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强夯施工

2024-05-25

基础强夯施工(精选十篇)

基础强夯施工 篇1

1 施工要点

1) 强夯法处理的对象是地基, 由于每个项目的基础情况都各不相同, 选用夯实施工工艺参数非常重要。强夯参数选择优先要考虑和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实际施工使用的工艺参数, 需要施工前在现场选择一定位置进行试夯。一般在试夯完成几周后, 对试夯场基础进行试验检测, 检验夯实效果, 对试验参数进行对比, 最后确定需要采用的强夯参数;

2) 为了再次确认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情况, 在强夯施工前需要对处理的基础进行动力触探检测, 对提供的地质资料进行检查和复核, 初步确定工艺参数, 强夯过程施工完成后同样需要进行动力触探检测, 必要时根据检验结果调整施工工艺参数。最后, 对所有强夯处理后基础进行综合检测和评定, 为竣工验收报告提供依据;

3) 夯点布置型式主要分为等边、等腰三角形以及正方形, 选用型式依据主要为建筑结构类型。夯点间隔距离选择, 第1遍:5m~9m;第2, 3遍一般跟第1遍一样, 也可以根据情况缩小间距;

4) 根据不同基础土质和含水量情况不同, 每一遍强夯完成后, 土体颗粒之间孔隙水压力受瞬间夯击后有一个平缓消散的时间。为了消除这些压力, 下一遍夯击之前, 需要一个等待的间隔时间。每遍夯实间隔可以根据基础试夯试验结果进行确定, 有几小时到几周不等。

2 确定强夯参数

2.1 确定单击夯击能

根据设计要求加固的有效深度H初步确定单击夯击能。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91) 要求中土类和单击夯击能分类的有效加固深度表, 通过设计要求加固的有效深度H, 初步确定出WH为单击夯击能。经过试验证明, 在起吊能力达到要求的情况下, 夯锤越重效果越好。

验算:由Mēnard公式得理论有效加固深度D (K-影响深度折减系数) , 当D≥H时, 满足要求;否则, 重新选定。

2.2 确定最佳夯能

最佳夯能一般在施工中通常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确定:

在进行基础土体夯击试验时, 对土体的夯击次数和土体的压缩高度进行记录, 当记录中出现有由大到小, 再由小到大的变化时, 最小的谷值出现时, 表示这时的基础土体已经有了侧向变形并产生一定的破坏, 记录中产生变化时的值可以作为最佳夯能。

2.3 确定夯击遍数

夯击遍数一般为2~3遍, 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当对地基强度要求较高时, 应当夯击三遍, 点夯两遍, 满夯一遍。其中, 前两遍作用主要是处理深层基础;最后一遍是处理表层土和夯坑与夯坑之间的空隙, 应采用低能量满夯。每个点连续夯两次, 下一次与前一次夯痕错开1/3。

2.4 确定夯击间歇

相临两遍夯击的间歇时间, 主要根据基础土体颗粒间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时间间隔来进行确定。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基础, 不应少于3~4周, 渗透性较好的基础土休可以进行连续夯实。

3 施工流程

施工场地平整和处理→第一遍夯点位置测量和标记→设备就位→测量夯前锤顶高程→夯锤自由下落后测量锤顶高程→完成第一个夯点的夯击→完成第1遍夯点的夯击→填平夯坑并再次测量高程→间歇时间→完成全部夯击遍数→低能量满夯→测量最后场地高程。

4 质量保障措施

1) 施工过程中, 对每次强夯进行记录, 根据夯实结果, 及时调整施工工艺参数以达到设计和规定要求;

2) 及时排除夯坑及场区内的积水;

3) 施工机械设备由专人负责, 做好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4) 起重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 必须经上岗前培训并持特殊工种上岗证, 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定;

5) 设专职安全员, 进行每天和定期安全检查。

5 质量检验

1) 主要有现场原地检测和土工试验方法。根据质量要求, 一般项目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检测;重要工程应增加检测项目, 根据设计要求可以进行大压板载荷试验;2) 抽检次数, 根据基础条件和建筑物的重要性进行确定。基础条件较好的一般性建筑物, 每个建筑物检测点不少于3处;基础条件较复杂或是重要的建筑物基础, 应根据要求相应增加检测点。

6 几点注意事项

1) 基础强夯的范围必须要超过建筑物基础范围。强夯范围的每个边的外缘超出宽度一般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 并且不应该小于3m;

2) 影响强夯有效处理深度的因素主要是夯击能量, 其次还跟土的阻尼、夯锤形状、土体孔隙中的水和空气、地下水位和夯击次数及遍数等;

3) 根据压强关系, 夯锤底面面积越小土体的受压压力越大, 受压土体深度越深。施工时, 为降低造价, 选用的起重设备起吊能力一般不是很大, 夯锤可优先选用铸铁夯锤。因为夯锤在起吊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动, 所以夯锤形状一般选用圆形, 能更好的保证相同夯点的夯坑形状能达到重合;

4) 强夯法施工, 产生的振动较大, 一般适宜在空旷地区采用, 不宜临近建筑物、已有设施和城市居民区施工。

7 结论

强夯法不仅适用于砂土和砾石土, 同样适用于粘土、普通填土、湿性土等软土基础。强夯法在工业及民用建筑、大型厂区、机场跑道和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摘要:强夯法是利用重锤自由下落, 给土体以强大的冲击力夯击, 土粒结构得以重新排列变得更均匀, 改善土的抗液化条件, 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的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 , 在软土基础处理中得到了很好运用。

关键词:地基,强夯法,处理

参考文献

教育创强夯基础均衡发展谱新篇 篇2

——饶平县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评报告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始终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总体目标,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县义务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基础教育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已达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要求。现将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饶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大门”,东邻福建省,西连汕头,北接梅州,南濒南海,位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最东端,居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之间,是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的交汇点。县域总面积222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136公里。全县辖21个镇、1个林场,总人口105.3万人,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6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209.91亿元,国地税收总收入18.09亿元,本级财政预算收入6.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0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54亿元。我县荣获“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全国渔业百强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省水产生产先进县”、“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水族机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等称号。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饶平县委、县政府确立“科教兴县”的

发展战略,立足教育优先发展,全县各级党政抓住创建教育强县的契机,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师资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全县教育系统强化学校管理,注重内涵发展,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教育事业得到健康稳步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280所,其中小学242所(其中民办1所,26所暂无学生),初中28所(其中民办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其中民办1所),完全中学(初中部)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义务教育学生86114人,其中小学生56135人、初中生29979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职小学专任教师3721人,初中专任教师2898人,学历达标率100%。

二、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化情况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情况

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督导评估体系》逐校逐项进行县级自查,目前,我县有公办小学215所,初中 26所,完全中学(初中部)9所,大部分学校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标准,只有个别学校班额达不到省的标准,我县已落实整改,从而提高各项指标均衡水平。

(二)义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异情况

1、综合差异情况

我县小学8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为0.62323,初中8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为0.34979,完全符合省定综合差异系数小学小于0.65、初中小于0.55的要求。

2、小学8项指标差异情况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72377;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92454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差异系数为0.35418;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的差异系数为0.70069;生均图书册数的差异系数为0.64127;师生比的差异系数为0.53506;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57503;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53131。

3、初中8项指标差异情况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2813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49491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差异系数为0.45842;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的差异系数为0.23564 ;生均图书册数的差异系数为0.3127;师生比的差异系数为0.27368;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43479;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30684。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保障义务教育投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初步建立了群众满意、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具有饶平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健全教师合理有序流动机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一)履行政府职责,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1.党政重视,机制健全

(1)强化意识。一是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规划布局、经费保障、组织协调、人事管理

和规范办学等方面负有的主要责任。二是明确了各镇中心小学对镇辖区内义务教育发展的管理职能。三是明确了各镇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域农村义务教育的组织协调、儿童入学、土地征用、校园周边安全、发展幼儿教育、保全教育资产和营造尊师重学氛围等方面承担的主要责任。四是明确了村民自治组织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做好流失生返校动员、协调土地征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教育资产保全工作等。

(2)加强领导。我县成立了由县长直接负责的义务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并制定了工作制度:一是教育工作议事制度。把义务教育发展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县政府每年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对全县教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每年都围绕义务教育发展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列入全县集中力量要办好的大事实事,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二是教育工作办公会议制度。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县领导经常到中小学校一线进行现场办公,解决中小学危房改造、新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困难和问题。三是教育工作定期调研制度。县长每半年、分管副县长每季度坚持到教育系统调研教育工作,听取教育工作汇报,掌握工作动态,明确一个时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环境整治、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工作的具体要求,保证义务教育各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四是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明确政府各部门、镇政府推进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和细化任务,并严格平时督查,实行考核。

(3)落实责任。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确保顺利推进此项工作,我县出台了《饶平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县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镇政府签订了《饶平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明确时间,扎实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成立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指导和协调全县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各项工作,并按照评估内容将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各单位按照责任分工,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2.加大投入,优先发展

为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我县克服财政困难,坚持扶贫先扶智,积极开源节流,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完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杜绝教育乱收费和贪污、截留、克扣、挪用、挤占、抵顶各种教育资金现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依法依规落实教育“三个增长”,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连续三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2012至2014年,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44642.2万元、55079.4万元、6248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08 ﹪、23.38﹪、13.45﹪。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 90025万元、102444万元、11374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2.68﹪、13.80﹪、11.03﹪。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逐年提高,2012至2014年,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小学 4737.24元、6018.35元、6936.81元,初中3700.41元、5065.10元、7759.96元。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公用经费支出逐年提高,2012至2014年,在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

分别为小学871.28元、1345.88元、1385.18元,初中1050.02元、1499.73元、1551.61元。

(二)强化工作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创均”、“创强”,基础在强校,近年来,我县从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入手,结合布局调整,以建设义务教育优质标准化学校为阶段目标,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制定并有效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积极开展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活动。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均完成了标准化建设,经调查、统计、测算,全部达到省定的小学、初中“标准化学校基本要求”的规定标准,达标率为100%。通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教育公平,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作为苏区县在财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县积极创新筹资方法,完善县、镇投入分担机制,各镇政府立足先行筹措,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发动村(居)委、乡贤和企业捐资筹措创均创强资金。通过争取上级支持一点,各级财政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办法,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创强工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教学仪器设备。至目前,全县已经投入“创均”、“创强”资金70080万元,其中中央改薄资金3134万元、省奖补资金17480万元、市奖补资金1575万元,县财政投入15194.6万元,各镇财政、各村(居委)、学校自筹和社会力量捐资共32696.4万元。近三年,我县学校基建工程项目308个,总建筑面积约12.4683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

237个、篮球场324个、排球场100个、羽毛球场258个、器械区220个,新建多功能教室83间,新增教学平台707个,新建计算机室146间,更新中小学生课桌椅4.75万套,更换教师办公桌椅 2143套,新建科学教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团队室、体育器材室等共1765间,按中小学校标准配齐配足常规教学仪器设备、补充符合师生需要的图书,新购进常规仪器、图书一大批。正是举全县之力“创均”“创强”,县、镇、村各级倾力投入,乡贤、校友等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支持,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多方筹措,攻坚克难,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创强”不断改善,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均衡化督导工作,促进教育公平

我县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高度关注困难群体学生入学问题,确保入学机会均等。根据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结合学校招生入学范围和学区生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招生计划,确保学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法规范操作,及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政策与相关信息。

我县贯彻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的精神,设立“饶平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有专职人员10人,为推进督学责任区制度的有效实施,出台《饶平县督学责任区制度实施方案(试行)》(饶教〔2013〕21号),制定和完善我县挂牌督导的措施和办法,按照有关要求配备专兼职责任督

学40名,全面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根据学校网点布局,将全县划分为14个督学责任区,分别配备市、县督学,全面完成各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受聘督学在县督导室领导下,在责任区范围内依法行使教育督导职权,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导。

(1)建立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保障体系。依法贯彻落实各项招生政策,制定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招生计划,纳入学籍管理,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原则,认真贯彻落实非户籍人口子女与我县城乡居民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到100%。

(2)建立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助学体系。我县把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先后出台从学前教育到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各阶段的相关资助政策,足额配套资金,规范操作,准时拨付资金,使贫困生真正享受国家助学优惠政策。近三年来共补助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107万元。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社会力量助学作用,推动助学体系多元化健康发展,为贫困学生编织一张助学保障网。据统计,近三年来通过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共筹措资金500多万元,惠及城乡学生。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我县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并出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方案》,明确构成关爱体系各方应有的责任。各校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并认真细致地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积极开展

留守儿童“一帮一”、“多帮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教师大家访”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形成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合力。对留守儿童坚持“二优先”: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要;努力做到“三加强”: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留守儿童家校联动组织工作。

(4)解决“三残”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我县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用“随班就读”为主的方式;另外,县教育局和残疾人联合会要求县特殊学校提供送教上门服务,保证这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同时将他们纳入学籍管理,建立学籍档案。至目前止,我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7%以上。

一系列的教育惠民措施,既丰富了教育惠民的内涵,又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为“防流控辍”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提高我县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巩固率工作,我县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方案,全面落实校长和教师责任。近几年来,我县小学阶段巩固率达到100%;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5%以下。

3.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1)提高待遇,稳定队伍。我县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县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队伍稳定,教师们安教乐教。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省的有关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福利。2009年开始全面实行绩效工作制度,并调整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标准与公务员持平,教职工年人均工资逐年有所增长,2014年我县教师月平均工资4321元,略高于公务员月平均工资4261元。二是建立

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补贴制度。为鼓励教职工扎根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2013年按省有关规定落实山区及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

(2)招聘教师,充实队伍。近年来,我县认真落实教师编制,在保证有充足数量的教师的同时,着力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仅2011-2014年就招聘教师641人,其中2011年新招聘教师217人、2012年新招聘教师182人、2013年新招聘教师140人、2014年新招聘教师102人,新招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增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我县创新招聘教师机制,实行中小学校教师定点定岗招聘制度,每年新教师招聘直接定岗农村中小学招人,并规定至少服务4-5年,参加招考的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报考学校。这种招聘教师机制,摆脱了新教师不愿意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窘况,破解了我县城乡教师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提升了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制定了《饶平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并有效实施,使我县师资配置保持基本平衡。

(3)抓好师德,树立形象。我县重视加强师德建设,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德立身,以爱立教,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同时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奖惩方案,将教师日常表现和考核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

监督,并作为每年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

(4)强化教研,提高素质。制定了《饶平县实施广东省“强师工程”工作方案》,积极实施“强师工程”,开展“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活动,致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有带动能力的教师,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为提高全县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先后举办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能力培训等活动,还利用国家、省、市、县课堂教学比赛的契机,组织教师观摩学习,改进教学方法,经常组织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示范课、科研论文评比等教育教研活动,有效地开展“传、帮、带”,培养一批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共有28位名教师、36位学科带头人、713名骨干教师。近三年,全县立项并实施的科研课题项目共69个,其中省级 61个、市级8个,已经结题的61个;教师在教学、教研、课题、竞赛等方面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的 393个,其中国家级 7个,省级65个,市级321个;教师论文获国级奖5 篇、省级奖 36篇、市级奖298篇,有83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公开发表。

4、加强依法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

(1)依法依规治校,规范办学行为。我县不断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各中小学校均制订“一校一章程”,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贯彻义务教育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设重点班和重点学校;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省定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学校按省规定安排中小学作息时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合理,没有违规收费、违规集体补课现象发生。

(2)创新德育模式,增强德育实效。我县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健全德育工作机制。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班会、家长会、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心理干预,提高心理素养,使德育工作与课堂教学科目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德育模式。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全过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比赛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升华为素质品格。近三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县级德育达标学校90所,德育示范学校11所,市级德育示范学校5所。全县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3)加强安全管理,构建平安校园。校园安全工作事关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每个学生、家庭的幸福,事关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我县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不断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健全各级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县教育局设立安全办,作为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关心、家长参与的齐抓共管管理网络。二是责任落实到位。落实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度,每年制订《饶平县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安全工作要点》,层层级级签订《饶平县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制订安全工作制度和安全工作应急预案,每年召开

一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会,每年组织一次全县中小学校校长安全责任制完成情况考核工作,切实抓好安全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投入到位。制订实施《饶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保人员配备及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为全县各中小学配备2名保安人员,购置配备各类安全设备设施,切实加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建设。四是创建平安校园到位。我县积极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配合综治、公安、消防、工商、文化、司法等部门依法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构建严密的校园安全隐患工作防控体系。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省级安全文明校园3所,市级安全文明校园15所,县级安全文明校园 204所。五是宣传教育到位。经常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期初与学期末安全教育周活动,采取积极措施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各中小学每学期进行一次安全演练,从而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救护、自救能力。近两年全县没有发生1次死亡3名学生的安全事故,校园内没有发生死亡1人以上学校主要责任事故。

(4)强化体艺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我县在抓好常规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重视抓好体育、艺术、卫生教育。一是各中小学校严格依据广东省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基本条件标准进行建设,全县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和艺术教育基本条件达标率均达到100﹪。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卫生保健室、心理咨询室的配备均达到规定要求,学校还配备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心理咨询教师。二是县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

生田径运动会、科技创新大赛、篮球赛、兵乓球赛、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让学生的爱好、特长、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和发展。学校还重视阳光体育运动,重视美育,举办体育艺术节,创新“大课间”和课外文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数据上报率达100%,2014年优良率达70%以上。同时,抓好学校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开展健康教育,落实体检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三年来,我县有45个项目获潮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励,有4个项目获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励,我县中小学生在参加省、市运动竞赛中都取得较好成绩,参加各级艺术竞赛有 196人次荣获奖励,其中获国家级的有7项,省级的有73项,市级的有116项。

四、工作特色与亮点

(一)党政重视,穷县办大教育

饶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当作改善民生的重要大事来抓,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提出了总体发展思路,把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饶平县,要办出“大教育”,这是饶平党政所面临的必须破解的难题。县委书记马儒生同志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在调研教育工作时强调,我们要举全县之力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建设幸福饶平。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得以高效推进。党政高度重视,敢干并能干,社会合力支持,为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过程中,县委书记、县长靠前指挥,亲自牵头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强力推动创建工作;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出台一系列文件,为学校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减免相关费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有思路、敢担当,能干事、敢干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过程中发挥了主角作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顺利进行。

(二)兴学育才,蔚然成风

近年来,饶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推行一系列尊师重学举措,不断探索捐资助学的新方式,拓宽捐资助学的覆盖面,在全县构建了以政府搭台、社会捐资奖教助学体系。在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我县进行了改革创新,通过大力实施奖教奖学,成立教育促进会、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进一步弘扬尊师重学的社会风尚。富而思进的饶平乡贤也响应饶平县委、县政府提出“乡贤回归工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友和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詹玉湘先生捐资3000多万元新建新丰中心小学教学楼及其配套教学设施;深圳航鹏船舶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振芳先生捐资3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捐助300多万元用于新塘镇中心小学奖教奖学助学,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奖教奖学机构达160多个,募集各类捐资助学资金超亿元。仅今年,全县就有7000多名师生受到奖励资助近500多万元。为进一步营造尊师重学氛围,县委、县政府于今年9月1日在县大会堂召开“饶平县尊师重学表彰会暨庆祝

2015年教师节大会”,会上,表彰了一批尊师重学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县领导、县直各部门和镇场领导开展尊师重学现场捐款。

五、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经过多年努力和探索,我县教育正朝着“均衡、协调、优质”的目标不断前进,并且已经由“有学上”逐步迈入“上好学”的新阶段,城乡教育日趋均衡,各类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义务教育发展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城乡、校际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二是基础教育质量尤其是初中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县将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均衡教育发展成果,创新教育体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我县将从三方面努力: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拓展县城和中心镇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整体水平;深入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价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加强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山区教育发展的科研课改新模式。二是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着力在转变育人模式、改进教育方法、完善评价制度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三是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在县域内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保障和改善农

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县城教师下乡支教,并定期轮换一定比例的校长与教师。把促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六、自评结果

根据广东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我们对照指标要求,认真进行了自查,自评得分为97分,现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敬请省督导验收组予以督导验收。

浅谈路基强夯施工作业 篇3

路基强夯 施工 技术要点

前言

近些年,高速公路的工程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高速公路地基填筑普遍较高,地基须承担着车辆荷载和比普通公路填土荷载大得多的双重压力,所以高速公路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能不引起公路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路基强夯施工作业具有设备简单,施工便捷,适应范围广,节省材料,降低投资,工期短等优点,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较好的、行之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它常用来加固碎石土、砂石、土、粘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各类地基,不仅能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而且还能改善其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和清除土的湿陷性,因此,已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软弱地基的加固工程中。

1施工准备

⑴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作排水沟以确保场地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⑵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⑶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地点,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⑷施工前应按设计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工艺性试夯试验。通过强夯前后测试数据的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有关工艺参数。

2施工工艺

2.1确定施工参数

⑴机械设备的确定

强夯施工采用25t以上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夯锤锤重及夯锤底面面积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单击夯击能确定。夯锤底面采用圆形,对于粘性土、砂质土、碎石土,锤底面积为3-6㎡,对于淤泥及淤泥质砂等,锤底面积大于等于6㎡。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自动脱钩采用开钩法或用付卷筒开钩。

⑵夯锤落距确定

锤重按下式初步确定:影响深度=系数×(锤重×落距)1/2,落距根据单击夯击能和锤重确定,即 锤重(kN)×落距(m )=单击夯击能(kN·m)

⑶夯击遍数的确定

夯击遍数设计为2~3遍,具体工程根据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要求,以试验结果确定。一般第Ⅰ遍隔1点跳夯,第Ⅱ遍补第Ⅰ遍空隙,第Ⅲ遍补Ⅰ、Ⅱ遍空隙,点夯完成后,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达到锤印彼此搭接。

⑷夯击次数确定

强夯施工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一般为5-15次)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同时满足:单击夯击能小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能量大于4000kN·m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100m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这三个条件,且以使土体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位移最小为原则。每个夯击点安排专人检查和记录击数,保证强夯质量。

⑸夯击点的布置

夯击点布置与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基底平面形状,采用梅花形或正方形布置。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的1.2~2.2倍。

⑹夯击遍数间隔时间确定

具体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凡是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夯坑周围出现较大隆起时,不能继续夯击,要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在一遍中若干夯击次数后出现上述情况,也要遵循这一要求,停止夯击,等超孔隙水压力大部分消散后,再夯下一遍。一般黄土夯击间隔时间不少于7天,对黏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少于3~4周,具体间隔时间可根据工艺性试夯确定。施工时首先保证夯击遍数间隔时间,并做详细记录,其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流水顺序,安排合理的流水节拍,力争使各区段间达到连续夯击。杜绝间隔时间未到就强行施工现象,确保强夯质量。

夯击点布置图

2.2强夯施工

对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强夯施工。在第一遍强夯完成后,用推土机将场地推平,压路机碾压两遍后进行测量布置夯击点位置及水准测量。第二次按设计选用已夯点间隙中间,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按设计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强夯施工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以单夯夯击能、夯击遍数和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为施工控制数值,并采用试夯确定的地表平均沉降量控制。对渗透性较差的细粒土,必要时应增加夯击遍数,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不小于1/4夯锤的直径。

2.3注意事项

⑴强夯前应对起重机、滑轮组及脱钩器等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一切正常方可强夯。

⑵强夯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界限》(GB12523)的规定,强夯场地与建筑物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隔振或防振措施。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震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会产生有害影响时,应设置监测点,并采取挖隔振沟等隔振减震措施。一般即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⑶起吊夯锤保持匀速,不得高空长时间停留,严禁急升猛降防锤脱落。停止作业时,将夯锤落至地面。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及附近15m范围内严禁站人。

⑷有建筑50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措施。

⑸当桥台附近,涵洞附近需进行强夯时,可先进行路基范围的强夯后,再施工桥台、涵洞。

⑹当强夯与岩溶注浆同时采用时,应先进行强夯再进行注浆加固。

⑺干燥天气进行强夯时宜洒水降尘。

⑻当风力大于5级时,应停止强夯作业,以防机械倾倒,保证安全。

3 质量控制及检验

3.1质量控制

⑴按设计要求确定夯击路线,无规定时使相邻轴线的夯击间隔时间尽量拉长,特别是当土的含水量较高时。

⑵夯击时夯锤的气孔要畅通,夯锤落地时应基本水平。

⑶各夯点应放线定位,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漏夯应及时纠正。强夯施工时应对每一夯击点的单夯夯击能量、夯击次数和每次夯沉量等进行详细记录。

⑷强夯处理后地基的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

⑸强夯过程的记录及数据整理

①每个夯点的夯坑深度、夯坑体积、夯坑四周隆起高度都须记录、整理。

②场地隆起和下沉记录,特别是邻近有建构筑物时。

③每遍夯击后场地的夯沉量、外部补充填料量的记录。

④附近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⑤满夯前应根据设计基底标高,考虑夯沉预留量并整平场地,使满夯后接近设计标高。

⑥记录最后2击的贯入度,看是否满足设计或试夯要求值。

3.2检验

⑴强夯处理夯击点布置应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⑵低能量满夯的搭接不得小于四分之一夯锤直径。

检验数量:全部检验。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⑶强夯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有效加固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①检验数量:施工结束7天后,对地基加固质量进行检验。每一工点每3000m2抽样检验12点,其中:标准贯入试验6点,静力触探试验3点,荷载试验3点。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的检验标准满足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按设计规定的检验时间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荷载试验。

②在每500~1000m2面积内的各夯点之间任选一处,在有效加固深度内,每隔1m取1组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压缩模量和湿陷系数,满足设计要求。

⑷强夯夯坑中心偏移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0.1D(D为夯锤直径)。

检验数量:检验总夯击点的10%。

检验方法:测量检查。

⑸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强夯地基处理范围、横坡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

参考文献:

叶观宝,陈望春,徐超,《强夯法地基处理有效加固深度的分析研究》,上海地质,2003.3

基础强夯施工 篇4

关键词:强夯机,载荷计算,模型建立,力矩平衡

1 强夯机的工作机理

在强夯施工中履带起重机频繁起吊夯锤到预定高度, 然后脱钩让夯锤落下, 利用重锤高落差产生的冲击能在落地的瞬间传递给地基, 以达到地基承载和密实度的要求。我们进行强夯施工时, 在履带起重机臂杆顶部加装一套辅助装置———门架 (由立柱、横梁构成, 通过十字头与臂杆的鹅头相连) , 使履带起重机、门架、地面构成三角形;在履带起重机工作的垂直面, 门架呈梯形, 使门架立柱、横梁、地面形成几何不变结构, 让设备整体更加稳固, 也提高了强夯能级, 这样的施工组合设备就是所说的代用强夯机。

2载荷计算

强夯机工作的一个循环是离地、起升、卸载, 而离地、起升对门架最有影响。一是起升钢丝绳开始受力并逐渐增大到使夯锤处在脱离吸附时的临界状态, 门架立柱、横梁和起升钢丝绳产生位移但夯锤未动;二是夯锤无束缚地离开地面时, 夯锤的惯性力将会使起升动载出现增大的作用。下面以50t夯锤为例, 计算两种情况下的载荷。

首先计算在第一种情况的载荷。通常在施工时, 土壤会对夯锤有一定的吸附作用, 最不利的情况就是通气孔被堵, 全部的大气压强作用在夯锤面上 (底面面积为5m2) , 此时的吸附力为50.5t (不考虑土壤对夯锤的摩擦力) 。提夯锤的拉力达到50+50.5=100.5t。

接下来计算第二种情况的载荷。起升动力效应用一个大于1的起升动载系数Φ乘以额定起升载荷来考虑:

其中:a0为与起升高度有关的系数, a0=0.35~0.5;vq为起升速度, 为与臂架型式有关的因数, 对四连杆臂架为0.6s/m, 对摆动单臂架为1.6s/m, 对水平臂架为1.1s/m。

按最不利情况计算, 这时载荷为

因此我们在设计门架各部件尺寸时, 以第一种情况时的载荷计算。那么如何把履带起重机起升力与门架受力联系起来, 这就要建立理论力学模型。

3 模型建立

强夯机工作在第一种情况时, 由于门架立柱、横梁的位移只有十几厘米, 相对于高度近30 m的门架可忽略不计;同时将履带起重机臂杆看作没有弯曲的钢结构, 这时建立履带起重机臂杆力矩平衡模型。此时臂杆受力为起吊所受力GP (包括土壤对夯锤的吸附力、夯锤及吊钩的自重) 、臂杆受主卷扬机的拉力F、门架的支撑力R、臂杆重力GB。为了便于计算门架支撑力R, 通常把横担与十字头的重量G0转算至臂杆处。设L1、L2、L3、L4分别为GP、G0、GB、R的力臂。臂杆所受力及各力的力臂见图1。

强夯机工作时要求梯形门架支腿不得前后错位, 所以门架在履带起重机工作垂直方向可看作一个杆件。根据臂杆力矩平衡∑M=0, 则得:

4 实践验证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公司与山西省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监测总站在陕西省富县延长石化项目进行12 000kN·m施工测试, 测试时使用W200C1主机, 臂杆长28m、重GB=7.064t, 夯锤自重G=50t, 吊钩重Q吊钩=1.5t;使用800×800截面的门架立柱, 柱肢采用小于100×100×10的角钢, 柱肢截面面积A=1 926mm2, 门架立柱长27m, 门架立柱底部第二节以上立柱重Q=3.617t;横梁重Q横=1.904t;十字头重Q十字=0.1t。在门架两立柱底部第二节各柱肢上测试了8个点的应力、应变。在第一次起锤时基本无吸附力, 同时为了测试更准确, 起锤速度很慢, 基本没有加速度, 故第一次起锤时GP=G+Q吊钩= (50t+1.5t) ×9.8=50.47×104 N。

4.1 确定起重臂仰角θ

强夯机在工作状态时, 操作规程要求起重臂仰角应置于70°左右;且门架不垂直地面而是向履带起重机方向有一个偏斜角ψ, 即门架顶端垂直地面投影与底端有一定的距离L=0.8m (L一般取0.8m~1.0m) ,

臂杆与鹅头部分在臂杆方向上的长度为28.39m, 则鹅头耳孔的高为h=28.39sinθ-L6cosθ+L5, 其中, 鹅头耳孔到鹅头中心线距离L6=0.577 6mm, 臂杆铰接点与地面的距离L5=21 000mm;门架立柱、横梁与十字头在门架方向上的总长度N=28.37 m, 则鹅头耳孔的高为28.37cosψ。两个方向上的鹅头耳孔应高度一致, 那么28.37cosψ=28.39sinθ-L6cosθ+L5, 故θ=68.8°。臂杆、鹅头、门架示意图见图2。

4.2 根据鹅头尺寸图求各力臂

在图2中, 下部的孔为鹅头耳孔, 上部的孔为鹅头定滑轮的轴孔;定滑轮轴心到鹅头根部中心线的距离L7=710mm, 定滑轮轴心与鹅头耳孔在臂杆方向的距离L8=1 408mm。则:

假定臂杆力臂为重物力臂L1的一半,

4.3 计算门架支撑力R

根据吊杆力矩平衡, ∑M=0, 得:

RL4=GPL1+Q吊钩L3+ (Q横+Q十字) L2。

4.4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支撑力

在第一锤起锤时基本无吸附力, 同时为了测试更准确, 起锤速度很慢, 基本没有加速度, 这时各点的应变、应力如表1所示 (试点1~4在门架立柱A上, 测点7~10在门架立柱B上, 5、6点为横缀中点处测试点) 。

根据试验报告得:

尽管门架与地面有一定角度不垂直、有微小风力作用等影响, 但门架两立柱测点截面应力σ门A、σ门B相差不大, 可看作平均受力。同时因测试点在立柱底部第二节下端, 则门架立柱测点截面所受力分别为4σ门AA、4σ门BA (A为立柱测点处截面积) , 它们转算成支撑力R′时, 应减去Q在立柱上的力及门架立柱受压弯曲产生的力 (在此处产生的弯矩很小, 可以忽略) 。又因门架立柱在强夯机工作垂直面呈等腰梯形, 门架立柱与地面垂线有一个倾角γ, 一般门架每个立柱底端向外1.5m, , 则γ=3.185°。那么。

4.5 理论模型计算的修正

理论模型与测试计算门架立柱顶端的支撑力差为R′-R=0.526t, 这是由于臂杆的不均匀分布, 鹅头部分比较重, 而设计时由于不好把握臂杆的重心点, 按起吊夯锤的起升力的力臂一半计算而造成少算的部分, 这部分应在计算时给予修正。

5 结论

经过多年的运用, “代用强夯机”的耐用性和可靠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今后一段时间它仍是实用性和经济性较好的一种强夯施工设备。通过此理论模型配置了不同能级的强夯设备, 并在国家多个重点项目使用, 尤其是在门架的配置方面成绩显著, 节约制作材料和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1]徐格宁.机械装备金属结构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3]胡宗武, 汪西应, 汪春生.起重机设计与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强夯安全施工方案 篇5

一、施工安全要求:

1、设备安装前首先对安拆人员及设备进行安全教育和检查,对

现场进行清理,安装场地要平整无积水。

2、对起吊用的钢丝绳、卡环要精心检查并严格按技术要求配置,确保万无一失。

3、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组装,以达到设备的正常运转。

4、强夯设备安装后应遵照《建筑机械技术试验规程》中的有关

规定进行试验和试吊,并经过安检、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5、司机必须与指挥人员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指挥人员发出的信

号(旗号或手势)进行操作。操作前必须鸣号(铃或喇叭)示意,如发现

指挥信号不清或错误,可能引起事故时,有权拒绝执行,并采取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操作时,对其他人员发出的危险信号,司机也应采取

制止措施,以避免事故发生。

6.风雪天气工作,为了防止制动器受潮失效,应先经过试吊,证明制动器可靠后,方可进行工作。

7、夯机在运行中,如遇紧急危险情况,应立即拉离紧急开关停

车。在降落夯锤过程中,如卷扬机制动器突然失灵,应采取紧急措施

(即将夯锤稍微提升后再降落,再稍微提升,再降落,这样多次反复,将夯锤最后安全降落)。

8、夯机在停工、休息或中途停用时,应将夯锤放至地面,不得

悬在空中。

9.必须经常检查钢丝绳接头和钢丝绳与轧头结合处的牢固情况。轧头有螺丝帽和压板的一面应在靠钢丝绳长的一端,以免松动、脱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轧头的规格、数量和间距,并根据钢丝绳的直径按标准排列。

10.钢丝绳的规格、强度必须符合夯机的规定要求。钢丝绳在卷筒上应排列整齐,放出钢丝绳时,应在卷筒上保留三圈以上,以防钢丝绳末端松脱。

钢丝绳的磨损或腐蚀:当外层钢丝磨损达40%或磨损引起钢丝绳相对于公称直径减小达7%或更多时,即使未发现断丝,也应立即报废(GB5972-2006《起重机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在一个节距内的断丝根数多于规定时,立即更换新绳。

11.强夯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必须高度集中,统一指挥,不得有任何混乱现象,整个现场应由起重指挥员全面负责。

12.吊车司机要集中精力听从起重指挥员的号令,不得盲动,夯锤起吊后,禁止任何人从吊杆下方通过。

13.吊车司机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二、安全措施

1、夯机进场安装前做好安全检查,做到吊具良好,按被吊物的重量选择正确的幅度,吊点的位置置于夯锤中心。

2、全体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施工作业时,专职安全员先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进入施工现场正确佩戴好安全帽。

4、严禁施工过程中交叉作业,严禁酒后作业。

5、施工现场设置警戒区并设置警戒线,派专人监护,禁止非作

业人员进行施工区。

6、附着架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

7、在试夯时或重夯施工时要有专人指挥,闲散人员及与重夯施工无关的施工人员不得进入夯击现场40米范围内。

8、强夯施工中的指挥人员、测量人员在夯锤下落前,要躲避在夯击范围15米外的地方。

9、夯击场地应视情况适当洒水,以防尘土飞扬,在吊车操作室挡风玻璃前,必须有铅丝防护网。

10、挂钩人员及测量人员在夯锤挂好后应站在夯机的侧后方。

三、安全注意事项

强夯施工时,操作者除要遵守吊车操作细则、装吊安全细则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每班作业前必须检查挂钩装置、平衡支架、钢丝绳及连接杆件等有无变形和损伤,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予以处理。

2、吊车移动和停置的地面应大致平整,坚实。禁止荷锤行走。吊车停置就位时,需检查基坑边坡的稳定性,距离边坡边缘太近要加固。注意场地周围的高压线、临时照明线及临近的既有工程,施工中要与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3、夯锤起吊后严禁人员从吊杆及重锤下方通过,并禁止在吊车悬臂范围内站立。当夯锤上升接近下落高度时,吊车司机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夯锤下落时,吊车要同时停止卷扬(司机要时刻掌握好操纵杆,免得临时操作失误),让夯锤自由落下。

4、夯锤升到规定高度不能下落时,指挥人员须立即发出停车信号,待判明原因后进行处理。夯锤上升途中严禁急刹车,防止造成吊车倾

覆。

5、挂钩必须挂牢固、卡紧,并随时注意检查脱钩钢丝绳等是否打结或缠绕在其它物件上。

6、夯击过程中若由于夯坑底部倾斜,需填土整平时,夯锤吊离地面高度不得大于1m;且必须待夯锤停稳后方可填土。填土时严禁将脚、手及铁锹等伸进夯锤底下,防止夯锤下落伤人。

7、在每一夯击点进行施夯前,应把施工范围内的石子等易引起飞溅的物品清除干净,避免夯击过程异物飞溅伤人。

8、在施工场地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洒水,减小尘土飞扬。吊车操作室在挡风玻璃前增设钢丝防护网或防护罩。

9、在强夯施工过程中要定期对附近易受震变形的建筑物及较近的边坡及较近的边坡或陡坎的稳定性进行定期检查。

基础强夯施工 篇6

关键词:强夯,软弱地基,基础处理,房建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引进该技术后迅速在全国推广该技术。强夯法是一种将几十吨的重锤,从几十米的高空落下,对土进行强力夯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重锤夯实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其加固机理又与重锤夯实法不一样,是一种地基处理的新方法。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和应用,强夯法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公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

强夯置换法处理软土地基具有质量可靠、简单易行、经济高效等特点,因此受到了许多工程界人士及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场地条件和工程要求不同,强夯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也不同。目前,强夯置换法用于处理距地表一定深度以下的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很少,为了更好地解决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下地基承载力的问题,达到质量可靠、经济高效的地基处理效果,本文对在深层湿陷性黄土使用强夯法进行了研究工作。

1 项目简介

广西金华房地产开发公司南宁市玉洞项目第一期拟建8栋11~18层的商品住宅楼,按每栋长20 m、宽16 m,呈“品”字形—梯四户进行布置。该项目位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银海大道侧,处于邕江南岸Ⅱ级阶地上,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结合南宁市地层特性,按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进行勘察。

2 地质勘探方案

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应考虑建筑的上部结构,以及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及软—流塑的黏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为了了解欲处理的地基土情况,验证设计施工参数的可行性,综合考虑施工工期比较紧、施工单位施工经验丰富等因素,决定在大面积施工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现场单点夯击能试验,以确定和优化设计施工参数,选取合适的夯击能量、单点夯击数、夯点布置、夯击遍数等。因此,应该事先对基础进行地质勘探,以便了解地基情况。

(1)钻孔布置。根据现行国家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要求和本工程特点,详勘共布钻孔48个(按每栋6个孔进行布置),其中控制孔20个,一般孔28个。针对不同的建筑物和地质情况,确定钻孔钻探深度。一般性钻孔孔深15~20 m,进入基岩不小于3 m;控制孔孔深20~25 m,进入基岩不小于10 m。计划取岩、土样28件,水样2组。在钻孔中进行地下水水位测量,得出地下水的水流方向、地下水补给特征和径流排泄特征。通过水样分析,进行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价。

(2)依据进度需要进场100型油压地质钻机5台,30型地质钻机1台;配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高级工程师1名,担任项目负责人,并且配备2名地质工程技术人员协助工作,确保野外工作按时完成。通过钻探和原位测试摸清该地区的具体地质构造、岩土层特征。

(3)地质勘探结果:大部分为湿陷性黄土,其中少部分为淤泥和杂填土及素填土等地基。

(4)工程地质评价: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测量和室内试验的结果等分析研究,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本次勘察编写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了对地基类型、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和不良地质作用的台建议。

3 强夯法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实现了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地基处理技术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型、实用的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其中强夯法就是比较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近年来,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工程和经济效益。强夯法是将重锤(一般为80~400kN)提升到高处(一般为6~40 m)后让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振动,使土体结构被破坏,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通过裂缝排出孔隙水和气体,地基土在新的状况下固结,从而提高承载能力,并降低其压缩性。强夯法施工简便,效果显著,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土的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而在面对饱和黏性土时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4 强夯法施工

(1)一般情况下夯锤重可取10~2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值可取25~40 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压力宜取小值。在锤的底面宜对称设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 mm。

(2)强夯施工宜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3)当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措施。夯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4)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内范围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破坏。

(5)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有不好的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

5 施工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施工中,根据气象数据(阴晴、气温、风力)、地基土体含水量、土体孔隙水压力消散情况等综合因素开展施工,控制好施工间歇,避免出现“弹簧土”“橡皮土”等强夯施工质量问题。

(2)由于部分施工区域回填土一次虚铺厚度达3.5 m,土质较松散,在能量为2 000 kN·m、夯6击的施工过程中已出现夯坑深度达2.5 m,而且夯坑周围无隆起的现象。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减少地基后期沉降,采取针对不同的填土厚度采用不同的夯击能量和增加夯击遍数的处理措施,即对于填土厚度大于3.5 m的区域,第一遍强夯时增大夯击能量到2 400~2 500 kN·m,以坑深度不大于2.5 m和拔锤不困难为停夯控制标准。如果以上标准难以实现,可适当增加一遍夯击,通过本遍强夯以达到对深层土体加固的目的。第二遍强夯采用设计施工参数指导施工,降低能量至设计值1 800~2 000 kN·m,以最后2击夯沉量7~10 cm和夯击数作为停夯控制标准,为达到浅层加固之目的,同时加大满夯能量到1 500 kN·m。采用合理的参数与施工工艺,对高填土用高能级强夯能达到10~13 m的有效加固深度,影响深度可达17 m,而且土体的压缩性、湿陷性、不均匀性都有很大改善,加固效果很理想。对于其他工程填土,应适当控制含水量以减少或防止夯后湿陷。

6 结语

(1)本文在综合分析和归纳目前国内外强夯技术和强夯方法的基础上,对强夯加固地基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强夯加固软弱地基的一些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规范和工程实践,分析探讨了强夯设计的方法,提出了强夯施工过程中各参数的选择方法,并将该强夯设计方法用于广西本地区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利用强夯法施工,使得工程地表一定深度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具有明显增强的抗液化稳定性。经过工程实践证明,强夯法能够解决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下的承载力问题,并且能够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及应用前景,值得在广大地基处理工程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伟,潘秀兰.强夯法加固软基综述[J].中国港湾建设,1985 (6).

[2]胡连文.强夯法处理地基的若干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1983 (3).

[3]崔竞立,孙德恕.小能量连续强夯法[J].建筑机械化,1986(11).

[4]梅耀云.漳泽电厂大面积采用强夯法加固地基[J].电力建设,1984 (8).

[5]费鸿庆.强夯法——深层密实土壤的加固方法[J].建筑技术,1980 (2).

地基强夯处理施工质量控制 篇7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同和路东侧, 山水庭苑南侧, 北邻在建的华南快速公路。为广州市政集团投资, 拟建的建筑物由多栋多层小高层住宅楼组成。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及建筑的要求, 依据设计图纸把南北两个部分分别分区, 在达到设计要求, 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提出如下强夯施工方案, 要求各区地基经强夯加固处理后, 交工面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200kPa, 地基变形模量Eo≥15MPa。

场地原始地貌为低山丘陵及其边缘, 其南侧为采石场, 本次强夯处理的范围主要为位于南侧的采石坑填平场地。采石场开采后形成的低洼谷地经人工填土后推平。场地填土为新近堆填, 回填时间小于5年, 场地较为平整。从地表开挖5m深的探槽表明, 表层主要为粉质粘土, 少数为粉土和砂土。钻探资料表明采石坑填土厚度达12.20~50.70m, 主要由粘性土、花岗岩风化土、砂土组成, 普遍混大量石块及建筑垃圾。场地地势以西北低、东南高变化, 现场地标高48.75~56.6m, 设计地坪标高52.3~55.3m。实际填土层西北薄, 东南厚, 采石坑边缘变化大。场地需要开挖回填, 红线内强夯处理面积约为34809m2。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拟建建筑物的布局, 结合早期测量的原始采石坑地形特征, 拟处理的场地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填土最厚约11m, 采石坑面积较小;南部填土较厚, 最厚可达50m, 场地较为平整, 采石坑面积较大, 且住宅楼大部分具有地下室。

本工程因地基处理面积较大, 各阶段的分层强夯施工以及填土施工存在交叉作业问题, 需对整个强夯施工进行一个统筹安排, 要求土方必须紧密配合, 保证施工有序地进行。总体安排如下:

43.0m高程工作面的开挖、强夯施工。该区施工为整个工程施工的难点和重点, 也是影响工期的关键施工区。土方按设计要求开挖出露43.0m高程工作面, 并铺设垫层。强夯在该工组面上进行降水施工及试验区强夯及大面积强夯施工。同时土方可以按设计要求降低南侧华南路一侧的填土, 使其高程小于60.0m, 与强夯配合进行分区分层强夯、开挖、强夯施工, 使华南路一线按设计要求放坡开挖到54.0m高程。

2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

强夯施工分层、分遍施工, 强夯施工工艺按图1进行。

上述工艺流程中, 点夯施工分2或3遍进行, 应注意施工顺序,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施工。

3 强夯施工参数

强夯施工依据设计要求, 分区域进行施工, 在各区考虑到填土深度及强夯的可行性, 对建筑物地基采取分2层强夯, 根据各分层填土厚度的不同, 采用3000~6000kN·m的夯击能。

南区域填土深度达50m, 为主要建筑区, 开挖到43.0m高程后开始强夯, 具体数据如表1、表2。

4 强夯点夯施工要点

⑴分区作业:施工时将场地分为多个作业区, 分区流水作业, 节省施工时间。

⑵平整场地, 用推土机或挖掘机配合推平场地, 使场地平整具备施工条件。

⑶控制基准点和夯点测设, 使用经纬仪和钢尺或全站仪, 测定区域内的边界控制基准点。使用经纬仪和钢尺布设点夯的夯点位置, 夯点中心放置白灰或其他标志物以标明位置。

⑷施工机械, 使用履带式起重机拉索牵引三轴式半自动脱钩器。起重机的吊钩与脱钩器以钢索相连接。脱钩器的吊钩可直接钩住夯锤的吊耳, 用钢丝绳一端连接脱钩器的脱钩把柄, 另一端与起重机前部的稳固的销轴连接。

⑸落距的确定:按设计要求, 单点夯击能量设定落距, 脱钩器与起重机的吊钩和脱钩拉索连接好之后, 在脱钩器的吊钩上, 系上钢尺或测绳, 提升脱钩器, 至一定高度即脱钩器吊钩与地面的高度为落距与夯锤高度之和, 此时可将脱钩器拉索的下端与起重机前部的稳固部位加以牢固的连接。

⑹施工机械的平面移动方向:可沿场地长边方向开始, 退行施工, 起重机臂杆左右摆动范围内可覆盖3排夯点。因此可同时推进 (见图2) 。

⑺夯坑推平, 一遍点夯完成后, 推平夯坑, 再进行下一遍夯击, 不应将已进行第一遍夯点与在进行第二遍夯击的夯点混在一起, 交替施工, 及时回填夯坑, 不至回填夯坑不及时而影响后续的点夯、满夯施工。

⑻点夯施工测量:需测量每个夯点的起夯面高程, 每一击夯沉量, 以及每遍最终夯沉量, 测量应使用经校正好的水准仪, 同一夯点每击夯沉量的测量仪器应架设在相同位置高程。

⑼点夯记录:应按统一标准记录, 应包含夯点编号、击数、夯沉量 (与击数对应) 、能级、夯锤重、落距、施工时间、施工日期等。

5 满夯施工

⑴场地找平:点夯结束后的场地地面较初始地面会下沉, 因填土厚度不均匀, 场地需整平。

⑵满夯:夯坑填平, 场地整平后, 测量场地标高, 则开始满夯施工。施工机械能级可满足1000~2000kN·m的施工要求, 锤印搭接20cm。

⑶满夯施工结束后, 进行场地平整, 测量场地标高, 核定是否满足交工面高程要求。

6 井点降水施工工艺

由于填土太深, 要求处理的深度大, 为了更好的加强施工效果, 在基础主要部位布设降水井以消除地下水的影响;并由土方单位沿开挖后的坡顶线外挖一临时截水沟, 以截水沟坡顶地表水。并在开挖后的边坡坡角挖一临时排水沟及部分集水井以的排除坑内地表水和场地的雨水, 使整个场地形成一个合理的、完整的排水系统, 以保证施工期间场地地表水的疏通。

井点施工工艺如下:

⑴测量放点, 确定钻孔的位置, 位置偏差不能大于10cm。

⑵水井钻进成孔, 洗孔。

⑶钢筋笼外层包裹过滤网, 过滤网接缝相互搭接20cm, 并缝合连接。

⑷测量水井达到深度后钢管吊装下井。

⑸井壁回填3~5cm碎石, 碎石含泥量不大于3%, 且属无风化石。

7 工程主要难点及解决措施

本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难点) :

⑴具有填土厚、时间短、密实度差且不均匀, 施工质量不易控制的特点。

⑵建筑物坐落在部分挖方和部分填方的地基上, 且填方厚度极不均匀 (0~50m) 。因此, 消除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地基处理设计必须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⑶具有边挖填土边强夯, 多家施工单位同时施工, 工序交叉, 强夯施工所受到的干扰较大的特点。

⑷具有工期短, 时间紧迫, 任务较重特点;

⑸由于本工程南侧紧邻华南快速, 建筑物区强夯面开挖后, 放坡空间不足, 南侧形成高边坡, 会影响华南快速一线路基的稳定。

针对以上难点, 为使本工程能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地完成, 必须制订严格的计划, 进行科学管理, 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⑴在挖土提供一定工作面的同时, 组织井点施工人员进场, 开始前期的排水工作。挖土提供足够的工作面后强夯设备及人员进场, 做好安装、调试和试运行等工作, 做好强夯前的充分准备。

⑵按照工期要求, 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 进场充足的人员和设备, 保证工程如期完成。

⑶作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纸及技术文件, 了解设计意图, 收集与本工程相关的技术资料, 向专家咨询, 总结以前工程经验, 制定各种有关的作业细则。

⑷作好技术交底工作。开工前, 由专业技术人员向参加施工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施工技术、安全交底, 讲明设计意图、操作规程和方法, 以及本工程施工应达到的标准, 使所有施工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工作更有效、有序的进行。

⑸作好岗位培训工作。对各种施工人员, 结合本工作的实际情况及其专业, 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以保工程顺利进行。

8 施工注意事项

⑴夯点的测放点位测放偏差不得超过±5cm, 严格按照试夯后确定的击数和收锤标准施工, 严禁偷锤。

⑵准确的把握强夯夯击能和击数, 严格控制收锤标准, 以及必要的作业间隙, 是保证强夯施工质量的关键。

⑶根据工程检验有关标准和要求, 按照确定的现场检验项目、检验标准和检验工作计划, 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如期进行现场检验。先配合业主联系对试夯区的检测, 然后逐步对后续施工分阶段检测。

⑷监督重点检查地下水位降水情况, 不达标不准强夯施工;同时把强夯收锤作为隐蔽工程来抓, 做到每点必收锤, 点点必达标。

强夯施工工艺总结及展开 篇8

强夯法即强力夯实法, 又称动力排水固结法, 通过起重机将大吨位夯锤调到一定高度后, 自由落下, 给地基以强大能量的夯击, 使土体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冲击应力, 迫使土层空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 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隙, 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 孔隙水和气体逸出, 使土粒重新排列, 经过时效压密达到固结, 从而提高提及承载力, 降低其压缩性。

一般适用于碎石土、沙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以及素填土等地基。根据地质条件及设计的载荷要求, 强夯法又常与堆载预压及真空预压联合处理地基, 以期在保证施工效果的前提下达到最大效益。

2、工程概括

盐田港西港区#1塘堆料区地基加固工程位于深圳市盐田区, 沙头角保税区海滨制药厂和协和电厂以南, 二号泊位用地以西。集团公司Ⅰ区、Ⅱ区、Ⅲ区用地16.52万㎡。#1塘为大面积抛土石挤淤场地, Ⅰ区表层为回填石层厚11m, 下游0—5.8m厚淤泥层, Ⅱ区为表层素填土厚4.5—10m后素填土, 下层8—13.5m厚淤泥层, Ⅲ区为表层12m厚吹填流泥层, 下层5m厚淤泥层的地基分部状况。

Ⅰ区、Ⅱ区按40米间隔布置盲沟及集水井, 主盲沟2520m, 次盲沟2880m, 集水井63个, 试夯区三个, 分别布置在Ⅱ2、Ⅲ1、Ⅲ2区。接收场地标高为+5.0m, 交出场地标高+4.5。

3、试夯施工

3.1 实验区平面布置

本次挑选布置于Ⅱ2 区中心位置的试夯区作为本论文的讨论点, 该试夯区面积900 ㎡ (30*30) ,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 (Qml) 素填土, 褐黄色, 稍湿~饱和, 土质松散。主要由砂质粘性土组成, 局部含少量强风化碎块, 平均厚4.5m。其下淤泥层约厚13.5m。

3.2 施工参数选择

3.2.1 夯击能及夯点间距选择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 结合现场实际地质勘测情况, 按此地质条件及地基处理设计标准, 结合以往类似地质条件的地基处理施工经验, 夯距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规范要求, 选取最小值5m×5m, 梅花形布置。点夯夯击能拟定2000 k N.m夯两遍, 控制总夯击数在8-12 击, 并满足最后两击夯沉量之和小于10cm, 普夯夯击能拟定为1000 k N.m, 根据锤重及最大落距, 选用W200A/50t。

3.2.2 强夯有效深度验算

根据《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 规定, 强夯有效深度:

式中:H-强夯有效深度

m-锤重 (KN)

h-落距 (m)

α-经验系数, 取0.6

经计算:

强夯加固有效深度满足设计要求。

3.3施工过程

3.3.1施工工艺图

3.3.2施工过程

①夯点布设

一遍及二遍点夯夯点间距均为5m, 布设原则为一遍夯点与二遍夯点呈“梅花形”穿插布置, 具体夯点布置见下图。

②第一遍点夯施工

第一遍点夯夯击能为2000KN.m, 夯锤自重12t, 落距16.7m, 根据落距及强夯机臂杆与水平面的夹角确定自动脱钩系统的脱钩线长度, 将强夯机臂杆固定, 吊锤就位, 对准夯点逐次夯击, 每击后测量记录夯后标高, 夯击总数控制在8-12 击, 且最后两锤沉降量小于10cm即可停锤。第一遍点夯施工结束后, 用推土机平整夯坑, 测量第一遍点夯后的地面高程, 计算第一遍点夯沉降量, 填写施工记录。

③第二遍点夯施工

第一遍点夯结束两天后, 观测强夯击密区的超孔隙水的消散情况。通过现场检查, 间隔两天后, 超孔隙水已经消散, 可进行第二遍点夯。第二遍点夯施工方法与第一遍相同, 夯击能2000k N.m, 夯点间距及每点夯击数不变, 每击后测量记录夯后标高。第二遍点夯施工结束后, 用推土机平整夯坑, 测量第二遍点夯后的地面高程, 计算第二遍点夯沉降量, 填写施工记录。

④普夯施工

第二遍点夯施工结束后, 同样间隔两天后进行普夯施工。普夯施工夯击能量1000k N.m, 采用搭接夯, 每个夯点搭接长度不少于1/4 夯锤直径。普夯结束后, 用推土机整平场地, 测量夯后的地面高程, 与夯前地面高程对比, 计算出总的夯沉量。

3.4 平板载荷试验

按照设计要求, 地基加固后, 要求地面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80k Pa, 交工后回弹模量≥60MPa。本次地基平板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绘制出p-s曲线,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采用最大加载力的一半计算。经试验, 该试夯区最大加载力超过360kp, 故上述强夯设计能满足设计要求, 可按此试夯参数指导后续施工。

4、总结

4.1 各区强夯参数

根据三个试夯区地质情况, 设计各区强夯参数为下表:

4.2 施工注意事项

施工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排水, 特别是雨水天气过后, 要等地下水位降到地面两米以下才可施工,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夯坑周围土体隆起, 也不易遇到夯坑太深起锤困难的现象。

4.3 发散思维

参阅各种强夯施工设计可知, 地基含水率越高, 流动性越大, 允许最大夯击能越小。强夯造价低于堆载造价, 因此可以根据地基情况, 选择最大夯击能, 再确定施打排水板深度和堆载强度。

根据经验做一假设:强夯对应一个影响深度值H1, 设计荷载对应一个影响深度值H0。则后者减去前者数值若小于零, 即 (H0-H1<0) 则强夯即可满足地基加固要求;若大于零 (H0-H1>0) , 则说明该强夯能已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但又不能通过增加夯击能来增加影响深度, 因此强夯前需要堆载, 但是如何确定堆载值呢?

设计荷载对应影响深度减去强夯影响深度, 有个高度差, 通过前面假设, 堆载荷载亦对应一个影响深度值 (H2=H0-H1) , 若这个深度刚好等于前面所述高度差, 通过两种处理方式后可达设计荷载值, 因此编制以下经验公式:

注:γ—地基加固区域内平均容重

P设—加固区域荷载设计要求值

—Menards系数修正法 (α取0.5-0.75)

β—和含水率及流动性有关的经验系数 (β取1—1.5)

为设计荷载影响深度值, 设计荷载增加影响深度增加, 地基容重降低影响深度减小, 这与实际逻辑相符, 因此只要系数得当, 即可作为计算堆载值的一种方法。可通过经验获取β值的取值范围及不同地基对应的值, A为一常数, 通过目前经验暂定为10, 与数个强夯设计比对验算, 大致符合设计要求。

摘要:基于盐田港1#纳泥塘地基处理施工的实践, 介绍动力排水固结法处理软土地基中通过计算及经验对强夯施工参数进行设计的过程, 形成标准施工工艺流程, 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根据施工经验以及结合前人的理论, 提出排水固结法加固地基中影响深度的理论, 形成经验公式, 为固结排水施工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强夯,动力排水固结,影响深度,点夯,普夯,堆载预压

参考文献

[1]周红波, 卢剑华, 蒋建军, 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浦东机场促淤地基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05年11月, 11期, 1779-1784页

泥岩强夯路基施工技术 篇9

济源—邵原高速公路为豫北山区高速公路,地形复杂,路基填方高度一般为6.0 m~17.0 m,全线主要处在红泥岩、泥质砂岩地区,路基填料大多为红泥岩与泥质砂岩,具有遇水快速崩解,强度迅速降低的特性,设计作为路基填料压实质量难以保证。极易产生工后沉降,具有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如何采用不良填料填筑高速公路路基,减少工后沉降,作为研究课题,2006年6月在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与陕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就红泥岩路基填料进行了强夯夯填、掺砂、掺灰土、掺土、洒水预崩解等多种填筑试验,通过各项试验结果认为,采用强夯夯填这种施工方法施工,可以提高路基强度和压实度,减少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的指标。

强夯施工技术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是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重锤(一般为10 t~40 t,国外曾有过锤重200 t的报道)起吊到6 m~40 m高度后,自由下落,给地基土以强大的冲击能量的夯击,使土中出现很大的冲击应力,土体产生瞬间变形,迫使土体孔隙压缩,使土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土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的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强夯法最初仅用于砂和碎石层的加固处理中。随着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施工实践证明,强夯法也适用于黏性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软土地基,它不仅能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减少建(构)筑物的沉降,而且可以改善地基抗振动液化的能力和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目前,强夯法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机场跑道、高速公路、工业及民用建筑等项目的地基处理工程中。

2 强夯法施工工艺

以济邵高速12标K47+000~K47+150段路基为例,最大填高17 m左右,路基填筑拟采用红泥岩强夯填筑法施工。

2.1 强夯机具参数

强夯施工采用有自动脱钩装置的40 t履带式起重机,夯锤重量10 t,夯锤直径2.3 m,夯锤落距10 m,每击夯击能1 000 kN·m

2.2 施工控制参数

施工控制参数见表1。

2.3 夯点布置

夯点按边长3 m的正三角形布置,上下层间夯点错开,距路床顶2 m以下范围,夯点间距按3 m×3 m布置;距路床顶2 m以上范围,采用满布夯点,且夯点重合面积不小于1/3进行强夯处理。

2.4 施工顺序

2.4.1 红泥岩填料准备

填筑材料采用挖方爆破的红泥岩,爆破后的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 cm,否则进行剔除或二次破碎。

2.4.2 石料摊铺

测量放线后,根据松铺厚度120 cm控制放样划格,自卸运输车装运料,由专人指挥卸料,用推土机推平,严格按松铺厚度布料,对于填料中少量的超粒径硬质岩应剔除或人工破碎,以保证路基压实的均匀性,检测推土机整平后的松铺厚度。

2.4.3 夯击施工

1)填料摊铺整平后,在填筑区标出第一遍夯击点位置,并测量夯前高程。夯击布点按照3 m×3 m正三角形布点控制。2)强夯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用水准仪测量夯前的锤顶高程(每次都观测夯锤同一个点,用红漆标示)。3)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并与夯前标高相减,即为第一击的夯沉量。若发现因锤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4)重复步骤3),夯击次数根据夯点的相对沉降量控制,当夯击沉降量满足要求时,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5)移动夯机到下一夯点,重复3)~4)过程,直到完成全部夯点的夯击。

3 施工质量控制

3.1 夯击沉降量

采用水准仪测量最后两击平均下沉量不大于3.5 cm及最后两击每击相对沉降量极值不大于5 cm的双控指标控制。

3.2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验收位置在各夯点中心的连线位置上,在距离夯坑边部10 cm的坑内进行;检测频率为每2 000 m2每压实层不小于4处,且每一独立段不小于10处。

以贯入深度为10 cm,距路床顶面2.0 m以下层次以N63.5>10击作为强制性指标;路床顶2 m以上范围以N63.5>20击作为强制性指标。

对收集的数据按置信区间的上限进行控制,如代表值不能满足要求,应对这层提高夯击能进行重夯;如有单个点不能满足要求,则对单点夯坑提高夯击能进行重夯。

3.3 粒径控制

填筑材料采用挖方爆破的红泥岩,爆破后的石块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压实层厚的1/2(≤50 cm),否则进行剔除或二次破碎。对于个别运到现场的超粒径填料,进行人工破碎,人工破碎困难的采用人工配合装载机清除出路基。

3.4 涵洞顶的施工

由于强夯的有效影响深度小于6 m,故涵洞顶6 m范围内不宜采用强夯,涵洞顶6 m高范围内填筑按台背回填方法和标准进行施工。

3.5 路基防水处理

路基填筑推平过程中注意形成3%~4%的路基横坡,以利于路基排水。

现场准备足量的彩条布,做好随时覆盖的准备,雨前应及时停止施工,并对路基进行覆盖。

为防止半填半挖处坡面水及V形冲沟地段上游汇水侵入路基,在低洼处回填时应设置临时性截水沟及排水沟,将水引入路基以外。

3.6 强夯分段衔接部和路基填挖结合部处理

强夯分段衔接部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 m,高度不宜大于1 m。在分段衔接部进行衔接施工时,应对衔接部进行满夯处理以保证工程质量,满夯的夯点布置及各夯点夯击重叠面积不小于1/3落锤底面积。

在路基填挖交接处,应按照设计要求开挖台阶,并按照设计在路基纵向填挖结合处增设过渡段,土质地段过渡段采用级配较好的砂砾类土、碎石土填筑,岩石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并在填挖交界处对强夯石方路基进行满夯处理。夯填时应从填挖交界线以外,从路基边缘,逐排向填挖交界线及挖方路基中部夯击。

4 强夯施工安全

1)强夯前应对起重设备、所用索具、卡环、钢丝绳等进行全面检查,并进行试吊、试夯,检查各部位受力情况,一切正常,方可进行强夯。2)对桅杆等强夯机具应经常检查是否平稳及地面有无沉陷,桅杆底部应垫8 cm~10 cm木板。3)吊锤机械停稳并先对好坑位后,方可进行强夯作业。起吊夯锤时吊索要保持垂直,起吊中不得碰冲吊臂,并应在适当位置挂汽车轮胎防护。4)夯锤起吊后,臂杆和夯锤下15 m内严禁站人,且不得在起重臂旋转半径范围内通过。非作业人员应远离夯点30 m外,现场操作人员应佩戴安全帽。5)起吊夯锤速度不应太快,不能在高空停留过久,严禁猛升猛降,以防夯锤脱落,停止作业时,不得将夯锤停挂在空中。6)强夯时现场专人统一指挥作业,严格按安全施工操作规程施工。

5 结语

路基石方开炸的红泥岩遇水崩解,强度迅速降低,如果按照正常石方填筑路基施工,不能满足路基强度要求;通过破碎,采用强夯法夯填施工,既解决了路基填料挖方利用问题,避免了大量的借方产生加大工程造价,也满足了路基施工技术要求。通过大量的施工数据证明,在填筑红泥岩松铺厚度120 cm夯击能为1 000 kN·m时,总夯沉量一般为35 cm~40 cm,夯击7击即可满足质量要求。经过现场埋设的沉降板对该夯填路段后期的沉降观测,没有发生明显沉降位移。实践证明,强夯法夯填泥岩路基施工,方法得当,质量可靠,满足规范要求,不会对路基产生工后沉降病害,节约了工程成本,可以作为以后类似工程的施工参考。

参考文献

[1]JTJ 03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填石路基强夯施工工艺探讨 篇10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快, 为少占用耕地, 大量的公路建在山区, 山区道路施工中, 常会遇到大量的高填石方路段, 传统的填石路基碾压施工工艺针对软石有效, 但对于坚石和次坚石路基, 传统的碾压工艺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为了保证填石路基的施工质量, 根据上述的不足, 吉县至河津ZB1合同段LJ13分部在总结多年石方填筑和强夯的施工经验的基础上, 依照沥青混凝土的镶嵌稳定原理, 引进了强夯施工工艺, 按骨架镶嵌稳定原理填筑施工的吉县至河津高速公路ZK43+650~K43+900段石方路基,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经实践取得了大量技术数据, 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施工工艺。

1 工程概况

吉县至河津ZB1合同段LJ13分部地处河津市僧楼镇北午芹村, 路线全长3.05 km, 主要工程有40 m T梁桥2座、T形刚构桥1座, 隧道单洞1 240 m, 路基挖石方82万m3, 路基填方64万m3。

其中ZK43+650~K43+780路基填方为42万m3, 填筑长度130 m, 填筑高度最高62 m, 填料为坚石和次坚石, 传统的填石路基施工工艺不仅施工进度慢, 而且填料表面很难整平, 压路机行走都很困难, 碾压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

2 工艺原理

本工艺改变了传统工艺压路机碾压为主, 只通过强夯, 进行路基补强的做法, 把强夯取代压路机作为主要压实方式, , 通通过过强强夯, 对地基施加一个强大的作用力, 加速路基基础沉降, 使高填方地段基础稳定, 每层填料通过强夯使填料与填料间、填料与原地面间嵌紧、咬结, 并且使部分填料破碎, 用以填塞填料孔隙, 从而使路基整体达到密实稳定。

3 工艺操作要点

3.1 测量放样

路基填筑前, 根据逐桩坐标表, 施放出路基中桩, 根据路基横断面图, 算出左右两侧边桩位置后, 在实地放出边桩, 并采用石灰铺撒白线控制回填边线。

3.2 清表整平

在路基填筑前, 将表层20 cm厚腐殖土清除, 填前碾压宽度为左右侧坡脚外1 m范围, 并按规定进行夯实。

3.3 边坡码砌

在填石路堤填筑前, 要进行边坡码砌, 边坡码砌厚度不小于1.5 m, 码砌石块粒径应大于30 cm, 强度大于30 MPa, 尽量选择规则的石块。码砌石块尽量紧贴、密实, 无明显空洞、松动现象, 砌块间承力接触面应微微向内倾斜, 码砌表面平顺, 码砌厚度根据现场铺筑层厚确定, 边坡坡面可进行台阶式的码砌。

3.4 布料和整平

为防止一次布料掩埋大粒径的石料, 不能发现进行破碎, 布料采用二次摊铺, 一次强夯施工, 松铺层厚为400 cm的填石路堤, 分两层进行布料和摊铺, 每层铺筑厚度为200 cm, 要求石料最大粒径不超过层厚的1/3即70 cm, 堆料和摊铺方法为:首先用装载机倒运石料摊铺出一个工作面;然后运料车开上工作面倒料, 装载机进行整平, 同时破碎锤对超粒径的大料进行破碎。

在第一层摊铺完成后, 为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度, 对距边缘5 m范围内进行强夯, 采用重锤低击, 但冲击能不小于500 k N·m。其他部位进行整平, 以方便第二层铺筑。

铺筑完第二层时, 进行整平, 同时进行强夯施工, 为防止飞石伤人, 强夯和铺筑工作面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3.5 填石路堤的夯实

高填石路基, 因地形和填料的特殊性, 为保证路基的压实和稳定性, 采用一次性填筑4 m, 使用冲击力为1 500 k N·m的强夯设备 (1 500 k N·m的强夯设备影响深度为5.5 m) 进行夯实处理。

强夯施工方法如下:

强夯的方法为满面夯实一次, 单点夯击能大于1 500 k N/m, 每点夯击5击~6击, 以最后两击沉降量小于5 cm, 控制单点夯击次数, 夯点逐点相切, 顺序排列。

检查验收方法:

以最后两击沉降量小于5 cm为合格, 如果不满足上述条件将继续增加夯实次数处理, 直至满足小于5 cm沉降量为止。

强夯施工步骤:

1) 用白灰点标出夯点位置;2) 夯机就位, 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3) 夯锤置于地面,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4)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 自由下落后, 测量锤顶高程, 测得锤顶沉降差小于5 cm时, 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5) 连续进行几个夯点的测量, 以测得的夯击锤数作为当天的控制夯击数;6) 按上述步骤逐点完成全部夯击遍数后, 再用低能量夯击路基边缘范围, 使边缘达到夯实效果。并测量夯实后场地高程。

3.6 碾压

对夯击后的填石路基表面进行整平, 采用50 t振动压路机大振碾压一遍, 使夯击破碎后的碎石、石屑嵌入石缝中, 从而使路基整体达到密实稳定。

3.7 施工质量检查事项

强夯施工时每个施工日至少抽测一次夯锤落距。每施工日抽测夯点的夯击击数, 每日按抽测到的夯击次数控制强夯施工质量, 对于夯点击数少于规定值或夯点中心距大于规定值时应及时补夯。

4 质量检测

1) 外表观测。路堤夯实处理后, 路堤表面平整, 路堤石料表面无明显大粒径填料。夯实后的填石路堤表面无明显空洞、孔隙。表面填料镶嵌咬结, 无松动, 细料和碎料填塞表面空洞, 路基表面密实。

2) 内部观测。对路堤夯实处理进行了内部破开观测, 采用挖掘机对填料进行挖掘, 由于填料镶嵌咬结, 小型挖掘机挖掘困难, 采用大功率挖掘机进行挖掘, 观测填料内部, 观测到填料与填料间、填料与原地面间仍有空隙, 但大粒径填料棱角破碎, 填料与填料间、填料与原地面间嵌紧、咬结紧密, 夯击表面填料破碎, 碎石填塞填料孔隙, 填料表面达到密实稳定。

3) 沉降差检测。在路基表面布置6个观测点, 用白灰标记, 用50 t振动压路机强振四遍, 观测结果全部符合规范要求。

4) 长期沉降观测。该段高填石路基填筑完成后, 项目部将采用沉降观测点和边桩, 进行路基稳定和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点在路基中心、路肩和各级平台上设置, 边桩在坡脚处设置, 共设置观测点21点。

对埋入的沉降观测点和位移桩进行了长期观测, 开始为每周观测一次, 连续观测6周后, 改为每月观测一次, 连续观测18个月, 数据证明, 该段路基稳定, 无明显沉降和位移发生 (见表1) 。

mm

从表1观测数据来看, 除了观测人为误差和仪器误差的原因外, 路基基本没有下沉和位移, 该段路基是稳定的。

5) 弯沉试验。为保证路基质量, 对路基每一车道进行了10个点的弯沉值检测, 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弯沉值经检测符合设计要求。

5 结语

通过该段路基的检验和检测, 表明该段路基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证明采用强夯处置填石路基, 特别是填坚石和次坚石的高填方路基工艺是可行的, 本文通过试验和研究, 突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 为强夯在填石路基施工中的运用提供了大量技术参数, 也为强夯在填石路基中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该工艺节约了大量的机械台班消耗, 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摘要:针对填坚石、次坚石路基传统碾压机械碾压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借鉴沥青混凝土的骨架稳定原理, 改变传统的路基密实稳定为骨架镶嵌稳定, 引进了强夯施工工艺, 通过一系列的施工试验研究, 分析了这一工艺的可行性, 并确定了最佳机械组合和工艺参数, 为填石路基强夯施工这一工艺在高速公路中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路基,强夯,边坡,观测

参考文献

[1]陈森.谈强夯法在高填方路基中的施工和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 2013, 39 (7) :159-160.

[2]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3]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

上一篇:多元互动策略下一篇:小班化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