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病害诊断

2024-05-12

葡萄病害诊断(精选八篇)

葡萄病害诊断 篇1

1 葡萄黑痘病

1.1 发病症状

葡萄黑痘病又叫鸟眼病, 该病于早春葡萄发芽前后及开花后发生, 在多雨年份、果园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树势衰弱时发生为害较重。该病主要为害葡萄植株的绿色部分, 特别是幼嫩的部分, 如嫩梢、幼叶、花序、卷须、幼果等。幼叶感病后, 开始出现水渍状浅褐色圆形小斑点, 然后逐渐扩大, 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 边缘暗褐色以至黑色穿孔, 或嫩叶皱缩枯死。受害严重时, 叶片常向下卷成畸形。花序感病后, 初现浅褐色病斑, 后变黑色, 严重时全花序或花蕾干枯或脱落。幼果感病后, 最初果面发生褐色小圆斑, 随后扩大, 中央为灰白色, 凹陷, 上生黑色小颗粒, 如鸟眼状。

1.2 防治方法

1.2.1 农业防治。

(葡萄所有病害的农业防治措施相同) 。

减少病虫源。冬季结合修剪清除病虫枯枝、落叶、僵果, 集中烧毁, 以减少病源;夏季修剪, 彻底清除病梢、病果和摘除病叶。

培育强健树势。多施有机肥, 合理增施磷、钾肥, 防止过多施用氮肥, 酸性土壤多施生石灰;雨季注意排水或地膜覆盖, 降低湿度, 清除杂草;合理负载, 增强树势, 提高抗性。

改善通风条件。及时绑蔓、摘心, 除副梢和老叶, 合理调节架面枝蔓, 使之分布均匀, 形成通风透光的树体结构。

1.2.2 药剂防治。

在落叶后至发芽前用3°Be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 (PCP) 、25%别腐烂400倍液消灭越冬病源;在展叶期到果实着色前, 每隔半月喷1次1:0.5: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 并兼治其它病害。

2 白粉病

2.1 发病症状

病菌侵害叶片、新梢、果实、卷须等所有绿色部分, 老器官不感染。叶片被害时, 叶表发生灰白色斑块, 上覆白粉, 病斑大小不等, 有时病斑上产生小黑粒点, 叶缘卷缩、脆硬、枯焦脱落。幼嫩新梢、卷须被害时, 覆盖白粉, 后期粉斑下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病斑, 质地变脆而枯死。幼果感染时全布白粉, 严重时枯萎脱落, 果粒较大时果面覆盖一层白粉, 生长停止变畸形, 易发生纵裂而腐烂。

2.2 药剂防治

春季危害前喷3°Be石硫合剂, 可杀死越冬病菌;生长期喷波美0.2~0.3°Be石硫合剂、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喷1:1:200倍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1次, 连喷3~5次, 均可控制危害。

3 白腐病

3.1 发病症状

白腐病又名腐烂病, 是危害葡萄果实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果穗、叶片、枝蔓。一般靠近地面的果穗最先感染, 危害初期在小果梗或穗轴产生褐色、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 逐渐向果粒蔓延。果粒先在基部变为灰褐色软腐, 随后全粒变褐腐烂, 果面上布满白点, 变成僵果悬挂在枝蔓上。叶片危害部位在叶尖、叶缘, 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 其上呈现深浅不同轮纹, 有时上面产生灰白色小粒点。新梢危害, 一般出现在有损伤的地方。感病初期呈水渍状红褐色, 边缘深褐色, 表现出不规则病斑。其上长出密生灰白色小粒点。严重时病部干枯, 并与木质部分离, 后期纵裂。有时因病斑上端产生大量愈伤组织而形成瘤状物, 使枝蔓上部的叶片变黄或变红, 直至干枯死亡。

3.2 药剂防治

为害前进行土壤消毒, 以清除地面上的病源, 一般用0.3%五氯酚钠加2°Be石硫合剂, 严密喷射, 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生长季从6月上旬开始, 每隔10~15天喷1次退菌特600~800倍液、70%百菌清600倍液或半量式200倍波尔多液, 连喷4~5次, 可控制该病的发生和蔓延。雨季喷药时, 可在配制的药液中加0.03%的牛皮胶或洗衣粉混合, 以提高药液的粘着性。

4 炭疽病

4.1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果粒和果梗, 为害严重时也能侵染叶片、卷须和枝蔓等。侵染初期, 果面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 深褐色, 病部稍凹陷, 上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并排列成同心轮纹状, 在潮湿条件下小粒点分泌出粉红色粘胶状物。特别是在果实近熟期蔓延迅速, 病果逐渐失水干缩, 振动易脱落。果梗和穗轴被侵染后, 呈深褐色椭圆形或棱形凹陷病斑, 果穗生长受到影响, 严重时使果粒干枯脱落。病菌侵害叶柄、嫩梢, 病斑呈梭形, 深褐色, 空气潮湿时也出现粉红色的粘胶状物。

4.2 药剂防治

萌芽前喷500倍退菌特或3°Be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 具有良好效果;从果实始熟期, 每隔10~15天喷1次0.1%代森锌或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50%退菌特或75%百菌清液500~800倍, 连喷3~5次, 即可控制病害发生。

5 霜霉病

5.1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 也为害新梢、花序和幼果。叶片感染后, 正面出现不规则的淡黄绿色及淡黄色的斑点, 逐渐扩大呈黄绿色, 半透明呈油渍状。叶背病斑处出现霜状灰白色霉。病斑后期呈褐色, 病组织易脆裂, 叶片受害严重时焦枯脱落。嫩梢受害处, 一开始就出现水渍状病斑, 表面有白霉, 较叶片上少, 病斑纵向扩展较快。颜色由黄绿变为褐色, 受害严重时病组织扭曲, 直至焦枯。花及幼果感染后呈深褐色, 并产生白色霜状霉层, 不久便干缩脱落, 成熟果不为害。

5.2 药剂防治

在为害初期用160倍半量式波尔多液或25%甲霜灵1000倍液每半个月喷1次, 共喷3~4次, 有显著的防病效果。此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 防治效果也很显著。

6 褐斑病

6.1 发病症状

褐斑病又名斑点病, 在多雨年份发生较严重, 造成早期落叶, 严重影响产量和树势。此病仅为害叶片, 为害初期, 首先在叶脉间形成多角形或近圆形小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病斑中央为黑褐色, 边缘红褐色, 背面可变为深褐或黑色霉状物, 后期病斑连成一片, 严重时病叶干枯破裂, 以致早期落叶。

6.2 药剂防治

葡萄栽培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篇2

常发生的病害。发生比较早,主要危害叶片。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小的水渍状部分,病部颜色变浅,后变为褐色、多角形的病斑。潮湿时,背面有白色的霜霉状的霉层。 发病条件:病害发生的条件:温度20摄氏度左右、湿度大的地方容易发生。有试验表明,含钙量比较大的,抗病性强;老叶抗病性比较强;地势较低的地区病害相对较重。 防治方法:1.清除病源。把枯枝烂叶及时带出田外,集中进行烧毁。2.早春萌芽前,应该在树体和地面喷布3~5度的石硫合剂,对病害和虫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及时的清理棚膜上的灰尘,增强透光度;加强肥水管理,施肥上避免偏施某种肥。4.药剂防治。一定要在发病前夕防治,一旦发病防治就很难了。一般防治时期从葡萄展叶到发病之前。第一次打药非常重要,根据打药的间隔和次数要根据病情的发展确定,但是不论病情怎样,只打1~2次是不行的。波尔多液、科博、代森锰锌等预防剂在防治时可以打,克露、瑞毒霉、乙磷铝、双力克等治疗剂,有些地区用瑞毒霉锰锌灌根。

二、白腐病

也叫腐烂病。只要危害果穗和新稍。造成丰产不丰收。症状:果穗大量的烂掉,果梗变褐色、腐烂、干枯,然后又变软,表面有很多乌白色的小绿点,最后干枯成深褐色的僵果,悬挂在果穗上不易脱落;茎秆上表皮开裂,露出木质部;叶边叶缘呈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近叶脉处产生。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集中在土表20厘米的土层中,接近地面的果穗发病比较重,距地40厘米内的果穗发病较重。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26摄氏度~30摄氏度,湿度在95%以上。一般发生在果实的着色期到成熟期易发病。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

防治措施:1.清理病源。摘除病果、病枝等带出田外,集中销毁。2.早春萌芽前,应该在树体和地面喷布3~5度的石硫合剂。3.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通风透光,尽量把果穗位置适当的往上提。4.药剂防治:时期从幼果期到采收前的半个月。药剂主要有:福美双、速保利、退菌特、波尔多液等。

三、 炭疽病

也叫晚腐病。主要危害果穗。

症状:果实受害后在转色成熟期表现出来,主要集中在果实的中下部,发病初期,果实上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点,而后颜色逐渐加深变为褐色,凹陷,产生同心轮纹的斑点,更严重时产生粉红色的黏稠状的孢子团。果实便软,脱落。在果梗上也会产生褐色凹陷的斑点。 病原菌:主要在一年生的果枝表皮和病果上越冬。 发病条件:果实中含酸量比较少,含糖量比较高的果实容易发病,所以后期发病比较重。病害发生适宜的温度20摄氏度~30摄氏度,湿度比较大时。

防治措施:1.清除病源。结合剪枝,清理病果、病枝,带出田外集中销毁。2.早春萌芽前,应该在树体和地面喷布3~5度的石硫合剂。3.加强栽培管理。4.药剂防治。从幼果期开始施药,采收前半个月内停止用药。药剂可以用:百菌清、代森锰锌、炭疽灵等。

夏季葡萄常见病害防治 篇3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 以增强树势, 提高抗病力。棚架上的第1道铁丝应距地面50厘米左右 (其下不留果穗) , 及时绑蔓、摘心和去副梢。及时中耕除草, 合理调节负载量。

生长季节要及时剪除病果、病枝, 拾净落地的病果粒, 并集中深埋。于发病前 (5月底至6月初) 喷施强力杀菌剂, 如50%赛欧散800倍液、50%多菌灵-井冈霉素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700倍液等, 每隔10~15天喷1次。7—8月份多雨可适当增加喷药次数, 做到雨前喷药、雨后补喷, 并在药液中加入200倍展着剂。为兼治叶部病害和防止长期使用单一杀菌剂使病原菌产生抗性, 最好将上述杀菌剂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或分段使用。

二、炭疽病的防治

在葡萄生长季节及时剪除病果, 减少再侵染源。从5月中下旬开始, 选择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多菌灵-井冈霉素800~1 000倍液或代森锰锌300倍液, 每隔10~15天喷1次, 前期重点喷结果母枝, 谢花后要均匀、周到地喷布全树, 新梢木质化后重点喷果穗。

三、灰霉病的防治

对于生长过旺的品种, 要控施氮肥, 抑制营养生长。灰霉病发病初期, 应及时剪除病花穗、病梢, 防止病情扩展蔓延。为防此病, 一般在葡萄花前、花后各喷1~2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该病菌抗药性较强, 以上药剂应交替使用。

四、黑痘病的防治

葡萄病害综合治理技术刍议 篇4

关键词:葡萄病害,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我国的葡萄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 种植葡萄已成为近年许多农村重点发展的高效农产业。葡萄具有结果早、产量高、营养丰富、口感好、收益快、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但由于大多农户管理粗放, 重植轻管, 对病害治理缺乏认知, 导致葡萄产量低、品质差、商品率低。

1 我国葡萄病害综合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 目前所发现的危害葡萄生产的病害种类超过40种, 为害严重的在10种以上, 如霜霉病、白腐病、黑症病、毛毯病、蔓割病、褐斑病、灰霉病、白粉病等。上述病害除白粉病等少数病害之外, 其发生原因均涉及多雨潮湿天气, 此外, 地势低洼、果园郁闭等因素也是导致葡萄病害发生的原因[2]。

葡萄病害发生比较普遍的是扇叶病与卷叶病, 非侵染性病害则多表现为缺铁黄叶病。其中, 病害发生前期多为重复侵染幼嫩绿色组织为主的黑痘病及害果穗幼嫩的穗轴组织的穗轴褐枯病。两种病害普遍在葡萄开花前后发生并流行;病害发生中后期主要为害果实 (多为近成熟期果实) 的白腐病与炭疽病, 造成大批葡萄“烂果”。另外, 还有害成熟绿叶的褐斑病, 及在8~9月间盛行的霜霉病;病害发生全程期主要为灰霉病, 其在花期、幼果期及果实成熟期均可严重发生[2,3]。

2 葡萄病害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2.1 严格植物检疫

预防葡萄病害的根本性方法是防止危险性病害进入未曾发生的新区。植物检疫是限制人为传播病害的重要技术措施。按照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和条例, 对种子、苗木、接穗、种条 (包括进出口与国内地区间调运) 进行严格现场或产地检疫。一旦发现带有病原及害虫的材料, 应在病害到达新区前及时扑灭, 或进入新区分散以前进行处理 (如设立观察圃隔离观察) , 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为害区的扩大, 禁止新的病、虫、杂草的传入与传出, 以保障葡萄的生长及发展。

2.2 选择抗病品种

在选择葡萄品种时, 应充分了解当地市场, 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和栽培条件以及自己的经济、技术等条件, 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商品价值较高的、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实验研究发现, 抗病害品种间或种间杂交培育抗性较强的品种效果明显。如近年种植面积较大的抗病品种“康太”, 就是从康拜尔自然芽变中选育出来;广受欢迎的巨峰群品种也是从日本引进的欧美杂交种的[3]。

2.3 农业防治

2.3.1 保持果园清洁卫生。

清洁工作在每年春秋季节集中进行。葡萄落叶后应结合冬季修剪, 将剪下的枯枝叶, 清除的架上病果、病叶, 剥掉的蔓上老皮清扫干净, 特别要注意清理白腐病、霜霉病及褐斑病等病害的病变部分, 并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 以防止再传播蔓延, 减轻来年的危害。对北方地区的果园, 要求在埋土防寒前将其清理完毕, 再结合埋土防寒, 将各种病残体 (如病果及落叶) 集中清理干净。

2.3.2 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

葡萄架面枝叶过密, 果穗留量过多, 使得葡萄树的通风透光较差, 易发生病害。因此, 要合理密植, 及时修剪, 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如及时绑蔓摘心与副梢处理, 确保园内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通常离地面较近的果穗最先感病, 可将接近地面的果穗用绳子适当高吊, 防止病害。

2.3.3 科学施肥灌水。

要保证葡萄的优质、高产, 就必须科学地施肥, 及时适量地灌水, 以满足葡萄整个生长发育期对养分及水分的需要。施肥和灌水的时间及用量应根据葡萄具体生长发育的环境 (如光照、土壤肥力等) 决定。肥料一般选用有机肥或无机复合肥。对采用膜下滴灌的果园可将肥料溶水后通过滴灌系统定点施肥;对地势低洼的果园要注意排水防涝。

2.3.4 除草结合深翻施基肥。

通过除草结合深翻的方式, 将土壤表层病害埋入底层, 下层土壤移到上面, 以减少病害来源。深翻的同时应注意把植株根部附近土壤中的虫蛹、虫茧、幼虫翻出来, 并集中杀死。

2.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治理葡萄病害必不可少的措施。葡萄休眠期喷40%美砷可湿性粉剂10kg, 配成2%稀释液, 5°Be石硫合剂或80%五氯酚钠200~300倍液等;发病前期 (4~5月份) 喷布1:0.5:160~200波尔多液, 发现病叶后改喷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600倍液;发病初期喷布克露600倍液或抑快净2000倍液。

2.5 生物防治

通过以虫治虫, 以菌治菌, 以菌治虫等生物防治方法进行葡萄病害的治理。如目前应用较广的生物药剂农抗402、农抗120, 在防治白粉病、黑痘病等严重病害方面疗效显著[4]。此外, 可利用昆虫自然天敌的发展规律进行害虫的治理。

2.6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近年来果树病害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如通过葡萄病害对温度、光谱等特异性反应及耐受力, 来杀死或驱避有害生物。目前较常用的处理方法对无病毒葡萄苗木脱除病毒, 在果园中安装黑光灯来诱杀害虫等。

3 结语

在葡萄生产中, 病害一直困扰着葡萄种植全过程, 科学合理的病害防治是栽培成功的关键。病虫害将直接引起葡萄枝蔓死亡、产量降低或绝收、果实品质下降, 严重可能导致大面积毁园或是大范围不宜续种的情况, 使得葡萄种植成本大幅增加, 收益急剧减少, 严重损害果农的利益。据报道, 目前危害我国葡萄的真菌性病害约50种, 其中细菌性病害1种, 病毒种类在30种以上, 虫害则高达120多种[5]。目前葡萄病害治理的方法较多, 包括植物检疫、栽培抗病品种、农业防治 (如保持果园清洁、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科学施肥灌水、除草结合深翻施基肥等) 、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根据地区实际, 合理运用上述方法, 可取得较好效果。值得注意的, 药剂是葡萄病害治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见效快、效果好, 但农药易导致化学残留, 危害人类健康, 切忌滥用、乱用, 尽可能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使用频度及剂量, 遵循科学、合理、准确的使用原则。

在病害防治过程中, 管理人员尤其应注意对新发展种植区的防治, 通常情况下新区病害会有5年左右的缓冲期, 但需注意5年之后这些区域的病害就会进入正常发生状态。总之, 在葡萄病害防治过程中, 应坚持以防为主、对症用药、合理混配、交换使用的用药原则, 同时通过植物检疫、改善光照、增加肥水、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以取得理想的病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金萍.葡萄主要生理病害及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 2008, 31 (12)

[2]霍立强, 张建发, 王素娟.葡萄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23 (1)

[3]庄乾营, 刘同金, 赵玖华等.葡萄几种病害的药剂防治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 2009, 12 (4)

[4]周嫦清, 郑传辛, 吕丕峰等.葡萄病虫巧防治[J].新农业, 2011, 25 (11)

南方葡萄栽培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篇5

1 选择抗病品种,减轻防治难度

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种植葡萄,选择抗病的良种,可大大减轻防治难度和显著减少防治投入,并能保证防治效果。目前可供选择的抗病性较强的葡萄种类主要是欧美杂种,其中有核葡萄品种有蜜汁、巨峰、白香蕉、高妻、藤稔、红富士、红井川、奥林匹亚、伊豆锦、高尾和红蜜等;无核葡萄品种有金星无核、希姆劳特、超级无核等。在其它种类中,抗病的品种或品系有金枝刺葡萄、水晶葡萄等。而红地球、美人指、克伦生等欧亚种普遍表现不抗病,不能选作露地栽培品种,只能作为保护地避雨栽培品种选用。

2 改善立地条件,优化栽培环境

由于葡萄病原菌一般随雨水传播,加强排水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是减轻病害发生的先决条件。所以,应选择光照充足、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质疏松的砂质壤土或有机质含量高的石砾壤土种植葡萄,感病较轻。如选择在5~20°的缓坡地建园则更理想。如果在沟谷地或水稻田改种葡萄,应深沟高畦栽培,改善排水条件;葡萄的定植行向最好与种植地5~7月的风向平行,以利通风,降低园地湿度,有利于减轻病害;在4~8月的葡萄生长期,应随时注意排水,经常保持排水沟的畅通,以达到雨停后沟内无明水为原则。

3 合理立架整形,科学修剪控枝

3.1 因地制宜立架

南方高温多湿地区栽植葡萄,以篱架栽培发病较轻,单臂高篱架较双臂篱架好。葡萄定植行距要适当扩大,不能低于2.5m,以3.0 m以上为好,否则葡萄行内通透性差,发病重。据观察,葡萄病害的发生,以篱架下部近地面为重,如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等的大部分病穗分布在距地面80cm以下。因此,提高结果部位也是减轻病害的重要措施,可将果穗位置控制在90~120cm之间,新梢位置调整到110~150cm处,一般篱笆架第1道铁丝在距地100cm左右为佳。

对于生长势极强的金枝刺葡萄与巨峰,则以采用高宽垂架及高棚架为好, 既可减轻果实病害, 又可缓和枝条的极性生长,促进花芽形成。.

3.2 合理密植整枝

葡萄在南方栽培由于高温多雨寡日照,营养生长量大,栽培密度不可过大。一般以2.5~3m行距,1~1.2m株距,667m2栽170~220株为宜。在修剪上应贯彻保持树势中庸的原则进行修剪。经多年实践证明,南方栽培葡萄的留枝密度应比北方低10%~20%较为合理,在留蔓修剪上,要坚持“密株不能密蔓,密蔓不能密芽 (冬芽留量) ”的原则。以巨峰667m2栽培170~220株为例,第3年后平均留结果母枝1200~1400个左右。不同的品种可在此基础上调节留枝量。另外,为了有效控制枝蔓数量,生长季节必须加强夏季修剪,并及时进行绑缚,以利于通风透光。

3.3 适度调控产量

葡萄植株产量不加控制,将对树体生长带来一系列的严重不良后果,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树势变弱,营养不良,果实品质变差,抗性大大减弱,从而引发大量病害。为了减少葡萄的病害,必须严格控制产量,适量负载,普通葡萄品种667m2控产在1500kg以内,南方刺葡萄最好不要超过2500kg,才可保证连年丰产优质。

3.4 架棚避雨防病

南方暖湿气候,雨水是葡萄病害发生、传播的主要条件。搭建简易避雨棚栽培,改变了葡萄园小气候,雨水不直接淋落到葡萄植株上,基本能避免黑痘病、炭疽病的发生,灰霉病、白霉病、霜霉病也能减轻。果穗可不套袋(防鸟害套袋除外),减少用药次数,成熟期可提前数天(因不套袋),甚至红地球、克伦生等不抗病的欧亚种葡萄在多雨南方也可成功栽培。搭建简易避雨棚,667m2需毛竹、铁丝、塑膜、木夹、压膜带等材料费约1000元左右,除塑膜外均可用数年,因而避雨栽培是一项投资少、增效大的有效措施。简易避雨棚栽培葡萄适用于高宽垂T型架、双十字V型和单壁架,一般1行葡萄搭建1个避雨棚。

3.5 套袋保护栽培

果实套袋不仅能大大降低黑痘病危害,而且还能避免农药对果实的污染,从而保证果实的卫生安全,大大提高果品的商品化程度,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要求。果实套袋要按正确的方法进行,葡萄套袋在花后10天左右开始并尽快完成。套袋前植株要仔细有效地喷1~2次杀菌剂,重点是防好炭疽病、白腐病。套袋时还要先用杀菌剂浸穗或喷穗,待果穗水迹干后再扣袋。红色品种为了尽快上色,一般在葡萄成熟前1周除袋。除袋后的果实不宜再喷农药。

4 合理选择药剂,适时施药防治

4.1 有的放矢,抓住关键

要根据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的放矢,适时施药。葡萄早期萌芽后的黑痘病、5月份开始发生的霜霉病和葡萄成熟期发生的炭疽病,是全年葡萄病害防治的重点。因此,南方葡萄病害防治要立足早防,科学喷药:在葡萄萌芽后的绒球期,喷1次3~5°Be的石硫合剂;从显花期开始,重点防治黑痘病,每隔5天喷1次大生或福星等杀菌剂;在开花期前后注意重点防治灰霉病;开花后幼果期除继续防治黑痘病外,要重点抓好炭疽病的预防;5月份后除继续防治炭疽病外要抓紧葡萄霜霉病防治。

4.2 预防为主, 对症下药

前期应选用防治效果好,使用安全的广谱性药剂防治。防治黑痘病,用霉能灵、杜邦福星有特效,成本也适中。灰霉病与穗轴褐腐病可用施加乐、速克灵、宝丽安等药剂防治;霜霉病防治一般以霜尿氰类农药为主,甲霜灵为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但该药易产生抗性,不宜多用。防治炭疽病一般用菌百克(使百克)、世高、退菌特、炭疽福美等农药,均有良好防效。生产上以萌芽前喷1次3~5°Be硫合剂(要求仔细周到,架柱、桩都要喷药),于展叶后 (平均3叶时) 喷施科搏或大生、霉能灵、仙生、福星类农药2次,每隔7~8天1次,以控制初侵染。一般年份在开花前和谢花后各喷1次药,重点防治灰霉病、黑痘病;新梢伸长期每隔10天喷1次药(保护剂),共喷2~3次;果粒生长期每隔12~15天喷药1次。采收后还需喷1~2次药,保护叶片。药剂防治的重点放在发病盛期,一般用大生或消菌灵、霉能灵、瑞毒灵等农药控制。

葡萄后期防病用药主要以铜制剂为主,如科搏、波尔多液,这样可以降低喷药成本。采用套袋技术的葡萄,从6月底起即可开始应用波尔多液和其他铜制剂。

葡萄病害要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防治,将病菌消灭在萌芽状态。农药要注意合理混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剂防治的效能,同时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尤其是内吸剂的连续使用不可超过2次,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4.3 冬季清园,消灭病原

注意园地卫生。入冬前将枯枝落叶、带病虫的枝蔓、果穗、病株残体等清出园外集中烧毁后,对土壤进行消毒、深翻。消毒方法是:用50%福灵双1份、硫磺粉1份、碳酸钙2份混合均匀后喷施地面,用量为1.5~2.0kg/667m2。生长季节应结合修剪及时彻底的摘除病果、病叶及病蔓集中烧毁。

5 科学配方施肥,增强树体抗性

浙中地区葡萄采后病害防腐保鲜技术 篇6

1 引起葡萄采后腐烂的主要原因

尽管葡萄采后贮运期腐烂、品质恶化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但是病原菌感染引起的采后腐烂是导致损失最主要的原因。在发达国家, 有20%~25%的新鲜水果损失于采后病菌引起的腐烂, 而缺乏贮运冷藏设备的发展中国家, 其损失可高达30%~40%。我国贮运保鲜技术比较落后, 每年由于采收、包装、贮藏等技术原因造成葡萄腐烂损失占总产30%以上, 由此可见, 采后腐烂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3,4,5]。

引起葡萄采后贮运与销售过程中腐烂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的感染, 病原菌主要为真灰霉、根霉、黑曲霉、青霉、交链孢霉、芽枝霉、匐柄霉7 个属的真菌[6]。常温下的优势菌为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 引起黑曲霉病。低温下优势菌主要为灰霉 (Botryis cinerea) , 引起灰霉病;青霉 (Penicillium spp.) , 引起青霉病;交链孢霉 (Alternaria spp.) , 引起霉腐病。

2 葡萄采后病害主要防腐保鲜技术

对葡萄采后贮藏运销中受到病原菌侵染导致腐败的预防控制和保鲜, 国内外研究主要在低温、化学药物、辐射、气调、热处理、生物防腐和涂膜保鲜等领域。

2.1 辐射保鲜

辐射保鲜具有无残留、无污染、处理工艺简单、不改变果实外形的的优点。Aslukhe等用不同剂量的射线辐照葡萄, 在贮藏的3 个月内, 未发现异味和霉烂。但由于目前辐射处理工艺尚处于研究阶段, 难以把握和确定使用剂量, 导致辐射保鲜技术还未得到商业化应用。

2.2 化学药物

冷藏与SO2熏蒸或重亚硫酸盐片剂处理相结合, 是目前防止葡萄腐烂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SO2处理对果实的漂白作用和对金属腐蚀、环境的污染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同时, 含硫化合物的残留对亚硫酸盐高度敏感的人容易引起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规定SO2的残留量不能超过10 mg/kg。但是减少SO2用量和释放量时, 抑菌能力会被削弱, 导致葡萄贮藏后不久便出现霉变腐烂, 目前SO2缓释法在许多国家被采用。

2.3 生物防腐

目前, 在柑桔、草莓等果品上比较成功地运用了生物防腐剂。诸如乳酸乳球菌素 (Nisin) 是现在世界公认并已经在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工业化生产的生物防腐剂。而我国批准使用的生物防腐剂有纳他菌素和乳酸乳球菌素。已有研究表明, 细菌、丝状真菌和酵母菌等可作为果蔬采后病害生防拮抗菌的微生物, 其中酵母菌是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菌种[7,8,9,10,11], 其拮抗效果较好, 一般不产生毒素, 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对化学农药具有较强的耐性, 有较强的抗逆性, 可在高温与干旱条件下定植于植物或果蔬表面, 并能利用果蔬表面的营养迅速增殖, 不会危害公众健康及环境。

2.4 气调贮藏

气调贮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果蔬保鲜技术, 被称为农产品保鲜领域的第2 次革命。但气调贮藏需要复杂的设备, 投资成本高, 配套技术要求高, 实际应用率低。

2.5 涂膜保鲜

近年来, 人们对果品的品质、防腐保鲜剂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 天然、环保的防腐保鲜技术、可食性保鲜膜等正成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处理, 在果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阻塞果蔬表面的自然孔口, 不利于气体的交换, 避免水分的蒸发;同时保护果实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从而达到采后防腐、保鲜、延长商品货架期的目的。涂膜保鲜处理无需复杂设备, 方法简便, 糖类、蛋白质、聚乙烯醇、单甘脂等均可用作涂膜材料, 材料易得, 成本低[12,13,14]。

但是, 涂膜保鲜剂的研发多数是围绕膜的性能及成膜机制开展的, 总体还处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试验阶段。涂膜效果的稳定性、干燥时间长短、膜本身是否易滋生微生物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明。

3 葡萄采后病害防腐保鲜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 生产实践中利用低温、气调、辐射、热处理和化学药物来防治采后病害的发生。然而, 由于在使用中受到设备和成本的限制, 气调、辐射和热处理即使在低温条件下仍有相当数量的病原菌可以生长危害果实。化学药物的防治效果明显, 但长期使用药物会诱导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导致化学药物的防病效果降低, 且果品残留药物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 化学药物对人体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迫使人们去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采后防病新技术以及安全高效的化学药物替代产品。

生物防治是一种控制采后病害的新途径, 具有安全、环保、性能优越的特点, 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并成为研究热点[15]。涂膜作为一种保鲜方法, 于近年兴起, 即采用喷洒、涂抹、浸渍等方式涂敷于果实表面, 形成一层薄薄的透明被膜[16]。被膜剂宜选择大分子多糖蛋白类、脂类物质等, 因这些物质具有纯天然、无毒、无害的特点。该方法可以增强果实表皮的防护作用, 抑制呼吸作用, 减少营养损耗和水分蒸发, 防止果品失水萎蔫。但膜制剂抑菌效果不明显。因此, 通过生防菌和涂膜剂结合和技术集成, 利用高效无毒的生防菌和多功能可食性膜, 结合生防菌的抑菌作用和膜的保鲜作用优势, 开发出高效无毒的采后葡萄防腐保鲜商品制剂, 实现对采后葡萄的防腐保鲜应该是今后发展的主方向。

浙中地区葡萄生产存在较强的季节性、区域性以及本身易腐性等特点, 普遍存在鲜食葡萄“季产季销”“地产地销”等现象, 一方面造成果农“卖果”难, 另一方面也与消费者对葡萄需求的多样性及淡季调节的迫切性相矛盾。因此, 针对本地葡萄采后特点, 因地制宜研究和选取一套葡萄采后病害防腐保鲜技术, 实现葡萄采后防腐和保鲜的综合控制, 为发展葡萄的贮藏、保鲜、加工业, 延伸葡萄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农民的收入, 发展农业第二产业, 对保障大众健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受多雨、高热等气候因素影响, 浙中地区葡萄采后储存难度大。在分析了引起葡萄采后腐烂的主要原因的基础上, 介绍了目前主要的防腐保鲜技术及应用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葡萄病害诊断 篇7

葡萄套袋技术于20世纪初期在日本兴起, 在20世纪80年代套袋栽培成为提高果实品质的关键措施[1]。我国葡萄套袋栽培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全国各地才开始重视套袋栽培技术研究, 并在生产上逐步推广应用[2]。我国葡萄果实套袋由于起步晚, 在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应用在先、研究滞后”。因此,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套袋对提高水晶葡萄品质的研究工作, 旨在为水晶葡萄的生产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0年9月~2011年8月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翁孟村进行。该地区位于东经108°19′33″, 北纬26°40′52″, 光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16.5℃, 年均降雨量为1801mm, 无霜期320d。供试果园土壤以黄壤为主, 土层较深厚,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葡萄园面积为0.13hm2, 品种为水晶葡萄, 平均树龄为5年, 株行距为1m×3m, 采用单篱架式栽培, 做到株间互不影响。试验为研究套袋的影响, 在基本条件都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设置2个处理, (Ⅰ) 不套袋处理; (Ⅱ) 套袋处理。套袋处理在花后30d (5月30日) 统一套袋。果园不间作, 每年秋施基肥1次, 在4月和6月各喷叶面肥1次。在冬季喷石硫合剂1次, 套袋前喷杀菌、杀虫剂。全年根据果园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防治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红蜘蛛等。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套袋后每20d采集1次样品, 直到套袋后80d为止, 并在成熟期采集1次样品, 测定样品的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采用GB/T 6194-1986斐林试剂法测定总糖含量, 采用GB/T 12456-1990酸碱滴定指示剂法测定总酸含量, 采用2, 6-二氯靛酚兰比色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通过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整理, 再使用SAS9.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套袋对水晶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套袋对水晶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总酸含量有一定影响。由表2可知, 与不套袋相比较, 套袋处理能够提高葡萄的品质指标。具体表现为:套袋处理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了11.35%, 总糖含量提高了2.84%, 而总酸含量降低了11.32%, 故而糖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达到了15.97%。可见, 套袋对水晶葡萄品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2.2 套袋对水晶葡萄果实中糖、酸、维生素C含量变化的影响

图1反映了套袋对水晶葡萄果实的糖、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动态变化。套袋和不套袋处理的总糖含量变化趋势完全一致, 均表现为套袋后40d总糖含量较低, 之后迅速增加, 在套袋后80d达到峰值。两处理的总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套袋初期总酸含量较高, 在第40~60d骤降, 随后进一步降低。与总糖、总酸含量变化不同, 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在整个过程逐渐平稳的降低, 在收获期达到最小值。

2.3 套袋对水晶葡萄果实防治病害的影响

白腐病和日灼是水晶葡萄易发的2种主要病害, 对水晶葡萄产量和品质均会造成较大影响。由图2可知, 套袋对防治病害有积极的作用。套袋后白腐病和日灼的发病率仅仅为2%, 而不套袋发病率分别达到了22%和34%, 处理间差异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可见, 套袋对水晶葡萄防治病害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果实的糖度、酸度是决定品质的重要因子, 果实达到了一定的糖酸比以后, 才能保证优良的品质。据刘晓海等人报道, 巨峰葡萄套袋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明显高于不套袋, 而总酸含量有所下降, 套袋果实风味明显优于不套袋[3]。这与本试验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衡量果实内在品质和营养成分的指标之一。在一般情况下, 充分成熟葡萄的维生素C含量并不一定最高, 过熟还会轻度丧失[4]。在试验中, 也存在着这种现象, 随着套袋时间的推延, 维生素C含量也逐渐降低。可见, 适时的采收水晶葡萄对于维持一定量的维生素C含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果实套袋后, 由于袋的保护作用, 使果穗与外界隔离, 阻断了病菌对果实的侵染途径, 有效地起到了防止病菌传染的作用, 防病效果极为显著。红意大利果实不套袋的炭疽病感病率高达96%, 白腐病感病率也达到了20%, 而果实套袋的仅为5%[5]。在云南弥勒对森田无核葡萄进行套袋对比试验调查:套袋的病果率为4.04%, 比不套袋32.58%下降了28.54%[6]。这与本试验得到的结果一致, 可见果实套袋对于防治病害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3.2 结论

套袋能提高水晶葡萄的总糖、维生素C含量, 能降低总酸含量, 使糖酸比达到合适的范围;并且还能显著提高水晶葡萄抗病能力。

摘要:探讨了套袋对水晶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在等施肥量的条件下设置套袋和不套袋2个处理。结果表明:套袋处理能明显地提高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 且能降低总酸含量。套袋处理能显著提高水晶葡萄抵抗病害的能力。

关键词:套袋,水晶葡萄,品质,抗病害

参考文献

[1]马成战.日本葡萄的套袋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 2001 (6)

[2]楚燕杰.果实套袋提高鲜食葡萄质量[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1999 (2)

[3]刘晓海, 赵云.葡萄套袋技术试验[J].中国果树, 1997 (2)

[4]张志录, 刘中华.套袋对红地球葡萄浆果品质的影响[J].山西果树, 2002 (2)

[5]刘洪宝, 尹永胜.葡萄套袋初探[J].葡萄栽培与酿酒, 1996 (2)

葡萄病害诊断 篇8

关键词:山丹县,红地球葡萄,病害防治

红地球葡萄以色泽鲜艳, 口感好, 富含维生素种类多、产量高且稳定性好, 备受广大果农欢迎。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 位于东径100°41′- 101°42′, 北纬37°50′- 39°03′, 是世界公认的最佳葡萄生产带[1]。2009 年以来, 山丹县依托本地土地资源丰富, 气候干燥、冷凉, 昼夜温差大, 具有丰富的“冷资源”的优势, 大力发展设施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目前, 全县设施葡萄栽培面积达100 hm2, 其中盛果期72 hm2, 初果期28 hm2, 果品年产量150 万kg, 收入1 800 万元。

随着设施葡萄栽培的发展, 危害葡萄的病害种类显著增加, 危害程度逐步加重。为了促进设施红地球葡萄稳产高产, 有效提高果品品质和商品率, 结合生产实践, 对设施红地球葡萄病害发生特点、原因、发生规律进行观测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预防和防治, 取得了显著效果。

1 病害发生状况

1.1 发生面积

随着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的适宜温度与湿度环境, 为葡萄的周年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也为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创造了适宜条件。全县设施葡萄生产区域严重危害和常发病害种类有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黑痘病等, 且范围涉及各种植点, 有64%的面积受害, 重度发生面积达近21 hm2, 致使红地球葡萄减产、品质和商品率下降, 直接影响果农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制约了设施延后葡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详见表1) 。

1.2 发生特点

根据近几年的观察, 设施红地球葡萄的发病感病特点与土壤、树势、经营管理关系密切。感病群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新建日光温室较原蔬菜大棚改建的发病机率低, 发病轻;

(2) 树势强壮树体发病机率低, 发病轻;

(3) 精细管理树体发病机率低, 发病轻。

1.3 发生原因

(1) 修剪措施不到位。冬剪留芽多, 夏季为了果实所需要的营养掐头不及时, 叶幕量大, 通风透光不足。

(2) 单株挂果量过大。疏花疏果不及时, 果穗大, 单穗颗粒多, 果粒间空隙小, 通风差, 病害容易发生且传播速度快。

(3) 栽植方式单一。温室内单一的栽培方式导致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失衡, 因而诱使病害发生。

(4) 温室内湿度大。温室内每年多次大水漫灌、雨季不注意排水, 特别是寒冷季节、夜晚密闭保湿保温, 空气相对湿度高, 有时可达85%~95%, 从而引起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发病。

(5) 土传病害严重。由于日光温室栽培面积有限, 品种单一, 土壤中残留的感病根系与叶片导致了病原菌的积累增加, 单位面积的病菌量相对较高, 病害易于发生。

(6) 病原清理不彻底。对温室内带病的枯枝落叶清除不彻底, 成为次年病原菌的侵染源;同时温室内外病害交替发生。温室去膜后, 正值高温季节, 也是露地病害危害较严重的季节, 从而温室外病菌潜伏到棚内越冬、繁殖, 增加了温室内的病菌量。

(7) 使用单一或乱配杀菌剂。果农常常有种心理, 就是啥药效果好就一直用啥, 一年当中连续多次施药, 不考虑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会产生抗性, 致使防病效果不断变差, 出现越防越重的现象。同时, 在多种病害混合交叉感染发生时, 一些果农为了省时省工, 不分病害源的种类, 不了解哪些农药能混配, 就将2~3 种甚至多达4~5 种杀菌剂混配到一起使用。

2 病害发病规律

设施红地球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的发生, 依温室内温度、湿度的不同, 发生时间、危害部位、危害特点和危害程度有变化 (详见表2) 。

2.1 发病时间

危害期均在葡萄的生长季节, 潜伏期均在葡萄落叶休眠期, 霜霉病、白粉病、黑痘病病害发生期5~9 月, 高峰期6~7 月;灰霉病6~7 月花穗期、10~11 月果实着色和成熟期均为发病高峰期。

2.2 温度和相对湿度

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均有高温高湿引起, 从葡萄萌芽后开始, 到落叶休眠前当温湿度达到一定条件时均有发生, 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而危害加重。除白粉病外, 其余3 种病害当温度达到20 ℃以上, 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 危害程度达到重度, 白粉病在温度达到23℃, 相对湿度达到70%以上危害程度达到重度。

2.3 危害部位

叶片、新梢、叶柄、花序、穗轴、果柄、果实等幼嫩组织均受侵害。霜霉病在果实着色后不再受浸染;灰霉病在花穗期、果实着色和成熟期受害严重;黑痘病对着色后的果实、老化的叶片和枝条不侵染。

3 防治技术措施

设施红地球葡萄抗病性较弱, 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防治、促进健康”的方针做好预防和防治工作。

3.1 “2+4+3”预防

即叶面喷施2 次石硫合剂、4 次波尔多液、3 次碧护。

(1) 2 次石硫合剂。分别在早春萌芽前和落叶后喷洒。3 月上旬修剪后、4 月上中旬萌芽前各喷洒1 次波美5~6°石硫合剂, 喷洒时对植株、地面、前后屋面、棚顶全面喷施。喷施前要将棚内枯枝落叶彻底清扫, 并将清除物深埋或焚烧;对植株用小排笔细细刷到不留死角, 杀灭越冬病源。

(2) 4 次波尔多液。在生长期的7~10 月分别进行喷洒, 每月4~6 日喷施半量式200 倍波尔多液各1 次, 共4 次。

(3) 3 次碧护。在葡萄开花后的第10、40、70 d (6 月15 日、7 月25 日、8 月25 日左右) 喷施15 000 倍液碧护, 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3.2 清除病残体, 减少病源菌

落叶或扣棚后及时清扫枯枝落叶, 剪除病枝、病果及其他病残体, 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

3.3 加强田间管理

6 月揭棚膜后遇雨天应及时排除积水, 9 月下旬扣膜前漫灌, 待地皮发白时再扣膜, 扣膜后切忌大水漫灌, 采用微灌滴灌、渗灌和膜下灌水, 保持土壤水分;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和增施农家肥, 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及时整枝, 合理修剪, 保留合理的叶幕量, 保持架面透光;扣棚后, 定时观测棚内温度, 当温度达到22 ℃, 相对湿度达到75%时, 注意打开风口进行通风, 避免形成高温高湿。

3.4 实施控产, 优质栽培

疏花疏果、掐穗尖、疏除穗中间过密果粒, 合理控制负载量。每株留果8~10 穗, 每穗留果粒60~80 粒, 每亩控制在1 000~1 500 kg左右。

3.5 化学药剂防治

(1) 霜霉病。使用内吸型广谱性杀菌剂, 如活性微生物制剂寡雄腐霉7 500 倍液、阿米妙收1 500 倍液、72%甲霜灵锰锌500 倍液以及64%杀毒矾500 倍液。

(2) 白粉病。硫磺可湿性粉剂150~200 倍液和50%硫磺悬浮液200~300 倍液是最常用的高效杀菌剂, 硫磺粉+多菌灵1 000 倍液、75%百菌清600~800 倍液、25%粉锈宁1 000~1 500 倍液等。

(3) 灰霉病。50%多菌灵800 倍液、50%多霉灵500~1 000 倍液、40%克霉灵500 倍液、葡萄采收前喷洒60%特克多1 000 倍液。

(3) 黑痘病。开花期和幼果期是黑痘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发病初期可喷洒10%多抗霉素800 倍液, 10~15 d喷一次, 可基本控制病害发展。其次40%福星7 000~8 000倍液和50%笨菌灵700~800 倍液。

参考文献

[1]山丹县林业局.山丹县林业志[R].2014 (12) :135-136.

[2]赵奎华.葡萄病虫害原色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6-29.

[3]郝燕燕, 郝瑞杰.葡萄设施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142-153.

[4]严大义.葡萄生产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299-308.

[5]张掖市林业局.张掖市设施红地球葡萄生产技术规程[R].2012 (12) :4-5.

上一篇:药材及饮片下一篇:幼师专业教学模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