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

2024-06-18

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精选十篇)

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 篇1

学科协作教学模式的出现将“合”成为一种可能, 它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 而整合其优势资源,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开展教学。合:即组合、联合、合作、整合资源等。我们需整合有形与无形的资源, 让学科与学科之间内部达到交叉融合, 提供学科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 克服单兵作战的情况, 将其优势整合、协作于连贯而避免重复教育的弊端。对于当下美术教学, 我们可以感觉到很多教师仍然觉得美术就是美术, 是一个教画画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学科, 是不能和“语数外理化政”等学科相提并论的。但是, 信息技术老师却感叹道:“我们要是懂些美术该多好呀!”我们可以看到美术与信息技术这两门看似独立的学科是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美术中的电子绘画、设计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 而信息技术中的网络页面设计或其他方面的设计也更是离不开美术素养和美术技术的, 正如李政道先生在谈到艺术与科学时说的那句话“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个方面, 谁也离不开谁”一样, 所有的学科都离不开美术而存在, 同样美术也离不开其他学科, 它们之间不仅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更是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取长补短而推陈出新的关系。它们能形成一个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协作模式来共同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立足学科优势, 做到强强联合而实现设计教学

电影《阿凡达》的成功让我们领略了虚拟技术的魅力, 它的成功展现了技与艺的完美结合。时代的变化使得美术与计算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网络上成功的Flash作品、平面设计作品等就是设计与计算机结合的产物。由高科技的手段驾驶表现形式的新型学科——电脑美术设计, 它不仅是美术设计的重要环节, 也是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 将感性的认识理念以严密的数字方法组织起来展现设计的最终效果。电脑美术设计提前预知了效果, 从而减少了修改的成本, 提高了效率。由此可以看到, 在设计高中段教学时我们必须开设这门课程。但由于我们现在的教学条件的制约, 学校不可能为我们学科的教学单个再配备电脑, 面对条件的制约, 我们更加看中学科的整合, 利用学科之间的优势来完成教学。

计算机学科与美术设计学科的整合下的优势结合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计算机的教学所教的软件flash与photoshop等正是美术设计教学所需要的软件, 计算机这个优势是美术无法达到的。美术的设计素养、美的感知和创美感, 正是计算机学科所需、但在教学中又无法达到的。现在只需要将这两个学科的优点进行整合, 做到各取所需, 便能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以下就是笔者的实践操作流程:首先利用沟通的方式来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实践前期, 美术教师教授设计知识和相关的素材库, 计算机教师对如何运用软件进行讲授示范操作。这样, 将两者相结合, 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意。中期计算机课中, 给学生提供操作平台, 学生根据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 以计算机为载体, 自行设计、运用, 计算机教师协助他们解决操作上的困难。作品完成后, 美术老师点评作品, 计算机老师来评价他们运用软件的技能。这样, 两大学科的整合促成了教学双赢。

二、学科协作下追求互相促进与提高

以计算机学科为载体而使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和用途进行相应的设计与制作。比如用废旧泡沫拼砌而成的“高楼”、用碎布贴成的“可爱的家乡”等, 我们可以事先拍摄一些优美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以及典型的建筑物等, 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与感悟;然后通过摄录、投影等方法将学生的设计、制作等表现记录下来, 使学生领悟“学以致用、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 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我们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教学内容的时候, 可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按流程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进行设计, 最终完成教学课件。在设计过程中, 我们可以分层次地展示各种形式的骨格图形, 并配置不同的色彩加以引导和分析;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绘画软件设置各种特效功能, 比如对图像进行各种形式的处理等。通过各种教育媒体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 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通过教学与引导, 学生们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制作,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使两门课程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把握学科特点, 追求共赢

网络技术进入教学后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 网络交互平台的建设为我们美术设计的教学提供保障, 我们利用网络使学生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网络中供各方来解决问题, 给学生与教师实时交流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上传教学资料供学生自学, 网络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空间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和给予学生一个展示作品空间。它的好处是: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学习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以判断自己的进步及认识自己的不足, 发现并学习同学的优点后达到综合发展。另一方面, 它为教学提供了改进与发展的信息来源, 使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而为教学设计提供保障。在建设这一平台的过程中让学生多次运用网上信息、数据库、课本等为资源自行查找、分析、交流、处理信息等, 使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在两个学科的优势互补的共同进步下让设计的教学解决了资源的匮乏, 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庞大的资源库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在运用中不仅做到知识的传播与技能的运用, 而且以师生互动来达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

美术与计算机学科的协作不仅适应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 而且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整合了学科之间的资源。在整合中避免了重复的教学, 在为学生减压的同时, 也为我们缺少教学硬件支持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而为美术设计模块的教学提供可能。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我们看到设计与创新教学在当下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创意使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通过创意的培养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 使其拥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的愿望和能力。通过学习而了解到当下美术专业都在以设计的创意思维指导下而寻找新的适合时代的表现方法, 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中都可以进行初步的创意设计和实践, 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术,计算机,模块,设计,协作,共赢

参考文献

[1]李巍.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朱砚.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课程整合[J].信息技术, 2012 (5) .

[3]张冲.浅谈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4) .

美术学科有效教学 篇2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的整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强调全面,强调效率。有效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联想、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美术课教学也离不开有效教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枯燥无味的教学,努力创设别开生面、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就会带来绘画的灵感,必然就会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在教学《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时,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音乐声中,通过一系列画面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围中,当学生被形态各异的表情深深吸引住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多么有趣的表情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然后教师转入正题:“你能把看到的表情画下来吗?”通过多媒体的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尽情发挥,大胆绘制,呈现最佳学习状态。

二、设置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囊括整个世界。”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

1、创设美好情境,增强想象的生动性

在美术教学中,要增强学生想象的生动性,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想象的教学情境,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因素,并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去丰富学生想象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美术和音乐是相通的,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画面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优美的旋律同样也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表象,使其产生“通感”,促其联想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这美好的氛围中,美的通感力量使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创作出一幅幅生动、优美、创意独特的连环画。这种由音乐旋律美,语言节奏美,和谐的教学形式美与愉快的教学氛围美相互融合,使学生既获得了轻松愉快的享受,又使想象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2、扩大知识范围,增强想象力的新颖性

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学生们新奇的想法也来源于生活,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他们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多姿的生活、丰富的知识浓缩入课堂中,运用相关挂图、各种电教媒体,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把生动形象的图象进一步丰富到学生的大脑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加工改造出各种新形象,促进他们想象力的发展。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从中体验到美术的美,领略到美术所特有的丰富精神内涵。尤其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象画被老师采纳时,成功者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绘画的兴趣会更浓,创造的热情会更强。

三、创设紧张而激烈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是学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民主。美术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标志》这一课时,在学生认识标志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小队为单位选出一名代表开展竞赛,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画出尽可能多的标志;也可让学生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标志做成头饰,让学生编成小品故事自编自演,边表演动作边向其他同学介绍名称。课堂上,通过画、讲、演、竞赛等形式,“全感参与”最大限度地创设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生理空间,学生多种感官得到参与,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豪情、显露潜能,每个学生都获得参与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课后,教师还可建议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标志做成面具,开展“标志头饰大杂烩”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从在课堂上延续到课外,不但点缀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而且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拓展美术活动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美术课外活动也是推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要求在学校中以各种美育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一定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某些知识。长时间的课堂学习当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单调、枯燥情绪,确实应该适当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支持,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这些美育活动中,从而能受到较好的美育效果。定期举行各种艺术节、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地发展他们的个性。美术活动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到社会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找到自己熟悉的、亲切的、喜欢的课程内容,使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需要强调的是,在美术活动开展之前,应当向学生讲明活动的要求、意义,避免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倾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思考。活动之后,进行总结,布置相应的作业,努力增强美术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加强美术特长生的培养

根据借助学生美术方面的特长,顺利升入了重点高中的方案,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同学对美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同学的美育素质,美化每一位师生的心灵,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创办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中学,美术特长生的成立作为这一方案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精力,从而进一步加强美育特色。措施与方法

1、理论与实践同步,深层了解艺术的内涵。

2、集中培训逐个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做范画,让学生理解美术的艺术手法与技能。

4、优秀作品展。创造彼增此长的艺术环境,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水平。

5、作品点评,继承好的艺术理念和绘画技巧,发现并修正不足之处。

情境教学在美术学科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美术;情境教学;视觉情境;音乐情境;生活情境

2013年暑期我参加了市教委举办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收获颇多,尤其是在教学情境方面思考很多。

2012年初中美术更换了新教材,这次教材正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与原来教材相比更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和求知欲;能够提供帮助学生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维,加深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重庆本土的特色在新教材上也有所体现,重庆属川东盆地,因四周高山相隔使盆地文化既有本体,又对外来事物充满向往与包容的性质,这一性质体现在教材中,同样反映出两方面属性。第一,积极接纳新教材的内容和观念,并报以极大的使用热情。第二,始终希望将外来事物接上“地气”同时努力用上自家的好东西,这就是一种版本教材在重庆使用时需面对的教学情境。美术课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具有“特殊性”,一周只有一节美术课,仅仅在课堂上的时间使学生达到某一审美高度或者绘画技能方面的提高,效果并不明显。在多年后,让学生记住你上过的一堂课、讲过的一件事,情境教学在这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教学内容。

情境教学法以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的直观原理、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等心理学研究为理论依据,激发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认知。

二、情境教学的方法

1.视觉情境教学

利用视觉上能感受到的直观物品在美术课上创设情境,这种方法在课堂上应用广泛。视觉能感知的内容非常多,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时,可事先准备国画、油画、水彩画等不同性质材料的作品,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可以将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具体化、简单化。从而使记忆更加深刻。在课堂上有些事物用语言表达是十分复杂的,但通过图表、图形就能简单表达其深刻的内涵。比如在作品欣赏课上,有教师用网络上流行的一幅图“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表达方式,易懂、幽默、易于让学生接受。在讲《色彩与生活》时,播放了立邦漆的广告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色彩在生活很多方面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意义,不同颜色给人带来的不同视觉意义和情感意义。这样的展示形象直观,比教师长篇大论式的讲解更易于接受、更有效果。而教师的示范过程在美术课上的应用比其他学科要更多、更普遍和更有效,许多难以表述的内容,示范过后就能直观解决。

2.音乐情境教学

美术课和音乐课在我们学校统称为一门课——艺术课,这说明这两种艺术有相通之处。如果在美术课上利用音乐创设出好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都调动起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艺术是相通的,不同的音乐风格会让人体会到不同的场景。例如,在欣赏梵高《星月夜》这幅画,同时播放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让学生先在背景音乐下静静感受梵高作品,梵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画的这幅画,画面里面的东西都是什么?你都看到了什么?几分钟后,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看到了画面上有教堂、有星星、有月亮……还有同学说画面是离得最近的像是一个女人的头发,感觉很恐怖……还有的同学说,感觉梵高应该很孤独,一个人只有在一直盯着月亮和星星时候越来越晕,才能把它们画成圈圈……各种各样的回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可见音乐和美术的结合给学生带来的是愉快的作品分析,相信这幅《星月夜》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

3.生活情境教学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无比的课堂,在课堂中再现生活场景,或者将课堂内容搬到现实中进行,会让学生将生活与美术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初一美术七年级上册《面具设计制作》一课中,教师说:“现在请每一组同学戴上自己的面具,站在讲台前表演自编的情景剧或舞蹈,让我们尽情享受面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把生活中一些情节再现于情景剧中,更贴近学生生活。

三、情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情境教學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无形的纽带。情境教学既有益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课堂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成了一种自己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理想的创造性活动,是教师生动教学不断持续发展的源泉。

(作者单位 重庆市第八中学)

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 篇4

一、美术课堂上的“生活化”

(一)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前提和条件, 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感受生活与美术的关系, 调动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我在课堂中精心设计生活情境的创设, 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生活情境采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表演、变魔术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真正体验到“在玩中学”的乐趣。例如我在上《大海上的船》一课时, 在课前精心设计绘制了一幅大海的淡彩画, 并设置了小机关把一个小岛藏在画的后面, 授课时用小美人鱼的故事引出小岛, 当我“变”出小岛时, 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这个惊喜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课堂教学达到了一个高潮。

(二) 浓缩生活场景, 设计环节

这是行之有效的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方法之一, 能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别致的小花瓶》的活动体验部分, 我设计这样的活动内容:a.布置拍卖会。b.“拍卖花瓶”, 请一些同学上台推销“产品” (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花瓶) 。C.“买花瓶”, 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d.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 让学生体会不同的生活片段, 并在活动中参与了组织、评价,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 课外延伸, 拓展思维

这一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后鼓励学生寻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点,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教学利用废纸盒进行“变废为宝”的创造, 点拨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更多的能“变废为宝”的材料。例如在上《制作小相框》《做个存钱罐》《秋天的叶子》等课时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 举一反三, 充分展现美术教学生活化的特色, 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课外延伸,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 从而很自然地学会从生活中提炼艺术创作的精髓。

二、美术课外的“生活化”

(一) 体验生活, 注重观察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观察对于美术创作的作用是很关键的。生活是美术的源泉, 观察是创作的途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画的素材。为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且在教学后能有一个反馈, 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我设计了“小画家日记”, 就是通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从而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物。这不但和其他学科整合到一起, 还可以让学生把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生活中发现的美好事物记录下来。由于担心学生年龄小, 从没有接触过“日记”, 刚开始是由老师设计版面只让学生写内容。后在开题会上经沈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做了一些改进: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图案用自己喜欢的颜色, 自己动手设计“小画家日记”。学生更喜欢这样的日记了, 写的内容也具有极强的灵动性, 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有很多不起眼的学生都表现出了不俗的创作灵感,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经过几个月的练习, 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版面设计也日趋成熟, 尤其对于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有这样的变化真是很不容易。

(二) 美化生活, 展示自我

安排“展示美丽”游戏活动。此项活动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使学生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明确学习目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展示活动:

1.“布置展览会”。

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 模拟商品交易。如:“水果秀”、“花瓶拍卖会”、“用线画房子画展”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 使学生对生活化美术教学的兴趣保持持久的情感热度。并将社会活动形式引进课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及实践能力。

2.“打扮环境”。

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巧妙构思, 制成装饰品、小艺术品。如“秋天的叶子” (利用掉落的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叶子来制作贴画作品) 、“别致的小花瓶” (制作花瓶装饰教室) 、“精美的相框” (和家长一同布置自己的小房间) , 让学生获得创作的喜悦。

(三) 融入生活, 家庭参与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 除语文、数学外的学科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为使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这一课题能更好开展, 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在课题研究的初期, 我设计了“宣传单”, 面向家庭宣传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让家长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 为体现美术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更多应用于生活中的理念, 让美术走进家庭, 孩子和家长一起为美化自己的小家做贡献。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并培养他们尊重和关爱家人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开展“我爱我家”活动, 结合教科书让学生搜集和父母、亲人的照片, 用绘画、制作相框、纸版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爱之情。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等方法创作绘画作品, 并和家长一起装点自己的房间。

我还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家长发放了“致家长一封信”, 对本课题的部分研究进行了一个家庭调查。其中设计了几项问题:“您的孩子和您谈论美术课上的事情吗?”“您看到孩子的小画家日记了吗?”“您觉得他的小画家日记怎么样?”“您对他完成的美术作业有何评价?”“您认为本学期您的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无进步?”从家长的关注程度、和孩子的交流、给予的评价、有无进步几方面进行调查, 从中发现家长们对美术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美术学科教学总结 篇5

人类已迈进了21世纪的大门,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要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之林,就必须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其中创新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美术教育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美术教育应发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要培养儿童的美术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师首当其冲,理应担当起这一重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美术教师,在小学美术创作教学中提倡打破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摸索出一套创作教学的方法进行总结。

一、教学情境的设置:

由于美术学科内容多、知识面广、层次多样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尽可能地设置有趣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以情导入,以趣启智,我们除了常用的范画、图片外,还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活泼自由得方式如小游戏、讲故事、猜谜语、歌曲、曲艺及小魔术等来营造气氛,诱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去。

二、要有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被学生、备教材,做好充分的足够的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要有一定的了解,重视学生情感,和学生作充分的沟通,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孩子的心灵,从他们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面出发,让他们从身边发生的故事及触及事物,引发的情感与教师设置的情境相融合,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作充分的准备,教师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三、教态与教学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平和可亲的教态、风趣幽默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视觉,灵活的应变能力,漂亮的粉笔字,这些都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它蕴涵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突显着教师性格及人格魅力。谁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情感。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应充分表扬,高度肯定,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信心,满怀希望,教师要不吝给予充分的赞扬,让学生越学越有信心,并且期待着你的每一堂课。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主要是生生合作探究的课堂,利用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互相补充;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相互补充等各种学习形式,引导学生由自主学习进入探究学习形成合作学习。课堂上充满友谊、合作、共进的精神。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以“导演”的身份去调控课堂,调动多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这样学生学的轻松,教师也不必费心费力的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我们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一。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必须保证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绘画、制作和欣赏,这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保证。我们可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

六、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课堂上要营造出民主、温馨、平等的氛围,及时给予指导和赞扬,让学生满怀信心地去探索、尝试新的方式、方法,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

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 篇6

多媒体技术 (Multimedia Technology) 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建立高度的逻辑关系和一定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多媒体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 就是从这些要素的作用、特性出发, 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的指导下, 精心构思、严密组织多媒体要素, 充分发挥各种媒体要素的长处, 为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信息, 从多种媒体渠道向学生传递教育、教学等信息。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信息社会,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现代教育技术也已经进入多媒体发展阶段, 多媒体技术的普遍使用给教育、教学方式带来了重大改革。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教育教学中, 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展示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引入, 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

2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美术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 将艺术造型或视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无需赘述、一目了然, 具有准确性、权威性和说服性,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也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在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概念, 并适时示范一些专业技法外在, 还需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 这些一般在备课阶段利用媒体和网络查找出相关教学辅助资料, 可能是图像文件, 也可能是动画资料或视频资料, 通过计算机复制下来, 以供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和学习。在教学资料的收集和展示方面, 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传统的形式一般是依靠人工速写和教学挂图, 有局限性而且效率不高, 现在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 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 还可以在艺术考察、采风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 利用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工具记录、收集相关资料, 然后经过整理、复制、扫描进入电脑存放。有了多媒体技术, 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视频文件, 配上合适的音乐, 加上画外解说词和画面上的说明性文字, 使其更加完善。

3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营造生动、活跃的美术教学氛围

多媒体教学环境丰富多彩, 图文并茂, 教学方式新颖活泼, 现代感强, 这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尤其是美术教学, 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的采用, 大大增强了课堂的艺术氛围,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手段以“填鸭式”、“满堂灌”居多, 学生缺少自主选择、自主思考的机会, 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将单纯的熟记知识、再现知识性教学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配合多媒体教学, 实现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考试, 教师网上指导、网上答疑, 促进师生交流, 做到教学相长。

4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直接审美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局限在绘画作品的直观展示上, 最多能有一些挂图, 或是教师在黑板上的简单勾画, 必然潦草而缺乏准确性。多媒体技术包含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 这些息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快速地、直观地传达给消费者。学生除了欣赏到直观的画面以外, 还可以聆听到优美的音乐, 观看到同步的动画演示等等。在表现方法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文字从各个方向的切入, 画面淡入淡出, 旁白解说的添加, 课文的示范阅读, 与学生的互动按钮等等, 这些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眼、耳、手等器官的协同作用, 把教学信息传达到了大脑当中。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 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学生能够主动获取知识甚至能够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直接审美能力, 直接增强了教学效果。

5 高职美术多媒体教学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5.1 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无论科技文明进步到何种程度, 无论教学手段如何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由教师设计完成的,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一种教学工具, 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我们也发现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一言不发, 只是简单播放一段多媒体课件了事, 把学生粗暴地当作了接受信息的容器, 多媒体成了替代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 变“人灌”为“机灌”, 甚至是“人机共灌”, 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是教师偷懒、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也歪曲了我们提倡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本意。

5.2 屏幕投影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板书

课堂上好的板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生只要抬头一看, 便对本节课的内容和重、难点一目了然。另外, 黑板即时重现力较强, 随写随看, 内容增删方便,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突发的灵感, 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 但无法加入到已制作好的多媒体之中, 这时候板书就是最好的展示和补充。

5.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切勿虚夸、华而不实

多媒体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技术信息容量特别大, 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很多教师在制作的过程中把这些技术和手段统统应用上去, 课件制作的花哨而繁杂,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成为教学上的干扰, 这种做法忽略了教学实质性的内容和重点, 也失去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真正的意义。

5.4 运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适度、适量

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使许多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教师在惊喜之余, 往往放开手脚, 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包含信息量较大, 呈现信息量速度也较快, 教师容易不知不觉中加快课堂教学的进度, 与学生的思维节奏不合拍。如果学生跟不上这种快速的讲解或者无法完整的做笔记, 就会影响学生的复习和巩固, 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成绩。由此可见, 多媒体教学有时运用不当和过度, 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引领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也成为近代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使用多媒体, 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依照教学设计原理, 确定教学目标, 分析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好内容的呈现方式、次序和容量, 全面把握, 详细安排, 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 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有效的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平等编著.多媒体技术[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30日.

[2]王洪宇.高职美术教学问题浅析[J].考试与评价, 2012 (11) .

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 篇7

关键词:艺术,美术,哲学思考

当我们美术学相关学科的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 却在面对非专业学生渴慕的眼神、空泛的美术认识, 以及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时, 总是扼腕叹息无法倾囊相授。作为教师, 在信息时代能够教给学生的具体知识实在有限, 我们更重要的是引路人的作用。面对这种情形, 如果直奔主题, 进入到画家、作品或者技法的讨论中去, 容易使学生仍然在固有思维中理解美术, 很难带领他们通晓这门学科的全貌。也就形成了不良循环, 并没有从本身既定的判断束缚中跳脱甚至升华, 将局限整个课程的教授效果, 没有宏观统筹。

比如说, 非美术专业的同学, 往往对美术产生一种好奇心或抵抗心。好奇来自于没有接触, 抵抗也来自于没有接触, 这两者心态不同, 却都能够成为认识美术学相关学科的契机。也就是, 打开一扇他们从未开启的门, 用里面的风景来吸引他们, 从而消除抵抗。如果在进入美术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前, 进行一些有助于他们思考美术的话题, 我想, 这是再好不过的开端。

一、帮助学生厘清所学学科的基本概念

如果受众是非美术专业群体, 这就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众所周知, 美术属于艺术。艺术是一个文化名词, 指用各种艺术形态来反映现实, 但比现实更具备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语言的重要补充方法。而艺术学, 则指的是系统地研究艺术问题的科学。那么, 艺术学就不再是文化名词, 而是一门科学研究了。艺术学下包含有美术学, 美术学中又包含有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专业。这三个专业方向是具有不同特性的。当我们厘清学科概念时, 就可以进而深入讨论了。

二、帮助学生找到美术在艺术中的定位

当学生知道美术从属于艺术之下, 那么艺术究竟都包含了哪些门类?这又成为一个需要清晰的问题。艺术门类的划分多种多样, 我常使用“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味觉艺术”这种区分方法。

“视觉艺术”即用眼睛来观看的艺术形象, 它是一种直观的传递, 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影视、绘画、工艺设计等, 都属于“视觉艺术”范畴。

“听觉艺术”则是以听觉为目的而创作的艺术品。最常见的则是音乐, 无论乐器表现还是人声表现, 最终都是我们用耳去感知的。

“触觉艺术”我认为它首先包含雕塑。诚然, 当今的雕塑都被保护在博物馆或展柜中, 但不可忽略的是, 雕塑最初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并不是作为艺术品, 更不会刻意保护起来。无论东西方的雕塑, 起初都是从图腾崇拜诞生, 后成为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大型雕塑也兼具美化自然的作用, 更重要是纪念碑式的创作目的, 比如西方的凯旋门首先是对国家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 而中国皇帝陵墓前的雕刻群, 有仪卫象征的震慑力。那么, 这样就不难理解雕塑不仅是一种眼睛观赏的“视觉艺术”, 它更是一种可以让我们触摸的“触觉艺术”, 也正因为它的可触摸性, 增加了比“视觉艺术”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即艺术家为何选用陶制的方法塑造造型, 或选用大理石、木头、玉……作为原材料——它们当中的不同, 不仅是眼睛可见的, 更是可通过触感全面感受创作者意旨的。

三、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

这里可以提供两对范畴为学生进行哲学思考提供方向:1.“感性”与“理性”;2.“精神”与“物质”。

艺术到底与“感性”、“理性”是怎样的关系, 往往需要教师对这一对概念有宏观的把握才能很好地去提醒或纠正学生。很多学生容易认为艺术就是一种体验, 所以它是感性层面的, 感官的认知。那么, 这种观点毋庸置疑是以偏概全的, 艺术的诞生是需要技术的支撑, 也就是说, 无论文学艺术需要文字思维的构架还是美术作品需要艺术家创作技法的实现, 都是建立在人的理性维度才能产生。而持有这个观点的学生往往是站在观者的立场, 缺乏对艺术家创造艺术品的思考。

由此得知, 艺术其实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首先, 艺术家需要有感性的激动, 才能有创作的热情和灵感。这样来说, 无论是何种情绪的影响, 都是艺术被激发的初衷。但不能无视,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原因, 在于艺术家拥有绝对理性的技术手段将他的感情世界较为原生地表现出来, 才会使创作品被称为艺术品, 艺术家称之为艺术家了。

而艺术又与“精神”和“物质”如何紧密相连, 也容易产生一孔之见。比较常见“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这样的论调。往往这个观点被误解为, “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成为先后, 或者因果甚至对立的关系。其实, 并非物质基础雄厚的人能够拥有欣赏美的能力, 而追求美的能力也可以从伟大的民间艺人身上看到, 它与物质之间没有先后、因果的关系。更何况, 此处的“物质”并不仅限金钱、生活资料此类。它是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 它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虽然, 这样概念、范畴的剖析是非常耗费精力的, 但是它能引起学生进行形而上的思考, 这就是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智慧之学的原因, 也是我们作为美术学相关学科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带来一定启迪之处。

在课堂中, 有同学说到这样一句话, “我不会写也不会画, 但我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 这对每一个美术学相关学科的教师而言都是极受鼓励的, 我想也是对每一位追求美、追求艺术之崇高的艺术家的鞭策。作为人类, 与动物最大的不同, 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对美的感知与渴望。正如这位同学所言, “我的热爱, 基于我所存在的世界处处都是美”。

参考文献

[1]丹纳 (法) 著, 傅雷译.艺术哲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1.

[2]宗白华著.美学与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9.

[3]蒋勋著.美的曙光[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1.

微课在初中美术学科中的运用 篇8

一、教师做好美术微课运用设计

初中美术学科中运用微课的关键是微课运用教学设计,教师只有精心设计,使微课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充分发挥微课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突重破难

微课在初中美术学科中的运用一个重要作用便是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取舍。微小是微课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微课的优势所在。微小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教学内容的有限性,它不可能像完整的课堂一样具有足够时间与容量,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取舍,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抓住小的切入点,例如绘画教学可以运用微课就突出笔法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教师只有善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而完整

目前不少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对于微课的设计不够科学,突出表现在微课的不完整性,微课设计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美术学科中运用微课时,我们要发挥“微”的优势,把微课定位在“课”上。既然是课那么它就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具有相对完整的课堂结构。那么如何设计?微课在进入话题时,要做到简洁,言简意赅,不能洋洋洒洒,起步太远,否则会影响主体部分;微课主体设计要紧扣美术课题中心,突出重难点,重视启发与引领,适时点拨,以节省课堂时间;结束要简要地进行总结,以突出中心,保持课堂完整性。

(三)抓好节点

初中美术学科中之所以运用微课,是因为微课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只有紧扣微课的优势进行教学设计,抓好微课运用的节点,才能突出微课的亮点。教师如果随意地运用微课,平铺直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如何抓好节点?深入浅出、细致演示、动态呈现等都是节点,在美术教学难点抛出学生困惑时,是微课运用的节点;在教师演示不能细致入微时,运用微课是抓了节点;在教师不能直观形象地进行动态呈现时,运用微课是抓了节点;在学习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兴趣不浓时,运用微课是抓了节点。只有抓好节点,才能使微课成为刀刃上的钢。

二、教师做好美术微课资源建设

现代教育进入资源时代,“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一直是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绩效评价指标”。微课在初中美术学科中的运用如果没有配套的微课资源支撑的话,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好微课程资源开发。

(一)微课程规划

初中美术教师要根据美术教学的目标,做好微课程规划,尤其是微课内容设计,以及微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案、推进的思路等,要践行《美术课程标准》指导思想,突出美术教材体系,使之成为初中美术教学资源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微课程规划要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与可持续性。

(二)微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的开发需要群策群力,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运用等需要平台的支撑。因此,微课资源建设不仅要做好开发的方案,实施的过程等,还要建设基于微课资源的共享与运用平台,以满足初中美术教师进行微课资源开发、交流、教研、互动、共享等需求,确保微课在美术学科中的运用。

(三)微模板设计

微课因其时间短、内容少等特点,微课模板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是发挥微课在美术学科中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微课与美术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微课模板的设计可以围绕以下展开:导入新课、情境营造、知识要点概述、背景资料、重难点突破、教学反思、知识呈现、作业反馈等。

三、构建基于微课的美术教学评价

评价是促进微课在初中美术学科中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微课日盛的今天,有必要构建基于微课的美术教学评价,评价要注意评维度与层面,力求多维度、多层面。

(一)微课设计评价

微课设计评价包括选题与内容、过程等。微课选题是否体现了微课微小精致的特点,是否切合初中美术教学的特点,小到具体到是否针对课时特点进行选题等;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体现了美术教学的一般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否突出了美术教学的重难点等;过程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入题是否简明扼要、快速,授课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等。

(二)微课技术评价

微课技术评价主要评价微课视频的规范性与艺术性。规范性是指美术微课视频在制作的过程中,是否符合视频制作的技术要求,播放是否流畅科学;艺术性性评价是高一层次的评价,它评价微课制作者在制作美术微课中表现出的独特艺术构思,它是否能够以更直观更形象的手段呈现出来,是否体现出美术学科的艺术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否带给学生以审美享受等。

(三)微课效能评价

微课效能评价主要包括从三个维度实施:教师、学生、微课共享者。教师层面:微课的运用是否有助于教师实现预期目标,达成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任务;学生层面:是否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推动了师生、生生等互动,是否提升了学生美术素养等;共享者层面:是否促进了美术教师之间的教研互动,是否对其他美术教师的微课运用提供了资源等。

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 篇9

笔者认为, 赏识评价可以让学生受到赏识, 学会感动, 能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学习, 这是教育的一种非常好的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 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赏识, 无论对于眼前的学习, 还是日后的长远发展, 都是受益匪浅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社会名人在他很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美术, 有一次他画了一张非常抽象的近于涂鸦的画, 老师看了后批评他画得一团糟, 他便发誓永远不再画画。这位名人后来对别人讲起这件事情时认为, 如果当时老师给予一定的鼓励, 就不会扼杀他的天赋与想象力、创造力。这件事也告诉我们老师, 赏识性评价的重要性。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 需要体验成功的群体。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 能影响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因此, 适时、适度的表扬应成为教师时常应用的法宝。学生体验到了成功与进步的喜悦,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如果你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一方面的好品格, 你就在那一方面赞扬他, 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 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被克服, 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健康成长。

一、赏识性评价, 可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每个学生身上, 其实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 如果我们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肯定, 赏识他们的长处, 就能让他们充满自信地学习, 你也就会发现奇迹。

1. 及时使用赏识性的评价, 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这样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活跃, 积极发言。有一次笔者到别的学校开公开课《多变的颜色》, 这节课难度也不是很大, 但是借班上课, 我和同学之间缺乏了解,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完成学习目标。这时, 我充分使用了赏识性评价。于是, 课堂上有的同学表现出知识面广, 有的同学思维活跃, 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都充分肯定、加以赞赏, 甚至与他们握手、拥抱等。由于评价及时、充分又有鼓励性, 所以学生们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最后这节课成功地完成了。

2. 使用赏识性的评价, 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展示自我, 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笔者所教班级有个学生, 生性内向, 大家都称他为“忧郁少年”。但我从他的美术课上观察发现, 其实他不但有思想, 而且很有个性, 是一个可造就的人才。为了培养他, 我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 总是鼓励他发表意见, 并赏识性评价他, 称他为班级的“小绅士”。抓住他绘画比较好的特点, 及时鼓励。慢慢地他的性格开朗了许多, 越来越自信, 后来他被同学推选为学习委员, 成绩稳步提高, 工作能力明显增强。由于品学兼优, 他中考以高分考入了理想的学校。

二、积极的作业评价, 可以让学生的作业效率更高

我校一批学生有不交作业的习惯。为提高他们的兴趣, 笔者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更人性化的评价:

1. 评语式的评价方式

如果说符号是评价的一种手段, 那么评语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学生作业的下方, 我经常写一些简短精悍的小评语, 看似在和学生说“悄悄话”, 其实是对他美术表现的评价, 平时作业不是很好的学生只要看到他们有一些进步, 就会写上“你进步了, 要继续努力啊!”“老师还想看到你更大的进步, 你能帮老师实现愿望吗?”

2. 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对能力较强的学生的精彩作品, 运用“赞美式”评价, 称赞的话语有“有天赋、很难得, 许多大画家小时候不一定有你画得好”等;对于一般学生的认真表现, 运用“肯定式”评价, 话语有“做事认真、善于奋斗、事事都追求完美的人”等;对美术能力确实比较差的同学, 运用“移情式”评价, 以赞许的目光, 宽容的微笑, 亲切的动作, 传递“有进步, 做到这样很不错了”之类的信息, 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前进。

“再试一试, 再提高一步!”“好!坚持下去!”“有新意, 若再努力一些更好了!”之类的评语, 经常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这些鼓励的评语能强化学习动机, 对学习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作业展览园地”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得到学生的关注, 学生以能够上榜为荣, 积极争取, 作业效果越来越好。

三、赏识学生, 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而且提高了学习效果

和谐的评价不仅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而且可以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一种态度, 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内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时, 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赏识学生, 积极地评价学生, 有效地升华了师生间的感情, 使师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教与学, 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学中笔者充分肯定同学们的进步, 慢慢地同学们也特别听我的话, 主动帮我做事, 班级管理也很轻松。笔者和同学们之间, 能够做到情通、理通、心通,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某同学曾经沉湎于网吧, 老师们对其评价是不但智商较高, 而且有绘画天分。只是残疾让他很自卑, 使他沉迷于网络, 家长的溺爱也让他放纵。笔者决定对他展开全面的工作, 特别注意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表扬他, 表扬使他增强了自信心。所有老师都用赏识的眼光看他, 历史老师公开课上叫他表演漫画, 语文老师用他的画做教具, 他被任命为班级的板报主编, 黑板报次次在评比中得高分, 同学们都敬佩地称他为我班的小画家……一系列的措施让他感受到教师对他关怀、同学们对他的友谊, 他也发现了现实的美好, 上网次数及时间越来越少。接着笔者又鼓励他报考美术特长班, 毫不犹豫地帮他补课, 加上他自身的努力, 终于考入了理想的中学。

四、赏识要恰到好处, 不能滥用、过多, 过频繁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教学评价运用得好, 能充分发挥管理效能, 促进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 反之则不然。

赏识不可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不等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 无限制地对学生的一切都去赏识, 学生的心理感觉与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 甚至可能导致“赏识依赖症”。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 根据需要进行真实的表扬、鼓励。课堂上老师不要轻易地、较频繁地赏识, 试想, 那些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称赞, 有谁会珍惜?只有适时予以肯定, 教师的表扬才能彰显更强大的力量, 学生也才能加倍珍惜并为此付出努力。

当然赏识性评价不是姑息迁就, 也不是放任自流, 而是一种融温存、睿智与严格结合起来的爱, 它能让学生在赏识中看到自己的潜力, 可以让学生发展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作为教育者, 让我们一起用爱心来温暖学生的心灵, 用诚心赢得学生的信任, 用耐心期待学生的进步。

[责任编辑:钱晓玲]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新时期, 小班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发展趋势。小班化教育以提高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作为目标指向, 在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 赏识评价能让学生快乐学习,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老师,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要全面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全面认识自我, 树立自信。

美术学科中的快乐教学 篇10

低年级美术课中有这样几节课, 我觉得很有意思, 苏教版美术第一册《画声音》、苏教版美术第二册《画嗅觉·画味觉》、苏教版美术第三册《画触觉》、苏教版美术第四册《画感觉》, 我们刻意用这四课来试验低年级孩子对色彩情感的认识、色彩感知能力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孩子的色彩认知水平的成长程度。

一、《画声音》———画心跳画呼吸

学生刚入学时, 心情是复杂的, 有紧张、激动、兴奋, 对他们来说, 升入小学这件事五味杂呈, 什么都有, 他们不知所措。于是, 我给他们一段来自班得瑞“Spring warter” (《春水》) 的音乐, 节奏缓慢, 让学生平缓自己的情绪, 提问学生:“如果用一种颜色来表达这首曲子, 你会选择什么?”有的说蓝色, 有的说白色。我没有评价, 而是放了另一首曲子《命运交响曲》的前50秒, 又让孩子用色彩表示, 他们的回答是:红色、棕色、黑色……我把他们前后说的两种颜色列于黑板, 问:“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谈了自己的想法:“蓝色很漂亮, 可以代表和平。”“棕色难看, 难看!”

当然我们清楚地知道不能将所有颜色分成两类, 因为颜色会因为我们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不同感受。于是第三首曲子《卡门序曲》的前60秒将孩子们带入愉快的心跳和呼吸中, 那是五彩斑斓的, 用红色、橙色可以表达的部分, 但当音乐戛然而止2分25秒的时候, 学生的心跳加快了, 呼吸变慢了, 紧张、害怕, 黑色、灰色、棕色主宰了画面。我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这首曲子, 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情, 通过了解自己、了解色彩的感情, 我告诉他们, 这些就是你们在听音乐时感受到的颜色。这便是小学色彩学习真正的开始, 奇妙的色彩如同美丽的音符带着心跳的感觉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并且我就借助色轮这一道具, 通过色轮上色彩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 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的感情, 如红色激烈、兴奋, 蓝色平静、优美。由这节课孩子们感受到了色彩与音乐的关系, 这种奇妙的关系让孩子对这类型的课产生了兴趣。

二、《画嗅觉·画味觉》———画身体传递的芬芳

嗅觉和味觉两者来自不同的感官, 为什么放在一起, 想一想就明白了。一盘辣椒, 你闻着是什么味道?是辣;尝着呢?辣。柠檬闻着是什么味道?酸;吃着, 也酸……两者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 这是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信息, 形成了条件反射。孩子不知道这些, 只知道, 这种味道是甜的、酸的、辣的、苦的, 因为尝过, 知道它的味道。如果要用色彩表示这些味道, 对孩子们来说, 不难, 但是怎样表达得确切呢?比如苹果和橙子的味道, 你怎样区分?就是说, 其实味道不是单一的, 所以代表这种味道的色彩也不是单一的, 橙子比苹果酸得多一些, 苹果比橙子甜得多一些, 且香味也不同, 酸多一些, 淡绿色、黄色多一些, 甜一些, 粉色、淡紫色等多一些, 加入香味带来的色彩, 画面看起来会很诱人。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 孩子们对色彩的理解是多面的, 所以我们要听听他们内心的想法。

一年级下学期, 学生对色彩认识得更多了, 他们知道颜色的深浅、明暗的变化就是色彩的感情在变化, 但是什么样的变化, 他们还是不能清楚表达。美味是兴趣的最好引导, 因为它实在, 学生可以将自己了解的和好奇的相结合而生成新认知。并且加入了一些色彩对比的知识, 如甜甜的、苦苦的, 他们所用的颜色就有明度的对比, 区分什么表现舒服的感觉, 什么表现难受的感觉。味觉和嗅觉是通过我们的感觉传递到神经中枢的感觉, 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的感觉。这节课我还向学生传递了一些邻近色的信息, 如酸酸甜甜的感觉, 可以用粉红色、橙色、黄色、淡绿色表现。

三、《画触觉》———画毛细孔收缩、放松的瞬间

“摸一摸同桌的小手, 是什么感觉?”“痒痒的”、“软软的”、“光滑的”、“毛毛的”……同学们通过最直接的皮肤接触感受生活, 产生不同的感觉, 我将这些感觉分组, 找出其中相反的感觉, 如:软绵绵的, 硬邦邦的, 用什么颜色分别表现。同学们各抒己见, 结合形状表现, 比之前的嗅觉声音要难, 因为触觉是发自身体皮肤接触后传递到全身感官的感受, 它更复杂, 更多样化, 也更难用色彩表现。我把这节课作为一个跳板, 由简单的直观感受转向内心的过程, 也是提升学生对颜色认识的一次好机会。之后我又设计了几次递进式的体验内容, 如用脸和手感受课桌会发现, 脸放在桌上比手更量, 感觉更明显, 所以这两者表现起来有微小的区别, 但是给学生的感觉是强烈的。他们很好奇,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我公布了答案, 因为我们手上的皮肤比较粗糙, 脸上的皮肤细致, 比较敏锐, 桌子是凉的, 比较敏锐的脸部皮肤毛孔一下子就收缩了。同学们又好奇地比较了一下将毛笔刷在脸上和手上的感觉, 发现果然是脸的感受比较明显。借助这一点, 我让同学们对画面的处理上又更进了一步, 有的学生选择在形状上丰富, 有的学生则选择在色彩上, 有的学生觉得痒痒的很舒服, 有的学生的感觉却不同。正确的引导再加上评价, 使孩子的作品更吸引人。

四、《画感觉》———画心灵深处的感动

感觉来自内心, 时常是一瞬间, 例如:知道要去春游时兴奋的心情, 考试时紧张的心情, 被妈妈批评了难过的心情, 这些都来自于内心, 通过本课的教学, 我惊喜地发现, 学生对大部分的感情是明知道该怎么选择颜色表现, 甚至大多数学生可以一眼就看出其他小朋友表现的是什么感觉。在实践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中, 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表现某种感觉的能力再次增强, 也有小部分学生注意到细节的色彩处理, 如在惊讶的感情中是惊喜, 还是惊叹, 有的学生可以在里面找到一些颜色把这些感情加入其中, 这让我感到惊喜。

由此可见,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颜色的冷暖不是重点, 颜色的协调他们不关心, 他们需要的是符合他们内心需要的童话世界。我们没有能力给他们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 但是我们可以辅助他们完成心中王国的建设。

艺术家用绘画中的色彩打开人们心中的感情之门, 使人们回到温暖的爱的世界、情的回忆之中;老师用色彩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 自然的神奇;学生用色彩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使感情不再是封闭。利用色彩, 强化色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意义, 那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感官吸引力, 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学生, 从而使每个生命都充满快乐。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的色彩技能得到训练有所提高, 似乎真正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颜色, 从梦幻色向现实色慢慢过渡, 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因为有美术课作为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石。

关键词:色彩教学,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图像学研究下一篇: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