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名著

2024-05-27

让学生走进名著(精选十篇)

让学生走进名著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对学生的阅读名著提出了量化指标, 体现了新课标对名著阅读的特别关注。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 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 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 二无书可读, 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

二、名著阅读计划的制定

名著阅读计划须保质保量, 教师应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阅读名著的成效。

1. 总体目标。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并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组织名著赏析活动、专题讨论会、故事会等形式, 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结合起来,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学习的能力, 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 阶段目标。

“课标”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初一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 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著,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初二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著, 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 积累语言, 训练语感,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初三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 教会学生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 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 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1.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首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 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 (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 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 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 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 我尝试给学生作了个范例, 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了几个相关的命题: (1) “于勒”的作用; (2) 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3) 克拉丽丝的语言; (4) 文中若瑟夫的作用; (5) “吃牡蛎”细节赏析; (6) “变”中的“不变”; (7) 两个“狼狈”; (8) 小说中的“信”; (9) 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 (10) 说说菲利普。由此, 指导欣赏小说的方法: (1) 整体性品评, 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 (2) 线条式品析, 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环境的刻画, 描写, 对比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 (3) 美点式品评, 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 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2. 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整本书容量较大, 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1) 教师可在日常的单篇课文从名著节选的阅读教学中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其整部原著。如九年级上学期, 学完《智取生辰纲》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 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由课内到课外拓展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挤出时间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 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根据书的容量和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速度, 测算学生每天的日阅量和读完一本书的大概时间, 以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

(3) 阅读的密度要合理安排。总起来看, 初一学生课程较少, 初二课程逐增, 初三面临毕业升学考试, 课外阅读的时间逐渐减少。所以对初一、初二和寒暑假可多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其他时间则以养成学生每天读一点课外书的习惯, 力争多读一些课外名著。

3. 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实事求是地说, 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如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科幻小说《哈里波特》等。

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 对名著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 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读《水浒传》, 要求初中学生对书中众多的人物一一掌握, 这个要求显然过高了。不如改成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然后通过“水浒英雄故事会”的活动, 使学生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

总之, 教师的点拨指导, 既应该确定班组群体的阅读目标、方法, 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 让学生在书籍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四、名著阅读的检测

阅读是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检测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1. 生动有趣的故事会。

许多名著都是故事性很强的作品, 特别是中国的一些古典名著, 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所以在阅读这些作品后, 我曾经组织过两次故事会活动:大话西游故事 (读《西游记》) 、梁山泊英雄故事 (读《水浒传》) 。生动有趣的故事会, 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会。

强调读有所得, 提倡学生抄写或摘录。要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应提倡把书报杂志上的精彩片段、读书随想记载下来, 或装订成册或制作卡片, 以备日后查阅, 然后通过活动展示, 使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如学生阅读《爱的教育》时, 学生每个周末读亚米契斯一个月的日记, 然后写200字的读后感。全书读完之后, 指导学生将十篇读后感装订成书, 设计封面, 装饰美化, 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一后记, 评价自己阅读的态度是否认真, 阅读后的主要收获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同学之间交换阅读读后感。

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测方法, 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 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其作用日益明显。农村初中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检测进行了尝试, 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提高了语文素养。

让学生走进名著 篇2

摘要: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走进《三国演义》?前提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用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激趣,也可用更直观的影视资料激趣,要善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哲理,学会赏析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贯穿全书的诗歌、各种三国对联,尝试排演三国短剧,鼓励学生跳出原著,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阅读。

关键词:《三国演义》;兴趣 ;哲理;语言;诗歌对联;评价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被选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读物。如何引导学生爱上《三国演义》,真正走进《三国演义》是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是学生持续、深入阅读的内因条件。《三国演义》这么优秀的文学名著吸引学生的眼球自然不难,但对于文言文基础较差的初中生来说,也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可按照以下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① “浅近”原则。即所选内容相对浅显,且为学生熟知。为此,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并演讲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生爱讲,能讲,讲得相对会好些。②“直观”原则。让学生听听《三国演义》的相关音乐,看看《三国演义》的影视画面,更加直观地接触名著。③“悬念”原则。教师给学生讲三国故事时,要善于设置悬念,在学生面前卖点关子,这样往往能吸引学生对小说的关注。例如笔者给学生讲《火烧赤壁》的故事,讲到“周瑜万事俱备,可大冬天哪有东南风呀?”时,戛然而止,并说:“想知后事如何,自己去读《三国演义》四十九回。”第二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阅读原著揭开悬念。

二.引导学生学会从哲学的角度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的向前发展如滔滔洪流,无可阻挡。《三国演义》的开篇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结尾句“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整体。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握三国故事情节发展的.大趋势。例如第三十七回中写司马徽得知徐庶向刘备荐诸葛亮后,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对于这个细节,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哲学的的高度来理解就一点也不难了。司马徽似乎已经预见汉朝大势已去,诸葛亮虽然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可惜他辅佐刘备逆历史潮流恢复汉朝,注定是徒劳。再如第一百一十九回写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与魏国大将钟会谋反失败,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身亡。笔者针对这个细节,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姜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各异。有学生说是姜维太大意;有学生说是司马昭太厉害,也有学生说是姜维逆天而行,注定要失败。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入哲学的概念即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进行引导分析:姜维只是外因,而蜀国的君主刘禅才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姜维只能改变之,而不能决定之。这时就有学生附和:“刘禅是滩烂泥,扶不起墙的,姜维纵有天大的本事,有没法阻止蜀国灭亡。”可见学生已经能站在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三国的现象了。

三.引导学生欣赏其精美、简洁、形象的语言

《三国演义》的语言半文半白,明快简洁,雅俗共赏,而且善用比喻、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回味无穷。话虽如此,但也有不少初中生反应《三国演义》的语言很深奥难懂。分析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这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其二,学生没有真正发现其中的语言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① 开展“读《三国》,品语言,学修辞”的学习活动。笔者曾让学生找出能体现《三国》语言精美、简洁、形象的选段,并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有学生就找到了第一回的两处人物肖像描写:“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该学生的赏析:两处的外貌描写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表现的是两个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张飞的粗鲁、豪放以及关羽的稳重、儒雅。很明显,这个学生对三国比较熟悉,回答得也不错。还有学生找到了第三十九回的一处人物对话描写。操曰:“诸葛亮何人也?”庶曰: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操曰:“比公若何?”庶曰:“庶安敢比亮?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

四.引导学生欣赏贯穿全书的诗歌

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篇3

一、以影视资源为出发点。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动感较强的视屏。有的学生可能不喜欢读名著,但对由名著演绎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会感兴趣。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适当地引入有关名著内容的视频片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使学生对视频的兴趣而产生阅读原著的欲望,这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以讲述名著故事为出发点。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点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是时间紧张,往往不够分配;另一方面是绝大部分名著的内涵比较深刻,在内容、主旨的理解上常常存在一定的障碍。对此,教者可以按人物或情节把全书分成若干部分,然后承包以学习小组,每人讲述名著中的一个主要情节或一个主要人物的故事,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便能更快更好的畅游在名著海洋里。

三、以设置悬念、巧留空白为出发点。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为此,教者要有目的地设置悬念,安排一些“空白”,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利用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如在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鲁达为免吃官司弃职离开后还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可以课后找来《水浒传》读读……”结果很多学生饶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

四、以改编、表演课本剧为激发点。名著一般都有较强的故事性,而故事情节往往就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每教完名著一类的节选课文,就让学生将情节改编成剧本,表演课本剧。要想把剧本写好,光靠所选的课文是不行的。它的前面情节如何,后面结局怎样,都需要了解。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名著中去,而此时的阅读已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了。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阅读原著,编写剧本、排练、课堂表演一系列的感知、运用,无形中被名著所熏陶,也逐步地认识名著并开始阅读名著。

五、以名人读名著的事例为激发点。很多文学素养高的名家都在童年、少年时期就痴迷上了文学作品。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在青少年期爱读名著的例子,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从而爱上文学名著。比如学生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我们就要让他们知道,冰心在七岁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的。她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她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学生对名著就会产生兴趣。

六、以设题解疑为激发点。就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而言,即是积累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丰富情感的需要,也是解答中考试卷中编制的名著阅读测试题的需要。因此,教者从必读名著入手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问题导读,会满足学生应考心理需求,从而调动他们认真阅读原著的积极性。

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激发点。文学从一定意义讲是人学。名著是人类丰富的精神食粮,它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智慧。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让名著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名著的艺术魅力。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我们在阅读实践中,必须先教会学生做人,然后才教会学生学习,该如何做人?在浩瀚的文学之林里,我们总能找到一面镜子,照出人性中的弱点与不足,也照亮孩子们漫长的人生路途。

让学生走进名著 篇4

一、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前提。没有兴趣的阅读,学生只能敷衍了事而毫无成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欲因势利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依赖于名著自身的魅力外,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缺少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只会停留在仅为兴趣所驱动的“傻瓜”水平上,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就会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便进入了高度自觉的境界。

二、营造宽松环境,确保阅读时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是中学生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最初场所,家庭阅读环境对中学生的阅读行为的影响最为深刻。学校可利用开学伊始、寒暑假期向家长发倡议书,告知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列出古今中外名人关于名著阅读的箴言,下发名人如何阅读名著的文章,并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使家长从思想上产生足够的重视,从而积极与教师协作,每天给孩子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在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定时带学生去借阅名著,每周在课堂上提供一个课时让大家交流读名著的体会,教师也参与讨论,如此一来,师生在读书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语文课堂怎么可能没有精彩的内容,语文教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会由功利性的阅读向自发性的阅读转变,名著的熏陶功能也就得以实现。

三、制定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实施

学生有学生的阅读实际,教师应根据班级总体阅读情况,制定好名著阅读计划,分段分期完成名著阅读任务。笔者先将《红楼梦》作为阅读指导的范本,要求学生每天读五个章回,读后完成一篇读书体会文章。教师每天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让一名学生读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师生参与互评,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趣。教师每周抽一节课进行阅读总结,如学生阅读《红楼梦》至第二十回时,我对第五回十二金钗的十一首判词进行了解读,让学生了解十二金钗的悲惨经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师生的互评探讨从课堂上进行到了下课后都没有停止。学生再读时也不会跳过红楼诗词了,往往第二天还会在课堂上向教师发问相关诗词的内容。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随着大家读书的投入,学生们对书中人物的点评越来越深入。这样去读名著,学生既完成了相关应试内容的积累,也促进了个人创作素材的积累,为“厚积”后的“薄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综合评估,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

学生在阅读名著之后,教师要加大多元化评价学生阅读效果的力度。

第一,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内容包括阅读态度、阅读定量、阅读心得、活动参与等,检查学生阅读的实际效果。“学生评价与老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能有效地促使学生阅读由量到质的变化。”

第二,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增加名著阅读方面的题目。教师对高一的学生可以从常识性的知识入手去设计试题,让学生能够在试卷上收获阅读成功的快乐。针对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先将江苏省2008—2011年的高考名著附加题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去解答,根据解答情况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强化考试的紧迫性。考试的功利性目的会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读完一部名著,教师应立即让学生去做名著训练题,教师及时讲解,以强化学生的目标积累意识,使其收获读书的成功。

第三,建立学生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对学生阅读做出综合评价。

教师通过各种策略,激励学生驻足文学殿堂,相伴文学,爱读乐写,多思而悟,能够使学生逐步进入感悟人生、提升人格素养。

让名著走进课堂 篇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樱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燕子飞了又回,回了又飞。自从登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每每孩子们那渴望的眼神,清纯的笑脸都会让我感动不已。回首十余载的风风雨雨,我都难以名状,我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我教学中的一点点收获和大家共享。

当莫言摘取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中国这古老神秘的国度吸引无数人的关注。文学这神秘的领域如今又一次彰显了它的魅丽。让名著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写作欲望己成为中小学教师必做的功课。

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个人收获良多,一点经验欲与诸位同仁共享,旨在抛砖引玉:

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尤其是名著的热情,在这里所要读的名著,作为老师必须要认真筛选既要适合学生的口味又要有一定的启迪,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笛夫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弗特的《格列夫游记》等一系列的励志书籍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必要。为了使孩子对这类书产生兴趣,我可谓煞费苦心,在班级的多媒体教学中播放动画片,进而又播放电影,在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之时,我把握时机趁热打铁,告诉孩子们动画片,电影都是改编的,书本身的艺术魅力是动画片,电影无法取代的,孩子们便争相去和家长汇报,我又即时建议家长指导学生再读名著,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时再给学生规划好时间,一不应因为过于贪恋书而把握不好功课,二读书过于粗略而没有任何收获。以上两点都是不可取的,应在阅读中感受读书的快乐,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开展第二课堂进行读书比赛,让名著走进课堂可不只是学生机械看书而应是对书的主旨的把握,这里,每周让学生把自己读的书介绍给其他同学,看谁介绍得详细,然后由同学打分,评出优秀者给予班级的最高奖励。对于同学对书中有争议的地方可以采取研讨的方式,组织同学开展辩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老师总结时应对双方都给予肯定,对学生一些偏激的观点加以开导,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真真正正把握名著的要旨和内涵。使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适应素质教育的潮流。改变小学生只知写作业和一味地补这儿补那儿的不良现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极快的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品质决定素质。授之以鱼仅得一餐之饱,不如授之以渔,或许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吧!

再次,让阅读引导作文,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关,但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关系。其实可以这样说,阅读与作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给作文以借鉴:作文给阅读以指导。当名著走进课堂学生先读然后把握名著要旨,进而再应用于作文使作文有所提高,苦于写作难的一系列问题将会被彻底解决,用阅读来引导作文重点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我近几年经过和同事探讨,课堂教学实践而得出的。

一、摘抄

在阅读时从书中摘录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进行反复品味,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量,在写作文时可以当作素材以提高作文的含金量。作文不再枯燥无味,用字用词不再平淡无奇。

二、赏析

随着阅读量的逐步增加,摘抄的词语句子的逐渐增多,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应不断反思词语运用好在何处?句子运用妙在何处?阅读这时就不再是单纯的积累而变成一种鉴赏。

三、仿效

反思之后产生的问题须不断的深入研究,当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就应仿效相关词语,句子进行创作,然后开展练笔,用手中的笔来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大到社会百态,小到家长里短,成长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文也就在这种训练中不断提升。

最后,名著在课堂中拓展延伸,读名著讲名著品名著让名著不再寂寞,指导学生读讲品之后我们的教学并未就此结束,我们应引导学生如何体会作品意境,名著为我们营造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在这里鉴于学生的年龄较小采取开放式研讨,只要能够说出即应给予鼓励让其继续深入,另外也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上网查寻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名著在此也就发挥了它的作用,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走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这一环节看似平常其实也极为重要,这也是我们让名著走进课堂的根本目的。

三寸舌,三寸笔,三尺讲台,三千桃李。

十载风,十载雨,十载树木,十万栋梁。

相信我们的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教育就是不断创造奇迹,变腐朽为神奇,变不可能为可能,以上几点拙建仅为我个人愚见,也存诸多不足之处,望诸同仁不吝赐教。

让学生走进名著 篇6

阅读名著是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就好像在与大师们一起携手共游。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可以陶冶情操, 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有益于学生审美品位的提升, 良好语感的形成, 以及促进阅读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 人们对学生阅读的认识程度也不断提高。随着阅读活动的深入推进, 名著已经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走进课堂, 走进考场, 使得名著阅读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但是, 尽管人们都意识到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然而, 学生们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很少, 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乡镇中学的学生, 这个问题更令人担忧。笔者自毕业以来一直从教于乡镇的中学, 发现学生们对名著的阅读大多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每次上一些名著作品的课文,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黛玉进贾府》等, 给学生讲到书中一些其他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 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可见在此之前他们对这些故事都是很陌生的, 绝大部分的同学没有阅读过有关名著。对中国四大名著了解的情况尚且如此, 那对一些外国名著的了解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造成学生阅读减少的原因

1. 缺少阅读时间

乡镇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 他们身心俱疲, 根本无暇顾及课外名著的阅读。再者, 名著通常篇幅较长, 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阅读, 且考试中分值不大, 因而许多学生就不愿浪费时间去阅读名著。还有些学生为了缩短看名著的时间, 喜欢阅读名著的缩写本。表面看来, 阅读了名著, 实际上只浅略了解名著的表面, 并没有真正消化名著, 此种阅读方式也不该提倡。

2. 缺乏阅读的兴趣

当走进书店时, 你会发现, 在名著书架前看书的人并不多, 且往往时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而中学生扎堆的地方主要都是一些小说。这些小说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学生通常感兴趣的就是文章的趣味和情节。而文学名著对读者的欣赏力和理解力要求较高, 对于大部分文学功底还不够深厚的中学生而言, 思想深刻的名著大多晦涩难懂, 因而对阅读名著就失去了兴趣。使名著阅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 受到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当今社会充斥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 没有人愿意稳下心来慢慢品味咀嚼长篇著作, 大都喜欢快餐式阅读。在“快餐文化”的漩涡中, 一些青少年也跟着浮躁的风气走, 不愿读长篇著作, 喜欢阅读时尚文章和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这样的阅读方式缺乏根基。长此以往, 令人担忧。阅读网络文章与阅读纸质版板文章阅读效果差距很大, 阅读纸质版名著才能慢慢咀嚼语言、体会形象、品味意境。从现状中不难发现, 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也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值得让人深思。

开展名著阅读, 就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与文字展开对话, 感受艺术魅力, 享受阅读乐趣。同时, 在品读鉴赏之中, 学生能够提升自我的理解与感悟, 吸收名著的精华, 从而在语文综合素养方面能够不断得到提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 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应该抓住契机,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的心灵沉潜于文本, 丰富阅读体验和收获, 达到“经典润心灵, 书香溢校园”的美好境界。

二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 是教师在教学探究中努力追求的目标

1.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 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课堂上, 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解读文字背后的内涵,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在课堂上进行名著阅读的指导, 就必须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安排具体课型。如名著导读课、阅读汇报课、评论赏析课等。

第一, 名著导读课。顾名思义, 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前,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名著导读讲究多元化, 对于不同类型的名著可采用不同方法的进行引导。例如, 在导读《三国演义》时, 先给学生播放了几集《百家讲坛》中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对“三国”的讲解, 易教授善于提出自己的一些新颖的见解。他的讲座角度是从“曹操”出发的, 对刘备几乎不提, 并且第一集就讲什么借东风, 气周瑜, 空城计, 甚至火烧赤壁都是假的, 诸葛亮不应当称为军事家等, 他能为学生注入新鲜的元素。时下也有很多人对易教授的观点表示不赞成。借此, 笔者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 讨论自己支持谁的观点。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领学生步入“三国”圣殿。又如, 在导读《巴黎圣母院》时, 笔者先给学生观看几张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斯的剧照, 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几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学生兴致勃勃地猜想故事情节之后, 再用精练的语言向学生呈现整本书的内容梗概。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个整体的感知, 既为精品细读做好铺垫, 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概括语言的能力。此外, 在品读之前, 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有所了解。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作者的写作视角, 才能更好地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

第二, 阅读汇报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汇报课旨在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 提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分享阅读收获, 品出细腻情感, 使学生品出精神内涵, 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有些名著人物众多形象典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汇报课上分析人物形象。如阅读《水浒传》时, 就让学生分组概括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宋江、武松、林冲等, 使学生学会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些名著意蕴深刻, 如《伊索寓言》在阅读汇报课上, 要求学生读后写出故事的寓意以及自己新的见解。在《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中, 学生就写出如下寓意: (1) 遇到困难时, 不该轻言放弃; (2) 尽力做某事却做不到时, 可以放弃, 有舍才有得。 (3) 要学会自我安慰。这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写出自己的看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有些名著中有不少妙语佳句。如《论语》《孟子》, 在这两部名著的阅读汇报课上, 笔者让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其喜欢的原因。阅读汇报课形式的多样化,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的效果。

第三, 讨论赏析课。现代教学观认为,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要想学生读书收获大, 就要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合作探究解惑。

在讨论赏析课上,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也可用开展辩论会的形式。例如, 提问:《水浒传》中女人的地位遭遇与《红楼梦》中地位的遭遇有何不同?刘备论武艺比不上关羽、张飞, 论计谋比不上诸葛亮, 好像没什么过人之处, 为什么能让那么出色的人忠心耿耿地为他打天下呢?日本商界为什么掀起“三国演义”热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 使学生阅读的活动更深入, 参与更广泛, 也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阅读的热情。

2. 指导学生注重课后的落实和平时的积累

引导学生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 合理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 帮助学生制订了“每天读一个章节”的读书计划, 并在第二天的课上, 让一个同学来简单复述下前一晚上阅读的章节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样, 即使不用每天花很多时间, 久而久之, 学生也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 同时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额外的负担, 慢慢地积少成多, 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大有益处。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水平好的学生, 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通过名著阅读, 可以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智慧渊源, 汲取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 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入手,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使阅读成为学生重要的人生伴侣。

摘要: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 不断完善自我。其中, 阅读名著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尽管人们都意识到名著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然而, 学生们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很少, 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语文老师, 更有责任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让他们在阅读中浸润心灵, 启发智慧。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7

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狭窄, 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只要一书在手, 就可以和百年、千年之遥, 千里、万里之远的任何一个写书人进行精神的对话与交流。而且可以“召之即来”, 打开书就是朋友;“挥之即去”, 放下书就可以彼此分手:这样的自由和爽快, 是最符合儿童心理与学习需求的。正是通过这样的广泛而自由的阅读, 才使儿童从“自然人”逐渐变成了“文化人”,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儿童精神成长过程。因此, 诵读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小学教育,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中心, 让学生在名著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在经典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为孩子营造精神家园, 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 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由此可见, 将经典名著纳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 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要求教师扩大视野, 放开教材, 将学生的诵读范围扩展到教材以外的经典名著上, 以长远的眼光、辩证的思想构建语文教学新体系。

事实上,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不管是哪种文学题材、哪种文学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对鲜活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其中, 也包括我们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到过的耳熟能详、意味深远、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优秀作品将会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一、让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

很长一段时间, “阅读”对于中国的中小学生而言近乎成为了一项奢侈的活动, 这也是常常被中国家长和学校所忽略的。有报告指出, 一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 便将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培养阅读能力上。在欧美国家, 阅读占到幼儿园及小学课程的60%~80%, 睡前亲子阅读、假日聚会阅读更是孩子们成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欧美国家的学校、家庭、图书出版机构、媒体及政府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共同为青少年创造了积极、和谐的阅读环境和良好的阅读风气。而在我国, 中小学生的阅读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

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和亟待改善的成长问题, 而这亦是此次语文改革的重要缘由之一。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 阅读不仅能够增长见闻、丰富知识, 还能够有效强化审题速度和写作水平, 也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看来, 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阅读能够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改善人类的思维习惯, 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诵读经典名著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塑造优秀的品格和修养, 让那些生活在象牙塔里终日埋没在考试习题中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 借鉴他人的经历, 来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厚重。

二、鼓励学生尽量诵读原著

要支持并鼓励学生读原著, 原著就好像原汁原味的面包, 各种改编版的著作就好像被人嚼过的面包, 原著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 改编版的著作体现的是改编者的思想, 读原著才能更好地吸收作品的营养, 能更好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原著是一种内涵精微、信息量巨大的表意符号。可以让人联想和想象的曼妙世界, 传达丰富情感和艺术形象。一旦沉浸其中, 就会反复阅读, 吟咏品味, 吸纳精华, 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增加对国学经典的诵读

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首先应该回归人文传统。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 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取决于阅读的力量。古人刘勰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万剑而后识器。”教育家朱永新提倡学生应坚持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还有专家强调学生应有最真实的原生态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今后将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小学阶段, 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 通过熟读成诵, 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摘要:俗话说, “语文是万科之母”。小学教育中,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 学好语文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语文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真正有潜力的学生, 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积淀, 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积累, 有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胸襟和情怀, 这些情感培养单单通过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语文教学要将经典名著渗透进学生的生命中。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贯穿经典名著,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经典名著,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谦.小学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3) .

[2]潘春辉.农村小学语文中对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引导[J].考试周刊, 2014 (89) .

[3]葛正华.走进名著“享受”经典--小学语文教材中名著类课文教学策略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5) .

[4]单月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渗透的有效尝试[J].考试周刊, 2012 (69) .

[5]张杰.文学经典的流动与语文教材的嬗变[J].复印报刊资料, 2003 (2) .

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篇8

引千锤百炼、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历久不衰之作, 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它含英咀华, 对于领◇养增益, 智慧特别是, 语文素养有着举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学山东轻重的作用省学生走进名。下面著的所, 做我、所思就引领、

生照市一所感, 馈、激发兴于读者, 趣共同交流。走学太长实验名, 著普遍深奥难懂内容又远离现实生、活篇幅,

校学生往往会望而却步、敬而远

进吕之, 但引导有方会使他们充满

爱阅读期待。为此, 教师先从了

名生三分钟军解作家、自由发言作品入手, 时间课前, 让他给学著作、名言警句们说说搜集到、名家故事有关的名、名家家名

生活、作品梗概等;阅读课上, 听听朗诵片断、看看改编的影

视剧片断, 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谈谈对自己影响较深的情节, 这样做大大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慢慢揭开名著神秘的面纱, 让名著走进学生的视野, 在心理上逐渐产生认同感。

引导阅读初识名著, 学生会跃跃欲试。为了延续这份热情, 要推荐适合的阅读顺序。刚起步之时, 学生如果能读进去, 读出味道, 能产生心灵共振, 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我考虑到学生兴趣、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童话小说入手, 如《木偶奇遇记》《格列佛游记》《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等, 过渡到儿童小说, 如《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草房子》等, 顺次是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名著、古典名著, 最后读外国的经典名著, 如《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 阅读层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课前, 让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时先让学生读通课文, 理解故事的脉络, 弄清故事的原委, 再着重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议一议, 演一演, 评一评, 领悟人物的的精神世界, 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掌握阅读的方法。

二、泛读为主

倡导读原著, 不提倡读浓缩版或者改编本, 因为它语言过于简练, 失掉名著的原汁原味。阅读时, 我鼓励学生自主泛读, 先把握作品主要内容, 能复述故事梗概, 弄懂主旨、人物、内涵, 再细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当学生单纯的心灵融入名著荡起层层涟漪时, 他们的稚嫩思想与作家智慧火花产生了碰撞, 及时捕捉, 会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摘抄优美的词句和语段, 并写上点评或心得, 或者边读边进行圈点批注, 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

每周阅读课, 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所读的名著, 内容形式自定, 评议人物、谈谈感受, 感情朗诵, 讲讲故事, 合作表演等。请看摘录学生一段精彩感言:“桑提亚哥老人靠什么战胜困难?靠的是永不放弃, 精神不倒, 信念永存!我深深地被老人的勇敢、坚强和对生活的乐观精神所感动, 真正明白了遇到困难和挫折, 一定要勇敢面对, 保持乐观的态度, 充满胜利的信心, 坚持到底, 最后就一定能成功!”

三、阅读拓展

名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浓缩或者剪影, 它不仅传承人类文明思想, 启迪人类的智慧, 而且还是一部大百科全书, 包罗万象。社会百态、奇人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成为学生了解社会, 开阔眼界, 丰富知识积累的素材。在阅读中, 我让学生分门别类的整理记录, 相互交流。例如, 读完《三国演义》后, 让学生收集有关的人物、成语、歇后语、对联、经典战役等, 做成手抄报展览。

引领学生走进名著 篇9

但是,中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朴实的农村孩子正在逐渐“小皇帝”化。星期天回家,既没有农活可干,又没有很重的家务需要做。再加上农村已普及了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冲击很大,导致人性中本有的“向善、感恩、好学”正渐渐隐形,取而代之的是“懒惰、攀比、颓废”。究其原因,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因素,因为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学生读书少了,读经典的就更少了, 眼中充斥的尽是些流行、时尚的低俗的网游小说,校园恋爱, 穿越,韩剧,等等。英国的萨克雷说过: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高尔基在《论青年》中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一个民族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名著的熏陶和滋养, 就会导致孩子们无知和粗浅,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缺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谈不上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其实, 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很重视读书,春秋时期的教育先贤孔子很早就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为了读书“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都在所不辞。现在的中学生不屑于光顾万卷藏书的图书馆,对充裕的读书时间和机会视而不见。当我国的青少年迷恋于电视、网络时,经济极为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的中学生却走上了阅读回归的道路。我们在伦敦、东京的火车站、街头、地铁随处可见安静读书的人群,而且他们已经不仅限于西方经典的阅读,中国的《论语》、《资治通鉴》、《三十六计》、四大名著等书,西方的中学生也已经开始涉猎。当下我国的中学生被发达科技创造出的游戏、虚拟空间占据,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正在啃食我们的文化精髓, 这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掠夺, 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两种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一个积极、乐观,一个消极、颓废。试想十年后,二十年后,这将是一场什么结局的对决呢? 简直令我们汗颜。

中学教育一线的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力挽狂澜”,让这一代中学生尽快走上阅读之路,走进名著的海洋,让经典为他们的人生导航。

一、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

1.阅读经典能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苏霍姆 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光明、更长久的照耀。其实,阅读就是一种对话, 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阅读名著就是读者与智者的对话。中外名著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及化学等各个学科,各个领域, 大量阅读经典不但拓宽了视野, 而且增加了知识积淀。如: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了解了诸多海洋知识;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可以认识很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读《孙子兵法》可以掌握许多军事常识。走进文学作品 ,学生就能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能更多地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而然地就跳出了“井底”,不为无知所困,沐浴在阳光下,如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深层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2. 阅读名著能提升人生境界。阅读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如:读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能让我们学会坚强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就能绝处逢生。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读高尔基的《童年》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正直,教会我们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每一部名著都是一座灯塔。一线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积 极地阅读那些充满人性, 关注人类命运和保护美好家园的经典作品,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 尤其是要拜读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师的文学作品,更能树立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文学底蕴。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性变得更美好。”阅读经典能使每个人变得更纯洁、更善良,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浏览。阅读无处不在 ,平时学习累了的间隙 ,茶余饭后的闲暇之余,都可以培养学生坐下来小看一阵的习惯,每天手不离书,有闲暇就看,不求每个章节都钻进去,能博览群书也是一种学习。孙权在对吕蒙劝学时就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诵古典诗文。所谓诵读 ,就是出声朗读 ,熟读成诵。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多读多诵,日积月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3.精读中外名著。好的文章一定要精读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它浓缩了人生的精华,流动着生活的韵律。而经典名著的阅读,正是中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绿色长廊”。能增加其生活的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丰富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读好书,终生受益。

三、培养阅读习惯

1.通过营造氛围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 通,不但在学校设班级书柜,推荐好书,在家里也要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 建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 定期做读书交流,家长读书论坛,等等。

2.举行丰富的读书活动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习惯 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 孩子的好习惯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的督促或鼓励。老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每天课前朗读一段经典片段;每周召开“同读一部书”论坛;每月举行一本好书推荐会;每学期评出“我说名著”最佳小辩手,等等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学生阅读经典的最好动力。

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名著;丰富有趣

经典,即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名著,即有价值的出名的杰作。在人类几千年的文学历史上,出现过数不胜数的各种文学作品,但是真正被誉为名著和经典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并不多见,经典名著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弃。它所表述的是人类思想上传承的精华,也是各个民族的精神典范。经常读一些经典名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言谈举止。让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从成长阶段就体会名著的魅力所在,进而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发展。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名著加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

因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期,鉴于这段时间的特殊性,想让经典名著成为学生成长的垫脚石,选择适合他们的名著成为让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例如,中国的经典名著《论语》《诗经》等都是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词句朗朗上口,其中大多数都是一些育人的词句,让学生可以健康成长,或者选择一些对学生有意义的经典著作加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例如,《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茶花女》《童年》《鲁宾孙漂流记》《飘》《基督山恩仇记》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书,对学生树立人生观会有很大帮助。若经典名著选择不慎,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学生在成长初期接触到这些包含计谋、勾心斗角、打打杀杀之类的文学作品,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很有可能还会使他们走入误区,从而增大教育和管理难度。

二、在学习经典名著时使用多媒体技术

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以学生更加感兴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从小学到初中的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的文字越来越少,图片却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学生对客观性的文字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准确地导入学习,让学生从形象、直观中获取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经典名著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小学生要想正确认识经典名著中的文字就已经是一项巨大的任务,所以,经典名著的学习也需要通过多媒体,帮助老师更方便地教学,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对多媒体的语文教学产生兴趣,多媒体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正确合理地导入经典名著的学习

导入作为教师在上课时的第一步,是课堂以及课文的开场白,好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师生互动学习。

老师可以从现实生活寻找与经典名著有关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导入,也可以通过单个问题或者一系列问题进行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经典名著,让好奇心做他们最好的老师。

四、让学生学习经典名著后写读后感

在学习完经典名著后,把心得体会写出来就是读后感。让学生在学习经典名著后写读后感,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对经典名著的理解程度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如何使经典名著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以及对经典名著走入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和可行性展开一系列探讨和分析,但是由于个人能力和经验有限,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雄泽蓉,张小玲.让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更加精彩[J].四川教育,2010(4).

上一篇:投放活动下一篇:中学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