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应性

2024-06-27

不对应性(精选八篇)

不对应性 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不对应性,策略

1 文化意译概述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演变、使用和表达方式就必然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背景中, 各异的词语可赋有相近的含义, 也有这外在背离的一面。英语和汉语的相互翻译的实质上就是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通过相通的内容表达出来, 并通过对应的语言方式展现出来。最终达到内容本质在表达出来后的相通性, 相容性, 达到“神合”的境界。英汉语言中有一种貌合神离的现象, 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 所以深层意义则或多或少存在差异, 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在英语与汉语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光用词对词, 句对句的翻译, 教条式的翻译不能反映出语句的内在实质, 让语句翻译后造成“貌合神离”的结果。翻译是以文化背景为中心, 对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还是两种文化。所以在翻译一种语言的同时, 要结合文化背景知识, 加之对语言的理解, 运用知识和译语进行表达。总而言之, 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 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 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是语言文化信息的忠实呈现。

2 文化意译的不对应性

正尤金·阿尔伯特·奈达 (Eugene Albert Nida) 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 在我国翻译界享有盛名, 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者。他分析为:“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 形式是附于次要地位, 而翻译的意义是主要的。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最主要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 将原有语言的文化背景通过译语文化来表达的结果。”正尤金·阿尔伯特·奈达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合理的将文化差异和功能进行转化。文化的差异往往都是在词汇意义上面的差异。很难将译语和原语达成统一。词汇的使用时没有规律性的, 很随意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词汇来翻译原语, 为此恰当的选词会极大影响译文的准确性。只有达到对等关系才能将原语与译语翻译恰当。

2.1 译语与原语的不对应性

Cowboy和hippie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义解释。这两个词汇是美国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物。Cowboy是早期美洲居住欧洲人的后裔, 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精神, 文化底蕴非常的浪漫、传奇。Cowboy在我们汉语中意译为“牛仔”, 表现不出欧洲国家的文化寓意。在汉语中hippie就是嬉皮士, 含义类似但是文化寓意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嬉皮士后来往往被贬义使用, 对于那些青年人对社会抱有不满情绪的人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明确的解释出来。

由于文化的差异, 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不难找到的是, 例如:由于我们中国文化底蕴丰富, 好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都不太适应。在农村, 外国人没有烧过火炕, 更没有坐过甚至睡过火炕 (kang, a heatable brickbed) ;在冬天, 外国人没有见过, 甚至没有吃过中国的冰糖葫芦 (candied haws on a stick) ;在买东西的时候没有见过中国的称 (steelyard) , 不知道称是用来买东西用的。而我们到国外, 我们没有住过甚至开过美国的motel (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 。为此, 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去翻译解释, 因为文化的差异根本就找不到相应的词汇来翻译。

对于汉语中的“节气”在英语中就没有明确的解释, 类似于这些自然现象在语言在翻译表达中是没有一个合理化的意译。咱们中国人通常把“节气”翻译成solar terms, 好多的外国人根本不明白是什么寓意。还例如:“清明”译成Pure and Brightness (5th Solar Term) , “雨水”译成Rain Water (2nd Solar Terms) , 必须要对这些词加以解释才富有意义。

在国外没有准确的“籍贯”译文, 中国人往往将籍贯翻译为where a person is from或者place of birth (你出生地点或者来自那个地方) , 或者翻译成你父母的祖籍在哪里。对于中国人我们知道祖籍往往和出生地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是在英语当中翻译的话就比较麻烦, 因为国外人的出生地点和自己的祖先是没有关联性的, 这样往往在填写个人信息的时候会出现严重的错误,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在语言翻译中由于传统文化差异, 发展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不同, 环境的影响, 国家的政治体系和社会关系的不同都会造成词不达意, 意不达词的效果, 差别性较大。

2.2 原语和译语言的对应性和不对应性分析

原语和译语有相对应的词汇, 但是文化上不对应。例如在不同国度中的生命体所表达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在欧洲和美洲的国度中, 狐狸一词代表着这个人很漂亮和随意的词汇, 但是在中国, 狐狸表示为狡猾。很不中听的词义, 任何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词语。不少动物词语除了表达本身特定的概念义之外, 常常被赋予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而成为动物文化词语, 并具有不同的褒贬色彩, 将这些价值观放在动物们的身上, 使得动物们在人们的心理也有好坏之分。例如, 在中国凡是看到了“喜鹊”, 说明这一天将会有好事降临, 表示欢喜的意思。而在欧洲文化中, “喜鹊”则视为不祥之物, 会给人带来晦气。又比如:“红颜色”, 红色是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色彩。因为红色是强烈的色彩, 所以常常作为有攻击性、严格的、代表权力的色彩进行使用, 令人感觉到热情和力量的色彩。而在英美国家中红色往往代表着负面的意义, 例如压抑、危险、恐怖、躁动等都是由“红”的象征意义构成的词语。

3 策略

关于文化差异的问题中, 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应性往往是可以弥补的, 使得最终的翻译由不可能变为可能。正尤金·阿尔伯特·奈达的对等原则表达的意思是要在原文和译文中通过不同的方面得到相互对等的原则, 例如文化背景, 语言文化, 说话语气方式, 表达信息上都要达到对等。为此了解国家文化背景极为关键, 这是翻译调整的最为有利的方式。

3.1 意译法

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运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以调整原文结构, 用规范的汉语加以表达, 这才真正做到“意译”。翻译实践证明, 大量英语句子的汉译都要采取“意译法, 意译则是按文章或语句大概的意思来翻译的, 例如:“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译为:“一寸光阴一寸金”;“The more is concealed.the more is revealed”译为:“此地无银三百两”;“as easy as pie”译为:“易如反掌”。每个人理解每个译文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及时在同一国度同一个语言下, 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自然物质同一的环境下, 由于生活条件基本类似。因而有不少的形象词可以在翻译时用上, 以满足文化语义的对等。

3.2 音译法

音译法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 过去通常将其看作直译的一种特殊形式。音译法随着翻译的出现而出现, 随着翻译的发展而发展, 在翻译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作用。弥补了不对应性的文化差异。这样一来不仅仅可以让原有语言得到保留还可以丰富他国语言文化。

“阴”、“阳”一词在中国汉语中是极为古老的。“阴”是指幽暗;昏暗;阴湿;潮湿;负的;雌的;阴霞;鬼怪。而“阳”是指温暖;阳光;物体的正面前面;雄的;充满朝气的。但是对于国外的来客, 他们是很难理解到中国字眼中这两个博大精深的含义及寓意。因此在对外国人解释这两个字眼的时候可以用音译法来解释, 例如“yin”、“yang”。但是在翻译这两个词语的过程中要对国外友人对这两个词加以解释说明。例如“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从而化解文化的差异性, 让外国友人轻而易举的能够明了。这种音译法还可以用在中国报菜名上, 例如“鱼香肉丝”、“豆腐”、“宫保鸡丁”等等, 不仅仅显示中国独具的特色魅力, 还可以让外国友人一目了然, 清晰易懂。

4 结束语

语言文化是一门富有文化底蕴的学科。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 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各国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很难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来翻译。为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失去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在翻译的过程中,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 很难达到翻译的对等性。要想达到等值效果就需要我们逐步学习。了解异国风情, 才能满足于译文的顺畅, 实现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通过音译法, 使其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失国家独有的魅力, 还能让原语再现, 从而达到翻译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冯蕾.文化差异与旅游词汇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C].首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论文集, 2008.

[3]成昭伟, 张思永.望文生“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4]余丽霞.略论跨文化翻译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浅论汉译英时颜色词的不对应性 篇2

[关键词]汉译英 颜色词 不对应性

从反映的色彩的物理属性来看,汉英颜色词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不同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特征,因而同样的颜色词在不同民族中所代表的意义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是引起文化含义误解和语用意义混淆的重要原因。以下仅从红、青、白、黑四种基本颜色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不对应性来作一探讨。

(一)红色

从表现的物理属性来看,英语和汉语中的“红色”是基本对应的,如“红星”(red star),“红叶”(red autumnal leave),“红豆”(red bean)等。但是中国哲学讲求“虚”,注重“神似”,而西方哲学讲“实”,注重科学精确,这种文化气质也反映在颜色词中。如“红糖”体现了红色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影响,红色是喜庆、吉祥和红火的象征,而且中国妇女在生产之后有用红糖来补血养身的传统,因此中国人乐于称之为“红糖”。然而从物理学角度来讲,这种糖的颜色更接近棕色,因此英语中定名为“Brown sugar ”显得更加准确。再如“红烧肉”实际上是用酱油烧制而成,并非是真正的“红色的肉”,英语中用“pork braised in brown sauce”更接近于真实。还有英语的“black tea”意为汉语中的“红茶”, 其实这种茶颜色深浓而更近于黑色。

汉语和英语中红色的不对应性更多地是表现在词语的语用涵义上。如“红娘”是《西厢记》里女主角崔莺莺的侍女,她促成了莺莺和男主角张生的结合,后来民间便称热心促成别人姻缘的人为“红娘”,译为英语应是“match—maker”。汉语中“ 红颜”是指年轻貌美的女子,应译为“beautiful woman”;“红白喜事”中的“红”和“白”分别象征婚礼和葬礼,对应的英语为“weddings and funerals”。

(二)青色

汉语中的“青色”译成英语为“cyan”,但它是个特殊的颜色词,可表示绿、蓝、青、灰、黑等不同的意思,如“青山”有时译为“blue hills”,有时译为“green mountains”。“青碧” 和“青绿”都译为“dark green”;“青衣”和“青布”中的“青”译为“black”;“青草”和“青苗”中的“青”则为“green”;而“青砖绿瓦”要译成“grey bricks and green tiles”。汉译英时要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和语用背景来选择相应的英译词,比如,《尚书·禹贡》中的“厥土青黎”和李白 《将进酒》“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青”,皆非蓝色或绿色,而是“black”(黑色);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实际上是“green”(绿色)。

在其它很多词语中,“青”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翻译时要注意挖掘其内在涵义。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应译为 “the successors are more successful than the predecessors”;“青红皂白” 可译为“right and wrong”或“good and bad”等等。

(三)白色

汉语中的“白”在很多词语中也不能直译为英语的“white”。比如在有些单纯表示物质的词汇中,“白”并不等同于英语中“white”之义,如“白发苍苍”的英语是“grey-haired”而不是“white-haired”,“白净的皮肤”译为“fair complexion”而不是“white skin”。在以下例子中“白”已经由原来的“白色”引申为其它意思,如“白马王子”(Prince Charming)。

“白”在汉语里常有徒然、无用、轻视等含意,英译时与“white”相去甚远。如“白丁” 应译为“illiterate person”, “白搭”译为“no use”; “白说”译为“speak to no purpose”,“白费事”则译成“ 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还有“白日做梦”(daydream),“一穷二白”(poor and blank),“白手起家”(start from scratch), “白字连篇”(articles full of misused words)等等。

“白”在当代汉语里还可象征反动和落后,英译时若直译为“ white”则令人费解,故宜用意译。如“白区”应译为“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国统区), “白色政权”则译为“reactionary regime”等等。

(四)黑色

“Black”(黑)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虽然都有贬义用法,但在很多语境中也不能对译。当代汉语里的“黑”在中国大陆有象征邪恶、反动、腐朽、落后和反革命等意思,因而诸如“黑帮”一词应译为“reactionary gang”而不是 “black gang”,因为在英语里“black ”并无“反动”的意思; “黑后台”应译为“sinister backstage”,而不是“black backstage”。 类似的还有“黑社会”(dark society;underworld),(shady deal),“黑心”(vicious mind),“黑话”(malicious words),“黑市”(illicit market),“黑钱”(ill-gotten money,dirty money),“黑窝”(nest of illegal activities),“黑道交易”等等。

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文化意蕴,这就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从中细究颜色词语的意义,包括许多微妙、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不对应性 篇3

关键词:文化,修辞,风格,英汉互译

语言常常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实现深度交流的屏障,这种语言相通性不足导致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国度之间的合作往来,甚至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而导致误解,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因此突破语言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英语与汉语互译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存在的影响,使得两种语言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产生了对应与不对应的现象,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来对英汉互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推动英汉互译过程的理清,使文化交流更加贴近本质。

一、文化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1 . 文化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表现。文化不是封闭的要素,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流转,即便存在着国度的差异,但是仍然不能完全阻断文化之间的交流。长期以来,由于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都有非常广泛的使用群体,而随着国与国之间往来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紧密,这就使得在英语与汉语互译的过程中借助于两种语言国度之间文化具有相通性的关系,而让两国的语言互译也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例如,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形象的表述,英语也好,汉语也罢,都不可能凌驾于自然界之外,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这一点来说,这就是自然界文化内涵的反映。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客观的自然界,或者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属于人类公共的文化,而不是某一国家的文化,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共性,因此,就能够形成明显的对应关系。

2.文化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问题及应对。英语与汉语毕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国度,长期的文化积累产生了语言上各自的特色,于是在进行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打破语言瓶颈的限制让两种语言实现绝对的互通和对应,这就是英汉互译过程中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对应问题。对于英汉互译中表现出的不对应问题可以简单归纳为这样几种表现,首先,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生活习惯,进而使语言表述上存在一定的代沟。例如,中国人习惯用红色代表喜庆,来表达美好的祝愿;而英语的文化背景下却没有使用红色里祈福的表现方式,仅仅作为颜色的代名词。其次,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的价值认同,进而在语言判断方面存在不对应的问题。例如,中国的集体主义观点中就强调注重团结的力量,不能凭借绝对的个人主义来行事;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英语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力量,两个文化价值观点的不对应也使得互译过程中产生不对应的问题。再次,语言演化本身出现了异化的现象,使最初的本意发生了改变,这也成为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不对应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小鲜肉”就从最初肉的含义发展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这样就改变了最初的本意,如果不了解这种语言文化的异化是很难准确的翻译的。针对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英汉互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对应问题,应该从两个大方向来解决,一是使文化的外延性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也就是不能是简单的文化外延,应该把这种外延拓展到语言中,使语言的发展也能够随着文化的脚步而前进,这样就能减少一些不对应问题。二是加强对翻译者的文化影响,使翻译者能够置身于两种文化背景中,这样翻译者自然就成为了两种文化相互衔接的纽带,使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隔阂更少,从而有利于在英汉互译过程中不对应问题的解决。

二、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1.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包括多数对应和少数对应。所谓多数对应主要强调的是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涉及到的修辞问题大多数是相通或者相近的,这样从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到另一种语言的修辞方式就不会出现不对应的问题,修辞让英语与汉语产生了相同的表述。例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都能知道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母亲是生命孕育的象征,这里把失败比作成功的母亲,就意味着失败能够孕育成功。在具体的英语翻译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就被直接翻译为“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显然,在英语与汉语的互译过程中,修辞是对应的关系,互译并没有改变句子的原始结构,这种就是比较典型的多数对应问题。所谓少数对应主要是强调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两种语言不是绝对的完全不对应关系,也不是大多数的对应关系,而是能够找出相通的地方,实现两种语言的部分衔接,从而使修辞在在英汉互译中产生一定的对应关系。比如,汉语中对应非常喜欢的东西习惯上表述为“掌上明珠”,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掌上明珠”只是比喻非常珍贵,非常重要,是一种修辞的手段,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看到“jewelry”等珠宝类的词汇,然而我们却能够看到与之相类似的“apple of the eye”,相信很多人最初以看上去都会产生一丝不解,怎么贵重的物品居然能够与“apple”产生联想,后来发现这是一种文化演进处理的比喻手法,苹果在外形来可能更接近人的眼睛核心,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了,这就属于有少数相通的地方,对应之处就在于都表达的名贵的初衷。

2.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任何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都具有相对隐晦的特征,这样以来不用说具体的互译过程,就是单纯的母语表述都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解,因此,在英语与汉语进行互译的过程中,由于修辞手法的存在会使得具体的互译中产生不对应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不对应是指绝对的不对应。毕竟英语与汉语受到不同的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一些产生的价值观念在当地已经产生普遍性的认知,尤其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而言,很多比喻性的修辞在英语翻译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造成中英互译中出现不对应的主要原因。例如,我们常常把带有一定舍弃精神的策略称之为“丢卒保车”,习惯上把亡羊补牢的行为称之为“马后炮”,通常会借助中国的国粹艺术把打杂的行为比作“跑龙套”,这些常见的比喻风格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到具体的英语翻译中却是很难表达的修辞模式,无论是上面所说的哪种修辞,在表述起来如果直接翻译都会出笑话,而且会让英语者理解起来跟读天书一样,显然,这就属于非常典型的修辞在英汉互译中的不对应现象。

三、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语言的表述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风格色彩,这是语言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语言表述过程中有风格存在才使得不同语言表述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全方位的把握,这样才能够抓住语言内在的核心的本质,使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都能够成为积极的因素。

英汉语义的不对应关系及其文化差异 篇4

【关键词】汉英 词汇 文化差异 语义不对应

语言学家John Lyons认为,“地层结构”和“上层结构”共同制约着语言系统,所谓底层结构,就是人类共同的世界原有结构和生理特征,其令人类语言逐渐变得有共同之处,而“上层结构”也可以称之为“超结构”,也就是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将会导致各民族从语言上表现出差别,形式上呈现各民族语言的各种各样的差异。因为语言的共性,各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对等成分,但是因为各民族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会造成某些词义会在其他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来代表其含义。产生这种不对应关系很重要的原因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体现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同时还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在国际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在语言中词汇是最基本的要素,是民族语言大体系能够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词汇是文化差异的最为重要的体现。

以前有学者对汉英词语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但其仅仅是从语言本身上,很少会去研究文化因素的影响。即便是有的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但其也没有对语言文化背景作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就从探讨汉英语言词汇语义不的不完全对应关系出发,分析语言文化渊源,找出文化的独特性。

一、汉英语义不对应关系和对应关系

1.汉英语义的对应关系。对于英汉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应关系,二是不对应关系。对应关系很好理解,比如:chemical 对应汉语中的意思就是“化学”,read 所对应的汉语意思是“读”。这些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是不会出错的。在汉语语言词汇中有很多的词语是在英语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的,很多即使是表面上对应的但其文化含义还尚不能够完全对应起来。所以,对文化的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语义不对称关系上。

2.汉英语义不对称关系。语义的不对称关系可以分为,完全不对称和部分不对称两种。所谓部分不对称就是指不同的语言,在部分领域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是更多的还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比如:intellectual 同“知识分子”虽然在词义上有重合的地方,其都是指那些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在汉语文化中“知识分子”可以指大学生、医生、教师、工程师、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但是在欧美国家里,intellectual 所涵盖的范围要小的很多,其只包括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教授以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人员,其并不包含一般的大学生。在特殊的情景里intellectual 还会有一定的贬义含义。

在英汉这两个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完全不对称的现象。首先,在涉及到具体的人、事物和抽象概念时,没有词语相互对应。比如: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春分、秋分、立夏等虽说这些在英语中有对等的词(Spring equinox、Autumnal equinox、Summer begins)。但像清明、霜降、小雪、惊蛰之类的节气词语在英语中却找不到对应的单词。在汉语中的一些传统的概念,“上火”、“阳气”、“太极”、“寒”、“元亨利贞”等在英语中更是找不到对应的词汇,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只能用语言来描述这些。即便这样,还是很难令西方人明白这些概念的含义。其次,汉语本身具有特殊的形式很容易引起语义的不对称,例如:汉字中经常出现的对联、拆字、成语典故、歇后语、回文、双关语和联绵词等现象,这些在英语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词和类似的意义。

二、英语语义不对称文化差异的渊源

1.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我国传统的价值观是以道家、佛家和儒家为理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是建立在这些的基础上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等级观念。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了在中华民族心理形成了两个特点:其一是对血缘系统的高度重视;其二是过分强调等级差异。中华民族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使得我国人民有着谦让、内敛、反对野心、少私寡欲等良好的品质。

说起西方文明,其起源于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思想是在上帝眼中个人靈魂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他们用观念的形式和心理保存艺术、宗教、风格、伦理、哲学、政治法律、道德规范等文化现象,必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文字,造成中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别。

2.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古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中的神话故事都是很发达的,是欧洲文化中“神”的传说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的神的名字都被西方文化吸收了,比如:太阳神阿波罗、爱之神丘比特、主神宙斯、文艺女神缪斯、索菲亚等等。中华文化中也有很多神的传说,比如:女娲、后羿、伏羲、太上老君等,这些和西方文化中的神相差甚远。

综上所述,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历史原因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英汉语义上出现很多不同,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文化的特异性。

参考文献:

[1]宁健林,鸿飞.基于改进潜在语义分析的跨语言检索[J].中文信息学报.2010(3).

[2]穆惠峰.基于英汉词汇语义关系研究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Z2).

不对应性 篇5

双母线运行时, 母差保护需要正确跟随母线运行方式的变化才能保证母线保护的正确动作, 即通过每个间隔#1M或者#2M侧刀闸的分合位来判断其连接在哪条母线, 并决定当母差保护动作时跳开哪些间隔开关, 或者有间隔开关失灵时跳开哪条母线。而刀闸的分合位信息是通过其辅助接点来实现, 当辅助接点与刀闸的实际位置不一致时, 母线保护无法对运行方式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造成保护拒动或误动。下面以宝安站为例, 对上面现象进行说明。

1 位置不对应异常情况

宝安站220kV母线采用双母双分段接线方式, 简化图如上。每两条互联母线配置2套深圳南瑞公司的BP-2B微机母线保护和1套BP-2B微机断路器失灵保护。某次一次设备正常运行时, 失灵保护屏报“开入异常”告警, BP-2P装置上报文显示“刀闸位置变化000565 00029B 07”和“刀闸位置变化000561 00029B 07”。后经检查为送刀闸辅助接点至失灵保护屏的一根电缆绝缘异常所致。

BP-2B装置引入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实现对母线运行方式的自适应, 同时用各支路电流和电流分布来校验刀闸辅助接点的正确性, 当发现刀闸辅助接点状态与实际不符, 即发‘开入异常’告警信号, 在状态确定的情况下自动修正错误的刀闸接点。但由于断路器失灵保护没有接入电流模拟量, 所以装置无法使用支路电流和电流分布进行修正。

BP-2B装置有两种方法来判断隔离刀闸的位置, 第一种是设为自动, 即上述所说的刀闸辅助接点自适应, 第二种是强制设定, 即在装置中将刀闸位置强制设为1 (合位) 或0 (分位) 。

母线上的刀闸状态用一系列的编码来表示, 编码又分为刀闸变位和刀闸错误的编码。刀闸变位报文编码记录的是刀闸改变后母线上各元件的刀闸位置及其他开入的状态, 由2组6位16进制数和1组2位16进制数组成。前2组数中靠右代表I母刀闸, 靠左代表II母刀闸, 翻译为二进制后代表母线保护刀闸辅助接点的开合状态, 1表示闭合, 0表示断开;后1组数翻译为二进制数后代表母联状态和其它开入记录。刀闸错误报文的编码记录的是位置错误的刀闸, 表示方法与刀闸表示相同[1]。

具体以上述报文来说明。失灵屏内显示“刀闸位置变化000565 00029B 07”和“刀闸位置变化000561 00029B 07”报文, 三组数字中, 左边 (000565或者000561) 为II母, 中间 (00029B) 为I母。靠左边 (II母) 的六位数值有变化, 将其转成二进制量为:

可看出:II母上间隔3的刀闸位置 (从右往左看) 发生了变化, 正因此才导致了失灵保护屏频发刀闸切换信号。间隔3正常连接在II母, 也即是说该间隔G2刀闸由正常的合位变成了分位。

2 位置不对应对失灵保护的影响

断路器失灵保护与母线保护公用跳闸出口。当母线所连的某断路器失灵时, 由该线路或元件的失灵启动装置提供一个失灵启动接点给BP-2B装置。BP-2B装置检测到某一失灵启动接点闭合后, 启动该断路器所连的母线段失灵出口逻辑, 经失灵复合电压闭锁, 按可整定的“失灵出口延时1”跳开母联开关, “失灵出口延时2”跳开该母线连接的所有断路器。

由于电缆绝缘异常导致失灵保护屏BP-2B装置判断间隔3刀闸变位, 即本应在合位的G2刀闸变成了异常的分位: (1) 若#2M上有其他开关失灵动作开入到失灵保护屏, 由于判断该间隔3未连接在任一母线上, 失灵保护将无法跳开该开关而造成拒动。 (2) 若该间隔3的开关失灵动作, II母失灵出口将无法启动, 母线失灵保护会发生拒动, 最后由母联开关失灵保护切除故障, 这样延时增大, 无法快速切除故障。

同样, 假如正常在分位的#1M刀闸G1与实际位置不对应, 变为异常的合位, 那么: (1) 若#1M上其他断路器失灵动作开入到失灵保护屏, 该间隔3的开关将误动, 事故范围扩大; (2) 若该间隔3的开关失灵动作, 将同时跳两条母线, 使#1M误动, 事故范围扩大。

3 位置不对应对母差保护的影响

与断路器失灵保护一样, 刀闸位置不对应时母差保护BP-2B装置同样会拒动或误动。当本应在合位的刀闸变成了异常的分位时, 装置判断该间隔未连接在任何母线, 若母差保护动作, 将无法切除该间隔。倒母线过程中, 两条母线经刀闸相连时若刀闸变成异常的分位, 装置将不会自动判别互联状态, 由于此时已将母联开关设为死开关, 如果任一条母线故障, 将不会跳另一条母线, 而是由母联开关失灵启动跳开另一条母线, 延误了母线故障切除时间, 有可能造成系统稳定破坏。当正常在分位的刀闸变位异常的合位时, 装置判断两条母线经刀闸相连, 装置自动转入“母线互联方式”——不进行故障母线的选择, 一旦发生故障同时切除两段母线, 造成事故扩大。

与失灵保护不同的是母差保护BP-2B装置同时用各支路电流和电流分布来校验刀闸辅助接点的正确性并自动修正, 而断路器失灵保护并没有接入电流模拟量, 无法使用支路电流和电流分布进行修正, 这也是此次异常只有失灵保护BP-2B装置发“刀闸变位”报警, 而母差保护装置未发的原因。但如果多个刀闸辅助接点同时出错, 母差保护BP-2B装置则可能无法全部修复。另外对刀闸位置的校验或修正是在判别支路有电流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果该单元只有极小负荷或空载运行, 那么即使该单元的刀闸位置不对应, 微机母线差动保护装置也会因为二次电流分布近乎平衡, 大差、小差电流几乎为0, 而无法修正[2]。

造成刀闸位置不对应的原因主要是辅助接点质量不良, 如接点不良造成误断开, 接点粘连导致误闭合。另外受潮、电缆绝缘能力降低等都可能造成导致位置不对应。

4 结语

当出现刀闸位置不对应时应尽快处理, 如不能及时处理, 可采取强制设定的临时措施, 即在BP-2B装置中将变位异常的接点强制设定为1或0, 即本来的位置。但此措施又将产生新的问题和隐患:若此期间出现倒母线操作, 由于已强制设定, 保护装置中该刀闸位置将不会跟随一次设备变化, 位置不对应现象将再次发生, 并发“开入异常”报警, 而倒母线时正常会发“开入变位”信号, 如果未能正确区分这两个信号, 并根据倒闸后的刀闸位置再次强制设定, 仍可能造成保护误动或拒动, 所以最好是在倒母线操作前取消强制设定, 恢复自动。因此运行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辅助接点异常造成的刀闸变位、位置不对应等异常, 充分认识其对母差保护、失灵保护造成的影响, 出现异常时尽快处理予以消除。

摘要:双母线运行时, 各连接元件经常在两段母线间切换, 母差保护及相应的失灵保护需要正确跟随母线运行方式的变化才能保证母线保护的正确动作。一般采用刀闸辅助节点来判断当前的运行方式, 当刀闸辅助接点状态与实际不对应时, 可能造成保护母差保护及失灵保护误动或拒动。本文针对一起BP-2B装置发“刀闸变位”的异常分析刀闸位置不对应对母线保护及失灵保护的影响。

关键词:位置不对应,母差,误动

参考文献

[1]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BP-2B微机母线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V1.04[M/CD].深圳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2005

不对应性 篇6

一、对称与对应

《汉语大词典》 (2002) 将“对应”定义为: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同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柯林斯COBUILD英文词典》 (1987) 对“对称”的解释是:一物的两边或两半完全相同的状态;反之, “不对称”则是指一物的两边或两半的形状、大小或风格不同的现象。语言学家沈家煊 (1999) 对“对称”与“不对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明确的解释:从日常生活角度看, 凡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 反之, 非意义对应的关系就是“不对称”, 并且不对称总是以对称为前提;就语言而言,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语音、构词、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个语言层面 (刘世英, 2005) 。

此外, 受许余龙的语言对比模式 (2002:12-14) 的启发, 笔者将对称与对应的定义运用于语言系统中, 可以发现语义对应与语义对称两个概念的指向路径完全不同。根据语言共性论, 不论汉语还是英语都享有某种共核 (假设为X) , 该共核便是进行汉英对应词语对比研究的基础。所谓对称, 就是说X在汉、英语中分别有某种表达;所谓对应, 就是X在汉语或英语中是这样表达的, 然后通过汉语或英语表达找到相应的英语或汉语表达。正如下图所示, 图1代表词语对称模式, 为双向路径;图2代表词语对应模式, 为单向路径:

图1对称示意图一目了然, 而在图2对应示意图中, 从X到达XC或XE是走了“弯路”实现的, 共核X在这段“路程”中必然会发生偏移、遗失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 即对应情况下的不对称。本文的目的就是将该路程放在语言内部这台显微镜下, 找出词语对应而意义不对称的种种语言现象。接下来将以汉英动植物词语为例研究两种语言的不对称关系, 因为动植物词语最能反映其丰富的国俗语义。

二、不对称的汉英动植物对应词语

在我国, 国俗语义的研究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由语言学家王德春倡导建立的, 根据王德春教授的定义,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王德春, 2002) 。再根据Leech的意义七种类型的划分 (1974) , 喻义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词的国俗语义。一语的国俗语义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等值词语。根据各自喻义的区别分为分为三种:1.汉语中有喻义而英语中没有的动植物词, 如“蚕”、“鹤”、“鸳鸯”, “梅、兰、竹、菊”等国俗涵义已远超过其动植物本身的指称意义了, 承载着独有的汉语国俗内涵;2.英语中有喻义而汉语中没有的动植物词, 如“信天翁”、“海狸”、“夜莺”、“苹果”等仅在英语中蕴藏着独有的国俗内涵;3.汉、英语中都有喻义的动植物词, 这类词语所占比例最高。王德春对比这类英汉词语后将其划分成三类:内涵相近的相同动植物, 内涵不同的相同动植物以及内涵相近的不同动植物 (王德春, 2002:215) 。比如, 在王德春眼里, bee与蜜蜂, 在汉、英语中都有忙碌、辛勤的普通意象, 因而举此例来说明两种语言中“内涵相近的相同动物”。然而, 这种分类值得商榷。第一, “相近”的提法很模糊, 不科学;第二, 所列例子不典型。何善芬就将“蜜蜂”列入“英语中有喻义而汉语里却无的动物词”分类中 (何善芬, 2002:154) 。

可见两位学者对“蜜蜂”的意义产生了认知不对称。其实英语国家的人形容某人像蜜蜂时仅指对方忙, 不带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 是一个中性词;而中国人因为热爱蜜蜂, 而将其形容为“勤劳的小蜜蜂”, 好像蜜蜂具备勤劳的美德一样。受蜜蜂的国俗涵义影响, 一些中国作者会给英语中的蜜蜂加上额外的喻义, 即涵义不对称。如果忽视不对称,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就会“误入歧途”。类似的例子还有中国学生常将英语中的pig-headed误认为是汉语的“猪脑袋”。其实英文表示某人“固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英语学习者出现这样的理解错误是情有可原的, “忙”也好, “固执”也好, 同时也可能是“勤劳的”或是“笨的”。二语习得研究者关注的此类语言负迁移现象本身说明了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语义不对称。

第三个问题是王德春教授的分类仅限于一个动物词语的一个义项, 而多数动物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的, 如汉、英语中都有的狗、马、狼、狐狸、猫头鹰、喜鹊、鼠, 还有龙、凤凰等。植物有樱、玫瑰、红豆、水仙、辣椒和月桂树等。以上列出的各动植物词在汉语中的喻义范围都不同于其在英语中的喻义范围。如果忽略喻义范围不对称的话, 也会产生误解。

三、语义不对称对比参数

汉、英语际交际中存在大量如下的对应表达:汉语成语“狐假虎威”相当于英语中的“驴假狮威” (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 “虎父无犬子”相当于“鹰父无鸽子” (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 , 还有英语中的“落汤鼠” (like a drowned rat) 相当于汉语中的“落汤鸡”, “狮心” (lionhearted) 相当于“虎胆”, 诸如此类。汉语与英语的各自表达法采用的动物意象虽然不同, 但却表达了同一意思。值得探讨的是产生两种语言间的不对称要素是什么。受许余龙 (2002) 和Ogden及Richards (1923) 的启发,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中存在着语义不对称的汉英对应语的共核X。下面示意图展示了在语言转换或语际交流中语义不对称的产生模式与语义不对称的核心成份分析:图3语际交流下的对应语语义不对称产生模式与语义不对称的核心成份分析:

在箭头指向的左边三角中, X表示语义参数, 是语际交流中对比两种语言对应语时所拥有的语义共核, 是词汇语义学对比的共同基础。此参数反映在语言A中表现为Xa, , 反映在语言B中表现为Xb, Xa和Xb为一对对应语。在箭头指向的右边三角中, 对比语义参数X由三个元素组成:X1, X2和X3。X1代表概念, X2代表语言形式, 本文专指各种词条, X3代表X2指代的具体物或事。右图实际上是一个语义三角, 然而, 经典语义三角是就一种语言内部而言的, 本文将其延伸为跨语言对比语义三角。当参数X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发生改变时, 语言A中的语义参数同语言B中的语义参数就会不一致, 从而发生语义不对称。也就是说, X可以是概念、指称或指称对象三要素之一。当一语言中参数的任一元素不等同于另一语言的对应成份时, 导致两种语言共享参数发生偏移, 从而引起不同维度的语义不对称。另外, 如果语义不对称由指称或指称对象不同造成, 这种不对称呈显性;如果语义不对称由概念不同造成, 这种语义不对称呈隐性, 因为内在的概念比外在的指称或指称对象要隐秘、晦涩得多。

举个例子,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用动物意象隐喻“胆小”这个概念的表达法, “胆小”的概念就是共核参数X。在汉语中, 这个概念通过鼠和龟等动物来传达, 如“胆小如鼠”, “缩头乌龟”等;在英语中, 表示“胆小”概念的动物意象转移到了小鸡、绵羊、兔子和鸽子的身上, 如chicken-livered, a sheepish smile, as timid as a rabbit和pigeon-hearted等。套用前文提到的语义不对称模式, 在汉英对比、比较中, 鼠等汉语词汇标记为XC (即Xb) , 代表反映在一个汉语词汇中的X;小鸡等英文词汇标记为XE (即Xa) , 表示反映在一个英语词汇中的X。在对外汉语教学或英语教学中, 由于共核参数X经常被忽略或想当然, 引起误解, 本文才要重拾和强调参数。

四、语义不对称分类

由此可见, 参数X在语言A和在语言B中, 即Xa和Xb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有多种, 用逻辑公式表示就是:Xa=Xb, Xa≠Xb, Xa=覫Xb, Xa≈Xb, 以及Xa>或

1. 移位:XC1≈XE2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移位就是从某汉语词语转换到英语词语时, 两种语言词语参数X的某项语义要素发生了偏移, 但在同一语义场中仍共享其他语义要素, 即概念。为了区别汉、英词语中发生偏移的两种物象, 本文将用阿拉伯数字1代表汉语中的物象, 即XC1;用阿拉伯数字2代表英语中的物象, 即XE2。如, 要表达“最大障碍和困难”时, 汉、英语间有极为相近的表达:汉语成语“拦路虎”与英语成语“拦路狮” (a lion in the way) 。在汉、英语两种表达中, 语义移位发生在比喻意象这一语义要素上。汉语用“虎”, 英语用“狮”, 尽管是两种不同动物, 但在各自语言文化中都被赋予了“百兽之王”的内涵, 挡在路上的百兽之王自然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和困难。汉、英两种语言使用的两种物象虎 (XC1) 与狮 (XE2) 被赋予几乎相似的概念, 即XC1≈XE2。因此不论各自语言中所指何种物象, 在语义大家庭中共享某语义要素, 便成为了概念对应、物象偏移的不对称, 我们将此类对应语间的不对称现象归类为移位。

2. 叠位:XC劢或奂XE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叠位发生在从某汉语词语转换到英语词语或反过来时, 参数X在一语词语的语义范围与在另一词语的语义范围部分重合。例如, 前几年流行欧美的疾病mad cow disease被译作“疯牛病”, 这对词组的对译看似非常对称, 然而本文认为这对对应词语同样存在典型的语义不对称。根据语义成份分析理论与范畴论 (见Saeed, 2000:231;Taylor, 2001:30) , 英语中的乳牛 (XE) 可分析为:[+雌性][+成年][-人类][+哺乳], 而汉语的“牛” (XC) 为:[±雌性][±成年][-人类][±哺乳], 两者共同要素仅为“非人类”, 英语“乳牛”属于汉语“牛”的语义范畴, 即XE奂XC。英语的家畜词语普遍存在“雄性-雌性”与“成年-幼崽”语义关系的独立单词 (见Saeed, 2000:231) ;以分析型为主的汉语要表达相应意思, 则需在“牛”前或后加上修饰词素组合成公牛、乳牛、牛犊、种牛等。可见, 这对汉英对应词语———“疯牛病”与mad cow disease———之间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属于叠位。

3. 错位:XC≠XE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错位就是将某汉语词语的语义参数X错置在另一个英语词语上或反之。例如, 汉语“龙”与英语dragon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对错位的对应词语。《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 (2006) 关于龙 (dragon) 有这样一个例句:

Casey’s new teacher’s a real dragon.凯西的新老师真是个母老虎。

以中国人对“龙”的崇拜, 例句中的dragon很可能被当做褒义词, 笔者的学生将其理解为“高贵的人”或“龙的传人” (XC) 等, 从而产生错译。实际上, 西方人对龙没什么好感, 认为它代表邪恶、凶残, 形容女性时比喻“悍妇” (XE) , 相当于“母老虎”或“母夜叉”, 多为贬义。表面上“龙”和dragon看似指称对应, 本质上却包含着完全不对称的语用意义和国俗语义, 若不分场合地相互替代, 就会产生语义错位, 即XC≠XE, 导致误解和错译。汉英语际交际中此类形似神不似的例子很多, 研究他们之间的语义错位对二语习得、英汉互译、双语辞典编撰等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4. 缺位:XC=覫XE

汉英对应词语语义缺位就是某汉语词语完全找不到具有对等语义参数X的英语词语, 反过来亦然, 即零对等。这类词语主要是由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独有文化造成的, 大量存在于国俗语义研究中, 经常成为英汉互译实践中的硬伤。在翻译中文典故、古典小说时, 就存在着大量缺位现象, 如《红楼梦》中典故、服饰词语、称谓词甚至人名等的翻译就常常成为译界争论热点, 乃至有人提出此类语言“不可译性”的概念。再如, 英语中有一种植物叫mistletoe, 汉语叫槲寄生。对应的汉语词语除了表示“寄生在其他树上的一种常绿小灌木之外”别无他意, 而在西方人眼里, “槲寄生”是圣诞节上的必备装饰, 它可以给站在该植物下的人带来爱情与好运 (XE) , 此英语词语的国俗内涵已覆盖了其本身的指称意义, 在对应的汉语词语中很遗憾地缺失了。如何填补缺位也为各界学者孜孜以求, 这便是研究缺位的重要意义。

五、小结

实际上, 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语义不对称不仅存在于两种语言对应语之间, 还存在于一种语言内部, 所以语言不对称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初涉语义学领域研究语际对应语的语义不对称性, 力图冲出英汉翻译理论或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樊篱, 因而尚显幼稚, 研究中还有很多漏缺有待填补。例如, 单位对应词对的语义不对称究竟属于移位还是错位, 或是叠位, 或是缺位, 或有交叉, 所属尚不明确。不对称研究适用范围将很宽广, 学科交叉性强, 其理论成果不仅可以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还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 英汉互译, 双语辞典编撰以及丰富二语习得理论。至少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来说, 这种语言对比研究中的语义不对称分类原理明确了“中国龙”与“西方龙”的语义不对称关系。

参考文献

Han, Xia.A Contrastive Study of Semantic Asymmetr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quivalents.Thesis for MA degree ofWuhan UniversityofTechnology, 2005.

Saeed, J.Seman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Taylor, 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Linguistic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Research Press, 2001.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黄忠廉《Language acquisition与language learning汉译之我见》, 《当代语言学》2004年第2期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屠友祥《索绪尔与惠特尼:观念和符号联想结合的任意而约定俗成的特性》, 《当代语言学》2007年第3期

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不对应性 篇7

汉译英教学过程中有个常见而有趣的现象:将学生的英文译文分别交由中教和外教后批阅时, 中教可以理解同学们的目的语输出———英文译文, 而外教常会被同学们的译文难住,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英文译文中包含较多的“中式英语”, 以颜色词为例:“黑车 (没有运营资格, 不被政府部门允许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车) ”会被译为“black car”, “黄牛 (票贩子) ”会被译为“yellow cow/ox”, “眼红的 (羡慕和嫉妒) ”被译为“red-eyed”, “红茶”被译为“red tea”等等。

1 中式英语的交际影响及成因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交际、汉英翻译的过程中, 生搬汉语词汇和硬套汉语句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很容易出现以上这些具有汉语特色和烙印的英语, 即学术界称谓的中式英语 (Chinglish) 。这种打上汉语语言和文化烙印的英语, 偏离标准英语, 对于一个缺乏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了解的外国人而言, 将会变成一串晦涩难懂的语码符号, 从而阻碍了交流的有效程度[1,2], 极大地削弱翻译的交际、沟通的桥梁功能。

马庆林和季建芬根据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中式英语”的成因[3]。皮亚杰在解释认识是如何发生时提出了“格局”或“图式” (schema) 的概念。他认为, 格局就是个体用来适应和组织环境的认知或思想结构, 成人大脑里具有很多这样的结构用以发现和处理所接受的刺激和信息, 这些结构是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同化和顺应是格局的建构和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皮亚杰认为同化 (assimilation) 就好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是个体把刺激和新信息纳入原有的格局之内, 同化不能使格局改变或创新。当刺激进入大脑时, 个体就根据已有的格局对它同化。但是同化并不是一直会成功, 因为个体所具有的格局是有限的, 并不是包罗万象的。在这种情况下, 个体要么建构一个新的格局, 要么对原来的格局进行修正。这两种作用方式被皮亚杰称为顺应 (accommodation) 。因此, 顺应就是新格局的建构或对旧格局的修正。通过顺应, 原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变化了, 新一轮的同化和顺应又开始了[4]。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 同化和顺应同样重要, 同化和顺应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

马庆林和季建芬指出[3], 在我国,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从中学时期才开始正式学习英语, 也就是说他们在正式学习英语之前已基本熟练掌握了汉语并且对中国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按照皮亚杰的格局概念, 他们已具有丰富的关于汉语及中国文化方面的格局, 这些格局是他们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当正式英语学习活动开始时, 也就是主体 (学习者) 和客体 (英语的刺激和信息) 发生作用时, 这些格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 大多数学习者对接触到的英语项目会按照他们已有关于汉语的格局进行同化, 也就是说按照汉语的规则去理解英语, 寻求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的共同点。如果遇到的英语项目、信息、规则和汉语相去甚远, 学习者开始时还是想对其进行同化, 同化失败后, 他们会修正原有的关于汉英语言共同点的格局, 建构关于英语的新格局, 也就是说对其进行顺应处理, 注意到两门语言的不同之处, 也就是摆脱汉语规则的束缚去接受英语规则, 建构新的认识格局或图式。

依照皮亚杰的观点, 人类的认识就是同化、顺应、不断交替以保持一种平衡的过程。和其它任何认知和学习过程一样, 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都是必须的, 都十分重要, 只有两个过程相互协作、相互交替, 保持平衡, 才能持续推进英语学习。

对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 比起通过顺应构建起的有关英语的格局, 汉语的格局不但在时间上早于英语格局牢固地存在于大脑中, 其影响力也要大很多, 因为汉语的格局或图式是他们语言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如果不积极地促进处于平衡系统一端的顺应过程, 另一端的同化过程就会增多, 如果同化的程度过多,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都用关于汉语的格局、图式 (schema) 或规则处理、同化英语这门语言, 即意味着受汉语的影响过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 所学的英语就带有中国腔, “中式英语”就出现了。不过, 学习者的格局都不相同, 他们的同化和顺应能力也就各不相同, 因此, 每个英语学习者的“中式英语”的程度也就有轻有重。

在汉译英过程中, 如果译者通过顺应过程建构起来的关于英语的新认识格局没有涉及源语言 (汉语) 所涉及的表达、句型、篇章时, 他只能运用根植于大脑中的汉语格局 (这是其关于语言最熟悉、最可依赖的格局) 和掌握的英文词汇进行目的语 (英语) 输出, 而中英文在表达、句型方面的差异又十分普遍, 因此用英文词汇套入汉语表达方式和句型情况———即“中式英语”出现的概率很高, 引言中的例子都属于这样的情况。

2 如何减少中式英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如果学习者是在基本掌握汉语后开始正式的英语学习, 汉语格局对于英语刺激和信息同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会相对过多, 中式英语的出现便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不可避免, 但是我们应当、也能够减少中式英语出现的频率。

2.1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首先要让学习者从思想上、认识上明确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考试、升学不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通过外语这一媒介和桥梁, 能让中外双方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何自然指出: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语言/外语总是活多或少地伴随着母语的文化特征, 所以称之为跨文化言语交际[5]。而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一大障碍便是中式英语, 如上文所述:中式英语是打上汉语语言和文化烙印的英语, 偏离标准英语, 对于一个缺乏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了解的外国人而言, 是一串晦涩难懂的语码符号, 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从而阻碍了交流的有效开展。因此, 英语教学中需明确学习目标, 加强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让学习者思想上充分认识中式英语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阻碍影响, 从而努力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频率。

2.2 加强课堂语言差异教学

从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中可以看出, 要减少中式英语的输出, 在肯定同化过程作用的同时, 必须要促进学习者的顺应过程, 提高其对英语信息的顺应能力, 让其注意到两门语言的不同之处, 摆脱汉语规则的束缚而接受英语规则, 建构关于英语的新格局或图式。而顺应过程只有在个体对新刺激和信息同化失败后才会发生, 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促进顺应的最佳方式便是增加个体不能同化的各类刺激, 也即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刺激信息, 这样学习者就会不断建构关于英语的新格局。课堂上加强英汉语言差异的信息刺激和教学对于减少中式英语的出现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引言中的颜色词汇为例:汉语中“黑车”除了“黑色的车”的含义外, 还可指“没有运营资格, 不被政府部门允许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车”, 而“black car”在英文中只有“黑色的车”的含义, 在英文中可以用“unlicensed taxi/cab”表达中文“黑车”的第二层含义。如果课堂上教师能够指出汉英语言这样的差异, 那学习者就会不断地构建关于英文的新认知图式, 减少对汉语图式的依赖, 增加对英文图式的运用, 减少中式英语输出, 提高交际效果。类似地, “黄牛 (票贩子) ”应该和“scalper (someone who makes money by buying tickets for an event and selling them again at a very high price) ”对应, 而不是“yellow cow/ox”;“眼红的 (羡慕和嫉妒) ”应该和“be envious或green-eyed”对应, 而不是“red-eyed”;“红茶”应该和“black tea”对应, 而不是“red tea”。

2.3 编纂汉英对比词典/教材

翻译课堂上, 部分外语教师会零星地指出汉英语言的一些差异, 但是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汉英语言差异教学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教学中缺少可参考的教学材料。因此, 汉英对比词典或者教材的编纂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所举的例子只涉及很少一部分的汉英颜色词不对应情况, 就光颜色词汇而言, 就还有“背黑锅 (scapegoat) ”、“黑社会 (sinister gang) ”、“黄泉 (grave) ”、“黄账 (dead loan) ”、“红薯 (sweet potato) ”、“红豆 (love pea) ”等等大量的英汉语言不对应的情况。而除颜色词汇外, 英汉在动物习语、宗教表达、比喻等方面也存在大量的差异。要一次性编纂包含所有英汉差异的词典或教材是不可能的, 外语教师可以从小类开始逐渐积累素材, 一类一类进行编纂, 当然编纂的材料不能仅限于词汇, 也应包含句型表达、行文、篇章等方面的差异。

3 结语

从认知角度看, 中国英语学习者出现中式英语输出的情况不可避免, 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克服和减少中式英语, 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学习者充分警惕中式英语对交际的阻碍影响、加强课堂语言差异教学、编纂汉英对比材料是减少中式英语输出的三大途径。

参考文献

[1]杨静林, 曾祥敏.口译教学中的中式英语及其应对之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9) .

[2]颜研, 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06) .

[3]马庆林, 季建芬.“中式英语”成因之认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11) .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不对应性 篇8

关键词:二阶电路,欠阻尼,共轭复数,衰减因子,换路定理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通信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的特点是既有抽象的理论分析,又强调具体的实际应用,与工程技术及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根据电路暂态过程的理论,我们知道RLC串联零状态电路在欠阻尼状态下其响应都是振荡型的,且电容电压的变化过程是从零开始经过振荡性的充电最后达到稳态,电流和电感电压则服从在零值上下衰减振荡,最后趋向于零的规律,由于二阶电路包含两个独立的动态元件,动态元件既可以性质相同,也可以性质不同,如果两个动态元件性质相同,是否存在欠阻尼状态,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齐性定理常用于线性电路的分析,梯形电路的参数求解可以采用倒推的方法,通过假设待求量的初值,反推输入信号的大小,最后根据齐性定理,求出电路的真实响应值。

1 基于二阶RLC串联电路的RCC(含RLL)串联电路欠阻尼特性的探讨

基本二阶RLC串联电路如上图所示,图1中R,L,C的参数取工程上的可取值,这里参考课后习题取值,以下的推导主要用原件符号。

我们研究电容上的电压,设电路中所有元件的VCR均取关联参考方向,串联电路中电流参考方向取顺时针方向,则电容上的电压取上正下负。由各元件的VCR及回路KVL约束,容易得到电容上的电压所满足的二阶齐次微分方程:

根据以上两个初始条件,就可以求得上述二阶齐次微分方程的解,从而确定t>0时的响应uc(t),(*)式的特征方程为

上式表明,特征根由电路本身的参数R、L、C的数值确定,反映了电路的固有特性,且具有频率的量纲,与一阶电路类似,称为电路的固有频率。特征方程实际上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特征根是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易知,当

欠阻尼情况在工程中具有很多应用,现在我们来研究RCC电路是否也能存在类似上述的欠阻尼情况,换句话说,就是其中一只电容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否与电路的衰减频率有关。相应的电路图如图2。

为了求解这个问题,我们先求两只电容上的总电压uc1+c2(t),为此,我们不妨先将两只电容等效成一只,利用电容串联等效公式:

由以上推导即可发现,电容C1上的分压是一个指数衰减的函数,而不像是RLC串联电路电容上的电压是一个受衰减因子调制的正弦波信号,故RCC串联电路不存在欠阻尼情况,同理可得RLL串联电路也不存在欠阻尼情况。

2 齐性定理在梯形电路参数求解过程中的应用

齐性定理可以表述为:在线性电路中,当所有电源都同时增大或缩小若干倍时,其响应也同样增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下图是一个简单的梯形电路,已知:R1=R3=R5=2Ω,R2=R4=R6=20Ω,US=100V,若要求通过电阻R5中的电流参数I5的大小,可采用串并联知识化简电路,求出总电流,再利用分压,分流公式,进而求得相应的参数,步骤比较繁琐,如图3。

对于这种线性梯形网络,可采用倒推法求解,先设电阻R5上的电流为假定值1A,即I5'=1A,则bc两端的电压为22V,在此基础上求得电阻R4上此时通过的电流为1.1A,对于节点b,由KCL定理可知通过R3的电流为2.1A,据此求得此时ɑd两端的电压和R2上的电流,并倒推求得此时对应的电源电压为33.02V。

真实电压与假设电压的倍数关系K为

所以根据齐性定理可得,电源电压扩大3.03倍,各支路响应也同步扩大相同的倍数,由此求得R5上通过的真实电流

梯形线性网络最适合用这种先设未知变量的方法求解,由于计算简便,求解迅速,在工程上用的也很普遍,不失为一种快速求解方法。

3 结束语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推动了电路理论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透彻理解每个电路的物理模型,并掌握相应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运用电路分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现代电路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4).

[2]汪建.电路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5).

[3]蔡元宇.电路与磁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刘陈,周井泉,沈元隆,于舒娟.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上一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下一篇:商代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