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统计

2024-05-01

社会经济统计(精选十篇)

社会经济统计 篇1

一、我国现行统计制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统计调查项目设计不规范。

首先, 普查周期内项目设计不合理。我国人口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都是每十年进行一次, 基本单位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 普查周期过长使得普查年度数据与非普查年度数据的衔接比较困难, 要使普查数据更能反映现实经济状况就必须对数据进行科学的调整;此外, 普查获得的数据对于非普查年份收集数据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没有真正发挥普查在整个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其次, 统计调查项目设计不合理。统计调查项目是以不同专业为依据设计的, 这可能造成内容或者调查对象的重复。

2. 抽样调查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普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实施难度较大;而抽样调查则是比较容易实施的一种调查方法, 但是如果抽样调查的方法不当, 那么抽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将大大降低。我国的统计体系是以县级统计为基础, 再由市、省汇总, 最后上报给国家, 在上报统计数据时仍然是“层层布置, 逐级上报”, 没有体现抽样调查的工作特点。另外, 每个层次也会独立地开展统计工作, 我国的抽样统计方法一般只能满足一个层次的统计要求, 如省一级的抽样调查数据就不能满足市或县级的数据要求。有些地方每个级别都进行抽样调查, 这会使样本容量成倍增加, 统计工作负担也会加重。

3. 统计标准未能与国际接轨。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经济数据不仅关系到本国的经济状况, 也受到其他国家或者一些国际组织的关注, 所以这要求我国的统计制度方法必须与国际接轨。统计标准是进行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中国的统计要与世界标准保持一致就要采用国际统计标准。目前, 我国统计制度上还存在很多计划经济的“遗迹”导致我国的经济数据不能被国际上理解和接受。例如, 我国商业统计中有一项指标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且这一指标还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然而国外的统计制度中根本没有这项指标, 与该指标类似的是“零售业销售额”、“批发业销售额”。我国的“农村-城市二元结构”决定了在统计居民收入时不能一概而论, “农民人均纯收入”成了我国独有的一项统计指标, 而国际上一般都适用“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

二、我国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建议

1. 完善周期性普查制度。

在现有的普查中, 应该强调基本单位普查的重要性, 基本单位普查和专业普查要有科学的设置, 避免调查对象和内容的重复;普查项目的设置应力求精简, 进一步规范普查标准, 合并一些有重复的普查项目, 普查内容也需要简化。在对普查数据的利用上, 普查单位和相关专业都要加大研究力度。普查单位要对相关专业开放信息, 相关专业要深入研究普查资料与年、定报统计的关系, 此外, 还可以以普查数据为基础, 利用科学的统计计算方法, 设计非普查年度的信息采集制度, 要把普查数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 改革抽样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方法应该成为我国统计调查使用的主要方法, 其中目录抽样法应该成为我国调查体系的主体。目录抽样法的随机性最强, 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为干扰因素, 所以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是最科学合理的;目录抽样法在基本单位中实行等距抽样, 所以其实际操作性也是很强的。实施目录抽样法要对统计对象规定合理的规模界限, 规模以上企业要覆盖经济的绝大部分, 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多数, 对于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统计部门要有绝对的控制。

3. 统计指标和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统计指标体系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本统计指标体系, 另一类则是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反映国民经济宏观的基本状况和社会发展状况, 如果每个国家都各自设计, 那么国与国之间就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我国要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软件设施的支持, 要主动地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统计指标和标准体系, 首先要改革的就是统计分类标准, 该标准的设计要以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并与国际产品分类标准衔接。

我国现有的统计制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 新形势下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统一规划、科学设计, 着眼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让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统计即收集信息, 在社会经济领域, 统计的作用是为国家制定经济决策、实行经济调控提供信息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信息容量急剧增加, 统计工作面临着众多新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目前的统计制度方法已经落后, 提供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决策需要, 所以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统计制度方法的主要问题, 接着提出了今后我国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统计制度方法,统计工作,改革

参考文献

[1]殷文, 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制度改革路径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1)

[2]陈明, 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制度改革简论, 新课程, 2010 (01)

社会经济统计 篇2

一.农业统计

农业统计是反映农业再生产经营现状和过程的统计,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等5个行业大类的统计。

1.农业统计范围和统计单位

2.农业统计主要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产品产量(粮食产量

油料产量

水产品产量

猪、牛、羊肉产量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

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林牧渔劳动力

3.农业统计调查方法: 分调查与定期调查两大类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1957年以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1958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1980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粮食产量

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油料产量

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

指人工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猪、牛、羊肉产量

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

指报告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数。

耕地面积

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耕地和当年的休闲地(轮歇地),还包括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并附带种植桑树、茶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以及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面积。不包括属于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或人工草地面积。

农作物播种面积

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有效灌溉面积

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用化肥施用量

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折纯量是指把氮肥、磷肥、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进行折算后的数量。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农业机械总动力

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内燃机按引擎马力折成瓦(特)计算、电动机按功率折成瓦(特)计算〕。不包括专门用于乡、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试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指全社会直接参加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二.工业统计

工业是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的总称。

1.工业统计范围和统计调查单位

工业统计范围不仅覆盖独立核算的法人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包括其他行业法人企业附营的工业活动单位。

工业统计调查单位分为三类:一类是法人工业企业;二是非法人工业企业,三是工业产业活动单位。

2.工业主要统计指标: 工业总产值

新产品产值

工业销售产值

出口交货值

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和收入法)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3.工业统计调查方法

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对全部国有和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而对于其他工业统计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

{工业

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具体包括:(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如采矿、晒盐、森林采伐等(但不包括禽兽捕猎和水产捕捞);(2)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粮油加工、食品加工、轧花、缫丝、纺织、制革等;(3)对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炼铁、炼钢、化工生产、石油加工、机器制造、木材加工等,以及电力、自来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等;(4)对工业品的修理、翻新,如机器设备的修理、交通运输工具(包括小卧车)的修理等。

1984年以前农村的村及村以下办工业归属农业,1984年以后划归工业。

工业统计调查单位

工业统计调查单位分为两类: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和工业活动单位。

(1)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

是指从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独立核算法人工业企业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承担民事责任;②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③独立核算盈亏,并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2)工业活动单位

是指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工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单位。它包括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按主营业务活动(即工业生产活动)划分的主营业务活动单位和非工业企业所属的工业生产活动单位(即原非独立核算工业生产单位)。工业活动单位,一般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具有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工业活动;②单独组织工业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③单独核算收入和支出。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指国有企业加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即过去的全民所有制工业或国营工业)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包括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联营企业。1957年以前的公私合营和私营工业,后均改造为国营工业,1992年改为国有工业,这部分工业的资料不单独分列时,均包括在国有企业内。国有控股企业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进行的“国有控股”分类。它是指这些企业的全部资产中国有资产(股份)相对其他所有者中的任何一个所有者占资(股)最多的企业。该分组反映了国有经济控股情况。

⑵集体企业

指企业资产归集体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包括城乡所有使用集体投资举办的企业,以及部分个人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并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⑶股份有限公司

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其全部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指企业注册登记类型中的港、澳、台资合资、合作、独资经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之和。

⑸外商投资企业

指企业注册登记类型中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之和。

⑹本年鉴中涉及的名为“其他”的企业

均指除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经营以外的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单位)。包括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与大陆合资经营、与大陆合作经营、港、澳、台独资企业)及其他企业。

轻工业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

重工业

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

根据上述划分原则,修理业中以重工业产品为修理作业对象的划为重工业,反之划为轻工业。

工业总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它包括:在本企业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规定不需包装的产品除外)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即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分厂)生产的成果相加。但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

轻重工业总产值的划分也是按“工厂法”计算的,即一个工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属于轻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轻工业总产值;一个工业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的性质属于重工业,则该企业的全部总产值作为重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实收资本

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人投入的资本。按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等。

资产合计

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及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

(1)流动资产

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生产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合计。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固定资产

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所占用的资金合计。

(3)无形资产

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负债合计

指企业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一般按偿还期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递延税项等。

(1)流动负债

指企业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合计,其中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和应交利润等。

(2)长期负债

指企业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需要偿还的债务合计,其中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务、长期应付款项等。

所有者权益

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企业净资产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其中包括投资者对企业的最初投入,以及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对股份制企业即为股东权益。

固定资产原价

指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它一般包括买价、包装费、运杂费和安装费等。

固定资产净值

是指固定资产原价减去历年已提折旧额后的净额。

流动资产

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及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货款、存货等。

产品销售收入

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取得的业务总额。

产品销售成本

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的实际成本。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消费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

产品销售利润

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收入扣除其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利润。

利润总额

指企业实现的利润。

应交增值税

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应交纳的增值税额。

总资产贡献率

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

资产负债率

该指标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

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是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同时也是反映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工业增加值率

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100%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

指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产品销售率

指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是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现价)×100%

全员劳动生产率

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为了使各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数字可以比较,1990年以前各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按指数换算成1990年不变价格。} 三.建筑业统计

建筑业是指建筑安装工程作业,具体包括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

1.建筑业统计范围与统计单位

建筑业统计范围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从事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建筑业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2.建筑业主要统计指标

建筑业总产值(即自行完成施工产值)、建筑业增加值、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自有机械设备、工程结算收入、企业总收入

3.建筑业调查方法

现行国家建筑业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对有建筑业资质的所有独立核算建筑业企业采用全面调查方法取得资料。

(建筑业统计单位

指从事房屋、构筑物建造和设备安装活动的法人企业。建筑业法人企业应同时具备的条件是: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承担民事责任;②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③独立核算盈亏,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建筑业总产值(即自行完成施工产值)

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安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的总和。建筑业总产值包括:

⑴建筑工程产值:指列入建筑工程预算内的各种工程价值。

⑵设备安装工程产值:指设备安装工程价值,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⑶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指房屋、构筑物修理所完成的价值,但不包括被修理房屋、构筑物本身的价值和生产设备的修理价值。

⑷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指加工制造没有定型的、非标准的生产设备的加工费和原材料价值,以及附属加工厂为本企业承建工程制作的非标准设备的价值。

建筑业增加值

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目前建筑业增加值采用分配法(收入法)计算,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

建筑业增加值=本年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管理费用中的劳动待业保险金、税金+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工程结算利润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指在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房屋面积、上期施工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

房屋建筑竣工面积

指在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全部完工,达到了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正式移交使用单位的房屋建筑面积。

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

指归本企业所有,属于本企业固定资产的生产性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包括施工机械、生产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其他设备。

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

指本企业自有施工机械、生产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其他设备等列为在册固定资产的生产性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按设定能力或查定能力计算。包括机械本身的动力和为该机械服务的单独动力设备,如电动机等。计算单位用千瓦,动力换算可按1马力=0.735千瓦折合成千瓦数。电焊机、变压器、锅炉不计算动力。

工程结算收入

指企业承包工程实现的工程价款结算收入,以及向发包单位收取的除工程价款以外的按规定列作营业收入的各种款项,如临时设施费、劳动保险费、施工机械调迁费等以及向发包单位收取的各种索赔款。

工程结算利润

指已结算工程实现的利润,如亏损以“-”号表示。计算公式为:

工程结算利润=工程结算收入-工程结算成本-工程结算税金及附加

企业总收入

指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各项收入,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计算公式为:

企业总收入=工程结算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统计

交通运输邮电业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邮政、电信等国民经济行业。

1.统计范围和调查单位

交通运输邮电业的统计范围包括从事相关活动的全部企业法人、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2.主要统计指标

铁路营业里程

公路里程

内河航道里程

内河航道里程

输油(气)管道长度

货(客)运量(货(客)运量

货(客)运密度

货物(旅客)周转量

铁路货车平均静载重

铁路货运机车日产量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邮电业务总量

无线寻呼电话用户

移动电话用户

电话用户

住宅电话)

3.调查方法: 交通运输邮电业统计主要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分别由各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收集资料。

(铁路营业里程

又称营业长度(包括正式营业和临时营业里程),指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铁路正线总长度。凡是全线或部分建成双线及以上的线路,以第一线的实际长度计算;复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和特殊用途线以及不计算运费的联络线都不计算营业里程。铁路营业里程是反映铁路运输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计算客货周转量、运输密度和机车车辆运用效率等指标的基础资料。

铁路正线延展里程

指正线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和其他正线建筑里程之和,不包括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殊用途线的延展里程。它是作为计算铁路线上钢轨、枕木及路基砂石需要量的主要依据。

铁路电气化里程

指在全部铁路营业里程中已安装了供电线路及设备,可以供电力机车牵引列车运行的区段的总里程。

铁路自动、半自动闭塞里程

为保证列车安全运行,在一个区间、同一时间内,一般只允许一列列车运行,这种保证列车在这个区间安全间隔运行的技术方法称为“闭塞”。自动和半自动闭塞里程是指装有列车自动或人工完成闭塞状态的铁路设备里程。自动或半自动闭塞里程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重是反映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路里程

指在一定时期内实际达到《公路工程[WTBZ]技术标准JTJ01-88》规定的等级公路,并经公路主管部门正式验收交付使用的公路里程数。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区公路以及通过小城镇街道部分的公路里程和桥梁、渡口的长度,不包括大中城市的街道、厂矿、林区生产用道和农业生产用道的里程。两条或多条公路共同经由同一路段,只计算一次,不得重复计算里程长度。它是反映公路建设发展规模的重要指标,也是计算运输网密度等指标的基础资料。

内河航道里程

也称内河通航里程,指在一定时期内,能通航运输船舶及排筏的天然河流、湖泊水库、运河及通航渠道的长度。包括全年季节性通航累计三个月以上的航道,不包括仅供零散流放竹、木排的河道。它是反映内河水运网规模、水平和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

民用航空航线里程

指民航运输定期班机飞行的航线长度的总和。航线长度按机场之间的距离计算,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将每条航线长度相加称为重复计算航线里程;一是将两线或两条以上航线经过同一区段里程,只计算一次航线长度称为不重复计算航线里程。一般常用的是后者,它能确切反映民航运输网的规模,是表明民航事业为国民经济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程度的主要指标。

输油(气)管道长度

也称输油(气)里程,指油品(或天然气)的实际输送距离,一般按输油(气)管道的单线长度计算。若包括复线和备用线长度则称为输油(气)管道延展长度,是指管道铺设的实际长度。我们通常使用的是不包括复线的“输油(气)管道里程”,它是反映管道运输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主要指标。

货(客)运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货物(旅客)数量。它是反映运输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数量指标,也是制定和检查运输生产计划、研究运输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指标。货运按吨计算,客运按人计算。货物不论运输距离长短、货物类别,均按实际重量统计。旅客不论行程远近或票价多少,均按一人一次客运量统计;半价票、小孩票也按一人统计。

货(客)运密度

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运输方式在营运线路的某一区段平均每公里线路通过的货物(旅客)运输周转量。计算公式为:

货(客)运密度=货物(旅客)周转量/营业线路长度

货(客)运密度是反映交通运输线路上货物(旅客)运输量运输繁忙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平衡运输线路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规划线路建设及改造、配备技术设备,研究运输网布局的重要依据。

货物(旅客)周转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运送的货物(旅客)数量与其相应运输距离的乘积之总和。它是反映运输业生产总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编制和检查运输生产计划,计算运输效率、劳动生产率以及核算运输单位成本的主要基础资料。计算货物周转量通常按发出站与到达站之间的最短距离,也就是计费距离计算。计算公式为:

货物(旅客)周转量=∑货物(旅客)运输量×运输距离

铁路货车平均静载重

指铁路货车在始发站静止状态下平均每车装载的货物重量,用以分析货车完成装车时车辆载重力的利用情况。计算公式为:

货车平均静载重=货物发送吨数/装车数

静载重的多少取决于运送货物的性质、种类、车辆的类型和装载技术的高低。根据货车的平均标记载重与静载重进行对比,可以反映货车载重能力的利用程度。计算公式为:

货车载重力利用率(%)=货车平均静载重/货车平均标记载重×100%

铁路货运机车日产量

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台货运机车在一昼夜内所完成的总重吨公里数,包括载运货物的重量和车辆本身的自重。它从时间和牵引能力两方面反映了机车运用效率。计算公式为:

货运机车平均日产量=货运总重吨公里数/货运机车台日数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指经水运进出沿海主要港区范围,并经过装卸的货物数量,包括邮件及办理托运手续的行李、包裹以及补给运输船舶的燃、物料和淡水。货物吞吐量按货物流向分为进口、出口吞吐量,按货物交流性质分为外贸货物吞吐量和国内贸易货物吞吐量。货物吞吐量的货类构成及其流向,是衡量港口生产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邮电业务总量

指以价值量形式表现的邮电通信企业为社会提供各类邮电通信服务的总数量。邮电业务量按专业分类包括函件、包件、汇票、报刊发行、邮政快件、特快专递、邮政储蓄、集邮、公众电报、用户电报、传真、长途电话、出租电路、市话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分组交换数据通信、出租代维等。计算方法为各类产品乘以相应的平均单价(不变价)之和,再加上出租电路和设备、代用户维护电话交换机和线路等的服务收入。它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期邮电业务发展的总成果,是研究邮电业务量构成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邮电业务总量=∑(各类邮电业务量×不变单价)+ 出租代维及其他业务收入

无线寻呼电话用户

指携带小型寻呼机,接收市话用户通过无线寻呼中心,在规定范围内向其发出声音、数字或文字显示信息的用户。在寻呼台办理登记手续的无线寻呼用户,每一部寻呼机按一户计算。

移动电话用户

指在移动电话营业部门登记,通过移动电话交换机进入移动电话网、占有移动电话号码的电话用户。用户数量以实际办理登记手续进入邮电部门移动电话网的户数进行计算,一部或一台移动电话统计为一户。

电话用户

指接入国家公众固定电话网,并按固定电话业务进行经营管理的电话用户。1997年以前,电话用户分为市内电话用户和农村电话用户。市内电话用户是指接入县城及县以上城市电话网上的电话用户;农村电话用户是指接入县邮电局农话台及县以下农村电话交换点,以县城为中心(除市话用户外)联通县、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的用户。从1997年起,电话用户数分组调整为以用户所在区域划分为“城市电话用户”和“乡村电话用户”,与过去的按市内电话和农村电话划分方法不同。而电话用户数、电话机部数统计方法不变。

住宅电话

指话机装在居民住宅里的电话,包括私人付费、公费和免费三个部分。

私人付费电话

指住宅居民自费安装并自己缴纳通话费的电话。)

五.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统计

批发和零售业指商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批发活动和零售活动。

1.统计范围和统计调查单位

批发和零售业的统计范围包括,在我国境内从事商品批发和零售经营活动、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活动的全部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分成三部分: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法人企业及其所属的全部产业活动单位;非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法人单位所属的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产业活动单位;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个体经营户。

2.主要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

包括和不包括的内容

3.调查方法

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是目录抽样调查方法,即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实施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批发零售和贸易、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以及个体户实施抽样调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同时还要采取重点调查和利用有关部门统计数据加工推算的办法。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⑴售给城乡居民作为生活用的商品和修建房屋用的建筑材料;⑵售给社会集团的各种办公用品和公用消费品;⑶售给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食堂和旅店(招待所)附设专门供本店旅客食用,不对外营业的食堂的各种食品、燃料;企业、单位和国营农场直接售给本单位职工和职工食堂的自己生产的产品;⑷售给部队干部、战士生活用的粮食、副食品、衣着品、日用品、燃料;⑸售给来华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消费品;⑹居民自费购买的中、西药品、中药材及医疗用品;⑺报社、出版社直接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报纸、图书、杂志,集邮公司出售的新、旧纪念邮票、特种邮票、首日封、集邮册、集邮工具等;⑻旧货寄售商店自购、自销部分的商品;⑼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站售给居民和社会集团的煤气灶具和罐装液化石油气;⑽农民售给非农业居民和社会集团的商品。不包括售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的农场)生产经营用的各种原材料、燃料、设备、工具等和售给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作为转卖用的商品,旧货寄售商店受托寄售卖出的商品,服务业的营业收入,邮局出售邮票的收入,自来水、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单位的产品供应收入,也不包括农民之间的商品销售。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

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不包括个体)企业(单位)以本企业(单位)为总体的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总额。

商品购进总额

指从本企业(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包括从境外直接进口)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总额。它反映批发零售贸易业从国内、国外市场上购进商品的总量。商品购进总额包括:⑴从工农业生产者购进的商品;⑵从出版社、报社的出版发行部门购进的图书、杂志和报纸;⑶从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购进的商品;⑷从其他单位购进的商品,如从机关、团体、企业等单位购进的剩余物资,从餐饮业、服务业购进的商品,从海关、市场管理部门购进的缉私和没收的商品,从居民手中收购的废旧商品等;⑸从国(境)外直接进口的商品。不包括企业(单位)为自身经营用和未通过买卖行为而收入的商品以及销售退回、商品升溢等。

商品销售总额

指对本企业(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包括对境外直接出口)的商品总额(含增值税)。它反映批发零售贸易业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商品以及出口商品的总量。商品销售总额包括:⑴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用的商品;⑵售给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服务业等作为生产、经营使用的商品;⑶售给批发零售贸易业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⑷对国(境)外直接出口的商品。不包括出售本企业(单位)自用的废旧包装用品;未通过买卖行为付出的商品;经本单位介绍,由买卖双方直接结算,本单位只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购货退出的商品以及商品损耗和损失等。

批发零售贸易业库存

指报告期末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已取得所有权的商品。它反映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的商品库存情况和对市场商品供应的保证程度。期末库存包括:⑴存放在批发零售贸易业经营单位(如门市部、批发站、经营处)仓库、货场、货柜和货架中的商品;⑵挑选、整理、包装中的商品;⑶已记入购进而尚未运到本单位的商品,即发货单或银行承兑凭证已到而货未到的部分;⑷寄放他处的商品,如因购货方拒绝承付而暂时存放在购货方的商品和已办完加工成品收回手续而未提回的商品;⑸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未作销售或调出)尚未售出的商品;⑹代其他单位购进尚未交付的商品。不包括所有权不属于本单位的商品、拨付除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所属独立核算加工厂等加工生产尚未收回成品的商品、代国家物资储备部门保管的商品等。

库存总额采用的计算价格是:农副产品采购单位按购进价计算;批发单位按进货价计算;零售单位按核算价格计算,即按什么价格核算就按什么价格计算。

消费品市场成交额

指从事消费品交易的商品市场的全部商品成交金额。消费品市场包括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

六.房地产业

由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4个行业大类组成。

1.统计范围和调查单位

国家统计局现行的房地产统计仅指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其范围包括:各种登记注册类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商品房建设公司及其他房地产开发单位统一开发的包括统代建、拆迁还建的住宅、厂房、仓库、饭店、宾馆、度假村、写字楼、办公楼等房屋建筑物和配套的服务设施、土地开发工程,如道路、给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平整场地等基础设施工程。

房地产开发业统计调查单位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单位,也包括附营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活动单位。不包括单纯的房地产管理、代理与经纪的企业或单位。

2.主要统计指标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施工、销售和空置面积指标: 房屋施工面积 房屋新开工面积 房屋竣工面积 不可销售面积 商品住宅竣工套数 竣工房屋价值 出租房屋面积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 商品房销售额 商品住宅销售套数 空置面积

房地产开发项目情况指标: 项目

项目个数

项目码

项目建设所在地行政区划代码

项目开工时间

项目竣工时间

项目所在地土地级别

容积率

绿化率

批准预售面积

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制度改革路径探析 篇3

关键词:统计制度;现状;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2402

1我国统计制度现状

1.1普查与抽查对象重叠,导致资源浪费

全面统计调查和地方各项普查工作以及抽样调查同时进行,导致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空耗。普查数据虽然准确,但历时时间长,动用人员太多,花费资金巨大,此种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迅速、快捷、方便的特点。抽样调查虽然具有迅速、快捷、方便的特点,但由于技术不能过关,加上实际环境的复杂多样,经常产生代表性差等缺陷因素,在统计实践中为了弥补二者的缺陷就有了一种全面统计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局面,但结果却产生了同一指标不同数据的现象。

1.2传统体制的束缚导致统计职能的缺失

统计部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政府行为及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计划,但受到传统体制方面的影响,统计部门无形中受到政府领导意志的束缚,独立开展工作时客观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左右。因此统计数据有待商榷,数据所代表的意义有双重身份,无形中造成社会对统计认同差,统计部门处于尴尬局面,削弱了统计的固有职能。

1.3统计指标体系适应性不强,部门间不平衡

目前工农业生产领域的统计指标较为完整,但流通、分配、消费、投资、价格等领域的统计指标不健全或不规范。统计指标仍以物质生产领域统计为主,服务业统计薄弱(有些省虽然建立了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也仅仅停留在搜集部分企业财务资料方面,但还不能完整地反映服务业的总体状况。)。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专业统计与专业统计之间,指标都难以配套使用。统计指标项目(内容)看似面面俱到,但统计数据专业矛盾、条块分割、信息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许多指标形同虚设,另一方面许多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领域、新事物没有统一、科学、规范的指标项目和指标解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滞后,无法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

2原因分析

2.1经济体制变化与统计制度方法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政府直接经营,并统一盈亏的集权式机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型的经营机制。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己不再行使政府赋予的综合统计管理职能。另外,分专业实施的统计报表制度不适应企业经营方向多元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不适应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需要。

2.2统计体制改革滞后

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受到统计体制的制约。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和层层上报的调查方法体系是与计划经济下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相匹配的。而在当前的统计体制下,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受到了制约,尤其是调查方法的实施没能得到预想的效果,抽样调查在现有统计体制下没能达到采集数据的科学性。2005年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启动,但是要彻底解决困扰我国统计数字准确性问题的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继续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

2.3抽样调查与政府分级管理的矛盾

抽样调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调查方案的设计到样本的选取、数据的处理都要求科学、系统。而目前抽样调查往往肩负着多极的指令,数据使用不合理。其根源在于它与我国现行政府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其症结就在于政府管理需要层层出统计数据,分行业统计数据,统计机构除了搞层层抽样,分行业抽样之外别无良策,结果造成耗费巨大,数据的相接也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3我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路径

3.1观念上应该以国民经济发展为基础

统计的作用在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查研究进而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各个行业的统计是按照国民经济的某一个方面做出的描述和计算,是国民经济总核算的资料来源。由此可见,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调查制度的中心地位是十分明确的。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时候,必须全面、准确、及时地调查、整理与上报全社会各行业的资料。最终的目的是反映并监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发展趋向。

3.2建立以“目录抽样法”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

目录抽样法是以随机抽样为原则,在基本单位中实行等距抽样。因其随机性强,将人为的干扰因素降到较低程度,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普查可以取得全面、详细的国情国力资料。而通过目录抽样方法,可以取得日常的主要的或监控性的统计数据。目录抽样方法是在现有统计体制下实行抽样调查的较好的抽样方式,在实施原则上和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规模界限,确保规模以上的企业能覆盖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确保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数的多数,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部门负担。另外,要整合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

3.3利用网络资源,健全统计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作为统计的手段为统计制度方法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目前,信息化网络体系也己初步形成。但是,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和信息化建设要提高层次,必须做好二者的结合,将两者统一纳入到统计改革的大局中通盘考虑,系统设计。如企业的联网直报(工业、房地产)应作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改革规划中,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分步实施,而不应独立于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规划或信息化建设之外,仅作为专业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另外,可以尝试利用网络调查的方法。与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相比较,网上调查具有费用较为低廉、组织较为简单、传播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等特点,优势十分明显。在统计调查手段和方式、统计调查数据采集、处理、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3.4逐步改革薄弱专业的统计制度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统计制度存在着产业间不平衡的问题:统计指标仍以物质生产领域统计为主,劳动、投资、服务业统计薄弱。应该扩大劳动动统计综合范围,由现在的国有与城镇集体扩大到全社会,主要增加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统计内容;改造投资统计制度,简化现行投资统计指标,调整原有统计分组,使其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规范农村投资统计范围和内容,使全社会投资统计趋于规范、合理。结合第三产业普查和劳动统计的扩大范围,改革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明确专业分工和部门职责,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着实的基础统计资料。

4结束语

我国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我们的理想模式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现行的统计制度方法在实施中遇到了不容忽视的挑战。针对现行统计制度中的薄弱环节,着眼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着眼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突破现有制度体系的束缚,统一规划,科学设计,突出重点,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中.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必须结合实际[J].中国统计,2005,(9):1112.

[2]张继良.统计体制非改不可[J].中国统计,2004,(10):1011.

[3]李宝卿.关于架构现代统计体系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3,(10):810.

企业经济统计问题探讨 篇4

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效仿于前苏联统计系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视为自身统计基础, 进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统筹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层层的申报报表形式为政府单位提供调控经济决策制定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通过长期的实践该类传统统计模式体现出环节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虽然企业经济统计随着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变革与更新, 然而其原有统计体制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许多企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的统计方式, 将企业经济统计错误的理解为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下的统计, 缺乏对现代企业综合经济统计的科学职能认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企业经济统计相关制度建设较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呈现出滞后发展现象, 由于统计意识不强令企业领导层无法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升重视力度、而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上, 忽略了统计工作的实践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新时期统计职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单位之间欠缺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从事经济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 缺乏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济统计人才, 一些经济统计人员队伍呈现出过于频繁的变动, 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效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经济统计工作常常呈现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 统计内容不够科学, 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等问题。信息化时代, 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涌入社会各行各业, 发挥着重要的优势辅助作用, 其安全的系统模式、高效的运算统计能力恰好充分适应企业经济统计繁杂、细化的工作特征需求, 然而一些企业却没能对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 不愿意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 因而令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单一, 数据质量、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 完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科学策略

2.1 更新观念, 强化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为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统计理论的深渊影响, 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思想观念, 把握市场动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强化风险、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才能真正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升效率, 创设良好的实践效果。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 我们应以人为本, 合理制定统计规划, 令繁琐统计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简化,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树立企业全员的经济统计意识, 令每位员工均参与经济统计系统的科学建设中, 协调各环节的衔接配合。领导层应不片面、单一的强调经济指标的重要性, 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站在战略化角度, 思考如何令企业获取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而非短暂的、一时的指标增长。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应充分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 强化理论基础建设, 增强经济统计意识, 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准确、清晰的价值化参考信息与决策辅助, 同时应在具体实践统计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式, 确保企业的科学、持续与先进性发展。再者,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我国经济成为一体化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仅应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 还应科学注重对外部企业各类信息的收集、统计, 进而合理满足企业扩充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需求。统计信息可靠性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证, 倘若在固定样本容量状况下, 统计的精确度与置信度相互矛盾, 同时统计决策与预测同样具有风险性与偶然性, 因此企业经济统计还应科学树立风险意识, 制定风险防控体系进而有效的令统计风险得到化解。

2.2 扩充视野、创新运行模式,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政策支持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 企业经济统计应进一步扩充视野、扩宽口径、树立大容量、打同级宗旨, 进一步拓展经济统计范畴空间, 引入外部环境统计, 对其资源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律与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考核分析, 进而强化了解, 能够依据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究与正确判断。企业经济通知模式应打破传统报表体制局限, 科学成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管理中心, 采用主体集中管理、辅助分散管理, 分散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 应用存储、传输、信息处理先进技术健全企业的经济统计全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统计密切相关, 只有各部门关系顺畅、各方配合协调,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才能实现进取与提升, 同时, 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优惠加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结构组织调整, 创新管理模式, 优化组合各项资源, 才能真正为经济统计工作创造良好、健康的软环境, 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统计水平的同步提升。另外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利于企业管理与经济统计的优势辅助政策, 健全法规建设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及经济统计创设良好、人性化的政策条件。

2.3 完善经济统计内容、健全指标体系, 创新统计手段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内容涵盖对活动条件、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的统计等。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 其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呈现出同现实不相符、不适应等问题。为有效杜绝该现象我们应继续拓展企业经济统计实践内容, 体现新时期经济信息特征。例如引入应用水准统计、周期统计、虚拟运作、电子商务统计、无形资产、创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统计、筹措能力、增值力、环境、资源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内容, 切实丰富企业经济统计内含, 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统计描述功能建设层面我们应抓准各指标联系, 完善构建统计指标体系, 丰富量化评价、测评、分析与判断功能, 积极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工具充分识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 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辅助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企业经济统计拥有了更优势、更先进的软件与硬件保障,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 例如决策支持系统、ERP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为经济统计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方式, 丰富实践思维, 为企业创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及动态实时监控系统, 进而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状态的监测、定量检查及预警, 揭示企业深层次偏差及风险因素, 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 进而促进企业经济运行的健康、持续发展。另外, 在人才建设管理层面我们应注重对员工分析思考能力、现代统计知识掌握能力、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网络应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敏锐洞察能力进行科学的激发与培养, 制定人性化激励机制, 鼓励员工创新、交流, 进而真正打造一支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企业经济统计人才队伍。

3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以知识产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唯有加快更新、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永远占领行业制高点。经济统计专项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辅助与信息参考, 因此为适应企业转型, 领导层、统计工作人员只有强化重视, 勇于发掘不合理问题, 树立创新统计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运用科学统计方式与手段, 才能准确反应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信息、内容, 推动企业统计实践工作向着更新、更强的方向科学发展。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企业单位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令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树立了更高层次目标与要求, 同时现行企业经济统计同样存在发展不足之处。因此本文依据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创新改革发展实践战略, 对提升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水平, 营造高效、有序、法制化的企业经济统计环境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继海.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4) .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 篇5

数理统计能够有效地预测和把握工农业生产中的经济状况,及时了解和应用经济变化的规律。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可以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知识与方法有效分析经济问题,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风险,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数理统计概述

数理统计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随机现象中的统计学规律,利用相关的统计学规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受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理念的影响,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如今,在社会经济领域通过分析抽样数据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方法,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数理统计学以其独特的思想方法和特殊的研究课题,逐步拓宽了数理统计的应用领域,并与其他经济研究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数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经济中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利用数理统计学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时,我们要认识到很多社会现象并不存在确定的规律,要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运用数理统计的知识进行观察和研究,在认真分析相关数据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例如在产品销售领域中,我们可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一些商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预测这个商品行业的整体销售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或者根据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推测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为制定出合理的经济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除此之外,数理统计在应用范围还有很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此外,利用数理统计对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还具有科学、便捷、实用等特点,能够为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和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差不多所有的社会经济领域都与数理统计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只要在一个领域内需要和各种数据信息打交道,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面,都可以利用数理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具体说来,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可以通过收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及时预知工业生产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进行纠正,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此外,在工业产品的抽样检验等问题也需要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第二,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耕种条件、选种、选择肥料等方面的问题,为促进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很多重要的数理统计方法和措施都是根据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的。

例如,著名的数理统计学家费歇尔就曾在农业试验站工作时,通过进行田间试验,得出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数理统计设计与分析方法,推动了数理统计学科的发展。

第三,在医学与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医学与生物学领域中,数理统计学知识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中国强化审查以防经济统计掺水 篇6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行动确保经济统计的可信性。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的统计数据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国内一些地方官员为宣扬政绩“操纵数字”的事情层出不穷。政府也认识到这样的行为将“损害国家形象”。

“工业生产增长5.1%,电力消耗反而出现下降。是中国的能源利用率突然提高了吗?”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一季度GDP相关数据的记者会上,一位瑞士记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虽然强调所有的数据都是准确的,但最后还是含糊其词地说,“无法明确解释,希望大家一起研究找出原因”。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国际能源机构也在5月14日发表的报告中指出了中国的GDP与能源需求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疑问产生的源头就是地方政府上报中央的數据缺乏可信性。中国很多年轻的地方官员未来有可能进入中央,为此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政绩比拼。为了在经济层面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战果,很容易产生官员插手统计工作的违法行为。去年安徽省、福建省和广东省查处的此类案件分别多达1064件、754件和337件。

国家统计局官员在3月底的全国统计政策法规工作会议上承认,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官员干涉统计数据以及统计部门篡改、掺水的事情,表示将加强对统计工作的检查和监督。5月1日起,国家统计局和监察部开始实施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官员给予严厉处罚的新规定。

经济统计公信度研究 篇7

一、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路线概述

1. 道德线路

从道德层面研究经济统计的公信度主要是考量技术的选定、体制的构建、工作的进展以及作用机制等进行价值的选择, 针对道德层面的经济统计研究主要涉及到信用、诚信方面。信用经济统计主要是将诚信纳入到调查的对象之中, 根据诚信来对一些弄虚作假、以数字谋私以及官出数字和数字官出的现状进行遏制。信用机制与国家的司法系统相一致, 通过国家的司法来对市场的经济秩序进行维持, 较之法律机制来维护市场秩序而言, 采用信用机制进行维护其成本更低, 通过建立起信用统计平台来不断实现市场保护, 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经济统计公信度。

2. 统计质量

经济统计质量层面主要是根据数据的多维立体特性和形成原理来实现经济统计考察。经济统计的质量从多维角度来进行考虑, 从经济统计的数据质量方面来实现对进行经济统计评估。根据管理学的博弈理论来看, 经济学统计数据主要是将其生产机理和相应的质量水平, 对于经济统计质量的研究通过建立起博弈模型来研究将利益的差异性和冲突以及影响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作用机理实现研究。

二、经济统计公信度的构成

1. 逻辑内涵

经济统计的公信度的逻辑内涵主要有承载主体、目标客体、判断主体以及评价标准等。所谓的承载主体主要是指被调查的对象以及公众舆论的承载主体, 在经济统计活动中表现为经济机构向被统计调查者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判定的主体则是经济统计信息, 数据主要取决于社会, 经济统计是依据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来, 社会对于其判断具有知情权, 为经济统计提供判断的标准;客观主体则主要是经济统计活动中, 经济统计数据产生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过程;评价标准则是根据维持经济统计的质量的多维持特性来完成经济统计公信度的评价, 具体的标准通常涵盖了八个方面, 分别 (1) 适用性标准, (2) 准确性标准, (3) 时效性标准, (4) 保密性标准, (5) 可获性标准, (6) 可比性标准, (7) 可释性标准, (8) 经济性标准。

2. 构成因子

对于经济统计公信度的考察不仅仅从媒体的宣传中进行考察, 而是要从其具体的构成因子进行分析。首先要清楚经济统计中公信度构成包括了三点因子, 分别是内生性价值、统计方法技术精准度、经济统计管理体制效能等三个构成因子。所谓的内设个性价值理念, 它是构成经济统计公信度的主要理念因子;统计方法技术精准度则是构成经济统计公信度的主要质量优化保障因子;经济统计管理体制效能则是为经济统计公信度提供一个管理机制, 为其提供一个公正的运作平台。各个统计经济公信度的构成因子之间形成了经济统计公信度的质量控制、判定评估的标准, 为公信度的建立从理念、保障、管理上进行全方位的控制。

3. 动态生成

经济统计公信度的行为主体是存在着一定的目标模式下按照自身的利益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选择, 并且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总结和判断, 按照相关的利益差异性来实现经济审计。经济统计公信度的动态生成主要构成因子从某种特定的位置形成了定位, 而且通过舆论将其从质变到量变、从隐形逐渐变为显性的过程需要分节变化。被调查者提供信息环节成为了经济统计数据变化的起点, 而且也是经济统计过程变化中的微观基础, 他们的行为选择主要会受到利益的差异性影响, 而且还可以通过信用度来进行支配, 通常信息提取存在着拒报、报送真实数据、报送不真实信息等情况。其次是经济统计的活动环节, 此过程中主要是将经济统计数据看成产品进行生产, 然后将其基本的要素结合, 从而产出相应的数据产品。最后则是产出的经济数据的评价环节, 此主要是经济统计质量的多维体现, 根据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不同时期的标准进行评价。例如:A公司是以收益性指标为主的企业往往会出现瞒报和多报的情况, 而对于B公司以成本性指标企业往往会出现少报或者是瞒报的倾向较多, 因此在进行基层调研工作时, 企业往往会倾向于做好三本账, 第一本, 移交统计部门;第二本, 送报税务部门;第三本, 则是自己企业的最为真实的账本。由于存在着信息的瞒报, 因此在实际的经济统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收集手段的不同, 那么产生的误差也不一样, 同样这些误差也会造成统计学经济数据质量出现技术问题。

三、总结语

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对公信度进行评价, 则需要根据相应的经济统计公信度进行准确评价, 将备受质疑的经济统计公信度进行归类, 然后根据相应的方法给予评估。本文主要结合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给予研究, 结合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论述, 为经统计公信度的研究同仁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冯玲玲.经济统计公信度研究[J].东岳论丛, 2012, (11) :167-171.

[2]王慧玲.选拔任用干部公信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3]宁波市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A].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2008年自选课题优秀调研成果选编[C]., 2010:18.

社会经济统计 篇8

►►一、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概况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 随着我国的统计学学科建立而发展。以新中国建国第一个30年为标志, 可以将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 将前30年统计学发展的过程, 称之为小统计时期。这是由于我国当时对统计学认识并不全面, 统计的意识也不强烈, 统计途径也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 还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1978年, 以我国国家统计局在四川召开的统计教学科研会为标志, 从1978年至今, 通常称之为大统计时代。在这期间, 我国统计学科在真正意义上开始完善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才逐步建立起来。大统计时代的到来, 将传统的数理统计准备转变为应用统计, 发挥统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二、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

(一) 学科名称的变革

统计学在我国的历史虽然并不短, 但是就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这个专业学科名称而言, 由于其学科归属一直有争议, 导致其学科名称变革多次。这以学科国际上通用的名称就有两个, Government Statistics和Official Statistics, 二者都是从组织统计方的角度进行的命名, 但是这两个名称在我国并不适用。同样只是单纯按着数理统计和应用统计对其命名也不完全适用。随着时代发展, 我国统计内容也在变化, 由于这种统计是通过认识所在社会经济现象为主要目的的统计, 以经济学和统计学两个学科为主要依托, 以社会学为发展导向, 故将其命名为社会经济统计学。

(二) 教材的变革

在小统计时期, 我国使用的经济统计学教材多引进苏联教材, 由彼得罗夫著的《经济统计学教程》是当时使用率比较高的教材之一。1957年, 《经济统计学讲话》一书的出版, 标志着我国的第一本经济统计学教材正式出版。这本由徐前、戴世光、于涛等我国统计学著名学者共同撰写的统计学教材, 与《经济统计学教程》相比更为简洁明了, 适合我国统计教学使用。但是随着文革的开始, 从教学到教材的发展都停滞不前。一直到大统计时期的开始, 1980年, 陈应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学》的出版,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教材的才逐步恢复。

(三) 体系的变革

由于小统计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 并没有完全建立, 这里主要围绕大统计时期的体系变革进行探讨。大统计时期初期,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这个时期的经济统计, 主要以传统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向新经济统计内容过渡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开始逐步完善。在经济统计教学中, 宏观经济统计理论进一步被强调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建立基本完成, 以2001年出版的《国民经济统计学》为例, 这本书由佟哲晖和邱东编写, 是在1992年的教材的升级改版, 相比之前的版本, 新教材围绕着我国经济运行总体过程进行编写, 将我国经济资源、经济总量、经济过程、经济动态、经济结构、经济核算等统计融入其中, 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统计相对完整的体系。

►►三、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

(一) 统计工具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统计统计的飞速发展。在保证原始统计资料搜集准确的前提下, 相比传统统计方法, 依托计算机技术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更节省时间, 分析也更为详细, 统计结果也更为准确。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统计软件变化升级多次, 指向性也更加明确。针对不同统计对象, 可以使用不同的统计软件。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 统计软件的程序设计会更加完善, 实际应用性也会更高。

(二) 统计学科发展

大统计发展至现今,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依托的学科不仅仅只有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三门, 只要是与社会、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关学科, 都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统计提供理论依据。但是要注意此依据, 并不代表将全部的学科融合为一门学科, 而是在不同的统计中, 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统计的理论保证。

(三) 统计体系发展

近年来, 我国很多学者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提出了新思路, 将统计体系进行扩充, 包括环境、经济、人口、社会、科技、资源等几个方面。这一思路以经济、社会、环境现象为依托, 对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有效统计, 组成一个理论上相对严谨的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以目前社会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社会经济统计体系会不会更加丰富, 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可以预见未来的统计体系, 必然向着更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向发展变革。

►►四、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 我国必须找出更合适我国发展的方向, 无疑我国社会社会经济统计是确定发展方向的有力保证, 它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交流的语言。只有在经济统计有力支持下, 我国的发展才会更加稳定迅速。

摘要:在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中, 统计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有6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本文的出发点是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社会经济统计学,变革,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萍.关于我国统计学发展的讨论[J].才智, 2011, (12)

[2]邱东, 宋旭光.中国经济统计学60年[J].统计研究2010, (01)

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统计应用研究 篇9

统计学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执行的一项综合处理工具, 具有较高的经济应用价值, 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快速的完成对宏观乃至微观领域内的各行各业分析, 并根据相应的经济装填, 实现对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本文从多个角度来阐述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信息统计系统的应用意义。

一、我国经济建设的经济基础

从我国当下社会发展的经济建设基础来看, 其不同的经济统计模式, 对进一步的探查力度, 以及表面的建设工作等, 都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影响, 而通过相关工作人员对教育工作的配合应用, 在很大沉淀顾上, 满足了我国现有阶段的经济建设需求。

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较快, 为满足经济的建设需求, 其数据的统计力度也相比较过去有更大的要求, 需要完成对当下经济建设的?领域分析, 并依照相应的经济统计管理体制, 实现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经济的全面建设, 依照基础的薄弱环节, 完成对不同领域内各环境内给问题的时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促进对执行工作管理的调整建设。而在这个大环境下, 应用经济统计数据系统, 则可极大的满足对经济问题的预测问题, 并通过优秀的管理执行, 即可更为完善的我那成对行业需求的满足。

而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 如何满足经济需求, 并依照相应的经济制度进行调控, 是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根本所在。为实现对经济建设的多项经济建设基础应用, 可调节合理的社会因应用机制, 实现对经济建设理念化执行, 而其建设基础, 则应当以民生经济为根源。我国经济建设发展, 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 因此其微观建设, 应以宏观需求为背景。

二、经济统计系统在建设中所需要注意的各项基础问题

在进行现代化经济统计学系统的应用中, 由于不同的行业所需要的执行任务, 均存在着诸多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涉及到信息数量的数字应用策略上, 也就更需要加强对信息数据统计理念上的执行应用, 并依照相应的经济统计分析, 完成其信息的应用。但是其中, 仍存在着诸多的应用问题, 下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 对于经济建设的统计学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就涉及到了数量信息和数字问题两个角度的统计问题。其中经济统计学是对国民收入的估算方法, 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国民在经济收入和指出两个方面的调整控制, 无论在那个核算额领域内, 其平衡的关系和成熟度的调整不充足问题, 都可能直接的影响到各项基础的建设需求。而在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中, 对其不同的产品应用理论等, 也提出了相关的应用法则申明, 其中对产品的设计概念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国的统计学发展也主要针对于经济建设的条件进行平衡分析, 在满足基本的社会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根本上, 完成对我国国务院领导环境下的不同环境应用, 并依照国民经济需求进行不断的改善。

其次, 统计学经研究的实际作用分析, 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论述以后, 可分析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实际作用, 即研究价值, 其主要的研究价值就有如下几点, 第一, 通过数据收集, 可更进一步的完成对我国国民基本信息的分析, 并依照相应的经济建设分析方式, 促进对经济学价值上的研究应用。第二, 为后续的客观经济显现提供了信息的总结和提炼, 并依照相应的统计办法方式, 促进了对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 针对经济数据, 利用必然的经济管理调节方式, 实现对不同理论环境下的实际经济验证。第三, 其信息汇总为经济学的理论真实性提供了保障, 其所应用的计算领域, 对后续的经济发展, 以及经学数据的密切相关性研究, 为后续的数据统计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 统计学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 存在着重要的经济地位, 可作为综合执行的最终信息屏障进行合理分析应用。

最后, 在实际的经济学数据统计软件的应用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信息漏洞, 这些问题,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调整分析, 依照相应的建设需求, 进行经济建设期间, 为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需求, 可结合经济统计需求, 调整数据统计的方式, 并依照相应的建设需求进行改进, 保证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 满足我国的经济建设需求。

社会经济统计 篇10

关键词:统计,职能,经济社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统计工作聚合力

统计职能涉及的越来越广泛, 它还是国家管理的主要手段, 是实施宏观调控和进行科学决策的基础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统计对象更加复杂, 统计技术性也不断提高。邱隘镇的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统计职能的好处,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来提高统计工作的聚合力。第一, 就是强化组织保障, 邱隘镇的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统计工作的开展, 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讨论会, 关心和支持统计工作的进行, 并对统计工作中错误观念的纠正, 注重统计结果和过程。第二, 强化经费保障, 为统计工作部分提供办公、调查和培训经费, 并根据实际情况, 提供考核奖金经费。第三, 就是强化人员保障, 通过采取配员来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第四, 强化制度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有关统计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 来加强对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五, 强化协调保障,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 来扩大信息收集渠道, 为统计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

二、结合实际, 加强统计基础建设

为了做好统计工作, 加强统计技术的提高, 使统计职能发挥的更加充分。邱隘镇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为统计基础的提高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 整合统计资源, 强化统计网络建设。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配备一定的基础设备,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统计工作也是如此。邱隘镇为了做好统计网络建设, 首先整合了统计站自身资源, 优化组织管理模式, 使统计站从松散型向集合型转变,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 同时加强各统计员之间相互联系与协作, 统计数据也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和可靠;其次是整合村级、企事业单位统计资源, 强化村级统计网络建设, 抓好统计工作的源头建设, 从村级到区域都对统计工作的网络和职员进行了配备, 建成了全面的统计网络。

(二)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统计队伍是否健全、统计人员素质高低是搞好统计工作的关键, 邱隘镇为了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做了三项工作:第一, 鼓励统计员参加各类统计业务培训, 镇级统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撰写统计分析报告对邱隘镇的经济发展提出决策建设;第二, 加强村级统计人员的业务和专业培训, 使其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 从而准确、及时、全面提供统计数据;第三, 加强对村、企业统计人员的考核, 制定出相关制度并对统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成绩突出的给予物质奖励。

(三) 开展依法统计,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邱隘镇建立健全了统计管理制度、强化工作职责入手, 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使统计数据能如实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 还通过强化《统计法》宣传力度、狠抓统计人员的上岗证、开展统计监督检查、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等措施, 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使统计, 使统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最大化。

三、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 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统计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承担着管理和决策的重要职能作用。邱隘镇为了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 发挥统计信息职能,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工作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 这些资料能够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信息能够帮助邱隘镇经济发展做科学的决策。事实上, 因为统计站工作会涉及到很多企业, 这些企业的规模和其他相关资料都能得到比较真实的反映,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 就需要将小型企业通过采用政策引导和其他经济手段转化成私营企业, 并将其营业情况进行规范, 从而带动整个镇的经济发展。

(二) 发挥统计咨询职能, 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统计人员对于数据和信息的掌握程度较深, 在进行经济研究时,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听取统计工作人员的建议。有些企业可能不愿意或者从实力上无法成为规模以上企业, 就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并采取措施加以保障。当然, 统计人员的有些建议是非常好的, 对邱隘镇开发新的产业和出台新的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具有重大意义。事实证明, 很多企业的发展和出现都源于统计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准确分析而提出的建议, 这就从方向上保证了经济的发展。

(三) 发挥统计监督职能, 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统计监督就是根据统计调查和分析, 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统计监督职能, 才能全面、系统地定量检查、监督和预警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状态, 确保经济社会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 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邱隘镇的统计站的工作为该镇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统计工作的全面开展也对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方向保证。然而, 统计力量仍然比较薄弱, 需要领导者们对统计工作加强重视, 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 只有这样, 才能使统计的服务职能优化, 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燕.谈统计职能与企业管理[J].商业文化, 2010 (10) [1]宋燕.谈统计职能与企业管理[J].商业文化, 2010 (10)

[2]李继梅.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5) [2]李继梅.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5)

[3]张丽英.谈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J].商业时代, 2007 (13) [3]张丽英.谈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J].商业时代, 2007 (13)

[4]赵瑜.对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统计职能的探讨[J].中国外资, 2011 (17) [4]赵瑜.对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统计职能的探讨[J].中国外资, 2011 (17)

上一篇: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下一篇:机房新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