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处理技术

2024-06-22

基础处理技术(精选十篇)

基础处理技术 篇1

水利工程对于地表、地下水的合理控制、调节, 以及科学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水利工程的兴建规模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然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含水量高、密度低、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地基,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设计、施工单位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完成以后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直接影响到工程主体的施工安全和后期运行, 因此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质量需要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

2 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地基处理技术最早起源于欧洲, 后来伴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 先后出现了砂石桩、土桩挤密法、振冲法、强夯法、高压喷射技术, 随后出现了复合地基、加筋法、真空预压法等地基处理方法。我国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 但是经过多年来广大岩土工程人员的辛苦努力, 取得了十足的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地基、基础处理方案选择不合理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地基和基础的处理方法比较多, 但是每一种处理方案都有其特用的适用范围。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淤泥、填土、湿陷性黄土、高压缩性土等软弱或不均匀地基, 但是由于先期的工程地质勘察不到位, 或是设计方案不合理, 导致很多水利工程的地基、基础的处理效果不佳, 不仅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还可能造成极大的工期和资金浪费。

2.2 地基、基础处理的施工不规范

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在进行地基和基础处理时, 存在很多施工过程不规范现象, 比如施工单位资质条件不符合要求, 施工设备落后,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追求经济利润与工期进度, 没有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施工, 不能针对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 使得一些水利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效果差强人意, 最终引发整个水利工程发生严重的质量或安全事故。

2.3 地基、基础处理的设计、施工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许多管理、监督部门, 缺乏责任心, 对于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施工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对于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没有进行严格审查, 对施工单位的操作施工过程没有做好监督管理, 使得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

3 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

当水利工程修建在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红黏土、冻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上时, 需要做好地基和基础的加固处理, 以改善地基土的剪切特性、压缩特性、透水性、湿陷性、膨胀性和动力特性等。目前水利工程中常用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换填法、强夯法、挤密桩法、振冲法、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注浆法等。

3.1 换填垫层法

当水利工程基础下部持力层为软土或湿陷性土层时, 常采用换填法来进行地基处理, 即将基础下部的软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或膨胀土等的一部分或全部挖掉, 然后换填密度或水稳性好的灰土、砂石、矿渣等材料, 然后分层夯实或碾压使其密实, 以提高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 减少地基变形量。

3.2 强夯法

强夯法是利用夯锤自由落下的巨大冲击能、冲击波对地基土进行反复夯击, 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稳定性, 降低压缩性, 消除湿陷性和震动液化性。一般来说强夯法的夯击能比较大, 因此处理的地基深度也较大, 对于湿陷性黄土、粉土、砂土、饱和软黏土等非常有效。

3.3 挤密桩法

挤密桩的型式有很多中,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 目前比较常用的挤密桩法主要包括砂桩挤密加固、土或灰土桩挤密加固、爆破挤密桩等。

(1) 砂桩挤密加固

砂桩挤密加固法对于密松散杂填土、砂性较大的黏性土、松散砂土特别适用, 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地基的密实程度和承载能力, 加速土体排水, 并消除砂土地基的震动液化。但对于黏性大的饱和软土地基、软弱的高湿黄土地基, 挤密效果不显著。

(2) 土或灰土桩挤密加固

土或灰土桩挤密加固地基属于人工复合地基, 其地基处理深度也比较大, 该方法在提高地基承载能力的同时, 减少地基变形, 特别适用于湿陷性黄土。

(3) 爆破挤密桩

爆破挤密桩是利用爆破法来挤密土层, 该方法简单实用, 但是对环境污染比较大。

3.4 振冲法

振冲法是利用振动和水冲对土体进行加固, 通过石块、砂砾组成的主体, 与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 来共同承受水利工程上部结构荷载。振冲法特别适用于砂土地基, 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于一些粘性土地基中也开始应用。

3.5 深层搅拌法

深层搅拌法是通过深层搅拌机, 将地基中软粘土和水泥浆等固化剂强制搅拌在一起, 从而提高软粘土的整体性、水温性和强度。该处理方法适用于一些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低、沉降稳定时间长的沉积土层。

3.6 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是在钻机钻孔中, 将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下放到需要加固的软弱土层深度后, 以20MPa以上的高压喷射流, 切割、破坏土体, 并将土体与浆液均匀搅拌在一起, 形成一种强度较高, 并具有截水帷幕作用的水泥土体。这种处理方法适用于砂类土、标准贯入度N<10的粘性土、淤泥或不含、稍含砾石的填土地基。

4 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处理方案的选择

水利工程的工程规模比较大, 上部结构荷载也比较大, 结合多年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对其进行地基和基础处理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基土的潜在能力, 尽量采用天然地基, 或简易的处理措施。同时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还应考虑上部结构的特点, 对需要进行大面积填方的工程, 应在建筑物施工前完成填方工作, 使地基得到预压。在建筑物施工后进行填方, 会使建筑物产生不均匀和较大的附加沉降。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地基是共同工作而又相互影响的, 因此当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不要只限于考虑地基加固, 有的可以通过加强上部结构的措施而得到解决, 或者两者兼施。

5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地区, 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至关重要, 选择一个有效的处理方式, 不仅能够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还能保证整个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安全、可靠的运行。

摘要:水利工程基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主体的施工安全和后期运行, 然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含水量高、密度低、孔隙比大、强度低、压缩性高的软弱地基, 因此为了保证水利工程基础质量需要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的发展, 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水利工程主要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技术, 并进一步提出了水利工程的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建议, 对于优化水利工程的地基和基础处理, 保证工程整体质量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利工程,基础,地基处理

参考文献

[1]沈建峰.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技术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 40 (11) :123-124.

[2]张蕾.关于水利工程基础处理技术的分析[J].中华民居, 2013, 10:289-290.

建筑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技术 篇2

当沉管沉放就位后,其有效重量约等于沉管中的压重,大约为5 ~ 10kN∕m2 ,加上覆土重量,车辆动载以及周围水的比重变化引起的荷载也不会超过30 kN∕m2,大大低于10m深度处的垂直初始应力,因此基底土层的承载能力通常不会出现问题。

1.刮铺法

早期的沉管隧道多用刮铺法处理基础,特别是北美,从1950年起修建的19座沉管隧道中,12座是用刮铺法基础,其优点是造价较低。

刮铺法的主要工序如下:

浚挖沟槽时,先超挖60 ~80cm,然后在槽底两侧打数排短桩安设导轨用以控制高程和坡度,通过抓斗或刮板船的输料管将辅垫材料投放到海底,再用简单的钢刮板或刮板船刮平。

所用辅垫材料最好是15cm左右的卵石和1.3- 1.9cm粒径的砂铄,刮铺法的精度一般为:刮砂±50cm,刮石± 20cm。

早期刮铺法采用一个简单的钢刮板对铺垫材料进行扫平,其导向用的钢梁和轨道安放在浮船上,这种装置受水流及潮汐影响较大,后来采用一种不受潮汐影响的刮板船,其位置与海底基础平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容易作业。

旧金山海湾地铁隧道采用刮平船处理基础时,水深为41m,水流速度达5.5 ~ 7.5 kN∕m2,然而基础处理的质量很好。

刮铺法的主要缺点是须配置费用昂贵的专用刮铺设备;作业时间长,精度难以控制;在流速大、回淤快的河道或管段底宽超过15m左右时,施工困难;施工作业时对航道有影响。

2.桩基础

桩基础很少用作沉管基础,然而当碰到以下特殊情况时,常采用一种特殊的桩基:①地基土非常软弱;②沿隧道轴线方向基底土层硬度变化较大,以至不均匀沉降难以接受;③管段承受列车振动后再传到基底土层中,引起的管段沉陷难以接受。

由于桩群的桩顶标高在实际施工中不可能完全平齐,若不采取措施会导致各桩的受力不均匀,通常采用一种可调桩头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方法是在所有的桩上设一小段预制混凝土活动桩顶,活动桩顶与桩体之间留有空腔,空腔周围用尼龙套管裹住,形成一囊袋,当管段精确定位后,即向囊内注浆,迫使活动桩头抵紧管段底部。

桩头常敷设毡垫层使荷载传递均匀。

3.喷砂法

喷砂法就是把砂一水混合填料通过水平管道喷入隧道管段底部和开挖槽坑之间的空隙中去。

在喷砂管的两侧设有回吸管,使水在管段底部形成一个规则的流动场,从而使得砂子有规则地分布沉淀。

回吸管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通过回吸水含量的测定了解基础砂子的填充程度。

整个管道系统联接在一个可以在管段顶部行驶的台架上,在马斯隧道首次采用喷砂法时, 管道系统仅能在垂直于隧道轴线方向上移动,后来经过改进,喷管系统还可以绕竖直管转动, 这样,任何喷砂位置都可以达到。

喷砂法所用砂的.平均粒径一般控制在0.5mm左右,砂一水混合材料的平均含砂量为10%(体积百分含量),有时可以较短时间增加到20%。

回填的砂子比较疏松,其空隙率约为40%~ 42% 。

砂垫层的厚度一般为1m,喷砂工作完成后,隧道管段从临时基础上释放下来时,可能会引起5 ~ 10mm的沉降。

隧道的最终沉陷量取决于槽坑回填而引起的基底土层的沉陷。

喷砂台架也可以通过喷水清除管段下面空隙中的回淤。

在埃姆斯河隧道的基础处理过程中,回淤的速度太快,使喷砂作业和抽水作业难以进行,承包商不得不使用一种专门的刮泥装置在底板下横跨基槽底作业,一旦清除回淤,立即进行喷砂作业。

目前喷砂法还存在以下缺点:喷砂法所用的喷砂台架常常干扰通航;喷砂系统设备昂贵;喷砂法需要相当昂贵的粒径相对较大的粗砂。

由于以上原因,近年来该法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砂流法所取代。

4.砂流法

砂流法是在设计韦斯特谢尔德河沉管隧道时发明的,其原理是依靠水流的作用将砂通过预埋在管段底板上的注料孔注入管段与基底间的空隙。

脱离注料孔的砂子在管段下向四周水平散开,离注料孔一定距离后,砂流速度大大降低,砂子便沉积下来,形成圆盘状的砂堆,随着砂子的不断注入,圆盘的直径不断扩大,高度也越来越高。

而在圆盘的中心,由于砂流湍急砂子无法沉积,会形成一个冲击坑。

一段时间以后,圆盘形砂堆的顶部将触及隧道管段底面,砂盘中心压力使得砂流冲破防线,流向砂积盘的外围坡面。

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砂积盘的直径越来越大,砂流就是以这种方法来填满整个管下面的空隙。

砂流法的一个缺点就是沉管基础范围内的淤泥无法清除,这会导致沉管产生较大的沉降, 弗拉克隧道的最大沉陷量达70m左右。

5.灌囊法

是在砂石垫层面上用砂浆囊袋将剩余空隙垫实。

采用这种方法时,砂石垫层与管段底部留出15?20cm的空间,空囊事先固定在管段底部与管段一起沉设, 管段沉放到位后,即向囊袋内注入注浆材料,使囊的体积迅速膨胀,充填管段与下部地基之间的空隙。

囊袋的大小按一次灌注量而定,一般以能容纳5 ~ 6m3为宜,不宜太大。

注浆材料的强度只需略高于地基土即可,但流动性要好。

为了防止管段被顶起,灌注时通常跳遭灌。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注浆材料浪费很少,不容易流水稀释;充填效果好,密实度高。

瑞典的廷斯达特隧道首次成功地采用了灌囊法,随后日本的衣浦港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6.注浆法

注浆法是在灌囊法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基础处理方法,它省去了较贵的囊袋、繁复的安装工艺、水上作业和潜水作业。

浚挖基槽时,通常超挖1m左右,然后在槽内铺垫40 ~ 60cm厚的碎石,整平度达±20cm即可。

管段沉放定位后,沿着管段边墙及后封端墙底边抛堆高1仿左右的砂石混合料,封闭管底空间。

接着从隧道里面通过预埋在管段底板上的压浆孔向管底空隙压注混合砂浆,充填管段底部和碎石垫层之间的空隙。

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设备简单,通常的压浆设备就能胜任基础注浆作业,因而设备费用较低;注浆作业在沉管内部进行,不受气象、海洋气象影响,也不影响通航;通过注浆孔量测的参数可以确定充填状态。

我国甬江沉管隧道的基础处理中采用了注浆法,并获得了成功。

这种基础处理方法,可以在回歉较严重的情况下保证施工质量,不但可以形成一个高质量的基础,还可以通过控制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使管段向上升起一定高度,保证管段达到设计要求的标高,这是其它基础处理方法难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王芳,土木工程概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及地基处理技术 篇3

关键词:高层 建筑 基础 施工 地基 安全 处理

1 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1.1 工程量大

施工准备工作量大,工程建筑的体积和面积超过普通建筑,高层建筑施工材料、配件、机具设备种类繁多、采购和运输量庞大。高层建筑施工涉及多个工种,需要大量不同专业的人力、物力及施工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工程施工量大、工序多。高层建筑的土方、钢筋、模板、砌筑、装修、管线安装的工作量都大大增加,工程施工需要十多个专业工种同时配合工作。

1.2 施工工期长且紧

高层建筑的工期通常超过2年,结构工期超过5d/层。施工工期长且紧张,通常为两班或三班作业,冬季或雨季仍须施工。高层建筑工期长且紧的特点要求高层建筑施工需要具备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工序合理开展,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程周期,减少工程建设成本。

1.3 地基深

高层建筑的层高较大,需要加深地基深度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地基埋置深度为建筑物高度的1/12或更多,桩基深度应不低于建筑物高度的1/15。由于高层建筑通常需要建有一层地下室,因而地基深度通常在5m以上,超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通常高于20m。

1.4 作业危险性大

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45m以上,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m,高层建筑自身高度大造成高空施工作业和垂直作业量大。高层建筑施工中需要处理大量建筑材料、设备和人员运输工作。另外,高空作业和垂直作业量多也要求施工单位应做好高空安全保护工作、通讯工作以及解决

其它问题,防止物体和人员坠落造成打击事故或人员伤亡。

1.5 施工技术要求高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及其他相关的施工技术,其中现浇技术为钢筋混凝土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施工单位要重点解决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等施工技术才能做好钢筋混凝土施工。另外,高层建筑对消防、防水、装饰等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实现高层建筑平面类型的多样化、立面造型的个性化以及高层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已经成为高层建筑施工的时代要求,这些要求也对高层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现状

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基础的建设是尤为重要的,这就给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压力,所以需要更强的抗压性,由于高层建筑的整体高度很大,对空气的流动状态产生了影响,这种情况下建筑本身的风压要求就要提高,同时抗震性也要得到重视。

2.1 在基础施工质量中的影响问题

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施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其中的很多个环节都要注重细节,其中包括设计上的问题、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检验的控制等,施工质量的控制在整个过程中更是重中之重,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施工设备、检测的不合格,操作者本身的问题,例如不按规范和设计图以及施工程序施工,施工方案安排不够全面,原材料控制不够导致质量不达标,尺寸等出现要求外的偏差,作业环境不符合要求等人为因素,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经验,正确认识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性因素,凭借经验和谨慎的态度避免,及时发现和解决,从而保障基础施工的质量。

2.2 基坑的建设

随着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的突破,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建设的难度更加增大,高层建筑的基坑开挖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来保证基础的抗压能力,在基坑的建设中基坑支护尤为关键,深基础支护工程是从地下安全作业出发对深基坑侧壁及周边所处环境做的加固保护作用,是集挡土支护、土方开挖、降低地下水、防水渗检测和信息化施工等一系统工程整体考虑的。所以基坑的支护直接关系着基坑以及基础的质量问题,另一种常用的体系则是土钉墙,适用范围是一些低水位非软土场地,它也是采用分层开挖分层支护方式,其造价仅为传统支护体系成本的40%-60%,创新方面是排桩帽梁的设计与内支撑相结合领域,基坑支护中对地下水控制,通常使用帷幕、帷幕与封底复合型办法。

2.3 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在建筑业中也是如此,其中高强砼是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它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例如抗压高、密度大、强度大、孔隙率低等等,尤其是抗压强度高这一特点比常用普通混凝土要成倍的增大,这种高强度的材料能够使构件的截面减小,对于要求高强度基础的高层建筑来说更为适用。

2.4 新技术的应用

不仅是新型材料的快速发展,建筑的新兴技术也发展迅速,其中,竖向粗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和高效预应力砼技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接头形式,竖向粗钢筋套筒挤压连接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重点解决了不同直径配筋的技术问题,以及用同直径套筒连接的关键技术问题。

随着我国在无粘结预应力砼方面的快速发展,更为广泛的采用了这种高新技术,从技术上改良了砼结构性能,从而促进了施工速度,加快了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了造价成本,更好的保障了工程质量。

3 加强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措施

3.1 规划设计的加强

所谓规划设计的加强,首先要控制基础工程的质量,加强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规范建设,建筑地基施工的材料准备检测和控制也尤为重要。在施工过程中要遵守施工规范和原则,坚持质量控制和检测,在施工前做好施工规划,严格按照施工步骤来进行,从而更好的控制施工质量,管理在规划设计中也十分重要,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施工体制要建立健全,对基础质量控制的负责人进行明确的控制,责任到人,更好的对质量有追溯,规划设计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当地标准执行,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以及检测等步骤都严格控制保障质量。

3.2 桩基的建设控制

在高层的基础建设中桩基是最为常见的基础建设模式,其中预制桩、灌注桩是最常用的桩基方式,其中预制桩是用锤击震动、水冲沉入等方式产生压力打桩入土,灌注桩则是就地成孔,在孔内放置钢筋笼来保障强度,最终灌注混凝土成型,在桩基的建设中要进行技术参数的细化,保证工程质量,加强监督,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从施工方案到施工进度的控制都要做到保障,从而在技术上以及安全上促进工程的健康进行。

3.3 注重监测和人员培训

对于质量事故以及安全隐患来说,高层古建筑的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中人的因素尤为重要。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与基础轴线位移、基础标高误差、基础防潮层等问题直接相关,由于重心主要落在上部分墙体与基础之间,这样会产生偏心压力,所以在定位放线的时候要在外墙角处设置龙门板,这样可以防止控制桩发生位移。这就需要从监测和施工人员的素质上进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免由于不熟练的技术操作和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等因素而导致的轴线移位现象,应该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相关技术训练,而且要加强施工人员责任心的培养。

4 结语

在我国建筑业不断的发展下,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尤为重要,作为工作人员,我们需要认清基础施工的重要性,把握好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学习新技术,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的安全有序健康的发展,加快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华杰.高层建筑基础施工及地基处理技术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2]卢文龙,王光秀.高层建筑的特点及施工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2,4(13):112-113.

[3]韦伟.高层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0):144-145.

[4]杨建康.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筑,2014(14):129-129.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研究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研究

1 引言

地基基础施工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构成, 地基就是指基础下方承担建筑全部重量的土层, 基础就是建筑与地基之间接触的一个承担重量的构件, 地基基础施工时整体建筑结构的沉降比较大, 当建筑物沉降后需要稳定恢复的时间较久, 所以地基基础施工决定着整体建筑施工的质量, 只有把握好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 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的合格。地基基础是建筑底部相连接的承受荷载重力的重要构件, 地基基础的牢固与可靠是建筑安全的重要保障。往往地基基础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先部位, 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且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的失误。现今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逐渐倾向于高层建筑, 这就增大了地基的荷载承受重力, 导致建筑物的沉降速度加快, 整体的荷载与负荷都需要通过地基基础承担。以下就对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技术与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2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相关概述分析

2.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基本特点分析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具有不同的特点, 主要是地基基础处理的独特性存在, 包括: (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非常的困难, 因为地基是整个建筑的基础施工建设, 若是存在差错就会很难进行修复, 在进行地基问题的处理时往往要在地下, 一旦出现问题不光要对地基进行处理, 还要对整体的建筑结构进行调整, 所以地基基础处理非常的困难; (2)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具有复杂特性, 我们在地基基础施工的时候要考虑到多种的因素情况, 不同地质条件的地基处理也不同, 有的土质施工起来极为复杂, 并且地基对整个建筑起到稳固作用, 现在地震等灾害频发, 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内容, 地质的复杂就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勘查与处理, 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 (3) 地基基础施工非常的重要, 不仅仅对整个建筑起到稳定牢固作用, 还会对建筑周围的相关建筑业带来很大的影响, 若是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时没有把握好施工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 就会导致地基基础施工的不牢固, 不仅会对整体建筑结构造成破坏, 甚至严重时会威胁到人们的性命与财产安全, 地基是在建筑底层, 就算出现问题往往不能第一察觉, 所以一旦地基基础发生破坏, 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2.2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重要环节, 不仅承担着首要的施工程序, 还承担着整个建筑施工的关键作用, 决定着建筑本身的质量与安全, 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 所以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施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 地质的情况又千差万别, 地质的组成、结构特征等非常的复杂, 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前, 首先要对地质条件进行严格的勘查, 尤其注意对建筑工程施工地基的整体结构调查与分析, 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施工的质量就是保证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

2.3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具有较为复杂、严重以及困难的基本特点, 所以在进行施工处理的时候会存在一些的问题, 以下就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找到合适的技术与方法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质量。

2.3.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保护措施与力度不够

建筑工程在进行地基基础处理时, 要做好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在一些多发时雨的地区, 往往会导致地下的积水比较多, 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处理的时候, 需要对地下的积水进行严格的处理, 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处理的质量, 但是很多时候一些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并没有严格的做好地下的防水与排水工作, 导致在地基基础处理时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导致地基会进入一些积水, 影响到整体的施工质量, 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时, 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与保护力度, 做好地基的防、排水工作, 提高地基基础处理施工质量。

2.3.2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中会存在塌陷的问题

建筑工程在进行地基基础处理时, 还会出现塌陷现象, 若是出现地基基础的塌方就会导致地基内的土质不再坚固, 导致整体地基的承载能力下降, 不仅会影响到整体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 还会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处理的时候存在较大的安全事故发生。我们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施工时, 要按照严格的处理程序进行, 科学的选择合适的处理技术, 若是发现采用的处理技术失误可能导致塌方时, 要及时的进行支护的防范措施, 从而保证地基基础处理施工的质量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

2.3.3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施工过程存在失误

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时, 还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内容进行规范, 很多时候在进行地基基础施工时, 施工人员会出现一些疏忽马虎事件导致整体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得不到控制, 在施工时施工人员应该按照施工设计的图纸严格规范的进行操作的实施, 保证施工的要求与设计的要求符合, 避免地基处理的失误导致变形塌方等现象发生, 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质量。

3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相关技术与方法研究

针对以上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时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处理技术, 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 此外还要保证地基处理的材料也要满足基本的强度要求, 提高建筑工程的地基稳固作用, 以下就针对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的相关技术与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3.1 地基基础的搅拌处理方法

对于地基基础的搅拌处理方法来说, 主要适用于那些粘性的松土土质, 在这类土质地基基础处理时, 要想保证地基的加固作用, 就要进行搅拌的处理方法, 在进行地基基础搅拌加固的过程中, 加入一些剂料, 通过结合反应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 此外在进行搅拌时还要将一些水泥以及实惠添加进去, 形成一个硬质的土层, 一边搅拌一边加入混合配料, 形成一个深层次的地基加固作用, 提高地基基础的承载能力, 中处理技术应用起来效果比较好, 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因素。

3.2 地基基础的换填垫层处理技术

在一些地质条件比较软, 并且比较浅层的不均匀结构进行处理时, 就需要进行换填技术的使用, 一般可以采用一些石头的抛入, 或者挖填, 增加一些石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挤压作用, 提高整体地基的承载能力, 在进行换填时要考虑到土质的回填碾压, 保证地基基础的处理施工质量。

3.3 地基基础的强夯处理技术

对于地基基础的强夯处理技术来说, 主要是采用一些机械化的设备进行地基的挤压与强夯, 从而提高地基的加固与坚实作用, 一般情况下地基基础的强夯处理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地质层面是碎石以及粉土的地基, 粉碎缝隙, 起到加固作用, 在采用该技术进行地基基础处理时要注意一些要点, 根据实际的地基基础状况, 要把握好强夯的落点, 落下的距离以及击打的次数, 不要过度也不要过轻, 在进行强夯处理时, 还要注意到实际的情况, 避免地基基础处理失误。

3.4 地基基础的高压喷射处理方法

地基基础的高压喷射处理技术是通过高压的喷射泵进行浆体的喷射, 从而使地基的土质与浆体进行混合, 待到一定时间后就会硬化成一个加固体, 提高地基的荷载承受能力。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技术还有很多种, 比如地基基础的灌浆处理技术, 地基基础的砂石成桩技术等, 这些地基基础处理技术都可以提高地基基础的荷载承受能力, 保证地基基础施工处理的质量。

4 结束语

总之,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技术的应用非常的广泛, 可以有效的提高地基基础的稳固作用, 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施工的质量, 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商鸿宇.区域燃煤锅炉房供暖系统节能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 2009, 06, 10.

[2]任勇, 穆振英, 王冬岩, 王岳人.区域锅炉房多种能源形式的供暖经济性分析[J].煤炭工程, 2004 (03) :43~47.

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技术论文 篇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引言

我国利用水利、水电工程这种形式来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而建立的在综合性工程,其施工质量一直是施工需要关注的重点,基础施工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由此充分体现了基础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对基础处理技术予以重视,可有效保证基础工程质量,减少或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为实现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效益最大化奠定可靠的技术基础。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础处理技术 篇6

【关键词】回填土;夯实处理;技术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用地趋于紧张,很多工程项目不得不选址在丘陵、山区或沿海地带,当场地地形或地基强度无法满足拟建工程要求时,往往需回填形成回填土地基。因回填的地基土质结构疏松,工程性质差,常需要回填土地基进行处理[1]。

强夯法是处理回填土地基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消除地基土架空现象,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及承载力[2-4]。强夯技术起源于古老的夯实方法,它是在重锤夯实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基处理新技术[5]。在国际上将强夯法称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实法,这种方法是反复将很重的穷锤提到一定高度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能和振动能量进行穷实,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改善砂土的抗液化条件等,夯击能还可提高土层的均匀程度,减少将来可能出现的差异沉降。目前使用的夯锤重量一般为10t至40t,提升高度大约在10m至40m,由于强夯法处理地基原理直观、设备简单、经济性较好、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是当前一种比较经济简便的地基处理方法[6-7]。

本文以新建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本溪站站场为工程背景,对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的回填土进行夯实处理,但由于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空间太小,无法使用压路机等大型设备,而人工打夯方法需消耗太多人力,经济成本高且夯实效果较差,因此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可靠的施工方法,为以后类似回填土打夯工程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工程概况

新建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本溪站站场工程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站场规模为高速场6站台面8线;普速场3站台面3线。基本站台12米,中间站台11.5米。高速场站台长450米,普速场站台长550米,高1.25米。中心里程DK66+220处设置12米宽进站天桥一座,面积1312.54m2;DK66+291.44处设8米宽旅客地道一座,面积1818.76m2;DK66+448.24处设5.2米宽行包地道一座,面积1450.53m2;站台雨棚为单柱悬挑,局部为双柱悬挑结构,雨棚面为叠合板,覆盖面积24883.73m2。建筑物使用年限50年。

站台墙与雨棚基础底标高为-4.67m,下挖深度约3.2m。因土方回填需要满足压实度要求,需对站台墙与雨棚基础之间的回填土进行打夯处理。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设计要求,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的填土打夯处理是后续施工的重要前提。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几点问题需要解决:

(1)基础下挖深度约3.2m,由于施工场地和地址条件的约束,站台墙和雨棚基础间距不大于2.1m,如图1所示。因此不具备使用压路机等大型设备的条件;

(2)利用人工打夯填筑,人力消耗太多,不经济,且夯实效果不好;

(3)为保证本溪站站台配合站房工程按期交付使用,利用现有的人工和机械设备很难完成既定目标。

如何能找到安全简单的方法处理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回填土打夯问题,为后续施工及时提供作业面,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回填土夯实的方法与方案

2.1回填土夯实的方法

利用工地现有的SC220型挖掘机,通过焊接将直径为600mm,厚度为70mm的钢板与挖掘机炮锤焊接形成一体,如图2。经过改装后的挖掘机只需在基槽边就可以对深度为3.5m的回填土进行打夯,其炮锤强劲的动力使打夯后的回填土压实密度完全满足设计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改装的挖掘机取代人工打夯后所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效益尤为显著,不仅为后续工作及时提供了作业条件,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图2 改装后的SC220型挖掘机

2.2回填土夯实的方案

在劳动力安排方面,根据工期要求及工程具体情况,施工设备的配套及施工能力进行安排,同时,在人员充足的情况下考虑职工工种的搭配结合,配备挖掘机司机1人、普工2人、小型打夯机1台。

在施工机械设备方面,为满足进场报验的各项标准,并具备齐全的相关手续,要做到以下4点:一是要配套,二是要先进,三是要满足施工要求,四是要保证完好率及利用率,能够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介于此,配备挖掘机:1台,进行机械打夯施工;小型打夯机:1台,配合机械打夯后的细部处理。

在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回填土过程中,挖掘机站到站台墙一侧对需要回填土的位置进行分层打夯,打夯厚度不得超过300mm。机械打夯完成后,对于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各别未打夯到的位置利用小型打夯机进行细部的打夯处理。

通过此施工办法,每天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的回填土速度平均为40m,不但达到既有设定的目标,并且节省了大量资源。

3、结论

针对新建沈阳至丹东铁路客运专线本溪站站场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回填土夯实问题,由于空间小无法使用压路机等大型设备,而人工法消耗人力多,经济效益低,夯实效果差。对此提出了一种打夯处理的施工方法,采用该方法进行施工得到了理想的效果,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利用改造后的挖掘机进行基底打夯处理方案,不但为后续施工工期提供了保证,而且在站台墙计划施工工期中提前20天完成。

(2)通过此方案,节省人工约1200工日,节省经费约18万元。(1200×150=18万元)

(3)在站台墙与雨棚基础间回填土打夯对比中,改装后的机械打夯比传统的人工打夯不但效率占有优势而且在形成后的回填土压实密度上更具有保障。

参考文献

[1]桂跃,朱佩宁,杨花海,等.回填土地基强夯处理效果检验方法对比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2012(1):11-14.

[2]左名麒,朱树森.强夯法地基加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

[3] R D H Gerald A Leonards,William A Cutter. Dynamic compaction of granular soils[J]. 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1980,106(1):35-44.

[4]徐至均. 强夯和强夯置换法加固地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冶金部建筑研宄总院编. 地基处理技术:强夯实法与振动水冲法[M].北京:冶金工业部出版社,1989.

[6]范维垣.强夯法处理地基中的几个根本问题[J]. 太原工业学院学报,1982(2):15-26.

通道基础底部溶洞处理施工技术措施 篇7

K0+095机耕通道设计为1-5×5.0m, 全长46.69m, 采用分离式基础, 基础设计C20混凝土, 通道基坑挖深6m。

1 现场溶洞情况

通道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 发现四处溶洞出露, 其中3处位于吉首端, 1处位于永顺端, 均处于分离式基础下。对溶洞进行清理后发现, 吉首端3处溶洞底部全部贯通, 上部剩余50~60cm厚持力层。 (溶洞分布见图1)

溶洞深度为6~8m, 洞内无填充物, 溶洞洞壁存在裂隙, 洞内有钟乳石, 由下雨时山体渗漏水造成, 平时无渗漏水现象, 属于干溶洞。

2 方案选取

根据溶洞大小及填充情况, 以确保安全、技术可行为前提, 以经济合理为目的是我们进行方案选择的原则。

(1) 方案一:通道移位

将通道整体向永顺端移位5m, 避开吉首端3处溶洞, 这样就使通道基础只需跨越1个溶洞, 对提高通道的安全性而言应该是最优选方案。但首先根据现场路基情况可知, 距通道位置约15m紧贴红线处有2个天然溶洞, 洞深50m左右 (50m钢卷尺吊重物到底) , 移位5m后进行开挖基础底部是否还会出现新的溶洞不得而知, 如再出现溶洞, 除去所有溶洞处理所增加的工程量, 还需增加移位5m后基坑开挖的工程量, 这样不论从经济的角度还是施工的进度上都得不偿失, 因此方案一被否决。

(2) 方案二:对溶洞采用C30混凝土进行填充

采用混凝土作为填充物在溶洞处理中的运用还是很多的, 但基本上都是对已经进行探明, 且封闭无裂隙发育的小溶洞进行处理。根据目测已知吉首端3处溶洞底部全部贯通, 但溶洞内壁和底部是否还有别的流向的裂隙尚未可知 (永顺端溶洞底部情况不明) , 施工现场也缺乏专门设备对溶洞进行探明 (溶洞深6~8m, 一旦塌陷, 后果难以预料。从安全角度出发, 不能派人对溶洞进行下探) , 因此, 在溶洞内部情况没探明的情况下采用C30混凝土进行填充, 混凝土数量无法进行估算, 方案二也被否决。

(3) 方案三:对溶洞采用片石进行回填, 铺设碎石垫层后采用现浇C30钢筋混凝土盖板进行跨越。

片石填充加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一般用于路基溶洞处理。同样处理方法其实也可用于通道基础底部溶洞处理。首先, 将吉首端3处溶洞上部剩余50~60cm厚持力层全部挖除, 使之成为一条溶槽, 然后对溶洞进行片石填充, 每层填充厚度控制在50~60cm, 填充的过程中采用液压炮锤进行冲击, 使之填塞紧密;填充至距溶洞上口90cm处采用碎石进行铺垫, 碎石垫层为30cm;最后根据溶洞上口实际情况采用60cm钢筋混凝土盖板进行跨越。这样处理, 安全与经济均处于可控状态, 施工进度也不会受到影响, 因此采用方案三。

3 方案优化

(1) 方案选定后, 按常规思路, 一般是根据原设计路基溶洞盖板设计通用图来组织施工。根据清单文件, 溶洞盖板的清单报价为综合报价, 盖板内的钢筋是不单独进行计量的。因此, 我们可以在保证满足受力要求的条件下, 从优化盖板钢筋的设计出发, 减少设计配筋数量, 从而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2) 配筋计算

(1) 设计参数: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净跨径:L0=5;计算跨径:L=8.1m;填土高:H=1.3m;盖板板厚40cm;墙身高5.8m, 基础高0.8m, 盖板宽b=0.99m;保护层厚度c=4c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轴心抗压强度fcd=13.8MPa;轴心抗拉强度ftd=1.39MPa;主拉钢筋等级为HRB335;抗拉强度设计值fsd=280MPa;混凝土容重均取γ1=25k N/m3;土容重γ2=20k N/m3。

(2) 受力计算:

a.竖向土压力

b.通道自重

盖板自重g1=25×0.4×0.99=9.9k N/m

墙身自重g2=25×5.8×0.99=143.55k N/m

基础自重g3=25×0.8×0.99=19.8k N/m

通道自重g= (g1+g2+g3) /2= (9.9+143.55+19.8) /2=94.5k N/m

c.由车辆荷载引起的垂直压力

顺板跨长:La=1.6+2×H×tan30°=1.6+2×1.3×0.577=3.1m

垂直板跨长:Lb=5.5+2×H×tan30°=5.5+2×1.3×0.577=7.0m

车轮重:P=560k N

车轮重压强:p=P/La/Lb=560/3.1/7.0=25.8k N/m2

(3) 内力计算及荷载组合

a.由永久作用引起的内力

b.由车辆荷载引起的内力

(4) 作用效应组合

(5) 对盖板进行配筋

截面有效高度:h0=600-40=560mm

由公式得:x=h0- (h02-2γ0Md/fcdb) 0.5=560-[5602-2×1329.38×106/ (13.8×990) ]0.5=215.05<ξb·h0=0.56×560=313.6mm

则由公式可得受拉钢筋面积As

选用22根25mm的钢筋, As=10782.2mm2满足要求。

3.3溶洞盖板配筋的最终确定

将计算结果报至设计代表, 经其复核计算后, 最终确定由原设计双层钢筋网改为单层钢筋网, 原设计准28和准16的钢筋变更为准25和准8的钢筋, 经计算后, 总计节约钢筋为14786.07kg。 (溶洞盖板原设计图与优化图如图2~3)

4 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

方案选择首先必须保证技术上可行, 安全上可靠。作为施工单位, 同时应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技术方案方面的变更, 选择的方案容易被设计代表、监理工程师、业主接受, 应严格履行变更手续, 现将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列表如表1。

5 结束语

溶洞处理在高速公路屡见不鲜, 对参建单位来说一般也是一个利润增长点。本文的主要目的也是想通过对实例的描叙来简单的给大家提供一个技术可行, 实现利润增长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立超.探讨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管理[J].建材与装饰, 2016, 13:253~254.

[2]董善文.浅谈市政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J].江西建材, 2014, 13:181.

[3]王永杰, 李璐晖.市政道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5, 09:148~150.

基础处理技术 篇8

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基本特性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空间数据中最具体普遍性、通用性和利用价值的信息, 承, 对于促进测绘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框架。关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本特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空间特性, 即地物的空间分布状况; (2) 属性特性, 表现现象的特征。 (3) 时态特性, 描述现象或物体时间上的变化。 (4) 基础性与统一性,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测绘的成果资料, 涵盖了包含地形、地貌、环境、建筑、控制点、交通等信息在内的全部基础地理信息, 需进行统一管理。

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关处理技术

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存储方法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存储是在模型设计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核心内容, 目前, 对于地处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方式主要有基础地形数据存储、栅格数据库存储、3D产品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元数据库、大地成果数据库这几种方式。以大地成果数据库为例, 数据主要由平面三角控制网、GPS控制网、水准控制网及控制点组成, 数据库中包含了控制网拓扑、结算等信息, 将这些数据与DLG数据叠加起来可实现对整个控制网分布的可视化展示和管理, 关于大地测量要素的存储, 一般采用比例尺方式, 适用于不同比例尺的同类大地测量要素存储在同一个物理分层。

要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保持较好的现势性, 就要不断对数据进行更新和集成, 直到达到测绘部门对数据的要求。

集成管理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对多源、多类型、多格式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融合和分化, 需要以可视化方式组织数据, 进行叠加分析和数据转化, 集成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 在此过程中, 兼顾数据在空间、时间特性上的融合性、在物理和逻辑上的高效统一性以及在自身表达上的精确性, 也就是根据不同类型、来源的数据的特点, 对它们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和转化, 消除其中差异, 完成匹配融合。但该技术往往需要人工综合处理, 效率较低, 给智能化集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带来困难。

矢量数据易于编辑, 绘图精度高, 与文字注记结合简便, 但过于抽象化, 现实感不足, 栅格数据则具有强烈真实感, 且数据量大, 缺点是缺少注记。根据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特点, 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存储起来, 将它们统一起来进行一致的操作、分析和显示, 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的难点所在。一般做法是以栅格数据为底图或背景, 将适量数据和其余专题数据叠加在上面, 实现两者统一浏览、操作、查询及应用, 但要实现这种应用, 必须有统一的坐标参考系。

无缝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属于数据互操作模式的一种, 此种方法无需过多考虑各种信息数据格式之间的异构性, 主要是在地里信息应用程序中独特地访问数据架构模式, 可进行多格式的数据直接访问和复合分析, 具有格式无关性和位置无关性的特征, 能开放式地获取信息。在逻辑上, 无缝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技术体系可分为用户层、中间层、服务层这三层架构, 每个环节有确切职责, 服务层主要通过中间层想用户层提供数据或文件, 用户层则直接使用数据, 中间层是服务层和用户层的纽带, 负责两者之间的交互和连通。

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技术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据集成阶段, 主要解决数据源在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上的差异性, 实现多格式数据的共享方式有数据格式转换模式、数据互操作模式和直接数据访问模式, 此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还依赖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外的一类描述空间数据集的内容、质量、状态及其他特性的特殊数据———元数据, 元数据允许完全的说明数据, 方便用户了解其设定和限制, 评估数据集对其需求实用性。第二个阶段是数据综合阶段, 该阶段是主要是解决数据源在尺度特征上的差异性。第三个阶段是要素关系的处理与协调阶段, 虽经过以上两个阶段被处理后的数据已基本上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 但是由于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种类多, 因而要素与要素之间、同一要素与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冲突,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多源数据要素间关系的冲突和矛盾。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处理, 最终会得到新的适合测绘需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经过数据集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被装入源数据库, 补充性数据、影像数据等与源数据库存在于一体化数据处理平台, 在相关处理系统的支持下, 将数据源可视化, 通过对比、分析, 按照实际需求, 从元数据库中提取出质量高、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以目标数据库、算法为支持, 以数据可视化平台为基础, 经过数据综合和关系处理这两个过程, 数据质量和现势性基本满足要求。

3 结束语

总之,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 测绘行业应转变观念, 正确认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测绘中的重要性, 积极采用数据共享技术、融合技术、集成技术、实时更新技术等制作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数据产品, 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测绘行业中更好发挥作用, 从而促使测绘行业更好服务于政府职能, 更好应用于应急响应和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汇兵.基础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建模与管理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 2011.

[2]王国良.基于时态地理对象的基础地理信息实时更新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基础处理技术 篇9

1 输电线路基础施工的基本技术种类

1.1 输电线路基础的掏挖技术

1.1.1 控制配料的径级

输电线路基础掏挖施工中要使用0.5~4cm的连续级配料,也可以通过2~4cm石子与0.5~1.0cm石子以17:3的比例进行混合使用[1]。

1.1.2 衬垫掏挖土壁

应该采用高度为50cm的塑料布作为衬垫,防止基础地面处的土壁因干缩或碰触而发生脱落,在基础浇筑至立柱后应该及时拆除衬垫。

1.1.3 基础混凝土的搅拌

输电线路基础施工用的混凝土一般采用机械搅拌的方式[2],如果条件限制也可以采用人工搅拌的方式,这时要严格遵循“四湿三干”的搅拌要领,确保混凝土配料达到均匀、完整的拌和。

1.1.4 基础混凝土的振捣

输电线路基础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展开振捣作业,这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重点环节,掏挖式基础一般采用振捣器以插入的方式进行,在振捣过程中要确保振捣强度和密度,保证混凝土密实性达到设计和规范的要求。

1.2 输电线路基础的大开挖技术

1.2.1 输电线路基础大开挖技术的种类

根据基础形状、特点的不同大开挖技术主要包括:阶梯基础开挖技术、板式基础开挖技术和斜插基础开挖技术。阶梯基础开挖技术在土体强度高、塑性好的沙石、胶泥型土质中可以广泛应用,阶梯型基础施工具有混凝土用量大、埋置位置深等优点。板式基础开挖技术在软弱地质条件下应用较为广泛,板式基础施工具有混凝土用量大、基础底板柔性和抗压性强、配制钢筋数量多等优点,能够有效防止地基出现倾斜和下沉。斜插基础开挖技术在水系交错和平原区域适应性较好,开挖过程中没有混凝土和钢筋的大量消耗,并且施工也较为简便。

1.2.2 输电线路基础大开挖技术的要点

各种类型的大开挖技术都需要混凝土的浇筑和灌注[3],因此,必须规范混凝土的浇筑过程,要在混凝土浇筑到一定高度后及时进行混凝土振捣。在施工进行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混凝土模板和支撑的形变及位移量,防止出现混凝土结构形状改变而影响后续施工。要做好混凝土捣固工作,避免混凝土出现狗洞、蜂窝和裂缝。

1.3 输电线路基础岩石的处理技术

岩石基础基坑可以采用人工开挖或松动爆破的方法进行施工,基础基坑开挖时应要求施工人员每往下挖1.0m,进行基坑中心吊中,防止挖偏;在进行松动爆破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药量,严禁因爆破施工破坏基坑周围岩石的完整性。

2 输电线路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2.1 控制钻头的垂直度

为了避免发生钻孔跑偏,应先查明偏斜位置及程度,一般可以在偏斜处吊钻头,进行上下反复扫孔,使钻孔垂直,如偏斜严重时,应该在孔内回填砂砾或黏土混石,待沉密实后重新钻孔。

2.2 控制造孔的速度

在软塑黏土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速度,塑性土层遇到水膨胀会出现缩孔卡钻,此时应该采用上下反复扫孔处理,以合理的速度确保成孔的质量。

2.3 控制桩基孔壁的坍落

针对桩基灌注桩成孔速度和质量情况要预防孔壁的坍落[4],应该采取升高护筒、增大水头或用虹吸管等连接措施。绑扎吊装钢筋笼时,应该对准孔中心,防止碰触孔壁。

3 软弱地层进行输电线路基础施工的技术要点

在各种地基中,软弱地基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最明显的,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基础下沉、杆塔倾斜、倒杆塔等事故[5],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软弱地基的问题。软弱地基杆塔基础施工,关键是要做好基坑开挖和混凝土浇制过程的排水措施,尽量避免基底原状土受到扰动。对于软弱地基处的基础采用加石块充填加固的措施,即在最后一层土挖至设计深度时,抛入预先准备的石块,将石块夯入土中,至密实为止,并清理被挤出表面的软土,再铺上碎石,铺好混凝土垫层。开挖底面低于地下水位的基坑时,地下水会不断渗入坑内。如果流入坑内的水不及时排出,土被水泡软后,会造成坑壁坍塌,地基承载力下降。因此,做好基础施工过程的排水工作是软弱地基基础施工的基本要求。基坑排水的方法很多,施工时可根据基坑的排水量以及自身的排水设备等情况,确定采用的排水方法。对于泥、水流沙坑,为防止坑壁坍塌,应减少流入坑底的水量,可以采用挡土板或沉箱等措施,再行开挖。

参考文献

[1]梁跃清.刘捷.缅甸输电线路建设的质量控制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2):1 3-14

[2]李锦龙.有关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方案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1):9-11.

[3]胡小河.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中软弱地基问题的处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7):7-10.

[4]陈策.输电线路地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10-1 1.

基础处理技术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软土地基,基础处理技术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软基为常见的一类。软基即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高、渗透性弱的特点。当软土地基现象出现时,建筑物重量过重,易发声不均匀形变,导致建筑物下沉或坍塌。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关键在于基础地基的稳定性,以此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前期,需要深入了解软土地基,及时发现其存在的破坏力,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如果未严格检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标准,缺乏对地基的重视,将会造成地基失稳,影响水利工程的排水性和渗透性,提高软基基础处理技术,促进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软土地基的特点

软土地基的渗透性较差。由于其含水量较高,相较普通地基的渗透性较弱,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地下水有效排出,以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软土地基具有变形压力大的特点。软土地基的抗剪能力弱于普通的地基,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当软土地基无法承受外部压力时,将会产生形变现象,严重时造成建筑物下沉或坍塌;软土地基还具有不

均匀沉降的特点。由于软土地基的主要组成物是粉尘和砂石,此类物质易对土层的基础微粒层产生的影像不同,当软土地基受到外界压力时,土层的基础结构会产生沉降现象,以此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2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

2.1旋喷注浆法

在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旋喷注浆法主要通过电化学、液压等方式,将凝固的浆液灌入软基中,属于常见的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在喷射前需要明确灌浆成分,灌浆的种类主要是水泥浆液和树脂类浆液,其中水泥浆液的成分是水泥沙和粘土浆,树脂类浆液则是聚氨酯类等。注浆的方式分为定喷、摆喷等。喷射注浆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旋转速度,加快速度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旋喷注浆法在水利工程软基处理技术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避免地基沉降现象发生。

2.2表层处理法

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中的表层处理法是指,在软土地基中添加材料后,使用先进的方法排出地基中多余的水分,通过处理软土地基表层的方法。有效运用表层处理法,有利于增大软土地基的强度,降低软土地基中的水分含量。但是,在技术使用的过程中,在排出地基水分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沙土,以保证软基基础处理技术使用的正确性。在水利工程施工时,结合现场的施工情况,设置一个排水沟方便软土地基排水。软土地基的土层含量少而水含量高,在地基中添加砂垫层进行沙土处理,处理沙土的目的在于改善软土地基的土质状况,增强其稳定性。

2.3夯实法

夯实法的应用在于借助机械的压力对软土地基进行夯实处理。由于软土地基含水量高,土壤颗粒间隙大,通过夯实法的技术应用,通过外力作用缩小地基中的土壤颗粒间隙,排出土壤中的水分,以此达到固结土壤,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避免建筑物下沉或坍塌的目的。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夯实法具有成本低、效果佳、工具简单、要求不高的特点,适合应用于后层淤泥质和淤泥外的大部分土质中。但是夯实法也存在施工进度较慢、周期长等缺点,影响了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进度。因此,需要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选用夯实法软基基础处理技术。

3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使用注意事项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软基基础处理技术时,需要结合有效的实验数据,依照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软土地基的土质进行检测实验,在选用处理技术时,严格根据实验数据,在有效数据的指导下进行,以此保证软基基础处理技术的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提升处理技术水平;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软土地基的承载力,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分析数据,找出软土地基的影响因素,有效的分析软基水平剪切力和软基土壤热化等数据,便于技术的有效实施;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软基基础处理技术时,需要注意处理好深层搅拌桩,由于深层搅拌桩受季节因素影响严重,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深层搅拌桩的处理,充分考虑季节因素影响的施工时间等环节,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技术的顺利进行;还需要结合水利工程的施工具体情况,做好地址的实地勘察和测量,勘察地质、地貌等影响数据,再结合专业的技术资料,分析出调查数据的作用,做大程度上避免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对水利工程造成的经济损失。

4结语

由于水利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国家对其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为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提升工程建设的施工水平。软基基础处理技术作为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力度,有利于提升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技术水平。水利工程施工中软基基础处理技术包括旋喷注浆法、表层处理法、夯实法、加载法等方法,在施工应用中,需要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有效的选用最符合建设要求的处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加强对软土地基的研究技术,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在不断创新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校无线校园网建设下一篇:支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