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时机

2024-05-05

应用时机(精选十篇)

应用时机 篇1

关键词:现场急救,紧急气管插管,时机

院前急救所进行的是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抢救, 医护人员必须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 随时处于应急状态, 同时要有较为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 熟练掌握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紧急气管插管是抢救呼吸衰竭、循环呼吸骤停等危重患者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认为, 循环呼吸骤停是紧急气管插管指征, 但对某些意识不清, 呼吸未停, 处于弥留状态的危重患者来讲, 是否常规行气管插管, 是目前临床危重患者急救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场急救中应用紧急气管插管往往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并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作为危重病急救医学工作者, 身处死生之地, 决断于存亡之间, 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 把握好紧急气管插管的时机及原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急诊科担负着市急救中心院前的急救任务, 各级医师经严格培训, 均掌握了紧急气管插管技术, 2004年以来在现场急救中应用紧急气管插管救治危重患者8例, 年龄21~72岁, 男3例, 女5例, 急性呼吸衰竭3例, 急性左心衰竭1例, 不明原因心跳、呼吸骤停4例, 均在现场行经口紧急气管插管。

1.2 气管插管方法

为了随时应付院内外出诊插管, 救护车上常备气管插管盒, 盒内所需物品齐全, 性能良好, 配备型号齐全的喉镜, 且强调物品的定位、定数、定时、定人检查, 及时补充漏缺物品, 确保物品齐全, 随时应急之用。由于患者多为突然发病, 多为躺在地上或沙发上、床上, 根据现场条件, 只能采取伏卧位, 双肘支撑地面, 或跪在地上, 如果气管打开困难, 可请另外一人帮忙, 抬高患者肩部5~10 cm, 使头后仰。8例患者均行经口紧急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前须简短地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 并取得患者家属同意。

2 结果

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在经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后病情未缓解, 并出现呼吸减慢或出现终末呼吸, 或心跳减慢者, 急性左心衰竭经强心、利尿、吸氧病情仍进一步加重, 并出现呼吸减慢或出现终末呼吸, 或心跳减慢者, 即行紧急气管插管;心跳、呼吸骤停者, 在明确时间较短, 有复苏可能时, 在心肺复苏同时, 行紧急气管插管;本组插管成功7例, 失败1例, 成功率为87.5%, 复苏成功5例, 成功率为62.5%, 插管并复苏成功者予皮囊给氧, 接回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3 体会

我院急诊科担负着市急救中心院前的急救任务, 各级医师经严格培训, 均掌握了紧急气管插管技术, 本组插管成功7例, 失败1例, 成功率为87.5%, 复苏成功5例, 成功率为62.5%, 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均较高。就地抢救, 现场复苏位于绿色通道的最前端, 对循环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应是刻不容缓, 成功的现场抢救可能决定了患者能否最终获救[1]。根据心肺复苏 (CPR) 诊断治疗的EBM指南 (2005) 中的不复苏原则[2]: (1) 患者已出现死亡的继发特征 (尸斑、身体僵硬) ; (2) 患者被发现时已无生命征象并心脏已无起始收缩节律; (3) 已超过15 min未对患者进行任何方式的复苏治疗, 患者心脏已无起始收缩节律; (4) 患者为创伤性, 心脏已无起始收缩节律; (5) 患者携带禁止复苏的文件; (6) 患者为疾病的终末期[2]。排除以上情况, 在不影响除颤的情况下, 尽快尽早的进行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应在30 s内进行。气管插管指征: (1) 呼吸、心跳停止; (2) 急性呼吸衰竭; (3) 大量呼吸道分泌物需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 (4) 中枢性或周围性呼吸衰竭。对于心跳呼吸停止及严重缺低呼吸衰竭患者, 单纯依靠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口对口呼吸不可能纠正低氧状态, 必须进行气管内插管。经口用普通咽喉镜暴露声门气管插管会刺激迷走神经, 引起一些严重的心血管反应, 这些反应对循环功能正常的人来讲, 一般只造成痛苦, 不构成危害, 但对处于循环呼吸衰竭, 或者其他多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衰竭的危重患者来说, 气管插管的施行极易导致呼吸、循环骤停。心肺功能衰竭患者, 对低氧耐受时间短, 气管插管可引起心跳骤停及死亡。但经口紧急气管插管有利于充分吸痰, 保证气道通畅, 利于充分供氧尽快纠正低氧状况, 有利于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 有利于气道内给药促使气道痉挛的缓解, 其好处显而易见。故须选择好紧急气管插管的指征与时机, 气管插管的延误往往使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错失治疗时机, 延误治疗, 增加病死率[3];呼吸衰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呼吸表浅、通气无效、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或黏稠阻塞呼吸道者为紧急气管插管指征。在临床实践中, 呼吸衰竭患者拖到此时行气管插管抢救已为时已晚。从临床实践中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气管插管物品及人工通气设备齐全, 施行气管插管宜早不宜晚。对危重患者的气管插管救治, 应尽量争取在呼吸和心跳停止前进行。危重患者早期插管既能一定限度地耐受气管插管, 且气管插管后多可使患者病情转好, 弊少利多。而待到晚期插管则极有可能导致呼吸、循环骤停等严重合并症, 甚至呼吸、循环骤停后而无一线希望复苏[4], 对心跳、呼吸骤停时间过长的患者, 已无复苏可能, 紧急气管插管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对于那些临床存在呼衰、心衰、脑卒中、嗜睡、昏迷等危重患者, 若临床上不存在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影响通气状况, 切勿轻易匆忙施行气管插管。当临床确实需要施行气管插管进行抢救时, 应毫不犹豫地去施行。对于某些晚期癌症及无治愈可能的危重衰竭患者, 紧急气管插管可能仅仅是“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 或者说可能只是对患者家属及亲朋好友的一种安慰而己。是否施行气管插管, 可征求患者家属的意见, 或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定。医护人员在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前必须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 并征得同意后方可执行。

本人观点:现场急救中应用紧急气管插管后多可使患者病情转好, 弊少利多;紧急气管插管应尽量争取在呼吸和心跳停止前进行;是否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应根据心肺复苏 (CPR) 诊断治疗的EBM指南 (2005) 中的不复苏原则, 医护人员在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前必须向清醒的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 并征得同意后方可执行。

参考文献

[1]沈洪.心血管急救绿色通道中的拐点[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4) :191-192.

[2]杜捷夫, 李银平.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急诊医学指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18 (1) :1-4.

[3]邱海波.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不宜常规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9 (2) :125-128.

应用时机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时机

一、前言

近些年来,多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特别是多媒体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在创设学生学习数学情景,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难题以及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对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数学奥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多媒体应用与数学教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但是,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感到有的时候应用多媒体也有一些不足和不当之处。下面,笔者就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契机谈几点体会。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时运用多媒体

数学较之其他科目枯燥,如果仅依靠教师的讲授,那么,学生很难会提起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这就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厌学和抵触的心理。基于这一客观实际情况,在进行数学的讲授中,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教学知识点和风趣、生动的因素相结合,以多媒体这一现代化媒体进行展现,充分发挥其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集为一体的优势,以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讲授中,笔者制作了一个“海上日出”图像和悦耳音乐为内容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学生在大屏幕上清晰的看到:在远远的地平线上,一个又红又圆的太阳逐渐露出地平线,好像对着观众微笑。这种方式形象生动,而且可以非常形象的展现直线和圆两者的关系。而后,叮嘱学生利用手中直尺、圆规等工具来对直线、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行描绘,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学习成果。即两者相切有一个公共点,两者相交有两个共同点,而一旦两者相离,则没有共同点。

又如,在进行《平行线》的讲授和教学中,笔者播放生活中和平行线有关,而且较为常见的真实画面,来对学生进行启发,例如火车轨道、地板间的缝隙、墙砖间的缝隙、泳池中的隔栏、拼音写字本里的四线三个的横线等。这些画面对于学生而言极为熟悉,而且视觉上非常直观,学生能够迅速的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运用多媒体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讲授概念时,教师一般都是借助教材中的例题进而讲解、分析其中的知识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择补充课外的数学题来讲解,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单调的数学概念教学而言,学生很难能够有效地理解略显抽象的数学概念,即使依靠死记硬背暂时的掌握,也无法有效地运用,更无法利用其解题,教学效果甚微。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非常生动、形象、直观的进行展现,用生动、风趣的图片来体现枯燥的数学概念,这就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困境,使得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例如,在进行《线段、射线、直线》的讲授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现一条光线从一点射出,从而来向学生讲授射线,即只有一个端点。此后,闪烁另一个亮点,并以突出的颜色体现两个亮点间的部分,以此来说明线段的含义;闪烁两个端点,以此说明线段要有两个端点的知识。对于直线,可以将线段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延伸,生动的说明直线具有的无限长、无法度量、无端点的特点。通过这种依托于多媒体的演示,过程简单虽然简单,但是可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深刻的理解数学概念。

四、展现数形关系时运用多媒体

数形关系是数学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数和形之间的互相转化。通常是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来展现数学中抽象的关系和内容,又被称为数形结合、形数结合。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学生非常方便的掌握数学内容,且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弊病,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例如,在讲授集合运算这一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集合图形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展示,以此来表示交集、并集和补集的运算,从而以生动的图形方式来展现枯燥、复杂的集合数值运算这一问题,方便学生的学习,且内容直观,记忆更为深刻。再如,在讲授《函数》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现,以此代替枯燥的只对理论进行讲授,如制作能够表示y=ax2的图形,进而进行抛物线的平移并进行观察,最终引导讲出y=ax2+k,y=a(x+m)2与y=a(x+m)2+k这一解析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验证和发现数学规律时运用多媒体

将处于静态时的物体通过演示,将其转化为动态,是多媒体功能的生动体现。基于这一点,可以针对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展示,如以平面图形来展示立体的实物模型,从而最大程度的引导和指引学生的学习,并且激发其自我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对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讲授时,应当抛弃传统的语言描述和板书讲解,避免学生和以往一样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进行被动学习。此时,应当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并且对于三角形进行缩放、放大等处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三角形的特点,这不仅可以非常有效的进行教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其未来发展是大有裨益。

六、展示重点数学问题,强化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时运用多媒体

旋转、平移、缩放、反射等对于图形的变动是利用了多媒体的特有功能,且操作简单,极易使用。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可以进行重点展示,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进行重点展示(如下图)。

通过这一展示,可以引导学生根据a、b俩直线的平行来对于∠1与∠2、∠3与∠4大小的关系进行思考,而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1与∠2重合;∠3与∠4通过旋转后重合;∠5后与∠6在移动、旋转后成为直线。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1=∠2,∠3=∠4,∠5+∠6=1800。运用多媒体平移、旋转、重合的功能,辅助教学操作方法极直观、简单,但是不仅使得学生迅速的掌握学习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也确实优化了我们的教学,但是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成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寻求使用的契机,才能恰到好处的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伯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体会[J].教育革新,2008,(05).

[2]邓艳君.浅谈初中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06).

[3]翟云芳.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反思[J].山西电教,2008,(02).

应用时机 篇3

1 进行“WARMING-UP”时

新大学英语的课程标准要求更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能开口说, 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语言实践机会。现有的大学英语课本每个单元的主题非常贴近生活, 每个单元就是一个可以讨论的主题。如果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发言, 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就比较适当。例如, 新编大学英语教材Book 4, Unit 1 In–Class Reading“Entertaining Humor—What’s Funny?”是一篇较长的阅读文章, 若组织小组表演一个展示幽默的短剧。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降低了对文章理解的难度, 给予学生交流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 开展拓展性学习活动

在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 教师经常会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 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 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例如, 学习完Unit 5“Athletes”, 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Our Favorite Athlete Star”为主题做一份PPT陈述介绍。对于部分同学来说, 仅靠自己的努力难以完成。这时可以依靠大家的力量, 组织小组合作, 各尽所能、共同努力, 共同合作完成PPT的陈述。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也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使学生从合作学习中体验到相互配合的集体荣誉感及成功的喜悦。

3 辅导写作时

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输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主要体现在对写作的要求上。大学英语写作, 不仅要有流畅的语言而且要有明晰的观点。这时,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组织SEMINAR式的研讨会, 以小组为单位, 展开讨论学习。例如, 辅导如何写Should We Help Strangers? (大学四级考试辅导作文题) ,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正、反两方进行。讨论的观点内容及时记录, 加上老师的及时点评, 这样既能为写作积累素材, 又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反应能力、思辨能力等。另外, 在“Seminar”中, 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 相互补充。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型思维的能力。

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逐渐被学生们所喜爱。它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且还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和发散性思维习惯。通过实践从而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比大班授课学习效率更高, 在大班讨论和授课中配合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 进而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尚处在一个学习与摸索的过程之中, 本文仅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进行了探究, 旨在逐步完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摘要: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开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教师对“task-based”缺乏全面的认识, 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缺乏经验,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太理想。本文就从小组合作时机来探究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1]John.D.W.Active Learning:Cooperation in College Classroom[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Thomas, L.Good&Jere, E.Bropyh.Looking in Classrooms[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陈绮.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蔷.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5]殷向东.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2) .

抓住时机 轻松受孕 篇4

女性的卵细胞在输卵管里的寿命仅12~36小时;精子处于良好的宫颈粘液环境中能存活3~5天。在每个月经周期中,能妊娠的时间仅4~5天左右,即排卵的前4天至排卵后1天。

大多数育龄妇女的月经周期都有一定规律,排卵通常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由此可推算出自己最容易受孕的时间。如果你的月经周期是28天,28减14等于14,那么应该是14天左右。

另外,如能结合测量基础体温来帮助判断排卵,受孕则更准确。基础体温是指人体处于完全休息状态时的体温,也称静息体温。20世纪初,人们发现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时基础体温呈双相型,即排卵前基础体温较低,为低温相;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0.4摄氏度以上,为高温相,一直维持到下次月经来潮。这种双相变化主要是排卵前后激素变化的影响所致。

在测体温时,应按照以下方法来测量:

每天早晨一醒来时测量,或至少在熟睡5小时后测量。

测量前不要翻身,不要吃喝,更不要起来小便。睡前最好把体温表甩至36摄氏度以下,置床头柜或伸手可及处,避免测量前过多活动。

测量时将温度计置口腔舌下5分钟。为了保持温度表清洁,可用75%的酒精或冷开水擦拭。

将每天测得的基础体温记录在专门的表格纸上。

在排卵期,体温有所下降,排卵后体温上升,在体温记录纸上呈双向体温,排卵前体温低于排卵后约0.4摄氏度。在正确测量基础体温的基础上,遵照如下规则,即可安排受孕(对避孕也有参考价值):

▲基础体温升高3昼夜内同房可能受孕,之后为安全期(这段时间内同房,受孕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基础体温呈逐步上升,连续3天都高于上升前6天的平均体温0.2摄氏度以上,之后为安全期。

应用时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 年3 月-2014 年3 月住院输液患者102例, 其中男57 例, 女45 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各51 例, 所有患者均为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组51 例住院输液患者中, 男26 例, 女25 例, 年龄22~78 岁, 平均年龄 (43.25±10.54) 岁。对照组51 例住院输液患者中, 男28 例, 女23 例, 年龄25~81 岁, 平均年龄 (46.27±9.65) 岁。两组输液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输液患者行拔针时机的常规流程, 对输液时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宣传教育, 当输液瓶中的液体滴至瓶口时进行拔针。观察组输液患者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 特别进行拔针时机规范化流程的宣传教育: (1) 向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在输液前宣传教育拔针的时机; (2) 开始输液; (3) 患者或陪护人员时刻关注液体在茂菲氏滴管内的情况, 若液体流尽则立即将输液夹关闭; (4) 将床头铃摁响, 呼叫护士; (5) 护士把输液器针头从输液瓶往下拔约1 cm, 挤压茂菲氏滴管, 使液体全部流至输液管当中; (6) 将输液夹打开; (7) 当输液管中的液体静止不动时, 将输液管往上拉直; (8) 待输液管中的液体静止不动时拔针[1]。两组输液患者拔针后将输液管及输液瓶中的残留液体倒入一次性的药碗中, 由专人制定用1 m L、5 m L的注射器测量残留的液体量。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5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输液患者与观察组输液患者的残留液体量进行比较, 观察组的残留液体量为 (1.93±0.46) m L, 对照组输液患者的残留液体量为 (10.42±1.95) m L, 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传统的输液拔针是去除输液贴或胶布, 将调节器调紧, 无菌棉签或输液贴按压在穿刺点的上方, 护理人员快速将针头拔出, 一直按压直至不出血为止, 其缺点是针梗处会存在少许回血。而输液管和输液瓶中的残留液体量高达13% 左右, 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也影响到了药物的治疗效果[2]。

拔针的最佳时间是在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为了让患者尽可能多的输入药液。拔针也存在一定的技巧:通常临床上讲究“一轻、二快、三按压”, 在拔针时, 需要先将胶布分离, 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胶布不分离, 根据进针的角度和针头的走向进行拔针, 将针头拔出后需要立即进行按压, 切忌边拔边按, 这样会使患者感觉到疼痛的同时容易把胶布上棉条纤维带入到血管当中, 也不能边按压边揉, 容易导致已经凝血的血管重新出血。针尖刺入血管针眼的距离需要比皮肤肉眼所看见的针眼高出约1 cm, 为了能够更好的止血, 护士鼓励患者用多个手指进行按压, 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彻底的按压。部分患者凝血机制好, 护士会要求按压2~3 min, 凝血机制较差的患者需要按压20 min以上。在针眼完全凝血后, 应叮嘱患者勿过度活动血管, 防止引起血管处针眼再次出血, 出现皮下血肿现象。

静脉输液由于具有剂量准确、给药及时、治疗效果立竿见影等优点, 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护士能否做到稳、准、快, 同时高质量的建立静脉通路, 直接反应了护士个人输液技术水平的高低, 也能间接的反映了一个科室或整个医院护理水平的高低。因此, 每一位护士在临床的护理工作当中, 除了要按照正规操作程序之外, 还需加强拔针规范化流程的护理干预, 减少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保证输液剂量的准确性, 避免药物浪费, 也是实行人性化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目的 探究静脉输液拔针时机规范化流程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我院102例住院输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各51例。观察组静脉输液患者行拔针时机规范化流程, 对照组静脉输液患者行拔针时机常规流程, 对比两组输液患者拔针后的输液瓶及输液管内残留液体量。结果 观察组输液患者行拔针时机规范化流程, 残留液体量为 (1.93±0.46) m L, 对照组输液患者行拔针常规流程, 残留液体量为 (10.42±1.95) 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脉输液拔针时机规范化流程操作简单可行, 避免了药物的浪费, 输液剂量的准确性得到了保证, 避免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关键词:静脉输液,拔针时机,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伟红, 戴淑璐.静脉输液拔针时机规范化流程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0) :877.

应用时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09年1-12月我院普外科预防应用抗生素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 男182例, 女81例, 年龄18~74岁, 平均46.35岁, 胃、十二指肠手术91例, 直肠、阑尾手术125例, 胆囊手术47例。随机观察组157例和对照组106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术式、抗生素应用种类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青霉素过敏史, 未合并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

1.2 方法

两组均应用头孢唑林1g, 静脉滴注, 必要时加用甲硝唑0.5g, 静脉滴注。观察组于术前1h给药1次, 手术超过4~6h, 重复给药1次。对照组与术后给药, 连用3d。

1.3 切口愈合评价

甲:愈合优良, 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乙:愈合欠佳, 愈合处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切口化脓, 需切开引流。乙、丙级愈合无论有无细菌学证据, 均确定为切口感染。

1.4 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平均住院费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切口感染9例, 占5.37%, 切口甲级愈合148例, 占94.27%, 丙级愈合4例, 占2.55%, 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切口乙级愈合4例, 占2.55%, 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 (4267.39±336.18) 元,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 见表1。

3 讨论

现代外科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 各方面技术已相当成熟, 但术后切口感染仍是普通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致病因素涉及患者、医生及医疗器械等多个环节,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无疑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随着对抗生素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的发展, 合理应用抗生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n (%) ]

外科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应遵循合理、简单、有效的原则, Ⅰ类切口慎重使用, Ⅱ、Ⅲ类切口必须使用已成为业界共识, 但用药种类、给药方法、用药时间仍有较大差异[2]。我们观察应用术前1h给药预防术后感染157例, 与对照组比较, 虽切口总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0.05) , 但乙级愈合切口显著减少, 而且可以降低住院费用近200元。由于此种方法给药次数少, 用药总量低, 可以前瞻性地认为能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几率, 社会效益显著。

分析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乙级愈合的机理可能为抑制通过术中操作途径侵入的细菌生长繁殖而达到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3]。由此可见, 预防用药并不能替代严格的消毒和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张永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

[2]闫玉成.外科围手术期246份病历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当代医学, 2009, 15 (24) :1791.

应用时机 篇7

1资料与方法

选择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48例, ASAⅠ~Ⅱ级,年龄18~51岁。病例排除标准:过度肥胖、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术前24 h内应用过抗呕吐药物,合并严重心、肝、肾、肺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以及术后保留胃管等患者均除外。风险评分参考Apfel等[2]归纳的接受吸入性全身麻醉的成人PONV简化风险评分指标,包括:女性、非吸烟者、PONV史和/或晕动病史、术后应用阿片类药物。符合其中的0、1、2、3、4项,风险评分为0、1、2、3、4分,患者PONV的发生率分别为10%、21%、39%、61%和79%。按应用格拉司琼(格拉司琼,宁波市天衡制药厂)的不同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麻醉诱导完毕即刻;B组:麻醉诱导完毕后1 h;C组: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剂量均为3 mg,药物的注射时间均不少于1 min。

1.1 麻醉方法

均行全凭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2 mg/kg、芬太尼1~2μg/kg、维库溴铵0.1 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同时辅以芬太尼和维库溴铵间断静脉注射。术毕视情况应用新斯的明2 mg和阿托品1 mg混合剂拮抗残余肌肉松弛作用。术后均采用芬太尼术后自控镇痛。

1.2 观察指标

从拔管时开始,记录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有呕吐动作而无胃内容物呕出的干呕或有胃内容物呕出的呕吐,不作严格区分,均视作发生呕吐。干呕或呕吐连续大于2次或经本人要求,可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作为补救用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和风险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术后24 h内3组术后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6.5%、15.4%和10.3%,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0%、9.6%和8.5%。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在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组的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与抗呕吐药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目前, 5HT3受体拮抗剂以其疗效确定、特异性强、副作用少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格拉司琼为代表,成人3 mg静脉注射可以有效地预防PONV, 但是不同时机应用格拉司琼对预防PONV效果有何影响,目前尚鲜有报告,临床应用方法也不尽相同。

呕吐是由脑干的孤束核、背核和疑核外周的网状结构形成的呕吐中枢介导的复杂反应。呕吐中枢可接受多个区域的冲动传入,包括化学触发带(chemoreceptor trigger zone, CTZ)、高级皮质区、小脑、前庭器官、胃肠植物神经系统等。其中CTZ由平行排列的独立受体位点组成,富含组胺、5HT、胆碱能、多巴胺和神经激肽-1受体。阻断这些受体的激活通路,可能是抗呕吐药物的作用机理。恶心是当呕吐中枢被刺激时人类的意识反应,是人类的主观感受,很难进行动物研究。恶心的机制知之甚少,虽然其与呕吐相关,但并不一定同时出现。

影响PONV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手术、麻醉等方面。为判断三组患者风险因素是否均衡,本研究引入了Apfel等[2]归纳的接受吸入性全身麻醉的成人PONV简化风险评分指标,包括:女性、非吸烟者、PONV史和/或晕动病史、术后应用阿片类药物4项,符合其中1项即计1分。

本研究并未观察到其他风险因素与PONV明显相关,如手术种类和麻醉用药。Gan等[3]认为手术方式与PONV发生率的增加无关,行此类手术的患者本身PONV风险评分就较高。因此,本研究并未对手术种类加以限定,符合入选标准的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均被纳入研究,这样更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再如麻醉用药方面,本研究在术毕视情况应用新斯的明2 mg和阿托品1 mg混合剂拮抗残余肌肉松弛作用。Tramer等[4]通过系统回顾指出胆碱酯酶拮抗剂新斯的明与PONV的关系,新斯的明剂量大于2.5 mg才会增加PONV的发生率,所以也未将该药纳入风险因素。该研究结果表明, 三组患者风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风险因素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不同时机应用格拉司琼在预防PONV作用上存在差异, C组术后恶心发生率、术后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其他两组,其原因可能与格拉司琼的作用时间有关,其半衰期为6.3 h[5],因此越早应用,术后有效作应时间就越短,术后PONV发生率就越高。当然,其确切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总之, 格拉司琼可有效预防术后PONV,但是应用时机能影响其疗效,术毕应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时机,因此建议在应用格拉司琼预防术后PONV时,最好在术毕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格拉司琼对预防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48例,按应用格拉司琼的不同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麻醉诱导完毕即刻;B组:麻醉诱导完毕后1h;C组:术毕拔出气管导管后。记录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在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术后恶心发生率及术后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结论格拉司琼在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时,建议在术毕应用。

关键词:格拉司琼,全身麻醉,恶心,呕吐

参考文献

[1]Kovac AL.Benefits and risks of newer treatment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an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Drug Safety,2003,26(4):227-259.

[2] Apfel CC, Laara E, Koivuranta M,et al. A smiplified risk score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conclusion from cross-validations between two centers. Anesthesiology, 1999, 91(3): 693-700.

[3]Gan TJ.Selective serotonin5-HT3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are they all the same-CNS drugs,2005,19(3):225-238.

[4]Tramer MR,Fuchs-BuderT.Omittingantagonismof neuro-muscu-larblock:effect on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risk of residual paralysis.A systematic review.Br J Anaesth,1999,82(3):379-386.

应用时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将年龄在30~70岁之间, 无外伤史, 发病后12h内入院经头颅CT确认, ,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 按多田氏公式 (血肿体积=长×宽×CT扫描阳性层面/2) 计算出血量在40mL以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但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脑疝迹象、合并有严重复合伤或休克、出现心衰肾衰以及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影响用药的患者除外。

1.2 一般资料

以近年来吉林省大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符合上述标准的104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 A组48例患者, 即刻给予甘露醇;B组56例患者, 12h后给予甘露醇。从出血部位看, 按从多到少排列依次为基底节53例, 丘脑25例, 脑叶11例, 小脑8例, 脑干7例。从既往病史看, 77例有高血压, 41例有糖尿病, 10例出现脑卒中。根据具体病情, 所有患者均在病后1~2d复查头颅CT, 其间隔时间分别为A组 (17.81±0.72) h、B组 (18.48±0.74) h。两组患者出血部位构成、既往病史构成、头颅CT复查平均间隔时间和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在给予稳定血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措施的基础上, 给予125mL20%甘露醇, 2~4次/d, A组在12h内开始应用, B组在12h后应用。5~7d为1个疗程。

1.4 脑出血后继续出血和神经功能的判定标准

脑出血后继续出血指血液从血管破裂处不断渗漏直至停止的过程, 判定以先后2次CT检查的血肿体积的差值超过33%[5]为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各评分1次,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 (NIHSS) 为评分依据, 分值降低提示神经功能恢复。

1.6 统计方法

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数值资料采用表示, 以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比较

A组出现脑出血后继续出血13例, B组6例, 两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 P<0.05) , A组高于B组。

2.2 两组NIHSS评分结果的比较

对于同一组别, 治疗前后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均<0.01) , 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1d, 两组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脑出血患者入院后一段时间确实存在继续出血, 这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甚或造成死亡, 病死率自然得以增高。出现以发病6h内最为多见, 部分患者6~24h可能继续出血, 24h后很少见, 其发生率一般在20%~38%之间[5]。

甘露醇的临床常用的脱水剂。当20%甘露醇溶液注入静脉后, 在体内很少被分解, 造成一时性血液渗透压提高, 通过渗透压的差别, 使组织中水分进入血液, 从而减轻组织水肿。甘露醇的脱水作用较强, 每克带出水分12.5mL, 对血糖无明显影响。甘露醇用于脑出血治疗的作用表现在: (1) 脑水肿程度减轻, 颅内压逐渐降低; (2) 脑水肿后产生的大量自由基会得以清除, 脑水肿对神经元的损害会减轻; (3) 血液黏稠度得以降低。对于中小量脑出血早期治疗时, 甘露醇的推荐剂量为125m L, 2~4次/d, 在降颅压方面是安全有效的[1], 但对何时开始使用尚无统一观点, 有人认为发病2h内尽量不用[2], 还有人认为发病24h内尽量不用[3]。本文以发病12h前和后为界限的研究表明, 前者可增加出血量, 后者可降低出血量, 说明发病12h内应用是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 国内有相类似的观点[6];由于治疗后21d两组NIHSS评分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组优于A组, 所以脑出血后继续出血造成的血肿可能是神经症状加重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 本文的研究还表明, 中小量脑出血早期患者应用半常规剂量甘露醇治疗也会促进继续出血而出现血肿, 由于颅腔内组织可缓冲约50mL体积的血肿避免颅内压升高, 但继续出血超过代偿能力时血肿是造成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中小量脑出血如没有颅高压危及生命, 在1 2 h内必须谨慎使用甘露醇, 尤其是入院后症状和体征出现进行性加重, 表明为活动性出血, 应权衡利弊, 不能盲目使用甘露醇。

摘要:目的 探讨中小量脑出血早期应用半常规剂量甘露醇的时机。方法 按入选标准将104例经头颅CT诊断的在12h内自发的中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不同组别在不同时间应用半常规剂量甘露醇, 观察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及其疗效, 分析甘露醇应用时机。结果 发病12h内应用甘露醇发生早期血肿扩大13例 (13/48) , 12h后应用甘露醇组6例 (6/56)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 P<0.05) ;12h内使用甘露醇组21d时NIHSS评分高于12h后使用甘露醇组 (P<0.05) 。结论 中小量脑出血患者发病12h内不适当应用半常规剂量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 加重病情, 影响预后, 谨慎使用甘露醇。

关键词:脑出血,甘露醇,血肿扩大,时机

参考文献

[1]谢思明, 陆士奇.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甘露醇剂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1) :52-53.

[2]马英文, 彭连栋, 马驰聘, 等.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观察[J].中华老年人脑血管杂志, 2004, 6 (2) :130.

[3]周俊山, 张卫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4, 17 (1) :48-49.

[4]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6 (29) :379.

[5]Brott T, Broderieck J, Kothari R, 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roke, 1997, 28 (1) :1-5.

抢占最后时机 篇9

在中国政府对汽车产业合资大门逐渐关闭的最后时机,世界汽车厂商开始纷纷抢占这最后的时机,以期在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能够分享更多的利益和荣耀。

虽然每届北京车展期间,各种有关汽车行业的话题接踵而至,但一些汽车品牌力图在中国实现本地化生产的消息还是最为引人瞩目。4月23日,在参加北京国际车展期间,雷诺汽车确认已经与东风汽车签署框架协议,为雷诺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投产奠定了基础。

雷诺汽车负责中国业务的执行副总裁中村克己表示:“今年3月我们签署了一项备忘录。”达成框架协议之后,东风和雷诺还需要向中国政府递交规划,获得批准方能签定最终协议。双方的合资公司未来年产能在20至30万辆左右。中村克己称:“我们将首先投产一款车型,实现小批量生产,之后逐步提升,直至达到完全产能。”不过其未透露可能的具体投产时间。

此前有消息人士表示,雷诺与东风已经谈判超过数月之久,并在今年3月末签署了该项框架协议。该框架协议将为年底获得中国政府批准、达成正式协议作铺垫。根据协议,雷诺将在中国建造第一座工厂;未来合资企业将生产的车型包括一款电动车和一款SUV。

在中村克己对雷诺国产做出表态的前三天,4月20日,在东风汽车2012年北京国际车展新闻发布会上,东风集团董事长徐平公开表示,“按照计划,英菲尼迪将在东风日产的大框架下实现国产。”据悉,日产汽车公司旗下豪华品牌“英菲尼迪”将在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汽车公司合资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旗下工厂进行,计划在2014年首先开始生产2款车型。

目前,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汽车合资企业,成立近9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东风汽车公司和日产汽车公司的高层均表示,此次英菲尼迪国产化得益于东风和日产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今后,对于具体的生产车型、生产工厂还要进行协调确定。对于坊间盛传的英菲尼迪是否会在大连投产的疑问,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表示:“大连是个好地方,我只能说目前我们花都、郑州、襄樊三个基地都有生产豪华车的能力。”他强调,英菲尼迪与大连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日产旗下高端品牌英菲尼迪国产一直是业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据悉,日产中期规划中将2016年英菲尼迪全球销量目标设定为50万辆,而日产在日本本土投产英菲尼迪的枥木工厂年产能只有22万辆,与计划销量相去甚远,在华国产显然已成当务之急。

不仅仅是东风这样的巨头,此前在合资上少有动作的奇瑞汽车也开始动作频频。早前的3月下旬,在距离和以色列集团签约成立观致汽车仅四个月之后,奇瑞汽车在合资的征途上再下一城。奇瑞和捷豹路虎联合发表声明,称经过充分的协商,双方就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的计划已达成协议,奇瑞和捷豹路虎双方计划以股比对等的形式建立合资公司。协议内容包括:生产捷豹路虎品牌车型以及合资自主品牌车型,生产配套的发动机,销售合资公司生产的汽车产品,建立研发中心等。双方将按照相关的程序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而截止目前,奇瑞与捷豹路虎项目尚未获得发改委等国家部门批准。但奇瑞汽车似乎对于该项目的最终落成信心满满。“目前发改委正在审批,是否通过我们仍尚不知晓。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把握,我们是不会提前公布合资协议内容的。”奇瑞内部人士透露,“我们早已将相关审批资料递给发改委,公司的相关部门也正在全力促成此事。”

按照规划,工厂将落户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选毗邻奇瑞另一个合资公司——观致汽车的生产基地,总投资额175亿元,将包括一个整车厂和一个发动机厂,该工厂计划在2014年7月正式竣工投产。据了解,合资公司将首先生产路虎的SUV产品,后期将推出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车型,该车型将基于捷豹平台打造,悬挂合资公司自主品牌标识。

应用时机 篇10

关键词:治疗时机和方法,外伤性眼内炎,应用价值

眼内炎是一种凶险的感染性化脓性眼病,眼外伤是引起眼内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常见于眼球穿孔伤、眼球破裂伤和眼内异物,如不治疗,其致盲率极高。现对我院外伤性眼内炎的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治疗时机和方法对该病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9月我院收治外伤性眼内炎患者50例50眼,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5~40岁。致伤物以一次性注射针头居多,有石块、炮竹致伤,不明锐器致伤,鸟啄伤,树枝、扫帚、缝衣针刺伤等。受伤后就诊时间4h~50d,在3d内者(包括3d) 22例。就诊时视力无光感者9例,光感~手动28例,数指以上4例,4例查视力不合作,均为角膜穿孔伤,其中合并巩膜裂伤6例,球内异物2例。

1.2 诊断依据眼部外伤史

视力急剧下降、畏光、流泪、眼痛;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前房及玻璃体内有絮状渗出或积脓,眼底窥不见,眼压正常或降低。

1.3 治疗方法

50例中有35眼行单纯药物治疗,使用浅眶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mg或地塞米松2.5mg,隔日1次,或玻璃体内注射庆大霉素2g/L;有1 5眼角膜透明,间接检眼镜窥不清眼底,玻璃体高度混浊或脓肿形成或有球内异物而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联合晶状体切除4例,同时行巩膜环扎、注气术2例;上述2种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未控制,出现眼球萎缩或全眼球炎且无视力恢复可能者,行眼内容物摘除和眼球摘除术。所有病例均静注广谱抗生素及地塞米松,并常规散瞳。

1.4 疗效判定

症状控制,前房积脓消失,角膜后沉着物和房水闪光阴性,玻璃体炎性反应控制,玻璃体积脓消失或伴视力提高为有效;症状及体征未控制或加重,或行眼内容物摘除和眼球摘除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2组间率的比较。

2 结果

2.1 2种治疗方法疗效的比较单纯药物治疗35例,视力无光感7例, 光感13例,手动3例,数指2例,0.1以上1例,4例查视力不合作, 有效11例,治疗无效眼内容摘出5例;玻璃体切割治疗15例,视力无光感2例,手动4例,数指8例,0.4以上1例,有效14例。2组间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E0.0165)。

2.2不同就诊时间疗效的比较就诊时间在伤后3d内(包括3d)的患者有25例,治疗有效者18例;伤后超过3d来就诊的患者有25例, 治疗有效者9例。2组间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0.0123)。

3 讨论

外伤性眼内炎有其自身的特点:①预后差:本组大部分患者丧失单眼有用视力,8例行眼内容摘出,丧失眼球不仅影响到眼眶发育和外观,而且影响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其心理和生理创伤,所以对外伤性眼内炎应及时有效地治疗,不能挽救视力,也要尽可能保留眼球;②就诊迟:眼外伤有一些是在基层医院使用抗生索治疗无效才转来,从而延误治疗;③视功能损伤大:眼组织脆弱,严重的炎性反应不仅能损伤视网膜造成视力丧失,而且可以破坏1睫状体,引起眼球萎缩。该病治疗效果较差,本组即使得到及时治疗,大多视力也只能达到数指或数指以下,因此伤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受伤时间越短,疗效越好。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色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生理屏障作用,阻碍了药物由血液渗透人眼后段,传统的全身及浅眶注射足量抗生素,玻璃体内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因此效果不满意。对本组病例的分析,也说明传统药物治疗疗效偏低。玻璃体注药直接将药物注入玻璃体,是目前治疗眼内炎的一种有效方法。通常用万古霉素1.Omg加头孢三嗪噻J肟0.5mg治疗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用两性霉素5~10μg、同时用地塞米松0.4mg以减轻炎症反应。我院曾对6例患者进行玻璃体注射庆大霉素0.2mg,隔2日1次,治疗有明显疗效。但玻璃体注药主要适用于玻璃体轻度混浊检眼镜能看见眼底的轻症眼内炎,对于病情严重,就诊时间晚的患者疗效甚微。玻璃体切割术是一项较新技术,对玻璃体积脓为主的严重病例可提高治愈率和眼球保存率。为了预防外伤性眼内炎的发生,避免他们在易受眼外伤的环境中活动,妥善保管好易造成眼外伤的器具和锐利物品。本病的致伤物尤以一次性注射针头为多,注射针头尖细锋利,穿透性强,伤口小且闭合好,伤后眼前段炎症较轻无明显刺激症状,故不引起重视,待眼内感染,出现疼痛畏光,视力受严重影响方来就诊,从而延误治疗,占53%。这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时机治疗,对症施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必须遵循的。

参考文献

[1]李俊,褚仁远,孙兴怀,等.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儿童感染性眼内炎[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108.

上一篇:合作班主任制下一篇:黑龙江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