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型行政文化

2024-06-14

管理型行政文化(精选十篇)

管理型行政文化 篇1

一、行政文化与行政管理现代化

(一) 行政文化的内涵

行政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 对于行政文化的内涵学界有不同的见解, 通常我们从两个方面探讨行政文化的内涵。从广义上讲, 行政文化是指行政组织的物质设施、组织管理制度和思想以及行政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等, 它包含与行政建设相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上讲, 行政文化是行政主体的价值信仰、行政道德、行政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行政习惯、行政传统、行政原则等。本文中的行政文化指的是狭义的行政文化。

(二) 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行政管理现代化是现代化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其内涵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解读。从广度上讲, 行政管理现代化包含经济、社会、知识等方面的现代化, 法制化是它的第一要件;从深度上讲, 行政管理现代化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分别为物质层、制度层和文化层, 物质层面处于最表层, 而文化层面处于核心。行政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发展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标准。行政管理也是一个实践过程, 它深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内容的影响。

(三) 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源动力, 现代化的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灵魂, 先进的行政文化可以为行政管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竭的力量。现代化建设常从物质层面开始, 然后深入到制度和文化层面, 中国的现代化就经的政治制度, 再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行政主体的现代化, 是人的现代化, 而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主体的观念、意识、道德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现代化。

此外, 行政文化对行政体制构建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例如, 西方人认为,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而, 西方行政制度建设比较注重各行政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 以及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导致了行政体制与组织方式的巨大不同。

二、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保守农业社会, 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专制, 保守而专制的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今天, 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必定会带来传统和现代化的强烈冲突, 会影响我国的行政现代化建设。例如集权、保守、官僚主义等落后的行政文化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体制设计不合理、决策效率低下、行政人员缺乏责任感等行政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此外, 我国行政机构中存在着重形式而轻效率、重人治而轻法治、重权威而轻民主、重等级而不尚平等、重共性而轻个性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多是传统行政遗留下来的。

三、从行政文化的角度看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

(一) 行政观念与行政思想

服务型政府是民主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 因而行政管理现代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传统社会中, 人们更加注重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功能, 这导致官员们有一种心理优越感, 极易形成一种官僚主义倾向和官本位思想。现代政府不仅应维持政治稳定, 更应关注公民的利益诉求, 维护好公民的合法权益, 协调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因而, 应摒弃传统社会中长期形成的狭隘保守、缺少独立性等落后的观念, 树立开拓进取、服务等现代行政观念, 实现行政观念从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从封转变。

改革开放之前, 政府是社会的中心, 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政府职能发生了质的改变, 市场代替政府成为社会的中心, 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逐步从微观经济管理中退出, 从管理者逐步变成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因而, 应借鉴我国古代的经世致用、天下为公等优秀行政思想, 学习西方各种先进行政管理理论, 推动整个行政管理向开放、法制、高效的方向发展, 培养一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理念。

(二) 行政道德与行政心理

道德是对人的一种内在要求, 它对规范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政道德是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现代行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应传承好传统行政道德中的合理内核, 如勤政廉政的道德要求、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等;应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的道德规范, 培养行政人员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时间观念、行政为民的思想等。同时, 应该培养行政人员端正行政动机和行政思想, 使之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取向;应该用行政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理论对行政人员进行心理教育, 使之形成健康、和谐、稳定行政心理, 以满足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

中国已在现代化道路上奔走了一个多世纪, 由于专制制度根深蒂固、民主法制意识匮乏等方面的原因, 至今仍没有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因而, 在探讨行政管理现代化时就不能不关注行政文化, 不能不考虑行政主体的行政观念、行政心理、行政习惯等。只有以行政文化建设为切入点, 全面考虑、扎实推进, 才能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刘怡昌等:《中国行政科学发展》,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89。

[2]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 华夏出版社, 2001:132。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篇2

一、文化的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起来,这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要数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1、文化的性质

文化的性质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物质文化除了受社会制度影响之外,还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2、文化特征

(1)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2)文化是人们后天学习获得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4)文化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5)文化是多样的,特殊性是文化的本质。同时,不同文化间也

具有共性。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6)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用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标准去评价其他民族发生的事物和现象,是种族(或我族)中心主族中的事物和现象是文化相对论。种族中心主义发展的极端会出现大国沙文主义。文化相对论强调过分则会否认公理是非。

(三)文化的要素

(1)物质要素。一切人造物品是文化的要素,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重要。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

(2)精神要素。精神要素包括哲学、科学、宗教、道德、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重要。精神要素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狭义文化即指精神文化。

(3)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只有借助语言和象征符号才能创造和表现出来。语言是长期养成的一套发音习惯,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4)规范体系。人们行为办事的各种规矩,也是文化不可缺 少的要素。

(四)文化的区分

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

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2、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

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3、亚文化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

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二、行政管理的释义

行政管理是指研究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物、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如下要点:

(一)行政管理的主体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任何类型的管理,其管理主体必须具有管理课题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的性质、来源和获得方式,则依管理类型的不同而各异。行政管理的支配权即行政权,它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授予的。因此,行政管理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一种公共管理。

(二)行政管理的客体

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的范围遍及国家个社会胜过的各方面和全体国民。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管理都没有行政管理这样广泛的周延性和关系国家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由此决定了行政管理学有比其他管理科学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三)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

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行政管理必须以法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管理。任何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把个人意志代替国家意志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属违法行为。

(四)行政管理的二重性

行政管理同生产管理以及其他管理一样,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是科学性和阶段性。虽然这两种属性互相渗透,但区别还是存在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时指出:“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厂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就告诉我们,指挥劳动反映生产管理过程的一般性、科学性,而监督劳动则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即管理的特殊性、阶级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他们当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自秦朝以后,封建制度在大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期间曾多次出现全盛时期,在这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冲击下,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积极方面的特点

1、儒家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行政管理体系,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

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中,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殷周之际,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随着民众地位的提高,孔子较早提出了重民富民的思想。随后诸子百家都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诚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认为,任何统治都要以民为基础,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对这个问题认识和解决得如何,将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治乱,顺民心、养民力,则国泰民安;逆民心、竭民力,则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可以说,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

非常需要的,对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功利观念

儒、墨、法三家都讲功利,在义利之辩方面形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因素。义利之辩由儒家开其端,孔子最初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罕言利”。孟子提出:“何必曰利,而有仁义而已矣。”但同时,孔子又提倡“惠民”、“利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尽量做到黎民能暖饱,老者衣帛食肉。由于在二者之间,他们倾向于义而罕言利,他们的功利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竟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扭曲状态,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极深。传统文化的功利性强调的是,在治理国家时,行政决策者应该具有务实、革新和进取精神,应该注重物质利益,并相应地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这一点对现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文化的塑造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消极方面的特点

1、“吸收同化”的排异性民族特征

在世界文化史上几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排异性,只不过中国传统行政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封闭性的文化并不等同于不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其基本形态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被吸收的外来文化反而被完全同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固有形态。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范式,在这种文化范式的系统内,任何属于其

它范式的文化都无法在中国本土扎根。古代的援佛入儒形成了宋明理学,其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更加封闭,即使是随着坚船利炮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也没有触动这一封闭系统的稳固性。

2、“经学方法”的封闭性思维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经学又是传统儒学的至高点,人们在主观上认定儒家经典是一切科学与知识之源,因此任何革新都不能超出经学的范围。经学的方法,简言之,就是注解、阐发经传的方法。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经学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第二,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和政府管理的准则。在思想上,儒家经传是甄别正误的唯一检尺,后人的思想只能作为圣人之言的诠注。在实践中,历代改革家若想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几乎都从经典中寻求根据,像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是如此。经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来说,一方面使传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缺少变革机制,从而丧失变革动力。

3、“人治主义”的贤人政治特征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治主义。人治主义并不排斥法制,但它强调一切法律都由人来制订、执行和遵守,以证明人高于法律。这个“人”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帝王和贤人,所谓“君权神授”是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行政组织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顶点的人治的金字塔。虽然历代王朝均有无数刑律条款和诉讼程序,但却

一直处在人治主义的总体制约之中,法制仅仅是君主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则一直是一个人治的法制社会。人治依靠的是圣人、帝王,圣人、帝王是理想的人格、理性的象征、真理的化身、情感和信仰的寄托。由于行政组织中君主是最高首长,所以君主也就是最大的圣人,他所依赖的官僚集团则是由一批贤人组成的,贤人担负着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的职责,这就是人治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的“贤人政治”。在圣王权威之下,人们形成了普遍的臣民意识,主观上自觉认同君主专制制度,学理上主动追求圣人理想,心理上期待圣王明君专制制度,崇圣观念和臣民意识导致了民众独立人格和民主意识的沦丧,从而导致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贤人政治,最终使人治主义成为整个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传统。

4、“君主专制”与“大一统”的独裁思想

古代天人合一理论与崇圣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导致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大一统理论的产生。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把一切个体都视为恢恢天网中的一个结。个体在关系网中只有相对的地位,君主是人间最尊贵的独一无二的。但君主也只是关系网中的一环,他只有顺天、从人,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尊贵。在天、地、人大一统中,君主具有承上启下、圆通万物的作用。这种思想的导向处处是君主专制。传统行政管理中的各家学说几乎一致认为君主在国家治乱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法家以君为圣的倾向,在后世成为一条行政铁律。围绕着君主专制,诸子百家从行政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角度提出了君主一人独裁和拥有天下论,内圣外王强化君权论等理

论,从而在理论上不断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四、现代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封闭到现在的开放,从国内到国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还很不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也必然还留有诸多传统行政文化的残余,且对现代行政管理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现阶段行政文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规则秩序”,在行政管理手段中体现法制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对法制的需求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规则和秩序,没有规则,便没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使这些规则和经济规律获得相应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律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规范市场行为,正是法制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法制代表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要求确立法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严格依法办事。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模式是具有法制性的。

(二)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在行政管理模式中具有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亦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竞争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竞争,竞争的目标就是获得利益。竞争的基本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培育了人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催人上进。竞争的结果是高效率,高效益。竞争使企业不断创新,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产品质量。相应地,我们的行政管理在如此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也必然要具有竞争性。

(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倡导行政管理模式具有自由平等性 市场经济要求人的自由平等。市场经济是以等价的商品交换关系为基础的,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而商品和货币是天生的平等派,所谓货币面前人人平等,价值高低表现在货币数量的多少。在市场经济中,超经济的统治和奴役关系不再是经济的主导形式,传统文化中人的等级身份、血统背景等差别都被打破。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一种身份,即物(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等)的所有者的身份起作用,人们只能在契约关系中实现交换,在等价关系中进行竞争。虽然在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可能一些不平等思想、不平等竞争的观念还大有市场,但总的趋势是向着平等的方向发展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政府与公民真正平等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一点会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一体化”进程促进了行政管理的开放性

行政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现象,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渗透其中,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投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模式也随之向着开放性迈进。现代行政文化摈弃传统文化封闭性和排他性带来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一种开放的、兼容的文化。它是行政体系与其他体系交流,进行透

明管理的文化,它可使行政主客体之间保持平等地位和正常对话。通过政务公开,确保公众对公共行政具有知情权与监督权。公开性原则的贯彻实施,为行政决策过程注入了必要的活力,对完善行政决策体制,体现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与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古人先进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贴近现代文化的步伐,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行政管理模式。通过了解文化、行政管理的具体涵义;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的文化对行政管理、社会模式的影响,从而体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不管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经验,我们都要辩证地去看待,有所取舍,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模式,促进社会、人民的共同的发展,,壮大中华民族。

主要参考文献

[1].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3年,第5至第10页;第149至169页。

[2].张康之,李传军,张 璋.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第321至第328页。

高校行政管理文化探究 篇3

关键词:行政管理;文化探究;管理文化;

尽管高等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完善,但与高校硬件、师资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目标不够明确,建设力度非常薄弱,对高校行政管理及其文化的研究也相对单薄,这与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宏大目标严重脱节。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和高校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与管理文化的基本界定

所谓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实现其工作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完成学校工作任务的组织活动。高效行政管理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有着保障、支持、协调、激励等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制约功能、调节功能。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從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包括知识、信誉、美术、道德法律、习俗,科学作为知识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广义的文化是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其产物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

高校行政管理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高校管理文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文化是在高校行政管理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是反映高校行政管理行为和高校与行政相关的人际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价值观念、哲学伦理等的总和,是行政管理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涉及社会学、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文化学、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行政管理精神中核心、本质的成分。学术界对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而从文化角度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探讨则比较少,常见的多为对高校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的研究,也有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基本上都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没有触及大学行政人员群体的思想精神领域,亦未系统地从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念、行政思想、行政道德、行政原则、行政传统习惯等方面对高校的行政文化进行专门研究。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相对稳定,多年形成的行政管理文化对高校的学风、教风建设发挥着重要影响,由此形成各个高校不同行政管理文化,融入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理念,最终形成各自迥异的校园管理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及文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19世纪末期才开始出现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学”,次年有“南洋公学”,1898年建立了“京师大学堂”。“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从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洲和美国。近百年来,日、德、英、美、苏的大学模式都曾深刻地影响中国大学,比如“学制”是学习美国的通才教育理念,“专业教育”则是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人事制度”是借鉴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管理”则是吸取了日本的经验。可以说,中国大学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借鉴和吸取了多个国家的教育经验,综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尽管中国大学借鉴了各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和经验,但终须植根于中国土壤。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特别是行政管理理念和文化习俗,高校行政管理文化同样存在“官本位”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这种封建官本位思想观念仍然较为普遍存在,官职可以衡量一切,大学也不例外,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专车档次都是要根据官职分为不同的等级,各种会议甚至是学术会议或专业建设会议,凡是被请来参加会议的行政领导,都要安排在头排就座,而且还特别讲究与会的领导级别与座次的安排,以至于会议座次安排属于“行政管理学”中的很重要的学问。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经过了多次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只是部门的合并或人员的减少,而对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根本性问题等没有触及,对管理的职能没有进行适时的转化,管理者的观念也没有与时俱进,因而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得不到解决,主要有一下问题: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机关化倾向。

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以行政权力压制学术权力,或者获取不应该获得的资源的现象大量存在,致使学校的价值取向扭曲。在学校的行政管理中按官阶定地位、定待遇的结果,致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迫使不少教师千方百计挤进管理者队伍,把当官看成追求的目标,而不专心教学和科研业务,限制了学术生产力,使创新人才“难产”,对学校科研和教学质量造成损害。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职责也不明确。

行政管理工作有别于教师,应该是服务教育,方便师生,做好繁杂的日常工作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目前的大学中,一面从事教研工作,一面从事管理工作的“双肩挑”现象极为普遍。“双肩挑”人员获得了行政决策权利,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获取了较多的资源。但是他们不但耽误、荒废了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还影响了专职教研人员专心从事学术教研,造成资源的双重浪费。

(三)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沟通不够。

由于对彼此的岗位不了解,往往缺乏理解和包容,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定对方的工作。不少教学科研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有片面的认识,认为他们水平不高,误解行政管理工作技术含量低,否定了行政管理的作用,与管理人员相处时显示出优势姿态。行政管理人员心理也有不平衡,感到平时8小时坐班还要加班,常年有大量繁杂事务需要处理,加上学校薪金、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都向教师倾斜,这些不满情绪或会转化为抵触情绪,服务态度不积极。

(四)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行政管理人员不像教研人员都是专业人士,近几年高校招收教研人员基本要求有博士学位,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专业要求较松,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整体不如教研人员的素质高。学校的财政政策和人事制度也向教研人员倾斜,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给予足够的培养与保障。长期如此,行政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的差距越来越大,行政管理人员难以在高校中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

以上这些问题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状态不稳定,对高校行政文化产生负面影响。

三、国外高校行政管理及管理文化的分析和借鉴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外的各种竞争中怎样立于不败之地,在自身管理体制并不完善的条件下怎样走出一片新天地,这无疑需要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行政管理理念,吸取科学的行政管理文化,做出新的探索。

国外名牌大学内部管理,基本可划分为两大类:学术(教学与科研)事务的管理(简称学术管理)和非学术事务的管理(简称事务管理)。这两类管理,比较常见的是分别由两套系统、不同的人员来运作。

在美国,大学的校级领导主要负责批准本校的大政方针、任命校长,确保本校的财源及资产管理,协调处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及校内各方面人员之间的关系,很少介入学术管理和具体的教学工作。院长和系主任(系或相当于系一级的一下简称系),一般由学校董事会根据校长的推荐任命或直接由校长任命,他们主要负责本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院长主要是协调学院所属各系的教学科研活动,汇总学院的教学、科研规划,在与学院相关的事务方面也有相当的行政权力,对校长负责。系在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执行、教师聘任及有关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一般无须操心“事务管理”事宜。大学内部管理的特点之一是权力分配上分散,校、院、系三级在“事务管理”中侧重点不同。系一级的管理多集中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校一级的管理则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之外的其他领域,院一级的管理介于两者之间。

在日本和德国的大学中,校、院两级行政负责人的实际权力小于美国大学的相应人员,他们的任期相对较短。在校、院两级管理中,实际上由教授会或评议会决策,而校、院长常常只是执行者。大学中的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管理的重心因而也在系一级。

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将大学学术管理的重心放在系,看来比较合理,能够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在这些二级或三级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文化就是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高效地服务于院系教学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服务。行政管理人员布衣化,少有特权,并受到教授、职工和舆论的种种制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学术强的人不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则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他们尤其需要合作协调、擅长妥协、敢于担当。行政管理鲜有“双肩挑”,他们之间不存在教学科研资源的竞争,也建立了提供公正机会与进行公平竞争的机制。因此,人际关系相对单纯与透明,人与人之间,喜恶大多形于色,光明磊落。现在我们的一些大学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教育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本来应该是为院系服务的校部机关的职能部门,成了院系和学校之间的一个管理层次。这些意见无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四、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文化建设优化的思考和建议

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能优化行政管理文化,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整体发展发挥作用。高校行政管理文化也会随着行政管理的改革而不断优化。因此,我们应该在推进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同时,重视优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文化。

(一)尊重學术,建立崇尚学术自由的行政管理文化。

尊重学术关键的含义是对学术自由的敬畏,让学术沿着自己的规律发展,让学术研究者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学是学术单位,应当实行学术主导,弱化行政干预,反对“官本位”。充分尊重教授们在学术评价、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其他教学、科研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崇尚学术自由的行政管理文化。

“教授治校”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观点,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有探索。教师是大学的主体,而教授是教师中的佼佼者,是教师的代表,也是一所大学学术成就的代表及智慧的象征。我们这里的教授不是单纯的指有教授职称的人,而是指教师群体中一批学术达到一定成就,具有高尚人格,有合作和包容之心,有大局观念敢于担当的高水平教师。以教授为首的教师,他们长年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工作,对学科发展的规律和具体要求非常明确,掌握教学及学术研究的方法,对学科梯队建立等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科研、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方面,要参照教授及相关教师的意见,赋予其更多的管理及决策权。在这种真正有学术权威的“教授”的引领下,可以建立具有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注重学校教研发展的管理队伍,造就尊重知识、尊重学术自由的行政管理文化。

(二)管理中心下移,建立服务型的行政管理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鼓励教师终身从教。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岗管理,在教师岗位的人员专心致志搞教研,在管理岗位的人员认认真真搞服务。

高校内部管理重心降低,决策重心下移,让行政“官本位”向“学术本位”转变。在重点抓好校部机关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学系一级管理队伍的建设,增强该层次的管理力度,使管理中心下移后能够正常运转。校级行政管理者以服务为工作中心,弱化工作权限的大小,强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行政管理者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创造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能够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

(三)明确行政管理定位,建立有法可依的校园行政管理文化。

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不是不需要行政管理,也不是所有定夺权都在基层院系,如果这样学校整体也会难以运行。行政管理应侧重于学位授予、经费筹措、预算申报、财产管理及争取社会支持等方面行政权力,由学校统一协调,这样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行政管理权限明晰后,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明确行政管理人员的权限和义务,使行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增加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操作性,便于监督考核。

针对学校的大政方针学校应制定“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学术委员会条例”,明确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和义务。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建立行政工作规章制度,包括机构设置规章、人事安排制度、考核制度、档案制度等;教学、科研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课程教学规定、考试规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科研项目审批制度等;后勤保障工作应有制度保障和监督,包括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制度等。学校整体行政管理工作做到“依法治校”,这样既能使行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又能约束行政管理者的行为,使高校各项活动规范有序。行政管理人员在有章可循的体制中发挥管理效能,实现工作和人生价值。这样也可以减少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上的偏差,降低行政管理人员个人因素对工作的影响。

(四)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监督,建立公正的行政管理文化。

目前,对高校行政管理者本身的管理是靠完善的制度,之外就是主管领导对本部门行政管理行为的管理,以及每年度才有一次的年度工作考核。与学校教学、科研考核制度相比,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较弱。以往行政管理工作即使存在严重问题,只要不出事,也可能会长期执行。只有在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重大问题,产生了严重危害,造成了不良后果,才会对行政管理工作有查处,对相关管理人员有惩罚,缺乏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因此,行政管理工作也应该有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监督除充分发挥教代会、高校学术委员会及教学督导团等群团组织监督作用外,社会力量和学生代表也要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大高校管理信息的公开,接受学校员工和社会监督。建立行政管理评价考核体系,行政人员考核体系中加入教师和学生,真实的反应行政管理的绩效。及时反馈考评信息,改进管理制度或管理程序,促进行政管理纠偏,使行政管理有序、高效。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校行政管理文化。

(五)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建立和谐的行政管理文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整体素质越来越高,对高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不论是落实“以人为本”,还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都要求我们把创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人文环境放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

由于行政管理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硬性的判断标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对行政管理效果的影响不是一一对应,行政管理水平不会因为一个人或部分人的素质不达标而整体有明显的不同。行政管理人员能否上岗,上岗后工作绩效较难评判。因此,高校忽视了对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基本没有继续培训的机制,造成一些管理人员,尤其是长期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人员,知识缺乏系统的更新,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需求。

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学校要对他们关心理解,不但要精神上关心他们,还要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机会,使他们和学校师生,和社会一起进步。这样才能使行政管理人员树立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师生和管理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高校的行政管理文化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0.

[2]王锐兰.行政管理学导论[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

[3]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4]金国华.改革与思考:高校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丛晓峰,刘楠.高校教学改革与质量管理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10.

[6]黄德良.人本行政管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04).

[7]丁煌,柏必成,魏红亮.行政管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03).

[8]杨海坪.刚柔并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7).

[9]李延保.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传承[J].中山大学学报,2004,(09).

浅析行政文化建设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篇4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有着不同的内容, 而在行政发展领域的代表就是行政文化。顾名思义, 行政文化与是与行政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 它泛指着人们对当局行政的态度和认可, 在当局行政范围下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反映, 同时它也包括了人们习惯的政府行政方式与接受的行政习惯。由行政文化的根源来说, 它体现了社会人民的行政原则, 社会道德, 思想观念, 和行政价值、行政心理、行政传统等一系列精神范畴的准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行政文化建设根本目标在于对党政机关文化氛围的营造, 保证与丰富国家公务员的精神世界的稳固。因此, 行政文化建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范围。

二、行政文化基本功能

(一) 指导能力

行政文化的正确建设可以保证行政系统所包含的群体有着明确的正义目标, 不偏离正直路线, 因此具有影响公共性。

(二) 规范能力

行政文化的有效建设不仅能够对行政系统进行引导, 还能够对行政管理者的行政行为进行约束, 以保证国家行政过线严格按照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道路发展。

(三) 维系效果

行政文化的建设可以在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之间构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桥梁, 促进其上下凝聚力的形成。形成行政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信任关系。

(四) 选择能力

完善行政文化的建设可以保证行政过程中自觉做出价值和善恶之间的抉择, 并确定以何种方式达到行政目的, 并根据行政文化的价值判断对行政行动的选择进行道德文化上的检验。

三、增强机关内部事务活动的管理

(一) 在行政观念方面的

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行政文化的建设在人的心理活动、精神状况与道德要求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实践基础的前提下, 行政文化对客观事物、科学规律的感知、分析、判断与推理等等活动都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

(二) 在行政组织的形式方面

作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行政组织是有着管理的需求的, 在行政条件与社会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制约下, 行政文化的主体决定着人民的选择方式, 行政习惯以及组织制形式。

(三) 社会行政风气的形成

行政文化不仅可以符合与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还可以在社会道德方面形成良好的国家行政风气, 并主导着良好行政风气的形成于发展, 从而深入国家社会的道德观念, 以最简单的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素质与文化的提高。

四、在国家事务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影响

(一) 维护廉洁的行政行为

社会利益的廉洁行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并且廉洁行政也是保障行政组织的稳固运行与行政组织的长期存在的根本。想要实现廉洁行政, 就必须完善法治的基础, 廉洁行政是行政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 实行高效行政的需求

想要实现行政效率的高效, 就需要提高操作者的思想水平、品格作风以及精神素质等各项主观条件。为了追求行政高效, 不仅需要高效行政的思想、高效行政的奋斗精神, 还要坚持实际出发的观点, 保障实事求是的行政作风, 最终达到行政文化中的高效行政。

(三) 民主行政的基础

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文化直接影响着民主行政的执行, 执政人员想要达到行政目标, 就必须要求的民族文化和民主方式, 通过文化宣传的的方式形成国家民主行政的风气, 从而保证民主行政的有效性。

五、在行政决策、方式、制度等方面影响

通过人们的行政意识、心理、思想、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行政文化在行政决策科学与否与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判断选择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行政者, 在行政过程中需要保持自觉地行政意识和积极进取的行政思想, 从而达到具有独立思想、能够当机立断与坚定原则的行政者。简单来说, 民主型、明朗型之类的国家行政文化会产生促进行政者心胸开阔, 决策正直, 坚守原则的行政风气, 从而保障行政者公正行政, 在国家社会上营造出廉正、清洁的行政风气。

六、行政文化建设的基本作用

(一) 为了积极适应社会职能转变

加强对行政管理方式的改变、有效政文化建设的加强。加强行政文化的建设, 可以促进形成服务型、法治化、以及高效廉洁的行政思想, 这是保障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运转协调、廉洁高效以及公务员队伍执政的行为规范、公正透明的必要思想基础。

(二)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是我国行政理念的核心

我国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行政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在现实行政上要求求真务实, 实现行政道德文化建设, 这些观念与执政方式的核心在于坚持;只有加强行政文化的建设, 才能有效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 积极提高公务员行政水平, 政府行政效率;从而达到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统一多方面协调, 整合筹措资金, 平稳快速的实现党政机关行政文化发展。

七、总结

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在我国行政管理方面有着广泛的、深远的正面影响和积极意义。现代化行政管理的平稳运行需要行政文化建设的指导, 需要行政文化所能营造出的自觉行政意识与科学高效的行政思想, 因此行政者需要具备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与行政理想, 从而保障其健康的行政心理及崇高的行政道德。只有积极建设行政文化, 才能充分的继承我国悠久的杰出行政文化, 同时根据对部分外来行政文化的借鉴, 积极吸纳其中优秀的中健康行政文化, 努力发扬我国行政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行政文化, 从而在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质量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摘要:在国家文化中, 行政文化代表着国家行政活动与行政主体的道德、心理、精神等活动状态。他的核心取决于行政价值取向, 对行政管理的有着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行政文化,文化建设,作用及功能

参考文献

[1]朱新林, 魏小文.建设有中国特色行政文化的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07) .

[2]李少惠.无序之序:行政文化建构的新思维[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解读 篇5

临桂县文化稽查队:王冠明

随着新的文化市场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参加了局组织的对《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学习。通过学习是我了解到《办法》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的部门规章,对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落实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维护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办法》全面阐述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的定义,规定了综合执法机构的职责和执法人员的条件、执法工作应遵守的程序、执法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及责任追究形式,共计五章四十四条。《办法》既是对近年来行政执法工作相关制度的总结和归纳,也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现有制度进行的巩固和提升,并针对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细化了执法程序,强调了程序的合法性和操作性。

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是指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文化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的具体行政行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是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办法》第三条特别明确了其执法权来源的两种类别:一是经法律、法规授权实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对同级人民政府负责;二是接受有关行政部门委托实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接受委托机关的指导和监督,对委托机关负责。这是首次以部门规章形式对综合执法机构的委托执法模式予以确认,解决了委托执法模式的合法性问题。

行政执法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执法程序规范是执法队伍依法行政,实现公平、公开、公正执法的关键要素。《办法》在《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强制法》的框架下,对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的适用、程序和执行等法条进行了梳理。一是结合文化市场执法特点,完善了《行政处罚法》中未明确规定的重要执法制度,如举报受理制度(第十三条)、重大案件管理制度(第十四条)、处罚决定抄告备案制度(第三十一条)等。二是对执法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如紧急措施(第二十三条)、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第二十六条)、听证会召开的程序及听证报告的内容(第二十八、二十九条)等。同时,《办法》与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相衔接,指出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如有具体规定的从其规定。

执法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行政执法效能,因此加强综合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制度建设、装备建设、形象建设和廉政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是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重要目标。2010年,为加强和细化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文化部印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配备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培训规划(2011—2015年)》。为固化已有制度,《办法》规定“综合执法机构应当配备调查询问、证据保存等专用房间及交通、通讯、取证、检测等行政执法所必需的设施设备”(第十条),“应当有计划地对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鼓励和支持执法人员参加在职继续教育”(第九条)。另外,《办法》还制定了岗位轮换制度、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等其他综合执法人员管理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

行政文化的汉代经验 篇6

汉代行政构架有一种“简单的美”。在谈及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得失时,钱穆先生曾提出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即“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还是与此相反。在他看来,古代最理想的行政构架是汉代,只有朝廷(中央)、郡(省)和县三级。府、州以上都是管官的官,县官是管民的官。“汉郡多至一百以上”,“一個县政府,也往往有属吏几百人的大规模”,主要的行政资源集聚在地方,所以汉代是“管官的官少,管民的官多”的杰出代表。但这种地方政治架构,从宋代开始就变得不理想,明清以降更是每况愈下。

以明代为例,地方行政由汉代的两级变成了四级,“一省分成三个司:一个布政使司,一个按察使司,一个都指挥使司。前两个藩臬二司,又再分许多分守分巡的司。这许多官下面,才是府、州和县”。“三司”是管行政的承宣布政使、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和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其下是由“分司”分派到地方去的官员(如出自布政使的参政、参议,出自按察使的副使佥事),然后是府和州,最后才是县。由于层级增加和冗员繁杂,结果是基层政权不堪“一层一层的由上面加下来的高压”,这就彻底解构了汉代行政构架的“简单的美”,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古代国家的行政成本。

汉魏六朝行政构架之所以会形成“简单的美”,与两汉时期重实际实用的主流民族文化精神密切相关。柳怡徵反复强调说:“盖古之学者以学为文,未尝以文为学。汉魏而下,而文章之术盛”。他还指出:“学者之务实用,不独精于算数、创制奇器已也,其于规天法地之事,亦时时推陈出新,以其致用。”精于算数的代表是祖冲之,创制奇器的代表如扶风人马钧“作翻车”,改造诸葛亮的连弩等。重视实用和实际,使两汉文化具有浓郁的行政文化色彩。

顾炎武《日知录》曾盛赞东汉士风。今人缪钺在《与郭洽周论东汉史事》中也慨叹:“士气东京美,千秋未可逢。”其代表人物如党锢之祸中的陈蕃、李膺、范滂等,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李膺振拔汙险之中,蕴义生风,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立廉尚以振贵势,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慨,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这些被后世讥为“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书生,在紧要关头能做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与汉代推崇儒学的行政文化生态密切相关。

首先,推崇儒学的行政文化生态,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士阶层的道德素质和伦理水平。两汉经师在当时很有人缘。在清人唐晏的《两汉三国学案》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门徒尝数百人”这个句子。这不仅印证了孔子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同时也为汉代行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和社会氛围。

其次,在伦理环境中训练和养成的文化主体,绝不同于西方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可以干实事,具有坚忍不拔的主体自由意志和实践理性能力的,同时也不乏真正的国之栋梁。如刘昆,“迁弘农太守,先是崤、函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

由于崇高的伦理主体和经世致用的学术相结合,汉代儒生成为汉代士大夫学习、模仿和歌颂的对象,这是汉代文化在行政主体建设上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汉代文章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确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评价标准。与老庄及中西现代的审美观不同,这个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崇实”、“致用”的儒家文论观。曹丕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说,这与秦汉文章主要是政府公文或主要用于政治事务密切相关,同时也成为评价古代文章的主流典范或尺度。后来王世贞也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浮,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愈下矣。元无文。”尽管这种评判标准可能有损于艺术审美,但对政府公文或文风,无疑是一个极好的范式和样板。

汉代文章是行政公文的杰出代表,如贾谊《过秦论》: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晁错《论贵粟疏》: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以后,如海瑞的《治安疏》,张居正的《陈六事疏》,都继承了这个传统,充分发挥了文章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特有的矫正时弊、固本培元的作用。现代学者刘师培解读中国文化多偏颇之词,但对《史记》却有一探骊得珠的评价:“《史记》……《货殖传》所言,戒人君之重取民财也。《蒙恬传》所言,戒人君之轻用民力也。重取民财、轻用民力为君主专制之二大原因,故史公戒之。”

时代不同了,人们当然可以有更丰富的文艺生活,但在行政公文和文风中,汉代崇实的审美趣味和以文经国的文风,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发扬光大的。

最后要说的是,由于关注现实而不是内心、关注实务而不是玄学,所以汉代文化本质上可以称之为行政文化。同时,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本质特征。与西方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同,中国文化以解决人与社会(儒)、人与自身(道)的冲突为第一要务,其文化创造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家族秩序、人性教化等方面。如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以是之故,在探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我们有必要注意和研究素朴、务实甚至显得有些呆板的汉代文化。 ■

管理型行政文化 篇7

一、行政管理对于建设校园文化的实际作用

(一) 良好的保障作用

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 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特别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 涉及到高校的各个方面, 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如果失去行政管理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方向。特别是艺术类的学院, 更应该加强行政管理在开展艺术类活动的引导和管理作用, 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 有效的协调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方面, 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日常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不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还要与时俱进。所以,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高校内部的各个领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方向, 行政管理工作能有效的协调各个部门, 充分调动起有利的力量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三) 有利的督导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还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 这难免会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袭, 加强行政管理, 进行严格的审核制度, 一旦出现问题, 就要及时处理, 要进行定期的总结工作,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 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对于工业大学来说, 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的, 在发展的历程中, 已经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文化中可能有些部分已经难以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 所以, 一定要加强行政管理, 对于优秀的文化要学会继承创新。作为一名行政管理工作人员, 首先对学校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 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在高校内建设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特色文化体系, 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从而提高校园文化的文化传播力和精神渗透力。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从而提高校园文化水平。

(二) 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时代, 人们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有效实现, 倡导自由化和个性化发展。所以,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作为办公室主任, 应该努力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服务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必须端正行政工作的态度, 尊重和关心管理的对象, 将学生作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 提升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对于高校文化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必须不断加强管理素质, 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 应该以身作则, 首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其次要督促工作人员加强学习, 从而构建一支工作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同时, 还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 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 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 特别是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 往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多样性, 艺术性, 创意性等, 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较高。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积极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氛围。例如, 可以定期举办艺术设计大赛, 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 也与发展创新型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相符合。

三、结语

总之, 高校的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办公室主任,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 协调学校、学院内的各个领域,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 要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 为管理工作注入时代元素, 创新管理机制, 积极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行政管理对于建设校园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工业大学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 将针对行政管理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浅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孟晓敏.高校要发展管理要创新——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创新之初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2]任平平, 常苏娟.探索新时期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2 (01) .

试论儒家文化与高校行政管理的融合 篇8

关键词:高校行政,儒家文化,仁,礼,自强

一、引言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从古至今已深深烙印在华夏民族的精神血液里, 各种习俗的养成、价值观的培养, 无一不受它影响。通过研究不难发现, 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礼”、“自强”等思想是可以融合贯通到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中来的。

二、现代高校行政管理

1. 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如何体现?相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 高校的亦然, 都是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现一定的工作目标, 借助于一些行政制度和行政手段, 指导并约束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 遵从各项制度和规范, 从而实现它的管理职能, 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现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和保障。

2. 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运行的本质是什么?从行政管理的工作本质来看, 高校的行政工作就是为高校教师与学生提供行政服务的, 我们应不断强调高校行政管理所具有的服务性, 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三、儒家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的精神框架和要义非常广博、丰富, 包括我们平日熟知的大道之行、民贵君轻、仁义礼智信等。这些精神要义自古以来都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我们单从它思想的“仁”、“礼”、“自强不息”三点来看。

1.“仁”的思想。儒家文化的本质思想就是“仁”, 它作为处事的基本原则, 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健康有重要意义。首先, “仁”的本质内涵是“爱人”。 “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 , 即自己想做到的、得到的, 也要帮助别人做到、得到。自己不愿意做的, 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是为“仁”的方法。孔子认为, 只要实行仁爱, 就能协调社会矛盾, 减少人际冲突, 使社会和谐发展。

2. “礼”的思想。《礼记 • 中庸》有这样的描述:“不学礼, 无以立”。中华民族向来是礼仪之邦, 为人处事有礼有节有度, 这也是孔子一向提倡的社会规范和基本准则。这也是为什么在礼记中会有“礼之所兴, 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 众之所乱也”的说法。儒家文化对“礼”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放到实际生活中来看, 如果每个人都能和别人和谐相处, 那么整个社会就有秩序了, 就规范了。

3.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 • 乾》:“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尚且如此, 何况人呢?人应该顺应天道的自然运行规律, 强壮自身, 拼搏向上, 自强有为, 进取不息。这才是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礼记》中也提倡“日日新, 又日新”, 这都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革新精神的具体体现。

四、儒家文化精髓在现代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1. 以人为本。现代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着被管理者, 看他们有什么基本需求, 然后再来开展工作。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来说, 培养行政管理人员“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一方面, 就是要以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为主, 以他们的需求为重, 利用好手中的行政权力, 想方设法为全体师生谋福利;另一方面就是管理要以服务为主, 时刻牢记为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学生服务的宗旨, 不论大事小事都要保证服务, 提供便利, 把全校师生的满意度和认同度作为第一追求。

2.以和为贵。一般高校的组织结构和行政结构体系都很庞大、复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分工, 一件工作的完成需要很多部门和人员的配合, 有时老师或学生办一件事情, 往往需要跑很多个部门, 找很多的人员。这就导致高校某些时候工作效率低下, 各部门缺乏密切配合, 如有问题出现, 工作人员之间就很容易相互推诿埋怨, 责任划分不清, 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行政人员需要通过礼乐文化的熏陶, 理顺组织关系, 建立横向联系和垂直指挥系统, 在处理人情与原则得与失、义与利、竞争与公平的过程中 “以和为贵”, 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高效运转, 达到和谐发展。

3. 进取创新。当下正处于新世纪的信息时代,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周期越来越短, 而高校就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场所, 这种高新环境下自然也要求从事行政工作的管理者不能间断学习, 养成与时俱进的良好观念和习惯, 以学习促工作,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同时具备不断创新, 锐意进取的意识和潜能, 想方设法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固有思路, 敢于冲出藩篱,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发现新问题, 找到新方法, 时刻保持创新的激情和态度, 并把它贯穿到日常的具体工作中来。

结语

传统儒家文化中, 有很多思想精髓与现代管理的文化理念都是不谋而合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同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 这其中蕴藏的丰富的管理思想, 还没有被很好地开发。这就为广大学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一大片新的研究可能和领域。

总而言之, 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在秉承固有规则和制度下需与时俱进, 融合儒家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 继承创新, 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融合, 借鉴互补的今天, 以更大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建立起具有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的高校制度和文化, 以实现高等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通.儒家文化与行政管理之研究.江西财经大学, 2012.

[2]李鹏飞.传统行政文化的结构、功能与价值开掘.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4.

[3]张伟.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山东大学, 2008

[4]耿建钢.儒家文化对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经济视野, 2013 (22) .

管理型行政文化 篇9

一、文化遗产及城乡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

(一)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在其概念上可以将其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两种类型,也就是日常所提到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1]。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实力的一种体现。受到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文化遗产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民间传承为主一种传承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方式使得我国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国家政府也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并且将其列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部分。

(二)城乡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

受到文化遗产在民间传承的影响,我国在实施城乡规划政策过程中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现有文化遗产应该坚持以维护、补救、继承为原则。因此,城乡规划管理中也需要坚持这项原则,对城乡规划中涉及到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但是,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城乡规划管理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也日趋激烈化。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主要表现为:

第一,城乡老建筑物的拆除与保留。在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对文化遗产保护争议最多的就是城乡中老建筑物的拆除与保留。老建筑物是我国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的一种建筑类型,是我国设计文化和生活文化的一种体现方式。但是,在城乡规划中老建筑是否真的具有文化价值,是对其进行拆除还是保留,成为了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行政争议最主要的一方面。例如,“上海新天地的模式是否真的是一种文化遗产保护方式[2]。”城乡规划管理中对于老建筑物的保留、拆除成为了最具有行政争议的问题之一。

第二,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花落谁家。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由地区行政单位对城乡进行统计规划和管理。但是,在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由地区政府进行保护,还是由文化遗产所拥有者进行保护,也成为了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上海的思南公馆,虽然是上海市中心中较为悠久的历史建筑物,但是在其保存过程中,政府采用经济保存的方式进行保存[3]。而素有“姑苏城外第一楼”的称号的山塘雕花楼,其在保存上由当地的民营企业家进行保存,属于其私有财产。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究竟是政府还是个人也成为其行政争议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三,城乡商业化与传统化发展争议。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的不断深入,在对城乡进行规划管理过程中应该针对城乡商业化进程模式对其进行规划和管理。而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在对城乡商业化建设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协调传统文化,成为我国城乡商业化与文化保护行政争议的表现之一。例如,对于城乡建筑拆迁问题,将老建筑拆迁修建成商业中心,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是,拆除老建筑,就失去了地方的文化标志。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也对这一问题左右为难,也成为我国城乡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行政争议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城乡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形成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总结为:

第一,由于地方文化和思想意识不足。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主要以地方政府为规划团体,在政府内部往往形成了两种极端的思想意识。一部分人员认为城乡规划管理应该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为主;一部分人员认为地区文化遗产是地区的标志,也是先辈们留下的遗产,应该对其进行保护。受到地方文化和思想不健全的影响,造成城乡规划管理中文化遗产保护产生行政争议。因此,如果未来想要进一步缓解争议,需要对地区文化和思想意识进行更新,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第二,地区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在实施城乡规划政策中并没有针对性的制定地区法律法规政策。因此,在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中出现规划争议无法可依。城乡规划建设中建设依据是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地区未来规划进行合理的发展,从而促进地区整体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而地区文化保护则是依据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其进行保护,二者在其法律法规上存在的差异性,从而造成在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中产生文化遗产保护行政争议,制约地区经济发展[4]。因此,未来在其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

第三,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处理的不够完善,从而无法明确在城乡规划管理过程中哪一点为重点,导致城乡规划管理中出现文化遗产保护行政问题。因此,未来在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中应该坚持以经济和文化发展协调发展为目标,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加快其进程。

总结:城乡规划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二者在其本质上不存在冲突关系。但是,受到地方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城乡规划管理中出现文化遗产保护行政争议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城乡规划的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因此,在未来城乡规划管理中应该进一步明确二者的关系,将文化保护与城乡规划管理结合发展。利用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城乡规划的发展,让城乡规划发展带动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互利互惠的发展效果,最终实现城乡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永胜.城乡规划管理中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争议及具体原因分析[J].门窗,2014,04(02):398.

[2]郭璇,赵月苑,邹怡情,等.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联耦合”思维——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保护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02(03):65-72.

[3]杨潇,张毅.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成都全域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研究[J].规划师,2013,11(05):94-100.

管理型行政文化 篇10

从上世纪末开始, 伴随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校改革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都给新时期的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方式等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变得有些不合时代的节拍了。因此, 在微博、人人网、QQ等即时通讯方式已被绝大多数大学生熟练运用的今天, 要求高校研究校园网络的现状, 研讨网络的教育管理功能, 并就高校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路径、事务管理新模式做出思考。易班作为正在被教育部大力推广的网络平台, 集教育功能、社区功能于一身。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网络新时代创新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和学生教育的新方法以及新途径。它最主要的构成单位是各个高校的行政班级。网上的行政班无疑是线下行政班的一个重要平台, 在该平台下, 班级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平台实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工作的信息化, 同时可拓展学生教育的新平台, 还可以提高班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水平。从学生口来讲, 该平台集QQ群、微博、人人网、SNS、网络相册、网盘等通讯方式或网络软件于一身,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2 传统行政班管理方式的缺点分析

(1) 上传下达班级日常管理事务的不便利。班级的日常事务较多, 比如四六级报名、选课、考试通知、助学金申请、推优入党等。从发出的单位来看, 有学校、各行政部门、其他学院、本学院, 来源广, 归口复杂, 而这些事务都与学生的学业或利益密切相关。如何做到有效并且高效率地将这些从不同来源获得的通知传达到每位同学?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 各个学校不外乎以下几种方式: (1) 人工。各种通知通过学校的办公系统或纸质的发文形式通知到各学院, 学院再通知到各年级、各班级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辅导员收到通知后, 召开大会宣布, 并将通知打印并张贴。利用学生会, 再做好大会之后的通知、宣传、表格的发放等工作。这种方式较为古老, 动用人力太多, 而效率不高, 容易遗漏通知对象。 (2) QQ、微博等通讯网络工具。一个班或一个年级加入到QQ群中, 班主任在群中发言通知事情, 并将文件和相关的表格上传到共享中;或通过辅导员博客发通知、上传文件等。QQ平台具有很明显的缺点:在QQ中发言通知、告知相关信息, 很容易被刷屏, 导致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看到, 未登录QQ的同学更是无法收到信息。其次QQ共享、博客上传文件有大小和容量的限制, 很难将所有需要共享的文件上传, 最后QQ群人数有上限, 扩充容量需要收费, 大部分学校不可能为这笔费用买单;

(2) 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平台。高校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大学班级的建设, 认为一个优秀的班级能够有力地推动班级成员个人的发展, 但班级的建设又是一个难点。当前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 大学生思维活跃, 独立性强, 集体意识淡薄, 班级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班级成员的团结。班级缺乏一个使班级成员共同关注、交流的平台, 缺少一个“家”。QQ群的功能很有限, 无法提供该平台支持。笔者以当前较为流行的人人网和腾讯朋友网为例, 分析这两个网站在班级平台建设上的不足。 (1) 人人网。虽能找到本班、本学校的同学, 但缺乏最为核心的班级功能, 个人还是个人, 各自为战, 仍然不能将本班同学有序集合, 通过一个平台将班级和班级成员有机结合, 班级成员之间仍然是散沙。 (2) 腾讯朋友网。该网站具有班级功能, 可以将班级成员归整到一起, 但班级功能仅包括了相册、分享、留言板、通讯录, 功能单一, 班级成员加入班级后能够获得的交流机会不多, 且不允许班级成员上传文件, 无论从班级事务管理上看, 还是成员间分享资料都是很不利的。

3 易班作为班级管理新平台具有的优点

(1) 班级管理信息的网络化。易班作为一种实名互动平台, 提供了SNS、博客、微博等Web2.0应用。根据师生需求, 有话题、日程表等基于班级的特色应用。作为其中最基础的班级个体, 旨在通过该平台为行政班建立班级成员认可的网上沟通与交流平台, 并将班级事务的管理嵌入其中, 是一种和网络发展相结合, 符合当代学生上网习惯的班级管理新方式。 (1) 班级公告。班级中的各种日常管理通知、需要公示的各种文件, 都可以通过班级公告发出。班级公告板块杜绝了QQ群中通过发言通知事务而容易被刷屏、共享文件受到群共享空间容量限制的情况。并且可以将通知同时发送至班级管理者所在的所有班级中, 设置成班级公告, 这种公告方式方便且高效。 (2) 站内私信。班级的管理者通过站内私信的方式可以将班级的各种事务告知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班级成员登录易班之后, 会有新消息提醒他查看班级公告。实现了班级公告和班级成员之间的无缝连接, 彻底杜绝查收不到通知的尴尬情况。

(2) 通过班级话题版块, 高效完成班级事务。班级话题是易班班级中另一重要板块, 与论坛类似, 班级管理者和成员都可以在论坛中发新帖、发起投票。根据该板块的功能, 再结合学生工作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许多工作通过该板块完成。如, 通知学生报名, 班级管理者通过帖子将报名信息列出, 针对报名工作指定负责的人员并做出要求, 再上传报名的具体通知或报名表, 学生根据需要下载表格填写好后由负责人汇总上报;推优入党的投票我们也可以通过发起投票的形式完成, 易班投票的实名制和一人一票的制度保证了投票的准确性和规范, 可避免外班人员投票或刷票的行为, 大大简化了线下的投票过程, 无纸化、无会议, 给班级管理者和班级成员带来便利, 也符合习总书记“反对浪费”的精神。同时, 班级成员也可以在板块中发帖, 交流。

(3) 方便实用的班级网盘功能。易班网盘具有其他商业网盘不可比拟的优势-无容量限制, 同时可以建立文件夹, 把文件进行分类管理。从班级管理者来说, 可以在网盘中上传常用的文件, 如涉及教学工作的课程增删表、双学位申请表、补办学生证表, 涉及学生生活的在校证明、助学金申请表、医保报销程序等;其次, 各种经过公示的文件、发出的通知都可以放到班级网盘中进行存档。学生自行根据需要下载, 免去了学生找不到文件下载, 班主任成为“打印机”的情况。学生也可自行上传复习资料老师上课的课件等, 通过该网盘共享资料、交流学习经验等。

4 易班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平台

易班班级具有论坛、网盘、班级公告、相册、通讯录等功能, 从功能的设置上来讲, 比当前流行的人人网、腾讯朋友网更符合大学班级的活动特色, 以易班为平台开展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不仅班级建设的需要也能够体现出该平台的优势。以笔者管理的一个班级为例, 该班现有论坛帖子213篇, 内容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独立成长, 能引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的介绍、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经验谈、班级行政管理的相关通知、心理健康教育、学术报告、各类文件和违纪处罚决定等。基本做到了学生日常管理、职业教育、学业教育、专业教育等的全覆盖。相片600余张, 每个寝室都有自己的相册, 班级活动的照片通过建立相应的文件夹独立上传。易班的班级排名反映了一个班级的活跃度, 即论坛的发帖回帖数、网盘个数、相片个数等。从易班目前的推广情况来看, 排名靠前的班级会获得丰厚的奖励, 因此, 班级的对易班的热情非常高, 班级成员都积极参与易班班级的建设工作, 无形中增加了班级成员的团结程度, 给班级文化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5 建议

(1) 结合传统的飞信、QQ群等通讯工具保证班级日常事务能及时传达到每位同学。易班有上述的优势, 但毕竟作为一个网站, 若没有访问量, 一切都是空谈。易班虽有短信通知功能, 可以告知用户登录易班查看公告、信息等,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该功能还需升级和完善:短信条数有限制而且发出之后60%的用户无法收到短信。因此要用好易班, 须同传统的飞信、QQ群的通讯工具相结合, 能快速而且有效地将信息传达到每位同学。避免易班和易班用户之间的真空。

(2) 易班同教务系统整合。教务系统是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率最高的校内功能系统, 若能将教务系统的功能内嵌到易班中, 可以整合两个系统的资源。减少学生登录多个系统可能带来的不便, 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增加易班网站的访问量。如用户的课程表功能, 可以直接从教务网中导出, 这样, 学生在易班上就可以查看课表, 而不必再登录教务系统查看。

参考文献

[1]陈巍巍.易班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6) .

上一篇:语句拓展训练下一篇:课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