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道息肉

2024-06-25

小儿肠道息肉(精选三篇)

小儿肠道息肉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20例胃肠道黏膜息肉患者, 依据胃肠镜检查结果确诊共有22枚息肉, 直径均大于2 cm, 最大直径达3.3 cm, 其中有男16例, 女4例, 患者年龄7~72岁, 平均 (39.7±0.3) 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采用电子胃镜与肠镜, 在术前实施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检查, 内镜与常规胃肠镜检查相同, 内镜下操作若见到病变, 将尼龙绳推送器经内镜钳道插入, 并将预先安装完毕的尼龙绳伸出, 在息肉根部套住, 圈套确定适宜位置后进行收紧, 以圈套结扎上部息肉颜色发绀为止, 推送器缓慢推动对游离尼龙绳线圈进行操纵, 拔出推送器, 电圈套器通过内镜活检钳道插入, 在结扎尼龙绳上部约0.5 cm位置将息肉套住, 开启电切将息肉组织切除[4], 最后回收切除组织送至病理检查, 术后1个月采用胃肠镜复查创面愈合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套扎一次电切后半月内复查病变全部消失脱落的为治愈;病变减小或部分脱落或留有小部分蒂部的为有效;病变未发生明显改变的为无效。

1.4 病理检查

22枚息肉中有18枚实施病理检查, 其中11枚息肉伴有异型增生, 4枚为增生性息肉, 2枚为幼年性息肉, 1枚为腺瘤性息肉恶变。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0例患者术后半个月进行随访, 有1例患者部分脱落并采取黏膜切除术进行切除, 创面在1个月后修复, 有1例患者应用2个尼龙绳圈套器, 采用电凝治疗方法切除;所有患者中治愈19例, 占95.0%;有效1例, 占5.0%;无1例无效, 全部患者均未发现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具有恶变发展趋势的胃肠道黏膜息肉, 大部分在早期采取内镜下实施高频电切方法进行清除, 特别是具有较大腺瘤性的息肉, 由于这种息肉更容易产生恶变, 因此更应在发现早期及时进行切除[1]。胃肠黏膜息肉采取镜下高频电切术方法进行治疗已日益成熟, 但针对胃肠道大息肉由于具有较宽的基底部, 容易产生出血等并发症, 通常不建议实施内镜下电凝电切方法进行治疗。国内有关研究结果显示[2]产生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在12%~15%, 而创面产生严重渗血的概率较高, 可达20%左右, 目前切除分次、分片的方法, 还无法有效避免出血的发生, 在治疗中采取单纯套扎尽管能够避免产生出血, 但具有无法将息肉回收进行病理检查的实际情况, 不能确定息肉性质[3]。因此应对息肉有无脱落情况进行及时观察, 以便于进一步采取适宜方法进行治疗。

本研究中的22枚胃肠道黏膜息肉, 平均直径都大于2 cm, 采用尼龙圈将息肉根部套扎, 对血流阻断后实施电切术进行切除, 95.0%的患者1次完全切除息肉, 未产生出血等并发症, 使安全性得到明显提高, 将息肉进行活检, 以有效避免漏诊。胃肠道膜息肉采取电凝电切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可将息肉的滋养血管有效阻断, 避免在电凝切除时创面产生渗血或出血等现象, 治疗方法比较简便安全[4]。

上述20例患者中有1枚息肉产生部分脱落, 可能与其具有较粗的滋养血管, 血供丰富、套扎力度不足等原因具有一定的关系, 二次治疗时采取黏膜切除术进行切除, 创面在1个月后修复, 临床中针对此类病变应加强随诊。

总之, 胃肠道黏膜息肉采用内镜下电切方法进行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具有较少并发症及治愈率高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周雁, 范红, 万萍, 等.内镜下套扎及电切治疗消化道大息肉的临床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2) :62-63.

[2]欧石生, 何剪太, 卢焕光, 等.经结肠镜摘除大肠息肉112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998 (8) :42-43.

[3]魏艳翎, 毛云高.内镜下消化道息肉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2) :17-18.

肠道长息肉什么原因 篇2

(1)高频电凝切除术: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可采用以下方法。

①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②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③“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④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

(2)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3)分期分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小儿肠道息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160例, 女128例, 年龄6岁~88岁, 平均年龄40岁, 均因腹部不适, 隐痛反酸或腹泻、便血等原因就诊, 胃肠镜检查发现胃肠道息肉呈扁平、丘状隆起, 或半球形。活检病理检查诊断炎性息肉291颗, 增生性息肉160颗, 化生性息肉10颗及幼年性息肉6颗, 均无恶性变。288例中单发189例, 多发99例, 最多1例26颗, 直径0.5 cm~2.0 cm, 大多≤1.0 cm。食管8例8颗, 胃74例106颗, 十二指肠57例82颗, 结肠108例202颗, 直肠41例69颗。

1.2 器材

采用ERBE APC300.ICC200EA型APC凝固器, 氩气流量1.4 L/min, 常用电凝指数A40[1], 氩离子凝固器由电凝器装置及氩离子器装置这两大部分组成, 操作前首先要打开氩离子器上的氩气钢瓶阀门, 充满氩气。治疗过程中, 所使用的氩气流量一般为1.4 L/min, 本设备使用的治疗导管直径为2.3 mm, 长度分别为3.2 m和2.2 m, 为非接触型, 导管连接高频电凝器。

1.3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准备, 于电子结肠镜或电子胃镜直视下, 进入内镜到达病灶, 氩离子凝固器的导管由内镜钳道进入, 导管从内镜头端伸出, 直达病灶上方约0.5 cm~1 cm处。应用APC治疗时脚踏有蓝色标记的踏板, 1 s~3 s每次, 在内镜直视下, 导管前端会产生短暂的蓝黄色火光, 同时伴少量无味烟雾产生。APC治疗时, 位于病灶周边的黏膜先会发生肿胀, 继而由于蒸发会发生塌陷和固缩现象, 病灶黏膜表面呈白色—黄色—棕黄色—黑褐色的变化。APC治疗后, 病灶的表面泛白或泛黄甚至会出现黝黑样改变。APC治疗的次数视病灶的质地情况以及其大小决定, 一般以内镜下将整个病灶完全烧除为标准, 较大病灶可连续重复治疗2~10次。操作过程中应抽吸腔内烟雾, 以免影响视野和治疗的进行。术后均予正规抗消化性溃疡治疗1周~3周,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留院观察, 常规饮食控制。

2 结果

治疗后288例患者无1例出现穿孔、出血、组织粘连等并发症, 467颗广基息肉病变组织均平坦、萎缩, 黑褐色或黄色凝固。216例进行了随访, 术后1个月~3个月时, 217例病变部位黏膜已基本正常或见瘢痕形成;3例较大息肉术后1个月时病灶未完全愈合, 烧灼处有浅小溃疡形成, 再次APC治疗后复查其溃疡面均完全愈合。

3 讨论

APC术是一种非接触性的电凝治疗新方法, 其能量主要通过电离的氩气, 传导至病变组织而产生凝固作用, 1991年德国Grand将该技术首次应用于可屈式内镜。远端陶瓷嘴内的钨丝电极及可屈式特氟隆管组成APC探头, 电离出导电的氩气注入导管内, 传导至钨丝电极从而产生出高频电能, 进而能量被传导至病变组织产生凝固效应。由于氩气的气流呈散发, 从而可发生侧向和轴向的传导。根据气流和电场的强度, 组织表面热凝固达2 mm~3 mm的深度。

广基息肉其在组织病理学上常分为炎性或腺瘤样息肉, 伴有不同程度的化生或异型增生等, 有发生恶性变的可能, 内镜治疗前必须进行病理学检查。经内镜摘除息肉方法较多, 如高频电、射频、微波、激光、热凝等, 但对广基息肉特别是较大的广基息肉均有一定的危险性, 可发生出血、穿孔、残留等情况, 有的还可能损伤内镜及其光学系统。近年来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技术要求高, 一般医院和医师难以进行。对于广基息肉其直径超过1 cm的, 在内镜直视下于息肉基底部注射1∶20 000 U肾上腺素使病变隆起后再用圈套器切除病灶, 其术中及术后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圈套切除瘤灶边缘残留有一定的复发率。APC为非接触性电凝治疗方法, 其热凝固效应为轴向和侧向传导, 可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凝固病灶组织, 治疗彻底, 因而经内镜APC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高效、安全、可靠[2]。

我们通过用APC术对288例胃肠道广基息肉的治疗, 得出以下结论: (1) 因为APC为非接触性;无探头组织粘连的问题, 能降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喷射出散发的氩气流, 所产生的热凝固效应向侧向和轴向传导, 因此凝固治疗的范围较热凝电极广泛。 (2) APC术的治疗适应证应为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息肉, 且已排除恶性病变者。 (3) APC的输出功率、治疗时间、治疗电极要依据息肉大小、部位及性质来选择, 直径≤1.0 cm选择功率40 W, 烧灼1~3次, 每次1 s~3 s;直径1.0 cm以上可选择功率40~60 W, 烧灼3~10次, 每次1 s~3 s;对于肠道拐角处病灶, 可使用侧喷电极。烧灼要适当, 病灶已干燥凝固, 颜色加深即可。 (4) 治疗过程中, 电极头距内镜头端的距离一定不能太近, 以免内镜及其光学系统出现损伤, 电极头和内镜镜身要尽量控制好, 使电极头位于病变上方约0.2 cm~0.5 cm处, 且伸出内镜头端超过1.0 cm。 (5) 对于治疗过程中病变有出血的, 可应用APC进行止血。 (6) 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不适, 可适当边吸气边治疗, 这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注入氩气所引起。 (7) 肠道准备禁用甘露醇,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为APC治疗禁忌证。 (8) 疑有恶性变或息肉直径太大者, 可考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9) 因黏膜损伤面积大, 术后常规应用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1周~3周, 并进行随访。 (10) APC烧灼广基息肉治疗较安全, 但如果探头距离黏膜过近且烧灼时间过长, 注气过多, 吸引氩气, 清除烟雾不及时容易引起消化道穿孔, 一旦出现应及时治疗[2]。

摘要: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 (APC) 对胃肠道广基息肉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氩离子凝固术选择性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288例467颗。结果 APC术治疗广基息肉288例, 467颗均萎缩、平坦, 黄色或黑褐色凝固, 无1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APC术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方法, 经离子化气体将高频能量传送至靶组织, 组织表层可获有效凝固, 从而起到止血和破坏有关组织等治疗作用[许国铭, 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51-52.], 因其没有探头组织粘连的问题, 所以操作起来简便, 安全性好, 临床疗效显著, 易于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广基息肉,氩离子凝固术,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云林, 冯莉, 孙波, 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广基扁平息肉和出血[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 18 (4) :325-3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儿肠道息肉】相关文章:

小儿息肉06-11

肠道组织05-07

肠道穿孔05-20

肠道细菌06-05

肠道结构06-25

肠道门诊制度06-02

3d肠道准备05-04

肠道酶活性06-26

肠道门诊护士职责05-26

肠道门诊督导小结06-23

上一篇:湘菜产业下一篇:村级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