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性

2024-05-23

随意性(精选十篇)

随意性 篇1

一、小组合作学习随意性的 表现

1.分组的随意性。

有些教师在分组时缺乏系统考虑, 一般是按照座位的自然位置前后两排或三排为一个小组, 或者随便找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 没有通过研究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这样的自由组合, 使得小组学习效果不佳, 造成学习能力弱的组无法完成任务。有时组内个别成员关系亲密, 排斥其他成员, 有的成员不愿意合作, 有的组内意见不同意, 优等生唱主角, 学困生沉默或观望。

2.主题的随意性。

由于部分教师把握不准新课程理论和教材内容, 没有深入研究教材, 认为只要学生一产生问题, 就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来解决。所以, 问题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随意性大。另外, 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到位, 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装点门面, 只是一个形式而已, 教师有意安排小组学习, 与学生有效学习脱节。

3.安排的随意性。

什么时候进行小组学习?教师的随意性大。一是时机安排的随意性, 如教学古诗《舟过安仁》时, 学生问老师:“杨万里是个什么人物?”教师马上安排学生小组学习解决。二是时间先后的随意性大,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师一上课就安排小组学习, 让学生给题目加标点符号。三是时间长短的随意性。有的问题需要小组深入讨论学习, 教师只给一两分钟就草草收兵;有的问题不是很复杂, 而教师却安排很长时间让学生小组学习。

4.过程的随意性。

有的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 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于是, 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打着讨论的幌子, 借机闲聊, 不参加讨论。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指导, 不提示, 不调适;即使指导也是三言两语, 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

5.评价的随意性。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如何, 如何进行评价, 教师自己很迷茫。所以, 小组合作学习后的评价, 要么教师不作评价, 要么随便评价, 要么笼统评价。教师的简单评价, 既调动不起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更不能形成组间的竞争, 根本起不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对策与建议

1.深刻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 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小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 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提高组员之间的凝聚力, 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获得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小组学习活动, 达到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改变、一起完善的目的。这是学生今后必备的能力之一, 需从小培养。

2.科学分组。

班级学生参差不齐, 各学科发展不平衡, 各种能力有差异。在分组之前, 教师要对本班学生做全面、系统的了解和分析。在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下进行整合, 再进行分组。

一是建立小组。根据学业、能力水平和性格类型进行分组, 男女搭配, 特长互补, 兴趣兼容。

二是选举组长。组长民主选举, 周期轮换,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小组的核心成员, 形成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小组集体。

三是小组培训。培训小组长, 使其成为小组的“领袖”, 教师的助理;训练组员, 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倾听、善交流、敢质疑, 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四是打造小组文化。给小组冠名 (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小组标牌。标牌上, 要求每个小组要给自己小组取名字, 名字要求各不相同, 有自己小组的共同意愿) , 如自信小组、自立小组、自强小组、自尊小组、自爱小组、实力小组、进步小组等等, 提炼组训, 约定组规, 明确目标, 统一行动, 努力形成小组的核心价值和核心文化。

五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倾听、讨论、合作、帮扶、发言、预习等良好习惯。以文化的眼光审视和实践课堂养成教育。变教师的简单命令、生硬野蛮的制止为师生互动的养成文化。

3.活动的多样性。

小组活动的形式决定了小组学习的质量。一种是小组讨论会式。如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这是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还有一种是互评互助式, 又分为组内、组组间互评互助, 如作文《成长的烦恼》, 互相提出优势、不足和改进策略;再有就是总结、汇报式。学生利用课下活动时间搜集材料, 课上进行总结汇报;最后是小组竞争式。

4.选择主题, 有机合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进行有效整合,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 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 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 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那么, 课堂教学中应该在什么时候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 而依靠个人能力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议时。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教师要灵活把握。

5.民主互动, 体验合作。

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 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 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 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参与到学生当中, 共同体验, 淡化教师的身份, 去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

一是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在别人发言时,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 要一边听一边想,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特别是要把别人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同时培养学生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合作中明白, 既要善待自己, 又要欣赏别人。

二是自我约束, 共同提高。可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的学生担任记录员, 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 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 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

6.有效评价 促进发展。

煤矿工作随意性的危害及防治 篇2

一、工作随意性的现象

1、矿、科、区级工作无计划性、不科学的安排或不按照计划作业的;

2、班组工作无计划性、不合理、不具体的安排或不按照计划作业的;

3、岗位工作不规范的;

4、瞒报谎报事故的;

5、无证上岗的;

6、单项工程、零星工程无计划、无措施或不向调度室、安检科信息中心汇报的;

7、作业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

8、现场管理混乱、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的;

9、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

10、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

11、不按规定使用安全设施和劳动防护用品的;

12、联保互保制度不落实的;

13、其他工作安排及作业随意性现象。

二、工作随意性的危害

1、使制度失效。安全管理工作离不开严密、有效的制度,而制度有效的基础是其相对稳定性和严肃性。如果一项制度朝令夕改或随意破坏,制度和政策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就会消失。

2、影响安全诚信建设。上级的一个决定、一项制度、一个承诺,都是与员工和下属间的一种契约。如果工作中,单位领导对已做的制度不有效地组织实施,承诺不兑现,就会失信于职工,影响安全生产任务完成。

3、干部职工自套枷锁。在工作中如果随意破格、违规,实际上是给自己脖子上套枷锁;一人违规或随意破格,其他人会模仿学习,管理人员就得面对更多的违规和破格,就很难杜绝工作随意性。

4、造成工作忙而混乱。工作安排的随意,会使职工无所适从,遇事难以决定,难以根据情况及时应变,结果是从上到下都很忙、很累,但工作呈现出混乱、低效,严重影响安全生产。

5、形成不良安全文化

工作随意性造成员工对安全文化不明白,不了解、不理解、不贯彻、不落实、不执行,打击工作积极性,正气树不起来,邪气压制不住,学无榜样、赶没目标、标杆不准,该学习的没学好,不该学的挺流利,对单位安全生产的造成较

大的伤害。

6、产生安全生产隐患

因为随意,因为不规范,难免有许多漏洞,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的问题会成为隐患,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经不住安全部门的检查。

7、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大多数安全生产事故都是因为工作随意性造成的,工作随意性造成规章制度不执行、规程措施不兑现、三违现象发生,这些都是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根源。

三、工作随意性产生的原因

1、基础管理薄弱。制度不系统,制度前后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学习不完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2、干部职工随心所欲。一切工作的开展变为干部、职工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忽略了现场安全生产实际。

3、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基层单位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安全生产部门监督检查不力,不管效果,只管执行。

三、工作随意性的防治

1、提高遵章守纪意识。

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全员尤其是干部要深入学习,熟知,记在脑中,要想让规定、对策落实到位,使问题不重复发生,关健是遵章守纪意识的改观,从杜绝“随意”做起,将每一件细微的工作做好。

2、全员动员,杜绝“三违”。

杜绝“随意”的思想应该形成一种全员的意识,就算真有人违规了,也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3、利用正反典型,开展警示教育。

对于工作随意的人从严查处并进行曝光,对于坚持遵章作业的人则应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如此才能调动全员的参与热情。

4、合理安排工作计划。认真超前预控分析,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杜绝自由发挥,提高管理效率,计划一旦排定应认真兑现,严禁随意修改。

5、强化规程措施落实兑现。规程措施编制程序及内容要符合 《煤矿安全规程》及集团公司相关规定,重点单项工程必须有现场会会审纪要,施工巷道必须有设计及设计会审纪要。规程措施必须符合现场实际,否则将对措施编制、审批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强化现场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发现无措施施工、规程措施不符合现场、现场变化未及时采取或制定措施的,立即停止作业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6、强化安全基础管理。强化重点工程、关键工序、薄弱环节现场安全盯控,坚持带班跟班、互保联保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强自主管理,做到员工自律、班组自理、区队自治、矿井自主。加强安全诚信建设,严格按照规定汇报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并按照规定程序处理,从严查处瞒报、谎报、迟报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人员。

7、强化安全监管监察。继续采取安检员跟班检查、安全质量旬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督察、重点工程盯防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随意性安全检查,继续执行联合督察制度,保持安全检查高压态势。从本质安全型人员、机器设备系统的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型环境、安全管理四个方面来进行作业现场本质安全检查,督促全体员工的主动参与和自觉执行,做到系统、环境的自我检测与完善,杜绝工作安排、作业随意性,最终实现煤矿生产本质安全。继续保持“三违”治理、干部履职考核高压态势,从严从重处理各类违章指挥、严重违章、集体违章、习惯性违章现象。

随意性支出的分析计量 篇3

随意性支出的第一层含义是剔除之后既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又不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支出。通常,随意性支出被认为是导致企业价值减少的支出。随意性支出可以概括为与公司未来增长无关的支出。即那些由管理层浪费的非必要支出本应该是自由现金流量的一部分,而不能因为是已经发生就认为是必要的。

随意性支出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由公司管理层支配的不合理,非必要支出。当公司存在自由现金流量时,充裕的现金使管理层承受资源短缺的压力削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动力减轻,这就加大了支出不合理的可能性。其结果往往使企业的资源浪费、价值损失,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无益。这种不合理支出分为管理层故意的不合理和管理层无意的不合理。故意的不合理支出是指公司管理层故意进行的非必要支出。管理层受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不惜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进行随意性支出,其实质是自由现金流量代理成本的一种具体表现。无意的不合理支出是指由于理性的有限,支出发生之后,发现没有必要,这种支出,俗称交学费,其特点是类似性质的支出只能发生一次。

二、随意性表现形式

随意性支出按照它发生的领域不同划分为随意性收益支出和随意性资本支出。

其一,随意性资本支出。企业的资本支出是投资活动中的主要支出,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技术开发、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投资,权益工具、债权工具等金融工具投资。由于资本支出后的现金流量的收回可能需要经历若干个会计期间,因此,对这部分支出的量化判定需要依据较长时期的数据。

其二,随意性收益性支出。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非必要支出属于随意性收益支出,如管理费用中不必要的“公司脂肪”,随意性收益支出主要体现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帐户中。

三、随意性支出的计量

会计支出包括随意性支出和必要支出,随意性支出计量的目的是把随意性支出从会计支出中剔除出来,算入自由现金流量,这是自由现金流计量的难点问题。

其原因是出发点不同,会计是从支出计量的角度出发,按照实际发生进行核算,不论这种成本费用是否合理、必要。而随意性支出这一概念是从支出管理的角度出发,关注支出中的不合理、非必要部分,以衡量自由现金流量代理成本的大小,并对管理层进行业绩评价。

解决的方法是将这两个角度用目的将其统一起来,他们的目的就是增加企业利润。目前的研究对资本性随意支出的计量论述较多,基本的观点是当某一会计期间内(主要针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建工程投资、无形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率大于销售成本的平均增长率时,认定此资本支出存在随意性。这样分析的原因是,企业为了维持某一特定的销售成本增长率,资本支出应该以大致相同的增长率增加才合理。这种理论对于如何在企业财务分析中应用,在应用中需要考虑企业的哪些特性,相关数据如何确定,如何从会计报表中用快捷方式取得数据等问题缺乏进一步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现金流量财务分析理论的推广。

笔者认为,资本支出的效益当年是看不出来的,可以将现金流量表中用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的现金流出量的增幅与该企业三年后销售成本的增长幅度比较,如果前者总是大于后者,就证明企业存在随意性资本支出。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主要不是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而是短期的追求利益的行为,只要效果良好,就认为不存在随意性资本支出。

对于随意性收益性支出,付蓉,干胜道等学者选取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空四大代表性垄断行业28家上市公司2001年- 2005年5年间的数据组建样本,对自由现金流量和随意性收益支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自由现金流量与随意性收益支出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垄断行业的上市公司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量,管理层任意“挥霍”,随意性支出较大,必然导致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这种研究意义重大,但没有解决具体某一个企业的随意性收益支出量是多少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可以为某一具体企业指出改进管理的量化指标。

笔者认为,收益性支出的效果在本会计期间能反映出来,随意性收益支出体现在期间费用中,财务费用核算内容的规定性决定了它不符合随意性指出的第二层含义,所以其中存在的随意性收益支出极少,不是计算的重点。重点是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这种费用的发生主要为营业利润的形成服务,对这一点从利润表的格局可以看出。故此将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量与营业利润的增量作对比,如果这个增量总是大于该年度的营业利润增量,就认为存在随意性收益支出,多出来的就是随意性收益支出。我认为,企业为了维持某一特定的营业利润增长率,收益性支出应该以大致相同的增长率增加才合理。

四、应用举例

本文选择一家产品处在成熟期,且资金充裕,有自由现金流量的上市公司应用上述理论分析。选择的数据来自新浪财经网的股票信息。

其一,随意性收益支出的计量。表1是佛山照明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至2009年相关财务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2007年到2009年费用增加幅度分别是34%,22%,5%,营业利润的增加幅度分别是53.8%,-45%,-2%,从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2009年存在随意性收益支出,支出的量分别是费用支出超过利润变化幅度的部分,如表所示。

其二,随意性资本支出的计量。由图1可以看出,与2006年比,2007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大幅度增加,2008年增加幅度降低,进一步分析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支出的现金2006年和2007年分别是1.54亿元,1.396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分别是3.76亿和9.87亿,由此可见,投资活动现金支出2007年的增加并非是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而是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大幅增加,这种趋势在2008年仍然保持,该年投资支出的现金是购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支出现金的4.82倍。

2007和2008年的投资效果如何呢,从该企业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这两年投资活动流入现金也大幅度增加。可以证明这是短期的投机行为。这种投资活动对未来两年的销售增加没有影响。

这种推断由表2可以看出,2007年的投资并没有带来2009年销售成本的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投资方向并非带来未来现金流增加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

由这种分析可以看出该企业2007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增幅巨大,远远高于销售成本变动率,从2008年起逐步下降。这种投资的效益如何?

由表3可以看出,2007年与2006、2008、2009年相比,是唯一一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是正数的年份,2007年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回的现金是330549000元,占投资活动现金总流入量1367770000的24.16%。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1037220000,占投资活动现金总流入量的75.83%,2007年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現金占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量1127690000的91.98%,说明该企业投资活动主要是着眼于短期投资,投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货币资金的收益性,大部分投资当年收回。当年的投资收益率是29.3%(330549000/1127690000),远远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可见投资效果非常好。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7年该企业不存在随意性资本支出。该企业2008年,2009年存在随意收益性支出,支出的数量见表1;

该企业对资本支出投资谨慎,可能是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有压缩的空间。

该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从上市以来,95%的时间都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内生性现金流的能力强,但缺乏投资机会,这样自由现金流量就相对充足,随意性支出存在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汪平:《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2]干胜道:《随意性支出及其表现形式》,《企业管理》2007年第6期。

[3]肯尼斯·汉克尔、尤西·李凡特著;张凯、刘英等译:《现金流量与证券分析》,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编辑 杜昌)

随意性 篇4

我国目前水泥生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 已连续21年保持世界首位。根据国内水泥资源优势, 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广泛, 对全国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用中也发现, 有相当部分的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开裂、断板、沉陷、错台等结构性病害, 尤其是路面的横向裂缝 (规则的和不规则的) , 不仅给养护、修复带来极大的困难, 而且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功能和寿命, 成为制约水泥混凝土路面发展的技术难点。本文结合乐清山老连线公路改建工程实际, 着重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向随意性裂缝的危害、成因和防治措施予以探析, 以期对今后的道路建设有所裨益。

2 横向随意性裂缝

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向裂缝有规则裂缝和不规则裂缝之分。规则横向裂缝, 是指垂直于行车方向的、且与缩缝或胀缝基本平行的、贯穿混凝土路面板全厚的裂缝;不规则裂缝, 是指裂缝走向不与行车方向垂直、不与缩缝或胀缝平行也不在缩缝或胀缝位置上, 而是在混凝土路面板块的中部或接近于板块的缩缝或胀缝位置的裂缝, 这种裂缝我们叫它为横向不规则裂缝或横向随意性裂缝。

横向随意性裂缝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危害极大, 导致雨水直接下渗,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内部形成高压水, 不断渗透、冲刷、淘蚀, 使混凝土板板下脱空, 裂缝加巨, 最终造成混凝土板整体断裂而丧失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 危及行车安全。

3 横向随意性裂缝探因

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向随意性裂缝的原因很多, 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 大致认为与混凝土干缩 (塑性收缩) 、冷缩 (降温收缩) 、施工质量、边界影响等因素有关。

3.1 混凝土干缩引起的裂缝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在硬化过程中, 由于水分逐渐蒸发, 面板体积收缩产生干缩, 其线性收缩指数为1.0~2.0×10-4, 即每米收缩0.1~0.2mm;而温度变化产生的线胀缩指数为1.0×10-5, 即温度每升降1.0℃, 每米变形0.01mm。前者在水泥混凝土面板硬化过程中发生, 后者在硬化中和硬化后的整个过程中发生。当气温骤变, 如夏季夜间下雨、冬季昼夜温差大、加之刮风的影响, 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加快, 特别是气温升降达到10℃以上时, 面板硬化、干缩和温度变化胀缩的叠加, 混凝土面板如未及时拆模、养生、切缝, 产生裂缝断板是必然的。

3.2 冷缩 (降温收缩) 裂缝

水泥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能。热胀属于压缩变形, 而冷缩则属于拉缩变形, 拉缩变形极易引起混凝土结构开裂。混凝土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8~1/7, 约4.3~5.0MPa, 当混凝土板外部所受拉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当时的极限强度时, 板块就会产生横向随意性裂缝。

3.3 施工质量影响

(1) 基层施工质量差。某道路工程因为道路穿越山区, 施工条件差, 基层 (水稳层) 施工全用人工摊铺, 造成基层表面平整度差 (高差±3~5cm) , 增大了基层和面板间的摩擦力, 影响面板自由伸缩, 在低温季节易造成面板产生横向不规则随意性裂缝;为了抢工期, 另半幅路面是在盛夏施工的, 基层表面过分干燥, 吸收了面层混凝土的部分水分, 使底部混凝土失水严重、收缩不一致、强度降低, 导致面板开裂;裂缝最严重地段, 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降, 加上前述影响, 导致基层强度不均, 使混凝土面板在强度低的位置产生横向随意性裂缝。

(2) 混凝土面板厚度不均。由此而导致路面板产生横向随意性裂缝的位置较多, 究其原因, 主要是基层标高控制不严使混凝土面板厚薄不均所致。据现场调查, 混凝土面板最厚处为26~27cm, 最薄处只有21~22cm, 设计为25cm。过薄或厚薄交界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形成的薄弱断面, 在混凝土收缩时难以承受拉应力而导致随意开裂;此外, 用切缝机切割而成的缩缝深度一般只有4.5~5.5cm, 而施工时缩缝的位置可能是板很厚处, 由于混凝土面板截面的强度削弱得不够, 开裂就不会发生在切割的板缝位置上, 而是发生在混凝土板中强度薄弱的位置处, 从而形成随意性裂缝。

(3) 切缝不及时。混凝土横向缩缝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十分敏感, 在实际施工时如果由于机具故障或操作人员切缝时间掌握不准确 (不及时) 或切缝深度不足, 都会造成混凝土内应力集中, 在混凝土的薄弱处往往会形成横向随意性贯穿裂缝。

(4)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在施工时, 骨料和砂都是露天堆放的, 其含水量分布很不均匀, 也就是说, 实际施工时材料含水量与试验测定含水量存在明显的误差。这样, 根据测定含水量调整施工配合比不一定能精确达到原来的理论配合比, 由此带来的施工水灰比与设计水灰比相比较也存在一定误差。此外影响施工调整配合比准确性的另一个因素是气温, 同样的施工坍落度的水泥混凝土, 气温高比气温低的施工难度要大得多。

(5) 混凝土面板养护影响。混凝土的养护对其早期强度增长和防止收缩裂缝极为重要。实际施工中现场人员基本上是以自然养护为主, 使混凝土表面发生了不少的不规则细小裂缝。

(6) 车辆过早通行。由于混凝土强度不足而过早开放交通, 所产生的荷载应力导致路面板产生横向随意裂缝。

3.4 边界原因

(1) 先浇板对后浇板的影响。气温变化超过一定幅度时, 已断裂的缩缝两边混凝土板收缩, 这样“后浇板”还未切缝的混凝土板受到较大的拉应力 (这时其混凝土强度还较低) , 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初期抗拉强度时, 就会在“先浇板”缩缝对应位置发生横向随意裂缝, 这种裂缝在其它混凝土路面上也存在。“先浇板”与“后浇板”间隔时间越长越易引起“后浇板”开裂。

(2) 纵向缩缝设置拉杆的影响。混凝土面板纵向缩缝设置拉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板块位移使缝隙增大, 但同时也强制“后浇板”与“先浇板”的水平伸缩务必保持一致。本来“先浇板”在“后浇板”没有施工前, 板块伸缩可以在缩缝处或胀缝处调整, 而当“后浇板”施工后, 其伸缩通过纵向拉杆必须与“先浇板”同步。但“后浇板”混凝土初期强度 (指50小时之前) 远低于“先浇板”, 如果再加上混凝土板厚度不均匀或者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而导致混凝土强度分布不均匀, 这时在“后浇板”薄弱断面也很易形成横向随意裂缝;

(3) 如果基层稳定层已经发生裂缝, 裂缝两边基层在气温下降时收缩, 由于摩擦力作用, 同样也会带动上面初期混凝土面板开裂。

4 防治措施

(1) 混凝土路面各项原材料质量必须合格。

(2) 控制混凝土路面产生裂缝必须保证路基填筑质量。路基压实质量要求达到规定的压实值和弯沉值, 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均匀的强度。

(3) 认真控制好基层标高和平整度。建立验槽制度, 确保基层厚度均匀一致, 保证强度的均匀;控制好基顶面层的施工标高。

(4)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按现场测定的骨料和砂的含水量进行反复试验, 并将理论配合比换算成施工配合比, 作为混凝土施工配合料的依据进行准确配料。

(5) 尽量避开高温季节施工。

(6) 预防混凝土干缩与冷缩裂缝的产生。 (1) 选用适宜品种的水泥; (2) 增加粉煤灰掺量, 使用高效减水剂。

(7) 及时切缝。拆模后, 要及时组织切缝, 通常控制在200~300℃/H或当砼的抗压强度为8~10MPa时为宜。合理和及时切缝, 可以部分释放收缩应力, 把应力集中引导到设计切缝断面处, 从而形成规则裂缝。

(8) 设置横向缝传杆。横向缩缝传力杆能够持久提高路面缩缝的传荷能力、改善基层与路面板的受力状态, 消除温度变化所引起的随意性裂缝。

(9) 边界影响控制。 (1) 尽量将“后浇板”的面板进行及时切缝; (2) 尽量缩短“先浇板”与“后浇板”的施工间隔时间; (3) 基层养生结束后, 及时浇筑水泥砼路面, 防止基层因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干缩裂缝。

结语

随意性 篇5

周五,业主洪先生向记者投诉称,让装饰公司的木工现场打制家具,尤其是衣柜、木门存在很多问题,“现场手工制作的衣柜木门,不仅设计造型上不时尚,用材不环保,价格上还省不了多少钱。”一些曾经选择现场工地打造衣柜的业主也表示,手工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现场施工的技术水平,由于缺乏现场施工标准、随意性大,导致款式单一、功能不完善的居多。施工上漆等环节,也会产生装修室内污染。

为让业主采购到品质上乘、放心消费的衣柜、木门,记者特邀南京建材商贸行业协会人士以及“2013为家精挑细选之定制衣柜木门”参与商家为大家支招。

质量曝光1:

手工家具胶水+钉子,环保性差

手工打制家具,所用木板内部大量使用尿醛胶,甲醛含量较高,由于其产品结构是胶水加钉子,加工时也需要大量胶水,所用胶水大部分甲醛超标,故手工打制家具环保性能差。

消费提醒:

好莱客衣柜南京地区总经理陈美琴表示,制作生产衣柜的柜门板材及柜体材料所用的胶黏剂,是导致甲醛超标的主要因素。多数整体衣柜(整体衣柜装修效果图)定制,会采用E1级板材,木门定制也多采用原木,木料质量有保证。流水线生产及全自动机器封边,并采用植物为原料的淀粉胶,从原料到工艺都能保证甲醛释放总量为最低,很环保。

质量曝光2:

设计不专业,浪费空间

手工打制家具,每个部件都依靠人工现场制作完成,产品最终品质的好坏取决于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态度等。个别现场施工人员仅凭“经验”,没有系统专业设计,以至打制出来的产品款式简单、色彩单一、功能不完善。

消费提醒:

戴胜木门总经理姚国培介绍称,戴胜、TATA、索菲亚等品牌定制的木门和衣柜,都是由精密开料锯、全自动电子开料机、全自动多程序封边机等高新设备,经过工厂标准化生产制作而成,工艺先进、品质稳定。圣迪诺衣柜南京负责人也表示,整体衣柜还有一大好处就是便于扩展有限的空间,完全可以按照你的个性需求和实地场景进行设计。

质量曝光3:

五金件不耐用,衣柜易变形

一套衣柜是否耐用,是由无数个五金小连接件决定的,小连接件质量不同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用好的五金,衣柜成本虽说高些,但使用寿命长了。许多业主在选择手工打制衣柜和木门的时候,对五金配件缺乏了解,因为选择了劣质五金件(五金件装修效果图),而出现了产品变形的结果,造成遗憾。

消费提醒:

随意性 篇6

“老师今天很多人没有下来, 他们都不想上体育课……”、“XX说他脚痛请假, 下课还在跑来跑去了呢……”、“我就是不想跑步, 不想扔实心球……”、“老师, 我头痛, 不能跑步!”、“老师, 昨晚我高烧, 我妈妈让我今天不要跑步!”、“我XX作业还没有订正好, 老师让我做完了再去上课!”、“我XX作业还要做, 我想先做完作业再看情况要不要来上课!”、“早上我赶不到”“我不想来上课”“我脚累死了”等等。以上所列出的现象想必每位体育教师都曾或多或少碰到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 又如何对其加以转变呢, 笔者认为都应一一给予认真思考与作答。小学段正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也是运动兴趣的培养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的体育课上如果出现以上行为势必是一种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对以上的行为我们姑且界定为“随意性”行为,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 长期发生这种“随意性”的行为对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不利;另一个方面从教师角度来看, 学生出现这种行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给予干扰。小学4~6年级的学生, 身体发育再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被称为第二发展期。此时, 他们不仅身高体重明显增长, 而且肌肉骨骼的力量也在迅速增强, 特别是到六年级的时候,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在心理方面:他们的智力有很大的发展, 逻辑思维开始在思维中占忧势, 创造思维也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独立意识进一步发展, 常常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甚至比大人们还高明, 因此爱自作主张, 顶撞老师和家长。其中五年级学生就会出现性早熟现象, 尤其是女孩子。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六年级的学生最不好管。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 自由行动。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这种随意性行为应给予充分分析, 找到导致行为形成的根源所在, 并对其给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2 随意性行为的界定

所谓随意就是随着自己的意愿, 没有统一、计划、方法或目的的, 结构混乱, 其近义词为肆意, 随便, 随心, 任意。而随意性行为就是基于以上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行为。本文所研究的体育课学生随意性行为是指学生依据自己的主观意识随心所欲的从事自己想从事的活动行为, 如无故旷课, 随意离开课堂等行为。其出现的时间多为课前和课上, 主要特征是行为的随意性以及其无理性。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双林中心小学4~6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4~6年级在校学生6 0名, 其中各年级2 0名, 男女比例1:1, 回收问卷6 0份, 有效问卷6 0份) 、座谈法 (利用课间时间, 非正式性的座谈)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7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经验提炼法 (对教学过程中积累下的经验进行提炼) 等。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随意性行为形成原因分析

4.1.1 学生因素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名学生中认为体育课就是做游戏、玩的有45名、百分比为75%。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还是新课程的理念下体育课上课形式的变化。由于新课程提倡体育课堂的活跃性、学生的自主性、内容的开放性等, 学生从传统教学课堂逐渐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自身主体地位的转变。但伴随着学生自主能力及年龄特征的影响, 我们的教学导向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与冲突, 而教师从刻板式教学转型到主导型教师, 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各方面更多的是采取学生喜欢的、新颖的、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任何技能教学或是知识传输都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 往往给我们学生留下了片面的印象, 比方说:学生会认为现在的体育课就是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的课, 不用掌握什么知识技巧技能;每天的体育课老师肯定会有想好的游戏可以玩, 不用像教室里上的课那样需要那么严肃的纪律性;即使不遵守课堂纪律, 顶多教师说教两下, 不能拿自己怎么样;不用参加考试, 测试项目成绩无所谓等等。因此, 产生“随意性”行为表现也是情理之中。

4.2 教师因素分析

4.2.1 教育观念与责任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 0名学生中有4 8名, 其百分比为80%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课堂参与有影响。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期, 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尤其在学习上更需要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如果, 教师能足够的责任心 (对自己、对学生) , 并在教育观念上有着其先进性, 那么其必定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喜爱, 进而学生的随意性行为也会相应减少。

4.2.2 课堂教学设计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0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最高的是游戏, 而对老师选择的内容满意度为43.3%, 在教法和学习形式上的满意度为48.3%。教学内容选择与教法、学法选择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这环节上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参与行为。因为, 学生的参与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参与动机引起的, 只有当学生喜、感兴趣时, 才能自觉积极地参与进来。而目前的课堂教学设计受新课程的影响变得更加的神秘与富有创造性, 学生似乎更能跟上新课程的步伐, 提早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封闭, 使得教师不得不创新与每堂课, 把教学设计得更加的严谨, 并且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挖掘更多的体育素材与教学用具, 吸引学生的同时则更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 很期待上体育课, 让学生对体育教师充满信心, 对体育课充满兴趣。这些要求对部分教师来说似乎一时间不能给予兑现, 因此教师和学生间的不同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对其重视减弱, 时间已久便滋生了随意性行为。

4.2.3 体育课堂常规

“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这是理论层面的教育理念, 在实践当中如何实现似乎没那么简单。同样, 在学生的评价上也存这个问题。在体育教学中, 采用必要的奖惩办法,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自律性的培养。由于我们面对的班级相对来说比较多, 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所以导致学生产生“学不学都一样”的心理, “反正老师不会叫我示范, 反正老师不会叫我怎么样”的心理, 如果有一套长期实施的, 与班级竞争制度挂钩的“奖惩制度”, 那么我想不只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会更加的积极, 对于那些总是出状况的学生来说, 这个“约束性”比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提醒, 不停的“批评”效果要好很多。

4.2.4 教学的系统性

座谈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体育课学习内容没有系统性个概念, 换句话讲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教学不具有系统性。这里的教学系统性“不是学科教学的系统性, 而是指的“教学安排”上的“系统性”。例如, 教学计划, 学期目标, 教学进度, 单元计划等, 按理说有这样的“目标导向”在, 对于课时的安排会很简单, 每个星期, 每次课的教学任务会很清楚,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脱离原始目标”, 或许就是这样的教学, 教师自己都不太明确本周、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为了完成课在上课”的教学态度, 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盲目:“不知道老师今天又要上什么课?该不会又要跑步吧?”这种不是期待, 而是一种“慌”, 因为他感觉不到像语数课那样的逻辑性, 系统性, 这也是我们体育课理论与实践上分离。

4.3 家庭和社会环境因素

调查问卷和座谈结果显示:父母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间接性的影响学生的体育课参与。那些父母对体育课的作用与参与价值认识比较高其子女在校的体育课表现也非常好, 反之就很容易出现随意性行为。同理社会上的理论导向也对学生的体育课参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5 策略与建议

5.1 营造氛围, 正确引导

通过研究与实践, 笔者认为在对提高学生体育课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上氛围营造和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具体方法和途径可以通过各种大小集会对其宣传, 例如国旗下下讲话、班会课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比赛, 体现体育课的作用与价值, 主要是通过取得比赛成绩的学生进行剖析以突显上好体育课的意义。不仅如此, 在气氛的营造过程还可通过图片展、标语、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家长会等。

5.2 提高教师的责任心, 优化教学观念

培养教师的责任心可以从3个层面:首先, 是学校行政层面出台相关考核制度等。其次, 是教师自身层面, 通过自身对体育课现状的剖析加强对责任心的认识。最好, 是学生层面, 即通过学生行为的刺激进一步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感。在教学观念的优化方面主要是对现有的教学观念结合实际进行整合与优化。新课程理念固然好, 但也要尤其针对性和区域差异性, 不能拿来就用。因此, 教师要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对其认识、讨论、实践与修正。例如, 通过教师Q Q群、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 以获得更高的认识。

5.3 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增加体育课的吸引力

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做好学生、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考虑与分析, 做到教学设计上不能留“空白”, 不能有“空挡”, 环节与环节之间要“顺理成章”, 采用的的教学用具的出现要适时、新颖, 游戏的安排要紧凑、刺激等等。因此, 教师要多看、多想、多总结, 多渠道的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例如, 通过不同设计水平教学设计的对比分析、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听相关专家的报告、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等。例如, 在教学耐久跑时, 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 每次课都应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时间上的改变, 跑时的队形可以新颖多样。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 重复接力跑, 分组对抗等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 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5.4 强化教学常规, 构建合理奖惩制度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课堂教学要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以恰当的课堂常规为基础。对于强化教学常规, 构建合理奖惩制度方面, 笔者有五点措施: (1) 强化“点到制度”与“请假条制度”。积极与班主任沟通联系, 争取班主任的支持, 将体育课的“到课率”纳入班级常规考核制度, “点名册”每天要有班主任的签名, 出现请假情况必须有请假条及班主任的同意。 (2) 课堂奖惩制度与班级评比联系起来。课堂上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 课后都可以从班委那里得到一枚“小星星”的奖励, 如果是表现突出的, 或是进步很大的学生可以的到一枚“小勋章”, 一枚“小勋章”相当于“五课小星星”, 得到“十枚小星星”在班级的“考核制度表”上换一枚大的“奖励卡”, 作为期末的评比。 (3) 加强体育委员、班级干部的职责价值作用。 (4) 将体育成绩纳入月、期末评比。 (5) 细化体育课日常考核制度。如一项技能课“立定跳远”分4次课教学, 在这4次课该学生在每节课上的掌握程度、在课上的表现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做出综合评定。然后把每节课该班级的综合表现打分, 写上意见, 由体委交于班主任。

5.5 依托学校, 形成体育教师、家长、班主任三维一体教育网络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因此在对其随意性行为的纠正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三个环境, 协调完成。这个三个环境分别是家、体育课堂和班级, 而父母、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分别是这三各环境的直接缔造者。因此, 如何有效的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例如通过QQ的即时交流, 有效的增加三者间的沟通。

6 结语

学生的随意性行为产生的根源是我们的课堂教学, 有吸引力的课堂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 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 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 在实践后反思, 在反思后改进, 在改进后再学习。对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学生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课堂要的是什么要有个清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于红民.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 2004, 11.

[2]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

随意旅行 篇7

倒头一睡至自然醒就到第二日的上午了, 慢条斯理的整理好行装, 然后再不慌不忙的去火车站。

幸而祖国首都交通发达, 去天津的动车多又快。上车了, 我提醒身边正在闭目养神的先生:上网查下天津的情况。他撇下句:先睡会儿再说。结果一睡四十分钟过去了, 到站了, 到天津了。

走出站台, 东南西北几个出站口, 我们是要上哪呢, 从哪出去呢?眼前的城市在脑海里是一片茫茫。临时抱佛脚-———掏出手机来搜索:天津旅游……然后两个成人为了先去街上听相声还是直扑海边登航母争论半天未果。于是, 决定先随便找个出口出站见见传说中的天津卫庐山真面目再说, 却所见与所闻差矣———后来才知道我们鬼使神差从车站正在整修开发的后广场出来了。

烈日下的不知所措终于让先生有了行程安排的决定———先去找个地安顿下来听场相声休息下再说 (第二天亲身经历去航母的路程才庆幸当时随意的决定有多英明) 。于是上公交车, 好不容易打听到的公交站点车号, 却不料弄错了方向, 本来就两个站的路程, 我们坐了一个多钟头, 还幸好是环线的。我们就此在公交车上睡了个午觉。睡醒下车忙着找“狗不理”, 别说贵得离谱, 还真没有北京的庆丰包子好吃。吃完后就碰及“名家相声”, 一打听才知道要晚上七点半才开演。那就先看风景吧, 突然发现全无心境, 正午的阳光耀目, 我们一家三口游荡在异地他乡无处落脚, 这种飘零感让我们猛然想到应该找个酒店, 马上又投入寻寻觅觅酒店之旅……

第二日, 我们辗转乘了两个小时的天津轻轨, 又坐了两小时的塘沽公交车, 又搭的士近半小时, 然后还在烈日下走了好长一段路终于到达渴望的航空母舰。真佩服我们自己, 一路折腾竟然还能兴致盎然地坐在路旁炙热的主题雕塑椅上拍照。在航母里大炮飞机看了几个小时, 尽管心里飞也似的要离开, 脚下的路却必须不慌不忙的转, 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再一个小时的高铁才能延伸到尽管是异地他乡此刻却胜似家乡的北京。在外地溜达停留一个星期, 连儿子也反复询问, 什么时候去火车站, 反复声明想回家找朋友了, 好久未见奶奶了, 终于我们踏上了真正的家乡的归途——我和儿子挤在一个火车上铺上等待着回家。

我们家的自助游总是停留在这种状态:无计划随意的旅行, 在完全陌生的城市茫然不知行程, 如游子般被异地他乡孤零、漂泊与落魄感攥住———也不知儿子摊上这样不想事的爸妈是喜是福。每每此时我们总习惯性称回酒店为回家, 以解我们对家的渴望, 也只有此刻才深刻地体验到“家”这个词的深刻意义。在陌生的城市无厘头似的蹉跎几日光阴, 突然就好想念在家, 想念在熟悉的坏境和人群里按部就班的、有计划的生活工作节奏, 于是匆匆结束行程奔向回家的路, 回家继续待续的生活。

让写作训练不再随意 篇8

案例一: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 学生学完本文后, 教师布置了一道作文训练题:“进入中学大门后”, 结果学生表情一片茫然……

案例二: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冰心诗四首》,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品味、背诵后, 提出了要求:以芽儿或花儿或果儿写一首小诗, 学生满脸愁云……

案例三: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十四课《黄鹤楼》, 教师在朗读、解释、讨论、翻译全文后, 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 说说中国园林的特色, 学生不知所云……

二、诊断分析

这三个案例都是阅读课中的写作训练, 问题出在教师布置写作训练的随意性。

1. 写作训练和阅读材料没有结合, 联系随意

案例一的作文训练题与学习的内容毫无联系, 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对文学的认识, 而写作训练的是对进入中学后的认识。对于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学生来说, 一切都还是陌生的, 他们紧张的心还没有平稳下来, 眼前闪现的都是新的景、新的人, 需要适应的太多, 需要认识的太多, 他们如走进了一个迷宫, 需要慢慢摸索, 这太多的不适应, 常常让进入中学的小学生无所适从, 他们还没有定下心来思考, 还没有静下心来体味, 就要他们写自己的认识, 无疑会感到茫然。写作训练看似结合阅读材料, 都是围绕着“门”, 但文学之“门”和中学之“门”两者没有联系。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为你打开一扇门》的含义, 不懂文章的比喻手法, 学生是无法进行写作的。我们平时都知道作文训练应当与阅读材料结合起来, 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没有认真思考如何结合, 因此, 写作训练常常变成了阅读课中活动的点缀,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 更无兴趣而言。教师在写作与阅读结合上的随意, 必将使学生逐渐应付写作训练。

2. 写作训练和学生思维不能同步, 要求随意

案例二的作文训练题虽然选自该课文的探究练习二, 看似与文本联系紧密, 但由于学生才接触新诗, 仅仅让他们模仿形式也已经是一种挑战了, 再要求重新构思, 写出同一事物的另一种喻义, 同题异构, 就简直是把学生当诗人看了。写作训练的要求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才进入初中的学生, 第一次学习这样的哲理诗, 能够体会诗的凝练语言、深刻道理, 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认识诗中丰富的想象, 就已经不简单了。写作训练, 一定要能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进行, 要求过高, 学生无法完成;要求过低, 学生失去进取心。学生写作兴趣就会淡化, 写作欲望就会退却, 写作激情就会消失。

3. 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完全脱离, 内容随意

案例三的作文训练是从阅读材料的内容上考虑设计的,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只要简单询问一下, 就可以了解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去过什么园林, 即使有人到过园林, 他们也没有具备审美园林的基本素质, 于是也就无法体会中国园林的美, 更无法总结它们的特点。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有感而发。感从何来?从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认识而来, 从对生活的理解而来。如果离开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 就只能培养学生讲假话, 讲空话, 讲胡话。

三、矫正策略

写作训练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原因在于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如何学语文。学语文要让学生有惊喜的发现, 进行有趣的想象, 产生丰富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写作”这样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就是要我们语文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训练, 讲究有效的训练, 注重有序的训练。

1. 链接读写内容

写作训练须考虑这样两个问题:学生是否想写, 这是需要我们研究写什么的问题;学生是否会写, 这是需要我们研究怎样写的问题。我以为,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必须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阅读材料中寻找写作材料,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写作到主动参与, 实现从完成任务到感受成功的转变。

读与写怎样才能紧密结合起来呢?我以为可采用读什么写什么的方法。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意义上, 奔忙于繁多的练习和字词句含义的挖掘里, 阅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 从作者作文的意图上思考, 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文字。写作教学不能局限在纯技能的训练上, 只有从阅读材料中汲取精华, 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阅读是对作家作文的分析理解, 写作是对作家作品的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 是为写作做准备;写是运用, 是更深入的阅读。

2. 打通思维环节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一个过程。接受信息主要指看、听两个方面。“看”是指用眼得到的信息, 包括阅读与观察;“听”是指用耳得到的信息, 包括听新闻、听交流等, 这是储存阶段。处理信息包括思考与感悟两个方面。“思考”是指把读到的内容, 看到的景象, 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感悟”是指思考分析后生发出的一种情感, 悟出的一种道理, 把接受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建构成新的知识体系, 这是加工阶段。输出信息包括说、写两个方面。“说”是口语表达, “写”是书面表达, 说是由读到写的桥梁, 写是积累、加工、内化知识后的运用, 这是运用阶段。所以, 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 而不是单项的练习, 理顺这样的关系, 才能链接学生思维, 设计好写作训练。

3. 贴近学生生活

写作训练一定要与学生生活联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命题时, 要观察学生生活, 了解学生生活, 熟悉学生生活, 做到能和学生生活联系的就写, 远离学生生活的就不写;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同时, 还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生活之味, 发现生活之美, 发现生活之乐, 从而积累生活素材。最后, 要让学生明白好文章必须做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 让学生不仅想写, 会写, 还敢于写, 真正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写作。

惩治行贿不得随意“从轻” 篇9

一、行贿犯罪“黑数”

当前侵害职务廉洁性的犯罪中, 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受贿犯罪, 但引起受贿的重要原因是行贿, 没有行贿便没有受贿, 因此在刑法上称之为“对合犯”。故预防与打击行贿本应是减少受贿的首要环节, 但在实践中, 对行贿案件追究刑事责任的却较少, 存在着大量的“犯罪黑数”, 即犯了罪却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发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体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偏差认识:一是社会观念的“容忍”。在当前生活中, 贿赂行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凡遇到大事小事, 都要进行“表示”, 不“表示”就很难办成事, 甚至有些应该能够办成的事, 不“表示”就会遭遇“拖字诀”。当然, 在这些行贿人中, 有很多是极不情愿地“割肉”, 他们不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送给别人, 往往是送完了礼以后, 痛骂受贿人。鉴于这种情况, 有些办案人员对他们持同情态度, 认为其为“弱势群体”, 从心理上不愿查处行贿犯罪案件。二是执法手段的“纵容”。行贿人在行贿案与受贿案中, 其所处位置、所起作用具有明显的双重身份特点, 在行贿案中, 其身份为犯罪嫌疑人, 但在受贿案中, 其身份为涉案证人。在目前贿赂案件的侦查中, 办案人员为了获取受贿证据, 对行贿人往往过度体现坦白从宽的原则, 为了取得证明受贿的证据, 有时不得不对一些行贿人放弃侦查或减轻处罚, 这造成不少行贿人只要交代出行贿事实, 就能得到宽大处理。三是单位犯罪的“困扰”。近些年, 单位行贿现象较多, 因情况比较复杂, 系个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难以分清。单位行贿罪的立案标准高, 很多行贿人本该以行贿罪追究的刑事责任, 却转嫁为单位行贿罪, 逃避法律的制裁。另外单位行贿也存在难落实责任人、难定性和难处罚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 对单位行贿追究责任的情况少至甚少, 不用说刑事处罚, 进行行政处罚也鲜有所闻。

二、行贿犯罪的立法考量

我国关于行贿罪的立法始于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1985年“两高”在《当前办理经济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 (试行) 》中对行贿罪构成增加了“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的主观要件。1988年1月21日《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 增加了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1997年《刑法》修订中对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规定给予保留。1997年刑法之后, 又增加了对单位行贿罪。1999年“两高”印发《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 规定必须严肃查处行贿数额巨大、多次行贿和向多人行贿的等七种行贿行为。2007年“两高”再次印发《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扩大了对受贿罪的追溯范围, 实际也扩大了行贿罪的追溯范围。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力度的通知》, 要求各级检察机关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在坚决查办受贿犯罪的同时,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的力度。从上述立法变化上可以看出, 我国现行的刑法规范对于行贿犯罪基本完成了严密法网的任务, 实现了“有法可依”, 并体现了从“严”的政策趋向, 这也是司法机关在查处行贿犯罪应当坚持的正确立场。

但在立法层面存在以下问题尚需要完善:1、删除“不正当利益要件”的束缚。“谋取不正当利益”这一构成要件概念模糊,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不仅容易造成执法的混乱和不公, 而且可能会产生放纵行贿的后果。实践中, 很多人将“不正当”与“非法”等同。可谓不正当利益就是违反政策规定的利益、违反行业规定的利益、违反公众普遍认可的道德的利益, 不限于非法利益, 非法利益应为一种犯罪加重情节。2、扩大贿赂定性范围。行贿犯罪的内容仅限于财物, 无疑将很大一部分非财物犯罪排除刑法的范围。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各种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成为贿赂犯罪形式, 但是刑法规定用非物质利益的方式行贿不能作为行贿罪处理, 就大大缩小了行贿犯罪的打击面。3、改变行贿构罪及刑罚标准低的现状。行贿与受贿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 如行贿案的立案标准是1万元, 受贿案的立案标准是5000元, 行贿的构罪标准低于受贿, 同时行贿罪刑罚处罚有三个档次, 而受贿罪有四项九个档次, 最高刑为死刑, 行贿与受贿法律规定上的不对等性导致法律对行贿行为的威慑力远低于受贿行为。

三、打击行贿的正确把握

行贿与受贿, 就像鸡生蛋、蛋孵鸡一样, 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对应、不可分割。笔者认为在打击贿赂性犯罪时必须立足我国社会转型期行贿犯罪的客观实际, 正确理解和把握刑法罪刑法定原则, 适时运用非正式法律渊源, 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分化瓦解贿赂犯罪中的作用。

(一) 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认识行贿犯罪也是犯罪

我国刑法已明确规定行贿犯罪, 且设置了完整的行贿犯罪体系, 不仅有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还设立了单位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等等。如此详尽之罪名, 足见行贿行为就是法定的犯罪行为。一是明确行贿人主观恶性大, 其社会危害性大。表面上, 行贿人行贿是将自己的财务送给了他人, 自己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而实际上行贿人所送的是一种黑色投资, 企图赚取更大的利益。它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 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 侵犯了那些通过合法途径本该取得利益人的利益, 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二是明确打击行贿人就是更好地打击受贿犯罪。行贿是产生受贿的直接根源, 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在实践中, 我们应把查处行贿案件作为反腐败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来对待, 加大行贿查处的力度, 使行贿成为高风险的行为, 使行贿人与受贿人同坐, 从源头上杜绝腐败。

(二) 突出打击重点, 严厉惩治行贿犯罪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 侦查打击的锋芒也顺势指向了行贿犯罪的高发区, 只有突出打击重点, 才能增强威慑效应, 扩大办案效果。分析起来, 大体有下面几个重点:一是打击向多人行贿、多次行贿、行贿数额大, 或者因行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以及其他恶劣影响的犯罪行为。二是打击在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源管理、金融、教育、社保、医疗、环保、司法、国家加大投入力度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易发多发的行贿案件。三是打击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贿引发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四是打击拉拢腐蚀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犯罪, 涉案金额大, 动辄上百万千万, 社会危害性大的行为。五是打击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政法等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与黑恶势力勾结权钱交易包庇纵容黑恶势力的犯罪行为。

(三) 合理运用自首条件, 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贿赂犯罪中, 行受贿双方一般是“一对一”, 若单独对行贿罪的取证难度很大, 因为直接涉及对受贿罪的调查。因此, 如果行贿受贿双方达成默契拒不交代, 将大大增加查处的难度。回归贿赂犯罪的本质我们发现:是一方用利益对另一方职权的收买或者投机, 双方都并非心甘情愿和坦诚相待, 猜忌、矛盾甚至对立的因素必然存在。实践中, 我们运用相关法律规定和侦查策略, 适当允许其以积极交代揭发犯罪换取宽大处理。但在具体操作上应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行贿人只有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 才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被追诉前”理解为立案前, “免除处罚”是一种有罪认定, 不等于不予处罚, 不应以罚代刑或者干脆不予立案追究。二是注意区别对待, 理解并使用“该宽则宽, 该严则严”。区分行贿人的主观恶性、行贿数额、获得利益、初犯、偶犯等主客观方面所呈现出的社会危害性综合考虑。

(四) 注意区别联系, 正确把握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

莫随意修剪眉毛 篇10

眉毛不仅仅起着美化容貌的作用,它更是人的眼睛外部的重要保护屏障,对于眼睛健康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的眉毛可以阻止汗液、外界的雨水等各种液体流到人的眼睛里,还能防止灰尘由上至下落入人的眼内。同时,眉毛还有一种极为重要的“预警”作用,假如人的眉毛无缘无故地脱落,一点一点地变得稀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发生的预兆,提示人们应及早去医院诊治。如果随意修剪眉毛,则不仅会削弱眉毛保护眼睛的作用,同时在修眉或者文眉时还可能会给眉骨上的皮肤造成创伤,容易引发感染,导致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疖肿,甚至还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此外,在随意修剪眉毛和拔掉眉毛时,还会对眼部肌肉造成不良的刺激。

腋毛看上去有些杂乱,影响美观,但是随意剃剪并不科学,会给健康带来隐患。因为人的腋下皮肤非常薄嫩,汗腺发达,刮剃腋毛很容易刮伤腋窝皮肤,伤害汗腺。如果在夏季,人们常穿无袖衫,腋窝暴露在外,而且会分泌大量汗水,外界的细菌和汗液浸入伤处,会引发腋窝的炎症,引起毛囊炎或疖肿,还可能引起腋窝部位的淋巴结肿大,使人感到不适,并对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随意修剪眼睫毛也是有害的。因为眼睫毛就像眼睛上的一层纱网,能够有效防止灰尘杂质进入眼睛。如果随意修剪或者直接剪掉睫毛,眼睛就会失去这层屏障,容易受到灰尘等异物的侵袭,引起各种眼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彭永强 邮编:230022)

上一篇: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下一篇:奥巴马给女儿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