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的

2024-05-27

训练目的(精选三篇)

训练目的 篇1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走进大学, 成就梦想。而舞蹈艺术也吸纳了更多的怀抱梦想的学生, 给学生一个插上梦想的翅膀。伴随学生的涌入和社会审美观点的改变和要求的提高, 人们对于舞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作为新环境下的高校舞者, 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呢?

舞蹈基本的训练是在舞蹈教学与教学方法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针对舞蹈人才的培养是起着关键的作用, 舞蹈的基本功训练是在肢体上强调“圆、曲、收”“开、绷、直”的特点。倘若培养一位优秀的舞者, 舞蹈基本功训练变成了他在舞蹈的气质和舞姿形成上的重要标准。但是当代大学生很多学生对于基本功的训练并不够重视, 由于刚来到新的环境, 又急于摆脱牢笼的束缚, 所以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并不高, 更缺乏基本功训练的热情。在学习中, 总是觉得基本功训练太简单, 每天都做重复动作, 既枯燥又乏味, 继而就会在训练中出现偷懒的现象。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奖项或掌声, 在未练好基本功的时候就进行成品舞的学习和表现, 一旦碰到高难度动作, 就露出了短板。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必然会视基本功训练为舞蹈艺术的生命, 而持续的训练则是保持舞蹈艺术生命不竭的动力。所以, 作为针对高校学生的训练, 就必须加强其舞蹈基本功的训练, 形成系统而又持续的练习, 通过练习来摆脱其身上的陋习。进而通过正确的训练和引导, 来训练学生肢体的柔韧度和柔韧力量, 进而能够使其在伴随音乐翩翩起舞的时候, 体会到乐感的节奏, 灵活自如的展现身体地风格魅力。

二、元素的控制为高校舞蹈教学目的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强调美, 从而将人类的智慧表现出来。如何能将美的感受传达给观众, 将人类对美的追求感染观众, 就要求舞者具备驾驭舞蹈基本要素的能力, 也就是日常训练中对节奏的控制、情感的抒发、构图的设计等要素的把握, 利用个体间的肢体动作来创作一幕舞蹈作品。

作为美的塑造者和传播者, 需要通过坚实的基本功训练, 进而能够通过扎实的基础来形象的展现舞蹈作品, 能够创造性的去表演和展现相关动作, 完成一支舞蹈从编排到节奏到作品的全过程, 而所有这些的基础就是基本功的训练。

作为高校学生, 对于舞蹈训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在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时, 不仅要加强腰腿柔软性的训练, 能够控制自身紧张与松弛的程度, 也要加强对身体关节柔韧度和力量的训练。使其具备一个舞者在运用力量时所具备的特性, 即具备柔韧性的优雅美观、舞姿的控制力与稳定性和肢体的协调和灵活性。

三、有序的措施令新环境下高校舞蹈基本功训练得益

(一) 基本动作的规范性

在舞蹈训练中, 从起始阶段就应当注重动作的规范和科学性。舞蹈动作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精挑细选的动作模式化, 经过长期沉淀下来的精华, 因此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从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舞种教学发展看来, 舞蹈训练必须要严守规范性。如果不能规范舞蹈动作, 将会带来伤病、形体畸形等很严重的后果。规范性训练过程中, 要注重教材的选择, 按照学习舞蹈的客观规律, 循序渐进的学习。

(二) 感情饱满

“以舞带情”“以情舞动”是舞者们追求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作品才能够令肢体转换成美的姿态。舞蹈作为展现人体肢体美的艺术表达工具, 一般是利用动作、手势、姿态等元素来构成, 而最终是要利用这些元素作为表达的工具, 以此展现创作者的思想, 以此展现时代文化的背景, 所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元素的技巧外, 感情的沟通与表现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以及自由而富有创造性的能力。

(三) 教师要做好示范

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 学生领会舞蹈的美与技巧需要将理论紧密的结合到实践当中, 正是如此, 教师在课堂中, 需要把握理论方向, 也要言传身教做好示范。

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前人千百次经验和教训中得来的, 也是最符合舞蹈学习规律的。用口头传递, 是教师为学生做精彩讲解的过程, 是在舞蹈练习的基础上, 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用身体为学生示范是教师舞蹈形体表现的具体方式, 是学生舞蹈学习初期模仿的重要途径。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手、脚、身的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的规范性。

(四) 呼吸得法

舞蹈讲究呼吸。呼吸是一种通过呼吸肌的收缩, 来使得胸廓前后上下产生扩张, 也是呼吸局松弛, 胸廓回缩产生的一种生理状态。而在日常舞蹈训练之中, 呼吸也会更随着舞蹈的节奏、音乐等发生变化, 而舞蹈中呼吸的变化恰恰是跟律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古典舞中要求“形准神似, 神形兼备”而神韵恰恰就是“气”的一种表现, 身体随同呼吸来助使舞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五) 加强素质、形体等训练

素质训练是舞蹈学习的基础, 是学生初学舞蹈的必需经历的强化基础阶段。这个过程要注重腰部和腿部的软度和开阔幅度的联系, 要加强局部肌肉的力量, 增强韧带的厚度。形体训练要注重稳定性、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通过这些基本功的训练, 可以是舞者的形体塑造的更加美丽, 动作更加舒展, 具有较高的美感。

四、结束语

作为一名舞蹈教师, 在引导学生加强训练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技术训练在实际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通过相关放松而又欢乐的状态来达到基本功训练的目的。当然, 舞蹈基本功训练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训练, 以期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训练的同时, 可以通过相关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 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得基本功的训练得到和谐的运用和强而有力的展示。

参考文献

[1]李荔.浅论舞蹈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 2009 (23) :76-79.

[2]项莉.师范院校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 2009 (16) :163-165.

听觉训练的目的及要求 篇2

听觉训练的作用与目的是什么?

只有充分利用和发展聋儿的残余听力,通过科学的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才能唤醒呈“昏睡状态”的部分残余听力的功能,使之能对声音的注意、辨别、定位、记忆及理解的能力提高,是终达到进行语言交往,发展智力,适应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

实践告诉我们,听力损失超过45分贝的儿童对语言和学习功课的发展有迟缓表现。听力损失越严重,这种障碍表现越明显。如一个听力程度在90分贝的聋儿,当戴有助听器后,100分贝的声音给予刺激,他却熟视无睹,这是因为他的残余听力长期处于废用状态,所以说听觉训练的作用在于唤醒聋儿的残余听力,提高聋儿对声音的注意、辨别、分析、选择、理解的能力。听觉训练的目的:①聋儿能正确反映周围有无声音的存在。②聋儿能正确辨识不同音调、响度的声音,提高聋儿对不同声音的鉴别能力。③配合语言训练,要求聋儿开始学习说话及与人交往时,要懂得不同声音代表不同意思。④帮助聋儿逐步建立有声语言。

听觉训练有哪些要求?

(1)坚持用适度的声响刺激聋儿的残余听力,唤醒他的听觉反应。开始时,要根据聋儿的年龄不同有所区分,时间不要太长,声响不宜太高,使聋儿能高兴地听,并感受到声音的美妙。

(2)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时,应尽量将声源靠近配戴助听器耳朵的一侧,或是听力较好的一侧,声源自然和谐,音量稍大于一般声响即可。实践告诉我们:残余听力在100分贝的受训聋儿输入助听器的适宜声强以60~70分贝的声级较为适宜。

(3)对听觉训练必须有信心和耐心,每天必须坚持训练。一般聋儿在开始时几乎完全没有反应,但家长教师应耐心地坚持,即使是脑干电反应测定100分贝均无反映的儿童也不应放弃训练。

(4)要置身于有声环境中训练,聋儿需要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与周围的人说话或做游戏。

260 听觉训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听觉注意:要唤醒聋儿“沉睡”的残余听力,让他对周围的各种声音的存在引起注意和察觉。开始可从低频段起步,向中高频推移,常用的方法有:击鼓传花,听声跳绳,听声举旗等。

(2)听觉识辨:聋儿不仅能感到声音的存在,还要对周围的各种声音加以辨识,包括对声音不同响度、音调、方位的辨识,让聋儿知道自然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而且声音是多种多样的。训练的方法可从识别不同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长短开始,然后了解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信号。如辨别自行车铃声、汽车喇叭声和火车鸣笛声等。聋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提高,直接关系到日后对有声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3)记忆声音:声音的记忆和识别关系密切。对前后两种声音要正确区别,就必须将前一个声音的特性在大脑中存起来进行相互对照,才能做得正确。聋儿记忆的声音“模样”越多越有利于相互辨别,因此,训练就必须不断重复,加深大脑中的记忆痕迹,只有听觉刺激加深到一定深度,大脑才有可能形成长期记忆而终身不忘。

(4)理解声音:这是聋儿听觉康复的“质变”阶段。理解声音阶段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到繁,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短句到长句,反复训练。

初中英语阅读能力训练目的和步骤 篇3

摘 要:本文通过阅读目的和阅读步骤两个方面对初中英语阅读能力进行充分讨论,尤其是哲理性文章的阅读步骤,希望对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训练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阅读能力;目的;步骤;初中英语;训练

阅读是英语学习最基本、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有些人是为了消遣,还有些人是为了通过考试。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的目的和步骤需要我们老师加以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初中英语阅读目的

让初中学生阅读英语课文加起来至少有五百篇。这么多文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印象了,但日积月累,从中学会了不少单词和语法知识。可以说,95%的英语语言知识是通过课本阅读获得的。这也正是大多数同学日常阅读的主要目的。因此,英语阅读课多为精读。大家的注意力不是放在课文的内容上,而是放在学习新单词、新语法现象上,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单词的解释和句子的语言结构分析。

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一定量的单词积累和语法基础知识,从语篇中学习、分析单词和语法是每一个英语学习者的必经之路,但这并不是我们阅读英语文章的最终目的。在日常生活中,英语阅读是我们了解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此外,我们在各类英语考试中也必然接触到英语阅读,这时更主要的是要求阅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文章,获取重要信息。

回想一下我们学习汉语的过程:在小学阶段.一边认字、写字,一边从阅读材料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样,通过阅读技能训练.我们英语阅读也要达到这种境界,即从关注语言形式到关注文章内容.通过英语阅读感悟文章的文化内涵,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自身修养。当然,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绝不放弃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机会。

在英语阅读中,为了提高效率.我们遇到不值的单词一般不查词典,而是借助上下文猜测其意。但如果有些生词反复出现,就可以在读完一个章节后查词典,核对所猜的词义,学习新单词的用法。童话故事、短篇小说、名人传记等都可以作为课本的辅助,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其次,语言难度要适中。太难了读不下去,太简单了又不值一读。要知道哪本书适合自己的语言水平,大家可以随便从一本书中翻一两页。初中英语阅读训练的步骤

初中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至70个单词。因此,必须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理解力和速度上有所突破。有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总是喜欢逐个单词去读,一碰到生词就逐个单词地翻阅词典,频繁地使用词典,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费了许多时间才读完,这既极不利于理解其中的信息内容,也不利于阅读能力和速度的提高。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生词率不少3%阅读材料中,一般读速为每分钟50―70 个单词,眼球转动和扫描单词速度要逐渐加快,对于不懂的单词词组要跳过,关键词根据上下文推出含义,或根据构词法猜出含义,读完全文后,必要时才去查词典。其次,要进行以语义为单位的阅读训练。短语和句子是表达完整思想的语义单位。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阅读短语、句子的能力,循序渐进。再次,要提高阅读整篇文章的能力,善于抓主题、抓结构,能跳过生词比较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和主旨。

初中英语阅读中有很多为哲理性小文章,哲理性文章结构清晰,中心思想明确,分别为掌握中心思想,理解论述方法和把握语言色彩,下面我们从哲理性小文章讨论英语阅读训练。

2.1 把握中心内容

首先,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这是基础。其次,由于论述形式的变化应用,作者写作的方式也各种各样,因文而异。

有一些哲理性文章它的哲理性,在全文中没有用一个明确论断表示出来,需要读者自己从全文中去分析归纳。把握这类文章,可结合作者写作动机、文章内容以及涉及的背景认真分析。

哲理性小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遵循下面两个步骤进行归纳:一是从题目开头或结尾入手;二是从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段落,归纳层次段落大意,明确文章哲理性思想,然后加以综合归纳。

2.2 把握语言色彩

语言色彩是哲理性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阅读哲理性文章时通过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用于把握理解中心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从逻辑上说,要分析中心思想就要通过感情色彩推理分析。哲理性文章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所有文章的感情色彩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褒义,言语中带有赞许、肯定的语气在里面。例如在文章中出现agree、approve等同意的语气时,或recommend、promote,advocate,encourage等提倡的语气时,这些说明作者的是持有鼓励、肯定的想法,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符合社会的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例如promote water conservation这时作者的从内心中赞成此类做法。第二种是贬义,言语、字里行间透漏出批判的意思,这种现象或事物是社会公认的应该抵制或排斥。例如loathe、hate等a厌恶的意思时,作者对文章中出现的事情或行为持有抵制或否定态度,这种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背道而驰,或和社会道德相违背,因此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贬义的。第三种是中立,既不批评也不赞扬,持中立态度。这类文章不会出现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作者认为这类事情或事物利弊基本对半分。

哲理性文章的语言,一般是活泼、生动、鲜明的,能够让小学生乐于接受。阅读此类文章要从这一语言特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和逻辑推理极为严密的句子,运用语法知识,仔细分析,充分揭示它们的内涵和作用。结语

阅读训练应以提高学生理解力和速度为目标,主要指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词句的意思和段落大意上。教师要讲授阅读技巧,不可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在适当扩大听与读的输入量的同时,促使学生言语技能和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真正做到把语言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交际任务之中,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最终目的。哲理性文章作为英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把握这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初中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量,扩大词汇,提高个人能力,为国际交流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彭菲.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6期

[2]侯海霞.保持兴趣是学英语的关键[J].才智.2009年36期

上一篇:监管体系建设下一篇:“先学后教”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