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语境

2024-04-30

研究型教学语境(精选十篇)

研究型教学语境 篇1

一、营造民主学习语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民主是学生课堂学习最为需要的一种外在氛围,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述, 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氛围, 一方面, 能够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让学生能够看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 能够体现出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营造民主学习语境, 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学习个体差异,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发展目标需要;其次是,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 以此来彰显主人翁的学习精神, 满足他们的学习发展需要;最后, 教师为学生提供可自由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方法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笔者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 8AUnit 4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 就营造民主学习语境, 作了如下的安排: (1) 允许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来自主阅读和思考文章, 建议学生能够运用英语概括文章表达大意; (2) 教师就该环节教学重点内容, 布置如下思考探究题目: (1) What did giant pandas look like when she was only ten days? (2) What do giant pandas like to eat? (3) How to protect giant pandas? (3) 建议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上述思考题目, 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予以点评。

二、营造自主学习语境, 帮助学生独立思考

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自悟。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自主学习环境氛围, 不仅能够为学生学习理解感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动脑筋, 培养他们良好的自我质疑学习品质。

这种自主学习语境就是要求体现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 以此来激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不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感悟;其次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建议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笔记形式来理解感悟文本学习内容;最后, 应该培养学生自我质疑的学习精神, 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例如, 在《牛津初中英语》8AUnit 5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 就文章的自主学习, 笔者要求学生: (1) 自主朗读文章, 并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核心词汇来概括文章表达主题; (2) 要求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Reading B What do birdwatchers do?”中的习题, 以此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 (3) 要求学生以“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article?”为思考思维, 来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营造合作学习语境, 提高学生语言技能

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教学话题。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一方面, 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章内容, 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 能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互通有无, 提高学习的效率。该种语境的创设, 不仅能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要求, 还能够为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通过营造合作学习语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 (1) 组建合理的学习兴趣小组, 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支持力量, 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要得到互补, 体现良好的学风; (2) 允许学生有多元化的语言表达思维, 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大胆表达交流, 优化学习过程和方法; (3) 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有一定的明确目标方向,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 通过借助创设和谐的语境学习氛围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程学习过程, 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发展需要, 还能够让学生更加自由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 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这也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王赛乐.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语境评论推荐[J].知识经济, 2010年第6期。

情境语境与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篇2

一.情境与语文教学

(一)概念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辞海》认为“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可见,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情境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环境,是产生语文教学行为的条件。

关于“情境教学”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观点,语文情境教学的本质要包含“情”与“境”两个方面。通过“情”,让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及情感体验;通过“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具体的教学情境。

(二)情境教学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情境教学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古已有之,如孔子主张“相机教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成人外语学校中首创了暗示教学法。这种暗示是由情境提供的,情境是对人产生暗示信息的源泉。洛扎诺夫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从实践上充分展示了情境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我国语文教坛上,有不少教师都对情境教学做过理论探索。其中,江苏省南通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她的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是我国进行情境教学理论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开创了我国情境教学的新局面;韦志成进行过多年研究实践,从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特征、原则、分类等方面出发,著成情境教学的指导性著作《语文教学情境论》。但是总体看来,情境教学的推广还不是很普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除了凤毛麟角的优秀教师外,近乎空白。

(三)关于语文情境教学的研究

1.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1955年,洛扎诺夫从理论上解决了情境教学的根由,即暗示教学。从1978年起,李吉林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并全面提出了支撑“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首先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为其哲学依据;其次借鉴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韦志成进一步发展了李吉林的理论,认为情境教学“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上贯注中国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

2.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是在与其他教学法相比较之下显露出来的。其中,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总体特征。李吉林受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的影响,提出语文情境教学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四大特点。韦志成认为情境教学具有直观形象性、情知对称性、智能暗示性、意象相似性、理论潜在性。可以说,韦志成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是从李吉林的认识中发展而来。

3.语文情境教学的原则

李吉林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五原则”: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发展性;以情感因素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许善祥提出情境教学还应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新颖性原则、密切联系生活的实践性原则、有利于迁移的启发性原则以及适度适用原则。

4.语文情境教学的途径

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归纳了实施情境教学的六条途径: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游彩云老师认为语文课堂中情境创设的方法有:①以情唤情,营造课堂学习氛围;②以读激情,引发学生产生共鸣;③想象促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④移位入情,增强学生真实体验。谢昌国认为除以上途径,还应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语境与语文教学

(一)概念

自1923年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语境概念后,相继有很多学者都对语境进行了阐释,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狭义的语境”,即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二是主客观语境论;第三种观点认为语境既包括话语的前言后语、文句的上下文,也包括说话和写作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这实际上是前两种观点的综合,可称为“广义的语境”。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内涵丰富,因而本文对语境的定义,采用第三种观点。简而言之,语境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各种现实环境的总和。

与情境教学相比,语境教学属于后起的概念,目前人们对语境教学的概念及外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黄新宇认为:“语境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它侧重于利用语境因素探讨语言文字的隐含信息”;李海林将语境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和语意教学、语体教学相并列;廖传风将语境教学仅局限于外语教学。孔凡成将语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观,认为语境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宗旨的言语交际活动的语文教学。

(二)语境教学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在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语境教学思想已有萌芽。孟子利用语境学会缘文尚友;《学记》在教学相长中据境善导。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提出的诸多观念如“境遇说”,体现了语境教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夏丏尊、朱自清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观,为语境写作教学观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营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境教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语境研究者王建华等人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语境策略,认为语境理论可以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者潘自由等对语境教学内容、目的和步骤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一线语文教师如斯霞、于永正等人,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但他们往往将语境教学局限于特定的教学类型中。

(三)关于语文语境教学的研究

1.语文语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语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并非是语境理论的泛化和简单嫁接,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孔凡成、汪倩对语境教学的理论基础持相同看法:从哲学角度看,有马克思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观,以及环境与人辩证统一发展观等;从语言学角度看,有习得理论及语用理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有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从教育理论看,有教学交往理论和语文教学论。

2.语文语境教学的特征

周明强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语境的特点有: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由规定性走向灵活性、由单向度走向多维度、由单一性走向立体化;他还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微观角度对课堂语境的特点作了分析。廖传风先生认为语境教学法具有生动性、联想性和制约性的特点。孔凡成认为语境教学的特点应是真实性、制约性、伴生性、生发型。汪倩在孔凡成认识的基础上,认为语境教学的特点应是真实性与回归性、制约性与开放性、动态性与生发性的结合。

3.语文语境教学的原则

斯霞认为在语境教学中应强调母爱童心。于永正在体现其语境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中提出了相关教学原则:“①先有生活、感受而后写作的原则;②在言语交际中学会交际的原则;③立体交叉、和谐发展的原则。”孔凡成认为语境教学应坚持目的需要原则、合作原则、得体原则、坚持合理交往原则等。汪倩提出语境教学应统筹好各方面的原则,做到教师教学有原则,学生把握语境有原则,教学语境建构有原则。

4.语文语境教学的途径

关于语境的教学途径问题,较少有人提出相对系统的观点。较早的观点,如:王建华提出了语境策略问题,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读者运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即语用能力→语境→选择定向→意义的理解来进行言语学习;李海林提出可通过“事件性引入”和“功能性引入”进行语境教学;周明强在探讨读写教学中的语境策略时提出了一些具体做法,如把握上下文语境,形成较为敏锐的语境感,利用现场语境,使表达和理解准确自如,调动背景语境,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当然,无论语境教学利用何种途径,都必须遵循语境规律,回归到言语能力培养这一本体上来。

三.语文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之比较

语文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存在一定的联系。语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情境教学发展而来的。二者都意识到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都在不断吸纳对方的长处以完善自我:情境教学根据语境理论创设的课堂教学环境,更符合教学实际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语境教学吸取情境教学的有关方法,可以创设某些虚拟语境,以激活学生认知背景。

同时,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的区别也很明显:

(一)概念不同

二者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情境”、“语境”。情境是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渗透着教育者的意图,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二)特点以及原则不同

情景教学有形真、情切、意远和理蕴等特点;语境则有真实性、制约性、伴生性和生发性等特点。情境教学有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等原则;语境教学则有目标需要、合作、得体等原则。

(三)教学目标不同

情境教学是要达成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化目标;语境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容易带来花盆效应和作秀现象,语境教学则不容易出现这类现象。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已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些研究较多侧重于理论方面,在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将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理论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丰富完善情境教学与语境教学理论,是摆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任务型教学与语境缺失问题研究 篇3

语言是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但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实现。人们借助语言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 语言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使用者特殊的文化背景、扮演的社会角色及语言使用当时当地的环境。因此, 对语义的理解就不能脱离使用语言的人和语境。

2. 任务型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言教学方法, 是交际教学法的最新发展, 强调“learn by doing something”, 其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强调通过设计一系列语言学习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 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 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 完成任务, 最终达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韩礼德 (1978)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社会符号, 试图从社会学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 其关注的焦点转向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 语言并非一个独立自主的符号系统, 语义的产生和理解与语境因素密切相关。语言研究离不开意义研究, 意义研究不能脱离具体交际环境。语境因素制约着语义的表达和理解。

3. 语境缺失的原因

造成语境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校这个小环境的原因, 又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原因。概括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文化因素在交际过程中起着制约语言使用的重要作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言系统、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 而且在语用方面受到的制约也有很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Mey (1993:229) 举了一个例子:西方一位从事建筑设计的专家作为旅游者到了日本。他正在做关于东西公厕建筑格局的研究。他问接待人员:

Tourist:Is there a toilet around here?

Attendant:You want to use?

Tourist (somewhat astonished) :Sure I do.

Attendant:Go down the steps.

我们从这段对话中发现, 接待人员的回答“You want to use?”相当唐突, 导致那位建筑专家感到非常尴尬。按照西方的文化, 这样的回答是非常无礼的, 但日方的接待人员无所谓, 因为他的民族文化没有认定这样的回答有什么失礼的地方。

而这种因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宗教等不同, 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导致交际障碍, 引起误会的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 并且成为语言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值得我们思考。

3.2 语言环境

语言是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但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实现。因此, 适应环境是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基本原则。

语境这一概念, 首先是由民俗学家马林诺斯基 (Malinowski) 提出来的。本世纪20年代他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和“情景语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 并阐述了这两种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他认为, 语言是“行为的方式”, 而不是“思想信号”, “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和在一起, 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语言习得活动, 不论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 还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 无论是英语作为母语, 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都必然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离开语境谈论语言, 以至于语言的习得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 语境是影响语言习得过程、策略乃至于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语境的缺失必然对英语语言习得产生阻碍作用。

4. 对策

4.1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方面, 为了减少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其实都是师生交流沟通的过程。因此, 从外语教学的需要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 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视, 是非常必要的 (刘肖栋2003)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 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西方文化语境, 在学习中切实感受和了解目的语国家人民真实的生活情景并较直接地通过语言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 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在语言教学中, 贯穿文化这条线, 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

另一方面,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和文化素质。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知识在学习者学习另外一门语言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迁移。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而且要有充分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要对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地了解, 能够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 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学习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4.2 培养学习者的语境意识

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 从而关系交际能否成功。语用中的表达常常借助语境, 而语用中的理解更需要借助语境 (何自然, 1995) 。当学习者的话语表达得模糊, 不够详尽, 或者使用了不十分确定的词语表达意思时, 我们就要借助语境理解。

为了应对国内英语教学面临的语境缺失问题, 王初明教授 (2007) 指出, 由于非母语环境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 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过程中, 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 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方式, 导致母语迁移, 影响外语学习, 这就是所谓的补缺。他认为, 中国学生最理想的外语学习语境是有本族语者参加的会话练习。

因此, 学习者应做到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共同创造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语篇中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此外, 要指导学生利用语境进行词汇认知、阅读和交际等。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给学生提供多种课外活动, 是语境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样, 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 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 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语境进行自主学习。

5. 结语

语境与意义是不可分的,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离不开语境。而交际成功与否, 取决于交际者的跨文化能力, 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外语教学要努力创造接近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习者学会运用已有知识技能, 根据特定的语境, 灵活得体地运用目的语进行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rnold, 1978.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3]Mey, J. (1993) :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Oxford.毛利可信 (Mori, Y) (1984) :《英语の语用论》, 大修馆书店, 东京.

[4]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03) :22-25.

[5]罗亚.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民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6]李震.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5 (01) .

[7]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 2008 (09) .

语境与词汇教学 篇4

语境与词汇教学

本文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做了初步探讨,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呈现和学习词汇,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 者:韩向华 HAN Xiang-hua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山东,潍坊,261042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年,卷(期):2007“”(9)分类号:H3关键词:语境 词义 词汇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语境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5

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用语言组织教学是最基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英语课堂中,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内涵丰富的特点为课堂教学创设不同的语境。在教师夸张、富有感情的语言中,学生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教师所创设的语境中,课堂也因此而精彩。

如《开心学英语》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 7,在教学动物单词时,教师一开始上课就用激动、兴奋的语气说:“Boys and girls,today I’m very happy. Because we’re going to the nature park. Please enjoy.”在学生欣赏一系列动物图片的同时,配合语言 “Wow,tiger. It’s so cool.”“ Look at the panda. It’s eating. How funny!”马上用语言为学生展现了动物的活动场景,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来到了奇妙的森林公园。

二、语境,用“实物”创设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可以借助各种实物来创造更加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这里所说的实物,不光包括真实的东西,还可以包括报纸、杂志、广告、照片、图片、漫画、地图、电影海报、各种自制工具等。

如可以利用照片教学My teacher,My family,Holiday picture;利用地图教学Weather report;利用自己做的名片练习自我介绍,自己做的转盘练习颜色,自己画的设计图教学农场;利用人物头饰来扮演人物,创设语境等。

三、语境,用“多媒体”染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为英语课堂教学开辟了新天地。使用音乐、幻灯片、录像、VCD等多媒体手段,能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语境的暗示,从而情不自禁地融入语境,进行自然的交际。同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乐学”。

如在四年级教学有关“Free Time”的话题时,为了新授“ May I…?”这一句型,教师就设计了如下情境:一开始就用一首“变形计”的歌曲,配合着多媒体播放的《变形计》短片,立刻就创设了有关《变形计》中农村孩子即将来到城市生活七天的情境,顺利让学生进入了后面的教学。当多媒体播放了《变形计》的宣传短片时,学生进入主人公韦志忠和韦志芳的世界;当多媒体播放农村孩子的生活境头时,学生感动万分。最后,教师又用多媒体创设了语境:从村孩子没有去过动物园,没有吃过冰激凌等等,从而引出句型“May I go to the zoo?”等,多媒体朗读了从村孩子的来信,号召大家都来欢迎他们来自己家做客,并与他们做朋友。整堂课,由于有了多媒体的渲染,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创设了真实感十足的情景。

四、语境,用“表演”营造

利用表演来创设语境,能让学生在语境中正确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操练语言、综合运用语言。

(1)通过教师表演创设语境。教师是最好的“活教具”,教师的表演同时也是创设语境最好的方法之一。利用教师生动的表演,自然而然引出了新内容,学生也自然而然理解了所学的内容。如《开心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Unit 5《Our Clothes》一课的单词引出,教师创设情境:感到有点冷,穿上毛衣,学习新词:sweater。又如《开心学英语》教材六年级下册Unit 3《 He’s going into the hole!》一课,教师利用自己夸张的表情和表演,学习新词:happy,sad,tired,angry,bored,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新词的意思。

(2)通过学生表演创设语境。课堂上,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创设出的语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会充分感受真实,并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交际打下基础。如同样是食物的话题,可以设计“点菜”的表演任务,也可以设计“招待外国小客人”的表演任务,还可以设计持”食品采购单”购物的表演任务。学生在语境表演中得到了真实的交际操练。在表演结束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评价。

五、语境,用“生活”创造

克拉申的“自然习得”理论启示我们,语言要在尽量接近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新版《开心学英语》教材和原先的英语教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开心学英语》在教学中给我们孩子创设出了很多生活化的情景。除了在课堂中模拟生活情境外,还可以把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把学生直接安排在生活实景中进行。

如教家务动词时,可以进行家务调查,评选“最佳小助手”;教月份单词时,可以结合调查学生的生日,甚至为当月过生日的学生开一个小型的生日Party;教食物单词时,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家的冰箱;教校园建筑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学校的平面图,并进行介绍;教人物特征单词时,可以设计寻人启示;教体育动词时,可以联系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介绍自己和同学的参赛项目;教房间单词时,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房间或设计自己未来的家。总之,用生活创设的情境真实,也易于被学生接受。

研究型教学语境 篇6

大学英语教学中, 口语教学一直是有待突破的重点难点。究其根源就是传统的口语课堂中, 教学桎梏于固定短句结构的重复练习, 缺少相匹配的真实语境之操练, 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也就难免捉襟见肘。以不缺假说为理论基础, 通过教学实证研究, 论证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将语言形式和语境统一输入给学生之重要性。

1 补缺假说与语境

王初明 (2003) 的补缺假说认为, 母语表达式和二语表达式具有不同的语境标识, 而在非目的语的国家中, 与非本族语者的二语交际缺乏真实语境, 因此这种情景中的二语理解和运用, 要依赖二语者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来弥补二语语境知识的缺失, 与二语表达方式相匹配的真实语境的缺失使得母语语境知识多方面介入, 导致二语运用普遍欠佳。“补缺假说”的核心即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笔者教授口语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A、B两班共有学生80人, 均为大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中, A班40人, B班40人, 两班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通过率分别为75%, 72%。

2.2 研究的总体设计

本学期的第一堂课上, 笔者首先会选取一个主动情景的对话分别在A、B两班以小组表演的形式施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将两班受试者的“英式英语”与“汉式英语”表达式的比例作对比分析;而后在其后一个学期的口语教学中, A班继续坚持传统的口语教学方法, 即以语言形式教学为重心, 辅以学生对话材料的操练;B班实行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语言形式教学中增加语境教学, 辅以学生对所学表达式的表演、操练。学期末, 教师还是以小组为单位, 随机选取这一学期所教授的20个话题中的一个分别在A、B两班施测, 测试形式为小组表演的形式。最后, 教师将A、B两班学生的测试结果加以对比分析。

2.3 受试者在两次测试中表现的数据对比分析

在学期初的测试中, A、B两班受试者在“See a Doctor”这个话题中的表现不尽人意。在询问病人病情时, A班有68%的同学用了汉式英语的表达式:“Where do you feel bad?”B班有72%的同学用了“Which part of your body do you feel uncomfortable?”这种明显带有汉语负迁移的表达法。两班仅各约有30%的同学在询问病情时用了“What's wrong with you?”或“What's the matter?”这两种地道的英语表达式。

Figure 1:“就医”话题中A、B两班受试者“英式英语”和“汉式英语”的表达式比例表格1中的数据对比显示, A、B两班学生在真实场景的表演中, 汉语负迁移现象严重, 绝大多数学生在情景表演中都用了汉式英语的表达式。这说明虽然传统的口语教学法教会了学生正确的英语语言形式, 但是由于缺少与某种语言形式配套的语境教学, 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还是难以表达出地道的英语。

在学期末的口语测试中, B班学生的表现明显要优于A班。在“At the Restaurant”这个话题中, B班有75%的学生在扮演餐厅服务员为顾客点菜时都能自然的说出“Can I take your order now?”这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而在此场景下, A班说出英式英语的学生只有30%, 有高达70%的学生都用了汉式英语的说法“What do you like to eat?”

Figure 2:“点菜”话题中A、B两班受试者“英式英语”和“汉式英语”的表达式比例。

上述实证研究表明, 语言形式与语境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使英语教学和应用更好的结合。

结束语

语言形式与语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改善英语口语课堂质量, 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实证研究过程中, 笔者发现, 直接语境场景对学生的促学作用非常明显。因此,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应对语境教学有以下认识:a.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由于学生接触直接语境的机会较少,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如电影片段的直接情景语境, 以期改善教学效果;b.教师在设计互动学习任务时, 尽量创造直接语境, 提高学习效率;c.在设定话题时,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尽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其学习热情;d.坚持合作性学习原则, 以小组成员互助互促的形式,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Marion Williams&Robert L.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Widdowson, H.G.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9, 10 (2) :67-89.

[3]Willis, D.A.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Harlow:Longman, 1996.

[4]王初明.补缺假设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 2003, (1) :1-5.

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7

一、语境

语境概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由人类学家B.Malinowski提出。在30年代,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R.Firth对语境有了更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语境理论。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出发, 提出了系统功能语境理论, 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张德禄和李艳也根据韩礼德的语境理论将语境分为两个部分, 即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前者包括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 决定整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系统。后者是具体语言运用的语境, 可以再划分为:即时语境、篇内语境、交流语境和篇间语境。

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语境有着不同的划分,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语境对于语言的使用有着巨大的制约力, 同时对于话语的理解有着很强的作用。在现实的英语词汇教学中, 出于时间及教学设备及场地的限制, 词汇教学的语境通常被限定在句子层面。笔者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以及现实性, 将语境限定在以下几个方面:词汇语境和语法语境。由于文化语境的范围比较泛, 并且按照张德禄和李艳对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语境理论的理解, 文化语境是具体体现在情景语境中的。并且在课堂这个教学环境中, 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 做大量的文化铺垫的情况下学习单词, 是不太现实的。

二、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1. 语境有助于理解语言模糊或歧义现象

在语言中有许多词是有歧义的, 当这些词出现时, 必须将所指的意义选择出来, 才能正确解释消息。根据实验心理语言学中的语境导引词汇提取论, 语境信息可以保证提取歧义词的有关的意义。如:The farmer put the straw on the pile beside his threshing machine.

(农民把麦杆堆放在脱谷机旁) straw是一个多义词, 但一般人都不会把这句话看成是歧义的, 因为语境提供了制约。此外, 在实验心理语言学中, 还有词汇的有序提取论。这种理论认为, 碰到一个歧义词时, 它的各种意义是按照其频率有次序地被提取———最先提取的是最常见的意义, 然后是次常见的意义。每个意义提取出来后, 就和语境相核对, 看是否合适。如果是合适的, 就予以接受;不合适的, 就试另一个次常见的意义。同时, 提取论主张, 碰到歧义词时, 就将它所有的意义都提取出来, 然后再和语境核对, 决定取舍。无论是哪一种理论, 都肯定了语境对词汇提取的作用。英语中大量的多义词、歧义词, 只有靠语境才能确定。离开语境孤立地看一个词, 就很难准确地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例如, power这个词常用来指“力量”, 但在数学中是“幂”的意思;在物理中, 表示“功率’;在光学中, 表示“放大率”;在宗教中, 表示“神灵”;同时还有“政权”、“权利”和“强国”等意义。

2. 语境可以确定指示词的所指

指示词的理解依赖于语境, 它的所指存在于语境之中。只看单个句子, 常常不能判定指示词 (如英语中的this, that, I, they, it, he, their等) 的所指。如下句, a:Where this can be achieved it provides privacy and special advantages for him.只看句子his指什么?it表示什么东西, him指谁?这些都不明确。根据语境 (见例句b) , 可以确定句中this和it都是指“单独的办公室”, him表示泛指的“人们”。

b:A man's personal preference is always for his own separate office.Where this can be achieved it provides privacy and special advantages for him.However, itisquiteuneconomicformost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such facilities on anything but a limited scale.

(人们总是喜欢自己有单独的办公室。要是能做到这一点, 他就能得到幽静和特殊的好处。然而, 要大多数机构毫无限制地提供这样的设施是很不经济的。)

3. 语境可以帮助确定语言形式或词组表示的意义

英语的词组中, 有不少短语动词。短语动词常由一个动词+介词或副词构成, 看起来很简单, 但常常可以表示许多不同的意思。具体意义需靠语境来决定。在词汇教学中, 若缺乏语用意识, 未配上适当的语境来进行词汇操练, 则很有可能使学生犯错误。例如, 将两个意思不同的词语放在一起讲解, 如out of question (可能) 和out of the question (不可能) , 时间一久, 学习者便容易将两个短语的意思混淆起来。

三、利用语境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

不管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 还是直至后来的交际法等, 世界上对于词汇的学习大致持两种流派:一种是纯词汇教学, 一种是结合上下文学习词汇。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特点, 可将外语词汇教学分为两大类:A.直接的词汇教学;B.间接的词汇教学。所谓直接的词汇教学, 就是把词汇教学明确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 对词的结构 (包括语音) 、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讲解和操练。所谓间接词汇教学就是通过其他的学习活动, 如阅读和听说等, 间接地达到扩大学习者词汇量的目的。

1. 设计不同的语境, 培养学生凭借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

如下例都显示了各种不同的语境, “Our uncle was a‘nomad’, an incurable wanderer who never could stay in one place.”和“Mary can be quite‘gauche’;yesterday she blew her nose on the new linen tablecloth.”通过全句, 学生可猜测出nomad和gauche的意思。设计各种语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适合该语境的词;或以提问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语境, 并运用相应的词来回答。如extend, 其一般意思为“增加”或“扩大”, 近义词有increase和expand。如下例中, 这三个近义词可相互代替使用:The company has decided to extend its range of products.但由于语境的作用, 这三个词又有不同之处。见下例:

We are going to extend the kitchen by ten feet this year.

We want to increase our sales by ten percent next year.

The metal will expand if we heat it.

2. 结合语境和交际者学习词汇

英国语言学家Eric Partride说过, 词本无义, 义随人生。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A.Hall也说过, 人们在特定情境下赋予词的意义, 理所当然地是这个词的实际意义。如学习count一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A.We counted the books and found there were fifty. (倒数)

B.Bill is out of work now, Therefore, to him every penny counts. (重要) 经验证明, 词汇教学结合语用规则会更有利于学生用词的准确得体。如well一词相当于汉语的“好”, well done即“干得好”。但当well作为句首语气词时, 就得利用语境来得到其真正含义:

A:Did the weatherman say it was going to be fine tomorrow?

B:Well, he didn't say it was going to rain.

3. 引导学生根据语境理解词汇的联想意义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责骂某拉美国家领导人, 说他“look like that unwanted animal at a garden party…”何谓unwanted animal?在美国有一句骂人的话the skunk at the garden party, 根据语境判断, that unwanted animal代替的就是the skunk.

4. 利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理解词汇的语用意义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同时也是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记录和反映了人类思想,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各自的文化特色,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既离不开情景语境, 也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 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无不在词汇的使用过程中得以体现。在学习英语时, 有必要熟悉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 以领会词汇的确切意义, 尤其是隐含意义。

由此可见, 将语用意识贯穿于词汇教学中, 将有效的教学手段与语用知识相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结合本文所讲述的理论和措施, 从语境的角度来提高和改善词汇教学的现状, 是事半功倍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1) .

[4]王宗炎.关于外语教学三个问题.外国语言文学, 1997 (2) .

研究型教学语境 篇8

中式英语是大学英语写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设计相应实验验证语境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理论综述

1.1 语境

1923年, 语言学家Malinowski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语境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是在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单位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非语言性语境是指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单位表达某个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非语言因素, 如时间、地点、交际者的身份、社会背景、交际的目的和方式等。非语言性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1935年, Malinowski完整地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个概念, 形成比较明确的“三元论”语境观。在马氏语境观念里, 情景语境主要指文本的即时语境, 即环绕话语的即时的所见所闻。[1]文化语境包括交际参与者及其参与的社会行为背后的文化历史, 主要指社会结构系统。[2]

1.2 补缺假说

“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实为离不开互动”[3]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母语和外语共享一个母语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由于母语的互动定势作用, 其各层次随时可能渗透到外语的各个层次, 发生互动。外语的语言或情景、文化语境层次若有缺省或处于弱势状态, 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自动介入补缺, 常常造成外语形式与语境知识错配, 产生中式外语和哑巴外语。上述就是王初明 (2003) 提出的补缺假说的思想。

而在中国的外语教学中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对语境的忽视。为了探讨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 设计了相应实验, 论证语境教学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 实证研究

2.1 实验设计

在实验中, 选择了所教的大学非英语专业2007级两个平行班级甲、乙两班作为实验对象。每个班级的人数均为50人, 学生平时的写作作业作为实验语料, 整个实验跨越时间为一学年。在实验中, 选择其中一个班甲班作为试点班级, 注重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增加语境知识, 现将语境教学示范如下:

例如, 在讲解“诚实”为题的作文时, 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语境。向学生讲授了大量有关这一话题的相关表达。然后,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话题的视频, 加深学生对这一话题所涉及到的情景和人物关系的认识。同时, 增加相应的文化知识, 使学生在写作之前有充分的文化意识。例如, a white lie在英语中是“善意的谎言”的意思。同时, 也可以增加颜色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意义。

2.2 实验结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教学, 两个班级学生的习作表现出很大差异, 尤其在中式英语方面。通过统计, 两个班级在实验各个阶段中学生习作中中式英语数据如表1:

表1数据显示, 在实验前期, 甲、乙两班学生习作中中式英语的数量几乎不相上下, 都占句子总数的75%左右。甲班的这个比例在实验后期只有25.8%, 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学生作文中出现中式英语的句子仅为3句, 与实验前期的平均9句相比, 有极明显的减少。而乙班的这个比例在整个实验阶段没有太大变化, 仅从前期的74.3%减少为后期的59%, 即在一年的教学后, 平均每个学生作文中出现中式英语的句子数为7句, 仍与前期数量差不多。结果证明, 注重语境教学对减少学生英语作文中中式英语数量有很大作用。

除此以外, 在实验后期让乙班学生针对作文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进行有声思维, 同时与他们进行了访谈。有声思维以及访谈的内容都被录音并用作实验的数据分析。现将节选部分访谈内容记录如下:

(1) [中式英语]Students are forbidden to copy others in the exam.

[地道表达]Students are forbidden to cheat in the exam.

老师:当时怎么想到要用“copy others”这种表达?

学生:当时要表达“抄袭”的意思, 头脑中就想到考场上学生照别人抄写的图画。

(2) [中式英语]He didn`t think out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地道表达]He didn`t find out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老师:请说一下写这句话时的心理过程。

学生:当时想表达“想出问题的答案”的意思, 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在里面。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乙班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中式英语错误主要是因为缺乏相应外语语境, 而汉语语境介入补缺造成的。这再次证明了该班同学习作中中式英语仍有较大比例的原因是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语境知识的讲解。

3 结论

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习作中大量出现中式英语,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脑中的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造成的。通过实证分析, 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增加语境知识, 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补缺假说认为中式英语是由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而造成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探索语境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实验结果证明, 在平时教学中增加语境知识, 对于避免学生习作中中式英语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语境,补缺假说,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Malinowsk, i 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C].C.K.Ogden&I.A.Richards.The Meaning of Meaning.London:Routledge, 1923:306-307.

[2]Halliday, M.A.K.&R.Hasan.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7.

[3]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3) .

[4]王初明.补缺假说与外语学习[J].外语学刊, 2003, (1) .

文化背景语境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文化背景语境,语言表达,第二语言教学

语境不仅影响制约着言语交际的过程, 而且影响着人们对于语句的理解。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研究时, 研究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语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它既包括语言内部的内容, 还包括非语言的内容 (被称之为语言外语境) , 它是指与言语交际过程相关的一切因素, 是一切同言语表达及言语理解有关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的有机的系统。

一、文化背景语境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及其特定的历史、风俗、国情等因素制约着语言, 使各种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因此, 文化背景知识对交际者之间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背景对语言的作用已经在语言学界达成了共识, 所以文化背景部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成年人在学习另一种语言之前通常比较了解本国的文化背景, 但对于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国情、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却不一定很熟悉, 如果对目的语的背景知识没有相应的了解, 是很难真正学会使用和理解该语言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到语言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目的语的背景知识之间的异同, 要注意异和同分别带来的影响。

背景语境是一种隐性的语言外语境, 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 是由交际语言中所涉及到的社会情况, 时代特征, 历史知识、人文知识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背景知识主要是指目的语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因素, 很多学者将其称为文化语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的使用总是存在于某种文化中, 它离不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语言学界对于文化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已经达成了共识。

二、文化背景与语言表达

文化背景对于语言的影响涉及到诸多方面, 包括交际主体的自我表达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语言交流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环境中进行的, 文化背景在丰富话语含义的同时, 也构成了对话语生成及理解的制约。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某些特殊的、具有民族色彩的词汇和语句表达形式上, 而且也体现为一定文化背景语境下的言语行为策略。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影响交际主体的价值观念导向, 决定语言表达的差异, 其中包括构词法、造句法、表达方式、得体性等等。

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愈悠久, 其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就愈丰富, 其中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内容更是早已深刻融入到交际过程的每个细节之中, 并且随着年代更迭流传至今。以汉语和英语为例, 这两种典型的东西方语言的形式和内容都深受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汉英语言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差别的内隐特征反映了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深层文化特征。语言是各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因此我们借助语言, 可以触探到文化的内涵, 从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比较中, 可以窥视出文化间的差异。语言中的谚语, 是一种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表达形式。其精炼的语句, 往往积淀概括了人类文化实践经验的精髓, 具有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和琅琅上口音律特征。谚语的内容往往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课题, 通常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 因此从谚语入手来探讨深层文化内涵对于语言文化背景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

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 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包括精神世界以及生活方式。因此通过对东西方宗教思想和观念在汉、英谚语中的反映的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背景差异。

1.西方的传统宗教思想是“神人相分”, 认为人是由上帝创造, 世界由上帝主宰, 因此在《圣经》中常可以看到关于“上帝高于一切”的内容。如:

“God is above all.” (上帝高于一切)

中国的传统宗教中虽然也有神 (佛祖) 的存在, 但是通常认为人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 实现“天 (神) 人合一”的。于是就有了如下谚语: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之初, 性本善”, 人的罪都是由于逆境所引起的, “念”而犯下的。人只要修身养性, 就可摈弃恶念, 言行向善。而传统佛教宣扬的是因果报应,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认为修行能成正果, 通过刻苦修行或顿悟, 能够实现由人向神的转变。

2.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 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这一时期的西方谚语开始强调人的价值。如:

“Man is the soul of the universe.” (人是宇宙的灵魂)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与西方文艺复兴同一时期的中国正统观念依然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 主张个人不应享受自由意志, 一切以应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这一时期中国有很多谚语反映了这种思想。如:

“孤雁难飞, 孤掌难鸣。”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才是春。”

3.中西方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有明显区别。时至今日, 中国人依然非常看重面子。有关的谚语有很多:

“人要脸, 树要皮。”

“棍棒伤皮肉, 恶语伤人心。”

然而西方现代道德观念崇尚个人意志, 只要自己不危害到社会和他人, 不触犯法律, 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重要。例如:

“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stones, 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 (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 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

三、文化背景与第二语言教学

语境理论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篇10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的英语学习现状,简要论述了语境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功能,并分析了语境与翻译的关系,为培养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语境;翻译;指导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翻译作为国际交流的纽带,在跨文化交际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1999年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在其中。如今,“译”作为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一,在大纲中也已经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2013年12月考试开始,英语四、六级考试将调整题型,翻译部分由原来的句子翻译改成段落翻译,分值也由5%的比例增加到15%。由此看出,翻译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如今,大学英语的公共课课时较少,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周也只有平均4课时,学生在仅有的英语课堂上,既要兼顾听说训练,也要兼顾读写训练,对翻译方面的练习少之又少。同时,一方面,目前对翻译方面的英语训练仍存在误解,大部分学校并没有注意到翻译训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理论方面的欠缺也制约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对老师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引入适当、有效的理论对翻译教学进行指導,让学生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翻译的概念、意义与目的,掌握翻译的方法,扩展文化知识的了解,实乃当务之急。

通过许多学者的大量研究发现,语境的掌握有助于对翻译的理解。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和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必然受到语境的制约。本篇文章就语境理论与大学翻译教学的关系讨论,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境交际活动的作用,令学生能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目标语,合理得体地完成译文。

1 语境的定义

语境即语言环境。国内外对语境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较为重视。波兰的人类语言学家Malinowski(1923)在为《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所写的补录《原始语言的意义》中最早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他认为:“话语和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必不可少。”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1972)在他的《社会和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的例子》一书中提出,语境就是“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意图和效果、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

我国学者也对语境有着不同的理解。王德春(1983)认为,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王建平(1989)则从语用学的角度将“语境”定义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和理解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上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2 语境的分类

1950年,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提出:语言除了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的关系外,还包括“情景语境”,即语言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Halliday(1977)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语境因素的种类及其在语言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语域”(register)这一概念。他发现人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还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

我国学者何兆熊(1987)从语用的角度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其中又将语言知识分为“所使用的语言知识”和“对语言的上下文的了解”:将语言外的知识分为“情景知识”和“背景知识”。胡壮麟先生(1994)将语境分为三类,即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何自然(1997)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又将语言语境划分为语言语境、语法语境和词汇语境

3 语境的特点

王均裕(1993)在《略论语境的特征》中将语境分为两个主要特征,分别是关联性和具体性。陈治安、文旭(1997)在《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一文中认为,语境的特征至少有六种,分别为:确定性,相对性,层次性,传递性,对称性,自返性。对于语境的特点,学者有着不同的标准,本文主要讲从以下5种特点进行阐述:

第一,广泛性。语境存在于任何语言交际中,语境是无限的,所有影响交际的因素,都可以作为语境。

第二,层次性。任何语境都包含着一个或更多较小的语境,任何语境都存在于一个或更多较大的语境中。

第三,封闭性。交际的参与者、特定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交际情景等都限定了语境的使用范围。

第四,动态性。语境的产生不是固定的模式,而在交际过程中不断被修改,交际的主体也是可以不断变更的。

第五,确定性。在特定的、具体的交际语境中,交际参与者的主动性是确定的,对交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 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首先,语言存在于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也总是发生在具体的环境里。许多译者在实际的翻译中发现,很多时候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甚至有可能转换了概念,这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语篇只有在它所属生活方式的语境中才能被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段落,都要依据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来进行翻译,相同的词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是与每篇文章的语境紧密联系的。

其次,影响语境的因素包括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状态等。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就像读者在不同时间的心境不同,对于同样一篇文章的理解也会不同。

最后,尤其是在翻译书面语时,更是靠严密的逻辑,上下文,语意的连贯、衔接、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聚会成的整体。翻译时,我们必须从整体考虑,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灵活变动和准确的关系、词句含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等,实际上语境在里面关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翻译是人们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手段,是不同语言间信息相互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语言换转成另一种语言的艺术活动。翻译中的语境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对语境本身的理解,对翻译理论和实践也都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的研究范畴中,语境理论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多以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教学指导微乎其微。并且,大多数学者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进行研究,对于译的部分研究较少,而更是鲜有学者通过语境理论指导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训练进行实证研究。因此,语境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实践还有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 K . 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J]. London:Edward Arnold,1973.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胡湘婉.语境理论研究评述[D].安徽:安徽大学,2012.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朱文振.翻译与语言环境[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上一篇: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下一篇: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