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原因

2024-06-24

天气原因(精选五篇)

天气原因 篇1

1.1 年际变化特征

吉林省在1965年和1997年出现的寒潮次数最高,平均达到了22次,1995年是出现寒潮次数最少的年份,只有7次,寒潮最多的年份和寒潮最少的年份相差了15 d。可以将吉林省1961—2010年间的寒潮天气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61—1984年之间无明显变化,第二阶段1985—1993年之间逐年增加,第三阶段1994—2008年逐年减少,第四阶段2009—2010年显著增加。

1.2 季节分布

通过对1961—2010年吉林省寒潮过程的季节分布进行统计表明,吉林省寒潮过程主要出现在冬季,是总寒潮的79%;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春季和秋季出现寒潮的次数还没有冬季的1/2。冬季出现寒潮次数最多的达到18次,分布在1965年,而最少的只有6次,分布在1995年,冬季寒潮最多的年份是寒潮最少年份的3倍。

1.3 月际分布

吉林省在年内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主要是1月和2月,年平均寒潮次数超过3次,其次就是11月和12月,分别为2.3次和2.9次,9月是寒潮出现最少的月份,1961—2010年间仅有1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9月。一年中差不多有9个月都可能出现寒潮天气,发生的时间尺度差不多是暴雨季节时间尺度的2倍。由于寒潮天气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报时也有较大的压力。

1.4 年代际分布

吉林省的寒潮天气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较为集中,共有156次,70年代和80年代的寒潮次数没有太大的变化,维持在150次左右。进入00年代之后,寒潮天气过程明显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为130次。其中20世纪70年代的春季出现寒潮次数最多,达到了29次,90年代最少,只有15次,6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纪之后寒潮过程出现的次数均达到了22次。20世纪80年代,秋季出现寒潮次数最多,到了90年代之后,寒潮次数不断下降,00年代秋季寒潮次数只有6次,还达不到20世纪70年代的1/2,由此可以说明近些年秋季冷空气出现的强度较弱。各个年代在冬季寒潮次数均超过了100次,其中冬季寒潮次数出现最多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126次,00年代最少,只有102次,两者相差了24次。

2 寒潮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寒潮天气在吉林省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多,中西部相对较少的特征。东南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寒潮次数有较大的悬殊,其中靖宇的年平均寒潮日数最多,达到了23次,洮南的年平均寒潮日数最少,只有3次,靖宇的年平均寒潮日数是洮南的年平均寒潮日数的7倍以上。

3 影响寒潮天气的原因

3.1 东部地区长白山的地势作用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的频率较大,特别是在长白山山区冬半年出现寒潮的次数是最多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长白山在冬季的温度较低,使西南方向的暖湿空气较弱,盆地的暖湿气流很难阻挡西北来的冷空气,导致从西北方向向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流过的冷空气在到达长白山西北坡山麓之后,随即影响吉林省东南部以及吉东山地地区,此时的冷空气由于受到长白山西北坡的地形坡度影响,导致其运动速度变慢,而大兴安岭下坡的风速却不断加快,两者呈现出相反的状态[1,2];二是在长白山山区的地形摩擦降低了冷空气的前进速度;三是在松辽平原向长白山山地的过渡地带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一部分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被肢解;四是在夜间辐射的作用下加大了山地下垫面的降温幅度。综上4个原因,造成吉林省东南部的寒潮天气次数最多。

3.2 来自大兴安岭东坡的冷空气下坡加速作用

来自内蒙古东部或西伯利亚东部的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而寒潮天气必须要经过大兴安岭,在大兴安岭南面与燕山山脉相连,从大兴安岭以北到黑龙江,平均海拔较高,再加上地形都为山地,造成大兴安岭的温度较低,经过大兴安岭的冷空气迅速进入到东北地区,这也是吉林省出现寒潮天气的原因。冷空气的密度越大,会增加其移动的速度,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对白城和松原地区造成影响,这也是这2个地区寒潮天气出现次数最少的原因[3,4]。

4 结语

(1)1961—2010年,吉林省寒潮天气趋于减少,可以将吉林省寒潮天气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61—1984年无明显变化,第二阶段1985—1993年逐年增加,第三阶段1994—2008年逐年减少,第四阶段2009—2010年显著增加。

(2)冬季吉林省出现寒潮天气较为频繁,其次是春季,秋季寒潮天气出现的频率是最小的。冬季寒潮出现的次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3)吉林省在年内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主要是1月和2月,其次就是11月和12月,9月是寒潮出现最少的月份,年内有9个月会出现寒潮天气。

参考文献

[1]周福然,何传洋,冯雪君,等.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12):94-95.

[2]阮蔚林,马志强,章志芹.近44年无锡寒潮天气变化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07,26(2):45-49.

[3]阎琦,陆井龙,田莉,等.1971—2011年辽宁寒潮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4):63-69.

造成天气高温的原因 篇2

(2)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空调无法使用时,选择其他降温方法。还要注意预防空调病,要经常开窗换气,最好在开机1-3小时后关机,要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比如向地面洒些水等。

(3)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

(4)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暂停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最佳起床时间是5时30分至6时30分。

天气原因 篇3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代表中汽协就连续雾霾天气与汽车之间的关系接受了采访。机动车并非雾霾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汽车纵横》:中汽协认为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叶盛基:根据专家分析,雾霾是由气象条件、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扬尘以及区域性影响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基本因素: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形成扬尘;城市建设、工厂制造等产生的直接污染和二次污染;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污染物排放;冬季取暖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

《汽车纵横》:有人说,机动车排放是PM2.5最主要的来源。对此您怎么看?

叶盛基:近年来,针对汽车发展实行的限购、限行等限制措施已经让汽车行业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责任。当雾霾天气袭来,汽车行业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再次被当作“替罪羔羊”,这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汽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事实,但将此次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根源全面指向汽车尾气排放缺乏科学依据。我们认为,机动车绝非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

以北京为例,机动车排放以PM2.5最受关注,为此作如下分析:

其一,PM2.5形成主要原因:PM2.5主要来自于人为排放,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生成。一次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燃烧过程(如电、工业锅炉、工业燃煤)、机动车及各种粉尘、扬尘。二次转化是指由二氧化硫、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气体排放物在大气中化学反应而生成。形成二次污染的过程非常复杂,不仅与之前的排放物NOx(氮氧化物)、SO2(二氧化硫)和NH3(碳氢化合物)直接有关,并且和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风力)有很大关系。

自然过程也会产生少量PM2.5,如沙尘暴、火山灰、森林火灾、花粉、海盐等。

其二,目前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20万辆,机动车排放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有关机动车排放标准、燃油品质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结果表明,北京机动车排放的NOx约占全市NOx排放总量的58%,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约占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的40%,NOx、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化学反应都可形成细颗粒物(即所谓的PM2.5)和臭氧污染。根据专家初步测算,北京市机动车排放形成的PM2.5约占总量的22.2%。

可见机动车排放是PM2.5的重要来源(应当担当应有的重要责任)。但不是PM2.5来源的全部,同时可以说机动车排放并非就是PM2.5最主要的来源。

《汽车纵横》:对于最近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中汽协怎么看?

叶盛基:雾霾天气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综合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形成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其中所含PM2.5的来源十分复杂,既有工业燃煤、机动车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也有空气中SO2、NH3、NOx和挥发性有机物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二次细颗粒。我们认为,机动车并非北京市雾霾天气形成的根本原因:

第一,工业燃煤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占70%左右,而清洁能源比重偏低。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都造成大量的工业燃煤消耗,产生大量的SO2、NOx等废气及颗粒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2010年,我国SO2、NOx排放总量都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2011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10.48%,但达到惊人的35亿吨煤炭消耗量,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1.3%的能源。而且,这些“两高一资”行业大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对我国中东部及华北地区的气候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可以说,工业燃煤污染物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影响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

第二,事实说明,汽车不是雾霾天气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不否认汽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绝非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纵观近些年的气候变化和历史记录,此次严重雾霾天气在北京市历史上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2002年12月1日至18日期间,北京市总计出现8次较大的雾霾天气情况,媒体甚至称“如此频繁的大雾天气为历史罕见”,当时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仅为170多万辆。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20万辆,为10年前同期的3倍。可见,将此次严重雾霾天气归咎于汽车的大量使用不客观,也缺乏依据。

第三,人口日益稠密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

北京作为首都,其特殊性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城市人口日益饱和。统计显示: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2012年末增长至2069.3万,常住人口密度达到约1260A/平方公里。庞大的城市群体,对出行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在北京市52万辆的机动车保有量中,公交客车、营运客车、厢式货车、载货车等商用车总量约30万辆。这些营运商用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城市生活对这些营运商用车的需求和依赖性越来越大。正是这30万辆商用车,总计排放的污染物却占全市汽车尾气年度排放总量的50%左右。因此,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密度不断升级促进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天气原因 篇4

1. 雾霾的组成

1.1 雾和霾

雾和霾统称为雾霾, 二者都是视程障碍物, 但有一定区别。雾 (Fog) , 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 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的透明度, 使能见度恶化, 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km以内, 则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 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霾 (Haze) , 指的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可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 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时, 将这种由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 (Dust-haze) 。出现霾时空气相对干燥, 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

1.2 PM10和PM2.5

PM, 英文为plasticle matter, 即颗粒物。10和2.5指的是颗粒物的直径。颗粒物直径越小, 越容易进入呼吸道, 且进入的会越深。当颗粒物的直径小于等于2.5μm时, 它能附着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甚至血液。而相同质量的PM2.5比PM10表面积要大, 可吸附的污染物要多。因此, 雾和霾、PM10和PM2.5都涉及一个问题, 即空气中的细颗粒物。

2. 石家庄市雾霾天气的现状

2013年冬季, 由于中纬度地区3500hpa高空以纬向环流为主, 冷空气活动较弱, 地面被高压场控制以及人为污染的加剧, 石家庄雾霾日出现的频率为46.99%, 以12月出现雾霾日最多, 在20天左右。雾霾日与非雾霾日相比三种污染物 (分别为PM10、SO2、NO2) 的平均浓度均明显升高, PM10升高幅度最大, 为130%~210%;SO2和NO2较低, 为50%~120%。其中, PM10和SO2在雾霾日的平均浓度达到0.5550mg/m3和0.2556mg/m3, 污染程度与其人口密度和工业发展有关, 还与其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3. 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雾霾的形成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首先, 每年1月份石家庄冷空气活动少, 上空大气层稳定, 近地层空气湿度大, 夜间气温低, 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无法扩散, 污染物在大气的近地表层积聚, 造成污染严重;其次, 独特的地理区位致使石家庄城区空气污染物也不易疏散, 且受各种尺度外来污染物输送明显。据气象专家分析, 从石家庄到邯郸磁县和从石家庄到天津是两条明显污染物汇聚区, 石家庄市是两条辐合带的汇聚区, 造成大气污染程度加重。这些气象、地理的条件是容易造成大气污染物堆积的客观因素。但无可否认, 人为的污染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石家庄市区有建筑工地612个, 部分工地扬尘防治措施还不到位;国道、省道等交通道路, 特别是西部县 (区) 主要运煤通道二次扬尘仍然较重;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近几年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造成PM2.5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4. 雾霾天气的防治措施

一是政府完善法律。目前, 我国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 应尽快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要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者, 依法处置重度污染企业。如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增加区域联防联治内容, 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 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二是调整经济结构。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 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以化石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亟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

三是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就是要‘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淘汰现有高污染企业及设备, 严格产业准入条件, 控制新增污染源, 鼓励低污染项目及替代产品, 禁止大田焚烧植物秸杆,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产品,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

四是倡导绿色生活。全民动员、人人参与, 从自身实际出发, 坚持“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过节”。养成节水、节碳、节电、节气、节油、节约粮食等良好习惯;少开车、多步行,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购买节能车;节日期间拒绝燃放烟花爆竹等。切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珍惜资源, 降低能耗, 减少污染。

参考文献

[1]杨福林.浅谈雾霾天气的环境毒理效应[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9 (16) .

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篇5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10,也就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卡车等。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近些年来,随着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它们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注入咽喉炎、肺气肿、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炎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心肌缺血及损伤。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气原因】相关文章: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06-11

坏天气好天气作文04-25

雾霾天气与天气影响08-29

天气单词04-12

天气散文05-07

天气06-10

天气过程05-10

冰雪天气05-12

主要天气05-19

炎热天气05-24

上一篇: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下一篇:小麦复种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