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

2024-05-29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精选十篇)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 篇1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其基本规律分析

在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变化发展规律的过程当中, 首先应当考量的是“大学生消费支出”这一指标。简单来说, “大学生消费支出”指标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当中, 基于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需要付出的货币总量。在本文所研究过程当中, 该指标计量单位选取为月均水平, 即大学生基于对生活需求的满足, 每月需要付出的货币总量。在以大学为研究单位的过程当中, 学费费用支出以及必要的住宿费用支出均为恒定状态, 在本文研究过程当中予以剔除。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重点研究的“大学生消费支出”指标下属内容主要包括:①饮食费用支出;②学习费用支出;③娱乐费用支出;④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本文以Q市某高校为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关指标进行调查研究。本文所研究问卷调查的调查总量设定为该高校10000名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调查样本总量设置为1100名, 采取集中填写问卷的方式, 于2012年6月20日进行。1100份下发调查问卷共回收1100份, 剔除无效问卷共计100分, 有效回收率为90.91%。其中, 回收男大学生调查问卷共360份, 所占比例为36%, 回收女大学生调查问卷共640份, 所占比例为64%。问卷调查中所反映的相关数据均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

在对大学生饮食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饮食费用支出平均数=200×8.5%+250×16.7%+350×24.5%+450×31.6%+500×18.7%=380.2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饮食费用支出总额为380.2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饮食费用支出总额为3421.8万元。

对大学生学习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学习费用支出平均数=50×80.3%+75×12.0%+125×6.1%+150×1.6%=60.525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学习费用支出总额为60.525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学习费用支出总额为544.725万元。

在对大学生娱乐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娱乐费用支出平均数=100×12.5%+150×14.9%+250×51.8%+300×20.8%=226.75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娱乐费用支出总额为226.75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娱乐费用支出总额为2040.75万元。

在对大学生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当中, 采取取头数以及中位数的方式进行平均值的计算, 即大学生交通通信费用支出平均数=50×21.3%+75×60.9%+100×17.8%=74.125 (元) 。加之以上数据的代表对象为Q市10000名在校大学生, 则可以初步估算Q市大学生月平均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总额为74.125万元。与此同时, 进一步考量在校大学生年均在校时间 (剔除寒假及暑假) 为9个月, 则不难得知, 已上样本研究对象在校大学生全年度的交通通信费用支出总额为667.125万元。

通过表1~表5所反映的数据信息不难发现:综合饮食费用支出、日化费用支出、娱乐费用支出以及交通通信费用支出的全年度大学生消费费用总支出金额为6675.4万元。现阶段, 大学生消费范围相对于而言处于比较固定的状态, 主要消费支出行为的产生集中于第三产业, 特别是在餐饮与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比较显著。相对于社会人士而言, 大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单纯, 消费支出也比较单一。造成这一消费行为特性的最关键因素在于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与此同时, 现阶段绝大部分大学生消费支出的经济来源多为父母及家庭,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单一的最关键因素所在。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分析

1.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分析:

首先, 从静态研究角度上来说, 某一个时点上的产业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产业结构的主导型因素影响。即产业结构下生产什么样类型的产品, 市场就消费什么样类型的产品。在这种形态作用之下, 生产者可以说是整个产业结构的绝对引导者, 消费行为, 即本文所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始终维持在较小水平。换句话来说,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于: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产业结构一方面保持有紧密的连接性, 另一方面也保持有相对于的独立性。与此同时, 生产对于消费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也就是所, 产业结构决定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决定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以及消费水平。在静态化的研究角度作用之下,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方式受到了来自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制约。这一时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从属于产品结构, 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消费方在商品购买的全过程当中处于被动地位, 无法确保消费需求的有效满足, 进而也就无法发挥消费对于生产的能动性优势。

其次, 从动态研究角度上来说, 消费主体所实施消费行为相对于生产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所执行消费行为相对于整个产业结构有着极为重要的宏观效益。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 在经济发展自买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 基于对消费行为的合理分析基础之上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调整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从这一角度上拉说,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 大学生消费行为也仍然服从于产业生产。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变迁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需要借助于消费需求的方式予以实现。在大学生消费需求的变动因素影响下, 市场需求变化同样存在, 通过带动产业发展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实践分析:

从表5所显示数据当中不难发现:饮食消费支出是大学生消费行为各消费支出项目中的最关键内容之一, 在6674.4万元的年度大学生总消费额中, 由饮食消费支出所占据比例为51.26%, 即每年度仅有本文所研究这一所高校所带动的饮食消费总额占到了3421.8万元以上水平。并且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消费水平持续升级的过程当中, 这一数额及其所占比例势必还会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增长趋势。而这一发展趋势相对于Q市餐饮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就本文所研究该高校而言, 全校在校大学生 (剔除在读研究生) 共计10000名, 月平均饮食消费支出为380.2元。然而现阶段, 该高校仅设置有一个食堂以及两个校园餐厅。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在校内增加食堂, 在校外增加餐饮店, 势必可以达到极为显著的经济收益, 由此也会进一步带动更为多元化的消费行为。

与此同时, 通过对表2以及表5中相关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这一学生群体在学习上所涉及到的费用支出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在对调查问卷资料数据的统计过程当中发现, 接受调查对象月平均花费在学习方面的消费支出总额仅为60.525元, 即便是对整个高校大学生进行分析, 其月平均学习费用支出总额仅为60.525万元。从年度数据研究分析当中发现:在6674.4万元的年度大学生总消费额中, 由学习消费支出所占据比例仅为8.16%, 即每年度仅有本文所研究这一所高校所带动的学习消费总额仅表现为544.725万元。在进一步的访谈过程当中发现:该高校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校外教育或是社会技能培训的规划与想法, 自愿购买学习书籍的大学生也比较少。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 学生图书馆提供有各种类别且比较完备的图书供学生借阅, 大学生在学习费用支出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费诉求;其次, 其他各种类型的兴趣爱好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费用支出方面有所限制。然而从产业结构的发展角度上来说, 区别于上文所研究的具有显著市场潜力的餐饮行业而言, 通过外语培训机构以及驾校等社会培训机构优惠措施以及宣传力度的强化, 这一产业同样是不容忽视, 有着巨大消费潜力的新兴市场, 应当引起相关人员的重点关注与重视。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有关大学生消费行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一所大学的存在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而言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生活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作用之下, 大学生群体所具备的消费力量不容小觑。各地政府应当如何进一步支持高校的建设发展, 进一步扩大大学生消费行为相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确保校方、政府以及商家的互利共赢, 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之一。总而言之, 本文针对有关大学生消费行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摘要:本文以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研究对象, 着眼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 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其基本规律进行了简要分析, 在此基础之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就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下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旨在于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现状,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1]龙海明, 熊黎, 柳沙玲等.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7 (11) :87-92.

[2]王建明.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行为测度——外部表现、内在动因和分类维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6) :141-146.

[3]王建明, 贺爱忠.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心理归因和政策干预路径: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4 (4) :80-89, 99.

[4]景奉杰, 熊素红.冲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研究述评——提升调节点在冲动性消费行为中所起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5) :789-795.

[5]赵卫亚, 袁军江, 陈新涛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区域异质分析——基于动态面板分位数回归视角[J].经济经纬, 2012, (4) :6-10.

[6]沈素素.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农户、企业和政府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7) :9515-9516, 9519.

[7]吴鹏飞, 陈漓高.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解析——1980-2004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协整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22) :6-8.

关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调查问卷 篇2

广大同学:你们好!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他们有着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既有旺盛的消费能力又没有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行为的超前和消费能力的滞后都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潜力,我们特地展开这次调查活动,望同学们认真作答,谢谢!

Q1你的性别?(填空题)

Q2你所在的年级?(填空题)

Q3你平时注意自己的消费吗?(单选题)

A.注意

B.不注意

Q4你有将自己平时的消费详细记下吗?(单选题)

A.有,且记录十分详细

B.有,但只是粗略记下

C.没有

Q5你平时的哪种消费占据的比例大?(单选题)

A.住宿费

B.基本生活费

C.通讯费

D.学习及素质拓展费

E.休闲娱乐消费

F.社会交往消费

Q6你觉得自己现在的消费结构合理吗?(单选题)

A.十分合理

B.比较合理

C.差不多

D.比较不合理

E.非常不合理

Q7促使你自己关心消费结构的原因?(多选题)

A.家长经常督促自己的花销

B.自身的兴趣

C.想借此分析了解自己的日常开支

D.其他

Q8你认为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 篇3

一、引言

自2014年2月13日京东推出京东白条以来,针对网络信贷公司便开始呈现几何式增长,同时随着这种便捷的贷款模式走入人们的视野,不少网络信贷公司开始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为其量身定做的网络信贷产品。大学生互联网消费分期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合理消费观并没有完全形成,分期贷款带来的消费结构混乱、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中。

二、国内市场概述

2015年,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约3000万,毕业生约为749万。大学生的消费领域已经拥有几十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截止目前为止,据有关数据统计,大学生网络贷款的部分平台逾期率超过20%。 2016年1月,针对大学生使用网络分期贷款平台这一现象,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50余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77%的学生使用过网络分期贷款平台,其中77.33%的学生使用未满半年。办理流程中,84.86%的学生不愿提交父母电话。在贷款额度上,1000元以下的占40.7%,1000元—2000元的占40.12%,仅有5.23%的同学贷款额度超过5000元。54.07%的学生每个月还款额度为100-300元,而兼职打工、透支下个月生活费、省吃俭用则成为最主要的还款来源。

三、理论分析

在提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首先我们来分析由于什么因素导致网络贷款会影响消费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3种:

1.现金支付疼痛

首先不同的支付方式具有不同的内在心理机制,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偏好与选择,特别是不同的支付方式会影响趋向动机和规避动机在他们购买决策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产品偏好,当采用现金支付时,支付疼痛会更明显,使得消费者对损失的敏感性增强,进而偏好能使他们规避其中损失的预防型产品。而信贷则会让他们趋向收益的促进型产品。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大多数网络贷款被用于购买上千元的电子产品和名牌衣物。而这些大额的消费必将改变贷款者的消费结构。

2.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效应,在网络信贷的例子中,羊群效应也会明显体现出来,根据我们对南京各高校学生的调查,许多网络信贷的大学生使用者往往是看到其他学生使用了网络信贷获得了额外的购买能力,从而选择了网络信贷,而本身却没有了解其中还款利息是否过高,自己是否有偿还能力等问题。从而导致自己生活费不足,影响了原本应有的消费结构。

3.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合同中信息优势一方会因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对信息劣势一方利益有伤害的事情。而对于网络信贷而言,信贷公司属于优势一方,如以某平台官网给出的偿还金额来看,贷款5000元,分12月还清,每个月仅需偿还551元,而其宣传并不会提及具体金额,只会一直强调每月仅需偿还500多元,看起来很划算。实际上这笔贷款完成后,该学生总共需要支付6612元,折合贷款年利率为26%,而2015年央行给出的商业贷款一年期利率仅为4.35%。同时该学生还需支付保险手续费和灵活还款服务包费,在该平台宣传文本及合同中,这部分费用标示得并不清楚,不细看很难发现。由于对信贷还款制度的认知匮乏,以及对还款金额的不敏感,会导致大学生其所付出的金钱会远远高于自身的收益,而其损失的部分也同样会使其消费结构产生变化。

四、数据分析

为了了解网络信贷对大学生消费机构的影响,我们对南京的三所高校进行了各100份的调查。在其中我们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使用网络信贷和不使用网络信贷的各50名学生进行了后续延伸调查,在其还款期内对他们每月的各项消费额进行记录并取平均值,据此观察网络信贷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影响,从比例上看在使用网络信贷和不使用网络信贷的大学生消费结构中,在使用网络信贷之后,衣物和电子产品比例从占总比30%提升到了45%。从具体数字来看,选择网络信贷的学生的对于电子产品的消费额却是不使用网络信贷的学生的四倍,衣物方面的消费也高于没有进行网络信贷的学生。通过150位使用网络信贷同学的消费额和信贷额取均值,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使用网络信贷的时间增加,每个月消费金额也在不断增长。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大学生网络信贷确实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同时激发其对享受型商品的消费欲望。在生活收入基本恒定的情况下,会降低其饮食消费水平。

五、消费结构变化影响后果

由于对于信贷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消费冲动的自控力不足,导致信贷使用者往往会在还款的时间内降低生活水平。同时若学生不能按时缴纳应付的款项,平台往往会收取逾期违约金,导致其本来就不足的还款能力更加雪上加霜。而许多学生由于不能还款导致平台不得不和家长交涉来不足无法偿还的欠款。而这无疑对学生本身的家庭开支增加了负担。

六、政策建议

根据对信贷市场的现状了解,以及信贷对大学生消费结构的相关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几点解决建议,希望对大学生信贷市场的不完善有所改进:

1.信贷平台对大学生还款能力调查应更加深入,不仅对大学生生活费额度进行调查,同样要对其家庭负担能力,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收入来完成还款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调查。

2.随着大学生信贷越来越普及,学校也应普及其相关知识,应当能够配备导师对有意愿进行信贷的学生进行指导。

3.现如今大学生信贷市场良莠不齐,不少信贷公司打着大学生信贷的旗号本质却是高利贷。政府则应该设立相关监管部门,对于这种损害学生利益的公司,应予以处罚和取缔。

参考文献:

[1] 张妍妍.大学生信贷产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邓秀焕.大学生信贷消费市场前景分析[J].现代商业,2015.

[3]蒋勇.当代大学生信贷消费分析[J].青少年论坛,2009.

[4]大学生趣分期报告.艾瑞公司数据库.

城乡籍大学生消费结构的比较研究 篇4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些差异造成了城乡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了解城乡籍大学生消费结构, 可以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提出建议, 进一步为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改进自己的消费行为提供依据, 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大学校园消费氛围。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 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消费资料分为三种: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一般消费结构是由三种消费资料构成的, 即用于维持生存的生存资料 (如吃穿住) , 用于满足享受的享受资料 (如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的资料) , 用于促进自身提高发展 (如读书学习, 进行各种专业训练) 的发展资料。关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划分, 目前尚无一致观点。本研究将大学生消费分为生活消费 (衣、食、日常生活用品等) 、学习消费 (学习资料和用品、考证、培训费等) 、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交通等。

二、城乡籍大学生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笔者基于城乡籍大学生消费结构做了一个专门的调查,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4份, 有效率为92%。调查的内容涉及到大学生食品、日用品、交通、衣着、学习、娱乐、人际以及其它消费等八个方面, 城乡籍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结构如表1所示:

1、城乡籍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差异明显。

众所周知, 中国的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供给, 大学生消费属于寄生性的消费, 那么由于个人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 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不同,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虽然目前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合理, 但具体消费水平上的差距是很大的, 既有一掷千金的城市籍富裕生, 也存在着不少乡村籍的贫困生。2011年,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 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3倍, 与城市籍大学生是农村籍大学生籍消费总支出的2.89倍的调查数据比较吻合, 有专家预测, 我国城市居民两者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一部分城市籍学生名衣贵衫, 电脑、手机一应俱全, 每月的日常消费高达几千元, 少数这样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学生构成了大学生中的贵族阶层;也有一部分城市籍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生活不奢侈但也不必担心衣食, 各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基本能够得到满足, 这种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

农村籍的大学生是处于最低层的贫困生了, 人均月消费总支出只有556.27元, 家境的贫寒使他们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 只能吃最便宜的饭菜, 穿最廉价的衣服, 尽量缩减开支, 他们的消费水平和赋予学生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而且由于广大农民收人增长乏力, 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

2、衣着、学习、娱乐与人际的费用开支比较。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在衣着、学习、娱乐与人际的月消费开支方面, 城市籍学生分别为174.56元、177.45元、242.48元和264.65元, 而农村籍的学生分别为35.82元、60.63元、34.88元和44.61元, 以上四项消费支出城市籍学生分别是农村籍学生的4.87倍、2.93倍、6.95倍和5.93倍。

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日益丰富。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城乡籍大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的消费差距与其它项目相比, 差距相对来讲是比较小的, 如参加双学位学习, 购买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参考书, 报考各种资格考试, 考研等也是农村籍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在休闲娱乐消费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农村籍大学生们只是满足看看电影、打打台球这样一些简单休闲方式, 而城市籍大学生是更多地参与到一些新颖、刺激、有品位的活动中去, 如蹦极、攀岩、漂流、潜水等, 其他如听音乐会、泡吧、旅游、健身等也成为城市籍大学生们休闲消费的重要方式。

另外, 我们可以看到城乡籍大学生人际消费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如今大学生流行各种各样的友情消费, 诸如同乡聚会、朋友生日、约会等, 只要是考了高分, 当了学生干部, 入了党, 评上了奖学金都要请客, 甚至家里来了汇款单的都被列入请客之列;恋爱支出也是大学生人际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多样化消费的特点根源于大学生多元化价值目标的存在, 这多元化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使大学生拥有活跃的思想, 在消费行为中充分发挥个人的特点, 但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消费也有可能导致大学生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 出现一些消极的消费类型。

3、大学生消费主流是合理, 但存在消费的不合理性。

从大学生消费水平看, 绝大部分大学生消费水平与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相适应;从大学生消费结构看, 用于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以及学习消费在其总体消费结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而目前人才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这证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前大学生消费结构的理性化倾向。国内有学者指出, 目前消费主义在我国具有相当普遍的影响, 已与大众心理相结合, 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其核心内容即消费至上观念, 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 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带来的“炫耀性消费”, 其首要担当者则是青年。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精英群体, 其消费特征, 无论理论界还是实际管理部门, 都更多地强调大学生高消费或情绪化、非理性消费状态。在消费结构上, 娱乐消费、享受性消费支出相当大。可见城市籍高收入学生中超前消费、信贷消费、享乐消费明显, “月光族”、“负翁”、“负婆”成为他们的代名词。根据我们对是否有消费计划的调查发现, 有81.4%没有消费计划, 只有18.6%有消费计划, 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消费规划, 消费还是比较盲目的。

三、加强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建议

1、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的教育与引导。

首先, 教育者要转变观念, 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中国的学生从小并没有接受消费教育, 虽然我们到了大学才想起亡羊补牢式的教育但也不算为时过晚, 学校可有计划地在每学期组织若干次专题讲座, 尤其针对大一的新生、非经济专业学生, 结合学生的消费实际对学生进行消费教育,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财商。

其次, 加强校园现代消费文化建设。现代消费文化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化和审美化的特点, 其核心内容是审美化。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 需要加强审美教育,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用高雅的艺术陶冶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满足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消费需求, 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高品位的现代消费观。

2、政府要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首先, 政府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旗帜鲜明的反对消费主义, 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下决心整顿那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的消费领域和场所。

其次, 要确定以“诚实、平等、责任心、自觉性”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广告道德基本范畴。通过广告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观念和生活形式。

3、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

首先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 提倡适度消费, 合理消费, 要以基本国情和家庭收入为前提, 反对铺张浪费, 消费主义;其次在物质文化消费基础上加强精神文化消费。正确的消费行为首先要有合理的消费计划, 根据大学生基本消费的结构比重, 生活费可以这样规划:40%~50%用于正常的伙食费, 10%用于生活必需品, 10%用于学习, 20%用于交际、娱乐, 另外10%~20%一部分用于其他消费。再次是大学生在消费的同时应该提高自我造血的能力, 积极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活动。尤其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 可以通过申请国家、市奖助学金、社会支助等途径提高自己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摘要:由于我国城乡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造成了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 虽然大学生消费结构总体比较合理, 但大部分学生消费还是比较盲目。因此, 要从学校、政府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配合, 对健康消费进行教育、引导和认识, 以利于形成良好的大学校园消费氛围。

关键词:城乡籍大学生,消费结构,比较

参考文献

[1]、傅亚丽, 狄金华.城乡籍大学生消费方式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7, (9)

[2]、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3]、刘超.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问卷 篇5

[基本情况]

1.性别:().男().女

2.你的家庭所在地:1.城市2.城镇3.农村()

3.你的家庭经济情况:1.富裕2.一般3.比较困难()

4.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单项选择]

1.你平均一个月的生活费大约为()

1,500元以下2,500-1000元 3.1000-2000元 4.2000元以上

2.一般情况下,你每月的生活费()

1.有多余2.差不多花完3.不够花

3.就整体情况而言,你如何看待周边同学当前的消费状况

1.过高2.比较高3.比较符合实际4.比较节俭5.偏低

4.你的消费方式为()

1.能省则省2.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3.毫不在乎想花就花4.其他 ______

5.买东西,你比较注重哪一方面(单选)()

1.品牌2.质量3.外形美观4.价格5.其他

6.你上月用于通讯方面的支出为(包括使用话费网费的情况)()

1.30-50元2.50-100元3.100-200元4.200元以上

7.你上学期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等)大约为__________元

8.你每月谈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大约为__________元(选填)

9.当你想要买某样东西时,却发现钱不够,那么你会()

1.向父母要钱2.兼职打工3.向同学朋友借了再说4.放弃购买5.其他

10.对于下列社会一般的消费倾向,你比较赞同哪种()

1.以经济实惠为主2.兼顾实惠和高标3.尽量追求高标准4.不清楚

12.你是否有在校内外打工或其他兼职的经历,如果有,或有此打算,目的是()

1.补贴日用2.增长社会经验3.渴望独立4.闲着没事就干了5.没有或没有此打算[多选题]

1.你的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1.父母给予2.勤工助学3.奖学金4.做家教5校外兼职6.其他 _______

2.你每月的生活费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1.伙食2.交通、通讯3.服装、饰品、化妆品等4.学习费用(书籍文印等)

5.娱乐、交际6.上网消费7.恋爱8.其他

3.下列物品你拥有哪些(请在你拥有的物品前做上记号)()

1.手机2.MP3或MP4 mp53.台式电脑4.笔记本电脑5平板电脑

4.你赞成下列哪些看法()

1.“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

2.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倡 “勤俭节约”

3.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

《疯狂的石头》消费结构分析 篇6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消费平面化消解人文关怀和谐

影片《疯狂的石头》能够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功,离不开它对当代文化背景的整体理解。在后现代星空下,银幕上的复制人和社会现实已经很难完全聚焦于人文与纯粹价值的视点体系,随着“实质”理性日渐被“形式”理性所取代,完全意义上的终极目的必将烟消云散。消费主义和消费必然成为后现代社会的核心主题。因此,受众不必再过多地向《疯狂的石头》索要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因为“现实性”的证据只是一个影像、一个人为构造的身份。作为后现代核心特征,“解构”已然成为分析《疯狂的石头》;肖费体系的实用美学。

当代文化消费讲求简单化、快餐化,“拒绝思考”是主导潮流《疯狂的石头》的平面化效果就是对传统深度模式的决绝消解。影片“故事”讲述——影片叙事——不是线性的单调,但也没给受众制造太多参与解读的麻烦。影片开始时的时间倒错使画面有点零乱,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这似乎不经意间印证了批评家对后现代状况“怎么都行”的诘难。可是德里达不止一次地强调“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因此,受众绕了七分钟迷宫后就进入了大众生存本相的直白。受众不必再去面对讲述和解读的“难度”,完全可以在平面化的整体效果中,尽情享受深度模式消解所带来的快感。尽管我们常常把蒙太奇和影像的表现主义视为电影艺术的本质,可是消费时代的视听需求决定了蒙太奇隐喻的能指渐趋狭义化,消费目的的追寻,使影像的表现最终退归单一的所指。从这方面看。《疯狂的石头》在画面的剪接、组合及设置方面的平面化打造显得极为成功。例如有关硬币的画面剪接;影片主角包世宏没钱赔偿一场绝对意外的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失,这时候画面剪接到无数硬币向下流淌。受以往蒙太奇形式技巧的影响,受众很容易一厢情愿地联想到包世宏在家倒存钱罐准备凑赔款的场景,甚至有人还会按照自己的思维路径想到他的钱肯定不够,因为他已经处于掏硬币的窘境;但影片不会让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扶贫济困式的疯狂想象。它对受众的思路立即进行了纠错一画面讲述的是包妻在整理公交车的投币箱,不是存钱罐。期待视野落空了。可是受众不会因为画面所指的突兀而感到过分意外;首先画面真实而熟悉,另外包世宏和妻子在公交车上的话题仍是那场倒霉的车祸,倾倒硬币的画面只是所指。受众只要享受即可,不必再去费心地想象思索。另一处画面剪接说的是;为了吞并濒临倒闭的国营曙光工艺品厂开发房地产。港商冯海决定雇用国际大盗麦克去盗取这家国营厂最后的救命稻草——那块“石头”。国际大盗只有两句话,“十万美金”、“一台车就够了”。画面剪接过来。车里却钻出个谢小盟,消费者来不及惊讶就会跟着谢小盟走。因为谢小盟个好色的家伙。他一出现肯定有戏,毋庸置疑,虚拟现实的最著名卖点——虚拟性爱是受众重要的潜在期待,况且谢小盟是个诡计多端的浪荡子,好戏不会少。这样一来。受众就不会再去计较国际大盗的问题。这种平面化的画面剪接显然是适于当代快餐化视听消费的,其平面化视听消费性在国际大盗、三个小偷、保卫科三路人马的分合聚散中达到极致;三路人马,各谈各的,却在平面剪接中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适于当代消费画面结构还来自影片的画面组合及画面设置。“摄影师”谢小盟终于为好色付出代价;这回居然是贼头道哥的女友。道哥撖住他先是一阵好打。继而是坐便池中一顿猛灌,几经周折,事件上升为绑架。紧张的时刻。影片用画面组合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紧张感颠覆了;打电话的双方在共时的画面中同时亮相。屡次被儿子欺骗的谢千里当然不信小盟被绑,所以他在画面的左边一脸的不屑并油腔滑调,右边则是民警在那郑重其事。父亲的吊儿郎当让人哭笑不得。于是,紧张的场面被画面组合消解殆尽。“大盗”和“小偷”的组合更是妙趣横生。国际大盗行动失败,退却之路是在肮脏不堪的下水道里爬行;小偷黑皮计划破产,归乡旅途是在肮脏不堪的下水道里手脚并用。两个“爬”的画面被拼合到了一起,两个盗宝黑衣人分别占据画面的一半,一上一下,时而齐头并进。时而相向而爬。同样的艰难、狼狈,让人啼笑皆非。画面设置的喜剧性解构场景在旅馆的两个房间展开。盗贼三人在小旅馆的房间里大张旗鼓地谋划去罗汉寺盗“石头”,隔壁房间却是保卫科的二人在研究保卫“石头”的计划;两边都在研究地图。影片设置了两个房间的联系——保卫一方往木板间壁上钉钉子,引起偷盗一方的不满。可是双方并没有因为受众的期望而坏了“大事”,于是镜头至上而下,垂直对准了两个房间的分界线——木板间壁,只见两伙人像两窝小蚂蚁在房间里来回游走、指手画脚,喜剧效果大放异彩。这种平面化的智力拼图游戏,是对传统意义标志的一种嘲讽,它使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即攻守双方严峻对峙的深度模式被消解,喜剧性的欢愉和轻松跃然而出。

按照利奥塔的观点。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解构性和破坏性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似乎是一种意外的和难以预料的事件(event)。对于《疯狂的石头》而言。这种意外的和难以预料的事件仅仅依靠平面化效果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那些源于影片中身份对言语、行为对身份、音乐与行为场面等互有交集的结构性循环消解也成为“事件”本身。也正是这些由内部裂隙引发的“混乱”,结构了影片的深层消费系统。

首先是身份对其言语的消解。《疯狂的石头》在语言风格的设置方面是很讲究技巧的。把重庆话设置为音义场,这一点与陆川导演的中国“西部片”《寻枪》极为相似,可《疯狂的石头》多了唐山话、上海话、青岛话,还有普通话,这可能和城市形象宣传有关。但在某种意义上消解了所谓的“真实性”。然而银幕复制的真实效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物身份对其言语的消解所带来的喜剧性消费效果。大众生活的生存本相被重生叠构造成了巨大的喜剧消费。盗贼头目道哥与女友通电话,女友要他陪,他批评她太麻烦,道哥说得郑重其事;“这个阶段正是我事业上升期,我怎么能走得开呢?!”女友当然知道道哥所从事的贼业。“事业”一词的出现,当然要引起关注。大众生活的里“事业”指人们从事的有目标意义的、对社会有益的、有一定崇高意味的活动。可是影片却让它属于一个盗贼。让他从一个盗贼口中说出来,这显然造成言语与身份不符,“事业”原意上的严肃性被解构,喜剧性被点击最大化。围绕盗贼三人;道哥、小军、

黑皮,身份对言语消解比比皆是。道哥警告黑皮“刚入行要低调”;道哥讲“干咱这行不难,要有智商才能上档次”;道哥提醒黑皮“注意你的素质,素质!”;道哥质问律师。“还有没有王法?”,他要主持正义;黑皮教训道哥的女友“你这纯属道德问题你”。这些言语在一般的语义场里并没有特别之处。问题是它们出盗贼之口。原来的语义系统被解构,严肃意义被颠覆。在此过程中,因语调的变幻,解构的效果显得妙趣横生。

其次是行为对身份的消解。“国际大盗”麦克极其傲慢;佣金“十万美金”,工具“一台车就够了”。可是,一入境他就被黑皮骗走了行囊。受众会怀疑;“国际大盗”如此不堪一击?某夜麦克到罗汉寺进行行动前的踩点,又被同时采取行动的道哥撞见,道哥误以为是黑皮在耍滑。接着是道哥对麦克的一阵乱打,麦克却落荒而逃。“国际大盗”简直土崩瓦解。又一晚,国际大盗“蜘蛛侠”般从天而降欲取“石头”,可是悬索却意外地不够长,国际大盗居然又被一个卖杂货的小贩骗了。正是进退两难之际,贼窝喽罗小军现身,麦克被绳索悬在空中,遭小军好一顿戏弄。“国际大盗”的权威身份彻底被消解、轰然倒掉。日后还有他在下水管道里痛苦、狼狈的爬行和挣扎。“国际大盗”的身份已为其行为彻底颠覆。这样一来,《疯狂的石头》就从大众对“国际大盗”是“007”、“蜘蛛侠”的定势中找到裂隙,解构了“国际大盗”。当然,解构过程是围绕着喜剧明线进行的。这种行为对身份的消解喜剧还被展现在其他角色上;冯海的游手好闲颠覆了他董事长的身份;保安争执意甲球赛的前锋是施拉普纳还是舍甫琴科解构了他们球迷的身份;还有道哥一伙等等不一而足。

再次是音乐对行为场面的消解。电影音乐并不只是电影画面的陪衬。音乐本身及其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受众们的价值取向和一种时代观念。贝托米厄认为;“音乐的作用不是用来吸引注意力,它的作用和美感在于被察觉。”对于《疯狂的石头》来说,音乐的作用不仅在于被感觉,更重要的是吸引注意力,显然,不同的音乐与不同的电影画面结合会造成不同的接受印象。《疯狂的石头》的音乐自身及其与行为场面配合得如此突兀,目的就是要引起受众的注意。在音乐和行为的抵触冲突里,严肃紧迫的行动场面被消解。谢千里厕所里打儿子的配乐是吉他一弦高把位的变调单音。单音变调另有意义,它与电视娱乐节目《幸运52》选择幸运商标失败时的音效构成了互文性,单音变调把谢千里的“打”戏消解为“闹”剧。音乐的消解就创造了第一次捉贼的喜剧意味。防盗铃一响,全体出动——捉贼,有趣的是,奏起的音乐是京剧小打。布莱希特强调的“间离效果”让人知道京剧绝对是表演。板、锣、鼓点组成的京剧小打开始,意味着舞台表演即将拉开。可是,影片中京剧慢节奏小打配合的是保卫科科长包世宏抓窃贼行为场面的快节奏,抓贼的行为场面被颠覆,“抓贼”成了一场显而易见的“表演”,紧张严肃荡然无存。接着《十面埋伏》,将行动场面严肃彻底瓦解。其他诸如钢琴曲、吉他节奏快板、革命歌曲、重金属、网络小调,乡村小调各种音乐形式交互演绎着颠覆的实质,最后在柴科夫斯基的欢快的《胡桃匣子》配合下,面包师驾摩托追戏徒步而逃的黑皮,喜剧场面酣畅淋漓,影片戛然而止。不可否认,影片里的许多音乐经过了改编;佛经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变成重金属,《胡桃匣子》成了交响乐。喜剧性解构可谓意味深长。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音乐并非都是颠覆型的,调性音乐的清晰和谐起到了重要的平衡作用。而且这种柔情旋律很快地沉浸到影片的合奏乐中,使影片因此又变得异常深沉。

身份对言语、行为对身份、音乐对行为场面等互有交集的循环性消解,结构了《疯狂的石头》内部和外部交互拉扯的喜剧性深层消费体系,这使喜剧意旨得以深化。可是,毕竟“解构不是摧毁,结构不是在摧毁一切之后再建立一个新的东西。”如果后现代思想表露了虚无主义的倾向,那可能意味着现实性是模糊的,但这也未必就意味着人们什么都不相信,或者人们为存在的荒谬感所吞噬。在“心灵流浪”的旅途中,受众会看到《疯狂的石头》的生活图景并非一幅全然破碎、极不和谐的图景,包妻为数不多的出场画面会让受众恢复平静安详;三宝家的画面只有一次,谁能从记忆中抹去其中的破败贫寒;“棒棒”们是很卑怯,那卑怯透露的是贫困的麻木;国营厂职工“千手观音”的表演是拙劣的,而解构的能指中会有下岗职工别无选择的被迫和凌乱。甚至小军、黑皮都能让人想起社会弱势群体。可以说,在消费主义和消费成为核心主题的语境中,影片的价值主体性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文关怀在一系列破立之中依然存在。因此。在消费和消费主义时代,精英主义可能从《疯狂的石头》里寻找到了人文关怀的价值支点和精神资源。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 篇7

1 对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和分析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 随机抽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以及哈尔滨金融学院400名本科生, 其中男生200名, 女生200名, 以这些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为分析研究对象, 以性别、专业、经济条件为参考变量,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情况。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情况如下。

1.1 大学生是实物型体育消费占较大比重

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运动的服装、食品、器材以及宣传品;劳务型的体育消费项目包括健身培训、观看体育赛事等。通过对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问卷的统计, 得出实物型体育消费占78%, 劳务型的体育消费项目占22%。这是由于对实物型体育消费项目进行投资, 能够使大学生获得更接近生活消费体验和实际效用。这样就造成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失衡, 实物型体育消费比重过大, 也反映出大学生体育消费还处于较低层次。

1.2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目的为健身和休闲娱乐

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目的选择健身比例为45%, 选择休闲娱乐比例为22.5%。这主要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能够增强体质, 调节心理压力, 以此能够得以恢复充沛的精力和良好心态, 更好地进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 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 消费结构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消费者消费心理与行为、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通过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 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失衡的原因包括性别差异、地域经济差异、专业差异等因素。例如:一年内, 男生在购买实物型体育产品花费大约300元, 女生则为180元左右。城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金额 (约400元) 大约是农村大学生 (约100元) 的4倍。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劳务型体育消费方面 (约100元) 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体育消费 (约50元) 。

3 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改善的措施

由于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追求有着强烈的愿望。大学生增加了体育消费的投入, 大学生应调整体育消费结构,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实现实物型与劳务型体育消费均衡, 为此,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和培养体育消费习惯。只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消费意识, 才能促使其形成体育消费行为与习惯, 进而提高体育的消费水平。通过社会和高校倡导的体育健身的宣传, 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行为倾向, 培养大学生终身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其次, 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完善体育设施, 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黑龙江体育产业的发展应在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基础上, 引导大学生进行时尚、健康的体育消费内容, 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体育产业提供的体育消费项目应以经济性和实用性为特点。高校应整合社会资源, 改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 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最后, 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产品, 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创造外部条件。社会和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从有形的体育产品到无形的体育服务, 能够满足大学生不同需求程度的多样化的体育消费。同时, 高校应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 鼓励大学生增加体育消费时间。

4 结语

通过对新时期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 得出黑龙江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 以及体育设施具有相关性。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 主要包括了健身、休闲以及学习运动技能。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成为其体育消费动机与消费行为实现的保障。高校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播和体育技能的培养, 能够增进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倾向, 稳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群体。高校和社会应为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优惠运动项目, 挖掘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潜能, 增加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 培养未来体育消费的主要引领群体, 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华.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02) .

[2]张海龙.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3 (02) .

[3]曾敏, 彭博.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调查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01) .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 篇8

1999年6月13日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然成为我国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 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教育教学改革就会停滞不前或走弯路。本研究拟从心理测量学的角度, 对一般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的结构进行探讨。

二、方法

概念界定:本研究认同并采纳刘磊、傅维利对实践能力的含义的界定, 即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

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是指教师所表现出的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行为。

初始问卷编制:基于上述对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认识, 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获得问卷项目: (1) 以你“认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题, 在两个班主任培训班中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 并从调查结果中整理出有关内容。 (2) 从“中国知网”中搜集中小学教师论文标题含有“实践能力”的论文, 并进行分析筛选, 对关系密切的文章进行具体分析, 从中找出教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关键词句。 (3) 从已有的有关专题研究成果中吸取有关内容。经过分析筛选, 共获得16个项目, 组成初始问卷。项目采用李克特 (Likert) 五点评分, “1”表示”“从不”, “5”表示“经常”。量表总分越高, 表明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行为水平越高。

初测:采取网上调查方式。从上海市某区9所学校选择7~9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每年级随机选择二个班, 每班选择5位学生 (学号5、10、15、20、25) 。被调查者在电脑中进入相应网页, 即见调查问卷。每位调查对象选择上学期所在班级的一门课, 并对这门课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要求填答完成后, 在问卷密码框内填入问卷密码, 然后才能提交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267份。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 并对保留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正式测试:采取上述同样的网上调查方法, 从上海市某区15个学校中选择6-9年级学生进行测查, 收到299份有效问卷 (表1) , 采用SPSS13.0和AMO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构效度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问卷分析

(1) 项目分析

基于对初测结果的分析及基本的测量学指标分析, 筛选项目。剔除题目的原则: 一是删除因子分析中载荷较小的项目, 二是剔除多重归属的项目。除考虑数值因素外, 同时注重项目的理论意义。

计算初测问卷中16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 去除与总分的相关较低的2个项目, 即“因担心学生会发生安全问题而尽可能不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因担心影响考试成绩而不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其余项目与总分的相关都在0.6以上。经探索性因素分析, 提取二个因素, 去除理论意义差异较大和意义重复的项目, 同时对于项目较多的因素, 去除荷载相对较小的项目, 最后保留10个项目。

(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利用267名学生在10个问卷项目的调查数据, 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 卡方值为1930.165 (p<0.001) , KMO=.938, 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二个因素, 根据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 获得特征根值大于1的二个因素, 可以解释总变异量的73.119%。二个因素分别命名为“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参与行为”和“面向实践的课堂教学行为”。各项目的因素荷载如表2。

(3) 验证性因素分析

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对299名学生测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结果 (表3) 表明, CMIN/DF为2.226, 小于5, 模型与数据拟合度可以接受。其它拟合指标也达到合理或较好水平。

(4) 结构分析

从统计结果 (表4) 来看, 二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存在高相关, 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 达到显著水平 (P<0.01) 。说明分量表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特质。同时, 二个分量表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相关系数为0.790, 达到显著水平 (P <0.01) , 说明分量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 共同从不同方面说明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这一共同特质。可以认为, 本问卷既有较高的一致性, 各维度之间又相互独立, 有较为清晰的结构。

注:** 表示在 0.01 水平上显著。

(5) 信度分析

根据299名学生测查数据对问卷的克隆巴赫α信度系数和分半信度进行分析, 结果 (表5) 表明, 问卷的总体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以上, 分半信度均在0.7以上, 表明该问卷各维度及总问卷在本研究中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讨论

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由二个维度构成, 即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参与行为和面向实践的课堂教学行为。一般来说, 前者的目标是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表现在课堂之外;后者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把知识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获得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知识, 即实践性知识, 主要表现在课堂之内。

刘磊、傅维利认为, 实践能力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 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2]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的结构为依据。但本研究中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的结构与上述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结构表面上看不一致, 但也并不矛盾。这是因为 (1) 实践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虽有密切联系, 但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践能力虽然可以从理论上划分为不同的要素, 但在实践中这些要素往往是一个相互交织的整体, 很难把某个要素提取出来单独培养。 (2) 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看其要素也会有所不同, 如生理或体力、心理、实践内容或问题性质等, 都可以成为实践能力结构要素的划分依据。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

王东认为,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遵循系统策略、分层策略和定向策略。在现实状况下,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采用的主导模式是:实践体验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研究性实践模式和项目学习模式。[3]四种模式分别代表具有不同性质特点的实践活动, 这可以认为是本研究中教师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参与行为这一维度的具体深入探讨。

“面向实践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如何把学科知识教学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学校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初级层面, 也可以说是基础层面。傅维利在谈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不少学校仅仅把综合实践课当作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 而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重点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就很容易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蜕变为一门课的内容, 而不是导引教育全过程的基本目标。”[4]即使是综合实践课, 其学科化倾向也十分明显。张琼认为, 目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更多侧重于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来进行, 而很少从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探求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现行的知识教学, 也不是以应用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 而主要或仅仅只是从知识掌握和认知发展的角度, 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5]

可以看出, 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的二个维度, 构成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的基本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基本上沿着这两个方向进行。

在信度和效度方面, 在问卷项目收集中综合应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研究等多种方法, 较好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的二个因子能解释总变异量的73.119%, 解释量比较高。相关系数距阵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该问卷的结构效度。问卷的总体和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与分半信度分析结果表明, 该问卷二个维度及总问卷在本研究中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结论

1.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行为由二个维度构成, 即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参与行为和面向实践的课堂教学行为。

2.“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教学行为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可以作为初中教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行为的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2]刘磊, 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 2005, 21, (2) :2, 3.

[3]王东.构建我国学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模式[J].教育科学, 2005, 21, (1) :9.

[4]傅维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12) :3.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 篇9

2013年11月在刚刚结束的“双十一”里, 拥有天猫和淘宝的阿里全天交易额达到350亿元。而今年10月份, 我国日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93亿元, 阿里的350亿超过了这一日均规模的50%。这充分证明电子商务的快熟的发展逐渐占居了中国市场的大半江山。但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消费者各种各样轰炸式的广告宣传以及极低的价位诱惑, 使得消费者更加盲目消费。作为大学生我们认为可以从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变化入手, 让大学生能够理性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消费。

此外,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 而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创业正是一种低成本、风险小的创业方式。我们的研究可以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帮助他们发掘大学生市场。因为大学生属于customer群体从而侧重研究C2C和B2C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二、2009年与2014年主要消费产品结构

笔者通过研究五年之间的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 发现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改进完善, 或者说大学生更了解该平台的运作后,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2009年服饰鞋袜类购买量高达31%, 生活日用品、图书音像、数码产品趋于持平占比20%左右, 护肤化妆产品占最少份为9%。2014年生活日用品的购买量已到达51%之多, 服饰鞋袜仅占最少份额为6%。

可见经过五年的时间可以看出2009年与2014年最明显消费变化是人们在服饰鞋袜上的消费大幅度降低, 已经成为五大类消费品中最低的一类。同时, 生活日用品从2009年平均状态突增成大学生主要的消费产品。我们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得以证实分析的准确性, 以及探究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摘自2011年4月11日10:53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据相关信息显示, 网络购物目前存在四大问题, 仅去年8月至12月, 这个平台就收到2000多起网络购物方面的投诉, 其中10%涉及“团购”。消费者对网络购物投诉对象涉及服装鞋帽、网络游戏、家用电器、数码产品、保健食品、房产家居等10余个类别, 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数码产品、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等。其中网购针对产品质量的投诉仍然占据投诉量的第一位, 消费者要求实物赔偿、精神类赔偿、现金赔偿非常普遍, 消费者要求获得赔偿占到46%, 要求商家进行满意解释的占15%。

消费结构的改变不仅仅是消费者行为变化, 其实他更体现了商家的不道德经营从而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性购买, 如果服装类商家不予以重视这个问题, 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会因为不良商家的出现而逐渐退出整个市场。此外如果大学生能够看准这个形式, 找准创业点, 那么创业就变得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三、金字塔模型建立

通过描述分析、因子分型、回归分析我们发现:

1. 不同年龄的感知网购有用、感知网购易用、感知网店信息质量、感知网店系统质量、感知网店服务质量均具有显著差异, 分值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2. 明显女性大学生消群体更易感知网店易用、感知网店系统质量、网购服务质量。

3. 感知网购有用、感知网购易用、感知网店系统质量均会对网络购物意愿产生显著的正性影响作用。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理论性的结论即为, 卖家应把大三女学生作为主要消费群体, 因为收入即消费能力增加, 学业工作压力较小并且此年龄正是她们最愿意花钱变美恋爱经费多支出的年纪, 她们更有大量闲置的钱和时间用来消费。笔者建议是经营生活日用品、化妆品护肤品类产品, 此类产品成本低, 销售量大, 货物堆放省地方, 更容易盈利。在社会的倡导之下, 不管是大学男生还是女生, 不管他们的生活费水平高低, 在他们的承受范围之内, 相比五年前, 他们已经不在过于盲目的消费。在传统的营销环境下, 消费者在有限的空间内选择有限的商品, 而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网络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空前的选择余地。对个体消费者来说, 他们可以“货比三家”, 不受干扰的大范围选择品质最好, 便宜的产品和服务, 而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地理环境条件所限、商家热情劝说等原因购买一些并不算喜欢或不太需要的商品。大学生和过去的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不同追求, 因为在网上可以买到本地买不到的商品,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他们有遗忘的信息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主的信息搜寻着。尽可能多的获取、搜集信息, 进行理性分析, 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和心理满意度, 可以使他们在购物时有更多的选择权, 购买决策也更加科学准确, 而网络购物可以获得丰富的商品信息, 正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因此, 当把大学生设定为消费群体时, 并且我们自己又要作为经营者时, 在全面的了解了他们的购买动机等相关因素后, 我们认为金字塔模型如图成立, 即生活日用品已经成为支撑电子商务平台运行的重用经济利润来源。其次图书音像、护肤化妆品由于他们的专一性不强、质量保证的提高也成为电子商务平台的主题地位, 由于数码产品的价格较高大学生并不能长期消费此类产品所以我们并不去研究这一类产品。既根据大学生消费结构发生的本质性变化, 而商家也应考虑服饰鞋袜走向下降的趋势的原因, 即不可信与信誉度有着密切联系。其他的消费类型比例无明显改变。因此销售服饰鞋袜的商家应该重视这个数据分析, 来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 否则在未来的几年他们的营业收入将会不容乐观。

参考文献

[1]张少峰.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信任影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 2009 (10) .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结构 篇10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 凯恩斯认为通过实施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提高有效消费需求, 会拉动生产、就业、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事实证明, 促进消费的举措快速修补了被大危机毁坏的生产链条, 改良了与生产力不协调的生产关系,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样, 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 很多学者认为应该采取扩大内需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和增长。刘尚希在《当前经济社会政策应聚焦到消费上来》 (2008) 中认为, 消费率低下既损经济又害民生, 提升消费率是化解经济、社会矛盾的共同钥匙经济。李文龙在《拉动农村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2008) 中认为, 加大农村投资, 促进农村消费, 才能为经济增长积蓄后劲, 但又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 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同时, 中央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也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正好相反, 张维迎认为, 越救市落后生产力越得到保护, 而落后生产力越要保护, 就越需要救市。如此一来, 经济结构就越低劣落后, 而它就越需要凯因斯主义去挽救它。因此他认为凯因斯主义的刺激消费措施不仅不会解除危机, 反而正是这种危机形成的关键原因, 因此反对政府救市。

笔者认为,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而调整消费结构才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因为随收入提高而产生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 是导致产业结构转换的基本动因。库兹涅茨在其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现代经济增长》中认为, 产业结构趋势和产值使用格局的趋势是高度相关的, 后者包括最终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钱纳里对不同国家工业化经验的研究已经证实, 在工业化进程中, 消费需求对工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消费结构通过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因此, 消费结构升级会拉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如果人们的消费总量增加了, 但消费内容并不是以现代工业品为主, 而以一些生活必需品为主, 那么很难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如果消费结构升级, 降低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 提高工业品的消费比重, 企业才能摆脱困境,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采用近代国民消费需求代替近代中国消费需求, 并将近代国民消费需求结构分为两类:一是粮食, 来反映农业产业;二是工业品及服务, 包括衣服、房租、染料灯火及杂项, 来反映工业服务业, 本文用粮食占总消费的比重表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指近代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与国民所得的比重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以分析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宏观变化

巫宝三、刘佛丁、王玉茹等人对中国近代产业结构都有深入的研究, 张东刚在消费结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以他们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巫宝三, 《中国国民所得, 1933》, 中华书局, 1947;巫宝三, 《<中国国民所得>, 1933修正》, 社会科学杂志, 1947。

资料来源:张东刚, 《近代中国国民消费需求总额估算》, 南开经济研究, 1999.2 注:加星号年份的数据是根据前后年份数据推算而来, 方法是算出时期内的年均增长值, 然后加上前期数值。存在的问题与理由:这样做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由于研究的是整个宏观消费需求变化, 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这种误差, 而且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不会突然变化, 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关理论已说明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很强, 则本文将通过这一点建立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回归模型, 然后根据所得模型推算产业结构。本文用农业占国民所得比重表示产业结构, 用粮食占总消费比重表示消费结构, 建立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回归模型。根据表2和表3中的数据建立农业比重N与粮食比重L的回归模型, 估计模型得:

变量粮食比重L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 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用该模型预测1917年~1936年的农业比重。预测值见表4的预测农业比重项。1931年~1936年的原值与预测值的比较 (见表2) , 预测误差率最大为4%, 最小为1%, 可见用该模型预测的效果很好, 在5%的水平上完全可以接受。这样就可以观察1917年~1936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 (图1) 。

注:加星号年份的数据是根据前后年份数据推算而来, 方法是算出时期内的年均增长值, 然后加上前期数值。这样计算会有一定的偏差, 但因为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一般不会突然变化, 可以认为有一定的稳定性。

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近代1917年~1936年期间, 一是粮食占总消费的比重与农业占总收入的比重的变化趋势非常吻合, 说明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同, 这一点与经济理论相符和;二是从变化趋势看, 除1927年和1930年以外, 粮食占总消费的比重都处于60%以上, 而且1927年和1930年的粮食比重业也接近60%, 农业占总收入的比重除去1927、1928和1930年外, 也都在60%以上。三是在1917年~1927年间, 粮食比重由74%下降到59%, 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农业比重由74%下降到58%, 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工业与农业比例由1917年0.35上升到1927年0.72, 这说明在这期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了一定调整, 近代工业化进程也有了一定发展。四是在1927-1936年期间, 粮食占总消费比重和农业占总收入比重还是缓慢上升, 虽然幅度不大, 也将近4个百分点, 工业与农业比例在1927与1930年间变化不大, 此后略有下降, 说明这一时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也有些放缓。

产业结构模型, 反映了近代经济增长的缓慢进程。究其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 本文认为近代消费结构升级缓慢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也就影响了工业化进程即经济增长 (图2) 。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入, 二是价格。因为恩格尔运用恩格尔系数认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 从而消费需求层次也会上升。另外, 价格的变化也会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和收入预算限制来调整商品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因此, 本文认为, 近代工业化进程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中国近代收入分配不合理, 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 减缓了产业结构升级;二是, 中国近代价格体系的不合理, 导致人们调整了其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如果中国近代收入分配和价格体系合理, 自然会引起消费结构合理调整,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也会加快。显而易见, 应对当前经济危机, 如果单纯采取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措施并不能治本, 关键要促进现代社会收入分配合理化和适当降低商品价格, 才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升级, 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最终表现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白鹏:中国消费结构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

[2]林白鹏张圣平等:中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联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

[3]阿尔文·汉森:凯恩斯学说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4] (美)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等: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6]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 1933[M].中华书局, 1947

[7]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 1933修正[J].社会科学杂志, 1947

[8]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输电线路在线检测下一篇:初中数学精细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