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征收管理

2024-06-20

非征收管理(精选九篇)

非征收管理 篇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税务总局制定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

二〇—〇年二月二十日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的非居民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企业所得税核定办法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非居民企业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并应按照其实际履行的功能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原则,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四条非居民企业因会计账簿不健全,资料残缺难以查账,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准确计算并据实申报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以下方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收入或通过合理方法推定收入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成本费用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二)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成本费用,但不能正确核算收入总额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三)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经费支出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收入总额和成本费用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经费支出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营业税税率)×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第五条税务机关可按照以下标准确定非居民企业的利润率:

(一)从事承包工程作业、设计和咨询劳务的,利润率为15%-30%;

(二)从事管理服务的,利润率为30%-50%;

(三)从事其他劳务或劳务以外经营活动的,利润率不低于15%。

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非居民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明显高于上述标准的,可以按照比上述标准更高的利润率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第六条非居民企业与中国居民企业签订机器设备或货物销售合同,同时提供设备安装、装配、技术培训、指导、监督服务等劳务,其销售货物合同中未列明提供上述劳务服务收费金额,或者计价不合理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相同或相近业务的计价标准核定劳务收入。无参照标准的,以不低于销售货物合同总价款的10%为原则,确定非居民企业的劳务收入。

第七条非居民企业为中国境内客户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凡其提供的服务全部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应全额在中国境内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凡其提供的服务同时发生在中国境内外的,应以劳务发生地为原则划分其境内外收入,并就其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劳务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务机关对其境内外收入划分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有疑义的,可以要求非居民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并根据工作量、工作时间、成本费用等因素合理划分其境内外收入;如非居民企业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税务机关可视同其提供的服务全部发生在中国境内,确定其劳务收入并据以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八条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适用不同核定利润率的经营活动,并取得应税所得的,应分别核算并适用相应的利润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凡不能分别核算的,应从高适用利润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九条拟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非居民企业应填写《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企业报送的《鉴定表》的适用行业及所适用的利润率进行审核,并签注意见。

对经审核不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非居民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自收到企业提交的《鉴定表》后15个工作日内向其下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将鉴定结果告知企业。非居民企业未在上述期限内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的,其征收方式视同已被认可。

第十条税务机关发现非居民企业采用核定征收方式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不真实,或者明显与其承担的功能风险不相匹配的,有权予以调整。

第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确定适用的核定利润率幅度,并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报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备案。

非征收管理 篇2

------------------

作者:佚名2009-11-20 14:11:30来源:本站原创

------------------

近来,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管理中发现,少数境外机构通过派遣人员为境内企业提供管理和技术服务,对取得的所得未按规定履行所得税申报纳税义务,造成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收入流失。本文仅就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扣缴境外劳务预提所得税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案例基本情况

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22日,登记注册类型为私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元人民币。行业为医药制造,主要生产销售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他唑巴坦钠、头孢曲松钠等无菌原料药。

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销售规模,2009年1月31日,该公司与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签订《顾问服务协议》。主要包括:

(一)技术服务、员工技术培训等劳务费用。公司支付的技术服务、员工技术培训以小时计付给来华服务人员;

(二)其它费用。包括空中旅行、出租汽车、到机场和从机场来回、旅馆、吃饭、电话、传真、快件、打印以及一切履行协议期间发生的费用。协议执行期为2009年2月1日至2010年1月31日。2009年4月、5月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为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劳务和发生的其它费用共计86618.00美元,要求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

二、税务处理

税务机关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凭借职业敏感,觉察到里面可能存在预提所得税问题,于是立即深入企业实地调查,要求企业及时提供相关的协议、合同。

(一)指定扣缴义务人

由于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或者临时税务登记,且未委托中国境内的代理人履行纳税义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一百零六条规定的情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八条之规定,我局指定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为扣缴义务人。

(二)要求扣缴义务人提供相关资料

根据《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第八条之规定,我局要求扣缴义务人提供相关资料,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分别于2009年6月23日和2009年7月1日向税务机关报送了《境内机构和个人发包工程作业或劳务项目报告表》和《非居民项目合同款项支付情况报告表》,税务机关在严格审核的基础上加以确认。

(三)实行核定征收

《顾问服务协议》规定,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的雇员为菏泽某集团制药

有限公司同一项目提供劳务期限为12个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对所得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第五条第三款之规定,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在中国已构成常设机构。鉴于该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不能准确提供成本、费用、帐册和凭证,根据《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第四条、第六条、第八条及《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四条之规定,我局决定对该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所得税实行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为15%,所得税税率为25%,共应缴所得税22250元人民币(86618美圆×6.8499×15%×25%)。并于2009年6月22日将《非居民企业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企业所得税扣缴义务通知书》送达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

(四)向地税机关传递相关信息

鉴于上述业务涉及缴纳营业税等相关税种,2009年6月22日,我局向地税机关发出《非居民企业承包工程和提供劳务项目信息传递表》,确保相关税收及时入库。

(五)税款入库

2009年6月23日,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向国税机关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扣缴所得税22250元,并在地税机关缴纳营业税等29666.67元;2009年7月1日,税务机关企业为该企业开具《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和部分资本项目对外支付税务证明》。

三、存在的问题

(一)非居民企业涉税各方不能及时办理税务登记

根据《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作业或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定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登记手续;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税款扣缴义务的境内机构和个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扣缴税款登记手续。从我局情况来看,非居民企业涉税各方都没有能够及时办理税务登记手续,造成企业难以管理,部分税款流失。

(二)指定扣缴义务人不能依法履行扣缴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取得工程作业和劳务所得应缴纳所得税的,税务机关可以指定工程价款或者劳务费的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根据《非居民承包工程作业和提供劳务税收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指定扣缴义务人应当在申报期限内报送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及其他有关资料。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企业都没有能够自行申报扣缴情况。有的企业是在到税务机关开具证明单时,被税务机关发现后才进行扣缴申报的。

(三)非居民企业不能自行证明能否享受税收协定待遇

一方面,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将有关税收协定待遇的有关规定传达给纳税人,另一方面,纳税人对此方面的政策缺乏了解,造成非居民企业应享有的税收协定待遇不能完全享受。美国D.H.GOLD ASSOCIATES INC在要求菏泽某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对外支付劳务费用支付时,由于缺乏对税收协定待遇有关规定了解,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协定待遇。

(四)非居民所得税源泉扣缴存在误区

一是在认识或管理上存在“边缘区”。由于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政策宣传普及不够,有的纳税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对应税事项抱着能躲则躲、能逃则逃的态度,或通过税收筹划的方式逃避纳税义务。二是在税务机关内部对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性还未完全形成共识,有的认为非居民企业税收收入偏少,比重小,对收入任务影响不大,存在重视不够,保障不力,职责不明,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等现象。

四、加强非居民劳务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非居民企业税务登记管理

非居民企业或扣缴义务人应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等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办理税务登记、临时税务登记或扣缴税款登记手续:在我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非居民企业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扣缴义务人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对于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和扣缴税款登记的非居民企业或扣缴义务人,主管税务机关要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加强非居民企业合同、协议备案管理

非居民企业、扣缴义务人要在相关合同、协议签订后,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及时将合同或协议复印件报送机构、场所所在地或项目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备案;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涉税内容如有变动的,要于变动后及时将变动情况书面报送主管国税机关。需要备案的合同、协议主要包括: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三)加强非居民企业的信息采集。在加强日常纳税申报管理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和获取非居民企业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修理、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非居民企业和扣缴义务人的各类信息,尤其要掌握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取得其它收入或所得的情况,争取外汇管理、银行等对外支付部门的配合,及时堵塞税收漏洞。要积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部门间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形成对非居民企业部门共管、信息共享。目前,我局已与牡丹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牡丹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牡丹区经济贸易委员会建立了联系会议制度,相信今后对我局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将起重要作用。

非征收管理 篇3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及表现

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相关决策信息了解程度的不对等状态。在征税与纳税关系中, 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存在着十分典型的信息非对称:只有纳税人自己才清楚地知晓个人收入的真实情况, 而负责征税的税务人员很难准确掌握这一信息。个税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人收入信息不对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收入来源进一步多元化, 纳税人对自己收入多少、收入来源、收入构成、获得收入所付出的成本信息了如指掌, 而征税机关所能获知纳税人收入的途径极为有限, 相关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可能会导致了税收的严重流失, 甚至丧失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

(二) 个人创造财富信息的不对称

不同的劳动者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实现完全的调节收入的功能, 则高收入者应当缴纳更多的税款, 但是, 劳动者能创造多少财富, 很难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只有纳税人自己才清楚, 税务机关如果不能有效地掌握该类信息, 则很难科学地设置税率, 如果所得税率太高, 则会抑制部分劳动者的积极性, 导致社会财富的无形流失。因此, 该类信息不对称使得税收的有效征收和促进社会财富生产之间很难平衡。

(三) 税收开支信息的不对称

目前, 我国税收开支的公示工作仍做得不够, 纳税人很难通过便捷的途径了解税收开支, 使用的情况, 这会导致纳税人难以树立自觉的纳税意识, 同时也不利于纳税人展开对税务机关的有效监督。

二、莫里斯模型简介

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莫里斯所提供的模型引入了信息非对称性的因素, 从而为税务机关在非对称的信息基础上, 合理制定征税标准提供了借鉴。

莫里斯研究了非线性所得税的最优化问题。在莫里斯模型中, 劳动由个人供给, 每个人的效用函数都相同, 同时劳动者也想实现个人消费与闲暇的效用最大化。由于受到税前工资和所得税税率的约束, 政府必须通过税率的合理设定, 兼顾税收收入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莫里斯模型的重要结论是:

1、边际税率应在0与1之间。

2、最高所得的个人边际税率应该为零。

3、如果具有最低所得的人是按最优状态工作, 则对他们的边际税率应该为零。

莫里斯假定, 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 个人仅存在赚钱能力上的差异, 而在其他方面是大体一致的。各人的收益能力用工资率w表示。政府了解在整个人口中赚钱能力的分布, 虽然可能无法利用有关个人的信息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 但可以根据其掌握的关于个人统计特征的信息来制订政策。这是因为, 对于人口众多的经济体系来说, 人口的分布特征带有稳定的事前信息, 对于大部分政策的制定, 这类信息不大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莫里斯对所得税税率设置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避免高能力的人伪装低能力, 使得总体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税率, 他认为应当对处于某个免税线以下的低能力者不征税, 低能力到中产阶级的边际税率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中产阶级到高能力的边际税率随收入增加而减少, 处于某个收入以上的高能力的个人不征收任何税收, 即高收入的边际税率为零。

莫里斯模型提出了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实现效率和公平这两大目标。他的研究为政府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 制定合理的税率, 以兼顾效率和公平提供了理论参考, 莫里斯强调:他的理论, 其核心问题即是信息问题。如何将信息问题的隐密性转化为可以监测和控制的变量, 是该理论所要探讨和试图解决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看到, 莫里斯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具体表现在:

(一) 莫里斯导出的最优税收公式很难用语言描述, 尤其是它根据所采用不同的福利函数而变化。

此外, 该模型中关于个人能力和个人收入的变量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莫里斯也承认“这些最终结果只有极有限的实际价值”。

(二) 莫里斯仅从税率的角度为解决征税中的信息非对称提出建议, 其视角不免有些偏狭。

事实上, 解决此类问题的措施远不局限于税率, 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措施, 做到激励与规范并重, 这相对于单一的税率政策来说, 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关于解决个税征管中信息非对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莫里斯从税率的角度, 为个税的征收管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但是, 在实践中, 莫里斯的理论也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据此, 笔者认为, 解决此类问题, 除了合理的设计税率以外, 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在完善信息监管机制的同时, 积极鼓励个人主动提供纳税信息, 如何激励纳税人成为解决信息非对称问题的关键。税务部门要求获取充分信息, 纳税人被要求转移私有信息所有权, 实际这是信息交易的一个过程。税务部门是信息的需求者, 它作为激励一方, 考虑如何确保以较小的成本获取最充分的信息, 减弱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纳税人是信息的供给者, 它作为被激励一方, 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条件下受到激励, 愿意提供私有信息。由此需要设计一种激励契约, 鼓励纳税人向税务部门提供信息, 即纳税人获得激励愿意透露真实的收入信息。而这种制度安排或政策设计, 只有满足个人的“激励相容约束”才是可行的。所谓激励相容约束, 简言之就是说真话比说假话有好处, 即确保纳税人说真话、申报收入时有收益或者说真话多时的收益优于说真话少时的收益。这里的收益既有有形收益也有无形收益, 比如未来消费公共物品的间接收益、信誉收益以及作为纳税人的自豪感等。成本也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两部分, 如纳税的直接收入损失、罚款和滞纳金、逃税付出的精神代价以及心理成本等。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措施减少信息非对称性的负面效果:

(一) 建立健全个税申报制度

采取个税申报制度, 无疑是解决个税征收中信息非对称问题的重要措施, 它有利于调动纳税人的积极性, 使其将个人收入信息主动提交到税务机关, 保证个税得到及时, 足额的征收。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当完善个税申报的激励机制, 让纳税人的税款缴纳与个人诚信记录相联系, 对纳税信誉度高的纳税人可以采取减税, 返还部分税款, 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 以及贷款优惠等措施, 激励纳税人积极主动地将个人信息提交给税务机关, 消除信息的不对称问题。

(二) 完善个税缴纳信用制度

健全的信用制度对纳税人的行为将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 它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会对纳税人主动公布个人信息产生良好的诱导作用。

在实际管理中, 我们可以尝试建立评信机制。即建立评价纳税人纳税过程中守信程度, 以便进行分类管理。一方面可以成立信用等级评定机构, 负责综合评定纳税人在办理各项税收事务中的信用程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征管系统对日常申报、发票管理等自动跟踪管理, 自动对纳税人的税收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和调整。个人纳税的记录, 可以自动成为个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因素。同时, 如果在其个税缴纳中出现逃避、偷漏等等不良行为, 一旦被查, 也在个人信用体系中保留记录。这样, 在纳税者本人以后的信贷等依赖于个人信用的行为中, 将一直受到这一污点的影响。这种处罚办法对个人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前不久, 国家税务总局正式颁布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 使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有了全国统一的标准, 有力促进了我国纳税信用制度的建立, 意义非常重大。

(三) 确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率

与国际水平相对照,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不算低, 税制改革过程中应尽可能把税率设置在较低的水平上。因为过高的税率强化纳税人的收益动机, 容易造成税收收入流失, 正如拉弗曲线所表明的, 高税率不一定产生高收入;同时对于征税过重引起的效率损失, 发展中国家尤需顾及。因此有必要借鉴莫里斯的倒“U”理论, 对中等收入者适用相对较高的税率, 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 甚至由于信息非对称的存在, 对最高所得的边际税率应当为零。

(四) 全面推行完税证制度

完税证是显示纳税人依法纳税信息的工具, 是解决社会对于纳税人纳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江西等省市已经开始向纳税人申报人开据完税证。要让完税证发挥其信息传递作用, 不仅税务机关应全面推行完税证, 而且将完税证作为纳税人经济能力和诚信水平的衡量工具, 在各行业各领域全面推广。如在金融领域, 多数银行办理个人消费按揭贷款要求借款人出具收入证明。而收入证明只需要借款人所在工作单位开据, 这给伪造收入证明或开据虚假收入证明留有余地, 如果以税务部门直接开据的完税证明取代收入证明, 则可以更准确的反映收入情况, 也可以更大程度的避免弄虚作假。

综上所述, 莫里斯模型的一个突出贡献, 就是将信息不对称性这个问题引入到了对税率的研究领域, 也为我们在税收征管中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 我们在理解和运用这一模型的同时, 也应当明白, 税收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无法得到完全消除的, 我们只能运用包括税率在内的一系列综合, 力求将其消极作用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摘要: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中, 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信息的非对称问题比较普遍。本文试图对莫里斯模型进行简单介绍, 并根据模型对个征收中的信息非对称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莫里斯模型,所得税征收,信息非对称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孙经纬。信息的非对称性与最优税收[J].经济学家, 2006

[3]、陈松青:《西方最优税收理论对我国税制设计的启示》, 《财经研究》2003年第一期

[4]、邓力平:《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优化税制理论》, 《税务研究》, 1997年第3期

[5]、郭庆旺等编著:《公共经济学大辞典》,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 第710页

[6]、刘玉龙:《最优税收理论概述》, 载杨斌主编, 《税收学》, 科学出版社, 2003年。

[7]、迈尔斯、加雷斯.D:《公共经济学》,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第106—109页

[8]、瑟斯克、威尼:《发展中国家的税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1年, 第13—14页

非征收管理 篇4

一、本表适用于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在季度、年度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使用。享受税收协定不构成常设机构待遇、享受税收协定或其他类协定的国际运输免税的非居民企业在季度、年度申报免税收入时也使用本表。税收协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外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税收安排,统称税收协定),其他类协定是指享受税收协定以外的其他类协定税收优惠,例如海运协定、航空协定、互免国际运输收入协议等。

二、企业应当按税法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表,并同时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三、企业因确有困难,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季度和年度所得税申报,应当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但要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结算。

四、企业未按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表及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本表中所称国家有关税收规定除另有说明外,均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根据税法制定的相关规定。

六、本表用中文填写。

七、本表有关栏目的填写如下:

1.税款所属期间:按公历年度日期填写,季度申报时填写自公历每季度1日起至该季度末止;年度申报时填写当年1月1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企业在季度中间或年度中间开业或者终止经营活动,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为一个纳税季度或纳税年度。

2.纳税人识别号:填写税务登记证上所注明的“纳税人识别号”或主管税务机关颁发的临时纳税人纳税识别号。3.金额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4.纳税人名称:填写企业税务登记证上的纳税人名称或临时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名称。

5.居民国(地区)名称及代码:填写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非居民企业或来华承包工程、提供劳务等的非居民企业的居民国(地区)的名称和代码。

6.行业或类型:纳税人根据实际经营的业务所属类型进行勾选,其中“国际运输”包括国际运输企业的常驻代表机构,“常驻代表机构”则不包括国际运输企业的常驻代表机构。

7.项目名称:填写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作业或提供劳务签订的项目合同或协议的名称。

8.项目编号:填写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作业或提供劳务签订的项目合同或协议的编号和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信息。

9.是否享受协定待遇:协定待遇是指税收协定、海运协定、航空协定、互免国际运输收入协议等。如选择“是”,在相应的协定待遇进行勾选,如勾选“不构成常设机构”或“国际运输完全免税”,企业只需填写收入额或经费支出总额(含明细)或成本费用总额,不需要填写其他栏次;如勾选“国际运输减免税”或选择“否”,企业需要填写收入额或经费支出总额(含明细)或成本费用总额,以及其他相应栏次,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10.协定名称:填写税收协定、海运协定、航空协定、互免国际运输收入协议等全称。

11.“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的应税项目:企业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时,凡同一项目项下,发 生适用不同核定利润率情况的应税劳务的,均应按照不同的核定利润率分别填报。在“应税项目名称”下填写具体的项目名称、合同号。

12.经费支出总额:该栏下设的“其中”栏为企业本纳税年度实际支出的经费明细,“其中”项下的各项之和应等于“经费支出总额”栏数据。“其他费用”是指企业本纳税年度实际支出的经费不能归集到“其他费用”项之前已列 明的范围的,则填写本栏。

13.“按经费支出换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的“换算的收入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换算的收入额=经费支出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营业税税率)

14.“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的“成本费用总额”填写企业本期实际支出的成本费用总额。

15.“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中的“换算的收入额”按以下公式计算:

换算的收入额=成本费用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16.“国际运输减免所得税额”:填写享受税收协定或其他类协定国际运输减半或低税率征收待遇的减免所得税额。17.“免税收入”分别填报符合税法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免税收入。其他减免项目名称及减免性质代码:填报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其他减计收入。减免项目名称及减免性质代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下发的最新减免项目名称及减免性质代码直接填写在该项目列。如行次不足,可增加行次填写。

八、声明人签字:由非居民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企业的负责人签字。

九、纳税人聘请中介机构代理申报的,加盖代理申报中介机构公章,并填报经办人及其执业证件号码等,没有聘请的,填报“无”。

十、申报日期:填写实际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的当日。

非征收管理 篇5

一、特许权使用费的界定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特许权使用费是指企业提供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收入。这一概念与OECD范本的定义基本保持一致。特许权使用费强调的是技术授权收入, 只是转移使用权并不转移所有权, 技术提供方不参与技术接受方的活动, 主要通过许可贸易, 特许经营, 合作贸易等形式来实现。

此外, 本文所讨论的特许权使用费与货物无关, 并且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不包含在向非居民企业支付货物的费用里, 特许权使用费若与货物相关, 根据《审价办法》特许权使用费将被计入海关完税价格里, 海关将征收特许权使用费的关税及增值税。

二、特许权使用费的征税税种分析

“营改增”前, 国内企业对于支付给国外非居民企业的特许权使用费代扣代缴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及各项附加费。“营改增”后, 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六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 (以下称境外) 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提供应税服务, 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 以其代理人为增值税扣缴义务人;在境内没有代理人的, 以接受方为增值税扣缴义务人, 因此, 国内企业对特许权使用费代扣代缴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及各项附加费。

三、特许权使用费的征税税基分析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法》第十九第一款: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 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不得扣除税法规定之外的税费支出。可知对于营改增前, 特许权使用费代扣代缴的营业税不能在计算代扣代缴的所得税中扣除。我认为, 同样对于营改增后, 特许权使用费代扣代缴的增值税不能在计算代扣代缴的所得税中扣除。又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 (财税〔2011) 111号) 附件2第三条第一款的规定, 得知试点地区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接受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 按照规定应当扣缴增值税的,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为从税务机关或者代理人取得的解缴税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缴款书 (以下称通用缴款书) 上注明的增值税额。可知营改增以后国内企业代扣代缴的增值税可以作为国内企业的进项税, 在以后抵减销项税, 减轻了国内企业增值税税负。

四、特许权使用费在营改增前后税负变化的案例分析

A企业是国外非居民公司, 与国内企业B公司 (一般增值税纳税人) 签订了《工业产权许可协议》, B公司每年向A企业支付特许权使用费200万 (不含税) , 合同约定各项税款由非居民企业A承担。

营改增前:对于A企业:承担的营业税=200×5%=10万元

承担的企业所得税=200×10%=20万元

承担的附加税费=10×10%=万元

A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费=10+20+1=31万元

注:一般情况下中国税收协定规定的特许权使用费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10%

营改增后:对于A企业:承担的增值税=200×6%=12万元

承担的企业所得税=200×10%=20万元

承担的附加税费=12×10%=1.2万元

A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费=12+20+1.2=33.2万元

注: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征税的增值税税率为6%

由计算可知, 营改增后非居民企业A所承担的税负增加, 税费增加了2.2万元 (33.2-31) , 但此时B企业取得了12万元的进项税, 可以用于销项税的抵扣。如果看作一个整体, 整体其实减税9.8万元, 这为后续居民企业与非居民企业关于特许权使用费的价格谈判带来的空间。

五、营改增后特许权使用费带来的新机遇及新挑战。

(一) 降低税负, 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

顺应我国经济改革的新计划, 营改增不仅完善了增值税税收抵扣链条, 而且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上面例子可知, 在营改增后, 虽然A企业的税负增高了, 利润空间变小, 但是B企业获得了12万元的后续增值税抵扣额, 在企业的谈判中, 可以适当的让利与A企业, 以便顺利完成技术的使用权引进, 这无疑会刺激国内企业利用外资的新动力, 加速我国的技术更新。

(二) 加快我国税制改革的进程, 增强国际竞争力

营改增的过程是不断地完善我国税制结构的过程, 因此对特许权使用费征收增值税也是在推进我国税制的完善。特许权使用费征收增值税对于进口技术的国内企业带来了不仅仅是税负的降低的好处, 因为在整个社会化大生产中, 生产具有联动效应, 企业会因为技术的提高进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也会因为税负的降低进而降低产品的价格, 最终导致消费者花费减少, 整个社会福利提高, 国家也因此获得充裕的资金去发展更多地产业, 加速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 增加企业避税的动机, 无形资产避税管理难度提升。

不可忽视的是营改增刺激了技术的引进, 但会相应增添一定的避税新问题, 如上例A企业有可能因为实际净收入减少, 保持净收入不变, 而提高价格, 从而虚增特许使用权的真实价格。具体分析如下:

营改增前A企业扣除税后, 从特许使用权中获得的收入=200-31=169万元

营改增后A企业扣除税后, 从特许使用权中获得的收入=200-33.2=166.8万元

将合同价格提升至X, 使得营改增后A企业从特许使用权中获得净收入不变

X-X× (6%+10%+0.6%) =169万元x=202.64万元此时新的合同价格是202.64万元。

此时:A企业承担的税负=202.64× (6%+10%+0.6%) =33.63万元

B企业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进项税=202.64×0.6%=12.16万元

由此可见, 提高价格不仅给A企业带来了好处, 保持净入不变, 对于B企业, 也获得了更多的进项抵扣额。这无疑会刺激企业进行特许权使用费的避税, 更加地高估特许权使用费的价格。近年来, 跨国企业为了避税, 利用无形资产的界定难, 估价难、分摊难等一系列特有的属性, 使用特许权使用费模式来避税, 减少了我国的税收收入, 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营改增后, 由于存在可抵扣进项税, 这会大大刺激了国内与国外企业一起合力避税的动机, 更加严重地造成我国税收收入的流失。

六、应对营改增下特许权使用费的新机遇及新挑战。

(一) 加大宣传增值税对我国技术更新的促进作用

增值税具有税收中性, 公平性及在整个税收环节中具有完整的抵扣链条, 这不仅避免了营业税重复征税现象的存在, 也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动力。为了鼓励我国企业能够利用外国先进的新技术, 加速技术的升级改造, 特许权使用费征收增值税, 这给企业引进外国技术带来了税负的减轻, 减少了成本负担。因此, 税务机关应该加大宣传特许权使用费征收增值税的好处, 以便鼓励企业引用新技术。

(二) 稳步推进税制改成的进程, 合理规划税率

目前, 营改增还未全部完成, 为了全面利用营改增对于引进技术的居民企业所带来的好处, 使得企业在整个产业的增值税税收链条更加完整, 我国要加速对营改增的改革进程, 合理的规划征收无形资产增值税的税率, 过高的税率有可能阻碍企业引进新技术, 过低的税率也有可能造成社会不公平现象, 设定合理的税率, 刺激企业加速发展, 增加国际经济活力。

(三) 完善无形资产评估价格体系, 参与国际情报交换

现阶段, 虽然我国在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对于无形资产的具体定价标准缺失, 不能准确的估算无形资产合理的价格, 这为非居民企业利用特许权使用费避税提供了机会, 税务部门很难评估特许权使用费的价格。营改增后, 企业可能趋于获得更大的抵扣额, 会加倍使用各种隐性手段, 提高特许权使用费的价格, 以便获得更多的利益, 影响我国经济正常发展。为此, 我国应该进一步合理改革征收管理, 利用数据库, 建立完善的具体定价评估标准。

此外, 根据O E C D秘书长的报告《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 (BEPS) 通过信息交换实现税收透明税收和发展》, 启示了我国应对无形资产转让定价避税的问题, 以一个大国的身份, 积极参与情报交换, 可以有效进行特许权使用费反避税管理。

参考文献

[1]徐晨.特许权使用费的界定.中国海关, 2013 (6)

非征收管理 篇6

派遣安排的争议之处就是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的究竟是代垫费用还是派遣企业通过被派遣人员向接收企业提供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若支付的是代垫费用,那就没有中国企业税的问题。否则,派遣企业会被视作在中国境内构成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而需要缴纳中国企业所得税。

为解决此问题,2013年4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9号,以下简称“19号公告”)。19号公告主要从企业所得税法和税收协定角度对如何判定派遣安排的实质给出了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框架指引,其他税种或涉及税收协定的问题仍遵循相关法规规定或需待国家税务总局另发文明确。

◆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境内提供劳务构成机构、场所的判定要素

一、基本判定因素

根据19号公告,派遣企业在以下情况下应被视为在中国境内提供服务,设立了机构、场所:

(一)派遣企业对被派遣人员工作结果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和风险;

(二)通常考核评估被派遣人员的工作业绩。

在此问题上,我国税务机关与国际惯例一致,主要关注究竟哪一方是被派遣人员的经济雇主以此判断派遣企业是否向接收企业提供了劳务。

二、五个方面的参考因素

19号公告亦规定,在根据基本判定因素判断时,应结合以下五个方面的参考因素:

(一)接收劳务的境内企业(以下统称“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管理费、服务费性质的款项;

(二)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的款项金额超出派遣企业代垫、代付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及其他费用;

(三)派遣企业并未将接收企业支付的相关费用全部发放给被派遣人员,而是保留了一定数额的款项;

(四)派遣企业负担的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未全额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派遣企业确定被派遣人员的数量、任职资格、薪酬标准及其在中国境内的工作地点。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大部分属于并列的情形,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加上前面的定性条件,就可以判定构成机构、场所和常设机构。

◆有关构成常设机构问题

19号公告规定,如果派遣企业属于税收协定缔约对方企业,且提供劳务的机构、场所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持久性,该机构、场所构成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常设机构。

在派遣企业属于与中国有税收协定的协定国或地区居民的情况下,如果被判定为在中国境内构成机构、场所,并需要享受协定待遇的,需要根据税收协定执行规定的有关内容和程序,包括根据协定条款具体判定常设机构是否构成,以及进行相应的备案。构成机构场所但未构成常设机构的,其取得的归属于机构场所的所得在中国不负有纳税义务。由于19号公告主要针对的派遣人员在境内担任固定职务的时间通常超过6个月,因此,判断属于此种特殊情形的,必须在严格区分机构场所和常设机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理由和资料,证明其虽构成机构场所但不构成常设机构,在19号公告界定的外派劳务的模式下,此种构成机构、场所但不构成常设机构的情形属于例外情形。

如果派遣企业仅为在接收企业行使股东权利、保障其合法股东权益而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的,包括被派遣人员为派遣企业提供对接收企业投资的有关建议、代表派遣企业参加接收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议等活动,均不因该活动在接收企业营业场所进行而认定为派遣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

◆税务机关审核派遣行为性质的具体指引

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派遣行为的税收管理,重点审核下列与派遣行为有关的资料,以及派遣安排的经济实质和执行情况,确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

(一)派遣企业、接收企业和被派遣人员之间的合同协议或约定;

(二)派遣企业或接收企业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规定,包括被派遣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考核、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三)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款项及相关账务处理情况,被派遣人员个人所得税申报缴纳资料;

(四)接收企业是否存在通过抵消交易、放弃债权、关联交易或其他形式隐蔽性支付与派遣行为相关费用的情形。

◆涉及19号公告施行前发生的事项

完善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篇7

一、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界定与利弊

现行税法将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划分为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 两种方式并存, 适用于不同经营状况的纳税人。征收方式的不同, 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方式和税款缴纳数额有直接的影响, 关系着纳税人的经济利益, 因此适用何种征收方式, 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意义重大。

(一) 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界定。

查账征收是指由纳税人在规定的纳税期限内根据自己的财务报表或经营情况, 向税务机关申报所得额并缴纳税款的征收方式。这种征收方式适用于账簿、凭证、财务制度比较健全, 能够据以如实核算, 真实反映生产经营成果, 正确计算应纳税款的纳税人。

核定征收则是指纳税人存在特定的法定情形, 由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纳税额并据以征收税款的征收方式。征管法明确规定了核定征收的适用情形, 包括:“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虽设置账簿, 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 难以查账的;发生纳税义务, 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 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 逾期仍不申报的;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 又无正当理由的”, 以上六类情形符合其中一项, 则税务机关有权按照核定应税所得率或者核定应纳所得税额的方法对纳税人进行核定, 目前北京市主要适用核定应税所得率的方法。

(二) 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关系。

由于长期适用核定征收, 很多建筑业纳税人有一个误解, 即核定征收是企业所得税主要的征收方式。但实际情况是, 从国家设置企业所得税一开始就是以查账征收为主要的征收方式。从两者关系来看, 查账征收是企业所得税征收本源方式, 而核定征收是针对目前部分纳税人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而采取的权宜之举。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 而是以查账征收为主、核定征收为辅的补充关系。不仅仅在我国,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以查账征收方式作为主要的征收方式, 以核定征收方式为补充。因此, 在实际税务工作中, 应以查账征收为一般原则, 以核定征收为例外。对于能够达到查账征收条件的纳税人, 均应按照查账征收方式纳税。

(三) 建筑业企业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比较分析

1、查账征收。

正如有些学者所说, “查账征收方式具有让纳税人自主地、民主地分担国家在行政上各种课税的功能, 是一种远比核定征收更具有伦理性的收税方式”。查账征收较之核定征收, 更为规范、更为科学、更加能体现纳税人纳税自主性, 就建筑业而言, 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查账征收能够促进企业健全财务制度, 规范财务行为, 更准确地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有效的会计信息可以为企业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 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核定征收由于对财务会计核算要求较低,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进行财务健全的积极性, 而查账征收对财务制度、账册设置以及原始凭证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可以促进企业建制建账、规范财务行为, 使财务信息更准确地反映出企业效益状况。

二是查账征收较核定征收更有利于企业间公平的实现。核定征收应税所得率是国家根据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实际销售利润率或者经营利润率等情况测算得出, 是统一的硬性标准, 因此只能代表行业的总体水平不能反映单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实际利润低甚至没有利润的亏损企业也要交纳高额的企业所得税, 这显然是违反企业所得税以收益课税的设税本意和税法公平的。而查账征收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纳税, 收益多多纳税、收益少少纳税、没有收益不纳税, 更符合公平的要求。

三是就当前建筑业经济状况和现行税收政策而言, 查账征收较核定征收企业税负要低, 更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发展。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的税负差异主要体现在利润率与应税所得率的比较上。核定征收是分行业确定统一的应税所得率, 用收入总额乘以应税所得率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 然后再按税率确定应纳所得税额。因此, 对于利润率高于应税所得率的企业, 核定征收方式能够令企业少缴税款, 而对于利润率低于应税所得税率的企业, 核定征收会导致企业税款增加, 税负加重。目前, 北京地区建筑业适用的应税所得率为9%, 按照25%法定税率计算, 税负率为2.25%, 而就建筑业经济现状而言, 大多数建筑业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是远远达不到9%的, 因此, 适用核定征收方式的税负水平要高于查账征收方式。

查账征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查账征收适用于账簿、凭证、财务制度比较健全的企业, 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状况和财务人员水平要求比较高, 企业的纳税成本也相对较高, 对于经营规模较小、财务不健全的纳税人适用查账征收难度很大, 若无法实现正确核算收入、成本或者取得合法的凭证, 则不能正确计算应纳企业所得税额, 进而无法实现税款应收尽收。

2、核定征收。

虽然在前文分析中核定征收较之查账征收有很多的弊端, 但核定征收作为税法明确规定的一种征收方式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税款计征简便, 对企业财务水平要求较低。在核定征收方式下, 企业只需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者成本费用总额, 即可计算出当期应纳税额, 对企业财务会计及办税人员水平要求不高, 同时, 纳税申报程序也相对简单, 方便企业申报纳税。

二是计征标准确定, 促进税款征收。在企业财务不健全的情况下, 由于无法实现正确核实, 很多企业存在成本混乱、多列支出的问题, 核定征收方式由于对同一行业适用统一的计征标准, 因此能够避免企业因无法正确计算税款而少纳税或者不纳税, 确保税收收入的实现。

三是征管相对简易, 降低基层税务机关管理压力。随着现代经济发展, 企业经营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同时新增税源数量大、类型多, 这为企业所得税的日常征管带来了很大难度, 基层税务机关面临的征管压力日益增大。核定征收方式相对查账征收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要低, 日常管理、监督、检查都相对简易, 能够有效降低基层税务人员的征管压力。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各有利弊, 查账征收更符合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原理和税收公平, 但要求较高, 适用于财务健全、能够准确计算应纳所得税额的纳税人, 而核定征收作为查账征收方式的补充, 相对简单易行, 适合于财务不健全的企业的征管。

二、建筑业企业经营类型及财务核算分析

(一) 建筑业企业经营类型。

按照目前建筑业经营情况, 可以将建筑企业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有资质的企业, 有一定经营规模, 财务相对健全, 能够实现独立核算、独立纳税;二是没有资质挂靠有资质的建筑公司, 非独立法人, 通常以分公司形式存在, 财务上不独立核算, 纳入被挂靠企业统一核算, 且由被挂靠企业合并后统一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三是利用分转包的形式, 分包高资质等级企业在社会上承接的工程, 属于独立的法人企业, 以自己的名义纳税;四是既没资质又未挂靠的小建筑公司等, 独立法人, 但经营规模很小, 财务通常很不健全。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法采取法人税制, 以上四类建筑企业中, 第二类企业不再是企业所得税纳税人, 其余三个类型的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建筑行业经营的复杂性导致了各类型企业财务核算水平不一, 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难度。

(二) 建筑业企业财务核算的特殊性。

较之一般企业, 建筑业财务核算有以下特殊性:一是建筑工程周期长, 完工进度和完成工作量的确定比较困难, 收入确认及成本结转复杂、不易匹配;二是水泥、砖石、沙土等主要建筑材料供应者大都是个体经营性质, 无法提供合法发票, 能够提供发票的则材料价格显著升高, 加大企业成本, 同时材料数量不易计量和控制, 导致企业成本核算大都不规范;三是异地施工比较普遍, 经营环境复杂多样, 很多建筑施工是在外地偏远地区进行, 一般只派驻项目负责人并不派驻财务人员, 财务核算更加困难;四是拖欠工程款现象普遍存在, 企业常常垫资施工, 在未获得收入的情况下按照权责发生制缴纳税款对企业负担过重, 在实际中, 很多企业依然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缴纳税款。

三、对完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管理的思考

(一) 依法科学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

完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既要消除建筑企业认为核定征收是企业所得税主要征收方式的错误误解, 又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既不能单纯依赖核定征收, 也不能片面强调查账征收。要严格按照征管法确定的六项标准, 并充分结合行业特点, 依据企业实际的财务核算、账簿设置或纳税申报等状况, 科学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

(二) 完善税收政策, 引导企业主动向查账征收方式迈进。

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管理科学化的实现不仅依靠对企业的严格管理, 更应依赖于合理的税收政策安排。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税收政策, 引导企业主动地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账簿设置、依法正确申报。

1、建立核定征收累进应税所得率制度。

在应税所得率的确定上, 改变现行的分行业单一比例税率方式, 参照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制度, 建立分行业累进应税所得率, 以收入额或经营规模标准划分设置不同的应税所得率, 对于经营规模大、收入高的企业制定高的应税所得率。这样将有利于扶持小规模企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大企业尽快向查账征收方式转变。

2、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现行税法规定, 核定征收企业不得享受除免税收入以外的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 制定一些符合建筑业行业特点的优惠政策, 突出查账征收方式的优势, 降低企业适用查账征收而带来的财务成本。

3、制定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

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 应参照房地产行业制定单独的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 细化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对行业普遍存在的核算难点提出处理意见, 指导企业财务核算运行。

(三) 强化对建筑业企业的政策辅导和征收管理。

一是对建筑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和辅导, 提高企业人员的税法意识, 正确理解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促进企业依法纳税;二是强化建筑业征收管理。建立与建委等部门的信息联系制度, 及时掌握建筑企业招标、施工、竣工等方面的信息, 加大税务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违反税法进行偷税漏税、虚假记账、虚假申报等问题。

综上所述, 建筑业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的确定上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应通过更加科学的政策设置和征管措施, 建立“以查账征收为主导、以核定征收为辅助、两种征收方式并存”的良性发展轨道, 使查账征收与核定征收互相结合、互为补充, 共同促进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

[2]邹其端.规范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探讨.税务研究, 1997.3.

[3]刘惠兰, 夏广莉.对建筑业税收征管的思考.山西财税, 2005.6.

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与控制 篇8

目前, 我国税收征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影响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具体如下。

1.1 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即外部风险因素, 这种风险因素主要形成于政府税务部门的外部。造成这种风险的原因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操作不恰当, 使计划的收征管目标与达到的目标不一致, 甚至偏离十分严重, 进而造成损失。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税收征管依据法律的规范性和社会公众法律维权意识的变化。规范性需要我们进行的改革和完善, 使其更好地适应征管需求;同时, 也要适当的提高社会公众对法律维权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税收征管风险的发生。

1.2 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因素, 即内部风险因素。这种风险因素主要是由于政府的相关税务部门的内部的工作不当, 对税收征收管理不到位所引起的。相关的税务部门可以结合实际的税收征管工作, 对风险进行分类、识别、控制。

2 风险控制

2.1 确定税收征管风险控制目标

2.1.1 确定征管风险控制潜在损失目标

潜在损失是指在事物内部存在的, 还没有显示出来的, 但有很大可能在将来显现并发生的损失。所以, 要针对这种看不见的损失进行规避和控制, 将税收征管风险控制在损失发生之前, 即风险事故发生之前, 进行预测和规避。

2.1.2 确定征管风险控制实际损失目标

税收征管风险控制实际损失目标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后, 对风险进行控制, 以减少损失。尤其是针对于一些由于不可抗因素产生的风险, 只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的发生。

2.2 识别税收征管风险

在进行风险的识别时, 一定要对具体的税收征管工作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加以分析;同时, 还要对相关的政府政策进行解读, 分析人员的安排, 对征管手段和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对税收征管的相关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研究相关责任方的资金流、资产和发票等信息, 进而做出判断, 找出风险的来源, 并及时解决。

2.3 制订相关的计划

想要恰当地对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预防, 就要详细分析相关的风险控制理论,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比较常用的就是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利用。接下来对如何规避和控制税收征管进行介绍, 并从这两个方面对税收征管风险控制方案的制订进行说明。

2.3.1 规避税收征管风险

规避税收征管风险指相关的国家税务机关设法远离、避开可能产生风险的相关行为和收征管风险的环节, 其目的是将收管理行为发生损失的概率降至最低, 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进行控制的手段, 但可操作性不是很大, 实施的困难也很大。

2.3.2 控制征管风险损失

控制相关的风险, 尤其是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 是实施税收征管风险管理重要目的之一。所以要在风险发生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或者在风险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和风险事故已经发生后, 尽可能的减少产生的损失, 减小损失的程度。完善风险控制的时间点, 风险发生之前要对其进行分析, 查找诱发风险的相关因素, 而风险发生过程中还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避免风险的扩大化。风险发生后, 要总结相关经验, 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征管部门应成立常规控制机构。例如, 除了现有的各级征管部门和稽查局外, 试点成立风险专项控制的部门 (市级税收风险分析监控中心) , 从行业专项进行征管工作。在进行监管过程中, 中小企业一般交由县级辖区管理, 而一些大型企业需要委派市一级大企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 下派精兵强将在全市范围内交叉流动管理。

2.4 加强征管机构人财物的完善

首先, 在进行人才招聘和培训阶段, 要根据机构特点, 树立人才强税的思想, 并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对于综合素质比较高, 具有出众才能的人可以安排到重点岗位。在财力上, 要确保县区征管部门的经费需求, 并且专项征管部门最好由市级统一进行保障。在物力上, 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稽查技术, 完善相应的奖励惩处机制。

3 结语

文章就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整理, 阐述了形成风险的原因以及风险的危害, 并提出了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提出了预防风险、应对风险的有效方法, 希望可以为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新艳.完善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12.

[2]陈蓓琳.基于风险控制的大企业税收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陈文娟.税收风险管理视角下的税源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3.

浅谈政府非税收入及征收管理 篇9

关键词:非税收入,管理,征收

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财政管理的变革, 非税收入迅速增长。为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国务院、财政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以保证政府非税收入工作的有序进行。

一、政府非税收入的含义及范围

政府非税收入一般指除税收外, 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 一般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二、政府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的关系

实行政府非税收入改革后, 一些地区政府财政部门将原预算外资金职能机构改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机构。所以一般人都认为, 非税收入就是预算外收入, 其实不然。二者都是政府性收入, 但有明显的区别。首先,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其次, 两者是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的收入形式。政府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预算外资金则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再次, 政府非税收入的范围比预算外收入广。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的主体是预算外资金, 并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纳入预算内管理。今后, 随着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深入推进, 政府非税收入将分期分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三、政府非税收入改革的目的

1.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

(1) 清理整顿非税收入项目。对执收单位现有的收费项目对照政府收入分类目录进行清理整顿, 取消不合法的收费项目, 以及已停止征收但仍在收取的非税项目。将应征未征非税收入项目纳入非税征收管理范围。 (2) 实行执收单位开票, 银行代收, 财政统管的非税征管模式, 有效地从源头遏制了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截留隐瞒收入、坐支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2.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监督管理

各级财政部门通过统一印制、发放、核销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政府性基金票据、罚没收入票据、捐赠票据、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等政府非税收入票据, 确保国家有关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乱收费, 从制度上规范部门和单位的收费行为。

3.明确财政部门是非税收入的征管主体

非税收入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在行使政府职能过程中收取的, 它本身具有财政资金属性, 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税收入的征收主体只能是管理政府资金的财政部门, 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 负责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 执行统一政策、统一征收、统一管理。

4.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

取消执收单位在银行设立的各种形式的收入过渡户, 单位收取的非税收入及时缴入非税征收部门的汇缴结算户或财政专户, 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按核定的预算拨付, 实现了非税收支的全过程监管, 以有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1.非税征收管理模式不统一

我国目前非税收入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统管代收”, 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银行开票、银行代收、财政主管”;二是“职能分工”, 其基本操作程序是遵循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各自分工, 按照“收支两条线”要求, 实行“单位开票, 银行代收, 财政统管”;三是“分散征收”, 其特点是多渠道、多方式组织征收, 资金不经征收单位过渡户直达地方金库和财政专户, 一般性收费由单位开票、银行代收, 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收费项目则在中心设立非税征收窗口, 由非税征收机构开票, 银行代收点代收;四是“集中汇缴账户”和“收入过渡户”模式。非税征收部门在商业银行设立非税收入汇缴户, 执收单位收取的非税收入直接缴入或通过非税征收部门为其在银行设立的收入过渡户缴入非税汇缴结算户, 由非税征收部门定期将非税收入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划解至金库或财政专户。上述几种非税收入管理模式是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一种探索。如果这些模式能够有效地运行, 各级相关部门就会逐步正确认识政府非税收入, 理顺财政职能,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征收透明度, 实现非税收入的收与支的分离, 加强对非税收入使用的管理, 统一全国征收管理模式和统一性的法规, 有利于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

2.非税收入资金解缴不及时

非税改革初始阶段, 大部分地区财政部门在非税收入资金解缴程序上, 都是采取所有非税收入一律先缴入非税征收机构在商业银行设立的非税汇缴结算户, 再由非税征收管理机构定期将非税收入划解至国库或财政专户的形式, 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收入直达。造成非税收入资金体外循环时间过长, 既不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又给执收单位的收入核对确认带来诸多麻烦。

3.非税收入票据使用不规范

有些执收单位不按规定使用非税收入票据, 如将应开具税务发票的应纳税非税收入, 使用非税收入票据;将应开具非税收入收费票据的非税收入开具代收票据;扣押实物的不开具扣押物资票据等等。在非税票据的管理上, 有些执收单位不及时地核销票据, 坐支现象时有发生;对执收单位申请核销的非税票据, 非税征收机构仅核对其填报票款数进行程序上的审核, 而对其票据开具的内容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

4.非税收入使用与部门预算脱离

在编制综合部门预算时, 部分执收单位只重视预算内财政拨款部分, 而轻视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 收入填报不真实、少报、漏报, 甚至于以支定收来平衡预算。同时, 实施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的综合财政预算后, 部门单位支出范围、标准都是统一的, 而大部分非税收入的使用都是按一定返还比例, 谁征谁用, 单位非税收入来源部分与支出的预算安排脱钩, 造成部分单位经费开支比较浪费、数额较大, 缺乏有力的监督措施, 从而降低了非税收入使用效益, 没有真正发挥出缓解财政困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5.非税征收管理信息不对称

由于非税收入的本身特性, 使目前绝大部分非税收入都是由各执收单位分散负责征收。有些部门如省以下工商、交警、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征收的部分非税收入项目资金, 直接上缴到省财政专户管理, 形成上级部门管得着看不见、地方财政看得见管不着的局面。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 肢解了非税收入管理职能, 分散了征管力量, 造成管理脱节, 收入流失, 分配失控, 监督不灵。

五、对政府非税收入征管的探讨

1.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建设, 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

针对目前非税收入管理无法可依的情况, 有必要从法律法规建设入手, 健全法律体系, 抓紧出台《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 将非税收入征管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非税收入的征管范围、征管权限、票据管理、资金解缴、预算编制、监督检查等内容, 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2.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

逐步取消现行非税征收管理机构的汇缴结算户, 确保各项非税收入按预算级次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3.加大预算编制改革力度, 将非税收入纳入综合财政预算, 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效率

非税收入不同于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政策的贯彻执行大部分要靠执收单位。如将非税收入的使用与执收单位完全脱钩, 会挫败其征收的积极性, 不能保证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财政部门应视执收单位非税收入征收规模给予适当的征收经费, 并将其列入部门预算。

4.严格非税收入票据的管理

票据管理是非税收入管理的重要环节, 非税征收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如票据使用登记制度、票据稽查制度、票据核销及验旧换新制度、票据的年检制度等。通过以票管收、票款同行, 从源头上控制执收单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隐瞒截留、坐支和挪用非税收入。

5.完善非税收入征管措施

针对目前大部分执收单位的收费职能进入政务中心进行一体化办公的情况, 在政务中心设立非税征收窗口, 既方便了缴款人又有利于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征收。对确需执收单位执收的非税收入, 非税征收管理机构应加大非税稽查力度, 如可不定期地对其非税收入账务及票据缴销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6.加快非税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财政非税征收管理机构、执收单位、代理银行间联网。通过非税征收管理网络, 实现非税收入项目管理、非税收入数据实时传输、非税票据网上核销等, 使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严密监控之下。

参考文献

[1]全国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理财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普法读本[M].中国财政经济版社, 2006.

[2]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第184号令, 2005.

[3]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暂行办法.财综字[2005]858号, 2005.

[4]王为民.关于完善我国非税收入管理问题研究[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版社, 2007.

上一篇:通信行业上市公司下一篇:数字音频技术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