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

2024-05-23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 篇1

对于初中生来说, 全面提升阅读能力尤为重要, 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其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所在。记叙文作为一种相对简单的题材, 如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是摆在众多师生面前的首要难题。由此可见, 关于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要点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的要点分析

要想真正实现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 树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

对于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 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有效开展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而备好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为后续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 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学会阅读很重要。记叙文通常情节清晰、明确, 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不注意对学生引导的话, 学生很可能无法深入理解素材的相关内涵。为此, 教师应该力求做到:

首先, 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的生活经验, 实现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具体来说, 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以及相关影像视图的解码, 完成意义的重构, 通过学生与文字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素材的相关内容, 进而通过自己的理解, 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这个过程中,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要引导学生去获取精神参与的愉悦。从目前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很少有这种体会。这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 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尤为重要, 记叙文阅读教学自然也是如此。教师要尽量挖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 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相关素材的内涵。

我们以《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教学为例, 这是极好的、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展开教学的素材。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生活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是否有过冒险的经历?有过几次呢?是否因为这种经历而遭受过父母的反对呢?”“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 他们的父母会是什么态度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会有效实现阅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时间的有机结合,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的, 这种差异可能是源于理解能力, 也可能是源于表达能力。作为教师, 一定要充分认识这种差距, 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 有效运用对话策略和体验策略。

通过对话可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以阅读的素材为媒介,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活动中, 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 这种对话是简单的、被动的, 而非师生间的互动, 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在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展示自我, 同时要给予他们必要的肯定和鼓励,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肯定应该是具体的, 具有启发意义的, 而非简单的“很好”“很棒”之类的。

另外, 体验式的教学策略往往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记叙文而言, 情节清楚, 很容易找到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然后创设某种恰当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置身其中, 亲自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要表达的含义。

(三) 定期开展交流会

记叙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容易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含义, 只是理解程度的深浅而已。基于记叙文的这种特性,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享, 去沟通、甚至是去争执, 去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交流会的开展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后, 这种交流会才会真正有意义。另外, 虽然学生是阅读交流会的主体, 但是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 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以引导和帮助, 使得这种交流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最后, 教师要严格控制交流、讨论的时间, 切忌在学生讨论激烈的时候终止讨论,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给予恰当的评价, 这种评价最好是具有启发性的, 能够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此同时, 教师要对交流会进行归纳与总结, 最终明确阅读素材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三、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与议论文、说明文相比, 记叙文还是相对要容易理解一些。为此, 教师要尽快转变自身的角色,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让他们真正成为记叙文阅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引导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容。事实上,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事情,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才能够真正实现。

摘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构成环节, 但同时也是颇让教师和学生头疼的教学环节。基于阅读教学的这种重要地位, 文章以“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为主要研究对象, 展开探讨与分析, 希望能就如何有效开展记叙文阅读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 以供大家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

参考文献

[1]黄穗良.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的教学[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

[2]蔡蓓蓓.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杨桃.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1) .

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初中生学习记叙文 篇2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

1.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包括六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学生基本上就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活动或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从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2.理清记叙的顺序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顺叙、倒叙、插叙,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要学生特别注意的,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首先来看倒叙,作者或者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为了突出中心,或者使文章结构有些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者为了造成悬念,常常会采用倒叙的手法。在具体的文章中,学生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倒叙的作用。其次,插叙,在记叙文中,插叙的方式有两种具体的表现,一是根据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然按照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资料或背景知识。

3.理出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不论采用哪种记叙方式,都会通过一个线索将文章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抓住了这个线索,就能很快理顺文章内容,而且能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记叙文的线索有很多种,或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或以某一个人、某一物品、某个具体的问题贯穿全文。线索的本质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文章

1.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但不是唯一,我们通过学习教材中的记叙文会发现,它还有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几种方式基本上是穿插在记叙中,虽然不成规模,但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内涵和作用。首先是描写,即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件等进行较为细致的描绘,其目的是给读者鲜明生动的印象。其次是说明,一般是对某一物品或动物的形状、外貌、颜色等加以解释,可以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再次是议论,即作者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见解和看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是抒情,即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1)过渡。记叙文中常见的过渡方式有词语过渡、句子过渡、段落过渡等,其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

(2)照应。记叙文中的照应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起始段落与文章题目的照应;二是开头和结尾的相互照应;三是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递进;四是文章中有相似或相近的词语、语句,称为复叠式照应,这类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表明文章线索都有重要作用。

(3)悬念。在文章中设置悬念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设置悬念后,会有照应。

(4) “抑扬”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常见的“抑扬”手法,既可以贯穿文章的始终,也可以出现在某几个段落,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详略、主次的分析来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另外,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得巧妙,能够使文章摇曳生姿、波澜陡起。

(5)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内涵: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通过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之后作比较,进而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可以通过朗读来体味,也可以通过查证工具书来区别。三是要注意关键词语的隐藏含义,即言外之意,有可能是褒义贬用,也有可能是贬义褒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总之,学习记叙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机地“消化”、汲取其中的文化营养,切不可囫囵吞枣,食之不知其味。教师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记叙文的方法,品味中华语言文字的醇美,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探讨 篇3

首先,记叙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于说心里话。

课标规定:“要写自己想说的话,体现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点和真切体验。”初中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未来的迷茫,有对青春的伤怀,有花季少年的悸动……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写作的记叙文难以显现出个性的光彩,文笔往往苍白无力,叙事往往千篇一律,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我布置的一篇作文《成长的感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写考试考不好,受到挫折后,刻苦努力,终于赶上了,感悟到成长需要受挫,真正是“千人一面”啊。这难道是他们的心里话?这难道就是他们对成长的感悟?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放弃了说真话。所以我认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把生活中那些感觉幸福的、悲伤的、愤怒的、尴尬的个人体验转化为语言,让学生充分表达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展示学生心灵韵律的作文,也就是写出学生的心里话。所以,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说心里话,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笔下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记叙文写作教学要注重细节描写教学训练。

在记叙文写作中,描写必不可少。在作文评价当中,那些“简单叙述事件,无生动细致的描写”的作文往往因为“内容不充实”而得分不高。虽然我们在教学中都会告诉学生细节描写包括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理论上学生也都懂,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都表示不懂得用,或者用的效果不佳。所以,进行有效的细节描写训练非常有必要。我会专门拿出几堂课进行细节描写训练,以神态描写训练课为例,我在课前先让学生积累一些经典神态描写的片段。如《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几个片段,让他们先感受一下经典的魅力。在课堂上,我首先告诉学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不同环境的人,神态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因为外界环境的变换,他本人的神态也会发生微妙变化。我们要善于观察,抓住人物神态的微妙变化,把它“放大放慢”了写。同时适当提醒同学,神态描写要注意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描写结合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片段描写(主要以神态描写为主,结合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构造人物性格),如小红钥匙丢了、小兰没赶上公交车等,要求学生在描写中生活化,凸显人物性格,有创新。最后在作业布置这项,我让学生就绝望、思索、专注、严肃、害羞、灰心、失望这七种不同的神态各写一个片段。在不断的训练中,厚积自博发,学生慢慢地就能掌握这几种细节描写方法的运用。

再次,记叙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育学生“文不厌改”,好文章是不断修改出来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怎么培养呢?我们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我的建议是把记叙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描写修辞等多种方法,再把这些方法迁移到修改作文中。具体到课堂教学,我是分成四步:第一步,让学生明确,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主题明确、感情真挚、段落编排合理、注意语句通顺、描写修辞合理运用等。第二步,老师可以展示一篇范文,学生根据这篇范文进行集体讨论修改,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应做到怎么评,怎么改。第三步,学生进行自改。然后把自改的结果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就很好地做到信息反馈。最主要的是学生在互评互议中会掌握一些写作技巧。第四步,学生根据反馈的信息,再进行最后的修改。这样有规律的训练,学生的自改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学生知道怎么改作文,那怎么写出好作文他们也就慢慢地清楚了,写作能力自然得到很好的提升。

最后,记叙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所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非常必要。首先,让学生积累材料。让学生养成简单记事的习惯,把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别人身上,或者看到,或者听到那些真人真事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要归类,如感动、尴尬、励志、勇气等。这些事件将成为未来作文中很好的材料,因为内容真实而且丰富,真实才能真正打动人。其次,让学生积累语言。很多学生写作文,一提笔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语言太贫乏。让学生养成摘抄好句好断的习惯,摘抄的句子要分门别类。如关于夏天黄昏环境描写片段、关于眼神的描写片段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语言会慢慢丰富起来,写作也会越来越自信。

参考文献

[1]卜青峰.浅谈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0).

[2]张铁锁.浅论新课改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4

在总结阅读方法之前,笔者首先介绍一下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事情的相关背景,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3.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

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渲染了……的气氛;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其作用主要有: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2)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其作用有: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4.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地“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概括内容

(1)要素归纳法

第一,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第二,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第三,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2)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明确中心

要明确中心,一要抓标题,二要从分析开头入手,三要从分析篇末入手,四要抓议论、抒情语句。

3.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什么。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什么。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反复:强调/突出了什么内容。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①运用比喻、象征手法,答出本义。

②抽象、概括的内容,意义要谈具体,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关键语句的作用

①开头句。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的内容也能起到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②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给人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是使文章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7)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6.答题套路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教学情境研究 篇5

一、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概况

( 一)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是一种具体的现实环境,能够对人起到直接的刺激作用,激发人的情感,情境中的境,是个体主观感受的体现。情境是人为化的在教学过程中设立的有情之境,通过设立典型情境,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教学作用的具体自然或社会环境。教学情境是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立的形象具体的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的场景来满足教学需要。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所以老师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规范合理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 二)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只有了解了情境教学的特征,才能更好的运用情境进行教学。情境教学的重点在情境上,首先是真切感。这一特征是文本中的意境能够在设立的情境中很好的体现出来,相似的情境能够给学生真实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情感性也是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关键特征。在情境设定中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学生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丰富的情感教学能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很好的提升。想象力是情境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想象同情境设定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潜力,产生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学情境的设立脱离文章中心

在记叙性散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讲故事、辩论的形式来使课堂变得活跃,但是只是随着自己的理解设立情境,没有顺应文章的中心。所有课堂情境的创设都要与文章中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富有内涵的中心思想,不能一味的追求课堂气氛忽视了文章中心的把握。例如在描写老北京街头商贩叫卖的记叙性散文《吆喝》,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重点放在让学生模仿,虽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对文章所要真正表达的东西没有体现出来。

( 二) 忽略感情的表达

调查表明许多老师在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只是为了提高课堂活跃度满足课堂效果,这与情境教学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的初始目的想违背。情境教学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学而设立,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作用,学生缺少情感的投入。部分教师设计的情境不真实,只为了教学目的,没有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情境教学中缺乏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只是空中楼阁,起不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的有效方法

( 一) 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立

在记叙性散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要设立情境,如果需要设立情境,应该怎样设立,针对哪一方面设立。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老师要依据教学目标设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情境设立的任务,没有感情色彩的投入会给记叙性散文教学带来干扰。教学情境的确立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适当的音乐、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情境教学是文章理解的辅助手段,不能缺少了学生本身的阅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 二)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老师是教学情境的设立者,因为老师和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文章的能力也不同,如果按照老师自己的理解来设立教学情境,可能会忽视学生对情境独有的情感体验。学生缺少了情境体验,没有真正投入到教学中去,缺乏了自己的认识也影响了师生间的合作。老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流沟通来了解学生独特的情感,创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 三) 做好各个情境之间的衔接

除了有针对性的进行情境设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外,同样对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的还有注意各个情境之间的联系、衔接。研究者在教学实践的观察中发现,一堂课的讲解过程中,只有开头和结尾有情境的设立,通过一个视频片段,引出这堂课的内容,最后再通过一段音乐进行收尾。课堂中情境的设立非常少,而且各个情境之间的联系也不够紧密。情境教学要具有整体性和全程性,贯穿整堂课,它是推动强化学生认知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名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全程中合理利用情境。

四、结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情境教学也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发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情感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在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太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情境教学的真谛,促进处总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向前发展。相信通过教师在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总结,一定能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提高课堂质量。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视野,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到枯燥,老师通常会合理的设计教学情境,尤其是记叙性散文的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文章从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情境教学的概况出发,介绍了情境教学的内涵和发展然后分析了情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之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措施,让学生在生动活跃的课堂上更好的理解文章中心。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性散文,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语文[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观照初中语文的“深度学习” 篇6

一、学案引导, 主动学习

教师设计编写学案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 研究中考的轨迹规律, 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来设计学习目标, 内容要求用具体、易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要引导学生领悟并构建知识体系, 理清知识脉络, 把握内在联系, 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要精选有代表性、能引导方向、规范严谨的题目, 要让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回答问题。学案的设计要能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如:朱自清《背影》的学案引导, 可以抓住作者的三次流泪, 以情感体验作为切入口进行拓展, 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你曾经也像作者一样, 为父亲流过泪吗?”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 回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让大家都积极地参与进来, 其中有感动的泪、有感激的泪、有后悔的泪……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去, 让学生找找文中作者为父亲流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是怎样的眼泪?这样, 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 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帮助学生从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中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 全面发展。同样, 在拓展训练题设计时, 教师也需有目的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小组合作, 人人参与

深度学习, 更多的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通过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形成开放性的网络知识结构。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巩固、转换和内化信息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后, 对信息进行加工, 将原始资料变成存储的知识、意义、经验或感受。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通过检查课前的预习情况和课堂现场学生的提问, 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合作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中, 让每个学生“跳一跳”, 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看一看, 我们会发现, 有些小组合作, 就是尖子生的天下, 其他学生成了陪衬。要想深度学习得彻底落实, 就要把潜能生和优秀生按N形排列, 让每个“潜能生”的对面和旁边都是优秀生, 让优秀生带动和帮扶“潜能生”, 形成良好的环境影响, 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 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与评价, 一个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 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 但在特定语境中, 其主旨不可能是飘忽不定的, 其含义也不可以漫无边际地无限延伸, 放羊式的评价, 缺少的是理性的回归。

三、内化教材, 拓展恰当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 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亲切, 都有话可说, 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教师如果能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中心去进行拓展, 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 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然后跳出来, 探索课文的空白, 搜寻新的构思, 引发新的思想, 把固定下来的文字读活。如教学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诗二首, 两位诗人分别把乡愁说成是邮票、海峡;清远的笛、没有年轮的树……在学生已经熟悉什么是诗歌意象后, 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小环节“学做小诗人”。每人也为乡愁写一个句子, 这个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乡愁是雨打芭蕉, 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乡愁是窗前的风铃, 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中的泡桐, 那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的想象力让课堂掌声似潮。

这些成功的课例启示着我们:一棵树, 只有根基牢固、营养丰富, 它才会枝繁叶茂, 否则, 延伸的枝条再多再丰富, 也会由于根基不牢、缺乏营养而枯萎。再拓展就要以教材为依据, 学生才会有收获。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 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 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教师就像领导者不需要自己用尽全力去划桨, 更重要的是掌好舵。

初中语文记叙文的学习 篇7

现在初中学习生活中,学生面对中考应试的压力,多门学科的繁重任务,加之学习难度大、整体进度节奏快,在学习中背上了较重的思想负担,产生了各种畏难情绪。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良学习情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优化教学过程,缓解学习难度,让快乐这种积极情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要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尝试的比较有效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快乐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利用积极情感服务于语文自主学习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作为重要抓手,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消除各种消极情绪的影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快乐。首先,笔者注重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让学生明白,只要是自己做到了努力学习,只要比以前有进步,就是成功的。每个人在语文学习中的目标和成功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尤其是对于后进生而言,通过这样的思想疏导,更能激起自主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做到尊重所有的学生。学生因为能力和基础的差异性,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笔者坚持客观看待这一问题,不歧视后进生,多给予鼓励,在教学中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形成积极情感。依靠激励表扬手段激发学生内心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心态中开展学习。另外,笔者还格外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给予鼓励的基础上,专门针对每一位后进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指导学生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并按照1:2的比例确定一批语文学习优秀生进行帮扶,在班级语文学习中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快乐体验,增强学习动力。学生通过这样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时的那种茫然无助和消极应对的情绪慢慢消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设计合理的活动:在充分地参与中感受快乐

许多成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将教学模式的改进作为“制胜法宝”,其中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更是核心环节。对于初中生而言,身心发展到这一阶段,会更加渴望独立和参与,教师直接教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学习成效的提高,同时也没有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感受到自主努力成功的满足。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三主”教学原则,一切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都是将学生作为主角,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活动小组中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一旦进入到这样自主互动的模式之中,则无不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投入程度空前高涨。在设计探究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欣喜地感受到了这一自主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和汇报交流活动环节之后,笔者还注重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学习成果的补充和提升,最终依靠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在这样自主的教学模式中满足了自身的探究欲望,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既感受到了成功和满足,又实现了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规划动态的层次:在匹配的要求中感受快乐

“十个指头有长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并不相同,关键在于教师的分层引导。部分教师在语文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惯于统一要求,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对于学生而言,过高和过低的教学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制定与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当的活动目标,并在这一目标体系的引领下组织和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稍微高于实际水平,营造“跳一跳摘桃子”的上进状态,让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般将学生分为3—4个阶梯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门学习目标,所有的自主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都兼顾学生的学习目标难度系数,相互匹配,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这样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在课堂互动、作业设计和考试等环节,课堂上专门安排不同难度系数的提问内容,主要是为了对不同阶梯层次学生进行提问,让各层面学生的思维都能够动起来,不出现边缘化的倾向;在作业设计中,主要是在作业难度和容量两个方面进行差异性安排;考试环节,专门针对中后层次或者专门针对后进生单独进行内容设计,降低要求,让学生多一些感受成功的机会。当然对学生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多地体验到竞争的酸甜苦辣。这样的分层教学活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充分感受到成功、满足等积极情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投入程度。

四、搭建立体的舞台:在拓展的活动中感受快乐

自主探究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将学生禁锢于课堂的空间之内,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会产生制约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立足于课堂,但是不受制于课堂,着力拓展教学活动空间,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课外拓展活动中感受快乐,巩固学习成效。一方面,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语文课外竞赛活动,自主设计学习竞赛题目和活动流程。例如古文翻译比赛、诗词背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等。通过这样竞争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上进欲望,同时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笔者利用活动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在社区、市场、街道等场所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积累,获取更多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为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奠定基础。这样的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快乐地活动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谈初中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形式,对策

在同一堂课上,天赋高的学生往往比天赋低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合作学习,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

语文合作学习“它讲究的是和谐及共同发展,但合作教育并不排除学生的个性发展,恰恰相反,它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的。”因此,合作教学宜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1. 合作学习任务的确定。

学习任务的设置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宜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老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欲望,借着这股“东风”,老师和学生一起兴意盎然、精心地设计合作学习的子课题、要求和呈现的方式。

2. 合作学习过程的舒展。

在选定的子课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我意愿、不同的兴趣,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然后,引导每个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去寻找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理,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常常会相互受到启发而恍然大悟,豁然贯通,找到新的答案或新的思路,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

3. 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

组际成果展示的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在合作学习、展示成果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在为“夺第一”而努力着,虽然有点乱、有点忙,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合作热情。

二、小组合作的形式

1. 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组成学习小组。

实际教学中这种小组应用率较高,一般以四人为单位前后结合。

2. 教师根据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水平等方面,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各组成员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可先由一名在学习、能力、组织方面较强的同学暂任小组长,组内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和借鉴,后由其他同学相继担任,可采用轮换制。采用这种小组合作方式,可以使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互补,也是学生自身独立学习的促进、补充、提高,又可以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 还有一种不常用的,但较受学生欢迎的合作形式。

即根据学生的小群体来分,在学生中,有一种不用组织而自然形成的“小群体”,由于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再加上在这个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所创造的氛围是宽松的,从而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能产生较强的互相促进的力量。这种学习小组的学习伙伴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需要打乱座位,所以偶尔为之。

三、合作学习的四大对策

1. 必须选择好要合作的方式。

学生的合作学习通常是通过分组进行的,这种分组是对空间结构和小组组建方式的合理优化。在分组时有时可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组合,有时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个性灵活运用。

2. 必须确定好要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宜采用,一般而言教师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从而达到了从正面引导的良好效果。

3. 必须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合作与竞争是矛盾的统一,合作能力与竞争能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渗透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

4. 必须拓展好向课外的延伸。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享受童年伙伴协作的乐趣。

总之,语文教师运用好合作教学策略,对构建和谐语文教学、和谐教育,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王梦茹.浅析语文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记叙文 写作教学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写作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以后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写作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记叙文这一文体来源于生活,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表达对生活感想的重要载体,但就现阶段初中教学而言,许多学生将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最大难题,在心理上排斥写作文,写作教学呈现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写作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即使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也必须完成教师规定的写作任务,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写作往往走向功利性与抄袭范文的道路,学生对写作态度敷衍,不愿意主动思考,积累素材,随便从作文大全中选一篇范文抄一下就可以应付教师的作文检查。这种现象在初中学生中不在少数,长此以往下去,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更容易让学生形成不好的写作习惯,对以后的写作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及时遏制学生的这种不良风气,端正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提高写作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记叙文作为学生从小就接触的写作文体,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正学生不良的写作习惯,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巧用写作方法、反复练习,在提高记叙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一、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记叙文是通过学生记叙一件事或一个人来表达情感与思想的作文形式,这就决定了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生活实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充实记叙文写作内容。但现阶段初中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章生硬,缺乏内容,这与学生缺乏生活素材积累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必然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态度敷衍,在没有审清题目的前提下就随意写一篇,毫无情感,内容单一枯燥,语言表述苍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在写作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写作素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人和事,为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积累素材。

首先,优秀的记叙文写作必然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能够引导读者的情感共鸣,是在深刻感知生活后获得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与大自然的各种现象,真正获得生活体验与感想。只有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丽,才能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叙下来,和读者分享生活的乐趣。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必然能够获得许多生活中的感悟,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也就能够生动丰富,充满活力。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搜集起来,作为自己的记叙文写作储备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有东西可写,能够以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记叙文写作的主要形式是记叙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这就需要学生重视细节的描写,对事件的过程以及人物的心理等方面进行详细地描述,学生只有充分地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对生活的人与事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才能在进行记述时生动自然,引起读者的联想与共鸣。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外,还要引导学生重视书本积累。优秀的记叙文不仅需要有真情实感,更需要适当的美词佳句作为补充,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凸显文章的优越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书籍,从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中吸取他人的经验,丰富写作素材,积累名言佳句,不断充实自己的记叙文写作素材。

二、教师要重视记叙文写作方法的讲授

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除了内容上的匮乏外,还面临着文章布局结构上的困扰,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写作教学中重视向学生讲授记叙文写作的方法,为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提供正确的引导方向。首先,记叙文作为一种记人叙事文体,如果只是平淡的记述必然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情节冲突等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安排文章时重视事件的矛盾起伏,为读者营造一个紧张的氛围,从而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更加生动,更加成熟。

其次,教师在讲授记叙文写作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主要情节或者人物的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写作的重点,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不至于变成记流水账,让学生的记叙文结构安排更合理更有趣。例如,学生在记叙自己的父母时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多方面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以此来烘托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和特点,从而显示出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景物烘托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时穿插入景物描写,通过景物烘托气氛为表现事物的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时,可以向学生讲解多种景物描写方法,例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式,在加强景物描写的同时,从侧面烘托出事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人物的鲜明性格。教师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更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在科学的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记叙文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运用相关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三、教师要重视记叙文写作训练

除了在写作内容和方法上引导学生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毕竟只有将理论落实到写作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写作训练,强化学生的记叙文弱势部分,平衡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教师还可以进行记叙文片段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就某一部分进行专门的写作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薄弱环节,进而提升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浅析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都是非常威严的形象, 这样会大大拉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只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其所教授的课感兴趣, 一个便捷的途径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爱戴, 从而更好地促进教与学。为此, 教师要改变一脸严肃、居高临下的形象, 要以现代的思想观念去看待当前学生新潮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要跟进时代的步伐, 并掌握学生的心理, 即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这样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与敬佩之后, 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就必然会虚心学习, 在虚心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就被激发出来。

二、巧设悬疑, 让授课方式丰富化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心理产生疑问, 才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也就不知不觉产生了。其中的求知欲, 也就是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的兴趣来源。为此,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开始, 教师就可以将一些相关问题掺杂在其中, 以让学生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产生悬念, 要用以问促读、以读促思的方法来让学生在疑问的解答过程中, 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从而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法被称之为“探究讨论式”的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即教师要将更多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 要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教师在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样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进行某文章的学习时, 教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加以引导, 让其对与课文相关的书籍进行主动的阅读与了解, 并让学生在课堂自己讨论过后, 教师再进行课文知识脉络的梳理, 然后再来发散学生对此的讨论,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仔细讲解。这种教师指导教学、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所安排的疑问必须有原则、有要求地进行, 并逐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进行。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才不会因为题目过难而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挫伤, 为此, 学生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从而也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组织多样的语文活动, 让语文学习趣味化

在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单方面讲解的枯燥沉闷的授课方式是其主要的教学模式, 然而,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为此,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语文教学过程活跃起来。为此, 在实际语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来进行。例如, 在初一、初二阶段, 可以采用情景对话、诗歌朗诵、猜谜活动、故事会等形式。初二、初三阶段, 就可以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影评和书评, 也可以组织一些演讲赛和辩论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品的排演等活动, 这些活动重在学生能力的考查,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 不仅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 增强学习兴趣

上一篇:仓单质押模式下一篇:治疗与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