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

2024-06-09

网络消费(精选十篇)

网络消费 篇1

1 网络消费者

网络消费者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市场中进行消费和购物等活动的消费者人群。网络消费者随互联网经济而生, 随互联网经济发展而壮大, 从本质上讲还是传统意义的消费者, 无非是其购物的方式区别于“逛街、进店、讨价还价”的人, 网络消费者大多时候是用“指尖”完成“选货、砍价、付款、收货”的消费过程。

1.1 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基本特征

目前网络消费者群体多以“80后”、“90后”中年轻、高学历为主, 他们有不同于他人的购物偏好, 对自己的网购消费能力也较显自信。所以他们的消费需求越发独特, 而且变化多端, 个性化越来越明显。

1.2 具有一定的网购自持力

网络消费者基于高学历和丰富的购物体验, 往往具有一定的网购自持能力, 对各种产品宣传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1.3 新鲜事物的代言人

理性的网络消费者往往不同于在超市、便利店中精挑细选的大爷大妈、家庭主妇, 他们爱好广泛, 无论是对新闻、股票市场还是网上娱乐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对未知的领域报以永不疲倦的好奇心, 往往都是新鲜事物的代言人。例如, “小米手机”、“余额宝”等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鲜事物, 都离不开广大网民的支持和认同。

2 网络消费者的需求特点

网络时代催生了数以亿计的网民, 电子商务的迅猛增长, 则开启了网络经济时代, 大量的网络消费者成为当前互联网经济的主力军,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2.1 需求极富个性化

基于“万能”的互联网, 如淘宝网、天猫、京东等商家进一步将网络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放大到了极致, 从房产、汽车到大米、酱油, 从二十几万元一床且不带被套的冰岛鸭绒被到五元包邮的小物件, 各类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来都是为有需求的人而生产的。正如格言说的一样, 水平再高的大师也画不出完全一样的鸡蛋来, 网民的消费主张从来都是充满个性化的, 甚至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细分的市场。因此, 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应想办法满足其独特的需求, 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突破以往的“大众化”标准, 精准的营销才是万全之策。

2.2 需求差异显著

鲜明的个性化导致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差异更加显著, 无论是产品的做工、包装、促销还是配送, 都有其显著的需求差异, 即使是同一消费个体, 其需求也会因其所处的环境、购物心情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消费需求, 这对商家而言, 就意味着任何一种让消费者感到意外“惊喜”的促销行为, 如额外赠送祝福卡片等, 都会让消费者改变对商家及其所购商品本身的看法, 直至给“好评”;反之, 任何一个环节的闪失都会导致消费者对卖家的“差评”。

2.3 需求层次分明

就网民消费的需求而言, 其消费需求可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菜鸟期, 即网购初期消费者基于“网购尝鲜”的需求, 倾向于购买单件包邮或货到付款的书籍、手机壳等低价物件以“投石问路”;二是潮人期, 即网购中期则体现在以享受购买乐趣为主、追随新潮消费的网购层次, 期间倾向于购买任何自认为“性价比高”的商品, 从之前的每月一单、每周一单到日日下单, 从日用百货、食品药品、家电数码到服装奢侈品等, 囤货无数, 悔之不及, 时常自嘲“剁手”拯救钱包;三是达人期, 即网购成熟期则更多体现消费者的理性消费, 即消费者通过第三方比价软件如“惠惠购物助手”、手机扫码、其他消费者撰写网购攻略并结合在实体店的询价、拍摄价格标签等方式综合比较, 最终达到“按需下单、理性消费”。

2.4 消费需求价格至上

虽然商家不断地发掘、刺激、转化、引导网络消费者的需求, 如通过派发红包、优惠券、满减促销、个性化的客服等形式让消费者体验到更多的网购乐趣, 但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化需求越来越成熟, 真正具有性价的商品或者是消费者认同的“大薅羊毛”式的促销手段更受当前消费者青睐。而价格比拼仍是撬动消费者钱包的首选工具, 比如同一本热销的正版图书, 实体店打八折销售时, 网店则仅需五折, 网店的价差更具优势;同款的花生油、大米, 促销力度往往是实体店的八折或者七五折, 加上送货到家的购物体验远胜从几里远的超市搬回自家厨房的感觉。

3 影响网络消费者需求的因素

网络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决定了一个消费个体的实质性的购物行为, 同时消费者通过所经历的购物体验, 往往会对日后的消费行为带来决定性影响, 如一旦遇到“无良、无信”的商家, 果断“拉黑”成为了海量网购家族的惯用手段。对商家而言, 从找准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入手, 加强企业自身文化的建设, 真正做到“以诚信待人”、“童叟无欺”, 才能真正获得网络消费者的“点赞”。

3.1 物美价廉是主因

正是因为消费者对商品价格至上的需求, 网购往往是广大网民选择物美价廉商品的最优选择, 网购的便捷与配送范围的不断扩大, 国内网民的购物热情还随着欧美“Black Friday (黑五) ”购物打折季横扫全球, 究其原因, 还是基于价格。例如, 对乒乓球爱好者而言, 若选择售价在50欧元以上的同款的“NITTAKU”乒乓球底板, 国内外价差至少在30%以上, 加上几无假货的可能及全球包邮直送服务, 海外物美价廉的商品即使与中国大陆相隔万里之遥, 也终究挡不住国内网民的“海淘”热潮。

3.2 产品质量是关键

老话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 商品质量始终是各路商家迈不过的门槛。网购虽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但却无法让顾客得到实质的购买前的产品体验, 网购就像选择一件贴身的衣服, 只有试穿, 才知道合不合身, 因此, 高质量的产品、可靠的售后服务才是网上卖家的核心竞争力, 质量不过关的商品, 服务再好也不会得到理性买家的好评。而且对于更多想体验商品的潜在消费者来讲, 其他买家的评论往往对他们起关键的影响作用, 就是说, 理性的消费者更在意他人对商品或商家的“差评率”, 虽然差评的理由千差万别, 但核心诉求还是集中在“宝贝好不好” (商品质量) 、“卖家好不好” (客户服务) 、“物流小哥好不好” (配送服务) 。

3.3 网购安全不可少

近年来, 网购遇到“钓鱼网站”导致消费者银行卡被盗刷的事情屡有发生, 网络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理性消费者的需求, 商家更需要在网购安全上下文章, 比如当前主流的“支付宝”付款方式。而精明的商家更是直接采用货到付款方式, 允许消费者先验货后付款, 刷信用卡还享积分, 若不满意可直接拒收, 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加安全、舒心。

4 结语

汹涌的互联网经济仍在蓬勃发展, 展望不久的将来, 一是网络消费者正加快从PC平台转战移动终端, 未来全方位的响应式网站、移动终端广告、专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的专属服务将为新一代网络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二是社交媒体如微信, 将成为商家营销的必要传播工具, 网络消费者也会愈发意识到社交媒体的重要益处;三是对商家而言, 只有不停地发现、满足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摘要:电子商务的大发展给消费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利与消费体验, 这也是网络消费者最青睐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 面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汹涌来袭, 企业应当更加精准地发掘网民的消费需求, 更好地满足网络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成为当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探究网络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对各路商家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网.网络消费者[DB/OL].http://wiki.mbalib.com/wiki/网络消费者.html.

网络消费欺诈报告 篇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中国大半人口已经接入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同时,互联网行业整体向价值化发展,“互联网+消费”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主题。网民人均互联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在网购、020、网络娱乐等领域人均消费均有增长,网络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力逐步显现,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电子货币等网络消费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伴随而来的是诈骗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网络消费纠纷、消费安全隐患等社会问题随之逐渐凸显,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安全意识还没有得到相应地提升,围绕消费而出现的网络欺诈日益猖獗。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手段,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欺骗广大消费者,给消费者造成了极大的财产和精神损失。

为此,安全联盟、中国消费者报社、中国消费网联合全国40省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共同开展了“打击网络欺诈,确保消费安全”活动,在安全联盟发放网设立联合举报专区(www.anquan.org/ccn/),受理网友举报,审核并拦截恶意网址,全力打击网络消费欺诈。活动期间,网民踊跃参与,积极地将遇到的各种消费欺诈行为举报给安全联盟,为纯净安全的消费环境贡献了各自的力量。联合举报专区自10月23日中消报30周年社庆宣布合作上线以来,截止到2月底,共收到24.4万条举报,其中8.4万条恶意网址被收录进安全联盟恶意网址库。安全联盟对这些恶意网址进行了全网拦截,覆盖9亿消费者,每日为消费者提供近30亿次风险提示。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期间,安全联盟就最近一年(.3-.2)联合举报专区受理的举报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输出成果性报告——《网络消费欺诈专题报告》。《报告》透彻分析了15.9万条样本数据,详细解读了当前热门的消费欺诈类型,以期让广大消费者了解现今的网络消费欺诈形势,知晓网络消费欺诈的各种手段,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安全联盟(www.anquan.org)是由知道创宇、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发起的第三方公益组织,旨在构建有效的网络安全社会化治理体系,优化中国互联网使用环境。目前,安全联盟已建成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网络安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拥有超过8.8亿条恶意网址、电话数据,并将这些恶意数据开放给全社会,目前已通过120余家合作伙伴平台每日为网民提供超过30亿次恶意风险提醒,帮助网民远离网络诈骗。

《中国消费者报》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的一张全国性报纸,意在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中消报立足反映广大消费者的意见、呼声和要求,针对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日常消费需求,进行各种知识宣传,充分报道市场动向和各种商品和服务信息。旗下的中国消费网,作为中国消费领域最大的综合服务性网站和在线投诉受理平台,从新闻、资讯、评价、投诉、调查等方面维护着消费者的各项权益。

安全联盟与中国消费者报的通力合作,不仅是双方恶意数据的共享,更是对消费者的加固保障。合作以来,双方通过多渠道设立举报通道,面向媒体和公众定期发布成果分析报告和消费警示,朝着提高公众的消费安全意识,为企业及消费者创造安全可靠的网络消费环境的目标坚实前进。

对网络时代网络消费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网络消费 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正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所谓网络消费就是把传统的商店直接“搬”回家,利用Internet直接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务。专业地讲,指网上零售商到终端客户(个人消费)的业务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把网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经任何渠道,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的新型商务模式。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网络消费的主要特征为方便、快捷、实惠,同时消费者掌握了消费的主动权。

一、与传统消费相比,网络消费具有的特征

1.与传统消费相比,网络消费带给用户的最大好处是方便、快捷、实惠

虚拟的网络市场使用的媒体为互联网络,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网址首页,网上商品价格低,种类齐全,式样繁多,可以很方便地“货比三家”。你只要点点鼠标就能够购买。此外,网络消费没有指定地域和统一营业时间的概念,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持续营业等特点,刚好符合网络消费者的各种消费心理。尤其对于工作繁忙、无暇购物的人来说在网络市场上进行网络消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与传统消费相比,网络消费最大特点在于消费者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权

消费者可通过网络快捷地了解所消费商品或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信息,极大的扩展了其购物选择的视区,诸如商店、厂家及其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种类、规格、价格及服务等。比如在万维网上,读者购书便可以在显示屏前从250万种书中进行选择,甚至还包括正在印刷中的或绝版的书籍。这样,消费者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主动权便掌握在自己手中。其次,消费选择范围的扩大,增加了商品的替代性,消费者拥有对众多商品的选择,实质上是拥有了对不同厂家的选择权,这在客观上促进着厂家之间的竞争,减少垄断,从而促使商品价格下降,减少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从而起着强化消费者权利的作用。

3.与传统消费相比,网络消费节省了购物时间和免除了购物疲劳

由于网络购物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所需商品,在同一时间打开许多网面,浏览多个店铺中同一类商品的价格、功能介绍及配送方式等,不需要逛商场花费大量时间,免除了舟车劳顿的辛苦,因而极大地节省了购物时间;同时免除了大包小包的购物过程,可选择相应的商品配送方式,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

4.与传统消费相比,网络消费无边界

传统消费是有边界的,不仅购物场所有边界,消费的时间也有边界的,如消费者购买行为受到自身购买时间,购买地域,受到店家所提供商品,劳务的一定数量,一定价格,一定服务的限制。而网络消费成是一种无边界的消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通过在线方式,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购物。其次,网络消费可以在一个无边界的时空内进行。在线可以超边界购物,也可以跨边界享用。比如:读书、下棋、娱乐,我们不必像传统消费方式那样去寻找身边的读物,棋友和玩伴,而只需要在线就可以了。此时,传统消费方式中的时空概念已经不存在,而无边界的网络时空,则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自由、快捷的消费空间。

二、现阶段我国网络消费的影响因素

1.消费者缺乏网上购物的知识,购物观念陈旧

现阶段,我国网络的使用还没有普及,对于大许多人而言网络只是一个概念,对网络消费不太了解,普遍感觉网上购物不直观、不可靠。况且,消费者传统购物习惯是到商店“亲眼看、亲手摸、亲耳听、亲口尝”,还总是担心怕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更何况网络消费交易双方不见面,交易的虚拟性强,即使网络商品具有价格实惠、质量好等特点,但网络商品看不见、摸不着,更多人还是宁愿选择传统的消费方式进行消费。

2.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付费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针对最终消费者网上购物活动,要求网络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宽带,而由于我国经济实力等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落后;另外,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计算机普及率低、上网率低、上网费用偏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网人数与次数。同时,网上消费需要通过银行的信用卡、借记卡等电子支付手段来完成,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害怕黑客入侵,担心个人资料和信用卡被窃取是影响消费者的最大问题。在我国信用卡被窃时有发生,因此,建立一个安全的电子商务系统,保证信息安全迅速地传递是发展网上消费者的前提条件。

3.售后服务的不完善,网商缺乏诚信

根据权威的中国Internet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网上消费最难解决的就是诚信问题,在我国消费品投诉增幅居前的商品和服务中,消费者对internet服务的投诉增幅非常惊人,就2003年比2002年整整增长了117.5%。42.1%的网民认为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证是他们网上购物的最大顾虑。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者邮寄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误,足以使消费者对网络消费失去信心。

三、网络时代网络消费的营销对策

1.大力宣传网络消费

目前在网上购物的群体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24岁以下的学生目前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51.1%其次是24岁~30岁之间的上班族,占群体总数的40.3%。这两类人群都是最有潜力的未来网上消费者主力,所以,网络消费首先要在这两类人群中进行宣传,宣传网络消费的好处,通过各种网上商品促销活动,刺激没有网上购物经验的网民的消费欲望,让他们先进行小额的尝试性购买,了解网上消费。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网上购物。同时加大网络用户密度,通过降低上网资费,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电信网络建设,加大网外宣传力度等方式,吸引多层次的消费群体,在城市的主要地点设置简单易懂的电子购物设备,普及网络知识,让网外用户也能上网购物。

2.加强对网商的信誉管理,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首先,网络消费的店铺没有实体店铺,交易往往在不同城市的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一般通过邮购或快递的方式送到顾客手中,交易要顺利完成,首先要从网商自身做起,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售前一定要详细说明商品质地、尺寸、规格等;售中则需要和买家多方沟通,保证顾客最终收到的商品和在网上看到的商品,从各方面看不要有很大出入。同时,承诺购买商品后,只要不满意就可以换货或免费退货的网商,一定要保证自己的承诺可以实现。其次,由于国内的网站对网上订购的商品主要还是通过邮递的方式,这就要求商务网站一方面在各主要城市建立自己产品和售后服务中心,另一方面同产品厂家的营销网点或商场建立联营,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配送和建立售后服务网点,为顾客解决后顾之忧。只有网商做到诚信,顾客才可以放心在网上进行购物,购物人数才会节节攀升,网络市场才会逐渐形成。

3.建立网上支付平台

网上支付平台其运作的实质是网上信用中介,就是在买家确认收到商品前,由网上支付平台替双方暂时保管货款的一种增值服务。例如:支付宝是国内先进的网上支付平台,由全球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创办,在中国与国内各大银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拥有先进反欺诈和风险监控系统,有效降低交易风险,维护了网络的诚信。

4.建立网络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包括相关的法律、政策、技术规范以及网络安全。通过制定相关的电子商务法律,解决网络营销上发生的各种纠纷,还要制定相关的电子支付制度,网络营销的规约,对其中引起的纠纷做到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权威的认证机构,维护整个网络营销的交易秩序,提高网络加密技术,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消除网络消费者对网络安全的疑虑,促进更多的人放心购物。

四、结束语

虽然网上消费的便捷性和实用性日益突显,但是目前网上商店的规模和数量还有质量都存在着问题,相信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信用、电子支付和物流配送等问题的逐渐解决,网上消费的前景一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邓子梁:谁说开店不赚钱[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2]区小鹃: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01

[3]黄宗捷 蔡久忠: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消费理论研究[J].成都信息学院学报,2001.(2)

网络消费模式下消费者维权途径探讨 篇4

第一.虚拟现实镶嵌结合。虚拟性是指买卖双方在虚拟存在的空间和情境中通过IP地址上网进行交易,一切都是被虚拟化的。现实性指交易双方是社会中活生生存在的人,只是由于距离我们遥远而产生的未知感,他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是现实的,他们将现实社会中可以接触到的资源带到了网购市场之中达成交易。

第二、交易主体的多样性。在网购市场中,主体不仅仅是买卖双方,一般网络交易中的主体涉及到网络商品经营者、网络服务经营者、消费者,而且网购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申请人只要够申请网店的资格按照正常程序就可以在快速地把网店建立起来,按自己的意愿也可以在短时间撤销网店。

第三、第三方参与。传统交易中,几乎都遵循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惯例但在网上购物时,买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商品,买家提交订单后需要按价格先付款,等商家确认付款后编制订单发货,交由物流公司运输之后配货送到买家手中,买家确认收货、评价之后经过银行第三方转账系统把交易金额打入对方账户中。这样的结果是整个交易流程要比传统交易多且耗时长,增加了责任主体的范围和消费者权益损害的路径。

第四、交易实现的技术性使网购存在漏洞和隐患。网络消费需要依靠众多复杂的技术才能实现,卖家买家通过键盘鼠标等系统操作交易,但这些技术和程序给了一些网络黑客以可趁之机。尽管可以采取安全防火墙、管家防护加密、身份认证、短信验证码等技术来加强安全控制,但仍会有一些网络黑客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取交易信息,窃取银行卡秘密等活动给买家和卖家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失。

网洛消费中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主要表现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安全权受侵害。安全权是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不受侵害的权利。有些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都是对消费者个人财产的侵犯。消费者在网上购物都实行电子支付方式,在支付的过程中由于个人信息可能会外泄,那么消费者的个人账户、支付密码都不在安全,可能遭遇“黑客”入侵系统,修改账户划走消费者的资金和虚拟财产。

第二、知情权受侵害。与传统购物相比,最大的问题是交易双方不曾谋面,不能接触到实物,消费者只能通过商家的图片、说明描述、卖家信誉等了解所要购买的商品做出是否买的决定,很难就此判断展示商品的质量优劣和规格是否合适,存在信誉作弊的现象来增强虚假的信誉度,这对消费者的知情权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公平交易权受侵害。相对于传统的交易,网络交易更容易让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受到侵害。比如订购商品的数量、质量、价格方面,消费者在网络上实施订货后要等实际交货时才能确认是否与订购的商品一致,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消费者在实际收到货物和所定的商品不一致,这都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第四、退货权受侵害。在网络交易中,如果消费者收到的商品与其在网上订购的商品不一致或者不满意要求退换货时,经营者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予以拒绝。即使网络经营者同意退换货由于地域的原因消费者往往会花费很高的成本,所以有些消费者就“自认倒霉”这样算了,消费者对这种权利保护意识的丧失反过来又助长了更多经营者的欺诈行为。

第五、损害赔偿请求权受侵害。在传统消费模式中,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受到损害时可以即使直接找到经营者索赔。但是在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后,要获得赔偿却困难重重,比如责任主体及损害原因认证困难、调查取证困难等。

网络交易中消费者维权的诸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尽快建立完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模式,才能使广大的网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从而保障我国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

第一、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消费者尽量选择正规的网站和信誉度好的商家购物,选择合理的交易支付手段,并保存电子购物凭证。认真阅读和保存交易规则通过网站查询经营者评价等级、有无退货服务和正品认证等商家信誉状况和运行模式,在确认商家信誉度较高商品质量较好以及售后服务质量较高的情况下再进行购买,不打开不正常的链接并加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第二、规制经营者的法律义务。经营者在网路消费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来说,有必要立法规范经营者的法律义务,而经营着法律义务的规范应主要从以下层面入手。首先应当规范公布网络经营者相关信息,经营者自身和其产品信息的公布能够有效地包含消费者的知情权,并且有利于我国执法监督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其次还应当规范经营者的产品质量保障义务,使经营者在其商品销售过程中和商品售出后都对其所售的商品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提供质量保障。最后还应当规范经营者法律责任义务,对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依法追求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完善网上交易的监督和管理。首先,加强对网络商店设立的监督管理。对网络商店设立的审查应当甚至比对实体商店设立的审查要更加严格,强化开设网络商店的审核和监管,从源头上确保网络消费者的购物安全。其次,还应当加强网络商铺和经营者的监督和管理,对在网站上开设的商铺进行抽查,发现有欺诈或是售假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网站建设者和商铺双方的法律责任。

第四、完善行业自律建设。为了网络交易的长远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行业自律的建设。行业自律要求经营者采取切实可行的行为,真正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发,制定交易规则、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并且接受消费者协会的监督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张雨林.《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60页。

大学生网络消费论文 篇5

1.1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特色的调查研究,将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这4个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5〕。(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人员对有关信息的掌握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一般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3〕。(2)法制健全程度。在我国有关互联网上的消费的法律法规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因此在商品信息上大学生消费群体就属于了信息拥有量少的群体,而商家就能够利用其足够的信息进行谋利。由于法制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不能让大学生消费群体和商家形成公平的交易。(3)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因为无法预料这一消费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由于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感知到的风险也会不同。风险感知的差异可能使得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不一样,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不一样。(4)广告宣传。由于商家的大量的广告宣传,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误导,为消费者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使得消费者做出了不正确的消费行为。

1.2模型的假设根据以上因素的分析,从而提出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H1:法制健全程度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H2:法制健全程度与广告宣传存在相关关系;H3:广告宣传与风险感知存在相关关系;H4: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5:法制健全程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6: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2问卷调查及量表设计

2.1样本选择本研究的对象是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数量多、范围广,笔者仅在学校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以及学校周边地区发放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发放,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合肥、镇江、扬州、盐城等城市及地区。正式问卷共3部分:①问卷简介,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②被调查者个人因素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③影响信息不对称的相关因素调查,包括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4个方面。问卷第三部分采用5分法调查大学生消费者的态度,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态度层次。

2.2问卷测量量表根据前面提出的假设模型,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各变量的测量指标。

2.2.1信息不对称的指标体系对信息不对称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非常关注那些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消息;②信息不对称不会影响我的正常消费行为;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会选择信息更加完全的商品进行消费。

2.2.2法制健全程度的指标体系对法制健全程度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网络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能够保障商家产品信息的真实性;②我国的法律制度保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③我国的法律制度削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2.2.3风险感知的指标体系对风险感知的测量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仍然进行网上消费;②商家的对商品信息的描述都是真实可靠的;③信息不对称是无处不在、不可避免的;④在网络消费前会先调查商品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麻烦〔5〕。

2.2.4广告宣传的指标体系对广告宣传的测量主要根据网络广告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被商家的大幅度广告宣传吸引而进行网上消费;②被虚假的广告信息吸引而进行消费;③广告宣传加强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④广告宣传削弱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2.2.5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和周围的人经常在网上进行消费;②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我不在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③进行网络消费时我通过商家描述了解商品信息〔6〕。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1样本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一共发放800份问卷,其中320份问卷是现场发放,还有480份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进行调查的。最终一共收回722份问卷,剔除其中无效问卷12份(无效问卷主要是问卷中至少有一题没有做),有效的问卷是710份,录入的有效数据也是710份。本次有效调查人数有710人,调查区域在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地区。从性别上看,男女比例接近对半,女性稍多了一点;就学历而言大部分是本科,占66.5%,专科占26.8%,居第二多,硕士35人,博士学历的16人,比较少。

3.2信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该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7〕。本研究中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见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在0.703至0.784之间,均大于0.7,这表明本次问卷调查所设计的测量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

3.2.2效度分析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信息不对称的KMO值为0.655,适合做因子分析。关于信息不对称的3个测量题项落在一个因子内,所对应的因子载荷超过的题项的总体特征,信息不对称可以归结为一个因子。除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KMO值只有0.591,勉强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效度检测,信息不对称、法律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相关测量题项都落在一个因子内,5个方面都可以各自归结为一个因子。

3.3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3.3.1初始模型检验常用的拟合度指标有以下几个: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拟合度指数(GFI)、AGFI调整的拟合度指数、IFI增加拟合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RMSEA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得到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见表3。可以看出,CMIN/DF略大于3,其他各指标的值也都略偏小,RMSEA的值偏高,模型适配度欠佳,可以看出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还不是很好,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3.3.2模型修正后的检验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后,各项拟合度指标值见表4,可以看出修正之后的模型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为2.274,这说明适配情况优良;GFI、AGFI、IFI和CFI的值均落在最优值趋向内,模型拟合度良好;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为0.073,在0.05至0.08之间,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在SEM方法中,判别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异于零的标准是临界比例,简称C.R.,当C.R.的绝对值≥2时,回归系数数值即可认定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见表5。其中,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这一变量,广告宣传和风险感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是间接的;法制健全程度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这一行为,但是法制健全程度通过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也间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影响〔6〕。

3.4假设模型验证结论总结以上数据的分析结果,现在将所有假设及其验证结果进行汇总,见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法制健全程度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大,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维权等法律方面的因素;②法制健全程度对广告宣传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少广告传递给大学生消费者的虚假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③广告宣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较大,广告宣传力度的加大,就可能致使大学生风险感知度减小,大学生还是处在信息的劣势;④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险感知能力越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就越小;⑤法制健全程度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较弱,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生网络消费的影响;⑥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网络消费行为的关系较为显著,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大学生对在网络上消费还是有所顾忌的,商家的诚信、商品的质量、物流的速度都是大学生网络消费所要考虑的问题〔8〕。因此,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4总结

揭示网络消费狂飙真相 篇6

近年来,我国网络消费在电商和网络支付的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转型战役中的重要阵地。如何通过“大数据”来全方位地分析网络消费总体发展水平,并研判中国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经济状况,成为关系“新经济”发展趋势的一大课题。

鉴于此,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蚂蚁金服携手汇聚21个行业、337个城市、4.5亿用户的网络交易数据,编制了全国首个网络消费指数,旨在为监管部门、研究机构和产业资本把握网络消费发展情况提供有力抓手,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网络消费指数从2011年1月开始(设为基期,基期=100),追踪至2016年4月。为多角度、全方位揭示过去5年中国网络消费增长的真实状况,整组指数由水平指数、规模指数、行业指数、消费升级指数、地区指数等多维度构成。

作为2015年的十大流行语之一,“剁手党”是形容“网购点鼠标停不下来、甚至有剁手明志念头”的生动写照。因此,蚂蚁金服与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联合编制的网络消费指数,也被形象称为“剁手”指数。一方面,从“剁手”指数可以一窥“剁手”党团体成员的构成、男人和女人谁更“败家”、城市“剁手”指数谁领先等;另一方面,作为网络消费的“第三只眼”——大数据,这股消费背后看不见的力量,同样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网络消费成经济“压舱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起,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5年,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指出,中国消费2010年起出现一个令人惊喜的拐点,消费的占比从2010年的49.1%左右到2015年的51.6%,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节俭悖论”。他认为,中国是二元经济和贸易部门的双重叠加。

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全国网络消费更长的历史数据,整组指数,利用支付宝的网络消费历史数据,勾勒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变化趋势。其中,规模指数代表居民网络消费金额的总体情况,水平指数代表居民人均网络消费金额的总体情况。

从规模看,2011年1月到2016年4月,五年时间里,网络消费规模指数稳步上升,扩张了12.1倍,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2倍多;从同期的人均情况看,扣除物价因素和季节因素,大家还越买越多,在网购人数不断增加的基础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从2011年1月的96.0上升到2016年4月的122.2,涨幅为27%。

同样,伴随规模的上升,网络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也从2012年的0.8个百分点上升到2014年的1.8个百分点。尽管2015年经济下行,网络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仍达到1.6个百分点。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网络消费的稳健快速增长,使其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为什么网络消费会有“压舱石”这般的地位呢?据介绍,一方面,网络消费推动消费者跨地区、跨行业和跨产品选择消费,有助于地方政府促进网络消费发展,改善地方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落地与投资,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网络消费有助于中央政府把握促进消费的政策着力点,通过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来为网络消费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并借此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实体经济迎来第二春

5年间,亿万网民“剁手”抢购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剁手”指数分析,网络消费正在从实物型向服务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实体经济迎来第二春。

数据显示,服务型网络消费金额占比从2011年的4.3%,上升到2016年4月的25%;5年间,吃喝玩乐等服务型网络消费规模指数,扩展了70.2倍,月均增长率为7.0%。而同一时期,实物性网络消费金融占比则从2011年的95.7%,下降到2016年4月的75%,5年间规模“只”扩张了8.6倍,月均增长率为3.5%。

其中,与买包包等实物型网络消费仅仅扩张8.6倍相比,吃喝玩乐等服务型网络消费(餐饮、航旅、教育、生活服务)规模指数扩展了70倍以上,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线下实体经济发展。

调查发现,不少线下实体店例如看电影可以在网上选座订票,跟团旅游可以直接团好旅行团套餐,超市购物刷手机就能搞定……网络消费也促进了零售业和服务业等线下消费的增长速度。2011年到2016年,线下消费规模月均增长比网络消费的两倍还多。

“线上、线下的消费融合,也就是O2O,是未来消费的主要特征。它们,恰好也是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上表现最强劲的力量。”海通证券研究员汪立亭表示,线上买单,线下消费的融合趋势明显,线上带动线下显示“互联网+”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行业是目前国内消费品市场表现强劲的力量。

男性爱享受 女性更居家

网上有“马云成功背后是千万个女人”的说法,意在强调女性“剁手党”更多。但从“剁手”指数分析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能为女性“正名”——“马云背后的男人”其实不输女人。不少媒体评论,男性剁起手来比女人更“败家”,更爱享受。

报告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规模和结构上体现较大差别。2016年一季度,从网络消费规模看,男性略逊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规模指数分别为524和527。从网络消费水平看,男性略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的网络消费水平指数分别为145和142,这与男性的享受型消费占比较高有关。

把网络消费水平指数进行细分,从消费形态看,男性的服务型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女性,女性实物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高于男性;但在消费结构上,男性在文化办公、教育服务、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以及体育、娱乐用品、汽车类、文化娱乐、航旅、餐饮等享受型消费上都超过女性。而女性在家庭使用较多的生存型消费方面支出更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家庭的运转方式——女性更注重于居家基本消费,男性更着力于发展和享受方面的消费。记者了解到,女性和男性消费者在面对该数据时的反应不一。不少男性网友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应该因为此评价男人更“败家”,因为很多情况下是男人只是仅仅担当了付款的“机器”。

“城里人”会玩 “村里人”也爱买

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网络消费又有哪些不同呢?网络消费指数还清晰的展现出中国各地区消费能力和类型的差异。

北京、上海和江苏的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化妆品、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等消费),超过了生存型网络消费水平(食品、日用品等)。从享受型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看,前5名依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广东,排在最后五名的依次是贵州、河南、山西、宁夏和甘肃。这说明经济越发达的省份,享受型消费水平越高。

数据显示,过去5年三四线城市的网络消费人数不断增加,三四线城市增量用户交易人数占比从2011年的55%上升到2015年的63%。这充分证明不仅“城里人”会玩,“村里人”也爱买。

随着交通物流条件的改善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偏远和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网络消费增长较快。在网络消费水平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海南和西藏榜上有名,这说明网络消费通过技术拉近供需两端的距离,使得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也可以方便的购买消费品,普惠价值初显。

贾康表示,这也是“剁手”指数出现让学者能打破认知误区,过去普遍认为消费会和经济增长类似,呈现梯度推进的模式,但欠发达地区网络消费的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地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网络消费可能成为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的重要支撑。这对政府制定政策会带来有益启发。”贾康说。

大数据:网络消费背后的“第三只眼”

大数据已成为社会常态,但是大数据并不仅仅是对数据量大小的定量描述,而是从繁多的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它更像是一种工具、技术。在它缔造的时代里,既充满了机遇又布满了陷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网络消费的狂欢正势不可挡地扑面而来。

乍看之下,网络消费,似乎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但在这些权力背后存在一股看不见的操纵力量,大数据则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民的每一次消费都为网络空间创造了新的流动数据,消费者的住所、联系电话、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甚至是工资收入都变成了商家唾手可得的数据。

纽约广告商奥美的调查显示,75%受访者表示不希望企业存储个人数据,90%反对企业追踪自己的上网记录。为消除人们顾虑,许多公司强调他们收集、储存、分析数据都是“匿名”,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在线期刊《科学报道》近期一项研究显示,每个人有自己的行动模式,95%的人可能被识别。普林斯顿计算机科学家阿尔温德·纳拉亚南在其博客上说,可供分析的数据越多,就越不可能保持“匿名”,识别一个人只要33个字节的信息量。

已有学者预言,在不久的将来,把各种各样的现实转化为数据,将变成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确实,把一切都当作数据来处理,能够让人们把握现在甚至预测未来。但是当消费者的私人信息都化成数据曝光在商家面前时,安全隐患则像个定时炸弹,让人恐慌。

互联网哲学家叶夫根尼·莫罗佐夫对许多“大数据”应用程序背后的意识形态提出尖锐批评,警告即将发生“数据暴政”。他提出,那些“大数据”应用程序应当接受独立审计人定期审查,以防权力滥用。

在我们这个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监视我们的“第三只眼”,时刻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当当、卓越、天猫、京东等各大网站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360等浏览器监视着我们的浏览习惯,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讯软件更是无所不知,它们不仅窃听到了我们心中的“TA”,还有我们的社交关系网。

需要谨慎对待的是,大数据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暗藏陷阱。大数据让商家轻松地获取消费者的信息,从而成功地抢占市场商机。对于消费者来说,网络消费所留下的“足迹”,使其再次消费时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服务。

马云说过:“未来的世界是数据的世界。大数据时代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

但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已成为当下最大的困局。长此与往,当消费者不堪个人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困扰时,便会质疑店家的信用,约束自身的购物行为。

网络消费 篇7

将现实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运用到消费者的网络购物上是网络交易活动的必然, 为此, 对于网络消费者购物的行为理论, 可借鉴现实消费者行为理论做分析研究。

上世纪60年代, 消费者行为被提上研究日程, 并划归为独立学科做探讨。在消费者行为定义上, 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是站在资源环境的角度定义消费者行为的, 也就是资源的消耗与使用。从狭义上看, 则是以市场营销为基础定义消费者行为, 当前, 狭义理论被较多采用。所以, 消费者行为是消费主体 (消费者) 为获得、应用、处理商品以及接受服务而进行的活动, 也包括先于行为的决策活动, 如谋划、选择等。

《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研究了消费者的行为, 该书作者为马歇尔, 于1890年出版。作者以“均衡价格论”为基础, 分析了单个消费者的行为, 主要包括需求理论、剩余消费者构成、边际效应递减理论、需求价格弹性理论等。在书中, 马歇尔论述了消费者将有效的资金用于消费而满足自身欲望的行为过程, 该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先导。但是, 该理论以资金的有限为前提, 视线过于狭隘, 忽视了富人的存在, 因为富人的收入并非“有限”, 所以在消费心理上更加的“放肆”。但是, 该理论对当代网络消费行为分析依然有借鉴作用。消费者行为依然以“效用”作为购物的出发点, 在做网络购物的决策时, 消费者最求的是商品效用的最大发挥。“实效”在我国中低端消费市场上比较多见, 这是受消费者的经济水平的限制。另外, 在网络购物上, 消费者认为网络消费具有更大的效用特点, 为此,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分析多以“效用”为出发点与基础。

继马歇尔的“效用”理论后, 西方经济学上普遍将收入与消费挂钩, 预测消费行为的变动。收入假设理论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为核心内容且认为, 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 实际的收入与实际支出间具有函数关联, 收入的增长会带动消费支出投入的增加。当然, 消费者并非“和盘突出”, 而是预留一部分收入进行储存, 以待不时之需。收入越高, 消费支出与收入的比例就会越小。比如, 消费者的收入能够实现其全部的消费需求, 当消费目的实现, 消费欲望饱和, 也就减少了消费支出。收入假设理论在消费者的短期消费实践中比较适用, 但是很难解释长期消费行为, 因为虽然消费欲望得到满足, 但随着新颖商品的出现, 也会勾起消费欲望。

后来, 莫迪利安、杜森贝利在修正基础上提出收入的相对假设, 该理论认为, 他人消费行为、个人收入会影响消费决策, 同时, 收入不受时限限制, 无论过去、将来的收入也会影响消费支出。比如, 受金融危机影响, 消费者可能面临失业, 当前不得不减少消费支出, 以防未来的入不敷出。消费的刚性与示范效应在相对收入假设理论上得到了科学的解释, 即消费者行为不是单个的个体行为, 而是整个市场大环境下相互影响的行为。

就当前依然运用在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研究上的理论而言, 有TCE理论、TPB理论以及TAM理论。比如当前运河用广/技术又决定行为倾向, 以此为基础, 张喆、井淼等增加了风险变量, 网上购物行为受感知风险的影响。如担心网络购物以网银交易时木马等病毒的存在, 多放弃网络消费。对此, 某些电商提供的货到付款服务即是对该问题的有效应对。

2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研究

2.1 单个网络消费者特性分析

从消费者年龄分析, 网络消费者群体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也有探究的欲望;从性别层面看, 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在欧洲42%的网购人群为女性, 美国则为52%。在购买对象上, 男性多购买光盘游戏、软件、运动用品、电器、汽车与其附件, 而女性主要趋向于家居用品、礼品、玩具、个人护理、床上用品、手表、珠宝等。从结婚前后分析, 婚前由男性做主的占47.8%, 比女性高出6.8%。婚后的女性主导网络消费则占据71.9%, 比男性高6.7%, 女性拥有婚后网络消费的主导。从消费者知识结构分析, 网络购物已经趋向于大众化, 并不是富有的或接受过优质教育群体的专属, 比如, 在2008年内的网络用户学历结构调查中, 高中学历也占据总群体的11.5% (这与经济收入与学校封闭式生活有关, 并不代表该群体中无网络购物意识) 。Bo Shi与Sandra M.Forsythe研究指出, 若网民有过一次网购经历, 则会催生其以后的网购兴趣并将网页浏览转移到购物上。而Bochiuan su认为网购意图、网购满意度影响网络购物行为, 满意度越高, 网络购物热情则越大, 这也是电商都极力做好服务的原因, 比如快递服务、售后服务、咨询服务等。

2.2 消费者网络购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根据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动机差异, 有学者将消费者态度作为网购行为的第一影响因素, 并着重对便利性做了探讨。比如, 网民喜好在网上收集购物信息, 如商品型号、价格等, 然后再在网下实体店购买, 这种现象主要是因考虑到网上购物与风险的关系, 比如, 产品风险、金融风险、时间损失风险、心理风险等, 并以此构建了购物行为/风险模型关系。另外, 有学者利用结构模型阐明网民的购物欲望的影响, 如信息的新颖性与复杂性等, 认为新颖性的信息科技吸引消费者购物, 对于信息成功传递有推动作用, 若传递信息过于辨别, 消费者可能不愿花费时间分析, 该理论主要从信息传递入手做研究。也有学者从环境因素分析消费者的网购行为, 认为某些特定环境中, 消费者会跟风购物。我国网络零售上常常以“光棍节”、“情人节”、“春节”等节日作为商品促销契机, 消费者也很容易受到鼓舞并感觉愉悦, 当然, 环境因素的应用即是氛围的良好营造。

网络消费者的网上、网下行为也是存在差异的, 消费者存在忠诚与满意度差异、消费者抱怨行为的差异、价格敏感度的差异等。就消费行为的决策上, 有学者认为消费行为包括搜索信息、选择评估与购买环节, 并就影响因素做了研究。

3 结语

当前, 随着我国网络市场的发达, 网络零售商的数量也日益扩大, 在国内, 也不乏成功的网络购物平台, 如天猫、淘宝、京东等。在网络时代, 消费者的行为将会呈现更多的新颖性, 其所需的服务要求也更高。网络消费者的行为是网下消费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延伸, 在原有消费者理论基础上, 网络零售商也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或研究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因素, 以此为契机创新服务方式, 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在网络时代, 消费者的行为将会呈现更多的新颖性, 其所需的服务要求也更高。

参考文献

网络消费 篇8

关键词:宁波市民,网络消费,传统消费

孔颖达疏:“言圣人治理其才,用之有节。”购买行为往往与消费行为、钱财有所关联。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人们,人们渐渐偏向方便快捷的网络消费方式,但也有人保持着传统消费方式。

一、消费方式的现状分析

本次宁波市民传统与网络消费情况的调查采用了线下实地走访法和线上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时间为2014年7-9月,共获得了203份问卷。其中有14份为基本无网络消费的问卷,年龄段在46-55岁的有10份,16-25岁、26-35岁、36-45岁和55岁以上的都只有一份。在调研时,因没有体验过网络消费而拒绝填写问卷的有20人,其年龄大约都在46-55岁和55岁以上。经过整理、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宁波市民网络消费较频繁

图 1 宁波市民在网络消费的频率

由上图可知,宁波市民的网络消费是较为频繁的。据口头询问受访者,商家推出团购、关注微博微信可领取优惠券等方式对影响了宁波市民对网络消费的接受能力和使用程度大。

2、宁波市民对于同款同价同质量的商品更倾向于传统消费

由下表可知,虽然网络消费越来越被认可,但是在同款同价同质量的产品下,大部分消费者愿意在实体店消费。从年龄段来看可以看出年轻人网络消费的频率高于传统消费,特别是女大学生群体。也有受访者表示,网络消费虽然便捷,但是其不能体验到和朋友家人一起逛街的快乐。

3、宁波市民网络消费和传统消费均以食物、服装居多

图 2 宁波市民主要消费产品

由图2可知,有107位受访者更愿意在网上购买食物,甚至比在实体店购买的100位还多7位,对此,年龄段在16-25岁和26-35岁的受访者都表示零食的网上价格更便宜,且种类丰富,另一方面,大多数团购产品都是美食,因此网购食物的频数超过了实体店。服装也有这种情况,网络购买服装的受访者有117位,比实体店的106位多了11位,对此,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网购服装更便宜,选择多,且现在有不少年轻人都做过在实体专卖店试好服装后再去网上购买相同型号的服装。整体来说,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类似电器、化妆品、数码产品和日用品等产品实体店更令人青睐,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电器、数码产品相对较为贵重,网络消费风险大;化妆品通过体验更能做出抉择;日用品则在超市等地方都能购买到,且购买频率相对较为频繁,因此这些产品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在实体店购买。其次,有部分受访者表示网购以上4种产品并不能让自己完全放心,因此更愿意去实体店消费。

二、宁波市民消费方式的选择

1、网络消费大众化。近几年,宁波市民网络消费所占比例逐年增长,人们开始偏向这种新型消费模式。

2、网络消费多元化。笔者发现宁波市民倾向于团购美食,不局限于服饰、生活用品等产品消费。

3、传统消费品牌化。宁波市民注重品牌文化,在传统消费中主要以品牌商品为主,青睐于有口碑、有文化的商品。

4、传统与网络消费方式相结合。宁波部分市民在消费前会先前往实体店感受商品实际效果,后在网络上选择相同款式,价格合理的商品。

三、网络消费与实体消费存在的问题

网络消费:其问题集中在实物常与图片不符,质量无法保证以及经营行为缺乏规制,存在安全隐患,网上消费法制不完善等。

实体消费:主要问题为在实体店商品价格偏高,其次是店员服务态度良莠不齐以及易产生冲动消费行为,时常碍于情面无法退货,新手易被店家“杀猪”,选择产品比较狭窄,时间花费比较多等。

如图3所知,根据调查小组后来的采访了解到,受访者在网络消费遇到问题时要求退货比在实体店消费的高,主要是因为实体店消费是面对面的接触,因此购买过程和销售人员更容易培养感情,有很多时候可能会觉得拉不下面子去退货,而网络消费不一样,因为一开始受到商家给出的信息影响,对产品的期望普遍会较高,因此在收到问题商品时更容易失望,所有退货率相对较高。其次,实体店消费时受访者遇到问题向他人抱怨的频数远高于网络消费,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因为网络消费一般都是单独进行消费,而在实体店消费则大多数时候都会和家人朋友一起,因此抱怨对象相对较多,也较便利,只需要说是哪回一起去的那家店怎么不好,而网络消费则还需要把网址发给对方才可以。

图 3 对购买产品满意的处理方式

四、对宁波市部分实体店铺的建议

网络消费的发展势不可挡,使得传统消费深受挑战。对于实体店铺,笔者认为做好品牌文化是第一,其次是面对面为消费者介绍产品的销售特点,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此来迎接挑战。结合此次调研结果和所学知识,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品牌文化。实体店铺应对网络消费的最好策略就是建立消费者高度认同的品牌价值。

第二,提高服务体验。实体店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完善的服务体验。

第三,销售要热情。销售人员态度要积极和热情 , 为消费者带来一种购物的愉悦和满足感。

第四,销售专业化。销售人员要专业 , 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 可以为消费者做专业的指导 , 给消费者一个贴心的服务,减少消消费费者者在在购购物物选选择择上上的的烦烦恼恼。。以以此此增增加加消消费费者者对对店店铺铺的的好好感感 ,, 形形成品牌忠诚。

第五,店铺精装修。店铺装修要符合品牌的形象和气质 , 吸引目标消费人群的眼球,同时也要和其他品牌有所区别,避免模仿。

第六,建立顾客数据系统。消费者都有一定的偏好性 , 故实体店铺可记录每位顾客的基本信息和消费特点 , 定期为老顾客提供新品消息,并反馈信息 , 改进新产品。

第七,新型促销策略。实体店铺的促销不能以降价作为主要的手段 , 这样是没有优势的同时也是对品牌价值的一种损害。实体店铺的促销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实体店铺可以作为新产品发布的场所。当企业有新产品发布时 , 就进行大力的宣传 ,借新产品的发布吸引社会受众的关注 , 在关注新产品的同时也为店铺做了推广。有机会让消费者走进商店 , 了解更多产品 , 从而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二是进行产品的组合销售。针对企业老顾客的消费特点和个性需求。店铺可以根据顾客特点为其定制产品组合来满足消费者在化妆品方面的全面需求,为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和其他成本。这种产品组合促销策略既不会因为减价而影响品牌形象同时也促进了多种产品的销售。三,实体体验店模式。采用网店、实体店二合一模式,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合适的消费渠道。

五、总结

网络消费 篇9

一、网络消费和商场消费的相同点

1.消费者相同

无论是是网络消费还是商场消费, 购买商品的都是一群自然人, 所以说它们的第一个相同点就是消费者。在《经济法》中, 对于消费者的概念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而根据前文关于“消费”的概念定义, 可以推定出“消费者就是利用经济交易得到所需要的社会产品的人”, 因此本文所指的消费者都是自然人, 不包括单位法人。所以, 网络消费和商场消费的消费者相同就很好理解了。

2.消费者权利相同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其权益受该法保护。”因此无论是网络消费者还是商场消费者, 他们都受到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时, 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并且有权利知道自己所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 拥有自主选择服务的权利等等。当消费者因为商品的购买和使用, 而受到人身和财产损失时, 同样也权利依法获得赔偿。比如在2015 年, 淘宝天猫网站的一家“食品专营店”因销售未采摘得“雨前茶”, 涉嫌虚假宣传, 被消费者投诉。相关部门查实之后, 认定该商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 对其进行罚金处罚。

3.消费者义务相同

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并没有提到消费者应该遵守的义务, 但是在该法的第一章第五条中, 有这样一条:“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反对浪费”。这一条规定, 可以看作是法律对一个文明消费者的要求。因此, 无论是网络消费还是商场消费, 消费者都应该秉承文明、诚信的交易原则, 与经营者进行良性交易。比如有消费者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恶意消费, 损害商家的利益。所以, 对于消费者来说, 不管是线上线下, 都应该理性消费、诚信消费、文明消费。

4.消费者维权途径相同

在2014 年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内容中, “7 日无理由退货”是该法的最新亮点之一, 这条规定赋予了消费者“后悔权”, 对于网购消费来说意义更是深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网络商家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无理由退后。比如2015 年无锡工商局就调解了一起商家因赠品拆封而拒绝“7 日无理由退货”的纠纷案件。本案的消费者在发现商品有问题时, 以“无理由退货”条款要求商家退货。但商家却以消费者将赠品拆封而拒绝退货。于是, 消费者投诉至工商部门。而在另一个案件中, 消费者在实体店中遭遇不公平交易, 最后也是寻求工商部门的帮助。所以, 网络消费的维权程序与商场消费的维权途径是一样的, 都可以通过协商和解、消费者组织调解、向行政部门投诉, 甚至向法院提请诉讼的方式来进行维权。

二、网络消费和商场消费的不同点

1.体验方式不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对于消费者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 “消费者有权利知悉商品的真实情况”, 要满足这一要求, 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体验一番商品。但是由于网络消费和商场消费的体验方式截然不同, 因此这一点很难保证。虽然从表面上来看, 线上和线下交易的主动权都在消费者手里。但是, 总的来说, 消费者在网络消费时更为主动, 因为浏览商品的过程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而商场消费中, 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 会受到商家的影响。虽然, 消费主动性上有差别。但是, 商场消费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亲自体验, 网络消费就没有这样的条件。

2.信任度不同

网络营销的兴起, 虽然方便了消费者, 但是虚拟的网络市场中常常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并且现在针对网购的相关立法还不完善, 这也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网络消费和商场消费的信任度问题。有消费者认为, 网络上的商品虽然有价格优势, 但是质量太难得到保证, 不如到商场消费, 图个安心。

三、结束语

无论是网络消费还是商场消费, 消费者都享有同样的权利, 并受到法律保护, 同时也要遵守同样的消费原则。但是, 电商和实体店终究是不同的, 这也直接导致了消费者体验方式和信任度的差别。在互联网时代, 网购必然会成为人们越来越常用的消费模式, 并且与线下消费也将有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因此认识到这两者的异同, 能够给完善网购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苏玥竹.国内外网络消费行为研究综述与评析[J].现代情报, 2015.

[2]李昌麒, 黄茂钦.论经济法的时空性[J].现代法学, 2002.

大学生网络消费探究 篇10

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日益兴起,大学生为易于接受并尝试新事物的一代,成为网络消费中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大学生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如网络消费支付的安全性、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高校、政府、企业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引导的措施。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特征

1. 触网较早, 网龄较长:

调查显示, 大学生开始接触网络的时间都比较早,网龄普遍较长,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 (59%) 反映最早接触网络是在初中阶段, 而到大学才接触网络的人只占10%。

2. 网络消费群呈“橄榄状”的特点:

即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体从大一到大四都有。但总体来看大一、大二学生的网络消费相对大三、大四学生的要少。从性别来看,女性略高于男性。分别为58.4%和41.6%。

(二)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特点及趋势

1. 网络消费潜力巨大。

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以网络购物的方式表现,统计发现, 曾经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大学生占到总体的58%, 听说过但对具体购买过程不了解的占总体的20%。可见网络消费方式在大学生中普及率较高。

2. 网络消费的价格优势。

网络中商品价格相对低廉,网络中的商品极其丰富,网络消费的快捷便利而且大学生可以从网络消费找到群体归属感。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向网络消费,网络消费作为新兴的消费方式必然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三)校园网网络设施的不断推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大力发展自身的网络建设,通过网络中心的建造和宿舍网络的铺设,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网络环境,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趋于理性

当前大学生比较奉行务实的消费观,既不保守也不超前。其自我消费定位趋于客观,消费观念也不断趋于成熟。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属于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消费潮流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位置。因此大部分学生在网络消费的诱惑面前普遍倾向于冷静、理性、务实的行为选择。

(五)网络消费的内容呈现多样

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喜欢网络活动依次为查找资料、浏览信息、娱乐游戏、收发电子邮件等。总体来说大学生对网络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通过网络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网络技能,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而且大学生对网络的消费不仅仅是满足衣食住行,还需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消费对大学生的损害

由于大学生自由时间较多,一些自控能力不强的同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网络的虚拟消费上。虚拟的网络消费导致大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进而造成学生在学业上的荒废。长期以来对大学生造成了身体、学业和心理三方面的危害。

(二)大学生网上交易的风险

在虚拟的网络经济环境下,网络安全和信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因素。比如说网络消费的支付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建立可信、可靠的网络环境刻不容缓。

(三)“精神垃圾”毒害大学生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形形色色的信息被发送到网上。造成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鱼目混珠。如果大学生对这信息缺乏区分辨别能力,则在进行网络消费时极易受到这些“精神垃圾”的毒害。

(四)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障

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与传统购物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消费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大学生对所消费品只有视觉及感官上的认识,而对产品的质量并不能从本质上有所把握,这对大学生网络消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售后服务体制不够完善

在网络消费中由于实物和网络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生对网络消费的商品满意度不高,由于商品质量、尺寸、颜色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利用网络并不能很好解决,而网络商品经营者对商品售后服务也并不是很重视,就导致了大学生对所购不满意商品调货、退货难的问题。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未来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高校要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如网站、网络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设施建设,促进网络消费的规范化管理等。

(二)开展网络消费风险教育

可以开展知识讲座、利用校园传媒进行网络风险教育,告诫大学生在网络消费时务必看清商品的相关信息。

(三)开展网络消费与电子商务基本知识的教育

可以开展相关的公修课,将网络消费真正变成大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

(四)政府必须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使网络消费规范化

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以及各种微观政策来规范和约束市主体的行为。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学生带来的消费风险。

(五)加强网站信用体制和支付体制的建设

为大学生网络消费营造一个安全诚信的环境。

四、结论

由以上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可以知道,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当下,作为已接受新型事物的大学生必将推动网络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减少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公开、公平、公正进行网络消费,还需要高校、政府及企业从各方面做好引导、监管等,才可以促进大学生网络消费合理健康地进行。

摘要:当下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日益兴起, 大学生为易于接受并尝试新事物的一代, 成为网络消费中的主力军。随着大学生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中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阐明在网络消费中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网络消费,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冰.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现状分析[J].才智, 2011, 11, 306-307.

[2]唐金权.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北档案, 2013, 3, 9-21.

上一篇:方案比较与选择下一篇:科技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