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政治特征

2024-05-08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精选十篇)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 篇1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 在全社会形成牢固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仅要依靠组织和行政的力量, 也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以党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去影响社会和凝聚群众。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人自身的和谐, 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 主体自身的和谐, 既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态, 健壮的体格;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真正融入自然, 融入集体, 融入社会.从根本上说, 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 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时, 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的思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3页) 因此,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承担着培育主体的功能, 通过发挥教育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着力加强理论灌输。灌输党的基本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之所以要抓好理论灌输工作, 是因为理论具有鲜明的党性。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就是要通过灌输党的基本理论, 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占领思想阵地。同时, 理论具有实践指导性。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是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 为人民群众理解掌握来实现的。此外, 理论还具有解决问题的长效性。当前, 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社会生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因此, 要强调高度重视和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充分认识理论是灵魂, 是管全局、管方向的。只有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 渗透在各种类型的思想教育活动之中, 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 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 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 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 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功能的目的所在。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上层的特殊领域, 它的教育对象是社会中具有社会思想的人, 因而它的直接指向是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 最要紧的就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主要应该包括政策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精神动力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内容。

一是政策导向机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机制, 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满足需要的问题。人们的需要只要是合理的、正当的、与目标一致的、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实现的, 政策应该肯定、鼓励, 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二是对需要的进行调节和引导。首先, 对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绝对民主、绝对平均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与目标相背离的需要, 必须加以抑制。其次, 对那些虽是正当的、健康的但与现实可能发生矛盾的需要, 应加以积极引导。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可能的矛盾, 从实际出发, 合理地选择自己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补偿工作。

二是利益导向机制。

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人们总是追求利益并为此而奋斗。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团结起来, 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十六大指出, 我们要不断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利益追求的方向, 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 使各种利益都能适当兼顾, 特别是正确处理好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关系。

三是精神动力机制。

精神动力就是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江泽民曾指出:“要不断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精神动力的开发, 就是要加强科学动力、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四是竞争机制。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机制,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它有助于人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权威性, 有助于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有助于强化个体自我意识、挖掘潜能、发挥才能, 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机制, 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应说明的是, 思想政治教育的竞争机制无法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要反对竞争万能的观点。

五是创新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工作要获得发展, 必然要创新, 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 特别是要在增强时代感、时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调节功能,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应当明确, 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应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要任务。要改变以往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忽视人的合理利益要求的做法, 实现思想导向与利益导向的统一,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寻求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要引导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和各种社会组织, 切实保障和实现最广大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同时, 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国家利益至上与保障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了解党和国家在处理利益关系方面所做的重大决策和政策, 理解、支持并投身改革。

与此同时, 要在全社会倡导宽容、谦让、奉献、诚信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谐社会是以道德为支撑的社会, 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良好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公民道德的要求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 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 切实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基础, 除此之外, 和谐社会还需要倡导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宽容意味着通过道德的榜样和理性的说法去努力影响别人, 积极的宽容意味着欢迎多元化。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 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 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树立一种理性维权意识, 面对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利益受到损害, 可能有多种选择, 但最明智的选择是理性的、法律许可的方式, 而不可采取激进的手段去铤而走险。无论是理论研究、新闻宣传还是思想道德建设, 都必须弘扬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范式, 不能认同社会上的极端情绪和偏狭观念。此外, 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教育人们提高资源利用率,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可靠保证。社会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 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物来协调社会矛盾, 调节收入分配, 保证社会公正, 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加强公共政策的规范性, 提高政府引导和控制社会的行政管理效率;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健全民主化决策机制;四是要加快社会管理部门的专业化建设, 使各部门分工合理, 各司其职, 互相协作;五是要明确与强化政府职能,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格局;六是要不断加强与推进社区建设, 促进社团、公共组织的良性发展;七是要加强对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宏观监督, 以公正、公平、公开的理念促进社会公共管理的和谐发展;八是要推动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完善管理措施, 减少公共决策失误,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顺利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思想工作方法, 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形成并坚持科学的行为方式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 就是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按照我国当前的管理实际, 实施管理创新, 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 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

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控制功能, 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整体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没有稳定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就无从谈起。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 是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邓小平多次强调, 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环境, 什么都搞不成, 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因此, 保持稳定是治理和建设国家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有保持社会稳定, 才能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和深化改革。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全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不言而喻,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社会控制功能, 它可以在主体思想意识和外部行为的状态发生以前, 对主体进行有效控制, 未雨绸缪, 把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消除在发生之前, 防患于未然。因此, 我们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控制功能, 以提高全社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降低防范危机成本, 减少社会震荡。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 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理解:从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国家宏观调控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运用:能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存在问题,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及更好的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新材料,提高同学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加热情的关注我们国家的建设,更加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教学方法

通过黑板教学,主要采取设疑、阅读、讨论、引导、事例说理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新课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小明一日听到社会上有人说我们国家现在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回去问奶奶,奶奶叹息着说:唉,可不是,这社会主义变资本主义喽!旁边爸爸却说:您呀,不懂尽瞎说,这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可是两回事。奶奶却说:文革时,就因为把自己家的母鸡卖给了邻居,爷爷就被打成了走资派。现在是市场经济、又引进外资、学习外国,这还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

请同学们说一下,奶奶说我国现在是发展资本主义,合理吗?(生)

对,这是不合理的。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中,强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划等号,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资本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所以奶奶的说法是偏面的。资本主义国家优秀的经营管理方法,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是一种学习,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那么我们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到底是是怎么样的市场经济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通过刚才的讨论得知,我国正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现在我来问一下同学们,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呢?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生)

很好,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深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增强,并且要求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请同学们看到,课本58页中间小字部分的例子,、、、从经济角度看,广东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充分发展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经济发展才会那么快。所以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具有生机和活力,生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越大。所以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广东的发展除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外,还有他优越的地理位置--地靠港澳,港澳地区与其他国家贸易是比较密切的,所以就为广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更容易引进外资等等。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因此,我国也只能走市场经济之路,才能同国际市场接轨,公平的参与国际竞争,真正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中,为自身的发展造条件。可见:

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既然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那么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即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然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哪些自己的显著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江泽民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不能没有,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必然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的地位才能得到实现;在社会产品的分配上也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现在请同学们听下面这则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头30年,广东经济处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时代。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份额不断降低。2001年,全省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为43%,到2005年,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到32.6%,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到67.4%,而到目前,公有制经济份额已不足三成。

问:像广东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那么快,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生)

恩,这是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竞争、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多元化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成为该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是从全国来说的,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产业,由于经济发展和经营特点的不同而会有所差别。像广东虽然公有经济经比重收缩,但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却不断得到巩固。如:1979年全省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末从业人员为121.97万人,2008年减少到77.84万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从126.87亿元增加到11045.88亿元,利润总额从26.89亿元增加到1676.74亿元。所以说,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它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且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所以,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

2.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经济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中西部地区。东、中、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6:1.3:1。从城乡差距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3。

上诉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啊?(生)

对,说明了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差距。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以来,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使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不过,也因种种合理和不合理原因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的现象,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但是,收入上的差距,我们不能任其扩大。我国现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在收入分配中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什么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呢?大家看到书本60页:

一方面,要承认收入分配中差距的存在,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反对平均主义,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对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以适当调节。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以实现社会公平。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那么,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呢?

(生)

比如国家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国家不断调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点,且高收入者高收税,低收入者低收税或不收税,不断减小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又如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协调东西部地区的贫困差距。国家大力扶贫、提高最低收入等等都体现了国家努力调节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当然,除了国家采取措施努力去实现共同富裕外,不少人也在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像书本60页材料中王廷江的故事。但总的来说,贫困地区要真正脱贫,关键还要自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下面我们学习第三个基本特征: 3.国家能实行强有力宏观调控

我们知道,由于市场经济的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所以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那么为什么说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呢?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本62页“巨龙纵贯南北”这个例子。(2分钟)

问:我国京九铁路建设成功的原因有什么?(生)

成功原因:①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有经济在财政、设备、原材料、科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京九铁路建设有了可靠的物质保证。②京九铁路工程建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首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其次,国有经济有雄厚的实力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导向和支持作用;

再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以上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这三个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的整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前提。同时,只有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才能巩固、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处理好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优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特征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优质课堂 特征研究

优质的思想政治课堂的打造,可以让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说教意味降低,能够更大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对于相应知识点展开探究,可以让学生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感受更加直观且深入。教师要多回顾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改变低效化的教学行为,融入更多高效的且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会更好的实现优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大大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优质课堂上首先应当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让学生融入课堂的程度更高,更愿意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思考与探究问题的教学基础。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将学生视为和自己平等的个体,并且要树立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体的意识,课堂教学在组织与设计上都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同时,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和教师具备平等的话语权,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知识的讲授,但是,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进行表达,还可以多鼓励学生间就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这些都是和谐课堂的体现,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营造下才能够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就消费心理的话题组织学生畅所欲言,激烈辩论,最后在学生的辩论中解决本节课的问题。这样的学习体验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是值得记忆的,我们不妨设想,学生连一节课的情境都不会忘,又怎么可能掌握不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呢?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间是完全平等的,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和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这才是优质课堂应当具备的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形成。

二、设计富有人文情怀的提问

设问过程是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设问的内容及形式同样会很大程度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优质的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针对性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思考热情。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人文情怀的提问,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内容来分析与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会有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辅助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优质课堂的教学成效。

在完成关于政府职能的教学后,我给学生播放了《甘肃舟曲泥石流抗灾抢险大救援》的视频片段,然后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分别就政府履行了什么职能?对我们生活有何影响?政府不履行这些职能会有什么后果?分三组展开大讨论。这样的设问是学生所需要的,他们觉得自己有话可说,能真正参与进来,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师生的和谐互动中轻松完成,这种富有人文素养的提问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感受与体验能力更深入。

三、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优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当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良好塑造。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当对这一点加以充分的考虑。教师要将理论知识讲活、讲通,要减少思想政治课堂带给学生的说教感,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内在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设置一些话题的探讨过程,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出来,并且懂得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种讨论的形式可以给更多学生提供参与的空间,学生都能够进行自由表达,并且可以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掌握真知。

如:在教授《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一课时,我们先设置一个虚拟的情境:假如你在福利彩票活动中中奖500万,你想怎样支配?学生就此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而我所做的就是组织学生对各自支配形式下的价值观展开讨论,最后很容易地形成共识: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新时期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老师的人生价值观、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了交流,学生也在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实例的分析中,懂得如何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其本质,自身的价值体系也一定程度得到了构建。

结语

社会经济、政治特征 篇4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中, 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他们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关键时刻亦会展现出较大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治信仰迷失, 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多元化,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各种压力增大, 心理问题凸显。

1、政治信仰迷失, 理想信念淡薄

在当今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时代,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及理想信念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普遍缺乏深入了解, 政治理论修养的兴趣缺乏, 政治参与趋向务实化、个性化, 理想信念往往是一些世俗现实的物质, 如买房买车、名衣名鞋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为功利和现实,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 很难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他们的理想信念。

2、价值取向多元化,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是其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及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它反映了当代社会关系中, 学生自己的人生定位,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随着全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我国社会的逐步转型, 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单一的思想认识模式正在被多元化的意识内容所取代。在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性张扬及极端“人权”意识的影响下,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逐步增强, 导致他们社会公德意识滑坡, 责任心缺乏, 对待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和为他人服务方面的热情不高, 过多强调自我, 行为方式更多地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 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3、各种压力增大, 心理问题凸显

据统计, 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约610万人, 加上2008年毕业还没有就业的不到100万人, 2009年实际待就业的高校总数达到710万人左右, 而2010年, 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毕业人数将再次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原本就感觉低人一等的“本三”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 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复杂, 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所受社会影响深度也不相同, 导致他们的人际交往观念、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取向产生分歧和困惑, 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路径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引导大学生正确做人做事, 健康发展。当前社会背景下,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站在新的时代高度, 不仅要研究“教什么”, 更要研究“怎么教”,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特点、时代背景相融合。

1、课堂教学路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最直观的实践路径。当前高校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体, 其他课程为辅的教学方式, 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当前背景下, 上述课程的教学预期与在学生中的实际效果出现了较大的不适应。大部分同学对该类课程兴趣不高, 甚至有同学较为反感, 认为该类课程的内容“陈旧、古板、过于抽象”, “理论联系实践不紧密, 在现实生活中不适用”, “为了应付考试而强记一些理论”。因此, 高校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方式与方法, 构建合理、贴近学生的教学体系, 教师要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处理各种问题, 加强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使思政类课程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大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2、党团组织路径

“你选择了一个组织, 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党团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和提高党团的组织机构建设, 增强党团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和渗透, 提供党团组织活动平台, 通过党团民主评议、党团员先进性教育、党团活动等形式发挥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堡垒作用及传播作用。在新的发展时期, 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传播速度快、约束力强、规范、效果好等优势, 将大学生紧密联系在党团组织周围, 逐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3、服务路径

服务路径就是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 在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在服务中引导学生进步和发展。通过解决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程度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亲疏、对社会的好恶评价、对人生态度的选择, 乃至对党的基本态度。

当前, 独立学院应该重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就业方面的服务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心理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危机干预、“5.25心理健康日”的宣传普及活动等措施,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结合就业择业过程中的服务机构, 为学生提供信息及指导服务,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交流, 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 为学生就业铺路, 以就业服务达到育人效果。

4、网络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 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一方面, 独立学院应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 以网络为载体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引领作用, 削弱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的侵袭和腐蚀;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要加快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运用能力, 形成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和有效的传送能力, 净化网络空间, 并在虚拟群体中发起广受瞩目的话题, 吸引成员参与讨论, 从而引导网上舆论, 形成主流精神, 引导虚拟群体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5、校园文化路径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 对大学生具有集体意识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 必须注意积累和沉淀, 逐步发展和凝聚出独特的校园文化, 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从内而外熏陶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达到以文化育人的效果。

三、结语

社会的转型给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担负的职责更加重大, 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独立学院必须正视这一新变化, 积极应对新挑战,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路径、党团组织路径、服务路径、网络路径、校园文化路径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使思想政治工作横向成网, 纵向到底, 开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第1版) [N].人民日报, 2004-10-15.

[2]陈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05) :36-37.

[3]谢志远.加强高校扩招后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 2002, (04) :94-96.

[4]曾汉君.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05) :198.

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是什么? 篇5

1190国开电大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政治制度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更为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

政治制度的特征: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它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历史性。政治制度是人类在进人阶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是一个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历史范畴。在原始社会,尽管也存在着组织和管理人类共同体并为其成员所普遍遵守的规则或习惯,但那时还没有阶级和阶缓压迫,也没有国家,因此这些规则或习惯还不具有政治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并且随着阶级矛盾的发展最终出现了国家。政治制度就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包括一个国家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等等。政治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进。

第二,阶级性。政治制度作为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制度本身就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由统治阶级确立,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政治制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各阶级的地位以及实际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它的实质是特定形式的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必然与它所代表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也必将随着统治阶级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权威性。政治制度通常是统治阶级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国家的名义正式颁布和强制执行的,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它规定了政治体系的组成和结构,规定了政治活动的范围和界限,规定了政治实体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政治制度一般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并以国家机器作为后盾来强制实施的。如果政治实体或公民个人违犯了政治制度的有关规定,就会受到来自国家权力的干预和制裁。

第四,层次性。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制度,其内容、形式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政治制度的内层或核心层是国体,它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它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是政权)由谁来行使;中层是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等基本政治制度;外层则是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我们把中层和外层的具体政治制度称为“政治体制”。三个层次的关系是:外层体现中层,中层体现核心层,同时,核心层制约中层,中层制约外层。

传播学视阈下政治外宣翻译的特征 篇6

[关键词] 政治外宣;对外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24-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急需在更宽广、更深刻的层面走向世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增强,大国政治威望的稳步提升,外国政府与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兴趣与热情也与日俱增,因此,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为我国目前外宣工作中必不可缺的载体与主要实现形式,外宣翻译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成功与否,其重要性亦不言而喻。

一、外宣翻译与对外传播

黄友义对外宣翻译的界定全面而深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张琳曾说“换言之,就是把反映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状况、国家大政方针、自然风光、市井风情、精神面貌、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宣传资料介绍给国外读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

结合一些学者的言论,对外传播的定义是指:在国际领域内发生的,跨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的交流、扩展、传播行为。

外宣翻译与对外传播都强调国际领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等内容的交流,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向外世界展示,让外国人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由此看来,从本质上讲,外宣翻译本身就是对外传播活动。

二、政治外宣文本的特点

政治外宣是外宣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宣传文本的翻译面向国外受众、渴望了解中国的华侨和香港同胞、澳门和台湾同胞等。政治文本的翻译帮助外国人和海外爱国者了解中国国情,方针和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及当代中国的现实情况。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服务,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宣传我们的国家,并建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它不仅具有告知人们的政策和政治事务的功能,也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其特殊性,政治文本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更加认真对待。翻译的不准确或微小的错误会影响读者的理解,甚至造成读者对国家重大政策的误解,这可能会对我国的国家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

(一)政治外宣文本的一般特征。1.政治外宣文本具有政治性。政治外宣翻译与其他翻译的最大区别就是翻译内容的政治性强。政治外宣文本除了要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还要取得一定的政治效果。政治外宣文本通常是政府的原则、立场、政策的体现,往往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关,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利益直接相关。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小心;2.政治外宣文本富有文化内涵。对外宣传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由于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观念等差异,各国文化各有不同,在政治外宣翻译中,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再现。很多汉语文本英译时,找不到合适的对应目的语,这就要求译者灵活处理,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如解释、新词创造等来准备传递原语的文化。可以说原文中文化现象是否准确传递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3.政治外宣文本具有时效性。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换句话说,语言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要么有新词出现,要么有旧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政治外宣翻译过程中更应体现词汇的变化。随着国际环境和国情的变化,国家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时在宏观政策及大针方针方面会有新的调整,而这些都会体现在政治文本当中,所以在政治外宣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效性。

(二)政治外宣传文本的词汇特征。1.政治外宣传文本通常充满大词、术语、抽象词汇等,有时还会重复使用以示庄重和严肃。如中部崛起(中部崛起),扩军备战(军备竞赛),与国际接轨,等。在实际翻译中,类似的词汇可以不译;2.政治外宣传文本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尤其是四字结构。四字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最活跃、最具有表达力的精华,其特点是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节奏感强,富有音韵美、形式美、意象美。四字结构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政治文本中广为使用。

(三)政治外宣文本的句法特征。1.在中国政治文件通常比较正式,它们力求严肃,庄重和权威。这就需要特定表达形式和语言规范。政治文本中大量使用长难句以示政府成才恶化决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大量使用无主句是政治外宣文本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显示政治文本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政治外宣文本中经常大量使用无主句;3.政治文本中大量使用平行结构和重复。

平行结构是政治外宣文本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句子结构的重复,是增强的文本权威性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对外新闻编译的忠实于叛逆[J].中国翻译,2004,(6).

[2]张琳.外宣翻译的特点及要求[J].榆林学院学报,2011,(5).

[3]张健.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4]赵启政.中国人眼中的美国[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6]肖嫱.政治外宣文本英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探究 篇7

一、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从国家权力层面上看有以下特点

(一) 专制主义的政权结构形式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表现的非常突出, 首先在权利运作上, 皇权至上和高度的中央集权都体现了其专制独裁的特点, 统治阶级对于权力的行使完全没有约束。不论是在政治上或者是社会生活中, 权威者或者权利拥有者的至高地位以及严格的等级尊卑制度, 使得家长制和官僚制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 在社会生活的具体制度、规范和准则仪式, 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上, “礼治”的概念也凸显出来。所谓的“礼教”“礼制”, 是维护宗教主义的等级秩序、治国安邦的根本, 目的是消灭人与人之间的争夺, 理顺社会中的各种横向关系, 维护社会的和谐。以三纲五常为纽带, 把家同国、孝同忠联系起来, 为专制统治的实现铺平道路。

专制主义作为封建制度的代表性特征, 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经济之源。

传统政治文化的专制性论其根本产生原因应该追究于这个传统经济模式, 即自然经济, 也谓之小农经济。一方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土地作为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基础, 统治者对土地的握有就表明了统治者对人民生产乃至生命的控制, 让人民由此附庸于他, 保证了其专制的根本。另一方面,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从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之间的来往交流的必要性大大削减。“鸡犬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都反映了在小农经济下, 人与人之间的独立性很强, 利益关系不明显。这一状况决定了传统社会中, 人们不可能组织在一起形成自治或民主政府, 但由于生活的需要, 人们又希望有一股力量来规范社会, 管理社会, 来统治他们。小农经济下人们的关系也对封建统治专制性的稳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 社会之源。

以宗法关系作为维系社会的主要纽带并以此作为专制王权的社会基础, 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又一主要的特征。通过家国同构, 把家庭中的伦理、尊卑、等级等规范都移植入政治中, 宗法关系不仅得到继承巩固发扬, 而且以纲常伦理原则赋予了“天理”、神意的权威, 并受到“国法”、“家规”的保护, 专制统治得到了“合法性”和很好的秩序维护。

3. 思想之源。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 经久不衰, 备受封建统治者推崇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维护。“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些思想都是等级制度和宗法秩序的写照。百姓对于儒家学说的认同也正是封建专制制度得以长存的重要原因。

(二) 治理模式的人治性

从中国专制主义的权利结构形式可以看到, 国家权力集中于个人或者是少数人手中, 即形成治理模式的人治性。这一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道德本位”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 强调道德的普遍性, 目的性和本体性, 认为道德是普遍存在的, 人的行为都趋向于道德的, 或者说是有道德的信念在约束。

人治不仅仅表现在皇帝对天下的管理, 同时也表现在官吏的行政上。人治为基础的治理模式势必使法律的行使充满障碍, 甚至使其成为一纸空文。轻法治重礼治和德治是封建统治的必然需要, 传统政治中的法是用来约束震慑惩罚人民的统治工具, 而不是用来规范国家上下秩序的, 因为统治阶级往往是处于法的约束范围之外。

(三) 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宗法性

正如前面所说, 宗法关系就如同粘合剂一般, 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两方面以及各自内部要素联系在一起。总的来说, 这种宗法性是以家庭为中心, 按血统祭祀祖先, 继承宗统, 区别亲疏等级的法则和制度。中国古代, 血缘与政治关心融合, 家国两者合一,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不难看出家天下的政治模式在传统政治制度中扮演的角色。家庭中的伦理、尊卑、等级等规范都移植入政治中, 这种宗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出强烈的伦理性, 君臣、父子、夫妇之间都变成为一种绝对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封建礼治同样也在其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聪明的统治者都知道, 只有以礼治民, 使民爱其家, 尊其祖, 孝其长, 才能使家庭稳固, 长者权威至上, 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而家乃国之本, 家庭传统得以发扬巩固, 等级伦理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那么统治者便可高枕无忧地使百姓奴役于他, 而封建统治下的和谐也是建立在宗法人伦上的和谐。

二、传统政治文化从普通民众的层面上又具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 政治参与的依附性

专制王权和家长权威的影响下, 形成民众对参与政治的被动性和依附性。传统社会的君主专制决定了这一特点。一方面统治者并不希望民众参与政治, 这会影响到其权威, 并且破坏宗法, 使其统治基础被打破。另一方面民众受到长期的“礼”的“熏陶”, 思想上已经形成了伦理等级的奴性观念, 也认识到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可能性, 因此, 基本上是谈政色变。

(二)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十分巨大, 在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中, 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这样特征的影子。当然, 中庸之道能够长期拥有生存空间, 也具备了积极的一面。它能够让人坚守正道, 克制一些偏激行为, 缓解矛盾, 维护社会的和谐。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消极的另一面。中庸之道经过长期的演变, 加上中国传统的政治环境, 让其衰变为折衷主义的民族性格和保守从众的行为习惯。缓和阶级矛盾、延迟社会发展、催生明哲保身的处世作风、促进潜规则的产生, 抑制创新意识这些都是中庸之道的荼毒。古代中国民众正是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 在对事物的认识, 对事情的处理等方面, 极力谋求“不变、中立、和气”的结局。

(三) 平均主义

无条件和无差别地在社会成员之间绝对平均地分配财物、机会和政治权力一直以来是中国民众心目中理性社会的特征之一。宋朝王小波、李顺起义, 提出“吾疾贫富不均, 今为汝均之”, 明末李自成起义, 提出“贵贱均田”, “均田免粮”, 太平天国起义的《天朝田亩制度》, 都以“平均”来吸引百姓加入起义队伍, 并且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虽然在封建社会制度下, 农民要求平分土地财产, 建立一个有饭同吃、有地同耕的理想社会, 从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角度来说, 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意义。但是, 平均主义的政治文化, 更多的是在抹杀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这种思想反对竞争, 反对一切合理的差别存在, 导致社会成员养成懒惰、攀比、守旧的陋习, 并且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还会造成社会普遍的“仇富”心理。在建国初期的改造中, 人民公社“大锅饭”制度下产生的严重后果就已经说明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危害。

中国传统文化是千年来的历史结晶, 它不同于那些外来文化, 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它是生根于人们骨子里的东西, 要想取其糟粕只能通过改进外部政治环境, 以全新、优质的政治文化将那些落后、有害的旧东西驱除出去, 然后再“遗传”给下一代, 同时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张明军, 吴新叶, 李佳.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

对思想政治工作特征的思考 篇8

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是行为的先导, 思想政治属于上层建筑, 对其他事物具有总领、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规范引导作用。无论是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还是社会主体的正常运转, 都需要统一的制度来予以规范。法律法规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公民行为的最底线。在此之上, 还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且不管是法规政策还是道德规范, 都需要人们的自觉遵守。这种自觉性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教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给人们什么是对的, 什么事是错的, 什么是违法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然而道德水平却没有及时的跟上, 违背法律或传统道德准则的事情时有发生, 此时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规范引导作用, 将人们的行为统一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第二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李斌雄, 2001) 。思想政治是最高层的上层建筑, 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就在于为国家服务, 为广大国民服务, 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都得到稳步的实施。也只有时时刻刻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 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三是激发人的发展潜能作用。社会是由多个团体组成的, 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多个人的努力, 人际关系的和谐必然会对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的对象是人, 目的是通过对人的引导, 激发人的潜能, 使人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 在促进集体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团体的工作业绩总是大于单个人业绩的简答相加, 有了到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人人都能为他人和集体考虑, 对于形成团体凝聚力, 促进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上文所提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三种功能,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三种功能存在着相同之处, 互为支撑和依靠, 综合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充分运用好上述三种职能,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提升我国国际形象是大有裨益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

首先, 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 需要认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首先是指作为一个理论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人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为依托, 以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实际应用。我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性, 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产生了更为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以这些理论为基础, 具有充分的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科学的理论基础, 而且有着科学的实践效果。当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时, 在实践中产生了科学的实践效果。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依赖于严密的理论知识, 还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形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方式, 实现主客观相统一。不能只强调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只重视对人们思想的改造, 而忽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样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反而会起到相反作用。

其次,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上文已经提到,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科学的实践效果。这一工作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们思想行为客观规律的反应,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重要成果体现。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既是科学规律的体现, 也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 在这一大形势下, 中国人民仍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抵制了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蚀, 这样可喜的成绩与我党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 (唐志龙, 2003)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在我党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革命年代, 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党内思想统一和党内团结, 军民一心, 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年代, 虽然曾经出过波折, 但是出发点是好的, 总体方向是正确的。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高, 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也得到提升。这一切都有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但是由于我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还认识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 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该工作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可靠保证。有着独特的效用性。政治工作对引导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显示出其存在的科学价值。在新时代, 我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丝毫没有减弱, 反复强调要利用一切机会, 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 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使其更好的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

综上所述,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的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规律, 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辨证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斌雄:《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

通过个性心理特征窥视思想政治教育 篇9

一、针对教育对象的气质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做到因势利导

《辞海》里把气质解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人们先天的,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与人们常说的“脾气”“秉性”等类似。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1]一般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首先, 要客观看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对象, 防止气质偏见。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对教育对象的气质存在任何偏见, 不能偏爱或讨厌某种气质类型的教育对象, 因为每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其次, 要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对象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具体而言, 对于多血质的人, 应发扬他们活泼好动, 反应灵敏等积极的一面, 但要克服他们草率敷衍、粗枝大叶等消极的一面;对于胆汁质的人, 应发扬他们热情开朗、行为敏捷等积极的一面, 也要克服其急躁、粗心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粘液质的人, 应发扬他们稳定踏实、耐心专一等积极的一面, 克服其冷淡固执、刻板等消极的一面;对于抑郁质的人, 应发扬他们观察细致、感情细腻等积极的一面, 克服其怯懦多疑、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一面。最后, 要引导教育对象能够正确剖析自己的气质类型的优缺点, 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克服自己气质的消极面, 发扬其积极面。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做到因人制宜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在个性中起核心作用。性格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实践活动逐渐形成的, 是遗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人们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存在着差异, 导致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存在着明显不同。比如, 性格内向的人温和敏感, 不太多话, 参加社交活动时, 习惯于早到早退;性格外向的人豪放爽朗, 喜欢说很多话等。

对于不同性格的人, 首先我们要正视他们存在的性格差异, 不能搞一刀切, 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来确定采取的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如, 对于自尊心很强的人, 要顾及其面子, 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对于容易冲动、求胜心强的人, 应先用冷处理, 等冷静之后再说明道理即避其锋芒、坚持疏导的方法;对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人, 要采取表扬鼓励的方法等。其次, 既然性格受环境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积极引导人们通过调整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行为, 自觉地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对其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消极影响, 促进自己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最后, 由于人的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讲求弹性, 因人制宜, 切不可“牛不喝水强按头”, 激化矛盾, 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三、针对教育对象的能力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做到因材施教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常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是能力中最主要、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 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 后天环境和所受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不同, 人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表现及其结果存在着个别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能力特点有针对的进行, 做到因材施教。首先, 由于人的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针对性。不同能力特点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必然存在着差异, 如果一刀切, 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 必然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 由于人的能力的发挥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引导和激励教育对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创造良好的环境, 为教育对象潜在能力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刘益民, 欧何生.心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158.[1]张旭东, 刘益民, 欧何生.心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158.

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征探究 篇10

新课标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结合学科教学特点, 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 在反思学习中重构经验, 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并不断提高自我探索及学习的能力。

1.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学习的动力在于思考, 思考出自问题, 问题源于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出问题,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去学习和研究。

2.让学生在联系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直说, 从理论到理论去分析研究,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但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分析和研究, 将会使教育和教学更有针对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政治课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学会做人。让学生在生活中去领悟和感受, 这要比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去讲要好得多。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和提高认识。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

新课标要求构建“结果与过程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要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而建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体系, 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 评价功能突出激励与调控性。

以往的教学中, 注意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关注的是少数的所谓“尖子生”, 新课改后变为“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 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 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尤其要特别注重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2. 要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评价要真实、公正、可信, 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发展需要, 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 更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要把握时机, 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3. 评价方法要综合化。

评价方法不能简单化、模式化, 评价时应“通盘考虑”, 应注意学生综合素质, 侧重学生的创新、探究、创作、实践等综合因素。评价标准不能仅凭考试成绩, 忽视个性发展的需求, 强调关注学生的成长 (包括道德品质、诚信、自尊、自立、勤奋、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个性情感等方面内容, 突出质的评价 (优、良、中、差) ;改革考核方式, 探索开放型试题, 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 以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重心过程化。

新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改变了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评价的局面, 它强调指出学生既是评价对象, 也是评价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评价的主体由教师或管理者, 拓展到学生及其学习伙伴,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单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难免会失之偏颇而弱化评价的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发展自我评价能力, 可以达到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目的, 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重心过程化, 在过程性、发展性中, 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和公正地对待他人。

新课标要求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体现, 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因此, 新课标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与方法必须改革。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1.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立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 这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 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 照本宣科, 满堂灌,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当然不喜欢, 学习的积极性就低。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 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 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 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要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 探索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模式。第一, 结合新教材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 尤其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新课程要求,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 除常规方法外, 我们必须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第三, 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 这要求政治课教学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 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 通过群体教育个人, 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 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 促进个人的进步。

上一篇:开展优势下一篇:合成氨工业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