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2024-06-29

怎样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精选七篇)

怎样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篇1

一、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教师要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要求学生做到耳听、手记、脑子想。这能使学生克服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要使学生做到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而要靠长时间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上课时做到耳听、脑动,并配合默契呢?关键在于记笔记的技巧,这需要教师具体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将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录下来。例如物质的量这一章公式多,若没有掌握计算要领,容易发生错误。实际上这些计算的中心问题是“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的量”将物质的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联系起来了,这就是课堂笔记的内容。第二,教师在讲授化学概念和理论时,应把学生在理解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指出来,对这些错误,应让学生记下来。例如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时,学生必须注意到四点:一是指标准状况;二是指任何气体;三是指1mol;四是指22.4L。以往学生在计算时经常会因为忽视了这四点中的某一点而发生错误。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注意了这方面的讲授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记忆效果。第三,化学演示实验较多,教师应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实验内容、出现的现象、对现象的解释与实验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将直观思维与理性思维联系起来,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会比较深刻。

二、尽量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记忆材料的内容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理解的结果和证明。理解本身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和掌握内在的必然联系,自然也就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教师要从材料的本身选出一些关键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作为对记忆的“提示点”,从而引起材料的全面再现。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包含该元素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元素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包含该元素的反应物是氧化剂。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升、失、氧化、还原剂,降、得、还原、氧化剂”帮助学生记忆。又如对化学平衡的三大特征概括为“动、定、变”三个字(即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平衡时各组份的质量分数一定;外界条件改变,平衡也随之改变,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死记硬背,理解记忆是增强记忆的关键,对记忆的内容理解深刻,大脑思维活跃,记忆效果越好;经过思考的理解记忆,才能经久不忘。

三、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往往反映这么多物质的性质可不容易记住。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些同类物质性质采取列表方法进行比较归纳。例如学习金属镁、铝的性质时列表比较,能使分散的知识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使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四、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学生能获得许多丰富的感性知识,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再经过大脑的思考,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较多学生在做实验时只注意变化的现象,没有透过现象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如何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实验现象去思考,使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地、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例如在钠这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钠的性质,我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指导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 从实验中可获知钠有哪些物理性质?

2. 钠表面变暗的原因是什么?燃烧后的产物又是什么?

3. 钠熔化成小球后,小球为什么在水上任意方向游动?

4. 根据实验现象,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反应发生的原因。

这些思考题富有启发性,如一个个路标,层层诱导,指导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步步逼近要发现的目标。通过实验,再有目的地思考问题,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得到的知识在头脑中会记得比较牢固。

五、前后联想,巩固记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下方面来提高记忆效果。

1. 每节课前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让学生思考(不看课本、笔记本)回答学习内容。

2. 在讲授新课时,注意以旧引新、前后联想。如学习电解池时,联想到原电池、电极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电流方向、阴阳离子移动方向等。

3. 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复习巩固,单元检测、期中、期末复习将内容进行归类分析,综合整理,这样有利于综合记忆,将知识系统化。

六、巧用韵语,灵活记忆

对化学中一些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知识,教师可以编成韵语让学生加以记忆。将识记材料通过词语上的适当加工,赋予外在的音韵和节奏,借助声音———听觉的相似联想,使材料顺口成诵,既能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又易于牢记。例如:(1)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原子具有得还原性,由强到弱分得清;离子也有氧化性,强弱顺序逆着行,置换反应逆着行前换后,氢前金属置换氢;氢后金属易锈蚀,电化锈蚀最恼人。(2)原子结构:原子空洞洞,核小却很重,带着正电荷,位置在当中。质子和中子,核里来相逢,电子围着转,电子云形容。若是同元素,质子数相同,若为同位素,质同中不同。判中性原子,质电总相同,离子论阴阳,质电不适中。

怎样增强小学生记忆力 篇2

其次,就是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忆,把读、看、写、听结合起来,比单纯的读更容易记住,这种记忆是一种写作。

第三,是运用重叠记忆法,比方说,背诵课文先读两遍以后再背,对背不出的地方再重点的朗读,这就增加了记忆的效果。

第四,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

第五,就是根据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不太长的特点,用变换复习内容的方式提高记忆效果,避免学习单调,造成学习兴趣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的效果。

怎样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3

一、视、听、读、记结合,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在引导学生积极感知生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让学生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记日记,不但可以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指导学记日记,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当天发生的一件完整而有意义的事情,叙说和父母、教师、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心中怎样想,笔下怎样写,要写真情实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写作材料很重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积累材料,这是第一手直接的写作材料。它的积累需我们的鼓励与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录下来,通过日记形式为自己建立一个真实材料库。二是要求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好的事例,即为自己建立一个语言材料和间接材料库,如果学生有了这两粮仓,教师再及时给予方法的点拨,学生对作文就不会望而却步了。

积累很重要,注重指导学生恰当的运用积累材料更重要。

二、不断评价激励,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评价和激励,不仅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和压抑情绪,而且能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当然这种“认可”不是十全十美、面面俱到,而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探究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为每一个学生作文兴趣和水平的提高创造机会和条件,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成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作文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因此,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一次作文课,为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创设情境,将几只可爱的小狗带到教室,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观察,通过亲眼看、亲手摸,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狗的可爱之处。接着通过给小狗画像,使学生明白了画像的顺序是:“身子、耳朵、眼睛、嘴、腿、尾巴”。让学生感悟写作顺序,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心中活泼可爱的小狗,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有效提高习作能力,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充分利用教材,读写结合,写好练笔作文

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字的经典力作,更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好材料。

我在教《颐和园》一课之前,先带领学生浏览我们的校园,包括操场,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等其他教学场所,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看到的东西,有什么特点,感受如何。学生们的表现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我把最好的几篇作文范文在班上朗读,其他同学都感受到了差距,我不做任何评述。第二天,我们开始学习《颐和园》这一课,先让学生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然后根据线路图,让学生逐步介绍作者在各个景点分别看到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清晰地介绍颐和园的特点,完成了阅读的教学内容之后,我让学生总结作者是怎样介绍课文《颐和园》的,学生很快就总结得非常到位,领略到了经典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之后我又让学生按照这种写法,重新写写我们的校园,学生们按照自己刚刚学到悟到的方法写得都很出色。

总之,利用好经典的课文材料,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很好途径。

四、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双眼去观察社会,对生活细心全面地观察,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去表现细节。选出独具特色的材料,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心灵体验。这就要双眼细心关注街头巷尾的事,细心关注四季变化,细心关注校园生活。细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细心感受亲情,用心去感受生活,所以我们应像新生初进学校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你应该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你应该留心学生今天为什么皱起了眉头,何时声调会高扬,考试考好与考砸时表情有什么不同,不同职业的人所穿的服饰有什么不同等等。这样引导让学生从细心入手,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从而获得“人人眼中皆有,生生笔下所无”的写作素材。

我要求学生写篇表现“亲情”的作文,写作前我先让学生回想日常小事,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叙述和家人间的精彩故事,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长了些,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令人感动的事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最后指导学生通过细节来写作文,督促学生运用细节描写,注意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物”和“解发物”。

例如,有位学生在写《我的同桌》时这样写到:“梳着马尾辫,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很可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物一景,都成为我们写真情的法宝活水。

所以,我很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细节,因为细节的描述会让我们动情,会让我们感悟出道理,其中的美。

总之,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没有兴趣一切无从谈起,把这些在日常生活的细小的事物抓住,使学生有情可诉、有感可发,宣泄个体情感的本色,放飞童心,叙写童趣,彰显真的自由写作。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篇4

一、遵循思维活动规律促使学生鲜明地感知教材, 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1.新授课教学时, 特别要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巴普洛夫曾经提到过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大脑半球的皮质上形成交替反射时, 就会建立新的神经联合.这些神经联合便是联想的基础, 也就是人类记忆活动的基础.如果把这种联想经常加以练习与加强, 就能够被保持很长久的时间而不至于忘记.因此, 我们在新授课时, 就应当尽可能地把它和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形式一般多运用对比、推广、引申等方法.总之, 讲授新教材时,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不仅能缩短新课的进行过程, 使学生易于接受, 减轻他们记忆上的负担, 同时对于旧知识的巩固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2.要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

人们的感觉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开始, 因此,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直观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容易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并牢固的记忆,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但是要注意的是直观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顺利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决定性环节

记忆的方法一般分为: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事实证明, 任何事物、现象, 凡是理解了它的意义, 明确了内在联系, 往往就很容易记住, 而且能使记忆保持得长久.课堂教学中, 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所讲的内容, 才能实际运用并牢固地记住.如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呢?从教学规律角度来看,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透彻地明晰教材中最基本的部分

数学上的公式和定理较多, 讲解时应分清主次, 讲明内在联系, 掌握其主要一环, 这对于学生减轻记忆上的负担, 巩固知识, 其效果都是十分显著的.例如, 在三角函数一章中, 存在很多定理, 主要的是正、余弦定理, 其余的定理大多都是由它们推导而来的.在教学中, 要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但在交代时要善于抓住最本质的东西, 使学生能掌握其关键所在, 从而能举一反三.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要透彻地向学生交代教材中最基本的部分, 使学生牢固掌握主要的一环, 而对于一些法则应交代关键所在, 如此, 就能将一些基础知识深刻地巩固在记忆之中.

2.分散难点, 经常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有些难点是大家所共知的, 如代数知识中的二元一次方程中的增根问题等, 这些内容因为概念比较抽象, 故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相反的, 如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等, 往往有些教师主观地认为简单, 没有深入地研究教法, 讲得不透彻, 造成学生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决定教材是不是难点, 更重要的是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来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经常性地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 一般多用正面揭示法, 从理论上指出学生错误的所在, 也可以采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用类似的问题比较结果、采取逆运算方法纠正错误、借助直观图像揭示模糊概念等.总之, 揭示学生混淆不清的概念和模糊点是非常必要的.最好以预防为主,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

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促使学生不断重现与运用所学知识, 是学生记忆持久的主要环节

众所周知, 知识只有在不断地运用与经常地接触过程中加以巩固, 这样才能使记忆持久, 不至于遗忘.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重现与运用知识的机会.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 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重视作业的布置

布置作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理论得到实践的机会.正确合理地布置作业要注意:首先要以巩固基础为主, 同时也要照顾到与旧知识的联系;其次, 作业的布置,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运算的技能和技巧;再者, 作业的布置还要注意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 作业的布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给予他们练习的机会,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消化巩固提高能用的目的.

2.充分准备复习课

教学中, 进行经常性的复习来巩固知识是一种好办法, 章节结束后要充分地备好复习课, 在复习时要注意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的基本知识, 最后把复习的内容组成一系列的连贯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网, 总复习时应抓住几个能贯穿全部教材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 这时仍应首先解决主要的问题, 再解决次要的问题, 这样做不仅节省了时间, 同时也掌握了教材的重点, 巩固所学的知识.

3.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检查

要使学生的知识达到牢固的掌握, 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在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布置系统的检查, 这样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他们在掌握知识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以及遗忘知识点, 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与有目的的辅导.检查方式可以是课堂提问、家庭作业、小测试等.检查要详细, 了解要及时、要求要严格.只有教师重视了学生知识的检查, 才可保证学生很好地把知识记忆下来.

怎样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口头表达

目前,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 ,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加“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 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 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 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 、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 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 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 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 、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再通过做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 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加强检查、考核。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听课,既是检查、鞭策,又是鼓励、促进,不断完善,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学校里也可以试一下,可以设立数学口试,进行考核,量不要多。例如,可以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说出其解题的思维过程,然后列式计算,即可。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让学生口试。尽管口试的量不大,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3.要达成共识。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就要把“说的训练”,看作是一项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如果学校领导重视,教师决心大,持之以恒,定会在数学教学园地里,长出一棵新苗,并结出硕果。

怎样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篇6

学生常感到英语难学, 花时多, 收效少, 学起来非常吃力。究其原因, 遗忘是学习英语的首要困难。那么, 怎么样才能记住英语单词而不至于遗忘呢?笔者认为, 最有效的、也是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反复循环记忆法”。

一、反复循环记忆法的科学依据

外界信息通过人的五官作用在脑子里留下痕迹, 这个痕迹被保留下来就叫“记忆”;反之, 痕迹淡薄或消失就叫“遗忘”。因此, “记忆”与“遗忘”是永远相伴的、相生相克的一对矛盾。记忆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不断克服遗忘的过程。那么, 它们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一) 遗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心理学家的实验已经证实, 在一般情况下, 人的遗忘的递增率是每天50%, 也就是说, 在24小时之内, 没有任何干扰, 也没有再现, 一般忘掉50%;第二天又忘掉剩下来的50%;第三天又忘掉剩下来的50%……依此类推。由此看来, 遗忘的速度就好像物体的动力加速度一样, 随着时间的增加, 会变得越来越快。

(二) 记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说来被记忆的对象出现的次数与保持的时间成正比。一般事物在出现的一刹那在脑子里只能滞留1/16秒, 若不再出现, 形象很快就会淡薄直至消失;若再出现就可记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月、几年, 甚至更久。这要以出现次数来定。

心理学家的实验已表明, 要记住一个单词, 它最少要出现28次以上, 但决不是简单的、连续的重现。连续的重现次数再多也只能算一次。一般说来, 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晚上就要复习, 以后每隔2、4、8、16、32、46、128天……都要按时重现, 再认。那么, 半年、一年、几年之后呢?这时我们若不再安排重现、再认, 那就要受到遗忘规律的惩罚, 将学过的东西忘掉。应付这种情况, 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循环记忆法”。

二、反复循环记忆法及其操作

反复是记忆之母, 没有反复就没有持久的记忆。反复循环记忆法就是根据记忆与遗忘的规律, 利用识词卡片, 集中记忆成批单词的方法。在操作之前, 我们有必要先制作识词卡片。

(一) 识词卡片

大凡有英语经历者, 无一不是借助卡片帮助记忆单词的。

1. 卡片尺寸, 一般尺寸为2.5cmX7cm, 不宜太薄, 但也不宜过厚。

2. 卡片内容:正面为英语单词, 背面写中文释义、音标、词性;一卡一词;为便于管理, 可编上号码。

识词卡片制成后, 先选出已会单词, 把生词或半生词集中起来, 就可进行操作了。

(二) 反复循环记忆法的操作把要识记的单词分组, 俩俩配对记忆, 每组32张卡片 (即32个单词) 为宜, 每次1~2组。

操作方法:把第一张卡片读一遍, 记一记, 放在一边, 再拿第二张记忆, 紧接着把两张卡片复习一遍;再拿第三、四张卡片, 作法一样。就这样, 两张两张, 四张四张, 八张八张, 依此顺序一直进行下去, 不断反复再认。一遍下来之后, 抽出不会的打乱次序, 连同另外的生词, 一起重新编入第二组再识记, 第二组的作法与第一组一样。之后, 再把第一组和第二组连在一块进行一次大循环, 最后把半生不熟的单词挑出来, 放入下一次 (一定时间间隔之后) 的循环记忆。

所以, 当天学的单词在当天中午、晚上和第二天清早和晚上必须立即循环复习。以后, 每隔2、4、8、16、32天……在遗忘将开始前要安排重视、再认。只有这样才能使瞬间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 进而把短时记忆转化为持久记忆。

三、结论

农村中学生怎样记忆历史史实 篇7

一、“浓缩”记忆法

就是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形成几个关键的字、词和要点的记忆办法。

下面举两个例子以供参考。

(1)维新变法的内容可简化记忆为:①政治——“人、事、权”;②经济——“三局、二算、一奖”;③军事——“两军一制”;④文化——“废、立、译、派”。

(2)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原因:不平衡是根源;集团争夺是祸首。经过:三条战线东、西、南;四大战役马、凡、索、兰。后果:物、神两损,胜败皆伤,苏俄明亮,两运高潮。

二、归类记忆法

所谓归类记忆,即把历史事件加以归类整理以达到记忆目的。如可将历史人物分为以下类别:

①封建君主:秦始皇、汉武帝、北魏孝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帝等。

②农民领袖: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

③政治家:管仲、商鞅、诸葛亮、魏征、王安石等。

④科学家:张衡、祖冲之、贾思勰、沈括、郭守敬、徐光启、宋应星等。

⑤医学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

⑥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蒲松龄等。

三、趣味记忆法

就是将难记的内容趣味化来记忆历史的办法。如近代五大条约的内容:

(1)《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亿(议)港元”。“五”——五口通商;“亿(议)”——关税协议;“港”——割香港岛;“元”——2100万元。

(2)《天津条约》内容可记作“公开行贿”。“公”——公使驻京;“开”——十口通商;“行”——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巨额赔款。

(3)《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天天陪酒(九)”。“天”——《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天”——增开天津为商埠;“赔”——大量赔款;“酒(九)”——割九龙。

(4)《马关条约》内容可记作“两岸早(朝)分工”。“两”——白银两亿两;“岸”——四个口岸;“早(朝)”——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分”——分割辽、台、澎;“工”——开办工厂。

(5)《辛丑条约》内容可记作“民兵禁陪(赔)”。“民”——东交民巷;“兵”——驻兵京海铁路段;“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陪(赔)”——赔款白银4.5亿两。

四、数学记忆法

历史事件的年代由阿拉伯数字排列而成,简单枯燥,不易记住。可在学习中巧妙地借用某些数学知识,增强记忆效果。

(1)对称记忆法:即利用数字对称性来记忆历史年代。

①ABA型:646年——日本大化改新,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②ABAB型:1818年——卡尔·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③ABBA型:1661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去收复台湾,1991年——苏联解体。

④公元前后对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221年——曹丕建立魏国。

(2)等差数列记忆法:即根据历史年代排列所呈现的数字规律来记忆。如中国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这6个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和1921年,这6个数字恰好组成了一个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五、时序方位记忆法

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理方位特征来记忆历史的方法。如1911年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统治开始→1913年二次革命→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一战爆发→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护国运动→1916年一战海路大战→1917年护法运动、美中参战、苏俄退出一战→1918年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一战结束→1919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1920年国联成立。按时间顺序记忆历史,不是只知道一个简单的历史流水账,更要注意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再如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可以按地理方位来记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内容主要是集中在西北、西南、东北三个方向,南方和东南所涉及的内容很少。

六、规律记忆法

就是找出同类事件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记忆历史的方法。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原因一般是从“政治前提、资金、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六个方面分析。

总之,记忆历史史实的方法灵活多样,不可能面面俱到,上述也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见解,仅供参考。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借鉴别人学习方法的同时,应注意有意识地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上一篇:运行失效下一篇:黄山旅游