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节段针灸

2024-06-18

神经节段针灸(精选三篇)

神经节段针灸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观察样本均遴选于2011年01月-2014年01月我院确诊并收治面部神经麻痹患者,共80例。病例均符合《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有男48例,女32例,年龄范围在21-65岁之间,年龄均值(38.7±4.6)岁;病程2d-3个月,平均(1.6±0.6)月;按患侧划分:左侧43例,右侧37例。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部神经麻痹,如脑血管疾病、外伤等,合并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按就诊顺序将患者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患侧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3]:①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因说话或笑时不变而发现患病,部分患者有耳疼、面部不适的症状;②患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额纹消失,鼓起时会漏气,口角低,不能做吹口哨的动作;③角膜反射、口轮匝肌反射、眼轮匝肌反射以及威吓瞬目反射减退;④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出现听觉障碍;损害在茎乳孔以上对鼓索支产生影响时会出现味觉障碍;损害在膝状神经节时,可出现外耳道与耳廓感觉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10mg强的松、20mg呋喃硫胺、10mg地巴唑、10mg维生素B1,3次/d,肌注0.05mg维生素B1,1次/d。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主穴取风池、合谷、太冲及内关,并循经取配穴下关、翳风、阳白、地仓、颧骸、头维、鱼腰、听宫及颊车等。除风池与合谷于健侧取穴,其他均于患侧取穴。同时,要循证加减,如:味觉障碍者加廉泉,不能皱眉者加攒竹,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目赤者加睛明,恶风寒者加大椎等。选用直径为0.35mm的毫针,除睛明穴外其他穴位进针后使用提插捻转手法直到得气,即患者能感知局部酸麻胀感,留针30min。待出针后可用生姜薄片置于合谷、地仓等穴位上并以适量的艾柱点燃施灸。若患者诉灼热难耐可将姜片拿起,等灼痛感消失后再继续。直到肌肤感觉温热,局部皮肤湿润潮红停止。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勤观察,以免患者因感觉迟钝而烫起泡。两组均治疗20d,治疗结束后对比疗效。

1.3 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拟定[4]。治愈: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患侧与健侧的面部肌肉对称,患侧眼睑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基本对称,且口角无歪斜现象:显效: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显著改善,静止状态时面部外观正常,患侧眼睑能闭合,但鼻唇沟稍浅,且笑时仍可见口角歪斜;有效: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未见改善。总有效涵盖治愈、显效及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比率表示,并通过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表示较对照组,P<0.05.

3 讨论

面部神经麻痹为临床的多发病与常见病,起病较突然且症状在数小时内即可到达高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以季节交替时为发病高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面部神经麻痹是因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导致的,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刺激下或面部神经受损,使得面部神经的神经电位传导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出现面部肌肉瘫痪的一系列症状[5]。而且西医还认为缺乏维生素B1亦是该病的发病原因,因此西医在治疗本病时主张消炎消肿、抗敏、促循环及补充维生素B1。本次研究对照组中所使用的强的松、呋喃硫胺、地巴唑等药物具有消炎、促进循环及营养神经的作用。但经临床研究发现,西医在治疗该病时指标不治本,收效不佳。

祖国中医学认为,面部神经麻痹多因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使风热风寒之邪能乘虚侵袭阳明或少阳经脉,导致气血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最终形成面瘫。因此,中医主张治疗本病时应注重扶正祛邪,在祛风通络与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强调益气培元。阳白、地仓、鱼腰及颊车等穴位平刺有助于疏通面部气血,翳风能疏散风邪,风池、合谷、头维及太冲能祛风通络,再配以隔姜灸则具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5]。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针刺能促使面部肌肉运动,缓解受压的血管神经,恢复机体经气通畅,加速气血的运行。结合艾灸治疗,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增强其吞噬细胞的功能,进而增强其活血化瘀、消炎消肿的作用。本次研究治疗组还在此基础上循证加减,能进一步缓解面部症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笔者还认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调养十分重要。首先是保证充足的休息,调畅情志,防止出现心劳、体劳;其次是保暖,患者不能受凉,应用温水洗簌,寒冷天气出门要佩戴口罩;再次应注意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同时还应多做些面部肌肉运动,如收缩口角、闭眼等,上述均有助于患者更快地恢复。

综上所述,应用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能有效调和面部经络,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悦霞.针灸治疗面部神经麻痹36例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04(09):183-183+184.

[2]吴晓兰,韦莉莉.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7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01):142-143.

[3]池元英,池元洲.浅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1):84.

[4]陈日.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附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212.

中医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 篇2

诊断要点

根据症状及眼底检查,结合外伤、中毒、颅内炎症、肿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底疾病病史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原发性眼病的表现或其他病史。

2.视力逐渐或突然下降,甚至仅存光感,但少有完全黑蒙。

3.视野检查:视野有不同程度及特征的损害,如偏盲、周边视野缩小等。

4.眼底检查: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苍白,边缘清晰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视乳头颜色变淡呈灰白或蜡黄色,边缘模糊,视网膜血管变细。

二、辅助检查

1.视神经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延长。

2.其他辅助检查头颅X线片、CT等,有助于查明病因。

治 疗

一、体针疗法

1.处方: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紫宫、玉堂、膻中、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还可根据病因加取穴位。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0.5±0.1寸,向后平刺太阳0.6±0.2寸;横向平刺鱼腰0.5±0.1寸。向前平刺百会1.0±0.2寸;向鼻尖方向斜刺风池0.6±0.2寸。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T1~T2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0.5±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宫0.8±0.2寸;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神门0.3±0.1寸。

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5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3.按语:头部血管分布着来自T1~T5的自主神经,所以还选了T1~T5节段区内的`穴位。

通过调节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的功能来调节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选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的目的就在于此。取用第一组、第二组穴位既可调节高位中枢的功能,也可调节视神经的功能。

二、电针体穴疗法

1.处方:与体针疗法的选穴相同。取穴分为四组,第一组取头部的穴位,如鱼腰、太阳、阳白;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第一组、第三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穴位同时取用。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进针操作与体针疗法一样,第二步为电针疗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毕后,在第一组(头部的穴位)与第三组穴位之间,在第二组(头部的穴位)与第四组穴位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治疗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电针6~8个穴位即可。没有接电疗仪的穴位,按普通体针疗法进行操作。

三、耳针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针刺1~2次,每次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均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捻转的幅度为2~3圈,捻转的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10~30秒。

四、电针耳穴疗法

1.处方:主穴、配穴同时取用,两侧交替。

(1)主穴:取一侧的眼、目1、目2。

(2)配穴:取另一侧的脑点(缘中)、脑干。

在上述耳针疗法处方的基础上,选取单侧的体穴内关、后溪、中渚(双侧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28号0.5~1.0寸毫针斜刺或平刺耳穴。用28~30号毫针,直刺内关1.0±0.2寸,直刺后溪0.6±0.2寸,直刺中渚0.4±0.1寸。然后在耳穴与内关、后溪、中渚之间分别连接电针治疗仪的两极导线,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现明显的局部肌肉颤动或患者能够耐受为宜。每次电针6个穴位(主穴、配穴交替使用),每次电针20分钟。每天治疗1~2次。没有接电疗仪的耳穴,按普通耳针疗法进行操作。

古代成方举例

1.肝虚自不明:灸肝俞二百壮。小儿斟酌可灸二七壮。(《千金方》)

2.目昏: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神应经》)

3.眼目昏花,视物不明:上星、心俞、肝俞、肾俞、二间、足三里、光明。(《杨敬斋针灸全书》)

参考文献

1.张雅林 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期刊论文] -光明中医(4)

2.于慧.危立飞.王锐 睛明穴的临床应用探讨 [期刊论文] -针灸临床杂志(12)

3.徐红.刘坚.徐斯伟.宗蕾.张仁 针灸治疗难治性眼病的文献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针灸2008(8)

针灸治疗一例犬桡神经麻痹 篇3

犬桡神经麻痹西医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据报道针灸对该病有比较确实的疗效。于是对该犬采取电针针灸治疗。取毫针数枚, 消毒备用。左前肢剃毛, 穴位选用抢风、郗上、四渎、肩外俞、肘俞、外关、内关、六缝等。进针完毕后接通电针仪, 电针强度由弱到强。针灸1次/d, 每次留针30min。

针灸1d后该犬患肢开始有轻微知觉, 经常不自主的颤抖。第2d针灸时对进针、醒针开始有较明显的感觉。第4d患肢已经能着地走路。继续针灸2d后, 走路基本正常。

上一篇:中职图书馆下一篇:媒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