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

2024-06-23

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精选十篇)

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 篇1

关键词:民用建筑,防雷设计,构造要点,注意事项

1 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筑物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高度也不断的增加, 特别是现代家电器具日趋增多, 这些对建筑防雷都带来不利影响, 也为雷电防护提出了大量新的问题。我国每年因雷击破坏建筑物内电气设备及雷击事件时有发生。因此, 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与构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防雷设计构造要点

2.1 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等级

对建筑物防雷类别的划分, 除了由建筑物的功能定性外, 第二、三类防雷建筑, 还取决于建筑物的年预计雷击次数。民用建筑物防雷按规定划分为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等级。

2.2 确定保护范围

在防雷装置中, 只对避雷针和避雷线确定其空间保护范围, 避雷针、避雷线的保护范围与布局形式和高度有关。避雷针、避雷线的布局形式取决于被保护物的结构尺寸 (高度和面积) , 通常有单支、双支、三支等高、双支不等高避雷针和单根、两根平行等高、两根平行不等高避雷线等布局形式。

2.3 合理的构造措施

常用的构造措施有:1) 防直击雷。a.接闪器采用避雷针、避雷带 (网) , 或两者混合的方式, 还宜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屋面作为接闪器, 但应符合规范要求。b.引下线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柱或剪力墙中的主钢筋, 还宜利用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金属烟囱等作为引下线。c.接地装置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有钢筋混凝土地梁时, 应将地梁内钢筋连成环形接地装置;没有钢筋混凝土地梁时, 可在建筑物周边无钢筋的闭合条形混凝土基础内, 用-40×4镀锌扁钢直接敷设在槽坑外沿, 形成环形接地。当将变压器和柴油发电机的中性点工作接地、电气保护接地和弱电系统工作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时, 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 Ω。2) 防侧击雷。a.钢构架和钢筋混凝土的钢筋应互相连接;b.应利用钢柱或钢筋混凝土柱内钢筋作为防雷装置引下线;c.应将30 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相连;d.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连接;e.没有组合柱和圈梁的建筑物, 应每隔三层在外墙内敷设一圈ϕ12的镀锌圆钢做均压环, 有组合柱和圈梁时, 利用圈梁的钢筋做均压环。将建筑物的各种竖向金属管道每隔三层与均压环连接一次。均压环应与防雷装置引下线连接。3) 防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a.建筑物内的设备外壳、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 应就近接到防雷接地装置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上。b.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的长金属物, 其净距小于100 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 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 m;交叉净距小于100 mm时, 其交叉处亦应跨接。4) 防雷电波入侵。a.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引入, 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或保护钢管接到防雷接地装置上;若为架空线应换接50 m电缆进户, 线缆换接处应装设避雷器, 若采用架空线引入时, 引入处应装设避雷器。b.架空和埋地的金属管道, 应在进出建筑物处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工程上防雷常用构造见图1, 图2。

3 工程实例

3.1 设计及构造要点

某住宅小区, 总建筑面积80 000 m2, 最高层数12层, 最高建筑高度38 m。其中6号楼为6层, 框架结构, 桩基础, 防雷类别为第三类防雷建筑。

本工程防雷与接地系统主要包括:利用基础底板做接地极, 室外地面-1 m敷设-40×4的环形均压带, 利用结构钢筋做避雷引下线, 屋面敷设ϕ12和-25×4作为避雷带。接地系统要求总接地电阻小于1 Ω。屋面采用小于20 m×20 m或24 m×16 m的避雷网保护, 将建筑物外圈的金属栏杆和金属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体与防雷装置连接。整个防雷接地系统形成一个法拉第笼, 能有效防止雷电与户外无线电波等对建筑和建筑内设备的影响和干扰。防雷电波侵入措施凡进入建筑物的各种线路及管道, 包括水管、强电线路穿管、弱电线路穿管等, 尽可能全线埋地引入, 并在入户处将电缆金属外皮、钢管、金属管道等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联结。整个电源采用TN-S系统供电, 屋顶所有不带电的设备外壳均用两根以上连接线 (ϕ12镀锌圆钢) 与屋顶避雷装置连接, 电梯轨道等从建筑物底一直到顶的金属物体除底端应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联结, 机房内电机机座等金属不带电部分均应接地, 连接线采用ϕ12镀锌圆钢暗敷。敷设的长金属管道、长构架、电缆金属外皮净距小于100 mm时, 按规范要求进行跨接。

在该楼防雷设计方案中, 选用通流量大、抗风强度强、安装方便、经济适用等优点的LGZ3040-1A/C型组合形避雷针辅助避雷带 (网) 保护。

该小区中心机房的防雷设计, 根据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规定按C级设置防雷装置, 与大楼基础共用接地。同时采取防感应雷及防雷电波侵入措施, 以及防雷电干扰的屏蔽措施。设总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联结, 安装相匹配的SPD保护装置。

3.2 施工要求

1) 材料要求。镀锌扁钢、圆钢、铜排等规格应符合规范要求, 镀锌良好, 材质本身不得有裂纹、褶皱等, 各种型材全部由正规厂家进货并有产品合格证和检测报告。2) 施工工艺要求。镀锌扁钢、圆钢连接均采用焊接, 要求圆钢双面焊接, 焊接长度不小于6D, 扁钢三面焊接, 焊接长度大于扁钢宽度的2倍, 焊缝平整、饱满, 无夹渣、咬肉现象, 在混凝土结构外的各焊点应涂沥青漆两道以避免腐蚀, 屋面避雷带应涂银粉漆两道。铜排采用两个M8镀锌螺丝连接, 搭接长度大于铜排宽度的2倍。3) 主要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a.接地装置。本工程采用TN-S系统, 要求从低压配电柜引出的N (工作零线) 与PE (保护零线) 完全分开。所有配电箱、柜内均分设N线与PE线母排。本工程中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配线钢管、电缆桥架、电气设备的构件、支架、金属线盒、电缆铠装等均须与PE线可靠联结, 以确保安全。沿竖井利用-50×6铜排敷设各专用接地干线。总配电安装通流量大于100 kA的SPD保护装置。b.引下线与均压环。按设计要求, 本工程从地面30 m起每隔三层利用圈梁主筋做均压环, 并与楼板内钢筋及柱内避雷引下线多点焊接。所有外墙金属门窗、幕墙铝框、金属构件、管道等均应与均压环作可靠焊接, 利用ϕ12镀锌圆钢与均压环焊接连通, 一侧预留在窗洞旁, 以便门窗栏杆等安装时就近焊接连通, 幕墙铝框的接地将结构施工时的预埋钢板与接地系统焊接连通。c.避雷带。在屋顶女儿墙上采用ϕ10镀锌圆钢明敷避雷带与避雷引下线焊接, 屋面用水泥墩或支架敷设-25×4避雷带, 屋面上所有的金属管道、构架、设备金属外壳利用ϕ12镀锌圆钢与避雷带作就近联结。d.等电位联结。通过进线配电箱近旁的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与进线配电箱的PE (PEN) 母排、进出入建筑物的金属水管、煤气管道、弱电设备、SPD接地等作等电位联结。做法按等电位联结安装图集02D501-2安装。

4 结语

建筑防雷系统直接关系到建筑及建筑内设备、人员安全, 所以我们在设计、施工时必须加强管理、加强监督, 防止因为防雷系统的不合理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特别对容易造成火灾事故损失重大或人员伤亡的建筑物及高层建筑物, 防雷系统必须符合设计规范及各项施工要求。

参考文献

[1]GB 50057-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S].

[3]蓝奇勇.住宅建筑的防雷与接地设计探讨[Z].2003.

[4]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

建筑设计指导:民用建筑照明设计 篇2

1.照度标准值按系列分级:0.5、1、2、3、5、10、15、20、30、50、100、150、200、300、500、750、1000、1500、2000lx。

2.照度标准值是指工作或生活场所参考平面上的平均照度值。3.各类建筑的照度标准值分高、中、低三个值。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等级、功能要求、经济性合理确定标准值。

4.在照明设计中,应根据光源的光通衰减、灯具积尘和房间表面污染引起照度值降低的强度合理选定维护系数,以保证照明质量。

5.各类不同的建筑类别分别具有各自的标准照度限值,设计中不得低于这个限值。限值按《标准》中规定取值。照明质量是保证照度满足要求的重要方面,照明质量包括照度均匀度、眩光控制、光源颜色和反光比、照度比等项内容。照明设计是对建筑各种不同功能空间或不同工作区进行有目标的设计。照明设计包括:

1.深入调查了解各类建筑、空间和工作区的具体照明要求和环境气氛要求。

2.确定合理的照明方式,照明方式有一般照明和分区照明之分,还有一般照明与局部照明之分。

3.确定照明种类,照明种类分正常照明、应急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障碍照明。应急照明还包括疏散照明、安全照明和备用照明。

4.选择合宜的光源和灯具。

★ 民用建筑设计规范-总则

★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措施论文

★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自荐书

★ 高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应如何选定?

★ 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论文

★ 民用建筑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

★ 民用建筑电气节能评估报告分析论文

★ 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电梯的设置规定有哪些?

★ 年度合同

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探析 篇3

【关键词】民用建筑;抗震设计;平面布局;防震缝;立面体型;抗震防线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民用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钢筋砼框架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木体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等等,在民用建筑抗震设计中必须切实根据建筑本身的结构形式来确定抗震设计的措施。民用建筑主要是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与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问题,因此,加强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研究,切实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从根本上防止灾害的发生,降低地震的影响与损失势在必行。

1 民用建筑的平面布置方面的抗震设计措施

民用建筑是我国建筑的重要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了非生产性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民用建筑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比重大,切实做好民用建筑的平面抗震设计是保证整个建筑抗震性能的基础。在平面布局方面,首先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场地,切实保证民用建筑地基的稳定性与抗震性。在场地选择方面,选择坚硬的建筑场地,保证民用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加强建筑场地地基岩性、岩层以及各种地质、地貌的勘探与分析,做到趋利避害。一方面要规避风险,尽量避免在不利地段的地基选择。尽量避免以下一些不利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的不利地段:河流边岸、河岸,边坡边缘,采矿区软肉场地土,突起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低洼凹陷的场地,非岩质的豆粕以及地表分布不平均的场地土和平面岩石成分复杂的场地土等等。另一方面,要择优而建,选择有利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的地段来建地基。有的地段主要衡量依据是是否符合民用建筑的需求,其场地是否平坦开阔,岩石是否坚硬,场地土是否足够密实和均匀等等。

其次,在民用建筑的平面布局方面要注意多层砖石房墙体是否匀称,墙体布局是否均匀,并且要保证墙体平面布局上下对齐,门窗等上下对齐,加强对墙体门窗洞口的测量,切实保证每一个门窗洞口的大小一致,加强对墙体的计算与设计,保证窗户之间的墙体宽度均匀分布,保证门洞之间的墙面宽度一致。此外,在民用建筑的每一个独立单位设计上,必须保证其结构一致,墙体所用的材料相同。在民用建筑墙体的平面布局上,必须尽可能的避免凹凸不平、凹进凸出的墙面,能够有效的降低地震带来的墙体倒塌和损失情况。

2 民用建筑的立面与体型方面的抗震设计措施

民用建筑的立面与体型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的高低,因此做好民用建筑立面与体型方面的抗震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现代民用建筑设计,尤其是公共建筑设计中,一部分工程师过多的追求建筑的审美性能,却忽视了建筑的抗震设计性能,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民用建筑最主要的功能及时满足人们的生活居住需求,只有切实做好防震设计,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保证人们安居乐业。在建筑设计时,要保证建筑体型匀称,保证民用建筑的刚度和强度变化均匀,尽量避免民用建筑不合理的突然结构变化,尽最大限度做到民用建筑的结构对称规则。

众所周知,民用建筑的立面和体型如果过于复杂,过于追求美感,很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的不均匀分布。屋顶局部突出等设计相对于平面不规则设计来说对地震更加敏感。所以在民用建筑抗震设计中要尽量减少门脸、女儿墙等设计,以减少地震时的墙体或者装饰脱落的现象,此外也尽量不采用装饰物或者挑檐之类的设计,力求建筑物的简单大方,以防止地震带来的倒塌、拉到现象。如果该民用建筑必须要设计门脸、装饰物、挑檐或者女儿墙时,则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在变截面处加强连接。总之,在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建筑物的立面与体型应该力求简洁大方,避免繁琐复杂的设计,切实采取设计措施减轻建筑物的自身重量,降低高层建筑的中心位置,以保证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与稳定性。

3 切实加强民用建筑的防震缝设计

现代的民用建筑多是高层建筑形式,立面高,中心也相对比较高,要切实保证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必须做好防震缝设计。民用建筑中需要设计防震缝的情况主要有:第一,设计烈度达到八度或者九度时,并且建筑物的立面高差达到了六米以上的建筑,必须设计防震缝,把建筑物分成若干个结构体型均匀简单,并且刚度和强度均匀和谐的独立单元。第二,设计烈度八度和九度,并且出现了房屋错层或者楼板高差过大的情况时,也必须设置防震缝。第三,当设计烈度达到了八度或者九度,且民用建筑的各部分结构强度与刚度不均匀,不一致的情况下必须设置防震缝。民用建筑防震缝的设置必须沿着整体建筑物的全高来设置,防震缝两侧必须布置墙面,当然墙面的基础也可以不设置防震缝。防震缝的宽度与长度都必须严格根据房屋的高度和体型面积大小以及设计烈度来设计,不能盲目的随意的设置防震缝。一般来说,民用建筑的防震缝一般是5厘米到7厘米之间。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防震缝设计和伸缩缝与沉降缝结合起来考虑和设计,以保证防震缝设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4 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切实加强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

民用建筑中如果只有一道抗震防线,很容易因为建筑的局部构建损害或者局部墙体的倒塌而导致整体墙体荷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的丧失,因此为了很好的保证地震之后再遭遇余震侵袭时建筑的抗震能力,必须设置多道有效的抗震防线。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防止在一次地震之后遭遇二次地震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的规避因建筑物的局部构建或者局部构造的损害而造成建筑物整体倒塌的现象。设置多道防线必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进行,不能盲目的设置。首先,加强建筑抗震结构体系的建设,组建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抗震分体系,由这些延性好的结构和构件链接协同工作,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其次,在民用建筑的抗震防线设计时,必须注意民用建筑物结构体系内部与结构外部的冗余度,切实提高其冗余度数,并且有意识的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屈服区。同时保证建筑物耗能构件的延性,确保建筑物耗能构建的强度与刚度适宜,这样也就能够充分保证建筑物结构吸收能力和消散地震能量的能力。通过设置多道防线能够有效的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防止建筑物的倒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与损失。

5 结论

近年来,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高,地震是一种难以把握的随机振动,其自身的不可抗拒性与不可预见性对当前建筑的抗震性设计提出了挑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了切实提高民用建筑的抗震新能,必须从建筑平面布局、立面与体型、防震缝以及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等方面进行。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抗震设计也将得到发展,民用建筑的抗震性能将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鲍玉龙; 王航 .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理念设计[J]. 科技传播.2011.10

[2]李铭;胡水.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09

[3]徐宜;丁勇春.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的探讨[J].江苏建筑.2009

[4]李秀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浅析[J]. 价值工程.2010.13

现代民用建筑设计分析 篇4

1.1 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创造尺度合适的住宅空间

人体在各个空间中的活动尺度是有比例的, 我国对住宅设计也有专门的设计规范, 其中对住宅各个空间的面积都有明确的量化要求。在住宅平面设计中, 贯彻“以人为本”设计思想, 注重对空间尺度的推敲与研究, 将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贯通于具体设计思维中, 创造尺度合适的空间, 使一套住宅具备起居、会客、学习、储藏等基本功能空间, 各个空间尺度合理, 使人居住其中既富于亲和力, 又不显得空旷。

1.2 提高住宅舒适度

住宅是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 人们每天在住宅中的时间约占全天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 住宅中的舒适度要求比其它场合更高。国家对节能、环保等方面也出台了新的规范和规定, 在提倡节能、环保的同时, 也提高了住宅的舒适度。建筑师在设计中应提倡创新使用材料、推广新材料、与新工艺结合应用 (如建筑中水技术、分户采暖、太阳能技术、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等) 。

1.3 住宅功能空间的完善

我曾参观过日本的住宅, 有的房子看来虽然小, 可能只有一个卧室, 但五脏俱全, 功能特别完善。除了常规的卧室、客厅、厨房功能, 还很注重储藏空间, 卫生间的干湿分区, 洗衣机位, 甚至座便器还有单独的房间, 座便器上有龙头, 洗手水回收冲厕所, 这样不但解决了空间小安放两件套的问题, 也十分节水。然而这里的好多住宅都没能做到这样精细舒适的功能安排, 只有豪华的酒店或者大户型才能考虑卫生间的细化设计、储藏空间, 这是不能满足今日人们的居住要求的。建筑师应该多开动脑筋, 小空间能够灵活设计, 解决一切功能;大空间应该充分利用, 功能完善的同时分出空间层次, 任何一套住宅都应该考虑居住者的需求, 不能因为户型、而省去对功能的完善。

2 套型设计

一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住宅的居住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 在老的住宅设计中, 功能体现也受经济状态制约, 其与人口结构的对应是不全面不充分的, 因此套型的变革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设计人员应以谦虚的心态, 细致的考虑, 站在居民的角度了解他们实际的居住需求, 并把这一需求充分反映在套型的设计当中去。

不同结构的家庭对于住宅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有别于传统核心家庭的住户骤增, 如多代居型家庭, DINK型家庭、SOHO型家庭等。即使就核心家庭而论, 个体差异也是不容抹煞的。比如为有老人看护小孩的三代居安排双主卧套型;居民的职业特征也应在住宅设计中有所反映, 比如为新兴的SOHO一族提供家庭办公空间;根据时代发展, 新增空间的安排, 比如在普通住宅也考虑保姆间的可能性等等。

对于建筑师而言, 住宅设计的方法也应当逐步走向开放:设计过程可以是有广大居民参与的交互式过程;设计目标应是根据住户需要安排的弹性空间。

3 小区环境设计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作为住宅产品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应充分注重溶入可持续发展思路, 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使住宅更加充满人性化氛围, 更好地引导优秀住宅产品的生产。

3.1 良好的交通体系

当前在住宅小区中以住宅组团为汽车交通的终端, 有效组织交通流向, 合理解决过境交通人车分离问题成为住宅小区交通规划工作的主要方向, 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 尽量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住宅组团外围的交通空间内设立与住宅组团人数规模相适宜的露天停车场, 使人车距离不会太远, 既可使人们充分享受移步换景的外部环境景观, 也可达到交通安全, 出行方便的目的, 又可使拥有私家车的住户享受相应的便利。

3.2 构建亲密的邻里关系模式

住宅产品有其特殊性, 它既有私密性要求 (如一梯一户、一梯多户等) , 住户以两户或多户为基本社交单元, 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 以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社交需求。单元式住宅居住模式是工业发展的产物, 客观上已经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增加了阻隔, 使人们的交流受到相对更大地约束。

住宅小区规划工作应以减弱或消除这种生硬的分隔进行更加主观的努力, 在平面布置阶段, 充分考虑人们的社交需求, 构建有序的交通流向, 创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规划手法, 合理引导人们的交往意向。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位, 建设良好的邻里模式。

4 室内设计

过去的住宅, 大都是粗装修的毛坯房, 消费者入住后都要进行二次装修, 改水, 改电, 改墙, 打洞, 把好好的房子折腾个不亦乐乎, 但不如此就要忍耐日后漫长岁月使用不便、功能缺陷等问题, 因此尽管装修遭遇如此多的麻烦, 大多数人还是抱着长痛不如短痛的原则装修, 造成许多材料和人工的无端浪费, 由此产生的垃圾、噪音等也对环境形成一定污染, 而且因为拆改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

目前商品住宅生产销售中的这一现象也已引起专家的重视, 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 限制和禁止毛坯房的上市, 提倡销售精装修住宅。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又可以节省消费者的投资。设计人员也应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更加主观的努力。不仅在精装修房内合理布置水电, 合理装修, 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 而且在目前还尚未退出历史舞台的粗装修住宅的设计中, 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能动性, 以精装修的设计理念优化设计, 不是将一切不完善的地方推给二次装修, 而是充分考虑功能需求, 提供良好的装修基础, 比如设计家具摆放的可能性, 灯具、插座的位置与家具摆放统一设计, 插座的数量充分考虑家用电器的多样性;水、煤气管路的走向、位置充分考虑装修的便利性等等,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拆改浪费。

小结

综上所述, 设计住宅时, 所有的设计理念都应该以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生活的人为标准来权衡。居室不是一幅画, 看上几眼, 赞赏一番就行了;它是一个生活场所, 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与住在里面的人发生相互作用, 影响着自然界, 也影响着和我们住在一起的其他人。考虑到人文因素, 以人为本, 设计才能成功。我们所提倡的住宅设计优化也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宗旨才能实现的, 每个建筑师都应担任起这样一个角色, 共同促进住宅建筑的精细化, 人本化。

责任编辑:孙卫国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日渐提高, 消费者在若干年的发展中已逐渐成熟起来, 对住宅消费转向开始追求和注重住宅的品质。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二) 篇5

3.1民用建筑分类

3.1.1民用建筑分类因目的不同而有各种分法,如按防火、等级、规模、收费等不同要求有不同的分法。本通则分按使用功能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其具体分类应符合建筑技术法规或有关标准。

3.1.2民用建筑按层数或高度分类是按照《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来划分的。超高层建筑是根据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确定高度100m以上的建筑物为超高层建筑。注中阐明了本条按层数和建筑高度分类是取决于防火规范规定,故其计算方法按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执行。

3.1.3民用建筑等级划分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宜在本通则内作统一规定。在专用建筑设计规范中都结合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来划分。如交通建筑中一般按客运站的大小划为一级至四级,体育场馆按举办运动会的性质划为特级至丙级,档案馆按行政级别划分为特级至乙级,有的只按规模大小划为特大型至小型来提出要求,而无等级之分。因此,本通则不能统一规定等级划分标准,设计时应符合有关标准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

3.2设计使用年限

3.2.1在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中规定,设计文件要“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现业主已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有的地方已作出规定。民用建筑合理使用年限主要指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根据新修订《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中将设计使用年限分为四类,本通则与其相适应,具体的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建筑等级、重要性来确定。

3.3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3.1本条是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综合而成,明确各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3.4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4.1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以“人与自然共生”、“人与社会共生”作为基本出发点,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整体观念、生态观念和发展的观念,人一建筑一环境应共生互惠、协调发展。

因此,建筑与环境一方面为保证人们的安全、卫生和健康,应选择无灾害危险和对人体无害的环境;另一方面,建筑工程也不应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应排放三废等造成各种危害而引起公害,并应进一步绿化和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设施水平。

3.5建筑无障碍设施

3.5.1~3.5.4主要根据已经颁布实施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规定的无障碍实施范围和设计要求而确定。该规范也是通用标准,规定了无障碍实施范围和设计要求,本通则不再详细引用。

3.6停车空间

3.6.1~3.6.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拥有轿车越来越多,同时,我国是自行车王国,必须解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空间问题,否则会造成道路或场地阻塞,存在交通安全的隐患,破坏市容,给人民生活造成不便。

因 此,在居住区、公共场所应建停车场,或在民用建筑内附建停车库,或统筹建设公用的停车场、停车库。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各类民用建筑停车位的数量不宜作统一规定,应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来制定。停车库设计应符合《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等有关规范的规定。

3.7无标定人数的建筑

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节能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4-205-2

0 引言

现在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环保,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而绿色建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真正的绿色建筑要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用绿色节能技术,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上。绿色建筑就是具有良好节能效果的建筑,具有环保的特点,从建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时时刻刻把节能和环保放到第一位。

1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主要内容

1.1 主要内容

当今社会,随着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恶劣,人们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到环境保护上。为了改善生活,环保体现在各行各业上,其中就包括建筑业,这也是绿色建筑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消耗大量的资源,也会给环境造成比较大的污染,这与现在提倡的节能环保是背道而驰的。如何在保证不影响居住空间的情况下还可以减少建筑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绿色建筑”真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2 设计理念

现在的绿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下面几点理念:①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建筑业是资源消耗大户,绿色建筑设计要以不影响正常使用为前提,尽可能少的消耗资源;②必须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绿色建筑必须服务于人,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基本功能都要尽量符合要求。③必须与所在场地的基本条件结合起来。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掌握所在场地的基本情况和自然条件,如光照和风向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节能的实施。这对绿色建筑来说是必要的。④必须有详细且系统的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前需要权衡各方面的情况,充分考虑几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确定它们是否在节能方面可以达到一致。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做一个比较详细同时比较系统的规划,争取不走弯路,省时省力地完成节能在绿色建筑设计上的实现。

2 绿色建筑设计有效地运用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

2.1 控制好项目的选址

建设一个建筑的前提是选址,选址在高层民用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址好不好对建筑物未来的居住环境。建筑设计之前先要进行工程勘察,即到选择的地址实地考察,观察周边环境及自然气候,一切正常之后再进行施工方案的研讨,如果施工方案没有问题,就开始论证建筑物的一些基本参数,如朝向等。

2.2 设计好建筑物的景观

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提是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时有几个必须满足的要求:①要根据建筑物场地内的绿化情况及景观设计情况布置一些小路,并在路边设置座椅等,其他一些服务设施也不能少。②无障碍设计要体现在各个地方,包括人行道,在满足设计标准同时,还要使其安全和方便。③植树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群及车辆集中的地方要适量地种植可以遮挡阳光的乔木,比如停车场,活动区及小区道路旁。人行道路的遮阴率要能达到60%,机动车道的遮阴率要能达到50%,停车场的遮阴率要达到20%。除此之外,还要设计一些避雨的设施。④小区内要设置由乡土植物组成的绿地景观,其在绿化用地中的比重要大于70%。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植被的生活习性,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护理,让小区拥有美丽且健康的绿化体系。⑤地面的透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室外地面的透水铺装率应该大于50%,而停车场的透水铺装率应该大于40%。此外,透光率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公共区域的路面,太阳辐射系数必须不小于0.4。

2.3 合适的节能方法

2.3.1 朝阳角度设计

现在人们买房子都想买阳光照射良好的房子,房屋的朝向是选择房子的第一要素,由此可见房屋朝向在建筑设计上的重要地位。人们想让建筑物朝阳就是想让房子里进更多的阳光,而使进光量增加可以通过节能的技术来实现。现在的高层建筑由于本身的高度太高,建筑之间的距离不大,导致不同的楼层,甚至不同的户型之间的阳光照射时间以及进光量差异很大。这就给建筑在设计的时候提出了难题,在高层建筑的设计时,必须把建筑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各楼层和各户型可以得到充足的光源。此外,太阳方位角的变化会影响到建筑物不同方位日照时间的长短,冬季太阳方位角变化范围小,不同方位的日照时间产生的差距大,而不同的纬度也会造成日照时间差异变大,所以在朝阳角度设计中充分考虑太阳方位角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

2.3.2 屋顶隔热设计

现在的建筑物越来越高,受到太阳的辐射越来越强烈,导致建筑物的温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楼的楼顶,这样室内的温度就会跟着升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建筑设计中通常会采用空气隔热技术来阻挡太阳的辐射,让温度不传导至室内,保持室内的正常温度。这种技术还可以保温,在冬季可以避免室内热量的散失,间接地减轻了空调的压力,使空调的能耗减少,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2.3.3 墙体设计

一般高层民用建筑都会在墙体等维护结构中设置保温材料,墙体分为内墙和外墙,因为外墙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所以保温材料主要设置在外墙上,外墙的内侧和外侧都要分别设置保温材料和保温层。在建筑物的维护结构上往往会存在一些缝隙或者结构,比如抹灰层缝隙、门窗框缝隙、墙体缝隙和梁墙缝隙等。这些都容易造成建筑内部的热量外流出去,造成能量损失。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在关键部位填充保温材料,再设置上保温层,彻底切断内部与外部的联系,让热量外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维护结构设计中考虑保温材料及保温层是节能的关键。

2.3.4 选择节能型建筑材料

节能还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杜绝高污染、高耗能的材料,优先选择可再生、无污染的材料。建筑设计中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有以下几点要求:①就近原则,选择离建设地点尽可能近的建筑材料,而且最好是产于本地,方便运输。②选择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以及混合结构等建筑结构要有较高的强度;③尽量保持建筑物的造型简单,可以避免使用装饰性构建;④建筑材料要结实,不能轻易地就可以损坏,强度必须要高,最好生产使用的原材料是废弃物。

2.3.5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能源的利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资源及能源非常宝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及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如何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减少资源浪费,还有一个就是开发资源利用的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需要合理利用资源,不能毫无顾忌地盲目开采开发。而资源利用新技术的开发则是更重要的手段,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被收集起来并代替煤等传统资源加以利用,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而对于水这种可再利用的资源要通过新技术循环使用,比如雨水的回收。

3 绿色建筑设计的展望

随着现在社会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越来越匮乏,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建筑业在这方面的体现。绿色建筑设计从建筑的选址到建筑的施工都在强调节能,而选择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及文明施工也都在注重环境的保护。未来绿色建筑会越来越的被利用到高层民用建筑中去,而人们也会得到更多绿色、环保、舒适的住所。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运用绿色设计的理念可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这不仅顺应了现在人们的需求,而且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绿色建筑应该被更多地应用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去。

参 考 文 献

[1] 王丹.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4(11):239.

[2] 李锐.解析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02):23.

[3] 刘建.探究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对策[J].现代装饰(理论),2015(05):234.

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 篇7

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新兴的概念, 主要是指应用绿色技术和环保理念建设的建筑物。绿色建筑的优势在于平衡建筑物、自然环境的关系, 将建筑物功能和节能控制等重要环节统一起来, 通过对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 物质循环的系统重构使建筑物达到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更为节能的目标, 在满足人们差异性需求的基础上, 做到对能源的高效使用, 实现对生态的有效保护。

2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2.1 科学进行高层民用建筑选址

高层民用建筑选址应该立足于高层民用建筑的主要功能规划和定义, 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外部条件对高层民用建筑的影响, 尽量选择宜居性区域作为高层民用建筑选址的首选。在选址开始前, 设计人员应该对场地进行实地探勘, 掌握选址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对于影响高层民用建筑的外部因素做到全面掌握, 以此来防止错误选址问题的产生。

2.2 合理进行高层民用建筑规划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在全面把握地质资料、气候特点、环境因素、资源状况的技术上进行科学而认真的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尽量利用有利条件, 使高层民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的效果和目标,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尽量避免不利条件, 使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减少负面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不便。

2.3 合理利用建筑节能技术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自然风力的净化和调节作用, 以此来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空气调节的能耗, 做到对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保证。要在设计中合理规划建筑物之间的分布形态和间距, 使自然风能够顺利流通, 在提升高层民用建筑舒适性的同时, 降低高层民用建筑的能耗。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太阳能技术, 通过科学而精确的计算使高层民用建筑能够得到最佳的日照, 同时可以在高层民用建筑顶层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以此来降低空调和地热的使用频率, 做到能源的有效节约。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外保温技术, 针对高层民用建筑容易出现热桥和散失的屋面、外墙、梁柱等结构进行保温处理, 以此来提高高层民用建筑的保温效果, 做到对能源损失和消耗的全面抑制。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节能门窗结构, 通过高分子材料实现门窗的防风、隔热、阻声等功能, 更好地实现节能和绿色环保目标。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该利用循环技术, 生活用水和雨水对于传统建筑是无用的废水, 如果在高层民用建筑采用水循环技术利用雨水和中水, 不但可以控制高层民用建筑的水资源消耗, 而且也可以实现高层民用建筑的集约发展。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将绿色设计理念溶于其中, 要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所处的周边环境, 依据水文和天气资料, 合理设计和规划水循环技术的应用, 建立高层民用建筑信息给排水系统, 准确把握水的流向与回收大量的事实证明, 对雨水和中水进行回收以后, 可以实现水资源的二次循环使用, 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 降低了高层民用建筑的运行成本。

3 高层民用建筑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展望

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周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匾乏,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节能环保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而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 而且还能够对于减少污染以及保护环境方面提供建设性的成果鉴于此, 绿色建筑设计必定能够会成为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为了做好这一工作, 相关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包括当地的经济、气候、环境等条件, 然后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正确指导下, 最终起到节能、节水、减排及提高居民住宅舒适度的目的。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最大限度的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 尽可能的选用低挥发、放射少、低活性的地板砖。 (2) 减少电器设备, 设计外墙时达到采光和通风的双重效果。 (3) 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4 结语

与传统建筑相比较, 高层民用建筑在资源利用和集约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不能体现绿色设计的思想和主旨, 将不会具有将优势扩大和扩展的可能, 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构成更大的消耗与浪费。因此, 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科学规划, 正确选址, 推行建筑节能技术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广泛应用, 把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更好地运用绿色策略和绿色设计形成对设计工作的有效把握, 进而创建建筑设计的新体系, 为建筑整体的节能、绿色、高效发展铺筑坦荡的通途。

摘要:绿色环保是当前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热点, 特别在建筑行业, 必须满足绿色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高层民用建筑是当前设计市场的主体建筑形式,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绿色和环保需要。该研究从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工作入手, 探寻了绿色建筑的定义, 提供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科学选址, 合理规划, 推行节能技术应用等措施, 并展望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方法, 希望对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有所参考。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建筑设计,选址,规划,节能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1]张欣.探析绿色策略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 2015 (2) :46.

[2]王蓉.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2) :70-72.

[3]迟金颖.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及对环境的影响[J].价值工程, 2012 (13) :73-74.

[4]刘勇, 林边, 贾宁.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技术更新之刍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2 (4) :470-47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8

1. 高层建筑消防用水上限值的确定。

消防用水量的上限值指扑救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火灾蔓延快 (例如设有空调系统)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火灾所需要的用水量。根据我国各大中城市最大火灾平均用水量的统计为89L/s, 以及我国目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消防装备情况, 本规范以70L/s作为高层建筑消防用水量的上限值, 考虑到以自救为主, 有些高层建筑室内消防用水量需比室外消防用水量适当大些。

2. 消防用水量下限值的确定。

消防用水量的下限值, 系指扑救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建筑高度较低 (例如虽超过24m但不超过50m) 的建筑物火灾所需要的用水量。根据上海、无锡、天津、沈阳、武汉、广州、深圳、南宁、西安等城市火场用水量统计, 有成效地扑救较大火灾平均用水量为39.15L/s, 扑救较大公共建筑火灾平均用水量为38.7L/s。《建规》对容积在10000~25000m3的建筑物规定为25~35L/s (其中室外为20~25L/s, 室内为5~10L/s) 。对低标准的高层建筑消防用水量, 参照低层民用建筑的下限消防用水量, 采用25L/s作为高层民用建筑室内、外消防用水量的下限值。

3. 室外和室内消防用水量的分配。

高层建筑火灾立足于自救, 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消防用水量理应满足扑救建筑物火灾的实际需水量。但鉴于目前满足这一要求, 尚有一定困难, 因此将建筑物的消防用水量分成室外和室内消防用水量, 既可基本满足消防用水量要求, 又有利节约投资。

室外消防用水量, 一方面, 供消防车从室外管网取水, 通过水泵接合器向室内管网供水, 增补室内的用水量不足。另一方面, 消防车从室外消火栓 (或消防池) 取水, 供应消防车、曲臂车等的带架水枪用水, 控制和扑救建筑物火灾;或用消防车从室外消火栓取水, 铺水带接水枪, 直接扑救或控制高层建筑较低部分或邻近建筑物的火灾。

室内消防用水量供室内消火栓扑救火灾使用。由于目前缺乏高层建筑系统消防用水量统计资料, 下面介绍几起高层火灾消防用水量:上海某百货店顶层 (第八层) 起火, 建筑高度40余米, 燃烧面积约200m2, 火场使用8支口径19mm的水枪 (水压较低) , 在自动喷水灭火设备 (自动喷头开放4个) 的配合下, 控制和扑灭了火灾, 消防用水量约45L/s。北京某饭店老楼第五层发生火灾, 燃烧面积约100m2, 火场使用6支口径19mm的水枪, 扑灭了火灾, 用水量约50L/s。北京某公寓 (塔式建筑, 地上十六层) 第六层发生火灾, 燃烧面积约60m2, 火场使用4支口径13mm的水枪, 扑灭了火灾, 用水量约12L/s。这几次火灾扑救基本成功, 未造成大面积的火灾, 其消防用水量约在12~45L/s之间。本规范规定室内消防用水量为10~40L/s, 发生大火时, 这样的水量可能是不够的。因此, 在条件许可时, 应采用较大的室内消防用水量。本条规定的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的消防用水量, 是扑救高层建筑物初中期火灾的用水量, 是保证建筑物消防安全所必要的最低用水量。

四、消防竖管流量的确定。

高层建筑内任何一部位发生火灾, 需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同时出水扑救, 以防止火灾蔓延扩大。当相邻两根竖管有一根在检修时, 另一根应仍能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因此, 每根竖管应供给一定的消防用水量, 本规范表7.2.2作了具体规定:室内消防用水量小于或等于20L/s的建筑物内, 每根竖管的流量不小于两支水枪的用水量 (即不小于10L/s) ;室内消防用水量等于或大于30L/s的建筑物内, 不小于3支水枪的用水量 (即不小于15L/s) 。五、每支水枪的流量。每支水枪的流量是根据火场实际用水量统计和水力试验资料确定的。消防水力试验得出, 口径19mm的水枪, 当充实水柱长度为10~13m时, 每支水枪的流量为4.6~5.7L/s, 每支水枪的平均用水量约为5L/s左右。因此, 本规范表7.2.2规定每支水枪的流量不小于5L/s。

在留有余地方面, 主要考虑建筑用途有可能变动, 如办公楼可能改为仓库, 服装工厂、旅馆有可能改为办公楼、科研楼, 因此用水量方面应适当留有余地。

7.2.3对原条文的修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消防用水量, 在现行的国家标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84—85中已有具体规定。

我国对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建筑物, 其危险等级根据火灾危险性大小, 可燃物数量、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 火灾蔓延速度以及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分为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和轻危险级三级。各危险等级的建筑物, 当设置湿式喷水灭火系统、干式喷水灭火系统、预作用喷水系统和雨淋喷水灭火系统时, 其设计喷水强度、作用面积、喷头工作压力和系统设计秒流量等见表12。

水幕系统的用水量为:

1. 当水幕仅起保护作用或配合防火幕和防火卷帘进行防火隔断时, 其用水量不应小于0.5L/s·m。

2. 舞台口和孔洞面积超过3m2的开口部位以及防火水幕带的水幕用水量, 不宜小于2L/s·m。

按照自动喷水系统的流量和与此相当的喷头开放数, 其火灾总控制率分别达到82.79% (轻危险级) 、91.89% (中危险级) 、97.75% (严重危险级的储存建筑物) , 见表13。

7.2.4本条是新增加的。消防卷盘叫法不一, 有小口径自救式消火栓、自救水枪、消防水喉、消防软管卷盘、消防软管转轮、急救消火枪等叫法, 本条称之为消防卷盘。

消防卷盘由小口径室内消火栓 (口径为25mm或32mm) 、输水胶管 (内径19mm) 、小口径开关水枪 (喷嘴口径为6.8mm或9mm) 和转盘配套组成, 长度20~40mm的胶管卷绕在由摇臂支撑并可旋转的转盘上, 胶管一头与小口径消火栓连接, 另一头连接小口径水枪, 整套消防卷盘与普通消火栓共放在组合型消防箱内或单独放置在专用消防箱内。

消防卷盘属于室内消防装置, 适用于扑救碳水化合物引起的初起火灾。它构造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 未经专门训练的非专业消防人员也能使用, 是消火栓给水系统中一种重要的辅助灭火设备, 在近年来兴建的高层民用建筑已有应用, 并受到欢迎。本规范推荐在有服务人员的高层高级旅馆、重要的办公楼、商业楼、展览楼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采用。

消防卷盘与消防给水系统连接, 也可与生活给水系统连接。由于用水量较少, 消防队不使用这种设备进行灭火, 只供本单位职工使用, 因此在计算消防用水量时可不计入消防用水总量。

7.3室外消防给水管道、消防水池和室外消火栓

7.3.1本条是对原条文的修改。对消防给水管道的布置说明如下:

一、室外消防给水管网有环状和枝状两种。环状管网, 管道纵横相互连通, 局部管段检修或发生故障, 仍能保证供水, 可靠性好。枝状管网管道布置成树枝状, 局部管段检修或发生故障, 影响下游管道范围的供水。为保证火场供水要求, 高层建筑的室外消防给水管道应布置成环状, 如图12所示。

为确保环状给水管道的水源, 规范规定从市政给水管网接至高层建筑室外给水管道的进水管数量不宜少于两条, 并宜从两条市政给水管道引入, 以提高供水安全度, 其选择顺序如下:

1.两条市政给水管道, 分别由两个水厂供水。

2.两条市政给水管道, 在高层建筑的对向两侧, 均由一个水厂供水。

3. 两条市政给水管道, 在高层建筑的同向两侧, 均由一个水厂供水。

4. 两条市政给水管道, 在高层建筑的同向一侧, 均由一个水厂供水。

5. 一条市政给水管道, 允许设两条或两条以上进水管。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篇9

二、关于排烟系统要求设有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装置问题。当房间发生火灾后, 房间的排烟口开启, 同时启动排烟风机排烟, 人员进行疏散, 当排烟道内的烟气温度达到280℃时, 在一般情况下, 房间人员已疏散完毕, 房间排烟管道内的

自动关闭装置关闭停止排烟。烟气如继续扩散到走道, 走道的排烟口打开, 同时启动排烟风机排烟, 火势进一步扩大到走道排烟道内的烟气温度达到280℃时, 走道排烟道内的自动关闭装置关闭停止排烟。当排烟气道内烟气温度达到或超过280℃时, 烟气中已带火, 如不停止排烟, 烟火就有扩大到上层的危险造成新的危害。因此本条规定应在排烟支管上安装280℃时能自动关闭的防火阀。

自动关闭是指易熔环温度或温感器联动的关闭装置。

8.4.6本条从便于排烟系统的设置和保证防火安全以及防、排烟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而规定的。

从调查的情况看, 目前国内的高层建筑中, 机械排烟系统的设置一般均为走道的机械排烟系统, 为竖向布置;房间的机械排烟系统按房间分区水平布置。但也有的走道每层设风机分别排烟, 这种排烟系统投资较大, 供电系统复杂, 同时烟气的排放也应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威胁, 因此不推荐这种方法。

8.4.7基本保留原条文。对于排烟风机的耐热性, 可采用普通的

离心风机和专用排烟的轴流风机。

据日本有关资料介绍, 排烟风机要求能在280℃时运行30min以上。

为了弄清普通离心风机的耐热问题, 公安部四川消防科研所对普通中、低压离心风机 (4—72NO45A、4—72NObc) 进行了多次试验, 其结果表明, 完全可以满足本规定的要求。

随着防火设备的开发、生产, 目前国内外均已生产出专用排烟轴流风机, 可供不同的排烟要求选取。

需要说明的是, 关闭排烟风机并不能阻止烟火的垂直蔓延, 也起不到不使烟气蔓延到排烟风机所在层 (通常在顶层) 的作用, 所以要在排烟风机入口管上装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

8.4.8基本保留原条文。排烟口、排烟阀应与排烟风机联动。

机械排烟系统的控制程序举例如下:

图23为不设消防控制室的房间机械排烟控制程序。

图24为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房间机械排烟控制程序。

8.4.9保留原条文。为了防止排烟口、排烟阀门、排烟道等本身和附近的可燃物被高温烤着起火, 故本条规定, 这些组件必须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 并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8.4.10机械排烟系统宜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分开设置, 是因为空调系统多为采用上送下回的送风方式, 如利用空调系统作排烟时, 一般是多用送风口代替排烟口, 烟气又不允许通过空调器, 并要把风管与风机联接位置改变, 需要装旁通管和自动切换阀, 平常运行时增大漏风量和阻力。另外,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口都是开口, 而作为排烟口在火灾时, 只有着火处防烟分区的排烟口才开启排烟, 其它都要关闭。这就要求通风、空调系统每个风口上都要装设自动控制阀才能满足排烟要求, 综合上述及根据我国目前设备生产情况等, 故规定排烟系统宜与通风、空调系统分开设置。

考虑到有些高层建筑, 如有条件也可利用通风系统进行排烟。如地下室设置通风系统部位, 利用通风系统作排烟更有利, 它不但节约投资, 而且对排烟系统的所有部件经常使用可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如利用通风系统管道排烟时, 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1) 系统风量应满足排烟量; (2) 烟气不能通过其它设备 (如过滤器、加热器等) ; (3) 排烟口应设有自动防火阀 (作用温度280℃) 和遥控或自控切换的排烟阀; (4) 加厚钢质风管厚度, 风管的保温材料必须用不燃材料。

独立的机械排烟系统完全可以作平时的通风排气使用。

8.4.11根据空气流动的原理, 需要排除某一区域的空气, 同时也需要有另一部分的空气来补充。对地上的建筑物进行机械排烟时, 因有其旁边的窗门洞口等缝隙的渗透, 不需要进行补风就能有较好的效果;但对地下建筑来说, 其周边处在封闭的条件下, 如排烟时没有同时进行补充, 烟是排不出去的。为此, 本条规定, 对地下室的排烟应设有送风系统, 进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

8.5 通风和空气调节

8.5.1基本保留原条文。空气中含有容易起火或爆炸的物质, 当风机停机后, 此种物质易从风管倒流, 将这些物质带到风机内。因此, 为防止风机发生火花引起燃烧爆炸事故, 应采用防爆型的通风设备 (即用有色金属制造的风机叶片和防爆的电动机) 。

若送风机设在单独隔开的通风机房内, 且在送风干管内设有防火阀及止回阀, 能防止危险物质倒流到风机内, 通风机房发生火灾后, 不致蔓延到其它房间时, 可采用普通型非防爆的通风设备, 但通风设备应是不燃烧体。

8.5.2本条是沿用原规范的内容。

一、烟气的垂直上升速度约为3~4m/s。阻止高层建筑火灾向垂直方向蔓延, 是防止火灾扩大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国内外高层建筑的火灾实例,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穿越楼板的垂直风道是火势垂直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我国某宾馆由于电焊烧着风管可燃保温层引起火灾, 烟火沿风管竖向孔洞蔓延, 从底层烧到顶层 (七层) , 大火延烧了近9个小时, 造成了巨大损失。据此对风管穿越楼层的层数应加以限制, 以防止火灾的竖向蔓延, 同时也为减少火灾横向蔓延。故本条规定“通风、空气调节系统, 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 竖向不宜超过五层”。

二、根据各地意见, 有些建筑, 如旅馆、医院、办公楼等, 多采用风机盘管加进风式空气调节系统, 一般进风及排风管道断面较小, 密闭性较强, 如一律按规定“竖向不超过五层”, 从经济上和技术处理上都带来不利。考虑这一情况, 本条又规定“当排风管道设有防止回流设施且各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 其进风和排风管道可不受此限制”。

至于“垂直风管应设在管井内”的规定, 是增强防火能力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8.5.3本条是以原规范第7.3.2条为基础重新改写的。

一、高层建筑的通风、空调机房是通风管道汇集的房间, 也是火灾蔓延的场所。为了阻止火势通过风管蔓延扩大, 本条规定了在通风、空气调节系统中设置防火阀的部位。其中“重要的或火灾危险性大的房间”是指性质比较特殊的房间 (如贵宾休息室、多功能厅、大会议室、易燃物质试验室、储存量较大的可燃物品库房及贵重物品间等) 。本条第8.5.3.4款的规定是为有效阻隔火势、保证防火阀的可靠性而提出的必要措施。防火阀的安装要求有单独支吊架等措施, 以防止风管变形影响防火阀关闭, 同时防火阀能顺气流方向自行严密关闭。如图25、26所示。

8.5.3.1本款原文为“管道穿越防火分区的隔墙处”, 因为防火分区处不仅有墙体, 还可能有防火卷帘、水幕等特殊防火分隔设施, 表述不全面。现在修订为“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 表达就完整确切了。

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 篇10

绿色建筑是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都能够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环境因素, 对于环境的危害较小。随着绿色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综合性越来越强, 将其应用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能够体现出明显的应用优势。

2 绿色建筑设计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并不是一种表面的对建筑物进行绿化装饰, 而是一种抽象上的绿色环保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当是对环境没有破坏的, 在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同时, 不会破坏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的平衡。这种绿色建筑被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 节能环保建筑等。因此, 可以将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总结为:对环境的破坏最小, 能够节约能源以及资源, 同时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能够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 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因此,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建筑师可以将建筑设计与生态利用保护相结合, 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呈现出来, 达到建筑与生态环境融合的目的。

3 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3.1 对建筑用地进行合理规划

合理地规划利用每一寸土地,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土地的合理利用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土地资源有限, 因此, 要切合实际地保护、合理开发与利用土地资源, 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国家必要建设, 或是乡村建设用地时, 要全面合理地规划布局, 坚持把节约用地这一理念落实到位在用地时, 如果条件允许, 尽量利用劣地、坡地, 不占用或是少占用农用耕地。

从建筑设计上来说, 就是对高层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改造, 提高建筑的容积使用率, 对地下空间进行高效利用, 增加城市容量。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在对土地进行设计时, 最大强度地加强对土地的利用, 提高住宅用地的集中度。在城镇、乡村的建设中, 要因地制宜, 加强对集散地的利用;在进行土地规划时, 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3.2 将绿色设计理念体现在居住区设计中

3.2.1 加强对环境的绿化建设

在高层建筑设计中, 应该增加绿化建设面积。在住宅小区中, 应该尽量多的种植乔木, 并且扩充草坪面积的培植, 同时, 还应该尽量多的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 减少水泥砖铺地。

3.2.2 加强绿色立体墙体设计

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时, 应该加强对绿色墙体的运用。绿化墙体主要是指外表面覆盖着爬墙植物或者攀藤植物, 常见的垂直绿化主要包括藤本植物有爬山虎、常春藤、凌霄、金银花、扶芳藤等。

3.2.3 建筑结构节能规划设计

在寒冷地区, 建筑物布置在向阳的地方有利于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在避风处可尽量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在南方炎热地区, 设计要考虑建筑群、街道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基本一致, 以加强城市不同区域的热交换, 促进热量流动释放。

3.2.4 合理运用绿色建筑规划设计

节能建筑设计是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的最好体现, 整体环境规划设计是对建筑设计师综合设计能力的一种考验, 在设计建筑时, 要尽量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 利用大环境来创设一种舒适节能的居住环境, 从而降低生活对能源的消耗, 适应自然规律。

4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1 在高层建筑设计方面

(1) 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方面。高层建筑的朝向能够直接影响建筑内部采光和通风, 因此必须做好朝向设计。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对所在区域的方向、太阳辐射度、经纬度等情况进行调查, 结合调查资料的结果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设计方案。比如, 在温度比较低的城市, 在设计上就需要考虑到采光以及开窗的面积等方面。

(2) 高层建筑形状布置方面。在进行高层建筑形状设计时, 设计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散热比, 通常情况下, 建筑物外表面积越大, 则散热就越快。因此, 在进行建筑物外型设计时, 应该结合建筑物的整体构造以及用途进行全方位考虑, 比如, 在设计电梯时, 应该选择在建筑物的西向或者是南向, 减少阳光的直射, 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另外, 还可以通过建立空中庭院的方式来保证通风。

(3) 水资源利用方面: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 应该结合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合理设置排水结构, 确保给排水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 尽量回收雨水以及中水, 利用雨水收集器再结合节流、存储、净化等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以实现绿色、节能、生态的目标。

(4) 绿色景观技术:建筑绿化在绿色建筑设计当中同样是重要的绿色元素, 众所周知, 绿色植物能够调节碳氧平衡, 能够降低空气的污染, 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降低噪声, 节省能源, 改造室内外热环境的效果。绿色房屋节能设计的关键是因地制宜, 采取立体绿化的模式, 使得植物绿化效果达到最好。

4.2 在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墙设计方面

(1) 高层建筑的外墙的主要作用是围护。围护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外墙有所不同, 砖石结构的外墙主要是混凝土结构和剪力墙结构, 而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一般是填充材料。因此, 在外墙设计时, 设计人员可以充分运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使用质量轻、保温效果好的材料。比如, 温度比较低的地区, 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墙体, 可以使用混凝土材料和其他材料进行配比, 从而形成空心砌块的复合墙, 或者还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混凝土保温复合墙。值得注意的是,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 必须对施工的材料和位置进行合理选择。

(2)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围墙外侧设计时, 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质量较轻的保温材料, 比如泡沫板和岩棉板等。通常情况下, 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比较长, 因此质地轻的材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能力, 不能外挂或者进行动作比较大的装修, 而且墙体还容易出现裂缝。因此, 在进行围墙外侧设计时, 必须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 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

4.3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

(1) 高层建筑的外墙耗能占建筑整体耗能的1/4左右, 因此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墙设计, 应该尽量缩小外墙的面积。根据数学知识以及建筑学理论, 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形, 应该尽量选择圆形或者是椭圆形, 以此缩小建筑外部的面积, 而且建筑的外形也不会太复杂, 真正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2) 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比较高, 所以受到风力的影响比较大, 会给建筑物造成损耗, 尤其是在冬季气温比较低的地区, 风力太大的话会带走建筑物表面的热能。因此, 高层建筑的通风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 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环保的设计。

(3) 在阳台设计方面,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对于阳台设计更多的时候都会选择挑出阳台的方式, 因为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增加高层建筑的面积, 同时还可以为高层建筑形成一定的遮阳区域, 通过这样的设计, 能够有效的节能, 同时对于建筑生态系统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 效果明显。

(4) 建筑物窗户的绿色设计对高层建筑设计至关重要。因为玻璃窗的传热性能较高, 但是会对人体产生冷辐射, 而且还会对室内的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室内环境舒适程度。对于这一问题, 设计师在对高层建筑窗户进行设计时, 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1) 要对窗子面积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 保证太阳辐射的能量比热损失的量大, 从而降低建筑的耗能情况。 (2) 可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 尽量阻挡冷风进入到室内, 对窗户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挑选, 合理设计窗户结构, 加强窗户的自身保温性能, 减少窗户原因所造成的热损失。

5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下, 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设计重要的发展方向。在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应用中, 应该坚持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或环境, 应用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绿色建材等方式, 改善高层建筑居住环境。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高层建筑设计是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 现如今, 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重要方面。对此, 本文首先对绿色建筑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然后具体探究了其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以期促进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广。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劲.解析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J].城市建筑, 2015 (26) :54.

[2]王际旻.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方案中的应用分析[J].房地产导刊:中, 2015 (01) :36~37.

上一篇:做好电缆安装施工下一篇:内控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