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024-06-28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精选十篇)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篇1

关键词:作业疗法,脑瘫,日常生活能力,效果

儿童脑瘫,即脑性瘫痪,是指受孕开始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以及发育缺陷儿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以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为主,可伴随智力低下或感知障碍等表现[1]。为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1]儿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负担,但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仅以功能训练对症干预[2]。本文将作业疗法运用于儿童脑瘫治疗中,且对其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予以观察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本院随机抽取88例脑瘫患儿,符合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纳入标准及分型标准[3],即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症状在婴儿期出现、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同时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88例患儿男64例、女24例,年龄12个月~6岁,平均3.20±0.50岁,其中四肢瘫12例、双瘫28例、偏瘫48例,Gessell发育量表测试发育商>70分,且能理解、执行简单康复指令。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的原则,将8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4例,其中男性患儿3 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3.10±0.30岁,其中四肢瘫6例、双瘫15例、偏瘫23例。对照组44例,男性患儿3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3.32±0.60岁,其中四肢瘫6例、双瘫13例、偏瘫25例。给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处理分析后,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②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脑肿瘤、脑炎等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④合并癫痫以及因智力低下而难以配合;⑤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⑥依从性差等原因无法配合本次研究。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同样的综合康复训练,例如运动疗法,包括躯干控制训练、上肢支撑能力训练、坐位保持训练、爬行训练以及立位、步行能力训练等,1次/d、30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推拿按摩疗法,包括对肢体穴位予以揉、捏或拍打,1次/d、20min/次、连续3个月;肌电生物反馈干预,10s/次、间歇15s、连续20min;针灸和穴位注射药物等。

观察组患儿加用作业疗法,包括(1)上肢功能训练:①维持扩大关节活动度,自患儿中枢向末梢方向予以被动或主动关节活动训练,按照肩、肘、腕、指的顺序予以推拉滚筒、趴滚筒、推沙袋以及插放木钉板等作业活动;②牵拉挛缩肌肉;③负重训练,予以双手-单手的支撑;④肩与手臂分离动作训练,诱导患儿在不同活动范围进行上肢的屈伸动作,例如双手-单手支撑时,鼓励患儿做伸手向前的动作。⑤上肢伸向目的物的控制训练,可给予抓玩具或做抬举手、上肢触碰玩具的动作;⑥双上肢中位线活动控制能力训练,可进行双手互递玩具或是进行拍手动作。(2)手功能训练:包括粗大动作训练,可予以拿、放的手部动作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可予以手指肌力、双手协调、手眼协调、手指分离运动、书写、手指的触觉活动训练;(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独自进食、更衣、个人卫生动作(如入厕、洗澡)以及器具使用等;(4)认知作业训练:例如物体的归类、简单图形、颜色、大小和形状匹配等训练;(5)社会适应能力作业训练:鼓励患儿沟通、交往、多参与游戏与集体活动,多接触社会等。上述作业疗法,采取一对一方式进行,1次/d,30min/次,4周为一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FMFM测试采用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4]。该量表分5个区,共有61个项目,包括A区:视觉追踪(5项);B区:上肢关节活动能力(9项);C区:抓握能力(10项);D区:操作能力(13项);E区:手眼协调能力(24项)。采用0、1、2、3四级评分法。具体分级标准为:0分为不能完成;1分为有进行动机或能少量完成;2分为部分完成;3分为全部完成。在完成全部61项测试后,将5个能区总分相加得出原始总分,通过量表提供的分值转换表把原始总分转换为精细运动功能分值,作为疗效判定指标。整个评估过程由一名医师或治疗师在安静、明亮、温暖(室温控制在20~30°C)的环境下进行,患儿所穿衣服控制在3件以内,时间为30min左右。治疗前、后评估1次(2次评估间隔约3个月左右)。儿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参考《康复疗法评定学》[5],即脑瘫儿童ADL评定量表(Activt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儿自理能力越好。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FMFM评分对比

给予两组患儿相应康复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FMFM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2.2 治疗前后ADL能力评分对比

给予两组患儿相应康复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ADL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瘫的发病率高达1.8‰~4.0‰,且每年以4.6万速度递增,成为导致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6]。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多因早产、感染、颅内出血以及脑缺氧等原因造成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目前虽然无特效治疗方法,但鉴于儿童脑功能发育可塑性强、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尚未完全固定化等因素,如果早期予以康复干预能有效控制与降低肢体残疾、改善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在康复训练中发现传统的运动疗法虽能调节患儿全身肌肉张力、改善其粗大功能运动,但对于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改善尚不理想[7],所以影响了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因此导致其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学习等。

作业疗法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而采取的一种有目的性、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以达到维持、改善、补助、增强患者功能的方法,该方法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能使脑瘫儿童获得动作能力与相应的社会能力,从而促进患儿身心发育、在身体-精神-社会-经济方面达到最大限度自理,因此日益受到重视,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康复中。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进一步观察与分析了作业疗法对提高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以期总结经验提高患儿康复效果。从FMFM量表评分结果可知,作业疗法能显著提高脑瘫儿童FMFM评分,说明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同时结合脑瘫儿童ADL评定量表数据可知,作业疗法能提高患儿ADL评分,说明该方法能改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综合上述数据及以往康复经验,本文认为作业疗法是脑瘫患儿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明显改善患儿精细动作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最大程度的回归社会参与社会活动。虽然作业疗法效果显著,但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且会随着年龄变化而改变,因此,针对脑瘫儿童,应于康复前,予以全面评估且根据作业疗法性质与特点等进行相应分析,同时向家属宣讲该方法的重要性,定期评估;另外在作业疗法进行中,遵循游戏-治疗-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儿童性别、兴趣、病情等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作业内容与作业活动量,并且可以将作业内容穿插于生活中,以寓教于乐、提高患儿兴趣,保证作业疗法的应用质量。

总而言之,作业疗法能显著提高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患儿尽早回归社会参与有效学习与生活工作奠定了基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军.1岁以内小儿脑瘫156例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社医医师,2013,15(5):156.

[2]左月仙,李爱霞,马贵林.婴幼儿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11):1070-1071.

[3]唐久来,秦炯,邹丽萍,等.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747-753.

[4]陈冬冬,钟宁,黄华玉.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对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观察[J].上海医药,2012,33(14):45-47.

[5]恽晓平,于兑生,丁伯坦,等.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37-438.

[6]谭玮埔,陈国治,张明武,等.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7(10):915-917.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篇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是针对病程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进行的训练。这些患者往往表现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或不能自理生活。通过有效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可以减少患者复发率和致残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项目主要着重于患者个人卫生、饮食、衣着、排便等方面,以住院患者的最大愿望为刺激手段,通过个别或小组活动形式,采取阳性强化方法,每日数次督促教导和训练,使病人重获日常生活技能,提升自我照顾能力。帮助病人重新适应社会投入家庭工作及生活角色。

(一)训练目标:

1、通过训练,改善患者仪表不整、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等症状。

2、通过训练,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维持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的行为技能。

(二)适用对象:

1、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处于康复期的患者。

2、慢性衰退、行为退缩的患者。

3、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三)训练内容及形式 重点培训患者个人卫生与生活自理能力,如整理床单元、洗漱、穿衣、饮食、睡眠、排便、衣着穿戴、管理个人物品等。采用示范、讲解、观摩、模仿练习、反复练习、阳性强化手段等多种形式。

(四)操作程序

1、康复护士评估适合的患者(精神症状、自理能力),拟定入组患者名单,填写康复治疗单。

2、向患者讲解始动性训练的目的、意义、具体做法及奖惩办法,以取得患者理解与合作。

3、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8人)设组长,以利于训练的开展和实施,每日由护士带领组长进行检查评比。

4、康复护士与患者共同拟定始动性训练的内容。

5、由护士先做正规示范,而后组织病人练习,如整理床铺、叠被子,先有护士示范,然后每组分别进行操作,护士给予指导,让每个病人都进行练习,好的给予奖励,不合规范的重新操作,直至合乎标准为止。

6、训练期间每天对患者进行评分。

7、观察、记录训练结果。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

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 。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因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必需明确: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学一项动作、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协调性也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之窗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我们还特地为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个漂亮的小花,小花中有孩子的照片,当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自理能力达到要求或有所提高时,即在他的小花上贴上相应的颜色的花瓣,比比谁的小花最漂亮。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不少家长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4

就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体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与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从思想上重视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 但对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他们认为只要幼儿认真学习, 其他事情家长都包办了。我们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幼儿, 现在已经是大班的学生了, 可在家还要让父母喂着吃饭, 而且是一边玩一边喂, 不喂就不吃了, 因此养成了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做起, 逐步培养。

幼儿期是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时期, 父母一定要抓住这重要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幼儿园我们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 如让幼儿自己吃饭, 自己整理书包, 自己如厕, 幼儿们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回到家家长又开始不放心, 认为幼儿小, 什么机会也不给幼儿, 这样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一些幼儿在家不会扣纽扣, 不会剥鸡蛋皮, 而在幼儿园这些事情幼儿们都能自己处理。

家长应适当给孩子一个自我施展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舞台, 相信幼儿能做好,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不要总以为孩子还小, 对于任何事都做不好, 还不如自己干。所以在这里我要劝那些不放心的家长:请给孩子机会, 相信自己的孩子。

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幼儿

幼儿年龄小, 自己吃饭、自己穿衣, 要用相对长一些的时间, 很多家长看着麻烦, 于是就什么都替幼儿包办, 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自理能力提升的机会。要知道, 任何事情的学习都有一个过程, 家长千万不能因为怕麻烦或溺爱幼儿, 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一定要允许幼儿尝试, 以足够的耐心引导孩子逐渐掌握自理能力。

让幼儿在自己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 应该以身示范, 引导孩子在自己的示范作用下由模仿行为逐渐过渡到拥有自我意识的行为中, 这个过程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最常见的行为, 在父母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下让孩子学, 在学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纠正和鼓励, 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能力, 就要为幼儿多创造一些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条件, 让孩子多去锻炼和练习, 这样自理能力才会提高。

幼儿的生活技能需要在成人的耐心帮助指导下不断学习, 慢慢地巩固提高。在此过程中, 只有我们及时给予鼓励, 通过与幼儿的重复交流, 幼儿就能逐渐拥有独立处理一些小事的能力。

三、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总是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很容易对周围的陌生事物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兴趣, 我们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 用游戏的形式来教育幼儿。如幼儿不喜欢自己穿衣服, 就来个“穿衣比赛”, 一家人都参与, 这样一来幼儿有了竞赛意识, 很乐意参与这样的比赛。比赛结束后, 家长一定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 时间长了幼儿也就养成了习惯。再如:小班幼儿年龄小, 我们可以用“给小动物喂食”的游戏, 让幼儿边喂边说:“捏住小勺子, 送进小嘴巴”, 幼儿居然挺有爱心, 都争着抢着给小动物们喂东西吃, 生怕把这些小动物们饿着了, 边喂他们还边说:“小鸡请吃虫子”“小熊请吃桃子”……渐渐地他们能熟练地喂食小动物了, 在游戏中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于是, 我让他们又开始了另一个游戏:自己喂自己, 吃饭时教育幼儿不让大人喂, 学着自己喂自己, 幼儿兴趣很高, 都想试试, 他们用笨拙的小手把饭菜一勺一勺地喂到自己的小嘴巴里, 看到幼儿灿烂的笑容, 我也替他们自豪, 效果很好, 幼儿们居然很快学会了吃饭。这种将生活能力潜移默化般教给幼儿的办法, 总能起到润物细无声般的作用, 让幼儿不知不觉中愿意不断地练习直至掌握。这种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用游戏的教育手段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总是在人们潜移默化的日常行为积累之后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对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也一样, 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日积月累的准备, 不能因为一时感觉到麻烦就把许多事情代劳了, 我们应该耐心地将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当成一种职责和工作去履行, 去做。

我们可以用奖励的办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习惯, 让幼儿坚持经常去做。比如让幼儿每天自己穿脱衣服, 叠被子。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他一朵小红花, 等孩子坚持到插满十朵小红花时, 可以奖励一些小礼物, 如图书、画笔、零食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也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认真做事的态度。

五、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要有针对性

在大纲中要求教育幼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在幼儿自主能力培养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针对性地给幼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 不要以大龄学生的要求来同等要求低龄幼儿也要做到。比如洗衣服这个事情, 对于大领幼儿来说可以顺利完成, 但对于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有点力所不能及, 我们最好能给他们一些洗一洗手帕之类的小事让他们去顺利地完成, 这样在完成工作之后得到了大人的赞扬, 同时也让幼儿对于自主完成事件充满了信心, 极大地鼓舞了他们循序渐进的去自我完成更多事情。

很多时候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毕竟家长不仅仅是家长更是孩子各项生活能力的教师和示范者, 所以要很多时候以身作则地去引导和教育幼儿做正确的事。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儿永远眷恋且不停课的学校, 父母是幼儿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幼儿园必须与家庭携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小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案 篇5

——专题过程性资料 执教者:丁辉

一、活动意图

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经常会出现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幼儿如果不能及时整理好鞋子或求助于老师,就很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意外事故。因此,教育幼儿懂得在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发生危险,知道在鞋子不舒服时要求助于老师,并能离队整理,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活动目标

1.懂得在活动中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会有危险。

2.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知道离队整理。

三、活动准备

1.一双幼儿穿的鞋子。

2.多媒体教学资源:《宝宝和小鞋》的相关图片资料。

四、活动过程

1.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两个好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哪两个好朋友?(谜底:

鞋子)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双幼儿穿的鞋子,请幼儿一起学说谜语。

2.教师和幼儿做游戏,引导幼儿感受鞋子不舒服时会给自己带来的危险。

——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让幼儿感受掉鞋、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时脚丫走路不舒服的感觉。

——玩法:教师以鞋宝宝的口吻说:“请你跟我这样做。”同时将自己的鞋分别以穿反鞋、鞋粘扣松开、掉鞋等样子穿鞋、走路。小朋友们接着说:“我就跟你这样做。”模仿老师的样子去做。站起来走走试试,穿这样的鞋子走路感觉会怎样?

——组织幼儿说一说:这样的鞋子穿起来舒服吗?穿着这样的鞋子走路有什么感觉?会发生什么危险?

——教师小结:当出现掉鞋、鞋粘扣开了和穿反鞋时,脚丫走起路来就会觉得不舒服,还有可能出现绊倒、摔倒等危险。

3.引导幼儿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诉老师,并学习离队整理。

——请幼儿说一说:鞋子没穿好,小脚丫感觉不舒服时你会怎么做呢?可以请谁帮帮你呢?如果我们在排队走的时候,你的鞋不舒服了,马上蹲下来整理,会不会有危险?应该怎么做?

——教师小结:在我们走了之前,要先检查自己的鞋粘扣是不是粘好了,两只鞋子有没有穿反。如果走路的时候感觉鞋子没穿好,小脚丫不舒服了,要赶紧停下来,离开队伍,再把鞋子穿好,还可以赶快告

诉老师,请老师来帮助你。

4.学说儿歌《宝宝和小鞋》。

——教师根据儿歌内容自编动作,一边表演一边朗诵儿歌。附:儿歌《宝宝和小鞋》

小红鞋,脚上穿。

粘扣松,掉路边。

回头找,反着穿。

小鞋急,大声喊。

“穿反啦,有危险。”

宝宝换好鞋,露出小笑脸。

——引导幼儿跟随教师边表演边学习朗诵儿歌。活动延伸

告诉家长不要给幼儿穿过大、过小或系带的鞋子,以免幼儿走路时因为鞋子不合脚发生危险。活动反思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篇6

幼儿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需要从学习生活开始,生活自理能力便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身体动作发展的基础上的,尤其是手的动作能力。概括起来,《指南》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上的典型表现包括了独立进餐、盥洗、排泄后的自理、穿脱衣服和鞋袜、整理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等方面。

根据我国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的要求,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对幼儿的成长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包括他们的爸爸妈妈有的也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中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着惯着,那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从而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如,家长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几乎事事包办代替,故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变得很差。因此,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对幼儿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务。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需要家园配合。首先是在幼儿园,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当他们已经度过了分离焦虑期后慢慢地也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脱衣服及鞋袜,在洗手的时候会自己卷袖子,特别是在冬季幼儿洗手时很容易把袖口打湿,以及上完厕所自己会把衣服整理好,在用餐时会正确使用勺子,不掉饭粒等,这都需要老师运用一些技巧来帮助幼儿。

我们可以通过儿歌的形式使幼儿愿意动手做事。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弱,再加上家里的老人包办代替,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孩子也逐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根本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事。有时甚至老人会说:“奶奶帮你做,你太小了不会做”等等。这是在家,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在下午起床时听到喊声一片,有的说:“老师,这件衣服我不会穿,你帮帮我吧。”有的说:“老师我不会穿裤子,你帮帮我吧。”针对这些问题,我利用过渡环节通过儿歌的形式来教幼儿。当幼儿在穿套头衫时经常会出现头不知道往什么地方套,我边拿一件衣服做演示边说:“一件衣服三个洞,先把脑袋伸进大洞,再把手臂伸进两边小洞洞,拉直衣服就完工。”然后,请几名平时在穿衣服这个环节较弱的幼儿上前进行同样的演示,以便加深幼儿的印象。细心的教师在幼儿穿裤子这个环节,经常会发现有的孩子把裤子穿成了“三条腿”,特别是在冬天这个现象更是常见。在教幼儿穿裤子时,我也通过儿歌来教幼儿如何把裤子穿正确。同样也是边演示边说:“前面朝上,拉进裤腰;喊着口号,两脚赛跑;两条跑道,别找错了,伸出裤腿,露出小脚;终点到了,提裤站好;养成习惯,做乖宝宝!”经过几天的训练,大部分幼儿已经学会了自己穿套头衫,也学会了穿裤子。他们会在穿衣服时不自觉地念起我教的儿歌,当他们把衣服穿好后,脸上也会露出自豪的笑容!通过儿歌的形式,孩子就能更好更快地学会这些事情,并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技能,对幼儿的发展十分有利。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爱模仿,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是如此。我们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小班的幼儿在家基本上是由家长喂饭,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就不会自己吃饭了,幼儿是“大把抓着勺子”,而不是用手捏着勺子。对于不太会使用勺子的,他喂得“食物”可以大一些。反之,对于使用勺子情况好的幼儿,他喂得“食物”可以小一些。小班幼儿也喜欢娃娃家,在这个区域里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准备一些衣服以及两三个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穿衣服,把老师平时教的技能用在区域活动中。这些活动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他们不但得到了锻炼,也形成了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接下来就需要家長们的配合了。家庭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经常会听到老师说:“×××幼儿这几天没来园好的习惯又没了,家长太不配合了。”当孩子在家时,家长又对他们进行包办代替,所以孩子再来园就又回到了原点,老师又要重新教育,非常累!此时就需要家园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老师可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把家长请到班上让他当一天见习老师,以便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工作以及配合我们的工作。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情。我们把孩子在穿衣服时的儿歌告诉家长,一般他们在家能及时地进行指导。在家园联系栏里,我们也放一些有关如何指导孩子形成自理能力的文章以及相关的儿歌等等。还通过“夸宝宝”这个板块让家长介绍自己在家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通过以上这些形式以及家园的配合,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只有家园统一思想,统一教育,共同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只有掌握了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李娜.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探析 篇7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 是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之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概述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就是自我服务, 自己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 能比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困难, 也就是幼儿在各年龄段具备的自己承担或料理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的能力, 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习惯养得好, 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 终生受其罪。”科学、有序、合理的生活卫生习惯既能保证幼儿健康、安全地生活, 又能使幼儿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后, 幼儿就可以很好地计划自己的生活, 掌控自己的学习, 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如果经常压制孩子独立做事的愿望, 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没有主见, 依赖性强, 无所作为的人;或是使孩子情绪压抑, 信心丧失, 失去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有研究表明:2~5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关键期,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 年龄越小, 可塑性越强, 越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 因此, 我们要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2.1 家庭成员对孩子过分溺爱

由于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多是独生子女,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很少需要孩子为自己动手做些什么, 特别是一些爷爷奶奶, 对孩子极度溺爱,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事事包办代替, 久而久之, 使孩子形成了依赖心理, 导致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

2.2 孩子缺少反复练习的机会

由于家长时间的关系, 着急上班或嫌孩子动作慢, 往往代替孩子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剥夺了孩子反复锻炼的机会。

2.3 家长缺乏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当孩子做错或做不好时, 采取的是一种怪罪、批评的态度, 有的甚至会采取打骂的方法, 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从而阻碍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2.4 重智力投资, 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让孩子在幼儿园多学文化知识, 认为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 以为生活自理能力长大之后自然就会了, 没能认识到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忽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3 建议

3.1 教师在幼儿园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导

(1) 饮食。在进餐时, 如果孩子拿勺子的姿势不正确或用手抓菜,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 并告诉幼儿正确的方法, 而不应任其不管。由于年龄特点, 幼儿吃饭的时候常常不能专心, 喜欢东张西望, 这时教师应该小声提醒, 而不是大声呵斥。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化的形式, 例如小朋友请客、竞赛等。多鼓励幼儿独立进餐,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表扬吃的又快收拾的又干净的小朋友。进行餐前总动员, 进餐前, 告诉幼儿今天吃的蔬菜的名称, 并告诉它的营养价值, 对身体的好处等。 (2) 如厕。教师应该针对男孩女孩的生理特点, 教给幼儿大小便时正确的姿势和方法, 而不是把如厕训练的任务全部留给家长;当幼儿不能整理好衣服的时候, 教师应该耐心指导, 而不是代劳;提醒幼儿如厕后要冲水、洗手等。 (3) 睡眠。有的幼儿午睡时间不能保持安静, 入睡比较困难, 可以让实在睡不着的幼儿先同教师一起安静地看书或画画, 不打扰其他孩子。起床后, 教师应该一边帮幼儿整理被褥一边讲解整理被褥的方法, 而不是因为怕麻烦、节约时间而全部代劳。 (4) 盥洗。有的幼儿在洗手时把水龙头开的过大, 导致把水溅的到处都是和部分幼儿洗手液洗不干净, 建议教师在不改变客观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把水龙头上安装上塑料管, 这样水流就不会过大, 导致以上现象;教师应该教给幼儿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方法, 并告诉幼儿什么样才是把泡沫洗干净了。生动的图标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还比“说教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教师可以在盥洗室的水龙头上方, 为幼儿准备洗手流程图, 起到了环境暗示教育的作用, 让幼儿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图片上分别演示每一个动作, 图片上方配有文字, 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还可以张贴节约用水的卡通图, 让幼儿养成洗完手后拧紧水龙头的好习惯。 (5) 着装。教师应有效利用午睡的时间, 教幼儿穿、脱衣服的技巧, 而不是怕麻烦让幼儿穿衣入睡;应利用幼儿早上入园和离园的时间, 让幼儿自己练习穿、脱衣服, 并整理好放在柜子里;可以合理利用儿歌, 朗朗上口的儿歌能够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一些生活自理的技能, 激发他们独立做事的兴趣。例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穿衣时, 可以结合“穿衣歌”:抓领子, 盖房子, 小老鼠, 出洞子, 吱溜吱溜上房子。

3.2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1) 幼儿家长要从自身做起, 为幼儿树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的榜样。之所以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 是因为有些家长自身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比较差, 也就忽视了孩子的卫生, 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习惯, 给孩子的卫生习惯培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所以家长要从自身做起。 (2) 幼儿家长应给予幼儿自己做事的机会, 不要过于溺爱孩子, 包办代替。家长要提供给幼儿做事和表现的实践机会, 如果怕时间来不及, 每天早上可以多给幼儿留出一些时间自己穿衣服、洗漱, 养成幼儿自理的习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 幼儿自我意识飞速发展, 儿童自主欲也逐渐提高, 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如果父母过于溺爱, 一切欲望有求必应, 从而剥夺了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 使孩子自主的欲望受到抑制, 将会对幼儿无论是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学习自主性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 (3) 注重方法。幼儿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 就谈不上系鞋带;幼儿不会洗脸, 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 所以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 一定要让他知道生活自理的方法。当孩子自己做一件事时, 即使是做的不好, 都应以鼓励为主, 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应和幼儿一起找出不足之处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让幼儿有自信, 敢于尝试, 并鼓励他下次更好地完成。

3.3 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两个重要场所, 这两方面的教育直接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家庭和幼儿园应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步调一致,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宣传栏等方式, 与幼儿家长多沟通、多交流, 让家长理解、支持教师, 与教师达成共识, 确定幼儿在一定时间的常规培养, 方法统一, 从而形成家园共育, 营造一个更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教师与家长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 是合作伙伴关系, 只有家园双方共同努力, 才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只有家庭、幼儿园与社会多方配合中, 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 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林少玲.优化环境.提升幼儿生活活动质量[J].当代学前教育, 2010.

[2]冯蜀丽.关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学前教育, 2010.

[3]杞美茹.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10.

探析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是个体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也是个体生存能力的具体体现[1]。任何个体都不可能一直依附、依赖于他人生存。想要孩子更好地生存下去, 就必须让其学会独立, 学会适应环境, 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生活各方面的事情, 包括生活自理、与人沟通交往、自我保护等。

1. 儿童适应环境、集体生活的需要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环境、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 不能一直将他们置于家长、家庭的保护伞之下, 要让孩子多接触些家庭以外的人和环境, 开始接受更多的教育, 接触社会。幼儿园教育开始了他们人生旅途的新一站。新的环境, 新的集体, 新的小朋友, 新的玩具, 所有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陌生又新奇的。一方面他们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及其他小朋友充满好奇, 一方面又因为离开父母而焦虑, 缺乏安全感, 不会洗脸洗手, 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 不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新的环境和适应新的生活。

2. 儿童动作协调能力发展的需要

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孩子的大小肌肉群和动作协调能力得到很好发展[2]。比如学会吃饭锻炼了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所以, 家长不要因为对孩子的宠爱和不舍得, 就忽视孩子发展的规律, 让孩子本该获得一些生存技能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培养和锻炼,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每一个动作的完成, 每一项能力的获得对孩子来说都是他向前发展的需要和体现。

3. 培养儿童独立意识的需要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 摆脱其依赖心理, 增强自信心。因为孩子年龄太小, 很多在大人眼中简单的事情, 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很困难的。一旦脱离家长的照顾, 孩子在一次次尝试和实践中, 慢慢学会自己洗脸, 自己拿勺子或者用筷子吃饭, 自己穿好衣服、拉好拉链、系好鞋带, 自己穿鞋等,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不仅获得了生存技能, 还在克服困难中建立了自信, 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逐渐形成独立意识, 为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

1. 树立正确育儿理念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 孩子最初的影响就是来自于家长,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有着关键性作用。首先, 家长要意识到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 所有事情包办代替这种育儿方式是不正确的, 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学会相信孩子, 适当放手, 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很多事物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 他们充满探究的欲望, 在生活中父母要对其自理要求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看到父母刷牙, 孩子可能会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心, 此时, 不要因为担心孩子会弄湿衣服、会吞牙膏而拒绝孩子的要求, 应该抓住机会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比如早晚刷牙是好的生活习惯, 要保持;牙膏是不能吃的;怎样才是正确的刷牙方式等。即使孩子还没到可以刷牙的阶段也要适当引导, 比如蹲下来让他们的手拿着牙刷柄, 父母把着他们的手进行刷牙, 让他们感受下刷牙的感觉, 并告诉他们等他们长大了爸爸妈妈也会给他们买牙刷刷牙;或者当孩子争着帮洗衣服、自己穿鞋却穿错的时候, 家长不能训斥, 而是对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给予夸赞、鼓励和正确指导。

2.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就需要接受幼儿园教育, 这时候, 家庭教育就要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 老师与家长要多进行沟通交流, 互相配合。首先, 要统一教育观念,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避免某些方面的纵容和妥协;其次, 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相关活动, 增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最后, 家长也要积极响应, 配合好对孩子自理能力的锻炼。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孩子摆脱依赖,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还能锻炼孩子各肌肉群, 促进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 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 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使其独立健康成长。

摘要:幼儿阶段是儿童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 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 使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就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凤竹.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漫迷·素质教育, 2011, (13) .

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思考 篇9

一、通过正面教育, 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即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问答或交谈的方式, 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我学会了新本领”、“妈妈的小帮手”等活动, 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方式, 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 并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豪。又如通过分辨不同的行为 (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 , 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教师可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像带等, 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再如通过讲故事“别说我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 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

二、采用多种形式, 教幼儿学会各项生活自理技能

1. 游戏。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注重活动过程, 让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如角色游戏“给小猫洗脸”、“给布娃娃扣纽扣”等这类游戏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幼儿在这些游戏中, 会学到洗脸、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 教师可以把它们迁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又如竞赛游戏, 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幼儿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争精神的, 其中有穿衣、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比赛。游戏的方法, 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教育效果也较为明显。

2. 儿歌。

通过简短通俗的儿歌形式及饶有趣味的情节设计, 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 培养其自理能力。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 教师可结合儿歌《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 见面握握手, 钻进大洞口, 用力拉耳朵, 变成蝴蝶走。这样会让幼儿在愉悦的儿歌中, 轻松地学会系鞋带的方法。

三、在不同场合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因此, 教师还要注意予以进行巩固。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 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 逐步成为自觉的行为。

1. 在如厕、盥洗等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

如厕、盥洗等活动无处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 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时机, 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 使其形成习惯。如如厕后自觉整理好衣裤的习惯, 餐前便后自觉正确洗手的习惯等。

2.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

即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熟悉、掌握自理技巧。如在操作区投放各种豆豆, 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方法;投放娃娃, 练习扣纽扣等。

四、家园配合, 真正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初探 篇10

一、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生活技能

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生活中的情境利用游戏来呈现,创造一个虚拟的环境,将游戏融入生活,也应用于生活。

每个幼儿的天性都是爱玩的,对孩子来说,一天中最快乐的莫过于游戏时间。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他们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自理能力。例如,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大部分幼儿不会正确地洗手,常常弄湿自己的衣袖。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将正确的洗手方式拆解成连环画的形式贴在墙面上,同时自编了儿歌,带着幼儿洗手的时候,一边看着墙上的画,一边唱儿歌:“小朋友来洗手,卷起小衣袖,打开水龙头,沾湿小手手,抹一抹肥皂,搓一搓,揉一揉,左一下,右一下,毛巾擦擦手,关掉水龙头。”在这种反复的游戏情境化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幼儿都能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并且也不会再弄湿自己的衣服了。又如,在陪玩过家家的过程中,让幼儿自己扮演父母的角色,给自己手中的洋娃娃穿鞋子、衣服。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成长。游戏是幼儿认识新事物的重要途径,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多创造机会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利用科学多样化的方法让幼儿掌握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父母之外,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幼儿造成影响,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当老师们在大扫除、整理房间叠被子的时候,幼儿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你的身上。等他们回家后,也会跟着老师的样子学。老师们也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小朋友们模仿自己的动作跟着一起做。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也不要局限于单单由老师来做榜样,让幼儿互相学习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当某个小朋友做得很好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赞扬肯定,并让周围的孩子向他学习,这样形成了良好的互帮互助的氛围,也有利于孩子能力的提高。

另外,积极的鼓励对于孩子的能力培养极有帮助。美国有一句名言“一句鼓励胜过无数惩罚”。在恰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鼓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给娃娃穿衣服过程中,有个幼儿总也学不好,呆坐在那里,这时我会走过去,轻拍着他的头,询问原因,一些鼓励的话语例如“加油,你一定可以学会,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孩子听了后往往就会有动力继续学下去。又如,有的孩子饮食习惯不好,吃饭的时候,总是喜欢偏食挑食,饭碗里也总是剩下很多饭粒。这时,老师就要仔细观察,在每次吃完饭后给表现好,吃得干净的幼儿发小红花。可能有的幼儿会发问了:“老师,为什么他们有小红花,我没有呢?”老师说:“因为他们吃得又快又干净啊,你们想要小红花就要向他们一样学习”。并且要和他们说粮食都是农民伯伯一点点辛苦种出来的,不能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改正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三、家园教育一体化,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还不够,老师要及时向家长们反馈幼儿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且也要指导家长们重视在家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不应该过分宠溺,事事都代劳,这样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讲座的形式介绍如何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在家里,家长们可以使用一些轻松愉快地方式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意识,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孩子的兴趣积极性。比如,起床时候,教孩子学会自己叠好被子,例如可以通过儿歌:“小被子,四方方,先叠长边对中间,被头被脚向里折,对折叠齐放床边。”家长自己也要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言传身教。比如,在家里用餐的时候,珍惜粮食,不浪费米粒,教导孩子也一样,不要偏食。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孩子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只有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努力,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摘要:学会合理地照顾好自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拥有良好的自理能力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学习非常重要,更是幼儿今后步入社会、独立生活的前提。因此必须从小就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赵葵.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探讨[J].海峡科学,2010(4).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下一篇:边际知识资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