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行为的种类

2024-05-17

危害行为的种类(精选十篇)

危害行为的种类 篇1

环境激素广泛地存在于空气、水、土壤中以及食物链中,不易降解,又可随风、水、迁徙生物无国界扩散,即不管环境激素的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全球性的威胁。因此,环境激素是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又一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而被各国所重视。环境激素具有的持久性、潜伏性、范围宽、毒性协同作用的特点,即在自然界不会降解;在浓度极低作用均极明显;新的环境激素不断被人们所认识;几种环境激素会协同作用使毒性剧增。往往在人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对造成人体危害,环境激素的防治日显重要与迫切[2,3,4,5,6,7,8]。

本文综述了环境激素的种类、危害及我国水体中环境激素。

2 环境激素的种类及危害

2.1 环境激素的主要类型

环境激素的主要来源有农药、化学物品和塑料制品、垃圾焚烧、工农业用原料、产品及排放的废弃物、药物、植物激素和重金属[1],这几乎囊括生活中的所有物质。水体中环境激素的主要类型有:酞酸酯类(PEAs)化合物、外源性人体激素、农药及重金属。

2.2 环境激素的主要危害

环境激素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四种类型[3,4,5,6,7,8]:

(1)生物体生育机能下降,雌性化和性早熟

环境激素使得人类的生育能力下降和导致异常的生理现象,如1992年丹麦科学家E Carlsend 等人通过对20多个国家15000人调查得出,1940~1990年间,人类精液质量不断下降,精子密度数下降50% ,精液量减少了25%。在发达国家,平均每5对夫妻就有1对不育。据我国医疗部门的一份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男性的精子密度数下降60%。目前我国每8对夫妻就有1对不育,这个比例比20年前上升了3%。此外还有出现雌性化和性早熟等。

(2)使人和动物体内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受损

日本学者岩田久人等对海豚“集体自杀”进行了研究,检测出海豚尸体中含有三丁基锡和三苯基锡等有机锡。这些环境激素是来自一种船底涂料和鱼网防腐剂, 鲸和海豚喜欢追逐海船,容易中毒。中毒后,海豚的神经细胞受到损害, 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盲目冲上海滩,结果在海滩搁浅,无法回到大海,从而表现为“集体自杀”。

(3)降低生物体的免疫力,诱发癌症

环境激素的积累会诱发肿瘤,像睾丸癌、前列腺癌及乳腺癌等。婴儿的免疫力特别易受影响。

(4)强烈地致畸、致癌及致突变的作用。

3 水体中的环境激素种类

环境激素能通过水生生物吸收、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种主要途径,引起动物雌性化,雄性化变异等严重后果 ,最终危害人体[8]。

3.1 酞酸酯类(PEAs)化合物[6,7,8,9,10,11,12,13]

水体中的环境激素最多的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EAs),即酞酸酯类化合物。包括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间苯二甲酸二甲酯(DMIP)、邻苯二甲酸二已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DAlP)、邻苯二甲酸二丙酯(DPr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基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基)酯(DMEP)、苯二甲酸二(2-乙氧基乙基)酯(DE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eP)、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P)、 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苯酯(DPhP)、 间苯二甲酸二苯酯(DPhIP)、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等。

林竹光等人[9,10]对动物内脏和水生生物样品(鱼类:刀鱼、黑鱼、草鱼,贝类:沙螺、牡蛎,甲壳类:明虾,头足类:章鱼,植物:海带、海藻,干货:干海带、丁香鱼干),通过气相色谱-电子轰击电离源/质谱法(GC-EI/MS –SM)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都检出了PEAs,说明PEAs造成的水体或流域污染对水生生物和动物污染。

Wang H等[11]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太湖中12个水样和12个沙样,检出了273中有机污染物,其中21种优先控制污染物和17种环境激素。其污染物的种类较1985年多了两倍以上。

牛静萍等[12]采用固相萃取( SPE) 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对黄河兰州段及其一级支流不同断面水体中有可能存在的有机类环境激素进行了定性及部分定量分析。共定性检出有机类环境激素10 种, 即DIBP、DBP、DEHP、苯并噻唑、萘、菲、苯并异噻唑。表明黄河兰州段环境激素污染物主要是PEAs, 其次为多环芳烃类、杂环类、苯酚类。

3.2 外源性人体激素

水体中还有雌酮(E1)、雌二醇(E2)、雌三醇(E3)和乙炔基雌二醇(EE2)等多种外源性人体激素的环境激素。

周吉庆[13]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浙江省仙居县某河道水中的外源性人体激素。E1、E2、和EE2这4种环境激素化合物,结果显示,除E3没有检出外,其它3种外源性人体激素均被检出且下游水中激素浓度高于上游水中环境激素浓度。

3.3 农药

水体中还有大量而分布广泛有机氯农药、有机氮农药、有机磷农药、菊酯类农药、烷基酚和双酚A 化合物[14,15]。

4 城市工业废水和污水中环境激素

陈明等[16]利用固相萃取前处理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方法,检出了分布在北京市10个区县的污水处理厂、化工行业、冶金焦化行业、医院及其洗涤中心、印钞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和制药行业等7类22个单位排水中有8种PEAs,17种有机氯农药,7种有机氮和有机磷农药,4种菊酯类农药,4种烷基酚及双酚A等共40种环境激素类物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中广泛存在着环境激素污染,但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达到现行排放标准,污水通过整治可以有效的消除PEAs等环境激素。

5 结 论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缺水与水质恶化所构成的严峻的水资源现实是制约我国当前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水体中PEAs,外源性激素和农药残留环境激素均被检出,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危害极大。环境激素的污染主要来源之一是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未经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这些环境激素国研究者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固相萃取( SPE)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能有效地检出水体中的环境激素。并且证明是可以治理而法消除。加强对水体中环境激素检测与治理在我国意义重大。

摘要:简述了环境激素,特别是水体中存在的内分泌干扰物的种类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水体中环境激素的通常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水体中主要有三大类的环境激素,即:酞酸酯类化合物、农药类和外源性人体激素类;加强对水体中环境激素检测与治理对水资源的二次利用、人类健康及环境修复都具有重大意义。

职业病的种类危害与防治-2014 篇2

1.尘肺:是指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危害工人健康最主要的疾病。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中的固体微粒。暴露的生产性粉尘是发生职业性尘肺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也可有喘息、咯血、消化功能减弱、胃纳差、腹账、大便秘结、全身乏力等不适。该病起病缓慢,一般是接触1年或几年后才发病。尘肺病为不可逆性,一旦患上尘肺,即使脱离粉尘环境,病情仍可继续发展,日益严重,重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尘肺病预防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防止有害粉尘的吸入,只要措施得当,尘肺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尘肺病的预防措施

1)产生粉尘的岗位必须有机械化通风除尘设施,密闭尘源。2)接尘工人应配给防尘口罩并坚持佩戴上岗,加强个人防护。3)石料加工等产生矽尘的岗位,必须实行湿式作业。

4)对新上岗工人,应先体验和培训,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者严禁从事作业。5)接尘工人如发现有气短、胸闷、咳嗽等肺部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X线胸片检查,有可疑尘肺病者,应向辖区所在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6)粉尘作业场所每月要监测一次,车间空气粉尘浓度必须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以内,接尘工作每年至少体检一次。7)主动为作业工作购买工伤保险。

2.苯、甲苯、二甲苯职业中毒:苯属高毒类物质,无色芳香透明液体,易燃易爆;甲苯、二甲苯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有机溶剂,常含少量苯,市面上常见的“天那水”“开油水”“洗面水”主要成份为甲苯。

致病渠道

苯是一种有特殊芳香味的无色液体,易挥发,微溶于水,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可经呼吸道吸入或皮肤吸收进入人体。

在苯的生产、使用、运输、储藏等过程中,作业人员都较易接触苯。苯在制鞋、制箱包、橡胶、医药生产等行业中应用较多。它主要用作蜡、油、脂、橡胶、树脂、油漆、喷漆和氯丁橡胶等的溶剂,是合成化学制品和制药工业的中间体,如苯乙烯、苯酚、合成橡

/ 7

胶、合成洗涤剂、合成染料、化肥、炸药以及农药等。工业汽油与甲苯、二甲苯中苯的含量可高达10%以上。

临床表现

短时间吸入大量苯蒸气可引起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在重症起初有流泪、咽痛、咳嗽等黏膜刺激症状,随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兴奋神志恍惚、步伐蹒跚等酒醉状态。病情继续发展还可出现昏迷、谵妄、阵发性或强直性抽搐、脉细、呼吸浅表、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慢性苯中毒主要损伤人体的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慢性苯中毒的血象异常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以实际绝对数为减少),晚期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等,也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现象,个别晚期病例有四肢尖端麻木和痛觉减退的现象。

苯、甲苯、二甲苯预防措施 1)用无毒或低毒的物质代替有毒原料。

2)加强通风排毒,采用局部通风及全面通风设施。3)有毒与无毒工程分离,高毒与低毒工程分离。

4)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杜绝物跑、冒、滴、漏。

5)作业工人佩戴防毒口罩,防护手套,工作服;禁用有机溶剂洗手;禁止穿工作服去食堂、回宿舍。

6)定期监测作业场所中空气有毒物质深度,及时发现和查明原因、程度,进行整改。7)岗前体检及早发现禁忌症,在岗期间定期检查发现职业损害。

8)严格遵守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养成良好职业卫生习惯,不在工作场所休息、进食、吸烟。9)加强对作业工人的观察,发现异常立即调岗,及时诊治并报告。10)少加班减少接触时间,根据接触毒物的毒作用特点,加强营养。

3.三氯乙烯职业中毒:三氯乙烯(英文缩写TCE),又称“三氯水”、“洗板水”,“TR838清洗剂”,为无色、易挥发的液体,有特殊气味。由于其优良的溶脂性能,现已广泛应用于电子、五金等行业的清洗工艺。三氯乙烯属蓄积性溶剂,个体敏感性差异很大。

致病渠道

广泛应用于电子、五金行业中清洗;制衣厂干洗。常见设备——超声波清洗机;也有直接手工擦洗的工种。

三氯乙烯中毒为有芬芳气味的无色液体,呈高度脂溶性,遇火焰或紫外线可生成光气。

/ 7

三氯乙烯中毒途径:经呼吸道,皮肤吸入。临床表现

该病多发新进厂工人,一般在接触25天左右发病。起病发热,皮疹误诊为“感冒”“麻疹”或“过敏性皮炎”,伴肝脏损害。最常见表现为全身剥脱性皮炎和中毒性肝炎,部分为多型红斑或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病死率较高。皮疹的部位一般先在双手,经数天后发展到全身。敏感者受损与工作场所空气深度无关,新员工如出现类似体症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看病。

三氯乙烯的预防措施

1)三氯乙烯清洗工序必须与其他工序完全隔开,清洗工序应在独立的清洗房内进行,清洗场所必须设立警示牌,非清洗人员(特别是过敏体质者)严禁进入清洗房。清洗后的产品应放在无人员来往并设有抽风装置的房内凉干。

2)清洗房内应有机械抽风排毒设施,作业工人应配给防毒口罩、防护手套、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使用。

3)该病多发于新进厂的工人,应避免安排新工人从事三氯乙烯清洗工种。4)清洗工种应禁止实行轮换制,以避免敏感者轮换到接触三氯乙烯岗位。

5)对新上岗工人,应先体检和培训,有神经病、心脏病、肾脏病、眼底疾病、皮肤病、肝病和皮肤过敏史者严禁从事本作业,上岗后要严密观察4—5周,如有过敏表现者,应立即调离岗位、即送到正规医院治疗,并向所在地卫生监督所报告;如接触期超过45天而无不良反应者,说明体质已适应三氯乙烯作业,可继续从事本作业。

6)清洗场所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车间空气内三氯乙烯浓度应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内,清洗工人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7)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接触机会,如采用全自动清洗设备或改用毒性更低的清洗剂如二氯甲烷、水性除油剂等。

8)主动为作业工人购买工伤保险。

4.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中毒途径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然后呼吸道中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或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

致病渠道

本品用印刷业的浇板、铸字;首饰行业的溶铅工艺;电子行业的执锡、浸锡、波峰焊;蓄电池加工行业等均可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主要以粉尘、铅烟、或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其次是经口(主要来自铅工作场所进食、饮水、吸烟等)摄入。

/ 7

中毒途径: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与胃肠道吸收。一般不经皮肤吸收。有机铅如酸醋铅可由少量经皮肤吸收;四乙基铅易经皮肤吸收。

临床表现

铅对人体无任何生理功能,反而会产生多种不良影响。铅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有毒性作用。主要累积造血、神经、消化、肾脏系统;除此之外对生殖系统及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毒作用。中毒表现为腹部隐痛、腹胀、便秘、腹绞痛、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麻痹和中毒性脑病等。

对人体的影响

1)铅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铅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抑制卟啉代谢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贫血,铅毒性引起的贫血不仅是由于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也由于铅引起红细胞膜破裂导致溶血。

2)铅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重症患者可发生铅中毒性脑病。还可引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以运动功能受累为主,临床表现主要是伸肌无力,特别是使用最多的肌肉更明显。常有关节疼痛、伴肢体远端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重症患者有“铅麻痹”或“垂腕”表现。3)铅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铅中毒可引起消化系统分泌、运动功能异常。常有食欲不振、口内金属味、腹胀、便秘、恶心、腹部不定部位的隐痛等。中等及较重的患者,突然发作腹部绞痛(铅绞痛)。

4)铅对肾脏的影响:铅能引起肾小管功能障碍甚至损伤,早期肾脏损害经治疗可能恢复,但后期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铅中毒的预防 1)采用无铅材料。

2)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的铅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3)增加抽风系统,加强通风及局部通风。4)隔离铅工作岗位,避免无关人员接触,5)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及检修防护设施。

6)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发现贫血,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者不宜从事铅作业;在岗期间定期每年一次体检,发现职业健康损害者应及时处理。7)用人单位提供淋浴等卫生设施。

8)加强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过滤或防尘口罩,严禁作业场所吸烟、进食、饭前洗手、下班后淋浴;保持作业场所清洁。

5.噪声:又称为噪音,它是一种由许多不协调的基音和泛音组合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 4 / 7

复合声音,其声强、频率杂乱无章、波形不规则。另一方面,噪声也可指人不需要的声音或者无价值的声音,它听起来让人感到刺耳,引起人烦躁、不舒适从而妨碍人正常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致病渠道

噪声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噪声等。过度的噪声会导致人体内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对于听力的严重损害。

临床表现

噪声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种:

1)职业性耳聋:呈浙进性听力减退,直到两耳轰鸣和听觉失灵。

2)爆炸性耳聋:是指一次高强度的噪声,(往往大于130-160dB)引起的听觉损伤,表现为鼓膜损伤,以及拌有脑震荡等。

3)噪声对人及其他系统的影响,除上述影响外还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噪声可以引起听力减退,这种减退是渐进性的,人初期进入噪声环境中,常感到听力减退、烦恼、难受、耳鸣等,少数人可能有前庭症状,如眩晕、恶心或呕吐,这些症状在脱离噪声环境后即可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又复出现且随时间的延长症状加重,逐渐出现听觉疲劳,如两耳轰鸣、听觉失灵、发生听力丧失,成为噪声聋。

噪声除影响听力减退外,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噪声还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所以往往造成各种意外事故的根源。

预防噪声危害防护措施 1)控制和减弱噪声源。

2)控制声的传播:合理部局,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在总体设计时,要合理布局,把高噪声的车间、作业场所与其它车间分隔开来,在有噪声的各种机械上装置消声器。

3)作好个人防护:要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噪声的危害和治理噪声的重要性,自觉作好个人防护。

6.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

致病因素:高温作业

临床表现:

1)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 7

2)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临床分类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3)重度中暑:

(l)中暑高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2)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3)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 钠及氯

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4)热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

预防控制措施:

当发现中暑后,要采取以下几点进行现场急救:

1)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2)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用冰袋、冰块放在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用冷水、冰水或酒精擦浴,同时用风扇向患者吹风。必要时可将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浸在4℃的水浴中,降温效果迅速,在上述处理过程中同时用力按摩患者四肢,要尽量把皮肤按摩红,一般按摩15~30分钟左右。经过以上处理,轻、中度中暑病人多能明显好转。

对于严重中暑的病人,则应急送医院进行抢救。其方法为快速将5%葡萄糖盐水1000毫升经股动脉向心注射,15-20分钟注射完,然后对症处理。冷液动脉内快速注射,可使病人在15-20分钟内体温降低2-4℃,并能纠正低血容量,使动脉压上升30-40毫米汞柱,改善循环衰竭。冷却的血液流经过热的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使组织快速降温,可减轻细胞损害,改善细胞代谢,使机体生理功能得以迅速恢复。

/ 7

中暑是可以预防的,预防中暑应采取综合措施,每年入署前高温作业单位应指定专人或专门小组负责防暑降温工作,检修及补充防暑降温设备,房屋住房要注意通风,尽量避免长时间的呆在高温环境中,应多饮茶水、淡盐水、绿豆汤。在烈日下作业或长途行走要戴草帽;出汗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份;孕产妇在夏季不能把门窗关闭和穿厚衣服。学习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关于杨树病害种类及危害特征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杨树;病害;危害特征;防治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危害杨树的病菌全世界共有300多种,我国大约有130余种。杨树是娇嫩且易感病的树种,所以对于杨树病害的研究和防治虽有很多报道,但由于杨树过去主要分布在北方,研究内容多针对北方的杨树病害。杨树“南移”后,由于气候、土壤、品种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病害的种类和流行特点也与北方显著不同。为了保护造林成果,减轻病害对杨树的危害,现对安徽地区杨树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杨树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调查范围结合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调查范围涉及到全省各地,其中以江淮地区和淮北地区为主。

1.2病原鉴定依据症状特征,以显微镜直接镜检为主。

1.3危害特征分析南方杨树病害流行特点,并与北方杨树病害进行差异比较。

2.结果与分析

安徽杨树病害种类与分布通过对全省杨树病害的普查,共发现杨树病害23种,其中l1种是1980年以后新发现的。病原涉及到真菌、细菌、菟丝子、四足螨和生理因素等。危害较为普遍或严重的有黑斑病、杨叶锈病、拟茎点溃疡病、水疱性溃疡病、腐烂病、根腐病等。

2.1主要病害

2.1.1拟茎点溃疡病(Pbomopsis macrospora)

是近几年安徽杨树上普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分布于滁州、巢湖、六安、淮北等市。该病主要危害1~2年苗木,尤其是危害苗木木质化程度较低、冬季遭受冻害的苗木。病部先黑褐色(农民称杨树黑斑病)、后黄褐色,随后病斑密生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2.1.2溃疡病(Dothiorella gregaria)

分布于六安、滁州、毫州、阜阳、淮北等地。在安徽淮河以南地区主要危害新栽苗木,大树很少受害。病害的典型特征是在树干表层形成一个约lcm大小的圆形水疱,其内充满树液。水疱破裂后流出褐色带有腥臭味的汁液,风干后呈赤褐色条痕。病部形成圆形、稍下陷的灰褐色枯斑,病菌子实体与植物坏死组织交织在一起,表现不明显。

2.1.3根腐病和枯萎病(Fusarium oxsporium;F.spp.)

分布于江淮和沿江地区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间种作物为高秆并距离树干过近的林木。根腐病主要表现为根系变褐腐烂;枯萎病在安徽为首次发生,该病不仅根系腐烂,且树干上产生一些淡粉红色子座,将树干截断后,在湿度大的条件下,横段面(含木质部)上产生淡粉红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2.2 主要诱因

2.2.1苗木密度过大

在部分苗圃,杨苗密度为9万株/hm2以上,导致通风透光条件差,湿度大。这种状况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危害,不利于苗木形成木质化。

2.2.2排水不良

有些林地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林农认为杨树耐水,不注意清沟排水,结果在幼苗阶段,尤其是新的根系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遇到多雨的月份,很可能引起根系周围积水,造成烂根。

2.2.3栽植过深

在北方土层深厚、风大、雨水少的地区,杨树深栽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在雨水较多、土层较浅、土壤质地粘重、排水不良的南方(如农田和丘陵岗地),深栽容易造成树穴积水,引起根系窒息。

2.2.4施肥灌溉不当

在通常情况下,大苗也是壮苗。但近几年杨树大苗栽植后,枯死现象比较常见,主要是有些林农为了追求苗木的高度和经济效益,在秋季过度施肥、浇水,造成苗木木质化程度低,冬季易遭受冻害。

2.2.5栽植前未浸水或浸水时间过长

有些林农认为栽植前坑内有水,或有下雨迹象,不对拟栽植的苗木进行浸水处理,结果导致成活率较低。相反,浸水时间过长,如有些苗木因多种原因被浸水1周以上,也可能造成根系、尤其是细根腐烂变质,诱发根腐病的发生;还有的将苗木放在污水沟内浸泡,更易导致根系在水中遭受病菌侵害或中毒枯死。

2.2.6其他因素

如起苗时根系损伤过多;苗木运输或假值时间过长;干旱天气浇水不及时;土壤粘重板结;栽植时间不适等。

3.杨树病害综合治理措施

3.1选用抗病树种

无论是枝干病害,还是叶部病害,都与品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树种本身抗病能力是防病的关键。杨树不同品种或品系都有其适生区,因此要适地适树,选择适宜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杨树品种造林。

3.2培育健壮苗

在选择苗圃地时,最好进行轮作,若连作,土壤需消毒;保持合理密度(45000株/hm2以下),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苗圃在生长期每月喷1~2次50%多菌灵500~800倍液或1:1:100倍波尔多液或其他杀菌剂;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减少氮肥施用量,促进苗木木质化;苗圃周围不宜有杨树,以减少侵染源。

3.3 科学造林在造林规划中,注意适地适树

在苗木栽植时间上,秋栽易早,春栽易迟;起苗、造林时尽量少伤根,避免长途运输和长期假植;栽植前务必进行浸水处理,将苗木根系在较洁净的水中浸泡2~3d;栽植深度要根據具体条件而定,不能将北方的杨树栽植经验完全推广到南方所有林地,如雨水少或土壤疏松深厚、排水好的地块可适当深栽,但在雨水较多、土层粘重板结、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良的地块易浅栽高培土(浅栽是针对深栽而言的,即多一些回填土,不要将根直接栽至穴底,建议深度为40~50cm);栽植后浇足水分,缩短缓苗期;发病轻微或疑发病的苗木,栽植前集中喷药。

3.4 加强栽植后的管理

①对于第1年的新栽苗木。一定要加强水肥管理,干旱少雨天气及时浇水;南方低洼林地要注意清沟排水,促进苗木成活;②对于幼林,要注意松土除草,保持土壤水分;科学施肥,促进苗木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前几年最好林粮间种,既有收益,又有利于林木的生长;林地用秸草覆盖,可起到保水、保肥、保持土壤疏松等多种作用。③对于已经枯死或即将枯死的苗木,应及时拔除,集中烧毁,减少林间病菌的侵染来源。拔除后的空穴及时补植。④对于仅发生在枝干上的病苗,病害发生初期及时进行平茬,促进根系萌发新的枝条。⑤对于发病轻微的植株,可采取抹叶,人工剪除病芽、病叶等措施。

3.5 喷药保护

①幼树枝干病害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喷干,或用10%碱水(碳酸钠)或50%多菌灵200倍液涂抹患处。②叶锈病可选用0.8%~l%波尔多液、65%代森锌500倍、代森铵100倍、敌锈钠200倍、波美O.3度石硫合剂等药剂。③黑斑病选用80%代森锰600~700倍、1:1:(125~l70)倍波尔多液、65%代森锌400~500倍。④皱叶病在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当5~6月若螨爬出瘿球,可向枝条上喷洒齐螨素1000倍液或波美0.2度石硫合剂。为了增加药液与叶片的粘着性,需加0.1% ~0.3%的合成洗衣粉、豆浆、明胶等。喷药应从苗木展叶时开始,l0~l5d 1次,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束庆龙,张卫兵,陈超燕.安徽杨树造林苗木枯死原因的分析与防治措施[J].安徽林业科技,20O4,121(2):1—4.

[2]刘世骐.林木病害防治[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旋毛虫种类及危害研究 篇4

自1835年Owen定名旋毛虫以来,通常认为只有一个种。Britov V.A等1972年通过杂交实验,将旋毛虫分为3个种:旋毛形线虫、本地毛形线虫、尼氏毛形线虫。目前,研究证实旋毛虫属有8个种,4个基因型。目前我国至少存在有两种旋毛虫,即猪的T.spiralis种和犬的T.nativa种。

1.1 有包囊的旋毛虫

这类旋毛虫只感染哺乳动物,包括布氏旋毛虫(T7)、米氏旋毛虫(T5)、本地旋毛虫(T2)、尼氏旋毛虫(T4)、旋毛形线虫(T1)和旋毛虫基因型T6、T8、T9、T12。

1.2 无包囊旋毛虫

无包囊的有3个虫种,感染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巴布亚旋毛虫(T10)、津巴布韦旋毛虫(T11);感染哺乳动物和鸟类的伪旋毛形线虫(T3)。其中伪旋毛虫(T3)又因分布地域不同分为USA株、Caucasus株和Australia株。

2 旋毛虫病的危害

2.1 旋毛虫对人和动物的致病机制

旋毛虫对人体及动物的致病程度与包囊中的幼虫数量及其感染力、幼虫侵犯部位和机体的功能状态等诸多因素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生食或半生食入含有旋毛虫的肉类后,旋毛虫幼虫在胃液的消化作用下脱囊而出,随即侵入肠黏膜,引起肠炎。幼虫在肠道里很快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后,产出新生幼虫,新生幼虫通过毛细血管及淋巴管经血液循环移行。幼虫移行以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毒性造成所经组织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表现出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水肿、发热等临床症状。由于旋毛虫幼虫的主要寄生部位为骨骼肌细胞,所以其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临床表现为肌纤维变性、肿胀、横纹消失,虫体周围肌细胞坏死、崩解,随后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包围虫体,形成结缔组织包囊,将幼虫包裹其中,包裹的幼虫在肌肉内的寄生时间最长可达30年。

2.2 世界范围内人感染旋毛虫的具体情况

除澳大利亚及部分岛屿之外,全球均有动物或人体感染旋毛虫的报道。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显示,1995年至1997年已报道的旋毛虫感染人数达10030人,并估计世界范围内至少有1 100万人感染本病。2004~2005年,全世界发生了147次人体旋毛虫病暴发,发病5 690例,死亡5例,病例主要来自前苏联、东欧、中南美洲及亚洲。近些年从部分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情况来看,旋毛虫病病例有上升趋势。2007年在西班牙和瑞典,2008年在意大利、波兰,2009年在加拿大、立陶宛、法国等国相继发生了人旋毛虫病。另外,在中南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智利以及玻利维亚也发生了人旋毛虫病感染。

在亚洲48个国家中,有18个(37.5%)报道了人体旋毛虫病感染。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旋毛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卫生部于2001~2004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10个省所采集的近10万份血清样品中,旋毛虫病血清阳性率平均高达3.38%,其中云南省最高(8.26%),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6.25%)。据此推测,目前我国人旋毛虫病隐性感染约为4 000余万人。2.3受感染的动物多、带虫率高旋毛虫可侵害人类和150多种动物。据部分欧洲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动物的感染率仍在呈上升趋势,如在罗马尼亚,猪旋毛虫平均感染率已达0.04%,个别地区高达50%,熊达25%、野猪达3.28%;俄罗斯猪旋毛虫的感染率在某些村庄可达50%,狼感染率达98.4%;爱沙尼亚狼的感染率达79.4%,狗的感染率达50%,山猫达47.4%,狐狸达42.1%;哈萨克斯坦狐狸的感染率达50%;意大利狐的感染率为17%,阿拉斯加狼的感染率为3%,赤狐为41%,北极狐为7%,北极熊为53%,兔为4%。

目前,我国除海南和台湾无报道外,其他省份均已成为动物旋毛虫病疫区。已发现12种动物可感染旋毛虫病,分别为猪、犬、牛、猫、羊、鼠、狐狸、黄鼠狼、貂、貉、熊及麂。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一些高发地区,猪的感染率高达10%~30%,狗的感染率高达30%~50%,如:河南43个县内猪的感染率为4.27%,其中新野县高达50.4%;云南为3%;湖北为6.76%;青海湟源县为15.8%;北京14个郊县77个猪场、17个屠宰场的阳性率为7.3%。除猪外,东北地区犬的带虫率也很高,如黑龙江犬的带虫率为44.8%,吉林为9.82%,内蒙古为23.52%,辽宁为35.6%。

2.4 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旋毛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指养殖过程中因旋毛虫病造成动物死亡、带虫动物被强行处置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治疗人旋毛虫病的费用;间接损失是指对旋毛虫病采取检验检疫、销毁及防控措施等所支出的费用。

2.4.1 用于旋毛虫的检验检疫费用巨大。

对旋毛虫的检疫最早起源于德国。19世纪,德国及大多数西欧国家普遍开展了对屠宰猪的旋毛虫镜检工作。目前,世界各国均把屠宰动物的旋毛虫病检验作为首检和强制性必检项目。由于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耗费,致使旋毛虫病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投入控制费用最高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仅以2004年屠宰生猪的旋毛虫病检验费用为例,欧盟达5.7亿欧元(屠宰量为2亿头),美国达10亿美元(屠宰量为3亿头)。我国自1956年起将旋毛虫病的检验列为生猪屠宰的强制性必检项目,用于猪旋毛虫病的检验费用高达18亿元人民币。

2.4.2 对检出病猪销毁处置的费用大。

1995年,我国新食品卫生法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更为严格的标准,屠宰生猪只要有旋毛虫检出,无论荷虫量多少一律销毁。因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成倍地增加。

2.4.3 人旋毛虫病的医疗费用巨大。

美国在1966~1970年间对8 071具尸体的膈肌进行检查,表明有4.2%的人体感染旋毛虫,估算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感染旋毛虫。在美国,用于人旋毛虫病的诊治费用约为每例3 600美元。在法国每例病人的诊治费用约为3 000~4 000美元,每例患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6 000美元。1964年至2011年,我国已报道的旋毛虫感染病例达38 797人,隐性感染人数达4 000万人,仅用于急性发病病例的治疗费用就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而隐性感染所造成的体质下降及治疗费用等各种间接损失则更为巨大。

2.5 野生动物及马肉成为人旋毛虫病的新感染源

在欧美一些国家,野生动物感染旋毛虫的比率很高。据欧盟报道,由马肉引起的人旋毛虫病例占52%,野生动物占19.2%。马肉已成为欧洲人感染旋毛虫病的主要来源。1996~2006年,德国发生了7次因旅游、探亲者携带野猪肉入境所致的旋毛虫病暴发。2005年,法国发生了一起因食用猎杀自加拿大的熊肉而引发的旋毛虫病。2009年,立陶宛发生了一起107人因食用野猪肉制作的香肠而致的旋毛虫病暴发事件。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及中原地区又相继出现了大量的由于食用马肉而暴发的人旋毛虫病,其疫区已扩展到26个省、市、自治区。

参考文献

[1]Dupouy-Camet J.Trichinellosis:a worldwide zoonosis[J].Vet Parasitol,2000,93:191-200.

[2]郑德福,肖宁,冯萍,等.1964~2011年中国大陆人体旋毛虫病流行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11,9(3):119-125.

[3]Gottstein B,Pozio E,Nockler K.Epidemiology,diag-nosi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Trichinellosis[J].ClinicalMicrobiology Reviews,2009,22:127-145.

[4]Zarlenga D S,Rosa L.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within the genus Trichinella[J].Parasitol,2008,125:75-78.

[5]姚春雨,刘明远,等.旋毛虫属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09,(1):58-59.

[6]崔晶,王中全.东南欧国家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33(3):132-136.

[7]Krivokapich S J,Molina V,Bergagna H F,et al.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Trichinella infection in domestic,synanthropic and sylvatic animals from Argentina[J].J.Helminthol,2006,80:267-269.

[8]Wang Z Q,Cui J,Shen L J.The epidemiology of animal Trichinellosis in China[J].Vet.J.,2007,173:391-398.

[9]徐冬梅,崔晶,王中全.亚洲国家旋毛虫病的流行历史与现状[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1,38(1):50-55.

危害行为的种类 篇5

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违法行为;

②、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

③、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

④、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违法行为;

⑤、非法批准用地的违法行为;

⑥、非法侵占挪用征地补偿费的违法行为;

⑦、拒不交还土地的违法行为;

⑧、擅自将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行为;

⑨、不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违法行为;

⑩、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土地登记代理经验」土地违法行为的主要种类

危害行为的种类 篇6

关键词:赫章县;核桃;病害;虫害;植物寄生

中图分类号:S436.64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22

Abstract: The main pests and diseases for Juglans regia in Hezha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re investigated by ecological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5 diseases, 2 paradises and 22 pests were damaged for Juglans regia. The pests are classified into 5 orders and 12 families, among which hymenoptera has 1 family and 2 species, lepidotera 6 families and 11 species, Coleoptera 4 families and 6 species, Hemiptera 1 family and 1 species, and Homoptera 1 family and 2 species. The damage degrees of these pests for Juglans regia were studied, which coul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harmful pest control of Juglans regia.

Key words: Hezhang County;Juglans regia;disease;pest;paradise

核桃(Juglans regia)是国内外栽培最为广泛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属落叶乔木,其坚果营养价值高,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和华东等地。我国核桃因病虫危害减产20%~30%,严重减产在50%以上[1]。贵州省赫章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拥有“中国核桃之乡”美誉,是南方铁核桃的分布中心之一。目前,赫章全县已种植核桃8.13万hm2,挂果核桃1万hm2,常年坚果核桃产量1.5万t,年产值近6亿多元。2007年以来,“赫章核桃”先后获得“奥运推荐果品”、“中国十大名优核桃”、“中国著名果品品牌”等称号,赫章县被评选为“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核桃良种基地”;2013年2月,国家质监局批准赫章核桃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是,近年来由于核桃种植大面积增加,核桃纯林增多,林农粗放管理,核桃林业有害生物大量发生,导致核桃减产严重,林农经济损失大。因此,对赫章县的核桃有害生物种类和危害程度进行调查,掌握赫章县主要核桃有害生物种类和主要有害生物的为害特征,可为核桃有害生物防治、促进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012年7月—2013年10月,在贵州省赫章县对核桃古树大树集中连片地、新造核桃中幼林地、采穗圃基地以及苗圃基地等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用路线踏查、定点、设置标准样地调查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程度,方法如表1所示,采集标本并拍摄照片带回实验室整理鉴定。危害程度以轻、中、重3种程度进行记录,分级标准用+、++、+++符号表示。分级标准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害生物种类和危害程度

通过采集有害生物标本和拍摄照片,共鉴定出病害5种;虫害22种,分属5个目,12个科,其中膜翅目1科2种,鳞翅目6科11种,鞘翅目4科6种,半翅目1科1种,同翅目1科2种;植物寄生2种[1-6],见表3。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为核桃长足象、云斑天牛。核桃扁叶甲、铜绿丽金龟、黑绒鰓金龟、核桃黑斑病等次之。

2.2 主要有害生物危害特点

2.2.1 核桃长足象 该虫在赫章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在4 月上旬飞出寻找嫩芽嫩枝取食,待出现幼果后,主要以幼果和嫩芽为食,补充营养后,进行多次交尾,雌虫交尾后先用口器在幼果皮上咬直径2 mm、深2.5 mm的圆形产卵孔,将卵产在孔内,然后用果皮屑封闭孔口,每果产卵1粒,少数2~3粒。初孵幼虫先取食果皮,后蛀入果内取食果仁,引起核桃落果,造成核桃减产甚至绝收[7]。

2.2.2 核桃扁叶甲 该虫1年发生1代,成虫在枯枝落叶及树皮缝处越冬,次年3—4月飞上树取食核桃嫩叶补充营养,交配后在核桃叶背面产卵,雌虫产后继续取食核桃叶片补充营养,再与雄虫交配,继续产卵,一般每代雌虫产卵多次,每次产卵50~120粒左右,卵孵化为幼虫后,大量幼虫取食核桃叶片的叶肉,剩下核桃叶脉成网状,造成核桃植物光和作用缺失,核桃果实质量和产量降低。

2.2.3 云斑天牛 该虫2年发生1代,前后经历跨3年。成虫或幼虫在蛀道里越冬。次年5—6月成虫咬成圆形羽化孔钻出,啃食核桃当年生枝条嫩皮,补充营养后产卵。幼虫孵出后,先在皮层蛀成三角形蛀痕,入孔处有木屑排出,树皮逐渐外胀纵裂,随即钻心材,第2年化蛹,第3年核桃树发枝后咬一圆孔钻出[8-9]。被害核桃树遇风雪易折,造成核桃大片毁林。

2.2.4 铜绿丽金龟 该害虫在赫章分布广,阔叶林中均有分布,食性杂,危害多种树种,主要危害叶片,病情严重时可将嫩叶吃光。每年发生1代,幼虫在土中越冬,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虫有傍晚取食叶片而白天潜入土中的习性,有较强的趋光性[10]。

2.2.5 核桃黑斑病 核桃黑斑病原为一种细菌Xanthomonas juglandis (Pierce) Dowson,病体杆状。病菌主要在病枝、病果、病芽和昆虫体上越冬,借风、雨、昆虫、带病花粉及人为活动传播,由植物气口侵入。核桃黑斑病发生在核桃叶、嫩芽、花及果实上。核桃叶片受害后会形成近圆和多角形的小黑斑,严重时病叶皱缩畸形,会扩散至嫩枝、嫩叶,造成病枝枯死。病害在核桃果实上会发生黑色病斑点,呈水渍状,以后病斑会迅速扩大,使果皮全部变黑,幼果受害侵入果仁,引起落果[1]。

3 结论与讨论

(1)核桃种植作为赫章县林业第一大产业,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一优势资源,更大地发挥其多种效益与作用,应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制定综合防治计划,尽量采用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酌情选择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的防治措施,保护病虫天敌。蛀果的核桃长足象和蛀干的云斑天牛,由于其生活的隐蔽性,药物难以直接接触卵、幼虫、蛹,化学喷雾防治效果不理想。核桃长足象可以应用人工摘除被害果、人工捡落果与石灰混拌深埋处理的措施进行防治,也可以在成虫越冬前在核桃树皮缝和枯枝落叶中喷洒百僵菌粉剂防治。防治蛀干害虫云斑天牛, 可于5月下旬—7月上旬用小铁锤等硬物打击产卵痕以击碎卵及小幼虫。用渗透性强的药溴氰菊酯、乐果剂等制成毒签,在6月下旬—8月中旬,塞入幼虫新蛀孔内,再用粘泥巴堵上虫孔进行防治。食叶害虫核桃扁叶甲和铜绿丽金龟,可在6月上旬扁叶甲幼虫期和铜绿丽金龟成虫期用高效低毒的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5 000倍液或者50%溴螨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核桃黑斑病可以在核桃发芽前3~5倍的波美石硫合剂,核桃展叶前喷一次波尔多液。5—6月份核桃挂果期中进行2~3次喷雾70%多菌灵1 000倍液防治。

(2)随着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核桃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和危害程度日趋严重,目前,核桃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已经引起有关部门、专家和林农的重视,在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核桃种苗检疫工作力度不够,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发生;多数核桃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特征不清,不好掌握防治方法和防治时间;蛀果和蛀干害虫隐蔽性强,防治难度大等。因此,对核桃有害生物开展防治调查研究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同时,赫章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中心腹地,也是西南地区铁核桃分布的重要区域,在赫章县开展核桃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程度的调查研究对整个西南地区核桃有害生物防治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益知.核桃病虫害防治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

[2] 宋梅亭,冯玉增.核桃病虫害诊治原色图谱[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

[3] 贵州省林业厅.贵州森林病虫[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4] 北京林学院.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6] 王江柱,王文江.核桃柿板栗高效栽培与病虫害看图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7] 万艳,刘正忠,夏光旭.核桃长足象生物学特性观察防治及风险评估[J].贵州林业科技,2011,39(2):51-55.

[8] 韩红,李运忠,郭强. 核桃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8(1):26-27.

[9] 李建庆,肖兴翠,李春庆,等.云斑天牛对杨树、核桃、白蜡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2008,24(3):27-30.

[10] 徐或,马辊阳.成县核桃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经济林研究,2007,25(4):70-73.

荣成市蚧壳虫的危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篇7

关键词:蚧壳虫,种类,防治方法,山东荣成

蚧壳虫又称蚧虫, 目前, 我国已知蚧壳虫650种左右[1], 其可在植物的根、茎、叶、果等部位寄生。随着荣成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 植物品种增多, 有害生物的发生也产生了变化, 危害程度越来越重。荣成市部分地段蚧壳虫大暴发, 具体表现为蚧壳虫种类多、基数大、危害重、损失大, 并且有快速蔓延的趋势, 受蚧壳虫危害后, 植物老化速度加快, 寿命缩短, 引发煤污病, 影响景观效果, 严重的引起植物死亡。通过对荣成市几条主要道路植物蚧壳虫的观察, 基本掌握了荣成地区主要蚧壳虫的种类、分布及其发生规律, 以期能更好的防治蚧壳虫, 做好绿化工作。

1 荣成市蚧壳虫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2]

1.1 草履蚧 (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

草履蚧寄主有法桐、白蜡、紫叶李、杨、柳、梨、苦楝、海棠、火棘等[2]。主要分布在荣成植物园、悦湖路、崖头河公园等。主要为害植物的枝、叶, 危害程度:++。

1.2 日本龟蜡蚧 (Ceroplastes japonica Green)

日本龟蜡蚧寄主有法桐、雪松、紫薇、柿、石榴、枸骨、大叶黄杨、茶花、女贞、蔷薇、贴梗海棠等。主要分布在荣成老城区。为害植物的枝干、叶, 危害程度:+++。

1.3 白蜡蚧 (Ericeruspela)

白蜡蚧寄主有金叶女贞、小叶女贞。主要分布在政府广场、青山部队。为害植物的枝干, 危害程度:++。

1.4 红蜡蚧 (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

红蜡蚧寄主有火棘。主要分布在三环小区、植物园。为害植物的枝干、叶, 危害程度:+。

1.5 桃球坚蚧 (Lecanium kunoensis Kuwana)

桃球坚蚧寄主有杏、桃、李、梅、樱桃等。主要分布在植物园。为害植物的枝干, 危害程度:+。

1.6 紫薇绒蚧 (Erioccus lagerostroemiae Kuw)

紫薇绒蚧寄主有紫薇、石榴、女贞等。主要分布在荣成全市。为害植物的枝干、叶, 危害程度:+++。

1.7 柿绒蚧 (Acanthococcus kaki KuWana)

柿绒蚧寄主有柿树。主要分布在海湾路、悦湖路、植物园。为害植物的枝干、叶, 危害程度:++。

1.8 桑白盾蚧 (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桑白盾蚧寄主有樱花、紫叶李、国槐、臭椿、榆叶梅、丁香、碧桃、白蜡、木槿、桃、桂花、茶花等。分布在荣成全市。为害植物的枝干, 危害程度:+++。

1.9 卫矛矢尖蚧 (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卫矛矢尖蚧寄主有大叶黄杨、扶芳藤、女贞等。主要分布在海湾路、曙光小区、十里河小区等。为害植物的枝干、叶, 危害程度:+。

1.1 0 拟蔷薇白轮盾蚧 (Aulacaspis rosarum Borchsenius)

拟蔷薇白轮盾蚧寄主有黄刺玫。主要分布在观海路、国顺培训中心小游园。为害植物的枝干, 危害程度:+。

2 防治方法

2.1 植物检疫

为了防止危险性的病虫从外地传入, 在引进园林植物种子、苗木、花卉和其他材料时, 应该严格进行检疫工作, 从根源上减少和控制各种病害和害虫的传入[3]。

2.2 物理防治

一是结合修剪, 剪除有虫枝条, 保持枝叶通风透光, 减少虫害的发生[4]。二是根据草履蚧的生活习性, 可采用阻隔防治法、引诱防治法。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缠胶带。先在树干基部刮去15cm宽老翘皮一圈, 刮后缠胶带, 要尽量保持胶带平滑, 胶带与树干无缝[4]。 (2) 毒环毒杀。涂废机油、黄油、农药混合液。用40%氧化乐果1份、废机油4份、黄油1份充分搅拌均匀配成药油, 在树干上涂抹30 cm以上的阻隔环, 每隔15 d涂1次。 (3) 诱杀雌成虫产卵, 雌虫下树前在树干周围挖宽30 cm、深20 cm的环状沟, 沟里填满杂草, 引诱雌虫产卵, 待产卵结束, 取出杂草烧毁, 可消灭大部分虫卵。

2.3 化学防治

2.3.1 早春石硫合剂的应用[4]。

3月28日前 (树木发芽前) , 对樱花、紫叶李、红瑞木、桃、柿树、冬青、扶芳藤喷45%晶体石硫合剂或机油乳剂30倍液, 4月20日前对国槐、臭椿、紫薇、法桐等喷45%晶体石硫合剂或机油乳剂30倍液, 有利于防治蚧壳虫。

2.3.2 若虫孵化期的防治。

针对蚧壳虫的危害特点, 不同的蚧壳虫若虫孵化的时间是不同的。因此, 防治时期也不同, 应立足于初孵若虫活动期, 在若虫蜡质形成之前进行防治, 才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这就要求必须掌握若虫的孵化时期, 科学地进行防治。荣成市不同蚧壳虫孵化时间见表1。防治的药剂可采用40%速扑杀1 000~1 200倍液, 或2.5%敌杀死3 000~4 000倍液, 或40%氧化乐果1 000倍液, 或10%吡虫啉1 000倍液等[5]。

注:△表示若虫孵化初期, ▲表示若虫孵化盛期。

2.4 生物防治

注意利用红缘瓢虫、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黑背唇瓢虫、红环瓢虫、二点黑瓢虫、二双斑瓢虫、蒙古光瓢虫、刀角瓢虫、桑蚜小蜂、跳小蜂、黑盔蚧长盾金小蜂、日本食蚧蚜小蜂、草蛉等天敌[4,6,7,8]。

由于城市人口密集, 园林植物害虫防治中应尽量采用人工防治, 如阻隔防虫、清除枯枝落叶和剪除病枝等, 在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 但一定要从环保角度出发, 采用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在施药过程中可采用喷雾、毒笔注射和打孔多种方法相结合, 合理使用农药, 提高药效, 真正达到“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 实现对园林植物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园林学校.园林植物保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

[2]于春梅, 朱林科.西宁市园林植物蚧壳虫的种类及危害特点[J].陕西林业科技, 2005 (3) :34-35.

[3]曾凡梅, 黄维娜.贵阳市区园林植物主要虫害及其防治对策[J].耕作与栽培, 2003 (3) :62-63.

[4]徐公天, 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5]高希武, 郭艳春, 王恒亮, 等.新编实用农药手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5.

[6]王焱.上海林业病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7]杨子琦, 曹华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危害行为的种类 篇8

关键词:杂草,种类,危害,高原地区

随着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田病虫害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由于忽视对农田草害的防治, 导致其成为新兴的大田减产危害因素。本调查旨于对高原地区杂草种类进行初步调查和分类, 创建部分杂草的频度及危害的初步数据, 对以后的杂草研究创建资料[1,2]。目前, 高原地区对杂草的调查数据较少, 有必要对杂草的分布及危害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 为以后的杂草防治提供参考。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

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调查地区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 属西宁辖县。高原内陆性气候显著, 年均气温2.8℃, 昼夜温差大, 日照时间长, 年降雨量450~820 mm, 无霜期120 d。

1.2 调查方法

1.2.1 取样方法。

用倒置的“W”9点取样法:具体是调查者在选定的样块, 沿样块边向前走50步, 向右转走20步, 开始倒置“W”9点的第1个点取样, 抽取自然样本, 调查结束后, 向纵深前方走50步, 再向右转走20步, 开始抽取第2个自然的样本。以同样的方法完成9点取样。再在样本中以双对角线5点取样, 每个样点为1 m2, 每个样点的调查内容包括杂草的种类、株数、平均高度等[3,4,5,6]。

1.2.2 计算方法。

为了量化结果, 在对样方取样数据进行处理时运用田间频度、草害指数、危害率等参数。

田间频度 (MF) :某种杂草的田间频度为该杂草出现的田块数占总调查田块数的百分比。其公式如下:

式 (1) 中, n为调查田块数, Yi为某种杂草在调查田块中的频率, 为1或0。

草害指数参照植物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 公式如下:

式 (2) 中:0、1、2、3、4、5分别表示杂草的危害级数, A、B、C、D、E、F为各级出现的次数。

危害率和严重危害率:危害等级达到2级, 记之有危害;总危害率即达到2级以上各级比率的总和。危害等级达到4级以上记之严重危害, 4级与5级危害比率之和即为严重危害率。

2 结果与分析

对大通县进行了50块样地的调查, 总面积为10 000 m2。统计分析发现有51种杂草, 隶属于20科10属, 其中, 一年生杂草有17种, 多年生杂草有34种, 其优势种的杂草为藜、大巢菜、苜蓿、车前、蒲公英、野艾蒿、苣荬菜、刺儿菜、苦苣菜、老鹳草、巴天酸模等。杂草优势种有14种, 占27.47%, 分别为车前、蒲公英、野艾蒿、冬葵、苦荬菜、刺儿菜、老鹳草、西泊利亚蓼、草木犀、繁缕、巴天酸模、苣荬菜、大巢菜、苜蓿。次要的有37种, 占72.53%, 有薄荷、黄花蒿、茵陈蒿、阿儿泰紫菀、二裂叶委陵菜、宝盖草、婆婆纳、猪殃殃、菊叶香藜、披针叶黄花、阔叶独行菜、节裂角茴香、黄花铁线莲、飞莲、青紫、防风等。其各项危害参数因子如表1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有51种杂草, 隶属于20科10属, 其中, 一年生杂草有17种, 多年生杂草有34种, 其优势种的杂草为藜、大巢菜、苜蓿、车前、蒲公英、野艾蒿、苣荬菜、刺儿菜、苦苣菜、老鹳草、巴天酸模等。

参考文献

[1]吴晓霞, 黄春华, 金银根, 等.扬州草坪杂草分布与动态的研究[J].杂草科学, 1999 (4) :15-19.

[2]李扬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季敏, 李粉华, 孙国俊, 等.江苏金坛茶园主要杂草种类调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 (4) :91-95, 99.

[4]张秋菊, 秦望舒.通化市草坪杂草种类的调查与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3 (4) :31-33.

[5]周子燕, 李昌春, 胡本进, 等.安徽省茶园杂草主要种类调查[J].中国茶叶, 2012 (1) :18-20.

危害行为的种类 篇9

1 沙棘林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建平县沙棘林最主要的虫害是沙棘木蠹蛾。该虫以幼虫钻蛀危害沙棘的干基部和根部,影响树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输导,最终致使树势衰弱或死亡。其危害程度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3种。对已经造成危害的沙棘林应分危害程度对林分进行治理以减轻危害,降低损失。具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营林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

1.1 营林措施

1.1.1 重度危害区沙棘林宜采取更新改造措施

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封育、调整树种结构、造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最终将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有助于预防木蠹蛾的发生。

对高山、远山、坡度较大、土层较薄等立地条件差的沙棘林,采用封育措施予以管理。春季或秋季对自然条件复杂、沙棘死亡严重的地块进行间伐改造,采取沙棘与当地乡土树种的块状混交方式造林,使之形成不规则的以沙棘为主体的块状混交林。

对集中连片、坡度在15°以上地段的沙棘林,春季或秋季采取沙棘与当地乡土乔木树种带状混交方式造林,形成以沙棘为主体的带状混交林。

对土层较厚、坡度较小、交通方便地段的沙棘林,以突出经济效益为着眼点,春季或秋季采取间伐改造方式,选择优良沙棘品种或引进大果沙棘良种作为更新换代的主栽品种,建立高标准的沙棘果园,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抚育管理,提高单位面积沙棘果实产量。

1.1.2 中度及轻度危害区沙棘林平茬更新措施

春季或秋季全面清除沙棘地上部分,通过水平根系萌蘖出新的植株,迅速恢复林分,及时定干、除蘖,加强抚育管理,确保成林。

1.2 生物防治措施

1.2.1 白僵菌防治

筛选专化性强的白僵菌菌株进行人工繁殖,选择雨后湿润的天气施放。

1.2.2 天敌防治

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毛缺沟寄生蜂(Lissonota setosa)、猪獾等天敌防治。

1.3 物理防治

5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有虫林分内,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每天开灯时间为20~23h,每5hm2设置1盏诱虫灯。此法的缺点是诱杀木蠹蛾的同时有可能杀死它们的天敌,因此,为了保护天敌,杀虫灯不应长时间使用。

2 沙棘林病害及防治

2.1 沙棘干枯病症状及特点

建平地区最主要的沙棘病害是沙棘干枯病。该病害发生在沙棘幼苗或成林之中,幼苗发病,其症状首先是叶片发黄,苗茎干枯,最后导致整株死亡。沙棘林或种植园内沙棘植株发病,症状表现是树干或枝条树皮上出现许多细小的枯色突起物和纵向黑色凹痕,叶片脱落,枝干枯死。

2.2 防治方法

防治沙棘干枯病的发生,主要是加强抚育管理,增施磷、钾肥料,抑制病原菌的活性。在苗期发生时,可用60%~75%可湿性代森锌500~1000倍液,在雨季前每隔10~15d喷洒1次,连续2~4次;还可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的300~400倍液,每隔10~15d喷洒1次,连续2~3次。种植园栽培的沙棘,在行间间种禾本科牧草,也可减少干枯病的发生。

3 沙棘林鼠害

建平地区沙棘林的主要老鼠种类有鼢鼠、田姬鼠和黑线仓鼠,鼠害是仅次于沙棘木蠹蛾和干枯病危害因子。

3.1 物理防治措施

在害鼠种群密度较低,局部地段危害严重,或存在大量鸟类等有益动物的地类上,主要动员群众大量使用弓箭、鼠铗、捕兔钢丝扣、灭鼠雷等器械、装备进行防治。

①人工弓箭捕捉:

在造林地上判断有害鼠活动的鼠洞放置弓箭,用饵料引诱鼢鼠前来觅食或堵洞时射杀。

②灭鼠雷:

放置灭鼠雷管应首先辨明洞内是否有鼠,然后将有鼠洞口切齐,放置灭鼠雷,用饵料引诱鼢鼠前来觅食或堵洞时炸灭。

③鼠铗:

放在老鼠经常活动的线路上,并用适当诱饵来诱杀老鼠。

④捕兔钢丝扣:

主要针对野兔,将钢丝扣牢固地放置在野兔经常来往的线路上及喜食的植物处,一般每只兔子设5~10个扣,连续设置,直到捕完为止。

3.2 药剂防治

在害鼠种群密度较大、造成严重危害的地类上,根据不同的种类,合理使用不同的药物及饵料,对症下药。使用成品药克鼠星、杀它杖、肉毒素等。防治地下鼢鼠,投饵5~15g于有效洞内,封上洞口。对地上对象防治时,尽量将毒饵放置于有效洞内和“交通道”上,可以大幅度提高防治效果。种群高密度危害地类上,按15m×15m或20m×20m的间距投饵,每堆5~10g,并在防治区内安排专人,检查防治效果。

3.3 天敌控制措施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保护野生动物,加强保护害鼠天敌的工作,为有益动物的繁衍栖息创造条件,对有较多害鼠天敌生存的地类上,进行天敌控制的防治试验。

林区内要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实行封山育林,严格实行禁猎、禁捕等措施,保护鼠类的一切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

在人工林内堆积石头堆或枝柴、草堆,招引鼬科动物。具体技术:堆高1m、长2m、宽2m,以降雨不漏水为宜,堆距100~300m,堆内或周围撒放少量谷物、豆类以利于招引鼬科动物来营巢;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具体技术:设置高3~4m的木杆,在杆顶端设长60cm的横木,鹰喜欢在横木上栖息,以便擒获鼠类。每2.0~3.3hm2的面积上设1株,株距100~200m。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人工饲养繁殖鼬科动物、鹰等鼠类天敌进行灭鼠。

摘要:近年来,建平县的沙棘人工林出现了大面积死亡现象,平均死亡率竟达58.6%,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重要原因——大面积的纯林引发的病虫害和鼠害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建平县境内沙棘林主要病害、虫害和鼠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方法。

关键词:建平县,沙棘林,病虫鼠害,种类,防治

参考文献

[1]惠兴学,洪新,王洪江.辽西地区沙棘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8,6(2):39-43.

[2]张连翔,赖淑丽,王东梅.辽西北地区发展沙棘生态型经济林的可行性.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7,5(3):21-23.

[3]张连翔,惠兴学,黄丽华,陆天阁.建平县沙棘大面积死亡原因及其治理对策.沙棘,2002,15(3):26-29.

危害行为的种类 篇10

1 试验地概况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 辖九 (市) 县、七区, 草原面积55.07万hm2。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季严寒少雪, 夏季高温少雨, 全市平均气温3.2℃左右, 平均降水量464.7mm, 无霜期136d。草原主要土类是草甸土。土壤pH值在7.2~9.0之间。

2 试验方法

2.1 种群分布研究

2.1.1 鼠的种类调查

每年的4~10月份在样方内用中号铁板鼠夹日夜捕捉, 对所有捕到的鼠逐一登记。查阅相关资料、查对原始记录等来确定鼠的种类名称;根据种类数量确定该地区的优势鼠种和亚优势鼠种。

2.1.2 数量调查

采用相对数量调查法。

2.1.2. 1 夹日法

每县 (区) 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方3个, 在每个样方内, 以50个鼠夹为一行, 夹距5m, 行距不小于50m, 共放2行, 连捕2昼夜, 即傍晚放夹, 每日早晚各检查一次, 一个样方每月放200夹, 4~10月每月10日左右晴天放夹。

2.1.2.2 统计洞口法

主要针对达乌尔黄鼠洞口比较明显, 2005年4月20~30日对有效洞进行调查。在龙江县、富裕县、依安县、泰来县、梅里斯区设五个样方, 每个样方面积1hm2, 统计鼠洞洞口数, 在统计过的洞口用土封上, 24h后利用同样方法再统计洞口数, 此时的洞口是鼠在一天活动时盗开洞为有效洞口。

2.1.2. 3 开洞封洞法

主要针对地下活动鼢鼠。利用了鼢鼠怕光、怕风, 洞道打开后会及时堵洞的习性, 调查时间5月20~30日进行。在龙江县、梅里斯区、泰来县选取三个样方, 每个样方1/2hm2, 在样方内沿洞道每隔10m探查洞道, 并挖开洞口, 作好标记, 经24h后, 检查并统计封洞数。

2.2 发生规律的研究

通过捕到的鼠计算雄性个体与雌性个体的比例确定种群组成;通过对标本鼠的解剖, 计算雌鼠的怀孕率及胎仔数;剖析胃内容物, 了解食性;挖掘鼠洞观察其洞结构及贮存物;观察冬眠鼠类的出入蛰时间。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类及分布

在齐市市五个县区的15个样方内, 进行了210个月次的调查, 经标本鉴定, 齐市草原鼠种种类主要有达乌尔黄鼠、东北鼢鼠、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小家鼠, 其中达乌尔黄鼠为齐市草原的优势鼠种。危害严重的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东北鼢鼠、黑线姬鼠。

3.2 种群数量

全部调查共置夹数42000个日次;捕鼠数为2236只, 夹日捕获率平均为0.053%, 鼠害严重地块最高捕获率为15%。统计洞口法主要针对达乌尔黄鼠的洞口统计, 4月20~30日调查, 在选定的样方内达乌尔黄鼠有效洞口数平均为30个/hm2;5月20~30日采用封洞开洞法调查东北鼢鼠的有效洞口数量, 在选定的样方内平均为102个/hm2。

3.3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达乌尔黄鼠:在齐市4月中旬出蛰, 出蛰后交尾, 妊娠期约一个月, 4月下旬的达乌尔黄鼠怀孕率在87.5%;平均胎仔数6.3只, 繁殖期在5月中下旬, 一般每胎7~8只, 10月下旬入蛰。

达乌尔黄鼠食性杂, 经对胃内容物观察, 胃内容物多为植物根或植物的绿色部份, 也有少许粮食和植物种子。

东北鼢鼠:在地面上看不到活动痕迹, 主要在地下洞内活动, 冬季不冬眠。5月下旬, 东北鼢鼠怀孕率为81.2%, 平均胎仔数为3.2只。繁殖主要在6月下旬进行, 每年繁殖一次, 每次产仔2~4只。

东北鼢鼠的洞道复杂, 地面上看不见洞口, 但在它们的洞道上方的地面上形成许多小土丘。东北鼢鼠主要吃植物的地下部份, 尤其喜食多汁的块根、块茎, 从食物的储存及胃内容物看, 也吃植物的茎叶及少部份粮食。

上一篇:优秀企业的5个标准下一篇:成矿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