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化模式

2024-06-17

集成化模式(精选十篇)

集成化模式 篇1

1 国内道路货物运输的特征

近年来,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道路不断拓宽, 使得运输业发展迅速。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 物流公司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这也给道路货物运输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 使它的运输量远远大于其他运输方法。这种方法占所有运输方式中最大的比例, 如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 经营主体多元化

在20世纪80年代初, 交通部提出了一个共同运输的措施, 不区分国营、集体、个人, 只要有运输工具都可以, 这种方法缓解了当时运输能力不足的情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20年后的今天, 道路运输业已经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现在道路运输业是由许多类型不一的经营主体构成, 其中包括股份运输企业、私营运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个体运输户等, 尤其是个体运输户占比例的80%以上。

1.2 服务方式多样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道路货物运输业的不断前进, 现在市场上的货物运输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许多企业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 努力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 降低运输成本。主要的服务方式有以下这几种: (1) 按货运量来分类, 划分为整车运输和零担运输; (2) 按车种来划分, 有普通货车以及专用货车; (3) 按货运效率来划分, 包括快运和普运。这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可以为客户节省一定的成本, 同时也能使运输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1.3 经营方法过于单车化

所谓的单车化指的是在执行道路货物运输业务时的单台车辆, 作为整个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 但这种单车运营的模式占我国运输业主导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 这种单车承包的服务方式开始出现, 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变、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但是单车承包的经营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单车的全部责任都由承包人独自承担。现在个体运输户与单车承包人的数量是我国运输业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国运输业户平均车辆不足2辆。

2 道路货物运输系统下的集成模式

集成模式是指将道路货物运输系统下的各个单元相互连接起来, 保证各个单元的物质传递、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 提升道路货物运输系统的完整性系数。由于不同企业的货源和经营方式不同, 所使用的集成化道理货物运输模式也有所不同, 主要分为两类集成运输方式:供应链一体化运输模式和过程一体化运输模式。

2.1 供应链一体化运输模式

各种功能实体组成的网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分为三大运作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获取生产所需的原料, 第二个环节是将原料分配到各个加工车间, 最后一个环节是通过分销系统将最终的产品分批发送给顾客。供应一体化运输即贯穿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并且根据不同的客户要求形成多种供应链分支, 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状结构。供应链一体化运输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客户需求商, 货物需求量较为明确, 运输线路和产品品种比较固定。产品总成本最小化是供应链一体化运输的第一经营目标, 运输成本最小化是其第二经营目标。

2.2 过程一体化运输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服务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人民需求, 道路货物运输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当下的道路货物运输已经可以满足门到门的服务需求了, 其服务方式灵活多变, 生产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以来, 市场逐渐向市场全球化发展, 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 对道路运输也提出了少批量、多品种、多批次的新要求。在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 单独的运输个体要完成运输过程, 其花费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并且还会面临许多人工问题、管理问题和运输问题。为了缓解单独运输个体所呈现出的这种问题, 过程一体化运输模式便将分散的货物运输业户和货物服务业户整合在一起, 为客户提供一票到底式服务。过程一体化运输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比较高, 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且为了完成运输个体跨越道路运输工作, 应当采取多联式运输方式, 实现集成化道路运输的扩展和延伸。

2.3 集成化道路货物运输的优势

集成化道路运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 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 提高了道路运输的服务水平。 (2) 建立了道路货物运输的信息化运输组织, 将运输过程中的运输个体联结在一起, 提高了道路运输的专业化程度。 (3) 集成化道路货物运输实现了运输业户之间的信息共享, 具有运输结构有组织、运输方式灵活和服务方式便捷的特点。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全球化市场的发展为集成化道路货物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集成化道路上货物运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 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要充分理解集成化理论, 对集成化运输方式进行科学的改造, 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适当使用科学技术, 促进集成化道路货物运输的健康发展, 将对提高道路运输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晔晖.物资管理系统与物流集成化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6) .

数字集成电路的应用模式 篇2

数字集成电路包括一系列的门电路、器件数量等,我们将数字集成电路分为小规模集成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特大规模集成电路。

关键词 数字集成电路 CMOS数字集成电路 逻辑功能 内部设计 注意事项

1关于数字集成电路逻辑功能及其内部设计的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数字集成电路产品是非常多的,通过对其电路结构的分析,可以分为TTL系列及其MOS系列。

TTL数字集成电路进行了电子及其空穴载流子的导电,我们称之为双极性电路。

MOS数字集成电路进行了载流子导电电路的应用,其中的电子导电部分,我们称之为NMOS 电路,将那种空穴导电电路称之为PMOS电路。

PMOS电路及其NMOS的组合电路,我们称之为CMOS电路。

相对于TTL数字集成电路,CMOS数字集成电路具备良好的应用优势,其工作电源的电压范围比较宽,并且其静态功耗水平比较低,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强,具备较高的输入阻抗,并且其应用成本比较低。

介于这些优势,CMOS数字集成电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数字集成电路的品种是非常多的,包括门电路、计数器、触发器、编译码器、存储器等。

我们可以将数字逻辑电路分为时序逻辑电路及其组合逻辑电路。

在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中,任意时刻的输出取决于其当时的输入,这跟电路的工作状态没有关系。

比较常见的组合逻辑电路有编码器、译码器及其数据选择器。

在时序逻辑电路中,任意时刻的输出取决于该时刻的输入,与电路的原先状态存在联系。

时序逻辑电路具备记忆的功能,其内部含有存储单元电路,比较常见的时序逻辑电路有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等。

实际上,不同组合的逻辑电路及其时序逻辑电路是非常多的,其应用比较广泛,并且有很多标准化、系列化的集成电路产品,我们把这些产品称之为通用集成电路。

我们把那些专门用途设计制作的集成电路称之为专用集成电路。

数字电路是由组合逻辑及其寄存器构成的,组合逻辑是由基本门组成的函数,其输出与当前的输入存在关系。

比如组合逻辑的逻辑计算。

时序电路包含基本门,也包括一系列的存储元件,进行过去信息的保存。

时序电路的稳态输出与当前的输入有关,跟过去的输入状态也有关。

时序电路在进行逻辑运算的同时,也会进行处理结果的存储,从而方便下一次的运算。

从功能上来说,数字集成电路分为数据通路及其控制逻辑部分。

这些部分都由一系列的时序逻辑电路构成,都是同步的时序电路,时序电路被多个触发器及其寄存器分为若干的节点。

这些触发器在时钟控制下会进行同样节拍的工作,从而进行设计的简化。

2 CM0S系列集成电路的一般特性与方式

(1)CMOS系统集成电路是数字集成电路的主流模式。

其集成电路的工作电源电压范围是3~18V,74HC系列是2~6V,党电源电压VDD=5V时,其CMOS电路的静态功耗分别为:中规模集成电路类是25~100%eW,缓冲器及其触发器类是5~20%eW,门电路类是2.5~5%eW,其输入阻抗非常高,CMOS电路几乎没有驱动电路功率的消耗。

该电路也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其电源电压的允许范围比较大,其输出高低电平的摆幅也比较大,其抗干扰能力非常强,其噪音容限值也非常的大,其电源电压越高,其噪声容限值非常的大,CMOS电路电源的利用系数非常的高。

CMOS数字集成电路也具备良好的扇出能力,在进行低频工作时,其输出端可以进行50个数量以上的CMOS器件的驱动,其也具备良好的抗辐射能力。

CMOS管是一种多数载流子受控导电器件,针对载流子浓度,射线辐射的影响不大。

CMOS电路特别适合于进行航天、卫星等条件下的工作。

CMOS集成电路的`功耗水平比较低,其内部发热量比较小,集成度非常的高,电路自身是一种互补对称结构,环境温度的不断变化,其参数会进行相互补偿,因此,能够保证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2)相对于TTL集成电路,CMOS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更加的简单,其进行硅片面积的占用也比较小,比较适合于进行大规模及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制造及其应用。

在CMOS电路的应用过程中,不能进行多余输入端的悬空,否则就可能导致静电感应的较高电压的产生,从而导致器件的损坏情况,这些多余的输入端需要进行YSS的接入,或者实现与其它输入端进行并联,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相关的决定。

CMOS电路输入阻抗水平是比较高的,容易受到静电感应发生击穿情况,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我们需要做好静电屏蔽工作。

在CMOS电路焊接过程中,需要做好焊接时间的控制,保证焊接工具的良好应用,进行焊接温度的良好控制。

3结语

在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过程中,很多标准通用单元得到积累,比如选择器、比较器、乘法器、加法器等,这些单元电路的形状规则更加方便集成,这说明数字电路在集成电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及其应用,这是数字集成电路应用体系的主要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越.数字集成电路自动测试生成算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2.

[2] 龙英.开关电流电路测试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

集成化模式 篇3

摘要:本文在认识集成化管理理念内涵与理论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目标和设计原则,进而设计出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模式,并就其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的良性循环及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集成 油气开采企业 经营管理

当前,我国油公司上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的资源约束和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油气开采企业作为油公司上游企业的责任主体,担负着加强油气生产和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职责。运用先进的集成管理理念,并以计算机软件辅助,以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对提高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集成化管理理念概述

(一)集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在国外,最早也最能明显地体现集成思想的研究应该首推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他提出,应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物理的、生物的、个人的和社会的等几方面要素组成的“协作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973年美国的哈灵顿博士首次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研究集成化管理的序幕。在国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集成思想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于1992年3月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及总体设计方法,探讨了集成思想的方法应用问题。由于其站的高度和角度都是在哲学层次之上,因而他所提出的集成思想显然更属于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管理哲理。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思路基础上,关于集成现象和本质的探索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国内众多学者分别从制造系统、集成管理技术、知识集成、组织集成模式、生产过程集成、价值工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管理集成的理念、内涵、特征、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等。

(二)集成化管理的内涵

集成化管理,亦称集成管理,其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核心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理念指导管理实践。所谓集成,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即按照某一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具体到集成化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以系统论为基础,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将特定系统的若干要素联结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综合性地解决管理系统问题的过程。由于集成要素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而且集成的广度和程度也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集成化管理具有明显的动态发展性。

(三)集成化管理的理论模式

集成化管理思想实质上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采用系统的手段将原单元系统组成一个协同工作、功能更强的新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消除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实际边界(如物理边界、组织边界和专业边界等),而且能够将局部优化目标转变到整体优化目标上来。不同的单元系统,其管理集成的模式则不同。结合当前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和集成化管理的实践,当前集成化管理的理论模式应体现在三个维度上:管理要素集成、过程集成和知识集成。

管理要素集成,管理要素集成是指从全局观点出发,以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以成本、质量、采购、人力资源等各种专项管理的协调与整合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过程集成,过程集成是指按照经营管理流程对经营管理活动所进行的集成,该集成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整个生产运营的效率。知识集成,知识集成着眼于在分析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研究知识的流动,提炼知识,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将个体知识结构化为企业共同知识,并将知识融入企业工作流程,实现知识的再次运用。其中,管理要素集成和过程集成实现企业一段时期内生产运行的集成管理,而知识集成维度则是企业经营管理循环不断提升的手段。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实现集成化管理,需要一些集成条件,包括理念集成、组织集成和信息集成。理念集成实质上就是树立合作理念;组织集成实质上就是对组织结构边际进行模糊化重组,打破了传统组织系统中的边界、职能的界定;信息反映而且控制和指挥着工作流、物流和资金流,信息集成实质上是要求企业建立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的目标和原则

(一)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的内涵及目标

基于对集成管理理念的认识,结合油气开采企业经营实践,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就是要去除现行生产管理中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打破生产开发、财务管理等原先分工明确的职能部门界限,将各业务单位和生产各过程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充分利用信息、人员、流程和技术等共享资源,力图集成经营管理计划、生产运行、监督考核和效益评价,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协同运作,并通过经营管理优化来实现整个经营管理集成体的螺旋上升。

基于此,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的目标,就是要克服由于采油生产多系统、多环节、大范围、高隐蔽性及高分散性导致的高分散、低集成管理模式,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系统,按照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实施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集成化整合,构建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平台,使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及其全过程直接处于统一监控之中,从而实现油气开采企业各项集成要素的优化匹配,不断提升油气开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油气开采企业油藏开发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原则

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原则,是指导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实践的一般性规定,具体包括:

1、目标一致性原则

考虑到管理集成化本身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多,难度大,且油气开采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组织层次多,分布依赖于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因此,要想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集成,就必须保证油气开采企业各级经营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的目标一致。

2、系统性原则

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中,系统方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油气开采企业生产流程复杂,技术含量高,涉及的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对于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应将开发油藏的整个生命期,从开发初期到开发后期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综合起来;把生产运行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一切子目标、子系统、资源、信息、活动及组织单位结合起来,按照计划形成一个协调运行的综合体;将经营管理的各个职能,如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生产监督管理和生产考核管理等综合起来,形成集成管理系统。

3、全面性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的集成,一方面要求全员管理。集成化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它涉及油气开采企业中各个部门、单位和班组的工作业绩,也与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因此,油气开采企业推行经营管理集成,应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关心生产经营、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做到组织上下结合,群策群力,共同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集成。另一方面则要求全过程管理,具体表现在油气开采企业注水、采油、集输和井下作业等作业流程的集成。

4、持续改进原则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营管理计划、生产运行与成本管理、监督与考核和经济活动分析与效益评价已经形成一个有机循环体,其重点是过程管理,而过程的生命力在于持续改进。因此,要想实现整个循环体的螺旋式进步,持续改进原则必须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实践过程中加以体现和运用。

5、相容与互补原则

相容性是指各可集成单元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关系或联系;互补性是指各集成单元能充分实现各自优劣势互补,最终实现整体优势。相容性是各集成单元能否集成为一个整体的可行性条件,互补性则是集成单元相互选择的必要性条件。

三、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模式设计

依据油气开采企业集成化管理理念及其原则,油气开采企业构建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理论模式,该理论模式包括三个维度,即时间维度、组织层次维度过程维度。

(一)组织层次维度(油藏开发维度)

组织层次维度体现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人与组织、物质资源与各阶段管理活动藕和。从组织层级来看,采油厂级、采油矿级和小队级(采油队、注水队等),表明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功能在油气开采企业各组织层次中的分布。若从油藏开发维度来看,则表明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功能在油气开采企业开发单元、区块和油藏三个层次上的分布。

(二)油田寿命周期维度

油田寿命周期维度反映了油气开采企业不同开发阶段经营管理的集成,包括开发初期、开发中期、开发后期和退出四个阶段的集成管理,体现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需依据油气开采企业不同寿命周期阶段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与油藏经营管理思想是一致的。

(三)过程维度

过程维度反映了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集成,体现在油气开采企业不同寿命周期阶段,各个组织层次在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实施方法与程序。

四、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实施对策与建议

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将油气开采企业各业务单位和生产各过程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充分利用信息、人员、流程和技术等共享资源,对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要素进行创造性组合的过程,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协同运作,并通过经营管理优化来实现整个经营管理集成体的螺旋上升。在实施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改造过程中,应切实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遵循系统优化的原则,进行油气开采企业流程再造。长期以来,油气开采企业已形成了比较好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但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传统计划管理模式下形成、遗留和延续下来的企业流程,许多都是为生产而生产、为管理而管理所制定的,存在节点阻塞、成本高、效率低、效益贬值等缺点,容纳了许多低效与无效工作。为此,在经营管理集成实践过程中,油气开采企业应遵循系统优化的原则,对油气开采企业进行流程再造。一方面,应整合相关工作,尽量减化程序,减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对合同管理实施集成;另一方面对油气开采企业的注水流程、提液流程、集输流程和井下作业流程进行优化,尤其是建立油气开采企业井下作业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实现作业系统从设计、到实施、到监督、作业效果评价、优化作业方法、再循环优化分析的流程管理。

其次,注重多维化管理。油气开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在时间经营管理集成化的过程中,油气开采企业应注重多维管理,包括过程维度、组织维度、工作/执行人员维度和时间维度。其中,组织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流程来执行,流程是连接组织和工作/执行人员的桥梁,这三者的管理共同体现了企业一段时期内的集成管理,而时间维度则体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化实践必须根据不同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得到循环提升。油气开采企业在通过流程管理提高流程绩效的同时,应按照单位线(厂、矿、队)、油藏线(油田、区块、单元)、时间线(月度时间段、日度时间段)构建经济活动分析和效益评价系统,完善组织和工作/执行人员维度绩效管理。

再次,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在油气开采企业现有环境、结构、要素情况下产生的管理方式。 “精”和“细”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实现精细管理细分管理对象是前提,量化考核指标是条件,管理主体责权利相统一是关键。油气开采企业应把管理对象尽可能细化到单井、单设备等最小工作单元,做到管理责任具体化,监督考核真正落实到位。在经济评价方面,油气开采企业应从行政单元延伸到油藏(区块)和单井,实现以油藏(区块)为单元、以单井为基础的精细经济技术评价,做到“一块一策”、“一井一法”,使不同的开发单元在不同的开发阶段都有相应的开发措施,对未动用储量根据油价、技术进步等变化来确定油藏开发调整的方式与时机。同时,油气开采企业的物资管理、用电管理、生产巡检管理、泵站监测管理等,都应体现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使油气开采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分散化、表面化向制度化、规范化深入,目标制定从定性向定量深入。

最后,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共享有助于各环节的相互协调,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成功率,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封锁现象。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集成实践中,信息同样起到中枢神经的作用,集成化管理只有通过对信息有效组织和管理才能实现其目的。因此,油气开采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录入功能,使得数据均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数据源点,确保“源点唯一”,并通过提供方便灵活的接口,能够充分利用其他系统(油气开采企业核算结算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勘探开发数据库系统、油库信息查询系统、井下作业信息系统等)的已有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从而确保油气开采企业各职能部门、组织层次和生产流程等各个环节的高度协调。

集成管理理念在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全流程闭合管理,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诸多方面的信息和流程,深化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内控制度,为不断提高油气开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教学档案集成化管理模式探讨 篇4

一、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

1. 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 高校之间师资、科研、优质生源等的竞争日趋激烈, 各高校都加大了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 积极筹措资金, 引进高级人才, 加强教学硬件设施建设, 势必在现实中缺少精力、财力从而忽视了教学档案的建设。加之受传统管理理念束缚, 教学档案仅仅停留在供查阅层面上, 不重视编研和挖掘其价值。因此,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必备的专业人员、资金、场地等不到位, 难以发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 直接影响了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2. 缺乏专业人才。

《办法》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为高校档案机构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其编制人数由学校根据本校档案机构的档案数量和工作任务确定。但目前高校真正档案专业毕业的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少之又少, 在基层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往往都是兼职人员, 缺乏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大多只是按常规工作习惯保存教学档案。再加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职责不明确, 存档不规范, 人员不稳定, 很难开展统一、规范、高效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从长远来看, 教学档案管理只有走向信息化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建设。可是“精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奇缺, 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是制约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进展的瓶颈”[2]。

3. 教学档案管理缺乏效率。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带来的直接结果, 就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教学档案数据资料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利用过程中缺乏效率。由于二级院系归档不统一、不完整, 随着兼职人员的更换, 更难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原始性。教学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利用和开发率低, 编研工作滞后, 很难挖掘出教学档案内涵的价值。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面对各项检查、总结和报表, 不断地做着重复核算、查找工作, 任务繁重, 效率低下, 质量不高。

二、教学档案集成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集成管理也称为集成化管理, 通常运用于企业工程项目和财务管理方面。通俗的说, 就是建立一种管理模式或者是采用一种管理方法, 充分调动各相关部门的力量, 朝着预期的统一目标努力, 以达到节约资源, 整合资源, 资源共享, 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一种模式。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涉及的部门最多, 归档范围也最广, 探索使用集成化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的构建方面, 有研究者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里以中国计量学院的连红老师为主探索的“3部曲10步法”基层教学档案集成管理模式比较典型。“3部曲, 即由建立体系、编研文献、数字网络三部分组成;10步法, 是指规范制度、搭建构架、建立盒号、收集分类、编辑目录、统计数据、撰写概况、设计装订上架、数字群库、网络检索等。”[3]也就是从教学档案管理基层出发, 将教学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处理, 步骤细致、规范, 为我们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所探讨的侧重点不在于以上技术操作层面, 而重在管理层面。即将制度介入行动过程管理中, 借助于必要的信息管理手段, 充分利用高校教学相关部门的网络平台, 整合现有的教学档案资源, 形成一个整理方便、使用快捷准确、管理有序的教学档案载体链。在这种集成化管理模式下, 可以有效克服以往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弊端, 使其管理现状得以改观。

三、教学档案集成化管理的途径

1. 主管领导高度重视, 构建政策平台。

由于教学档案涉及的方面和部门较多, 例如, 与学生档案有关的部门就有招生处、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与教师教学科研档案有关的有人事处、科研处等, 与教师和学生档案都有密切关系的有学校的二级院系、教务处等部门。因此, 形成集成化管理模式需要得力的组织和协调, 高校领导层既是决策者, 又是组织者、协调者, 主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教学档案管理非常重要。《办法》明确规定, “高校档案工作由高等学校校长领导”, 而且应当“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 包括档案工作人员的待遇、业务培训、职称编制等问题也应在规划之列。只有领导层重视了, 高校才能形成从上到下关注档案工作的氛围, 才能保证给予档案管理工作必要的经费和人力物力支持。

2. 携手构建校园教学档案信息网络, 打造资源共享平台。

教学档案的信息属性, 使档案资源具有可分享性;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教学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又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高校教学档案日常管理均已使用电脑进行处理, 但大多数仅停留在对一些电子资料的录入和搜索以及对一些档案全宗的查询上, 教学档案的分类不细致, 检索不全、不准确, 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还有一定的距离。真正的档案资源共享平台还远没有构建起来, 这方面也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图书情报界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经验。

构建校园教学档案信息网络, 是集成化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和应有的结果;而信息网络式的集成管理模式是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 推进教学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实现档案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当然, 建立校园教学档案信息网络远不是档案馆或综合档案室的一家之责, 更非一日之功。而应是教学档案相关部门标准规范、配合默契、责权分明的结果, 也是各部门日积月累、共同努力、成果共享的结果!

构建教学档案集成化管理模式, 在建立校园教学信息网络的过程中需要职责分明, 加强监管。为此, 高校必须通过有关规定、文件、会议决议等形式, 明确各自的责任, 落实教学档案涉及数据的负责单位,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例如:学校的招生处负责每年各级新生的招生数、报到数、第一志愿报考率等学生信息;学校的教务处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学生成绩、学位授予率、毕业率等;而人事处则应负责教职工的岗位设置、职称职务变动、教职工出生年月、学缘结构、基本工资等基本信息等;科技产业处则汇总了教职工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数据, 包括结题的和在研的项目等等。各高校有关部门具体职责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都应负责提供各自责任范围内的相关教学信息数据, 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格式进行整理汇总、及时上网公布, 以方便教学各部门的查询和利用。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教学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避免各部门各院系因人员更换不了解教学实际情况的现象, 也避免了各院系频繁上报各种数据, 重复低效率的工作。整合了高校教学资源, 简化了工作程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动了资源共享。

构建校园教学档案信息网络在资源共享的同时, 还要注意信息安全问题。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置网页访问及修改权限的方法, 限定本校内仅一定范围的人员可以查询, 各部门只有专门人员才能修改网站数据, 确保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安全。同时高校要逐步扩大教学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覆盖面, 至少要涵盖高校各职能部门、基层院系, 切实发挥教学档案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等服务的功能, 推进教学档案管理走向真正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3.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构建管理平台。

项目的良性运转需要有效的控制作为保障, 同样, 建立教学档案集成化管理模式也需要有力的控制作为后盾。高校档案主管部门只有制定详细、明确的教学档案规章制度, 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有据可查。原则上一般应以主管业务来划分归档部门, 各种教学相关数据要由归档部门负责整理、上报。这一点在集成化管理教学档案模式应用中很重要, 以避免职责划分不清, 归口部门不明确, 教学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落实不了。此外, 高校主管档案领导除了加强对档案馆 (室) 的管理和考核外, 还应赋予他们一定的监管权力, 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直接与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年终考核挂钩, 以激励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在以上政策、制度的有力保障下, 随着以校园教学档案信息网络为核心的集成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教学档案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为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

[2]陈少毅.浅谈高校学籍档案的管理[J].档案与建设, 2009 (12) .

集成化模式 篇5

利用2008年5~7月四川省152个站点的逐日降水实况和T213、德国数值预报模式、日本数值预报模式、西南区域本地化的MM5集合降水预报模式和各成员的逐日降水预报产品进行Ts评分,然后基于西南区域集合预报8个成员Ts评分权重系数进行集成预报试验和集成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基于Ts评分为权重系数的集成预报效果得到明显改进,且该方法优于逐步回归和支持向量(SVM)回归方法;最后根据上述5~7月T213、日本、德国和集合预报8个成员共11个数值模式降水预报的.Ts评分按权重系数集成,预报四川2008年8~9月降水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以多个模式Ts评分为权重系数集成的降水预报效果相对于单一模式有明显提高,有较好的预报指导意义.

作 者:冯汉中 肖红茹 徐琳娜 陈朝平Feng Hanzhong Xiao Hongru XV Linna Chen Zhaoping 作者单位:冯汉中,Feng Hanzhong(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1;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610071)

肖红茹,徐琳娜,陈朝平,Xiao Hongru,XV Linna,Chen Zhaoping(四川省气象台,成都,610071)

集成化模式 篇6

关键词:农村土地;模式差异;模式匹配;语义相似度;实例统计

中图分类号: S1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391-04

收稿日期:2013-11-1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2BAJ23B04)

作者简介:王强(1988—),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空间数据语义整合研究。E-mail:yethde@163.com。

通信作者:朱华吉,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时态GIS理论研究。E-mail:zhuhuaji@126.com。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土部门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积累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些地理数据往往是由不同部门采用各自的数据管理软件,按照各自行业标准采集和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信息流动,使跨平台的数据交换出现困难[1]。建立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共享机制,集成多源异构土地利用数据,有助于掌握农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情况,便于监测、预测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和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农村土地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讨论了数据集成过程中模式匹配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分析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模式的差异类型提出了基于元素和实例统计相结合的复合匹配方法,给出元素匹配中元素语义相似度的计算公式,设计了不同类型属性的统计参数,旨在寻找正确的匹配模式,以便数据集成。

1模式及模式匹配

模式是指按照某种结构组织起来的多个元素的集合,通常由数据库表、列、类或XML元素、属性等关联元素集组成[2]。模式匹配是指从2个或多个模式中确定相关元素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并声明其具体映射过程,其核心在于计算模式间的相似度。以给定的2个模式元素集合S={S1,S2,…,Sn}和T={T1,T2,…,Tm}作为输入,发现语义相关模式元素S′、T′ ,并给出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即完成一個模式匹配过程。

目前大多数应用系统中的模式匹配任务是由用户手动实现的。为了满足日益迫切的现实需要和尽量减少模式匹配过程中用户的参与,人们对模式匹配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多种自动或半自动匹配方法。根据信息来源和种类,现有模式自动匹配方法可划分为基于元素的匹配方法、基于实例的匹配方法、组合式匹配方法等三大类[3]。

基于元素的匹配方法仅依据模式元素本身所具有的信息来发现和确定语义相关的模式元素。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元素名称、元素描述性说明信息、约束信息(如数据类型、取值范围)等。基于实例的匹配方法是利用数据实例为匹配任务提供语义线索,分为实例概括统计和实例内容统计2种方法。组合式匹配方法则包含基于元素和基于实例的方法,更灵活,效果往往也更好。

针对组合式匹配方法,SemInt系统利用神经网络技术通过分析字段或属性的约束和实例统计信息来发现不同数据库中的相关字段,该系统可以自动执行属性匹配的整个过程,不需要用户参与。但由于该过程须要大量的训练学习处理,容易产生类似于 m ∶n 的不确切匹配候选情况,进一步增加用户对匹配结果的核对和校正时间[4]。COMA平台期望以最优的策略对不同匹配方法产生的匹配结果进行综合利用,详细讨论组合匹配的基本过程以及可采取的组合策略类型,提供一个扩展性良好的平台来综合各种方法的结果[5]。LSD系统先通过手工给出的匹配关系和数据实例训练学习器,用训练好的学习器产生新的匹配关系,最后结合多个学习器给出的映射规则获取最终匹配结果。尽管其准确性较高,但它需要专家知识才能完成人工训练,并且对于大型的应用来说很浪费时间[6]。

组合式匹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匹配效果,但随着组合信息和方法的增加,系统复杂性也将随之增加。由于多种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一般并不能直接被应用于混合匹配,而须要制定高效的策略和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复合匹配是以单个匹配方法为基础的,为保证其效率和效果,不仅要尽可能地提高每个成员匹配方法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应该选择正确的执行顺序,制定合理的结果重用和组合策略。

2数据模式差异分析

模式是对数据基本种类和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反映的是各类数据的结构、属性、联系、约束。由于土地利用数据是由不同单位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计数据模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模式。数据采集单位用不同属性字段表达相同的地物类别,或用同一属性字段表达不同的空间地物,即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问题。数据应用部门对提供的数据模式进行不同的重构处理,如重新规划要素类,为要素类增加或删除属性字段,更改属性约束、取值范围等。综合来看,土地利用数据的模式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7]。

2.1概括差异

概括是在定义类型时,将具有公共属性和操作特征的几种类型抽象出来,形成一种更一般的超类的机制。当设计者采用不同的概括层次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相关实体时,将产生概括差异。如表1中定义的要素类面状地物,既可以表示几何形状为面状的地类图斑,也可以表示具有面积的线状地物,还可以表示因为比例尺不能上图而面积过大不能舍弃的零星地物,表2中的要素类只表示地类图斑。

2.2聚集差异

聚集是将几个不同特征的子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在语义水平上更高的双亲对象。当一个定义的要素类相当于另一个或多个要素类的聚集结果时,将产生聚集差异。如要素类“道路”和要素类“公路”,前者中一个要素的空间形态和属性是后者若干个要素的空间形态和属性特征的聚合或总和。

nlc202309021928

2.3描述差异

描述差异是指不同要素类采用不同数量或含义的属性项来描述和刻画相同现象的不同特征。表1、表2中,面状地物要素类和地类图斑要素类分别采用不同的属性集合 (几何型、标志码、地类名称、变更时间、地类代码、毛面积)和 属性集合(几何型、标志码、要素代码、地类名称、地类编码、图斑面积)来刻画地理要素的属性和空间特征。

2.4命名差异

在模式设计或定义时,为明确模式元素 (要素类、属性等)的含义,并与其他元素相区别,通常为模式元素赋予相应表1海南省琼海市大路镇1996年面状地物(要素类A)

2.5约束差异

当要素类对相同概念或关系采用不同约束条件(如空间要素的几何类型、属性的数据类型、长度、取值范围等)时,将产生约束差异。例如,将待入库的数据进行数据要素编码时,2个数据库分别采用数值型和字符型来记录要素的编码值。

此外,如果2个关系(表)中存在共同的数据实例,则可认为这2个关系之间存在匹配关系,然后根据数据实例进一步确定这2个关系的属性匹配关系。因此,数据实例对揭露数据模式匹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表1、表2中数据实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延差异、量纲差异、精度差异、表达差异、分段差异等方面。

3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的模式匹配

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观点看,一个典型的土地利用数据模式一般包含几何型、要素类、属性等3种模式元素。而几何型又可被视为要素类的一个属性。按照不同模式结构层次分类,将要素类(关系表)当作底层元素时,属性(字段)可以看作是它的实例;将属性(字段)作为底层元素时,数据记录即为它的实例。

将农村土地利用数据模式分为要素类和属性2层分别进行元素和实例的匹配,计算其元素相似度、约束相似度、实例相似度,通过最大相似度建立起模式匹配关系。

3.1基于元素的匹配

基于元素的匹配技术是对单个模式元素进行匹配的。对于第1个输入模式的每个元素,基于元素的匹配在第2个输入模式中确定匹配元素。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仅考虑粒度的最底层元素也叫原子层,如 XML 模式中的属性或关系模式中的列。但其也不只限于原子层,也可应用于高层(非原子层)元素。高层粒度包括文件记录、实体、类、关系表、XML 元素。

3.1.1元素名称匹配“如果2个元素的名称完全相同,则它们存在匹配关系”,这是大多数应用系统中常使用的匹配方法之一。元素名称一般是一串中文字符串即语句。语句相似度是指2个语句的相似程度。相似度达到某个设定阀值时,就认为这2个语句相似。一般语句相似度计算首先对语句进行分割,通过计算关键词词形、词义相似度,再赋予它们不同的权重得到语句的相似度[8]。

对于词形相似度,可以通过 Q-grams、编辑距离(edit distance)、Jaro 距离、Smith-Waterman 距离等字符串比较方法来衡量。对于词义相似度,由于名称之间可能存在词义相同、词义包含、词义相交等多种词义关系,因此所需的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复杂,需要语义词典支持,如 WordNet、知网等。

3.1.1.1基于词形的相似度计算设语句S1、S2分别可被切分为m、n个词语,即,S1={c1,c2,…,cm},S1={c′1,c′2,…,c′n}、则S1、S2的相似度可通过下式计算:

3.1.1.2基于词义的相似度计算设p1、p2是词语c1、c′1的2个义原[9](描述词语语义的最小单位),其相似度如下。

3.1.2元素约束匹配模式中的属性元素通常还含有一些约束信息,如数据类型、值域、唯一性、可选性、关系类型等,它们是一种重要的语义信息来源。因为在模式设计时相同含义的属性很可能被赋予相似的约束信息,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属性相似性的判断依据来确定是否相关。下面进一步分析这些信息的形式及其在模式匹配中的作用。

3.1.2.1属性类型作为属性的重要描述信息,一般相同属性具有相同的属性类型。但这并不代表不同类型的属性不会存在对应关系,如浮点型属性和双精度型属性存储的可能都是一定精度的面积数据,“char”型属性和“string”型属性可能都存储英文字符型数据;常见日期型数据可以用字符串表示,也可以用专门的日期型属性存储。

3.1.2.2值域由于应用背景、数据参考源、数据存储标准的不同,源数据和目标数据在描述同一空间实体状态时会有不同的属性值域。

3.1.2.3唯一性属性取值的唯一性是确定候选匹配的另一种有效方法。这样的属性只能与具有同样约束的属性匹配。

3.1.2.4关系约束关系约束是揭示属性之间联系的语义来源。例如,已知A、B之间具有1 ∶1的关系,并且A与C匹配,那么B与C之间也可能存在匹配关系。

基于约束的属性相似性计算方法如下:

Sim(A,B)=∑ni=1Sim(αi,βi)/n。(4)

式中:Sim(αi,βi)為属性元素第i对对应约束因子相似度。

单独使用约束信息经常会导致不完全的n ∶m映射,因为一个模式中可能有多个具有可比约束的元素。然而这种方法能够限制匹配候选者的数量,而且可与其他匹配程序相结合(如名称匹配程序)[10]。

3.2基于实例统计的匹配

基于实例的匹配技术考虑的是实例级数据,通过这些实例级数据可以认识到模式元素表示的内容和意义。在可用模式信息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半结构化数据,它们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在没有给定任何模式信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实例数据手工或自动构造出模式。

实例级数据给出了模式元素真实内容的精确描述,可以进一步分析模式元素的内容和意义,尤其当只有有限的可用模式信息时,通常这类情况都是半结构化数据。这种特殊情况下没有给出模式,只给出可由实例数据手工构建的模式,如数据指南或从 XML文档中构建的近似模式图;甚至当可获取充裕的模式信息时,实例级匹配对于发现错误的模式信息的解释也非常有效。例如,在看似同样合理的模式级匹配中,通过选择与匹配实例更为相似的元素而避免产生歧义。

对于可能匹配的属性,若其数据类型为数值型如毛面积、图斑面积,其统计概括信息主要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等,分别计算要素类A、B数值型匹配属性的所有实例在这4个统计量上的值(表3)。设定差异阈值,统计量差异小于阈值则对应属性是匹配的。

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篇7

(一) 基本简介

XY企业集团是一家全国手机专业连锁企业之一, 1993年成立于上海, 经过二十几年的创业与发展,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 遍及20个省的近百个城市, 截至2013年6月已经拥有900多个手机卖场, 年销量超过400万部, 年业务收入近20亿元, 资产总额10亿元。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移动电话及配件、掌上电脑等个人通讯产品和数码产品的零售、维修、增值服务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

(二) 财务状况

2012年, XY企业集团实现业务总收入147 084.59万元, 实现利润总额963.86万元, 集团合并资产总额46 699.13万元, 负债为34 927.19万元, 净资产11 771.94万元, 期末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为0.98和0.38, 财务状况不佳。整体财务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偿债能力减弱。

从2010年至2012年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呈下降趋势, 到期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减弱。存货流动资金占较大比重, 存在库存积压的问题;资产负债率偏高, 存在偿债风险。

2. 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

2011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8.48%, 2012年为8.19%。经调查研究, 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的上升。

3. 货币资金持续下降。

XY企业集团从2010年至2012年货币资金一直持续下降, 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重由2010年的34.58%下降到2012年的14.52%。

二、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5年至今, XY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上过度分权, 造成核心企业驾驭不力, 难以从集团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和融资活动, 结果是各子公司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 损害了集团整体利益。

(一) 财务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不平衡, 素质不高, 管理不到位

研究表明, XY企业集团现有财务人员241人, 其中:中级以上职称66人, 初级职称151人。本科学历21人, 硕士3人。全部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约占90%。基本是近几年来新招收的大中专学生, 总体上财务人员普遍缺乏, 尤其是缺乏具备现代财务理念和具备熟练会计技能的骨干力量。

目前XY企业集团子公司管理本单位的财务人员, 财务人员的工资福利、人事关系均归下属子公司管理。由于集团将资产保值增值率及有关财务指标作为对子公司经营者奖惩的依据, 导致部分子公司经营者受自身局部利益的驱动, 为了在考核中争取更多利益, 授意财务人员做假账, 而财务人员由于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紧密相关, 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子公司经营者的立场上, 粉饰经营业绩。另一方面, XY企业集团在以子公司为核心的经营构架下, 子公司经理和各服务部负责人可以在本公司内部自主选择所需的财务人员, 而财务人员的报酬和经理密切相关, 于是某些财务人员和经理之间往往成为了经济利益共同体, 从而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影响了管理层的决策。

(二) 资金管理散漫

经分析研究发现, 各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 资金使用随意性大、资金管理不严, 资金周转速度慢、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显露。集团各下属企业中有的账面可能存在多余的资金, 而有的却急需资金。集团只凭定期的报告或报表, 很难准确、及时地掌握各子公司实际的资金存量、占用状况、周转效率、流动比、速动比、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 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使资金不能统筹使用, 无形中增加了集团的资金运作负担和经营风险, 影响集团整体利益的发挥, 同时也易使集团对各子公司的管理粗放化, 对集团整体利益的保护和快速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 财务预算困难

该集团财务部虽然成立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有预算职能, 但预算的作用没有发挥, 还没能做到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而且预算常常没有成为集团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 有章不循, 随意更改现象严重。其实预算管理重点不在企业有无预算管理制度z, 而在是否有效实施和落实。 (2) 预算的激励作用不够。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该集团预算执行的奖惩不够明确及约束不严, 各子公司对于完成指标与获得奖惩的认识不明确, 大大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四) 监管力度及时效性不足

在无法建立有效的集团预算体系下, 事前缺乏计划性和预算编制, 事中缺乏实时监控, 事后审计监督也难免有走过场的问题, 这将给XY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在研究中发现, XY企业集团只能看到年初和年末、月初和月末、初期的投入和末期的产出, 无法综观全过程, 很难实时掌握下属企业的财务状况。例如:其下属新恒手机连锁店2011年6月份收入仅900万元, 但是2012年要支出1 050万元;新永手机连锁店2012年库存已经达到相当规模, 但为拿到厂家的返利, 他们还在大量进货, 并且部分库存已经储存了相当长的时间, 属于不良库存, 但集团无从了解掌握。对各种情况缺乏控制手段, 无法实现事中预警。审计再严, 也只是事后管理的方式, 采取经营指标和利润考核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事后的管理方式。经营考核、任期考核和与此相关的干部任免, 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但不可能代替财务管理。在手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 XY企业集团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 也越来越迫切要求财务管理集成系统为集团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五) 财务信息存在失真问题

对信息流的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管理的基本平台。XY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了解仅通过财务报表, 由于子公司出于各自的局部利益, 主观上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 阻滞信息流, 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不集中。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各层面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干扰信息流, 截留信息, 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造成集成后的信息普遍失真, 导致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严重失实, 集团公司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通过调查得知, 子公司之一新享手机连锁店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做假账。 (1) 虚报盈亏。 (2) 延期办理托收承付, 调整当年利润。 (3) 表账不符。会计报表是根据会计账簿分析填列的, 其数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账簿所记录的数据。因此, 表账必须相符。但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新享2011年12月份为了增大管理费用9万元, 在资产负债中同时增大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额, 造成表账不符。

(六) 财务控制机制不完善

财务控制机制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约束监督机制运转不力, 主要是约束动力不足, 集团职能部门存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 部门副职较多, 而应该承担责任的正职多为兼职, 延缓了效率的提高, 影响了企业业绩的提升。 (2) 母子公司财务报告不协调。由于XY企业集团内部交易频繁, 地域分散和信息传递手段比较落后, 集团内部交易难以及时对账, 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子公司的报表汇总到集团进行合并处理所需时间较长, 财务报表披露严重迟缓, 难以为企业集团经营提供依据。集团下属企业由于受到部门利益的影响, 常常报表不实。 (3) 财务核算与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电算化水平不高。集团资源信息无法共享, 致使集团财务信息化和数据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三、XY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XY企业集团现行非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管理散漫、财务管理人员结构不平衡、财务预算困难、监管力度及时性不足、财务信息存在失真问题、财务控制机制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在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就有可能导致XY企业集团陷入困境, 甚至面临崩溃的危险。而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解决非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XY企业集团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构建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要构建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 就必须确定具体构建内容, XY企业集团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资金、人员、成本、信息、内部审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六方面, 其中, 资金的集成管理是关键, 人员、成本、信息、全面预算管理是基础, 内部审计管理是保障。

(一) 资金的集成管理

XY企业集团为加强集团内部资金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 发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整合优势, 保障资金安全, 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经济效益和运作效率, 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 可以采用资金结算中心模式。一方面对每个单位的资金回笼要及时, 使各个单位的资金沉淀少;另一方面对每个单位的用款计划根据实际经验和有关历史数据, 每个月定时下达;同时, 对该集团的税费统一缴纳, 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 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通过结算中心的运作, XY企业集团可以做到有效调节资金流向, 合理控制集团资金的使用, 协调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分配, 盘活集团沉淀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 人员的集成管理

集成化的人员管理, 关键是人尽其能, 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XY企业集团对所属需要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可以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进行不定期轮换, 对有的所属子公司等单位, 可以不设财务科, 只有会计核算人员, 甚至有的单位的会计人员可以由承担不兼容职务的人员兼任。这样做既简化了核算的复杂性, 又能够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技能与经验, 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三) 成本的集成管理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 也是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地位的保障。对XY企业集团来讲, 成本控制是否有效, 关系到集团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 在财务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成本集成管理的作用, 是整个集团实施财务集成管理体制模式的重点。当前, XY企业集团可以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法。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 作业成本管理过程包括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分析与考核等。也可以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 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包括目标成本预测、制定目标成本计划和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落实, 其主要目的是使企业生产出符合顾客需要且价格合理的产品。而将这两种成本管理方法进行集成, 通过目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落实到作业层次, 控制作业成本, 用作业成本考核的结果修正目标成本计划, 使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形成一个系统。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 不仅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动态结合, 而且能够提高作业的运作效率, 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流程重组, 从而使XY企业集团成本系统得到优化。

(四) 信息的集成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 信息共享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 因此, 根据“信息不对称”的观点, 信息的集成是管理集成的基础。在XY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 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 进行整个集团的业务流程再造, 以实现整个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共享, 为实现财务的集成管理创造条件。

(五) 内部审计的集成管理

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为了监督子公司规范经营, 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可靠, 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审计必须集中, 母公司除委派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每年定期审计外, 还应建立对子公司的财务审计制度, 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审计工作, 形成对子公司的审计控制, 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审计, 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通过审查和评价子公司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子公司进行考核, 可促进母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借鉴国际上内部审计机构设立的模式, XY企业集团应当建立如下五个层次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1.在集团总部设置监事会。集团总部监事会负责对集团总部董事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 并向集团股东大会提供报告。2.在集团总部设置审计总协调机构。集团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1)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基层法人企业的内部审计, 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 制定整个集团的内部审计制度。 (3) 协助集团监事会对集团董事会的有关行为进行监督, 并为集团董事做出有关决策服务。 (4) 协调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3.在各基层法人企业股东大会下设立监事会。基层法人企业的监事会负责对基层法人企业董事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同时向基层法人企业股东大会和集团审计总协调机构提供报告。4.在各基层法人企业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基层法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职责是对基层法人企业总经理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并向基层法人企业董事会共同提交审计报告。5.在各基层法人企业总经理下设审计部。审计部对其下属分公司经理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并分别向各总经理以及审计委员会提交审计报告。

(六) 预算集成管理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XY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最高领导机构, 分别吸收营销、生产、采购、技术、信息、质检、人事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担任委员, 由集团董事长担任委员长, 负责预算管理的重要事项, 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其下设价格委员会、办公室、内部审计组和考核评价组。价格委员会主要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价格政策的制定与协调、预算调整与修改的批准等重要事项, 以保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它下面设有价格小组、技术小组和市场信息小组。价格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共同组成, 由企业总经理担任主任, 各小组的负责人担任委员。办公室由XY企业集团财务部负责人担任主任, 以财务部为主导, 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结果的核算调整和汇总等工作;考核评价委员会负责按预算指标考核各单位, 负责贯彻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对预算管理过程中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进行鉴定, 同时对各预算各子企业、二级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审计。

参考文献

[1] .赵晟, 钱英.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18) .

[2] .吴钦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集成管理模式探析[J].企业天地, 2006, (6) .

集成化模式 篇8

公共项目通常具有如下性质: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 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和公益性目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政府是公共项目的最终业主, 居于决策和安排地位。公共项目管理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组建专门的、柔性、高效率的团队, 基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 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 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多目标系统的综合协调与优化。而传统公共项目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例如缺乏对项目的全流程分析与管理, 长期目标、整体目标很难实现;不可能以运营目标为导向进行决策和实施, 最终用户需求往往自决策阶段开始就很难得到准确、全面的定义, 无法实现运营目标的优化;各利益主体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进行管理, 很难实现全流程周期目标, 很难将各利益主体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有效集成;各阶段相互独立, 造成管理信息支离破碎, 管理出现严重混乱;各信息系统为各自管理目标服务建立在不同的项目语言和工作平台之上, 难以实现灵活、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等问题与弊端 (何清华等, 2001) 。

为了克服以上弊端, 近二十五年来, 集成的理论和方法 (数据集成、过程集成、不同专业供应链集成、工具集成以及内部商务集成等) 的应用成为热门课题之一 (Chimay J.Anumba, 2000)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项目集成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 (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 2004) , 集成化管理的研究已有所沉淀, 研究范围也很广泛, 有部分学者在项目集成化管理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没有将集成化这种管理工具或方法运用到公共项目管理中的研究, 更谈不上将公共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同公共项目的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化管理的研究了。而实际上, 如何在公共项目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动态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集成考虑, 为公共项目的发展方向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则需要运用到集成化管理的控制方法。

本文在对公共项目BOE模式的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BOE模式集成化管理, 即应用系统工程原理, 综合考虑公共项目从发起到拆除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要求和衔接关系, 公共项目管理中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 采用信息技术平台协调和整体优化各利益主体。

2 公共项目BOE模式

公共项目的一般管理模式都是分阶段、分利益主体的局部管理, 缺乏从公共项目全流程周期, 从公共项目的价值目标来考虑公共项目的规划管理问题。而借助BOT等融资模式的概念形成法而提出的BOE模式不仅能够从公共项目的全流程周期考虑项目的规划管理问题, 也能够根据公共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来判别、决策公共项目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2.1 BOE模式的提出

在公共项目融资渠道方面的研究, 已有一些研究颇为成熟的模式, 如BOT模式, 即建造—运营—移交 (Build Operate Transfer) 融资模式;BOOT (Build Own Operate Transfer) , 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模式 (Build Transfer Operate) , 即建设—拥有—经营;BTO (Build Transfer Operate) 即建设—转让—经营;BT模式 (Build Transfer) , 即建设—转让。

以上各种模式都是从公共项目的运作周期或生命周期来考虑项目的融资问题, 大致都经历了B (建造) 和O (运营) 阶段, 后面的情况根据当时的政策、环境、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更换。根据这种定义方式, 研究提出建立一种BOE (建造—运营—演化) 模式, 不规定下一个阶段是什么, 但是能够根据多种目标、条件、实际情况来确定下一个阶段的变化发展, 并且这种模式不仅仅是指融资模式, 它代表着更为广阔的公共项目规划、设计及集成化管理问题。能够概括这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发展阶段和模式的词可以用E (演化) 来表示, 这种BOE (建造—运营—演化) 模式是一种比BOT、BOO、BOOT、BTO、BT等模式应用更为灵活、更为概括、更为广泛的一种集公共项目需考虑设计的众多因素的集成模式, 其目的是使公共项目价值最大化。

2.2 BOE模式内涵

BOE模式不同于BOT等融资模式仅仅是从资金角度来考虑项目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它还将同时规划出公共项目除融资模式之外还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例如:利益主体价值问题, 公共项目价值问题、集成化管理问题等, 我们将它作为整个公共项目规划、管理的模式和工具, 而不仅仅是解决公共项目资金问题的融资模式。因此BOE模式具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和前景。

2.2.1 BOE模型需求分析

第一, 利益主体关系视图。

BOE模式需要创造一个让项目参与各方、各利益主体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充分了解政府投资者的意图和需求, 使得公共项目的价值、项目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第二, 发展阶段选择决策需求。

由于公共项目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实现公共项目决策的柔性价值, 满足选择发展阶段的需求。

第三, 全流程集成化视图。

业主和设计人员从全局的角度、全流程的角度明确项目的目标, 并努力找出最佳的实现途径 (集成化管理模式) , 最终实现公共项目价值最大化。

2.2.2 BOE模式的初步研究框架描述

考虑到上述各种需求, 我们建立了面向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项目BOE初步研究框架描述, 如图1所示。

根据图1所示, 公共项目BOE模式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BOE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共项目价值的最大化, 根据这个目标, 构建了公共项目BOE模式的基本研究框架。

第二, BOE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战略选择的灵活性, 能够根据当前各种情况和因素选择公共项目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 从增加柔性价值的角度增加了公共项目的价值。从B (建造) 阶段到O (运营) 阶段可以进行方向选择, O (运营) 阶段后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进行选择, E (发展演化) 过程则是公共项目发展方向选择的灵活性的总结。这个演化阶段其中的一个E阶段也有其下一个E阶段, 因此E阶段在这里是一个抽象的待决策的阶段, 只是代表公共项目有可能朝其它阶段继续发展下去。而BOE模型中则包含一个重要的选择模型来决定E的演化方向。

第三, 为了实现公共项目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进行BOE集成化管理。BOE全流程是无论公共项目建造和运营后是经历移交还是转让或者其它的阶段, 即公共项目经历的所有活动和阶段, 我们都考虑在内, 包括了从项目开发策划开始, 经过项目实施建设, 到项目竣工验收后的运营维护, 直到工程设施报废、处理所经历的整个过程。B、O、……每个基本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多个运作阶段和工作。例如, 建造阶段包括项目决策、设计和施工等阶段, 项目开发策划与设计计划阶段又包含需求分析、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报批审批、工程设计、项目融资安排、招投标管理以及计划管理等管理工作;施工建设阶段, 包含设备/材料采购管理和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投资管理、合同管理以及竣工验收管理等管理工作, 而项目运营阶段, 又包括运营维护阶段、改建拆除阶段等, 运营维护阶段的工作有运营维护管理、后评估管理、整修/更新管理等工作。而从BOE全流程角度出发, 必须坚持以公共项目价值目标为导向, 综合考虑各阶段目标之间的协调均衡和过程之间的控制关系, 立足于公共项目的BOE全流程综合协调管理, 对项目实施动态的集成化管理。其主要任务包括两方面, 即过程管理和界面管理。过程管理是指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的业务控制过程的管理;界面管理则包括组织之间的界面管理和过程之间的界面管理。这需要进一步从系统论和过程控制论角度对这种集成化管理思想进行阐述, 本文暂不做此方面研究, 但是也是本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第四, 多元利益主体的价值也是实现公共项目价值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其价值同项目价值大体成正相关关系。而各利益主体都与政府项目公司有关联, 或者说都是通过项目公司与公共项目发生关系。项目公司的主要任务即是实现公共项目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也为广泛的利益主体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需要平衡交织在项目中的利益主体的利害关系, 使项目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成为伙伴关系。上述BOE模式的各关键点也都与政府项目公司密不可分:通过项目公司来进行公共项目集成化管理、选择项目发展阶段、代表公共项目多元利益主体实现公共项目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 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总体框架

以集成化管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本文认为对公共项目实施集成化管理的BOE模式就是依据公共项目及其管理的特点, 应用系统工程原理, 综合考虑公共项目从发起到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要求和衔接关系, 公共项目管理中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 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和整体优化而采用的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效率的项目管理模式。

集成化管理的思想最开始应用在企业中, 各种模型都体现出集成化管理的思想。在众多的企业模型中, 影响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模型主要有CIM-OSA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计算机集成制造开放系统体系结构;ARIS (Architecture of Integrated Information System ) 集成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GIM (GRAI Integrating Methodology ) GRAI集成方法论;PERA (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itecture) Purdue企业参考体系结构 (张浩、乔非, 2000;王田苗等, 2002) 。

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概念模型是对公共项目BOE模式管理集成系统的一种抽象和表达。根据公共项目BOE模式管理系统的内涵和特征要求, 本文结合上述企业模型框架思想, 构建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系统概念模型, 如图2所示。

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虚拟的项目管理环境, 以公共项目全流程周期为核心, 以动态联盟为对象, 对项目管理要素进行有机集成, 从而实现对公共项目实时的、智能化的、远程的管理和控制。邱莞华等 (邱莞华, 2001) 从项目全寿命周期角度总结出了项目管理的基本框架结构, 不仅对项目管理层次进行了划分, 还考虑了项目外部环境子系统和项目内部分类管理要素子系统。但是其对项目寿命周期概念的定义没有考虑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维护管理, 而且也忽略了项目协调管理实现的手段与技术方法体系。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本质上是对项目全流程周期、全利益主体和全管理要素的协调管理, 按照“ 功能分析—系统综合评估与决策” 的系统工程原理, 并注重运用管理集成思想, 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层次、管理过程、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各方面进行有机集成。BOE模式全流程周期各阶段不同组织子系统之间的利益目标协调都基于统一的管理理念和统一的管理目标并运用公共的、统一的管理语言和规则及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可见, BOE模式集成化管理是一个多方面要素的集合体。

3.1 全流程集成——以公共项目运营和发展需求导向为目标进行组织设计

传统管理模式中, 业主方 (运营方) 管理组织设计往往以项目建设为导向, 导致在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不可能系统性地对运营和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往往造成建设目标和运营目标的相互脱节, 不可避免地发生两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文献研究公共项目的治理、管理等模式问题都仅仅是把公共项目的建设作为研究对象, 而BOE模式拟从全流程周期的视角, 进行建设项目目标的规划和控制, 公共项目的建设仅仅是BOE模式中的一个B阶段。

公共项目阶段的划分, 并不意味着这些阶段之间相互独立, 恰恰相反, 每一个阶段与其上游 (upstream) 及下游 (downstream) 阶段之间存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项目的每一个阶段都以它的某种可交付性成果的完成为标志, 前一阶段的可交付性成果通常经批准后才能作为输入, 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例如,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才能开始规划与设计和阶段。同时上游工作应充分考虑到对下游工作的影响, 如设计阶段应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运行的可操作性以及维护的经济性等。

因此, BOE模式应以长远的眼光对待建设项目的全流程周期, 以实现业主方 (营运方) 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管理、流程、组织分析和设计, 要求在公共项目BOE集成化管理组织设计中考虑如何设计全流程的各个阶段以取得建设目标和运营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的平衡。

3.2 利益主体集成——从利益主体动态联盟出发进行公共项目BOE的组织管理

BOE模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识别和分析各核心利益主体应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到项目中来。不同的利益主体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 他们关注的问题往往相差甚远。例如, 业主十分在意项目进度, 设计人员更注重技术方面, 政府部门可能较多地从税收、市场等方面考虑问题。因此, 在BOE模式中, 应清楚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期望是什么, 只有这样才能对利益主体的需求和期望进行管理并施加影响, 调度其积极因素, 化解其消极因素, 确保项目的成功。

动态联盟 (Dynamic Alliance)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特定事业部和职能部门, 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 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 (林鸣, 马士华、2003) 。对比动态联盟的组织特点和公共项目的特点可以看出, 公共项目的组织环境可以引入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 以项目业主或项目单位为主导, 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政府部门以及其它所有参与项目的单位和部门, 通过一定方式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式组织。BOE联盟中, 各核心利益主体之间都是一种平等的组织关系, 而不是传统组织模式中的上下级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3.3 管理要素集成——从系统特征出发考虑设计各管理要素的一体化

公共项目管理过程中,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成败都会对项目其它环节的工作产生影响, 可以是直接影响也可以是间接影响。由于这些影响的存在, 所以需要要求决策者对公共项目的各个控制目标 (成本、范围、工期、质量) 等进行权衡。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要点就是在各种不同的管理目标之间制定出能符合用户要求的折衷方案, 以此来对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

3.4 信息集成——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与方法

在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体系中, 各种组织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各个业务过程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与项目整体控制目标集成在一起, 必须要有新的集成整体的信息技术支撑平台与方法, 即信息集成提供了公共项目三维要素的重要基础与纽带。在公共项目集成化管理中, 所有集成都必须有人的协同、人机协同、人与技术的协同等, 这一支撑体系正是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在这个意义上, 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成管理的体系结构正是集成管理的信息集成。

4 结论与展望

文章在对公共项目BOE模式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探讨了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总体框架, 建立了概念模型。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虚拟的项目管理环境, 以公共项目全流程周期为核心, 以动态联盟为对象, 对项目管理要素进行有机集成, 从而实现对公共项目实时的、智能化的、远程的管理和控制。

由于篇幅限制, 文章只介绍了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总体概念模型框架, 尚未深入介绍已研究的BOE模式集成化管理的基本要素架构以及各集成维的交互集成研究。本文作者还从全流程周期与各利益主体交互集成、管理要素与全流程周期交互集成以及利益主体组织与信息集成几个方面探讨了公共项目BOE模式集成化管理运作, 拟在以后的文章中进行研究与介绍。

参考文献

[1]何清华, 陈发标, 芦勇.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思想和组织[J].基建优化, 2001 (2) :38-40.

[2]CHIMAY J ANUMBA.Integrated systems for construction:challengesfor the millenniu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0, Hongkong, 2000 (l) :17-18.

[3]程铁信, 霍吉栋, 刘源张.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管理评论, 2004, 16 (2) :59-62.

[4]张浩, 乔非.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RP的理论、方法及其实施支持系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5]王田苗, 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邱莞华.项目管理学——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发展模式的研究 篇9

1 农产品供应链经营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出现和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纷纷借助于供应链管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是,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比工业品供应链管理复杂。首先, 在生产环节上, 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 生产周期较长;生产分散, 生产组织困难;生产具有随机性, 天气决定农产品生产出现小周期波动, 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生产出现大周期波动。其次, 在农产品流通与销售环节上, 农产品市场分布分散易造成需求信息分割和不对称;过大的流通风险容易造成短期行为, 不利于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和市场行为主体。

鉴于农产品这些独特的特点,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农产品供应链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研究领域中, 屠能的“屠能圈”模型是农产品研究方面最早的模型, 它对农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德国经济学家卜凌克曼研究了农业经营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近代的蛛网理论主要揭示了农产品供求的动态均衡规律。目前,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接受了集成的思想并应用于实践, 通过供应链管理为其产品在质量、成本、性能、价格等方面搭建良好的合作平台, 并且把这个平台由过去单向、被动的信息传递变为主动、多向的交流与深层次开发, 使得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而在我国,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相对落后, 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早在2003年, 王新利、厉以宁等专家学者从宏观或中观的角度就提出了中国农业产业的发展问题, 后来, 黄祖辉、何加骏、催彬等对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 对我国农产品发展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 我国农产品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实践散乱, 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低下, 人才缺乏, 信息闭塞, 集成化服务刚刚起步, 造成了农产品物流时间长、损失大、效率低, 大部分农产品不能实现“货畅其流”和“物有所值”。据报道我国每年损失的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损失率在25%~30%, 而其他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普遍在5%以下。因此, 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合理的农产品经营思路是当务之急。

2 我国农产品集成化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大型农产品超级市场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以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东南亚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从国外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经验看, 以超大型农产品集团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未来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方向。

超大型农产品集团企业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农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链接为一个整体, 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加工企业、基地都纳入到电子商务系统, 实现产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完整的产销链条, 从而应对市场因供求不平衡而出现各种风险, 同时, 超大型农产品集团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易取得话语权, 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根据当前我国国情, 最可能成为超大型农产品集团企业是供应链下游的农产品批发商和连锁零售企业以及大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2.1 农产品批发商主导型供应链模式

批发市场是向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我国目前大部分农产品是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和消费领导的, 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了连接生产与销售这一有利地位的作用。在日本、韩国这些国家, 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率高达80%以上。建立现代批发市场, 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 增强批发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 逐步演变为连接生产、加工、零售等核心环节的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采用拍卖、电子商务等方式与上游供应商、合作社、农协等组织的紧密合作, 可以实现将农产品直接从生产基地运到批发市场或者通过批发市场的网络交易平台直接送到客户手中。同时, 批发市场可以与超市、连锁店、大型加工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实现共赢。

2.2 连锁零售企业主导型供应链模式

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连锁零售企业的出现必然导致农产品流通业态的变革, 是今后我国最有发展空间的模式。零售企业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与上游企业实现信息共享, 迅速地把消费者的购买信息反馈到上游企业。在这些信息的驱动下, 生产者、加工企业、批发企业、物流企业实现联动, 通过发挥各自的核心技术, 最快地把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近期, 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大型连锁超市蔬菜、水果的流通对这种模式作了大胆的尝试, 通过与山东淄博的蔬菜基地、批发基地建立合作关系, 新鲜的蔬菜24个小时就能送入超市, 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市民的生活。

2.3 生产加工企业主导型供应链模式

目前, 我国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主要集中在肉类、乳制品等领域。而在一般的农产品供应系统中, 生产者是最弱的环节, 但是, 一旦生产组织规模变大, 原有的供应方式就会被打破, 生产企业可以在供应链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品质, 将农产品分类处理, 将低附加值的产品销往当地集贸市场, 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入超市和餐饮行业。流通渠道可以直接与产销地的批发市场联系, 减少自身渠道建设的投入。

3 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发展策略

借鉴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再结合我国国情, 总结出适合我国集成化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策略如下:

3.1 缩短农产品供应链, 提高物流流通效率

农产品物流渠道日益缩短是美国农产品供应链的显著特征。我国当前要改善现有的状况需要首先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

(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积极引导建立农产品的规模化产销模式, 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良性运转。规范农产品交易制度,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搭建农产品物流平台, 搞好交通、交易集散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2) 积极发展超大型农产品集团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 组建农产品供应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 各节点企业建立长期、稳健的合作关系, 共同努力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3) 组织农户参与。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是促进供应链的关键。在确保农户基本利益的前提下, 可以通过如下三种途径:一是农民组成合作社, 或者专业协会, 各家各户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农产品的初级包装, 由合作社组织人员跑市场, 搞销售。二是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 搞订单农业。三是实行土地流转, 由企业反租农民土地, 变农民为工人, 种植和养殖的决定权在于企业, 风险由企业承担。

(4) 积极发挥终端市场的先导作用。终端市场处于市场的前沿, 是实现订单拉动式生产的排头力量。连锁超市经营成为今后我国零售终端的主要形式。通过POS、射频、EDI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快速组建信息网络, 完善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3.2 加快建立农产品品牌, 与国际市场接轨

事实证明, 未来的市场格局更多的属于品牌经营, 尤其是属于全球性的品牌。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 通过品牌建设强化品质建设, 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3 加强教育, 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

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知识在我国还未普及而且人才缺乏, 严重制约了农产品集成化的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供应商大部分是农民, 且规模小、分布广, 文化水平不高, 可以通过龙头企业派遣专业人员下乡定期的向农民们普及专业知识, 引导农民自主的去学习一些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知识。

总之,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 关系到农民收入多元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而要实现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经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摘要:农产品的流通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通过对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的分析, 发现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 无论在管理上、发展模式上还是技术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寻找一条合理的经营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集成化经营,物流

参考文献

[1]王树祥.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5.

[2]李军民, 朱有志, 曾福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提升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能力[J].江苏农业科学, 2007.

[3]朱雪珍.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供应商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4]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 2007.

集成化模式 篇10

1998年7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以期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但是, 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着困难。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尚未准确对应。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企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比较陌生, 如在各类招聘会上, 往往没有提供相应的职位;另一方面是专门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和咨询企业找不到具有本单位岗位技能的人才。这种怪现象的出现说明目前我们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准确对应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针对性, 能够及时反映最新技术变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给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 似乎是全能, 既懂信息技术, 又懂经济管理。但事实上, 该专业学生没有其他相应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强。编程能力不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 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知识无法与相应专业的学生相比。同时,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新月异, 专业必须反映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 这种转变甚至是更大的学科层次上的交叉和调整。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灵活性。除了在教学计划方面需要调整外,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创新, 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基地建设等。

因此, 有必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加以明确, 制订一套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方案, 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并办出专业特色。

二、以ERP教学为核心, 促进理论教学体系的集成化

从大的形势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体系需要走向集成, 只有教学体系集成, 才能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因此, 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应该对课程体系更加清晰, 整体目标是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 并且贯穿一条主线, 即ERP (企业资源计划) 的教学。

ERP作为信息管理专业的体系核心, 是由于ERP本身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 是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 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它具有整个经济管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 具体表现在: (1) 综合性。ERP是综合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管理理论、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它要求学生要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 还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一要求也是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2) 实践性。ERP对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的原理, 还要通过具体的ERP平台掌握企业运作的全流程, 通过实践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其难点也在于实践内容的设计, 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的经验, 如何设计实践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4年教学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 以ERP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非常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并和行业有准确的对应关系, 彻底地解决前述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尚未准确对应的问题。

随着ERP市场的不断成长和3G新技术的成熟, 移动商务目前开始成为管理信息化软件和咨询公司的发展方向。中国电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GSM网络,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8 000万, 而其中使用内置MODEM型号手机的用户超过了15%, 其起点已经赶上了积累达6年之久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另据预测, 在未来几年内, 中国将新增移动通讯用户2 000万~2 500万。行业中如用友管理软件公司、金蝶公司、神州数码公司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向移动商务转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与行业发展的热点与趋势保持一致。我国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从早先的部门级分析设计, 发展到企业级分析设计, 目前开始进入了第三个层次, 即行业级分析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 必须前瞻性地尝试加入移动通讯有关专业课程, 这无疑扩大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科覆盖领域。

具体的开展是围绕ERP企业资源计划课程为核心, 基于两大原理 (即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 , 整合生产运作与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进入ERP课程体系, 设置ERP软件实验学时、ERP沙盘模拟课程, 让学生从企业生产的全局认识企业, 如将采购、供应、库存、人力资源、质量、财务、生产管理统一起来, 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学习和体验企业经营过程, 目标是走通企业管理流程, 将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统一起来学习,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真正培养CIO。执行中将ERP主线分为3条, 分别为技术线、业务线和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与决策支持。即在充分技术保障下, 以企业管理业务流程的熟练掌握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和管理中, 并培养部分拔尖学生具有高级决策分析能力。

三、以本科生导师制和多种模式为贯穿, 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集成化

1.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集成化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性极强, 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有上机操作、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 为了把这些内容有序地、合理地安排到4年当中, 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全过程实践、全过程质量监控”的原则设计, 构建“4年不断线, 3个层次相呼应, 3大措施为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集成化模式如图1所示。

(1) “4年不断线”是指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践的时间不断线, 全面体现“全过程实践”的原则。

(2) “3个层次相呼应”主要是从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考虑的, 包括第一层次教学实验、第二层次课程设计及实习、第三层次毕业设计。3个层次之间互相呼应, 前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铺垫, 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结果和目标, 以“密切联系实际”原则为指导, 安排课程实验, 指导课程设计, 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3) “3大措施为保障”是对实践教学程序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的思考, 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保障、考核制度保障、本科生导师制保障。

除此以外,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带有明显的工科特征, 为了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增加了专业强化实验、综合性实验、实践技能考核等特色模块。专业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 科学评价, 充分表现了实践教学在本专业中的核心地位, 尽可能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 开展本科生导师制, 一连七挂

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重点为两个部分、3个层次。两个部分指校内教学实践部分和校外实习部分 (认识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3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教学实验、第二层次课程设计、第三层次毕业设计。在教学运行中也暴露了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践环节出现封闭性、延后性和被动性的特征。校内实践环节一般都有成熟的实验内容, “且多为验证性实验,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 社会需要的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 造成体系封闭;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新知识, 如果希望成为实验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案例, 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教学整理才能作大范围的传播, 造成信息延后;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不变, 教法渐渐标准却僵化, 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应有训练, 造成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

整个体系分为3个部分, 它们环环相扣, 首尾呼应, 如图2所示。

第一部分, 是从市场需求到人才培养规格的描述。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 目前各高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均强调与市场需求接轨,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下大力气进行教改, 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要看到, 与市场需求接轨最直接快速的方法, 就是加大市场需求紧迫的热点技术研究。通过增强学生对研究的适应性, 反过来再促进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 最后落脚点还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符合学校在快速变动人才需求压力下, 灵活有效调整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 将使学校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第二部分, 在本科生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框架。本项目认为其中有3个关键性因素, 即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前提下, 反映了社会技术需求的科研项目以研究立项的方式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 申请进入开放性实验室, 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始设计到项目结束的部分或全过程, 从查阅文献、制订研究方案、研发产品原型、组装测试到撰写研究总结报告, 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化和检验, 从中掌握较系统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技开发技能,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同时由于研究题目来自于需求实际, 教师参与指导更加有的放矢,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第三部分, 在本科生阶段加强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进行设计性实验, 除了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外, 对教育的主体———学生来说, 需要不断地强化其实践的动力。一方面, 学生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其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 利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 发表相关的学术论文, 申报大学生校园科技创新基金, 甚至可以参与到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活动中。这就完成了本科生实践环节培养由单纯的学习型向社会型的转变, 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丰富了工作经验, 提升掌控自我发展轨迹的自信心。

3. 开展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 创新实践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神州数码等企业建立校企联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方式计划分成认证中心、呼叫中心、人才定制、外包业务4种开展。如人才定制基本模式是我院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不影响对方公司正常生产的前提下, 派遣学生到对方公司实习, 公司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和项目、课题给予适当安排, 并指派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指导, 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实习的内容, 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一些实践环节课程如课程设计可外聘现场工程师参与, 使学生获得更多实战经验。

对方公司根据自身业务及规模发展的需要, 将人才需要提供给我院, 以便信息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有所侧重;同时对方公司可利用我院的技术知识资源及学生资源, 将一部分项目的前期调查及研发或工作量较大的非核心技术任务交我院完成, 以降低成本。

此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校企联合拉动教学实践, 同时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学生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董雄报, 李军, 花均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刍议[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8) .

[2]贺盛瑜, 赵卓宁.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7) .

[3]王晓煜, 孙秀杰, 吴迪.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课程的教学[J].学术研讨, 2007 (7) .

[4]刘敏.面向21世纪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改革[J].教学改革, 2006 (1) .

[5]苏瑞竹.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专业实施引发的思考[J].图书馆界, 1999 (2) :7-11.

上一篇:分离过程下一篇:外用中药煎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