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性行为

2024-05-15

随意性行为(精选九篇)

随意性行为 篇1

“老师今天很多人没有下来, 他们都不想上体育课……”、“XX说他脚痛请假, 下课还在跑来跑去了呢……”、“我就是不想跑步, 不想扔实心球……”、“老师, 我头痛, 不能跑步!”、“老师, 昨晚我高烧, 我妈妈让我今天不要跑步!”、“我XX作业还没有订正好, 老师让我做完了再去上课!”、“我XX作业还要做, 我想先做完作业再看情况要不要来上课!”、“早上我赶不到”“我不想来上课”“我脚累死了”等等。以上所列出的现象想必每位体育教师都曾或多或少碰到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 又如何对其加以转变呢, 笔者认为都应一一给予认真思考与作答。小学段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也是运动兴趣的培养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的体育课上如果出现以上行为势必是一种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对以上的行为我们姑且界定为“随意性”行为,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长期发生这种“随意性”的行为对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不利;另一个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 学生出现这种行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给予干扰。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被称为第二发展期。此时, 他们不仅身高体重明显增长, 而且肌肉骨骼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 特别是到六年级的时候,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在心理方面: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发展, 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忧势, 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 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甚至比大人们还高明, 因此爱自作主张, 顶撞老师和家长。其中五年级学生就会出现性早熟现象, 尤其是女孩子。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六年级的学生最不好管。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 自由行动。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这种随意性行为应给予充分分析, 找到导致行为形成的根源所在, 并对其给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2 随意性行为的界定

所谓随意就是随着自己的意愿, 没有统一、计划、方法或目的的, 结构混乱, 其近义词为肆意, 随便, 随心, 任意。而随意性行为就是基于以上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行为。本文所研究的体育课学生随意性行为是指学生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随心所欲的从事自己想从事的活动行为, 如无故旷课, 随意离开课堂等行为。其出现的时间多为课前和课上, 主要特征是行为的随意性以及其无理性。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双林中心小学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4~6年级在校学生6 0名, 其中各年级2 0名, 男女比例1:1, 回收问卷6 0份, 有效问卷6 0份) 、座谈法 (利用课间时间, 非正式性的座谈)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7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经验提炼法 (对教学过程中积累下的经验进行提炼) 等。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随意性行为形成原因分析

4.1.1 学生因素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名学生中认为体育课就是做游戏、玩的有45名、百分比为75%。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还是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课上课形式的变化。由于新课程提倡体育课堂的活跃性、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等, 学生从传统教学课堂逐渐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自身主体地位的转变。但伴随着学生自主能力及年龄特征的影响, 我们的教学导向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与冲突, 而教师从刻板式教学转型到主导型教师, 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各方面更多的是采取学生喜欢的、新颖的、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任何技能教学或是知识传输都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 往往给我们学生留下了片面的印象, 比方说:学生会认为现在的体育课就是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的课, 不用掌握什么知识技巧技能;每天的体育课老师肯定会有想好的游戏可以玩, 不用像教室里上的课那样需要那么严肃的纪律性;即使不遵守课堂纪律, 顶多教师说教两下, 不能拿自己怎么样;不用参加考试, 测试项目成绩无所谓等等。因此, 产生“随意性”行为表现也是情理之中。

4.2 教师因素分析

4.2.1 教育观念与责任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 0名学生中有4 8名, 其百分比为80%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课堂参与有影响。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期, 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尤其在学习上更需要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如果, 教师能足够的责任心 (对自己、对学生) , 并在教育观念上有着其先进性, 那么其必定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喜爱, 进而学生的随意性行为也会相应减少。

4.2.2 课堂教学设计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最高的是游戏, 而对老师选择的内容满意度为43.3%, 在教法和学习形式上的满意度为48.3%。教学内容选择与教法、学法选择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环节上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参与行为。因为, 学生的参与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参与动机引起的, 只有当学生喜、感兴趣时, 才能自觉积极地参与进来。而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受新课程的影响变得更加的神秘与富有创造性, 学生似乎更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 提早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封闭, 使得教师不得不创新与每堂课, 把教学设计得更加的严谨, 并且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挖掘更多的体育素材与教学用具, 吸引学生的同时则更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 很期待上体育课, 让学生对体育教师充满信心, 对体育课充满兴趣。这些要求对部分教师来说似乎一时间不能给予兑现, 因此教师和学生间的不同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对其重视减弱, 时间已久便滋生了随意性行为。

4.2.3 体育课堂常规

“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这是理论层面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当中如何实现似乎没那么简单。同样, 在学生的评价上也存这个问题。在体育教学中, 采用必要的奖惩办法,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自律性的培养。由于我们面对的班级相对来说比较多, 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所以导致学生产生“学不学都一样”的心理, “反正老师不会叫我示范, 反正老师不会叫我怎么样”的心理, 如果有一套长期实施的, 与班级竞争制度挂钩的“奖惩制度”, 那么我想不只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的积极, 对于那些总是出状况的学生来说, 这个“约束性”比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提醒, 不停的“批评”效果要好很多。

4.2.4 教学的系统性

座谈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体育课学习内容没有系统性个概念, 换句话讲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教学不具有系统性。这里的教学系统性“不是学科教学的系统性, 而是指的“教学安排”上的“系统性”。例如, 教学计划, 学期目标, 教学进度, 单元计划等, 按理说有这样的“目标导向”在, 对于课时的安排会很简单, 每个星期, 每次课的教学任务会很清楚,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脱离原始目标”, 或许就是这样的教学, 教师自己都不太明确本周、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为了完成课在上课”的教学态度, 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盲目:“不知道老师今天又要上什么课?该不会又要跑步吧?”这种不是期待, 而是一种“慌”, 因为他感觉不到像语数课那样的逻辑性, 系统性, 这也是我们体育课理论与实践上分离。

4.3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调查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父母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间接性的影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那些父母对体育课的作用与参与价值认识比较高其子女在校的体育课表现也非常好, 反之就很容易出现随意性行为。同理社会上的理论导向也对学生的体育课参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策略与建议

5.1 营造氛围, 正确引导

通过研究与实践, 笔者认为在对提高学生体育课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上氛围营造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各种大小集会对其宣传, 例如国旗下下讲话、班会课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比赛, 体现体育课的作用与价值, 主要是通过取得比赛成绩的学生进行剖析以突显上好体育课的意义。不仅如此, 在气氛的营造过程还可通过图片展、标语、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家长会等。

5.2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优化教学观念

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可以从3个层面:首先, 是学校行政层面出台相关考核制度等。其次, 是教师自身层面, 通过自身对体育课现状的剖析加强对责任心的认识。最好, 是学生层面, 即通过学生行为的刺激进一步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感。在教学观念的优化方面主要是对现有的教学观念结合实际进行整合与优化。新课程理念固然好, 但也要尤其针对性和区域差异性, 不能拿来就用。因此, 教师要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对其认识、讨论、实践与修正。例如, 通过教师Q Q群、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 以获得更高的认识。

5.3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增加体育课的吸引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做好学生、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考虑与分析, 做到教学设计上不能留“空白”, 不能有“空挡”, 环节与环节之间要“顺理成章”, 采用的的教学用具的出现要适时、新颖, 游戏的安排要紧凑、刺激等等。因此, 教师要多看、多想、多总结, 多渠道的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例如, 通过不同设计水平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等。例如, 在教学耐久跑时, 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 每次课都应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时间上的改变, 跑时的队形可以新颖多样。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 重复接力跑, 分组对抗等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 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5.4 强化教学常规, 构建合理奖惩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课堂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以恰当的课堂常规为基础。对于强化教学常规, 构建合理奖惩制度方面, 笔者有五点措施: (1) 强化“点到制度”与“请假条制度”。积极与班主任沟通联系, 争取班主任的支持, 将体育课的“到课率”纳入班级常规考核制度, “点名册”每天要有班主任的签名, 出现请假情况必须有请假条及班主任的同意。 (2) 课堂奖惩制度与班级评比联系起来。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 课后都可以从班委那里得到一枚“小星星”的奖励, 如果是表现突出的, 或是进步很大的学生可以的到一枚“小勋章”, 一枚“小勋章”相当于“五课小星星”, 得到“十枚小星星”在班级的“考核制度表”上换一枚大的“奖励卡”, 作为期末的评比。 (3) 加强体育委员、班级干部的职责价值作用。 (4) 将体育成绩纳入月、期末评比。 (5) 细化体育课日常考核制度。如一项技能课“立定跳远”分4次课教学, 在这4次课该学生在每节课上的掌握程度、在课上的表现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做出综合评定。然后把每节课该班级的综合表现打分, 写上意见, 由体委交于班主任。

5.5 依托学校, 形成体育教师、家长、班主任三维一体教育网络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因此在对其随意性行为的纠正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三个环境, 协调完成。这个三个环境分别是家、体育课堂和班级, 而父母、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分别是这三各环境的直接缔造者。因此, 如何有效的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例如通过QQ的即时交流, 有效的增加三者间的沟通。

6 结语

学生的随意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是我们的课堂教学, 有吸引力的课堂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 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 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 在实践后反思, 在反思后改进, 在改进后再学习。对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学生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课堂要的是什么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 2004, 11.

[2]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随意性行为 篇2

“死不起”背后的真相调查

新闻提示

从本月中下旬起,作为纠风工作的重点,殡葬、医院、铁路、民航等11个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将陆续进行述职,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考核。

近年来,我市各级部门在殡葬管理和服务方面作出不懈努力并取得了积极成果,频频出台殡葬惠民政策,福泽千家万户。然而,由于殡葬涉及传统习惯和现代文明,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至今仍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疙瘩和顽疾,诸如部分殡葬服务收费不规范、殡葬用品和公墓价格虚高的“行业乱象”和“死不起”的问题,依然困扰着老百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分析,解疑释惑,揭开“殡葬暴利”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困惑与无奈,反映殡葬事业的发展变化,还事实以本来面目。

误区一:殡葬收费定价太随意且无从核实

认识:基本殡葬消费直接由政府定价,殡仪馆和公墓基本上不存在暴利行为

“殡葬收费太随意且无从核实。”近日,记者在调查部分丧户丧事花销时,他们说,亲人去世后,殡仪公司列出了很多服务项目,也不太懂,很多收费项目也没办法核实,就忙着交钱。丧事办完后,结果花了好几万,真是“死不起”。

据了解,由于殡葬业比较特殊,老百姓平时难以了解其行规及内幕,也缺少话语权。本着对死者的敬畏,一般不愿计较得失,一些人便乘机高收费、乱收费,进而影响到整个殡葬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国庆期间,记者来到南京殡仪馆业务大厅,墙上醒目张贴着“殡葬服务收费价目表”,详细列出殡葬服务标准和收费依据,厅内摆放着很多待售的骨灰盒,有榉木的,紫檀的,价格从几百元至上万元不等。

南京殡仪馆馆长白陵介绍,馆内销售的商品均经过民政、物价等政府部门审核及监管,就拿出售的骨灰盒来说,骨灰盒从156元至上万元共90个品种,1000元以下有30个品种,所有骨灰盒均有质检合格证,中高档玉石类骨灰盒还有专门的玉石鉴定证,出现质量问题当场包换。

“之前有个丧户,从殡仪馆之外花费了几千元买了一个檀木骨灰盒,但在盛放骨灰的过程中,不小心碰断了一个角,露出了里面的水泥,才知道是假的。”白陵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殡仪馆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馆里出售的殡葬用品,都是货真价实的。

据介绍,除了出售骨灰盒,南京殡仪馆还提供近20个品种的鲜花花篮,价格为100—1000元间;寿衣有15个品种,价格为200—600元,也是经过物价部门核定的。

“作为政府直接管理的殡仪馆、公墓,所有收费都在物价部门的严格监控之下,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基本殡葬消费更是直接由政府定价,殡仪馆和公墓基本上不存在暴利行为。”市殡葬管理处处长裴云峰说,其实大部分市民在到殡仪馆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许多殡葬消费,如购买骨灰盒、寿衣,预定灵车、豆腐饭,为先人清洗穿衣、守灵等,由于这部分市场已全部放开,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很容易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导致价格虚高。误区二:殡仪服务项目繁乱,价格虚高

认识:基本服务“明码标价”,自选服务价格“雾里看花”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民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将以往殡葬服务的模糊地带明确划分为“基本服务”和“延伸服务”。

裴云峰说,运尸、存放、火化、骨灰寄存等都属于基本服务,由殡仪馆提供,是政府定价的,殡仪馆在这一块上基本都是亏本经营。从下月起,凡具有我市户籍的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将由市或区级政府“买单”,不需要逝者家庭支付,也就不存在暴利之说,目

前老百姓普遍觉得贵的主要是延伸服务,即我们常说的自选服务。

据介绍,自选服务主要有三个供应方,殡仪馆之前的家庭灵堂布置、丧葬用品消费等99%为社会中介提供服务;殡仪馆内的消费由殡仪馆提供服务;骨灰寄存之外的墓葬和生态葬消费由公墓提供服务。

“从接运、化妆、火化直到入土,有些明码标价,但有些‘自选项目’价格却不定,在个别殡仪公司,特别是黑中介的‘忽悠’下,如果不懂就容易被误导消费。”裴云峰说,尤其对于从事殡葬服务的社会中介,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执法队伍,导致市场规范性不足,相关监管措施和手段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暴利现象。

误区三:提供服务的社会殡仪服务中介就是殡仪馆工作人员

认识:社会殡仪服务中介水平良莠不齐,殡葬“一条龙”服务的价格不统一

“除了火化不能插手,其他一切我们都能包办。丧葬用品、灵车接送、骨灰寄存、追悼会、摄影摄像、风水咨询、墓地咨询服务,您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面对记者的询问,一家殡仪公司的工作人员如是说。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仅注册的社会殡仪服务中介就有28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这些中介机构加入殡葬这一特殊行业,为群众办理丧事带来了便利。然而,也有不少从业者,在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态度差、丧葬用品以次充好、收费价格不合理等现象。由于群众对行业的不了解,往往误认为提供服务的社会殡仪服务中介就是殡仪馆工作人员,致使一些群众对殡仪馆,乃至整个殡葬行业不信任。

一家殡葬服务中介告诉记者,殡葬“一条龙”服务的价格并不统一,也没有标准,行业内都是按照用品的实际价格来计算。由于收费不规范,有的公司会抓住死者家属悲伤的心理,一个进价几百元的骨灰盒,售价数千甚至上万元,而成本低廉的寿衣,便宜的价格也在500元上下,贵的甚至上万元。

违规行为为何屡禁不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症结在于多头监管,导致最后谁都不管。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人以为,只要是殡葬服务就找民政部门。“对一些市场行为的监管,民政部门执法权限极为有限,需要公安、工商、物价、城市综合执法、卫生等部门共同推进。”市民政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依据《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门执法权限主要在于非法制售冥币、违规非法运尸存尸等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行为上。但惩治殡葬服务的违规行为,很多时候需要各部门协力配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准备以行业协会牵头,通过制定入市门槛、加强社会殡葬服务机构培训、对培训合格的服务机构发证、殡仪馆建立短信平台强化与家属的沟通、提醒以及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等方式对市场进一步进行规范。”该负责人说。

误区四:殡葬行业只知道收钱,缺乏人性关怀

认识:回归公益,走人性化服务之路

“对殡葬事业单位来说,既有公益服务的要求,又存在经营的压力。只能适当提高殡葬用品价格,以弥补事业性亏损,这已成为殡葬行业的共识。”业内人士认为,要做好公益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尤其在改变传统的厚葬式殡葬观念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裴云峰看来,殡葬消费具有精神消费的特征,亲人死了,家属认为多花钱才能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这个时候家属就不计成本,也不问价值,只要消费,就觉得对得起已故亲人。“这种消费扭曲了市场的价值规律,也给商家谋取利润以可乘之机,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殡葬市场价格高的问题。”裴云峰说,诚然,中国传统认为死者为大,家属都会尽量在送别时用最好的方式,实际形成了一些殡葬文化,比如最典型的举行告别仪式等。其实死者亲人有多样的需求,殡仪服务单位就有义务开展个性化服务。

“所有物质化的形式,均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让生者更好地活着,而不是为了彰显生者的财大气粗、煞有介事,或者其他功利性目的。”台湾生命礼仪专家谢耀凯说,提倡

个性化并不等于高价。个性化的服务,并不是需要花更多的钱,而是原本要花的钱,花在逝者身上,这其实与人们的观念转变有很大的关系。

随意性行为 篇3

2016年春节的一天中午,仙游县盖尾镇某村干部李某在处理村民刘某和宋某间的邻里纠纷时,因同宋某的亲戚陈某意见不合而发生口角并推搡,经其他村民劝说后离开。当天17时许,怀恨在心得李某纠集十余名亲戚朋友在村道上围殴陈某致轻伤。

二、意见分歧

本案中对李某的行为的定性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李某事前因处理村民邻里纠纷同陈某发生口角,尔后纠集他人在回家的途中围殴陈某,李某主观上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且打击对象特定,客观上实施了伤害他人的行为,并造成轻伤的严重后果,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第二种观点认为作为村干部的李某在处理村民邻里纠纷时同陈某发生口角,尔后产生报复的念头,遂纠集多人在村道上围殴陈某,李某主观上具有藐视法纪、逞强争霸的流氓故意,客观上实施了在公共场所殴打他人的行为,并造成一人轻伤的严重后果,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三、法律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李某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要正確定性本案,首先应全面掌握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的主要特征。故意伤害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打击目标具有单一性,打击手段上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伤害的故意。寻衅滋事罪是指行为人为了满足耍威风、取乐等不正常的精神刺激或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而实施的流氓行为,在行为发生时大多是临时起意,对认识或素不相识的人无理无故进行殴打,且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在实践中两罪有许多相似之处,交集颇多,笔者认为可以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和所侵害的客体三方面加以区分,具体如下:

1.主观故意方面

故意伤害罪在主观上必须是有伤害的故意,结果必须是使他人身体健康受到轻伤以上的损害结果。而寻衅滋事罪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破坏社会秩序的危害结果,并积极希望该结果发生,其表现出来的伤害或殴打他人仅是一种随意性的行为。该方面是区分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的灵魂。

2.客观行为方面

故意伤害罪所侵害的对象较为单一,具有特定性,一般是认识的且有过积怨的人,在伤害行为实施之前通常有一个周密的准备过程,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行为,且在伤害手段上能较为明显地反映出伤害的故意。而寻衅滋事罪侵害的对象就较为随意,行为发生时大多是临时起意的,打击的对象可以是认识的人,亦可以素不相识,行为人往往是为了逞强好胜或寻求精神刺激而无事生非,殴打手段和击打部位都较为随意。

3.客体方面

故意伤害罪侵害的是单一客体,仅为他人的身体健康权。而随意殴打型的寻衅滋事罪不仅侵害了他人的身体健康权,还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该社会公共秩序包括了公共场所秩序与非公共场所人们遵守生活规则所形成的秩序。

就本案而言,李某纠集多人殴打陈某,打击对象特定,且双方事前有过纠葛,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但笔者提请大家注意,行为人虽与被害人之前存在过小摩擦,但行为人若以超过普通民众可预测的处理方式,过分借题发挥而实施殴打行为,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处于不安之中,我们在考量案件定性时就不能单纯以行为人的动机作为判断依据,必须全面考虑其他要素。所以我们应清楚地看到,本案中李某是作为村干部出面调解村民邻里纠纷,可以看出其同该纠纷没有任何利益关联。在调解过程中李某同陈某发生口角,经村民劝说后得以平息,但怀恨在心的李某却纠集多人在村道上围殴陈某,其主观上明显具有逞强好胜、发泄不满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纠集多人在村道上殴打他人的行为,并造成陈某轻伤的严重后果,该行为不仅侵害了陈某的身体健康权益,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符合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

作者简介:

随意旅行 篇4

倒头一睡至自然醒就到第二日的上午了, 慢条斯理的整理好行装, 然后再不慌不忙的去火车站。

幸而祖国首都交通发达, 去天津的动车多又快。上车了, 我提醒身边正在闭目养神的先生:上网查下天津的情况。他撇下句:先睡会儿再说。结果一睡四十分钟过去了, 到站了, 到天津了。

走出站台, 东南西北几个出站口, 我们是要上哪呢, 从哪出去呢?眼前的城市在脑海里是一片茫茫。临时抱佛脚-———掏出手机来搜索:天津旅游……然后两个成人为了先去街上听相声还是直扑海边登航母争论半天未果。于是, 决定先随便找个出口出站见见传说中的天津卫庐山真面目再说, 却所见与所闻差矣———后来才知道我们鬼使神差从车站正在整修开发的后广场出来了。

烈日下的不知所措终于让先生有了行程安排的决定———先去找个地安顿下来听场相声休息下再说 (第二天亲身经历去航母的路程才庆幸当时随意的决定有多英明) 。于是上公交车, 好不容易打听到的公交站点车号, 却不料弄错了方向, 本来就两个站的路程, 我们坐了一个多钟头, 还幸好是环线的。我们就此在公交车上睡了个午觉。睡醒下车忙着找“狗不理”, 别说贵得离谱, 还真没有北京的庆丰包子好吃。吃完后就碰及“名家相声”, 一打听才知道要晚上七点半才开演。那就先看风景吧, 突然发现全无心境, 正午的阳光耀目, 我们一家三口游荡在异地他乡无处落脚, 这种飘零感让我们猛然想到应该找个酒店, 马上又投入寻寻觅觅酒店之旅……

第二日, 我们辗转乘了两个小时的天津轻轨, 又坐了两小时的塘沽公交车, 又搭的士近半小时, 然后还在烈日下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到达渴望的航空母舰。真佩服我们自己, 一路折腾竟然还能兴致盎然地坐在路旁炙热的主题雕塑椅上拍照。在航母里大炮飞机看了几个小时, 尽管心里飞也似的要离开, 脚下的路却必须不慌不忙的转, 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再一个小时的高铁才能延伸到尽管是异地他乡此刻却胜似家乡的北京。在外地溜达停留一个星期, 连儿子也反复询问, 什么时候去火车站, 反复声明想回家找朋友了, 好久未见奶奶了, 终于我们踏上了真正的家乡的归途——我和儿子挤在一个火车上铺上等待着回家。

我们家的自助游总是停留在这种状态:无计划随意的旅行, 在完全陌生的城市茫然不知行程, 如游子般被异地他乡孤零、漂泊与落魄感攥住———也不知儿子摊上这样不想事的爸妈是喜是福。每每此时我们总习惯性称回酒店为回家, 以解我们对家的渴望, 也只有此刻才深刻地体验到“家”这个词的深刻意义。在陌生的城市无厘头似的蹉跎几日光阴, 突然就好想念在家, 想念在熟悉的坏境和人群里按部就班的、有计划的生活工作节奏, 于是匆匆结束行程奔向回家的路, 回家继续待续的生活。

让写作训练不再随意 篇5

案例一: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 学生学完本文后, 教师布置了一道作文训练题:“进入中学大门后”, 结果学生表情一片茫然……

案例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冰心诗四首》,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品味、背诵后, 提出了要求:以芽儿或花儿或果儿写一首小诗, 学生满脸愁云……

案例三: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十四课《黄鹤楼》, 教师在朗读、解释、讨论、翻译全文后, 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 说说中国园林的特色, 学生不知所云……

二、诊断分析

这三个案例都是阅读课中的写作训练, 问题出在教师布置写作训练的随意性。

1. 写作训练和阅读材料没有结合, 联系随意

案例一的作文训练题与学习的内容毫无联系,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对文学的认识, 而写作训练的是对进入中学后的认识。对于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学生来说, 一切都还是陌生的, 他们紧张的心还没有平稳下来, 眼前闪现的都是新的景、新的人, 需要适应的太多, 需要认识的太多, 他们如走进了一个迷宫, 需要慢慢摸索, 这太多的不适应, 常常让进入中学的小学生无所适从, 他们还没有定下心来思考, 还没有静下心来体味, 就要他们写自己的认识, 无疑会感到茫然。写作训练看似结合阅读材料, 都是围绕着“门”, 但文学之“门”和中学之“门”两者没有联系。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含义, 不懂文章的比喻手法, 学生是无法进行写作的。我们平时都知道作文训练应当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 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没有认真思考如何结合, 因此, 写作训练常常变成了阅读课中活动的点缀,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更无兴趣而言。教师在写作与阅读结合上的随意, 必将使学生逐渐应付写作训练。

2. 写作训练和学生思维不能同步, 要求随意

案例二的作文训练题虽然选自该课文的探究练习二, 看似与文本联系紧密, 但由于学生才接触新诗, 仅仅让他们模仿形式也已经是一种挑战了, 再要求重新构思, 写出同一事物的另一种喻义, 同题异构, 就简直是把学生当诗人看了。写作训练的要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才进入初中的学生, 第一次学习这样的哲理诗, 能够体会诗的凝练语言、深刻道理, 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认识诗中丰富的想象, 就已经不简单了。写作训练, 一定要能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进行, 要求过高, 学生无法完成;要求过低, 学生失去进取心。学生写作兴趣就会淡化, 写作欲望就会退却, 写作激情就会消失。

3. 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完全脱离, 内容随意

案例三的作文训练是从阅读材料的内容上考虑设计的,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只要简单询问一下, 就可以了解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去过什么园林, 即使有人到过园林, 他们也没有具备审美园林的基本素质, 于是也就无法体会中国园林的美, 更无法总结它们的特点。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有感而发。感从何来?从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而来, 从对生活的理解而来。如果离开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 就只能培养学生讲假话, 讲空话, 讲胡话。

三、矫正策略

写作训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如何学语文。学语文要让学生有惊喜的发现, 进行有趣的想象, 产生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这样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就是要我们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训练, 讲究有效的训练, 注重有序的训练。

1. 链接读写内容

写作训练须考虑这样两个问题:学生是否想写, 这是需要我们研究写什么的问题;学生是否会写, 这是需要我们研究怎样写的问题。我以为,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必须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阅读材料中寻找写作材料,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写作到主动参与, 实现从完成任务到感受成功的转变。

读与写怎样才能紧密结合起来呢?我以为可采用读什么写什么的方法。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 奔忙于繁多的练习和字词句含义的挖掘里, 阅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 从作者作文的意图上思考, 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文字。写作教学不能局限在纯技能的训练上, 只有从阅读材料中汲取精华, 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阅读是对作家作文的分析理解, 写作是对作家作品的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 是为写作做准备;写是运用, 是更深入的阅读。

2. 打通思维环节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看”是指用眼得到的信息, 包括阅读与观察;“听”是指用耳得到的信息, 包括听新闻、听交流等, 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与感悟两个方面。“思考”是指把读到的内容, 看到的景象, 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感悟”是指思考分析后生发出的一种情感, 悟出的一种道理, 把接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 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方面。“说”是口语表达, “写”是书面表达, 说是由读到写的桥梁, 写是积累、加工、内化知识后的运用, 这是运用阶段。所以,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 而不是单项的练习, 理顺这样的关系, 才能链接学生思维, 设计好写作训练。

3. 贴近学生生活

写作训练一定要与学生生活联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命题时, 要观察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生活, 熟悉学生生活, 做到能和学生生活联系的就写, 远离学生生活的就不写;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同时, 还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生活之味, 发现生活之美, 发现生活之乐, 从而积累生活素材。最后, 要让学生明白好文章必须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 让学生不仅想写, 会写, 还敢于写, 真正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写作。

惩治行贿不得随意“从轻” 篇6

一、行贿犯罪“黑数”

当前侵害职务廉洁性的犯罪中, 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受贿犯罪, 但引起受贿的重要原因是行贿, 没有行贿便没有受贿, 因此在刑法上称之为“对合犯”。故预防与打击行贿本应是减少受贿的首要环节, 但在实践中, 对行贿案件追究刑事责任的却较少, 存在着大量的“犯罪黑数”, 即犯了罪却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发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体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偏差认识:一是社会观念的“容忍”。在当前生活中, 贿赂行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凡遇到大事小事, 都要进行“表示”, 不“表示”就很难办成事, 甚至有些应该能够办成的事, 不“表示”就会遭遇“拖字诀”。当然, 在这些行贿人中, 有很多是极不情愿地“割肉”, 他们不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送给别人, 往往是送完了礼以后, 痛骂受贿人。鉴于这种情况, 有些办案人员对他们持同情态度, 认为其为“弱势群体”, 从心理上不愿查处行贿犯罪案件。二是执法手段的“纵容”。行贿人在行贿案与受贿案中, 其所处位置、所起作用具有明显的双重身份特点, 在行贿案中, 其身份为犯罪嫌疑人, 但在受贿案中, 其身份为涉案证人。在目前贿赂案件的侦查中, 办案人员为了获取受贿证据, 对行贿人往往过度体现坦白从宽的原则, 为了取得证明受贿的证据, 有时不得不对一些行贿人放弃侦查或减轻处罚, 这造成不少行贿人只要交代出行贿事实, 就能得到宽大处理。三是单位犯罪的“困扰”。近些年, 单位行贿现象较多, 因情况比较复杂, 系个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难以分清。单位行贿罪的立案标准高, 很多行贿人本该以行贿罪追究的刑事责任, 却转嫁为单位行贿罪, 逃避法律的制裁。另外单位行贿也存在难落实责任人、难定性和难处罚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 对单位行贿追究责任的情况少至甚少, 不用说刑事处罚, 进行行政处罚也鲜有所闻。

二、行贿犯罪的立法考量

我国关于行贿罪的立法始于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1985年“两高”在《当前办理经济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 (试行) 》中对行贿罪构成增加了“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的主观要件。1988年1月21日《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 增加了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1997年《刑法》修订中对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给予保留。1997年刑法之后, 又增加了对单位行贿罪。1999年“两高”印发《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 规定必须严肃查处行贿数额巨大、多次行贿和向多人行贿的等七种行贿行为。2007年“两高”再次印发《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扩大了对受贿罪的追溯范围, 实际也扩大了行贿罪的追溯范围。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力度的通知》, 要求各级检察机关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在坚决查办受贿犯罪的同时,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的力度。从上述立法变化上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的刑法规范对于行贿犯罪基本完成了严密法网的任务, 实现了“有法可依”, 并体现了从“严”的政策趋向, 这也是司法机关在查处行贿犯罪应当坚持的正确立场。

但在立法层面存在以下问题尚需要完善:1、删除“不正当利益要件”的束缚。“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构成要件概念模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不仅容易造成执法的混乱和不公, 而且可能会产生放纵行贿的后果。实践中, 很多人将“不正当”与“非法”等同。可谓不正当利益就是违反政策规定的利益、违反行业规定的利益、违反公众普遍认可的道德的利益, 不限于非法利益, 非法利益应为一种犯罪加重情节。2、扩大贿赂定性范围。行贿犯罪的内容仅限于财物, 无疑将很大一部分非财物犯罪排除刑法的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各种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成为贿赂犯罪形式, 但是刑法规定用非物质利益的方式行贿不能作为行贿罪处理, 就大大缩小了行贿犯罪的打击面。3、改变行贿构罪及刑罚标准低的现状。行贿与受贿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 如行贿案的立案标准是1万元, 受贿案的立案标准是5000元, 行贿的构罪标准低于受贿, 同时行贿罪刑罚处罚有三个档次, 而受贿罪有四项九个档次, 最高刑为死刑, 行贿与受贿法律规定上的不对等性导致法律对行贿行为的威慑力远低于受贿行为。

三、打击行贿的正确把握

行贿与受贿, 就像鸡生蛋、蛋孵鸡一样, 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对应、不可分割。笔者认为在打击贿赂性犯罪时必须立足我国社会转型期行贿犯罪的客观实际, 正确理解和把握刑法罪刑法定原则, 适时运用非正式法律渊源, 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分化瓦解贿赂犯罪中的作用。

(一) 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认识行贿犯罪也是犯罪

我国刑法已明确规定行贿犯罪, 且设置了完整的行贿犯罪体系, 不仅有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还设立了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等等。如此详尽之罪名, 足见行贿行为就是法定的犯罪行为。一是明确行贿人主观恶性大, 其社会危害性大。表面上, 行贿人行贿是将自己的财务送给了他人, 自己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而实际上行贿人所送的是一种黑色投资, 企图赚取更大的利益。它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 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 侵犯了那些通过合法途径本该取得利益人的利益, 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明确打击行贿人就是更好地打击受贿犯罪。行贿是产生受贿的直接根源, 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在实践中, 我们应把查处行贿案件作为反腐败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来对待, 加大行贿查处的力度, 使行贿成为高风险的行为, 使行贿人与受贿人同坐, 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二) 突出打击重点, 严厉惩治行贿犯罪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 侦查打击的锋芒也顺势指向了行贿犯罪的高发区, 只有突出打击重点, 才能增强威慑效应, 扩大办案效果。分析起来, 大体有下面几个重点:一是打击向多人行贿、多次行贿、行贿数额大, 或者因行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以及其他恶劣影响的犯罪行为。二是打击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源管理、金融、教育、社保、医疗、环保、司法、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易发多发的行贿案件。三是打击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贿引发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四是打击拉拢腐蚀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犯罪, 涉案金额大, 动辄上百万千万, 社会危害性大的行为。五是打击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政法等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与黑恶势力勾结权钱交易包庇纵容黑恶势力的犯罪行为。

(三) 合理运用自首条件, 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贿赂犯罪中, 行受贿双方一般是“一对一”, 若单独对行贿罪的取证难度很大, 因为直接涉及对受贿罪的调查。因此, 如果行贿受贿双方达成默契拒不交代, 将大大增加查处的难度。回归贿赂犯罪的本质我们发现:是一方用利益对另一方职权的收买或者投机, 双方都并非心甘情愿和坦诚相待, 猜忌、矛盾甚至对立的因素必然存在。实践中, 我们运用相关法律规定和侦查策略, 适当允许其以积极交代揭发犯罪换取宽大处理。但在具体操作上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行贿人只有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 才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被追诉前”理解为立案前, “免除处罚”是一种有罪认定, 不等于不予处罚, 不应以罚代刑或者干脆不予立案追究。二是注意区别对待, 理解并使用“该宽则宽, 该严则严”。区分行贿人的主观恶性、行贿数额、获得利益、初犯、偶犯等主客观方面所呈现出的社会危害性综合考虑。

(四) 注意区别联系, 正确把握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

随意征税征费猛于虎 篇7

为了按计划完成税收指标, 征过头税或者延期征税并不鲜见。从税收上看, 中国似乎没有经济周期, 每年稳步增长, 这种熨平经济波动率的做法, 让税收失去了温度计的作用。税收有任务、按年上升本身就是可笑的, 在经济下行期政府财力不足征收过头税, 在经济上升期则延期征收以避免次年税收指标更高, 这些常见手段说明了税收的随意性。

重税与轻税指向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 重税的国家政府主导能力强, 福利相对较高, 而轻税国家则反之。但税收高低与政府主导能力之力的关系并非千篇一律, 新加坡是有名的低税国家, 但政府的主导能力并不弱。

没有公共财政的重税, 必然导致不公。重税养活了庞大的体制内人员, 知识精英、权贵裙带等纷纷被吸纳到体制内, 庞大的、接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入体制内, 必然会加剧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当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增加时, 必然需要更多的体制内人士, 由此加剧重税、重费现象。没有基于对税费的基本控制, 中国不可能建立起经济法制与公共财政, 大政府现象无法避免, 并且还将日益恶化。

只有基于法治原则, 严厉控制随意征收税费, 才能从根本上削减政府冗员, 降低公务员、事业单位福利特权, 实现公共福利均等化。税费如同血液, 当源源不断的血液输入体制, 希望减少公务员队伍、希望减少福利特权是不现实的, 那相当于自己革自己的命, 没有人下得去手。

从根本上来说, 税收轻重没有绝对标准, 以“拉弗曲线”闻名于经济学界的供应学派代表人物, 一向主张减税, 但其理论遭到斯蒂格里茨、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的严重质疑。美国共和、民主两党的税收政策从来南辕北辙、轻重不同, 惟一相同的一点是税收的法治原则、对于破坏现行税收制度的行为严惩不贷。

相比重税, 更致命的是税收随意性导致不公。

政府对于某些行业、某些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而对另一些企业实行较为严厉的税收, 表面上是扶持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 更有可能扶持出一些大而不能倒、效率低下的怪胎, 扶持出一些争取地方政府青睐、今天在此享受税收优惠、大圈其地、明天换个地方继续安享优惠的投机者。以随意的低税、低地价吸引企业, 是撕毁规则的“竞次主义”零和博弈的典型现象。没有人清楚, 哪些企业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哪些企业是大而虚弱的。

税收毕竟还在规则范围之内, 各种收费则是附骨之蛆, 是扼杀企业活力、难以建立信用社会的根本。收费实质是税收规则外的潜税收, 给予了地方政府按照财政缺口随意调节的权利。随意性极大、层层盘剥的收费体制, 从根本上动摇了税收的严肃性, 导致企业产生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没有明确预期的税费体制, 产生的是税费寻租、以及企业与个人的短期行为, 因为未来不可预期。

毋庸讳言, 目前中国税收信用不足, 开着宝马吃救济的现象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企业主将个人消费打入企业成本之事并不罕见。此时应该做的是从顶层开始, 建立严厉的财产公开与监管体系, 而不是像上世纪80年代一样“广税基”、“从重征收”, 而是在厘清税费的基础上建立法治税收, 以有尊严的税收体制建立经济法治的根基, 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随意玩”杀伤力有限 篇8

首先, 尽管目前3G无线数据业务对2G无线数据业务的替代和转换作用明显, 但由于3G网络覆盖等制约因素, 仍然有相当部分的用户依然主要使用2G无线数据业务, “随意玩”通过这种高流量包的方式可以吸引和巩固这批用户, 满足其流量业务需求。

其次, 2G流量资费一直颇受诟病。对用户而言, 2G数据业务的使用体验明显不如3G网络, 而资费相对于3G数据业务却毫无优势甚至更贵。随着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增长和高度普及, 调整2G数据业务资费的用户呼声也不绝于耳, 因此“随意玩”业务是顺应用户需求之举。

最后, 从无线数据传输对网络占用的时间段分析, 夜间上半段 (23:00至次日2:00) 是用户使用的高峰期, 社交互动、即时沟通、手机阅读等业务是该时段的亮点;在夜间至次日凌晨的时间段则是无线数据业务的低潮期, 此间网络的冗余明显。因此, 针对该时段制定特殊优惠也是一种“攻守兼备”的营销策略。

同时, 笔者认为“随意玩”也并非如业界所言是“压垮2G资费的最后一根稻草”, 原因如下。

第一, “随意玩”业务主要面向本网用户, 对竞争对手用户的挖转作用并不明显, 这是因为单纯依靠数据附加包或者低价资费不足以撬动用户换号转网。

第二, 适用用户有限。一般而言, 重度互联网使用者的家庭或居住地 (如学生宿舍、年轻白领或打工者的租住地等) 都已经实现了固网或无限局域网覆盖, 其没有必要通过2G上网。只有外来务工人员员等等特特殊殊群体才会对此业务有明显需求, 但外来务工工人人员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他们不不可能彻夜通过手机上网。

切莫随意拆除汽车零部件 篇9

一、切莫拆除高压油管锁夹

由于高压油管又细又长,且悬空安装,在工作中承受着强大的脉冲压力,所以需要锁夹加以紧固。如果将锁夹拆除,高压油管容易因高频共振而断裂。

二、切莫拆除空气滤清器

空气滤清器的作用是为发动机提供清洁空气,以防发动机在工作中吸入带有杂质颗粒的空气而增加磨蚀和损坏的机率。如果将空气滤清器予以拆除,含有大量杂质的空气就会乘虚而入,直接进入气缸,将大大加快气门、缸套、活塞和活塞环的磨损。

三、切莫拆除回油管

回油管的功用在于使多余的油回流到油箱,减少油量的消耗。在工作中,喷油器针阀与针阀体之间难免有少量油料泄漏。如果将回油管拆除,这部分回油将积聚在喷油器上部空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将造成针阀动作失灵或针阀卡死。

四、切莫拆除滤芯

滤芯具有过滤净化功能。如果将燃油滤芯和机油滤芯拆除,便减少了“通行检查”手续,燃油和润滑油中的杂质一旦进入相对精密的配件和滑动轴承中间,易造成磨损,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五、切莫拆除节油器

冷却系统设置节油器的目的是在发动机水温70℃以前,不让冷却水进入散热器,以便发动机尽快升温。如果拆除节油器,发动机将较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工作,润滑不良,加速零件的磨损。

六、切莫拆除呼吸管

如果将呼吸管予以拆除,从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泄漏的废气无处排除,曲轴箱内气压升温,促使机油窜入燃烧室或者往外漏出,容易造成烧机油或飞车事故。

七、切莫拆除消音器

消音器的作用就是为了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并使高温废气能安全有效地排出。拆除消音器后,不但噪声大增,废气污染环境,而且废气中所含的火星容易引发火灾。

八、切莫拆除机油压力指示器

机油压力指示器除了指示机油压力是否正常外,当浮标升起时,气门室罩上的喷油小孔打开,机油由此孔喷向气门机构。如果拆除机油压力指示器,不但使机油压力无法正常显示,增加了车辆运行的隐患,而且指示器小活塞挡住了喷油小孔,气门机构因得不到机油润滑而很快磨坏。

上一篇:直播卫星户户通下一篇:ERP沙盘模拟会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