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世界

2024-07-02

日常生活世界(精选六篇)

日常生活世界 篇1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主要有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生活形式”、胡塞尔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中所提到的的“日常共在的世界”等, 本文主要探讨列菲伏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 列斐伏尔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人物。他堪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常青树。20世纪50年代, 列斐伏尔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之一, 受到了我国学界的高度关注。杨成寅、姚岳山等人翻译列斐伏尔的《美学概念》, 建构起一个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原理的框架, 贯彻了反对资本主义异化、追求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理想的基本思路, 在美学上对马克思主义有所发展、补充和丰富。20世纪80年代, 张本翻译了列斐伏尔的《狄德罗的思想和著作》, 李青宜翻译了列斐伏尔的《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仰海峰和张双利分别就列斐伏尔的消费社会理论、现代性进行探索并发表论文, 对我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与解决当代理论和现实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周穗明的《“新马克思主义”先驱者》、陈学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等著作都用一些篇幅介绍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把其作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众多流派中的一支加以研究, 希望唤起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中国化, 质疑、反思中国的日常生活。而刘怀平的著作《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也概论了国内外列斐伏尔思想研究概况, 总体评价列斐伏尔在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主要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转变、列斐伏尔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及“总体人”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介绍和阐发, 揭示出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思想与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之间的渊源关系, 并着重对列斐伏尔的“被神秘化的意识”概念与黑格尔、马克思的异化论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具体的比较。

什么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人类的感性生活和本能欲望的所在地, 是反映和体现人的最深刻的最直接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居所。列斐伏尔指出, 日常生活是一切社会活动得以进行的根基与纽带, 可以认为人类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总和, 也正是得以通过日常生活这一桥梁以更合理的方式体现出来。现实社会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 日益专业化技术化的社会学分工逐渐导致人文意识的减弱, 甚至出现社会伦理道德的真空, 而日常生活正是以一种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方式来弥补这种社会意识的匮乏。这是因为, 日常生活是人类发展中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得以诞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各种社会生活的思想本质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得以体现、表达出来的, 而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 其社会关系本质也是经过日常生活的不断塑造, 从而真正体现出来的。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日常生活的相关问题和本质, 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列斐伏尔早期日常生活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他1947年出版的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一书第一卷中。列斐伏尔认为,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通常被视为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思想史上一种烦琐无奇的、微不足道的、无关紧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哲学工作者经常从一种抽象的角度乃至极其纯粹的思想高度来审度生活的本质, 这一思索方向同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存在的混乱一团的社会现象截然不同, 而这些哲学理论中, 对日常生活中的凡人琐事, 更是不屑一顾。这种纯粹思想与实际日常生活感性世界的分离, 事实上就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也正因为如此, 列斐伏尔不断强调, 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类的思想与生存中最深刻的异化表现, 就是哲学脱离开日常生活却又以哲学理性对日常生活的现实存在进行强制。在这样的社会思想形势下, 列斐伏尔正是以其独道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启迪了尔后的赫勒、科西克、哈贝马斯、德塞图等人的日常生活批判研究”。如今, 我国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通过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建设, 不但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实践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发展形成过程, 不难得出列斐伏尔正是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的继承和重新解释来引申出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列斐伏尔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提出, 他认为“异化理论”虽可称作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有力武器, 但是其现实化和具体化的体现却要通过日常生活批判来实现。基于此, 列斐伏尔正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辩证法学说为基础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独特的解释和改造, 进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只适用于经济领域范畴的“异化理论”扩大化, 使之延伸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 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有理有据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而另一方面, 列斐伏尔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除了马克思异化理论, “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也是列斐伏尔得以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石。列斐伏尔提出:“正如日常生活所表现的那样, 经济和意识形态只有在发生革命危机的时刻才能提高到政治意识的水平。”

列斐伏尔在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提出, 不能把日常生活看作社会体系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 这是因为, 在列斐伏尔看来, 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件实质上却呈现出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 是常规的片面认作仅仅是个人的偶然小事的发生;另一方面, 却是是丰富的社会事件, 体现出了社会学意识形态的发生过程。由此, 列斐伏尔认为只有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才能更有力地揭示处简单丰富却又极易被人为忽视的社会内容。结合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分析, 可以把日常生活当作一种专业化的社会实践形式, 它体现出的是一个未分化的人类实践总体性, 这种日常生活现象常常可化作一种鲜明的精神影响来对具体的人的言谈举止进行“耳濡目染”, 进而起到恰似“言传身教”的奇妙作用。总而言之, 日常生活是既是作为个体生活的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整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 日常生活既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4]日常生活中蕴涵着它不可避免的否定因素, 同时也蕴涵着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 它是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 是作为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连接存在, 也是导致社会总体性革命产生的关键因素所在。列斐伏尔也指出, 通过进行日常生活革命而达到总体的人, 日常生活就是总体化的体现, 就是使人能真正的成为人类社会中有价值存在感的人的基础条件, 同时列斐伏尔也提出, 现实社会中的总体的人绝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人的状况, 而是一种理想的人文意识状态, 其终究是一个无限开放的过程, 是不断变化着的主体和客体, 是自由社会中的自由的承担者和表现者, 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 是人类社会这一自由集体中自由存在的个人, 绝不会一劳永逸的生成。

分析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可见列斐伏尔后期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更加微观也相对悲观, 他认为, 在前现代社会中, 生产性的劳动与日常生活都是直接相连, 并且与自然世界的节奏和周期交相呼应, 并且纯粹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的目的, 并不也不存在所谓的日常生活与节日、自我与共同体的截然分开, 生活本身就是一体的。但是, 列斐伏尔认为现代日常生活却已经全面的异化, 在新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日常生活已经被全面组织到和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 对差异的普遍压抑构成了现代日常生活的基础, 日常生活已完全异化, 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和意识形态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去, 日常生活已经被技术和官僚阶层相结合的统治方式牢牢控制住了。当然, 列斐伏尔并未因此而对日常生活中现存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改观失去信心, 因为日常生活概念在列斐伏尔那里不仅仅是消极的, 它还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如他之前所提出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它不可避免的否定因素, 同时也蕴涵着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 它是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 是作为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连接存在, 也是导致社会总体性革命产生的关键因素所在。由于日常生活是联系所有其他活动的纽带, 日常生活也就有可能成为对这些活动的直接批判, 被异化的日常生活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在列斐伏尔看来, 马克思主义中所提出的的劳动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转化只是最低限度的革命, 而最高意义的革命则是完全彻底地改变生活, 包括家庭关系和劳动。同时列斐伏尔也提出最低限度的革命是通向最高限度的革命的道路, 是不可避免的革命进程, 让日常生活变成艺术, 在各种各样的每日重复的日常生活小事中摆脱资本主义异化, 从而为最高意义的革命埋下现实基础。纵观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发展形成, 可见列斐伏尔早期的日常理论批判思想集中在研究日常生活中那种本来来就生而存在着的, 但充满着价值与神秘, 即具有风格的“每天生活”;而他的中后期思想则侧重批判了作为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日常生活”及作为现代性的机械重复节奏的“日常性”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也相应的修正改造变着, 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一种体现。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法合理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并不断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进而提出了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没有的新的主题, 开辟出了一个以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思想领域。总之, 列斐伏尔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代表之一, 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系统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改变和修正, 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John Moore, Verso, 1991, p.97。

[2]刘怀义:《为日常生活批判辩护——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基本意义》, 《江苏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第24-27页。

[3]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John Moore, Verso, 1991, 66~67。

日常生活世界 篇2

一、礼仪规范

仪容

1、面部清洁:清除面部的污垢、汗泽。

2、口腔清洁:早晚刷牙。减少口腔细菌。饭后刷牙应用手加以掩盖,与人交谈时,口角上

不应有白沫。有口气味者与客户或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在洽谈前嚼口香糖。

3、鼻腔清洁:要保持鼻腔清洁,在他人面前不要挖鼻孔。笔毛长到外面时要用小剪刀剪短。4、头发清洁:要养成定期洗头的习惯,要经常修剪头发。头发要梳理整齐。

5、双手清洁:手的清洁反应一个人的修养和卫生习惯,指甲要及时修剪整齐。如果谈话时

无意识啃指甲或将手放入口中往往表现出极不成熟。

6、穿戴清洁:在任何情况下,穿着必须是干净整齐的,不能粘有汗泽,衣领及袖口尤其要

注意。皮鞋应经常檫,保持鞋面光亮。黑色皮鞋可以和各色衣服相配,而且适用与任何场合。

7、办公区域之整齐,清洁,并做好个人及周边环境之维护。

举止

8、站止

(1)双肩放松,稍向下压,人体有向上的感觉。

(2)躯干挺直,直立站好,身体中心应在两腿中间,做到挺胸、收腹、立腰。(3)身体自然下垂与身体两侧,或放在身体前后。

(4)双腿直立,两腿间距离不要超过一脚宽度。

9、坐姿

(1)入坐时要轻稳。女性入坐若是裙装,应用手稍加拉拢,不要坐下后再起身整理衣服。(2)面带笑容,双目平视,嘴唇微闭,微手下鄂。

(3)双肩平正放松,两手自然弯曲在身上,也可以放在椅子或沙发的扶手上,掌心向下。(4)坐在椅子上,应至少坐满椅子的三分之二,上体自然挺直。

(5)谈话时可以有所侧重,此时上体应与腿部同时转向一侧。

10、走姿:

(1)双肩平稳,双臂前后自然摆臂,摆幅以30~35度为宜,双肩不要过与僵硬。(2)上身挺直,头正挺胸、收腹、立腰、重心稍像前倾。

(3)步位要准:两双脚内侧落地时理想行走轨迹是一条直线。

(4)步幅适当:一般前脚的脚跟和后脚尖的距离相距一脚长,但因性别和身高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

(5)停步、拐弯、上下楼梯时应从容不迫,控制自如。

谈吐

11、语音

(1)使用低声:在谈话时声音大到对方能听清楚即可,过小会造成对方沟通困难,过大将影响他人工作,破坏周围环境气氛。

(2)语调柔和:人的嗓音是先天条件决定的,但也要在注意后天的训练,尽可能的在谈话中使声音听起来柔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语速适中: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避免连珠炮式讲话,尽可能给人留下稳健的印象。(4)吐字清楚:适当的放慢讲话的速度。

(5)注意礼仪:不要忘记说过“请”字,接受任何人的帮助时不要忘了说声“谢谢”,自觉不周到的地方应说“对不起”。

(6)随时注意不要防碍他人之做习,不要挡在通道间谈话。

12、交谈

(1)态度诚恳、亲切、热情。

(2)谈话时要表现出大方。

(3)平等待人,谈话朴实。

(4)表现委婉,考虑周全。

(5)电话礼仪:接电话时应主动自报姓名,如接电话的人外出。同仁接不到自己的电话,应该有服务观念,设法带找人或转接,问答问明声音不可过高,时间不可过长。同仁打电话时拨错号码,宜表示歉意。接电话时切记回应是建立公司形象的第一步,应善加利用鼓励,一个亲切积极的应对,不但顾客欢喜,也可影响其他员工。

(6)喷嚏、呵欠,必须掩口。

(7)养成服从多数,尊重少数的习惯。

会面的基本礼仪

13、介绍

(1)为他人介绍时应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地位低者介绍给地位高者,男士先介绍给女士,介绍时伸出手臂,掌心向上。

(2)被介绍时应表现出结识对方的热情,被介绍时一般都应站出来。

(3)举止庄重大方,表情坦然,亲切,眼睛应看着对方。

14、握手

(1)按上级在先,长辈在先,主人在先,女士在先的顺序。

(2)握手时伸出右手,手指稍用力握住对方的手掌(手掌与地面垂直)持续1到3秒,面带笑容,注视对方,上身前倾,头要微低。

(3)握手时男士应脱去礼帽和手套,男士与女士握时时间要短,用力要轻,仅握女士的手指即可。

(4)握手时不要越过其他人正在握手的手同时去同另一个人握手。

(5)握手时要同时称呼对方,以示尊重。

名片的递法和接法

15、递法

(1)名片要放在容易拿出来的地方(如库袋内),否则东翻西找,十分不压雅。(2)在客人面前要立刻拿出名片,不要让客人拿出来之后在拿。

(3)拿名片时应站在客人正面,否则会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

(4)送名片时要检查,双手递上,正面朝上,并以对方能顺着读出内容方向送递。(5)名片递到客人手中如有难读或有特殊读法时,要加以说明。

16、收发

(1)要以双手接受,左手接受是最不礼貌的。

(2)接受之后要点头示意,马上过目,不可不看。

(3)遇到名字难读要虚心请教对方,这会让对方感到受到的重视。

(4)名片读完后,可放入名片盒或上衣口袋中,切不可玩弄或放在库袋当中。

(5)不可把东西压在名片当中,这会让对方感到受到了侮辱。

(6)名片不可放在臂部的口袋内。

日常生活须知

衣的方面

1、在工作时间应穿工作服,并戴服务识别卡。

2、衣服应穿正,扣钮扣好,污垢会随时洗涤,破绽须缝补。

3、上班不应穿拖鞋或凉鞋,进入工厂应换工作鞋。

4、在宿室的公共场所区域内不许赤膊,穿内衣裤,不许者睡衣。

食的方面

1、饭前、便后、工作、运动完毕,必须洗手,以为卫生。

2、员工须按规定的时间和批次就餐。

3、员工应按指定线路进入餐厅。

4、领取饭菜时须排队,不应插队、拥挤和故意叫嚷。

5、不得在餐厅外就餐或将餐具带出餐厅。

6、当自己口味和饭量有特殊要求时应主动提前告诉食堂工作人员,不应无故浪费饭

菜。

7、当对饭菜的质量和数量有意见时,应通过正当途径反应,不应制备食堂工作人员或

故意吵闹。

8、就餐时应将饭菜残炸放如餐盆中,不应弃与桌面或地面,若有不慎,应立即清理。9、就餐完毕应将桌椅收拾干净,摆放整齐,并将餐盒及残渣按规定送到指定地点。10、就餐完毕应即使离开餐厅,不应无故在餐厅逗留和谈笑。

11、不应在餐厅喝酒或抽烟。

12、不应随意吐痰或乱扔果皮纸屑。

13、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姿态,肘臂不可张开,以妨碍邻座。

14、喝汤不宜有声音,碗、盘、筷、等餐具不宜撞声作响。

15、进食时,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挥动餐具等。

16、未经许可,不得动用餐厅里的空调及其他设备。

住的方面

1、居室内外,应经常清扫。

2、不图画墙壁,不乱丢弃物,不乱到污水。

3、早睡早起,勤劳操作。

4、随手关灯、关门、随手关水龙头(尤其公共场所)。

5、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应保持适当的音量,不可防碍宿室宁静。

6、常用物件,放置一定场所,用毕归原。

7、睡时关灯,夜归须保持安静。

8、有事出门,言明去处,迂时不归,应及时通知宿舍管理员。

9、与人同住,注意礼让,互相帮助。

10、室内的一切动作,均宜清缓,以保持宁静。

11、他人物品,未得同意,不可擅自动用。

行的方面

1、行车走路,不可争先,车辆行人均应靠右。

2、3、4、5、6、7、乘车须依次上下,不可头与手伸出窗外,不可攀立车厢两旁。行路时,要注意标示、灯号、服从交通指挥。穿过街道,应走行人穿越道、斑马线、地下道或陆桥。通过平交道,要特别小心,不可强行穿越。行走须抬头、挺胸、比肩、齐步、举止安详。行进间,不吸烟、不吃零食、不攀肩搭背。

员工行为准则

一、穿着

1. 工作服

A. 员工与工作日之工作时间内应穿工作服:夏季工作服一律塞入裤内不得外露。/冬

秋工作服拉练应拉上。

B. 员工在非工作日穿工作服也须按此规范着装。

2. 识别证

A. 员工进入厂区(含非工作日),识别证应挂胸前可辨别处并刷出/入门卡。

B. 佩带方式为:1挂带于胸前。2佳与衣领边。

注:为确保安全,在生产现场的员工识别证一律挂于衣领边

3. 工作鞋:

换鞋时,刷卡进入换鞋区。先在地毯室将室外鞋脱去,再踏入地毯区,将工作鞋换下后再将室外鞋放入鞋柜中,关闭鞋柜,穿上工作鞋后进入长区且脚跟不得外露(踩后跟),出厂为反顺序。

4. 拖鞋

除宿舍内可以穿拖鞋外,员工在公司内进入公司一律不得穿拖鞋。

二、饮食

1. 用餐完毕,须将桌椅用纸巾插拭干净,桌椅在规定位摆好。

2. 领用餐过程中不慎将油水汤等滴落地面污染地面,须在第一时间内拿取清理工具清理干

净。

3. 生产现场不论任何理由,均不得吃东西(饮料和药品除外)

三、卫生间之使用

1. 进出时一定要将门关好,不论是否只是短时间进入还是后面有人跟着也确保门是被关好的。

2. 使用洗手台后须保持台面清洁、畅通,避免漏水或积水。

3. 切实做到“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四、节约能源

1. 随手关灯,最后离开者一定要确人工作场所内的电脑、空调、打印机等均以关闭并随手

关门。

2. 上办公大楼,除搬重物外,陪同客户等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得搭乘电梯。

3. 货梯除搬运货物外,人员不得搭乘。

五、办公/工作区域

1. 各部门上班时,办公室的门应全开(不许半开)。

2. 接电话注意电话礼貌,应报单位及姓名且尽量长话短说。

3. 请节约用纸,尽量使用再回收纸张。

4. 离开座位,应将椅子摆放整齐并靠拢。

5. 请保持办公室内窗帘拉至同一水平线。

6. 下班后,将桌面清理干净达到公司的5S标准。

六、公共场所

1.茶水间及公共通道的门保持完全开放,如看到未全开,应主动全开。

2.发现公共场所有垃圾,应主动拾起,丢如垃圾箱内。

3.公共场所请保持安静,切勿大声喧哗。

4.请保持公共场所清洁卫生。

5.严格遵守各项公共场所管理规定。

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超越 篇3

超越性——教育应有之意

对于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教育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的任务越来越急迫。教育这种文化活动的“人为性”和“为人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通过精心设计使教育对象不断超越旧质文化而成长为“新人”,并且通过自己的产品和塑造的“文化场”不断改造社会,使社会不断地超越旧的形态而发展进步。因此,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也就是说,超越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教育不能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品质提升,那是教育自身的失责。

在中国,教育要超越什么呢?教育的超越又表现在哪儿呢?这是实施有效教育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通过对国外“先进”理论的简单移植和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强制变革。在研究教育、实施教育和变革教育前,首先要问:现代的社会从哪儿走来?社会现在处在何种位置?社会要走向何处?它的社会成员具有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心理结构特征?社会发展能为它的成员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文化条件?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和享受未来的生活,社会成员需要做何改变和获得什么新品质?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国际视野,更要具有民族情怀;不仅要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更要明了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现代人的素质要求,更要知道国人的心性。只有这样,本土的教育才能在西方文化霸权和世界文化多元的混乱中站稳脚跟,知道教育的起点在何处,教育发展到何处去。只有这样,教育才是适合国情和未来发展的。只有这样,教育研究才不会成为一种具有“时尚”色彩的跟风,才能以坚定的立场引领中国的教育走向未来。

通过以上对教育超越特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对国情深刻认识和反思基础上的扬弃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源。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中所处的位置和国民性的具体特征。这就是教育要超越的地方,也是教育走向未来之起点。

文化自觉——教育超越确定之方法

文化自觉是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研究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方法的提出是对人文学科本土研究的觉醒。中国教育的对象是中国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因此,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应当具有民族情怀,增强主体意识,由“他者”建构到“文化自觉”。

“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钱穆),文化是“人民的生活方式”(胡适)。“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所在的文化具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理性审视。

文化自觉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教育研究。这是因为“20世纪,时代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把教育理论抛到中国这块土地的人世间”,“引进”是“娘胎里的记号”。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要具有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增强主体意识,准确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结构,博采世界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然后深入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实践,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适合本土教育的理论。也只有这样的教育理论才能为教育实践界接受,才能为教育实践指引方向。但是中国的教育研究很多是照搬照套外国的理论模式,一些教育理论著作“常用的叙述逻辑是:直接用西方的教育概念、命题或理论阐释中国教育问题或者先陈述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再附上这些理论和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启迪或‘借鉴价值”,教育理论研究成了纯粹书斋里的思辨活动和理论移植。这种直接的理论推演,“使教育理论远离了教育生活世界,把其他理论作为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忽视了教育理论发展的自身的逻辑和实践基础”。所以,要说应该“回归生活世界”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研究——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中国的教育现实,解决现实教育中的“真问题”。笔者认为,在教育研究界倡导“文化自觉”,正可以解决现实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的弊端。

总之,教育中的“文化自觉”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意识,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不再用自己的嘴说“他者”的话,不再是“东施效颦”。教育研究要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国情和社会所面临的根本任务进行研究,为民族的教育事业把脉,为国家和学生的未来负责。

传统生活世界——中国教育需要超越之所在

要分析生活世界与教育的关系就必须了解“生活世界”的历史渊源,必须明了生活世界理论产生的根源和“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历史背景。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对某一个历史时期产生的社会问题的回答,任何理论都有自己产生的境域和适用的范围。“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哲学命胚,在西方也没有统一的称谓,在胡塞尔那儿叫做“生活世界”,在维特根斯坦那儿叫做“生活形式”。在科西克那儿叫做“日常生活”。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生活世界作为科学世界的对立面。“生活世界”和“回归生活世界”是西方哲学家看到科学技术过分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的宗教情怀的无限扩张造成了科学世界对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侵占和挤压而产生人的生存危机后提出的。目的是把人从科学和物欲的奴役中解放出来,重新进人生活世界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世界。因此,在西方“生活世界”和“回归生活世界”是对科学技术过分发展使人和人的生活异化的反动。

产生于西方现代化语境下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不是可以作为中国教育实践的指导理论而照抄照搬呢?显然是不行的。教育理论应当是“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总是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够于复杂的教育现实中敏锐地抓住反映社会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教育问题展开论述”。

“中国是个乡土(乡土即农业、农民与农村)社会”(费孝通),“日常生活世

界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为基本生存方式,凭借传统、经验以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维系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这种日常生活世界是依附、封闭、愚昧、模糊、落后的世界,它与要求自主、开放、文明、理性、创新、效率和进取的现代社会要求不符合。这种建基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的、狭隘的日常生活世界同建构在家族主义基础上的封建主义的社会体系和伦理中心主义的传统文化相契合,使中国社会处于一种半停滞状态,并且使中国人过着一种封闭、重复、低俗、懒散的生活。学者衣俊卿把这种日常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得与消费活动;以日常语言为媒介、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往活动;以重复行为本质特征的非创造性的自在的思维活动。张岱年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表现总结为六点:第一,尊官贵长的成就传统与民主精神的冲突。第二,庸俗心与革命理想的冲突。第三,因循守旧的成就传统与革新精神的冲突。第四,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偏颇与新时代要求的冲突。第五,家庭本位与个性自由的冲突。第六,休闲散漫习惯与重视纪律、效率的冲突。他们生活于一种私人领域,处在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中;他们都是混于杂然众人无名氏,今天的生活是昨天生活的重复;他们持有自发自在的生活态度;他们用以“过去”为定向的经验主义的直觉方式进行思维;他们以“差序格局”(费孝通)为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与我们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意识、创新与“未来”取向的科学思维方式、以“契约”平等为原则的人际关系交往原则所格格不入的。

概括地说,中国现在发展的阶段不是“后现代”而是“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最大的任务是实现现代化,也就是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性应当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所包含和表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体现为独立自主,民主平等,开放宽容,科学真理,全面发展,高度社会化等进步的、主导型价值观”。这些品质都是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所不具有也不会孕育的精神。而“我们的确可以把中国传统社会形象地称之为‘一个巨大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国日常生活的变革与重建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总体性现代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将直接决定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

现代化发展是与传统文化的“决裂”,是与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告别”。教育作为人类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在人类的文化启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而且“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陶行知)它应当是一种解放活动,把受教育者从封闭、狭隘、私人化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中解放出来,扩展他们的世界,转换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进入开放的社会活动和自觉的精神活动领域,使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协调发展。现代化文化启蒙——教育超越之所向

“在教育理论界,代表性的生活世界概念有以下几种:(1)生活世界是处在自在状态的世界,由习俗、经验、常识等构成,是人的基本生存场域;(2)生活世界是人们获得生活资料、获得生活经济以及进行交往的场所;(3)生活世界是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既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所支配的自发世界,有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这显然不是教育要栖身的地方,而仅仅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就是通过不断地对现实社会和现存人性和生存方式的改造,使人能够获得一种更理想的生存环境和精神境界。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启蒙。

1、张扬主体意识,培育人文精神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体经济,它脱离了自然经济法“先王”和人身依附性的权威主义,要求它的社会成员能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自主选择,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使社会成员离开了天然共同体,进入一个开放、发散、变动和不断拓宽的世界。不断接触新事物,就不能再以常识、习惯、传统来指导自己的活动。这需要它的社会成员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我们的社会成员具有理性思维,形成主体意识,张扬个性,成为自由自觉和自我创造的主体。教育必须是一种主体教育,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尽管有“民本”思想却没有“人文精神”。“民本”是统治阶级把它的社会成员作为一种对统治起决定作用的力量而加以重视,而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独立的主体来对待,他的个性和作为平等主体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这种精神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所需要的。

2、倡导理性思维,培育科学精神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形成了人们重复性的经验主义传统;传统的农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农业文明下的生存方式也形成了整体、模糊,直觉的思维方式和重社会道德教化而轻自然探索的文化精神。这种社会发展形态使得中国没有能发展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在传统日常生活中知道事物是什么基本上就能解决问题,面对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不能再凭感性和经验从事活动,必须具有理性思维能力,能够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教育就要用科学武装学生,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要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是现代教育,也不会培育真正的现代人。

3、倡导“团体格局”,培育民主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主义为基础的家国同构结构,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根据的“差序格局”(费孝通)。对人际关系是以亲疏近远为准——由亲人到熟人再到陌生人。这是中国潜规则盛行的原因。现代社会是以独立的个人为基础的公私分明的“市民社会”,它是以“契约”为根据的“团体格局”。在公共领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以规则为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生活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在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必须对学生实施什么样的教育。用现代民主精神指导的学校人际交往和组织运行机制是培育民主社会的有效手段。

日常生活消毒误区 篇4

误区一:清洁、消毒等于灭菌

“清洁”“消毒”和“灭菌”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清洁”是一个去除物体表面可见污染物的过程,也就是简单地去污过程。

而“消毒”是要对除芽孢外的所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有害物质进行清理,“高温消毒”“酒精消毒”都是常用的消毒方法。

“灭菌”则是要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它的要求更为严格,一般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

居民日常生活中只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将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会引起人发病即可。

误区二:普通湿巾、卫生湿巾可以消毒

市面上的湿巾可以分为三类:普通湿巾、卫生湿巾和消毒湿巾。

普通湿巾:仅具有湿润清洁皮肤的作用

卫生湿巾:带有抑菌功能,虽能够抑制细菌生长,但仍然达不到消毒水平,无法对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清理。

消毒湿巾:只有消毒湿巾才是符合消毒水平的,可以用于皮肤或物体表面的消毒。

因此,为了起到有效的防疫作用,尽量选用消毒湿巾。日常生活中可使用消毒湿巾擦拭双手,也可用它对手机、钥匙等物品进行消毒。

误区三: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

一般来讲,很多强效消毒液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浓度过高可能会对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肺部等部位造成刺激,甚至引发器官、组织受损等风险。因此,消毒剂浓度并非越高越好。

市面上售卖的`含氯消毒液的浓度往往在5%-10%之间,也要进行100-200倍的稀释才能使用。

误区四:室内要经常喷洒高浓度消毒液

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日常家居环境中的细菌量有限,不需要喷洒高浓度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如果有消毒液水汽滞留在空气中,人体吸入后反而会损害呼吸道。

因此,在住所附近没有确诊或疑似病例的情况下,采用自然通风、经常开窗换气即可改善室内空气环境。但是如果家中有人员频繁进出,担心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可以适当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家庭成员经常接触的物品,如鞋架、门把手、电器开关等进行擦拭消毒。

城市日常生活 篇5

OUT:这个东西基本上是搅合在一起的。筑博是一个市场化的公司。它和设计院不同。在中国这个受计划经济影响很大的国家中,设计院来活是有一定的惯性的,按照指令分配项目,和市场里争取项目的人不太一样。传统的方式是,按照设计师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做设计。而市场化的公司认为做设计和卖菜实际上是没什么两样的。他们的价值观自语如何卖掉这些东西。所以他们会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也有人走物美价廉的路线,反正要让用家满意。表面上看是地产商主导,实际上是住户埋单才算。所以走市场化路线的公司必须要关注日常生活。筑博不是有个天然的道德在的。因为我们必须要从市场弄活来养活自己,必须让市场满意,就得关注这些人的生活。筑博总建筑师说,以前的建筑师会自我表现,是因为活不是从市场上来,会更关心让作品做得自己满意,这种自我表达的意愿就会倾诉于外观。但他更喜欢实际的东西并不是特别关注外观。

IN:在论坛上,你提出了崇高的建筑学下有另种叙述形态:一种是基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大叙事,另一种是基于精英意识形态的小叙事。被排除在这两种类型的建筑,就是占据我们生活中99%的建筑,而且大部分都很丑陋,我想这个应该不是建筑师的主观意愿吧?

OUT:即使给他好的机会,让他做个好房子,他也做不出来,因为他不具备这个素质。所以这就是贺承军那个大家听不懂讲座的部分原因。他其中一个基本的观点:中国的建筑学跟西方的差距比大家想象的还要远些。即使信息已经流动地非常快,中西方的建筑师几乎是同时看到世界上发生最新、最好的房子,但是他们做的房子的质量反差是非常地大。因为个人的职业素质差距很大,这不是主观上“我努力没努力”。或者“别人有没有给这个机会”,所能解释。其实中国缺少一个包豪斯式的运动,即提升品质上的运动。大量建筑师的感知能力很弱,分辨不出他做的房子差在哪里7或者只能知道一部分,不过即使知道也不晓得怎样改进——这是教育里比较缺失的。另外,大环境也不重视。当大家都做得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做得好点或者差点都没有关系。包括大的体制,如设计的流程也让我们不能差生高品质的建筑。对速度的要求,让建造商、地产商也没有慢工出细货的愿望。所以贺博士讲“野蛮住宅”。不要以为中国已经现代化了,可是你没有经历过现代化运动的熏陶,没有包豪斯那套将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的训练。这些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IN:黄伟文提出疑问:“好的建筑就能组成好的城市吗?”,你是怎么看待的?

OUT:即使有好的房子组成,但这个城市依然很糟糕?因为这个系统是病态的,规划的框架是错的。虽然有很多建筑师希望用建筑去解决城市的问题,这样的构想大概从15年前起就有了。大家在讨论用局部的建筑去解决局部性的城市问题。但收效实际上微乎其微。因为规划造成的损失是建筑弥补不了的,所以这个城市依然很糟糕。我们在街上行走,实际上是走在马路,你和房子及周围环境是没有关系。像莩公庙前一溜的办公楼,从这个办公楼,/你是不能毒接走到另一个办公楼,因为他们之间是有围栏的,必须走出马路,才能走到下办公楼……这都是规划上的问,题所导致的。

IN:在做这个论题时,你们是想抛出一个问题,还是想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OUT:我们肯定是想做。可是要做这个很难。其实哪个人做并不重要。我再怎么努力做,能做的也很少。重要的是,大家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产生的效果才是有效的。关于日常生活这个事。冯原说的那句:“我们每天都看到它,可是都对他们视而不见”一一我的解读是“人们看见的,实际上是他们想看的。”这是一个心理学上或者精神分析上的概念。人基本上是不会面对现实的,永远是面对一个幻想。这个幻想是投射到现实中,你每天都觉得自己生活在现实中。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人进入一个全部都是红颜色家具的房间,然后又让你反复进入下个再下个摆满红颜色家具的房间。期间,有一个房间并不是红色的,但是人们会下意识以为它是红色的,过一会才反映过来——家具不是红色的。这个看起来是个生物的实验,但是将它放到文化里观察,会是一个很严重的文化现象。如果反复用某种角度去讨论问题,最后你的视野和想象就完全束缚在里面。很多做建筑的人,他们所学的,所崇拜的都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建筑。认为建筑学就是那些包豪斯等学院教授的。当他做的不是这些类型的建筑时,就无所适从了。要么使劲往那方面靠,要么乱做。你问一个社会大众,他怎么懂建筑学呢?建筑学是一个很精英的学科。做建筑就是要画图。以前去做一些田野的工作,和一些工人聊天,会发现在中国很多房子盖的时候是不需要图纸的。对于我个经过建筑学训练的人来说,会觉得不可思议。你让我没有图纸盖房子出来,我会告诉你没办法,就是徒手也要画一张出来告诉你这个房子是怎么盖的:每条边多宽,每堵墙多厚就是我的想象已经被束缚了。可是我发现。实际上是可以没有图纸盖房子的。你和工匠描述一下,他能通过自己想象就把房子给盖起来。

所以就是说,其实我们说日常生活的重点不是要抛出

个解决方式。我们觉得现在建筑学的理论非常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建筑师的想象。如果这个建筑既不是文化建筑,没有高造价让你去做精美的细部时,这个建筑是否还有意义?有些人认为这不是个建筑,而是个房子。其实不然,它也是人生活的一个场所,这个居所是会影响人的,会影响人的未来发展的。

我很多时候愿意去琢磨风水。风水其实是种心理学。包括看相等,是中国人的种心理分析。就像你莫名其妙的愤怒之类的,你并不知道原因,但是你的无意识知道。风水是种跟无意识对话的语言。你把房子的风水弄得和好就是把这个人的无意识感受很舒服。你说为什么房子不好,人就会遇到很多挫折、灾难等。其实就是因为他的无意识被设计得不好的房子侵害。导致他脾气很大,出门就和别人打架,然后就坏事了。我看这两门学科(心理学、风水学)发现他们相似的地方特别多,可以沟通的东西很多的。所以这些东西是建筑学不愿意讨论的东西。

IN:在云南的弥勒县有个艺术家叫罗旭的,他就是没有图纸,凭经验和想象,建了一个土著巢。

OUT:我也听说过这个地方。建筑学是一个非常精英化的学科,被认为要经过很多训练才懂的。大众关于建筑的标准应该由精英来指定——这种观念其实是不对的。

你看李巨川在论坛上播放动画片《恶童》,说每个人对场所都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建筑学。你认为这个地方不应该坐,但是人家就愿意坐在那。他坐在这其实是有他道理的,你认为他很奇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建筑师总是想用精英的方式去将这个城市安排得井井有条。他认为这样不对,可是你看城市什么时候会被安排成这样?永远不会。

IN:听着这好像成了要做一场建筑界的解放思想运动了。

OUT:其买也不是了。李巨川说的“Informal”这在国外是很普通的概念,只是在国内显得稍微生疏一点。港大的助理教授杜鹃负责研究生教学的,她研究的

nlc202309011318

课题就是向lnformal的城市学习(Learn from the informalCity)。因为建筑师无可避免地在这种Formal的体系里工作。你不能乱来,它是有套程序的。但是有很多Informal的问题是不能在Formal的系统里解决的,那么你们能不能放下Formal的一套向lnformaI学习7她拿这个课题去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合作。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去考察Informal City,如城中村、乱搭建之类等等。最后将他们Formal的一套直接去改造Informal的空间,重新将他们弄得让经过正规训练的人都觉得赏心悦目的社区。实际上用Formal东西去改造和消灭lnformal,在相当程度上将杜鹃的原意弄反了。所以说这个事情是很困难的。那天几位老师都在讲,其实想说的是要回归到精英化之外的广阔空间里去学习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又被我们学院给改造了:“哦,这里有片广阔天地还没有被官方化,被弄成正规的。好,我们冲进去将他们改造”。

IN:我想和你探讨一下“城市日常生活”这个概念和普通大众的关系在哪里?比如最直接的关系方——房地产开发为什么要关注“城市日常生活”?

OUT:我也没有信心回答好这个问题,在中国房地产开发的性质太难界定。很多时候就跟做股票一样,是投资的东西,重点是能否包装出一个噱头,说它很值钱,然后大家就击鼓传花地买,只要不落在自己手里就有得赚。如果这两种逻辑掺杂在一起是很难去讨论的。如果只是说居住的话,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日常生活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也不能去总结概括其他四位老师的思想,认为他们和我想的是一样的。我觉得可以去想象一种日常生活相关的建筑学。这种建筑学实际上有两点。

是怎么对人性去设计,不是为一种崇高的美学、文化等抽象的东西去设计,而是为一种更具体的,更身体的东西服务。其实这些东西是可以建立起一种知识的,只是它长得和以前的知识不太一样。

我以前写过分析住宅空间是怎么影响人的生活,比如怎么建构家人之间的关系,怎么让孩子更孝顺,怎么让孩子害怕父母的书……空间是有它独特的语言的。比如在中国住宅里,玄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心理冲突很大,在社会上承受的压力很大,所以他希望能有一个躲避压力的地——就是家。他希望这个家能保护自己,这种需求体现在内外的交界处。西方的住宅,很通透,进门后连私密的空间也览无余。内和外是没有曲折去分割开。可是在中国,一开门,就会看到一堵墙,就是玄关上的那堵墙。大家惯常还会摆个八仙桌或装饰物之类的,或者做些透明的隔断,反正就不让你看透。因为外界的眼光是对这家人的压力。他就觉得外部的力量冲进来是不好的。有些人家会用金鱼缸去化解,用镜子反射走煞气。为什么现代人这么在乎煞气,就是外面受的东西太多,希望要转化。进门后要换鞋,脱外套等,就是一种仪式,将内和外区分。实际上我们讨论这个是可以具体化。去关注空间与生活之间的构造关系。刚刚我们讨论里没有美学是吧?我们只讨论人的心理、生活与空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实际上解开了多样性:这个世界上并不只一种建筑学,是无数的。是你无法概括的。你和每个人讨论房子的时候,他都有建筑学课本上没有的内容。难道这些内容都没有价值吗?起码对他个人来讲这些内容的价值很大。仅从这两方面讲,其实对建筑开发是有很深的影响。

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怎么找到豪华的气氛、怎么看上去空间很大……发现很多住宅不好用,因为大家不愿意做储存的空间,不去考虑你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东西需要存放。假如像国外那样增加储存空间,那么房子看上去就小了。你最后会发现,没有考虑衣柜的位置,所以搁哪儿都搁不下。样板房就像住宾馆一样的,很仪式性的。仪式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但是仪式将生活的气启、去掉了,冠冕堂皇的,表面化的——其实都是有问题的。住宅设计是可以更实际地去讨论生活。

怎么去跟无数的多样性对话?现在是没有答案的,也是暂时可以不去考虑的。不过马上要到考虑的时候,因为楼市越来越差了,楼市差的时候,大家就开始琢磨怎么能比别的开发商更快地卖出房子,就要找新的点,他就会寻找新的资源,比如说他有更好的方式去阐释个性,那么他的房子就会更好卖。其实是有办法将个性化纳入进来的。不是说开发商是如何忽悠别人来买房子,而是我在盖房子前,就已经想到到买房子的人是不好归纳的,那么就要考虑房子如何包容他们的个性,让他自己有所发挥等,这些是可以去考虑的。

IN:这些考虑是否会增加开发商的成本?

OUT:竞争激烈的时候就会这样,我觉得前些年房子盖得不太好。大家都没有心思盖好房子。即使我盖得差点都能卖出去。如果我跟着你建筑师在那研究,慢工出细活,可是调控下来了,房子不好卖,我可能也很难出手,所以他们不会想这个事情。

IN:“城市日常生活”这个概念现在还处于前期探讨的阶段。不过,你们是否会准备会做这类型的实践?

OUT:其实我们设计的原理里直有这个。我那天放的图片基本都是筑博做的。筑博是很认同市场的,所以它会做很欲望的建筑,就像我说调料放过了,味精放多了,油腻腻的。但是后来想,其买他也有他的原因的,就是人的欲望,它是需要填补的,但是也总不能这样。但是我现在看那些庸俗的房子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以前,筑博和很多公司都样盲目地做这个。能赚钱嘛,是市场认可的嘛。即使专业者瞧不起我们的设计,也是这样做。但是慢慢地会意识到这么做是有他的合理性的。只是再往前一步就会发现不能停留在做这样的房子,你也要再往前走。你不能只是填补人的欲望,你也可以引导人的欲望,更积极地去发展。但要有意识地去做这个事,不能上来就做个很禁欲的房子。比如说有些设计师很有洁癖。我的一位老师就是这种。我从图片上看他做的房子,做的极其干净、精致。可是你不能放家具,否则都是对空间的破坏,但是这里面就没有生活了。所以我宁愿做个恶俗点的房子,里面声色犬马,起码还有点人味。

其实日常生活的建筑是大家一直都在做,但是没有将其上升到一个理论层面来探讨,盲目地做,缺少引导。另外你不知道到哪里找自己的资源,你不知道向谁学习。你认同市场在做,但是你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寻找灵感。你还是从传统建筑学去寻找灵感,其实它是不支持你的工作的。所以你要从新的领域去寻找资源。实际上我们受不重视这事所累,所以它的坏处一直在影响你。比如那天,我们在“城市触媒——大运与深圳”专题展的研讨会上,陈绍华就觉得很悲观。他是属于有非常清晰的道德要求的精英分子。他绝望了,但是他有道德,所以他也不自暴自弃,就沉默,或者在些地方发发牢骚,但是也不给你一个乐观的想象。而有些精英就进入一种很犬儒的方式。玩世不恭。他们认为:“反正做设计嘛,拿到钱就算了。甲方要什么,做什么给他就得呢。不过我回到家里,还是有我的象牙塔云云……那里有我精神的东西,但是到做设计的

nlc202309011318

时候就没有底线了,因为这个社会反正我努力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不努力,也不会更糟糕,所以我把钱赚到就好了”。其实我觉得这是全人类都面临的危机。“日常生活”是在文化面临危机时出现的。

那天我们没有讲这个背景。简单地说,和60年代的世界的政治运动潮流有关系。造就了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看到集权社会有其恐怖的一面,在西方自由主义社会也有很多很糟糕的地方。比如资本的无孔不入等。你上班在为资本增值,你下班购物也是在帮资本运转。你回家休息看电视,而电视本身是资本的产物,里面支持了很大的产业,就是观看产业,创造收视率,带动广告……你做的每件事都很难从资本增值的过程中挣脱出来。所以曾经这些知识分子很绝望。东西方意识形态社会都让人很郁闷。觉得人类文明就没戏了。自由也好,不自由也好都是悲剧。

有人开始不死心,于是就诞生了情境主义,他就说不用绝望,永远会有希望。通过个人的实践是可以打破资本的这套逻辑。从宏观的角度去想这个事,就会觉得这是个网,完全疏而不漏。但是如果将个体的行为去考察,就会看到他们其实在努力摆脱权利和资本的束缚……这些就构成“日常生活”的哲学背景。所以很多人,像列菲伏尔就在探索“日常生活”。他早年写了《空间生产》,这是本看了让人很绝望的书。资本主义在生产一种空间,这种空间就蕴藏了资本主义的各种逻辑:文化的逻辑、伦理的逻辑等,所以生活工作这个空间里,就会不只自觉地接受这些逻辑。就会被资本主义洗脑了。资本主义不用出书,在这样的空间里就跟着他堕落。但是后期他就将“日常生活”当做是突破“空间生产”对人束缚的机会。还有德塞都居依·德波,他就是写《景观社会》的人。他们还成立了个叫情境国际的组织。他们有很多艺术家,通过拍电影、做作品去抵抗空间原有的一套代码。其实这个情况,在世界各地都有。比如北京有些同性恋的场所,这些场所都是很公共的,很冠冕堂皇的,像天坛公园之类,原来都是被组织到权利的叙事里面的城市公园。另一个例子是在台北的一个政治性的广场。因为大家讨厌政治,所以都不去。结果因为大家都不去然后夜幕降临的时候,就成了同志交友的地方。台北市政府很尴尬,但是也没有办法。最后这个地方非常有名,倒不是因为这个地方纪念的人,而是因为同志以及抱着猎奇心理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就把它给完全瓦解掉。只要你有愿望,运用个体的智慧是可以去挑战权利和资本的宏观的布局。

日常生活蕴商机 篇6

培训冲洗技术

影楼三重唱,利润高的新行当。这里所说的影楼三重唱,是指为顾客冲洗相片、租赁冲洗设施与培训冲洗技术。

从实用和实惠的两个角度考虑,建设你这样配置:一台双核电脑4000元、一台分辨率为1200dpi的A4幅扫描仪2000元、一台光盘刻录机1000元、一台分辩率为1200dpi的A4幅扫描仪2000元、其他材料费5000元。门面装修则需下一番功夫,因为光顾者大多是比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人,所以要求店面设计新潮别致。

这一租赁业工作程序一般如下:①选择城市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段开店;②进行广泛的广告宣传,利用多种媒体,让客户产生自己冲洗照片保密安全的观念;③印发人工冲洗和自动冲洗知识小手册;④工作人员最好全部用女性,女性不但心细,而且在坚持保密制度上比男性更自觉更严格;⑤租赁费最好按照冲洗时间和胶卷多少双重标准来综合制定。不得高于专业冲洗店,必须比他们偏低,这样才能吸引客户;⑥本行业最大的禁忌是操之过急,求快速见效。那些耐不住寂寞不能长久忍耐的人不适合从事这一行业。

早点专递业 开门见喜

早点式样设计提示:①主食:面包、包子、馒头或其他糕点;②副食:咸菜或其他特色小菜;③饮料:早茶、咖啡、牛奶、稀粥或其他液态食品;④设计制作早点专用饭盒,将主食、副食、饮料一式一盒,这样便于快递和出售;⑤早点设计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口味和健康饮食制订,根据大众普遍定量,价钱不要太贵,如果业务量大,则免收专递费。如果你每天能为10家单位1500左右人专递早点,一盒3元,那么每月收入4500元,除掉一半的成本,还剩2200多元。

按消费者要求送菜上门

城市人忙着赚钱,家庭成员简单,没有时间采购菜蔬调理自己的饮食生活,这种按消费者要求送菜上门的服务,投入小,利润不薄,操作性较强。高军到农产品批发市场找到一个菜贩子老乡,讨教蔬菜配送的相关经验,然后带着10名员工,手持公司的宣传单,在市区繁华街市派发传单,上午10点,准时将客房指订的菜送到消费者家中,为了赶点,高军和员工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先是到批发市场批菜,然后是整理、清洗、分类、打包,然后安排员工骑单车出发。高军更注重企业行为的规范:送菜上门超过客户指定的时间,赔偿菜金的20%;实行包退包换,退换的品种1小时内补齐……良好的口碑和信誉,使公司快速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态势。

小说出租店 创业之门

上一篇:超高产育种下一篇:训练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