被淘汰,我们忙着参加各种速成班、提优班以充实自己。忙,本是为了提高生命的质量,不想却成了“大盗窃国”。忙,窃取了我们的生命,替代了生命本身的意义。人们一味追随潮流,目标模糊地忙碌着,终于来不及思考,终于忘记在睡前问一问“我到底在干什么”,于是人们变得盲目,为了某个虚无的“人生终极奥义”做了太多无用功,犯了错也来不及校正,被蝇营狗苟轰炸,被虚幻的希望轰炸……怎能不忙?

我们失去的是思想,失去的是纯净而深刻的思想。

的确,闲人在工业社会只能被剥削或被遗弃,甚至于文人——这群凡人眼中的闲人——在这个时代也养活不了自己。然而捷克有句谚语形容这群闲人的甜蜜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闲人”们能够纯净地瞭望世界,守望世界,他们用珍贵的思想喂饱了精神世界,这是“忙人”们永远无法体会的幸福。

然而忙人们并不应绝望。为什么不忙里偷闲呢?鲁迅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写作,我们怎么不能用别人绞尽脑汁想把自己的三流小说出版以求功名利禄的时间用来泡一杯咖啡?著名作家陆文夫从苏州调到南京时随身携一小包,里面装了他的全部家当:一把锤,一个扳手,几十根钉子。写作写到文思枯竭时他便去帮人修门修窗,江苏省文联的门窗几乎全部被他修过一遍。他还修出了名气,人们常找他帮忙,当人们感谢他时,他总会摆一摆手,淡淡一笑。这样的人怎算得闲人?他那清新隽永的文字,也多源于生活的点滴感情。忙里偷闲,我们才能贴近生活,看清自己,拓宽视野,获得新的能量。

在忙碌之余,能否偶尔停下手头的工作去看一眼窗外的星空?

【点拨评析】

与大多数作文一样,本文也是从“忙”的现象入题,但这一句至为重要——“看着周围的大人庸庸碌碌、忙里忙外地变老”,“大人”一词表现出一种可贵的视角。“长大后,我成了你”,我们都无从避免成长的存在,既如此,关注今天的“大人”就是在思考明天的“我们”,这是一种积极参与生活的意识,与其等我们成为“大人”时被动地接受,不如现在就从对“大人”的关注中作出对未来的选择。经历过这样的思考,生活才会真正属于我们。对于作文而言,这样才易写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文章为了做到有据有理,对所选的典型事例从远处思考,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突出效果,影响深远。

深入总结 篇7

接下来, 我的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调动起了他们的兴趣。我说:“同学们, 如果霍金此时此刻生活在我们周围, 你会怎么做?周围的人又会怎么做?”学生各抒己见, 答案无外乎拍照合影, 上电视, 上媒体……我概括了一下:总而言之, 就是把他作为一只猴, 一只大熊猫, 一个典型, 但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学生若有所思地点头同意。接下来, 我又顺势引导学生, 看一看霍金在剑桥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那天下午, 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 忽然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 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 我却呆滞了。是敬仰, 是震惊, 是凝视, 是沉思?都是, 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 我什么也没有做, 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 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 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112--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 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 又下意识地摸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 也没有拍照, 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 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 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 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学生静静地低下了头, 我知道他们思想上有了碰撞, 有了斗争, 这是一个过程, 我没有打扰他们, 几分钟之后, 学生抬起了头, 我欣慰地看着他们。“人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何为尊重?”学生积极发言, 通过这一番讨论, 学生真正理解了“尊重”的内涵。

接着我又顺势延伸,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在身体上、生活上处于弱势群体的人, 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学生很善良地说道:关心他们!我顺势又问道:怎么关心?学生说:送给他们东西、给他们钱财……我总结道:同学们, 你们都很善良, 可你们想到没有, 在众人面前, 把他们视为弱势群体, 去施舍他们, 他们的自尊是不是会受创?关心的前提是什么?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沉思……此时, 学生对“尊重”一词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紧抓教育契机, 问道:“同学们, 去过动物园吗?你是不是和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无动于衷呢?你想起《华南虎》了吗?”

深入骨髓的幸福 篇8

1959年, 女人成了寡妇。丈夫突然撒手而去, 撇下她和两个妞妞。那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头一年, 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的女人, 在院子里的麦秸垛下捡麦粒。那是去年的麦秸垛, 女人幻想能在下面捡些麦粒给妞妞们熬碗粥。

男人是女人的邻居, 两家一墙之隔。下过雨, 土墙垮掉一角, 男人重新把土墙垒起来。却没垒到原来的高度, 那里多出一个弧形的缺口。夜里, 女人听到院子里“砰砰”两声响, 胆战心惊的女人抽出枕头下面的菜刀, 随时准备拼命。她等了很久, 院子里再也没有动静。女人大着胆子来到院子里, 发现地上躺着两根萝卜。女人眼睛湿润了, 她拾起萝卜, 去灶台生火, 给两个妞妞熬萝卜汤。女人对男人的感觉, 只有害怕。那是一个身高只及她腰部的男人, 女人知道那叫侏儒。侏儒没有爹娘, 更不会有老婆。

以后的每天夜里, 从那缺口都会飞来一些东西。半颗白菜, 几片薯干, 或者几束麦穗。那时候人们都在挨饿, 女人知道, 他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白天再见到他, 女人说:“兄弟, 心意我领了, 可是你也不好过啊。”他笑笑, 说:“让妞妞们有口饭吃。”女人抹一把泪, 转身要走, 又停住脚步, 回头说:“兄弟, 如果夜里闷, 就来嫂子家坐坐。”那张丑陋的脸顿时通红, 然后不吱声, 低了头匆匆离开。夜里, 女人坐在院子里等他。等来的, 却是从缺口扔过来的一把黄豆。女人就着月光

骨髓的

慢慢地捡, 边拣边哭, 直到天明。

饥荒终于过去, 尽管仍然吃不饱, 却不至于要人的命, 可是夜里, 仍然有东西从缺口扔过来。白天, 女人遇见他, 说:“兄弟, 别再扔了, 用不着了。”他嘿嘿笑不说话。晚上, 女人家的院子里, 仍然时不时落下一些东西。

灾难说来就来, 没有任何前兆。村子里突然多了一些奇怪的标语, 然后, 有人将男人揪上土台, 喝令他站好。他们抽他耳光, 吐他口水。他们怀疑他在上海通过敌, 甚至为敌人送过情报。男人挺起胸膛, 大声喊:“一派胡言。”当然, 这为他招来更多的耳光。女人远远看着, 仿佛那些耳光打中了自己。

夜里, 他被放回来, 一个人走进黑暗。女人听见他在院子里哭泣, 自己也跟着抹眼泪。正哭着, 两根萝卜落在身边。女人终于忍不住, 扯开嗓子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 那些人终于不再折磨他, 因为他傻了。有人让他爬上高高的凳子, 怒喝道:“你给敌人送过情报吧?”他说:“一派胡言。”那人就抽掉凳子, 他从高处一头栽下, 当场昏厥。等他再次醒来, 人就傻了。他傻了, 几乎忘掉一切, 唯独记得往女人院里扔东西。

女人在街上碰到他, 悄悄地说:“兄弟, 要是你不嫌弃, 娶了我吧, 两个人, 日子好过一些。”他红了脸, 说:“我是丑八怪。”女人说:“你不是丑八怪, 你比他们都好看。”他呆在那里, 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 女人一天天苍老。苍老的女人, 彻底失去了某一种心思。可是每天晚上, 缺口处仍然会飞来一些东西, 从没间断过。那些东西让女人相信, 在夜里, 在墙那边, 那个身材矮小的男人, 的确是存在的。

后来, 金妞嫁给了城里的工人, 银妞也嫁给了本村的瓦匠。瓦匠跟着银妞来看娘, 把礼物放下, 在院子里转了一圈, 回屋跟女人说:“娘, 这房子太破了, 翻番新吧。”女人说:“好。”瓦匠说:“还有这墙, 也重新砌一下吧。”女人说:“不要。”瓦匠说:“我们接你去住你不去, 偏守着这老房。还是彻底修一修吧。”

房子粉刷了, 围墙也被加固加高。夜里, 女人一个人坐在院子里, 看天上的月亮, 月亮从这个树梢钻到那个树梢, 女人的心理空荡荡。忽然, 女人听到墙那边“砰”的一声响, 紧接着响起阵阵呻吟声。女人站起来, 疯了一样的往那边跑。

在男人的院子里, 女人看到矮小的男人他正躺在地上挣扎。他的手里攥着一根萝卜, 旁边翻倒着一条破旧的长凳。躺在地上的他咧开嘴笑, 说:“墙高了, 够不着。”3天后, 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因为一堵墙, 因为一些事, 他们的婚礼, 已经耽搁了太久。婚礼上的他只会傻笑, 婚礼上的她只会流泪, 可是人们知道, 无论哪一种表情, 都是深入骨髓的幸福。

深入文本,品读语言 篇9

在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品读语言, 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 使语文课返朴归真, 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 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强化“人文的感悟”, 淡化“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 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 抓住课文的精妙之处, 引领学生悉心品味, 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玩味语言, 通过细嚼慢品, 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 而且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钱学森》这篇课文通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 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 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 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 我与学生一起紧紧地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三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几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 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 而且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培养了语感。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 只有潜心会文, 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 教师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 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 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 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 领悟其精髓, 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 提高敏锐的感悟能力。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 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 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 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 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 继而紧张、担忧, 甚至是责备自己, 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 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 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 然而, 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 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 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 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 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 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 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 并启迪自己的思想, 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 有体验地读, 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 我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 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 以及强烈的爱国心, 然后就指导学生深入地读书, 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 激活学生的思维, 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 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 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 施工质量不是很高, 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 消极怠工, 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 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象情境, 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 勘测线路”、“深夜灯下, 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 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 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 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 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 关键在于能否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多元探读, 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 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综合试题深入解析 篇10

综合计算题在历年高考中都会出现,试卷中至少有两道,纯力学题至少也会有一个,占的分数15分以上.这类题目占的分值多、涵盖知识面厚点多,容易失分,其实,尽管题目千变万化,重点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总的来说就是看考生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能力如何,考核的就是基本知识(体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可以说一道综合试题几乎包容了从概念理解到数学能力各方面的相关内容,它最能体现考生对所学的掌握程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

例如,一个质量为m的长平板上放一个质量为2m的物块,它们以某一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平板与前方墙面在极短时间内发生弹性碰撞,试问平板要经历多长时间与墙面再次发生碰撞?(平板足够长,平板与物块间滑动摩擦因数为μ)

这是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中一道综合题目(26题),没有具体数字,属于字母托式型计算题,此类题目近年来经常出现,比起常规数字题目更具难度,也更具有意义.碰撞问题是物理中热点内容,不仅重要也有趣,它考查的主要是动量和功能关系,本题考核的目的是平动物体弹性碰撞的特征、动量守恒定律、滑动摩擦力、牛顿第二定律等,通过本题的解析另外还可以掌握摩擦力做功、功能关系(动能定理),并且让读者了解到确定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过程是关键.

分析:1.平板与墙面碰撞前的运动状态为mv(向右),平板与物块组成的系统(3m)的运动状态为3mv(向右).由于是弹性碰撞且时间极短,因此平板以-v反向运动,状态为-mv;物块由于惯性仍然保持2mv状态.

2.平板与墙面弹性碰撞后,物块与平板间发生了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2mgμ,该力将改变它们的相对运动状态,直到质量较轻的平板最终与物块达到相同的运动状态3mv'(向右).

3.对于平板而言,弹性碰撞后到再次碰撞,经历了两个过程:一是平板在f=2mgμ(向右)作用下由初态-mv到终态mv',是一个加速度a=2gμ(常数)的运动过程;其二是平板与物块达到相同运动状态即3mv'后的等速度运动过程.

解:以平板为研究对象——碰撞后的第一个过程,水平方位上受力f=2mgμ向右,初状态为-mv,末状态设为mv',此过程中加速度a=2gμ向右;并且此过程中平板与物块组成的系统合外力等于零,所以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即:2mv+(-mv)=3mv'(规定向右为“+”)得,

平板:第一过程,v'-(-v)=at得;位移:,则

即:平板从初状态mv到末状态mv'发生的位移为s<0,向右.

第二过程,平板与物块同一状态3mv'向右,t'=s/v'=2v/3gx.

所以:平板两个过程共用时为

从以上结论可知,每次碰撞速度损失了,两次碰撞间隔,故时间也缩短了2/3,即碰撞越来越快,越来越弱;平板碰撞后从初态到终态,发生的位移为,可见下一次碰撞前的位移为前次的1/9,即位移骤然减小;由计算可知,物块初态2mv到终态,发生的位移为,对平板的相对位移是,由于立移s v2,下一次碰撞位移骤然减小,因而平板满足碰撞连续发生的(足够)长度几乎主要由第二次来决定.

第一次碰撞后的两个过程中,摩擦力做功发生在第一个过程,它不仅对平板做了功,也对物块做了功,摩擦力对平板做功,摩擦力对物块做功,摩擦力做总功

第一次碰撞前系统动能为,碰撞后总动能为,即动能减少了,这就是动能定理(功能关系):w+w'=E'-E,摩擦力是耗散力即非保守力,尽管系统和外力等于零,动量满足守恒关系,但是由于摩擦力的存在,系统能量并不守恒.讨论:就一般情况而言,设物块质量为M,平板质量为m,同样问题会有什么结论?

上一篇:教学局域网的安全管理下一篇:磁场磁感应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