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验

2024-06-21

注重实验(精选十篇)

注重实验 篇1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一、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物理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实验的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实验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由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在实验导入时,我们应创设实验情景,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当这些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好奇心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渴望解决疑问。

例如,在引入大气压时,我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茶杯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在杯口,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这时我让学生猜想,当我把按住纸片的手拿掉后,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水会流出来。此时,我松开手,纸片和水并没有落下,学生惊讶不已。再如,在讲惯性时,我先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玻璃杯中盛适量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卡片上放一只鸡蛋,然后让学生猜想:当我用棒迅速击出卡片,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我用棒将卡片迅速击出,鸡蛋落入杯内水中。我通过这些实验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实验录像,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大多数物理实验,对于初中生来说,接触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时间很少。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靠教师的演示讲解,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等到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就有无从下手或不得要领的感觉。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所做实验的操作录像,在看实验操作录像的同时,利用慢放、暂停、回看等方法,向学生讲清楚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形象直观的开导,给学生做这个实验指出了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正确的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

例如,“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这个实验,这是学生第一次实际操作天平。由于实验报告中所列的“注意事项”较多,调节天平的步骤较多,学生往往对天平无从下手或者干脆就不敢动它。面对这种情况,我上这节实验课,就首先放一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同时适时提示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在读数时,把标尺的特写镜头定格,让学生学会正确读数,我提示每个格代表多少克,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标尺读数,做完实验之后如何收拾天平,等等。学生用几分钟时间看完录像之后再去动手操作,就感到做起来得心应手。

四、利用简单的材料改进部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朱正元有句名言:“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时应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如:在讲分子间作用力时,我拿一支粉笔从中间掰开,然后把两截粉笔的断口处同时蘸一下水,再用力挤压在一起,就可看到两截粉笔牢牢粘在一起。因为粉笔变软后通过挤压很容易使分子间达到有引力的程度。鸡蛋在物理实验中也是很好用的器材,如:讲解惯性、摩擦阻力现象时,我选用外形相似的生、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体会,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的。

五、将实验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注重论文实验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注重;实验教学;优化;化学课堂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既是对知识的探索,也是对知识的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向。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注重实验 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39-02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性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实验课是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形成生物概念所必须的感性知识,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获得生物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上述诸多能力做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

1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是培养学生使用能力的基础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地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

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像了。因此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如果镜中有污染的花斑或异物,就会影响对微细结构的观察,清除花斑或异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应确定污染物在目镜、物镜还是装片(或切片)上。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目镜在镜筒上可用手做圆周转动,装片(或切片)在载物台上可用手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用移动器上下左右移动,如污染物在装片(或切片)上,移动装片(切片),污染物则随之移动,而反方向移动,否则,污染物就在物镜上。在清除直镜筒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的污染物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先后顺序,应先摘下物镜,然后再摘下目镜,拭擦完毕装上时,则应先装目镜后装物镜,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因摘装目镜时与镜筒摩擦下来的尘渣沿镜筒落入物镜的内部。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素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的原因——少量的碳酸钙。当然,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大有好处。

2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个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 %HCl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 %HCl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于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 %HCl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 %HCl),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 cm,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cm左右;宽1 cm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横线,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 ml层析液的烧杯(100 ml)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次~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

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大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①是否丙酮用量过多,滤液太稀;②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③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④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2 张丹莹.浅谈中学生物实验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学习高手,2009.9

3 孙 玲.中学生物学主体性教学的运作策略.生物学教学,2005.5

Pay Attention to Bi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Train Student’s Experiment Ability

Wang Shuiying

Abstract: Experiment teaching is a biological teaching important method , the experiment less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biological lesson. So, In the course of living being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xperiment ability, enable it grasp certain skill, enable the teaching quality quantity improve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teaching result will get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definitely.

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篇4

一、设计实验问题 引发学习热情

新一轮课程改革, 给教师敲响教学改革的警钟,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参与学习, 参与实践, 又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掌握教材知识结构, 因材施教, 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 设计实验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引导同学们设计实验问题, 探究实验方法,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 更好地解决问题, 大胆地将设计实验方案的权力交给学生, 为学生创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教学效果显著.

例如, 在探索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 笔者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请你探索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此问题一展示,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通过对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物, 很快想到应该生成碳酸钠和水.在实验过程中, 同学们发现, 该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那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者发生反应了呢?经过讨论、思考, 有的同学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然后, 观察生成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的则把一支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立在盛水的烧杯中, 之后, 向烧杯中加入几块氢氧化钠固体, 搅拌 (保持试管口不离开水面) , 观察试管内液面的上升;有的同学将把二氧化碳收集在一只气球中, 然后把气球套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口上, 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等等.

这些实验的设计, 引发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了学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了同学们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演示实验 激发学习欲望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调动他们非智力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也是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又是同学们实验操作和技能最直接的学习模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认真地把握新教材, 挖掘演示实验, 大力强化学生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 训练同学们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现象和结论, 得出规律, 并能检验假设, 发展同学们多元思维, 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 在探索燃烧的条件时, 笔者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 引发学生探究学习, 用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 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 也开始燃烧, 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 笔者随即要求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 需要什么条件水中的白磷才能燃烧? (2) 铜片上的白磷为什么能燃烧, 红磷不能燃烧? (3) 红磷能不能燃烧?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之后, 笔者再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 把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 然后直接加热 (在酒精灯上) , 让同学们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最后笔者引导他们阅读教材内容, 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并得出燃烧的条件.笔者创设这样演示实验, 同学们反映这样学既能理解,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效果显著.

三、设计开放实验 增强自主探索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化学实验教学是实现趣味性有效手段, 也是探究性学习, 最显著的特点.而设计开放性实验, 则启发兴趣, 拓宽学生思维, 更能吸引同学们注意力, 激发观察实验的动力, 增强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思想.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 学生认知水平, 把课本中的实验, 大胆设计成开放实验, 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寻求解决问题方法, 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增强同学们自主探索能力.

例如, 在学习CO2的性质后, 笔者设计这样开放实验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即, 怎样测定空气中O2 的含量?非得用红磷吗?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经过点拔, 他们拓宽思维空间, 经过查阅资料, 互相讨论、交流后, 不少小组交上设计方案来.有的小组用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有的小组用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有的小组用注射器和白磷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而此时笔者并不评定方案的优劣, 而是为他们准备实验药品和仪器, 让学生实验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 个个跃跃欲试, 都希望自己的方案是最佳, 因此, 实验非常认真, 仔细观察, 记录仔细, 而此时, 学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去发现, 自谋解决实际问题, 真正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通过这些活动, 既能培养学生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更能增强他们学习信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篇5

关键词:科学态度;善于质疑;验证预测;实验能力;创新意识

科学课是一门蕴含丰富的实验操作内容的学科,我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积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其在愉快的实验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下面从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切感受。

一、用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指导学生主动去科学实验,主动去探究结论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大胆地预测,通过科学实验去探究、去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让学生在科学实验的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实验,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拨动钢尺;拨动拉直的橡皮筋等实验活动,学生产生共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去验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验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去验证,自主拓展。如《溶解的快与慢》这个实验主要探究:溶解的快或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我激励学生根据教材的提示,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实验前预测;实验中探究验证;试验后总结并验证预测是否正确。实验前我把学生的预测一一记录下来。综合各种预测在学生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想法,这些预测有的可能是正确的,有的可能是错误的,往往事实与预测发生矛盾,此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实验,尝试着自己获得结论,最后交流:与溶解的快或慢有关的因素,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目前,根据学习内容自行设计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已成为每位学生努力的目标。巧妙的课堂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用新课改的精神与理念指导我们教学活动,执教者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实验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篇6

一、操作技能的培养

操作技能是指人们在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中合理、完善、协调的活动能力, 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包括掌握各种仪器的用途、装配、使用方法, 掌握各种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使用 (如取用、称量、配制) 、方法, 掌握实验过程中各步骤合理、规范的操作方法等.实验操作技能必须在具体的实验中形成、体现和发展.学生实验前, 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并写出预习提纲, 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通过抽查、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预习后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并使学生在实验前熟悉各项准备工作, 明确操作步骤, 掌握操作要点, 学会选择、安装、使用各种仪器、药品等, 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或照方抓“药”的盲目现象;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 不断加强基本操作训练, 鼓励学生敢动手、勤思考、善总结, 引导学生改掉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做到认真细致、熟练、准确地完成每一个实验.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是取得理想实验结果的前提和基础.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围绕教学目的, 将演示、讲解与引导学生的观察思维结合起来, 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以下几方面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1. 观察实验环境.

学生第一次进人实验室, 首先应该观察实验室张贴的实验室规则和注意事项等, 做到遵章守纪, 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其次进人实验室, 都要观察实验台上仪器药品的摆放位置、实验室的清洁卫生、水电门窗等非工作状态的情况, 并在实验结束后恢复实验前的状态, 以培养良好的劳动素质和工作习惯.

2. 观察仪器装置.

要求学生主要观察实验仪器的选择、装配、连接, 观察实验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方法, 观察装置中各部分仪器的连接顺序、连接方法及各仪器在整个装置中所起的作用等, 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3. 观察实验操作.

演示实验时,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步骤、方法, 认真观察教师操作过程中的操作细节, 如瓶盖应倒立置于桌上、手握试剂瓶时标签应向手心、不能用手拿天平砝码等, 以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

4. 观察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中, 既可能有物质状态、颜色、气味等的变化, 又可能有新物质的生成 (如气体、沉淀等) , 也可能有发光、发热等现象.实验中,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现象产生的条件及过程等, 获得一定的感性材料, 并通过积极的思维, 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本质和原理.例如, “镁带燃烧实验”中, 镁带燃烧所发出耀眼夺目的强光对感官的刺激,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而燃烧后所生成的白色粉末, 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 正是这些白色粉末的生成, 才足以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化学现象和实验数据, 只是化学实验的直接结果, 而解释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 则是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分析、概括、归纳) 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 就是化学实验中的思维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独立设计各种实验记录表格、正确运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原始数据、正确处理实验数据、规范书写实验报告、学会分析实验异常现象及误差原因等.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应根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因素, 培养学生进行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即实验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是化学实验中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 还必须具有创造意识, 能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条件, 对教材中一些实验方法、装置等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对提供的多种实验方案能经过分析, 优选出最佳方案;能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 根据确定的实验目的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并由此提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以解决实际问题等.

四、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 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实验中存在着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物质变化与变化条件之间的诸多关系, 体现和反映了大量的唯物辩证思想, 使学生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 科学方法教育.

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做到严格操作、认真观察、真实记录、科学分析.如果实验失败, 通过对实验条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的分析和总结, 找出影响实验结果因素, 并耐心细致地重做实验, 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3. 环境保护教育.

化学实验时有许多有毒气体、废液、废渣产生, 让学生养成不随便乱倒有毒、有害物质的习惯, 能应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物质进行处理 (如尾气的吸收, 处理后的废液、废渣的再利用等) , 并结合社会环境问题, 逐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环境保护能力.

4. 劳动安全教育.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篇7

1. 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的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上将传授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由教师进行实验操作表演。利用演示实验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还可以把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生动地显示在学生面前,现象直观,易于理解,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课前需做好预试演示实验,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用科学的结果为教学展开服务。课堂上在演示实验前,教师要讲明操作步骤和方法,提出观察要求,注意引导学生对看到的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实验时,教师要对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操作的技巧、实验习惯的养成等进行适时的传授;实验后,教师要通过类比、推理、归纳等方法启发学生掌握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总之,实验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给学生清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演示实验的质量和效益。

2. 加强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实验的教学方式。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亲自做,我才会懂得。说明亲自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实验器材做好准备,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熟练,示范操作精确。实验开始前,要仔细检查仪器是否完好,对一些烦琐的实验可以印发实验指导材料;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应言简意赅地阐述实验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及检查,发现不规范的操作方法及时纠正,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做好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清理操作现场,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总之,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完整地学习知识,更能提高动手能力,明确科学认真的人生态度。

3. 开展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实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是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定向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开阔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在初中生年龄特点框架下践行新课标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最直接的行为。课外实验活动因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为大多数学生所喜欢。学生可以选择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生活用品进行实验,仪器可以是牙膏皮、玻璃瓶、易拉罐、饮料瓶等。学生自己在家中做实验,既可以多次重复,又可以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没有步骤要求,自已设计思路,以完全放松的心情来完成实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同时自己找仪器、设计思路,这本身也是一个创新、发现的过程。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巩固书本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生物课堂效益 篇8

一、正确认识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学实验课应该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农村学校的初中生物教师都是非专业教师,也有部分教师虽是专业教师,但思想上一直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而讲实验又不如背实验”,因而我们的不少初中生物教师或是由于自身业务技能和认识上的误区,或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就放弃了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笔者认为,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多开展生物实验教学,而且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即使在缺乏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该利用身边一些简易器材来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生物实验活动,这样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有灵活多样地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才会积极而活跃,学习生物兴趣才会更高涨,课堂教学才会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

只有实验目的明确了,才能有效地设计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规范有效地开展实验操作。实验前要指导学生抓住每一步实验的关键,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规范操作,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我们要培养学生为了方便记录,用左眼进行观察的习惯,必须及时纠正学生闭起右眼或用右眼进行观察,为快速找到观察的视野,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在低倍镜下用粗准焦螺旋找到视野,再用细准焦螺旋使视野清晰,然后利用转换器的转动,利用高倍镜镜找到视野中的我们要观察的对象。在这里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不仅会令学生在视野中的找不到观察对象,也易损坏实验器材,更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

三、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生物实验教学变得真实而有效

观察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而准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而清晰;观察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顾观察他们好奇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之不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提醒或引导学生在实验前按观察目的拟订一定的计划或观察的顺序,实验时按计划或顺序进行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防止学生出现只图热闹,而一无所获的局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必须注意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要让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进行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四、根据实验目的合理安排实验小组和优化实验步骤,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如在“探究鱼鳍作用及观察鱼的呼吸”时,我将学生每6人分为1个实验小组,每组器材有一较大的盛有水的长方形水槽1个,剪刀1把,吸有红墨水的钢笔1支,活的小鲫鱼6尾。要求小组内的6个同学分别完成探究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的作用和观察鱼的呼吸的实验,其他同学在组内同学实验时寻找不足,并出谋划策与共同观察,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结果这样分组与分配任务,学生热情很高,兴趣很浓,讨论与对比实验后都正确得出了鱼鳍与鱼运动的关系,并且每个人都能用较为精确的语言表达出实验结论。而观察鱼呼吸的实验,每个小组都是放在最后进行,它们将鱼鳍全部剪去后放入水槽,在鱼口处滴一小滴红墨水,观察出鱼呼吸时水是从口入而由腮出的结论(或者将鱼放入只留较浅水的水槽中来完成观察鱼呼吸的实验)。这样就避免了鱼游速快,使整个水槽中水都变红,而无法观察出正确的实验现象的局面。

五、联系生活实际或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完成生物实验

生物学源于社会,更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在我们的生物课实验教学中,若能够联系生活,必能更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热情。

如我们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吃馒头时越嚼越甜”引出唾液对淀粉作用实验。我们可以用吸管、气球与细线来模拟实验人呼吸时胸廓大小、肺容积大小、膈肌的位置和气体进出的变化等。

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素质养成 篇9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 教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结合实验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见解。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将要承担起中国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青少年学生, 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熟练的实验技能。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和管理诸环节中, 存在着以应试为最终目标的短期功利性行为:一些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盲目地设置题海, 认为实验可有可无, 致使理论课挤占了实验课的时间。因此, 要搞好实验教学, 教师就必须从“应试”教育的思想中彻底转变, 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探索, 发掘潜力

1. 要注意合理组织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既要注重“激趣”, 又要能让学生自然“生疑”;演示过程要注重启发, 启发的关键是教师要巧设导语, 引而不发, 暴露关键, 让学生思维升华;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把握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明确过程发生变化的条件;同时, 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善于将讲、做、写、画有机地结合:“讲”要讲清, 不能讲穿;“做”要使学生可见又可信;“写”和“画”要精炼美观。另外, 往往有些演示实验有必要通过配置电教媒体来模拟或放大现象, 以弥补演示之不足。但要注意的是, 演示实验同电教媒体优化组合虽然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但教师不能轻易地用电教媒体替代演示实验, 因为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2. 让学生边学边实验, 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教师以积极的热情, 适度地将一些教材中编排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结合起来, 让学生边学边实验, 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动手、动脑、用眼、用口的机会, 激发了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而且强化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有利于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或“演示加讲授”的教学局面, 从而推动科学常识课的教学改革迈向新境界。

3. 重视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 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教师应在认识实验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础上, 注意指导学生做到:⑴明确观察目的、观察对象, 做好准备, 全面、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⑵明确实验目的、弄懂相关实验原理、弄清仪器作用及构造, 正确组装和使用仪器, 规范操作、准确记录;⑶积极思考、对比分析、实事求是地看待实验结果;⑷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4. 强化科技活动作用, 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智能同步发展。

科技活动可采取辅导或举办技术讲座的形式, 也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或参观、操作实践等;活动内容可包括实验创新、生物观察与标本制作等。利用这些有益的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搞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 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又是实验教学的必要补充, 从而能够将科学常识课的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实际中去。与此同时, 学生的探索精神、观察与实验的兴趣和能力也能够得到同步发展。

三、强化管理, 狠抓落实

1. 健全制度, 加强管理。

实验室建设、装备达标的条件具备后, 教师首先要抓管理, 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实验教学工作程序、工作目标, 理顺实验室的各种工作关系;制定“实验教学进度表”、“仪器使用次数卡”、“实验通知单”与“学生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单”等表单及相应的实施办法, 并逐步实行实验目标上墙制度, 把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确定的演示、分组实验等按学科分年级列表登记, 及时反映出实验开设情况, 以便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

2. 加强培训, 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通过“岗位练兵”, 自学成才, 培养适应于形势发展的实验管理人员, 提高其管理及业务水平, 促进实验教学工作的落实。

3. 创造条件, 搞好配套建设。

努力争取上下齐关心, 完成仪器、药品的补充与配备工作, 并注意发挥师生的创造性,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 创造条件开设实验课。

4. 落实实验技能考核制度, 促进教学改革。

注重实验探究 培养科学素养 篇10

关键词:科学素养;实验探究;探索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81-02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化学改革的浪潮,不少国家就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近几年来,我国的化学教学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从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向重视课程的“社会性”转变,从单一“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方面转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评价方式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理解化学科学探究,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探究正是通过“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等环节来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如何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成为每个化学教育者新的课题与挑战。

一、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常言到“不积奎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化学实验成功的基础,但不是唯一功能。在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确保顺利完成实验。还应该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而不是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与练习。例:如何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剩余物中分离出二氧化锰?如何鉴别两瓶同体积的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用这样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的溶解、过滤、量取等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实验探究意识。

二、重视启发“质疑、假设”行为,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新课程中,“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高度重视。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新课程标准》,目的在于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问题,每个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和经历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创设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参与性。使他们通过动手、观察、体验、思考、想象,进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索求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学习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知识时,先引导学生做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知道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教师再演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形成对比,激发学生质疑——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会反应,可以用来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呢,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重视科学探究方法传授,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给出答案,而应该是更多的激励思考、传授方法,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探究教学中,当实验探究课题问题情景激发起共同的学习目标时,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设计科学理想的探究方法;及时纠偏,或提醒学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目标,让学生解释方法优劣,或者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需要某方面的信息等等。在开始,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引导,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能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学习要点,教师就可以慢慢地“隐退”,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例: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用图12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测定含有杂质的镁带中镁单质的质量分数(杂质与酸接触不产生气体)。实验过程是:

①取一段镁带样品,准确称得其质量为0.030g。

②往量气管内装水至低于刻度“0”的位置。按图12所示(未装药品)装配好仪器。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在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稍倾斜试管,将用水湿润的镁带小心贴在试管壁上,塞紧橡皮塞。

⑤调整量气管液面,使两边的液面保持同一水平,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⑥把试管底部略为抬高,使镁带与稀硫酸接触完全反应。

⑦待冷却至室温后,再次记录量气管中液面位置。

⑧算出量气管中增加的气体体积为23.96mL。

已知: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混合后体积等于混合前各气体体积之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2)能否用托盘天平称量0.030g镁带样品____。(填“能”或“不能”)

(3)若不改变温度,如何用较简单的方法检查图12所示装置的气密性?

________。

(4)经换算,该实验获得的氢气质量为0.0020g。该镁带中单质镁的质量分数是____。

(5)实验过程⑦中再次记录量气管的液面位置时,试管中留有氢气,是否会影响实验最终结果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

上述这样的实验探究题是近年来福州市中考常见的题型,关键不是给学正确答案,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如:1、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2、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与原理。3、混合物中组分测定方法。让学生有解题的思路,不管题目怎么变都能解决,增强学生解题与学习能力。

四、重视实验拓展与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知识传授课中,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

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课题的难度,往往忽视这个方面的联系。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实验探究过程中应把有关问题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可以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

1.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1、家庭小实验N作无壳鸡蛋

将白醋倒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鸡蛋。通过观察蛋的沉浮,了解实验的原理,培养学生兴趣,并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2、家庭小实验一自制简易净水器

用一个空的剪去底部的矿泉水瓶、带导管的胶塞、干净的脱脂棉、纱布和活性炭制成。(并鼓励学生进行不同装置的组装,以达到相同的效果)通过活动,培育学生欣赏自我的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创新的能力。

例3:家庭小实验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有用性,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应用好的试题,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例:某网站帖子《喝了藿香正气水,开车会不会被判酒驾》引起小红的兴趣。为探究该问题,小红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藿香正气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酒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藿香正气水中,酒精的用途为溶剂。请写出酒精的另一种用途。答:_____。

(2)已知:驾驶员血液总量约为4.5L;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20g/L(每升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0.20g)即为酒后驾车。

①某驾驶员喝了一瓶藿香正气水,10分钟后若有2.7g酒精进入血液中,则该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为___g/L。

②若该驾驶员此时驾车,是否会被判为酒后驾车?答:___(填“会”或“不会”)。

③根据问题①和②,你认为藿香正气水标签中应标明的一条注意事项是____。

在这道题目中涉及到酒后驾车的问题,是所有市发民都在关心的问题,通过这样题目的探究,使学生知道并不只是酒类的饮料中含有酒精,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能使他们更客观科学的对待事物与解决问题。

上一篇:农民体育下一篇:企业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