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精读教学法

2024-06-17

日语精读教学法(精选十篇)

日语精读教学法 篇1

关键词:填鸭式,快乐教学,授课评价

近年来, 攻读日语专业学科的学生不断增加, 学习动机也呈现多样化, 不管初衷如何, 对于初学者来说, 学习日语便是一项艰辛的挑战。与其他专业不同, 语言的学习, 比起获取知识更是坚持不懈的磨炼技能的一项训练, 而让初学者顺利完成这项训练的一个关键条件便是动力和兴趣。本文就以日语专业中初的精读课为主, 通过具体的授课实例及问卷调查来阐明快乐教学法的积极性和重要性。

一、快乐教学实例

所谓“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将教学比作一部电影, 当我们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 大都会列出诸如“故事情节有趣”、“演员的演技到位”等, 不同的是电影只要静坐观赏即可, 而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是说, 需要创造故事情节。主角毋庸置疑是教师, 有时也会转换为学生扮演的角色。下面通过授课实例来探究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

初级日语教学中, 笔者有时会利用一些实物和卡片等道具, 有时会编入游戏或者话剧, 其间会提出自由讨论时间的问题。精读课与其说是以授课为主, 不然说是培养听力, 会话, 表现力的一门综合课程。精读课本一般都是以本文, 会话, 单词, 语法, 练习这样的顺序编排的。对于学生来说, 内容方面的理解至关重要, 而且也应该了解相关联的社会事情。在自由讨论时, 一般都是以老师提问, 学生努力从课文中探寻正确答案这样的形式最为常见。教师并非是绝对的权威者, 因此, 何不让学生来提问, 教师只作为一个“评判者”和“监督员”的角色。学生往往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提出一些既有趣又具个性的问题, 甚至会让教师不得不为之感叹和赞许。同时, 正因为是学生的提问, 同学们才会毫无拘束的各抒己见, 精彩的趣味知识辩论愈演愈烈, 看到他们积极的学习姿态, 怎能忍心不多给他们点自由的时间呢?

二、日语老师形象

完美演绎课堂的“主角”在学生们眼中是何形象, 也有必要性来探讨一下。五味政信曾通过对数名留学生的交流及针对33名日语初学者做过“你眼中的良师形象”的问卷调查。其中, 留学生的答案是“比起专业知识, 更注重教师的人品和个人魅力”。另外33位初学者的答案依次排序为:

1、人品极佳

2、课堂氛围活跃

3、灵活的教学技巧

4、知识专业性掌握熟练。

大多数学生比较欢迎风趣幽默和蔼可亲的教师。他们觉得老师亲切的笑脸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 同时他们也能够身心放松的积极配合与参与, 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变形成了。另外, 调查中, 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尊重学生, 能为学生创造自由交谈氛围的便是良师”。目前, 专门针对日语教学的教师教育观的探讨话题极少。五味氏曾这样分析“作为良师的条件, 教师的人品及积极的学习氛围这两项一直备受青睐, 不仅是留学生, 就是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亦对此尤为关注和期待”。

三、关于授课评价

所谓授课评价, 即在授课中该如何改进的反馈信息告知当事者。学生无疑是课堂的最直接的参与者, 他们的感受理应是授课评价最客观的凭据。水越氏是这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进行评价曾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排斥, 但是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 何况大学里的日语学习者都是成年人, 他们对课堂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为此, 以一年级的60名学生为对家实施了一项关于授课评价的问卷调查, 整理出学生对精读课程的感受及看法。

问题一:学词日语的动机是什么?

答: (1) 易学3% (2) 对日本文化感兴趣30% (3) 日语课有趣45% (4) 将来便于就业22%。由此可见课堂的趣味性直接绝定着学生对着门语言的好感度。我们觉得如果喜欢学习起来变轻松而有趣, 不自觉地想坚持下去, 那么学生是以何为凭据来判断课堂的趣味性的呢?“多样化的授课发”、“喜欢老师”之类的回答占多半, 其次回答“课堂氛围活跃”的占38%。

问题二:对日语老师的要求是什么?

答: (1) 亲切53% (2) 严厉9% (3) 发音漂亮67% (4) 学历高7% (5) 高素养62%

选择“亲切”及“高素养”的比例都超过了50%, “发音漂亮”意外地居首, 这可以说是学生对外语老师的一个合理而特别的要求和希望。日语课程产生的效果比较关注“改变了传统观念”“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回答, 所占比例达到了全体的20%。这个数字不仅体现出日语学习过程中的自律性, 更反应处对灵活的人格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授课, 然而授课又并非一件易事, 但是作为教师即使再难也不能逃避。只要是能让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都能够感受到快乐的课堂何尝不是大家共同期待的呢?关于快乐教学法, 虽然作了相关的体验和调查, 但是单凭快乐这个意念促进法是不够的, 也同时必须重视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格形成教育。

总之, 要实现快乐教学, 久的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 培养他们健全而灵活的人格。其次, 将学生作为课堂主角, 给予他们充分表现的机会和自由。在此, 学生还能对课堂的反馈信息作为授课评价的重要依据, 以求不断完善。

《日语精读》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程是《日语精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程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由宿久高、周异夫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日语精读》是本门课的教材。本书教材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入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的内容。教材涵盖了专业日语初级阶段应该掌握的绝大部分知识。本册教材的内容分为“本文”、“文法解说”、“练习”。在单词表中出现的词汇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常用词。“练习”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每一课中的大部分新内容。另外,我使用的参考教材是周平,陈小芬编著的《新编日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参考教材实例丰富,内容新颖,极大地补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说教学大纲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其特点在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确定等方面都围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进行。

本课程是商务日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并为该专业其他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内容为《日语精读》1-2册。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商务日

语专业的三年制大专一、二年级的学生。在授课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以及培养日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加深对日本的了解。

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同时,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阅读与听,写,说的关系,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张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为学生为中心。因此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课程讲授以讲练结合为主要方法,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并重。语言知识贯概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结合问答,复述,角色扮演、听写、讨论等课堂练习形式,以及布置阅读文章、练习题、短文写作等课外作业的方法,训练口笔头的复用能力。

(2)听说法:读写的训练注意让学生多读多写,训练流畅的口头表述

和通顺的书面表述。提供适量练习问题,保证每个学生真正做到听、说、读、写、译全方位练习。

(3)情境教学法:语言训练采用情景教学法,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

或设定动作和场景,使学生通过情景和形象,逐步培养直接用日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交际场景以及游戏等,或让学生自行编排短剧,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4)其他教学方法相辅: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播放听力,电影片段,动画片片段等音像资料,让学生讨论,对日本及日语有较全面的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作为一名商务日语专业课教师,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心得。我的教学过程是采取“精讲---多练---模拟实训---总结评价”四步。从理论到实际、从局部到整体的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开展教学做详细介绍。

1.“精讲”知识点

首选对知识点进行解说,包括新单词,语法以及功能表达。其中单词采取领读或听音频等手段学习发音。词义使用等则通过大量实例讲解。语法以及功能表达部分则通过区别,总结等方法配合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在这一过程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该部分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主动地去学习,理解老师的讲解。

2.多练

听录音,发音练习,朗读单词练习,书写练习,语言比赛,课前发表等方法都是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手段,以便让学生及时巩固。

3.模拟实训

让学生模拟交际场景,亲自进行场景交际,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表

现欲。比如在讲述《ちょっと代わってくれませんか》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课堂讲解和自己的课后准备材料,进行课堂场景模拟的讨论。这一过程的目的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授受关系的表达。

4.总结评价

在进行了练习,讨论,模拟后领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及时提出疑问。允许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观点,引导学生朝着自己拟定的目标学习进步。例如在这一课中,通过模拟实训,让学生针对模拟课堂中哪些表达方式不和场景的,哪些交际语是汉语式的,哪些问题遗漏了等问题进行讨论总结。通过总结评价以达到理解日语并使用日语做事的目标。

五、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和学生交流等方式观察教学效果。并及时通过课堂提问,抽查,测试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教学反思。同时要联系时代和实际生活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扩展。

日语精读课中的翻译教学 篇3

关键词:日语精读;翻译教学;改革策略

日语精读课是高校日语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对日语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5能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翻译能力是衡量学生日语能力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日语翻译也是每一个日语专业的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喜讯,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众所周知,日语翻译教学更是一项极其复杂、极其困难的教学工作。

一、日语精读课中翻译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精读课教学效果。首先,翻译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使语法学习变得有实际意义。多渠道的翻译练习可使学生更多地将语法和运用相结合,从而加强语法的学习效果。其次,通过翻译教学能帮助学生检查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确,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另外,翻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日译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词汇;汉译日则有助于锻炼学生使用日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2.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需要。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商品、技术全球化,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才就是翻译人才。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等,都要借翻译之手进行广泛的传播。而翻译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交流的进程。因此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日语精读课便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各级各类翻译人才的主要渠道,翻译教学更是精读课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程。

3. 翻译教学有助于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但日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修辞手法、表达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同样会反映在语言模式上。翻译不同于听力、阅读理解,后者是为了获取大量的有关信息,而翻译则要求进行双语间的对比分析,语义层次分析及词组和表达法的分析,还需要一定的汉语表达能力。如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读懂大意就可以做题了;而翻译则不同,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决定一个词或一个结构的真正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忠实、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且无重大语法错误。这比阅读理解难度大,且要求要高得多,它真正地体现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日语精读课中翻译教学遇到的问题

1. 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人都认为在精读课上将知识点学好,就会成为优秀的翻译。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翻译实践告诉我们,即使阅读或听时感觉似乎都懂了,但真正动笔翻译或口译时便发现有很多地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不用说对译语表达的驾驭能力。而有些人甚至认为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技术性转换,只要懂得两种语言和拥有一部双语词典,便可以从事翻译;而有些人还一味地认为翻译教学重在实践,不在理论,理论对实践没用等。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教师实战经验不足。据调查,目前高校日语精读教师在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已经逐渐趋于合理,但是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又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从事过翻译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因此,精读课上的翻译教学仅是纸上谈兵。

3.教学模式僵硬。长期以来,精读课教学多以完成教学大纲为主,以完成教科书和教学计划为目的,教师较少考虑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课程设计能力偏弱。就具体的翻译教学模式而言,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学生练习,教师讲评。而国外的翻译培训与教学的共同特点是“在一定理论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贴近翻译实际,以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能力”。按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参加翻译考试时可以获得高分,可实际翻译时能力较差。除了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关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翻译教学僵硬,教学内容与市场、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三、日语精读课中翻译教学改革策略

翻译教学是日语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日语专业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许多日语专业的院系都开设了翻译课程,但翻译教学仍然是各高校日语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其日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关系到其将来的发展,所以就不得不致力于培养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的改革。

1.提高对翻译教学的重视。

在日语精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了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大部分教学时间都花在讲解词汇、语法等语言点上,忽视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但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做好翻译工作还需学习一些必要的翻译理论与技巧,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知识。因此,我们应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翻译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商务、旅游、法律等方面日汉互译的能力。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制约翻译教学发展的瓶颈是师资的缺乏。合格的翻译师资不仅要精通翻译理论,熟悉翻译学发展动态,还应该是在翻译活动领域里久经沙场的翻译好手。日语精读教师要进行翻译教学,不仅要求其有一定的翻译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熟谙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和技巧以及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要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教学能力融会贯通,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师可参加国家翻译水平资格考试来检验自己;也可通过兼职做翻译来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还可参加有名的外语院校举办的高级翻譯班的进修等。牡丹江师范学院已经制订了教师实践方案,要求全体教师每学年至少要参加社会实践两周或结合社会需要提供社会服务两次,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创新翻译教学模式。

根据翻译教学的特点,借助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注意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营造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倡导“ 精讲多练”,把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结合起来,生动活泼,易于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根据课文着重教授翻译技巧,突出日语的实用性、工具性功能,强化日汉语言技巧和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不同语言得到深刻的认识,提高对语言的应用能力。讲课的内容要突出,形式要多样,训练手法要多元化等。

四、结语

翻译教学是日语精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技能和翻译方法。重视翻译教学,研究翻译的特点和规律,使翻译教学获得应有的位置,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同时发展,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2010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10-XY01071。

参考文献:

[1]宋志平.关于翻译教学的反思[J].上海科技翻译,1999.

[2]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4) :43-46.

[3]庞春兰.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常波涛.日汉互译基础与技巧[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3.

[5]陈岩.汉译日精编教程[M].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大学二年级日语精读课程教学浅析 篇4

基础日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日语语言方面的基本功, 为学生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而高级日语则是在基础日语的基础上, 进一步巩固一、二年级所学知识, 掌握更新日语知识和技能。大学二年级的日语精读课处于基础日语向高级日语的过渡阶段,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要求日语教师也应充分注意这种过渡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日语初学者到日语初通者再到日语精通者的过渡。

据相关调查统计, 在日语教育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各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教学的模式。因此出现教学分散性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因为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单一教材的习惯。从而造成了以每位老师各自为战的状态。于是, 在教学过程中, 造成了不是老师以学生为中心, 而是学生去适应老师的现象。并且随着学生每年的升级, 担任各门课程的老师也是经常地发生变化。这样使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较为分散的状态下, 穷于应付。很难树立起一个统一的、贯穿于四年日语教育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环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方法不当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 片面强调书面语法, 而忽略口语。

在使用日语的环境里, 根据不同场合必须交替地使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这是日语表达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而且即使表达同一内容, 书面语也是和口语差别很大。口头语言的学习不足, 必然会造成学生在口头语言方面理解和表达产生偏差。

(2) 单词的孤立性记忆。

传统教学过程, 主要是学习新单词之后, 再重点围绕课文对文法点进行授课。那么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也是建立在对课文的理解之上。这种单词的记忆方式, 不但比较枯燥也容易使单词与生活场面脱离。

(3) 归纳能力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注意归纳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很难将说话人的原话原封不动地传达给第三者。所以在时间许可范围内, 必须在理解说话人原意的基础上, 短时间内进行归纳和整理, 然后传达给第三者。所以要求作为现场翻译工作的学生, 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发言人的原意进行取舍, 从而造成断章取义, 最终使自己所翻译的内容出现偏差。

为了避免问题出现和发生,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目前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作为基础日语教学的实施者,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 有的放矢、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与语言学习和运用相关的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采用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把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文化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课程的效益, 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使学生在掌握外语的同时获取文化知识, 正确理解所学语言, 提高准确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总之, 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 是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一专多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为此, 应把日本文化语言学作为今后研究的课题, 主动积极地研究和探索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并把不断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努力培植语言文化一体化的教学机制。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教师应解放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更新观念方面, 教师应首先做到精读课教学中,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文件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 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 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 在宏观方面, 教师应当按照外语学习的规律和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 根据国家的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需要组织好整体的教学体系。在集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以自己为主角, 把课前准备好的单词, 惯用型、句型段落、篇章结构等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 上课满堂灌, 而应以学生为中心。本校日语专业二年级的精读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主编《新编日语》第三、四册。该教材的课文是由本文、会话、应用文构成的。本文是每课的主题内容, 可供朗读练习和连贯叙述时用。会话是根据本文展开的连贯性的对话, 用于听说训练。应用文除了一部分介绍日本的自然和文化外, 大多数是与每课的主题内容相关而又独立成篇的, 题材广泛, 目的是通过阅读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应在课前, 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 并指定一些相关的参考书, 让学生在预习中努力掌握自己所能掌握的, 然后再把没有弄懂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这样, 教师则可以不必花费大量时间逐一讲解每一个问题, 只要集中精力解决好学生们感到困惑的重点问题即可。这样, 教师可以把用于阅读理解上的大量时间节省下来组织学生们进行听、说、写等方面的练习。例如, 在写作方面, 可以做些造句练习、课文改写、写读后感等;在会话方面, 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口头讨论或者模拟出与课文相似的背景做些适当的情景对话等等。应当注意的是, 无论哪一种练习形式, 都应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既综合锻炼了学生们的外语各项基本功, 又巩固了其所学的知识。另外, 即使是在阅读理解上, 授课方式亦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先听磁带, 然后课上由学生直接朗读, 教师只起一个纠正、评价的作用。尤其是课文翻译时更应如此。对待一些语言上的难点, 亦不应由老师直接先讲出来, 而应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在一旁做引导、补充、归纳等工作。而只有对学生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才应做些重点的讲解。总之, 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己, 进而提高其自身的各项能力, 而教师则应是课堂的主持人, 学生的学习顾问。这样, 学生的学习则具有主动性,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可以进行外语各项基本功的综合学习, 并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外语精读课教学中, 我们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学生本身和积极参与来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水准。

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 对教学的研究和教材的开发是关键环节之一。尤其是精读课程, 它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能起到主导作用。大学二年级日语精读课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期, 精读课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个特殊性, 采取“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才会对学生的以后外语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提高我国日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日语人才。

责任编辑:王宇

摘要:日语精读课是日语专业综合课程的主要科目, 大学二年级的日语精读课处于基础日语向高级日语的过渡阶段,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目前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日语初学者到日语初通者再到日语精通者的过渡。

关于大学日语精读课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日语精读课;交际能力;课程联动机制

一、大学二年级日语精读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够

笔者所授大二日语专业精读课所用的教材是《新编日语》(修订版)第三、第四册。教材编著的设计为“每课教学时间为10学时左右”。实际教学中,二年级上学期精读课8个学分,共128学时;下学期6个学分,共96学时。如果按照编者的设计,那么大二一学年也只能完成22篇课文的教学量,不足两本教材共计36篇的课文总量的三分之二。如果以一周一课的进度(笔者实际授课经验),最多完成32篇课文,无法完成全部课文的教学。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一般日语系都会启用高年级精读教材。所以在基础教学的《新编日语》教材中尚未完成的课文,只能不了了之了。

2.与其他专业课衔接不紧密

学生进入大二年级以后,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写作、泛读、会话等专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本应该是是精读课的延伸,是精读课培养的“听、说、读、写、译”这五大技能的分类再强化。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笔者深感精读课与这些专业课脱轨。学生往往困惑于学到的知识用不到,想用的知识没学到。究其原因有:第一,教材不统一。以《新编日语》为例,其并没有听力、泛读、写作等配套教材,导致专业课教师不知道精读课教些什么,精读课所学知识点在专业课上得不到强化与运用。第二,教师不统一。一般而言,精读课的教师都只是负责精读课,不再担任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而不同专业课则由不同教师担任。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对日语的认知理解皆有不同,导致各门课存在不协调的问题。第三,教学进度不统一。一般精读课作为专业主干课程有16周的课时量,而其他专业课则根据学分各有不同,但一般都少于精读课,导致学期中末期,精读课所学的知识点没有延伸强化的场所。

3.多媒体运用如同鸡肋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人情风貌,加强学生對信息的感性认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体验,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但据笔者观察,日语精读课中所谓的多媒体运用一般多表现为课件的使用,其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所谓的使用课件,就是把原来板书上的内容换到电脑屏幕上显示,教师在课堂上不用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点鼠标。学生则依旧抬头看屏幕,低头抄笔记。教学方式没有得到任何改变。甚至有的时候,由于课件展示的信息量较多,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来不及做好笔记,教师又进行到下一个页面的教学,这样就会使多媒体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功能和价值。第二,课件中的插件喧宾夺主。课件中视频资料过多,运用时间过长,会混淆、转移学生掌握知识的主体视线,使学生抓不住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削弱了教学效果,耽误了教学进度。

二、相应的对策

1.以“交际法”取代传统的“语法译读法”

这是解决日语精读课课时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的根本手段。根据现行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运用能力是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应用语言学家康纳尔(Canale)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交际能力四分说):一是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二是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言功能和表达得体的能力;三是话语能力,指以言行事的能力;四是对应能力,指在言语交际中进行应酬和磋商的能力。精读课应重视培养上述四个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以完成教材的课文内容为目标。一旦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就不用拘泥于是否完成了教材内容。

2.建立日语精读课与其他专业课的联动机制

日语精读课是培养学生运用日语综合能力的课堂。要达成这个培养目标,不能仅仅依靠精读课,还需要听力、泛读、写作、会话等相关专业课的共同协作。为了避免专业课各自为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以精读课为主导的课程联动机制。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期开始前,各专业课教师统一沟通每门课的课程内容,将关联性低的课程内容排除在课堂教学以外;第二,以精读课课程为主,安排关联课程的教学进度,如精读课学习关于如何发表的课文,那么听力课就可以听有关发表的段落,写作课可以安排学生写一篇课题发表报告,会话课可以安排一次模拟发表。这种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让学生“输入”知识内化后“输出”。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日语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发挥日语系全体教师的共同力量,从而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佳音.基础日语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7).

[2]陈燕生.现代视频技术手段对日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8).

[3]董编.情景教学法在日语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日语精读教学法 篇6

关键词:基础日语,课堂教学,课堂设计

一、教材的评估和选用

要保证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 就必须有一套或多套较高质量的教材和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教材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选择恰当地语言材料, 再根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方式等因素, 对材料的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控制。教材中课文, 语法, 语音, 词汇, 交际范畴, 语言行文, 交际目标, 作业, 注解等的安排是否恰当, 对保证输入质量, 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目前《综合日语》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彭广陆、守屋三千代主编的《综合日语》是以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日语的能力为目标, 为学习者全面掌握听、说、读、写、译诸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故名为《综合日语》。本教材设定了发生在某大学, 围绕中国学生和日本留学生学习生活所展开的一系列故事情节,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力求自然、生动, 不仅强调日语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而且更加关注日语的得体表达方式。在场景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注重融入中日两国的文化内涵, 以期使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知识、增长技能的同时获得丰富的中日文化知识, 从而有助于提高文化理解力, 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教材没有采用传统的日语教学语法系统, 而是近些年来日本的对外日语教学中常见的语法系统的基本上, 结合中国人学习日语的特点, 归纳总结出一套更加实用、更加科学的语法系统。

《综合日语》的练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在教材各单元之后, 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 适合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另一部分反映在练习册中, 供学生自我测试使用, 主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语言基础知识, 检测语言知识掌握的情况。两部分练习相互补充, 力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实现了语言与文化、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自学、会学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

(一) 外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

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 是教师控制学生情感因素, 协调学生学习行为, 保证语言输入之质量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获得主要的可理解的目的语输入, 如教材内容, 教师语, 同伴语等的重要场所。因此, 无论是在传统的外语教学法还是在一些最新的外语教学方式的主张中, 课堂教学都是特别强调的环节, 从研究的重点来看, 普通教育学和传统教学法主要强调课堂活动的形式和组织方式上, 而近年来一些新的外语教学主张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的目标和质量上。

(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学习什么语言, 兴趣是最重要的, 学习日语也不例外。很多人学习日语是为了兴趣, 不管是出国留学还是为了看日本动画、漫画甚至是日本游戏, 只要感兴趣学习起来就会充满无限乐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增添学习情趣, 可以教学生唱日语歌曲, 从而使思维与语言的固有频率引起共振, 促进记忆。教日语歌曲的同时, 还鼓励学生用原来的优美的曲调套唱所学的单词、句型、问候语等, 让学生很快牢牢地记住所学的知识。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举办和承办各种形式的日语演讲比赛, 朗读比赛, 配音大赛, 假名书写大赛, 创办日语学习简报等活动, 让学生们展示学习成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在教学中创造轻松的氛围, 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初级阶段是整个日语学习的基础阶段, 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针对零起点的学生,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其对日语的运用能力。利用汉语小背景提示日语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教学法, 可以在教学中创造轻松的氛围, 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许多实用的内容, 并且在与他人交流时立刻就能派上用场。这势必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而这种自信是顺利进入更高阶段学习的前提。作为教师, 有责任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这方面的信心。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母语来为初级阶段的学习提供帮助。学习日语的人借助自身所具备的丰富的母语知识和理解能力, 可以更快地理解日语的内涵和规律。这样的理解能力就为较短时间内学好日语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学习外语在使用外语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多练, 教师要给他们创造具体的交际情景。注意安排新旧内容的前后联系和新授知识的高复现率, 在这一点上我的观点是课堂教学标准在于:1) 达到明确的目的的要求。2) 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3) 具有浓厚的日语气氛。例如:让学生看图说话, 请学生自己来表演各种表演动作, 置语言操练于实际情景中:如读书、看报写字、开窗、画画、擦黑板、扫地等动作, 都让学生亲自表演。并不断变换人称造句。加以及时的语法归纳, 学生反映概念清晰, 印象深刻, 同时口语的流利程度也能大大加强。课堂操练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大家都动耳、口、脑、手参加到课堂练习中来。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设计较大量的、经常的有意操练和交际操练。例如:值日生用日语汇报两分钟讲话、师生自由谈话、学生主体讲话等, 既练了口语、又培养了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课堂口头练习的速度, 一开始较慢, 随后速度逐渐加快, 要求学生基本上做到对话如流。操练的方法多种多样, 例如朗读、替换、问答、造句、翻译、表演等。练习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有个别问答, 小组问答讨论, 以及集体操练等。使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操练语言, 执行了日语实践性的教学原则, 使情景、动作和语言间能建立密切联系, 对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外语基本技能的巩固, 都起很大的作用。

(四) 基础日语教学阶段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如果将文化导入项目简单地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大类, 无论从语言文化的关系的角度还是从外语教学的角度都是比较合适的,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的组织结构的影响。词语包括两类, 一类是单个的词, 另一类是词组, 其中包括习语和成语。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他们的印记。政治制度, 风俗习惯, 宗教等对语言的意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的附加意义和感情色彩上。文化导入的几个重要原则里包括实用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 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这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 空洞和捉摸不定, 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 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再有, 重点应在共时文化上, 适当引入一些历史的内容。以利于学生了解某些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 就是要真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 文化内容广泛而又复杂, 教师的讲解毕竟是有选择的, 有限的, 因此, 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 增加文化知识积累。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课外文化内容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五)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现在从事基础日语教学的教师均是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资深讲师, 他们把学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运用在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模式的古板教学方式, 将交际教学法、启发式、研讨式、文化背景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增加师生互动, 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操作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教学中穿插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2) 积极利用我院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实践教学;3) 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进行听、说、读的训练;4) 开展日语角、日语短剧小品、日语朗读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5) 开展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6) 开设综合训练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日文小说、观看经典日剧, 并开展讨论, 用日语写下300字左右的感想;7) 学生语言实践范例 (课前3分钟演讲) 。

三、结语

基础日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内容包括:一、二年级基础日语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考试改革等, 通过教学实践, 可以证明这些改革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授课方式, 不断更新知识内容, 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 营造身临其境的语言氛围, 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课上的语言活动和课下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将语言知识变为语言技能。

日语教学实践中, 只要我们遵守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运用心理学原理改进日语教学方法, 从实际出发, 师生共同努力、情感交融, 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 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用多种形式操练所学内容, 布置适当的作业, 善于总结归纳, 认真组织教学, 与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 对学习好的学生高标准, 严格要求, 对成绩差的学生则适当的要求, 学生就会绕有兴趣地学日语,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春英.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2]周杰.高职日语课堂教学之现状[J].科教创新, 2007.

[3]胡新详.浅谈基础阶段日语精读教学模式的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09.

日语精读教学法 篇7

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 我国出版数量众多的日 语精读教材, 其中的语音教学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多为零起点,因此,精读教材多从五十音图和假名读音等开始切入。语音教学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发音的正确与否,不准确、不自然的发音不仅会对今后的日语学习带来障碍, 甚至还会阻碍实际的交流。但据笔者调查,有关日语语音教学的研究少之又少。曹大峰在“日语精读课教材语料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中提及语音教学。笔者利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发的“日语教材语料库”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四套精读教材中有关送气音、元音虚化和促音的指导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有的教材中竟找不到关于送气音和元音虚化的内容, 并且针对促音的解说各套教材良莠不齐。

笔者拟选取北京大学不同历史时期出版的四套精读教材———《日语》、《基础日语》、《新编基础日语》、《综合日语》(以下分别称为《日语》、《基日》、《新编》、《综日》)为例,对教材中语音教学的变迁进行整体的把握。具体围绕以下三个课题展开:(1)语音教学知识点的变化;(2)我国日语教材的特点;(3)教材中的语音练习的变化。

2.语音教学知识点的变化

笔者基于户田贵子等在“日本語教材における音声項目に関する一考察”一文中提出的调查项目和评价标准,结合我国日语精读教材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五十音图、元音、辅音、调音法、特殊音节、拗音、ガ行鼻浊音、元音虚化、(不)送气音、拍、声调、语调、停顿、强调等14个项目对4套精读教材中的语音教学知识点进行调查。

首先,关于五十音图,20世纪60年代的《日语》和80年代的《基日》中对日语的音节及发音特征进行详细的讲解 ,而90年代的《新编》则只对“行”和“段”进行介绍,到21世纪的《综日》则只是列出“清音”、“浊音”等的表格;对于调音法,前三套教材也解释得非常详细,而《综日》只是简单介绍了各行的发音;关于送气音,各套教材都未涉及,但值得一提的是,《综日》中专门设置一个专栏来讲解日语与汉语发音的不同特点。

其次是声调。各套教材主要围绕声调类型、表记及规则进行了具体说明,但前三套教材仅限于单词的声调,而《综日》则在每一课设置了语音讲解部分,对日语的活用形、复合词甚至短句的声调进行详细介绍;语调方面,《基日》和《综日》进行讲解,尤其是《综日》,除在语音导入部分之外,还在正课如第一册第5课、第4册第11课等对肯定句和疑问句及语气助词「ね」、「よ」、「じゃないか」的语调进行讲解;而对于停顿和强调等句子层面的知识点,所有教材都未提及。

3.我国日语教材语音教学的特点

四套教材中,只有《综日》在各课设置语音讲解部分。下面通过几个例子看看都涉及哪些知识点, 具体是如何进行讲解的。如月份的讲解:1月/いちがつ4、2月/にがつ3、3月/さんがつ1……(第1册-第6课);语法项目~そうだ的讲解:无论前面接何种声调,「~そうだ」一律读成○-3型,例如使える譸→つかえそうだ-○-3、おいしい譸→おいしそうだ○-3、簡単だ譸→かんたんそうだ-○-3……(第2册-第21课)。《综日》前两册主要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的活用、数量词及语法变形时的声调进行讲解。活用形的声调是一个学习难点,但20世纪的教材都未涉及 ,《综日》采取 从活用形 末尾数音 节的形式 ,如「使える□→つかえそうだ○-3」,用○-X表示声调,可以说是我国日语教材语音教学的一个突破。通过每一课对声调规则进行介绍,学习者便可从初学阶段开始不断积累,学会准确的发音。《综日》书末的“语音讲解”索引中共列出了100多条语音知识点,从中可以窥探该教材对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

笔者选取的四套教材是我国日语专业精读教材, 因此使用者的母语皆为汉语。编写者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进行语音讲解时,都与汉语的发音要点进行比较,并列举出中国人学习日语时容易发错的音。《日语》和《基日》中还专门设置“中国人需要特别注意的发音”部分,主要对清浊音、长短音、促音和拗音等中国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讲解,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日语教材自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就对汉日语言差异和学生的特点有一定的把握。

4.语音练习的设置

语音练习是语音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练习,有助于学习者巩固所学。《日语》出现的练习形式主要有:(1)背诵假名 ,直至能够听写 ;(2)背诵五十音图 ;(3)快速说出以下假名属于哪一行和哪一段;(4)分清并正确发出以下清浊音(长短音、促音、拗音);(5)用正确的声调朗读以下单词/复合词等共计十一种。《基日》的主要练习包括:(1)反复练习学习过的 假名 ;(2)练习下列 发音 ;(3)朗读以下 单词 ;(4)区分清浊音、长短音、促音 、拗音进行发音练习 ;(5)用问候语和课堂用语进行声调和语调的练习等共计十种。《新编》类型较少,主要有:(1)练习五十音图各行发音的嘴型;(2)朗读各行单词;(3)区分下列单词的发音;(4)朗读课文中的单词、句子和常用表达;(5)朗读对话,注意语调变化。《综日》中的练习形式较为新颖,主要包括:(1)朗读下列单词,注意不同的发音;(2)读出下列日本人的名字;(3)绕口令;(4)读出以下动画片的名字;(5)练习中国行政区划的读法等共计十二种。

首先,从数量上看,除《新编》以外,其他三套教材皆设置了十种以上的练习题,而所有教材中都设置了假名/单词/课文朗读等练习。其次,从形式上看,《日语》中多是单调的重复练习,如“背诵假名,直至能够听写”,而《综日》中却出现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崭新的练习形式, 如从外来语推测英语词源、我国行政区划的读法、动画片名称的读法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5.结语

日语精读教学法 篇8

作为独立学院的日语教师, 我通过几年的低年级精读课程的讲解, 针对于零起点的低年级学生实施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养成从句子中找语法点的教学方案, 几年以来在课堂教学和语法讲解上获得了不少经验, 在此,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适应角色转换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 受长期以来学习习惯的影响, 加上从高中的紧张状态中摆脱出来, 很难马上集中精神学习, 所以从发音开始就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是从接触动漫开始的, 所以鼓励学生从中学习单词和短语,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刚进入课文学习时, 学生对「どうぞ」这个词很感兴趣, 上课下课总能听到学生说。学习了「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这句话后, 组织学生简单的场景对话, 互相介绍自己。学生也很愿意说这样长的句子。在学习数字和时间的时候特殊读音的, 每天上课前都要练习。我们学校日语专业的周学时是10学时, 每天一节课, 一周基本上要学习一篇文章, 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新编初级日语》, 这本书课文都比较贴近生活, 在每篇文章学习完之后,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以此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加深巩固语法知识, 经常布置情景对话的作业让学生分组准备并在课堂上表演, 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有所收获。

2、活跃课堂气氛、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

我们平时在办公室里和日本教师交流的机会比较多, 但是作为低年级的学生, 开设的外教课较少, 再加上很多学生不好意思和日本老师对话, 怕说错, 我就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日本有趣的事和日本的风土人情, 生活习惯等, 在学习中分配任务, 让学生就某一知识点课后自己查资料, 比如学生在学「桜」这个词时, 我让学生回去查关于这个词的一系列活动, 资料里出现的简单词汇学生很容易记得住, 因为有了情景学习的过程, 要比老师给的单词记得效果好。正式进入课文学习之后, 很多语法学生接受得比较慢, 在学习「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这几个词时, 经常出错, 对于中国学生来讲, 汉语里只有一个“给”字, 只要用人称区分给予的对象就可以, 但是日语里却针对给的对象不同, 使用的词也不同, 我在讲解时先从「くれる」「あげる」入手, 从方向上简单区分, 用画图的形式让语法更形象, 两者的区别比较明显, 「くれる」是指别人给我或我一方物品时使用, 而「あげる」表示的是我或我一方给予别人物品时使用, 当然, 两个第三人称之间的给予也用「あげる」。而由于对日语的语言习惯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的不了解, 学生理解不了「もらう」的用法。「もらう」时指说话人从某人处接受好感的时候使用的, 所以日语中多数时候用的是「もらう」而不是「くれる」, 这种说法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 表示说话人持有感激的心情得到对方的给予时的说法。在学习类似的语法时,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用, 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日语表达的特点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3. 克服语言习惯差异、难点内容换位讲解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 所用的汉字也大致相同, 但是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有差异, 汉语是“主谓宾”的顺序, 而日语属于“粘着语”, 所以是“主宾谓”的顺序, 低年级的学生刚入门时觉得简单, 学语法, 学句子觉得难了很多。对于刚开始接触的学生来讲, 背单词是一个难题, 日文汉字是看一眼就明白也能记得住, 但是假名部分很吃力, 导致很多学生在听写单词的时候只能写出汉字, 我们的教材单词量比较多, 但是也以名词为主, 所以我对于这种现象给了学生一些建议, 就是在背单词的时候分三步, 首先, 在读熟的基础上看假名和汉语意思背日文汉字, 其次, 看汉语意思和日文汉字背假名 (读音) , 最后, 看汉语意思写假名和日文汉字, 这个方法对于背单词吃力的同学比较有效果。

日语在表达时说法很多, 同汉语一样, 学生们往往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法说话, 这就和学习英语的学生不一样, 在这方面需要在平时上课期间多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经常学完新语法后马上让学生练习, 经常有学生由于单词不会或语法不熟悉而说错, 但是经过老师耐心地讲解、引导, 很多同学也有了自信, 在日语课堂上, 我教的班级的学生养成了不用老师点名提问的好习惯, 学生养成了自觉而积极的学习态度后, 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经常在讲完语法后拿出汉语句子让学生翻译, 对于比较难的句子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句子成分, 比如学习「~てみる」和「たい」这两个语法时我举了这样的句子“我没有独自一人旅行的经历, 所以想去哪儿看看”学生听了这个句子后觉得很难翻译, 我要求学生将句子拆开后再译, 首先, 头半句主要讲的是“我没有经历”所以要先将主干「私は~経験がない」写出来, 然后将“一个人去旅行”加进去后就成为了「私は一人で旅行への経験がない」然后后半句是表示想尝试着做某件事, 所以要用到「~てみる+たい」的形式, 即「~てみたいです」、这个句子中有表示不确定的意思, 所以应写为「どこかへ行ってみたいです」, 最后这个句子就成为「私は一人で旅行の経験がないから、どこかへ行ってみたいで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 学会句子的逻辑比只会语法更有用处。

总之, 对于低年级的日语专业学生来讲, 如何能快速地让学生适应日语的语境, 掌握日语表达的特点是在基础阶段的主要任务。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总结, 在今后的日语教学方面还需要尽量的从不同的角度汲取知识, 在日语教学工作中能总结多方面的经验, 让低年级日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更合理化, 也能为日语教学工作找到更捷径、有效的办法。

摘要: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是既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 又要从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于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讲, 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结构, 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日语课堂上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掌握的生动的语言环境,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语法和句型的同时也能揣摩出日本人的内心活动, 从而游刃有余的使用日语。

日语精读教学法 篇9

一、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改革

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后由每年一次改为每年两次, 改革前后的变化点为:

(1) 将实施“得分等值”处理, 使测试得分不受试题难易程度的影响, 保证公平性。

(2) 不再出版真题集, 只发行《新“日本语能力测试”题目例集》。不再出版附有词汇、汉字及语法项目览的《出题标准》。

(3) 测试分三个部分 (语言知识、阅读、听解) , 每部分60分满分, 计总分180分。

(4) 测试总要求为:测试考生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重点考查日语实际运用能力。阅读部分要求能够阅读有关各类话题的逻辑性稍强、抽象度高的文章以及深层次内容的读物, 理解文章的构成及内容、上下文关系及作者意图。听力部分要求能够听懂各种场合一般语速的连贯会话、新闻及讲座内容, 详细理解上下文含义、出场人物的关系及内容的逻辑构成等。

(5) 评定标准: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单项得分的及格分来评定是否及格, 如各单项得分中有一项没有达到及格分, 那么即使综合得分再高也不能视为及格。

由以上归纳可以看出, 为了综合评价考生的日语水平, 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的关键点如下:要求单项测试分数达到一定要求;将语法部分融入到了语言知识里面, 而将阅读单独列为一项, 扩大了阅读与听力的比重;不再出版相关真题集以及词汇、汉字等的出题标准则等于拓宽了考试范围。这是由于测试旨在重视考生日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而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词汇、汉字和语法。

二、国内外的先行研究

目前国内外同行、专家对新日本语能力测试, 及其与日语教学的关系研究产生了不少成果。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语事业部考试处处长金田泰明就日语能力考试出题标准的修订, 有如下意见:

今回の改定の大きなポイント。……各レベルの合格者が、日本語を使用して実際にどのようなことができると考えているかを調査した「日本語能力試験Can-doリスト」 (仮称) を提供します。

赵华敏在《教育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中介绍了『JF日本語教育スタンダード試行版』和「新しい日本語能力試験」的关系, 并讲述到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的基本理念为“为了相互理解的日语「相互理解のための日本語」”。

秦李君提出“在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中……必须也很有必要在基础阶段扩大日语教学的范围”。

杨秀娥、王秋华 (2005) 分析了日本语能力测试, 并根据日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日语测试改革的意见。探讨了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 以及如何利用测试的反馈信息改进日语教学。

总结目前研究, 大体可分为两大方面: (一) 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后的特点解析及对日语教学的正反面反拨作用分析; (二) 新日本语能力测试融入到日语教学的情况研究。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后分为:“语言知识”、“阅读”“听力”, 从内容上更注重口语化和阅读速度, 因此目前研究多局限为新日本语能力测试与听力课程以及泛读课程的关系研究。而“如何合理有效的融入到精读课程当中”据我所知还没有专门研究。

三、具体融入路径

如何才能将新日语能力测试合理地融入到占课时量最大的精读课程教学中去, 即融入路径研究是当今高校日语教师应当深刻思考的课题。

1. 在精读课程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新日语能力考试阅读部分的变化非常突出。首先:表现在题量大幅增加。在N1的阅读部分, 阅读材料不仅由过去的9篇增加到现在的11篇, 而且问题数量也由平均23个改革成26个;阅读材料中“短篇――中篇――长篇”所占的比例由以前的“4--2--2”调整为“4--4--3”, 加大了中篇长篇在阅读中所占的比重”。其次:增加了新的题型。改革后的新日本语能力测试N1、N2、N3阅读部分有7个大题, 包括文章文法、小短文内容理解 (200字左右) 、中长篇文章内容理解 (500字左右) 和长文章内容理解 (1000字左右) 、统合理解 (600字左右) 、观点理解 (1000字左右) 和信息检索 (700字左右) 。在阅读量增加的同时新增了综合理解和信息检索两类题型。试题进一步考查了学生在阅读中对信息的接受、理解、运用能力。除此之外, 试题中所涉及文章的实用性大大增强, 文章类型也更为广泛。

阅读量很大, 但时间不充足。所以, 在占课程比重最大的精读课教学中,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觉快速阅读能力、穿插阅读技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是指要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和“日本人文文化背景教育为本”。在和谐、轻松、愉快的环境下, 积极引导学生“想读、爱读”,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提高阅读能力。

2. 在精读课程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日语“口语”能力

新日本语能力测试有口语化的倾向。主要体现在听力材料多为口语体。在N2的听力中, 听力材料由过去27个左右增加到32个左右, 加大了概要理解部分所占的比重, 并且首次设置了即时问答的听力材料。2009年以前, 无论是原N1级还是原N2级的听力考试的问题类型分为图解题和非图解题两大题型。而改革后的N1和N2都改革为现在的根据某场面而解决具体问题的题型。这就要求日语教师摒弃注重书面语及敬语体教授的传统教学法, 在日常授课中应用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日语。同时, 在课堂上加强对日语口语的练习, 在精读课程考试中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3. 在精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新版日语能力测试中综合测试法的运用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来看, 精读课程中的传统单一的翻译法、听说法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和测试的要求了。在实际测试中经常出现学生虽然了解单个单词、语句的意思, 但对整段文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到异常头疼。异域文化的缺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基础日语课程开始至高级日语课程, 大量导入日本文化,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还能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自信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日语精读课程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4. 建立日语能力测试模拟题题库

自日本语能力测试改革以来, 考试组织方不再公开发行历年考试真题, 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复习的难度。尽可能掌握越多的真题资料, 有利于精读课担当教师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所以有必要建立完善包括真题和模拟题在内的新日本语能力测试试题库, 并对每年考试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修正调整教学内容。

作为日语学习中规模最大, 权威最高的测试, 新版日语能力测试的改革必将推动日语教学特别是占课时量最多的精读课程教学的变革。通过将新日本语能力测试合理有效地引入到日语精读课程教学当中, 一定能够提高学生日语应用能力, 同时也会促使日语教学法的变革。

摘要:2010年7月, 实施了20多年的日语能力测试进行了全新改革。新日语能力测试不仅测试日语语言知识能力, 更着重测试考生怎样利用日语进行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实际应用能力。新能力测试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日语专业教学特别是占专业课程比重最大的精读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精读课程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曹大峰.面向大学本科教育的日语教学语法建设――理念、内容、方法的更新与发展[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03.

[2]李姐莉.日语网络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4 (04) .

[3]杨秀娥, 王秋华.日语测试与日语教学的相互作用关系――由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和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谈起[N].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4]赵冬梅.《甄嬛传》和《大奥》中的女性人物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 2013 (04) .

日语精读教学法 篇10

目前,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与深入, 以及中国日语人才需求的增长, 培养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已成为很多高校的共识。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大多为“零起点”, 也就是说在升入大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日语, 所以精读课, 特别是一年级的精读课承担着日语入门启蒙的重要职责。以金陵学院为例, 一年级上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就只开设了《日语精读》一门。类似情况在国内高校中恐不在少数。这种情形的出现应该说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为对于对日语一无所知的初学者而言, 一开始就开设会话、翻译、写作等课程未必符合日语教育的规律。这种情形更加凸显了基础阶段日语精读教材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对日语专业的教材建设与教学理念进行探索的初衷。本文以在国内被众多高校采用、拥有良好口碑的《新编日语1 (修订本) 》 (周平、陈小芬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以下简称《新编1》) 为范例, 通过对其的系统分析, 力图总结出日语精读教材编写理念中的共通之处, 并运用到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日语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教学实践中。

一、编写依据

在《新编1》的《编写说明》中, 编者开明宗义地写道:“本书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编入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功能意念等方面的内容。” (2)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中教学目的要求:“引导学生扎实学习, 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 培养文化理解能力, 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此外, 《大纲》还对词汇、语法等具体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这理所应当成为我们编写日语精读教材的基本依据。

二、编写体例

《新编1》共20课, 分为4个单元, 其中第1单元为语音阶段, 但从第2课开始就增加了语法、句型、会话等内容。其余三个单元除每单元的最后一课为复习内容外, 都由前文、会话、单词、功能用语、语法解说、读解文及单词、练习等部分构成, 每单元最后还介绍了一些日本家喻户晓的歌曲;教材采用日本书籍通常采用的竖版排版, 采用黑白印刷, 无彩页, 附有少量插图;在目录中比较详细地列举的每课的具体内容, 特别是在“解说”中列举出了每课中出现的语法现象, 便于使用者进行复习、整理、归纳;在教材的最后附有按照五十音图排序的“单词索引”, 并且标注了单词出现的课数。应该说, 这种编写体例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还是基本符合使用者的要求的。

但是, 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出生、成长于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 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起上一代的人要多得多, 因此如何在教材编写中适应他们的口味,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修订本《新编1》与旧版 (4) 相比, 在版式上几乎未作任何改动, 格调稍显沉闷, 似可改进, 比如可增加一些趣味插图, 以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三、编写内容

《新编1》遵循听说为主、读写为辅的原则。教材的编写不同于一般的书籍, 一方面, 要求遵循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能够切合中国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 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实际, 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方便使用。如果这两者不能兼顾, 就称不上是部好的教材。

1. 单词

《新编1》共收录单词大约1290个, 并标有声调符号与词性。相较于旧版而言, 删除了某些陈旧的单词, 替换以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比如增加了「聖火リレー」「マスコット」「鳥の巣」 (第八课) 、「デジカメ」「万博」 (第九课) 、「ノートパソコン」 (第十六课) 等当下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这体现了教材编写中“与时俱进”的理念。语言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缓慢但又毫不停息地变化着, 某些词会成为基本用不到的“死语”, 一些新的词汇与说法又会顺势而生。因此, 在教材的单词编写中, 应关注社会热点, 尽可能地介绍一些热点话题中的词汇, 使学生能够直接将学到的词汇运用于日常生活, 增加用日语谈论热点话题的深入度, 相信这也会使教材使用者学得有趣而不感觉枯燥, 有利于培养并保持对日语的浓厚兴趣。

2. 语法

《新编1》每课有十个左右的语法现象, 语法解说较为详尽、全面、系统, 使用比较规范的日本学校文法术语, 可为学生今后的语法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并且在每个语法解说中都有例句, 后面配有译文。 (关于这一点,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 在例句后面配以译文似嫌多余, 因为精读教材主要是用于课堂教学, 有了例句的译文, 反而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加深理解并运用所学语法现象的机会。在教学中, 完全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翻译, 以便检验学生对本语法的掌握程度。)

比如本教材第二课关于「も」这一语法现象的解说是这样的:

提示助词「も」

これもふくです。

「も」是提示助词, 接在名词、助词等后面, 相当于汉语中的「也」。

●これはレモンです。それもレモンです。 (这是柠檬, 那也是柠檬。)

●これも李さんのかぎです。 (这也是小李的钥匙。) (5)

这一语法解说首先介绍了「も」在日本学校文法体系中的称谓, 接着标出在课文中具体出现于哪一句话, 在正式的解说中还提到了其接续及相对应的汉语意思。人们在外语学习中日益重视直接用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究竟是用日语还是汉语进行语法解说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 有些教师对《新编》中使用汉语解释语法现象提出不同的看法。我完全赞同培养学生直接用外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但是在基础阶段, 特别是一年级就直接用日语解释语法现象恐怕不太现实, 在入门阶段, 用母语来解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3. 前文和会话

前文和会话是《新编1》的核心内容, 大部分的单词和全部的语法都出现在这一部分。前文是一篇小文章, 归纳了后面会话的主要内容, 供学生归纳会话大意及朗读、背诵之用。现在, 外语学习更加重视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会话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新编1》在会话的编写上用了很大的篇幅, 对于新单词和语法现象进行反复练习, 这一部分应成为课堂进行听说训练的重点。但是, 本教材从旧版开始在会话中就有一些比较生硬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 一些表达从语法意义来说是对的, 但是日本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这么说。修订本似乎也未有大的改观。这只能依赖教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加以注意。但是,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初始阶段就加以重视, 否则, 一旦形成思维定势, 再改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语言学得再好, 如果对日本的文化和国民性不了解的话, 就会产生文化的冲撞, 从而不能够很好地与日本人进行交流, 甚至有产生误解和误会的可能。因此, 在练习会话的过程中, 不能拘泥于教材原文, 而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实际的场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在编写精读教材, 特别是会话部分中, 一定要重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 能够引导使用者“活学活用”, 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

4. 读解文

《新编1》的读解文也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里面基本没有新的语法现象。作为前文和会话的有益补充, 可以在扩充词汇量、了解日本文化、提高阅读能力乃至培养写作能力方面加以运用。但是, 由于所选取的文章都很短小, 有时某些句子是为了单纯练习本课中所出现的语法而设的, 因此对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似乎不尽如人意。我以为, 可以将其编为类似泛读教材的内容, 篇幅可以适当加长, 难度也可略微加大, 甚至可以在其后设置一些题目或者就文章中的某个话题让学生自己用日语做些陈述或写作, 如此才能切实提高使用者的实际运用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

5. 练习

试举《新编1》第十一课的练习加以说明。

(1) 次の文を読んでください。 (下有3道小题。此类题型一般有2—3段相对比较完整的话。除供朗读用之外, 还可练习翻译及复习本课中出现的语法现象。)

(2) 適当な言葉を入れなさい。 (下有14个小题。此类题型基本填写本课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其中很大比例是助词的用法。)

(3) 線を引いたところを言いかえて練習しなさい。 (共有3个主题, 每个主题下面又有5个小题, 共计15题。)

(4) 例のように言いかえなさい。 (共有4个主题, 每个主题下面又有5个小题, 共计20题。)

(5) 例のように質問に答えなさい。 ( (共有2个主题, 每个主题下面又有5个小题, 共计10题。3—5题都是仿照例句进行叙述的机械练习。)

(6) 次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 (共有9道问题。此类题型主要根据前文和会话的内容, 并会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设计5—8个问题进行回答。)

(7) 次の中国語を日本語に訳しなさい。 (共4道小题。)

(8) 絵を見て言いましょう。 (有1个主题和10副图画。此类题型一般提供主题和图画, 围绕主题和图画用相对完整的一段话进行描述。)

总体而言, 《新编1》练习形式多样、数量合理, 对语言点的覆盖全面, 难易适中, 基本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练习需要。据统计, 《新编日语》全四册中出现的练习形式达到了约20种之多。 (7) 《新编1》的第二十课还参照“日本语能力考试”的题型设计了模拟考试。“日本语能力考试”是检验学习者日语水平的最权威的考试之一, 适时导入能力考试的题型对于学习者来说还是有很大便利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 能力考试自2009开始进行改革, 采用了部分新的题型, 考查内容版块的分布也出现了较大变化, 可能由于出版时间问题, 这些在《新编1》的模拟考试试题中并未及时体现。再有, 机械练习所占比例过大, 在第12课中第3、4、5题皆为机械练习, 按照小题计算达到了45个之多;与此相反, 活用练习的比例过小, 达不到活学活用练习的目的, 教师还要额外设计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 在某种程度上不太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使用。

6. 题材

《新编1》“题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 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8) 除去第一课为“五十音图”之外, 在剩余的十九课中, 关于学校的共有七课。

第二课はじめまして

第三课へや

第四课がくえんとし

第六课大学の生活

第十二课試験

第十三课留学

第十五课アルバイト

关于家庭的共有四课。

第九课家族のデジカメ写真

第十课連休

第十一课趣味

第十八课料理

关于社会的共有五课:

第五课シャンハイのワイタン

第七课浦東

第八课北京オリンピック

第十四课あいさつの言葉

第十九课インタビュー

关于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的共有三课。

第十六课クリスマス

第十七课元旦

第二十课春節

从每课的题材内容来说, 教材的编写是贯彻了编者的编写初衷的。从题材的比例来说, 关于学校的题材共有七篇, 比重超过了1/3。这大概是由于教材的使用对象大多数是高校日语专业大学生的缘故。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积极变化为, 本书出版于2009年, 在课文当中涉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神舟号”宇宙飞船等内容, 其中“北京奥运会”还作为了第八课的主题, 这使我们看到了编者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的努力与诚意。但是, 当今的大学生已不同于以前, 他们虽然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正式接触过日语, 但是毋庸置疑他们是因为对日语或日本感兴趣才将日语选为自己的专业, 他们对于日本文化的渴望程度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看到学生稍显疲态, 就会有意穿插一些关于日本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讲解, 每当此时, 学生便会为之一振, 听得非常认真。因此, 在精读教材中可适当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第八课的读解文为「年中行事」, 非常简单地介绍了「お正月」「節分」「ひな祭り」「男の子の祭り」「お盆」「体育の日」「七五三」等节日, 并未进一步深入讲解或扩充。我认为, 在这里完全可以将日本的「年中行事」或「祝祭日」做成表格一并加以介绍, 因为这些知识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

四、编写理念

以上从《新编1》的编写依据、体例、内容等方面, 结合教学实践, 谈了一些认识。从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的思路与目标而言, 我认为日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如下理念。

1. 编写应以《大纲》为依据。在全面覆盖《大纲》要求的基础上, 可适当补充其他内容。

2. 在编排体例上应形式合理、重点醒目、大方而不花哨, 应把握年轻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与喜好;目录应尽可能详细, 最好列举出每一课所出现的语言现象;附录内容应实用。总之, 应尽量为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本教材内容提供便利。

3. 在内容安排上, 应坚持与时俱进, 关注社会现实, 并积极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词汇量要充足, 并且适量选用一些随着社会发展新出现的单词及使用频率高的单词;语法解说应系统、全面;题材形式多样, 贴近当下生活与社会热点, 适量增加日本文化、社会, 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话题, 提高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培养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练习题型多样, 可参考“日语能力考试”与“日语专四、专八”等权威性考试题型进行合理设计, 机械练习和活用练习比例分配得当, 从培养日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角度出发, 可适当增加活用练习的比例。

摘要:精读课是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的“重头戏”, 精读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是重中之重。一本好的日语教材对于日语教学与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使用度较高的《新编日语1 (修订本) 》为范例, 通过对其编写依据、编写体例、编写内容的综合分析, 归纳总结出在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日语精读教材编写理念中的一些共通之处。

关键词:精读教材,《新编日语》,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平, 陈小芬编著.新编日语1 (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静茹.贯彻日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重要环节——浅谈基础日语教材建设.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 4.

[4]林洪.启蒙致用——日语专业本科第一级教材若干编写原则.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4, 4.

[5]贾朝勃.日语教育文法在日语教材中的实际运用观察.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9, 2.

上一篇:钢琴《变奏曲》分析下一篇:模具制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