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2024-05-30

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精选十篇)

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1

一、创新教学中的情景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导入与导言、引言相比, 其性质、目的基本相同, 但是导入的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多样。如果引导性材料设计合理, 运用得当, 就会牵动整个教学过程, 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良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所学数学课程的关注, 尽快进入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选择引导性材料要遵循以下几点:引导性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引导性材料要具有现实性;引导性材料要具有可变性, 可变性就是材料可以变化出不同的形式, 或者有不同的规律;引导性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科学性要求材料的严谨, 教育性要求材料的人文含量要多, 能使学生增加社会知识, 渗透德育教育;引导性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及心理特点。学生的年龄、认知及心理特点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不顾学生的这些特点, 一味按照数学学科的体系进行教学, 学习的效果不会理想。

二、应用新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

(一) 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学习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 情感因素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精神的首要条件。我们的传统数学课堂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的过程, 如果依旧用传统的眼光看实验区的数学课堂, 可能会觉得有些“乱”;看实验教材配置的习题, 可能觉得有点“少”。把整个教学过程比作一台戏, 学生是演员, 教师是导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要心甘情愿地作好幕后的导演, 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具体形象的表达, 使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尽量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 适时启发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坚持启发诱导, 民主教学, 反对满堂灌。教师讲课离不开讲解, 但讲解要富于启发性, 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积极解决问题, 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 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 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的成效不但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以及讲解水平, 更取决于教师把教材、教案这些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启导水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动机, 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地体会到, 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 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 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三、把握分层次的教学环节

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味统一要求, 不适合所有学生的特点, 久而久之会导致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讲似乎是空谈。面对这种情况, 怎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呢?我认为适时地把握分层次教学这一环节是帮助学习有困难学生摆脱学习困境的有效途径。我根据教学班级学生构成情况, 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如对处于优等生层面上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的同时, 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注意个别辅导, 不能过高要求, 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和思考题恰当点拨, 帮助他们回顾学法。这样, 他们在进行讨论自学时, 就能谈出自己的思路, 不会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学习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 使全体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建立自信心, 从而真正愿意参与到学习之中。

四、作业的设计与类型

数学作业主要来源于教材中的“练习”“习题”“复习题”以及与教材配套的“同步训练”。教材的习题量是教材编写者根据《标准》的要求, 经过仔细推敲之后的结果。习题量的减少, 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习题量虽然看上去比以往少了, 但是少有少的道理。这不仅仅是减负的问题, 也是《标准》希望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的必然之举。学生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才有望实现。

作业的类型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适当的巩固性作业。目的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的计算、分析、推理、证明等数学技能。巩固性作业大多数是课本上的课后习题。另一类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的是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一部分是课本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另一部分应该是教师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 指导学生设计一些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 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2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2′重庆市万州区天城小学1′蒋余芹;2′张传召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05-02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声春雷响起,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多了生气、多了活力。课堂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主的、发展的、有潜能的、需要我们开发的宝藏,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只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朋友,相信学生,静下心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强的教学内容,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宜处。如在教学一年级教学“9加4”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看看谁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有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告诉学生在计算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进行一年级第33 页的练习时,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融会贯通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有生活味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让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 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先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把你的算法在4 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同时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折一折找圆心的位置,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知道在同圆孩子等圆中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 倍,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二分之一。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使同龄人容易接受,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学生掌握了倒数的意义,这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0 有没有倒数?0 为什么没有倒数?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了知识。像这样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长期坚持,课堂教学会发生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逐步形成。

五、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

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因为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教学过程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尽量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 同学们,老师刚刚拿到了一套新房的钥匙。想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这堂课,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算一算该买多少装修材料。同学们愿意帮帮我吗?

师:看了这张平面图后,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好胜心理,大胆地把教材的例题改变成富有挑战性的探究题,把学生带入开放的情境,让他们获得学习材料和自由开放的空间,在生动而活跃、紧张而和谐的求知氛围中感受体验,激起参与动机。

又如在教“加法的意义”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 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 名同学和2 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论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优化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备课;课堂教学

新形势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如何才能切实增强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这是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需要从备课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入手。

一、备课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备课时应该根据新课改的目标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和学生认知特征,深入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创新因素,确立本节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态度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要具有科学性、可接受性及知识的系统性,便于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二)了解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反复考察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材与教材、章与章、节与节、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认真研究数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国内外初、高等数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数学在其他边缘学科、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运用情况、未来发展态势等。

由于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想用一个教案将所有的学生“九九归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案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梯度”。这种“梯度”要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吃不了,兜着走”;让基础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香,不肯走”。能否“因材施教”是检查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弱、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也是决定教师能否备好课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

(一)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即采用“问题情境—初步探究—建立模型—深入探究—结论—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如下。

(1)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如在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问题时,我们通常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来实现教学目的。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猜想或总结出内在的规律。这一步是探究过程中最精彩的一环,对培养学生的发现、洞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极为有益的。

(3)对猜想进行有限验证。从特殊到一般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但一个特定图形具有的性质并不能代表全部图形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有限验证是必不可少的。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有如下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5分钟的内容在35~40分钟内就加以解决;二是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解决重点和难点。借助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题,如: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大的应用题,复习課中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尤其是在习题课上,更多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解题过程能在展示平台上展示给大家,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讲例题、配套练习,提高知识的课堂消化率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追求例题的数量,要重视质量。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参与,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办,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做练习或思考问题,或解答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的课堂消化率。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教师则可引导学生开展难度较大例题的解题方法讨论,增强学生间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课堂消化率。

总之,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运用性强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反馈信息精心设计教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摆正讲与练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美凤.中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6)

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4

一、积极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适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和学生特点及现实生活密切相连, 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实际教学中, 内容的选择必须是在教材的基础上, 同时也需要适当地高于教材, 最重点的一点是和学生生活相贴近, 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 情境教学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不能单纯地学习课本上死的知识, 而是要尽最大努力将死知识讲活。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到相应的知识,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需要依照学生的知识储备,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将数学知识融合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中,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明确认识到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学生有充分了解,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另外, 还需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为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到情境教学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一种挑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 搜集数学教学案例, 并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情景教学对于学生来讲也有一定帮助, 引导学生将数学现象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以此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老师可以创设情境给学生讲身边的故事。 例如, 超市做活动, 之前每支一块钱的铅笔打折八毛钱, 那么如果爸爸给小明十块钱让小明买10支铅笔, 那么超市打折后小明可以省多少钱? 这一类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经常遇到, 如果在课堂上提出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 情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应用, 情景教学的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而不是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中。 有些教师为了在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 满足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 则努力寻找情境案例, 案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够契合, 导致案例中的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或者无法理解, 那么情境教学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因此情境教学必须科学合理。

二、加大课堂动手操作式设计, 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而且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 以此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强化学生的互动交流。 对于教师来讲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鼓励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帮助同学解决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 也就是学生自我观察、推理的过程, 更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学习乐趣。比如在学生观察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片哪个更重的时候, 则可以直接在电子秤上称量出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片, 之后将两者直接放在平衡木两端, 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两者到底哪个重或者两者只是一样重而已。

以上动手操作的过程, 不但有助于学生对重量本质和物理关系正确理解,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并且这一个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通过以上动手操作, 能够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事物, 深入地对身边事物及现象进行思考, 积极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未知事物。

三、积极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 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小学生正是爱玩的年纪, 教师可以好好应用这一天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小学合作学习, 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可以依照教材内容提出问题,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分组的时候要做到成绩均衡, 各个小组成员的成绩差异不大, 更便于管理, 同时也能够对各个小组提出针对性的问题, 有助于提高小组讨论质量, 提高学生自信心。 小组成员在完成任务之后还能够相互讨论、相互进步, 确保每个成员均参与其中。 这样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积极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由空间

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另一方面对小学生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比于以往教学, 小学数学互动式教学主要是以游戏、活动等方式培养与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以此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摇篮, 以此实现对学生的立体化与全方位培养。 自由学习能够充分释放学生学习潜能,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自由学习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表达元素与交流素材,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 既要充分新思想, 并为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空间与实践, 再共同讨论, 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重视数学教材内容, 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数学课堂心理氛围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 为心理状况范畴, 课堂心理氛围在学生与教师心理活动中占据关键位置, 其内容主要有灵感状态、注意力等。 在良好、健康的数学课堂心理状态下, 有助于保持学生健康心理状态, 同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与潜能, 有效调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将间接数学学习动力提供给学生。

在新课程理念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实施情景式教学模式及动手操作等新兴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 要显著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讲则需要不断努力, 积极探索, 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提出更多的建议和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徐博.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 2014, 24:174-175.

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5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范畴包括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用性,是所有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的基础.本课程任务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在整体护理观指导下,使护生具有较好的护理学基本理论以及较强的护理实践技能,应用护理学基础知识与技术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者也对护理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作 者:郑蔚颖 王红红 作者单位:郑蔚颖(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系)

王红红(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13)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数学教学教学优化

数学作为锻炼思维的载体,任务就是要开发学生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灵活性、可逆性、抽象性等,课堂教学是数学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活化课堂教学,寻求较好的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便成为近年来广大中学数学教师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研究,注意技能、技巧的培养,但对教材的基本结构、通法研究不够,对教材内容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等未能给予很好的揭示,实践证明,数学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学课堂结构的优劣,取决于教师驾驭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进行集体认知的过程,它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

课堂教学的作用,就是要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通过好的教学形式和适当的方法,促进和完善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认识,开发学生智力,形成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纵有优质的生源、优良的环境、先进的设备,教师虽有较高学历,但不注重教法,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能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课堂结构,也不一定能得到优良的教学效果。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独创精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笔者根据新课标要求,总结和吸取教改的经验,将数学课堂教学分为有机联系的阶段,引导学生沿着设疑、解疑、生疑、又设疑、又生疑、又解疑的层层递进的教学路线进行探索,发展思维。

一、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化、数学问题情境化,激发学生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所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为了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指数函数”中通过考古中利用C14的衰减来测定古物的年代这个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并使学生体会到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有广泛的用途;“统计”中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的确定”这一背景,引出研究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与8月中下旬的高温分布情况这一课题,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学习初期就感受到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步骤、方法及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的解决途径,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崇尚和接受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产生浓厚兴趣,联想相关知识,数学建模,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用多种形式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求知欲,使兴趣成为学好数学的老师,真正使数学教学达到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也着重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我的个性,优化学习方式,获得新知,这与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三、正确引导、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和欲,激励学生深入学习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应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和表扬,不要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丧失信心而抑制好奇心和求知欲,新课程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的信念。

讲求教学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数学知识,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要依靠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智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合理的课堂结构设计及其实施是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要剖析和克服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端,又要掌握现代教学理念中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九俊等,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永新,中学数学教育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4]王林全等,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吕林海,关于数学新课程中教材编写的理论透视与建议[J],数学通报,2004(11)

[6]刘建永,对高中数学新教材“阅读与思考”的认识与教学建议[J],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08(4)

(注:作者系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7

一、结合生活实际, 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应当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1. 教学过程中, 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数学的思想。课堂上, 为了引导学生更快的接受新的数学概念, 可以结合生活实例来诠释。例如, 在学习概率的时候, 教师可讲解常见的体育彩票, 让学生分析体彩中奖的概率, 引起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常见的话题引入课程, 将生活实际与教学想融合, 以此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

2. 注重实践, 教育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只有学以致用, 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快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拘于应对考试。只有这样, 才真正地达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

二、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交流

学生沟通交流,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更可以帮助学生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 可以在继承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的情况下, 加上学生小组制。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成多个小组, 小组之间学习合作, 互相交流, 互相监督, 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分组的时候, 需要依赖一定的标准, 需要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成绩、沟通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 保证每个小组在整体水平上相同。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概念, 保证小组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了解学生差异, 采取针对性教学

初中的数学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不同, 为了帮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需要采取针对性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整体情况出发, 确定数学教学的进度, 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使得教学内容能够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整体与细节兼顾, 在照顾全班大局的前提下, 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别, 照顾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改革考试模式, 采用开放性题目

传统的考试模式, 是以笔试分数来评价学生, 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而且简单地利用试卷上的分数评价学生, 会让学生过分地看重自己取的分数, 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此外, 以分数为单一评判标准, 仅仅强调了整体性的发展, 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因此, 新课程改革后, 要求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需要引入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较传统的考试题目而言, 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 题目不在拘泥与内容确定、条件完善的形式, 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而包含了很大的趣味性。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自行的推敲判断, 自己给出一定的假设, 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题目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边形, 大大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了学生换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构建和谐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老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需要充当学生的良师益友,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布置相应地联系, 并能够给学生解答疑惑。和谐的课堂可以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1. 尊重学生, 培养师生间的信心

尊重是相互交流的前提, 尊重学生, 得到学生的信任, 老师才能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此外, 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接受能力和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 保证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过高的教学目标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怀疑自己的能力, 是欲速而不达;而过低的教学目标, 容易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不佳。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 把主动权真正教导学生手中, 老师只需要起到引导作用即可,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愉快轻松的加入到讨论中, 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自信心

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不完善, 好胜心较强, 自卫心理也很强, 因此, 需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号召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自由、平等的氛围,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 老师需要及时给予鼓励,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

总而言之,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需要灵活性和多样性, 不能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我们需要在汲取旧有模式的精华之上加以创新,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成长。

摘要:传统数学教学模式陈旧枯燥, 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我们必须优化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针对相关的优化策略,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桂香.新课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

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8

一、明确受教者的主体地位

推进数学有效授课的先决条件便为确立科学的授课理念。课堂当中师生间为一对矛盾体。施教者应当将自身角色明确。素质教育应当力求在数学课堂上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当为主导角色, 数学效率的提升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各自需要扮演好自我角色。中学数学授课环节, 需要师生之间转变过去的传统位置, 教师主导, 学生为课堂主体, 于教学环节解决“问题”, 将授课源起定为问题, 从而令受教者带着浓厚兴趣投入其中, 自根源上令学生自主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进而将受教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 凸显其主体地位。

比方说笔者在讲授梯形中位线定理的相关内容时, 便设计了以下的互动环节:

师: 四边形是否如三角形一样有中位线? 那么梯形、矩形、菱形又是不是有中位线?

生: 借助亲手作图操作, 予以协作讨论: 四边形中一般的不具备中位线, 梯形、矩形、菱形具备中位线.

师: 梯形两底和其中位线存在何种联系?

生: 借助测量、观察及推断等可见梯形两底和其中位线平行, 1 /2 两底的和为其中位线数额!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置将受教者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 提升了其思维水平, 要将授课效能不断提升, 需要注重引导受教者的学法, 引导学生思考方式, 敢于质疑。唯有将恰当的质疑方法教于学生, 才可以将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起来, 将探究及解决疑问的能力不断强化, 将知识变为自我财富。

二、活化教学策略, 提升授课效能水平

数学授课环节不存在绝对万能的授课策略, 不过借助何种策略, 均应当注重是不是能够将受教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注重教学成效, 如若不然不管何种授课策略都未成功。将授课策略予以优化应当注重教师的引导, 为学生服务, 针对应用题、概念、运算及几何等各异授课特征, 施教者所选取的施教策略应当和学生的实际特征相吻合, 借此将数学授课效能提高。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 授课环节不但要将知识予以传输, 也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于情感及理性领域的互动环节。受教者是不是乐学于施教者的授课, 就是要看教师所传达的知识信息是不是和受教者的情感所需相吻合, 是不是令受教者探究知识的欲望得以激发。比方说, 讲授“相似三角形”内容的时候, 数学教师借助放缩尺将特定卡通人物形象绘画出来, 受教者自然会产生疑问, “老师并非美术老师, 为何将这一图形画出? 之后施教者便可以把握住受教者兴趣所在, 在其探究欲望较强的时候实施乐学授课, 进而取得较好成效。

三、有效借助小组讨论, 优化课堂结构

科学掌握“小组协作学习”的价值及相关策略之后, 施教者借助下列措施借以优化课堂结构:

1. 构建科学协作学习小组。组建数学协作小组是有效实施授课的重要保障。这一环节, 施教者应当探究分组实施策略, 令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准大体相当, 进而确保小组竞争体现公平性。小组应当践行“组间同质但组内异质”的准则, 小组平均四到六名成员; 分组环节应当着眼于受教者的年龄及思维特征, 同时应当着眼于组成上存在的个性、回答问题积极性、性别、学习水平等差异性, 进而科学分组, 彰显各层面学生的优势。小组成立之后, 施教者应当规定各个成员能够互相团结、帮助、以诚相待, 彰显协作精神。

2. 明晰“小组协作”的责任及目标。中学数学授课环节应当注重每一课时都应当具备明晰的授课目标, 进而令受教者都能够在相应的导学案引导下, 对责任予以分工。实现“小组协作”, 小组成员要带着各自相应的责任分工投入到师生互动之中。明确的进行任务分工, 进而令各个成员均能够参与其中, 令协作更为有效的实施, 提升数学授课效能。该环节, 施教者应当注重协作目的是小组个体共同明确的学习目标, 各个成员都应当在团队理念下, 为之努力。因此, 小组构成者都需要为了实现自我目标, 不断努力, 进而推进共同目标的实现进程, 最终彰显小组协作的效用。

综上所述, 新课程的实施, 要求中学数学授课环节, 教师对授课策略能够精确把握, 巧妙使用。教师通过有效引导令受教者在学习当中积极学会, 进而努力探究, 在探究环节大胆质疑, 在置身其中的互动环节, 令思维更为活跃, 带着浓厚的兴趣, 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海洋, 探索无穷奥秘。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在中学数学教学环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借助协作探究方式, 不断强化受教者的主体感知, 进而更具创造性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 进而于高级层次提升受教者的创新及实践水平。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中学数学课堂授课环节介入了更多的施教策略。不过, 教学互动环节且也显现出更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效解决所遭遇问题成为数学教师在今后工作中应当重视的环节。

关键词:中学数学,实施策略,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6.

用新课程理念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9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应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积极探索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力求使学生在不断优化的高中数学课堂上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 切实推动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1. 创设精彩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 直观、动感的事物更能够抓住学生的情感, 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高中数学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 顺应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质, 以与教学内容相关、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精彩课堂导入, 使数学教学素材呈现灵动的感官反射性, 让学生产生思维的震动, 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如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 由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感知范围有一定的差距, 而学生想象能力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用橡皮泥做一个规则的圆锥, 在上课伊始, 以锋利的刀片分别平行、不平行圆锥底面切削, 让学生看看切削后的剖面形状, 建立直观、真切的感性认识。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 如此导入新课, 学生的注意力得以迅速集中,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课堂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高潮,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 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举措。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充盈情致和韵味, 以此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吸引学生以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学习活动。首先, 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原则, 尊重学生的心理与个性, 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营造温馨、融洽的师生关系, 以富有激情、善于诱导的教学语言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其次, 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穿插与之相关的有趣故事, 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渲染课堂气氛。再次, 利用网络多媒体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特性展示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 增强知识学习的愉悦性和趣味性。最后, 利用高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改革课堂练习方式, 将抢答、竞猜、挑错等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引入课堂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环节, 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3. 发挥问题导向作用, 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能动地发挥教学问题的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就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 启发学生在探究、讨论和互动交流中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 用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各自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在自主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 在教学“正弦曲线中心对称性”这一内容时, 在学生掌握了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后, 可引导学生分组对正弦函数y=sinx进行如下研究:①从图象上探索在点 (π, 0) 两侧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②在x=π左右对称地选取一组自变量, 计算函数值并列表整理;③证明等式sin (π-x) =-sin (π+x) 对任意x∈R恒成立;④归纳正弦函数图象对称中心坐标的一般形式;⑤用等式表示“正弦曲线关于点 (kπ, 0) (k∈Z) 对称”, 以问题做依托, 学生学习目标清晰、明确, 在互动的课堂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 既在充分的交流、实践中较好地领会了本节的知识, 又使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 提升学习水平”的改革理念落到了实处。

用新课程理念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及时反思、总结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使学生在不断优化的数学课堂上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主动认知、积极思维和踊跃实践中促进自身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清茹.新课程理念下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 2014, (24) .

数学课程教学的优化 篇10

一、研究对象:我镇小学二、三、四、五、六年级

二、研究步骤

第一步:准备阶段 (2008年3月—2008年6月)

学习培训并以调查性研究为主, 选择实验学校、实验教师, 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调查实验学校课堂教学情况, 写出调查报告重点查阅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确定并论证课题, 制定实施方案, 初步实施课题研究。

第二步:研究实施阶段 (2008年9月—2013年6月)

以行动研究为主, 辅以问卷调查法, 边实践边研究, 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农村小学实际的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从不同班级实际出发, 课题组成员各自制订每个小阶段的实施计划, 边研究边积累资料, 做好阶段小结, 定时交流研讨。

第三步:研究总结阶段 (2013年8月——12月)

完成研究工作之后, 由各成员做好本人的研究总结, 并组织全体研究者进行讨论汇总, 搜集、整理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以及学生的研究学习的体会。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 撰写论文, 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和完成课题集的制作。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 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 供学习和研究借鉴, 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二) 个案分析法

重视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案例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三) 行动研究法

在课堂教学中, 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四) 经验总结法

认真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报告, 总结各阶段实验研究的得与失, 不断调整研究步伐, 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果

经过五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实验工作进展顺利,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1. 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早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 强调过程的目的, 仅仅是为了知其所以然, 为了促进理解或掌握结论。而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 就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论, 还在于对过程以及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为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的学习活动, 获得了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这种探究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以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尝试、纠错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数学活动中养成的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意识和思维策略也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教师们普遍反映, 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思维活跃, 发言热烈, 注意力集中, 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准确了, 已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学会利用多种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学会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 能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社区, 特别是当采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之后, 就更为直接地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4.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成为科学真理的积极探索者和追求者。学生尽管都乐于参与探究, 但在探究实施过程中, 必然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学生学会了从实际出发, 通过积极尝试探究, 认真验证, 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态度, 并且在这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一丝不苟的态度, 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和发展。

5.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数学学习个性化。

课题组实验教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主要开展了趣味数学、数学游戏、课外测量、数学竞赛等, 有两位学生在小学数学学具操作竞赛中获奖 (其中一人获得重庆市级二等奖、一人获市级三等奖) 。

6. 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 由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敢说敢问,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验研究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 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教改经验, 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改变, 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1. 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在课题实施中, 破除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 从数学学习中可以得到快乐、体验成功。

2.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 “满堂灌”在所难免。通过本课题的实施, 教师亲身感受到了学生隐藏着的巨大潜能, 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可能性, 因此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 打开了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通道”。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与态度上, 也向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实现了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变为一位“组织者”和“促进者”, 每个教师都在思考如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 以适应发展中的学生。

(三) 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教改实验,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同时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还带动了全镇中、小学其它学科课题研究工作, 在本课题组的带动下, 我镇小学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课题研究已经全面铺开 (各科都有市级立项实验课题, 区级课题立项已经有4个) 。在实验探究和研究中, 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积极钻研教材, 相互交流经验, 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通过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 在实践中受益匪浅, 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其中潘方国老师在全市数学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三位老师指导多位青年教师在重庆市、区级数学优质课竞赛和说课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唐仕虎和陈毅、姜道富三位老师被评为合川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与此同时, 本课题组还培训带动了全镇其他非实验老师的成长, 我镇中小学教师近几年来每年撰写关于新课程、教改等方面的各种论文, 获得重庆市级、区级一等二等三等奖多达数十篇。本课题组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为我镇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四)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几年来, 在市、区教科所的指导下, 我们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 全镇中、小学实验教师每年撰写教学论文多达30多篇, 其中有4篇教学论文在重庆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

(五) 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五、几点认识

1.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之间要注意相互联系, 不能孤立地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只有通过各要素的优化才能达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2.课题实验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新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 坚持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个性差异, 是可以得到发展的人,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才会乐学、好学。

3.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教学方法, 尤其是现在农村小学 (教材中的一些教学情境与农村的学生的认识差距较大) , 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借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 才能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

上一篇:实验习题下一篇:家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