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

2024-04-22

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通用8篇)

篇1: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

文件编号:GCJY-AFXM-JSCS-01-2018

工程教育基地安防项目

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新疆石油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教育基地安防项目部 2018年04月18日

1、工程概况

2018年4月17日在对工程教育基地安防项目更换围栏施工进行联合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围栏柱混凝土基础隐蔽部分尺寸与设计尺寸不符,针对该问题,业主和监理人员现场要求,对胜利路和217国道段已完成的围栏柱混凝土基础全面进行标识、检查,对于出现类似问题的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处在检查范围的胜利路侧围栏长度为1.9km(约600座围栏柱基础),217国道侧围栏长度为1.3km(约410座围栏柱基础),具体需要进行加固处理的围栏柱基础待全面检查后确定数量。

2、编制依据

2.1设计图纸及设计文件。2.2本项目业主和监理方要求。

2.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 2.4《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2010 2.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2.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51004-2015

3、方案设计

根据业主和监理方要求,结合此次围栏基础施工状况,此次围栏柱基础加固采用增大截面、扩大基础加固法。具体如下图:

围栏柱基础加固示意图

4、施工技术方案 4.1施工工艺流程

回填土清除→原基础表面处理→支模→混凝土浇筑→基础回填 4.2施工方法 4.2.1回填土清除

对已建围栏柱基础周边回填土进行清除,清除范围按基础加固尺寸确定,并适当加宽,为后面基础支模留有工作面。4.2.2原基础表面处理

对原基础混凝土表面用钢丝刷进行彻底清理,使得基础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无松散颗粒及浮渣尘土,以有利于新旧混凝土能够可靠的连结,保证新旧结构的整体性。4.2.3支模

模板按照尺寸定位加固,要求安装牢固,不松动,无缝隙,位置及截面正确。

4.2.4混凝土浇筑

1)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新旧混凝土结合面以及模板内基底面充分润湿,并防止污染新旧混凝土结合面。

2)混凝土标号为C25,使用商品混凝土浇筑。

3)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严禁将周边泥粒或杂物不小心混入混凝土中。4)入模的混凝土应振捣密实,无遗漏,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4.2.5基础回填

基础回填进行分层夯实,压实系数满足设计图纸要求。4.3质量保证措施

4.3.1在进行回填土清除的过程中,不得对基底土层进行扰动。4.3.2新旧基础混凝土结合面要彻底清理,不应有泥粒及松散物。

4.3.3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架的支承部分有足够的支承面积。

4.3.4混凝土所用的水泥、骨料、水、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振捣密实,无缝隙无夹渣层。4.3.5每道工序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开始进入下道工序。4.4安全保障措施

4.4.1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全面的入场安全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特殊工种必须要持证上岗。

4.4.2进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下颚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4.3进入施工现场禁止酒后作业,禁止追逐打闹,禁止串岗,禁止操作与自己无关的机械设备,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

4.4.4进入作业地点时,先检查、熟悉作业环境。若发现不安全因素、隐患,必须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等问题整改合格经确认安全后再进行施工作业。4.4.5由于围栏作业处于绿化带或地面凸凹不平的区域,防火措施必须到位,且人员作业时要注意地面状况,避免发生火灾或人员摔伤事故。4.4.6在进行施工作业的过程中,严禁破坏绿化苗木及绿化设施。

4.4.7施工车辆进入现场,须有专人指挥、监督,不得随意开辟道路,严禁穿越埋地或架空电缆、通讯线路等设施。

4.4.8车辆在进入城市交通或公路时,必须遵守交通法规。4.4.9风力6级及以上,禁止施工。

4.4.10根据每日工作量,进行拆除和安装作业,使校区始终处于封闭状态,且必须做到做到每日工完料尽场地清。

新疆石油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篇2: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

背景:

日期:2007-10-27 销售价格: 免费论文 论文属性: 职称论文

注释:

收藏:del.icio.us google书签 雅虎搜藏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 作者:佚名

论文编号:lw***093 论文地区:

编辑: 论文字数:4430 论文语种:中文

点击次数:246

关键词: 职称论文

摘要:结合工程实例,对厂房地基基础加固的前后两种处理方案,即压力灌浆加固和静力压桩加固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案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基础 加固 压力灌浆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工程质量逐年提高,但工程质量事故还时有发生,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这是由于各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土层分布、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既使同一建筑场地,往往土质也不均匀,在进行工程勘察、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如果对地基条件掌握不全,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这些都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准确分析事故,合理地处理事故,是当前建筑业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对已建建筑物的加固处理的方法有许多种,但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灌浆加固:用钻机在基础上成孔至要加固的土层,然后用高压灌浆设备将配制好的水泥化学浆液灌入地层,通过劈裂、挤压作用,使土层与浆液产生物理化学反应而胶结,从而达到改善土体结构和性能的目的,提高土体的强度。(2)静力压桩加固:利用建筑物的承重柱重力作为反力,通过一套液(油)压设备,把预制桩分节压入土中,上下节桩接驳用预埋角铁焊接。压桩由液压控制,当压力达设计荷载并基本满足计划桩长要求时则终桩,终桩时的单桩承载力可直接从压桩设备的仪表中反映出来。终桩后将压入桩的桩头钢筋与原基础钢筋焊接,并浇注砼承台与基础连为一体,从而将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桩直接传递到坚硬土层。

(2)毫无疑问,已建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无论是采取灌浆加固还是静力压桩加固,都会给工程造成一定的损失,此时应考虑的是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工程实例1.1 工程概况鹤山市某厂房为一幢高四层,框架结构的建筑物,长55.0m,宽15.0m,占地面积825m2,原设计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由于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厂房中段和东段分别分布有一层厚为3~6m和7~9m的流塑状淤泥,使建筑区内部分地段挖孔桩方案无法实施,而改用条形基础下的砂垫层方案(垫层厚度1.00m),而西段淤泥层较薄(厚1~2m),却浇注了16条桩柱,于是同一建筑物采用了两种在受力和变形方面完全不同的基础型式。厂房于1992年10月建成,使用期间发现不均匀沉降,导致厂房结构出现严重拉裂和剪切破坏,危及安全使用。1.2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经对厂房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其地层结构在揭露深度 内由上至下依次为:(1)填土:浅黄色,土质松软,层厚0.79~2.00m。(2)粉质粘土:灰~灰黄色,上部0.40~0.60m为耕土,软塑,N=2击,fk=80~90kPa。(3)淤泥(泥炭土):黑褐色,局部夹粉土,流塑,N=1~2击,fk=40~60kPa,层厚0.00~7.87m,层面埋深1.00~3.75m。(4)花岗岩风化坡积土;土性为砂质粘性土,灰白、浅黄色,含中粗砾,可塑,N=5~13击,fk=100~230kPa,层厚1.70~7.30m,层面埋深2.10~9.07m。(5)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土性为砂质粘性土,浅黄褐色,含中粗砂,可塑~硬塑,N=13~24击,fk=230~320kPa,层厚2.90~9.00m,层面埋深4.00~12.26m。(6)强风化花岗岩:N>50击,层面埋深8.17~22.68m。

1.3 沉降原因分析

(1)地质因素:据钻探揭露,厂房建造在一条山坡冲沟的边麓地段,地下水丰富,水位埋深约0.30m,淤泥(含腐木)等软土的分布极不均匀,层厚由西向东递增,这是造成厂房不均匀沉降的客观因素。

(2)结构因素:同一栋厂房,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基础型式,地质条件较好的西段,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桩端支承在坚硬状的残积土层里,而地质条件极差的东段,则采用了条形基础下的砂垫层,垫层厚仅1.0m,未作压密处理。根据推算,采用桩基础的最终下沉量仅为1.4mm(设桩长10m,进入坚硬状土层),而采用条形基础下砂垫层处理的基础经推算仍有200mm的沉降量,条形基础的刚度起不到变形(沉降)调节作用,因此导致厂房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到厂房的安全使用,所以必须尽快处理。加固方案为确保该厂房的安全使用,对该建筑物的处理宜把上部结构的加固和地基的处理结合起来进行。先处理地基,以控制地基的继续沉降,后加固上部结构。根据钻探和变形测量资料显示,对厂房地基的加固可采用压力灌浆补强和静力压桩等方法,但根据业主的要求以不影响生产为原则,同时受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决定采用压力灌浆加固法。

压力灌浆加固本次加固目的旨在通过浆体的渗压改善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压缩(变形)模量,逐渐减少地基的沉降量,以满足厂房的使用要求。

2.1.1 机理以一定的液压,将水泥和化学浆通过双液管注入土中,并使之迅速凝固,同时对软土进行割裂、扩散挤压和充填,并伴随一定的物理化学作用,一方面促使浆体,在软土中形成脉状充填;另一方面又使软土产生压缩和脱水固结,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2.1.2 工艺流程制浆→成孔下管→液压注浆→割裂→挤压与充填→固结。

2.1.3 技术措施灌浆孔的布置:按每根柱位的四周布置4个孔,孔距1.5~1.9m不等,加固深度4.0~10.5m,深孔底部进入残积土层。注浆采用低压、慢灌、多量工艺,以便注入较多的浆体。重复注浆:在软土较厚的孔段,为增强注浆效果,往往在第一次注浆中,使之在一定浆压作用的范围内形成一道不规则的帷幕,再冲洗灌浆孔进行二次注浆,使浆液充分而有效的充填。先下后上或先上后下分层注浆:先下后上是成孔后浆液浆管下落至孔底,并由孔底开始注浆,而后一边注浆一边上拔灌浆管,使浆液从孔底开始扩散,以利于加固软土;先上后下是从基础底板深度开始注浆,而后逐渐向孔底延伸,先使砂垫层获得有效的加固。

2.1.4 施工效果分析灌浆前期的沉降情况:据了解,厂房于1992年10月建成,施工期间,施工单位自测最大沉降为80.00mm,交付使用后观测只是间断进行:1993年2月21日~6月1日,测得最大沉降为15.00mm,据此分析,该厂房在灌浆前期最大沉降量累计已达100.00mm。另据观测,伸缩缝的顶部(天面)间距已明显拉开,部分柱位的梁、板、墙均已出现裂缝。灌浆施工期的沉降:据观测(共44d),24号柱基沉降40.08mm,25号柱基34.77mm,26号柱基30.53mm。此间,由于灌浆施工导致地基应力释放,沉降有所加大。灌浆后期的沉降:据观测(历时14个月),其中24号柱基沉降28.93mm(日平均2.07mm),25号柱基39.22mm(月平均2.80mm),26号柱基45.64mm(月平均3.26mm),上述数据说明:经化学灌浆处理后,柱基的沉降得到了缓解,但基础的后期下沉仍未得到最终稳定,为确保厂房的安全使用,必须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

2.2 静力压桩加固法基于以上原因分析,这次采取的加固方案必须行之有效、一步到位、不得返工,最终选择“静力桩托换”进行加固。

2.2.1 机理通过一套油压设备,将预制桩分节(每节2.0~3.0m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压入土中,节与节用预埋角铁焊接,预制桩为250mm×250mm的方桩,预估桩长15m,压桩由液压控制,压桩荷载控制在45~55MPa之间,当桩压至预定深度并达到设计贯入度之压力时,其沉降控制标准为压桩荷载保持50MPa,每隔5min冲击一次,共冲击三次,下沉量≤3mm,并需稳定1h,做好记录,最终允许下沉量≤1mm。桩压完后将桩与原基础承台连接起来,将上部结构的荷载通过桩基传递到坚硬状残积土中。

2.2.2 设计技术参数最大压力1000kN,单桩承载力550~900kN,预制方桩尺寸250mm×250mm,混凝土强度C30,压桩速度2cm/s,压桩桩位和受力轴线允许偏位100mm,接桩处桩轴线倾斜度<1%。

2.2.3 施工工序在设计桩位处开挖压桩基坑,利用安装在柱上的反力钢夹提供反力用压桩机压桩,待每个承台的静压桩都压完后,将预制桩与原承台连结成一体,由预制桩承担结构荷载。施工过程中用水准仪进行跟踪施工观测,控制柱的升降量为±1mm。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场地的地下水较丰富,要用抽水泵进行抽水才能进行地下作业,但在抽水过程中,经水准仪监测,发现柱的沉降速率加快(0.50mm/h),立即停止抽水。后经研究,要求抽水前须对该柱进行卸荷处理,以免桩基础产生附加沉降,确保厂房安全。即将该柱的上部卸荷,通过卸荷装置传递到柱周(半径约3.0m)的土体上,共同分担上部荷载,待该柱处理完毕3d后,即混凝土基本凝固后拆除卸荷装置,经卸荷处理的柱,6~8d内,未发现明显沉降变化,说明卸荷处理效果显著。

篇3: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日益走向高层化,人工挖孔桩以其特有的高承载力优势和操作工艺简单得到许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认可。但由于人工挖孔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较大,实际工程中基本为一柱一桩,单个桩的承载力不足就会危及整栋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尤其是成桩且混凝土已经达到强度时,如检测出桩身质量缺陷或者承载力不足,则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原有桩基加固处理,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工程概况介绍

本项目地处重庆市合川区,共2栋17/-1层高层住宅,6度设防,剪力墙结构。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基础,持力层为较完整的中风化灰岩,由于施工过程中,有一根桩从承台底标高下3M左右有一段混凝土未振捣密实,导致其强度值不足。经检测其强度等级不足C15,桩身承载力不能达到设计要求。应开发商要求,我院对该桩基础进行了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对该基础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1. 地质概况

两栋住宅场地场地平坦,属低山岩溶地貌区,场区内无断层,构造裂隙较发育,地质构造较简单。场区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

(1)素填土(Q4ml):褐红色、灰褐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粘性土和碎石土随意抛填而成,性质不均。一般厚度0~3.0m左右,最大揭露厚度5.36m。

(2)杂填土(Q4ml):杂色,稍湿,松散,由粘性土、建渣、碎石土组成,性质极不均。土石比9:1~6:4,一般粒径50~200 mm,最大粒径450 mm,堆积年限大约4年,主要分布场地河道以北,一般厚度2.70~5.70 m左右,最大揭露厚度8.62 m。

(3)红粘土(Q4el+dj):褐黄色、棕黄色,可塑状为主,上部局部硬塑状,充填于溶洞、溶隙中的红粘土则呈软塑状,土质不均一,湿润、刀切面平整无砂眼,刀刃有粘滞阻力。该层具有“上硬下软”的特点,但变化不均匀,岩土接触面及填充于溶洞、溶隙中的红粘土也多呈软塑状。该层一般厚度0~1.32 m,最大揭露厚度2.82 m。可塑状红粘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经验值):可塑状160 kPa

(4)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灰岩

灰色,微晶~细晶结构,厚层状构造,泥钙质胶结为主,中等风化带岩芯大部分完整,多呈长柱状、短柱状,节长200~500 mm,少量碎块状。该层最大揭露厚度13.60 m。

2. 既有基础情况

基础均采用人工挖孔大直径桩,为嵌岩桩,桩长3.0~10m,桩身直径0.8~1.0 m,部分为椭圆桩,其直段长度0.5~1.2 m,均无扩大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其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28.3MPa,嵌岩深度0.5 m。其中158#桩(施工单位自编号)为椭圆桩,为单片剪力墙单桩,桩上有长2.1 m×宽1.1 m×高1.0 m的承台,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7 000 KN,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嵌岩深度为0.5 M,因施工单位在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未振捣密实,导致其桩身承载力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若按C15混凝土的强度计算,该桩仅能承受6 000 KN,其承载力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85%左右,但此桩耐久性不满足混凝土规范要求,必须进行处理。

三、基础评估及处理

从以上情况看,我们经过慎重研究和理论计算后认为,该桩达到了设计要求荷载的80%以上,若作为废桩处理不甚合理,加固处理后仍可作为工程桩使用。

方案一:采用补桩,即在已施工好的桩基旁边再挖2个桩,用承台梁转换此墙肢,不考虑原桩的作用,此方案理论上最好,即经济也节约工期。但由于住宅楼普遍开间及柱距小,且既有桩基础为一柱一桩,为大直径椭圆桩,桩边的可操作距离太小,且要考虑护壁的厚度,施工难度大,群桩效应明显,且不安全。

方案二:此桩经检测从承台底标高下3 m左右有一段混凝土未振捣密实,也即此段桩身混凝土质量有缺陷,可用钻机将桩钻到桩身质量缺陷标高以下800 mm处,直至其混凝土抽芯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然后清洗桩孔,用C35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再对承台以上的柱重新插筋;与承台相连的地梁混凝土凿至跨度的1/3处,再将地梁钢筋锚入新浇筑承台,和承台一起浇筑。此方案理论上比较好,安全可靠,但是因桩身混凝土已达到龄期,强度较高,且里面有钢筋笼,若凿掉已经浇筑好的桩身混凝土,施工难度较大,且要求承台以上的工序必须停工,这样将导致工期延长,而且不经济。

方案三:沿已经施工好的桩基的周围进行扩孔,与原有桩基相结合,重新浇筑为一大直径桩基,大直径桩基必须到主要持力层红黏土以下,以此来加大桩身截面积,让主要持力层分担部分荷载。该桩已完工后的直径为800 mm,考虑扩孔后护壁与原有挖孔桩间净距应满足人工作业的最小要求,即净距不小于800 mm,所以扩孔后的桩身直径为2400mm,相当于原桩上有一个2400×3400的筏板,其承载力远大于原有桩基础。施工中需做好砖护壁,将承台底标高下3 m左右的土挖出,新增加的桩的持力层在红黏土上。然后剔打已成桩的护壁和保护层,以及承台侧面的保护层,重新放置钢筋笼,新增加的钢筋笼拉筋与原桩纵筋可靠拉结,相应把原承台增大,新增钢筋笼纵筋弯折锚入承台中,一次性浇筑C35混凝土。此种方案相当于把新增加的桩基当成一个约3 m高的筏板基础,结合同济大学赵锡宏教授等提出的桩筏共同作用理论与工程实践,初步考虑既有桩承担80%的荷载,剩余部分由新增加的桩基础承担,也即桩承载力不足部分荷载1 000 KN由红黏土承担。经计算,新增桩底净反力为120 KPa,小于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 Pa。此施工方案较为复杂,但具有可行性,经济、可靠、工期也不受影响。就以上三种方案,与开发商协商,最后决定采用方案三。

四、结束语

人工挖孔桩的质量事故较多,尤其是重庆等地区,当然基础加固方案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工程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以经济、合理、可靠、快捷、方便等为原则,科学设计,以将工程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梁红波.人工挖孔桩质量事故分析及处理.建设科技,2011(16).

[2]尹国高.对某工程中承载力不足桩基础的加固处理.岩土工程师,2002(8).

[3]张晓范,胡铁明.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的加固方法.沈阳大学学报,2002(6).

篇4: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处理的研究

关键词: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处理

中图分类号:U44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90-02

桥梁基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承载着全桥的荷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桥梁的结构安全。然而由于桥梁在经年使用中遭受着气候、洪水、行车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桥梁的基础出现了病害和损坏等现象。例如,桥梁基础和扩大基础由于受洪水的侵袭、河道采砂等影响,出现河床下降、基础覆土冲刷、桥梁基础局部脱空等危害发生。在桥梁工程中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理原则,运用各种加固处理来增加桥梁基础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切实发挥桥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桥梁基础地基存在的病害分析

众多外部因素以及桥梁内在的因素都会影响桥梁的基础地基,桥梁的不合理养护等也会使之产生相应的病害,从而影响桥梁的功效,危害到桥梁使用者的安全。

1.1桥台基础发生沉降

许多桥梁基础没有设置护坡进行防护,桥台的覆土被冲刷

后使得桥梁基础外露,在夏季多雨的时节,受大量雨水的冲刷以及洪水的侵蚀,对桥台基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桥台基础发生沉降,破坏了桥梁地基的稳定性,出现基础沉降或者倾斜的现象,使得桥梁的安全性没有保障。

1.2打入桩基础不牢使支撑力不足

部分桥梁的打入桩基础不牢靠,缺乏足够的支撑力,在施工过程中钢筋的使用数量没有严格按照工程要求进行,桩长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这些都使得打入桩基础不实,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长时间使用,出现了桥梁裂缝、桥台下陷等病害,为桥梁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2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应考虑的因素

桥梁基础地基加固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在进行加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选择经济且操作性强的优化方案进行施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1施工因素

在确定基础地基加固时,首先应考虑施工工程中的施工因素,因为施工过程直接决定着加固的质量。进行桥梁基础地基加固材料的选用时,严格进行把控,施工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依据不同的工程采用不同的变通方法。实现桥梁加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相互统一,才能达到经济与美观兼顾的效果。

2.2安全因素

在进行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处理前,要首先对桥梁地基出现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看其是因为在地基施工过程中的缺陷引起的,还是因为后期的受力原因导致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在桥梁基础的刚度与强度还能满足基本荷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避免地基的沉降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保桥梁工程的安全。

2.3管理与技术因素

在进行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处理时,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及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至关重要。有的企业资质不是很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不足,未能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不利于桥梁基础加固工程质量的提高。

2.4环境因素

桥梁基础地基的加固与处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在加固施工时,应尽量避开大风、暴雨、冰冻等恶劣的气象条件,认真分析桥梁基础所处的地址条件,选择有助于加固处理质量的加固技术,便于加固施工的顺利进行;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管理过程中相关责任的划分等,这些都需要质量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3提高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处理质量的措施分析

3.1选取科学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通过对桥梁基础地基病害类型及原因的分析,工程施工部门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基础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进行选择,确保地基加固处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科学的地基加固处理方法主要有:外应力主动受力法、外包钢筋混凝土加大截面面积、新增桩基加法、粘贴碳素纤维加固法等。施工方结合施工方法的特点和工程的实际进行灵活选择,确保地基加固处理目标的实现。

3.2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要确保桥梁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构建完善的桥梁加固工程质量监控体系。

(1)要明确管理人员的各项职责,尽量减少工程质量监管环节的漏洞和失误,避免出现加固处理质量问题时,管理人员之间责任的相互推诿,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2)要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因为监理单位职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是确保各项质量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提高质量管控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加强桥梁基础加固工程的质量管理时,要充分保证监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同时要帮助监理单位解决经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监理单位自身也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与道德修养,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

(3)要严格桥梁地基加固处理的质量检验环节,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基础加固工程的具体实际,严格把控加固处理的关键环节,确保桥梁基础加固预期目标的实现,保证桥梁基础的荷载能力能够满足正常交通的需要。

3.3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

在进行施工队伍的选择时,相关部门一定要选择有资质、市场信誉比较高、施工经验比较丰富的施工企业,避免工程分包、转包等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密切关注施工队伍地基加固处理的进度,严格控制施工预算等。此外,要注重对施工队伍在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切实提高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桥梁基础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障。

3.4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处理工作,都有一个系统、复杂的实施过程,所以,加强基础加固项目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至关重要。具体说来,就是从桥梁基础地基加固处理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可行性研究,再到施工队伍、技术队伍、监理队伍的组建与执行,都需要各个部门在各施工环节的充分沟通与协调;在后期实践环节,更是需要设计、监理、施工、管理等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共同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形成监督、互助、促进的协作关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桥梁出现的病害分析,对桥梁基础地基进行加固,增加桥梁基础的承载力,防治出现基础下沉的险情发生势在必行。在对桥梁基础进行处理时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使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出现问题的桥梁基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加固处理措施,提高桥梁基础的承载能力。在进行加固措施的选择时要确保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造价成本,最大化桥梁的安全性和稳固性,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谷拴成,王展生.碳纤维加固既有铁路桥梁结构技术的应用[J].铁道建筑,2009(08).

[2]兰丽.浅谈钻孔钢管灌注桩在桥梁基础加固处理中的应用[J].农家之友(理论版),2009(01).

[3]赵天法,李德钦,鲜正洪,杨江虎.新型桥梁基础——根式沉井施工关键技术[J].公路与汽运,2009(04).

[4]邹世勇.钻孔钢管灌注桩在桥梁基础加固处理中的应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10).

[5]王磊,于杰.浅析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编辑:尤俊丽)

篇5: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 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 有时需多种措施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 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作全面的考虑, 提出不同的方案, 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 从而选用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 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稳定和趋于稳定时, 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 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固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基地进行处理, 而仅从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 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 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 具体做法是临时地增加载荷, 人为地有控制地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和加固, 基础加大底面积, 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 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破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 减荷也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或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 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变形过大时, 采用增大地基底面积的加固, 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增大地基底面积的加固具体方法增设新的独立的基础, 加宽原有的条形基础、用四面套层加大独立基础等。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 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即应保护地基加固质量, 收到地基加固的效果, 有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振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 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挖钻孔灌桩, 压力灌桩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 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作必要的质量检查, 如贯如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做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易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这个方法效果较好而且费用较低。

篇6: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摘要] 地基稳固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处理措施,对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加固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地基;缺陷处理;加固

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砂土、粘性土、杂细土等各类地基,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并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在雨水充沛的广东地区1个新建500KV变电站的地基加固中,采用强夯法来加固新回填粘土的地基,尚属首次。由于用强夯法加固新回填粘土地基,其加固效果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在进行了原因分析后,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三、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四、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有时需多种措施综合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提出不同的方案,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基础加大底面积,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变形过大时,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收到极地加固的效果,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挖钻孔灌桩,压力灌浆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做必要的质量检查,如贯入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作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有的是用桩承重,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填塞孔洞,缝隙,胶结土壤颗粒,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但费用较高,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硅胶,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一、压力双液硅化法;二、电动双液硅化法;三、压力单液硅化法。压力双硅化法是将水玻璃与氯化钙轮流压入土中,适用渗透系数为0.1—80米/昼夜以下的各类土加固。压力单液硅化法是将水玻璃压入土中,适用渗透系数为0.2—2.0米/昼夜的地下水位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和粉沙土加固。硅化法不适用于为沥青、油脂、石油化合物所浸透的土壤以及PH值大于0.9的土壤。施工前须作出硅化加固的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包括:注液管及电相管的布置和打入深度、化学溶液浓度和用量、注液方法、灌注速度以及硅化后的加固效果的估计等,必要时硅化设计前应先做实验。

参考文献:

[1] 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第一、二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篇7: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

关键词:钢筋砼盖板箱涵,基础沉陷,加固处理技术

在穿渭河供热管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 钢筋砼盖板箱涵基础出现沉陷问题, 将该基础进行围堰内抽排水施工后, 发现在其底部水路存在流沙, 基础与水面8米。为防止钢筋砼盖板箱涵基础继续出现沉陷或变形开裂,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决定采取振冲法对其进行处理, 以达到加固基础的目的。

1 基础加固施工方案研究分析

1.1 基础加固施工方案设计

目前我国针对软弱地基的处理技术以振冲法最为常见, 其通过对地基土的力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进行改善来达到加固的目的, 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铁道、交通、建筑、水电、冶金、煤炭等各领域, 同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本加固施工方案拟定振冲桩利用振冲器来实现基础加固, 振冲器的喷水口对准振冲桩后方位差距应小于50毫米, 再对各项造孔工艺参数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及可靠性分析, 后依据可靠性分析结果进行造孔, 振冲器在成孔后则应下沉到设计孔深0.3m后开始清孔。对孔中各类会影响施工质量及桩体强度的杂质利用振冲桩进行冲刷, 从根本上确保后续桩施工的施工质量。然后进行投料, 将填料堆于孔口护筒周围, 利用振冲器振动来实现对填料的铺设进行加密, 并让投料倚靠自重下沉, 当下沉至施工规范所规定的密实电流值后将振动器提升0.3米, 充分实现规范化施工及合理化施工。关于制桩, 冲砂桩施工需严格控制水量大小和留振时间。停振后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孔隙减少、密实度提高。振冲砂桩施工完毕, 振冲最上层1米左右由于覆盖压力小, 桩头的密实度难以保证, 可用振动碾碾压密实处理。

1.2 振冲法原理

振冲法的原理就是通过振冲砂桩来提高基础的结构强度, 从外力上提高软基础的适用率, 从而使基础的稳定性得以提升。

1.3 施工方法

1) 先钻孔至设计深度, 注入封闭填料必须利用振冲器实现, 且直至填料溢出孔口后才能进行提升振冲器操作。将振冲器提升0.3米时, 再进行封闭填料的注入, 最终将振冲器完全提出。

2) 控制水量和留振时间范围, 必须保证所使用的填料经充分搅拌且均匀, 方可进行振冲作业。在制桩过程中应持续进行缓慢搅拌。

3) 利用跳打法进行, 即间隔跳孔制桩作业, 避免串浆情况的出现, 使孔内填料的约束性与强度得以提高。如果存在地下水情况的, 则制桩应从水头较高的一端开始进行。施工顺序则为先外后内。

4) 完成制桩操作后, 应用水替换填料并喷射于地面上, 以便于排除软管、制桩管以及填料孔内的填料, 保证不会有水填料残存于机具设备内部。

1.4 质量检验

完成制桩作业后, 应定期测量检验, 在完成后的一段时期内进行每天检验下沉变化情况, 保证基础已加固且稳定。

1.5 实例振冲处理施工

上游围堰由挡砂戗堤、回填砂料、黏土心墙和高喷防渗墙等部分组成, 如图1所示。回填砂料采用吹填施工, 吹填砂施工至标高9.0m设计高程后, 吹填砂层经试验, 密实度达不到相对密度0.65的设计要求。经设计、监理、建设方研究确定, 对上游围堰迎水面堰壳5.5~9.0m高程吹填砂层采用振冲密实进行处理。如下图:

2 施工要点分析

1) 围堰排水规律。在进行振冲数次后, 经劈裂进入土体的填料在其凝固后会出现体积收缩现象而基土界面与凝结浆脉间的透水性相较于地基软土要大出很多, 进而形成排水通道且纵横交错, 此时从土体中排出的填料析水体可持续流出且压力水头超出数米于地面。因此, 当地基土为淤泥质或是淤泥时, 围堰振冲可根据实际情况不进行专用排水孔的设置。2) 振冲器。本类基础加固工程的施工质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振冲器的能力。在填料过程中, 如果振冲器振冲能力较低, 则会大幅度降低凝结体强度, 使水体析出增多, 影响振冲效果。假如振冲器振冲能力较高, 且施工人员能够合理应用振冲器, 整个施工则会突出渗水量较低, 且强度较高的优点, 能够完全适用于基础加固工程, 另外还能够通过多次振冲来实现基础强度的密实化。因此, 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 应尽量选择规格满足施工要求的振冲器开展振冲工作, 从振冲器的采购到运输的各方面都实行全方位的监控, 使用振冲器前应对振冲器的能力进行评估, 采取试验等方式对其能力进行可靠性分析, 充分实现对振冲器的全过程控制。3) 孔隙水压力。根据大量实践以及资料结果显示, 在通常情况下, 孔隙水压力上升则建筑物上升, 反之则建筑物产生下沉。但是如果孔隙水压力升至上浮自重应力时, 再继续振冲则不会抬升建筑物, 反而会产生下沉现象。再经过1至2天的压力消散期, 再进行振冲, 才能够得到正常的施工效果与目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受高孔隙水压力影响, 会减少土体有效应力, 从而导致土体出现侧向滑移。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应加速将基土析出水体排放出来, 进而使孔隙水压力的增加得到控制。另外在振冲时, 实时观测到的孔隙水压力变化的数值可作振冲法的间接效果衡量标准。4) 现场试验。有条件的施工场地还应在振冲法施工之前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 以保证振冲施工加固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在地下注入的填料凝结体在现场试验中, 正常的是应以竖向薄板状或是树根状以折线辐射向四周延伸。其中薄板状填料凝结体应包括三层, 也就是一次振冲得到一个新层, 并向两侧对土体形成挤压。另外在填料凝结体向四周辐射时, 如遇近围挡桩体, 其应出现折转回头现象。

3 结语

篇8:围栏基础加固处理方案

关键词:输电线路;铁塔结构;原位加固;电力传输;输变电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類号:TM75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4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499输电线路的铁塔基础建设是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铁塔基础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地基加固处理,在地基加固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原位加固,即在铁塔原位上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固。输电线路的建设一般是通过架空导线的方式进行电力传输的,导线的架构一般会选择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比如野外,在自然环境中有很多地区都是软土地基,软土地基的土壤条件不好,一般以淤泥土居多,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较弱,如果在软土地基上进行输电线路铁塔建设,很有可能会导致土地出现沉降或者塌陷问题,加强软土地基的原位加固处理,提高输电线路铁塔的稳固性,是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1 我国铁塔基础工程现状

1.1 软土地基

软土地基是输电线路铁塔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地基形式,在软土地基上加强铁塔建设,其基础建设形式主要有锚杆式基础、插入式基础、嵌固式基础和掏挖式基础等,在软土地基上加强铁塔的建设,要考虑沉降、倾斜等因素。软土地基的处理费用、基础的造价相比于其他地基形式也会更高。

1.2 黄土地基

黄土地基也是当前铁塔建设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地基形式,主要在西北地区以及黄河沿岸居多,这种地基形式主要采用刚性台阶式基础和插入式基础,有的地基也会采用灌注桩进行基础施工。

1.3 岩石地基

在输电线路建设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遇到岩石地基,在岩石地基基础上进行输电线路的铁塔建设,主要有岩石锚桩基础、斜插式基础和嵌固式基础三种,岩石地基上的铁塔施工不是当前输电线路铁塔施工中的主要

形式。

2 输电线路铁塔地基原位加固处理方法

输电线路的铁塔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野外的软土地基,软土地基的土壤条件不好,一般以淤泥土居多,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较弱。如果在软土地基上进行铁塔建设,很有可能会出现土地沉降或者塌陷问题,从而给铁塔结构的安全性带来影响,导致铁塔的各部分实体结构出现下陷的现象。另外,铁塔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导致路基的塑性变形逐渐积累,而铁塔的稳固性不够,会导致严重的人身财产安全,还会给用户的用电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加强地基的加固处理,是铁塔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铁塔中的地基的牢固程度。在对地基进行原位加固处理的过程中,有多种方法,比如换填垫层法、强夯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在铁塔地基原位加固的处理过程中,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以实现铁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1 填垫层法在铁塔地基原位加固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这种处理方法适于在浅层的软弱地基中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地的稳定性以及承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土地出现沉降或者对土地的沉降量进行减少。在换填垫层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对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进行加速,防止积水在土地中累积,防止出现冻胀和消除冻胀土的胀缩。

2.2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在铁塔地基原位加固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高压喷射灌浆技术对于淤泥、淤泥质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土地的地基处理比较常用,使用这种技术进行铁塔的铁塔地基原位加固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铁塔土地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钻孔,在冲击钻孔的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填堵漏工作,而且要对孔内的泥浆的状态进行分析,在进行钻孔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钻机处于垂直状态,使得孔的位置没有偏差,另外需要对灌浆的技术进行分析,高压喷射灌浆需要注意对喷射的机器参数进行调节,以控制力度和速度,对工程项目进行稳固处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一般关键技术,还是高压喷射关键技术,在进行灌浆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即对工程施工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再进行施工,并且要做好灌浆工作的相关记录。其次,要对灌浆孔以及缝隙进行清洗,防止出现各种杂物,对灌浆技术的牢固质量带来影响。为了提高土地的稳定性,还可以采用灌注桩施工,在灌注桩施工之前,应该要对钻机的高度、位置等进行检查,确保其满足施工要求,检查的过程中要确保钻杆保持铅锤线,成孔时应适当抽检进、出泥浆指标,发现超标时及时调整。

2.3 强夯法在铁塔地基原位加固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在高饱和度的粉土地中比较适用,由于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会出现软-流塑的黏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从设计前进行管理,在设计之前,就要对土地的大致参数进行了解,比如土地的厚度、土地的牢固程度等。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都是提高土地强度的方法,对土地的湿陷状况有一定缓解,从而可以提高土地的稳固性。

2.4 预压法在铁塔地基原位加固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预压法适用于对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饱和性的黏性土地进行加固处理,由于预压的方法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堆载预压法及真空预压法。比如某地在输电线路铁塔建设过程中,遇到软土地基,根据实际检测发现,该处的软土地的厚度不大,为3.5米,因此施工单位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进行处理,但是在该城市另外地区的铁塔建设过程中,其淤泥土质的厚度超过4米,实为5米,因此对该地则采用了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进行处理,两处都获得了较好的加固效果。

2.5 加强铁塔加固质量管理

在铁塔基础加固过程中要根据铁塔建设的方案对铁塔建设的具体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比如对铁塔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各种器械、原材料等进行充足的准备,并且要检查各种原材料是否符合具体的生产要求。再比如在铁塔原位加固施工之前应该要对灌注混凝土的材料尺寸要进行检查核对,应该确保其与设计方案中的一致,对各种其他的原材料要按照具体的要求对质量进行审核,坚决摒弃不合格的材料入场。此外,在进行输电线路的基础原位加固施工之前,还应该要加强对环境的检测。一是要对加固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审核,根据铁塔地基原位加固施工过程中设计的各种图纸、地质检测报告等,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相应的评估,并且通过对周围的地质进行勘察之后编制原位加固施工依据、工艺流程、技术指标等与原位加固施工相关的多种条件,防止出现各种质量问题。二是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采用相应的测绘技术对输电线路原位加固施工沿线的土壤地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促进输电线路原位加固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应对。

3 结语

输电线路铁塔建设过程中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是当前铁塔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铁塔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见各种软土地基,因此要加强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以提高铁塔地基的稳固性,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伟,易黎明,王四秀.一种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原位加固处理方法[J].电力勘测设计,2013,(2).

[2] 张卓生,邓开清,陈宏昆.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改造处理方法探讨[J].电力与电工,2009,(3).

[3] 张东跃,韩凤玲.输电线路铁塔基础加固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S1).

作者简介:张昊(1989-),男,广东河源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河源供电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

上一篇:真相的成本作文800字下一篇:陈古洞小学防汛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