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2024-06-04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精选6篇)

篇1: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 作者:廖运章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432 更新时间:2009-4-5 文章录入:fdlcp12 ]

【字体: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一、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信息

1.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

2007年10月19日---21日在东北师大召开,与会的有王尚志、刘坚、曹一鸣、张广祥、孙晓天、孔企平、徐斌艳等19名专家学者,以及会议主办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高夯、马云鹏、孔凡哲等,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广州大学、吉林师大、沈阳师大以及各界的师生,总计65人。

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作准备。在2008年的会议上,中国将有一个单元展示本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国内教育界为此次展示已经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该单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展示数学课程的改革,本次会议将呈现小组前期讨论的想法和成果。其次,想通过与各个大学和部门的数学教育专家就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做以深入研讨。虽然会议规模不大,但是顶尖专家学者的到来,提升了会议的层次

第十一届数学教育大会,于2008年7月6——13日在墨西哥蒙特利亚举行,将会有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分别是拉丁美洲、中国、阿拉伯与北非、伊朗、荷兰,会议的某半天五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展示自己的数学教育,因此把中国最有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前经过1年多的准备,已经有较多的积累,在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会议结构:

展示具体安排:

1.汇报用时4个小时。(前1.5小时,分别在2个会场举行2场大会,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数学教育)休息0.5小时,之后2小时分组报告,其中0.5个小时给外国专家记者提问讨论。)

2.2008年6—13日组委会将给中国15—20平方米空间,我国将播放的影像、展示教学教具、实物成果等。

展示内容:

(1)传统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分会场一)

历史篇——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展望。(分会场二)(2)展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分组报告)

分组报告的几个主题: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宋乃青

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史宁中

数学考试评价——涂荣豹

数学的课堂教学——徐斌艳、孔企平等

大学数学教育——前南开大学的校长(罗福清)

教师教育——顾明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张启忠

影像资料——王建磐校长鲍建生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ICME—11展示会设想

a 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十年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b 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研制过程。

c 义务教育数学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与特征。

d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

e 数学课程实施的进程、成效、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修改。

2、展示内容的基本框架

展示内容分为以下九个专题。(1)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郭玉峰)(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研制(孔凡哲)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孙晓天)(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张丹)(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施与调适(马云鹏)(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研制(王尚志)(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王尚志)(8)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刘晓玫、王建明)(9)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宁中)

3、相关资料与成果展示

a 展示期间可提供数学课程标准(中英文)。

b 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

c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d 有关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光盘与参考资料。

主题:运动几何教材的设计思想

发言人:高夯

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三、实验学校对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l 共识:几何学习应有4个步骤: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

我国上世纪的几何教学较重视了上面所说的后两个步骤,而较忽视前两个步骤.传统的几何教材多以严谨、抽象、枯燥的单一呈现方式,也就是前两个步骤未做好就跨人后两个步骤.l 《课标》虽然在图形与变换中也提出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但是没有真正的揉在教材当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直观认识------严格论证(之间的度)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驾驭的欠缺。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史宁中校长提出了编写《几何》教材的想法,要加强几何直观,同时把平移、旋转、反射加进去,使之真正的揉到几何当中去设计目标基本观点

运动几何两个基本的定义:

运动几何的四个基本出发点

几何教材的内容提要:

2.2008年ICME-11 “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会”第二次论坛

会议主题: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规划

会议宗旨:各小组详细论证“2008年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墨西哥)的展示规划,包括展示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参与展示人员的规划。(具体见附件)

会议时间: 12月28日-12月30日

会议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431室

会议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筹备委员会

时 间

论证规划(按专题小组)

召集人

12月29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会议目标介绍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

9:00 – 9:3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数学教育历史回顾与展望

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西北师大吕世虎教授,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等

9:30-10:0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华东师大李士锜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等

10:00-10:30 茶

10:30-11: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李忠如教授,西北师大孙名符教授,贵州师大夏小刚教授等

11:00-11.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高中)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马云鹏教授, 首都师大王万良教授,王尚志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等

11:30-14:00 午餐,午休

12月29日

下午

逸夫楼

431

会议室

14:00-14: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考试评价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国家考试中心任子朝教授,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等

14:30-15: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小学)

华东师大徐斌艳教授,孔企平教授,南京师大喻平教授等

15:00-15:30 茶

15:30-16: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大学数学教育

南开大学侯自新教授,顾沛教授,西南大学周家足教授,南京师大周兴和教授,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等

16:00-16: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教师教育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华东师大李俊教授,东北师大高夯教授,西南大学张广祥教授等

16:30-18:00 讨论

18:00 晚

12月30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像资料建设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

9:00-9: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广州大学张景中教授,北京师大曹一鸣教授等

9:30-10:00 茶

10: 00-12:00 进一步的规划

12:00-14:00 午餐,午休

二、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任一较为关心数学教育的人近期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效的数学教学”现已成为这一领域中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例如,这正是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与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共同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另外,在近期的各级数学教育刊物上我们也可看到大量以此为直接论题的文章。

1.“数学有效教学”百度搜索

时间:2008.1.3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8,700篇,“数学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9,800篇

“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760,000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60,000篇

“课堂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9,500篇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210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060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73篇

严格地说,“有效的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论题,因为,这正是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课堂教学相对于具体目标的高效率性。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之所以在当前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其一定的现实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对于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所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直接批判和反对。

2.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EHA030431)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光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于2003 年底立项,总课题分为12 个子课题.在江西、四川、新疆、陕西、广东、贵州和天津成立了子课题组.2004 年11 月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召开了“数学教学效率论”中期成果研讨会. 2006 年5 月在新疆召“全国高效率数学教学研讨会”,2007年8 月出版《数学教学效率论》(理论篇、实践篇共两本)。个子课题:

(1)高效率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

(2)高效率数学学习的特征研究;

(3)高效率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

(4)高效率数学学习行为的归因研究;

(5)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

(6)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研究;

(7)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8)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研究;

(9)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0)专家型数学教师与新手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比较研究;

(11)数学高才生与数学普通生的学习效率比较研究;

(12)自拟相关题目.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其内涵与特征均会有所不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而如果照搬国外相关研究,则难以适应新时期下我国的国情.因此,讨

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教学效率论,就理应成为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之一.

该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A.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B.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应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例如,坐车与步行都是人们出行走路的方式,如果追求的是行走的速度,当然是坐车的效率高,但如果目的是锻炼身体,显然步行的效率要好得多.因此,在评价方法上采取的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层次分析法.

3.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三、有效教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1.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季素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基本观点: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

有效教学的两维标准

从过程来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不仅是行为参与,还应有积极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从结果来看——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果

不仅体现于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于学生的意识、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

3.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认识与课堂实施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万事万物的各种状态本无所谓有效没效,是否“有效”,完全是人们由事物状态是否能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的结果。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首先是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主要是学科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程度、学习过程的自我感觉、学习结果的认同情况、与教师相处的感受、与同伴相处的感受。注意,学科测验成绩高的人未必就对学习生活满意。竞技场上的亚军就通常在领奖台上伤心哭泣。城市里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高的白领女性却通常感到很不幸福。试想一个儿童如果不学数学可能还保持着对数学学习的一份矜持和向往,学习了12年数学,在其中受尽失败的挫折,结果最不情愿做的就是学习数学,甚至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学校生活的厌恶情绪,这样的教学能够说是有效的吗?可见,有效的教学首先必须是由学习者的自信和成功伴随始终的,而这种伴随的条件当然与测验成绩有关,但未必是测验成绩的绝对分数高,只有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成效时,自己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人,才会是生活满意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七条基本理念、四条基本策略。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399期(2007.2)

4.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5.王新民《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及其效率意识的分析》:

根据《现代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效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显然,这两种意义下的“效率”均是一个比值.而作为以“育人”为目的的数学教育而言,仅用一个单纯的数值是不能够揭示和概括教学效率内涵的.数学教学效率应该是指在数学教学的促进下,学生成长的一种程度和水平,既强调学生知识增进的速度,但更强调知识的质量和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效果.

数学教学效率,根据评价的内容可分为量化的效率与定性的效率;根据知识的分类可分为显性效率和隐性效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数学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由时间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选择意识与发展意识等成分构成,其中,发展意识是数学教学效率的核心.

时间意识:“时间就是效率”,对于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而言,只是强调时间的利用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

成本意识:一般而言,数学教学的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总投入,主要包括时间投入、经费投入和师生的精力投入3 个方面,在这里着重强调精力投入方面的成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精力投入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意识努力的程度、情感投入的强度以及动机的水平等,不妨称之为“心理成本”.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3 年的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一味地追求“熟能生巧”,以高昂的“心理成本”为代价,换取考试中的高分数,对于考试来说也许是“高效”的,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就没有多少效率可言.

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强调所学知识的质量又追求学生成长质量的效率意识.

选择意识:每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效率,并且强烈地与一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因此,教育者必须清楚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结构特征、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映”联结(S-R 联结)的强度,追求的是“记忆”的效率和质量;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的“认知结构”的完善,追求的是知识的连通度和稳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的个性化,追求的是知识的个人体验和个体心理意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接受学习可以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增大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容量,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清晰度;发现学习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感受性和理解程度,所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赋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些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那一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皆中的,它们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对性.

发展意识: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凸显了数学教育“育人”的这一本质特征.发展意识才是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的核心.

四、有效数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五、数学教学效率论(有效教学)研究的若干课题

——从数学教学内在机制中提高效率

(一)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之路

1.以面积为主线的平面几何新体系

张景中院士敢于挑战千百年来传统的几何处理模式,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独辟蹊径,建立起一套以面积为主线的新方法、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有明确的中心,学生能从这个中心出发,到达平面几何的各个角落,使几何问题也像解代数方程一样有章可循,充分体现出“面积法”的优越性。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面积法”可节省课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决数学奥林匹克问题时的优势尤为明显,因此已经被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所掌握。

2、教育数学观

为了把中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张景中先生就大力提倡这种“数学上的再创造”,并称之为“教育数学”。张景中先生认为要根据教育规律,对数学学科的成果或说是具体的数学内容施以数学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同时又超出了“教学法上加工”的范围,这就形成了教育数学。

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的成果进行再创造。

通过教育数学的研究,改造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提供更便于掌握的方法。

更简单的逻辑结构,更有力的解题方法,更平易近人的数学概念。

3、张景中院士“面积几何”新路实证研究

张景中先生的“教育数学”的见解与科研成果,毫无疑问会对几何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广阔的前景,并指出了一条具体的道路。这就是对传统几何课程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即必须全方位,彻底地重新审视现有的中学全部几何教学内容,对传统几何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讲授几何。这样,几何课程改革才能有所突破。

(二)提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寻找数学有效教学途径(小课题)

1.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器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老师等一下我用计算器算算已变成现实,不再是美国研究生的专利)2.二次根式中 的处理对比研究

3.广州地区数学教学中“快步走(赶),多回头”(课堂完成学课本内容例习题——作业布置以前的)教学方法优劣对比研究

4.有效提高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实验(如以某章节为单位)

篇2: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偏差。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只注重了课堂表面的热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能使我们迷失的课堂回归本真,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实施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课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那么,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

1、深入钻研教材,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深度、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教师要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深浅也要适中。内容太深,学生不能接受;内容太浅,又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

2、备课必须要找准教学的真正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因此,要从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问题:(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合作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5)哪些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和主要目标。

2、备课必须要强化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整体落实三维目标呢?加德纳指出:“贪多,是现代课程设置的致命伤。”如果贪多,最好的情况不过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皮毛,弄不好则会失败。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宁少勿多,这样课堂中不仅可以扎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桩,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人教版三下年级《面积与面积单位》,教材在安排时不仅要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学习三个常见的面积单位,还要通过操作学具使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如果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上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对目标进行了如下定位:(1)通过直观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2)经历用不同方式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交流、实践能力。将“米”和“分米”两个面积单位的认识安排到了下一课时。

虽然学习目标少了,但课堂更实在了,学生既理解了面积,建立起了1平方厘米的表象,而且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获得了积极的数学情感的体验。

3、备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按比例分配》这一课例题本来是:“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名,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个?”这个应用题给我们展示了“按比例分配”的一般题型,但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恐怕很难遇到这类问题,人为编造的痕迹太重,不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基于对此的认识,在备课时,教师选择了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冲泡果汁这样常见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泡制一杯400毫升的果汁饮料,果汁与水的比为:1:7。果汁放多少毫升?水放多少毫升?”上课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伙伴操作,最后一杯杯香甜可口的果汁终于成功配制出来。整个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资源。备课前,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认真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生活资料“为我所用”,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力争做到:学“生活”、用 “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

4、备课中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终身备课的思想,不再把备课看作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思应成为教师有效备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备课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反思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的研究活动。也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事件和教学效果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做合宜的调整和修改。就备课而言,可以反思的问题很多,诸如: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我的教学技能完善吗?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当然,反思的目的不会终于理解问题,而应该努力解决问题,改进方法。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可能由此而获得某种“教学机智”,而“机智本身可能也变成一种习惯。” 也只有这样来备课,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有实效。

二、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

1、创设真实生活的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创设以学生生活为素材或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笔算乘法”一课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师随意在学生们的课桌上借用了6盒水彩笔,将这些水彩笔整齐摆放于讲台后问学生:“同学们,这些水彩笔每盒有12支,你们能帮老师算出6盒一共有多少支吗?试做一做,看你能想出几种算法。”真实的物体,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创设问题思考的情境。

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维的动因。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它造成学生心理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平衡,而学生要解决这种不平衡状态,就要思考问题。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可能性”这一内容时,通过摸球、猜球等游戏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一定”“可能”“不一定”等概念有了初步的感受后,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口袋里有10块奶糖和3块水果糖,要想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怎么办?”通过思考和与同伴的交流讨论,学生很快得出“把奶糖数量减少”“把水果糖数量增加”等方法。教学中,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学生很具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深化有效教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针对提出问题多想,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如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吗?”“你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些都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过程,亲身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4、把“问”权利放给学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起源于“疑问”。多问是开拓创新之门的钥匙。好奇和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是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如在教学“分数意义”时,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问题多去探索,提出不同见解。有时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中解“疑”。

5、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而组织课堂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同时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见解,无论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只要在思考,只要敢说,就应表扬、鼓励,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6、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搭设一个“练”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精心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学生实物举例、分组讨论:探索圆的特征。二是小组合作,放手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图钉、线绳、铅笔头在作业线上画圆。三是小组交流画圆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画的。四是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分组讨论圆的特征。五是自学课文,学习用圆规画圆。整堂课融入活动中,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异常积极,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四、善于激励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有效教学。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现代教学论和评价论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在一步步或明或隐、或大或小的评价活动基础上展开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吸取别人的长处,摈弃自己的短处。

3、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篇3: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与此同时,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 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 实践证明, 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 并非教学内容, 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 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认知智慧增值。我认为, 要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只有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明确教学目标, 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只有认真备课, 深钻教材, 才能准确把握, 深刻理解。

二、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 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 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有平等意识, 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 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 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秩序, 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提供给学生观察、操作、实验与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 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 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 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 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 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 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三、充分利用合作学习,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学生间存在着智力、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相互帮助, 发展自己的智力, 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编组时教师就要注意合理搭配, 优劣互补, 小组人数不宜过多, 小组内的搭配要兼顾学生的智力、能力的优劣和兴趣爱好的差异, 注意发挥各小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竞赛, 对于优胜者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对于稍差的小组也应给予激励性评价, 以激发他们的热情, 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造条件。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评价中被激发出来并在相应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积极的活动竞赛是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而积极多样的评价手段, 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活泼的课堂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合理评价学生, 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 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所以, 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 就犹如给学生“雪中送炭”, 既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又能使学生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五、分层布置作业, 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布置精当的作业, 有助于学生“减负增效”。现在提倡的精心设计板演作业、基础训练作业、拓展提高作业等几种作业是很有必要的。作业批改要及时, 同时还要做好批改记录, 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 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 就要个别当面辅导。特别强调及时辅导好中等生, 随后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对他们进行考查;给优秀生布置利用基础知识点做探究型的问题;给学习困难生布置基础知识的巩固题目。分层次地对学生布置作业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篇4: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一、重视朗读与默读的指导

古人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实践表明,阅读教学第一要务就是读。然而,据笔者调查发现,当前有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或默读训练认识不足,只把朗读或默读当作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反馈。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为学生留设充分的阅读时间,不断加强朗读与默读的指导,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在具体阅读中做到边读、边想、边画、边批、边注。如对于“自学性朗读”,要求全班同学读完、读好,切不可匆匆过场;对于“理解性朗读”要为学生留够试读、练读的时间,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二、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一千个读者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他们对语言感悟的不同。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品词赏句,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就是质疑问难。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语文学习求知的兴奋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采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即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多提问题,尤其是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设想。例: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补充的情况下,发出了这样一连串的疑问:谁和谁争论?他们为什么事而争论?争论的结果又是怎样?如此,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质疑有一个从浅层次到深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完成,因此学生所质疑的问题,也就不可能一步到位,作为教师应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允许学生问偏、问错。

四、强化“写”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语文学习中最为主要实践活动。小学课文教材中有着很多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语言规范精美,学习这些课文有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扎实地听说读写训练。以其中的“写”为例,阅读教学中的“写”与作文教学中的“写”有所区别。阅读教学中的“写”是凭借课文的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进行有感而发的一种片断练笔。

例:一位老师教学《普罗米修斯》一文,当学习到“最严厉的惩罚”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一道随文练笔题:“面对宙斯毫无人性的惩罚,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苦难,始终没有屈服,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用自己的笔触将内心感受写下来吧!”再如,学习了《黄果树瀑布》一文后,可要求学生运用“移步换景”写一处自己喜欢自然景点;学习了《夹竹桃》一文后,可要求学生仿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在今后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继续加大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策略的探究力度,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唯此才能耕耘好“阅读教学”这块土地!

参考文献:

[1]赵克莉;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顾卫忠;《阅读教学应突出“六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第10期

[3]田霜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直接体验的特殊地位与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4]丁卫东;阅读教学的创新[J];阅读与写作;2004年03期

[5]朱芳;让个性化阅读绽放光彩 [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 [C]; 2005年

篇5: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计划

(准备阶段)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之探究活动有效的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发现有很多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为此我将以教材为本,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手段,深入搞好课题探究工作,把课题研究做深、做细、做实,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主题的实施课题研究,力争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有实效,有实绩,使课题研究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二、研究对象: 七到九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

本阶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制定课题的实施计划,为下一步的实施做好准备工作。

四、研究计划:

9月份:查阅资料并收集整理。10月份:制定课题研究计划。11月份: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前卫中学:潘莹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总结

(准备阶段)

本课题自批准以来,我们几个研究员就已初步形成了以该课题为龙头的教育科学研究氛围,从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入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了一点小尝试。现将准备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初步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了课题具体分工,为进一步研究做好准备。

2、认真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了理论准备。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研究成果:

1、通过认真学习研讨,已系统归纳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已将实验班的学生分成了相对应的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准备阶段中的体会:

我通过准备阶段的学习研讨,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下一步课题的有效实施信心十足。

前卫中学:潘莹 2008年11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计划

(实施阶段)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转眼我们的研究课题已经到了实施阶段了,现就这一阶段我的研究计划制定如下:

一、研究目标

1、对各实验班教学活动方案,数学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进行实践反思,主要对活动目标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具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探讨、调整。

2、设计合理的、科学的适合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方法及模式。

二、课题实施时间:

2008.12---2009.12

三、课题实施对象

七年级三班四班学生.四、实施内容: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资料,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3、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所出一些课堂探究活动有效的方法、过程。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课堂实践法为主,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为辅。

六、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本阶段的研究计划。

2、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

3、研究制定课堂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的调查表。

4、案例设计《一元一次方程》。

5、及时交流课题研究心得,进行阶段总结。

前卫中学:潘莹 2008年12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总结

(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指针,广泛发动课题组成员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之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开展有计划、全面地、深入持久的课题研究工作。本人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不断强化课题的研究力度,使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出了以下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2、明确活动目的,进行有效探究。

3、开放拓展思路,引导积极思考。

4、多重评价方式,获得成功体验。

(二)初步探究出了课堂探究活动有效的方法: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集体探究

(三)如何在一堂数学课中进行有效探究:

1、创设情境,营造自学探究氛围。

2、以“趣”为导,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动机。

3、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自学探究的愿望。

(四)课题研究成果

1、经过一年的研究,我对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2、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在的提高。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

4、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对课题做得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顺利完成该课题的所有研究工作,并且确保研究的高水平、高质量!

前卫中学:潘莹 2009年12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计划

(总结阶段)

一转眼课题研究已进入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总结阶段。本阶段研究的重点是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注意研究成果的推广。研究目标: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相关理论,整理和分析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研究内容:

1、制订工作计划,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有探讨性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端正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各种教科研活动中,促进课题研究目标的全面落实。

3、对研究活动要积极反思,总结。

4、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报。具体工作安排: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2、展示研究成果。

3、撰写结题报告。

前卫中学:潘莹

2010年1月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活动有效课题研究总结

(总结阶段)

通过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两年多的研究,使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有了更生深入的了解。我通过对课题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对课题研究的回顾和反思,我也发现了自己课题研究的一些不足和缺陷。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支持,成员协作。

课题立项通过后,我校领导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不论是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此外我们几个科研组成员在一起团结协作,共同研究,各抒己见,促进了课题任务的完成,按照课题组分工,广泛收集、学习各种理论,促进了科研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理论学习,深化教育科研理论。

为了完成课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长时间的理论学习,让自已及时充电,取得了很大的确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认为有时为了探究活动的实施,课堂上有时过于活跃,课堂效果不太好,今后要注意。

四、心得体会

总的来说,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心中有数。

五、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对科研课题两年多的研究,我的课堂教学明显比以前气氛好了,学生爱听了,成绩也有所进步。

2、我的《一元一次方程》一课还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3、通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我觉得我们的师生关系比以前融洽了,学生变以前不爱上数学课为每天盼望上一节数学课。

4、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思考,主动探究,师生、生生形成有效的互动。

5、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师生教学相长。

六、今后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提高我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2、我争取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到每一节课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3、让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推广。

篇6: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阅读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课堂教学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更是教学的灵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引领、支配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朝着《数学标准》指明的方向去努力工作,寻求更加科学的途径,力求把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去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课堂教学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要顺次展开三个层次:

1、创设情境:在“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具有的水平,是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形象地称之为“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 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从熟知的实际生活中选好素材,创设富有挑战性且适合学生个体差异和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探究中获得新思维、新方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数学是理性的,它自身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知识性很强,能力要求也较高,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一堂数学课是否成功,是不是务真求实,首先要看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上没有理解,能力上没有提高,那么不管这堂课表现的如何精彩,也是一堂没有实际意义的课。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教材给出“同类项”的定义及“合并同类项”的定义之后,设计了例题:

例: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我认为本节课属于代数式化简的起步型课程,对后续学习能力影响很大。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重难点都在“准确合并同类项”这个点上。仅仅介绍定义就展示例题,难度太大。学生初次见到上述例题时可能“看不懂”、“不会做”,尤其是第②题出错率很高。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到位。所以,我在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时这样处理的:先举例讲解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的每项的系数、各项之间和的关系,利用加法交换律能将“项”与“项”之间的位置做交换。为负系数的同类项合并做铺垫,然后,板书例题。

①-xy2+3xy2

② 7a+3a²+2a-a²+3 解:原式=(-1+3)xy2

原式 =7a+3a²+2a+(-a²)+3

= 2 xy2

=7a+2a+〔3a²+(-a²)〕+3

=(7+2)a +〔3+(-1)〕a²+3

=9 a +2 a²+3 学生弄懂了恒等变形的来龙去脉,再辅助几道类似的随堂练习,加深巩固,知识技能目标就完成了。通过课堂巡回观察,学生掌握的效果很好。

3、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往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以往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 指导,授之以“渔”,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亲身经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进而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外延和内涵。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探索勾股定理》,属于上升型课程,教材展示了“勾股图”、“弦图”、“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等图案,如果借此让学生看看、量量,一节课也就上完了,并不会破坏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但是效果可想而知。我在这节课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测量、数格子、剪纸、拼图、猜想、讨论、证明等,通过一连串的动手操作,在活动中鼓励与同伴合作,共同体验了《勾股定理》变化无穷的证明方法,特别是“青朱出入图”,数学上称其为“无字的证明”,拼图结果出来的那一瞬间,数学的神奇令他们自己都感到惊叹!整节课呈现出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很自然、很自由。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也随时提出质疑,通过讨论达成共识。使群体的智慧内化为个体的智慧,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 会,使其乐于探究,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分工合作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数学教学中的落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出来的吗?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都要求教师关注它,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给学生。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如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证明》,有一个《议一议》,四边形四条边中点的连线能形成什么样的图形。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平行四边形和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等特殊的四边形。按照常规教学接下来就 是大量做题训练了。我认为,学生结果两年的三维目标引导,进行综合性问题探究,已经是蓄势待发的状态了。于是,我挖掘教材的这个《议一议》,设计了一堂专题探究课,题目就定位于——《探究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抛出问题:“四边形的对角线垂直不相等、相等不垂直、不垂直也不相等、既相等又垂直的条件变化,会引起中点四边形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的劲头儿一下被激活了,讨论很热烈。课后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如同课前预设的那句话——探究给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这节专题课取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设计,似乎在教学进度上影响了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修养的锻炼是很宝贵的尝试。事实上,留意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不难发现,由特殊到一般演绎、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这种综合推理探究能力的考查,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已悄然成为教育所需、人才所需、发展所需。

其实,教育最核心的要求,不外是让学习主体有可能实现主动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如此,知识、能力教育亦是如此。

上一篇:中秋的作文:中秋之月,思念如潮_话题作文下一篇:32.校园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