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观察

2024-06-26

注重观察(精选八篇)

注重观察 篇1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 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 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

1. 乐于观察

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教师要激发其求知欲, 培养其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容易辨认的事物, 激发他们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同时要做好观察前的准备, 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 以便让孩子看得懂。

儿歌《数鸭子》是这么唱的:“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 嘎嘎嘎嘎真呀真多鸭,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赶鸭老爷爷胡子白花花, 唱呀唱着呀呀歌还会说笑话, 小孩小孩快快上学校,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赶鸭的老爷爷善于劝导, 联系小孩的生活实际,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启发儿童乐于观察、精于观察, 学习数数, 别把鸭子数错。身为教师, 面对幼稚的儿童又何乐而不为呢?我想, 只要儿童热衷于观察, 产生浓厚的兴趣, 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是大有益处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说不定哪天, 丑小鸭也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呢!

2. 勤于观察

勤于观察就是要重复观察。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 观察, 再观察。”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 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同重复相对的是反常。反常必须高度警觉, 用心揣摩, 适时抓住机会。英国医生格雷格指出:“对大自然最细微的逸出常规举动十分注意, 并从中得益的才能, 正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出色地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而取得显著成果的奥秘。”贝弗里奇讲得更精辟:“留意意外之事是研究决策工作者的座右铭。”因此, 教师要培养孩子留心重复与异常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因为重复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认识的规律;抓住异常现象进行研究, 往往可以有新发现。

例如, 一张方纸剪去一个角, 变成几个角?平常情况下, 很多幼稚的孩童会回答:“方纸变成三个角。”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很自信地回答:“方纸四个角, 剪去一个角, 4-1=3。”算式算理胸有成竹, 认定答案3是十分正确的。教师口述问题:“老师会变魔术, 让方纸剪去一个角, 变成5个角, 你们信不信?”示范剪纸, 让孩子带着问题认真观察剪纸, 他们会大吃一惊, 方纸真的变成5个角啦!“谁看清方纸剪去一个角, 变成5个角的, 请举手。”很多孩子纷纷举手, 甚至忍不住喊起来:“变成5个角, 变成3个角错啦!”教师趁热打铁:“老师还会变, 让方纸剪去一个角, 变成三个角, 你们看清楚了。”演示, 将另一张方纸沿对角线对折, 再剪下, 果然方纸变成了三个角。学生哗然, 会意、欢笑、吃惊, 尽在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精于观察的过程中一一领会。

可见, 制造悬念, 引发好奇, 是激发兴趣, 促使孩子积极地注视观察的一种动力。教师要善于引导, 多给力, 鼓励学生多提问。教师不要总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 学生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 不同年龄的学生常常会向老师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 如“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几颗?”“太阳的火焰会燃烧多少年?”“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等。学生们的问题有许多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学生的提问, 有的教师可能会不耐烦地说:“乱弹琴!哪来这么多不着边际的问题?”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 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 会使学生很扫兴, 挫伤乃至磨灭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应该明白, 当学生提问时, 正是学生求知的好机会。鼓励学生提问, 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并非必须立即把每个问题的现成答案告诉他们, 应该要积极地引导他们。

留心重复现象, 留心反常现象, 是抓住问题, 深入下去, 寻找突破的重要策略, 但这必须要依靠敏锐、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行。

3. 精于观察

精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 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 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 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 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 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 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 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 匆匆浏览一番, 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 那就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 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 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2页第9题:一个长方体的花坛, 底面是边长1.2米的正方形, 四周用木条围成, 高0.9米。用泥土填满这个坛, 大约需要多少立方米泥土? (木条的厚度忽略不计)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 (木条的厚度忽略不计) 的情况, 这时填土的容积大约等于木框的体积。木条本身也有体积的, 填土的体积实际上略少于木框的体积, 及容积略少于容体的体积。精确度、细微性从中得以体现。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 并非一日养成。孙大圣的火眼金睛, 能明辨妖魔鬼怪, 不经太上老君八卦仙丹炉锻炼, 能行吗?不行!再如, 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 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 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生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 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 商品质检员一眼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二、明确观察的方式、方法

观察的主要形式:

(1) 按时间来说, 观察可由先到后。

(2) 按空间来说, 观察可由近及远, 也可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也可由下到上;由左到右, 或由右到左。

(3) 按事物本身结构来说, 观察可以由外到内, 也可由里到外;可以由局部到整体, 也可由整体到局部。

(4) 按事物外部特征来说, 可以由宏观到微观, 也可由微观到宏观。

观察的主要方法有:

(1) 综合观察法。即先局部后整体或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方法, 以达到对观察对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2) 动静观察法。动态观察指按先后顺序或方向位置观察物体的变化;静态观察指按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进行观察, 建立基本数学概念, 理解数学法则。父母要指导孩子学会动静结合观察法, 为孩子以后看图数数和看图列式打下基础。

(3) 对比观察。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 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 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 肯定好的, 指出不足的。

(4) 反复观察。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 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 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 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5) 顺序观察。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 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 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 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让孩子有顺序地观察, 能使他们有条理地思考, 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 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一般来说, 观察是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6) 重点观察。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 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 如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找等量的数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三、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

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学生对观察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 学生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 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学生在观察中, 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 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比如, 父母带孩子去公园, 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转半天, 回到家里, 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翻山车每轮几人乘坐, 那么, 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翻山车每轮乘坐情况:第一次2×4=8;第二次3×4=12;第三次2×6=12……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 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 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 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 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 东张西望, 对事物熟视无睹, 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 才是有效的观察, 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直观和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要通过直观操作, 突出观察的重点, 将直观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

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 熊博士出了一个问题:“用两个体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体积有什么变化?表面积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在初步感知, 掌握变化规律之后, 熊博士通过模型演示, 又出了一个问题:“用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两个长方体, 按上下、前后、左右规则拼合, 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 你有什么发现?”兔贝贝看了熊猫博士表演的三种课件, 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拼成大长方体后, 体积没有变, 表面积有变化。”机灵却毫不示弱, 也大胆地阐明自己的发现:“大长方体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 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猫警长问同学们:“观察以上三种拼合课件图, 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 哪个最小吗?”

通过模型演示、语言的形象描述, 设计以上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情境, 明确观察目的,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直奔主题, 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材的选择与处理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便于学生在具体事物中认识抽象的数学问题, 领悟学法, 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成功、快乐。

四、让学生见多识广

观察力的高低与学生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学生, 缺少实践的机会, 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 有的学生能说出许多, 有的学生却说不上几句,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与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 道理融会贯通, 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可以说, 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 而知识与经验的丰富与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 并非一日养成, 要在长时间观察的基础上, 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 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为此, 学生要深入调查研究, 广泛地搜集材料。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必须培养其全面观察的习惯。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而不是偏重某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良好观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观察要精细。既要细致准确, 做到明察秋毫, 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且往往忽略的表象, 又要对观察对象的各个侧面、各个部分都不能遗漏。要达到这样的境地, 就必须深入地、细致地、耐心地、持久地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而且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 为了提高观察的全面性, 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就应该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系统观察, 并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就必须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特别是在复杂的现象中, 要把真相和假象区分开来, 进而揭露假象所掩盖的本质。这就是说, 观察不但要准确, 而且还应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只有通过多角度、全面性观察, 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把握其内在的规律与属性, 否则会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的现象。

注重观察 篇2

角美第一中心东山小学林妙真

歌德说过:“生活没有旁观者。”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生活的活动者,参与者。小学生年幼识浅,阅历少,但好奇心强,对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观察、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有效习作的目的。

此次“习作教学观摩课”,四位老师的指导精彩纷呈,专家们的点评精辟到位,恰到好处地为听课者引领了习作教学研究的方向,我个人受益匪浅。林宜男老师《用词语创编童话》中的征稿启事是激发点,给《快乐童话》写稿成了学生们写作的需求,激发他们好强上进心,让学生迅速进入创作的情境。王慧君老师《爱,在废墟下》由一个简单的圆开始生发,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观赏地震视频,走进地震场景中,想象废墟下孩子的表现。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触摸沙子,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接受“同一种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写作思维。最值得赞赏的是王慧老师的《画龙点睛》,整堂课围绕“画龙点睛”游戏活动,抓住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公主队”和“王子队”竞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观察、体验、说话、写话,从中潜移默化教授写作方法,结果学生由于情感适时激发,现场亲身感受,交流欲望及写作激情被触动激发,因此课堂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明显,基本上完成了该堂课的预设目标。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新奇的。一个孩子对世界产生好奇,他就会主动去看、去听、去触摸,而这些被观察的任何事中,一定有某些孩子感兴趣的,对于这些感兴趣的的事物,孩子会更热情地去观察,并加以思考,从中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

王慧老师的两次观察别有用心。第一次观察,上课伊始,设置“火眼金睛” 1

小游戏:观察老师喝水的样子,判断杯里到底有没有水。班级学生马上分成两派:

(判断没水的)生:老师的嘴巴是干的。

生:老师水没咽下去。

生:老师的喉结没有动。

生:没听到喝水的声音。

(判断有水的)生:老师喝完后嘴巴舔了一下。

生:老师仰起头喉结动了一下。

你看,学生的眼睛像摄像机,对焦眼前的事物,集中一切注意力,观察,思索,继而做出判断。王慧老师设计此环节,确实聪明,她的用意明显,一方面引导孩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获得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身边熟视无睹的事物积极主动去观察思考。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画龙点睛”游戏环节的完成所必须具备的观察条件打下基础,并为习作练习作准备。

第二次观察,当“公主队”和“王子队”分别派代表上台时,老师来了个友情提示:在游戏中,场下队员边指挥,边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

当王老师提出:哪个环节你最开心?用上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场面。并展示刚才游戏中抓拍的画面。

生:跃跃欲试、左顾右盼、急不可待、指手画脚、喜笑颜开、激动万分、热闹非凡、笑逐颜开„„

师:同学怎么笑?

生:哈哈大笑。

生:笑得前俯后仰。

生:有的笑得又拍桌子又跺脚。

„„

而后王老师展示游戏中那张特写镜头,请同学描述。这时,学生描述出现了小高潮。

一生:她开心极了,嘴角上扬,成了一个好看的45度的笑容。(场下听课者不由自主发出一片赞许的笑声。)

多细致的观察呀!多贴切的描述呀!如果不是王老师别具匠心的安排,我想,随随便便叫哪个孩子,都不可能完成得如此到位。

就像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看着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诞生源于他持久而敏锐的观察力。课堂上孩子们出彩的表述和细腻的描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可见老师良苦用心。

二、设置游戏,体验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确实如此,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王慧老师习作指导以游戏为题,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给他们真切的感受体验,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都愿参与,破除了作文的神秘感,拉近了作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王老师一直问:哪个环节你最开心?当时还有哪些场面让你感到很高兴?目的是想让孩子在亲身体验的环境活动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和感受。课堂上连平时最不活跃的同学也会兴奋起来,蠢蠢欲动。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天使。

但是游戏只是帮助学生消除作文畏难心理,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增强作文兴趣的一种载体。王老师设计独特,游戏一开始,就友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游戏中抓拍学生的画面作储备;等游戏一结束,出示抓拍画面,带领学生及时回忆,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适当的词语;并点明这些词语就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气氛等。你看,老师渗透写法水到渠成,一点也不生搬硬套,写作技法通俗易懂,学生接受起来既轻松又牢固。

王老师利用游戏体验为学生提供习作条件,减少学生习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中动心、动情、动笔,提高观察、选材、构思、表达的能力。结果学生当堂习作的作业质量高,基本完成了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游戏体验作文课,值得我们借鉴。

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妙的沙画制作视频后,让学生对普普通通的沙子眼观察、手触摸、脚感触,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沙子,得到不同的感受。虽然学生在谈启示方面,由于老师指导方法及教学经验的缺失,学生谈的效果不理想,得出的启发也差强人意。但老师倡导的体验感受事物的方法是可取的,只要环节稍加改进,学生谈启发就会谈得更到位,更深刻。

游戏活动能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只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产生写作的欲望,我们的习作教学才算是有效的。

立足生活实践 注重观察体验 篇3

关键词:实践;生活;作文教学

一、善于挖掘农村的广阔题材

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遗憾的是,现在中小学生作文虚假的现象却十分严重:编造事实、虚情假意、刻意拔高、套话连篇、照抄照搬等等,不一而足。它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影响到他们成长的其他方面。

究其原因,在于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写作信心。为使作文教学摆脱种种束缚,走出误区,我认为,应改革作文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作时空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其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

作文,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村生活有着取之不尽的习作资源。如果能引导学生去观察、开发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那么学生在写作时自然就能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了。若是将生活的充实和语言的发展统一起来,学生就能借助文字本身把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流露出来,作文教学才可谓“水到渠成”了。

1.从农村自然风光中开发

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往往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良好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鼓励他们多接触自然,融入自然,倾听自然,比如,蓝天白云、落日晚霞、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提供写作源泉,奠定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如此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真情实感了。为此,我写了下水作文《那片热土》,和学生共同交流。

2.从农村民俗风情中开发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会深刻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遥不可及的生活脉搏。一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象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用眼观察,用耳听,用心思考,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那么你就写出来,按照生活的原本去写,不编造,才会有浓浓的生活味。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我写了下水作文《又是一年端午节》,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3.从农村劳动实践中开发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而农村各个时节,都有各种各样的农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有血有肉了。如,农忙时节或双休日,可以让学生下田参与种田劳动或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失为一条积累素材的绝佳途径。劳动是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为何农民那么热爱土地?长年累月地在田间劳作,自然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在劳动的同时,不光是体力上的支出,还要用心去想,去思考,去品味,视劳动为乐趣,就会有劳动以外的收获,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很好的例证。

4.从农村社会变化中开发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千变万化。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的种植养殖业、个体企业也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以农村社会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也是可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旧事物的更替,说明了什么?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可以带领他们去蔬菜种植大户的大棚里,参观各种反季节蔬菜;可去养殖大户那里看一下成群的牛羊猪等。通过这些去感受我们农村的生活水平,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我写了下水作文《那年,那事》,旨在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变化。

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写作

语文素质教育观大环境下的习作应该是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生活的新体验、新发现、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自由观察。只有通过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的材料才是最真实的,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真实,具有可读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如,写植物时,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观察空间,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引导他们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变换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培养,而且使他们学会了怎样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和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同时也学会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陶冶了情操。

2.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的习作,其实就是综合表现他以前的认识。积累对学生作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作文的‘源’,也关系到作文的‘流’。”小学生的生活像一个万花筒,丰富多彩。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有趣的小事,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时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如,春天踏青、夏日赏景、秋夜赏月、冬天玩雪等。通过观察、实践,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实现知识的积累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所得写成片段,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以后作文的素材。

3.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

想象是学生潜在的能力,所以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让他们根据事物特点发挥想象,在实践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想象。因此,在作文教学时,要把学生带出课堂,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是一个人思维活动与情思的体现,可以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鼓励他们放飞思维,大胆想象。

4.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意构思

学生在多年的生活、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大多是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的。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有必要在筛选素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意与构思进行引导。训练时,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大胆创意。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少些清规戒律,要积极提倡学生写“生活作文”,淋漓尽致地表现童真、童趣。让学生在自然、自由、自觉的心态中作文,他们的作文中才会流露出真情,凸显个性,最终实现人文合一。作文教学过程要“生活化”,让学生先感受到与作文相关的生活,再进行作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作文当作抒发情感的乐事,树立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好作风。方法有:追忆生活,让学生先回忆生活后作文;实践生活,让学生先做后写;想象生活,让学生合理想象然后写。如,教材要求写《记暑假中的一件事》,可先让学生说说在假期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事情,在追忆中获取材料,激发情感,作文时也就会“文思泉涌”,释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态意趣来了。我们要不断充实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去爬山、到田间,了解社会变迁、领略乡村景色……培养他们的观察品质,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只有“源头”充实了,学生才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来!

生活是基础的、本源的,也是最真实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体验,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愿我们早日从空洞的说教中走出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的真实,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生活的魅力,他们不再觉得作文是单调枯燥的,而且也会形成良性循环,从“生活—作文—生活”,学生肯定会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然会喜欢上作文,因而作文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立足生活实践,注重观察体验。学生只有走进生活,主动地在生活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情波澜已溢于言表,继而将真实的感受抒于笔端,再不必为作文而陷入“冥思苦想”,作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作文能力切实得到提升,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重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 篇4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方法,事物特点

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要在全面观察上下功夫。所谓全面观察,就是既要观察它的全貌,又要观察它的局部。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有的学生写物形象模糊不得要领,写人千人一面难以区别。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观察时没有抓住特点。那么,在观察时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呢?

(一)要求学生要多看、细看。

多看细看,是抓特点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于事物没有全面细致的观察,就凭一知半解或一些表面的现象去写,则是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或本质的。

比如有的学生一写人的外貌就是圆圆的脸上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实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多看看、细看看,就会发现,人们的脸型是多种多样的,有长脸、方脸、瓜子脸、枣核儿脸、鼓脸、瘪脸……眼睛也不尽相同,有大眼、小眼、圆眼、三角眼,有眼大无神,也有眼小有神的……有了多看细看的基础,就容易把握住事物的特点了。

(二)指导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观察时要抓住特点,不能只停留在看到的表面现象上,还要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提问的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想想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比如看到一棵树,树很高,干很粗,上面还有虫洞,枝很长,叶呈枣形。指导学生问问自己,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学生认真想一想就可以知道,这恐怕是一棵老槐树。这样,学生根据它的特点再反过来细致地观察,就能更准确地抓住它的特点了。

又如,上课时,学生看到教师脸色发白,眉头紧锁,用手顶住胸口,讲话声音放慢了。学生们劝他休息一下,他却说“一会儿就好”,继续讲课,指导学生想一想,老师的这些表情和行为说明什么,他这样做是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抓住这些现象的本质,教师是带病坚持上课的,他眼里只有同学没有自己。

另外,在观察事物时,要求学生特别注意事物的名称,因为有些事物的名称很能反映它的特点。

比如到动物园去看斑马,就要注意它的名字,它有助于抓住斑马的特点,身上有斑纹是这种马的最大特点。

又如要观察一种新式的组合柜家俱,就要学生注意研究“组合柜”这个名称。它是多种用途柜的组合,这是不能忽视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要分析比较。

分析比较,是抓特点的一种主要方法。每一事物都有不同于其他事物之处,这就是它的特点,常言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比较,事物的特点容易明显地显现出来。在分析比较时,可教学生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横比,即把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共或把相类似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区别,以便抓住特点。比如,引导学生把两个人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作对比,就可以从他们的不同表现中看出他们思想和性格的不同。又如,把马、骡、驴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驴耳最长,骡次之,马最短。

二是纵比,就是把同一事物各发展阶段前后的不同情况作对比,目的是了解其发展变化,以便抓住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人物时,把某一个同学对待学习前后的态度加以对比,就能知道他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特点,在观察时注意多看细看,分析对比。下面是一些具体的观察方法。

(一)要抓住事物特点。

所谓特点,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志,譬如说长在墙上的爬山虎的脚就与众不同,它有像蜗牛触角一样的七根细丝,嫩红的,长在茎上,这就是爬山虎的特点。记叙文要表现客观事物和生活事实,就要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事物各有特点:人物出身、经历、个性不同,性格感情有别;地理位置的南北东西不一,地势、气候、景物、风俗民情也有异。只有认真观察比较,才能抓住各自特点。要抓住特点还要有所取舍,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捕捉生活中最新颖最有特点的形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闻必录,否则写出的事物就缺乏个性。

(二)要调动五官。

我们置身于大千世界中,纷纭繁杂的东西会一起作用于感官,为了作文而去寻觅素材,就应该充分调动五官,多方面去观察,这才能捕捉住鲜明的形象,才能把事物写得活脱而有立体感。比如春天我们去踏春赏景,大自然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我们仅用眼睛去感知这组成画的风物还不够,还应用鼻子去嗅空气中掺合的是什么味儿,用耳朵去听那美妙的天籁之音,用口去尝一尝春天酿造的果实,用肌肤去感受一下风的轻柔。只有多角度多侧面去捕捉春天信息,这幅春景图的描摹才会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要注意思考。

观察事物,我们还要动脑筋思考,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什么样”,而且要问几个“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只有在观察中做到边看边想,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观察晨雾,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什么时间会有雾,雾是怎样形成的,雾与地域有无联系,等等,经过这样的深入思考,对事物的观察便会更全面更清楚,也就不愁写不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

(四)要按照顺序。

要想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事物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观察顺序大致有三:一是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有些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类事物就要分阶段观察,譬如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可按照发芽、长叶、抽茎、开花、结果的顺序逐步进行;二是事物的空间顺序,这类事物应按照其各部分在空间的位置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如建筑物等,可以先整体后局部,或从上至下,或由近至远;三是由表及里的顺序。比如观察人,就可由外表的观察渗透到内心的探究。只有这样观察有序,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观察对象的外形和内质。

参考文献

[1]杨亚妮, 李小玲.视觉艺术观照下的中西小说描写.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10, 7, 25.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 篇5

——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作者:黄小希 《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2日 03版)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

他们中间,有的家庭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的家庭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的家庭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有的家庭在日常生活里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的家庭在言传身教中传递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有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朴实无华的良好家风„„

这些文明家庭的故事与经验,将带动全社会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践,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创建文明家庭 建设家风文化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立足家庭实际,广泛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农户、寻找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好子女评选、弘扬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等活动,努力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有力推动了家庭文明建设。

各地妇联依托社区、企业、机关、部队等,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夫妻和睦、孝老爱亲,学习进取、科学教子,邻里融洽、友爱互助,低碳生活、热心公益为标准,广泛开展五好家庭创建活动,发挥品牌影响力。

湖北省竹山县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守法纪、计划生育、履行义务、环境卫生、尊科重教、文体活动、保护生态等内容,持续20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使活动紧跟时代、常创常新。

浙江开展“浙江百姓重家风”“好家风建设”等活动,发挥历史上家书家训、家风家教典范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小戏小品、故事会、公益广告、家风馆等途径,着力培育百姓好家风,倡导家家户户立家训,推动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全省有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

上海举办文明家庭创建巡礼、好家训好家风好家庭风貌展览、系列理论研讨等活动,引导人们写家训、画家谱、说家史、晒家书,倡导时代家风,讲好家庭故事。

山东近年来举办家庭故事会、家风家训评议会10万多场,2000多万家庭参与活动,在创新载体中吸引群众说家事、谈家风、议家规。

北京、江苏、海南等地推进“美德在农家”活动,江西开展和谐家庭、廉洁家庭、书香家庭、低碳家庭等特色家庭评选,内蒙古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孝心子女评选等活动,力求群众感兴趣、群众全参与、群众信得过、群众得实惠,着力传播文明和谐的家庭新风。

文明家庭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支撑,在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评选文明家庭 选树家庭榜样

经过深入广泛调研,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今年8月,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营造家庭文明建设浓厚社会氛围、强化法规政策保障作用等方面,对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

开展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抓的是社会的细胞和根本,谋的是子孙后代的未来。9月中旬,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推荐评选工作拉开序幕。

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按照中央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以妇联评选的五好家庭、最美家庭为基础,各地各有关部门畅通参与渠道,积极推荐候选家庭。

推荐评选过程坚持优中选优、群众公认原则,严格筛选把关、注重质量第一,深入城乡家庭、听取群众反映,使推选过程成为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成为凝聚共识、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过程。

经过宣传发动、筛选把关、社会公示等环节,一大批价值鲜明、导向突出、事迹感人、影响力大的文明家庭脱颖而出,充分展示了家庭文明建设成果,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发展。

“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是家庭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这些文明家庭并不是高高在上,也绝非遥不可及。他们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锤炼个人品德、书写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弘扬社会公德,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国文明家庭为亿万家庭树立起学习标杆和价值导向,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里生根,真正做到日常经常平常,做到落细落小落实;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家庭美德,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家国情怀,把家庭幸福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弘扬先进事迹 形成社会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家庭的结构、功能、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婚恋观、家庭观等更加复杂多样,为家庭文明建设带来了一定影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宣传文明家庭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让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相敬如宾、兄友弟恭、妯娌和谐、克勤克俭、忠厚传家等传统家庭美德不断发扬光大。

——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群众身边的文明家庭,运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传播渠道,以及微博、微信、微电影、动漫等新媒体手段,讲述平凡家庭好故事,记录家里家外的感动,展示文明家庭的风采,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

——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家风,努力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管好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落到实处。

——鼓励创作有益于家庭文明建设的文艺作品,强化法规政策对家庭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把家庭文明建设要求纳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测评体系,形成有利于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随着家庭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良好家风将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注重观察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观察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注意学习中的细节问题,如果缺乏观察能力,只是一味地靠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灌输,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缓慢的。

一、在实验中进行观察

(一)在进行观察的时候要进行主次观察

有主次观察就是根据实验的目的以及要求来进行观察,一定要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以及次要现象,这样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有效地观察到主要现象,还不会遗漏次要现象。比如,我们在做硝酸盐和碱溶液发生反应的时候,在这个实验中的主要现象就是生产氢氧化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白色的氢氧化铁,还是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产氧化铁。这个时候颜色就会发生转变,变为浅绿色、绿色和棕色。所以,我们在进行试验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学生去捕捉生成氢氧化铁白色沉淀的那一刻。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进行主次观察,在进行这个训练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观察顺序,还有就是让学生进行各种感官的一起使用,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现象。这样在实验中我们就能向学生诠释,如果对事物观察的更加全面,就能够进一步揭示出事物发展,以及它与其他物质的区别。所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主次观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敏感性。

(二)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

当学生对主次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后,老师就应该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写化学的实验现象以及结果,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只是做完实验,让学生看过后,或者由老师把实验现象描述出来,没有让学生来进行观察以及描述,那么,整个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学生观察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比如,有的学生把石灰和稀盐酸的反应描述为有气体产生,这就非常不全面,只能说是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只是运用了片面的感官描述,没有运用整体观察。还有的学生会把实验现象描述为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其实单纯地凭借观察是看不出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这个时候老师最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让学生重新觀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就会发现是有气体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还有就是溶液的温度逐渐上升。我们在训练学生进行准确描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启发学生在思考中来回答问题

观察就是感知事物的外部属性以及内部之间的各种联系,所以,对事物的观察不仅仅要停留在表层,要学会深入内部进行观察,做好学与思的过程。比如,我们在进行锌与稀硫酸反应的时候,在进行实验观察的时候,由于大量气泡的产生。可以联想一下气泡产生的原因,当我们用导管来把空气倒出,该气体还能在空气中进行安静燃烧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所产生的气体是氢气,这个时候就会发现锌会逐渐变小,甚至会消失,这时候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是可溶性硫酸锌产生,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地达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我们在化学升华的过程中要通过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不单单要学会观察,更多的要学会思考,通过思考来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来观察生活

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我们在进行抽象化学学习的时候,可以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是我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现象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感知的活动,有时候我们可以对生活中的新奇景象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观察铁丝,在什么情况下铁丝是容易生锈的。还有如果我们让铁丝在空气中进行燃烧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观察铁丝,发现在潮湿的地方铁丝就容易生锈,在干燥的地方铁丝就不容易生锈,所以,库房里对于铁丝的保管就是放在干燥的环境里,那么,结合课本知识我们带领学生探讨一下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后来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氧化铁,在潮湿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较高,所以,反应速度就会加快。所以,以后关于铁制品存放的时候要注意存放环境。通过给学生预留作业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化学反应的观察能力。

(二)无意识地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

当对学生进行过有意识观察培养后,学生看到一些现象就会很容易地与化学知识进行联想。比如,走在马路上,看到霓虹灯,学生可能就会猜想霓虹灯发出的五颜六色是因为灯泡颜色的原因吗?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是在霓虹灯里注入了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能够发出不同颜色,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询问老师就会知道这种气体是稀有气体,那么,为什么在霓虹灯里面注入稀有气体呢?其他的气体就不可以吗?进行这样一系列问题的预设,就是学生进行观察探究的过程。当学生开始形成这样无意识观察的时候,就是学生观察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方法,有进行主次现象的观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等,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不只有这几种,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以及研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观察和培养,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海珍,周四红,苏华伟.初中化学观察能力的结构构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04):3-5.

[2]宋淑贤.初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03):10-11

[3]朱丽芳.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12(03):11-12.

生物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7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包括了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知识, 要获得这些知识首先要从观察入手。例如, 植物的根、茎、花等器官的形态、结构, 还如动物、人体的形态、结构都需要从观察入手去认识它们。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学习愉快而不紧张,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或者其他教学用具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演示, 尽可能通过视听感官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把生物教学内容通过视听感官进一步形象化, 进而促进大脑思维活动的理趣结合, 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直观记忆, 能够为学生通过直观观察从而理解教材内容奠定良好基础, 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主动探索知识的源泉,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 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通过充分调动各种视听感觉, 全面观察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运动规律, 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充分的了解, 尽管这些知识很容易从书本获得, 但任何一种通过自身体验和观察得来的认识, 都是真实有效并且终生受用的, 所以加强生物实验教学, 在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 学生要充分发挥视、听、嗅、触、味等感官功能的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大胆而勤奋的实验, 尽可能通过直观教学, 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不同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进行细心观察, 通过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生命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细心观察过程中夯实基础, 拓展思维, 从而有效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因此在生物教学中, 尽可能做好生物实验是有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结合课本内容认真做好生物实验, 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集中到实践操作过程中, 对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 加强形象记忆效果, 激发探索精神, 培养观察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生物教学实验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恰当选取实验材料, 2.充分准备实验用具, 3.精心设计实验程序, 4.指导正确观察方法。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师必要时最好自己在课前亲自做一遍实验, 以便更好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而科学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实验, 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3.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 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 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 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等多种方法, 并结合植物与动物分类知识, 熟悉了解以及识别周围自然界常见植物、动物, 这不仅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 还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例如, 为什么有些树木的树叶秋天会变红?为什么夏天中午不能用井水浇花?等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学生对周围环境很感兴趣, 他们会经常不断地留心身边的一些不易发现的现象或时常发现而不去深思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请教教师、查阅资料, 这既培养了观察能力, 又提高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4. 加强直观教学演示提高课堂实效

在生物教学中, “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最有实用价值, 教师通过正确地组织和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演示方法, 能够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培养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而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要效益, 加快学习速度,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讲授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结构的教学中, 如果没有对有关的模型、挂图、实物和标本, 学生就很难认识和掌握。在根的吸水、叶的光合作用、茎的输导作用等生理功能教学中, 不进行有关的演示实验, 学生就更难理解和掌握。又如细胞分裂、细胞分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过程以及生物进化、人类的起源等生物界发展的过程, 使用了挂图或模型, 从而使教学内容由深变浅、由难变易、变抽象为具体, 这比教师用语言进行干巴巴的讲解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如果只用语言讲授, 学生理解就很慢, 而且往往弄不清它们三者间的关系;如果通过图解进行教学, 把三者的存在及其关系形象化, 理解就快得多, 掌握也牢固。在强化直观演示教学中, 教师根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 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不同基础, 科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观察, 激发学生共同的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对生物学中生命规律演示的注意力, 进行科学有效而实事求是的指导, 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结束语:综上所述, 观察能力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 正确有效的观察使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以实验组织教学, 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生物学实验这种直观手段为主, 来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观察能力培养的好, 可巩固、加深和扩大学生课内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使生物课建立在高度直观的基础上, 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等.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21-23.

[2]李敏, 王树华.教师教学基本功[M].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8:16-17.

注重观察 篇8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应引起我们注意与思考的事情, 关键是我们学生对这一切有意义的事物都熟视无睹, 视若无物。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一定要指导学生养成平时注意观察、注意思考的性格习惯, 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 我们一定要看在眼里, 想在心上, 多问一下为什么, 从平常的现象中引申出一定的新意来。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这方面有着一定的心得, 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这一项作业就很有必要, 而多数学生将这个作业流于形式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指引不够, 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一位老师在上了《放风筝》一课以后, 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放风筝时, 便分设了做风筝、看风筝、放风筝等几个环节, 让学生依次体验观察, 并写成片段作文, 然后, 再让他们写成一篇大作文。由于观察时目的明确, 每个同学写放风筝的过程, 写得尤为精彩:

“我来到操场, 抖开风筝线。把风筝轻轻放在地上, 然后, 我迎着到来的和风, 拼命地跑了起来, 慢慢地, 我觉得背后有一个人在拉我, 原来风筝飞起来了。这时, 我紧紧握 (住) 线轴, 缓缓地放线。风筝逐渐升到了半空, 我这才停下脚步, 在原地站好, 把拽着线的右手举过头顶, 均匀地把手中的线向后一拉一松, 一拉一松。就这样, ‘小燕子’越飞越高, 越变越小了……” (引用时没加任何改动, 仅添加了一个漏掉的字, 加上一些着重号) 这段文字细腻, 准确地写出了放风筝的全过程。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体验, 是很难写出来的。

由于教师的指导到位, 这些学生的日记这项作业便不再流于形式, 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实感, 有血有肉, 写起文章来也就文思如泉涌。另外, 课堂上的要求还可以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 使学生即使看到一些日常常见的情况, 也会在心里加以思考, 挖掘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情况, 培养细腻的情感。这些做法尤其适合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 教师应该多加鼓励和引导, 这对他们观察习惯的养成和观察、思维、语言能力的发展都有好处。

二、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带学生走出校门, 走出教室, 走向广阔的天地, 面对鲜活的实境, 观察生活, 把看到的和见到的都记录下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帮助学生订阅各种书报杂志, 一面阅读一面摘抄。每个人准备笔记本记录各方面的知识, 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积累了作文素材;指导学生办手抄报, 学生的兴趣盎然;用幻灯片、录像教学等手段, 让学生观察即兴口头作文;运用各种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观察欲望。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非常逼真, 使读者都如身临其境;也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中, 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把父亲对儿女伟大、无私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催人泪下, 使人读后感同身受。作者的笔下, 为什么能在平凡中见伟大, 于一般中发现珍奇, 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把景物写得美不胜收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观察生活, 有深刻的观察能力。

三、对学生要进行一些观察方法的指导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必不可少, 中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 如对建筑物的观察, 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去观察、去写作;对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观察一定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而对一些动植物的观察就一定要注意由一般到个别的顺序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和观察要领。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篇都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文章, 方法也不同, 记叙文中充满观察要领, 应引导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掌握;说明文中的描写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 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另外, 在具体的教学中, 最好举一些实际的事例来说明观察对于一个人的重大意义, 以增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效果。同时要注重平时多积累知识, 积累则要经常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在本子上以备后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注重观察】相关文章: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05-18

注重环保05-22

注重安全06-05

注重05-05

注重内涵05-12

注重训练05-21

注重交际05-21

注重差异06-03

注重品德06-08

六注重06-11

上一篇:语文学习在于积累下一篇:SIR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