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2024-05-20

高三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精选十篇)

高三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篇1

在高三教学中,师生共同具有的教学资源是高考考纲和习题。有了考纲就有了学习的方向,有了习题就可以检验自己对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反复的学习和检验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通过设定每节课的三维目标指导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

课前准备要合理、科学。对与一张试卷或习题,老师首先要做,通过做题了解试题的难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做此试题,在学生做题的同时老师要对试题进行分析,分析试卷中考查的考点和能力要求。例如2011年新课标卷21题,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 (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此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摩擦力的形式判断运动形式,F小时,静摩擦力,利用整体法,加速度a线性增加;F大时,滑动摩擦力,利用隔离法,m2的加速度继续增加,m1的加速度a不变。还要分析在课堂上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与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例如此题,可以让学生先分析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由静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并写出前后两过程加速度的表达式,从而让学生动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三很多试题涉及前沿知识和生活实例,利用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部分时间。第一部分时间,老师与学生重点分析几道试题,这几道题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通过试题分析教给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试题中找到已知和求解,确定试题的关键点,通过关键点的分析、解答,进而确定试题的整体思路。例如,如图所示,大量质量为m、电量+q为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由静止开始经电场加速后沿水平方向从P点进入的匀强磁场,不计各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已知磁感应强度为B,磁场的两边界线竖直且上下足够长,宽度为d。回答下列问题:

(1)加速电场的电压为U0时,粒子刚好能从磁场的右边界穿过,求U0。

(2)若在P点加一个速度散射器(可使粒子速度方向变化,而不改变速度大小),使粒子从P点沿各个方向射入磁场,为使磁场右边界有粒子射出,加速电压至少应为多大?

(3)在有速度散射器的情况下,将加速电压调为U=U0,则穿过磁场的粒子中,穿越磁场的最短时间为多少?

从图中得:最短时间的圆弧对的圆心角为:θ=60°,所以:

因此可以得出:正确分析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受力并判断其运动的性质及轨迹是解题的关键,在分析其受力及描述其轨迹时,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善于把空间图形转化为最佳平面视图。当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做多过程运动时,关键是掌握基本运动的特点和寻找过程的边界条件。第二部分时间,其余试题给出答案,通过学生的互助学习解决问题。因为这部分试题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会,可以学生间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投入学习中,也不至于课堂上犯困了。第三部分时间,回顾这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应该注意哪些事项,体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总结经验和方法,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反思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课后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起到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的作用。

高三物理复习方法 篇2

物理,向来被很多人视为理综成绩的“杀手”,高中物理由于知识点多,难度大,导致很多人对物理产生了恐惧心理。那么怎么才能高考物理拿高分呢?高三是冲刺的一年,要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要兼顾各部分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一年的时间显得十分的短暂而忙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提高自己的物理成绩! 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执行的.方针是:轻重分明,全力补弱。

1、以毒攻毒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全世界学习的物理知识都一样,学习时我们要把握它的精髓,而对于应对物理考试有一招叫做以毒攻毒,即考什么咱就学什么?考到什么程度咱就学到什么程度?怎么考就看考试大纲样题。

高考物理知识点比较固定,112个,包括力学、电学、光学、原子,北京地区不考热学,其中力学、电学是考试的重点,

北京高考物理试卷总共120分,选择共八道题,占据了48分,实验两道题占18分,计算三道题共54分。

在了解考什么怎么考之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地进行复习。其实,单就高考来说,物理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关键是对高考考点的把握,将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掌握准确非常重要。

2、目标明确

(1)分数目标明确:理综要想得高分,物理成绩很重要,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物理成绩下指标,想考高分的底线是48道选择题最多错1道题 ,两道实验题18分最多扣4分,三道计算题最少要获得44分,这样才能得到保底的100分。当然作为要冲刺名校的学生一定要追求卓越,以拿满分为目标,物理的答案非常客观,因此只要做对了拿满分的可能性很大。

论百日攻坚阶段高三物理的复习方法 篇3

【关键词】高考冲刺;心理素质;复习方法

高考前的100天是学生复习强度最大、效率最高、成绩提高最快的一个关键阶段,所以这个时候的学习就是高考之前的“攻坚战”,物理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只有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考生的成绩有质的飞跃。

一、循序渐进地夯实基础知识

虽然高考百天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但是物理学科的复习绝对不能违背“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以速成为目的的复习方法往往会造成物理知识的一知半解,稳妥而高效的做法是按照物理课本的章节顺序和从易到难逻辑顺序来稳扎稳打。首先要透彻理解课本上的理论叙述,整理出每个知识点并及时消化吸收;其次要做好每个章节所对应的习题,通过练习来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物理规律的掌握情况;再次要做好章节知识的总结复习,理清每章的知识体系;最后要认真分析大型考试,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上做法如果能够在百天复习中坚持下来,解决物理的双基知识不会成为问题。

二、抓住重点知识

强化核心就是要正确分析物理状态与物理过程,这需要把握住两条线索:一个是力,一个是能。以力学为例,运动分析是力学重要基础,而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功和能的转化规律则是力学知识体系的关键点,这些规律必须要作为复习的重点对象,务求透彻理解,并能在解题中灵活运用。

三、弥补薄弱环节

在这几年中,高考除了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加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论述能力。这种题主要以推导论证为主,比如,上年的高考中就出现了推导证明题型,北京地区的春季高考也使用了这种题型,但都限于课本内容,这提示了考生必须注意一些重点理论的论证过程,这也是让考生明确某一理论的“所以然”。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一些物理问题进行表述的练习,尤其是对一些计算题型,不仅能正确得出结果,而且也能进行正确的分析與论证。

高考中正确规范做题特别重要,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追求快速解题,往往不重视规范解题,造成遗漏某些环节,所以,训练时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规范化的训练必须从审题开始,在解题是又要规范书写,完整表达,这也是能得到高分的一个方面。在高考主观题上,考生能科学的思维、规范的书写让评卷老师能直观的感受到考生的水平。根据普遍的现象,学生越到高年级,对规范化的书写越不重视,在解题时缺少一些基本的步骤与公式,甚至一些关键过程,仅仅剩下结果,这在高考得分中往往很不利,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化的解题要求进行训练,可以从这几方面对照:①对解题的规范性要有具体细化的步骤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物理作业和习题中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解题,对于写的好的要积极进行表扬鼓励,差的要积极进行改正。②教师在日常的例题解题示范中,要按照具体的规范步骤进行讲解,对于代表性的例题要有完整的解题步骤。③教师在日常的测验中,对于解题的规范步骤要赋予较大的分值,引起学生的重视。④学生在平时做题时,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必须精确到相应的要求,结果要规范。

四、通过专题复习,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百日复习的最后阶段应该把重点从打基础转移到提升能力上。专题复习虽然打破了章节的顺序,但是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时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解题能力更上一层楼,无论是具体的解题方法,还是综合分析能力,都会在专题复习中得到加强。以图像知识为例,在力学、热学、电学等章节分散有许多图像,初学时一般只能就事论事,学到的只能是一个图线的某个方面的意义,如果只是按照课本熟悉去复习图像,只会是机械重复,于提高能力无益。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大考总结是老生常谈的学习方法,但是其效果永远不该被否认,这些做法的实质不是方法,而是习惯。习惯是一种反射,一旦养成,便能自动发生,稳定而高效。对于物理复习来说,课后和考试后的总结分析尤为重要,学生应该把及时总结分析从一种外在的学习任务,内化为一种迫切的知识需求,从而养成自觉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习惯。

在分析物理题时,要养成良好的分析习惯,例如:首先要选取研究对象,其次进行受力分析,再次根据受力情况分析对应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并画出运动状态和过程的图,将物理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在涉及到物理学中的矢量计算时,首先要规定出正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用标量加上正负号来代替矢量的计算;再者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首先统一单位,在计算完成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校核。

总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在百日攻坚的艰难阶段,复习物理更要讲究策略,只有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会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同友,路建国.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安阳学院学报.2009(7)

高三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篇4

一、把准考纲,分清重难点

高三复习就是针对高考,因此,随时紧扣高考是至关重要的。高考考纲是复习与高考的重要纽带。各年考纲内容不尽相同,新课阶段对学习内容很难有明确的界定,又由于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可能会涉及一些超纲的内容。在复习阶段,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本年考纲,不考的内容果断删去,重难点知识则要加大复习力度,并能让学生明白,然后师生同心协力,这样能使复习事半功倍。

二、扎实基础,重在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也许会背每一个公式,但做题目则错漏百出。所以复习时不但要弥补知识的漏洞,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对已知的知识深入理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 概念复习着重内涵和外延

物理的每个新概念的提出总有其物理意义,有这个概念的严格定义,有单位,有与它有关的其它概念,有关于它的物理规律,学生对这些关系是否清晰就决定了能否正确使用概念解题。所以,复习时,除了反复强调概念本身,教师还应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或选择一些题目,以判断、选择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考查,也可以讲解时注意多比较,多总结,总之,做到内涵与外延并行理解,相互补充。

例如,功是力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定义是:功是力与力方向上位移的乘积。公式是,物理意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个概念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地方: (1) 功是力对物体施加的,只有有力才能做功; (2) 位移必须是受力物体对地位移在力方向上的投影; (3) 功与能量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功率、动能定理都是与之相关的概念、规律,应结合在一起对比分析,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总结出计算功的几种方法。

2. 规律复习做到返朴归真

物理规律包括由实验得到的定律,有旧规律推出的定理等,学生往往很注意记忆规律本身的叙述、公式,但对于其推导的过程与适用范围却忽视了,结果造成规律的生搬硬套,出错自然难免。所以,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创造性地应用好物理规律,复习时教师对于一些重要规律应重点推导。我认为复习时的推导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在推导过程中渗透着很多常用的物理方法,建构物理模型的基本思路,这些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另外,推导过程也是一个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的过程,一个将与知相关的知识与其联系的过程。

例如,当学生认真分析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过程后,都会发现那原来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特殊条件下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则反映了动能定理与它的关系。

3. 实验复习抓住原理与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着一系列的实验。总体来看,有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后两者一般穿插在概念、规律的复习中,学生实验的复习是最重要的。实验复习一定不能只重视实验步骤,忽视实验原理和方法。就现在的高考而言,后者往往还是考试的重点。讲明实验的目的与实现的方法是如何得到统一,实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每一步骤的原因是什么,都有助于学生在新的实验条件下运用知识设计实验。另外,还应侧重复习基本的实验器材的操作和读数,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打点计时器、万用表等,侧重复习常用实验方法,如描点作图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法,控制变量法。

三、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认知结构

概念和规律的复习是为了使学生在扎实的基础上培养独立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不教”的目的。但要想在思维能力上获得飞跃,仅仅通过知识量的积累还不够,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提高方法进行引导。

1. 知识复习与物理方法复习相结合

物理知识与物理的研究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在复习中,对出现较多的方法要及时总结,使方法明确化。

2. 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方式

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整体比部分之和的意义更大。在复习知识时,要让学生抓住其框架和本质,教会他们站在更高处认识物理知识体系;在讲解题目时,重视对物理问题的整体思维,例如整体法解决物理问题有时比隔离法简单得多,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当然,整体的思维方式决不是单一思维,学生通常需要多角度综合考虑后才能动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去思考,从而做到思维过程中的滴水不漏。

3. 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识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最重要的是建立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只有形成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学生才能全方位把握物理问题,才能提高思维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一章的知识结构,以及与其他章节的关系,就是要学生明白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

例如,电场这一章的概念很多,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中反复给学生强调三点:其一,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描述电场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其二,电场两性质的联系和作用;其三,本章就是力学知识的拓展,即受力分析时多一个电场力,能量转化时考虑电势能的改变,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4. 引导学生进行习题的总结

高三复习,为了避免学生陷入题海不能自拔,教师首先应对题目进行精选,过难、过偏、过重复的题目都删去。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教、自己所做的题目进行总结、分类,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环节。在总结中,学生会概括出一般的规律和特殊的方法,会发现一个物理模型的本质及变形,会区分题目之间的异同。上课时,我尽量将例题和学生的练习挂钩,真正使例题成为练习的启发,使练习成为例题的深层次理解,成为复习知识的检验。

四、复习中渗透实际问题

理科综合考试是一种新的考试模式,除了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立体的思维方式外,还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通过对给出信息的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综合解题。在复习中,教师要渗透一些实际的问题,包括物理知识同生活的联系,同生产技术、科学发展的联系。一般来讲,这类题考查的物理知识相对简单,难在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所以习题中一旦遇到,教师就应带领学生认真读题,指导他们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建立信息与物理模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相信自己,只要通过认真分析,一定能解答出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高三提高物理成绩方法 篇5

高三提高物理成绩方法

1、想要在最后一年学好自己的学科,在课前就一定要认真的预习。学生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尤其是独立的阅读物理教材,在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就把课本预习一遍,这样在老师带领复习的时候你能更清晰的跟上老师的思路。

2、一般在高三的时候,老师们的新课程已经差不多都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的复习,所以这时候一般都是开始了物理第一轮的复习,在一轮复习的时候,老师会讲些比较基础性的内容,所以如果你的物理不好,在课上一定要跟紧老师的思路,不要让自己溜号。

3、在课上,如果老师讲到你不会的知识,一定要格外的认真听,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在课上不要打断老师,学生们可以选择记在一个本子上,等到下课带着自己的疑问去问老师,高中老师一般都是比较负责任的,所以都会很好的回答你的问题。

4、学习物理其实与其他科目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的,积累和应用是必备的。学生们可以自己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积累本,一个改错本。积累本是你对你不懂、不太了解的知识的记录,就算以后这个知识点明白了也要时常的翻看。改错本就是你对物理错题的整理,记错自己易错的点,这样多做几遍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就不会再犯同样的毛病了。

5、记笔记对于学习任何科目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方法,通过记笔记可以让你对自己以往的知识有一个回顾和再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是对于要面对高考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

6、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物理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

高考物理难题解题攻略

1.对于多体问题,要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象图表中去挖掘。

4.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5.对于数学技巧性较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寻找规律,熟练运用数学方法。耐心寻找规律、选取相应的数学方法是关键.求解物理问题,通常采用的数学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数列法、不等式法、函数极值法、微元分析法、图象法和几何法等,在众多数学方法的运用上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

6.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问题,要开拓思路避繁就简,合理选取最优解法。避繁就简、选取最优解法是顺利解题、争取高分的关键,特别是在受考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解题技巧,在短时间内进行斟酌、比较、选择并作出决断.当然,作为平时的解题训练,尽可能地多采用几种解法,对于开拓解题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怎样复习好物理

一、知己知彼,百战有备

参加高考,绝对是目标最明确的一次行动,并不是像人生以后的发展,存在好多未知。高考的你首先需要了解考试要求,明确考试目标和具体考试要求,这样有目标的学习对复习有更好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和反馈功能。而物理考题的基本命题趋势是:重基础、查全面、验方法、考能力。

重基础,就是指复习重点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规律、理论和技能。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高考中的大多数试题都可以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总复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高考复习不要总把眼睛盯在课外题上,要花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疑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查全面,就是指考题覆盖面宽,力学、电学、热、光、核与实验等等都会全面被考察到,甚至是近代物理一般知识的考查也都涵括在内。因此,总复习时要系统地把握住物理课本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

而所谓“验方法”,是指物理高考中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和基本解题思想,如实验证明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等等。

而关于考能力,是指重在考查考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体把握考试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弄清考试内容的结构安排。

二、掌握要领,通过概念看本质

复习物理一定要正确掌握物理概念,因为这些概念要领是对客观众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如果概念不清,即使把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比如高考中普遍丢分的问题,如静摩擦、功能关系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关概念没有搞清楚。

因此,对于每一个概念,必须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搞清它与其他要领的联系和区别,把它纳入的概念体系中去。要站在全部教材之上,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些要领需通过对比的形式,明确它们之间的共性和特性,再如动量和动能,由于形似,容易混淆,复习时应对比其各自的特征,利用“相反相成”的原理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有很多物理量都有其决定式和量度式,可通过进行比较。

三、难题不过多纠结,错题本必不可少

有很多考生,尤其是中等偏上的考生,往往很喜欢攻克哪些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对于大部分高考复习物理的你,一定要控制难题,多做“错题”,错题本必不可少。迎考复习必须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但其难易程度与数量应有所控制,成绩优异者可适当做一些难题,一般同学应少做或不做难题,因为一道难题,往往要消耗我们许多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做题不在多,但应达到练一点带全面的效果。

总体来说,高考物理试题,就涉及的内容可分为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即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实用知识、学史常识(有关物理学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年代等)、量具与实验、方法与能力等几大类型。而核心是重点知识和方法能力。实用知识、学史常识和量具实验中的某些内容,一般情况下记住就行了。

高三物理复习教学措施探讨 篇6

关键词:高三;物理复习;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2(S)-0015-3

1 改进教学着眼点,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教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是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是高中物理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不少学校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无疑对学生准确理解、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根据已知条件和事实,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利用数学工具对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导和求解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仅仅如此不够。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脱离社会,脱离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的是解题高手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从高考的实际情况看,不少学生一旦遇到与生活、社会、现代科技相联系,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虽然解决问题需要的逻辑推理或数学计算技能并不难,但却难以下手,而有些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技能要求较高的“模式化”的题目,学生则容易解决,形成易题不易,难题不难的现象。

目前学生在考试中最害怕“生题”,或者说学生的建模能力差,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教师的例题教学的失误。每一道习题都是从一个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已经不自觉地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关系舍去了,也就是说,这些本应由学生去体验的“去伪存真”的工作被教师“越俎代疱”了。学生在解题中只须“按图索骥”,其结果是削弱了学生主动探索的认识过程,割断了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蹋陷。杨振宁教授认为“仅仅读很多书,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做很多习题,只能是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一半,而另一半的方法是很复杂的,这个方法是靠自己去摸索去创造”。

因此,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教师的教学不能满足于“讲得好”,而要致力于学生“学得好”。一节课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手段,一支粉笔也好,多媒体技术也好,都必须把学生置身于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这是任何外在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备考复习中,老师们要牢牢地抓住备、教、批、辅、考、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要在“常变常新”上作文章。教师的教只有真实地转化为学生的学,这样才能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验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是世界范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实验题考查创新意识已成为命题特色和发展方向。其主要表现为:以中学物理教材里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实验技能为载体,创设新颖的物理实验情境,要求考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地完成实验。

实验基础知识是实验创新的源泉,创新离不开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双基”的复习决不是对知识的重复记忆,也不是单纯对实验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而是要求对教材所涉及的基本实验的各个环节做深层次的思考,透彻地理解。即使是考查创新意识的试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托的。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

(1)在复习内容上,要求学生认真领会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实验方法,而不是盲从地照本宣科。高三复习不能仅仅局限在黑板上、练习本上、测试卷上做实验。而要自己动手把《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实验认真独立地重做一遍( 包括演示实验 ),对教材上的阅读材料、小实验也要引起重视,对物理事实和现象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这样才能解答好每一道高考实验题。

(2)在复习方法上,提倡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实验,不怕失败,让学生从失败中再找出正确的实验思路和做法,领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成为自觉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保障正确解题的成功率。如果采取“以量制胜”的策略,做大量各式各样的题目,寄希望于押中高考题,或者企图用一些名目繁多的解题“方法”来套出题目的答案,便会使实验复习走入死胡同。

(3)在复习手段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更多的分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高三时间紧,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也可利用多媒体或电脑进行实验复习,学生针对自己个体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复习,这样不需要现成的实验器材和限定地点。教师还要加强课堂演示实验,尽可能地拓展演示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多样化的演示实验,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思维。

(4)对于“设计型实验”的复习,尽管高考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一个教材中没有的新实验,但所运用的原理、方法、器材、设计思想、步骤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等都来自于平时的学生实验。如果考生能对课本上的每个实验都了然于胸,设计型实验将不再是难题。复习中要求教师和学生自设实验情景,改变实验条件,迁移实验器材、方法,适当进行实验迁移的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 精选习题,注重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复习的过程必然要做大量的练习题,但并不是题做得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查找知识漏洞。要求学生做题不能只重视结果和结论,更要重视过程,要知来龙去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会解题,不要以为只要多做题,多讲解就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没有实际的体验、不知其然,概念规律一团雾水,做再多题也白搭。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如何通过实验、课件、图画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2)第二轮复习题应由本校高三教师集体讨论,针对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题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去选题。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少做无用功。

(3)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平时做题时应多进行自测自评,反对老师习题评讲课的“满堂灌”,采用点拔式、循因纠错式等方式的教学,师生互动,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物理问题。

(4)切莫轻视课本习题的教学

课本习题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它肯定也是命题者首选的知识载体和思维模块。每年高考题都能找到课本上的原题,或类似题、克隆题、衍生题。高三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本题的重要性,挖掘其潜力,这也是高考成功的重要一环。

经验告诉我们,解物理试题一眼看出来的答案往往是错误的,在平常的训练中不要贪多贪快,要认真地审视题意,规范作答,练出感觉,考场上才能拼出速度。

(5)加强信息的收集、整合工作。对外地资料应筛选有价值的、时代性强的、能激活思维的习题,摈弃陈旧、繁难、偏怪、超纲和过于简单的试题。争取做到搜集后要突破,消化后要应用,进行题型归类细致与创新的整合。

4 严格要求,注重解题规范训练

练习在总复习中是举足轻重的一环,解题规范训练要以平时做好每一次练习为落脚点。要想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力求规范地解题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具体来说务求做到三条:

第一,要规范地使用物理规律。

不少同学常从生活经验角度去解物理题,比如用动能定理时习惯从功、能的数值上加加减减来得到结果,而不问列式的物理意义。这种不规范的混乱的思维方式,正是复习中的一大障碍,它只能使认知水平停滞在生活经验的层次上。物理学自有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和方法,像动能定理的应用,首先要求弄清所研究的过程及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然后区别各力做功的正、负,再搞清过程的初态和终态,最后按外力功的代数和等于动能增量列出方程,这之后的代数运算便容易了。如果在平时练习中始终能坚持这样规范地使用物理定律、定理,时间久了必然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一定会上升到新的层次。

第二,要将题做完整。

有一些学生,做练习“浮而不实”,列出几个物理方程便丢手不做者有之;整理到代数式但懒于代入数字运算者也有之,往往不肯将解题进行到底。许多物理题,粗一看解题方向似乎很明显,仔细一解才发现里边隐含着重要的变化及关键。再说,一个完整的解题要有严密的逻辑过程;要有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述;有单位的处理;有数字的运算……所有这些,无不涉及“双基”知识及个人的素养和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改进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解题,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得到启发和训练,题解得再多,然而水平提高不快、不实,最后必定导致复习工作的低效率。

第三,要按高考评分标准要求评阅每一次练习(课堂上黑板练习)、测试试卷等。

对那些不按要求解题者,要从严扣分。要把严格规范解题作为复习迎考过程中每天的必修动作,从而既可减少高考中因此无谓的失分,又能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行为习惯,这对学生是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

[2]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第一版

[3]阎金铎等著.中学物理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

[4]续佩君著.物理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

[5]张熊飞著.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6]罗维治主编.中学物理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一版

高三物理课堂教学方法 篇7

我们知道, 高三物理后阶段的复习不能是单纯的知识复习, 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方法的提炼和能力的培养上.以知识通过方法转化为能力, 这才是更有效的复习.针对高三物理后阶段复习的特点, 应通过方法领路, 着重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迁移能力和实验能力.

一、建模能力的培养

建立物理模型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也是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为在新课教学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做什么, 无需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很多高考试题是命题专家编制的新型题, 如果后阶段的复习不注重对新型题的建模能力的培养, 很多考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所以, 在高三物理复习后阶段中, 应以典型问题为开导, 通过必要的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例1 (2009年浙江高考第24题) 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赛.比赛路径如图1所示, 赛车从起点A出发, 沿水平直线轨道运动L后, 由B点进入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 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道上运动到C点, 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m=0.1kg, 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1.5W工作, 进入竖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 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10.00m, R=0.32m, h=1.25m, s=1.50m.问:要使赛车完成比赛, 电动机至少工作多长时间? (取g=10m/s2)

【分析】 (1) 小车在直轨道AB间运动.如果电动机一直工作, 由于功率恒定 (P=Fv) , 小车的速度不断变大, 所以牵引力不断变小, 是变力, 摩擦力是恒力.运动模型:变加速直线运动.如果小车开始阶段是变加速运动, 已经达到所需速度, 则后阶段关闭电动机, 小车做匀减速运动.运动模型:先变加速直线运动, 后匀减速运动.不论哪种情况, 由于是变力做功问题, 处理方法:动能定理.

(2) 小车在圆轨道上运动.圆轨道光滑, 小车只受重力作用.运动模型:变速圆周运动.处理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3) 小车越过壕沟的运动.只受重力作用, 初速度与重力垂直.运动模型:平抛运动.处理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通过小车不同运动过程的分析与建模, 以及小车能到达圆周最高点所需的初速度、小车能越过壕沟所需初速度大小为隐含条件的对比分析, 考查学生分析、建模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答案】小车能到达圆周最高点所需的初速度大小为4m/s、小车能越过壕沟所需初速度大小为3m/s, 通过分析比较, 赛车要完成比赛, 在进入圆轨道前的速度最小应该是4m/s, 由动能定理可得所需时间为t=2.53s.

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 其建模过程可用如下框图表示:

对于新型物理试题, 只有建立了物理模型, 才能确定用什么物理规律求解.所以, 建立物理模型是求解新型试题的关键.在高三复习阶段, 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通过典型试题的分析, 让学生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思路与方法, 那么对新型试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二、迁移能力的培养

到了高三后阶段, 学生做了不少习题, 拿到一些题目以后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特别是高考题, 这些似曾相识的题目往往赋予了新的物理情境, 这就涉及迁移的问题.所以, 在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与原有储存在记忆中相识的习题的联系与区别, 只有这样, 才能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而不是冒然地套用.

例2 (2009年浙江高考题第17题) 如图2所示, 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有一质量为m、电阻值为R的闭合矩形金属线框用绝缘轻质细杆悬挂在点O, 并可绕该点摆动.金属线框从右侧某一位置静止开始释放, 在摆动到左侧最高点的过程中, 细杆和金属线框平面始终处于同一平面, 且垂直纸面.则线框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 ()

C.先是d→c→b→a→d后是a→b→c→d→a

D.先是a→b→c→d→a后是d→c→b→a→d

【分析】该题与1996年全国高考第3题相似.试题如下:

一平面线圈用细杆悬于P点, 开始时细杆处于水平位置, 释放后让它在如图3所示的匀强磁场中运动.已知线圈平面始终与纸面垂直, 当线圈第一次通过位置Ⅰ和位置Ⅱ时, 顺着磁场的方向看去, 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分别为 ()

A.位置Ⅰ逆时针方向位置Ⅱ逆时针方向

B.位置Ⅰ逆时针方向位置Ⅱ顺时针方向

C.位置Ⅰ顺时针方向位置Ⅱ顺时针方向

D.位置Ⅰ顺时针方向位置Ⅱ逆时针方向

【答案】2009浙江高考试题17题选B,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3题选B.

两道考题虽然相似, 看似只有磁场方向由水平向右变为竖直向上以及摆动方向由左向右变为由右向左, 但是, 一经这样的迁移变化, 题目的难度增加了, 磁场由线圈的一个面进入迁移到先后从两个不同面进入, 磁通量的变化分析就难了很多.所以, 在高三复习中, 既要找出相似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又要在原来题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迁移与拓展, 以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从上例可以看出, 其迁移过程可用如下框图表示:

这里要特别比较似曾相识的题与原来储存在记忆中的题的联系与区别, 否则由于思维的定势, 反而会引入歧途, 结果造成负迁移.例如做过了2009年浙江高考第24题 (见例1) , 再做下题, 不注意两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结果错误率反而会更高.

例3如图4所示, 一小球从A点以某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出发, 沿水平直线轨道运动到B点后, 进入半径R=10cm的光滑竖直圆形轨道, 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 即小球离开圆形轨道后可继续向C点运动, C点右侧有一壕沟, C、D两点的竖直高度h=0.8m, 水平距离s=1.2m, 水平轨道AB长为L1=1m, BC长为L2=3m, 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 若小球恰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 求小球在A点的初速度. (2) 若小球既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 又不掉进壕沟, 求小球在A点的初速度的范围.

【答案】 (1) 小球在A点的初速度vA=3m/s. (2) 小球在A点的初速度的范围是:3m/s≤vA≤4m/s和vA≥5m/s.

三、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试题来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这种考试方法需要教师在复习中的着眼点落实到课本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以及思路的迁移上来.如果对试题分类的话, 一般可分为课本实验、课本实验基础上的拓展实验和一般的设计性实验三种.

(一) 课本实验

对课本实验的要求是: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 以及实验时应注意事项.实验数据处理是反映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 实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是区别学生做过实验与没有做过实验的一种很好的检测方法.以下以“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为例进行说明.

1.实验思想、方法和原理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装置如图5所示.原理如下:测量小车速度用打点计时器, 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小车运动的v-t图线;根据图线形状直接分析或写出图线的函数关系式, 从而探究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6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打下的一条纸带.

2.判断小车的运动是否为匀变速运动

根据Δx=aT2判断, 即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相邻之间的位移之差是一个常数.

3.在纸带处理中如何求某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用“平均速度法”求速度, 即:

4.求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方法一:逐差法.

方法二:图像法.

由“平均速度法”求出多个点的速度, 画出v-t图如图7所示, 直线的斜率即加速度.还可以利用如图8所示的纸带直方图, 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5.要会选择实验器材 (特别是电学实验)

例4 (据2011年浙江卷第21题改动)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 已提供了小车, 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纸带、带小盘的细线、刻度尺、导线.为了完成实验, 还须从图9中选取实验器材, 其名称是 (漏选或全选得零分) ;并分别写出所选器材的作用 (2) .

【答案】 (1) 学生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砝码.或电火花计时器、砝码. (2) (略) .

6.灵活处理特殊纸带问题

例5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 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 如图10所示.他在纸带上便于测量的地方选取第一个计时点, 在这点下标明A, 第六个点下标明B, 第十一个点下标明C, 第十六个点下标明D, 第二十一个点下标明E.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 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 cm, CD长为11.15cm, DE长为13.73cm, 则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______为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______为m/s2, AB的距离应为______cm.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加速度a=2.58m/s2, AB间的距离5.99cm.

2010年重庆卷第22题第 (1) 小题也是特殊纸带的处理问题 (此处从略) .

(二) 课本实验基础上的拓展实验

对课本实验基础上的拓展实验的要求是:以重点实验为突破口, 在重点实验的原理上进行拓展和实验创新, 以提高实验的基本能力和应变能力.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的拓展:一是实验器材的拓展, 这一拓展又可分为实验器材替换的拓展 (即能否用其他器材替换实验中的相关器材而达到相同目的) 和实验器材功能的拓展 (即能否用此套器材达到其他目的) ;二是实验方案 (原理) 的拓展, 即能否用其他方法达到相同目的;三是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拓展, 即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的优劣比较和物理意义分析, 来拓展课本基础上的实验.

例6用如图11所示的“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1) 实验时, 该同学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滑块受到的合力,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2) 如图12所示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 其中A、B、C、D、E、F是连续的六个计数点, 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 测出滑块的质量为M, 钩码的总质量为m.从打B点到打E点的过程中, 为达到实验目的, 该同学应该寻找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数值关系 (用题中和图中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

【答案】 (1) 平衡摩擦力;钩码和盘的总质量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 mg (Δx2+Δx3+Δx4) 和

对于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课本中还介绍了“参考案例二”:由橡皮筋提供牵引力的实验装置.此外, 还有很多用不同器材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例7是用同一器材、不同的实验原理, 达到不同的实验目的.这类试题是高考的热点.

对于同一实验器材, 用不同的实验原理, 又可达到同一实验目的.这又是另一种课本基础上的拓展实验.这类拓展实验能拓宽学生的实验思路,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如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如下例所示.

例7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合外力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 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 一端系在滑块上的细绳通过转轴光滑的轻质滑轮挂上钩码, 用垫块将长木板固定有定滑轮的一端垫起.调整长木板的倾角, 直至轻推滑块后, 滑块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2) 保持长木板的倾角不变, 取下细绳和钩码, 让滑块沿长木板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所打出点的分布应该是:; (2) 滑块在匀加速下滑过程中所受的合外力大小_______钩码的重力大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答案】 (1) 相邻两计数点的距离相等; (2) 等于.

例7是用同一器材从不同的角度 (实验原理) 来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当然, 用不同的实验器材来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就更多.如必修1课本中的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的“参考案例一”.其优点是把加速度的测量转换为位移的测量.操作简单直观, 但需要对比实验, 由于控制上等原因, 误差也较大.又如2009年浙江高考22题Ⅱ中的第 (2) 小题就是用不同的实验器材“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测量单摆的周期用激光光源、光敏电阻与自动记录仪相连, 自动记录仪器显示出光敏电阻阻值R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 从而读出单摆的周期 (此处试题从略) .

(三)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历来是实验教学与复习的难点.对实验的设计, 既要以安全、精确、操作方便为原则, 更要使学生仔细领会和掌握设计的思路和方法.需要指出的是, 设计性实验的复习, 教师一定要暴露和体现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实验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一般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如图14所示.

下面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的设计性实验教学为例, 展示该实验中的过程设计思路.

例8现要求用下列所提供的器材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器材如下:

干电池 (电动势约为1.5V, 内阻未知) ;

电流表 (量程10mA, 内阻为30Ω~40Ω) ;

阻值为100Ω和150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

开关S1、S2;

导线若干.

要求:根据所给器材, 要求测量尽可能精确, 请设计一个测量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的电路.写出在该实验中需要测出那些物理量?并写出用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的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表达式.

过程设计如下:

(1) 回顾课本中测定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测量电池电动势一般有三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即伏安法、电流表电阻箱法和电压表电阻箱法.

(2) 分析与讨论得出实验设计的思路.由于只有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所以可以考虑用电流表、电阻箱 (两个定值电阻相当于电阻箱的两次读数) 测电池的电动势.

(3) 设计电路.根据分析的思路以及电阻的连接方式, 我们可以设计出如图15所示的甲、乙两个电路.

(4) 分析讨论判别电路的合理性.进一步分析讨论, 设计出的甲、乙这两个电路原理图中, 两个电路是否都合理?我们先根据已知的物理量进行估算.如果采用乙电路, 当两个电阻R1和R2并联时, 通过电流表的电流约为15mA, 已经超出电流表的量程, 所以只有甲电路合理.

(5) 分析讨论在甲电路中, R1应选择哪一个电阻?对电路中的电流进行估算.如果R1选择阻值为100Ω的电阻, 那么, 当开关S2闭合时, 通过电流表的电流约为11mA, 已经超出电流表的量程, 所以R1选择阻值为150Ω的电阻.

(6) 写出用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的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表达式.测出闭合开关S1、S2时的电流表的读数I1和闭合开关S1、断开S2时的电流表的读数I2,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联立可得电池的电动势表达式.

以上几步的层层分析, 步步推进, 在分析讨论中寻找正确的设计途径, 充分暴露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参与设计过程, 并让学生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 在成功中分享喜悦与快乐, 在设计中复习, 在复习中设计.这样, 才能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不同的实验复习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如“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 强调的就是实验电路的连接 (包括分压电路、电压电流表的量程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问题) , 另外就是最后曲线的画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主要考查实验数据的处理, 误差的分析;“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 则考查比较全面, 有探究思路 (原理) 、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

高三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8

一、反思考试大纲

高考物理命题的宗旨在《考试大纲》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解释和说明, 师生双方都应该认真解读, 在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能给教学以有效的帮助, 能有效地给学生科学的指导, 准确地把握教材不同章节的教学深度和范围。如2012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第19题和第24题第2问, 既考查了基础, 又能测出考生的能力。

二、反思“双基”

教师要反思双基, 在指导学生时做到以下几点。 (1) 精确掌握概念、定律、公式, 这些内容是建立知识结构和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所用到的第一手资料, 对每个小项都要掌握其内涵, 明确其外延。 (2) 将概念网络化。如学习煤油、汞作为介质测温时, 均按“原理———操作方法———优点———缺点———具体事例”的序列组织教学, 将不同的序列进行对比, 从每一个概念沿不同的角度、途径发散, 从一个概念联想到另一个概念, 并找到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概念网络。 (3) 要想解决复杂问题, 必须在基础知识上下工夫, 努力寻找知识和思维的转化点, 以便将繁难的知识转化、分解为简单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从训练常规思维出发, 用一般的方法解决繁难问题。这样, 就能抓好双基,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三、反思教法

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法, 这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1) 及时公布学生在解题中的常见错误情况。每一专题结束后, 就学生在解题中所发现典型错题的失分率、失分类型、失分原因等进行分析, 从而强化训练, 举一反三, 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2) 坚持课改。应将新课标的一些精神融入课堂, 做到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目标向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转换, 即不但让学生掌握原理, 更要让学生用原理解决问题。这样, 教法和学法从单一的传授型、被动接受型向学生自主性学习转化, 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并能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断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完善, 真正做到课堂授课到位, 不灌输。

四、反思学生

高三学习紧张是自然的, 学生浮躁是有名的。因此, 我们在挑选每个复习阶段的复习材料时都应该注意做到精挑细选, 在讲解这些练习的时候应该精讲。同时,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讲练结合, 长时间的讲和长时间的练都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及时巩固、修复。

高三物理教学要切合实际 篇9

一、研究《考试大纲》,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密切关注近几年《考试大纲》中关于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的增减变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针对性地指导高三物理复习,在复习中着重解决以下两点:结合《考试大纲》和课本落实知识点,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教师首先要把握重要概念、定理、定律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典型习题加以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刚进入高三复习时,对高一、高二学过的内容往往遗忘较多,所掌握的知识系统性差、漏洞多,各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分析能力更为欠缺。以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知识网络为出发点,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降低难度复习,复习每一章时对照《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内容及有关高考信息,了解考试的知识点和考试的重点,每章给学生2—3课的时间结合考点、课本、复习资料复习并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注意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收集,对学生反映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备好复习课。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复习的针对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三、针对学生的现状,明确各轮复习的任务

第一轮复习是“双基”复习阶段,是高三复习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训练,复习的重点在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其主要任务是:(1)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强化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3)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

第二轮复习为专题复习。该阶段的复习宗旨是: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宏观结构,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科内的综合;理清各类题目的解题规律、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关于物理知识结构,一是图表法,二是以“力”和“能”为纽带把整个物理知识串起来。通过知识的串讲,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知识的框架,使物理课本变“薄”。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所以复习时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及焦耳定律、串并联电路及电压、电流、电功率分配、安培力、左手定则、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要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由于高考物理试题的题量较少,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如:(1)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2)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为模型的电磁学与力学的综合,(3)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4)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第三轮复习是回归课本、拾遗补漏和纠错阶段。该阶段主要做两项工作:一是进行考前模拟,巩固一、二阶段的复习成果,将学生的水平再提高一步。二是回归课本, 进行知识整理、方法回顾、经验提升,书写习惯再强化, 解题环节再规范,从细节上提高得分环节。1.对选择题不要看到一个认为正确的结果就忽略其它选项,应该瞻前顾后,细心比较,从而得到正确答案。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也不要空着,可凭直觉选一个,若是多选题,通常选对其中一个选项就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2.对于实验中的填空题,若是文字填空,要注意把意思表达清楚;若遇到数值填空,则要注意单位;若对有效数字有要求,要严格按规定的有效数字填写。3.解答物理大题时要注意规范解题,特别注意“必要的文字说明”,尽量根据题目写出相关公式的标准形式,步骤中要先写基本公式,而不能直接写导出公式,应有文字说明和代入题目所给数据的算式。不要将几个式子连在一起,严格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按步骤写基本公式。4.对于最后结果的表述,要看题目要求,写出准确的数值和单位,有必要时还要对结果进行讨论。

四、要多花心思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我们经常感叹已经讲了很多,学生还是不会,事实上我们可能只注重如何讲而忽略学生如何学,或者说根本不去关注他们是否清楚我们的讲授意图。学生做过大量的试题,我们要舍得花上一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做好几个环节:(1)对试题进行归类。如:万有引力与天体的运动专题中,有关稳定轨道运动参量、恒星质量、轨道半径的确定、变轨问题分析、同步卫星的有关常识、双星问题、星球上的动力学等问题。(2)对解题思路方法的归纳。如:共点力的平衡专题中,有关力的分解与合成技巧,三力平衡———合成或分解,四力及以上力的平衡———正交分解;已知角度———三角函数法,已知边长———相似三角形法。(3)对相似或相关问题进行区分比较。如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等。再如:水平面上子弹穿木块,若水平面光滑和粗糙,则应分别如何处理。(4)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关键点,如动量守恒定律运用的专题中,关于相互作用物体组成的系统的确定:两车相撞,车上的物体是否参与运动;两冰车上的小孩互相抛球,相互作用过程的选取,守恒条件的分析,速度矢量方向在守恒式中的表示(包括已知方向的表示与未知方向的表示)。

五、科学合理定位,研究复习方法

1. 摆正课本与考试大纲的关系。

(1)重在理解,对基本概念和规律要弄清;(2)重视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思考与讨论;(3)重视课本中的插图、阅读材料;(4)重视实验,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才能做好实验题;(5)教学必须以大纲为本,坚决不做无用功。

2.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总结中提高。

高考题与新科技、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联系紧密,题干素材的来源非常广泛,一般都是反映生产、生活、科研方面的真实材料。这类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关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和未来科学的发展趋势,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适应教学改革、高考改革的需要。

六、加强组内交流与协作

1. 优化备课组活动,强化协作意识。

(1)开展复习课模式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

(3)在强调整体意识的前提下,倡导个人合理拼搏。

2.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抓好两个群体。

关于高三物理教学的反思 篇10

一、题海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 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促学, 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 可以……真是一箭多雕, 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 出发点不错, 似乎就无可非议, 无庸置疑了, 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 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 既无科学性, 又无操作价值, 特别是现在的江苏, 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笔者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物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 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 积极引导,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笔者认为高三学生学习物理缺乏成就感, 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笔者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物理成绩较差,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 追根究底, 物理学习不能令人满意, 是物理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 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 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 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物理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物理测试与训练中。笔者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 学生的学习, 成绩是主流, 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 稳固他们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 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 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 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 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讲解。

三、指导为重, 激励为主

树立指导为重, 激励为主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指导收获成就, 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物理水平提高和物理能力发展的效果。

物理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 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 取消学生主体参与, 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 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物理学业水平的信念, 士气日益低落, 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笔者以为, 高三物理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激励。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应精于讲述, 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 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 给学生留出时间,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忍痛割爱, 考得少, 考得精, 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 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 得失, 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 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物理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 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 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 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 进行知识的铺垫, 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 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 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 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 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 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 学生的“暴君”。, 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 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 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物理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提高高三物理教学质量, 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 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 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这样, 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 实现提高。

上一篇:北大荒的秋天下一篇:血浆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