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

2024-06-18

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精选四篇)

高血压病治疗的误区 篇1

1 常见用药误区

1.1 不分病因, 盲目用药。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把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混同起来, 认为只要发现血压升高就是原发性高血压, 是原发性高血压都需要用降压药。实际上许多疾病如急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妊娠中毒症、颅脑疾病等都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 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而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由于病因病理不同, 两种高血压的治疗原则也不相同:原发性高血压只有积极治疗高血压, 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 首先是治疗原发病, 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展。

1.2 跟着感觉来用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 仅凭自我感觉服药, 平时感觉舒适的时候就减量服用或不服降压药物。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 就加大药量。事实上, 症状与血压不一定成正比。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 加上脏器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对等。如果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 不仅可使病情加重, 还可诱发心脑血管疾患。

1.3 道听途说滥用乱用。

目前抗高血压药有6大类, 几十种, 患者自己很难分清哪种药更合适, 部分人容易根据广告或依据别人提供的用药信息、经验去吃药。有的是生搬硬套按照他人治疗高血压的处方用药, 忽视个体差异, 不按病情医嘱吃药。这样势必出现治不对症、药不对病的情况, 延误疾病的治疗。

1.4 恨病吃药, 超量服用。

其实药不是吃得越多效果越好, 降压药亦然。如果一种降压药1 d只服1次就能平稳降压, 原则上就不再加用第二种。血压也不是降得越快越好, 血压下降得太多, 反而会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 甚至导致不良并发症。

1.5 降压药越贵, 降压效果越好。

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认识。降压药和其它所有的药都一样, 药品的价格和效果不一定成正比, 一些廉价的大众降压药同样有不错的疗效。关键看药物能否对路, 服用是否得当。

1.6 不根据具体情况, 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

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为此偏高些的血压 (如老年患者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左右, 年轻的、轻度的患者可将血压控制在135/85 mm Hg以下) , 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如果不顾及年龄及患者的具体情况, 而一味要求降压到“正常”水平, 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 反而得不偿失。

1.7 擅自增减药量。

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药物, 必须达到足够剂量达到药物的有效浓度才能发挥作用, 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因此, 服药时不可擅自减量。另有一些患者按正常剂量服用抗高血压药物, 感到效果不佳, 便自作主张, 加量服药, 结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有的还造成肾功能损害。

1.8 间断服药, 血压降到正常就停药。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或医药知识欠缺, 相当一部分患者一旦血压降至正常时就不再服药, 结果在血压降至正常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 再用药使血压下降后再停药, 这样人为地使血压降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 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 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 使病情恶化, 还会导致“高血压危象”及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如脑溢血等。

1.9 临睡前服降压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 认为这种治疗效果会好些,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在睡眠后, 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都处于放松状态, 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 2 h后血药浓度到达峰值, 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 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 阻塞脑血管, 及易引发缺血性脑中风。

1.10 随意更换降压药。

有不少患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 而是自作主张, 换来换去, 结果导致血压大幅波动, 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 有的是降压心切, 要立竿见影, 吃药3天效果不明显就换药;有的是吃药后有不良反应, 害怕不良反应;也有的是受周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如前面说的, 别人吃什么药自己也盲目跟着吃。

1.11 药物配伍不当。

一般来说, 同一类或作用类同的两种降压药不宜合用, 例如硝苯地平 (心痛定) 和尼群地平同属于钙拮抗剂, 联合使用会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心慌欲呕的低血压症状。

1.12 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

研究表明,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 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 KPa, 中午过后, 血压会自行下降。传统的3次/d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1 d中血压的波动变化规律, 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 而下午和夜间常血压偏低。

1.13 忽视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事实上, 降压药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如甲基多巴可出现嗜睡、眩晕、腹胀等不良反应;优降宁的不良反应更多, 可出现恶心、呕吐、失眠、多梦、定向障碍等, 恶性高血压及肾衰晚期、甲亢、精神患者应忌用;卡托普利可出现咳嗽、皮疹等, 孕期及哺乳妇女不宜服用。因此, 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1.14 吃了降压药就万事大吉。

患高血压主要是因为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如抽烟酗酒、过量食盐、不运动、心理失衡等等, 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高血压患者应该比健康人更重视生活方式, 不应只依赖药物治疗。

2 如何合理用药

2.1 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原发性高血压因复杂, 临床分型很多, 每个人因年龄不同、自身高危因素不同、合并性疾病不同, 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再加上临床上常用的各种降压药的药理各有特点, 因此, 对于每个患者的治疗要区别对待, 即用药的“个体化”。选用抗高血压药时应根据患者年龄, 高血压程度分级和危险度分层 (合并的各种有关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支气管和肺部病变等) 及用药后的反应等全面权衡选择药物。

2.2 小剂量阶梯疗法。

高血压阶梯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治疗高血压的一种用药方法, 即从单一药物的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用药剂量, 足量后仍未能充分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 则加用第二种药物或更多的药物联合治疗, 最终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开始治疗时所选择的单一药物, 称为第一阶梯, 通常选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转换酶抑制剂中的任何一种。第二阶梯疗法通常的组合方式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拮抗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第三阶梯常用组合方式: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需要采用第四阶梯治疗的高血压, 通常为重型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常在第三阶梯的基础上, 再加呱乙啶、长压啶等药物。

2.3 缓慢平稳降压。

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 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宜降得过快, 降到140/90 mm Hg左右即可。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 要求1天24小时稳定降压, 并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发作。要达到此目的, 最好使用1 d给1次有持续24 h降压作用的药物。其标志之一是降压峰谷比值>50%, 即给药后24 h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压, 此种药物还可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2.4 根据病情联合用药。

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 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够时可以采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2.5 长期规律用药。

事实证明, 长期规律有效降压是防治高血压及心脏损害、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高血压患者经过服药后血压恢复正常, 不等于高血压已治愈, 只是表明血压在药物治疗下暂时得到控制, 应继续服用维持量而不是完全停用降压药。患者擅自停药, 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到治疗前水平。经过降压药物治疗后, 血压得到满意控制, 可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 但一般仍需长期用药。

2.6 择时用药。

根据降压药在体内高峰时间, 血浆半衰期及血压波动规律合理给药。临床观察发现, 降压药在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前0.5 h~1 h前服用效果最好, 服降压药物的最好时间是上午8:30和下午14:30, 这样, 药物恰好与血压高峰期相遇, 才能控制血压的增高。

2.7 择病用药。

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 要避免使用加重这些疾病的降压药物。在评价药物疗效时, 除降压效果外, 还应注意药物能否逆转或纠正已发生的一些并发症, 如左心室肥厚、脂质或糖代谢紊乱等。尽可能选用那些既能降压、又能减轻和逆转靶器官 (主要指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损害的降压药。

除了以上合理用药的原则外, 高血压患者还应该注意非药物治疗, 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 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平衡等。

摘要:通过对高血压疾病药物治疗的各种错误认识探讨, 指导患者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药物治疗。

走出治疗高血压的误区 篇2

因为无症状而不治疗高血压一般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昏、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易醒、胸闷、心悸、气短、颈项板紧、疲劳等,可呈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但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约20%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因为高血压大多数起病缓慢,患者容易产生耐受,导致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症状。但这并不表示血压不高或不会对靶器官造成损害,更不能作为是否需要治疗的标准。从病理学角度讲,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服药治疗,不仅可使病情加重,还会增加心血管发病危险。应该强调,高血压治疗与否的依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的有无或轻重。

以药价高低选药

高血压药物治疗目标是降低血压,使其达到相应的目标水平,通过降压治疗使患者的心血管发病和死亡总危险降低。因此,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目前市场上五类主要降压药,即利尿剂、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都可以作为降压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药价高低与降压疗效并没有绝对的相关性,更不能作为选药的主要标准。降压药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并参考以下各点:(1)有否心血管危险因素;(2)有否靶器官损害,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糖尿病等;(3)有否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4)与治疗其他并存疾病的药物之间有无相互作用;(5)选用的药物是否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证据及力度;(6)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以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7)病人以往用药的经验和意愿。目前认为应强调长期有规律的降压治疗,达到有效、平稳、长期控制血压的要求。因此,推荐应用长效制剂,其作用可长达24小时,每日服用一次,这样可以减少血压的波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和防治靶器官损害,提高用药的依从性。但此类药物的价格要相对贵一些,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选用。

道听途说选药

有的病人相信病友胜过相信医生,把别人降压效果好的药物照搬过来为己所用。这种道听途说的选药方法是非常不科学的,不仅不利于血压的控制,还存在潜在的危害。因为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而且降压机制、适应症和副作用也各不相同。同样是高血压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耐受性也大不相同。正确的做法是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化验检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治疗方案。

只注重服药。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善很多高血压患者只注重服药,认为治疗高血压只要服用降压药就行,忽视了生活方式的改善。其实不然,各个高血压治疗指南都强调了将改善生活方式作为高血压防治的首选,并贯穿于全过程,其内容吸收了近几年有关改善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临床试验结果。所有病人,包括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都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措施包括:戒烟、减轻体重、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适当运动、减少盐的摄入量、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和保持心理平衡等。

间断服药

有的高血压病人对降压治疗漫不经心,想起来的时候就服药,忘记了就不服药。还有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见症状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过一段时间血压升高后,又再服药。这样断断续续用药,人为地造成血压波动和控制不佳,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不仅会促使病情恶化,还可使机体产生耐药性,不利于进一步治疗。高血压病人一般须终身治疗。病人血压降低后若自行停药,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复到治疗前水平。但病人的血压若得到长期控制后,可以试图逐步小心地减少服药数或剂量,同时要认真地进行非药物治疗,密切地观察改进生活方式的效果。对于非重症或急症高血压,经治疗血压长期稳定达一年以上,可以考虑减少剂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但以不影响疗效为前提。病人在试行这种“逐步减药”时,应十分仔细地监测血压,遵从医嘱。

迷信广告,总想一劳永逸

有些患者总想一劳永逸地治愈高血压,不愿长期服药治疗。很多虚假医药广告就是利用了这一心理来欺骗患者,宣称“高血压获重大突破,高血压患者从此不再终身服药”、“告别高血压”等。这些广告中的药物往往成分不明,作用不清。更为可恶的是有些广告打着中医药的牌子,再加上一些现今流行的科技名词来蒙混患者,不仅延误了患者的病情,还严重损害了祖国医学的声誉。

只关注血压,忽视其他危险因素

很多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血压达标就万事大吉,忽视了与血压相关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高血压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更是代谢紊乱疾病。超过80%的高血压病人合并有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腹部(内脏)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等,即所谓的代谢综合征。另外,性别、年龄、家族史、左室肥厚、高尿酸血症、微白蛋白尿以及心率增快等,也都影响着高血压患者的预后。近年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血压升高和器官损害都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即使是血压正常者,如果合并3个以上危险因素或1项心血管疾病,也属于高危患者,应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正是基于这一理念,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提出了高血压新定义,认为高血压是一个有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新定义明确指出,不能仅靠血压读数诊断高血压,只有将血压读数与危险因素、疾病早期标记物和靶器官损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准确地表述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的病理异常。新近发表的各个高血压治疗指南,均强调高血压的治疗应注意对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既要将血压降低到理想水平,更要对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同时,治疗并存的临床疾病也非常重要。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应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干预并存的危险因素,包括积极控制高血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减肥等。如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肾脏疾病合并存在时,应请有关专科医生检查,或者对上述疾病制订适宜的生活方式,进行药物治疗,这才能减少总的心血管病危险性。近年来,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已证明可减少冠心病和脑血管病人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脑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但由于未控制好血压的高血压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脑出血的危险,因此,只有在血压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才提倡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

不联合用药

高血压防治的七个误区 篇3

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很多患者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135/85毫米汞柱)以下有所顾虑。他们总是担心血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使这些器官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研究证实,患者的血压在理想范围内控制得越低越好,这样既可减轻症状,又可降低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2.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患者在进行高血压防治的过程中应以非药物疗法,即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以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但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往往过分地依赖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这样做的结果既影响了降压药的疗效,又容易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的并发症。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疗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习惯,并适当地加强体育锻炼。

3.血压降下来后就不再用药

许多高血压患者总是断断续续地服药,使得血压反复波动,从而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有增无减。患者之所以不坚持用药,其中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对高血压病必须长期治疗认识不足。一旦血压降了下来,他们便以为可以停药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其实,这种认识极为有害。高血压患者必须明确的是,当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仍要坚持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中断用药,而且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

4.喜欢服用作用快的降压药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治疗时应强调规律性和个体化,不主张一下子将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而应逐渐将血压降至理想或目标水平。但许多患者由于治疗心切,总想使自己的血压立即降下来。如果用药几天后血压仍未能降至正常水平,他们就立即更换药物。这样做的结果容易造成患者的血压不稳定。另外,有些患者喜欢服用作用较快的短效降压药,而对长效降压药持怀疑态度,即便在使用长效降压药时,也要同时服用短效降压药,以求所谓的“保险”。需要指出的是,高血压患者应该缓慢、平稳地使血压将至理想水平。而长效降压药可达此目的。因此,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尽量服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

5.不用药亦可降压

这是近年来不少有关治疗高血压的保健品(如降压表、降压帽等)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事实上,这些保健品的实际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就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是最有效和有益的选择。“不用药亦可降压”的观点其实是对高血压病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6.新药、贵药就是好药

这也是在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极为错误的认识。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但如何选用这些药物却是很有讲究的。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那种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是好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7.忽视血压的监测和记录

高血压服药九大误区 篇4

误区一:血压不达标就用药

高血压病人并非都需要用降压药,对于早期血压≥140/90mmHg,<180/110 mmHg,无症状,不存在危险因素和心脑血管,肾脏靶器官损害,也没有糖尿病等合并疾病的患者,可先采用适当休息,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以及辅以镇静剂等综合措施。这样,一部分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可以恢复正常,即小于140/90mmHg。经过上述处理,血压在1~3个月还不能达标,这时才考虑使用降压药。如果第一次测血压就超过180/110mmHg的话就需要立即用药治疗。

误区二:不难受不服药

也有不少患者虽认可药物治疗,但却以自觉症状之有无及忍受程度来取舍用药。这同样是十分有害的。临床上,一些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测量血压有明显异常或进行有关检查时才发现自己的心、肾、脑及血管已有不等程度的损害。有的甚至可以在“毫无察觉”时突发中风、心肌梗死等致残致死悲剧。这就警示我们,血压升高及器官受损的程度、预后与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不一致,待到忍受不了再去服药,则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客观指标——血压值及作为靶器官的心、肾、脑、血管损害的客观检查资料去遵医瞩用药。

误区三:服上药物就一劳永逸了

很多患者开始用药后血压达标了,就很少再监测血压,生活方式干预也少了,殊不知非药物治疗是贯穿于高血压治疗的始终的。而且血压受季节,乃至情绪和休息的影响都很大,所以一定要定期监测血压。目前提倡患者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进行家庭自测血压以协助评估。

误区四:相信保健用品和食品

当今市场中充斥着各类保健用品,利用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不愿用药,特别是西药的心理特点进行促销。如理疗仪,降压枕,保健食品等。这类商品多数没有科学依据,,结果患者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耽误了病情同时浪费了大量金钱。

误区五:吃上药就停不掉

当确诊为高血压病,在单独使用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心理调适等未能使血压稳定在 140/90mmHg以下时,就要进行药物疗法。回避患病的现实,认为“一旦吃药即终身离不了,不能接受”的态度是非科学理性的态度。诚然,高血压治疗往往是终身性的,但这与某些精神药品的成瘾性完全是两码事。要充分认识: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且会损害全身多个脏器。如即便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46%。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坚持认真服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140/90ImmHg乃至理想水平<120/80mmHg,同样可以有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同样可以延年益寿。相反,讳疾忌医、视药如虎,那么,高血压导致的严重的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误区六:血压达标越快越好

一些患者希望用药后血压很快能降下来,但通常如果不是高血压急症,我们强调降压要平稳达标,并且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切忌矫枉过正。一旦过快地降低到“正常”水平,一些老年人存在动脉硬化,脑血管调节功能失衡,反而会导致脑缺血等问题。

误区七:甲吃某种药好,我也应该有效

当确诊为高血压病后,就要在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病情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生活、工作特点,因人而异选择用药。适合别人的用药,对你来说也可能就是禁忌。比如说你有支气管哮喘,那么β受体阻滞剂你就不能用。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如同量体裁衣,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八:降压药物应定期换一换

有些人担心降压药同抗生素一样,长期服用要产生抗药性因而经常换药吃。视药品如食品,今天服这药,明天换那药,随心所欲。这种做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殊不知医生制定的药物方案是在多年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了深思熟虑后作出的。用药方案第一根据你的具体病情,第二要通过一段时间才有效。所以随意更换药物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甚至对自己的疾病有负面影响。即使你可以应用,也会导致一段时间血压的波动。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如需要换药,应该充分征求医生的意见。

误区九:迷信贵药、新药与洋药

目前降压药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总以有效、安全、经济为原则,迷信贵药、新药与洋药是片面的。WHO/ISH有关高血压治疗的最新指导意见是;长效制剂要推荐,各种短效制剂也不排斥。因此,只要能够控制血压,就不应拘泥药之新老、贵贱和进口与否。所谓“药无贵贱,中病者良。”一些价格不菲的新药,尽管它有降压平稳、服用简便等优点,但对部分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其费用尚难以长期承受。

上一篇:创意词汇教学下一篇:数控加工质量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