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2024-06-11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精选十篇)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篇1

关键词: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引导,身上具有的师德师风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但是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极少数人欠缺师德师风,不仅不利于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还损坏了教育工作者具有的美好形象。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学校管理中存在漏洞。所以,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制度,利用制度规范中小学教师的行为,保证中小学教育健康发展。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极少数教师师德师风欠缺。目前,极少数中小学教师身上存在着思想政治观念淡薄、敬业能力下降和为人师表意识淡化等问题。首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应学习的,而没有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思想认识不深刻,政治觉悟很低,对党的方针理解不全面等,导致教育学生的政治素养不坚定,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等造成不利影响。其次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发展,自我意识复苏,部分中小学教师忽视集体成全个人,为个人利益采用在课堂少讲而开设课后补习班的方式;对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和计划不管不顾,辜负学生的信任,经常擅自离岗,使学校教学工作间断。最后教师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但是有些教师治学不严谨,没有做好表率,上课散漫,重视言传但忽视身教;另外一些教师仪容仪表不整洁,上课时接听电话、抽烟、聊天和随地吐痰,给学生做出错误示范;甚至一些教师将个人情绪带到课堂,宣传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2.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不合理。目前中小学的教育考核制度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制度,过分重视教学成绩而忽视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虽然在教师考核、评定职称时有师德的要求,但是基本上都比较空泛,没有对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很好的执行到位,所以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的引导作用趋向于零,这也就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自身师德师风的不重视。

二、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加强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意识是行动的先驱,只有中小学教师对师德师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内心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教师才会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然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教师意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积极主动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中。而不仅对教师个人思想进行建设,更需要对教师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情操进行建设,促进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积极做好学生的表率,通过言传身教,用个人优秀的品质去吸引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去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通过树立典型发挥示范效用。事实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中小学教师中一批师德师风高尚、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典型,通过对这些典型进行奖励和宣传,使得他们成为所有教师队伍中的榜样,利用榜样的作用教育、激励中小学教师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建设,在中小学校园里形成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典型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师德师风的最终形成。所以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大力举办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对师德师风建设中取得显著成就的先进教师进行广泛宣传,号召所有教师向他学习,通过典型使得校园形成崇尚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风气,以点带面,进而带动所有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科学的政策导向。在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导向,引导中小学教师加强对自身师德师风的建设。利用政策对教师的导向性,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然后再通过良好的教育风气,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让教学气氛和学习气氛能够得到有机结合和统一。

(2)健全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激励、考核和监控机制,保障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公正、准确合理;在中小学教师管理办法中将师德师风建设写进去,使得师德师风建设能够得到稳定安全的运行,而且运行的前提下是公开透明。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监督和评价。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水平与教师评优、评职称和选拔任用等相挂钩,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奖惩制度,要奖惩分明。总之让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特点。

(3)科学的组织领导。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组织和领导,通过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来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而学校党员干部更是要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以身作则和身先士卒的基础上成为教师的典型;同时还要对学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顺利开展。可以整合资源成立一个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执行和监督。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整改计划 篇2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整改计划2007-02-17 16:41:00

师德建设整改计划

旨在全力打造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活动,已时近一年。谨循吉林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我校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吉林市师德规范十不准》为准绳,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教师职业道德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解决教师队伍在师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中,认真组织

全体教职工,加强学习,集中整改,开展活动,完善制度,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完全有效的解决。使我校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就师德建设活动中所取得的战绩与不足做以剖析总结,制定整改计划,以利于保持先进,剔除不足,巩固建设成果。

一、总结反思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敬业精神、法制观念、行为规范五个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通过“心连心、手牵手”、“名、优、特教师社会服务日”、“师德承诺”等活动的有效开展,使社会各界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反响强烈,形成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当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存在的问题得到行为上的有效杜绝和运行机制上的管理制约,并不等同于思想上的根

本转变。全员性的、本质性师德水平的提高仍需要一个长期培塑和巩固提高的过程。这是德育的内在规律,也只有如此才可能使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务实创新,甘于奉献;廉洁从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根深蒂固于教师的思想深处,使之成为“真本”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整改措施

通过前段师德建设活动,我们已经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行为上的问题,这仅仅是解决了思想表层的问题,解决了德育的粗浅的问题。只有“长治”方能“久安”,师德建设同样需要养成教育。

⒈加强学习,牢固观念。

通过对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再学习、再内化,深入提高认识,稳固思想观念;通过向先进典型的学习,抓差距,补不足。

⒉限期整改,赶先争优。

对师德综合评价不达量化分分以

上的教职工,即使没有行动上的违规问题,也要于细微处查找不足,以“真本”为准绳,践行教育行为。争取到年末量化考核达分以上,达优秀水平。

⒊增树典型,加强影响。

结合师德建设实际状况,适当增树典型,除增树综合师德典型外,还要培塑“爱生典型”、“科研典型”、“依法从教典型”、“育人典型”等分类典型。增强典型群体效应,扩大影响力。

开展典型教师晨会宣讲活动。

每周利用周五晨会时间,由一名典型教师进行面向全体师生的广播宣讲,宣讲内容以自我教育教学实践为题材。从而扩大典型教师的内驱力和感召力。

⒌继续开展师德建设系列爱心活动和教育活动。

⒍进一步细化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定时与定量评价的细致性和准确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失范;师德素养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潜心治学、教书育人,敢于担当、锐意创新,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具有示范性和先进性,关系着农村的未来。

但是,当前社会变革转型时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也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敬业意识缺失,个别教师甚至言行失范、缺乏主人翁姿态和奉献精神,师表意识不强,严重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一些学校对新时期师德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方法陈旧、实效性不强,没有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差。个别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教育观念落后,教学靠吃“老本”“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陈旧;不用心教育学生,不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效果差;无创新意识和精神;教研教改能力差;面对新课程改革,无所适从;班主任工作方法不恰当,对学生缺乏耐心。

2.师表意识不强。个别教师缺乏主人翁姿态和奉献精神,法律意识淡薄,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时有发生。出勤不出力,工作效率低,影响了教学质量,带坏了学校风气。“身在学校心在商”,拜金主义严重。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大局。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措施

1.进一步强化学习教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习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等教师行为准则和师德考核标准。每位教师应明确师德建设的标准和自身差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对照标准自我检查,不断规范。

2.进一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过程管理,逐一落实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遵循教学管理的原则和教学规律,形成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常规。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等基本环节,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基本环节,要严格要求,形成制度,使师生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同时,制订课堂常规、教学组织常规等,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

3.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精神,层层贯彻落实。各农村中小学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学校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全过程。校长要亲自抓师德建设,教代会和学校团组织应紧密配合,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2)建立健全培养培训机制。师德师风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从培养培训着手,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中小学要把“实现价值,成就梦想”作为永久的师德师风教育主题,贯彻教师成长全过程,强化课堂纪律,强化党建工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在职教师培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师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新任教师岗前培训要强化师德教育,开设师德教育专题,激发终身从教的热情。要充分发挥优秀老年教师的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老中青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团结和谐的教师队伍。(3)建立健全激励考评机制。要树立典型,大张旗鼓营造树先进、学先进、比先进、做先进的良好氛围。加强正面激励,促进形成重师德、尚师德、修师德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将师德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核心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优选模、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惩处。

当然,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这需要学校、家庭、学生、教师本人以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遵守规范、制度,通过社会引导与监督、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及工作实践等环节,以“我愿意”“我应该”的自觉方式表现出来,形成教师内在的责任自觉,师德师风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篇4

然而师德的修养, 不是一朝一夕说有就有, 也应该像学习所有学科一样, 必须学会和掌握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 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 养成良好的师德就成为一句空话。下面我就结合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师德师风的专门调查研究, 就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自我教育, 严于反省自己, 不断地提高政治素养

首先, 学生是一张干净的纸, 每一个教师在这样的纸上涂鸦, 无不代表着教师特有的品格和气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 灵活多变的教育技巧。而这些合起来就是教师的师德修养。师德修养就是教师对心灵的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俗话说得好:“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 不仅指能够正确认识别人, 更为重要的是指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如果认识别人不容易, 那么认识自己则更难。从师德修养上看,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摆正自己的位置, 那么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以自我教育为特征的师德修养了。

其次, 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俗话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普通人, 是普通人就一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以改正, 这样才能被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的职业也才能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也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否则, 就会空有其名。

再次, 师德修养要用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自己没有极高的标准, 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 那么也就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要想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们就要认识自己, 发现问题, 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样, 才能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职能。

二、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第一, 要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学习, 提高师德修养。因为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具有很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甘愿奉献的精神, 革命前辈和英雄都是不贪图名利和金钱,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国家做出贡献, 为了追求真理不拍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革命和工作中不怕吃苦, 战胜困难, 勇往直前, 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是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标杆, 值得教师认真地学习和模仿。

第二, 要搞好校园的宣传, 形成浓厚的师德建设气氛。在学校教师的学习园地和校园的宣传栏上以板报的形式做好宣传, 同时利用校园广播站定期进行广播, 这对于营造校园教师道德建设, 形成良好的氛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 发挥师德的典型师范作用, 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应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巾帼标兵”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 进一步弘扬正气,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孔子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用这种办法激励后进, 就一定会有益于师德品质的养成, 会使人的灵魂受到洗礼, 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三、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养分和力量

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学生模仿。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将教师的行为作为自己的标准;而中学生有很强的叛逆性, 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 并对教师是否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行为是否符合教师道德规范。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从而实施自我审视, 查找自己的职业道德是否符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找出问题加入改正。

首先, 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 要诚恳虚心地向学生学习, 他们的身上往往有着我们成人所不具备的优点, 比如善良、天真、干脆、淳朴、直率等等。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 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其次, 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 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生活, 一起娱乐, 一起谈心, 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 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对自己品行的评价, 以便及时总结, 反省和检查自身, 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

四、参与实践, 总结经验, 加强自我约束

马克思主义关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是道德修养不能与社会实践脱离。马克思认为,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才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善恶, 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由此, 教师在提高职业道德的同时, 必须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 这样才能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者。

五、相互学习和探讨交流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上, 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探讨, 提高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能力, 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不仅教师要提高道德建设的积极性, 而且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激励的作用, 通过双管齐下, 积极引导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借鉴, 使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得到推广, 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这是提高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当然,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还有许多, 这里只是略举几隅, 抛砖引玉, 以引起诸位同仁的关注, 共同推动师德修养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昌勋.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0 (10) .

[2]张昌勋.福建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8) .

[3]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14 (12) .

中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篇5

一、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研究

(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并不是历来便存在的,它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而来的,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历史。各行各业都有其道德,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道德。在古代文献中,其实很早就有关于职业道德的记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若有疾厄来求救等,不得问贫穷富贵,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是孙思邈对医者该有的道德心态的具体描述。在现代,教师和医生的职业道德演变成“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据此,很多专家学者给出了职业道德的定义。

李春秋、王引兰认为,职业道德就是从业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务必要遵循的,并且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基于职业分工,和实践职业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着相同的劳动方式,相同的职业培训,所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往往有着共同的习惯、爱好、心理和职业兴趣,形成一些特殊的关系,产生特殊的行为模式和道德要求。

在傅维利看来,职业道德是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用来在工作中协调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基于权利、责任和利益,同人们的职业角色、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职业道德具有它自身职业的特点和特征,要求担任某种社会角色的个人和群体自觉遵守。

叶泽来在其研究中认为,职业道德是从职业生产活动中引申出来的,是从事一定社会职业的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社会的利益和自我的利益时应该遵循的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特殊道德规范,以及与规范相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由于对职业道德的阐述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其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职业道德就是在社会上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要求,并且用它来调节自己的职业行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表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申继亮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区别于其它的一般道德,它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在教师这个职业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必备品德的总和。它是教师行业的专业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以及教师和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杨燕钧从伦理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创新性等特性决定的,是一般社会的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师特殊的职业劳动中形成了一些社会关系,教师职业道德以它特殊的方式调节这些关系,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和整个社会起着能动的积极的作用。

张磊则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仅仅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教师教育劳动过程当中生成,是用来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本质也是相同的,即都把教师职业道德概括为教师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从社会层面上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不管教师在社会上是作为一般人还是专业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从个人道德层面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每个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以及履行其职责过程当中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格和修养。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用怎样的思想态度去教育学生,用怎样的行为去待人接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尽职尽责。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概念,它有其基本外延,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中叙述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当然,这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部内涵,还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追求、职业良心、教师义务等等。

二、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当中。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教师队伍当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对其进行修订,部分学者也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本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从纵向角度来比较研究

杜中兰、李天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布的所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叙述和说明,并且将四个规范进行比较,指出新规范具有六个特点,即符合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自身职业修养;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开拓了知识视野六个鲜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措施,坚持密切配合、双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来践行师德规范。

胡珠楠通过回顾以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发现其有六个趋势:由理想趋向现实;由他律趋向自律;由统一趋向分层;由随意趋向科学;由难行趋向可行;由广泛趋向专一。指出这些趋向将通过把规范从内容、名称、对象等方面进行变革来推动其步入新台阶。

(二)将视角放在对新规范的全新解释

严冬通过对当今师德发展现状的分析,说明了产生师德问题的原因,进而论述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即“爱”和“责任”必须贯穿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并且颁布新规范有其必要性,因为它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师德传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要求。

刘岚、李磊、朱娥聚焦于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用全新理念进行了解读,根据关爱程度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分为爱护、尊重、促进成长三个层次,指出关爱的理论基础,即符合新型学生观、师生观,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提出关爱的行动策略,即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提高学生关爱生命的能力;对学生尊重、接纳、理解、鼓励、欣赏、赞美。

(三)侧重对规范的反思

崔素芹认为由于受儒家精英文化中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新规范本身存在困境,在此基础上,她进行了反思和建议:首先,作为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规范,应考虑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职业道德划分不同的层次;其次,对教师的某些要求应当体现时代性,要与时俱进,加强法律制度的保障;最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研究

任何一种道德只要存在,对道德的相应评价就会应运而生。在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普遍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标杆,教师的师德水平依靠规范来体现。实践表明,规范在发挥对师德的评价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建立全面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宁静在解释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含义、说明了评价的标准之后,重点阐述了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已经滞后,不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发展。第二,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角度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机与效果不一致,学校的管理注重对师德动机的评价,导致教师为学生成才的出发点是好的,却由于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当,反而带来了不好的效果。第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取向偏颇,重视奖惩性,忽略发展性评价。最后,整个师德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马琰琰、徐媛媛分析了当前师德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科学的师德评价应具备的特征,重点阐述了如何构建科学评价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在本土化研究的同时,吸收国外优秀教育理念,并且随着时代发展改革不断进行调整。其次,做好思想宣传,让评价工作得到理解支持,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功效。然后建立专门的由学校领导人负责统一安排的评价机构,防止评价工作流于形式。第四,利用观察、谈话、教师互评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信息反馈,将反馈结果变为教师具体的行为。

王菊在对现阶段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师德评价体系提出了设想。首先,要制定具体可行的量化评价内容,可将内容设置为政治坚定。精心施教、潜心治学、用心育人、热爱集体,最好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指标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其次,确定参与师德评价的主体,用较科学的评价理论,以学生60%、领导30%、同事10%的比例进行公正评价。最后,通过树立典型,在校园内营造宽松健康的评价氛围,让广大师生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并认同。

四、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原因的研究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阿拉坦巴根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道德缺失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座位排列有偿收费,一些教师利用班级管理职务之便,谋取不道德的利益;二是教学有所保留,正常授课时故意蜻蜓点水,重点知识留在课外办辅导班;三是在节假日被动或者主动向学生家长收礼;四是为了自身工作效绩重点关注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五是教育教学过程缺少生命意义,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情感上的需要,甚至采用挖苦讽刺践踏学生的人格。

郑凤、余建辉在结合对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师德调研的基础上,肯定了大多数教师能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但有些教师身上仍然存在问题。第一,少数教师敬业精神不足,仅仅把教师作为谋生的手段,职业信念开始动摇;第二,部分教师缺乏育人意识,且专业素质不够硬,教学能力不足;第三,一些教师存在上课打电话、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行为失范现象,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弱化;第四,个别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合作意识不强;第五,多数教师教育观念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造性。

杨金国、薛艳格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几个突出表现。首先,热爱学生方面存在不尊重学生人格、不能平等对待学生等现象;其次,在尊重家长方面存在不能及时和家长沟通的现象。在依法执教方面存在体罚、侵犯学生隐私等违法现象;最后,在廉洁从教方面存在收礼、有偿座位排名等价值观扭曲的现象。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原因

杨浩通过指出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些现象分析其原因。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在制度规范上,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过于理想化、口号化,脱离现实,在实践中缺乏可操控性,同时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缺少具体的指导性,显得空洞、教条;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针对性不强,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特征不明显,多半以国家层面上的制度规范为主,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照搬文件,缺乏层次性和创新性。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行中,存在师德规范意识薄弱,师德教育重视不够,实际执行中充斥“人治”思想和“有法不依”现象,师德制度建设缺乏伦理精神,师德建设中缺少教师专业组织的参与四个问题。二是教师自我修养方面的问题。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正确看待和处理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职位谋取私利,不尊重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有违法犯罪行为。

庞解文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研究》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自身的道德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观因素也是造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第一,中小学教师责任意识不强,不安于做教师。个别教师不满于自身岗位待遇,不能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不过硬,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出于各种原因,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很低,有些教师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思进取;第三,个别教师存在着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的.行为。

彭宝珍的研究指出,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主观原因因人而异,截然不同,没有普遍性。但客观原因一般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等因素相联系,普遍性较强,可以通过加强制度、体制建设和改善社会环境来解决。因此,她主要论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这些客观原因主要有:第一,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性、利益性等特点,导致教师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重利轻义。第二,社会的压力。

当今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要求,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和角色过度负荷是教师承担过多的职责。第三,待遇偏低。教师与其他高收入行业比,工资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其产生心理落差,对自身职业价值产生质疑。第四,考评制度僵化。现行教育体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不重视,使考评成为形式,其考评内容也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

李婉婷认为部分教师的行为让社会失望,这中间必然有一系列的原因,但她仅从教师社会地位的层面出发探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首先,教师的经济待遇偏低,影响教师积极性。目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虽然一直在有所增加,但教师的生存问题仍得不到保障,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在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教师社会权利被忽视,影响教师公正性。人们总是强调教师的付出,过分强调其义务,不重视教师的权利,不关心教师的生活质量。最后,教师专业化程度不统一,影响教师合格性。由于教师只需要拿到教师资格证便可以上岗,使一些地区的教师队伍中出现部分不合格的老师,这就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隐患。

综合已有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发现:关于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客观因素,比如社会、经济、制度、学校管理等,二是教师自身主观原因,比如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和个人道德素质等。

五、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

任之滔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第一,立足日常教学活动,重视践行能力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开展有深度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第二,营造“尊师重教”的大环境。

提高对教育重要地位的认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第三,规范和完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制度管理。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净化教师队伍,提高法制观念,加强制度建设。第四,重视学校管理制度的人文内涵的建设。加强学校管理者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能力,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创建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

宋美超认为,师德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仅需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措施,还需要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改革。一是提高教师待遇,减少教师压力。要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促成其意义世界的构建。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识,在实践中加强高尚职业道德修养,锻炼道德意志,强化教师的自我教育。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核管理。基于制度与人的道德的上层关系,我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在教师考核管理方面,应明确奖惩机制。四是建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制。鼓励学生和学校、家长一同参与师德评价监督过程,并且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对教师师德进行舆论监督。

龙绍赟、徐海棠则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他们认为,国家首先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大环境。要努力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待遇、工资待遇、职业待遇等,为中小学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和完善教师管理,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师德评价体系,提高中小学领导者的民主意识及科学决策意识。最后,创建职前职后相互衔接的师德培育体系。

李慧芳立足于对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确立以“以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和价值实践目标。“以生为本”即追求对学生本身的关照、关怀,中小学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师的职业价值目标。二是加强管理,开展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激发其职业道德情感。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应有一个健康的道德氛围和公正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系统,要对教师定期检查、定期考核。三是中小学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新时期要求教师要注重自我教育、约束和控制。

可见,学者们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主观上,要努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作用。重视教师对有关教育法律和法规的学习,使其依法施教;建立教师心理疏导机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减轻教师过重精神负担;加强教师的再教育,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及观念得到及时更新,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客观上,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强化师德建设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制定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准入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制定严谨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全方位监督,让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重视对教师的评价工作,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体系。

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从新世纪初到现在,国内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在研究范围和角度上也广泛而多样,但梳理的资料看,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对有着巨大人口的农村地区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小学及青年教师更是被忽略的群体。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具有普遍性的问卷调查法,更多的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缺少实证研究,多侧重于整体性的描述,对各种因素缺乏对比。第三,在研究角度上,侧重于宏观角度,千篇 一律地照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这个框架写,缺乏从微观层面某一具体角度深入地研究。第四,在研究内容上,一些学者将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道德的内涵直接套用在中小学教师身上,只是标题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通篇却没有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教育对象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第五,在提出的对策上,一些学者就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其操作性和效用性有待考量。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今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必须注意研究广度和深度的结合。所谓广度,就是要将研究对象放宽到农村地区,并且范围层次下放到小学及青年教师等,补充现有研究在一些群体上的缺漏。

深度包括:研究方法要多采用实证研究法,深入某一地区或具体学校进行实地考察,使调查研究结果准确地反映事实现状;研究角度要体现创新性,多从微观角度寻找切入点,在不同层次领域上完善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师德研究;研究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师职业道德所具有的特征,深入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应有之义,努力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更加严谨科学。最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对于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泛泛而谈而缺乏理性依据,显得苍白空洞,必须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情况,使解决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要与最美教师等典型案例宣传相结合,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要与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巩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精神支柱;要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引导教师将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很好的衔接起来;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领导教师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李春秋,王引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叶泽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5]申继亮.师德心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杨燕钧.教师伦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张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重在建设[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报,2012,(02):94.

[8]杜中兰,李天凤.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变迁[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39-41.

[9]胡珠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历史沿革、比较分析与未来前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3):63-66.

[10]严冬.浅析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现实必要性[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02):101-102.

[11]刘岗,李磊,朱娥.“关爱”:让教育人性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解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67-70.

[12]崔素芹.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反思及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0):16-18.

[13]宁静.当代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14]马琰琰,徐媛媛.构建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J].继续教育.2012,(05):49.

[15]王菊.简谈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2,(10):30-31.

[16]阿拉坦巴根.现代中小学教师的道德缺失及弥补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05):75.

[17]郑凤,余建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基于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调查[N].福建教育学院报学报,2013,(03):1-4.

[18]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对策[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1):49.

[19]杨浩.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20]庞解文.中小学职业道德建设机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98):130-132.

[21]彭宝珍.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0,(06):136-137.

[22]李婉婷.对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失范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院报,2013,(13):115-116.

[23]任之滔.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4]宋美超.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2009,(06):10.

[25]龙绍赟,徐海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5,(06):29-30.

刍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09-0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为学生一生做储备、为学生生命奠基的工程。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将越来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指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管理者越来越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构建人本化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评价制度

改革管理,构建人本化的管理模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激励。由于教师的工作的复杂性,不能运用苛刻的制度进行评价,主要方法应是尊重教师人格,激励教师进行专业化发展,不断探索更合理的评价方法。

(一)从生命的视角认识老师

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期望得到他人的关爱,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施教者,也是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应“以人为本”,尊重和关怀每一位教师。教师是肩负特殊使命的生命体,要从生命的角度确立管理理念,改善管理方法,使学校成为教师的向往的地方,成为教师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的沃土和成长、发展的乐园。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

教师的工作是艰辛的、复杂的,也是创造性的。所以,评价教师的工作也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学校的管理者不应一地的进行量化考核,而更应关注教师的发展,允许教师出现不同层次的发展,各尽其能,形成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突破。评价的原则与标准,尽量合理、全面,有科学性。评价的形式可以采用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结果要尽量得到教师本人的认可,这样才能算是有效的评价。只有把教师的发展融入到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实现教师的价值,使其自觉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勤于教学实践 丰富教学经验

教师通过学习而获取的教学理念,其实都是公共知识。而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是教师运用理念的实践。课堂上,幽默、智慧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动作、灵活的思维会更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应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每堂课的实践之中。要学会思考,要反思教学。对课堂上的精彩要回放,不足要分析原因,寻找问题的症结。一堂课下来,要多问问自己,课前的预设与课上的生成有什么差距?课上学生的思维活跃吗?课堂的效率高吗?我给了学生什么?学生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教师如果能让学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就能让学生筑成知识的长城。

(一)注重教学方法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情结合教材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初中物理《浮力》,在讨论“在盛水的容器中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时,液面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时,往往难以开展下去,由于学生理解起来难。这时就可以采取用泥土填坑给学生解释,假设水不流动,当冰取出来之后就会有一个坑,然后让冰在空烧杯内融化成水,再比较一下坑和水的体积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液面升高或降低有了清楚的认识,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在教学中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引导,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从而解决问题,提升了教学实效。同时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探讨教改实验

在物理教学上 ,在实际教学中的部分教学的编排上与教材不尽相同。教材上安排的是演示实验,但在教学中有可改成分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例如,在《光现象》中讲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去自己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不是教师演示后告诉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明显。在实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和空间,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提升专业技能。

三、拓宽研修渠道 提升教学技能

教师的学习力就是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体的竞争还是群体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的竞争。全面开发和提升教师的学习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拓宽研修渠道、提升教学技能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1.学校抓住各种机会,积极给教师创造展示的平台(如参加大赛),使他们得到锻炼、提升。教师通过认真准备,登上各级赛课舞台,会使他们终生难忘,激励一生。因此,只要有机会,学校就努力争取,让教师在赛课中体验、发展。

2.通过创建学习型团队提高教师个体的学习意识,建立一种新型的学习平台。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 ,即“处处学习、时时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努力创设“讲学习、讲研究、讲争鸣”的学习氛围,引导教师不但要把课堂上的听课、岗位上的培训看作学习,更要把工作过程看作学习过程,而且是一个教师成长、发展与成功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教师的学习活动由要求、规定逐渐过渡到自主、自发、自觉、自然,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习惯、一种工作和生活的必需。

(二)大力提倡网络学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我们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建立教师网页(教师成长记录袋),积累自己成长的过程,便于教师自己总结、反思、交流、提高。

(三)重视内源性和外源性学习

要提升教师的学习力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好两种学习源,即内源性学习——从学校内部获得“学习源”,和外源性学习——从学校外部获得“学习源”。

团队内部互助式学习对于个人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通过交流,知识就容易转化为智慧,有了智慧就能科学地行动。我们定期组织开展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师的学习活动,如信息交流、问题讨论、主题对话、网上论坛、集体备课和成果共享等,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促进了教师的学习激情,发挥了团队合作的学习效果。

外源性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使自己具有精深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组织教师外出观摩,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使教师的知识向量广质优的方向发展,养成“学”后“思”、“思”后“用”的良好习惯。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会创新。激励教师在学习中创新,对原有的结论进行延伸、拓展、超越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是在学习中坚持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每一位教师都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带着课题问题进行学习、实践、反思,利用一切条件,不断验证所拟定的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获得新颖、独特的问题解决的答案,并通过教师个体任务的完成及信息、资源、知识、思想的共享,促使教师团队每个成员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系统思考,达成高层次的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推进学习的持续深入,不断提升教师的学习力。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篇7

1、师德的内涵

师德, 顾名思义, 就是指教师的道德, 尤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以及应当遵守的所有规范和准则。它不但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 还表现在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

2、师德建设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师德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古有孔圣人“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的教诲;今有陶行知“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箴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风貌。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是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师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对教学产生倦怠

(1) 教师缺乏职业热情和期望, 仅仅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不少教师当初选择从教并非出于对这份职业的喜爱, 而是迫于外界压力。这就可能导致这些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 难以形成职业认同感。此外, 还有一些教师因长期教学成就不高, 一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和学生的尊敬, 容易产生失落感, 以“混日子”的心态工作。

(2) 教师对在学校的工作敷衍了事, 热衷于第二职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普遍较低, 教师地位亟待提高。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一些教师迫于生活的压力或出于对额外收入的渴望, 选择在校外开办补习班、辅导班。有些老师甚至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 对自己在学校应完成的工作马虎了事。

(3) 教师学习动力不足, 不愿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方法, 更不愿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虽然我国对教师的后续教育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和人力, 但部分教师却对此缺乏热情。有些老师认为教好中小学不需要具备过高的学术知识和钻研能力, 对于改进传统教学和探究新型教学方法缺乏自主性和动力。

2、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差

教师本应为学生言行举止的楷模, 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但是有少部分教师自身素质较差, 法治意识淡薄, 造成不少教师道德失范的现象, 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现有一些教师对自身要求不严格, 上课迟到早退, 课堂上接打电话、抽烟, 衣着不庄重, 言行举止粗俗。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信口开河, 将一些消极情绪传达给学生, 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 更有做出败坏师德行为的教师。一些教师经常对成绩不好或品行较差的学生恶言相向, 对学生进行体罚, 让学生身心受害。还有个别教师凭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依赖, 对学生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3、教师教学理念有偏差

部分教师始终秉持着“唯分数论”, 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轻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教师偏袒成绩好的“优等生”, 对成绩靠后的“后进生”往往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导致成绩较差学生在品行上的恶性循环;还有教师片面追求班级平均分的增长, 看不到那些成绩平平但特长突出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解决师德建设问题的对策

1、教师个人应作出努力

(1) 克服职业倦怠, 学会寻找动力

教师这份职业苦乐兼备, 平凡中见伟大。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境界, 不仅需要勇气, 更需要担当。雷锋说“我们不仅要爱一行干一行, 更要干一行爱一行”, 这告诫每一个教师, 只要走上教书育人这条路, 就应该爱岗敬业, 时刻谨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为祖国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照亮别人, 充实自己, 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教师应重视在从教生涯中的收获, 学会自我调整, 在收获之中寻找动力和精神支持。

(2) 不断“充电”, 树立终生学习观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阶段, 飞速更新的知识要求教师不断充填新的专业知识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应当不断为自己“充电”,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经常关注学术前沿, 夯实专业知识, 熟悉并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 同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做教育资源开发的拓荒者和课堂教学管理的领航者。

(3) 严以律己, 提高个人修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首先应当正确评价自己, 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其次, 要经常反省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足, 提高个人修养。中小学教师作为未成年人思想的引导者和行为的管理者,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模范作用。因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给学生做好模范,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努力将学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外部环境要协助推进

(1) 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合理的师德评价机制

建立合理的师德评价机制是当前我国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考虑多方面因素, 建立一个有层次性的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机制。在建立这一机制时, 不仅要关注教师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的发展需要和诉求, 还要重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 建立一个合乎实际的师德评价机制。此外, 还要将师德评价作为教师最终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教师自觉重视个人的师德建设, 使师德评价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2) 学校要狠抓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应建立起党政领导亲自抓, 职能部门具体抓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责任制, 使师德建设更加规范化。同时, 要保证师德建设的各种投入, 把师德建设列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日程中。其次, 学校在招聘和引进教师时, 要重点考察应聘者的师德水平, 防止品行不合格者进入教育行业。此外,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师德模范评选大会, 对师德高尚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 激发全体教师在师德方面树立力争上游的意识, 打造良好校风。

(3) 大众媒体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对教师的报道有两个极端。一方面大肆宣扬教师的高尚感人事迹, 比如某位教师为了教学工作, 耽搁了自己孩子的病情, 造成孩子遗憾离世。这样的事例固然能起到很好的褒扬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作用, 但是却容易让人们对教师的形象过于理想化, 将教师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对教师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给教师带来超负荷的社会舆论压力。此外, 对于一些教师道德失范行为的夸张报道, 也容易将教师“妖魔化”, 使社会对教师这份职业的信任产生危机, 不利于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四、结语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发展, 教师为本;教师发展, 师德当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我国师德建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师德建设一定会取得长足进步。

摘要:教师,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德,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 才能传承和传播先进文化, 担当起人民教师的重要使命。本文拟从中小学教师师德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入手, 浅谈解决问题的对策, 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师德,对策

参考文献

[1]包连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5.

[2]任顺元.师德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3]于红.新时期师德建设浅探[J].江苏高教, 2008 (2) .

[4]檀传宝.当前师德建设应当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J].中国教师, 2007 (7) .

[5]刘东英.师德之现实判断[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4) .

[6]李飞.中小学师德认识的误区及其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24) .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篇8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育学理论研究和开展实际活动关注的普遍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目的, 通过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最终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能力提升、人的个性的塑造、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

1.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着全新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人的活动不仅包括脑力劳动, 还包括体力劳动;不仅包括生产活动, 还包括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 自由实践的时间越来越多, 实践活动和创造性生活空间越来越大, 成为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广泛的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体现了自身的综合能力。人的能力包括智力、体力和社会能力。首先, 人的身体能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其次是人智力的开发, 不断接收新的信息和知识, 创造新的活动方式, 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成果, 开启人的发展潜能。再次就是人要控制能力的发展, 实现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并举。最后就是人潜能的开发, 包括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体现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个性是人类特有的性格。只有每个人的个性独立了, 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4.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的主体, 在人的发展中形成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人的主体性全面发展就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自主性发展就是要超越本能, 发挥人的最大能力实现人的发展。

5.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中心内容。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人当前发展的需求, 又能保证人自身在未来达到和谐、均衡和持久的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面的和正面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严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教师不能适应教学压力产生的厌倦情绪, 长期以来形成认知和行为上的疲倦状态, 主要表现为工作不积极、工作不感兴趣和工作不负责等。倦怠心理是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 缺乏创新精神, 经常出现迟到、早退、上课打电话和抽烟等现象。教师很少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 使长期寄宿在学校的学生缺少关心和督促, 学生遇到困难无法解决, 学习成绩下降。部分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素质, 认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当前的工作, 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行, 严重缺乏职业道德情操。

2.教书与育人相分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而部分教师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重成绩轻德育, 只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所谓的“三好学生”就是成绩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上, 只要学生的学习好就行了, 其他的是次要的, 而且很多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放任不管, 在教学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从而导致教师教书而达不到育人的目的。部分教师违背职业道德, 在考试中, 为了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帮助学生作弊, 有的教师要求学习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家长请客送礼, 严重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3.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教师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经常发生。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对很多行为还不甚了解, 总有探视的心理冲动, 经常出现错误的行为举动, 如抄袭作业、乱涂乱画、聚众打架等, 教师不是尽心批评教育, 而是进行体罚, 如扇耳光、脚踢拳打, 使学生身体受到伤害, 导致学生惧怕教师, 对教师形成仇恨, 严重者甚至离校出走。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

1.加强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首先要以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工作效率, 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确保教师的全面发展以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为基准, 增强教师的职业情操。其次把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对本行业的认识, 提高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责任感。再次树立典型示范作用, 通过物质和精神鼓励教师教好学生, 为教师的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首先, 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改变学生仅以学习成绩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全面发展。其次, 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实现依法执教。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以《教育法》《教师法》作为学校管理的依据,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 明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再次, 改变教师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和健全新型的教师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 使教师的教育评价机制具体化, 标准符合教育的实际情况, 同时要加大教师的德育考核, 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提升工资的依据。

3.强化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建设必须以教师和学生为本, 做好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保证教师的工资及时发放, 享受各种福利待遇, 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创造各种机会,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再教育, 以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 学校在管理上实施民主管理, 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振鹏, 高九江.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

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初探 篇9

一、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

我从事美术教育20多年, 经历了近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断探索的发展历程, 多次参加美术教材的省、市级培训活动, 曾对所处地区美术师资等诸多问题做过调查, 并与我国一些省的调查资料做过对照, 认为中小学美术师资匮乏现象还相当严重, 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1. 美术教师自身素养不高, 专业老师奇缺

目前, 大部分学校的美术师资虽有所配备, 但师资来源除少量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的美术专业外, 大多则来自对美术有一定爱好或特长的文科老师。他们的专业水平、理论素养以及对美术文化的认识程度与专业教师比较相差甚远。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师资结构和敷衍了事的教学模式不但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而且更加巩固了人们对美术教学一贯的错误认识, 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招生计划较少, 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美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需求

近几年各省的招生计划表明, 大多数高校虽然在不断扩招美术生, 但美术教育专业每年招生名额仍然较少, 全国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总数每年也超不过1万名。若将他们全部安排到美术教师岗位上, 也难以落实全国5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 1.4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任务。

3. 美术毕业生的流失和“转岗”, 造成了美术教师资源的极大浪费

笔者了解到, 一些中小学将近几年毕业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本科生, 安排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上, 而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却寥寥无几。类似的情况不仅使他们多年所修的专业荒废, 而且也白白浪费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不愿从事教育事业, 未工作便流失于社会, 办起了培训班甚至私立学校。这样的流失和“转岗”年年存在, 造成的损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4. 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机会少, 不能及时提高他们美术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水平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美术新课程教材、教法的培训等活动每年都在举行。然而, 这样的培训不仅人数有限, 而且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 兼职教师很难真正补充到专业化的美术教师队伍中来。

5. 美术毕业生招聘考试忽略了专业测试, 同一标准, 进入教师行业门槛偏高。

近年来, 我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 以考试方式选拔优秀毕业生的录用机制。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同一标准参加考试, 而专业水平的测试却极少关注。这种招考标准必然造成他们不能显示所修专业之长, 而因文化课成绩偏低遭到淘汰。

二、构建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几点建议

1. 加强认识, 统一思想

美术教育的意义不光局限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传授, 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美术教育和美术教师队伍建设, 就要先从领导干部及教师自身入手, 改变以往的“学好数理化, 什么都不怕”的错误观点, 尊重美术文化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尊重美术教育在完善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感方面的独特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不断研究、完善政策,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进程, 切实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 调整队伍结构, 使现有的美术教师资源更加科学化、优质化

近几年, 美术专业毕业生大多被分配到城乡中小学任教, 他们是美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级学校应及时将他们归入美术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 改变美术课由原有的“特长老师”兼任的现象。

3. 加大定向人才资源投资培训的力度, 做到有的放矢

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 定岗定员安排培训, 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本地区美术教师队伍人数达标、质量达标。首先, 应对“特长老师”及时给予调整、培训、规范, 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其次, 争取教育培训项目, 加大投资, 委托高校培养本地区急缺的美术专业教师。

4.

改变招聘考试的“门槛”, 重视专业素养, 及时吸收美术专业毕业生到校任教, 做到人尽其才。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篇10

一、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广大教师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克服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工作任劳任怨,尽职尽责,教书育人,默默奉献,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众多的优秀教师,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广泛赞誉。在极少数学校极少数教师中,师德师风仍然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一是法纪意识淡薄,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乱订资料,打牌赌博。

二是信仰迷失。言行失范,职业道德淡化,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是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旷课,工作时间玩电脑、耍手机、聊QQ、做私事。

四是敬业精神弱化。缺乏责任心,教学马虎,学风不浓,不思进取,懒于教改教研,素质和能力欠缺。

这些不正之风,耽误了学生成长,还损害教师和教育的整体形象,在整个社会上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和主题教育,通过政策宣讲、专题讲座、观看影视录像、警示教育片等形式,认真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引导广大教师联系实际进行研讨,提升师德师风水平。

二是加强师德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网站、宣传栏、集会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动人故事、感人事迹,树立先进典型,定期表彰奖励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营造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规范制度约束。加强教职工队伍管理,根据学校管理、师德建设等相关规定及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要求,科学制订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规范教师出勤、请假、教学、学生管理、校外活动、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兼职兼课、异性师生相处交往等行为。

四是重视人文关怀。及时掌握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表现,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关爱制度,对教师在思想、心理、德行方面的问题尽早发现并进行有效干预;建立困难教师帮扶制度,对教职工家庭出现的生病就医、父母赡养、子女入学、就业等实际困难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帮助,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关心温暖,建设团结和谐校园。

五是严格师德考核。通过民意测评、教学行为检查、师德监督等方式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做到客观公正。为使师德考核触及教师切身利益,切实发挥应有作用,要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让师德高尚者得到充分肯定,使“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落到实处。

三、引导教师师德师风自我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光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着用,关键是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提高师德师风意识,认识到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师德师风的自我提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修养品德。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为人师表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严以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是爱岗敬业。不忘初心,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积极进取,努力创新;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努力完成每一项教育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更求问心无愧。

三是尊重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爱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只有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

上一篇:就业形势的新特点下一篇:增多与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