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2024-07-01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精选十篇)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1

一、本科毕业实习环节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水声工程学院都非常重视本科生毕业实习工作,采用“走出去”的实习方式到校外进行实习。无论是在实习基地的选择,还是在实习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学院都精心挑选,严格把关。采取由学院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公开选拔实习指导教师,集中进行实习的方式,保证了本科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但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改变,学院的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影响毕业实习质量的因素,这就要求学院要及时调整原有的实习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

1. 实习单位过于单一

电子信息工程(水声)本科专业,立足于为国内水声行业培养精英式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如“水声学”“声纳技术”“水下声信道”“换能器制作与工艺”等大量的具有水声特色的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水声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后,及时了解国内外水声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学院一直将本科生派往国内从事水声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进行毕业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近两年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有的一些实习单位由于承担了大批军工项目,导致不能继续为学院承担本科生毕业实习工作或关闭了一些与水声专业密切相关的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实习场地。而国内从事水声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工厂原本就较少,能够承担200多名本科生毕业实习的单位就更少之又少。这就局限了水声工程学院毕业实习场地的可选性,导致毕业实习场地过于单一(主要以沈阳辽海机械厂为主),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 实践环节较少

由于学院原有的实习单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多数都是军品项目,为了避免泄密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考虑到仪器设备都比较精密、昂贵,因而实习单位在绝大多数实习时间内主要采取听讲座和参观的形式进行,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很少。同时,由于实习单位的单一,间接地造成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环节的相对较少,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虽然实习单位也增加了一些理论专题讲座、参观了一些实验仪器设备和场地,保证了实习的有效天数,但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达到学院本科生毕业实习的预期效果。

3. 人数过多,安全隐患较大

由于高校扩招的持续,水声工程学院每年招收200多名本科生,相比扩招前每年招收50~60人,明显过多,给毕业实习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提高实习效果,以往学院采取分批实习的方式,即毕业实习分两批进行,每批学生在100人左右。但考虑到实习效果以及实习单位的承受能力,还是有些偏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住宿、就餐条件以及在实习单位的保密工作与人身安全等方面协调起来有些困难,给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同时较高的校外实习成本也给部分贫困学生更加重经济负担。

二、新本科毕业实习环节模式构建

毕业实习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是大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践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和手段,是学校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因而学院决定改变原有的实习模式,构建一个适合现代科技发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新型实习模式,即由原单纯依赖“走出去”的实习模式,转变为“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全新的校内外模块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习模式。新模式通过聘请校内外具有丰富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水声行业专家,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和场地,就其单位的研究方向、产品制作工艺流程与结构原理以及科研成果对学生做专题技术讲座,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声呐系统和水声技术的最新发展的同时对行业内各研究院所的分布及研究领域也有所了解。然后学生根据今后的研究方向(读研生)、就业单位(就业生)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到行业内各相关单位及其它IT公司、电子通讯、海洋开发等单位以分散和分时的方式自主选择实习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采用此实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真刀真枪”地进行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建立基于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元的本科毕业实习基地的模块化实习模式

为了提高实习效果,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就业需求或继续深造的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的实习模块进行实习,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因而学院拟根据自身拥有的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条件,以及利用与国内水声行业、IT公司、电子通讯公司和海洋开发等单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中所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一个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模块化的菜单式实习基地。新实习基地由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构成。校内实习基地由水声电子信息实习模块、声学实习模块、哈尔滨工程大学D S P创新中心实习模块(由水声工程学院与美国TI公司合作组建)和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四个实习模块构成,并按照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将实习基地分成声、电两类,同时每类实习模块下又建有若干个实习子项目。校外实习基地由北京的中科院声学所、系统工程部,上海726研究所、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沈阳辽海机械厂、中兴、华为等与学院密切联系的企事业单位构成。这样就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多元化的模块化实习基地,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利用学院和相关单位先进的人力与实验资源条件。例如毕业后想从事换能器研发与制作、声学测量研究的学生就主要到换能器实习模块和声学测量实习模块或者到沈阳辽海机械厂和612厂进行实习,想从事电子技术开发与研制等电类工作的学生就主要去D S P创新中心实习模块或到联想、清华同方、方正等IT行业进行实习,想从事通讯行业的就到中兴、华为、联通等通信公司进行实习,确保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方向,以分散和分时的方式自主选择实习单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

2. 毕业实习大纲和讲义应适应学生就业、继续深造的需要

为了保证毕业实习环节的顺利实施,学院在实习工作开展前组织专家、实习指导教师讨论和修订毕业实习大纲,规范和完善实习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稳定的实习基地,有助于教师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大纲和实习讲义。实习大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习讲义的内容要根据实习大纲而定,坚持“与时俱进”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科技发展以及本院教师的科研成果,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实习内容。这样学生既看到了实物,又配有科学合理的实习大纲和讲义,从而加快、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实习效率,促进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不断提高实习质量。

3. 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通过毕业实习前的动员大会,要使每位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与要求,提高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学院还要完善毕业实习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可包括实习态度、组织纪律性、实习笔记、实习专题报告、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态度占实习成绩的5%、组织纪律性占实习成绩的5%、实习笔记占实习成绩的20%、实习专题报告占实习成绩的30%、实习总结报告占实习成绩的40%。实习成绩细化为5部分,让学生对毕业实习的每个环节都重视。通过考核方式的完善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构建多元化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提高毕业实习质量

(1)多元化的毕业实习外聘指导专家

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内外水声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了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践,使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更好的结合。学院将邀请北京的中科院声学所、系统工程部,上海726研究所、大连测控技术研究所,沈阳辽海机械厂等国内水声技术行业以及用人单位的科研精英,携带本单位基本情况、科学研究进展情况和各种产品制作工艺等音像资料,结合学院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场地,图文并茂地为广大本科生讲授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专业知识,同时把本单位最新成果和技术发展向广大学生进行阐述,使学生博采众长,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理论知识渊博,实战经验丰富的校内实习指导教师

为了加强毕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毕业实习质量,学院一方面组织大批教师参与每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的指导工作以及学校的各级科技创新活动,使他们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毕业实习教学任务的安排上采取老教师“传帮带”的模式,选拔那些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的科研经验并具有实习指导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小组组长,全面负责本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在实习前,组长带领实习指导教师到实习现场弄清其生产工艺、设备情况和技术要求,收集相关的最新技术资料,确保毕业实习工作高效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是高校实践教学中一项长期的任务,高校要根据目前毕业实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注重毕业实习模式的推陈出新,加强制度改革,保证毕业实习的质量。对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高校领导与师生相互配合,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认真分析和把握毕业实习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毕业实习教学模式,将毕业实习、科研和就业以及院系办学特色相结合,设计全新的校内外多元化的模块化实习基地,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知识、素质、创新能力能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人才。

摘要:电子信息工程(水声)本科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对实习条件和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决定了不能单独依靠走分散实习和自主实习的模式。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水声)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分析和总结,探索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模块化实习基地的实习模式。模块化的实习模式、有针对性的实习大纲和讲义、多元化的实习专业师资队伍和全新的考核模式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实习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邬燕,周国忠.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朱达凯.高职教育实验、实训、实习刍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9

[3]董事尔.产、学、研相结合,创建校企共赢的实习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

[4]唐超礼,黄友锐,姚善化.电气信息类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思考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8,15

南京工程学院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篇2

订立协议单位: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南京工程学院_____________院(部)(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就乙方毕业生去甲方实习事宜经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实习期限:年月日----年月日

2、甲方应加强毕业生实习前的培训和教育,特别是安全教育,为毕业生实习配备必要的指导老师,为毕业生实习提供必要方便,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乙方予以配合。

3、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和乙方的要求,决定乙方毕业生实习的具体内容。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毕业生除遵守乙方的有关规定外,还必须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按照实习的要求,保证完成实习任务。

4、甲方应保护乙方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不得安排乙方毕业生在有毒、有害、有危险等岗位上实习,为乙方毕业生提供必须的劳动安全保护条件,使乙方毕业生的实习有一个较好的安全保障。

5、乙方负责调整参加实习毕业生的课程、考试安排等计划,保证不与实习相冲突。实习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不承担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6、在实习期间,乙方毕业生如因特殊情况需要终止实习的,应提前三天告之甲方,由甲方通报乙方,甲乙双方协商后通知本人;如乙方毕业生违反有关规定和要求,甲方在通知乙方后有权提前终止该毕业生的实习,由乙方按相关规定处理;如因特殊情况,甲方需要提前结束实习的,应及时通知乙方并征得乙方的同意;如乙方需要安排毕业生回校参加有关活动的,应事先征得甲方同意,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

7、甲方在实习期间满后应及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实习成绩等及时提供给乙方;甲方有权对不合格者予以辞退,合格者予以录用,并办理有关手续,同时通报乙方。

8、本协议适用于要求乙方毕业生去单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用人单位,协议一经订立,甲乙双方必须严格遵守,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修改协议内容。

9、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

10、本协议正本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协议副本壹份,由院(部)留存。

甲方:(盖公章)乙方:(盖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或盖章)机构负责人: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3

日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在上海国际时装周“800秀场”举办毕业生服装设计作品发布会。本次发布会的主题“以食·忆时”,借助食之味、食之型、食之意,以独特的食材颜色、肌理作为灵感来源,将多样化食物的特质延伸到历史与地域性的文化沟通,用时间和空间的多维方式表达了服装的创新理念和趣味性,在现代服装的结构中彰显出饮食文化的韵味与精致。

在《以食·忆时》中,人们体味到无形的美味沟通着有形的空间,无形的文化诠释着有型的时尚,从过去到未来,从东方到西方,每一种色、香、味都记录着一段关于历史、现在、未来的时光。我们感受到了个体的多彩,无限的可能。蛋糕、冰激凌、奶牛……在称为《夏日农场》的服装作品上悉数可见,学生马瑶的两款作品一款以云朵作为裙摆,蛋糕作为点缀,还有彩虹进行映衬,另一款则是以红色作为底色,加入了奶牛、农场、植物等元素。作品希望通过服装的语言,讲述一个女孩在牧场空间内的所见所闻,唤起观众童年的回忆,也记录着每一位孩童在幼年亲近大自然,自由活泼的天性,引发共鸣。

另一款作品则利用各种纱与条的叠加与再造,曲线与颜色的渐变表达了一种时空灵动的感觉,一种对“以食·忆时”主题的独特见解。本届毕业生通过作品展示了自己大学四年的优异学习成果。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4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新探索:

(一)顶层设计定目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均由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演化而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门,受固有观念束缚,行政管理色彩明显[3]。为此学院设计组织了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运行体系,由学院党委及领导班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学院与各行业专家组成的各专业设置委员会根据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确定学院的以高就业为导向,以高素质为灵魂,以高技能为核心,政校企全方位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

(二)就业市场定专业

学院建立了招生、就业、学生管理联动机制,形成了招生就业良性循环的好局面。专业设置委员会对所设置专业每年进行多次的研讨和调整,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设置新专业,对招生就业两旺的专业适度扩招,招生就业不理想的专业进行调整。根据就业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就业市场发展好的具有工程特色的工科专业,如电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电子技术等专业,在二年级第四学期就已经被“2+1”就业顶岗实习的企业订购一空,完全实现了就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对接。

(三)校企合作推改革

1. 校企“四个合作”

学院与企业实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电梯学院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与世界500强企业迅达(中国)电梯公司合作,开展电梯工程技术人才订单培养。建立了全国首个校内电梯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了国家专业目录外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共同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机械行业电梯鉴定站;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建立电梯技术学院。

2. 校企“六个合一”

以我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2007年我院与迅达(中国)电梯公司合作,开展电梯工程技术人才订单培养,形成了“校企双主体、工学六合一”即“学院育人与企业发展合一、产学合一、做学合一、车间与课室合一、老师和师傅合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合一”等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势头良好。从简单的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到建立全国首个校内电梯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再到共建国家专业目录外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从校企共同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到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再到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机械行业电梯鉴定站;从共同培训师资,到共建电梯技术学院,再到聘任该公司高管为院长,校企双方的融合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校企双主体、工学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与就业的零对接,呈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三高”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100%高质量就业。

产学合一即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电梯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规范、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完全针对岗位要求而设,专业核心课程均由校企联合开发,教材为国内电梯专业最新权威教材。做学合一即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均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按照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训导,让学生在校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毕业生三证即毕业证、特种行业(电梯)上岗证、电梯安装与维护技能证获取率100%;车间与课室合一即专业核心技能的实操实训、顶岗实习全部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迅达(中国)各区域培训中心及全国各地分公司工程现场完成;老师和师傅合一即从中国电梯技术协会、迅达电梯公司聘请资深技术专家,与专任教师按照1:1比例,与企业共建“双师结构”团队。教学团队定期参与校企双方的培训和考核,专业教学团队成员都通过了电梯人员上岗证及教师技能岗前培训考试。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承担教学实训任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合一即定期举办“校企文化高度融合”系列论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互动,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理念、工作态度、工作价值观的高度融合;学院育人与企业发展合一即毕业生100%高质量就业并得到迅达(中国)电梯公司高度认可。

二、创新创业教育推就业

(一)创业指导推就业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文)文件精神,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依托广州市现代办公设备行业商会成立了创业学院,设立了五十万的创业基金,目前已培养出成功创业的毕业生约50名。校内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了十几个创业项目,建设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创业基地推就业

学院与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广州市泛亚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建“广州创意产业园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暨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国内首批政府投资、企业运营,集动漫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动漫产品制作、研发应用为一体,以培养适合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动漫精英人才为宗旨的非赢利性公共技术平台,为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极为有效的实训实习,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公益就业创业基地和校内现代办公设备技术综合技能实训基地。为凸显基地的创业孵化功能,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团队,共编实训教材,学生在完成校内课程实训后,到商会的成员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直接参加创业实践,公司提供每个创业点30万元创业项目启动资金,行业、企业资深人员参与创业指导,实现了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

(三)创业团队推就业

学院成立了创业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教育教研室,校内创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深管理专家共同打造专家化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一二年级的在校生50%以上都在广州市区和学院驻地附近进行创业兼职,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培育氛围。创业学院指导教师负责培育学生的创业理念,指导每一个创业团队立项、资金投入、企业运作、赢利,真正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工作室区

学院培育了12个创业项目进驻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实战演练,创业学院老师指导的猛狮团队在2011年11月获得了“红冠杯”首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实战营销大赛冠军,之后组建了广州狮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落户海珠科技创业园,并于2012年3月正式开业。学院将组织校行企政资源,培育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赢利的创业项目,将我院建设成“创业示范校”。

三、就业指导推就业

(一)队伍建设长效化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队伍不稳定、经验不丰富等弊端[4]。为解决这一难题,学院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学院每年投入4万元培养近20名中高级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现共有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教师76人,其中高级职业指导师10名,职业指导师22名、助理职业指导师44名。

(二)理论指导全程化

就业指导是集理论、实践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加强理论指导也很重要[5]。对大学生三年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设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专业带头人,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即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三门必修课程,共40个学时,2个学分。授课教师必须持证上岗,具有职业指导资格职称证书的教师,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每年举办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说课比赛竞争上岗,分数达80分以上才具备授课资格。在教务处组织的学生网上评教中,95%的教师得到了优良的好评。学院编写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即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三门课程的教材,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化的理论指导,使得大学生就业理念更贴近就业市场需求,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咨询服务推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为学生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服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全年开通10部就业专线,为学生提供办理就业手续等服务,成立大学生职业协会,建立学生就业联络团队,360度全方位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每年提供咨询服务上万人次。

四、工作保障推就业

(一)领导重视推就业

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实行“党委书记和院长一把手双责任制”,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与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签订就业工作责任状,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与各系(部)主任及党支部书记签订就业工作责任状,实现“系部一把手双责任制”,各系(部)主任及党支部书记为该系(部)就业工作责任人。全面落实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每年召开多次就业专项工作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全院就业指导工作会议等8次,建立就业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

(二)队伍建设推就业

学院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学院现共有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教师76人。校级专职就业指导人员8名,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达1:300。学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纳入教师岗位管理,获得高级职业指导师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聘为高级职业指导师,享受副教授待遇。

(三)经费保障推就业

学校的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到位,学院专项使用就业工作经费超过毕业生三年学费总数的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约300万元,另外近三年还投入了五十万的创业专项基金,近五十万的教师培训经费和就业工作奖励等经费用于就业工作,充足的就业经费保障了优质的就业服务。

(四)硬件设施推就业

为了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网络,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办公条件充裕、设施齐全,除了保障8名就业专职工作人员使用的办公设备外,还为学生职业协会、就业联络员配备了多部电脑,还配有就业工作专用车辆一部,就业办公场地、就业招聘专用场共约700平方米。

(五)规章制度推就业

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就业管理、就业队伍、就业市场、就业基地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企业招聘制度、大学生应聘流程、毕业生就业手续流程、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体系等一系列完善的就业服务制度。每年出台《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意见》、《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每年年底对各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了督查、考核及表彰。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规章制度汇编成《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南》和其他就业资料印发给全体毕业生,保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地顺利进行。

五、工作实绩推就业

(一)人才培养成效推就业

以校企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我院毕业生到企业后思想稳定、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职业技能高、符合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大多数毕业生月收入从实习期1000-2000元到实习期满后月收入为2000-3000元,有少数毕业生可达到近5000元。近三年收集的《毕业生调查问卷》近万份,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专业结构符合社会就业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高,满意度达90%以上,毕业生对学校办学质量满意度高。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9%以上,在广东省同类高校居于前列,且就业质量高,社会评价好。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域广泛,80%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就业,10%在全国各地就业,到基层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人数逐步增加。大部分毕业生在电子企业、建筑企业、外贸企业、金融证券企业、物流企业等中小型企业技能岗位上就业。

(三)研究成果推就业

学院通过对入学新生问卷调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职业测评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企业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等分析研究,得出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学院领导重视就业科研工作,带头主持就业创业科研项目,不断地提高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带领近百名就业工作教师团队参与国家级就业创业课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已解题并获奖。

六、构建“就业式”校园环境推就业

学院2012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抓好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建设,构建“就业式”校园环境。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学院校园整体规划,全面布局,统筹兼顾,宣传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突出职业教育重点专业,突出校企合作,营造就业式的职业教育氛围,建立“一站式”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其功能有100多项就业服务项目,100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功能,突出就业特色和文化,突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宗旨,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建一个集职业教育、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为一体,温馨现代的职业教育校园环境,学生在校三年耳濡目染,明确职业目标、明确就业岗位、明确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将学院打造成为全国唯一的就业式校园。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使我院成为广东省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指导示范点,发挥其国家级职业指导工作室辐射及带动作用,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铸就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品牌。

摘要: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以高就业为导向,以“三高一融合一服务”为办学理念,以“始于您的就业需求,终于您的满意就业”为就业服务宗旨,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近年来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创出了特色,造出了品牌,做成了精品,毕业生都能在技术岗位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报告

参考文献

[1]周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21954.htm

[3]徐彦君.地方高校需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J].大家,2010,(11).

[4]李强.基于职业生涯辅导的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5

混凝土旧桥加固材料的研究

柳艳兵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2013年6月30日

毕业论文

混凝土旧桥加固材料的研究

学生: 柳艳兵

指导教师:高慧婷副 教 授

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所在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答辩日期:2013年7月5日

目录

摘要……………………………………………………………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引言……………………………………………………………………

1.2桥梁的发展历史………………………………………………………

1.3研究加固材料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2章 桥梁加固中修补材料的种类和发展………………………

2.1 修补材料的性能…………………………………………………………

2.2 修补材料的种类……………………………………………………………

2.2.1 常用的水泥基加固修补材料……………………………………

2.2.1.1 修补加固用高强混凝土及砂浆………………………………

2.2.1.2 硅粉混凝土及砂浆………………………………………………

2.2.1.3 铸石骨料混凝土及砂浆…………………………………………

2.2.1.4 钢纤维混凝土………………………………………………………

2.2.1.5 玻璃纤维水泥(GRC)喷射混凝土……………………………

2.2.1.6 真空处理混凝土………………………………………………………

2.2.2 常用的高分子有机加固修补材料…………………………………

2.2.2.1 环氧砂浆及环氧混凝士……………………………………………

2.2.2.2 不饱和聚酯树脂砂浆及混凝土…………………………………

2.2.2.3 呋喃砂浆…………………………………………………………………

2.2.3 聚合物水泥基加固修补材料……………………………………………

2.2.3.1 丙乳砂浆(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水泥砂浆)…………………………

2.2.3.2 PCC砂浆…………………………………………………………………

2.2.3.3 BAC砂浆…………………………………………………………………

2.2.3.4 水下不分散聚合物水泥混凝土………………………………

2.2.4 灌浆加固修补材料……………………………………………………

2.2.4.1 压力灌浆………………………………………………………………

2.2.4.2 环氧灌浆………………………………………………………………

2.2.4.3 甲凝灌浆………………………………………………………………

2.2.5 钢材、胶结剂……………………………………………………………

2.2.5.1 钢材…………………………………………………………………

2.2.5.2 胶结剂…………………………………………………………………

第3章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3.1 用于桥梁加固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主要类型……………………

3.1.1 碳纤维(CFRP)……………………………………………………………

3.1.2 芳纶纤维(AFRP)……………………………………………………………

3.1.3 玻璃纤维(GFRP)……………………………………………………………

3.1.4 混杂纤维…………………………………………………………………

3.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施工流程………………………………………………

3.3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桥梁加固中的优缺点………………………………

3.4 新型 PBO 纤维在桥梁加固中的优点………………………………………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6

2014Jewelry Design Majors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School of Fashion, Shanghai Institute of Visual Arts is now held in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Museum. The fledgling young graduates convey visu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in the field of jewelry art, and they demonstrate concepts and pursuits in an impressive manner.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学院珠宝与首饰设计专业2014届珠宝与首饰设计专业毕业展不久前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

5月16日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了毕业展开幕式作品集首发式。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的领导以及在上海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业界精英、前辈同行和上海各大学相同专业的老师朋友参加了开幕式。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7

一、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矛盾分析

(一) 学生就业观念问题。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来说明。一是土木工程专业近年均是入学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学生普遍自我定位较高, 不愿意下基层就业;二是我国建筑业的就业门槛相比其他行业较低, 从业人员大部分学历较低, 即使是中层管理者的学历也不高, 工作的人文环境对本科毕业生吸引力弱;三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环境较为良好, 学生吃苦意识薄弱, 家庭经济基础导致学生就业眼高手低;四是学生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土木行业的性质认识不清, 认为经过4年大学教育, 最后却到施工现场“搬砖”, 就业意愿低下。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归根到底的原因是:毕业生日益上升的就业期望值与土木行业相对艰苦的就业条件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学生普遍期望去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 从事福利好待遇高和相对稳定的工作, 而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建设施工现场因为工作岗位大多在偏远山区, 工作环境相对恶劣, 待遇也较差, 所以缺少大量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 实践教育问题。一是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 实践教育与行业的实际需求相比滞后;二是高校和对口的企业、地方行业协会联系不够密切, 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资源;三是土木工程专业除了理论教学外, 还有一定量的实验教学, 计划内的教学课程已经让学生疲于应付, 无法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留给生产实习等实践教育环节。

(三) 企业用工问题。一是很多土木行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存在忙季顶岗的现象, 并非从长期培养学生的角度出发, 伤害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二是土木行业的用人单位招聘时大部分要求立刻到岗, 在1~3月时间内观察工作表现, 再决定录用与否。这种情况与在校完成毕业设计的要求冲突明显。

(四) 就业口径的问题。虽然行业人才缺口很大, 但对本科生而言就业口径变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一般有以下四类:一是一线技术岗位, 如施工员、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等;二是设计、规划和预算岗位, 如设计勘察院、交通市政工程类机关职能部门, 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三是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岗位, 如工程监理师, 工作内容是现场监理、测量和资料管理等;四是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根据往届毕业生去向调研, 还有与其他同层次院校的教师和用人单位的联合剖析发现:随着行业的发展, 分工细化后, 对于一线技术岗位, 如施工员, 更偏向招聘高职毕业生, 而设计、规划、预算、教学和科研这一类的岗位则更偏向研究生和博士生。所以, 应届本科生往往只能流向监理岗位, 或者自行再考公务员;而施工等一线岗位都要与高职毕业生竞争;可见土木工程的本科毕业生出口收窄了, 在就业市场中的位置比较尴尬, 且相比其他本科专业更为突出。

(五) 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相脱节的问题。根据用人单位反馈: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特点, 信息化施工管理、新型材料与新型工艺发展应用、绿色施工、远程监控、开拓国际市场等因素正酝酿着土木行业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的变化迫使绝大多数企业准备或正在进行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 对于新型复合型人才引进有强烈要求。例如目前广泛关注的BIM技术的推广, 要求技术人员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多个专业工程师协助的能力等。一方面学校未能马上开设BIM或相关的工程管理理念的课程, 另一方面BIM软件工具对硬件要求也较高, 学校培养条件不足。总之, 行业已经根据市场需求作出人才需求的变化, 但是高校由于多种原因无法摆脱传统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人才的培养输送和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

因此, 无论是学生自身原因、本科教育发展的原因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 都造成了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压力, 独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则更为突出。

二、缓解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一) 拓展就业服务, 创新就业观念教育。充分挖掘学校、教师、往届校友的就业资源, 利用人才招聘网站的信息网为学生搭建就业资源平台, 及时整理和发布就业信息;此外, 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劳动平等的观念教育和职业价值观念教育, 引导学生从职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就业选择, 端正学生就业观念;大力加强行业就业形势分析教育, 让学生加深对行业的发展的认识, 把握当下的就业机会。

(二) 加强校企合作, 制定实习就业新模式。主动把专业教育和行业动态结合起来。例如某些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可以直接安排岗位实习, 实习和教育全程交叉进行,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可以让学校了解到最新的行业需求, 又可以针对性培养符合建筑业需要的人才。

(三) 紧贴社会经济形势, 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确立面向土木工程行业新型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高职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就业界限与能力培养区别;考虑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 逐步建立在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学分和某些实践类课程的互换互认制度;鼓励学生一专多能, 在校学习期间考取造价师、施工员等技能证书和岗位操作证书;探索专业培养的新方向, 如响应“BIM”技术推广的潮流, 以实验小班的形式, 以“专业基础+BIM技能”为培养模式, 通过选修Revit等软件课程、结合校企实践基地、参与实际BIM项目、做BIM毕业设计等方式落实教学。

(四)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建议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壮大教师队伍。“引进来”:在经费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可定期聘请土木建筑企业里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专业人士来校讲课。“走出去”: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专业进修, 允许教师在企业担任职务, 甚至学校主动向企业推荐他们担任兼职顾问,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摘要:本文研究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 提出行业人才缺口和独立学院本科专业的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及其原因, 提出缓解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压力的建议和对解决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陈柯达.BIM与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

[2]俞闽.土木工程专业就业市场探索与思考[J].金田, 2014, 8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8

对设计实践而言,信息技术应用的三个核心内容如下:建筑形式的数字化表达、专业设计信息的数字整合和设计事务所实践的数字组织。我们现阶段接触到的是建筑形式的数字化表达,是数字化在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数字化生成可以通过计算机严密地回应环境对建筑的要求。在当前众多实例中我看到,数字化生成只能解决建筑中的一部分问题,或是通过采光需求控制它的表面开窗,或是由日照分析生成院落间距与围合形式,或是生成具有逻辑美学的表皮……随着技术的提高,严密性也不断提高。但由于环境与建筑的复杂要求,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逻辑严密,故而程序编写永远不可能代替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仍需融入建筑师的主观意志。

现阶段的数字化只是作为建筑创作的一种参与实现手段,而无法达到“完全”与“纯粹”。但这并不让人感到悲观,正是依靠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才有了实现建筑师更多大胆创意与想象方法的可能,甚至形成超越意志的复杂形体。

本次毕业设计的数字化主要是用现有脚本Grasshopper达成的。Grasshopper是08年底刚推出的一个与Rhino紧密结合的图形算法编辑器,是基于几何描述和逻辑计算法来生成新造型的工具。从这种角度来看,这次数字化的应用更贴近于参数化设计,因为参数设计法在运用过程中较多地局限于设计模型的物件尺寸或者几何变化。它不仅仅看作是对几何形体的调整,而且看作是对环境因素比如温度、重力或其他力的调整。

基于这种图形算法,我们引入了折叠这一手法的几何特性作为逻辑关系,并寻找折叠与建筑之间的形式与功能联系,即用数字化参数控制折叠,解决一种建筑问题。以物质守恒为原理的折叠动作,可以通过逻辑联系生成一个建筑整体,按照格雷格·林的说法:“各种数据参数会形成关键帧,同时通过表达式产生动态联系,最后改变最终的形体。某个动态设计的建筑,其形式也许会由于虚拟的力与运动而成形。”这就是数字化能够实现复杂空间与整体关联性的魅力。

分析任务书,方案要求的是一个以会展功能为主的综合功能建筑。会展功能对空间形态要求比较宽泛,但是需要空间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八大综合功能混合在一个区域甚至一座建筑中,要求有合理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系统。

联系到折叠理论,我对空间流动性产生了兴趣。折叠本身就可以表现一种地面形态,像山脉,地质层,以及联系到基地洛川的土塬地貌,自然的路面总是连续而折叠的;而常规建筑中地面无一例外是打断的水平层,由楼梯连接,同样形状的空间在垂直高度上不断重复,并且封闭独立使人们受到限制,互相隔离,从而增加了心理的单调和不安全感。如果建筑内部也能像自然像土塬一样可以连续起伏,可以互相观看,使用者参与建筑的兴趣与相互之间交流度或许可以增加许多,能与使用者互动的建筑才有生命感。于是,我打算从建筑内表面的折叠连续作为出发点。

结合基地狭长的形状,我使用纸条作为模型原型。并选择了剪口折纸作为模型原理,在长方形纸条中间切口,把切口张开,两端向内推形成纸环,就完成了一个折叠基本单元。它既体现了剪口折纸的牵动整体性,又可以实现起伏内表面的分别与连续。同时,环的起伏以及环的剪口又将高低内外相联系与模糊,可以很好地与建筑中的空间流动对应,这样,基本模型就解决了建筑中的空间流动问题,剪口也解决了采光问题。

为了便于操作和实际使用,我对剪口和折痕做了与纸条边线平行垂直的设定,以简化基础探究模型的操作难度,这样就牺牲了基本形态的剧烈变化来成全深化聚构的可能。

基本单元的脚本的编写是根据剪口两条折线总长相等,用一个旋转角度来牵动纸张变形的。其控制量有13个,除纸条各边长度,折痕、剪口位置及长度均可调之外,与建筑需求对应的就是一个斜面的旋转角度,即剪口大小,以及两端平台的高度差。

当一条折纸能与建筑基本要素很好地对应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建筑整体性的端倪。当这些单元纸环通过随机生长的方式聚构的时候,它们就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根据地形与功能系统的需要,选择相对适宜的聚构片断。再根据功能空间的需要调整几何参数的尺寸以满足使用要求。这样,经过人工介入与引导,最终形成建筑空间适宜与内外表面连续整体的计算机形体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新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思路的区别。传统的设计是根据头脑中的意象进行的再现与片断性的组合,而数字化生成的设计则是倚赖计算机的复杂运算功能,表达设计师对于建筑与环境、形态与功能等逻辑关系的发现与设想。它的魅力在于超越人脑的严密,超越想象的局限,以及对建筑师创作思维的解放。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9

本文以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变化的趋势为例,对建筑学专业的本科就业进行整体评估,为创新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提供分析基础和若干建议。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1. 近几年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考研就业率分析

由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招生人数在逐步缩小,出国考研的比例在全国考研热的影响下从2009年到2013年呈稳步上升趋势,到2014年略有下降。对于全国的考研热潮,考取研究生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就业压力。建筑学专业本身是个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大多数就业单位,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内容与本科生直接就业的工作内容基本一致,此外,建筑学专业就业形势较为良好,越早工作实际经验越丰富,因此2014年出现了考研比率下降的趋势。学生本身也对考研有较为明朗的态度,对考取的学校有较高的要求,不再像前几年盲目考研热影响下只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了。而建筑学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上下波动较小,这也符合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市场行情。

2. 近几年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分布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建筑学专业学生考研的人数虽然在2014年减少,但是出国申请研究生的人数从2009年到2014年一直保持稳定的上升趋势。这也从侧面证明考研的同学不再盲目,对学校的选择有较高的要求,继续求学的原则是能够进入专业水平较高的院校,如果由于个人原因无法进入相关学校学习则选择就业。

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时大多数同学选择的就业去向为设计单位,从2009年至2014年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入设计院工作的比例基本持平,略有下降也是由于考研率的升高。其他与设计相关的行业如房地产、设计管理部门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非常稳定。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点,部分对自己在专业上职业理想要求不高的同学会选择就业。而设计管理部门由于门槛高对毕业生的要求高、每年招生人数有限的特点,进入管理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每年也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还有一些学生选择进人学校、咨询公司或者家里面给安排的其他工作,但是随着这几年建筑行业较好的发展行情,这一部分学生越来越少了。整体来看近几年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去向上变化较小,发展平稳。

3. 我校建筑学专业本科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表3中可以看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大致特点:由于长安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学生有一部分是陕西生源,因此近几年留在陕西的毕业生较为稳定。整体来看毕业生去向大体上集中在“北上广”和东南沿海地区。这是由于这些城市相对内地而言经济更为发达,城市建设需求更大,对于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较内地而言更多。但是从表中可以看出选择去“北上广”这三个城市的学生从2009年到2014年呈抛物线性的变化趋势,这样的变化趋势与国家整体的发展重点变化的趋势相吻合。还有一些同学选择去生源所在地或者与生源所在地距离较近的省会城市。

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1.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的问题

(1)就业与升学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出的工作分层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后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高校毕业生将主要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相对机会减少。[2]虽然建筑学专业招生一直在控制中,并没有出现因为行业就业形势良好而产生的行业爆炸,但是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形势影响下,部分高校也增开了建筑专业,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下转而在建筑学专业领域寻求就业机会,并且在全国考研热的影响下各大用人单位也对学历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大背景下的市场需求促成了每年报考研究生的比例稳居高位,这也是学生们在择业过程中主动考虑专业职业理想和实际市场需求的差异,并积极向市场需求靠拢的一种方式。对于能够进入专业领域学术水平更高的学校继续研究生学习,对很多同学来说确实是提升找寻工作竞争力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盲目地考研并不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方式。对于建筑学专业实操性很强的专业特点,越早就业对实际经验的积累越有利,还是有部分学生找不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盲目跟随考研热的脚步选择继续求学,不管所考取的学校是否在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水准,甚至在毕业时考不上研究生也不就业,选择待业在家继续复习,为了文凭选择升学。

(2)就业流向

过去几年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不同的地区行业或者户籍等体制性的分割,这就意味着在保障、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现实的差异,因此,毕业生首选的理想就业地区是沿海城市、“北上广”这样的大型省会城市。随着国家整体发展重心的迁移,就业政策的干预促进下,进入县城、西部地区的同学在2014年开始有明显增加,这表明了学生们的期望值在调整,就业重心在下移。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基层和西北地区能提供的就业环境和福利待遇与学生本身的期望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还是有很多同学面对就业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盲目的认同感,坚决不去西部城市甚至是南方二、三线城市。

(3)职业定位

纵观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2009年至2014年的就业情况,绝大多数同学进入了设计单位工作,在学生择业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表达出非设计单位不去的态度。其实在学校专业的设置上,建筑学专业是向多学科方向发展的,在就业时同学们可以从传统的设计单位进入到其他很多类型的单位中去,一方面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保持稳定,学生们不需要过多考虑就会有设计单位愿意接收,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设计理想较为坚持,造成了设计单位去向最为稳定。

2.对策及建议

近几年来在建筑学行业特点的驱动下,以及就业政策的促进下,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良好,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步影响下企业用人数减少,就业岗位会进一步减少,因此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就业动机上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需要占主导,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需要动机理论,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维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和职业安全等;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3]从目前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的区域来看,学生们就业时已经不是单纯需求工资水平等的一些维持因素,对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追求渐渐成为主导因素,这反映了学生较高的进取精神和成就自我的欲望。但是,就目前的就业趋势来看,就业期望值高的情况还将维持,虽然去往县以下和西北地区的学生有所增加,但是涨幅较小,在地区选择上学生们仍然表现出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强烈偏好,在短时间内不易改变,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要增加对学生的宣传,鼓励学生发掘自身进取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公平的城乡就业机会,加入到公共就业服务中,到基层去,到西部去。

其次,升学并不代表高质量的就业,很多学生面对全国整体严峻的就业形势,将解决的途径落在考取研究生上,建筑学专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专业的可操作性。而且随着研究生人数的扩张,就业时研究生对本科生的挤压也会造成本科生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因此在对建筑学本科生的培养上应加大实践教育的力度。培养时具备以下特点:(1)知识结构应该是围绕设计一线的实际需要,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观点,对学科体系的追求和前沿性未知领域探索的高度关注应该相对忽略。(2)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以设计一线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在能力的培养中体现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对科研行为不作更高的要求。(3)实际培养中强调与工程一线实践的相结合,教学环节注重工程意识的培养,同时加强创新性实践意识的激发,提高创新性实践的能力。

另外,同一专业方向在不同高校的培养方案中还可以因各自的学科背景、自身优势、地域特色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上几个方面协同互动,共同保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校优势,培育和促进高校专业办学特色,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样化。[4]

参考文献

[1]潘莉莉:《“扩张”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绩效研究》,《就业与创业》2011年第6期。

[2]Cain,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to Orthodax Theory: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 6(3).

[3]Herzberg,"Fredrick.Herzberg on Motivation,"Penton Education Division,1991(12).

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 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 有资料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出本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乐观”。[1]然而, 在辽宁省实际用工市场却普遍存在高级技工难聘、企业难招聘和毕业生难找活、人才流失快的现象。[2]该现象的产生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情况密不可分。

对高校毕业生来讲, 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目标。[3]因此, 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的现实状况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目前高职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研究现状情况可见, 立足于一个学校乃至一个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较少, 难以有针对性地了解符合本专业现状的实际情况。针对该问题, 本文选取2009~2017届共9个不同年级的学生, 主要就待遇期望、升值空间期望、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相符情况几个因素进行讨论。

一、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2009~2015届毕业生, 共7个不同年份的毕业生;第二部分是2016~2017届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从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五个不同专业, 0~9年不同工作年限共3465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 抽取675人构成了调查样本, 抽样率达19.48%。在9个年级、5个专业中, 调查对象的总人数是675人, 发放调查问卷675份, 回收有效问卷651份, 回收率为96.44%。

二、调查方法和研究手段

通过网络、文献资料等查阅和收集了解高职院校工科学生的就业期望相关的理论基础。然后, 对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关数据进行百分率等统计学处理, 把2009~2015届毕业生和2016~2017届即将毕业的学生的9批数据统计结果进行对比, 总结这9批学生的就业期望的特点和变化。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在校生、毕业生和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以后, 本文对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一) 在校生就业期望情况

2016届、2017届总人数637, 共发放140份调查问卷, 回收134份, 有效回收率95.71%。调查结果显示, 91.24%的学生很关注就业情况, 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很难。同时也有3.4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据调查, 不了解就业形式的学生多数为计划升本。这一数据也和被调查院校历年专升本报名率基本吻合。

在对未来1~3年工作职务的调查中, 有39.35%的学生期望自己能够成为班长/组长, 26.04%的学生认为自己仍然是普通员工/一线工人, 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身能力, 给自己定制合理目标。10.27%的学生表达了计划自己创业成为私营业主的意愿。同时, 23.81%的学生期望成为单位中层领导。然而, 单位中层领导不仅需要出色的业务水平, 更需要丰富的管理、生产经验, 而这些素质是仅靠工作1~3年难以积累的。可见, 23.81%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会影响学生在求职阶段的判断, 一旦工作后实际情况和预期不符也会给学生工作热情、工作态度以及自信心带来严重影响。

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表明, 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38元, 2014年同比增长9.2%, 即33020元。由此可见, 2013年人均月收入2520元, 2014年人均月收入2752元。从2016届和2017届毕业生的工资期望情况可见, 48.70%的学生期望未来就业初期工资水平为3000~4000元, 该待遇水平通过努力后有望达到。然而, 36.00%的学生期望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这一待遇水平表达了学生的美好期望。在实际情况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该收入水平。可见, 多数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实际薪酬情况。

(二) 毕业生就业期望情况

为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真实就业期望, 对2009~2015届学生也进行了深入调查, 以便进行更直观的纵向比较。本次调查针对2009~2015届2828名学生, 共随机发放了54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17份, 有效回收率95.74%。先从升值空间、期望变化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2009~2015届学生工作年限从1年到6年不等, 工作年限越长职业化水平越高, 就业心态越稳定, 越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就业期望和实际水平越相符。通过调查结果整理出如下表的数据结果。由该表可见, 2009届毕业生有59.68%的学生认为升职空间比刚毕业预期的低, 是2009~2015届毕业生中认为对升职空间比刚毕业预期低比重最大的一年。回顾2008年经济危机大范围爆发, 这一后果持续影响到2009年的就业形势, 这种多数毕业生就业期望上的落差主要来自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

总体来看, 只有34.66%的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升职空间期望和毕业前预期情况一致, 能够客观、理性地了解就业的实际情况。45.87%的学生对升职空间有过高的期望情况, 说明该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就业市场的真实情况,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足够科学合理的规划, 过高估计了自身能力。这种前途和期望不符的情况会影响职场新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 也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对职业生涯发展有不良影响。也有19.46%的学生在实际工作后认为单位的升职空间高于自己的期望情况。该情况的产生原因主要是:一是自信心不足, 低估自身能力和专业水平。二是对未来工作有畏难情绪, 无法如实衡量实际水平。三是不了解真实的就业形势, 造成误判。然而这一现象对多数学生来讲反而可能有利于毕业生发展。因为放低姿态就业的大学生反而会更虚心地学习, 更踏实地工作。当发现升职的可能比原本期望高时, 会激发更多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本次调查也从整体方面请2009~2015届毕业生对刚毕业时个人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进行评价, 整理统计结果如下图。总的来讲, 毕业生中认为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期望高于实际情况的学生数量整体高于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学生数量, 认为刚毕业时低估了自己能力和水平而错失机会的学生占整体的10%左右。近7年毕业生中, 2015届学生认为毕业期望和实际情况相符比例最高。这是因为在该届学生毕业之前, 毕业班辅导员多次通过专题讲座、就业指导课、班会、谈话等方式对毕业班学生进行引导, 培养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从这一数据可见, 对多数学生起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 企业评价与建议

为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实要求, 把握目前高职院校毕业人才各方面能力的真实情况, 本次调查也联系了20家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有长期就业接洽的企业。这些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总结了近几年毕业生在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方面:职业稳定性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现象严重;工作态度不积极和缺乏团队意识的问题。此外, 专业技能不过硬和过于看重薪酬也是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对此, 企业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首先, 建议毕业生在工作态度方面, 要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脚踏实地地工作, 不断地钻研学习, 不断增强企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其次, 建议在校生在大学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技能及沟通协调能力, 培养主动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 建议学校对就业相对困难的学生群体增加职业教育针对性, 并多提供实训课程, 提高专业技能。

四、思考与启示

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从更客观、理性的角度反映出一些情况和问题。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角度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可采取如下措施: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导入就业期望培养。通过班会、优秀毕业生座谈、学校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增加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途径, 让学生从入学就有丰富的渠道来把握就业信息。2.立足于课程建设, 加强就业期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杜绝或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的现象, 客观评价自身优劣。3.以校企合作为导向, 丰富就业期望内容。请企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给学生介绍员工工资待遇、升职空间等情况, 让在校生的就业期望更贴近实际情况。

本次对学生就业期望情况的调研, 进一步了解了该校高职院校工科毕业生的真实情况, 把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变化过程, 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廖莉萍.福建A经贸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D].厦门大学, 2014.

[2]马春英.浅谈解决辽宁省人力资源存在问题的途径[J].理论界, 2014 (06) .

上一篇:通风改善下一篇:中国企业的未来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