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2024-07-03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精选十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篇1

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内容上重知识轻情感, 过程上重讲授轻体验, 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的“学科化”倾向。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根据学校所在地、学生成长地, 立足本土资源, 满足个性需求, 进行个性化的课程实践, 从而有效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

一、有效满足学生需求是课程教学个性实施的关键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的主体。是否了解昆山地区的高中学生的特点, 明确以及有效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这是成为昆山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否有效实施、个性实施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 只有了解了当今昆山地区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需求、现实需求, 才能谈得上个性化的实施课程。

江苏省昆山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在经济高度国际化的同时又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灵气, 在保留浓郁的水乡文化的同时又充满了现代开放多元的文化气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着的高中学生既具有了年轻学子的一般个性特征, 又有了鲜明的昆山地域特征。

昆山地区的高中学生具有了高中生一般心理特征, 主要表现在“四性并存”, “四性”就是指高中学生的社会性、自主性、动荡性、封闭性。社会性就是指高中学生对社会问题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人生问题、升学问题、就业问题等;自主性就是指高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 竭力摆脱家庭、老师的影响, 努力独立的处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动荡性就是指情绪易波动, 易兴奋、易焦虑;闭锁性就是指高中学生开始有自己的秘密, 不再轻易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昆山高中生的个性特征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昆山高中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相对于一般县城的学生而言体现出更多的城市性、国际性的特点, 相对于大都市而言体现出更多乡土气息。比如学生对城市堵车等城市病的体验要比其他地区的学生要来的强烈, 对时尚的体验也要比内地的学生来的敏感, 但是对生活压力的体验却没有内地学生来的深刻。他们更多地关注出国留学、升学就业等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集体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所以说, 新兴工商城市意识是昆山高中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鲜明的特征之一。

昆山地区高中学生个性特征与本地的人口结构相关。昆山本地户籍人口不到60万人, 但是在昆山生活的常住人口将近200多万, 这样的人口结构, 使得昆山呈现出鲜明的海纳百川、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由于昆山人口结构的多元化, 有的学生成长于本地农村, 有的学生成长于昆山的城市, 有的学生成长于内地不发达地区, 有的学生成长于港澳台, 这种成长地的差异对在昆山高中就读的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和碰撞, 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多元文化的并存是昆山高中生群体所具有的鲜明昆山特征之一。

为有效满足昆山高中生受尊重、被关心、想表现、要独立等心理需求, 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一定要立足高中学生的新兴城市意识和多元文化并存, 一定要立足本土资源, 运用本土素材, 个性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实施个性化教育。

二、立足本土、利用本土资源是课程教学个性实施的根基

昆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主要表现为: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 以周庄为代表的水乡旅游文化, 以顾炎武等“三贤”为代表的政治哲学文化和具有特色的商业文化, 如由大闸蟹和奥灶面组合的饮食文化、昆石和琼花并蒂莲组合的园艺文化等。这些文化潜移默化又深远持久地影响着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他们相互认同, 拥有一个相同的称呼———昆山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中, 我们师生以传统文化为课程资源, 通过对昆曲的了解、吟唱与文化生活有机结合来体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顾炎武、归震川、朱柏庐思想的了解与政治生活的有机结合来体会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 身处江湖, 心忧国家的民生观;通过昆山的旅游文化、沈万三商业文化与经济生活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开放意识。

立足本地发达的经济水平, 实现课程个性实施。改革开放以来, 昆山经济实现了农转工、低转高、内转外、散转聚四次飞跃, 为昆山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昆山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昆山地方政府可以有较为宽松的财力来支持包括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在内的新课程的推进, 在物质装备、师资培训、学科基地、拓展活动等诸多方面提供了财力支持。根据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信息资讯更加丰富、更加快捷, 在实践中, 笔者通过师生同看新闻素材、同找教学资源、同读教学材料、同写学科论文等途径实现师生信息共享, 通过依托电话、电子邮件、学科网站、学科论坛、博客、微博等现代化媒体载体实现教与学突破时空制约, 师生身份的互换, 从引导者向互助者、独语者向对话者转变。

立足昆山鲜明的城市文化, 实现课程个性实施。昆山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 在实施昆山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中, 也应该体现出昆山的城市精神。教师和学生要有开放的心态, 主要体现在师生平等的心态、文本与人本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沟通;课程资源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际的开放;课程目标的开放主要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行为与情感的开放。昆山多元文化的并存, 也造成了昆山学生的多元冲突, 有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有不同经济文化的冲突、也有不同家庭文化的冲突。由于昆山学生多元的特征, 我们在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时坚持了差异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针对同一教学目标, 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策略。比如在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针对来自内地的学生可以设计农村中公共事务的探究, 昆山本地的学生可以针对城市堵车现象的探究, 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可以设计如何表达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等。

三、科学多元和特色评价是课程教学个性实施的保障

评价是课程实施中重要一环, 对课程实施起到了影响、反馈、引导作用。我们坚持高中思想政治的科学多元评价的基本理念, 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体现学生三维目标的统一;强调教师的发展, 实现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以学论教, 坚持多元化评价, 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三个统一。

特色评价就是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实践过程中, 形成昆山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昆山特色的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

评价目标多元化。坚持既关注学生学业, 又关注学生潜能;既满足学生需求, 又激发学生自信;既着眼学生成长, 又推动教师发展。

评价方式多样化。通过口头型考试、开放型考试、传统型考试、合作性考试、行为性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覆盖。

评价过程档案化。建立学生学科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学科成长轨迹, 从而使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多元化、轨迹化, 记录袋不仅仅记录学生的考试、考查的成绩、还记录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不仅记录教师的评价, 还记录自我的、同伴、甚至家长的评价;不仅记录一个个点, 更是把一个个点串联起来, 把一条条线交织起来, 把一个个面整合起来, 在学科档案袋中呈现出一个个立体的、个性的、真实的学生。

新课程的推进实施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时空, 只有立足于当地当时的实际, 面对当地当时的学生, 才能实现课程目标和体现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篇2

摘要: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教学体会

1、创新教学方法-用函数式“细”化经济、哲学道理 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政治学科,带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但它的科学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从科学性的角度讲,高中政治学科虽然整体上不比数理化那样准确、精细,但它在某些局部完全可以借助数理化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教授《经济生活》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关系”时,课本中有一个结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呢?这是由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共同决定的。因为价值量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可以看作“相等”,置换一下,不难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结论。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了,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

的价值总量如何变化呢?结论是不变。因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可表示为:xy=k(y为单位商品价值量,x为社会劳动生产率,k为一个常数),这是一个“双曲线”函数。由于:“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而“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数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的(根据劳动生产率定义),“单位商品价值量”则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成反比的,这样:xy=k 不变。由于用了“双曲线”(反比例)函数,以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单纯语言解释效果好多了。

再如:教授《哲学生活》中“量变与质变关系”时,可以用一次函数公式y=kx表示。y表示发生质变的最终的量,k表示每次变化的量,x为频率。“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都是k太微小而x特别大最后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唯一可取的途径,更不是当今时代所推崇的方法。如果x不能特别大,那么就要使每次变化的量k变得大一些,也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创新,改变事物的结构。这样,“量变与质变关系”的道理才更全面。

2、注重过程细节-用新素材“亮”化课堂教学 西方有谚:“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决定成败”,无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是实现新课程教学

的三维目标,都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细节,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应重在过程中细节的处理。目前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编制教材的专家已经为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做了周到、细致的预设,因此下一步关键就是看教师如何运用教材。教师应把尊重和创新结合起来,把握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细节,构建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课堂,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亮点”掀起一浪高一浪的高潮。

例如: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题时,我考虑到书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后得到解决的几个案例已经时过景迁,远离舆论关注的热点,重拾起来会增加困难,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于是就向学生讲述了几年前在电视中看到、至今记忆犹新的例子:某市政府,在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广泛征取市民意见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三座立交桥。这三座立交桥建成使用后,群众把它们分别叫做“新加坡”(新增加的坡)、“越南”(越发行路难)、“土耳奇”(土气而且奇怪)。“新加坡”、“越南”、“土耳奇”(土而奇)的桥名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们纷纷议论、猜测起来,想弄懂这桥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

大家恍然大悟后,没有不笑出声来的,有个同学甚至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市民)太有才了!我趁机把学生引导到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以及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上来,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我也教得轻松了许多,顺畅了许多。

3、拓展备课视野-用大备课“厚”化教师底蕴 备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准备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区分,广义备课也叫大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教师的一堂好课包含了他一辈子的教学修养,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教师特有的教育素质,确实对于他上好一节课起了潜移默化的决定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终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顽强进取,对业务精益求精。广义而言,教师为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进行的进修、培训及自学等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为教学工作做准备,都是备课的范畴。广义备课主要工作是:系统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学习与本课程前后有联系的相关课程材料;经常翻阅有关的期刊杂志,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收集与教学有关的鲜活素材;还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多参看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文章。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通过网络开阔视野、查找文献、收集资料,进行学习、研究。广义

备课,既包括一个教师的知识量的储备和增添,也包括其日常见闻的广大和人生经历的丰富,还包括其人文思想的加深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因为一个教师的学识、见闻、经历、体验、思想,都可能被经意或不经意地在某个时间带进课堂,成为他教案上看不见的部分,化为影响学生的雨露和养料。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政治课程 教学创新

新课程的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那么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努力创造民主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当代教育中师生关系注重的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这就暗示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因此教师就必須要树立民主的思想,关注、赏识每个学生,关注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在上课时总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师生之间展开对话,让学生愉快地听,积极想,进而大胆发言。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于一些奇异的想法,选择适当的角度给予鼓励,表扬性的评价。有时,我尝试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心理上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二、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创新思维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欲望,才能主动学习和掌握好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一个生动真实的事例,一句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个恰当巧妙的比喻,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解……都会激发学生的细致观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广阔想象,使学生兴趣浓郁,思想活跃,在此基础上置疑启发,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诱导发散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发散思维的培养.早期的创造研究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老师的发散设疑,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能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比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问:一国两制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虽然重要但缺乏针对性,如果变换角度就比较好些。例如,针对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你的观点怎麽样?

你认为台湾的出路在何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方法是什麽?这些问题在书本中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但是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联系实际,增强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学生接受的信息增多,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多地进行理论分析,而应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引导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教材,并在观察分析大量材料、信息过程中,悟出道理,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培养创新思维。

4、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今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综合,而且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过程中精心设置练习题使学生在做练习题中进行多元思维,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练习中设置一些开发性题型,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突出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由发挥,为学生的独特创意提供机会。比如在引用了一则“见危不救”的材料后,设题:目前国家对“见危不救” 或“见死不救”尚无法律规定,请你就这方面的立法发表个人看法。要求学生做答时不拘一格,但要言之有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其次,题目涉及的材料也要体现新意,所选材料要尽量与现代前沿科技和时事热点紧密相连。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实行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政治老师必须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篇4

一、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丰富教学素材,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本教材不是唯一教学素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素材的载体呈现多样化, 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长期以来, 由于课本作为课程资源的方式比较单一, 思想政治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式地灌输教材现成结论。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单向的灌输理论的过程,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改理念下, 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提倡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自觉合作探究。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来看, 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增添活力。

目前, 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缺乏兴趣。思想政治课的范围比较宽泛, 内容可涉及自然、人文、政治等方面, 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乡土资源、社区资源、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 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使学生主动地在轻松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可见摆脱对教科书知识的依赖, 善于利用和挖掘生活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 积极地开发生活课程素材, 让教学“活”起来。

二、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学方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效

新课改就是转变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现状,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改变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实行灌输式教学, 缺乏创设情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 为学生建构了一种开放的学习平台, 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中学思想政治课堂, 比如, 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等纷纷被拿来在政治课堂中实践, 为思想政治课堂增色不少, 改变了陈旧课堂的不良状况。单一的学习资源限制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活动的展开, 不利于教师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和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擅长的教学方式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和实施。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利于新课改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多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在开展社会调查中主动搜集相关课程资源并撰写调查报告、组织讨论、演讲辩论、实例论证、模拟操作等活动形式, 这些形式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 研究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有关问题, 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 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业务水平,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转变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专业素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 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同时, 课程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师队伍个体和整体的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教师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得到提升, 教学能力得到发展。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 丰富其学科知识, 并能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和行动, 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实现。同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使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 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同时, 教师将从课程边缘走入课程中心, 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全过程, 从而实现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 最终促进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四、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总结 篇5

高明四中

龙建书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开始使用按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这标志着我们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我们思想政治科全体教师,坚决贯彻新课改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一、深入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首要的任务是学习课改理论,培训教师提高素质。实施新课改前后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统一培训外,主要采取了两种培训学习的形式,自学和集中辅导,以自学为主。我们按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自学的提纲进行学习,并限定完成的时间,并写好自学笔记和体会,定期交流学习体会。我 们科组先后开展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等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培训,我们初步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制定的课改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走进新课改

1、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宗旨。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成为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课堂教学目标上,坚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三维”是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思想品德的塑造者。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4、转变教学方法,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落实到实处,体现在每一个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1)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每位教师都要知道“授之以鱼,只借一餐,教人以渔终生受益”的道理,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求知,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的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老师不断总结经验,做到以美引趣、以奇诱趣、设疑激趣、以动唤趣、练中增趣,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去学习。(3)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研究他们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激励和开发。(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学中教师们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动手、合作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习有余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5、教学活动突出和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特点。例如,按照思想政治课程“生活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力求做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6、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繁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实践中,虽然我们在利用课程资源上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克服,自主开发资源。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进行特色开发,同时发挥集备组力量,共同收集、处理、积累课程资源,建立了高明四中政治科网站。

7、评价办法上的初步实施:(1)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重结果轻过程转为结果过程并重;(2)把评课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发展上。课上的好坏由过去只听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发展,转为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3)注重开放性评价。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倾听社会各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评价;(4)提倡自我评价,学期结束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工作、表现做出书面形式的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他们自我完善、自我提高。(5)领导评价:根据每位教师学期的工作,表现过程、考核结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发展。

三、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高中政治学科新教材的四个必修模块,即《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个单元的后面均有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都能尽可能地积极的开展。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已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教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政治科龙建书老师2006下半年所撰写的课改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中学文科》上。三年来,我校政治学科教师共有8人次在区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奖。

3、课堂教学氛围的变化,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2006年下半年我校12个学生参加佛山市中学生时事小论文比赛,有3人获市三等奖,3人获区一等奖,4人获区二等奖。

四、实施新课程的几个问题

1、教学是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课改实践中,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出现重视知识能力目标实现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于是有的教师又走向另下极端,一味地抛开课本,将课堂变成学生表演或讨论的舞台,就连教师起码的引导、启发都没有,从而无法实现知识目标。

2、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不大。《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但从实际实施来看,效果不大。有的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利用多媒体的显现功能,也就是说只是发挥其“板书”的作用,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资源库等功能的却很少见;有的课件制作又过于花俏,“课堂热闹,课后不知道”,本末倒置。教学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难以实现。

3、教材内容多和教学时间少的问题。高中政治课必修有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时数为36学时。如果每周是二节课的话,一个学期基本上完一个模块。选修课程及时事课程、社会实践课在高一高二就很难开设。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校本课程设计策略 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设计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了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契机。不同于以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统编教材,富有区域特色、蕴含不同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各地区经济、自然、文化等条件不同,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为丰富统编教材内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何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切性

高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90后”的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思辨,同时,对于各种观点,他们不再盲从,而是希望在探究中感悟真谛。灌输说教式的教育已经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认同。如何有效地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

我任教的位育中学地处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龙华庙会、土山湾手工工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沪上名人住宅、龙华烈士陵园、邹容墓地等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学生生活在徐汇,但有些学生对徐汇的悠久历史缺乏深入了解,人文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来选择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在带领学生进行走访和考察时,可操作性也较强。通过以区域文化资源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孕育徐汇人家乡之情,激发徐汇人承当社会之责。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师生了解徐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人文课程建设,探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2.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存在许多抽象的原理、概念,使学生不易理解,鉴于此,通过校本课程的补充教学,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从案例中领悟到原理、概念以及在现实中的用处,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动力。当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时,进一步促进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了那种“为教而教”,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的局面。

高中学生喜欢关注社会热点,但面对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狂攻滥炸”式的各式信息,学生自身甄别能力有限,难免产生偏激和疑惑。思想政治教师此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引导和解惑。依托学校的时政社团,定期开设时政沙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时政沙龙,师生共同探讨某一时政话题,在对话中激发思想火花,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3.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位育中学,高一、高二年级每年都会进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一学生的南京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研组抓住学生赴南京进行课题研究的契机,将校本课程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师筛选出与高一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对学生进行立项指导。如,针对学生所选的“南京夫子庙与上海南京路商业模式比较”这一课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出发,结合宏观调控、产业经济调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考察结束后,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论文撰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使得实践活动不再流于形式,经济常识中枯燥难懂的理论也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校本课程编排的承接性

所谓校本课程与教材的“承接”,既是校本课程教材与国家或省(市)课程大纲编订教材的衔接,又是校本课程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自身的上下衔接。

1.紧扣大纲教材,提升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补充,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校本课程若完全与大纲教材脱离,会影响学生系统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脱离大纲教材,也会影响学生对大纲教材知识的理解,使得校本课程的学习缺乏系统化。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要紧扣大纲教材,强化其学科属性,做到校本课程与学生原有知识储备顺利衔接,同时也起到了激活原有知识的作用。

在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注重与大纲教材知识点的衔接,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知识积累,同时,达到了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目标。

以下截取校本课程设计的片段:

教学资源 与教材知识点衔接 教学形式

(1)利用学校周边的邹容纪念馆、邹容墓等重要教育资源,以“邹容也是我们的同龄人”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与邹容展开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哲学常识:结合第五课教学内容《创造价值、承担使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走访邹容纪念馆、参观祭扫、主题班会、寻访后人、舞台剧展演、诗文创作朗诵等形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邹容精神。

(2)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艺,促进民族交融政治常识:结合政治常识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参观黄道婆纪念馆,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形式着力挖掘黄道婆的精神内涵与当今意义。

(3)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提高生产力,促进乌泥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常识:结合经济常识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点。

哲学常识:结合哲学常识第四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黄道婆将纺织技术传授给劳动人民,解决了劳苦大众遮体避寒的生存问题经济、政治常识:结合“和谐社会”理论,引导学生感悟黄道婆精神的民生价值。

由于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紧扣大纲教材知识点,与学生的认知体系一脉相承,强化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校本课程教材编排上的自身衔接

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基础、能力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是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结构;(2)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来组织,突出社会生活经验要素的地位和作用;(3)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来组织,突出学校生活中的人文熏陶。三个原则相互联结,都要体现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和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深感到,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课程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改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为教师带来了专业化发展的机遇,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从学生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开发思想政治课的校本课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建.校本课程发展、教师发展与伙伴协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奚晓晶.校本课程之科目设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上海市位育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篇7

1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哲学问题、文本或材料, 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 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建构意义或理解、自主寻求所需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探究, 使学生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应用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2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采用“辩论、讨论”等形式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了, 于是, 课堂追求表面的热闹, 虽然气氛很活跃。但一节课下来, 学生收获甚少, 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及辩证的思维。

2.2 注重表演而轻视借鉴

表现在“平时课”和“公开课”的差异上。在准备公开课的时候, 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 会非常重视探究教学, 会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探究方案, 并常把探究活动作为课的亮点甚至高潮。但是, 在平时课上, 老师照样按老路走。两种课堂教学的差距过大, 不能不说有些公开课的探究式学习有表演之嫌、“作秀”之感, 难怪有些老师在听完公开课后, 感叹收获不大, 借鉴极少。

2.3 注重自主而轻视指导

政治课探究式学习应是“过程与方法”、“能力与知识”的丰收, 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讲探究, 就让班长、课代表或探究小组长带领大家辩论, 自己却退到幕后, 不参与、不引导。既不对探究活动开始之前的情境进行创设, 也不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适时介入或在探究完后进行整合小结,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放任自由, 一节课下来, 学生往往“探究”得挺高兴, 却无真正收获。

3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探究式学习的反思及对策

3.1 以课程理念为指导,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究

首先,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适应角色转换。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绝对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次, 教师要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学生探究的课题涉及课内课外、内容丰富、范围极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补充许多相关的知识, 只有这样, 教师才有发言权, 才有资格和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最后, 在探究过程中, 还要用到一些科学方法和现代化媒体工具, 教师还要学习有关探究理论的方法和现代媒体技术。只有以课程理念为指导, 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做到勇于探究。

3.2 以合作交流为契机,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课程学习方式的探索, 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也不可避免会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强合作交流, 把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与大家一起分享。做到善于探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提倡多样化学习方式。

(2) 精心选择探究内容。

(3) 把握指导的“适时介入”。

3.3 以考试评价改革为导向,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敢于探究

从参与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反映的意见看, 考试评价制度仍然是束缚他们开展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因素。探究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 势必会影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量, 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因此, 众多教师不愿进行探究尝试。只有在公开课时为了体现课程理念而进行探究设计。因此, 要想教师将探究进行到底, 必须在评价体制上作些调整。

在当前背景下。取消选拔考试在短期内不太可能, 要想充分发挥探究式学习的积极作用, 必然要求改变课程考试评价机制, 使我们的教师敢于主动去尝试探究, 探究教学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探究式学习, 既能有效消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又符合今天推行中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社会进步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热切呼唤。其本质是要把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自觉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全融合起来, 把老师的导向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能力、思维训练和觉悟培养为主线”的新型政治课课堂教学特色,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实践中学会对知识的探索、研究。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中政治辅导网:怎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实效[EB/OL].2009-8-11.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篇8

一、情境导入,激活课堂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 情境是学生构建知识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运用知识不可替代的现实场景。在教学中,或情境导入新课,或课堂中间创设情境讲解知识点,都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共鸣和思考, 促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和有效学习的发生。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图片、歌曲、视频中体验、感悟社会生活; 可以采用小品表演等形式, 让学生再现生活的某一片段,等等。例如,在进行必修2《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教学时,可以运用歌曲《消防兵之歌》进行导入,大家在歌曲中回顾2014年和2015年年轻消防员殉难的时政热点 , 接着引出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运生这样的情境导入法将学生熟知且感受深刻的社会事件与知识密切联系起来, 有效地唤醒和启迪学生心智,就好似打开了“源头活水”,为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架设了桥梁。基础知识都是一些单调枯燥的知识点的集合,只有当它与生动、鲜明的形象, 与熟悉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时候,才能活色生香,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自主探究,收获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陷入了全盘讲解、机械训练的误区,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倡导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体验学习的趣味和愉悦。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社会调查、小组讨论、辩论等,其基本要素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材料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等。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时,笔者根据最近发生的多起“路人搀扶摔倒的老人反被诬”的新闻,安排了一场辩论会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辩论的主题是:老人摔倒了,我们到底要不要扶? 正方是“要扶”,反方是“不能扶”。正反方的学生在课外先进行讨论,然后分工查阅新闻,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社会调查,最后在课堂上激烈地据理力争……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分工协作、团结一心,极大地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学生在思考、探索中体验到了自主的快乐和成就感。对于课程而言,这堂精彩绝伦的课程牢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魅力。希腊散文学家普鲁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教师构建自由、民主、平等的自主探究的课堂,点燃学生学习热情,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思想政治课的必然要求。

三、生活化教学,彰显生活的气息

教育教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 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所学改造生活,因此,生活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便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彰显生活的气息正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教学追求。例如,在《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人、事、物入手,思考本地政府已竟与未竟的作为,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感受、思考问题,这样既教授了课程知识,又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增强了教学效果。

四、课后反思,风物长宜放眼量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后进行反思。反思,既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又有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能通过反思的内容厘清教学框架, 掌握重难点, 强化学习效果,也能更好地调控自我,为在下一堂课中进入更优化的学习状态做准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能通过反馈信息的分析,掌握真实的课堂信息,真正了解学生,同时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进而调控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反思对教师尤为重要,是教师积累教育智慧和促进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在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智慧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应思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是否得到了提升, 自己是否有更好的教学方法传道解惑,是否在教学细节上有失误,若有失误能否采取有效补救的措施。毛主席诗云:“风物长宜放眼量。”懂得反思,践行反思的人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篇9

一、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针对政治教师身份的特殊性,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 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正确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 为人师表、廉洁从教,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 好学上进, 勤于钻研,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 只有具备了这种思想政治素质, 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每一位中小教师都必须遵守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想做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应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这里我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 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积极的情感, 给学生的关爱,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催化作用, 多关心、少指责, 多沟通、少批评是保护学生心灵的灵丹妙药。教师不仅限于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 当好学生的知心朋友, 当好他们的心理医生, 这样才算得上是优秀的教师。师爱, 是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有了爱, 才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与爱心。在课余时间, 我喜欢找同学谈心, 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在学生看来, 我首先是他们的朋友, 然后才是他们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 他就会自信和自强。也只有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才能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

三、具有优异的专业知识素质

要想成为学生打心眼里钦佩的老师, 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还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才干和能力。特别是作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具有政治专业的文化知识, 具备多方面的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军事知识和体育知识等;熟悉教材, 懂得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了若指掌;具有收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有人概括说:“一个成功的高中政治教师, 要有哲学家的思维, 经济学家的头脑, 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胆略。”要做到这些, 政治教师就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多学习学科知识, 并努力阅读一些其它学科的书籍, 丰富自己的知识, 开阔眼界, 以更好胜任教师工作。

四、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

新时期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还应该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 为此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 老师要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的预习, 编写时就要求我们把教材中严谨的、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性的知识, 编制成学生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 设计的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这样学生能利用导学案预习教材。其次, 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向课堂要效率。在当前减负的大潮下, 作为政治教师应该在各个环节上切实树立精品意识和高效观念,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精心上好每一节课。要明确上课目的。课前思考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哪些,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难点, 这些知识点和哪些热点有联系,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明确这点。我认为认真备课、优化课堂教学关系到每一节课的成败。教师必须要把课上好, 在这里备课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总之,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师, 只有不断的继承, 借鉴, 总结, 创新, 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成为一名学生佩服崇拜的优秀高中政治教师。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业务素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篇10

新课程视野下, 笔者觉得板书设计应该成为告别灌输式教育的拓荒者, 引导学生主体精神的思想引擎, 新课程教改的侦察兵,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思想政治素养服务。

一、板书应具有内容上的人文性

1. 简单明了, 引领教学和谐

思想政治课的板书, 教师要借助线条、括号等辅助工具形成一个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能从知识的迷雾中走出来, 通过形象的记忆来巩固抽象的逻辑关系。

2. 启发诱导, 激活主体思考

政治课的概念与原理较多, 学生容易出现理解和把握上的错位, 教师应把教材的内容加以横向与纵向联系,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从而把握概念与原理的内涵与外延。如有位教师通过设立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学生通过“分歧表现”与“根本分歧”这两块内容的课文阅读与思考将表格来个主动“完形”, 就自然完成了对两个概念的剖析。这样的课堂板书有利于学生在接受视听信息的同时, 引发积极的思考, 从而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3. 巧设疑问, 唤醒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板书设计要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启思功能, 把板书变为学生课堂探究的思维引擎, 改变传统板书设计的机械罗列知识而让学生望而生厌的状况。面对板书, 要让学生感觉就是一位智者在导航, 使学生对本课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国的国家职能》一课的一个板书就带有设疑:通过“什么是?”“表现在哪?”“怎么实施?”三个问题将学生引入课堂探究, 这三个问题成为引领学生课堂思维的教学主线, 调动学生的文本阅读与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最终形成以正板书为主要架构而辅板书为具体知识点的形式,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 简单做笔记的状况。

4. 纵向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课往往时间短、密度大, 板书设计就起着提点学生复习、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把厚书越读越薄的作用, 这时的板书应该是知识性与科学性的有机整合, 避免面面俱到或者简单无序的状况而为学生所乐意接受, 所谓“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那种知识在头脑里的结构简化与精华浓缩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轻松的享受。

二、板书应显示形式上的章法美

1. 统领全局, 富于美感

艺术美在于它的和谐。板书在形式上应该体现和谐, 让人觉得心旷神怡。板书设计要思考章节与课堂的关系, 不造空中楼阁;板书设计要整体布局, 起到统领课堂、贯穿文本的作用;板书设计还要注意主板书和辅板书的主次关系, 避免喧宾夺主;板书设计应该考虑视觉上的简约和谐与心灵上的情感响应, 把板书设计当作课堂教学的精妙提炼而为学生所接受。

2. 逻辑分明, 层次清晰

板书要提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又要用明确的框架加以清晰展示, 一般可用演绎法与归纳法两种思路来设计。教师可用括号与线条来表示概念间的从属、并列、递进等关系, 充分展示一个政治教师的清晰思路, 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

3. 言简意赅, “五脏俱全”

板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而受教学时间的限制, 板书的内容不能太多, 否则将影响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与教学的流畅性。但也不能太少, 让人摸不着头脑, 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要罗列的。

4. 书写流利, 彰显功底

板书应体现教师的书写功底。高中教师的板书以行书为宜, 但如果时间充足, 也可间以楷书或隶书。教师的板书要让学生将其看作一种艺术享受, 也给学生平时的书写以良好的示范。另外, 教师在板书时不能用一些异体字或繁体字, 更不能写一些大家都看不懂的“天书”, 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教学负责的态度。

总之, 思想政治课的板书设计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是教师教学经验与审美情操的完美统一。每一堂课, 教师都要在整个学科体系的宏观引领下, 反思新课程理念, 对本课教学的板书作出灵活多变的设计,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使板书成为教学的有效辅助而不是简单附属品。

上一篇:常见消防安全问题下一篇:呈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