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复杂与运用复杂

2024-07-02

认识复杂与运用复杂(精选十篇)

认识复杂与运用复杂 篇1

1 鄂北天然气区块

鄂北天然气田主要分为大牛地区块和杭锦旗区块两大部分, 该工区对于固井施工而言主要难点为:

1.1 封固段长

该地区7寸套管固井要求水泥浆一次上返至地面, 整井封固长度在2600-3200米左右, 液注压力高, 施工时间长, 施工风险大。

1.2 具有低压、低渗、个别井段漏失严重

刘家沟组甲方经验最高承压当量密度

为1.35g/cm3。由于其漏失层位位置比较深, 且承压能力相对薄弱, 对我们的水泥浆体系 (密度) 和施工作业 (排量控制) 要求严格。

1.3 环空间隙小

二开采用215.9m m钻头钻至A点, 下入177.8m m技术套管, 理论环空间隙为19.05mm。

要满足这种大斜度小间隙气层固井的特点和要求, 我们从井眼准备、改善水泥浆体系防漏失、防气窜和保护油层方面着手, 重点研究水泥浆的防漏失、防气窜和保护气层性能之间的良好协调, 目的是在保护气层的前提下, 提供综合性能协调的水泥浆体系, 达到不漏失, 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1) 开发研究1.35g/cm3超低密度高强水泥浆体系。

水泥浆体系是现场固井质量优劣的最主要保障, 优选水泥浆体系时除了考虑的本身的性性能外, 还要考虑现场施工条件及目的层的物性状况, 室内研制出的水泥浆体系才能真正符合现场施工要求, 针对漏失层位置深, 承压能力薄弱的特点, 我们开发出适用于本地区的1.35g/cm3超低密度高强水泥浆体系。

(2) 固井施工采用合理顶替排量。

替净、封严是保证固井质量的根本措施, 需要从套管扶正、井眼畅通等多方面入手, 固井时的顶替排量同样至关重要, 采用合理顶替排量对固井质量及安全尤为关键, 环空返速控制在1.2-1.5m/s, 达到紊流顶替模式, 从而提高固井质量, 后期适当降低排量, 以保证井下安全, 确保水泥浆返高。

(3) 运用正注返挤的工艺措施。

采用正注返挤的注水泥方式来进行固井, 首先明确漏失层位, 将第一次注水泥作业的设计水泥返高为漏失层下部, 从而确保下部固井质量与返高, 并把漏失层暴露, 为下部进行返挤作业建立通道, 常规注水泥结束后, 再从井口进行挤水泥作业, 从而保证上部水泥封固段。

2 鄂中天然气区块

鄂中天然气区块分为定吴和靖南两大

区块, 该地区主要特点为井比较深 (3500-4000米) 、存在漏失层位、封固段长 (要求返高至井口) 等固井难点, 为此我们除了采用1.35g/cm3超低密度高强水泥体系外, 并合理运用分级箍技术和正注返挤工艺, 取得良好效果。

2.1 分级箍技术的充分应用

该地区井普遍比较深, 并存在漏失层位, 一次注水泥量大, 地层承受的液注压力过高, 漏失与完成固井施工的风险增大, 我们运用分级固井的固井工艺, 安放位置为易漏失层的上部100米左右, 井径规则且地层较稳定的位置, 大大降低液注压力过大对地层造成的漏失, 并为固井施工安全和封固段长度与质量提供保障。

2.2 固井施工采用合理顶替排量

该地区采用常规井身结构设计, 215.9m m钻头下入139.7m m套管, 替浆时采用井队大泵与水泥车相结合的替浆方式, 保证上返速度1.2-1.5m/s, 后期降低顶替排量, 从而保证井下安全与封固段长。

2.3 合理采用正注返挤工艺

该地区同样存在承压薄弱地层, 下套管作业结束后, 因环空间隙减小, 循环压力增大, 漏失现象尤为突出, 易造成薄弱地层漏失, 无法进行常规性质固井作业, 我们采用正注返挤工艺, 通过与井队充分沟通、认真分析, 确定漏失层位, 漏失层下部进行常规固井, 上部进行返挤作业, 取得良好效果。

该区块共进行8口固井作业, 优质率100%。

3 鄂南油气井区块

该地区存在膏盐层、煤层、涌水、漏失等钻进复杂情况, 膏盐层对泥浆性能影响较大, 固井时泥浆性能改变严重影响顶替效率, 影响固井质量;煤层坍塌会形成井径扩大的井段, 影响顶替效率。如果固井时发生井塌还会造成环空憋堵;涌水会造成水侵影响封固质量, 固井候凝期间发生涌水还会造成联通地面和水层的通道, 造成固井封固失败;漏失现象是该地区最大的难点, 也是最经常发生的复杂情况, 漏失会造成返高低于设计层位的情况, 漏失还会造成固井后液柱压力降低, 容易引起窜槽和油气水侵, 严重影响封固质量。

固井难点:

地层承压能力低, , 固井时极易发生漏失;

井斜角度大, 套管难以居中, 固井易造成窜槽;

地层水发育, 固井候凝过程中容易发水水侵;

油层段封固段过长, 温度变化大, 影响水泥浆性能, 容易造成油气水侵和窜槽;

为保证固井施工,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 调整水泥配方, 采用一次注水泥双凝水泥浆体系全井封固固井工艺, 领浆采用超低密度漂珠水泥浆体系, 减小地层压力, 最大限度减少漏失的发生。

(2) 提高水泥石韧性和强度技套固井后在24开钻能满足三开作业对水泥石的强度要求, 并在长时间作业后水泥石强度和韧度能满足完井要求, 保证固井质量。

(3) 采用高分子聚合物、降失水剂和锁水剂等的组合物, 提高了对井壁泥饼的冲刷, 保护了易坍塌地层, 提高了顶替效率。

(4) 施工采用紊流-塞流复合顶替的工艺技术。在井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优先选用紊流施工, 压力升高后采用塞流顶替减小井底压力, 避免漏失的发生。

(5) 下套管时要求控制套管下放速度减小抽汲压力, 固井时采用水泥浆压塞, 保证连续施工。

通过技术人员在探区内不断地总结与实践, 优化水泥浆体系, 控制施工过程, 降低施工风险, 在2012年全年总计固井施工中、完井73口, 固井质量全部合格, 优良率超出本区块同行业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深井及复杂井固井情况分析总结, 有效的应用不同的技术措施。摸索总结出该区域概况及井下难点, 并运用较为有效的固井技术, 进一步完善鄂尔多斯盆地深井及复杂井固井技术。

关键词:鄂尔多斯地区,深井,复杂井,固井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崇建, 黄柏宗, 徐同台, 等.油气井注水泥理论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1]刘崇建, 黄柏宗, 徐同台, 等.油气井注水泥理论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1

[2]李克向, 解浚昌, 李丕训, 等.钻井手册 (甲方)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2]李克向, 解浚昌, 李丕训, 等.钻井手册 (甲方)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

认识复杂与运用复杂 篇2

——通过中东北非乱局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摘要:当今时代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稳定。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世界并不安宁,局部冲突热点问题此起彼伏。近日利比亚战争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利比亚乱局更深一步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了解我国应对复杂政局的措施。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国际局势、中国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近日中东北非的利比亚乱局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利比亚看世界,更深一层认识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解读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的发展步伐。

一、利比亚乱局

1、战争爆发 2011年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0:45,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原本是利比亚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 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2、战争原因

对于该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本世纪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后,西方国家为首的军事联盟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其原因归结有两点:

(1)利比亚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主要是生产石油,还蕴藏有大量的天然气。这是多国部队攻打利比亚的主要原因。

(2)利比亚虽然富裕,可是他的军事力量相 当落后,多国部队用先进的武器去攻打他时没有还手的能力。

3、深度分析

外国观察家认为,美英法虽各有自己的算盘,但它们也有共同目的:利用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举事的难得机遇,推翻对西方来说一直是如鲠在喉的卡扎菲政权;向利反对派提供支持,为其一旦上台后在该国谋取更大石油利益埋下伏笔。

4、由利比亚看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原因(1)重要的战略地位;

(2)争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匮乏的水资源;(3)宗教民族冲突;(4)历史上的种族矛盾;

(5)大国为谋求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作出的干预。

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利比亚局势所反映出的国际局势的若干征兆却值得人们深思。

1、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总体保持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非传统型安全威胁上升,其中恐怖主义尤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发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2、世界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60多亿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多个民族,讲着6000多种语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许多无神论者。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互借互鉴。

个别国家反其道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化加深,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4、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进步。

但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近日的利比亚乱局又吸引了世界人的目光

三、我国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政局

面对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提升国际地位,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势在必行。

(一)改善在亚太多边关系中的现实处境

1、在东翼,稳住朝鲜和日本

2、在西翼,努力发展中印关系

(二)构造以中俄关系为核心的欧亚大陆战略

1、将运筹中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

2、构筑欧亚大陆友好中间地带

(三)提升在亚太及世界大国中的战略地位

1、必须下决心解决台湾问题

2、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3、必须加强岛内工作

(四)从全球利益角度构建中美关系

1、要以两手对两手,争取双赢,避免双损

2、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扩大共识,减少对抗

3、要突出核心利益,减少美对我解决台湾问题的干涉(五)推动多极化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要继续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建立和促成区域性合作组织,营造更为宏大的地缘战略格局,使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获取更为深刻的地缘战略力量

四、结语

复杂电磁环境认识综述 篇3

关键词:电子 复杂 电磁环境

中图分类号:TN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53-01

1 复杂电磁环境概念

1.1 电磁环境

电磁环境可分为广义电磁环境和狭义电磁环境。广义电磁环境是指存在于某场所(空间)的一切电磁现象的总和。这种电磁环境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它是战场空间客观存在的辐射和传导的信号及噪声,主要由用于科研、民用、航海、航天、气象等雷达、通信、光电、电子对抗等电子装备工作时,向空中辐射电磁波而形成的电磁环境等,是由人为及自然的电磁辐射共同形成的电磁现象。这个概念没涉及感知这种电磁现象的对象,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狭义电磁环境,是指由电子装备或其它的电磁辐射在某传感器周围形成的并能被感知的综合电磁场。这里涉及到电磁环境电磁场的能量概念,如果这种电磁环境能量小到传感器的灵敏度以下,这种电磁环境被认为不存在。

电磁干扰环境,是指有意或无意电磁干扰辐射源向空间电磁辐射的综合体。泛指一切影响和破坏电子设备和系统对有用信号的获取、检测、传输和利用的电磁辐射。干扰环境对模拟接收设备来说是降低其信噪比,即降低接收机的灵敏度;对于数字接收机来说,主要提高接收机的误码率等。或者说,电磁干扰环境是降低电子设备和系统的使用效能、增加对有用信号检测的难度或使其完全失效。构成干扰环境的干扰源主要来自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个方面,自然干扰包括天电干扰和宇宙干扰,对于目标探测设备来说,地形地物、鸟群和气象现象反射的电磁信号也可形成干扰。人为干扰又分为有意干扰和无意干扰。

实际上,从信号检测理论来讲,信号和干扰不是绝对的。由于要求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对同类电磁辐射在信号检测中起到的作用就不同。在不同的要求下,信号和干扰可以相互转化。即在某种要求下是信号,而在另外一种要求下,可能成为干扰。

1.2 复杂电磁环境

以上讲了电磁环境的概念,对复杂电磁环境的理解就方便了。复杂电磁环境这个词现在提得比较多,但很多人对这个提法感到不好理解,很想知道复杂电磁环境的确切定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没有有关复杂电磁环境的确切定义。笔者认为,“复杂”应该是一个程度副词,不应该是一个量词;从复杂这个词本身的意思看,复杂就是不单一、繁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复杂电磁环境为不单一的电磁环境。很明显,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复杂电磁环境是属于认知领域,电磁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着信息战将成为一种主要作战样应用于战场的确立,人们感到将来局部战争的战场空间,充满了这各种各样的电磁信号;密集的信号流量、众多的信号类型、多变的信号样式、立体化的信号来源等频域、时域、空域交迭的电磁环境,而又很难描述清楚。则复杂电磁环境就是目前和未来局部战争战场电磁环境的代名词。所以,我们研究复杂电磁环境,其目的不是为复杂电磁环境下个定义,而是需要对目前和今后电磁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装备研制、试验、研练、训练都应在该背景下开展工作。。没有必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去研究复杂电磁环境的定义,电磁环境是否复杂,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是与在电磁环境中工作的装备性能有关,装备性能好,复杂也变得简单;装备性能差,简单也是复杂。所以,不方便用量的概念来定义复杂电磁环境。

2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

2.1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主要体现在设置环境的频段分布、信号的种类、信号的类型、数量、信号参数、信号的幅度、天线扫描样式和跟踪体制、空间分布、对抗态势以及装备性能等几个方面,要和对手的装备情况基本相似,这才真正体现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

(2)可达性原则。这和真实性原则可能有些矛盾,有个别情况可能从技术上不能实现,特别是有些对抗目标,在技术上还没有能力购置真实的装备,也没有成熟的技术实施模拟;还有一些对抗装备,从对抗能力方面没有对方强,一时还很难解决,基于这样的设置,可达性比较差。一定要考虑到必要和可能的有机结合。

(3)实用性原则。在设置电磁环境时,不要盲目地去追求环境的复杂性,要和参加训练的装备情况相结合,任何装备都有其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果超出了其使用的条件极限,训练也是无法进行的;但是设置过于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所以,环境设置必须科学,使训练能正常进行,保证构设环节的实用性。

(4)经济性原则。对于环节的构建,一定要注重效益,不能不计成本,不惜代价,除了保障条件建设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自然环境,利用一些民用资源,如通信信号环节。应主要利用民用通信环节;对于构建难度太大的,耗资巨大的项目不要强求。

2.2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方法

(1)仿真法。仿真法就是采用同态不同构的方法,通常采用数字仿真和模拟仿真,主要采取视频或射频模拟器,能比较方便地模拟各种电磁信号,形成一定的可编程环境,同时比较经济,是目前电磁环境生成的主要方法。

(2)实装法。实装法就是采用实际装备,形成一定的电磁环境。这种方法比较真实,但很难达到真实性的全部要求,如频段难设置全、样式设置少等,并且架设的场地要求等保障条件比较难、费用比较高,保密性差。

(3)混合法。实践证明,采用仿真加实装混合方法为比较好的选择。这种方法可以弥补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能比较容易且灵活地形成所需求的电磁环境。保证信号的真实性、环境的全面性和训练的经济性。

3 结语

复杂电磁环境虽不是一个用简单几句话能描述清楚的概念,但确实也有其突出的特点,只要把握住其特点,就把握住了复杂电磁环境的真谛。在研究复杂电磁环境时,不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定义复杂电磁环境方面,主要应在其客观性、实战性和针对性上下功夫,营造出有利于提高训练水平和战法研究所需的电磁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刚.信息化时代武器装备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趋势[J].电磁兼容技术,2007(1).

[2]王汝群.战场电磁环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3]谢军.电磁兼容技术研究和测试[J].空间电子技术,1996.

复杂断块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 篇4

港中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二级构造带东部, 为一个在港西凸起东北斜坡古地形背景上, 被断层复杂化了的大型鼻状构造。对港中油田地震资料再处理提供两套成果数据体, 一套用于构造解释, 视主频20Hz左右。另一套用于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 视主频25-30Hz左右。

采用旋回对比, 分级控制, 对全区388口钻井进行统层对比。实现了地层划分对比成果与构造解释成果的一致性, 确保建立起可靠准确的精细地层格架。

2 重构地下构造模型

2.1 多方法构造精细解释

综合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层序识别、精细标定、时间切片、相干切片、多属性提取分析、三维可视化, 不整合简化断层解释思路等开展精细解释、砂体解释精细刻画砂体的平面分布。应用变速成图的方法, 提供了一套精度较高的构造图。

2.2 构造特征分析及变化情况

重新落实港中开发区的构造, 编制完成港中开发区主力油组构造图。新的断裂系统更合乎区域应力体系, 各二、三、四级断层搭接关系更加合理, 港中油田主体表现为一组北东向或近东西向的随港东和滨海等伴生的一系列帚状次级断层, 形态更加完整。

3 重构储层模型

3.1 沉积微相研究

以单井相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古物源、古水流方向、砂体厚度等沉积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各井点单砂体的电测曲线特征, 参考砂体平面展布趋势, 编制工区沙三、滨Ⅳ、滨Ⅲ、滨Ⅱ、滨Ⅰ、板3油组及港293断块东三共计46个单砂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3.2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从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特征、层间非均质性三方面入手, 通过取心井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统计, 全区隔层数多、油组单元内隔层厚度大。隔层分布受各种因素控制, 同一沉积体系下不同油组下的隔层分布参数与沉积旋回的周期性有关。

3.3 储层构型特征研究

对滩坝砂单井构型单元划分:坝复合体-单一坝-坝增生体三级构型单元。

连井构型单元分析, 首先建立滩坝砂体和重力流水道砂体沉积构型的概念模型。对典型富油单砂体和主要开发井组做出精细的储层构型解剖图件, 精细刻画砂体内部构型单元三维空间叠置关系, 总结出三种滩坝砂体的砂体构型模式:侧向迁移、垂向加积、侧积和加积同生。一种水道构型模式:事件型沉积。

4 测井二次解释与评价

应用23口取心井的测井资料和岩心化验分析资料, 分层位建立了16种测井解释模型, 回归出了12个测井解释公式;完成388口井重新处理, 处理成果与岩心数据对比吻合较好。

低阻油层应用图版法、微分法、电阻率测井动态模拟法进行低阻油层评价。

水淹层识别使用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对比法, SP基线偏移或幅度异常, 核磁共振测井等方法进行水淹层评价。

5 AVO储层流体预测

对港北沙河街组采用AVO方法、叠前同步反演方法分别对储层和流体开展了预测研究工作。在横波估算的基础上, 同统计、交会比对研究工作, 优选出了纵波阻抗和Vp/VS两个储层敏感属性。确定港中滨北储层主要为第二类AVO异常响应。完成了研究区近150 km2的滨Ⅰ、滨Ⅲ、滨Ⅳ三个主力油组的流体预测研究工作。

6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6.1 地层构造模型建立

将新三维地震解释的断层面数据转化到深度域, 建立三维断层模型, 通过地质统计学插值得到确定性的地层层面。选用的隔夹层建模的技术, 更加精细的刻画出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

6.2 相模型的建立

选取岩相作为控制属性建模的相, 依据油藏描述过程中砂体的分布范围建立三维岩相模型。应用地质统计学的方法, 对各主力油组各个单砂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分别按分析砂岩相带的变差函数。在petrel软件中采用序贯高斯的随机模拟算法, 建立港中油田各油组泥质含量、孔隙度及渗透率的三维模型。

7 模型验证

将三维模型数据体粗化, 分断块将粗化后网格按断块输出, 输入数模模拟器, 发现模型的实用性强, 可直接进行历史拟合。

根据数值模拟提供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 归纳剩余油潜力特征:优选港中油田南一南二断块作为先导区块, 2014年共计实施新井14口, 增加动用可采储量4万吨, 新增日产能力107.5吨/天, 新建产能5.7万吨。为港中油田二次开发, 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起到了良好的先导示范作用。

8 结语

港中油田构建完善的地下认识体系工作已经完成, 为搞清剩余油分布, 在此基础上开展开发层系和井网优化研究, 重建井网结构提供了有力依据。

摘要:港中油田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 经过40多年的开发, 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研究对地震资料再处理, 建立构造和储层模型, 针对港中油田低阻油藏和水淹特征, 进行测井二次解释, 滩坝砂体开展内部构型研究,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深化了老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研究路线, 为重建井网结构提供了有力依据。

关键词:复杂断块,高含水期,港中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文瑞.论老油田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35 (1) .

[2]陶自强王丽荣钱迎春李云张桂明.大港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重构地下认识体系, 石油钻采工艺, 2009.31 (1) .

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篇5

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了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概念,尝试给出了复杂性科学的定义;总结了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作 者:宋学锋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刊 名:中国科学基金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年,卷(期):2003 17(5) 分类号:N1 关键词:复杂性   复杂系统   复杂性科学  

浅谈白血病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篇6

一、在白血病家系成员中认知最简单的白血病形态, 并从而开始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白血病的过程:

1、家族性白血病研究过程中

我们起初遇到一个早期红白血病家系, 其成员最初的骨髓变化仅仅是红系过度增生, 且不显示贫血症状。患者红光满面, 可以说是“健康”无比。然而正是这样的患者最终发展为白血病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而另一个红白血病家系则显示其成员叶酸敏感性和白血病 (包括红系和粒系白血病) 的遗传性。我们使用禽类原始红细胞增多症 (亦可称为红白血病) 癌毒癌基因V-erbB和V-erbA作探针和Soutern印迹杂交技术, 证实这两个家系致病基因是内源性的V-erbB突变和扩增。与此同时, 在以巨核系统异常起病的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家系也得到证明。

2、在上述研究过程中, 我们实现了从家族性到散发性白血病认识的过度.

我们将上述家族性红白血病和散发性红白血病同时作比较研究, 发现二者致病基因有相同杂交带型和相异的基因拷贝数。说明致病基因发生突变之后, 随着其拷贝数的增加, 其疾病从红血病向红白血病方向发展。

总结我们的结果, 我们认为白血病的家庭或家系聚集现象应归因于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把有关白血病的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异常共同地组合有一个受精卵里, 而散发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除了仰仗父母提供的致病基因异常外, 其相关基因异常则靠其一生去积累了。其中, 内源性V-erb B突变和扩增可能是二者共同的致病基因异常。这一点可以从白血病患儿父母骨髓检查中得到证明。这说明多数人并没有机会得白血病, 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要把癌症致病基因和多种相关基因积累在同一个组织干细胞里, 包括造血干细胞里的机会是很少的。我们看不到晚期癌症的遗传病表型原因也在于此。

3、对胸科肿瘤患者骨髓研究, 实现癌症认识从白血病到肿瘤的转变:

不同类型或身体不同部位恶性肿瘤 (含白血病和白血病前期) 可以共同地发生于同一家庭或家系, 乃至同一个体, 说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共同之处。由于胸科肿瘤手术时需要拆断1-2根肋骨, 使我们有机会对其骨髓进行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证明当肿瘤发展到临床期, 其60%以上患者骨髓变化亦达到白前期。且与MDS骨髓有相同的C-erbB重排/扩增。说明造血系统肿瘤和其他系统肿瘤一样, 是作为一种疾病而发生的, 只是显露的部位和时间不同罢了。用共同的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对大鼠MDS和人类食管癌早期进行治疗的成功, 说明它们的致病基因是相同的。对大鼠乳腺实体瘤的基因治疗, 证明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对恶性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 而对良性瘤 (纤维瘤) 则无作用。 (专发表资料)

二、从“白血病是干细胞病”到“实体瘤也是干细胞病”的认识转变:

众所周知, 骨髓造血机制是干细胞造血。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成熟之间的平衡, 使正常人骨髓造血有一个合理的平衡。造血干细胞因其癌基因被激活而转化, 必然导致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的增加, 并在相应的抑癌基因失活的配合下导致成熟血细胞的减少。甚至出现贫血出血或/和血细胞的减少等症状, 进而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 又称白血病前期。后者进一步发展为白血病。既然普遍承认MDS是造血干细胞病, 无疑也应承认白血病也是干细胞病。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就已被承认是干细胞病, 因为其多个系统的细胞均有标记性的Ph染色体被检出。当时体外集落培养和脾结节试验支持造血的干细胞机制。近几年, 国外研究充分证明不仅白血病是干细胞病, 实体瘤也是干细胞病。由于干细胞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 只有不同部位组织干细胞才能承载白血病等癌症的多基因多步骤发病过程, 并把受精卵的致病基因异常继往开来, 在不同组织里发展成为白血病或肿瘤。我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应用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SCE) 技术, 证明骨髓细胞愈原始, 其DNA受损伤而发生SCE的可能性愈大。换言之, 干细胞最易于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基因突变。因此, 上述内源性V-erbB突变和扩增最大可能发生于干细胞, 包括造血干细胞。

三、在白前转白血病的过程中认知癌变基因和白血病的发展机制

MDS骨髓病变称为病态造血 (Myelodysplasia) , 或表述为骨髓造血质和量的变化。它是典型的造血干细胞病, 由五个亚型组成。其中三个亚型即难治性贫血 (RA) 和原始细胞增多型RA即RAEB, 和转化中的RAEB即RAEBT, 恰好代表MDA从RA发展为白血病的不同阶段, 因而是研究白血病发病原理的绝好模型。难治性贫血 (RefractoryAnemia, RA) 是其中病情最轻者, 只有20%左右的转白率, 其余大多死于并发症。我们观察到, 随着白血病的发展RA骨髓原始粒细胞比例愈来愈高, 同时有愈来愈多的病例检出细胞周期和染色体核型性异常。细胞周期检测 (即Brdu-SCD检测) 和核型分析各自都有诊断和预后价值, 二者合用价值更大, 因而很受临床的欢迎。是什么原因导致骨髓原始粒细胞百分比从5%到20%甚至30%的增加呢?我们按照家族性红白血病研究的思路, 用相同的方法, 证明二者有相同的C-erbB重排/扩增和C-erbA缺失/失活。我们应用反基因V-erbB寡核苷酸 (Oligo) 联合Cp G Oligo治疗大鼠RAEB和红白血病有效, 而治疗由红白血病发展而来的粒细胞白血病却无效。说明有另一个基因参与了骨髓由红系到粒系的转变过程, 而且一定是个癌基因。同时这个基因的扩增应与骨髓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和细胞周期成延长 (即SCD阴性) 联系在一起。这个基因就是胸苷酸合成酶 (Thymidylate Synthase, TS) 基因。它的扩增应该发生于上述已发生内源性V-erbB突变和扩增的白前干细胞里。在骨髓正常造血功能不足, 而发生正常造血干细胞代偿性增生 (从而发生EGFR, TS和TK等基因扩增) 的情况下, 上述白前干细胞由于两个癌基因 (V-erbB/TS) 的协同扩增而转变为白血病干细胞就不足为奇了。美国NIH的Zajac-Kaye等人证明TS基因是个癌基因 (Oncogene) , 具有DNA合成酶的关键性新作用。

在观察MDS-RA转白血病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白血病从比较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上述白血病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 就象受精卵在子宫里那样, 繁殖成为具有巨大数量且分布全身的白血病细胞的急性白血病。由于白血病干细胞 (作为干细胞) 表面活跃着多种生长因子受体, 微环境中各种生长因子都可以为其所用。各种受体之间还会交谈 (Crosstalk) 形成为合力, 从而不断强化它的增殖力, 以致无法控制。而当微环境不能提供所需的生长因子时, 白血病干细胞甚至可以自我分泌。因此, 当病人骨髓正常干细胞失去代偿能力, 从而也失去对白血病干细胞增殖的任何抑制时, 白血病的急性发作也就不足为奇了。白血病复发的机制也许也是如此, 而肿瘤的转移可能在此情形下发生

摘要:本文作者回顾自己40多年来从事白血病发病原理研究, 特别是家族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研究历程, 从实践认识论角度。阐述白血病从简单到复杂的发病过程, 即从最初由内源性V-erbB突变所致单基因遗传病, 到双基因干细胞病, 再到多基因病的认识过程。从而为白血病和肿瘤的基因治疗和预防, 以及白血病复发和肿瘤转移研究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简单到复杂,实践认识,基础与临床结合,干细胞,V-erbB突变

参考文献

认识复杂与运用复杂 篇7

1.1 构造复杂, 低序级断层落实难

临盘地区断层达800余条, 在中央隆起带每平方千米有3-8条断层通过, 单井平均钻遇断点3个, 最多达11个。五、六级断层因落差小, 较为隐蔽, 难识别。小断层产状确定、组合难度更大。

1.2 小微断块注水难, 注采井网优化难

临盘复杂断块油藏, 多年来采取滚动勘探开发, 形成了“块间、井间、层间”产量接替模式, 断块大小不同, 形态各异, 开发程度不一。因断块碎小, 注水工作主要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利用老井能形成合理的注采井网的断块少, 二是小断块形态大小多样, 层系井网优化难度大。

1.3 剩余油控制因素复杂, 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难

由于临盘断块油藏的复杂性, 剩余油受构造、断层、储层、井网、水动力等多因素组合控制, 分布特征复杂多样, 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难。一是受断层破碎带和钻井技术的限制, 油井无法真正打到高点, 高部位剩余油波及难度大。二是断层“边角效应”突出, 波及难度大。三是注水方向单一, 两向及以上注采对应率只有21.4%, 水驱控制程度低, 水驱效果差。四是非均质性强, 动态变化快, 注采管理难度大。

2 复杂断块油藏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做法

2.1 开展油藏精细描述, 开展断块分类研究

强化技术攻关, 创新集成了五、六级小微断层描述方法, 具体包括“静态4种技术、动态7项验证”, 精细的描述了五、六级小断层, 为后续断块精细分类及精细注采调整打下坚实基础。

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特征各异, 不适合采用同一套开发技术政策。开发实践表明, 对于复杂小断块油藏, 相同面积、不同几何形态, 同一形态、不同布井方式, 都将导致水驱动用的差异, 最终采收率可相差5~10%。以层系自然断块为单位, 对临盘油区复杂断块油藏进行了精细分类, 共分3大类, 7小类, 其中复杂小断块分为:开启形、半开启形、三角形封闭、四边形封闭及条带性封闭断块。经过统计, 临盘复杂小断块油藏地质储量6690.3×104t, 占临盘断块油藏的41.2%, 其中半开启型断块和四边形封闭断块储量分别为2024.7×104t和2882.1×104t, 占复杂小断块储量的73.3%, 四边形及半开启形为主要类型。

2.2 开展不同储量规模的小断块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2.2.1不同形状、不同储量规模断块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研究表明:油价为50$/bbl时, 井深为2200m时, 地质储量4.5×104t就可以注水, 油价为70$/bbl时, 井深为2200m时, 地质储量6.2×104t就完全可以“经济有效地注上水”。同时对直斜井井网完善经济极限政策界限进行了研究:油价为50$/bbl时, 井深为2200m时, 直斜井开发, 经济极限累产为7200t, 单井控制最小储量为2.9×104t。在评估油价为70$/bbl时, 井深为2200m时, 直斜井开发, 经济极限累产为5200t, 单井控制最小储量为2.1×104t。

针对不同面积、不同储量、不同形态的小断块布井方式进行优化, 利用数模建立概念模型, 共设计概念模型近900种, 为后续注水开发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技术上, 储量5~10×104t的断块, 要想方设法经济有效地注上水、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储量10~30×104t的断块, 重点优化布井方式, 油水井井距。储量30~50×104t的断块可开展层系重组工作, 重点完善了层系重组技术政策界限:层系重组是在对各小层特高含水期动静态等参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按照“相似层组合为一套层系”的思想、打破空间界限进行层系划分。不仅考虑储层物性、油层厚度、原油性质还需考虑油藏含油条带的宽窄、水体大小、地层倾角等。技术上, 推广应用三级细分技术最大程度实现均衡水驱开发。主要是在进行层系重组后, 层系平均渗透率级差有效降低, 但局部井区渗透率级差仍在3以上。因此有必要应用采油工艺技术, 将油水井对应层系内实施分采分注, 根据不同层的需求配注水量。一、二级细分后的局部或井点仍然存在纵向小层间物性、水淹程度、压力差异大的问题, 可通过变密度、变周期射孔, 最大程度减缓层间干扰。

2.3 强化油藏、工艺技术配套, 提高水驱开发效果

油藏上通过零散更新井、侧钻井、低产井转注完善平面注采井网, 改变液流方向, 提高水驱波及体积。地面上通过注水系统改造、升级、单井增压泵, 提高注水压力。工艺上, 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 通过单注差层、分注、分层酸化、轮换注水、不稳定注采技术的集成应用, 改善层间差异, 达到均衡水驱的目的。

3 取得的主要效果

在断块分类评价、井网优化研究的基础上, 3年来共完善了164小断块, 覆盖地质储量2192×104t, 其中34个小断块549×104t储量转入注水开发。完善断块107个, 增加和恢复注水储量1280×104t, 其中细分完善23个断块, 完善注水储量363×104t。

3.1 水井开井增加, 日注水平, 年注水量大幅提高, 注水状况好转

水井井数由579口上升至目前的729口, 油水井数比由3.0逐渐下降至目前的2.7, 日注水平由23860m3/d上升至目前的27423m3/d。年注水量由8 4 3.9万方上升至2 0 1 2年的1011.9万方。

3.2 注采对应率增加、水驱控制程度提高, 稳产基础加强

注采对应率由76.2%上升至76.6%, 水驱储量所占比例由79.2%上升至80.3%, 稳产基础加强, 九五老区采收率提高至32.5%。

4 结论

(1) 对于多层层状复杂小断块油藏开发而言, 精细构造研究是前提, 深入开展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 搞好断块、储层分类评价是关键, 层系细分、注采井网优化是有效技术手段。

(2) 注水储量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注水开发效果。采取灵活多样的注水方式, 不断增加注水储量, 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才能不断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红兵, 李春英, 崔文富.坨七断块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J].胜利油田开发技术论文集, 2006

[2]才汝成, 李阳, 孙焕泉.油气田工程方法与应用[J].石油大学出版社, 298-317

认识复杂与运用复杂 篇8

一、“东突”问题的由来

“东突”是东突厥斯坦的简称。在中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著作中, 曾出现过“突厥斯坦”一词, 意为“突厥人的地方”, 指的是“中亚锡尔河以北及毗连的东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进, 中亚近代各民族相继确立, 到18世纪, “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已相当模糊, 在当时史籍中也已基本无人使用。19世纪初,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亚地区殖民扩张的深入, 地理名词“突厥斯坦”被重新提出来。在其后的100多年中, 这些地理名词却在不断地“异化”, 地理名词的内涵逐渐淡化, 而地缘政治的内涵逐渐被强化。

19世纪后期, 俄国鞑靼人中兴起了泛突厥主义。他们主张俄国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各民族, 通过建立统一的政治组织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联合起来, 同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以后, 俄国加紧了对泛突厥运动的征讨, 使得不少的俄国泛突厥主义者纷纷逃往土耳其, 并在土耳其统治者的支持和推动下, 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大肆推行泛突厥主义, 鼓吹由奥斯曼土耳其来统一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 建立一个范围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阿尔泰山, 甚至从地中海延伸到太平洋的突厥大帝国, 以重温16世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美梦。

为此, 他们胡说“突厥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具有明确的文化联系和实际纽带”, “突厥指的是所有源自突厥的人”, 为他们妄图建立突厥大帝国极力制造舆论。他们还胡诌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突厥斯坦”是“突厥民族”历史上的“祖国”, 只是近代“由于俄国和中国瓜分”, 变成了“西突厥斯坦”和“东突厥斯坦”。并且认定早已消失的奥斯曼帝国的政治边界是“新突厥共同体”的地域基础, 完全漠视了各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

可见, 所谓的“东突厥斯坦”是泛突厥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加给中国人民头上含有险恶政治用心的所谓地理名称。

二、“东突”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

翻开新疆近代的历史, 随着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势力侵入新疆, 于19世纪后期植根于土耳其的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传进了新疆, 并同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一拍即合, 逐步形成了反动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体系。

泛伊斯兰主义又称大伊斯兰主义, 是l9世纪80年代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全面推行的一种反动的宗教政治思想。他们抹煞阶级矛盾, 提出的超国家、超阶级的穆斯林共同体思想, 宣扬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主张建立一个由土耳其苏丹兼宗教领袖哈里发所领导、并由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组成的大伊斯兰帝国。虽然, 泛伊斯兰主义, 在一些伊斯兰国家, 被用来团结本民族群众,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曾经有过某些进步作用。但另一方面, 这种思潮又被统治阶级用来奴役本国的劳动群众, 制造民族隔阂, 挑起宗教纠纷和民族冲突, 危害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并往往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政策所利用, 在本质上是反动的。

泛突厥主义亦称大突厥主义。他们极力鼓吹由奥斯曼土耳其来统一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 建立一个范围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阿尔泰山, 甚至从地中海延伸到太平洋的突厥大帝国, 以重温16世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的旧梦。泛突厥主义完全否认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 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的稳定共同体, 而以操突厥语言为界限, 排斥其他民族, 无视各语族民族的现实需求及所在国家利益。

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在新疆的传播, 培植了麦斯吾德、穆罕默德·伊敏和艾沙伯克这样一些狂热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他们全盘接受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政治思想观点, 在政治思想、民族、宗教、历史、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 构筑了反动的“东突厥斯坦独立”的思想体系。这种“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思想体系, 极力鼓吹民族至上论, 新疆“独立”论, 反汉排汉论, 泛突厥共同体论, 东突厥斯坦“革命”论, 疯狂叫嚣东突厥斯坦“革命的目的, 是永远脱离中国的束缚”。

“东突”思想体系形成后, “三股势力”形形色色分裂分子都打着“东突”旗号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新疆现代历史证明, “东突厥斯坦独立”思想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新疆的一面旗帜。早在20世纪20年代, 德、英帝国主义势力和土耳其的某些人, 就纠合新疆境内的麦斯吾德·莎布里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 大肆宣扬什么“我们的祖先是突厥, 我们的祖国是土耳其”, 竭力鼓吹“东突厥斯坦独立”。上世纪30年代, 国内外的分裂主义势力, 在英帝国主义势力的策动下, 利用当时新疆政局动荡, 于1933年在喀什出笼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公然打出分裂旗帜。上世纪40年代, 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分子又投靠美蒋, 利用他们在国民党政府中所占据的重要职位, 企图重整旗鼓, 卷土重来。在这同时, 一度窃据三区革命领导权的艾力·吐烈, 也放肆叫嚣“为东突厥斯坦的独立而前进”, 企图把三区革命引入歧途, 但这一阴谋被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合买提江等所粉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表明, 以“东突厥斯坦独立”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民族分裂主义思潮, 是新疆近百年来不得安宁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

三、牢固树立反分裂斗争意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2008年全区干部大会讲话中, 回顾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反分裂斗争历程, 指出:“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由来已久。新疆解放以来, 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时起时伏, 一刻都未停止过, 虽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都是与相应历史时期的国际大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 具有特殊的复杂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 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矛头重点指向我国, 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战略, 企图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寻找和打开突破口。他们把新疆作为主攻目标, 公开支持和操纵针对新疆的分裂破坏活动。同时国际泛依斯兰主义、泛突主义活动猖獗, 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十分活跃, 他们四处建立训练基地, 网罗、培训暴力恐怖分子, 进行各种颠覆活动, 甚至谋求建立跨国武装割据地区, 在我周边形成一条动荡地带。在这种背景下, 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不断加剧, 呈现出逐步升级的态势。以‘东突’恐怖组织为首的‘三股努力’的分裂破坏日益猖獗, 有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接连发生, 骚乱、爆炸、暗杀等暴力恐怖案件急剧增多, 暴力倾向和武装对抗趋势明显, 新疆的反分裂斗争进入了一个尖锐、激烈和复杂的时期”。

“7·5”事件以血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西方敌对势力是支持、纵容分裂势力、反华势力进行分裂破坏活动的幕后真凶, 境内外“东突”分裂势力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政治工具, 我们同境内外分裂势力、敌对势力的斗争, 实质上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分裂中国图谋进行斗争的继续, 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政治较量, 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严肃政治斗争。

可以断定, 各种分裂势力、敌对势力针对新疆的颠覆破坏活动还会继续下去, 反对民族分裂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敌人不可能甘心他们的一次次失败, 我们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从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联系中观察和分析问题, 深刻认识“7.5”事件的历史背景, 深刻认识新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 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 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必然性都是通过许多偶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的。“7.5”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这是因为我们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交锋是不可避免的;但敌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时机、寻找什么借口、利用什么手段进行破坏活动, 又有诸多的偶然性。血与火的斗争警示我们, 必须深化对反分裂斗争长期性的认识, 上升为清醒的、坚定的、自觉的政治意识;必须强化反分裂斗争的工作措施, 坚决、果断、及时、有力地处置突发事件, 不断夺取反分裂斗争的新胜利。

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尚且不能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 在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 一切分裂图谋必将以敌人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摘要:“7.5”事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国际背景和政治背景。“东突厥斯坦”是泛突厥主义分子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含有险恶政治用心的所谓地理名称。“东突厥斯坦独立”思想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新疆的一面旗帜。新疆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 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键词:“7·5”事件,“东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独立”思想,反分裂

参考文献

[1]王乐泉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 (扩大) 会议上的讲话.2009-10-23.

[2]努尔白克力主席在自治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2008-9-10.

损伤控制理论在复杂肝外伤中的运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者中, 男16例, 女6例, 年龄25~65岁, 平均41.6岁。腹部开放性损伤3例, 均为刀刺伤;腹部闭合性损伤19例, 其中坠落伤8例, 交通事故8例, 重物挤压伤3例。按照1994年美国创伤外科学会 (AAST) 提出的分级标准, Ⅲ级以上肝脏外伤属于复杂肝外伤[2]。本组患者中, Ⅲ级10例, Ⅳ级8例, Ⅴ级4例;合并四肢外伤7例, 血气胸5例, 肾挫伤3例, 胰腺损伤3例, 颅脑外伤2例, 脾挫裂伤2例, 肠破裂2例。本组患者中肝脏外伤同时伴肝周大血管损伤共7例:其中第一肝门处的门静脉及左右分支损伤2例次, 肝后下腔静脉损伤2例, 肝右静脉2例, 肝中静脉1例。17例术前行CT检查, 5例术前仅行床边B超或腹腔诊断性穿刺, 而后抗休克的同时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手术室急诊剖腹探查。

1.2 临床诊断

本组患者入院时均因腹部外伤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 其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特点, 尤其是受伤部位、方式和生命体征等, 到急诊室后遂诊行腹腔诊断性穿刺, 结合床边B超及CT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肝外伤及肝脏受损程度。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时都经过医院急诊室的绿色通道抢救, 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情况, 立即给予积极的扩容、输血、升压等抗休克治疗, 迅速根据CT等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符合复杂肝外伤, 并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即刻安排手术探查。

1.3.1 早期确定性手术

11例患者实施早期确定性手术, 手术方式包括:清创缝合术8例, 肝脏部分切除3例, 血肿清除引流术2例, 同时2例合并门静脉修复例。

1.3.2 三阶段分期损伤控制性手术

8例患者由于肝脏实质损伤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可能无法耐受早期即接受完整复杂手术, 以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为原则, 根据损伤控制理论, 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即初始简化手术: (1) 控制出血, 采取局部褥式缝扎, 尽量缝闭创面损伤断裂的胆管;创面止血纱布填塞、带蒂大网膜填塞或使用纱垫等填塞, 存在动脉活动性出血的, 可行肝总动脉或者肝左右动脉的结扎等达到使出血停止的目的。 (2) 控制感染, 包括结扎、钳闭破裂或断裂肠管的两端, 对胆道、膀胱和输尿管等损伤可置管引流。 (3) 减少继发性损伤并早期关腹, 使用增强硅胶片、输液袋等做减张关腹或仅缝合皮肤。第二阶段为ICU复苏治疗, 采取复温、予充分的通气支持、纠正凝血障碍、纠正酸中毒等对致死三联征的处理。第三阶段为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8例患者中, 4例Ⅲ级肝损伤患者, 行填塞纱垫取出, 未作其他特殊处理2例, 清创加创面褥式缝合止血1例, 带蒂大网膜填塞缝合及止血1例, 同时放置引流管并永久关腹;2例Ⅳ级肝损伤患者, 行填塞纱垫取出, 创面褥式缝合并带蒂大网膜填塞及止血纱布压迫1例, 不规则肝叶切除并肝动脉结扎1例, 放置引流管永久关腹。1例Ⅳ级肝损伤患者, 行填塞纱垫取出, 行不规则肝叶切除, 放置引流管永久关腹。其中1例在ICU复苏过程中现DIC死亡。

另外3例患者因失血性休克术中死亡, 均属早期未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 拟行确定性手术的患者。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描述、单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杂肝外伤患者共22例, 其中死亡6例, 存活16例。死亡原因:因失血性休克至心跳呼吸骤停死于手术台3例, 术后因DIC死亡2例, 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分期损伤控制性手术组患者病死率为12.50%, 早期确定性手术组患者病死率为35.71%,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年龄、性别、休克时间、失血量、手术时间、肝损伤程度、合并大血管损伤, 是否累及其他脏器损伤、手术方式选择与预后的关系, 筛选肝损伤的预后相关因素, 见表1。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脏器, 其外伤腹部闭合外伤中的发生率约16%~20%[2,3]。对多数存在循环不稳定的复杂肝外伤, 手术治疗是最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复杂肝外伤的肝脏受损程度在AASTⅢ级及以上, 短时间内出血量大, 累及肝内和/或肝周大血管, 病情变化迅速, 抢救困难, 死亡率很高[4]。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在影响肝外伤预后的因素中, 休克时间, 失血量, 手术时间, 肝脏损伤程度及是否合并大血管损伤、手术方式均是严重肝外伤的危险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复杂肝外伤患者, 其失血量及休克时间至关重要, 抗休克治疗必须分秒必争。患者院前急救的时间虽是可变因素, 但往往难以控制。在入院后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 并积极抗休克。具体措施包括:立即开通静脉通路, 利用代血浆和晶体扩容, 尽快备足血源, 密切检测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等。抗休克的同时尽快实施手术, 如术中出血量较多, 应使用Pringle手法或无损伤血管夹暂时阻断门静脉和肝动脉的血供。切勿追求血压平稳或安排相关检查而失去手术抢救机会, 尤其是对转院前来的患者, 更应该尽快安排, 往往留给手术者准备和探查的时间及余地不多。在此过程中, 手术处理的主要原则主是迅速控制出血、适度清除失活肝组织、仔细探查并处理合并伤以及有效的腹腔引流[5]。笔者的经验表明, 大多数肝外伤患者可早期实施确定性手术, 但对合并严重的休克的复杂肝外伤的患者, 出血量极短, 生命临近耗竭, 实施大而复杂的外科手术可能超过患者生理机能极限,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更好的选择, 即用相对简单的手术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出血, 并尽最大可能保护脏器功能[6]。

损伤控制理论 ( (Damage control theory, DCT) , 是由Stone等[7]率先提出, 并明确其有效性。主要是对于某些严重创伤患者:致死性大出血和低温可导致凝血机制障碍 (DIC) 的发生, 此时实施完整复杂手术造成时间的延长则必将导致患者的术中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应尽快结束剖腹手术;确定性手术无法实施, 或不能控制出血;因脏器严重肿胀和腹壁紧张, 不能无张力地关腹。改为先进行简单、快速的手术处理, 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待复苏完成后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对于这些患者, 经过严重创伤打击、恐惧、紧张、机体剧烈疼痛及大量失血, 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下, 超过机体承受能力, 通常送到医院时就已几近耗竭, 出现以“死亡三联征”为特点的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其包括: (1) 体温不升。 (2) 凝血功能障碍。 (3) 代谢性酸中毒。以上3个因素互为因果, 产生恶性循环, 并将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DCT把早期外科手术作为复苏整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其核心原则是, 早期采用尽可能简单、快速的办法进行控制病情, 然后给予ICU复苏, 最后行确定性手术。首先控制危及生命的活动性大出血, 进而通过ICU复苏阻断“死亡三联征”的恶性循环,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纠正休克及代谢性酸中毒, 改善凝血功能, 使机体生理功能得到全面恢复, 增强再手术的耐受力, 为再次行确定性手术奠定基础。

本次研究中实施分期损伤控制性手术的8例患者, 可考虑采用以下手术方式, 如局部褥式缝扎, 尽量缝闭创面损伤断裂的胆管;创面止血纱布填塞、带蒂大网膜填塞或使用纱垫等填塞, 存在动脉活动性出血的, 可行肝总动脉或者肝左右动脉的结扎等。实施损伤控制性开腹手术, 其最主要的目标旨在快速控制出血;其次, 控制和清除可能合并的胃肠道污染, 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8]。术中应采取保温、抗酸中毒等措施。Nicol等[9]对72例应用肝周填塞止血法治疗肝外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24 h内移除填塞纱布的25例患者中11例再次出血, 48 h和72 h后移除填塞纱布的47例患者中, 仅5例再次出血。因而, 认为肝脏损伤填塞压迫时间的延长并不会增加脓毒血症和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笔者认为, 肝周填塞压迫止血虽可引起胆漏、肝脓肿等并发症, 但在经肝动脉结扎和褥式缝扎缝合后仍伴有活动性出血的情况下, 仍然是快速控制出血和实施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重要方法, 但肝周围纱垫填塞应松紧适中, 腹腔充分引流, 防止出现腹腔间室高压征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笔者认为, 尽管在损伤控制手术的过程中强调时间, 但必须要有确切的止血措施, 如肝动脉及左右支、门静脉及左右支以及第二、第三肝门处下腔静脉的损伤, 这些血管往往压力高, 通常需要使用血管缝线, 认真仔细的加以修补, 确保没有活动性出血。复杂肝外伤早期手术后可能有再出血、肝脏缺血坏死、胆漏及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常需要行二次治疗。随着介入等微创治疗方式的应用, 可以经过较小的创伤和手术得以解决。

因此, 笔者认为复杂的肝外伤的外科急诊救治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快速的绿色通道, 恰当的手术方式尤其是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实施以及介入技术的协助, 能够提高肝外伤抢救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复杂肝外伤的外科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 并探讨降低复杂肝外伤患者病死率的外科救治理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严重肝脏外伤患者的资料, 采用单因素分析22例AASTⅢ级及以上严重肝外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例严重肝外伤患者中, 存活16例, 死亡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休克时间、失血量, 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与患者顸后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期损伤控制性手术组患者病死率为12.50%, 早期确定性手术组患者病死率为35.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复杂肝外伤的外科急诊救治采用损伤控制理论的分阶段处理原则, 个体化治疗, 快速的绿色通道, 恰当的手术方式, 尤其是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实施, 能够提高肝外伤抢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复杂肝外伤,损伤控制理论,手术治疗,急诊

参考文献

[1]Pachter H L, Feliciano D V.Complex hepatic injuries[J].Surg Clin North Am, 1996, 76 (4) :763-782.

[2]Moore E E, Cogbill T H, Jurkovich G J, et al.Organ injury scaling:spleen and liver (1994 revision) [J].J Trauma, 1995, 38 (3) :323-324.

[3]Skandalakis J E, Skandalakis U, Skandalakis P N, et al.Hepatic surgical anatomy[J].Surg Clin Noah Am, 2004, 84 (2) :413-435.

[4]Sikhondze W L, Madiba T E, Naidoo N M, et al.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patients requiring surgery for liver trauma[J].Injury, 2007, 38 (1) :65-70.

[5]Taourel P, Vernhet H, Suau A, et al.Vascular emergencies in liver trauma[J].Eur J Radiol, 2007, 64 (1) :73-82.

[6]Leppniemi A K, Mentula P J, Streng M H, et al.Severe hepatic trauma:nonoperative management, definitive repair, or damage control surgery[J].World J Surg, 2011, 35 (12) :2643-2649.

[7]Stone H H, Strom P R, Mullins R J.Managemen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 1983, 197 (5) :532-535.

[8]Sakamoto Yuichiro, Mashiko Kunihiro.A criteria for damage control Surgery in Severe hepatic injury[J].J Jpn Assoc Surg Trauma, 2005, 19 (4) :329-335.

认识复杂与运用复杂 篇10

目前, 国内的大型公共场所造型复杂, 而传统吊顶和墙面施工工艺均无法很好的满足其复杂曲面造型和外观质感的双重要求, 而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面层贴木皮技术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且能大大缩短工期, 节约成本。文章主要结合吉林人民大剧院装修工程对此施工工艺进行研究, 为类似的大型公共建筑室内装修的可行性前期方案比选, 后期施工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提供很好的借鉴。

1 工程概况

吉林市人民大剧院位于南山街东侧, 北临松花江, 吉林市人民大剧院总建筑面积为37007.98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7985.12m2;地下建筑面积:9022.86m2) , 主要由一个大剧场、一个小剧场、四个电影院以及贵宾厅和办公配套用房四部分组成。其大小剧场的天花、台口、耳光、挑台部位为双曲面造型, 共计4300m2, 全部采用GRG贴木皮施工技术, 取得非常好的施工效果。

2 施工特点及原理

2.1 GRG施工特点

GRG (glass reinforced gypsum) 的中文全称是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GRG作为高强度、抗冲击、柔韧性好的产品, 表面贴木皮工艺可使装饰达到原木装饰效果, 达到环保效益、经济效益、装饰效果及安全性能的完美结合。此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周期短:GRG产品脱模时间仅需30分钟, 干燥时间仅需6个小时。因此能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施工便捷:GRG现场加工性能好, 安装迅速、灵活, 可进行大面积无缝密拼, 形成完整造型。装饰效果:GRG面层贴木皮可达到原木的装饰效果, 可适用于各种复杂的造型, 产生理想的声场效应, 同时节约原木的消耗。声学效果好:依据国家声学混响室吸声测量 (gb/t20247-2006) 、混响室法测定材料吸声性能 (iso 354-2003) 声学标准, 通过“混响室法吸声系数测量”检测表明, 符合专业声学反射要求, 适用于各类音乐厅堂。

2.2 工艺原理

GRG面层贴木皮的工艺原理主要包括GRG干燥后打磨、平整顺畅后即可贴皮。基层GRG的平整度和干燥度对于木皮的观感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木皮的铺贴由选色、刷胶接缝处理、赶平、喷漆等工艺组成。

3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 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基层修补、打磨→封底漆→选木皮→裁木皮→涂胶→热压→修边→喷面漆→竣工验收

3.2 操作要点

3.2.1 施工准备

GRG安装工艺成熟, 根据GRG的厚度重量要求选用50镀锌角钢和镀锌吊杆, 每块GRG板预埋6个预埋件作为吊点, 每块GRG板单独定位安装, GRG的干燥时间一般为20天左右, 未完全干燥的GRG板在运输、堆放、安装过程中会产生变形, 遇到变形时可在接缝的处或凹面内用GRG粉找平, 找平GRG粉的干燥时间根据现场温度及通风情况。一般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 干燥后打磨、平整顺畅后即可贴皮。

施工贴木皮工序前, GRG基层必须干燥, 基层含水率控制在0.2%, GRG胶和GRG找平粉必须干燥率在97%以上, 对现场施工环境的温度及通风要求较高, 湿度在15至20度之间, 通风良好。基层GRG的平整度和干燥度对于木皮的观感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3.2.2 施工过程

(1) 基层处理。

1) 基层处理目的:基层处理是贴木皮的基础, 是涂料施工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基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涂层的附着力、装饰性和使用寿命, 必须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

2) 基面处理的技术要求: (a) 为确保涂层的最佳效果, 应使GRG基层彻底干燥。 (b) 清理涂刷表面, 去除任何松脱或碎裂的附着物, 填平接缝, 清理突出部位, 保证基层的平整。 (c) 用GRG粉修补较大的裂缝和凹陷, 第一遍是主要是填补墙面的凹陷、气孔、砂孔和其他缺陷, 即局部找平, 第二遍主要整体找平为主, 最终达到平整度的要求。待基层干透后, 应先用300#砂纸打磨一次后, 再用打磨机及600#砂纸打磨第二遍, 已消除打磨砂纸痕迹。

3) 底漆涂刷:底漆采用丙烯酸底漆, 使用时不得稀释, 搅拌均匀后, 用滚筒在被涂墙面上用力平稳地来回滚动。底漆干透后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用细砂纸进行轻轻打磨, 清除细微颗粒灰尘再进行贴木皮施工。

(2) 木皮粘贴。

1) 施工程序:画线→裁木皮→刷胶→上墙→对缝→赶大面→整理缝隙。2) 操作要点: (a) 施工前先让木皮浸水潮湿, 这样在熨烫的时候木皮不易煳, 在贴曲面造型的时候木皮好造型, 不会裂开。 (b) 木皮、GRG基层双面涂胶, 用短毛滚筒双面涂胶 (80-100克/平方米) , 在保证涂胶均匀的情况下, 放置约5分钟, 用手触摸感觉微沾手时, 用木质工具手工加压, 压得越实, 其效果越好。 (c) 有弧度的地方采用热压形粘贴。先在木皮和在被贴GRG的板面上涂上胶, 沫平, 待1-3分钟左右, 在胶水半干的状态下粘贴, 然后用烫斗把木皮烫平 (停3-5秒) , 在热压时还要控制温度和加热的时间, 温度控制在150~170度, 加热的时间一般为3-5秒, 板材边缘加热时间稍长, 约5-10秒。胶水不宜干的太快, 否则加热时就会使贴好的板材局部起泡。木皮胶粘贴完2小时后, 检查如发现异常, 应采取有效措施修正, 24小时后上油漆。

(3) 木皮局部修补方法:

1) 木皮“张嘴”:由于涂胶不均匀或胶液过早干燥, 可在加胶后重新粘贴压实。2) 有气泡:可用裁纸刀在气泡处切开, 挤出气体或多余的胶粘剂, 再行压平压实。有气泡而下无胶, 可采用注射器注射少许稀胶后压实抹平。3) 接缝处露白茬:在接缝处如因干缩露白茬, 可用油漆找色。4) 木皮皱折:可在胶粘剂末干前, 掀起重新粘贴。5) 木皮局部碰撞损坏:可对纹、对色挖空填补, 修补后木纹、缝隙应吻合。

(4) 木皮面层喷漆。

木皮面层喷漆前必须将基层表面清扫干净, 擦净浮灰。从左到右, 先上后下, 阴角处不得有残余涂料, 阳角处不得裹棱。喷涂时一般采用1号喷枪, 喷枪压力调节0.3N-0.5N/mm2喷嘴与饰面成90°角, 距离为40-50cm为宜, 喷点均匀, 移动距离要适中。喷涂时要求没有明显接茬, 应从不显眼的一头开始逐渐移动到另一头不显眼处为止, 结束后, 整个表面光洁一致、圆滑细腻。

3.3 木皮施工注意事项

(1) 表面整洁平顺, 接缝严密, 粘结牢固、无污染物;为防止开裂, 可适当位置预留伸缩缝。 (2) 表面涂抹界面剂, 24小时内干燥, 并保持通风良好, 温度控制在20-30度, 湿度30度为宜。 (3) 木皮样式纹理均匀, 无斑点, 无粉尘油漆污染。 (4) 木皮粘贴采用专用的白乳胶均匀涂抹, 底料两涂, 均匀压实, 不要起泡。 (5) 粘贴24小时后, 表面打底漆, 填缝砂纸打平, 调色按设计要求完成面漆。 (6) 尽量将木皮接头处理消化在工艺缝中。

4 材料要求和设备机具

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和现场施工机械设备条件, 拟投入如下主要施工材料及机械设备。 (1) 材料方面:GRG厚度按照声学的面密度要求, 选用10厚至15厚天然安利格及美国桧木木皮, 嵌缝GRG封底漆, 以及特质水性胶。 (2) 设备为常用的壁纸刀、电烫斗、铲刀、灰刀、刮板、打磨机、喷枪、毛笔等相关小型手头工具等。

5 质量控制

根据相关的质量要求, 木皮工程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表面平整, 无波纹起伏。 (2) 必须粘贴牢固, 表面色泽一致。 (3) 各拼接横平竖直, 拼接处木纹、线条吻合, 距墙面1.5米正视, 无明显缝隙。 (4) 不得有漏贴、补贴和脱层等缺陷。 (5) 壁纸边缘平直整齐, 不得有纸毛、飞刺。 (6) 阴阳转角垂直, 棱角分明, 阴角处搭接顺直, 阳角无接缝。

6 安全措施

(1)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配备专职安全员, 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各级人员职责,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 施工现场设专人负责防火工作, 配备消防器材和消防设备, 定期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修正。 (3)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严格依照相关规范标准操作。 (4)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 加强施工作业中的安全检查, 确保作业标准化, 规范化。

7 环保措施

(1) 成立对应的施工环境卫生管理机构, 严格依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标准进行施工, 且随时接受相关单位的监督检查。 (2) 将施工场地和作业限制在工程建设允许的范围内, 合理布置, 规范围挡, 设置醒目标识, 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3) 为保护环境, 避免尘土飞扬, 应对施工场地道路进行硬化, 并在晴天经常对施工通行道路进行洒水。

8 结束语

实践证明, GRG面层贴木皮技术具有造型可塑性强、安装方便快捷、防火吸音效果好、外观装饰美观等优点, 在吉林人民大剧院工程中的实际运用中, 为该工程节约2个月的装修工期, 节约成本近80万元。达到了装饰效果 (图1-2所示) 、经济效益、安全性能和环保效益的完美结合。此工程受到了监理、甲方、设计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好评, 该剧院作为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开幕式场馆, 工程先后荣获“吉林市安全文明工地”、“优秀文明工地”、“建筑施工安全标准示范工地”、“中国钢结构金奖”等多个奖项, 在为企业赢得了良好信誉的同时, 也为国内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装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迅速发展, 大型复杂建筑在国内不断涌现, 室内装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GRG面层贴木皮技术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 本文通过其在吉林人民大剧院室内装修工程中的运用, 为国内较大型公共场所的的装饰装修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键词:复杂曲面,防火隔音,绿化环保,施工便捷

参考文献

[1]王冶.GRG板在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 (大剧院) 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4 (05) .

[2]谈若明, 陈静, 刘练铁, 孙川蓉.GRG装饰墙材的设计、施工及监理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4) .

上一篇:综合赋权下一篇:对农贸市场禽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