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2024-07-01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精选十篇)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篇1

经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批准, 安徽、北京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的两个省市, 这表明安徽省循环经济统计体系、指标考核体系可望升为国家政策。

安徽省能够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统计试点, 主要原因是全省循环经济工作起步较早,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园区、城市和社区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 并在试点基础上建设了70个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树立了节能增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 安徽省探索和建立了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循环经济统计体系、考核体系,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统计试点之前, 省发改委、统计局已经联合启动了铜陵市、宁国市省级循环经济统计试点。

据了解, 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近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的通知》, 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具体布置。主要是研究建立资源产出率的统计核算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考核制度、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成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篇2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为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2017年8月18日,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我市设立了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2017年11月14日,经市政府批准,市财政局和市发改委印发了《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资金支持的范围、标准和条件等。按照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7年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通知》(长财建指〔2017〕245号),市财政下拨的项目资金合计2800万元,共支持了30个项目。

2017年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的范围包括:

1.循环经济支撑项目。列入2017年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支撑项目,且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优先予以支持;

2.园区循环化改造。支持园区与循环化相关的补链、延链和产业共生项目,咨询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以设施共享、资源整合与共享为重点的园区整体循环化改造等; 3.其他循环经济发展项目。重点支持一二三产业循环型项目、资源回收利用、循环型社会建设项目、节水节能改造、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项目。

(二)项目绩效目标。1.项目绩效总目标。

通过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推动我市循环经济示范工程的建设,加快我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的步伐,确保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验收,到2019年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制度体系较为完善,工业、农业、服务业循环发展提质增效,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链接的循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2.项目绩效阶段性目标。

通过30个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的建设,提高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创建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

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实施推进,资金及时下达到项目单位,并做到专款专用,项目单位针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有序地开展了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总体情况较好,绩效评价情况优秀。

三、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

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确保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提高专项资金对项目的引导作用,同时通过绩效评价,总结资金管理的经验,发现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政支出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和完善支出项目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附表说明)、评价方法。

评价原则:实事求是、公正公开。评价指标体系:详见附表。

评价方法:采用查看资料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绩效目标、执行情况、执行效果,从项目文件中收集数据;再进行实地评价,从项目利益中确定访谈对象,包括项目的管理人员、实施人员、项目受益者及参与项目备案、决策、实施、管理的行业专家。通过询问、核对、勘查、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获取绩效评价业务需要的基础资料;对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现场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1.前期准备。

成立绩效评价小组,下发通知,与各园区产业部门、区县(市)发改局积极对接,要求其认真组织项目单位开展绩效自评,提交自评报告、绩效评价表及相应附件资料。2.组织实施。

对各园区、区县(市)以及项目单位提交自评报告和绩效评价进行了认真审核,并对项目现场进行了核实查看。3.分析评价。

通过审核资料和现场查看,结合各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执行中的具体情况,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绩效总目标进行分析,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一)项目资金情况分析。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按照市财政局《关于下达2017年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通知》(长财建指〔2017〕245号),市财政下拨的项目资金合计2800万元,已全部支付到各项目实施单位,到位率100%。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分析。

2017年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共安排项目30个,总金额为2800万元,具体为:湘江新区3个350万元,长沙高新区2个170万元,长沙经开区1个50万元,长沙县2个200万元,望城区4个260万元,浏阳市8个960万元,浏阳经开区1个80万元,宁乡市6个420万元,宁乡经开区2个230万元,开福区1个80万元。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制定了《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来管理该专项资金,资金支付均以财政资金直接支付方式由市国库集中支付给各区(县市)财政,支付范围、标准、进度、依据符合规定。

(二)项目实施情况分析。1.项目组织情况分析。根据长沙市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长循环办〔2017〕1号)和《关于做好2017年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评审工作的通知》(长循环办〔2017〕2号)的要求,我委组织各国家级园区(含湘江新区)、各区县(市)发改局按照申报流程及规定进行申报,通过项目单位公开申报,园区、区县(市)初审,部门复审,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审定、网上公示等环节,最终共有30个项目获得市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共计2800万元。

2.项目管理情况分析。

严格按照《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进行管理,建设项目与申报项目保持一致,督促项目单位完善组织机构设施,把控人力、资源、建设、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三)项目绩效情况分析。1.项目经济性分析。

(1)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情况。本项目预算金额2800万元,实际到位金额2800万元,实际使用金额2800万元,实际使用金额与预算金额持平。(2)项目成本(预算)节约情况。

本项目预算金额2800万元,实际使用金额2800万元,占预算资金的100%。2.项目的效率性分析(1)项目的实施进度。

各项目均能按照进度计划稳步推进,预计均能按期完成目标,根据项目计划和经费预算,实施严格的项目管理。(2)项目完成质量。

根据项目计划和经费预算,细化任务,合理配置资源,建立项目控制管理机制,规避项目风险,确保了整个项目的质量,项目完成质量较好。3.项目的效益性分析

(1)项目预期目标完成程度。项目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2)项目实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效益:项目实施有利于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建设,扶持产业,并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净化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衍生出一个庞大,有发展前途,能够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利民利国产业和培育出一大批有雄厚实力的科研团队和企业。

社会效益:项目实施有力地提高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等方面的满意度。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2017年我委实施的30个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总体评价是:项目科学合理,项目管理规范,项目监管到位,项目完成较好,项目质量较高,运行保障有力,污染排放达标,各项效益明显,群众反响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本次专项资金自评结果为“优秀”。

六、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以后预算安排、评价结果公开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既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基本前提,又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为使绩效评价结果得到合理应用,建议应将此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建设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七、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主要经验做法:一是规范管理专项资金。制定了《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7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关于做好2017年长沙市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评审工作的通知》等三个文件,严格遵守资金拨付程序,确保专项资金拨付到位,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机制,项目申报时对项目现场和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核实项目真实性,确定是否符合申报要求和范围;项目实施进程对项目进行认真督查,提交资料和现场检查相结合;项目完工时对项目进行了验收,要求项目单位提交了验收资料,出具了项目验收报告。存在的问题:一是财政支持项目资金额度不多,作用有限。2017年市本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共计2800万元,分别拨付至30家企业。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与获得的财政支持相比差距过大。二是项目的跟踪检查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管理的情况在极个别地方依然存在。三是个别资金拨付不够及时。项目资金从市财政拨付到区县(市)财政都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但是有些区县(市)财政拨付拖沓,严重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降低了项目实施效益。

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市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额度。全面落实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措施,大力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的发展,强化政府引导力。二是强化项目的后续管理,对项目后期效益表现优良的项目,积极扶持并争取持续投入。项目后期效益表现差的项目,分析原因,及时纠正改进。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在生态环境上由高排放、高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建议加大循环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

长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篇3

探索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近年来,经过浙江省统计局与各市县统计局的共同努力,浙江省探索循环经济统计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建立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统计报表制度。浙江省的这套统计制度是国家统计局批准的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它在搜集反映浙江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统计信息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两年的实施,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的成功跨越。

建立省级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浙江省统计局编制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开展循环经济统计服务。浙江省统计局充分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统计资料,提供多篇统计信息和统计分析,为省委省政府掌握开发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和园区生态化改造进程提供统计服务。

试评分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目前,该试评中所用原始数据基本来自省级相关部门,评价方法和数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江苏总队

新方式加强粮食产量实测调查

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调查数据质量,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江苏调查总队通过深入基层、密切部门沟通、加强调研分析和创新调查方式等举措加强粮食产量实测调查工作。

加强领导,深入基层。针对今年江苏小麦生长期内遭受干旱气候这个不利因素,江苏总队要求各级调查队密切关注旱情和长势,深入基层调查点,加强调研;同时,在夏粮预产和测产期间,分五批人员到全省20多个县(市、区)的测产点上查看苗情长势。总队长樊燕超6月3日带队到仪征市新集镇、李营镇测产地块实地查看小麦长势,观看踏田估产、放样、收割和脱粒等测产步骤演示,并对今年的夏粮测产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严格按照新的调查制度、新的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准确反映真实情况;二要对今年的夏粮生产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三要注重调查队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密切沟通,精心研判。加强与气象、水利和农业生产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听取各方意见,从气候环境、水利条件、抗旱措施、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夏粮生产的因素,并结合调研情况分区域判断形势,尽可能客观地反映今年江苏夏粮生产的实际情况。

加强培训,提高水平。今年是新样本启用的第一年,为保证粮食测产工作顺利开展,江苏总队在农作物对地调查会议后针对测产工作印发调查用表,配置GPS、脱粒机等多种测产工具,召开业务培训会,提高对粮食测产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调查队人员业务水平;各市县级调查队在选聘好辅助调查员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业务培训,并把培训地点从会议室改到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演练操作,确保辅助调查员切实掌握测产步骤和要点,并提升了测产工作的质量。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篇4

自2010年9月份安徽省被国家列入循环经济统计试点以来,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统计局迅速启动试点工作, 确定铜陵市和宁国市为试点地区。为指导两市主要资源消费量统计调查工作, 科学计算资源产出率, 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统计局编制了《安徽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了此次试点总体目标、统计指标和资源种类 (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木材及工业用粮) , 提出了试点要求。按照计划安排, 纳入试点统计范围的6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和主要资源消耗较高行业中的部分规模以下企业, 将于2010年12月30日前完成网上直报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将适时分析研究总结试点统计数据。

为保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统计局召开了全省循环经济统计培训和试点方案研讨会。会议传达学习全国循环经济统计试点会议精神, 布置安徽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方案的实施工作, 围绕统计范围、技术路线和统计报表等内容开展了培训。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篇5

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导入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探讨了区域生态产业链、物质流分析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措施.

作 者:王兆龙 单伟 WANG Zhao-long SHAN Wei 作者单位:王兆龙,WANG Zhao-long(滨海县环境监测站,江苏,滨海,224500)

单伟,SHAN Wei(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篇6

【关键词】新环境及 环境评价 区域环境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指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采用定点示范的方式,因其独特的聚集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地域优势使其具备良好的示范效应。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第一,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强调预防废物产生而非产生后治理。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减少单位产品的原料使用量和重新设计工艺来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排放。既能减轻自然资源方面压力,又能降低废物处理压力;第二,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以延长产品使用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在生产中,对零配件制定统一标准或,使产品不会因个别零配件损坏而整体抛弃;第三,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又称资源化原则,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量,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属于输出端方法。资源化有两种:一种是原级资源化;另一种是次级资源化。

二、区域环境评价中引入循环经济的作用

(一)循环经济是区域环评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环境影响评价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预防和缓减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并提出相对应的补偿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各项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循环经济理念是一条最有效途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基础上的。区域环评应重视地区循环经济建设,从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途径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支撑

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区域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弥补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的不足。通过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形成资源利用和产业框架,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在产业领域实践的主要形式。分析企业关联度,利用各类产业和企业间具有产业关联度的关系,利用产业间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传递关系,进行产业链接,组成生态工业系统,把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整合成为下个企业的原材料,建立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总之,任何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都离不开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

三、贯穿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贯穿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在原环境现状调查环节,增加经济、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调查内容,即经济——资源——环境——支撑系统状况调查。

第二阶段:正式工作阶段。在原有环评导则内容基础上增加对“经济——资源——环境——支撑系统”现状作深入的调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区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

第三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分析、汇总第二阶段工作成果,给出评价结论与建议,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四、贯穿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包含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思想,综合考虑区域内各行业间的相互关系,从区域层面上进行循环经济分析,以此作为制定和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规划方案的依据。

(一)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价

在原“区域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基础上,增加内容:域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主导行业、重点产业;资源投入与产出情况:区域主要能源、水资源情况等;区内行业发展现状等;社会环境概况:包括人口、教育、科研、基础设施、信息建设、交通等。

(二)开发区规划方案分析

原开发区规划方案分析包括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分析、开发区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开发区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在原要求基础上,增加“开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合理性分析”,从产业链角度对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进行分析,增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从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评价。

(三)评价区循环经济分析与评价

1、评价方式分类。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对定量指标建立指标函数;对定性指标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评估得出各指标表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分值。最后通过己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指标得分进行加权计算,从而判定区域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水平。(1)定性评价。定性分析评价将定性评价中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判断该指标所处的等级范围,再在该等级的分值范围内给出恰当的指标得分值;(2)定量评价。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数量化结果表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外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多元统计的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循环经济评估指标体系分三大层次: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该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系统层共含3个系统,分别为资源环境系统、产业链系统和绿色管理系统;指标层共包含12个指标: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规划合理性;产业链分析;组织机构健全度;发展潜力;循于经济管理体系。

3、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判断标准。循环经济的评估最终结果以数量形式定量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数值区间为[0,1]。当评价所得分值为1时,指标、系统或整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最理想状态;当评价所得分值为0时,指标、系统或整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差,基本无循环可言。

参考文献:

[1]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8.

[2]徐志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J].商业时代.2009.

作者简介:

循环经济统计评价 篇7

(一) 提供循环经济运行数据信息

循环经济是多部门、多产业、多学科构成的综合而复杂的运行系统, 各部门、各环节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要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整个循环经济的运行情况, 必然需要强大的数据支撑。因此循环经济统计核算要借助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 提供关于循环经济运行情况客观翔实的宏观及微观数据, 以利于各级政府和部门以及社会公众及时掌握循环经济运行的情况和特征, 提高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运行的能力, 满足循环经济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二) 进行循环经济定量监测与评价

提供循环经济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 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对循环经济的定量监测和评价。首先, 通过确定循环经济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在客观翔实的数据基础上, 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监测、检查和督促。其次, 科学的循环经济核算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客观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 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和评价还有助于比较不同地区间循环经济的发展程度, 分析落后原因和交流成功经验, 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 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通过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信息, 描述循环经济发展的全貌, 并对循环经济实施有效监测和评价, 循环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将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 有利于管理决策部门科学制定相关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各项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

二、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 因此必须用整体性的观点对循环经济进行核算和分析, 构建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要力图全面反映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经济联系和全貌。

(二) 层次性原则

循环经济体现在经济活动的所有层面上, 因此构建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应遵循层次性原则, 力图反映循环经济在各个运行层面上的发展概况, 以形成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有序网络体系。同时, 应重视不同层面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密切联系, 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是微观、中观层面核算的统帅, 而微观、中观层面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是宏观层面核算的数据基础。

(三) 衔接性原则

构建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应充分重视与联合国SEEA相关内容方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统计体系的衔接问题, 尽可能综合利用已有的核算基础, 避免另起炉灶。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应定位于资源环境经济统计核算的实物量核算范畴, 而且要适应中国现实情况, 依托现有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统计体系, 充分吸取已经取得的实际经验, 尽可能与中国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资源环境统计体系相衔接。

(四) 可操作性原则

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是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课题, 因此一方面需要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紧扣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创造性地提出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中国实际, 考虑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实际难度以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 使理论框架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五) 导向性原则

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核算账户、表格和数据, 提供有关部门决策管理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因此, 循环经济统计核算不仅仅是为了核算而核算, 而是要与国家的循环经济政策导向相一致, 要为循环经济监测与管理服务。因此, 在设计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时, 需要考虑到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要求、领导政绩考核的改革、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趋势, 以及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等因素。

三、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基本框架的构建

紧扣循环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理, 结合循环经济统计核算的基本目的和核算框架设计原则, 借鉴社会代谢理论的物质流分析框架, 并综合考虑我国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口径和实施情况, 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基本框架应做如下整体安排。 (1) 从纵向上看, 根据系统性原则, 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拟从以下三个有序衔接的层面展开──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企业/家庭层面。这也是由循环经济本身的运行模式决定的, 即循环经济在国家层面的大循环、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和企业/家庭层面的小循环; (2) 在横向上, 主要采取账户体系和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循环经济展开统计核算。账户体系的分析方法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方法。在国民核算账户体系中, 不仅每个账户收支双方在总量上平衡, 而且能够相互对应, 即一个账户中的某项收入, 必定是另一账户中的某项支出。各账户之间收支对应、数量衔接, 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不仅便于资料的审核, 而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整体。投入产出分析是经济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分析工具, 目前已经应用到经济活动中的许多领域, 有助于了解经济系统内部物质流动的情况; (3) 进行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和分析应主要从实物量的角度展开。之所以采取实物量核算的方式,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现有资源环境价值化的难题, 使构建的循环经济统计核算框架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另一方面, 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物质循环”, 因此主要从物质流动的实物角度展开分析, 主要探讨物质投入、消耗以及物质循环各项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物质在经济系统中输入—贮存—输出的实物量变动, 揭示物质的流动特征和转化效率, 为循环经济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徐霄红.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浙江统计, 2008, (12) .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 篇8

1. 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并且使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

2. 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考核。

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可以判断围绕循环经济所做的工作是否真正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3. 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4. 比较。

通过对同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 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 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 以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 使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 可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 并分析落后的原因, 还可以把循环经济建设卓有成效地区的经验加以推广, 推动区域间的交流。

二、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步骤

1.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是对多层次、多因素的问题进行评价, 必须合理地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使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条理化、层次化。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数量要适度, 评价指标过多, 指标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产生信息的重叠;评价指标过少, 所选的指标可能缺乏足够的代表性, 产生片面性。因此, 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区域循环经济,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在遵循“3R”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的基础上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 (2) 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统一的原则; (3) 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相结合原则; (4) 可比性原则; (5) 可操作性原则。

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一般情况下, 在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 不仅指标类型不同, 而且各个指标值的单位和量级也是不相同的。这样, 各指标之间存在着不可公度性, 给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带来不便。因此, 为使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并且使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结果客观、有效, 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包括对指标的一致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一致化处理就是将评价指标类型统一。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往往有极大型指标和极小型指标, 因此经常将极小型指标转化为极大型指标。无量纲化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指标单位及其数值数量级影响的过程。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标准化要和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综合评价方法相适应, 尽可能采用能体现被评价系统之间差异的标准化方法。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中,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指标权重将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 如果指标权重确定的不合理, 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将失去意义。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最小平方和法、层次分析法、特征值法等。客观赋权法主要有熵值法、拉开档次法、逼近理想点法等。组合赋权法是结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各自特点形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分别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内部找出最合理的主、客观权重系数, 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主、客观赋权法权重系数所占的比例, 最后求出综合评价权重系数。在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中要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以保证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4.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在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中要根据指标数据的收集情况和评价目标, 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常用于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方法有: (1) 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评价方法, 其实质是赋予每个指标权重后, 按照一定的加权方法得到各样本的综合评价值。这种方法计算简单, 便于普遍应用。 (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界不清, 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是被评价对象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它构成一个模糊向量, 而不是一个点值, 因而它能提供的信息比其他方法丰富。 (3) 灰色关联度评价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是依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将综合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值构成的序列视为比较序列, 选最优样本数据作为参考序列, 与其关联度越大的被评价对象则越好。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数据要求较低且计算量小, 便于广泛应用。 (4) 多元统计评价法。多元统计评价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和因子分析评价法。二者都是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 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即使用较少的不相关的变量 (主成分或公共因子) 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解释和正确评价, 而这种替代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三、结束语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 已被列入我国“十一五”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中。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目标, 我国应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使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以不断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义成柯丽华等: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1, 115~186

[2]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8 (2) , 4~7

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篇9

循环经济是一种采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 其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 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 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学规律, 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本文旨在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中, 建立循环经济下的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专门的数学方法 (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及模型, 对实施循环经济企业的绩效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和反馈。

本文选取某省某钢铁企业为研究案例, 将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及绩效评价模型来对其实施循环经济后的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自2000年重组以来, 已发展成为全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2004年该企业利用节余煤气实施了世界上第一套成功利用低热值高炉、焦炉混合煤气进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的工程。该项目使副产煤气资源利用率接近100%, 年减少煤气放散量12.4亿立方米, 年减少SO2排放量3227吨, CO2排放量5000吨, 粉尘排放量75000吨, 环境效益显著。该机组年发电9.9亿千瓦时。次年, 国家发改委将其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自实施循环经济后, 该企业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 能源、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在经济效益方面, 该企业在2005年实现生产钢1042万吨、钢材807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386亿元、利税30亿元、利润18亿元, 并实现出口钢铁产品130万吨, 创汇达5亿美元, 同时进出口贸易总额也达到11.6亿美元。能源、资源利用方面, 2004年与1995年相比, 单位矿石原料消耗降低近200kg, 年少入炉非铁杂质130多万吨;吨钢综合能耗降到670千克标准煤, 下降了42.3%, 累计节约标准煤1300万吨, 价值90亿元以上。2004年与1995年相比, 钢产量增加3倍而耗新水总量减少280万立方米, 年节水1.13亿立方米。该企业在钢产量提高3倍的情况下, 各种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大幅度降低, 烟 (粉) 排放总量降低85%, 石油类排放降低73.4%, 外排水总量降低53.7%。厂区空气中CO、SO2, 氮氧化物、悬浮微粒的含量明显下降, 达到了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全公司整体建成了省级清洁文明工厂。

根据当前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要遵循减量化 (Reduce) 、再使用 (Reuse) 和再循环 (Recycle) 的“3R”原则;同时, 该评价指标体系仍须明确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基础层构成循环经济企业综合评价的层次结构。根据目前企业循环经济实施所处的初步阶段以及循环经济体系在企业中尚未完善的状况, 在当前实际操作中企业的一些数据还无法提供, 同时又由于企业所属行业的特点致使有些数据资料还未涉及。基于上述分析,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在对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 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层指标进行层次排序, 计算出各指标的所占权重;其次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最后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生产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

二、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的统一。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层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其次对各指标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 从而计算得出各指标所占权重, 最后形成权重集。根据问卷调查对该钢铁企业的相关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如表1~表4所示。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 B层指标对A的权重集表示为:

A= (0.2493, 0.1910, 0.1415, 0.1198, 0.1368, 0.1616)

C层指标对Bi的权重集表示为:

A1= (0.2269, 0.2457, 0.2457, 0.1521, 0.1296)

A2= (0.2653, 0.2653, 0.1399, 0.1516, 0.1779)

A3= (0.2409, 0.1615, 0.2224, 0.2137, 0.1615)

A4= (0.5987, 0.4013)

A5= (0.2475, 0.3023, 0.2475, 0.2026)

A6= (0.3023, 0.2475, 0.2475, 0.2026)

三、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结果

(1) 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对于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六项, 对这六项指标进行细分成若干指标, 因此总目标层的因素集和六项指标层的因素集分别为:

U= (U1, U2, U3, U4, U5, U6)

U1= (U11, U12, U13, U14, U15)

U2= (U21, U22, U23, U24, U25)

U3= (U31, U32, U33, U34, U35) ;

U4= (U41, U42)

U5= (U51, U52, U53, U54)

U6= (U61, U62, U63, U64) ;

(2) 综合评判评价集。对于评价集的确定, 我们建立V={优秀, 良好, 一般, 不合格}。

(3) 评判矩阵的确定。通过进行调查等型形式, 我们确立各指标层的评判矩阵, 具体如下。R1, …, R6分别代表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的评判矩阵。

(4) 权重集的确立。根据上面的层次分析法已经得出:

A= (0.2493, 0.1910, 0.1415, 0.1198, 0.1368, 0.1616)

A1= (0.2269, 0.2457, 0.2457, 0.1521, 0.1296)

A2= (0.2653, 0.2653, 0.1399, 0.1516, 0.1779)

A3= (0.2409, 0.1615, 0.2224, 0.2137, 0.1615)

A4= (0.5987, 0.4013)

A5= (0.2475, 0.3023, 0.2475, 0.2026)

A6= (0.3023, 0.2475, 0.2475, 0.2026)

(5) 根据权重集和评判矩阵计算综合评价结果。根据C层指标权重集Ai (i=1, 2, 3, 4, 5, 6) 和评判矩阵Ri (i=1, 2, 3, 4, 5, 6) 计算第一级综合评价, 用Bi表示:Bi=AiRi (i=1, 2, 3, 4, 5, 6)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 并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

B1=A1R1= (0.352106621, 0.286615076, 0.217970765, 0.143307538)

B2=A2R2= (0.319407657, 0.319407657, 0.240789791, 0.120394895)

B3=A3R3= (0.315603301, 0.291366435, 0.262020176, 0.131010088)

B4=A4R4= (0.54491672, 0.273049968, 0.182033312, 0)

B5=A5R5= (0.30311842, 0.248170059, 0.2481700590.200541462)

B6=A6R6= (0.286396181, 0.286396181, 0.23627685, 0.190930788)

将以上判定向量作为B层的模糊评判矩阵R, 则求得第二级综合评判向量:其中R=[B1, B2, B3, B4, B5B6]T, B=AR=A[B1, B2, B3, B4, B5B6]T= (0.289917432, 0.289917432, 0.253517851, 0.166647285)

按照模糊数学隶属度最大原则, 0.289917432为该评判向量中的最大值, 可以得出案例企业综合考察各层面的因素和指标后的模糊评价结果显示为“优良”。经咨询, 与该企业的事实较为相符。评价结果也说明了案例企业较积极地推进循环经济实施, 积极改造生产工艺, 提高钢铁质量, 降低成本和能耗, 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 并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张扬等著:《循环经济概论》,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乔琦等著:《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 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篇10

一、循环经济内涵的界定

准确界定循环经济的内涵是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目前, 学术界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诸大建、苏建设、赵保安等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闭路循环系统, 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的, 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3R) 为原则, 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这一定义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侧重点进行诠释, 重点放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上面, 没有突出“经济”的内容。冯之浚、王晓慧、高慧荣同样认为循环经济应遵循“3R”的原则, 但他们将“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共同纳入含义之中, 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倡导的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 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这一定义完善了循环经济的闭环式反馈流程, 突出了该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有益影响。

杨文进基本上是从经济学视角定义循环经济的, 他认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虽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但核心内容却是“经济性”, 更确切地说, 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满足“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性原则;否则, 资源的循环利用就不可能实现。因此, 他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就是在满足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 利用生态学原理, 对经济活动中的有限资源不断地进行循环利用, 高效率或无浪费地使用资源。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认为, 循环经济应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 是以高素质劳动力、低污染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的, 这个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所涵盖的范畴相同;狭义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提法实际上将是否涵盖“社会”这一体系作为区分广义循环经济与狭义循环经济内涵的差别, 狭义循环经济更强调“经济”与“环境”两大体系之间的协调发展, 广义循环经济则强调“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任勇和雷学勤不同意循环经济的三维定位, 他们认为从循环经济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和背景看, 其首要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一方面是资源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 另一方面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这决定了循环经济的二维定位, 即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他们指出主张循环经济三维定位, 实际上是对循环经济概念的泛化, 无疑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维概念, 这样便没有必要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概念。但宋岭教授持不同观点, 他认为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同出一辙, 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都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也就是说, 人类追求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 要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彻底转变线性经济增长方式,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 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提出一个理念的话, 循环经济则更多的是从实践角度、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 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内容是资源的循环和节约使用, 但如果从循环经济提出的背景考虑, 就应该包含更多的内容:资源不足导致人与资源的矛盾, 进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便是在缓解能源约束与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良性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即实现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因此, 循环经济的内涵应包含“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三方面的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人类社会与环境容量保持相对均衡, 人类的生活水平与人口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的内涵即为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按照生态和经济规律,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利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在生产活动中形成“资源—产品—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一定地域或领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 是反映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运用在宏观 (社会层面) 、中观 (生态工业园区) 和微观 (企业层面) 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上的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 使工业、农业、城市、农村都达到循环。中观层面上的循环, 是指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微观层面上的循环, 则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本文仅以建立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目的, 因此这里只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 我国政府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

循环经济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后, 很快受到决策层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03年, 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 提出了生态省的建设指标, 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 共22项二级指标。其中经济发展类的二级指标有人均GD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环境保护类的二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社会进步类的二级指标由城市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等指标构成。这一指标体系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的, 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但却成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参考依据。2007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并印发至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该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分别编制的。两个层面的一级指标均分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 但二级指标有所不同。宏观层面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源产出指标包括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数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以看出, 该体系主要是以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的狭义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按照上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分析, 狭义循环经济理论更强调循环经济3R原则, 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大类别的设置也正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基本原则, 但这一指标体系却没有反映出发展循环经济应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目的。

2. 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宏观层面上的循环, 就是要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经济社会”, 使经济社会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多以循环经济省份和城市为研究对象。如李晓敏等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并利用云南省2000~2006年的数据对其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综合评价。朱冬元等以湖北省循环经济为研究对象, 从经济发展指数 (即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绿色发展指数 (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及社会发展指数 (即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 三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马江通过对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 构建了成都市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系统指标体系的结构。钱翌等在分析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 并结合青岛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分级标准, 并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的方式对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对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后不难看出, 尽管国家相关部门编制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但学者们在评价某一省份或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时, 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区域的特殊性重新构建起一个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因此, 现有文献当中呈现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都有所不同,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严格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黄和平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以区域循环经济综合发展作为目标层,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适合于所研究区域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 确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他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三个准则层, 准则层包含的这三大功能指标则分别是循环经济三大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具体体现。准则层下设指标层, 再细分为分指标层, 具体为人均资源消费量、人均废弃物排放量、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14个指标。

第二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从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四个控制层面构建的。陈德全等优先选择了“减量化、资源化”两个控制性指标, 并强调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程度 (用“无害化”控制指标表示) 。同时, 考虑到循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 设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指标。

第三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指标的设置上包括的内容更多。吴未等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的减量排放、资源的再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五个方面对江苏省十三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个指标体系设了1个目标层、5个控制层和35个指标层, 其中目标层锁住城市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循环经济发展变化这一目标;在控制层中,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参照系, 同时又按照3R原则设置了资源减量利用、污染物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三个方面的指标, 还考虑了资源环境安全监督环节。

比较三种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 第一种指标体系仅考虑循环经济3R原则,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指标体系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因素及其与循环经济的联系, 但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第三种指标体系不仅突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 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在层级的划分和指标的设置上都更加丰富, 也更接近本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理解。

三、宏观层面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 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如下表所示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迪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分析方法, 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复杂社会经济系统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并用数学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 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运用该分析法, 首先将该评价指标体系按目标大小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状态层、控制层和指标层。接下来, 确定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目标层即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和水平;状态层体现评价体系构建的框架与原则, 该评价体系的构建结合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反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状况的原则, 包含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三大状态层;控制层即状态层的具体体现方面, 如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减量排放三个控制层。资源减量投入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 描述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 体现源头上降低资源消耗的情况。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反映工业“三废”的资源化程度以及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状况, 是循环经济“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反映。废物减量排放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最终排放量, 体现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

指标层是根据控制层设立的细化指标, 对控制层进行度量, 具体包括22个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方面, 选取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单位面积土地GDP产出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四项指标, 分别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工业增加值的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选取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重复利用率指标分别反映工业废水的处理程度和工业固体废物再循环再利用的程度,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标则集中反映了废水、废渣和废气三种废物的综合利用程度, 既包含了废物的循环利用率, 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废物利用的科技水平 (即所带来的附加值) 。废物减量排放方面选取万元工业总产值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三项指标, 分别反映工业“三废”最终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方面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总额、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分别反映整体、城镇和农村的人均经济水平,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高, 反映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越强。社会发展方面选取城市化水平、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三项指标分别反映城乡协调度、教育及就业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选取城市空气质量、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环境噪音达标率四项指标, 分别反映空气、绿地、水、噪音的达标程度, 体现生态环境质量。

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宏观层面编制的, 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判断, 由于各地域之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等的差异, 也可根据各地具体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调整。

摘要:为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首先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内涵, 分别从政府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和学术界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两方面分析了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不足, 最后结合已有文献资料,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上一篇:《现代显示》征稿启事下一篇:打造自己的健身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