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变语文教学

2024-06-20

信息技术改变语文教学(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改变语文教学 篇1

●教学过程情境化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演示上, 而是与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 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密地融合。并以此为媒介创设师生合作学习的情境, 成为师与生、生与学习内容、师与教学内容的粘合剂。

比如,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 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制作了动画, 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地再现出来, 有效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流程探索化

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构建了一种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发挥学生这一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查询→指导点拨→提要反馈;而学生产生兴趣→质疑思考→搜集辨析→推评读探→意义建构。

课程专家余文森说:“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要有一个步骤, 一种方式, 有一种途径给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这种结构模式,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和作用, 使多媒体和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实现最佳组合,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气氛, 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一基本模式为教师有效引导, 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主动体验、勇于探索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学生学习自主化

1. 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 主动获取知识

《开国大典》是五年级的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例子, 可此场景距今已有60年了, 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而遥远的, 其语言文字也是十分抽象肃穆的, 学生很难体会到开国大典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场面。怎样弥补现实与学生头脑中的空白,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做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校园网、因特网上获取大量的开国大典的资料。当年开国大典的盛况, 如天安门广场、阅兵式、群众游行情景等都可以再现到屏幕上。网络使学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扩大了视野, 把学生带入到特定时代, 突破了时空, 化远为近, 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 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2.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辅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其思维兴趣的舞台, 要以新颖独特的设计使课堂中教师精当的语言, 连成线、串成链, 成为学生顺利构建知识结构的纽带。所以, 选择与设计问题, 选择什么样问题、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呈现出来, 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分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任务, 又是教师教学思维设计必须重视的。教师要精心设疑创境, 恰当地把传统手段和多媒体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并在最佳作用点、最佳作用时机切入, 如在引发动机时创设情境、在建构知识时提供影图、在形成表象时影示过程、在动手操作时投影示范,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改变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学习效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堂容易走“模仿秀”。即不顾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模仿于其他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味“模仿”所造成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老师讲解示范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要让信息技术课上出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下面作个简要的分析:

1.学习工具的独特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换句话说,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所以工具的独特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学科以文本资料为工具的课堂教学。从未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学习内容还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

3.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其他学科的课堂中,学生接受知识后,主要通过书面练习或口头交流来巩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上机课时间不少于70%。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信息文化并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4.学习基础的差异性

因为家庭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来自不同家庭和地域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呈现着不同的层次,而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非常悬殊,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5.学习结果的长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坚实基础。

二、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

基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特征,改变教学方式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追求的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1.巧用学习工具,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这一独特的学习工具有它积极的一面,计算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但又有它消极的一面,即学生容易将计算机当做游戏机来玩。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打造出更趣味的课堂。比如,可以利用电脑游戏所具有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特点,将电脑游戏引入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以玩为目的的电脑游戏转化为以学习为目的的电脑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时显得极其笨拙,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几个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移动)后,就让学生玩用“七巧板”“拼拼看”等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并不断进行巩固。学生学得乐而忘返,往往下课铃响了还陶醉在鼠标的点击中。

2.充实学习内容,打造人文课堂

信息技术课,并不纯粹为了学技术而教技术,否则信息技术课就成了枯燥的操作练习课,信息技术课就显得过于单薄,只有给技术充实内容,特别是人文因素的加入,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丰厚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这样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遨游因特网》中的搜索引擎时,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素相关信息。

第一、二两大组搜索语文书中《望洞庭》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三、四两大组搜素语文书中《峨眉山月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2)完成任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并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一起将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到Word文档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对语文学科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课外延伸阅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

3.重视实践操作,打造求实课堂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不要因为怕学生操作能力弱会产生各种问题而减少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序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以完成任务的操作中领悟知识和技能的要点,这才是有实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插入超链接》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庭情况”做一个PowerPoint文稿,这个任务里面包含“创建不同幻灯片间的超链接、创建幻灯片到视频的超链接、创建文字或图片超链接”三种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给自己的家庭做一个PPT,有的做一个介绍自己情况的PPT,还有的做一个关于自己班级的PPT,每种PPT都有几个不同的元素,根据自己制作的元素,再分别链接到不同的目标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操作技能,学到了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4.尊重个体差异,打造合作课堂

家庭和地域的差异,更加放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情差异,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新课改倡导从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它能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在完成共同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异质组合的分组方式,这样便于让基础好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同质组合的分组方式,基础好的小组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基础差的小组主要以教师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展开,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在四年级上册《主题活动2 创作演示文稿》一课中,我采用异质分组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创作演示文稿的活动中,小组成员又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有的负责文字的输入,有的负责处理图片,学生在进行操作训练时,对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互相帮助,互教互学,形成了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主旋律。然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团结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产生了带动式的学习氛围,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5.注重拓宽视野,打造生活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新课标中的课程任务更明确地指出: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在教学“画图”软件的时候将之与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相结合,教学“文件大管家”这一课时与生活中整理自己的房间相结合,教学“Word”软件时与生活中的黑板报、各类报刊的编辑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身边的学习、生活之中。

根据实际的情况和不同的学情,信息技术课堂还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信息技术改变语文教学 篇3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在线开放式网络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引入后在全国迅速普及。很多高校也在逐步推进网络共享课程的建设,并利用慕课的优秀资源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形式。慕课这种教学模式将个别化教学、交互性教学成为可能,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但慕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在信息化高速发达的今天,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技术素养,培养创造力。如何使信息技术课程具备趣味性,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待解决的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提出[1]: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加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忽略了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技术是一门紧密联系新兴技术的学科,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慕课理念,可以实现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很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二、慕课概述

(一)慕课的定义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在线教育开放模式,译作“慕课”。2013年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签约了慕课平台,让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研究热潮。第一个字母“M”代表Massive(大规模),慕课的群体庞大,一门课程的参与人数最多达十几万;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凡是有学习意愿的人,只需一个邮箱地址就可以注册学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活动都在网上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慕课是基于课程的系统设计,采用视频的形式记录,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供学生者学习的一个系统化过程。慕课在新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拥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系统,是新媒体网络时代全新的表现形式,它对社会公众开放一系列免费的网络视频课程和学术讲座,以在校学生作为服务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课不同,慕课不是面向特定受众的观摩课或示范课,而是面向非特定受众,让学习者成为自我情感抒发的掌控者和互动者的知识传播与共享活动。

(二)慕课的特点

纵观当下慕课的呈现,笔者认为慕课大致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开放

慕课从出现至今,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不分种族,不分年龄,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电子设备,有学习意愿,就可以注册进行学习,获得免费的优质课程资源。各大MOOC平台提供的课程包含数十种语言类型,专业覆盖多学科范围,这使学习者不再受任何限制。这与传统校园课程中受到的许多管理制度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学习资源优质

目前,为MOOC提供课程资源的主要是各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院校。每一门课程的推出都是经过团队合作完成,主讲教师均是学校推荐的知名教师,资历丰富,课程精炼,技术先进。

3.学习资源易于获取

慕课学习者不需要像传统课堂那样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金钱等成本才能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者只要拥有可以联网的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线下载免费的教学资源,MOOC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学习者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成本。

4.扩展性

MOOC课堂模式使师生关系更加开放自如,教师成为课堂的协调员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学习者通过多种交互手段与方法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与建设中,包括发帖咨询、写博客分享交流、创建讨论组研讨等系列社群回馈的形式,以实现课程的交流。多维度的评价形式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者的主体性,课程内容从一开始的部分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中去。

三、慕课潮流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倡导的教学新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强调对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实现产品的制作与创新,课程紧密联系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有效地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这才能称为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压缩或者将内容进行切割,讲练结合,重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亲身体会操作过程,领会技术的魅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新兴技术的学科,倡导以兴趣为导向,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却鲜见慕课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探讨。其实,慕课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环境[2],慕课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从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传传授授知知识识,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然后在课堂上将这些内容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向学生呈现。教师主要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是信息的拥有者与传递者,学生则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师、课堂、教材和其它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随着慕课的出现,学生拥有更多自主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将慕课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利用优秀的慕课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学习者在课前利用慕课资源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依据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要求来安排学习进度,随时反复观看教学视频。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筛选信息。由于网络信息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教师要帮助学生筛选符合需要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采取鼓励机制,了解学生在课前的线上学习情况,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从直接面授的教学方法转向远距离的间接传授与课堂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直接面授为主,教师在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集体授课。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使“授课”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学可随时随地进行,实现了从固定的教学向随时随地的教学转变。许多学校采用移动终端APP来实现移动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慕课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让学习者得到完整的学习体验。在慕课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视频分成若干个片段,片段之间穿插着知识测验;将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学生在线完成知识的学习,通过慕课平台提交作业,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点评,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随时掌握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而线下的传统课堂变成了师生交流的场所,教师将课前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授问题解决的办法,这让教师真正转变为学习的启发者,学习者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学习者,使“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开放,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互动向多方位的互动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互动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课堂的面对面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而慕课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讨论组与其他学生实现在线交流;分享心得或优秀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线上的答疑专区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在线下传统课堂中可以实现面对面互动,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中获取知识,通过小组竞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将单一的互动向多方位的互动转变,既发挥了智能化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体现了面对面交互过程中的人文教学的意义。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慕课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借助慕课的优秀资源来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希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推动我国信息化基础教育不断前进。

摘要:“慕课”这种新型的在线学习方式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企业培训等领域快速发展,但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慕课的发展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对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总体审视慕课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基于慕课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新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慕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持节.知识经济.素质教育.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1999,(03):24-29.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篇4

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中心初级中学 刘晗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的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胜任当前的教育教学任务。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基本能普及到每个班级的学生,教室里的一体机使教学非常方便,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观看教学,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课余的辅导也不需要教师再面对面地进行,打开视频就可以再次学习。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方式,也不再是一本教参打拼天下,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有科学的认识,科学的定位,然后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部分教师固执地认为自己多少年都靠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过来了,学不学一个样,他们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科学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信息技术的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时代的潮流。不走进网络就不知道网络资源的丰富,只有走进广阔的网络世界,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的宽广。所以,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优化的一面,全面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是教学的出路所在。比如教学“生活中的正负数”时,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利用网络,把气温的高低变化、经济的盈余亏损、家里的收入支出、学习的提高退步、体育比赛的的得分失误、海拔的高出低于、目标的前进后退等,这些在生活中表示方向、大小、状态、发生、结果的,都可以形象简便地在电脑显示屏上用正负数演示出来,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这方面体现了网络教学的好处。两者进行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不知逊色多少。所以,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备课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还不普及的时候,教师备课,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教学参考书,三是靠其他教师的传帮带。现在教师的备课,基本上靠的是网络资源,打开相关的网站,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通过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幻灯片,下载了几个视频,经过加工组合,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以备上课时用。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从前,大多数教师是一根粉笔,就能走进教室进行教学,因为那时候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班级,学校就一个多媒体教室,每周哪天谁用都有安排表。现在每个班级都安装了一体机,开通网络,教学十分的方便。我在教学“角的大小”时,准备了一些视频教学影像,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当视频打开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了。1 度的角是多大,30 度、60度、90 度是多大,一一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一看就懂。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周角的两条边 1 是怎么回事。一节课下来,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角的认识,都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了。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辅导方式的改变

十根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学生不可能都是那么的优秀,总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显得非常吃力,如提出问题半天理解不透,做了好几道题计算的方法步骤还是没有掌握,书写方面又脏又乱,格式方面没有章法。面对这样的学生,需要课余补习了,这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导。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发布到学校的教学平台上,或者是发布到班级的QQ 群里,学生晚上下载继续观看学习,这样家长和教师的辅导就在一条线上了。因为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家长的解题方法就和教师的不一样,这样学习越是吃力的学生,方法越多越不知道该学习哪种,反而啥都记不住。如“路程、时间、速度”的教学,三者的关系是一道乘法两道除法,再进一步的思考,其实是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看上去是几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信息技术改变语文教学 篇5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课堂教学;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99

新课程理念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将信息技术列为必修课程,并与同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于2003年1月6日审议通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目标,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适应课程的要求,是信息技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模块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1. 归属于技术领域

过去一直用劳动技术作为技术课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劳动,轻视技术。实际上,技术教育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一定的专门技术,而是培养学生合理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技术的思维方法,了解技术本身的原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就是由过去的侧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 基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后,实行了高一阶段基础必修课程和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这是一种新课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就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普通高中课程管理权力逐步分散,从上到下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样,中央能统一调控课程,地方和学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选择权,既可以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广泛而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又能促进他们全面、个性化地发展。

3. 课程内容上有很大的调整

新教材分为高一必修:信息技术基础;高二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广,又不失灵活性,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淡化了操作步骤和理论知识的描述,转而提高了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科学现代化发展下产生的一门电子化技术,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其中,“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体验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其创造思维。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给自己施加准则,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和决定着课堂纪律,而且必须课前预先安排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完全在教师的计划之中,这种规划的课堂学习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在自己操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解答和引导,而不是在强迫纪律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特想法得不到教师的认可。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示例

第一章是信息技术入门;第二章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章是文字处理系统;第四章是网络基础与运用。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先学第二章,通过上机操作熟悉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而后学习第一章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計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笔者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笔者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基本概念。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是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它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利用信息技术 改变数学课堂 篇6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数学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那么,信息技术是怎样改变数学课堂的呢?

●运用信息技术,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动力技能的重要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就是勉强的。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并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

●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一般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变得“可视”化,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提供必要的感性准备,帮助学生形成更高级的概念与能力,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所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 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 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电教媒体具有容量大、趣味多、效率高等优势,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上数学课总是离不了画图,这些作图中有部分是机械的、重复的,有些还相当繁复。用计算机代替教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进行特色教学

随着大量教学资源库的出现,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案例、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越来越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来灵活选择,实现特色教学。

信息技术,改变生命行走的方式 篇7

2011年7月,参加第九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全国决赛的那几天,是一段痛并快乐的日子,是一段累却充实的日子,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日子。那段日子让我们体验到了什么叫惜时,什么叫合作,什么叫创新!今天回忆起来,心头依旧涌上满满的丰溢之惑。

绚丽过后谈感悟

比赛之后细细回想,在这次NOC活动中,我们收获满满,感受颇多。

1.合理的分配,默契的合作

我们从接到入围通知起就开始准备相关材料。比赛前的一个星期,我们根据各人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化的分工协作,团队三人配合默契。

2.激情的比赛,痛苦的熬夜

真正的比赛开始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比赛第一天的上午,点评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三人一起找教案中的优缺点,并在电脑上罗列出来,三人合作形成了完美的“铁三角”。下午,团队力量再次得以体现,从教学设计的完善到可视化陈述的制作,三人分工协作,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在敲击键盘中不知不觉溜走。最辛苦的还是比赛期间的夜晚,每天都一直工作到午夜,在宾馆狭小的房间里,我们安静地或坐或躺,感觉又回到了大学时期末考试的时光。

3.头脑的风暴,创新的思维

NOC活动,使我们认识到如果在参赛的过程中多借鉴别人的经验,倾听意见,在他人的建议中发散思维,产生联想,就能产生创新思维。参赛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可以把众人拧成一股绳,更加有拼劲,使整个团队走得更远、更好。我们之所以能顺利地完成一项项任务,得益于在比赛进程中,每个人都善于沟通,把自己融于集体之中。俗话说得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迎接挑战,才使得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4.现代的教学,普及的媒体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发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特点是:设备电器化、教材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这样的特点使它的使用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加了学生使用的范围,扩大了教学的可能性。作为现代教育人,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教学生。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温暖的关怀,满满的收获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记得比赛的第一天上午,当我们不是很熟悉其中一些环节的时候,潜江团队的老师放弃自己的准备时间为我们细细讲解注意事项、上传方式,这让我们非常感激。而在“问鼎恩欧希”现场观摩赛中,其他团队出色的表现,如对于文本内涵的把握程度和理解深度,陈述时的侃侃而谈、大方得体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我们也铭记住了一些让人感动的细节:

“问鼎恩欧希”现场观摩赛的入围名单公布得较晚,我们先回到了宾馆,等我们接到通知急匆匆赶回比赛场地的时候,比赛已经开始半小时了。赶到计算机房,在我们着急地等计算机开机时,一位负责小学语文组的评委走到我们面前说:“我那台计算机给你们用。”可计算机还是不够,坐我们旁边的数学组评委又挪到一边,把他正在用的计算机让给我们。两位评委一点也不摆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为参赛者着想,急人所急,让人心里暖暖的!

比赛结束那晚11点半,郁老师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话筒里传来一个动听的声音:“你是郁老师吗?恭喜你们团队获得了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小学语文组的第一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郁老师雀跃万分,觉得我们团队所有的辛苦都有了回报!给郁老师打电话的是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负责人,组委会的工作人员竟然工作到这么晚?我们在高兴之余又禁不住诧异,并且深深地感动!正是有这么敬业、这么负责的工作人员,NOC活动才会有这么蓬勃的生命力。

思绪飄飞忆当时

此次比赛中,小学语文组的竞赛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猴王出世》,从初稿到定稿,我们争论过,我们意见不一过……但我们最终达成了共识。

1.利用网站,扫除“盲点”

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比较简单,只是想着解读文字、理解文本。因此教学设计中课堂导入部分是这样的。

原始设计:

一、走进神话,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由《将相和》走进司马迁的《史记》,从《草船借箭》接触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再由《景阳冈》的学习,开始了解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国的国学经典中,还有一本书令我们难以忘怀,那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部古典小说的第一回。

师板书: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最后一篇。对前几篇课文的总结,就是为学习本文埋下伏笔,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但在不断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不足。

[洪艳]我觉得《猴王出世》语言晦涩,篇幅又很长,这形成了学生的学习“难点”。

[郁美娟]解决这样的难点光靠课堂40分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李雯婷]课文内容很长,估计学生课上很难消化吸收。该怎么办呢?

[洪艳]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猴王出世》专题学习网站,课前就布置学生进入专题网站,自读课文,根据词语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郁美娟]这个办法不错,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网站上还可以出示《西游记》和作者吴承恩的介绍。让学生对这部名著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李雯婷]我知道孙敬修的评书《西游记》讲得非常精彩,我们还可以课前让学生听听里面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

于是,在新的教学设计中,我们特意增加了课前预习板块,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课文的难度。

最终设计:

课前让学生进入专题网站,浏览《西游记》和作者的介绍;听孙敬修评书;自读课文,根据词语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思考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板书:仙石崩裂跳水寻源),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教出特点

一堂课要想成功,要想教出特点,就必须充分钻研文本,充分研究学生,充分发掘资源。在“细品文字悟形象”这一环节时,我们又经历了一次激烈的讨论。

[洪艳]“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哪里可以看出这些特点?”这个问题不够全面,不能帮助学生总领全文。

[李雯婷]这个问题阅读提示中也有,我觉得比较关键。还是不要换为好。

[洪艳]我也同意不换。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石猴的特点。

[郁美娟]我们可不可以增加一个问题:“吴承恩是用怎样的语言,把石猴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

[李雯婷]这个问题提得好。原来的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课文“写什么”,这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是“怎么写”。

[郁美娟]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来感悟石猴的神奇。

[李雯婷]我觉得这里石猴出世的图片改成视频更有视觉冲击力。

[洪艳]旧版《西游记》片头不是有石猴出世的场景吗?

[郁美娟]这段视频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石猴出世的神奇。

[洪艳]这段的语言很精彩,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好好品读。如“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郁美娟]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而且很有节奏感,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李雯婷]类似的句子还有“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都可以指导学生好好品读。

讨论中,我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教学设计也因为这些火花而愈加完善。

急中生智问鼎赛

问鼎赛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当毫无心理准备的我们匆匆赶到现场时,时间早已过去一半。短短一小时,要找其他团队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还要修改,还要制作陈述的课件。怎么办?急中生智,分工!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分工合作完成了对23号团队教学设计的评价,并自信地走上了问鼎赛的答辩台。答辩中,我们既陈述了23号团队的优点,也提出了针对不足的修改意见。

1.华彩之处多流连

(1)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谋篇布局的精彩

[郁美娟]令我们欣赏的是23号团队教学设计的总体把握:第一环节从介绍《西游记》和书中人物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引起探究的欲望。第二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三环节以一个大问题引出重点环节的教学——“孙悟空到底是怎样的一只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

[洪艳]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时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石猴神奇、勇敢、无私、聪明等特点。第四环节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片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第五环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仿写练习。这样整个教学结构浑然一体,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精彩

[郁美娟]《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23号团队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

[李雯婷]在“初读课文,了解感知”环节,让学生自己通过查看书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查字典等方法理解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并读懂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环节,请学生读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你觉得孙悟空是怎样的一只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这种自读自悟的课堂形式,体现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纠结之处细思量

对于这篇教学设计值得商榷之处,我们三人发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三维目标不清晰。

23号团队原始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能力训练点: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德育渗透点: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美育渗透点: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本次大赛要求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述,因此我们三人讨论后,提出了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三维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方向盘,对文本教学有着明确清晰的指导作用。三维目标定得不准,会使教学效果受影响。例如,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可是因为23号团队在斟酌文本的教学目的时没有考虑到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一个字也没提到让学生阅读经典。我们觉得最后的作业设计至少应该让学生阅读《西游记》,感受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后记:

真心感谢NOC活动的主办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一次难忘的历练。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我们有欢乐,有苦恼,也有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无奈。充实的经历,丰富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良多。这段经历,让我们收获了最珍贵的果实,它将会收藏在我们教师生涯最珍贵的记忆里。

信息技术,给寂寞的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舞动的线条、缤纷的色彩;

信息技术,给求知的孩子带来崭新的体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晶亮的眼睛,全神贯注的神情;

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怒放的生命,在这里,我们看到教师专业的成长,个人潜能的最大化发挥;

信息技术,给现代教育带来创新与活力,带来合作与共赢……

信息技术,是梦想生长的舞台;

信息技术改变语文教学 篇8

一、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以看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协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实践表明,网络环境以其资源丰富、便利,互动方便,交往平等等特征,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它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同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合作学习、发现学习、创新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造,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共享、个性、主动、互动

共享:学生能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资源,与整个世界共享资源和知识,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他可以利用网络上所能得到的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机会。

个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己的特殊问题向老师请教,展开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以求得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学习,个别化的教学在此得以实现,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主动: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非中心化”的特点,教学由“中心化”向“非中心化”的转变是网络课堂的核心特征。非中心化的“在线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但由于非中心化,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相对弱化,学生获取知识不再依赖于教师的分配和传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反馈,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主动性。

互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一对一、一对多、多对我的“网络”模式,互动活动的增加是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的外显特征,交互式、合作式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在这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三、学习氛围的自由化

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的生成化

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运用学习资源,积极探究、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的积极探索中,适时给予必要地点拨和引导。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师生的情感,呈现出师生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从而成功地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和共同发展。

五、学习过程的活动化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中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六、信息传递的立体化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的信息传递网络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信息技术改变语文教学 篇9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陈旧观念, 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应仅仅沿袭“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 还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培养其综合素质, 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 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真正的教育是给人以“点金术”, 而不是给人“金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即要研究教师如何教, 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 真正体现自身的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改变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的重大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设计由过去的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去“如何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得更为协调。同时,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 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则由过去的“问答式”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从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自主研究式、协作探究式、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教学手段从过去单纯的教具演示或实验, 转变为现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 为学生创造了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 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要以建构主义教学论为依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在这样的建构主义的模式下, 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欣赏,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使过去的“重教轻导”、“重结论轻过程”转变为现在的既重教学、更重教育、既重知识、更重能力, 既重结论、更重过程的教学目标转变, 因而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使课堂教学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教材”为基本内容, 运用网络中的信息, 自由的收集、获取, 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运用。网络信息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内容, 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 同时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知识肯定发展和更新。这样十分有利于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通过教师讲授和课本的学习, 而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从而实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演示和浏览的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了收集、选择、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 而且学会了如何去自主、创造性的学习。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强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实验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与态度。

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共同的任务, 在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互助性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在合作学习中会有更大收获, 比如利用网络可以让学生通过论坛进行交流和研讨,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 也可以通过留言版和电子邮件进行沟通与交流, 还可以通过聊天方式等进行实时交流、合作。

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 它必将推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全面而深刻的改革。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 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基础教育强调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时代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促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发展。

网络改变信息技术课堂势在必行 篇10

【关键词】网络 信息技术课程 改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时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的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网络化学习正逐步与课堂的教学相结合。

今天的学生是伴随新技术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被各种数字工具包围,信息技术对他们的认知、态度及行为习惯有影响巨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多的要教会他们如何运用网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

一、利用网络改变信息技术理论课堂

信息技术虽说是一门比较偏于技术的学科,但理论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对理论的讲解不知所措,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不知道深浅。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并不陌生,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思想来改变我们的理论课堂。如我在讲解《网络连接你我—走进计算机网络》这一课时,我采用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你认为的知识点,并把知识点标注在书中,随后在我的QQ空间指定位置进行疑点讨论。将有未解决的疑点记录下来,课堂进行交流与讨论。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学习纲要和必要提示,不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自主学习。由于课前做了充足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和深化归纳知识点就可以轻松地完成理论教学,从而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记得一次公开课讲解《早有蜻蜓立上头—图层的运用》时,学生对综合运用知识创作图片产生了疑惑,当时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介绍了好的网站并提供相应的网址;直到下课后学生仍在利用网络去明确知识点和寻找创作的源泉。当时我觉得很兴奋,因为我已达到了自主创作与自主学习的目的,点起了学生创作的激情,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作与自主学习的学习热情,同时学生可以利用QQ平台进行自由交流、展示作品与及时完成互评活动。课堂上的学习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应该怎样对作品的分析和创作,进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争辩、去利用网络搜寻答案,允许学生发不同的声音,在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利用网络渲染氛围的目的,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三、利用网络延长信息技术课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无非两类,一类是软件的应用,一类是理论知识的理解。针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我们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了对理论的学习。那软件的应用呢?目前中学新技术课堂每班一周一节课,一学期下来也无非是18节课,而在这18节课中要学会2-3个软件的应用,这对软件的学习来说,课时是不够的。我不禁思考,信息技术的教材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它的意义是什么?通过阅读书籍,慢慢地我发现,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围绕此核心来进行教学呢?我们要延长课程的学习时间,我们不能把课程学习仅仅放在课堂教学上,而是着眼于网络上。微课在这里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我利用微课和QQ空间平台进行教学。如我在讲授《移动的小方块—动作补间动画》中,主要讲其动画原理,同时通过某个动画效果的制作,进一步深化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思想。在课堂上,我只针对Flash动作补间动画的位置改变效果进行讲解和训练,未进行透明度,大小、控制时间等讲解。我把这些动画效果的变化留在网络上学习,当然这里在QQ空间平台上上传了微课,已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练习。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动作补间动画来进行作品的创作。许多软件教学课程可以利用此方法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软件,以完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学习的能力培养。

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网络如同浩瀚的海洋,它有着丰富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却是真假参半,良莠不齐的,当我们过多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了我们的学生是否会利用网络学习吗?依然记得在讲授《综合实践—制作旅游方案》活动课的时候,学生只是按照标准进行内容的搜索并直接进行复制和粘贴,而为过多的思考,“我”所搜索到的资源是否为真。学习是认知的过程,是把各种知识加以存储及组织。那我所教的学生,能适应当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吗?经过反思,我在课堂教学上做出了改变,课堂上多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而非我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在课后,介绍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如“慕课网”“我要自学网”“PS联盟”等。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软件运用的基础,也可以满足那些对某一软件运用有强烈兴趣的同学的学习需求。当学生们在网上慢慢的体会到网络学习优势,我相信在未来,我的学生会更加适应网络学习,进而完成终身化学习目的。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避免信息技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强化,导致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巨大浪费以及可能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基于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网络化学习和传统学习相融合,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向东.创客教育:从知识传承到知识创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07:16-17.

[2]黄荣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五个“必须”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07:22-23.

上一篇:有效进行古诗教学下一篇:探讨问题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